关于促进大学生公平就业和措施和途径的看法

2024-08-07

关于促进大学生公平就业和措施和途径的看法(共2篇)

关于促进大学生公平就业和措施和途径的看法 篇1

关于促进大学生公平就业的措施和途径的看法

在大学扩招和金融危机的双重背景下,大学生就业成为严峻的社会问题。加上在我国,学校教育长期以来片面重视专业知识的教育,对自我的认知、社会交际等方面的教育相当缺乏,造成许多大学毕业生在即将走向社会之际感到迷茫,走上工作岗位后显得无所适从。因此要在既定的大环境下促进就业,有赖于高校和大学生自身对就业问题的清楚认识和有效准备。为此建议高校调整就业指导思想,大学生及早对自己将来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有目的地进行求职,提高求职应聘的成功率,促进大学生公平就业,让大学生尽快适应作为职业人的社会角色。接下来我将从各个方面谈一下我对公平就业的看法和促进公平就业的措施和途径.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但和大学生自身有关,而且与高校,政府,社会息息相关!所以要促进大学生公平就业不但要让大学生提高自身素质以增加就业机会,各大高校与政府更是要做好相关方面的工作以达到让大学生公平就业的环境。

一.提高大学生自身素质促进大学生就业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首先要提高自身素质以增加就业的机会,目前许多大学生因为职业生涯目标模糊和准备不足,导致了其在找工作之际才“临时抱佛脚”,进而出现就业恐慌。为了避免这个恐慌,我们所需要的就是一个真实具体和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这个规划能够帮助大学生在一年级了解自我,二年级锁定职业兴趣,三年级有目的地提升职业修养,四年级初步完成学生到职业人的角色转换。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所学知识、专业与自身潜力以及将来职业发展有机结合,为求职就业打好基础铺好路。

有了职业生涯规划之后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朝着我们拟定的目标努力学好专业知识,完善自己,提升自己,让自己成为一个专才,一个不可替代的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被社会所需要,才能企业所聘用,才能成功的就业。

二.高校采取措施以促进大学生就业

大学是培养人才的地方,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高校应结合人才供需情况,有划有步骤地采取针对性措施,确保毕业生顺利就业。

1.因需培养。高校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根据行业动向和毕业生主要就业目的地急需的人才类型适时调整培养计划和课程结构,建立通识教育培养模式。努力造就“就业有优势,创业有本领,升学有希望,继续学习有基础”的能说会写、勤思善做的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加强校企合作,使实践教学环节真实有效,结合专业课的特点和要求在当地会展、节庆活动和旅游旺季期间进行短期集中实习。

2.学学业规划指导教导一年级新生要打好学习基础,不鼓励做兼职。鼓励二

(三)年级学生考证,首先争取通过英语四、六级和计算机二级,其次要结合自身实际考取各种资格证、驾照、向考本科或报读双学位,增强就业竞争力。引导学生在三(四)年级上学期寻找与专业相关的兼职工作并为之推荐。利用就业指导课程,详尽地给毕业生分析当前形势及政策,择业心理调适、求职准备、求职技巧等。通过作业形式,要求学生利用掌握到的知识分析推论出自己适合从事的行业及岗位;搜集拟定面试中常见的问题要学生作答;要求必须学会写求职信,做个人简历,然后根据每名毕业生的作业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做进一步的针对性工作。

请往届毕业生回校交流经验,帮助应届生树立信心。最后一学期,引导学生结合毕业实习、兼职寻找就业意向单位。

3.点面结合强化指导最后一学年,组织校园招聘会,监督学生准备自荐材料,结合每场供需见面会实际情况以点面结合形式对毕业生进行提醒和辅导。所谓“点”,就是毕业论文指导老师和辅导员老师分别一对一地与毕业生交换意见作分析给建议;“面”,就是书记和辅导员召集全体毕业生做形势分析、动员,还有分班与专业课教师座谈。老师对毕业生进行择业决策的教育,帮助他们作出最优选择,毕业生离校前两个月,各系将仍没有意向单位的毕业生推荐表分类,与就业办合作送出“推销”。要求未落实单位的毕业生必须回校参加学院组织的供需见面会。

鼓励毕业生多渠道多形式就业动员毕业生参加国家西部计划和广东省支援贫困山区计划,并积极为学牛搭桥引路,一来是引导学生要有高尚情操和追求,二来,这也是一条很好的出路。对于那些家庭经济状况较好并有一定的社会关系的学生,可建议考虑自主创业,并且鼓励学有余力的专科学生考取本科、本科生考研。

4.保持信息传达畅通。对内保持畅通的信息渠道设公告栏,将所有招聘信息及时张贴公布,同时将复印件分发各班。每班最少设有男女各1名信息联络员,及时上传下达。贯彻“公平、公开、择优”原则,有针对性地鼓励并作模拟面试。对外积极宣传协助就业指导中心向有关单位寄发宣传材料,主动联络工作单位并推荐适合人选,要求各系做到如本系学生不合适则将信息传达给相关系,做到信息共享,也要求毕业生之间做到这一点。

尽管求职与应聘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而客观上往往是组织强个人弱,尤其是大学毕业生缺乏工作经验,在双向选择过程中处于被动位置,因此根据组织的情况有计划地部署就业策略,对于提高成功率和节省费用很有必要。反思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不足。比如重理论、轻实践,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脱节,大学毕业生的专业技能薄弱,等等,高校还是要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改革。另外,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目前职业教育比起高等教育的发展相对滞后。对于学生来讲,先谋生再自立然后寻求发展,也未尝不可,暂时没有找到高端的岗位,就从低一点的工作做起。放低身段,考虑长远,肩负责任,应当是当代大学生较为合理的就业取向,不要仅仅看到眼前的利益。

三.政府采取各项政策以促进大学生就业公平

有人可能认为,就业是市场的事情,政府不能干预。其实不然,第一,对公职岗位来说,完全由政府直接管理,如何公平,公正,公开地招聘毕业生,是政府的分内之事,事实上,目前最大的就业不公就发生在这一块,因为许多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的负责人不但既没有权利上的约束,业没有经济上的约束,还可以利用进人问题培养自己的势力,因此为就业腐败提供了温床。倒是许多企业单位,负责人必须要考虑到单位的效益,所以到还能更多地坚持量才录用,做到就业公平。第二,即是市场范围的就业,如果发生就业不公平行为,政府也有职责进行干预。目前,就业方面的各种有形或无形的歧视条款确实是存在的,但劳动部门基本上对此无所作为。遭遇就业歧视的应届毕业生对此根本不知道找何人投诉,只能吃哑巴亏。与用人单位相比,应聘者处于弱势地位,政府劳动部门应该制定更有利于他们的政策规定与实际处理办法,尽量减少就业歧视。

四.社会要形成良好的就业环境以促进大学生就业公平

整个社会也要形成一种氛围,即用能力本位取代以往有失偏颇的学历本位

这是走向公平就业并促使大学生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的原动力。

总的来说,不管就业不公发生在哪里,它都损害到求职者对社会的信心,损害到这个社会通过促进就业维护稳定的努力。温总理在视察湖南大学的时候说:“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社会的价值,应该更加重视公平与正义。”我想,现在也是应该在就业问题上“更加重视公平与正义”的时候了!

10通信B班 谢晓丽2011年5月20日

关于促进大学生公平就业和措施和途径的看法 篇2

一、高校促进就业的途径

随着高校扩招, 大学生就业队伍逐年膨胀, 高校应结合人才供需情况, 有计划有步骤地采取针对性措施, 确保毕业生顺利就业。

(一) 因需培养

高校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 根据行业动向和毕业生主要就业目的地急需的人才类型适时调整培养计划和课程结构, 建立通识教育培养模式。努力造就“就业有优势, 创业有本领, 升学有希望, 继续学习有基础”的能说会写、勤思善做的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加强校企合作, 使实践教学环节真实有效, 结合专业课的特点和要求在当地会展、节庆活动和旅游旺季期间进行短期集中实习。

(二) 分年级有针对性地进行就业教育

1.入学教育应包含就业教育

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主要为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现代饭店企业、旅行社、旅游景区、相关教育和科研机构, 也可以是会议展览企业, 或者根据个人专长在其他企业的财会、营销、公关岗位工作。

高校一方面要帮助学生牢固专业思想, 另一方面又要根据大量的客观事实让学生意识到日后激烈的竞争, 要早做准备, 向一专多能的目标努力, 新生作好大学三、四年的规划。

2.大学学业规划指导

教导一年级新生要打好学习基础, 不鼓励做兼职。鼓励二 (三) 年级学生考证, 首先争取通过英语四、六级和计算机二级, 其次要结合自身实际考取各种资格证、驾照、自考本科或报读双学位, 增强就业竞争力。引导学生在三 (四) 年级上学期寻找与专业相关的兼职工作并为之推荐。利用就业指导课程, 详尽地给毕业生分析当前形势及政策, 择业心理调适、求职准备、求职技巧等。通过作业形式, 要求学生利用掌握到的知识分析推论出自己适合从事的行业及岗位;搜集拟定面试中常见的问题要学生作答;要求必须学会写求职信, 做个人简历, 然后根据每名毕业生的作业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做进一步的针对性工作。请往届毕业生回校交流经验, 帮助应届生树立信心。最后一学期, 引导学生结合毕业实习、兼职寻找就业意向单位。

3.点面结合强化指导

最后一学年, 组织校园招聘会, 监督学生准备自荐材料, 结合每场供需见面会实际情况以点面结合形式对毕业生进行提醒和辅导。所谓“点”, 就是毕业论文指导老师和辅导员老师分别一对一地与毕业生交换意见作分析给建议;“面”, 就是书记和辅导员召集全体毕业生做形势分析、动员, 还有分班与专业课教师座谈。老师对毕业生进行择业决策的教育, 帮助他们作出最优选择, 毕业生离校前两个月, 各系将仍没有意向单位的毕业生推荐表分类, 与就业办合作送出“推销”。要求未落实单位的毕业生必须回校参加学院组织的供需见面会。

(三) 鼓励毕业生多渠道多形式就业

动员毕业生参加国家西部计划和广东省支援贫困山区计划, 并积极为学生搭桥引路, 一来是引导学生要有高尚情操和追求, 二来, 这也是一条很好的出路。对于那些家庭经济状况较好并有一定的社会关系的学生, 可建议考虑自主创业, 并且鼓励学有余力的专科学生考取本科[1]、本科生考研。

(四) 保持信息传达畅通

1.对内保持畅通的信息渠道

设公告栏, 将所有招聘信息及时张贴公布, 同时将复印件分发各班。每班最少设有男女各1名信息联络员, 及时上传下达。贯彻“公平、公开、择优”原则, 有针对性地鼓励并作模拟面试。

2.对外积极宣传

协助就业指导中心向有关单位寄发宣传材料, 主动联络工作单位并推荐适合人选, 要求各系做到如本系学生不合适则将信息传达给相关系, 做到信息共享, 也要求毕业生之间做到这一点。

二、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前期准备

尽管求职与应聘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 而客观上往往是组织强个人弱, 尤其是大学毕业生缺乏工作经验, 在双向选择过程中处于被动位置, 因此根据组织的情况有计划地部署就业策略, 对于提高成功率和节省费用很有必要。

(一) 了解组织招聘录用员工的流程与来源

1.招聘录用员工的流程

所谓“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 了解组织招聘录用员工的流程与要点有利于毕业生的求职应聘。简而言之, 组织的招聘过程如下:首先由人力资源部门作人力资源规划, 根据规划填写员工申请表, 再进行人力资源预算, 确定是否招聘;确定要招聘之后选择招聘途径, 发布信息, 接受应征者资料, 根据职位说明书对应聘者进行测试和面试, 评价待遇, 确定要录用的新员工;招聘工作结束之后作招聘评价, 对新员工进行职前教育, 技能培训。招聘的应征者分内部来源和外部来源, 大学毕业生是通过外部招聘这个渠道进行就业竞争的。

2.校园招聘

大学校园是专业人员与技术人员的重要来源。在选择学校时, 组织根据自己的财务约束和所需要的员工类型来进行决策。如果财务约束比较紧张, 组织可能只在当地的学校中来选择, 而实力雄厚的组织通常在全国范围内进行选择。毕业生可以由此初步判断组织的经济实力。在大学校园招聘中, 一个经验是最著名的学校并不是最理想的招聘来源, 其主要原因是这些学校的毕业生自视过高, 不愿意承担具体而繁琐的工作, 这在很大程度上妨碍了他们对经营的理解和管理能力的进步。像百事可乐公司就很注意从二流学校挖掘人才[2]。因此, 非著名院校的毕业生不必有自卑情绪, 应当不卑不亢, 扬长避短, 充分展示自身对于所谋职位的优势。

(二) 职业类型测试

在校生往往并不清楚自身优势与劣势, 有必要对自身的人格、认知能力、工作能力、工作动力和人际关系能力进行测试, 以便选择适合自己兴趣特长的工作。这些测试题可以在心理学或人力资源网站、专业杂志及书报上获得。现在一些组织在招聘测试中就包含这些内容。以个人气质与工作的匹配度为例, 胆汁质的毕业生较为适合在旅行社和会展企业从事开拓性工作, 粘液质的较为适合在酒店、景区从事管理工作, 多血质的人适应性较广, 但不适合过于细致的工作, 抑郁质的学生通常在旅游专业较少, 因为经过3~4年的专业训练会让此种气质发生改变, 而确实一直保持这种气质的毕业生较为适合从事财会和研究工作。毕业生应当首先确定自己的目标职业, 然后再选择设置这种职业的组织。在开始具体的求职活动以前, 职业的选择缩小了目标组织的范围。

(三) 确立目标

研究显示, “志商”比智商重要。所谓“志商”, 指确立人生志向和目标的能力。要成功首先要有成功的意念, 使想成功的强烈欲望渗入到人的潜意识里。哈佛大学曾经对300名大学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 其中仅有15人有明确的志向和目标, 20年后, 这15人的财产超过了其他285人的财产总和。所谓的“智商”, 指人的智力水平。智商反映一个人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等。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认为, 一个健康人一生只利用了他固有能力的10%, 有人认为还更低。大脑就象一个沉睡的巨人, 关键在于有自我开发的志向、方法并形成自我开发的习惯。这是造成人才成长重大差异的根本原因。

大学毕业生在选择职业和工作单位时, 首先应该确定自己的目标, 然后根据自己的长远目标考虑可能的企业和可供选择的工作。在无法立即实现自己职业目标的情况下, 可以采取“积累”的策略, 即接受那些工资待遇不高、但是却可以提供重要的学习机会和有价值的职业接触机会的工作职位。此外, 要谨慎地接受高度专业化和“与世隔绝”的工作, 因为一旦接受将可能严重限制自己今后的职业发展。

三、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求职策略

(一) 准备应聘资料

求职前应准备好相关的材料, 包括自荐信、个人简历和其他能突出自己的亮点的材料。个人简历要体现出专业、简练和出众的特征, 需要结构平衡、讲究文法、界面清晰。简历一般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身份, 说明申请人的姓名、地址和电话号码等。 (2) 申请人的职业抱负或前程目标。 (3) 教育背景, 这部分可以包括与所申请的工作密切相关的学习课程。 (4) 工作经历, 应该列举与所申请的工作相关的部分。 (5) 参加过的团体和活动。 (6) 与所申请的工作有关的自己的兴趣和爱好。 (7) 发表过的论文或文章。 (8) 推荐人。

(二) 收集信息

获取择业信息的渠道和途径主要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 社会实践和教学实习, 家庭及社会关系, 公共传媒 (报纸、电视、广播、杂志、互联网) , 各地方、各行业针对毕业生召开的招聘会。值得一提的是,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 其在招聘与求职方面的优势也日益凸显。以广东为例, 有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组建的“广东大学生就业在线” (www.gradjob.com) , 许多高校也建设起自己的“大学生就业网”, 这些网站对登陆的组织和毕业生的资格和资料都进行核查, 可信度高。对于位于中小城市的大学毕业生尤其有用, 在投递资料之前实地考察一下招聘单位最为稳妥。而社会上一些纯粹以赢利为目的的网站则鱼龙混杂, 大学生们还是敬而远之罢了。由全国高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高教出版社主办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和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主办的《就业指引》报纸也是值得推荐的信息来源, 上面不仅有招聘信息, 求职技巧和心得, 还有关于大学生就业的最新的政策法规, 对于毕业生进行就业抉择有相当的参考价值。

(三) 自荐与推荐

求职者从实际情况出发, 选择恰当的的方式, 可口头、书面、媒介自荐、网络自荐, 也可通过学校或他人推荐。

(四) 接受测试

越来越多的组织对初选入围的应征者进行职业类型测试, 以筛选参加面试的人选。应征者弄清测试的目的和范围, 提前作好准备。测试的书写一定要工整。

(五) 面谈技巧

招聘企业通过面谈了解求职者与人相处的能力、努力工作的动机以及属于哪种类型的人才。大学毕业生要明白面谈的重点不是展示专业知识与技术, 这些是需要通过测试、学历和经历等客观记录来说明的。在准备面谈的过程中, 应尽可能收集公司目前的营运状况和其竞争对手等情况, 设身处地想一想这家公司的问题, 并结合自己的经历准备说明进入这家企业对于组织的意义。如果有可能, 还应该了解所招聘的工作和负责招聘人员的资料, 这样可以在面谈中向考官提出切题的问题。

在面谈过程中, 求职者要倾听考官的陈述, 对考官提出的第一个正式的问题应该简单回答, 留下时间让考官表达他对应征者的期望, 而且求职者应该将自己过去表现和考官的期望人才联系起来, 并以自己过去的表现为荣。在回答复杂的问题以前稍停顿, 确定自己理解了问题的实质后再尽可能有条理地表达完整的意见, 语速不要太快, 尽可能清晰流畅, 而且要保证对每个问题的每个部分都做出回应。在整个面谈过程中要表现出非常关心公司的情况, 了解公司的人才需要, 并表示自己愿意来服务, 展现恰当的求职动机。在面谈的初始阶段千万不要提出薪水问题, 但可以询问组织文化和提高的机会, 在双方关心的问题基本了解清楚的时候, 注意考官暗示面试结束, 这时可询问下一步骤, 如何时有通知、什么方式的通知, 起立并握手, 结束面谈前感谢考官为自己花费的时间。求职者还应该随身携带纸笔以便记录重要的信息, 面谈结束后对面谈中表现好的地方和不足的地方做出记录, 以便在随后的联络中改进。

求职者接受面试时要用准时到达、适当穿着和热诚礼貌的态度为自己制造良好的第一印象。在回答问题过程中应该保持适度的幽默和不时的微笑, 眼神要温和地注视对方, 让自己的身体语言体现自己的兴趣和倾向。求职者在招聘面谈过程中经常处于被动的一方, 这实际上不利于自己能力的表现, 因此一旦面谈考官有意或无意地出现表现不当时, 应该适时地表现出控制局面的能力。

四、旅游管理专业大学毕业生入职要领

(一) 尽快适应社会

1.树立良好的第一印象

第一印象在人与人相互认识和交往过程中的作用有:前摄作用, 即先入为主效应;光环作用, 即晕轮效应;定势作用, 即定势效应。树立良好的第一印象首先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 还应注意一些实用技巧, 如衣着整洁、讲究仪表、举止得体、虚心求教、守时守信、遵章守纪、待人真诚等。树立良好的第一印象只是第一步, 还需要长期不懈地努力, 以自己良好的品质、正直的为人、出色的工作去建立更深层次的长期印象。

2.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既可表现为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团体之间的交往, 也可表现为团体和团体之间的交往。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主要有:时空接近的程度、交往频繁的程度、个性相容的程度、态度相似的程度、需求互补的程度等。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的途径是:在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的基础上, 做到尊重他人, 不自恃清高;平等待人, 不厚此薄彼;热心助人, 不见利忘义;诚实守信, 不贪图虚名;主动随和, 不孤陋寡闻;律己宽人, 不心胸狭窄;服从领导, 不无理抗上。

3.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

由学校步入社会, 毕业生常会面临主观愿望和客观实际的矛盾, 社会需要与自我完善的矛盾, 学生习惯行为与社会角色的矛盾。面对这些矛盾, 毕业生应该主动适应社会, 努力做到:第一, 立足新岗位, 树立角色意识、独立意识、主人翁意识、协作意识等。第二, 不断学习, 自我完善。第三, 根据社会形势变化, 不断修正自己的奋斗目标。

(二) 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1.接受职前教育

职前教育是员工在组织中发展自己职业生涯的起点。职前教育意味着员工必须放弃某些理念、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要适应新组织的要求和目标, 学习新的工作准则和有效的工作行为。公司在这一阶段的工作要帮助新员工建立与同事和工作团队的关系, 建立符合实际的期望和积极的态度。毕业生在参加工作之前想象的职业目标有可能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应结合实际, 拟订工作目标。

2.自我职业管理

在任职期间, 员工需要密切关注可能的发展机会, 特别是那些有利于自己职业发展的培训学习的机会。平时应该认真估计自己的工作情况, 包括自己对工作的看法和上司对自己工作的看法, 这有助于准确地预测职业的临界点, 所谓的临界点指的是自己不需要组织的时间和组织不再需要自己的时间。如果决定离开自己正在服务的组织, 那么应该选择最佳离开组织的时间, 以不放过有利于实现自己长期职业计划的机会。

摘要:在大学扩招和金融危机的双重背景下, 大学生就业成为严峻的社会问题。在既定的大环境下促进就业, 有赖于高校和大学生自身对就业问题的清楚认识和有效准备。本文通过阐述现代组织员工招聘的流程与目的, 建议高校调整就业指导思想, 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及早对自己将来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 有目的地进行求职, 提高求职应聘的成功率, 以及尽快适应作为职业人的社会角色。

关键词:高校,就业指导,学业规划,大学生就业,旅游管理,职业规划

参考文献

[1]林丹彤.迎难而上, 确保全面就业[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4, (8) .

上一篇:上课课程表下一篇:炒股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