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促进失业青年就业的思考

2024-07-26

关于促进失业青年就业的思考(共8篇)

关于促进失业青年就业的思考 篇1

关于促进失业青年就业的思考

内容摘要

就业是民生之本,青年就业是影响青年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近几年来,青年的就业困难和失业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本课题通过对我区失业青年现状的具体分析,对就业情况、学习生活情况、价值观和信仰理念、失业原因等方面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全面了解和掌握我区青年失业人员的基本状况,提出了对失业青年人群的具体工作措施和对策。

关键词

青年失业 现状 择业观 就业对策

一、研究的背景与概况

为全面了解和掌握我区青年失业人员的基本状况,更有针对、有实效地实施对失业青年人群的重点帮助,我们实施了本课题调研。课题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方法以及部分座谈、访谈的形式,团区委向区内9个镇、1个街道以及金山工业区发放了《金山区服务青年就业调查问卷》,调查对象为16—35周岁的金山本地失业青年,共发出问卷400份,收回386份,其中有效问卷386份。本报告中所用的统计数据均为有效数据。调查对象中,男性占59.6%,女性占40.4%。就文化程度而言,34.2%的调查对象是初中及以下,高中和中专占54.9%,大专占8.6%,本科及以上占2.3%。调查对象中,有1%的人是共产党员,43%的人是共青团员,其它占56%。调查对象的婚姻状况是:未婚占31.1%、已婚占66.8%、离婚占2.1%。20.7%的调查对象为农业户口,79.3%为非农业户口。

二、研究的内容与结论

(一)金山区失业青年的总体现状

1、群体规模

我区登记失业人员中的青年(35周岁以下)状况如表1。

表1:我区登记失业青年统计表

年份2004年2月2004年12月2005年6月

失业人数(人)878869056439

青年失业人数(人)***6

青年失业所占比例21.6%27.4%29%

2、经济保障

49.7%的青年失业人员目前经济来源主要依靠父母,2.1%靠亲戚接济,3.1%靠朋友资助,2.6%靠投资收益,42.5%靠打零工。

3、目前状态

15.3%在积极充电学习,28.6%从事临时性工作(试用期内或者未签订固定期限合同),19.2%从事临时性工作,同时积极充电学习,36.9%在家休息。保持目前的状况三个月的有29.2%,六个月的22.7%,一年的23.8%,两年的8.6%,两年以上的有15.7%。

4、培训情况

调查显示,目前未参加过择业观教育的有73.7%,参加过择业观教育的有26.3%,且76%是在学校参加的。参加学历培训的有9.1%,参加技能培训的有27.5%,有63.4%的失业青年未参加过培训。仅有51.8%的失业青年知道市政府推出的享受政府补贴培训项目。参加过培训的人员中,具有电脑操作证书的人员比例为35.7%,其次是营业员,占12.9%。其他的行业证书都较为分散,从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失业青年技能的单一化和初级化。在培训内容上,青年失业人员对IT类的培训需求较多(占31%),第二位是文秘类(占14.5%),第三位是维修类(占13.6%)。

4、工作经历

调查显示,有43.5%的青年从未参加过工作,原因集中反映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参加过工作的青年中从事的行业前三位是一线工人、超市工作人员、公司文员,放弃工作的原因最多的反映在收入太少,其次是没有发展前途以及太辛苦,吃不消,还有一部分青年也表示想进一步进修的愿望。

5、就业期望

大部分失业青年表现出了较强的就业愿望,31.4%表示非常渴望就业,53.7%表示渴望就业,表示无所谓态度的占13.3%,不渴望和拒绝的仅为1.6%;大部分青年对参加工作的动机还是较为理智的,有53.3%的青年认为是满足生存的需要,21.2%的青年认为是自我价值的体现。失业青年对工资的期望值普遍集中在1001—1500元(占46.4%),期望工资在801—1000元的占14.5%,1501—2000元的占21.5%。对获得工作的渠道认为参加择业和就业系列讲座辅导的7.7%,参加专场职业招聘会的9.4%,家人、朋友介绍的32.2%,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或定向培训的19%,社区就业援助员推荐的13.3%,职介所13.7%,网络媒体4.7%。最希望获得的帮助中前三位是推荐工作、培训机会、学历教育。

6、创业愿望

失业青年中对自主创业表现了较大的热情,占到了总人数的58.8%,但认为制约自己创业的最主要原因前三位依次为:没有一定的创业资金(占47.6%),不知道什么项目合适(占20.2%),对政策不了解(占18.4%)。

7、学习愿望

调查显示,对于希望接受学历再教育的青年在教育类型的选择中,技校占11.8%,中专、职校占20%,业余大学占42.3%,全日制大学占12.2%,自学考试占13.7%。阻碍继续学习的阻力主要来自于经济上,占到44.3%。也有认为学习无用的,占8.6%。

8、人生态度

当问及如何看待涉日游行事件时,有16.9%表示这是爱国的表现,我支持,59.6%的表示爱国需理智,行为要守法,还有13.3%的青年持无所谓态度,10.2%的则表示不关心。而对人生命运的看法,选择顺其自然,随遇而安的36.5%,努力拼搏,奋发向上的31.4%,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12.5%,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的6.3%,说不清的有13.3%,可以看出总体上青年的想法还是积极向上的。

(二)分析造成我区青年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1、失业青年就业意识堪忧

调查显示,我区失业青年普遍文化程度不高,依赖性较强,不愿到外面闯荡,有相当一部分失业青年追求高收入、低劳动强度的工作,缺乏正确的就业观念。有不少父母主动替子女咨询劳动信息和办理劳动手册的,而子女不是在家中休息,就是在外闲逛、游玩。调查发现,虽然大部分的失业青年表达了对就业的强烈愿望,但有82.4%的失业青年工资要求超过1000元,要求2000元以上的占到15.7%。一方面,失业青年对就业抱有强烈的愿望,另一方面,他们对工作及收入又有较高的期望值,表现出“等机遇、靠政府、要待遇的心态”。这种心态使失业青年在思想上主动,行动上消极,把握不住现有的就业机会。

2、失业青年自身素质和家庭环境等因素影响就业

第一,失业青年无论在学历、技能上还是在工作经验上(不愿参加工作或不充分就业状态)都是薄弱的和缺乏的,与企业的用工条件存在较大的差距。第二,父母对子女的就业态度影响了部分青年的观念,父母们都希望子女能够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每月能有一定的收入,但同时他们普遍对子女比较宠爱,缺乏一种关心和引导孩子求学或就业的正确手段。第三,大量外地劳工的涌入,使得本来就紧张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民工能吃苦,工资低,便于管理等优势促使企业的天平倾向他们,使金山本地青年在中低端劳动力市场上,受到很大的竞争压力。第四,我区总面积达586平方公里,地域的宽广给劳动力大区域的流动带来不便,如上班交通问题。

3、创业意识虽强,但制约因素较多、较大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经济的高速发展,思想观念的进一步解放,越来越多的人想办自己的企业。青年人更不例外,也有更多的人想创业,到外面去闯一闯,但存在缺少资金、技术、基础、政策及创业信息渠道等客观因素,也制约了青年自主创业。

4、就业信息不能有效覆盖

调查发现,失业青年及其父母对于一些劳动就业政策和措施不甚了解。调查中,有48.2%青年对“政府补贴培训计划”不知,这说明政府的政策宣传工作还有待加强,信息渠道有待畅通。另据我们了解,在职业介绍中心的个人报名业务经常处于“吃不饱”状态。在培训领域中,信息不对称也导致市场提供的培训内容与青年求职者的技术需求相脱节。

三、相关的对策与建议

(一)抓教育,转变就业观念

目前,在失业青年中还存在就业心态不端正,挑挑拣拣,希望工作一步到位的现象,这就需要切实加强对失业青年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的教育,帮助他们解放思想,认清形势,树立竞争意识,克服自卑心理,转变就业观念。

1、组建宣讲团

邀请资深的职业指导师、法律专家、企业家代表和部分社区青少年代表组成宣讲团,到各镇、街道上门服务开展巡讲活动,通过谈政策、谈法律、谈形势、谈体会,帮助青年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

2、举办青年创业论坛

以报刊、新闻媒体、讲座的形式宣传创业成功青年的事迹,激发青年的创业热情。为有创业意向的青年提供创业有关政策指导和培训,鼓励和引导更多的青年主动参与竞争,在市场竞争中实现自我价值。

3、启动青年企业基地行

组织社区失业青年代表参观本地区的大中型企业(包括星级企业、化工企业等)以及种植业青年示范基地,并组织与成功人士进行座谈会,听他们艰苦创业的经历,回答青年代表所关注的问题,帮助青年了解市场形势,树立信心,摆正心态。

4、尝试建立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联动机制

在金山区高中及中专开展择业观教育,利用学校里的师资力量,邀请即将走上社会的学生及其家长,对其进行社会现状,劳动就业情况,工资平均水平,责任意识等方面的教育,实现社会、学校、家庭三方联动,帮助青年对社会和就业形成正确的认识,承担起应有的社会和家庭责任。

(二)抓培训,提高就业技能

整合资源,注重培训,让每一位失业青年都接受至少一次培训,掌握至少一种劳动技能,增加其人力资本,提高其竞争优势。不断完善失业青年的技能培训工作的机制和方法,用心组织、尽心扶持、精心培训,提高失业青年的技能水平和职业素质。

1、建立培训基地

运用见习补贴政策,建立区级青年就业见习基地。注重发掘区内优秀企业家和企业的资源优势,建立1—2家区级青年就业见习基地,增长青年的实际动手能力,获得宝贵的工作经验。借鉴市级劳动部门的试行方案,结合具体情况,运用于区级见习计划中。

2、丰富培训内容

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开展金山近期用工调研,形成《金山区用工预期分析报告》。金山未来几年哪些工种需求量较大,以市场为导向,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提前准备早作规划,让失业青年拥有更多的人力资本,在市场竞争中比外地民工拥有更大的优势。对需求量不大但技术要求较高的岗位,可建立以岗定训、训后上岗的培训机制。

3、拓宽培训方式

对失业青年进行分类,然后根据青年的具体需求,进行分门别类地培训。区内具有劳动技能培训资质的学校具体负责技能培训的实施工作。同时,依托社工站、区就业促进中心和区职业介绍中心,通过小组活动和定期受训等方式帮助青年掌握面试技巧,促进失业青年就业。

4、提升培训档次

针对失业青年的具体情况,对因资金不足而渴望获得中高级培训的青年,提供无息贷款,帮助其实现想法,提高其就业本领,避开拥挤的底端劳动力市场。当然也需要签订严格的合同,对未按时达到培训相应要求的,采取处罚措施,督促其顺利完成培训。

(三)抓安置,拓宽就业渠道

1、就业洽谈安置渠道

政府相关部门利用其自身资源多方搜集用工信息,联合举办“青年就业专场洽谈会”,并且可邀请周边兄弟区的企业来金山招工,对聘用的青年可免费进行岗前培训,帮助失业青年畅通就业渠道。

2、结对促进青年就业

针对一些家庭困难、有强烈就业愿望和一定的就业技能的青年,通过区职业介绍所的职业指导师、职业指导员、各镇、街道的就业援助员与青年结对的方式,重点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计划各镇每年解决20名左右。

3、建立就业信息平台

利用“金山劳动保障网”和“金山青年网”的网络平台,建立青年就业信息平台,向青年宣传政府的就业政策,提供就业信息以及就业介绍和参谋。发挥就业援助员和团干部的作用,把通过各种渠道搜集的“用工岗位”信息,汇总成“岗位推荐菜单”,印发给失业青年,提高宣传面,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

4、推动国际劳务输出

政府部门可分析国际劳工需求的趋势,有针对性的对青年进行培训,提供信息,鼓励青年大胆地走出国门,到国外去锻炼、增长知识、学习管理经验。

(四)抓服务,完善就业平台

1、制订吸纳本地区青年就业的优惠政策

建议制订针对吸纳大量本地青年就业的优惠政策,根据企业吸纳本地区青年就业数量的多少,给予不同的优惠政策,例如年终给予一定的奖励、每年评比全区十大吸纳本地区青年就业的企业等,鼓励企业招用本地青年。

2、出台扶持青年创业的优惠政策

建议出台扶持青年创业的优惠政策,提供开业指导和技术培训,建立青年创业基金,实行减免税费以及开业贷款担保等优惠政策,以创业带动就业,如2005年7月18日在漕泾镇成立的创业园区。

3、成立青年就业专项基金

建议建立促进青年就业专项基金,可主要用于四个方面:1)职业培训,有步骤地试行“培训押金减免制”和“培训结业奖励制”,推进青年的就业培训等工作;2)提供免费公共就业服务或求职援助服务;3)直接创造就业岗位;4)扶持失业者创办微型企业。

4、规范劳动用工行为

建议进一步加强执行有关政策法规的力度,提高企业解雇职工的成本,避免扩大失业青年的数量,在机制上促使企业愿意对青年进行培养。规范职业中介,严厉打击不正规中介,以免失业青年在寻找工作中上当受骗,增加厌世情绪。提供法律援助,维护创业青年合法权益,帮助创业青年合法创业、守法经营。

5、建立失业青年跟踪管理卡

建议建立失业青年跟踪管理卡,记录失业青年曾接受政府补贴培训项目,从事过的岗位,离开岗位的原因等基本信息,类同于病历卡。定期可邀请就业指导老师、企业家、政府相关部门领导进行会诊,提出可行方案。

6、借鉴国外成功做法

许多国家将职业介绍机构、职业培训机构和失业保险机构都合并为一个机构,实行一体化管理,这种变化趋势使得职业介绍、职业培训和失业保险等项工作更密切衔接起来,有利于避免就业服务福利化倾向,提高就业服务质量和效率。再如英国的就业服务中心,分层次,分类别地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就业。

关于促进失业青年就业的思考 篇2

一、下岗失业人员的基本特征

下岗失业人员中大部份属于低职化、贫困化、脆弱化和边缘化的弱势群体, 具有以下基本特征:一是认为自己为企业出过力, 流过汗, 甚至流过血, 把自己的美好年华都献给了企业, 企业理应负担自己一生的生老病死。对企业有一种过度依赖情结。二是文化水平不高, 职业技能低下, 年龄偏大、身体状况较差和家庭生活贫困。有着无条件服从的强烈的就业欲望。三是就业观念保守陈旧, 能上不能下、能官不能民、注重国有身份和个人面子、求稳不求变、不甘心也不愿意正视工作和生活节奏发生的变化。这部份人有的是想往长久稳定的饭碗, 有的是希望体面的工作, 有的是嫌弃收入不能证明自己的价值, 有的人害怕非国有企业的新行业自己不能适应。

弱势地位使他们在心理上难以发挥主观能动性, 甚至在寻求出路屡屡失败中消沉。生活、社会的压力使他们更加脆弱, 思维上容易陷入一种恶性循环中。

二、就业援助主要措施

(一) 办理《再就业优惠证》, 使之充分享受再就业优惠政策

根据国家相关再就业优惠政策, 对持有《再就业优惠证》的下岗人员, 从事个体经营的 (国家限制的行业除外) , 在规定期限内依次减免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个人所得税;并免收属于管理类、登记类和证照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从事个体经营自筹资金不足的, 可提供小额担保贷款, 对从事微利项目的, 由中央财政据实贴息。对商贸企业、服务型企业等小型企业实体, 当年新招用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 在相应期限内依次减免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个人所得税, 给予社会保险补贴, 对持有《再就业优惠证》的“4050”下岗人员灵活就业后, 申报就业并参加社会保险的, 给予一定数额的社会保险补贴。由于有上述再就业优惠政策, 企业在招聘员工时在同等招聘条件下更愿意招聘下岗失业人员, 而部份下岗失业人员因为未及时办理《再就业优惠证》及对国家的一些再就业优惠政策不了解, 以至一是错失了一些再就业机会, 我们在工作中就经常接到一些在外面打工的下岗失业人员和用人单位打来的要求提供《再就业优惠证》证明的电话。因为无法提供证明, 以致企业不予招聘。再是在从事个体经营中没有享受到相关税费和各类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政策。根据我们的统计调查, 一些办理了优惠证的下岗失业人员光税收一项一年就可减免6000余元。因此, 我们要加大国家再就业优惠政策的宣传力度、及时为下岗失业人员办理《再就业优惠证》, 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二) 制定有关小额担保贷款扶持政策, 鼓励下岗失业人员走自谋职业、自主创业之路

一是对有创业愿望的下岗失业人员在创业项目、开业指导、资金、场地设备租赁和各项开办费用减免等方面的援助和扶持。

二是为一部份有创业愿望、具备经营能力和创业条件因资金不足的下岗失业人员实施小额担保贷款扶持。并对其创业项目的经营情况进行全程信息反馈和跟踪服务, 确保其创业成功。

三是开展创业促就业活动, 收集投资小、见效快、风险相对较小的适合下岗失业人员从事的各类创业项目, 建立创业项目信息库。组织专家对好的创业项目在投资风险、市场潜力、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论证, 通过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布, 鼓励立志创业的下岗失业人行动起来自主创业。

四是对一些成绩突出、创业成功的自主创业人员进行大力宣传和报道, 通过树立自主创业先进典型, 带动更多的下岗失业人员走自谋职业、自主创业之路。

五是简化小额担保贷款申请程序, 放宽贷款条件, 建立信用担保和个人诚信档案体系, 加强小额担保贷款的监管, 确保小额担保贷款的安全性和实用性, 实现贷款资金的良性循环。

(三) 加强再就业培训, 提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竞争力

当前在劳动力市场上一些用工单位招不到自己需要的人, 而一些劳动者又找不到自己想要的工作, 出现了一种“有人无事可干, 有事无人能干”的现象,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尽管是多方面的, 但主要原因可能是劳动者的技能素质不能适应市场需求。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改制、经济结构的调整、尤其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必然引起现有企业劳动力在不同产业与企业之间的转移, 要适应这一新的劳动力转移的需要, 劳动者的技能素质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必须要得到不断的提高。

因此, 为了不断提高下岗失业人员的职业技能, 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 根据企业实际,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再就业培训工作。

第一, 积极参与政府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免费培训竟标, 争取政府在再就业培训方面的政策和资金上的扶持。

第二, 将公司所属各单位的各类职业培训机构进行整合, 进一步加强与省市劳动部门、兄弟单位及社会力量办学培训机构的联系和合作, 形成以公司培训机构为依托, 其他培训机构为补充的职业技能培训机制和覆盖面广、功能齐全、优势互补、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

第三, 公司各单位将本单位下岗失业人员的培训需求和就业愿望进行调查统计, 上报公司培训部门, 公司根据培训工种的人数和市场需求, 分期分类统一进行培训, 减少培训的盲目性和重复性, 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四, 加强与用工单位和劳动力市场的培训合作, 与其签订培训就业合作协议, 这种订单式的培训, 既能降低培训成本, 又能大大提高培训的就业率。

第五, 建立创业与就业培训基地, 实施就业援助行动。对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的下岗失业人员在创业方法、创业项目、创业知识、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等方面进行全面培训。使其树立科学的创业理念和思维, 运用正确合理的方法开展创业自救, 从而降低创业风险, 减少创业成本, 提高创业成功率。

(四) 极组织劳务输出, 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异地就业平台

第一, 全力开展针对下岗失业人员的免费求职登记、职业指导、职业介绍、职业培训、就业信息查询、用人登记等就业服务。为其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大的就业空间。帮助其实现就业愿望。

第二, 充分发挥萍乡矿业集团人力资源有限公司职业介绍所的就业信息资源优势, 加强与省市劳动就业服务管理部门的失业保险、职业培训、职业介绍机构和劳务市场、人才市场及社会就业中介服务机构的联系和合作, 建立劳务输出网络, 实现就业信息共享。

第三, 进一步加强与管理较规范的广州、深圳、上海、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的用工单位建立长稳定长期的劳务合作关系, 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一个方便、快捷、成功的再就业平台。

第四, 实施“走出去就业战略”随着我国加入WTO、经济全球化、劳动用工市场化以及国际交流与合作大大增加, 给我国劳动力境外就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 我们要利用萍矿人力资源公司境外就业中介服务资格的品牌优势, 以萍矿国外工程公司为依托, 大力开展下岗失业人员境外就业服务工作, 为下岗失业人员构筑畅通的境外就业以通道。

(五) 加快再就业基地和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建设, 提高企业吸纳下岗失业人员积极性

第一, 对安排下岗失业职工达到一定比例的劳动服务型企业、主辅分离企业及破产重组企业, 要积极向劳动保障部门申报再就业基地或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的认定, 帮助企业充分享受税费减免、社会保险补贴等再就业优惠政策, 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

第二,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 房地产热的不断升温, 各种住宅小区越来越多, 因此可以成立一些家政服务、物业管理等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 创造一批保姆、保洁、保绿、保安、物业管理等服务岗位, 安排一些年龄偏大、文化程度较低、就业竞争力较弱的下岗失业人员, 特别是“4050”人员。

关于促进失业青年就业的思考 篇3

一、下岗失业人员的基本特征

下岗失业人员中大部份属于低职化、贫困化、脆弱化和边缘化的弱势群体,具有以下基本特征:一是认为自己为企业出过力,流过汗,甚至流过血,把自己的美好年华都献给了企业,企业理应负担自己一生的生老病死。对企业有一种过度依赖情结。二是文化水平不高,职业技能低下,年龄偏大、身体状况较差和家庭生活贫困。有着无条件服从的强烈的就业欲望。三是就业观念保守陈旧,能上不能下、能官不能民、注重国有身份和个人面子、求稳不求变、不甘心也不愿意正视工作和生活节奏发生的变化。这部份人有的是想往长久稳定的饭碗,有的是希望体面的工作,有的是嫌弃收入不能证明自己的价值,有的人害怕非国有企业的新行业自己不能适应。

弱势地位使他们在心理上难以发挥主观能动性,甚至在寻求出路屡屡失败中消沉。生活、社会的压力使他们更加脆弱,思维上容易陷入一种恶性循环中。

二、就业援助主要措施

(一)办理《再就业优惠证》,使之充分享受再就业优惠政策

根据国家相关再就业优惠政策,对持有《再就业优惠证》的下岗人员,从事个体经营的(国家限制的行业除外),在规定期限内依次减免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个人所得税;并免收属于管理类、登记类和证照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从事个体经营自筹资金不足的,可提供小额担保贷款,对从事微利项目的,由中央财政据实贴息。对商贸企业、服务型企业等小型企业实体,当年新招用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在相应期限内依次减免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个人所得税,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对持有《再就业优惠证》的“4050”下岗人员灵活就业后,申报就业并参加社会保险的,给予一定数额的社会保险补贴。由于有上述再就业优惠政策,企业在招聘员工时在同等招聘条件下更愿意招聘下岗失业人员,而部份下岗失业人员因为未及时办理《再就业优惠证》及对国家的一些再就业优惠政策不了解,以至一是错失了一些再就业机会,我们在工作中就经常接到一些在外面打工的下岗失业人员和用人单位打来的要求提供《再就业优惠证》证明的电话。因为无法提供证明,以致企业不予招聘。再是在从事个体经营中没有享受到相关税费和各类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政策。根据我们的统计调查,一些办理了优惠证的下岗失业人员光税收一项一年就可减免6000余元。因此,我們要加大国家再就业优惠政策的宣传力度、及时为下岗失业人员办理《再就业优惠证》,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二)制定有关小额担保贷款扶持政策,鼓励下岗失业人员走自谋职业、自主创业之路

一是对有创业愿望的下岗失业人员在创业项目、开业指导、资金、场地设备租赁和各项开办费用减免等方面的援助和扶持。

二是为一部份有创业愿望、具备经营能力和创业条件因资金不足的下岗失业人员实施小额担保贷款扶持。并对其创业项目的经营情况进行全程信息反馈和跟踪服务,确保其创业成功。

三是开展创业促就业活动,收集投资小、见效快、风险相对较小的适合下岗失业人员从事的各类创业项目,建立创业项目信息库。组织专家对好的创业项目在投资风险、市场潜力、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论证,通过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布,鼓励立志创业的下岗失业人行动起来自主创业。

四是对一些成绩突出、创业成功的自主创业人员进行大力宣传和报道,通过树立自主创业先进典型,带动更多的下岗失业人员走自谋职业、自主创业之路。

五是简化小额担保贷款申请程序,放宽贷款条件,建立信用担保和个人诚信档案体系,加强小额担保贷款的监管,确保小额担保贷款的安全性和实用性,实现贷款资金的良性循环。

(三)加强再就业培训,提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竞争力

当前在劳动力市场上一些用工单位招不到自己需要的人,而一些劳动者又找不到自己想要的工作,出现了一种“有人无事可干,有事无人能干”的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尽管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可能是劳动者的技能素质不能适应市场需求。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改制、经济结构的调整、尤其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必然引起现有企业劳动力在不同产业与企业之间的转移,要适应这一新的劳动力转移的需要,劳动者的技能素质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必须要得到不断的提高。

因此,为了不断提高下岗失业人员的职业技能,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根据企业实际,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再就业培训工作。

第一,积极参与政府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免费培训竟标,争取政府在再就业培训方面的政策和资金上的扶持。

第二,将公司所属各单位的各类职业培训机构进行整合,进一步加强与省市劳动部门、兄弟单位及社会力量办学培训机构的联系和合作,形成以公司培训机构为依托,其他培训机构为补充的职业技能培训机制和覆盖面广、功能齐全、优势互补、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

第三,公司各单位将本单位下岗失业人员的培训需求和就业愿望进行调查统计,上报公司培训部门,公司根据培训工种的人数和市场需求,分期分类统一进行培训,减少培训的盲目性和重复性,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四,加强与用工单位和劳动力市场的培训合作,与其签订培训就业合作协议,这种订单式的培训,既能降低培训成本,又能大大提高培训的就业率。

第五,建立创业与就业培训基地,实施就业援助行动。对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的下岗失业人员在创业方法、创业项目、创业知识、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等方面进行全面培训。使其树立科学的创业理念和思维,运用正确合理的方法开展创业自救,从而降低创业风险,减少创业成本,提高创业成功率。

(四)极组织劳务输出,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异地就业平台

第一,全力开展针对下岗失业人员的免费求职登记、职业指导、职业介绍、职业培训、就业信息查询、用人登记等就业服务。为其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大的就业空间。帮助其实现就业愿望。

第二,充分发挥萍乡矿业集团人力资源有限公司职业介绍所的就业信息资源优势,加强与省市劳动就业服务管理部门的失业保险、职业培训、职业介绍机构和劳务市场、人才市场及社会就业中介服务机构的联系和合作,建立劳务输出网络,实现就业信息共享。

第三,进一步加强与管理较规范的广州、深圳、上海、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的用工单位建立长稳定长期的劳务合作关系,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一个方便、快捷、成功的再就业平台。

第四,实施“走出去就业战略”随着我国加入WTO、经济全球化、劳动用工市场化以及国际交流与合作大大增加,给我国劳动力境外就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我们要利用萍矿人力资源公司境外就业中介服务资格的品牌优势,以萍矿国外工程公司为依托,大力开展下岗失业人员境外就业服务工作,为下岗失业人员构筑畅通的境外就业以通道。

(五)加快再就业基地和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建设,提高企业吸纳下岗失业人员积极性

第一,对安排下岗失业职工达到一定比例的劳动服务型企业、主辅分离企业及破产重组企业,要积极向劳动保障部门申报再就业基地或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的认定,帮助企业充分享受税费减免、社会保险补贴等再就业优惠政策,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

第二,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房地产热的不断升温,各种住宅小区越来越多,因此可以成立一些家政服务、物业管理等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创造一批保姆、保洁、保绿、保安、物业管理等服务岗位,安排一些年龄偏大、文化程度较低、就业竞争力较弱的下岗失业人员,特别是“4050”人员。

就业是民生之本,关系到下岗失业人员的切身利益,关系到企业的发展和稳定,也是构建和谐平安矿区的重要保证。对下岗失业人员实施就业援助不是一句口号,也不是一个话题,它需要政府、社会、企业的共同努力,它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带着思考,带着感情,带着责任把对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援助工作扎扎实实地落实到我们的工作中和行动上。

青年失业状况及就业对策的研究 篇4

内容摘要

本课题对闵行区150名16—25岁失业青年的基本状况的调查表明,本区失业群体中青年占据很大比例,失业青年又以单一化和初级化为主要特征。影响青少年就业的主观因素包括就业价值观念、自我价值的评估、人力资本等;客观因素包括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和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结合实际情况,建议政府加大培育社会服务机构,鼓励青年自主创业,在义务教育、中等教育中增加就业求职的内容,同时正确引导青年把握劳动力市场趋势,加强劳动力市场的信息服务。

关键词

失业青年 群体状况 就业政策

一、研究的背景与概况

就业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青年失业是一个全球性的议题。就闵行区而言,青年失业问题近年来也逐渐凸显,近年来在我区登记失业的人员中,35岁以下的青年所占比例一直居高不下:1999年为82.25 %,2000年为87.25 %,2001年为80.47%,显然青年失业问题已经比较严重。去年12月,我国正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据一些专家学者预测,在加入“WTO”的最初几年我国失业问题将更加严峻。为准确把握本区失业青年状况,研究具体的工作对策,我们组织了这次针对16--25岁具有本市户籍的失业青少年展开调研,内容包括职业技能、学历等状况。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具体为结合团市委的社区青少年状况问卷调查,从中随机抽取150份样本。还采用资料分析和文献回顾等方法,参考了区劳动局提供的就业数据和相关情况等基本资料和经济合作发展组织的跨国比较资料和文件及其他个别国家资料,了解就业政策的成效与差异。

二、研究的内容与结论

(一)闵行区失业青年群体状况

1、青年劳动力失业情况严重

截至2001年12月,闵行区城镇登记失业人口共13662人,35岁以下青年达10994人,占80.47%。其中,16岁至25岁青年5623人,占41.16%;26岁至35岁青年5371人,占39.31%。对于25岁以下的失业青年来说,在学历方面,超过85%的失业青年具有相当于高中或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但在技能方面明显偏低,无技能证书超过25%,有技能证书者也多为初级与上岗证书,具有中级或中级以上证书者不超过20%。且这些失业青年大多缺乏工作经验,工作经历简单甚至没有任何工作经验。

2、失业青年以三校生为主

调研发现,在整个失业青年群体中,三校生(中专、职校、技校)占了相当的部分(59.4%),其余大部分为初、高中学历。小学文凭只占一小部分。而三校生从学校毕业,手中持有的大部分为初级证书,少部分优秀的学生由学校组织继续学习直至拿到中级或高级证书。从劳动部门的数据显示,有70%左右的16---25岁的城镇登记失业人口学历为中专、技校、职校及以下。受过中等教育或具有初级职业资格证书的失业青年是这个群体的主要构成部分。

3、失业青年技能单一化、初级化

调查发现,每位调查者都具有一种技能,如电脑收银、电脑初级、商业销售等。但我们没有做进一步的调查,持有中级和高级资格证书的占到多少比例。但结合参考上一问题,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失业青年技能的单一化和初级化,是闵行青年劳动力市场的特征之一。

4、就业、就学心态比较消极

调研显示,60%的失业青年是在主动提升自身的学历水平和丰富自身的工作经验,而其余40%则没有进一步地工作和学习,选择了在家休息,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的消极心态。

但如果单单归结为他们的主观因素未免很不全面。我们随机采访了几位失业青年,他们认为:就业信息的不对称,无法从更多渠道获得劳动力市场的及时动态,社会上对失业青年的歧视和偏见也是他们无法凭自身去克服和消除的。

5、男性青年对自我的评价优于女性

回答“最符合您身体状况”问题时,有61.9%的被访者认为自我“比较健康”,而其余30.1%的认为自己“非常健康”。交叉分析发现,男性选择“非常健康”的百分比之女性选择“非常健康”的高出甚多。可以看出:男性青年对自我的评价要优于女性,也可以理解为:他们面对社会环境的心理适应素质男性要强于女性。

(二)失业原因和和诱因分析

1、失业青少年缺乏强烈的就业意愿,就业观念不够成熟

我们向区职业介绍中心工作的同志了解情况时得知,有不少父母是替子女咨询劳动信息和办理劳动手册的,而子女不是在家中休息,就是在外闲逛、游玩。这样的情况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当然,这与失业青年屡次就业碰壁、丧失求职信心有关,但主要还是自身的主观因素在起作用。其中懒散、不求上进是主要因素。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失业青年自我价值的评估不切乎实际----自我的期望价值偏离自我实际价值。“高不成,低不就”的主要表现就是“有岗无人”与“有人无岗”。许多低工资的岗位(如车工、钳工)虽然招聘数量不少,但很少或没有人去应聘,而工资中等偏上的岗位招聘情况却相反。所以成年人相对于青少年失业率低得多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对工作有更强烈的愿望和需求,对稳定的生活的更充满期望。

2、失业青少年缺乏必需的人力资本

传统的人力资本定义是指人在教育和培训过程中积累起来的有用的和有价值的知识、技能。以上分析结论得出:失业青少年无论在学历、技能(参照以上失业青少年的学历构成、技能水平)上还是在工作经验上(不愿参加工作)都是薄弱的和缺乏的。劳动力需求与供给的不匹配,是结构性失业的重要因素。

3、就业政策措施的宣传不能有效覆盖

在我们的个案调查和平时交谈中发现,失业青少年及其父母对于一些劳动就业政策和措施不甚了解。在我们所举办的免费培训计划报名过程中,有不少青少年连“政府补贴培训计划”都知之甚少,这不失为政策宣传工作的一大失误。以举办的“免费培训计划”为例,仅一个镇,截止到现在就有200多人参加报名。另据我们了解,在职业介绍中心的报名业务却经常处于“吃不饱”状态。

4、存在自愿失业等其他情况

当然,我们并不能排除部分青少年宁愿闲暇在家也不愿工作的情况。他们认为:闲暇比工作对自己更有益处。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这样一个例子:家中房屋(农田)因房地产开发或市政工程项目拆迁,补偿两套商品房(按照原先住宅面积核算)。一套用来居住,另一套则出租。每月租金600---1000元左右,加上每人每月的最低生活保障线280元,即使一家三口都没有工作,也可以维持中等的生活水平。象这样的家庭,如果其中一个人去工作,他的所得对原先家庭收入来说产生不了多大的收入效应。这样的例子在城乡结合地区、房地产开发密集区域尤为突出。

因此,我们不能单纯归咎于失业青少年个人的疏懒等主观因素,他们所共同面对的困难,是遭到单靠个人力量所无法控制的因素。特别是劳动力市场的系统性排斥,使他们只能在低保障、社会地位低微和缺乏发展机会的工种之间选择。对部分学历程度较低的青年来说,甚至因心灰意冷而放弃就业。社会歧视更越发把他们推向劳动力市场的边缘。

三、相关的对策与建议

(一)帮助青年转变就业观念

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组织要通过各种途径帮助和促使失业青年转变就业观念。根据我们的调查,本地失业青年就业的主要障碍之一就是就业观念的不成熟。怕脏、怕累、不愿做自认为没面子的工作、不敢做风险大的工作,更不敢自己创业。我们认为失业青少年寻找和变更工作的历程,对于他们发现自己的技能特长、了解工作到底就业是怎么回事都是必要的。要想办法促使青年正视和适应市场经济社会的现实变化,走出消极、依赖、保守的人生状态,奋发进取、自强自立。动员下岗青年、失业青年、大中专毕业生不等不靠,自谋职业,自主创业,从打工做起,从“小生意”干起,逐步积累,向着当“老板”的目标努力,成为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和经营者。

(二)不断提升失业青年人力资本

1、提升学历

根据我们的调查,大部分的失业青少年都是受过中等教育或具有初级职业资格证书,引导他们跨入更深层次的高等教育和获得中高级资格证书是提升他们人力资本的必然选择。要结合现行的有“成人高考“、“自考”、“夜大”等形式,在失业青少年中开展学历升级计划,把具有中专、职校、技校学历的青少年提升到具有社会需要的高等学历层次。在此过程中,一是考虑到家庭负担的承受压力,二是要进一步激励青少年再学习的热情,我们建议对失业青少年予以学费减免措施。

2、提高技能

从国外经验来看,丹麦自一九九六年起规定年龄在二十五岁以下,缺乏正规学历资格而又失业超过六个月的青年,有权接受为期十八个月的教育课程、职业学校或训练中心的培训计划,并为青年提供职业指导和各种求职活动,在此期间青年获得金额相当于失业给付一半的生活津贴。上海在实施类似的 “培训见习补贴计划”时,我们建议要不断加强事中、事后的监督,形成监督制约和评估机制。一是监督企业需求岗位与青年实际上岗的符合情况。二是防止出现企业为获得政府补贴,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而招收失业青年见习的情况,以免产生失业青年只得到一些技术含量低、临时性的工作岗位不良后果,对青年发展不甚有利。三是在失业青年职业见习的同时,注重维护青年的合法权利,对企业要有完备的评估机制,消除企业对接受补贴青年群体的歧视和偏见。

(三)加强学校职业教育

要尽可能的在义务教育、中等教育增加求职方面内容,同时,改革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育内容。国外在这方面采取的措施主要有高中阶段增加与职业相关的实用科目和活动的数目的选择,以照顾不同学生的兴趣和能力;或者在学校的一般课程中引入基本通用职业技能的教授。国外一些国家在中等教育中增加就业培训的内容,以及注意革新中等专业学校课程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当前,我国的义务教育之后的教育阶段偏重升学而忽略了包括就业技能在内的素质教育内容,使走向社会的毕业生常常“眼高手低”,由于所学知识和技术与劳动力市场需要严重脱节,使他们在就业市场上感到举步唯艰,越来越多的中专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因此,要在中学教育中增加就业或职业教育内容已是刻不容缓。

(四)提高就业政策宣传覆盖面

一要发挥“就业信息员”效用,通过“就业信息员”发布各种政府就业政策、招工动态、信息等。二要根据不断变化的形势,改进培训项目如中式餐饮、物业管理等方面的培训,政府要将培训和市场需求牢牢结合,实时掌握劳动力市场动态,并与相关部门积极联系,开设符合市场需求的培训课程,缩小企业需求与劳动供给之间的落差。三要加强劳动力市场信息的收集和反馈机制。在个别访谈中我们发现,一些青年并不知晓在我们看来最基本的应知晓的就业政策,这不失为信息不对称的显现。政府应不断拓宽信息渠道,运用现代技术,主动地、创造性地提供各项信息服务,建立劳动力市场信息包括劳动力就业政策的信息发布和反馈机制。

(五)实施青少年促进就业“补贴计划”

这类措施的主旨是增加青年劳动力对雇主的吸引力,推动企业为青年创造就业机会。国外的主要方法有向雇佣青年的企业提供一段时期的财政补贴。例如法国政府曾规定雇佣二十五岁以下缺乏学历资格的青年人的雇主,可获得长达一年半的社会保障供款减免的优惠。瑞典政府亦向雇佣十八至二十四岁的青年和其他长期失业者的雇主提供首六个月内工资成本一半的补贴。但这些措施实行结果并不令人满意。首先,部分雇主以“短期雇佣---解雇---再短期雇佣”方式意图获得持续财政补贴的好处,结果青年只得到临时性工作岗位,更无法获得自我发展的机会。其次,补贴措施往往有更大的替代效应,部分企业甚至索性把不获政府补贴的员工以青年取代。有鉴于此,我们认为,政府着手启动促进就业“补贴计划“的前提是要努力研究并消除政策所带来负效应。政府在实行这项政策之前,可以与企业签定合同约定在一定时期内(2年或3年)不允许解雇对象,否则论违约处理。同时,政府的监管部门要加强中期、后期的监督和事后的评估。

(六)鼓励自主创业

在部分国家如法国、英国、美国和加拿大等地方,近年一项减缓青年失业的尝试是支援年轻人自雇或开办小业务,方法包括向青年提供小额贷款、开业资金和税务减免等优惠,为其提供创业技巧的训练课程。本地区的创业培训计划也相类似。有不少优惠扶持条件,如一次性领取尚未领完的失业保险金、享受相应的减免税收、开业可获小额低息贷款等等。我们认为,这样的创业计划有助于推动青年自力更生,又能鼓励青年发挥创意和发掘商机,激发青年的工作欲望,并能大幅减少政府开支,促进资源的最有效运用。我们建议建立“闵行青年创业资金”,实行类似于“风险基金”的管理方式,每年资助一些失业青年自己创业,从小生意,小买卖起步,通过创业实现就业。在提供就业资金方面,要鼓励非正规劳动组织加入,为创业人员提供低息贷款。同时要加大创业计划宣传力度,完善对开业失败之后的健全的保障机制,对广大开业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七)培育社会服务机构

建议组织和培训长期失业青年,为社区提供所需的服务,创造合理的职位。例如:废物回收、家居维修、托儿照顾等,以满足社区多样化的需求;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比如划出更多的自由商贸区;向有意创业者,开辟更多的信息渠道和技术培训、创业贷款等服务。

(八)合理利用外来资源

解决青年失业问题与解决其它社会经济问题一样,离不开跨地区、跨国界的合作和一致努力。现在,包括联合国系统在内,国际社会、中国政府和上海市政府为青年就业或人力资源开发项目设计了许多支持项目或帮助措施。这些项目或措施是共有、共享的资源,我们应努力寻找与利用这些资源,促进我区青年就业项目的开发和实施。

(九)注重保障青年发展的基本权利

关于促进失业青年就业的思考 篇5

青年占失业者比重上升 大学生失去就业优势

青年人:找工作越来越难了

6月中旬的全国民营企业招聘周,面向的主要是下岗失业人员,却也吸引了大量年轻人。

在北京工人体育馆门口,张永强揣着厚厚一沓简历,早早地等在那里。张永强家在遥

远的甘肃,去年从北京一所高校毕业后,没有找到满意的工作,又不愿意回老家,选择了把档案暂时寄存学校两年,继续找工作。

“我现在是失业青年,而且没有失业保险金,连下岗职工都比不上。”张永强苦笑了一下。

严格地讲,在毕业后的这一年里,张永强也做过一些工作,比如保险推销员、药品推销员,但最长不超过2个月。他的生活费主要靠父母寄来,偶尔自己做做家教补贴一点。失业的时间越久,张永强内心越焦虑:“我不知道自己能做些什么。毕业就失业,好像这个大学白上了,白花家里那么多钱了。”

其实,张永强的境遇并非偶然。过去提到失业人员,人们往往会想到下岗职工。而现在,另一个失业群体在逐渐扩大,他们是城市里的年轻人,初中毕业、高中毕业,甚至大学毕业后加入失业者的行列。

今年一季度的全国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显示,在失业人员中,新成长失业青年占到了18.1%,下岗职工只占5.8%。事实上,从2002年以来,失业人员中新成长失业青年的比重就一直在缓慢上升,而下岗职工的比重则明显下降。刚刚公布的“中国首次青年就业状况调查报告”显示,我国15岁至29岁的青年总体失业率9%,远远高于4.5%的城镇平均登记失业率。

这些统计和调查从更大的层面上证实,青年人找工作难,不是个别人的感觉,而是的确存在的事实。在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也曾出现青年失业现象。当时大批知青回城,就业紧张。这一情况并未持续多久,全国各地通过接班、兴办集体经济等手段缓解了就业矛盾。而近两年的青年就业难题,则是在我国已初步建立市场导向就业机制的背景下出现的。如果从总量分析,这种供求的矛盾似乎不会是暂时现象。目前我国城镇每年的新成长劳动力大约有1000万人,总的需要就业的人数为2400万人,而经济自然增长所能提供的岗位只有1200万人,缺口不小。随着高校扩招,甚至大学生都不再拥有明显的就业优势,今年大学毕业生将达到创纪录的338万人,就业仍然严峻。

专家看法:是择业问题,不是失业问题

虽然青年失业群体在全部失业人员中已占到相当比例,但许多经济学家认为,眼下的青年就业难,是择业问题,而不是失业问题。在这方面,青年失业群体中的“傍老族”,表现得尤为明显。

家在辽宁鞍山的田女士家中就有一个这样的“傍老族”。女儿大专毕业后一直呆在家里。亲戚也曾介绍过几个工作,但孩子没干多久就因各种原因辞掉了。田女士每月有1000多元退休金,爱人原本是电工,退休后为了孩子又接着出去揽活,一个月能有2000元收入。但时间久了,夫妻俩都很着急。“等我们老了,干不动了,她怎么办?”

据了解,青年失业人员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这种高不成、低不就的类型。他们有着共同的特征:生于上世纪70年代后期、80年代,大多数是家中的独生子女或最小的孩子。步入劳动力市场前,他们基本都受到父母很好的照顾。他们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成长起来,没有什么职业技能,需要找工作的时候,又赶上了就业高峰。不能说他们找不到工作,也不能说他们没有就业愿望,而是他们有些工作做不了,有些工作嫌苦嫌累或是嫌钱少不愿意做。挑来挑去,由于父母还能负责其基本的生活,干脆继续躲在父母的羽翼下。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尹建堃认为,青年失业是一个世界性的普遍现象。劳动力初次进入市场,往往会因为不适应、没有专长而暂时找不到工作。在前些年,用人单位招聘时对有没有工作经验不太强求,青年人只要具备一定的学历,找工作并不难。现在,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把相关经历作为招聘的一个必要条件。因此,青年人感到找工作不那么容易了。但青年相比起大龄的下岗失业人员,毕竟比较年轻,也有着较高的文化水平,生活压力不会太大,因此仍然是劳动力市场上相对强势的群体。目前整个东部地区都存在着缺工现象,许多行业急需劳动力。青年人没有工作,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其不满意能够找到的工作。学历较高的青年人,在就业时有着较高的期望值。学历低一点的,如果没有太大的生活压力,也不愿干太辛苦的工作,而是希望通过进一步寻觅或者培训找到理想的工作。从这个意义上讲,青年就业问题,更多的是一个择业问题。

争论:要不要采取特殊的扶持政策

随着再就业中心的陆续关闭,持续8年多的下岗高峰逐渐过去。目前,我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已由高峰期的600万至800万降至现在的不足200万。现在青年失业人员增加,我国的就业政策是不是应当把重点转向青年失业人员?对此,经济学家有不同的看法。

有的人认为,目前我国的青年失业存在一定的假象。如果当真没有生活来源,没有父母可以依靠,相信其中不少人会转变观念,不再“等、靠、要”,而是趋于实际,选择先就业、再择业。毕竟,与大龄失业人员相比,年轻始终是优势,其失业难题会得到调整。因此,青年就业需要引导,但没必要采取类似扶持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特殊政策。

但另外一些人认为,与中年劳动力比起来,青年人虽然有着年轻的优势,但这种优势更多地体现在一些体力性岗位,且年轻的优势不会持续太久。何况,这部分人大多处于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之外,并缺少有针对性的培训。如果现在不采取措施帮助他们转变观念、提高就业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即使未来他们“不挑不拣”,可能也很难就业。这就会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

虽然在扶持政策上有争论,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人们普遍认为,青年就业问题应当引起更多的重视。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的张丽宾,最近刚刚承担了国际劳工组织关于青年就业的课题。她介绍说,我国有些地方已经开始想办法促进青年就业,如推广劳动力预备制度,开展职业资格培训工程,鼓励自主创业等。她认为,对于青年失业群体,虽然从目前看没有太多必要采取极端的、特殊的手段来帮助其就业,但随着下岗高峰的过去,国家应当考虑把过去几年专门针对国企下岗失业人员的促进就业措施用之于青年就业,如小额贷款、税费减免等,通过制定《促进就业法》等途径,形成一种就业的长效机制。同时,在社会保障方面,也要考虑到青年失业人员的需求,出台便于其参保的办法,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

吃瓦片、吃药片与就业难(编后)

一段时间以来,有种现象让人难思其解。在一些大中城市,许多青年没有工作,可是他们的生活却格外“富足”。有的开着汽车,住着几处房子,嚼着高级口香糖,出入在各种消费场所。他们是城市的新“贵族”。因为是独生子女,拥有良好的教育,娇生惯养,即便大学毕业了,他们也不着急工作。家有几处房子,用房租就可以养活自己,何必自己辛辛苦苦找工作?北京人把这种人叫“吃瓦片”。家里父母有工资,何必自己找那些不喜欢的工作,大家把这种傍父母经济营养的叫“吃药片”。

其实,说他们找工作难,或者把他们描述成失业群,是不符合当前我国国情的。即便是那些祖荫差一些的家庭走出来的青年或者大中专学生,他们宁肯在大中城市“漂”着,也不愿意回到家乡或者容易让自己找到工作的小城市或城镇。从本质上讲,这些青年,的的确确处在一种择业的过程中。因此,青年就业,是经济领域的一个新问题,是一个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的课题。

目前,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达到13万亿元的GDP规模,国际贸易总量已经突破1万亿美元,从我国经济规模和国际贸易规模所承载的劳动力需求来看,失业只是劳动力就业过程中的一个转换间歇。就是说,就业是常态,失业是非常态。

不能否认,在一些地方,相当多的年轻人因为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确实没有找到工作,生计艰难。因此,我们必须研究相关措施来解决他们的就业,引导他们改变就业观念,适时从业,自食其力。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讲,青年就业问题,是我们构筑和谐社会必须跨越的一道门槛。

[上传时间:2005-06-27 14:49:40]

[信息来源:人民日报2005-06-27]

[信息作者:白天亮]

【发表/查看更多评论】【打印】 【关闭】

网友评论:

暂无评论

责任编辑:杨凯

中国教育信息网

关于促进失业青年就业的思考 篇6

关于促进我市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的调查与思考关于促进我市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的调查与思考

农民增收的核心是农民就业问题。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大农业内部转化,向非农产业、向城镇转移,是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充分就业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随着我市经济持续稳步增长,政府部门对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工作力度的加大,阻碍农民进城各种制度的逐步废除,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供了较宽裕的空间和有利条件。

一、农村劳动力就业现状

据统计,====年底,全市农村共有人口==.==万人,占全市人口总数的==.=%。其中劳动力约为==。=万人,占农村人口总数的==%,户均劳动力=人。全市现有耕地面积==.====万亩,劳动力人均耕地面积为=.=亩,按现有农业耕作水平,每农村劳动力人均=亩耕地就可充分就业计算,全市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万人。近年来,随着各级各部门对农村劳动力培训力度的进一步加强,农村劳动力的实际技能有了明显的提高,同时,以非公经济为重点的经济的大力发展,现行用工制度的改革放活,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创造了条件。据劳动部门统计,截止====年==月止,全市累计已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万人,占全市农村实际剩余劳动力总数的==.==%,为有效增加

农民收入,促进社会稳定做出了贡献。

(一)经济健康持续发展,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供了

空间。多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咬住发展不放松,不断推进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各项经济体制改革,使我市一批优势规模工业逐渐成长壮大,六大支柱产业基本形成,====年经济综合实力步入全省十佳行列。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地域优势的进一步凸显,不仅浓厚了邵武的经济创业氛围,极大地激活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活力,而且使城区显现了大量非正规就业岗位,给外出打短工、季节工、临时工的农村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特别是====年以来,我市引进===万元以上生产型项目===个,这些项目的开工生产为农村劳动力的稳步转移就业注入了推力。从劳动部门提供的数据看,====年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为=。===万人,====年为=.===万人,====年为=.===万人,====年=—==月为=.==万人。

(二)劳动者素质和技能提高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供了条件。一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出生的农村新生劳动力,大部分受过技校、中专、普高以上的技能或文化教育,已转移就业的=.=万人中,==%以上属于这年龄段的劳动力;二是近年来政府部门开展的“农广大”、“阳光工程”、“再就业培训”等活动在一定范围内提高了部分农村劳动力素质和技能。如沿山镇====年至====年间,共出生====人,接受过技校、中专、普高以上教育的====人,占该年龄段人口总数的==%。

(三)政府部门的服务加快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步伐。

为有序推动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各乡镇建立了劳动就业服务站,通过适时发布用工信息,建立劳动力资源档案,开办劳动就业培训班,召开企业用工恳谈推荐会等一系列有利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活动,进一步推动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四)阻碍农民进城制度的废除,增添了城市吸引力。一

是农村税费改革,减轻了农民负担,让农村劳动力放下“包袱”轻装进城;二是教育收费改革,使跟随进城的农民子女有校就读,解决了进城农村劳动力的后顾之忧;三是以往一些歧视农民工的做法正在逐步消除,进城务工农村劳动力得到了同城区人口一样的平等待遇。

二、现阶段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的制约因素

(一)素质和观念的制约。一是素质因素制约。农村劳动

力能否实现充分就业,主要取决于劳动力本身素质和就业能力。文化素质高的适应性强,能胜任多种角色,较容易转移就业;文化素质低的在转移中大多只能从事一些手工、体力和简单的再生产操作,作业面被限制在极小范围,其转移就业难度大。据统计,在目前全市农村现有劳动力中,尚有==%的农村劳动力只有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这部分人由于文化程度低、缺少劳动技能、市场适应能力弱、就业竞争力差,难以转移就业。以沿山镇为例,在全镇现有劳动力=====人中,就有====人,占劳动力总数==.=%的人,由于自身文化水平低,没有实际技能,而无法实施向非农产业转移。二是观念因素制约。相当部分农村劳动力思想保守、观念滞后、小农意识根深蒂固、重土安迁、小富即安、怕冒风险、缺乏投资意识和创业精神,而不愿向外转移。

(二)家庭责任和转移成本的制约。许多壮年农村劳动力

是家庭中的顶梁柱,他们承担着赡养父母照顾父母,抚养子女教育子女的责任义务,一旦外出务工,必定给家庭带来许多难以克服的困难。如果家庭一起随迁,一个家庭的吃、住、行、子女教育费用等开支将大于一个农民工的工资收入。这些现实问题也是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

(三)制度和环境的制约。一是城乡二元结构制约。近年

来,一些分割城乡的管理制度虽然有所松动,但城乡分割的社会体制没有从根本上转变,社会就业管理形成的先城镇、后农村的政策惯性仍在起作用。

“农民与市民”同岗不同筹现象仍然存在。二是部门环境制约。

目前,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尚未建立,在城乡统筹就业工作中,往往偏重城市劳动力就业,而在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方面,尚缺乏有效机制和办法。三是教育制度的制约。近年来,教育制度虽然作了一些改革,如取消借读费,但由于城区学校规模与日渐增长的学生数不相适应,教育基础设施承受能力不足,许多农民工子女不能就近上学,这是影响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稳定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思路

实现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是一项时间较长的历史任务和系统工程。从我市实际情况分析,应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

(一)引导扶持,发挥优势,实现农村劳动力在农业内部

充分就业。调查数据表明,农村劳动力中约有==%左右的劳动力无法转移到非农产业和异地就业。因此要让广大的农村劳动力都能充分就业,就要根据地方和个人实际情况因势利导,发挥其优势特长,挖掘地方和个人潜能达到充分就业。一是加大山地资源综合开发力度。山地资源是邵武优势,从事林业生产是农村劳动力的特长,要鼓励劳动力充分利用山地优势和发挥个人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项目,如发展毛竹,种植短、平、快的工业原料林,培育食用菌,养殖牛、羊、兔等,通过对山地资源的充分利用达到转化一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目的。二是加大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力度。制定扶持政策,引导农民发展经济作物,蔬菜、花卉、瓜果和林业、牧业、渔业等产业,促使农村劳动力从单一种植向多种经营转移。三是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引导和扶持以发展种养、加工为一体、利益共享的农业产业共同体,既能保证农民有稳定收入又能稳定地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四是大力发展农业服务业,增添农村劳动力就业机会。

(二)扶持发展第三产业和中小企业,实现农村劳动力离土不离乡转移。通过扶持农产品流通业、交通运输业、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旅游产业等推动我市第三产业发展,促进农村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就业。同时要大力扶持发展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让他们享有国有大企业优惠政策,在财政政策、金融政策、行政管理、法制建设等方面给予倾斜。因为这些中小企业本身规模不大,资本构成不高,对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也要求不高,和大企业相比,他们能给农村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和机会。如下沙镇现有中、小企业==多家,招收当地农民工====人,解决了约占全镇==%的劳动力就业问题。

(三)推进城市化进程,拓宽就业领域,实现农村劳动力

异地转移。城市化是人口迁移,农村劳动力转移,实现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的最根本途径。邵武要抓住被国务院规划为全省二级城市经济区中心城市这一契机,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努力把城市功能设施配齐,进城门槛放低,快速做大城市规模,形成城市的集聚效应,促使邵武成为真正的闽西北物流集散地和农村劳动力集散地。

(四)统一部署,部门协作,提高政府服务的有效性。一

我国失业保险促进就业问题研究 篇7

关键词:失业保险,促进就业,研究

失业, 是一个困扰世界的难题。在我国, 随着改革开放以及社会转型的逐步深入, 失业问题在一些时期和地区几乎达到了影响社会安全稳定的临界状态, 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和谐社会的构建。失业保险是通过国家立法建立的失业保险基金, 对非本人原因造成失业、中断收入的劳动者, 在一定时期内提供援助的保障制度。其既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促进就业政策的重要支柱。我国失业保险制度从建立之初就确定了保障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 维护社会稳定, 促进就业这个目标, 但是在实践中, 其作用仿佛就是保障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 促进就业方面做的很少。

一、我国失业保险在促进就业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 失业保险基金预防失业、促进就业依据不足

我国1999年1月颁布的《失业保险条例》第一条明确了制定该条例的目的是为了保障失业人员失业期间的基本生活, 促进其再就业。第十条规定了失业保险基金的支出范围, 包括失业保险金、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的医疗补助金、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死亡的失业人员的丧葬补助金和其供养的配偶和直系亲属的抚恤金、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接受职业培训和职业介绍的补贴、国务院规定或者批准的与失业保险有关的其他费用。这也就是说, 失业保险条例明确了促进就业的费用范围仅限于失业人员领取失业保险期间接受职业培训和职业介绍的费用, 使用目地和支出项目有限。而且在实践中, 失业保险基金在这部分的支出比例明显偏小。同时失业保险基金对预防失业的支出没有做出相应的规定, 这就导致实践中预防失业的费用支出名不正、言不顺。这不仅影响了失业保险促进就业、预防失业长效机制的形成, 也给劳动保障部门与财政等相关部门的协调增加了难度, 对就业工作造成了影响。

(二) 失业保险覆盖面窄, 享受失业保险待遇人员少

目前, 我国失业保险制度只覆盖城镇企事业职工, 而城镇灵活就业者、农民工劳动者和个体从业者都没有纳入保护范围。尤其是对于失地农民来说, 他们既不是城镇职工, 又没有土地可以依赖, 几乎各种社会保险都把他们排除在外, 而他们又是真正需要失业保险提供帮助的人群。在法律上虽然规定农民可以参加失业保险, 但是和城镇企事业职工在缴费比例和待遇方面存在差别, 严重影响了其参加失业保险的积极性。由于制度上有缺陷, 导致农民参保率不高, 甚至出现不能参保的人群。即使是失业保险覆盖范围内的城镇企事业职工, 要享受失业保险待遇, 也要符合法律规定的各种条件, 如要有失业登记、要有求职愿望、本人缴费满一年等等, 这就导致了有些人虽然参加了失业保险, 但不能够享受失业保险待遇。实践中, 我国失业保险的享受人数与城镇登记失业人数相比较, 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的人数所占比例太低, 我国失业人数能够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的人数大多年份都低于50%, 而且基本上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1]。

(三) 就业培训和职业介绍效果不佳

就业培训是提高劳动者劳动技能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的主要途径, 其在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虽然各级政府都建立了失业人员培训学校, 目的在于为失业人员提供技术、心理上的支持, 提高其职业技能, 促进其再次就业, 但事实上很多地方的培训机构形同虚设, 常年没有培训项目, 甚至因为经费不足, 经常关门。为失业人员提供的职业介绍更是少之又少, 甚至因为政府没有后期跟踪, 很多失业人员在劳动行政部门进行相关失业、求职登记后, 其是否已经就业都无从知晓。绝大多数失业人员的再就业还是靠亲戚、朋友推荐, 甚至是自谋职业。这也导致失业保险的促进就业功能明显没有得到发挥。

二、国外失业保险在促进就业方面的经验

(一) 美国

美国各州的失业保险费率是根据雇主的裁员人数确定的, 即根据各雇主被裁员的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的前雇员人数的多少而上下浮动, 也称“经历税率”。在这种税制下, 让雇员继续在其原来的岗位上工作比缴纳较高的失业税更加划算。对于那些因进口增加导致工厂受到冲击和产品外销发生变化而失业的工人, 政府为他们提供贸易调整津贴, 最长可达52周, 帮助他们重新获得工作。主要的援助内容包括再就业服务、求职补助、搬家补助、就业培训补贴等等。这些周到的补贴和帮助项目不仅提高了失业者的再就业能力, 还扩大了就业的地域范围, 而且解决了他们异地求职和就业的困难, 增大了失业者重新获得工作的机会。针对因工作时间减少的工人的收人下降, 实施“工作日减少补贴”, 帮助雇主保留岗位。这项补贴项目可以帮助雇主保留需要解雇的雇员, 避免因解雇雇员遭遇失业税税率的提高。当经济形势不利需要解雇工人时, 可以利用这项补贴暂时渡过难关[2]。美国政府还建立了“一站式”的就业服务中心, 为失业者提供就业核心服务和强化服务, 甚至当失业者较快找到新的工作的时候为其保留失业补贴用以鼓励失业者的再就业。

(二) 日本

日本的《雇用保险法》旨“在谋求工人生活安定的同时, 使求职活动容易进行, 促进其就职并有助于工人职业的稳定, 从而预防失业, 增加雇佣机会, 改善雇佣结构, 开发和提高工人的能力, 增进工人的福利”, 这表明在政策上日本从过去的单纯重视失业后的生活救济转向预防失业和促进就业。失业保险基金主要用于两方面的开支:一是失业等补助;二是失业保险的三项辅助性事业, 即雇用稳定事业、能力开发事业和雇用福利事业[3]。日本的失业补助不仅支付给一般的失业者, 用于保证其基本生活, 对于重新就业者只要在其享有的失业保险期间有一定节余同样给予补助。对于不景气或产业结构调整等事由不得不缩小规模的企业, 政府通过资助雇主对多余职工进行转业培训或照发工资, 争取内部消化, 力争不减员, 从而进行劳动力的“储备囤积”。对在企业内部组织雇员举行职业讲习或技术训练的雇主, 政府也设有适当的补助。政府还对雇佣高龄、残疾人的雇主给予资助, 对在就业难地区, 通过开创新事业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机会的雇主进行资助。同时, 日本政府还为雇员发放教育培训津贴, 接受公共职业培训的失业者除领取基本津贴以外, 还可领取听课津贴、交通津贴等, 如寄宿别处还可领取寄宿津贴, 以此鼓励失业者更新、提高职业技能, 增强求职实力。另外, 对异地就业者, 政府还专门提供旅费补助和住房援助。

三、完善我国失业保险促进就业功能的途径

(一) 从立法上完善失业保险促进就业的功能

要从根本上解决失业人员的生活问题, 还是要依靠再就业的实现, 因此应该尽快修订《社会保险法》和《失业保险条例》, 把促进就业、防止失业放在失业保险的首要位置, 在管理体制上明确失业保险机构和劳动就业培训机构、职业介绍机构之间的关系, 做好衔接, 使各个机构的作用充分发挥, 使失业保险促进就业有章可循。扩大失业保险基金的支出范围, 尤其是要明确促进就业和防止失业费用从失业保险基金中列支, 使促进就业经费来源有法可依。

(二) 调整支出结构, 加大预防失业和促进就业费用的支出

提高再就业能力, 是解决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的关键所在。要改变过去的以事后补偿为主的失业保险基金使用办法, 积极调整基金支出结构, 提高促进就业费用在失业保险基金支出中的比例, 同时增加基金的开支项目, 改变过去的只为失业人员支付培训费和预防失业经费无处列支的局面。同时还可以对企业发放特殊津贴, 帮助企业解决短期困难, 从而避免裁员, 实现长期的就业。对于招收失业职工达到一定比例的企业给予奖励, 并对自谋职业的失业人员提供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

(三) 采取差别费率, 抑制企业解雇职工

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经验, 改变现有的统一费率, 实行差别费率。对于解雇人员频繁、解雇人数较多的企业, 提高失业保险费率;对于劳资关系稳定, 较少发生解雇的企业, 适当减少失业保险费率。通过失业保险费率的浮动, 加大企业解雇职工的压力, 从而维护劳资关系的稳定, 达到减少失业的目的。

(四) 积极探索城乡统一的失业保险体系

要扩大失业保险覆盖范围, 把灵活就业者和农民, 尤其是要把失地农民纳入失业保险体系, 取消差别对待, 逐步建立统一的失业保险费率、失业保险金给付标准和失业保险待遇。同时, 要积极对农民进行就业培训, 提高其劳动技能, 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鼓励农民自主创业, 自谋职业。

(五) 推进职业培训, 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要建立在政府统一领导下,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统筹协调, 发展改革、教育、科技、财政、住房城乡建设、农业等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 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 共同推动职业培训工作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通过计算机网络, 为失业者提供完善的职业培训政策信息咨询、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等服务, 引导失业者根据市场需求, 选择适合自身需要的职业培训。通过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为失业者提供准确的就业信息服务, 为失业者和用人单位搭建信息沟通交流的平台, 加强区域间人力资源市场需求信息的传递, 定期组织异地招聘, 促进失业者的再就业。

参考文献

[1]魏瑞清.浅议我国失业保险促进就业功能的发挥[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1, (8) .

[2]刘宇栋.美国失业保险制度与政策借鉴[J].西部财会, 2007, (9) .

关于促进失业青年就业的思考 篇8

关键词:失业保险制度社会保障功能就业促进

中图分类号:F8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5(c)-0238-01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完善失业保险制度、保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发挥失业保险基金预防失业、促进就业作用。温家宝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加快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学习了讲话精神,看到中央领导对促进就业问题如此高度重视,感到欢欣鼓舞。现就强化失业保险促进就业的社会保障功能作以浅谈。

1 失业保险的促进就业功能

促进就业是失业保险的重要目的。建立失业保险制度的初衷是为了保障失业者的基本生活,但保障生活并非根本目的,只是一种权宜之计,无论在数量上和时间上都是有限的,其与促进就业是手段与目的的关系,即通过保障失业者的基本生活,解除其一定时期的后顾之忧来帮助失业者重新就业。我们认为失业保险的根本目的在于保障就业,该目的主要通过促进就业和稳定就业来实现。

失业保险促进就业的主要功能,一是提高失业人员的就业能力,满足市场需求,避免劳动力留滞。经济的高速发展对劳动力技能素质等方面的要求成上升趋势,而单纯的生活补助型的失业保险,并不提供失业者能力提高的条件,因此给就业造成阻碍。而失业保险可以提供失业者再培训的机会,负担了再教育成本,避免了因失业者能力水平低下造成的“失业陷阱”问题。二是加速就业信息的传递,降低失业者工作的搜索成本。为失业者免费提供有效的就业信息,是失业保险促进就业的一项重要功能,它可以降低失业者自我寻找工作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使失业者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获得有效的重新就业,这样也会减少失业保险金的领取时间,能够降低失业保险金的支出。三是避免失业人员对失业保险金的依赖导致的“懒汉”现象。失业保险延伸的促进就业功能,其目的在于形成新一轮就业,而不是单纯的经济补偿。该功能的实现一方面延续了失业保险的初衷,保证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要求,另一方面要求失业人员以就业为前提获得生活保障。

2 从法制层面上完善失业保险的促进就业功能

从实践来看,失业保险在促进就业方面的投入有限,国家没有强制规定投入促进就业的基金比例,使得在很多地方失业者就业培训和介绍成了泡影。因此,有必要从法律层面上来完善失业保险的促进就业功能。一是立法上的建议。失业保险的立法,首先应该从行政法规走向国家立法。我国目前还没有统一的社会保险法,失业保险金的缴纳、拨付、管理等主要依靠政策和行政手段进行,保险费的筹集、基金保值增值的规定也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失业保险条例》是由国务院颁布的行政法规,没有上升到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的高度,仅仅是失业保险制度实施的一个基本性法律规范,不是失业保险的基本法,法律效力不强、稳定性较差。因而需要进一步提高失业保险的立法层次,由地方立法向中央立法、由分散立法向集中立法发展,由国家出台相关法律、法规,确保失业保险的有效实施。例如日本政府在法律中加强岗位安定立法、加强就业安置立法、强化再就业中政府的责任等做法,都值得我们借鉴。其次在修改完善失业保险法律法规时,要逐步扩大失业保险的覆盖范围,将各种社会团体工作人员、目前尚未纳入失业保险范围的国有企业的农民合同制工人、乡镇企业职工、个体工商户及其雇工以及大学生失业群体等,都纳入到国家统一的失业保险制度中,同时细化国家公务员参保及其失业人员享受失业保险的具体规定,加强关于促进就业的条例设定,具体规定投入再就業培训和介绍的基金比例,为促进失业群体就业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二是制度设定上的建议。实践表明,失业保险制度的发展是伴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入逐渐完善的。在国有企业改革基本完成之后,失业保险制度未来的发展模式将向促进再就业方面发展,因而从制度设计上就要体现出积极就业型的失业保险制度。我们可以通过调整失业基金的使用方向来实现。

3 进一步强化失业保险促进就业和再就业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失业人数上升,企业对员工的自身素质和技术水平要求越来越高,失业人员再就业的难度会有所提高。这就要进一步强化失业保险的就业促进功能,将失业保险工作的重点逐步转移到广开就业门路,积极促进就业上来。各级政府部门应当建立起相应的配套措施,加快劳动就业服务体系的建设,不断提高就业服务信息,建立起规范的职业培训、专业培训和职业介绍机构,为失业人员提供及时便利的就业服务,以提高失业者的素质和技能水平,帮助失业者尽快就业,这样也能够更加有效地利用有限的基金资源,提高失业保险基金的使用效率。具体措施上,一是增加失业保险促进就业的支出项目。可以通过为领取失业保险金的失业者提供职业培训补贴、职业介绍补贴、社会保险补贴、工资补贴等多方面支持,帮助他们提高就业能力,支持他们开展创业,通过重新就业实现最根本的生活保障。二是鼓励失业者尽快就业。如对失业者创业的,可以将其没有领取的失业保险金一次性支付,使其有更多资金投入创业;对失业者通过其他形式就业的,可以保留他们没有领取的失业保险金的时间,在其再次失业时可以继续使用,使他们不必担心因为提前就业使自己的权利受到损失。三是适当调整失业保险待遇期限。我国已经实行了积极的就业政策,使失业者有机会在比较短的时间找到新的工作,因此适当缩短失业保险待遇时间不会影响多数失业者的利益,也可以避免少数人对失业保险可能产生的依赖。四是在防止失业方面,可以采取对企业设立工资性补贴、就业安定补助金、发放培训补贴、降低困难企业费率或者缓缴失业保险费等措施,有利于企业按照政府鼓励稳定就业的政策导向采取更多措施,克服困难,保持职工队伍稳定。五是进一步加大劳动执法监督力度,强化劳动力市场的整顿,为失业者提供比较全面的就业信息,并对就业人员及时进行登记,既为失业者增加选择就业的机会,实现再就业,还能防止“隐性就业”现象的发生。

上一篇:策划下一步工作计划下一篇:城建领导讲话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