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议案(共11篇)
关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议案 篇1
议案参考范文:
党的xx大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措施。我市森林生态环境质量虽与周边县(市、区)相比总体上要好些,但随着我市社会经济的发展,森林资源质量下降,生态环境退化问题已凸显,对我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具有不利影响。主要体现有如下六个方面问题:
一是社会破坏森林植被问题突出。火烧山、盗伐林木、造林炼山、非法占用林地等问题的发生,危害了我市的森林植被安全,造成水土流失。
二是农民群众消耗森林资源问题突出。据有关部门测算,全市3.5万户农户大部分使用薪材做燃料,户平均年烧柴5-6吨,累计年消耗薪材15万吨以上。加上烤烟、茶叶加工、餐饮业用柴等,全市年用柴消耗森林资源达20万立方米。且大部分薪材都是阔叶树幼林。三是加工企业消耗森林资源问题突出。虽然我市工业耗材与往年比较,有较大减少,近年每年林业部门采伐指标在缩减,但全市现仍有20多家木材加工企业,同时还有几十家作坊式的锯板厂,这些企业都在大量消耗森林资源,每年仅消耗阔叶树原木就达1万多立方米。有的加工企业业主受利益驱动,非法收购木材。此外,我市周边地区新上了较多的木制品生产企业,也对我市森林资源保护造成严重影响。
四是生产行为破坏森林生态问题突出。竹山垦复、竹林扩鞭采伐竹林中的林木,人为破坏了森林多样性环境;生产食用菌、烧炭砍伐阔叶林问题仍有发生,直接破坏森林资源。此外,非法开发茶山、果山,砍伐茶果山中的林木等问题仍禁而不绝,造成森林生态的破坏。五是非法开矿破坏森林植被问题突出。近段时间,一些人员假借探矿名义,未经任何环评等手续,在我市乡村到处随意开挖山体,并将弃石、弃土随意丢弃,有的甚至倾倒入河道,造成对森林植被、山体和河道的破坏,并造成环境污染。
六是群众不积极保护生态林问题突出。生态林、水源涵养林其价值主要体现在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上,由于禁止经营活动,林农从中受益明显减少。国家对生态公益林实行补偿政策,但由于受财力限制,目前补偿实际是管护性的补助,省上每亩每年补偿只有5.5元,与实际产生价值相差十几倍,林农得不到有效补偿,对林地划为生态林反应强烈,甚至出现抵触情绪。
上述六个方面的问题存在,客观反映出我市森林资源保护形势仍不容乐观。必须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对森林资源的保护,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我市生态文明建设上更高水平。为此建议:
1、努力增强群众保护森林资源的责任意识。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体,运用各种形式、渠道,广泛宣传《森林法》等森林资源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让我市人民充分认识到保护好森林资源,就是保护好我们自己的家园,使人人自觉承担起保护森林资源的使命。
2、着力限制对森林资源的消耗。一是加快新农村建设,积极推广使用沼气、煤炭、电能、太阳能和风能等能源替代薪材,减少农户,加工企业、餐饮业消耗薪材;二是消减木材加工企业,减少木材消耗量。对一些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粗制加工原木,尤其是阔叶木材的小型加工企业,要采取关停措施。对具有一定规模和技术含量的木制品加工企业,要鼓励以外购原料为主。严厉查处、打击加工企业非法收购木材。加强原木、薪材的运输管理,严厉打击盗伐、偷运行为,并禁止原木、薪材外流。同时,不再审批新上木制品加工企业;三是大力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业。开发生态旅游项目,变砍森林为看森林,努力从生态旅游中增加农民收入;四是加快发展非木质森林资源产业,鼓励扶持林下种植药用植物、野生疏菜、野生花卉、养殖禽类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3、完善生态公益林的管护措施。一是完善生态公益林补偿制度。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政策规定,逐步提高生态公益林的补偿标准,弥补林权所有者的一些损失。探索建立我市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按政府和受益者一起合理承担的原则,来多渠道筹集补偿基金。补偿基金可来自:①各级财政补助资金;②从生态旅游的景点门票收入中提取的资金;③利用水资源产生收益中提取的资金。如开发水电站可从发电收入中提取;④社会各界捐赠的资金等。二是探索建立完善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按照有利于国家、集体和林农,有利于严格保护,有利于责、权、利统一等原则,探索、改革完善生态公益林的管护机制,切实管护好生态公益林;三是巩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果,完善林权流转和经营机制,提高林农管山、护林和造林的积极性,提高林农的效益,从而促进管护好森林资源。
4、改变传统不良的造林营林方式。严格限制采伐天然林,禁伐天然阔叶林。对人工林也应采取择伐,不可皆伐,禁止砍光炼山再造林。不能以发展新种竹类,新植其他林木为名,毁坏森林植被生态;不能以竹林扩鞭,砍光其它林木;不能以发展茶、果业,不论山地坡度陡缓,进行破坏生态植被。发展竹业应向低效疏林地、毛草山地发展,更不可剃光炼山新种竹类;发展茶果业应向缓山坡、毛草地、荒地、荒滩地扩展,切不可毁林种茶果,人为破坏植被生态。此外,林业采伐也应按照砍大留孝砍成留幼、砍密留疏、砍树留草的原则,进行科学采伐,不进行炼山造林。要逐年减少采伐量,逐步扩大造林。同时,采伐区应按科学定位不得超过45亩,采伐区之间距不得少于200米。
5、严厉打击破森林资源的违法行为。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打防结合、标本兼治的要求,密切协调,认真履职,加强检查,严格管理,及时掌握破坏森林资源的犯罪活动,全方位、多层面布控防犯网络,发现一起,打击一起,确保我市森林资源安全。对假借探矿名义,乱挖、乱採矿石,破坏山体、森林植被和河道的行为,要严厉惩处。禁止再开矿山。
6、建立森林资源保护责任制。一要建立森林生态环境保护协调机构。形成联动机制,定期召开协调机构成员会议,分析形势,协调部门采取联动措施,解决存在的问题;二要落实保护责任制,各级各部门要明确责任目标,层层落实森林资源保护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形成有效的保护责任机制体系。各基层林业部门工作人员要分片包干、各负其责,建立护林队伍,加强巡查,责任到人。
关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议案 篇2
遂昌县位于浙江省西南部, 地处钱塘江和瓯江上游, 是我国南方林区重点县之一, 全县土地总面积2.54万hm2, 其中林业用地面积2.21万hm2, 占87%, 森林覆盖率达82.3%。作为南方重点林业县, 林业始终是遂昌经济的重要支柱。众多的人口和高速发展的经济对森林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 二类森林资源调查数据显示, 过量的采伐利用, 导致了森林资源的丰富度大大降低和可利用资源的大量减少。因此, 如何加强森林资源管理和保护、促进生态环境建设, 己经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之一。
2 遂昌县森林资源和生态建设的优势
2.1 森林资源优势
(1) 有林地面积增加, 森林覆盖率有所上升, 林种结构日趋合理。
与1994年相比全县有林地面积增加6 959hm2, 灌木林地减少3 818hm2, 未成林造林地减少1 066hm2, 无立木林地减少139hm2。森林覆盖率由1994年的81.9%上升为82.3%。
(2) 森林蓄积量明显上升, 尤以杉木最突出, 杉木后续资源充足。
全县活立木总蓄积量与1994年相比明显上升, 总计上升199万m3。根据优势树种统计, 其中以杉木最为明显, 上升了183万m3。
(3) 竹林面积增长迅速。
调查显示全县竹林面积为17 614hm2, 与1994年相比, 增长了6 287hm2, 增长率为55%, 毛竹株数增长了155万株, 增长率为76%。
2.2 生态建设的优势
党的十七大把“建设生态文明”提到了发展战略的高度, 要求到 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 使我国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 在可持续发展中居于重要地位, 减少林木的采伐是绿化美化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客观要求。为保护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 根据林业分类经营要求, 2004年遂昌县根据森林所处位置和功能划分为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 分别依据其性质进行保护, 经营利用。对公路沿线、二江两岸、库区周围、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九龙山保护区、生态脆弱地段划入生态公益林, 实行保护为主, 限制采伐的经营目的, 面积13万hm2, 占全县林业用地总面积22万hm2的58.7%, 为遂昌县生态建设留下充足的空间。
3 推动遂昌县生态环境建设的对策
3.1 加强林业重点工程建设
认真抓好生态公益林工程, 重视集体林的管护, 通过公益林建设、封山育林等措施, 进一步保护、恢复和发展天然林资源。同时, 开展多种经营, 开发新产业, 维护林区稳定。高度重视野生动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工程建设, 巩固提高现有自然保护区管理水平, 切实保护好各地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湿地资源和生物多样性。实施湿地保护工程, 对湿地资源进行全面调查的基础上, 通过湿地保护、恢复等措施, 有效保护湿地资源。实施村庄绿化和兴林富民工程, 积极发挥林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作用, 帮助林农致富增收。
3.2 加快建设高效林业产业, 实现兴林富民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 林业具有重要作用, 特别是林业特色产业发展潜力很大。一定要处理好兴林与富民的关系, 处理好生态与产业的关系, 把发展林业和林农致富紧密结合起来, 把生态建设和林业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紧密结合起来, 在改善生态的同时, 促进农民增收,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1) 要发挥资源优势, 大力发展森林旅游业。提高服务质量和经营水平, 加大对现有森林旅游景观的整合, 形成森林旅游文化特色, 不断提高吸引力和竞争力, 努力增加经济收入, 逐步发展壮大森林旅游业。
(2) 实施种苗工程, 发展林木种苗花卉产业。对已建成的现有苗圃, 积极引导, 通过机制创新和改革, 使其成为面向市场、规范有序、集约经营、富有活力的林木种苗花卉产业基地, 带动种苗生产、销售产业发展, 建设具有比较优势和特色的种苗花卉市场, 培育新的林业经济增长点。
(3) 大力发展名、特、优、新经济林产业, 积极推广优良品种, 推进规模化、规范化经营管理及标准化生产, 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占有率, 创名优绿色品牌产品, 提高商品附加值。
(4)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制定优惠政策, 重点引进培育龙头企业, 带动发展林副产品精深加工业, 延长产业链, 实现多次增值, 提高综合利用率, 增加林副产品的有效供给, 减轻生态建设压力。
(5) 培育林业后续产业开发, 重视引导农民开展林药、林草、林特等林下高效复合经营, 发展森林野生食品采集业, 使森林发挥最大效能。
3.3 完善森林资源保护体系, 强化森林资源管理
不断完善和建立资源管理法规体系, 通过立法、完善法规, 做到以法治林。加强林政资源管理机构建设, 完善林政稽查队伍和木材检查站的规范执法, 改善护林队伍办公条件。同时建立林地林权、森林资源、退耕还林档案为主要内容的森林资源林政信息管理系统, 加强资源监测, 逐步实现森林资源林政管理的现代化、数字化, 提高森林资源管理的决策水平。要严格森林资源限额管理, 严格“三总量”控制。积极开展林政执法检查和林区综合治理工作, 强化管理措施, 坚决制止毁林开荒、乱砍滥伐、乱占林地的违法行为, 确保森林资源安全。提高森林火灾预防、扑救能力, 努力提高森林防火综合能力, 实现森林防火工作的科学化、专业化。强化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认真实行“预防为主, 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方针, 综合协调运用营林、生物、基因、人工、物理和化学等防治措施, 把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贯穿于林业生产全过程, 由以化学防治为主向以生物防治为主转变。提高森林尤其是人工林自身抗御林业有害生物功能, 提高预防和消灭林业有害生物的能力。
3.4 实施科技兴林战略
全面贯彻实施《国家林业科技“十一五”和中长期规划》, 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林业发展实际的科技体制, 促进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 培育一支高素质的林业科技队伍, 切实做好林业建设与发展的科技支撑工作。加快培育和引进优质、速生、抗逆性强的林木新品种, 优先解决生态建设、森林灾害防治、商品林培育、木材高效综合利用等领域的关键技术, 更好地为林业建设服务。要重点抓好林木良种、乡土树种造林技术、森林有害生物防治等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 建成一批一定规模的林业科技示范基地和科技示范园, 稳定基层林业技术推广队伍, 加强基层推广人员的技术培训, 建立健全林业科技推广网络, 加强林业技术监督体系建设, 制定和完善林业国家标准化行业标准, 为林业工程建设提供技术和质量保障。强化行业培训, 推进林业行业培训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保证各项林业重点工程的顺利实施。
3.5 加强林业基础设施建设
林业基础设施建设, 是林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切实搞好林业科技服务体系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体系, 建设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不断完善和提高林业科技服务和森林有害生物防治的手段和水平, 改善职工办公条件, 配备现代化的仪器设备, 进行科技示范点建设, 促进科技推广和森林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再上新台阶。抓好种苗和良种基地建设。根据林业建设的需要, 重点建设种苗示范基地、林木良种繁育中心、采种基地, 逐步实现主要造林树种良种化, 种源基地化, 种子加工机械化, 同时, 加强林木种苗质量监督检验基础设施设备建设, 基本形成种苗质量监督检验体系。完善提高国有林场管护站、木材检查站、森林公安、乡镇林业工作站办公条件和装备水平, 为基层林业职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条件。进行林业信息网络建设, 用现代化手段, 实现信息、技术的快速传递, 实现办公自动化的要求。建设好森林防火通讯网络建设和专业扑火队伍, 提高防火指挥能力和扑救能力。
摘要:林业既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公益事业, 又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产业, 既有不可代替的生态效益, 又有十分显著的经济效益。分析了遂昌县森林资源和生态建设的现状, 提出了推动遂昌县生态环境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林业,生态,建设
参考文献
[1]周训芳, 谢保国, 范志超.林业法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5.
关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议案 篇3
【关键词】:水土保持 生态环境 措施
中图分类号:S15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8-0003-02
我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和高速增长,付出了惨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为代价。尤其是在地方经济强势发展的推动下,我国生态环境状况不容乐观,水土流失严重,水污染事件时有发生、生态环境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为有效遏制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恶化,必须充分发挥水土保持工作的优越性,以提高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为核心,以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维护为根本目标,深入开展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加大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投入、加强水土保持监测预报、全面开展水土保持宣传教育等。
一、加大宣传,提高认识
实践证明,宣传是基础,培训是手段,对提高水土保持监督执法成效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要进一步创新宣传机制,深化宣传内容,细化工作计划。加强水土保持宣传教育是《水土保持法》赋予各级人民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必须常抓不懈,持之以恒。各地应切实制订水土保持技术培训计划,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杂志,设立宣传站,出动宣传车等各种方式,深入地开展水土保持宣传周、宣传月等系列宣传活动。水土保持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通过宣传不断增强全社会的水土保持法制观念,提高开发建设单位履行水土保持法定义务的自觉性,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水土资源,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二、创新机制,预防监督
全国各地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建立健全水土保持预防监督技术服务体系,及时了解和掌握水土流失动态变化,正确评价和预测水土保持措施成效,不断提高水土保持科学决策水平,加强水土流失监控与防治,推动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工作的深入發展,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加强水土保持预防监督数据库和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开发大型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对国家大型生产建设项目基本情况、方案特性、方案审批、方案实施、监督检查、监测监理、评估验收等情况进行动态管理和汇总分析。利用图表结合的方式反映项目的各项指标,促进生产建设项目监督管理水平和效率的提高,不断提升水土保持监督管理的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增强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科学管理能力,为各级水土保持监督管理部门进行决策和动态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为我国水土保持事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三、创新投入,促进成效
加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离不开资金投入,必须按照政府投资为主导、社会投资为补充的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水土保持投资模式。中央要加大对地方“长治”工程资金配套力度,尤其是西部地区、民族自治地区、革命老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地区等贫困落后地区的资金投入力度。省级要加大对县市水土保持资金的投入,地方政府每年应按上一年财政收入的一定比例纳入年初预算安排,同时积极整合水利、农综、农业、国土、林业等相关部门资金,用于水土保持相关项目建设。拓宽社会投资渠道,对有经济效益的水土流失治理项目,鼓励工商企业、个体私营业主、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大户通过土地依法流转方式投资参与建设,实施相关产业开发,积极探索股份合作等水土保持项目建设模式,广泛筹集社会资金投入水土保持项目建设。不断完善水土保持工程后续管理长效机制,不断巩固和提高治理成果,大力改观我国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四、完善法制,加强治理
法规体系建设是预防监督工作的重要基础。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对《水土保持法》应加以修正,进一步完善我国水土保持法律法规体系。具体从:城市、集镇开发建设项目申报水土保持方案制度;对所有应当编报水土保持方案的行为作出约束性、强制性规定,适当提高违法处罚金标准;对相关部门的职责进一步明确,按照《行政许可法》要求,把水土保持行政审批程序、内容及操作要求写入《水土保持法》;水土保持监督执法体系建设的内容和执法机构性质,人员素质标准,执法机构规模,执法机构管理形式等以法律形式予以明确;将水土保持“两费”的收缴和使用管理以法的形式予以明确,规范“两费”收缴和使用管理行为;增设建立监督机构条款,使各级政府行政领导切实把水土保持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实行领导任期水土保持目标考核,实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一票否定”制。推进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工作开展。各省(区)要制定各自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办法》,应具有地方特色、操作性较强的地方配套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结合实际不断完善,使水土保持法律法规体系更贴近实际、操作性更强。从而建立较为完善的水土保持法规体系,为依法行政提供法律依据,促进我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治理。
五、依法监督,保障成果
为加快我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步伐,各级按照“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必须加强水土保持法制建设,以法律强大的威慑力,确保水土保持监督成效。建立健全监督执法体系,全面贯彻执行水土保持法律法规,不断完善配套法规和规章制度,严格执行“三权、一方案、三同时”制度,大力加强水土保持法制建设。加强水土保持执法监督,以交通、电力、房地产、工业园区等建设项目的监督管理为重点,强化矿山开采、煤炭开采、铁路建设等项目的水保执法,依法严厉查处人为造成水土流失案件。在重点治理的同时,采取有效的措施,以法律强大的威慑力,努力控制和减少人为制造新的水土流失事件的发生,从根本上扭转边治理、边破坏的被动局面。巩固水土保持治理成果,使有限的水土资源和脆弱的生态环境得到切实保护。加大监督执法力度,实现监督执法的正规化和规范化,增强全社会的水土保持意识和法制观念,提高建设单位依法落实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和交纳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的自觉性,使生态环境预防保护成为全民的自觉行动。
作者简介:
1.吕彩侠(1965—),女,陕西省华县人,学士,工程师,主要从事水利、水保工作。
关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议案 篇4
关于《关于加强项目争取和建设管理工作的
议案》办理情况的报告
——2010年2月在奉节县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奉节县人民政府
各位代表:
为了抢抓中央扩大内需、移民后期扶持等历史机遇,争取更多的项目和投资落户奉节,县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加强项目争取和建设管理工作的议案》。2月17日,县人大常委会以《关于交办县十五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议案的函》(奉人发[2009]5号)交办给县人民政府。县政府将议案办理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多次召开常务会议进行专题研究部署,引起了相关部门和单位的高度重视。议案办理过程中,人大常委会多次听取专题汇报,并组织专题视察,提出整改意见,跟踪落实相关事项,有效地提高了议案办理质量。发改委作为议案的具体承办部门,做了大量艰苦扎实的工作,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得力措施,议案办理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现将办理情况报告如下:
—1—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议案办理责任
项目争取和建设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工作任务艰巨,责任十分重大,必须加强组织领导。
(一)成立了县政府争取中央新增投资项目工作领导小组,由县长任组长,常务副县长、分管发展改革工作的副县长任副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下设办公室主要职责为,掌握政策信息,及时向领导小组报告中央和重庆市的投资动态;协调相关部门及时编报项目,完善项目申报材料,争取新增中央投资资金大于平均份额;督促已下达计划的新增中央投资项目及时开工,早日建成形成实物工作量,产生投资拉动效应;牵头做好竣工项目的检查验收工作,确保新增中央投资项目发挥效益。
(二)认真落实议案办理责任。县人民政府根据议案的内容,落实县发改委为具体承办部门。县发改委高度重视议案办理工作,落实投资科为具体承办科室,并明确了专人负责。发改委于3月份起草了《〈关于加强项目争取和建设管理工作的议案〉的办理方案》,经县政府分管领导多次审核后,于4月份提交给政府常务会研究通过,县政府以奉节府函[2009]91号《奉节县人民政府关于报送〈关于加强项目争取和建设管理工作的议案〉的办理方案的函》报送县人大常委会。
(三)努力争取项目投资。根据议案要求,全县各级各部门努力争取各类项目落地,全县共争取各类资金15亿元,仅发改委这条线就争取资金7.55亿元。一是全年共争取四批次
—2—
新增中央投资项目297个,其中学校、医院、计生站等社会事业项目44个,廉租住房、安全饮水、农村沼气等民生项目225个,基础设施、生态环保项目28个,争取投资3.85亿元,超过了全市区县平均份额。二是争取世行、亚行贷款指标1.2亿元。使用世界银行贷款的朱衣试验区供水项目,总投资额4400万元,争取到世行贷款2000万元,2010年初可开工建设;使用亚洲银行贷款的农村道路和供水工程,总投资额2.2亿元,争取到亚洲银行贷款1亿元,发改委牵头配合市亚行技术援助专家,完成社会调查、环境影响公众参与、水源保护及水平衡分析、移民安臵等十多个专题,目前已进入征地动迁论证阶段。三是争取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缺口资金1.5亿多元,其中丝绸厂滑坡、猴子石滑坡一期治理工程追加投资1520万元,猴子石滑坡治理工程调概后追加投资4244万元,二期地灾搬迁避让项目补偿标准增至三期补偿标准差额投资6318万元,其他地灾治理工程投资3037万元。四是争取其他各项资金1亿多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920万元,生态移民资金330万元,库区产业发展基金6380万元,青莲溪水库项目国家开发银行贷款3106万元。
二、认真筛选策划项目,积极申报重大项目规划
(一)认真筛选投资项目。筛选了一批涉及生态农业的脐橙、蔬菜、畜牧、油橄榄、中药材等特色农业产品基地项目,生态工业的能源、绿色食品加工、现代中药及生物医药、环保型建材、船舶制造及矿山机械、特色旅游产品加工、轻纺等工
—3—
业项目,生态旅游产业项目,商贸物流业等80个重大产业项目,总投资750亿元,现正在进一步审查、论证。
(二)努力落实国发3号文件确定的项目。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安排部署,起草了《奉节县贯彻落实〈意见〉工作任务分解表(草案)》和《奉节县贯彻落实国务院3号文件2009工作目标任务分解表(草案)》,明确了我县城乡统筹改革近远期工作目标任务164项,策划筛选了180余个重大项目,总投资达350亿元。我们将举全县之力,不遗余力地推进实施这一批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有着深远影响项目,真正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三)强化重大项目申报工作。一是努力衔接报批华电奉节电厂项目、朱衣胡家坝隧道、卧龙岗滑坡、风力发电等重大项目。二是努力争取郑—渝—昆铁路和安—张—常铁路从奉节过境。联合巫山、云阳、兴山、巴东等兄弟区县,到国家和重庆市等地相关部门和单位开展工作,起草报送了一系列相关报告材料,并联合致信温家宝总理、张德江副总理等中央领导和重庆市委、市政府领导,得到了中央领导、重庆市领导及国家相关部委领导的理解和支持。
三、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强化项目储备
(一)组建了项目前期工作机构。县政府成立了由分管发展改革工作的副县长任组长,政府办联系发展改革工作的副主任、发改委主任任副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全县
—4—
重大项目前期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主要职责是,负责充实和完善全县重大项目储备库,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供后续支撑动力;指导和协调行业部门策划重大项目,开展各行业项目的前期工作;在领导小组领导下,协调解决重大项目前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行业部门开展重大项目前期工作的情况实施考核。
(二)加大2009年我县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力度。卧龙岗滑坡、煤炭储运基地、船舶工业基地、渝东旧货市场暨物流配送中心、重煤集团青龙矿区开发、石煤综合利用等项目正在进行可行性研究等前期工作。重庆华电奉节电厂已选定康乐镇横路村、草堂镇柑子村两个厂址,奉节县内需出文件已全部出齐,于7月31日通过国家电规总院评审。现正在进行环评、大件运输、接入系统三个专题报告,环评科研机构已进场。已投入前期工作经费150万元。
(三)加强了项目储备,充实完善了项目库,为争取上级项目和资金支持提供了强力支撑。一是完成三峡库区移民后续工作规划相关工作。编制完成《三峡库区奉节县产业发展总体规划》。45个专项规划中共策划了移民安稳致富、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三大类重大项目276个,上报国家182亿元,目前,项目清单正待国家核准。二是编制完成《奉节县2009-2012年社会事业发展规划》,共储备社会事业项目500多个,总投资170亿元。三是编制完成《奉节县2009-2020年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共储备项目300个,总投资120亿元。四
—5—
是编制完成《奉节县2009-2020年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共储备项目150个,总投资90亿元。五是牵头编制了《奉节县农村初级中学校舍改造工程规划(二期)》、《奉节县中小学寄宿制建设工程规划(二期)》、《奉节县卫生服务体系规划(二期)》、《奉节职业教育规划(二期)》、《奉节县物流规划》、《奉节县养老服务体系规划》等一批改善社会事业基础设施,促进上档升级的专项规划,储备重大项目近150个,投资总额20亿元。
四、加强项目建设监督管理,确保资金使用效益
(一)成立了全县建设项目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由县长任组长,常务副县长、分管发展改革工作的副县长任副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下设办公室主要职责是:探索建设项目实施及管理办法,加强在建项目和已建项目的监督管理;贯彻落实《重庆市招标投标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招标投标行为;在领导小组领导下,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的重大问题。
(二)加强新增中央投资项目的实施管理。我县前三批新增中央投资项目共265个,总投资34203.1万元,已全面实现“三个百分之百”目标,已完工项目233个。第四批新增中央投资项目32个,总投资4247万元,其中:中央投资3038.8万元,市级配套160.1万元,县级配套353.1万元,业主自筹695万元。中央和市级配套资金已到位,县级配套资金353.1万元已纳入县财政预算,资金计划已下达。业主自筹和农民投劳折资695万元,现已分解落实到相关项目业主,按工程进度自筹
—6—
到位。现已开工建设24个,完工10个,即将开工项目8个。
(三)牵头抓好招投标管理工作。贯彻执行《重庆市招标投标条例》,会同县监察局、县国土房管局、县建委、县交通局、县移民局、县水利局等部门,进一步完善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管理办法,强化对政府投资项目招标投标的监督管理。《奉节县国有投资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管理办法》初稿已完成,正在广泛征求意见之中。
五、建立考核激励机制,提供人力物力财力保障 为了将议案中的相关事项落到实处,县政府从三个方面给予保障。
(一)提供人员保障。根据全县争取新增中央投资项目工作领导小组、项目建设管理工作领导小组、重大项目前期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职责,配备专职工作人员5人。现已落实部分工作人员,机构改革后县政府还将进一步考虑人力调配问题。
(二)提供经费保障。2009年县级财力十分紧张,但县政府还是千方百计提供经费保障,从县财政预算安排三个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经费200万元,专项用于新增中央投资项目和全县重大项目的策划、筛选、前期咨询、项目申报、对口衔接、建设管理等工作。今后,每年都将安排不低于此标准的专项工作经费。
(三)提供激励保障。建立健全项目争取和建设管理的激励机制。县财政局牵头,相关部门协助,研究激励机制,制定
—7—
专项考核办法,建立项目争取和建设管理的专项奖励基金,每年用于考核部门的专项经费原则上不少于100万元。2009年各部门在策划项目争取资金过程中,经费严重不足,县政府从专项经费中已经列支60万元,下一步还将继续加大投入。
各位代表,该议案针对性很强,对于抢抓扩大内需、三峡后续建设、库区产业扶持等机遇,争取国家更多的项目和资金,推进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落实议案各个事项的过程中,已经取得初步成效,2009年资金争取、项目前期工作和建设管理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突破。但落实该议案的各个事项,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只有坚持不懈地长期努力,才能将我们的工作不断推向前进。因此,在今后几年的工作中,县政府将继续把议案的办理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进一步逐项落实议案事项,精心组织实施,建立长效机制,确保办理质量,不仅向代表们交一份满意的答卷,而且要不断地加强议案提出的各项工作,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
发:全体代表
奉节县第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秘书处 2010年2月印
(共印350份)
关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议案 篇5
构筑北疆生态屏障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文明专家座谈会侧记
早春二月气象新,一元复始万物苏.在和风送暖,山河竞秀的美好季节,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厅邀请国家、自治区有关部门资深专家和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知名学者以及国家和自治区新闻媒体记者会聚呼和浩特,举办了以“构筑北疆生态屏障,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的建设生态文明专家座谈会.
作 者: 作者单位: 刊 名:内蒙古林业 英文刊名:NEIMENGGU LINYE 年,卷(期):2008 “”(3) 分类号: 关键词: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化 篇6
【摘 要】在生态文明法制体系中,生态保护司法审判机制是关键的组成部分,对于保障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在生态保护司法审判机制方面,贵阳市积极探索创新,不断取得实践上的重大突破,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为促进我国的生态文明法制建设提供了有益的范本。
【关键词】生态文明 法制建设 司法实践
【中图分类号】D9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3-0197-01
在生态文明法制体系中,生态保护司法审判机制是关键的组成部分,对于保障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在这方面,贵阳市从2007年起,即坚持不懈地进行了探索。
一 从体制入手,推动生态保护迈入法治化轨道
2007年11月,贵阳成立了全国首个环境保护审判庭(即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环境保护审判庭)、法庭(即清镇市人民法院环境保护法庭),逐步探索建立一套结构合理、运行有效、效果良好的生态保护司法审判机制。2013年3月,贵阳市将环保“两庭”更名为生态保护“两庭”,同时组建生态保护检察局和生态保护公安分局。另外,还制定中共十八大以来全国首部生态文明建设地方法规《贵阳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条例》,初步形成了生态保护的司法工作体制。
“两庭”成立后,以指定管辖为依据,环保法庭专门审判涉及“两湖一库”水资源保护、贵阳市辖区内各类环境资源一审民事、刑事和行政诉讼案件,并负责执行所审理的生效案件;中院环保审判庭审判上述环境资源诉讼一、二审民事、行政、刑事案件,并监督指导环境保护法庭工作,推动单一行政“管”水模式逐步迈向法治化轨道,发挥司法对环境案件的处理,尤其是对跨行政区域污染问题的依法治理具有重要作用。
体制具有根本性。贵阳环保“两庭”的成立,是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一个重大体制创新,有效统一了司法管辖权,从根本上解决了长期以来行政手段处理跨行政区域水污染“失灵”的问题,以最严厉的法律措施保护环境,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司法保障。“两庭”成立以来,共审理执行环境刑事、民事、行政案件710件,其中涉及“两湖一库”水资源保护案件80余件,在依法保护环境、促进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用法制筑起了环境保护的最后一道防线。
二 从机制入手,建构生态保护专业化审判模式
在“三诉合一”上先行先试。贵阳在全国率先开创环境资源保护刑事诉讼、民事诉讼、行政诉讼“三诉合一”、集中专属管辖的先河,建立起突破行政区域、部门权力和尊重水的自然属性的司法保护机制,改变了以行政区划人为分割水流自然属性的管理方式,在一定意义上弥补了环保案件诉讼管辖立法的空白,是对传统诉讼以侵权行为地、被告住所地管辖一般原则的重要补充和发展。
在“三管齐下”上先行先试。贵阳坚持以修复生态为目的的司法理念,不仅惩治破坏环境的人,更通过公正审判使遭到破坏的生态得到恢复。在盗伐、滥伐林木案件审判中,实行刑事处罚、经济处罚和非刑罚处罚“三管齐下”,在判处被告人刑罚的同时,还依据森林法判处被告人劳动修复被破坏的生态环境,使刑事责任、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同时得到追究,提升了司法审判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在“三效统一”上先行先试。贵阳以生态保护公益诉讼作为首要突破点,先后审结了13个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环境公益诉讼案件,案件数为全国之首,占2007年以来全国环境公益诉讼的50%以上。通过这些案件的审理,形成了环境公益诉讼证据保全、先予执行、专家证言采信、法律意见书告诫等一系列配套公益诉讼工作制度,实现生态保护审判法律效果、社会效果、生态效果的统一,为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建立提供了较为全面的司法实践素材。2012年,全国人大在修正《民事诉讼法》过程中,专门调研贵阳生态保护“两庭”的公益诉讼司法实践,并在之后确立了环境公益诉讼的司法制度,弥补了我国公益诉讼法律制度的空白。
三 从方式入手,实现生态保护全方位能动司法
坚持案前介入,防患于未然。实行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纠纷解决机制,打破“坐堂办案”的被动方式,提前介入环境污染事件中,主动参与环保行政部门的调解工作,使大量矛盾纠纷化解在诉前。通过巡回审判、以案释法等渠道发现的环境污染,主动向污染者或环保行政部门发出司法建议或者法律意见书,要求污染者停止污染,或要求环保行政部门及时处理,将污染危害降到最低。
坚持案中释法,公正办案。在案件审理中,如果当事人的主张不明确或者对有关法律规定产生错误理解,法官主动释明提醒;对当事人主张的法律关系性质、行为效力与法院所作认定不一致的,积极告知当事人可以变更诉讼请求;对当事人的常识性错误或存在重大缺陷的诉权行使,也给予法律释明,确保当事人在诉讼过程中能充分表达真实意愿,不因为对法律规定的不理解而影响其诉讼利益。
坚持案后回访,第三方监督。制定实施环保案件全程跟踪执行回访制度,规定案件承办法官必须到污染现场回访,督促被告履行判决情况,一旦发现被告消极履行、敷衍了事,依法启动强制执行程序,切实保证判决执行不落空。依托“三调联动”机制,在案件调解中引入环保组织、志愿者等第三方对排污企业的整改、环保设施运行情况等进行长期监督,使涉案企业置身于公众监督之下。
贵阳在生态保护“两庭”方面的有效运行和监管,促进社会形成了“保护生态有功、破坏生态有罪”的浓厚氛围,也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的司法保障。
关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议案 篇7
庭院经济是伴随自给自足经济而出现的、在传统的家庭副业基础上随商品经济的发展而演变产生的一种新型的农村经济形式。庭院经济可以利用院落占用的自然资源和闲散劳动力, 通过系统组合, 用较少投入获得相对较高的经济回报。此外, 部分庭院经济通过适当改造, 能尽快生产出各种名、优、特产品, 经济效益高。据统计, 一个普通庭院通过3年~5年的时间就可以较快地改造成为高效的院落生态系统, 其持续有序的运作, 有助于农民增收。增加耕地面积, 减缓人地矛盾。我国人多地少, 有70%以上人口住在农村, 但居民住宅却相对分散, 庭院大都有空地且占地较大, 挤占了耕地面积, 庭院与农业争地矛盾相当尖锐。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在农村产业结构中, 粮食种植一直占据着相当大的比重, 多种多样的庭院经济可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 变单一经营为多种经营, 从生产原料到产品的初加工、深加工, 促使原材料多次增值。庭院种、养、加相结合的立体生产形式, 实现了农业资源的多次转换和再利用, 同时净化、绿化、美化环境, 促进了良性循环的发展。如家庭养殖业为种植业提供了无公害有机肥料, 而畜禽粪便和作物秸秆的科学处理和施用, 解决了农村生活能源紧缺问题, 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和环境卫生条件, 并实现了小型化、科学化生产经营格局, 为农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和条件,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当前我国农村庭院经济发展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阻抗作用, 例如, 对农村环境造成直接污染。这主要表现为选取了不适合庭院发展项目, 比如一些地区在庭院中进行工业生产或者变相工业生产, 对农村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农药、化肥等一些化学生产资料的过度使用对农村环境也造成了相当程度的污染, 危害到广大农民自身的安全。优化我国的农村庭院经济模式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 科学、合理规划农村庭院经济布局。根据不同地区特点, 制定切实可行的庭院经济规划, 突出当地特色和生产规模, 确定生产项目, 发展庭院经济。在制定目标时, 应注意目标的可行性和操作的适用性, 切实围绕经济效益的原则要求, 引导农民通过发展庭院经济, 促进整个农业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方向发展, 使农业结构升级, 产品更新换代, 彻底改变农业生产落后的状态。要立足区域资源优势和农村社会经济, 确定生产项目, 选准突破口, 以一业为主, 因地制宜, 发展庭院经济。同时要确定分期开发的重点产业, 提出庭院经济分期开发规划。
第二, 零散经营过度为规模经营。“一乡一业”与“一村一品”的规模开发已凸显规模效应。在拓展农村庭院经济之际, 要贯彻因地制宜、对外合作、拓展业务、引入项目的原则, 尤其是引入加工企业和商贸公司, 有目的地发展订单农业, 完善公司+农户模式, 让更多的剩余劳动力参与庭院农业开发, 提升开发效益, 特别是加工技术引入, 加快转化, 使更多产品变商品, 拓展更大利润空间。
第三, 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科技培训。高素质农村劳动力相对较缺乏, 制约快速发展。庭院经济的特点决定了它更需要高素质劳动力的参与。但是, 国民经济多年来的快速发展, 吸引了大量农村劳动力特别是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劳动力外出, 使特种、新型的生产经营技术难以推广, 制约了农村庭院经济的发展。技术进步对农业生产的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要从各地实践出发, 选择一批技术成熟、市场前景广阔和经济效益好的重要科技成果, 认真地组织推广。政府部门要加大服务力度, 组织有关科研单位、科技人员向农民传授种植、栽培、饲养、防疫、管理等新技术。要采取各种措施, 多方筹措资金, 兴办农村教育 (如远程教育) , 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 加大应用技术普及力度, 使农民学以致用, 推动庭院经济的发展。广泛深入地开展科普教育, 定期和不定期地进行人员分类培训, 以提高农民的科技水平;其次加大农户中科学技术的应用, 特别要选择典型总结推广, 发挥他们的带动作用, 把这些示范庭院作为农户科技培养的基地, 从而普遍提升庭院经济的科技含量。同时应该帮助农民科学合理地经营自己的庭院, 其中不但包括经济生产还包括庭院的环境建设和环境管理。
关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议案 篇8
推进公共机构节能意义重大
节约能源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虽然目前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有所下降,但能源消费总量仍在增长,粗放用能现象还比较普遍。如果不厉行节能,能源安全的风险将不断加大,同时会对环境产生更大的、不可承受的压力。近年来,我国能源大量消费造成污染物过度排放,对民众健康的危害日益显现。我国从东北、华北到中部乃至黄淮、江南地区,多次出现严重雾霾天气,受影响人口6亿多。大量石化能源的消耗是造成大气等污染的元凶,厉行节能减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日益迫切。
公共机构是节约能源、推动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重要主体。公共机构是指全部或者部分使用财政资金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与大量分散的居民和企业相比,公共机构具有便于集中管理、执行力强的优势,在保证社会节能减排目标顺利完成方面作用重大。而且,公共机构还是推动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重要主体,《节能产品政府采购实施意见》《关于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实施的意见》把节能产品和环境标志产品列入了政府优先采购或强制采购的范围,这不仅可以形成相当大规模的投资,还有助于推动技术进步、带动节能环保产业发展。
公共机构节能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美丽中国,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努力,公共机构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首先,公共机构节能是提升自身公信力和节能监管能力的必然要求。各级公共机构,特别是党政机关,既是能源消费者,又是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工作的倡导者和管理者。正人先正己,公共机构只有带头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环境,才能有效对其他社会主体在节能环保方面进行监督管理。其次,公共机构节能对全社会有重要的影响和示范作用。党政机关是全社会行为和道德风尚的标杆。只有公共机构带头节约能源资源、注重环境保护,才能引导全体国民提高节能和保护环境意识,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节能环保氛围。
公共机构节能取得的成绩及面临的挑战
党和国家为推进公共机构节能减排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管理体制机制不断健全,政策法规不断完善,基础工作扎实开展,重点工程逐步推进,公共机构节能减排取得明显成效。
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和重点工程取得进展。“十二五”以来,我国积极推进创建了一批管理科学精细、资源利用高效、崇尚勤俭节约、践行绿色低碳的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引领带动全国公共机构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工作。各省(区、市)实施公共机构办公建筑节能改造约8200万平方米,实施数据中心节能改造面积约17万平方米,实施合同能源管理改造项目470个。中央国家机关完成122万平方米办公建筑供热计量节能改造,在26个部门开展了新能源公务用车试点。此外,公共机构节约用水和废旧商品回收体系建设工作也都在积极开展。
公共机构节能的体制机制逐步建立。一是政策法规体系初步形成。2008年《公共机构节能条例》出台,27个省(区、市)出台了公共机构节能管理办法,中央国家机关和各地区制定了涉及能源资源消耗统计、计量器具配备、考核等方面的配套制度,印发了《公共机构节能“十二五”规划》,初步构建起管理有办法、执行有标准、实施有规划的政策法规体系。二是组织管理体系基本建立。各地区、各部门全部成立或明确了公共机构节能管理机构,建立了议事协调机制,基本实现了工作有机构管、有专人抓。建立了省、市、县三级节能联络员、统计员制度,上下协调、横向互动、共同推进的良好工作格局基本形成。三是技术支撑和市场化服务体系逐步建立,计量统计逐步规范。发布了《公共机构节能节水技术产品参考目录(2013年度)》,规范了中央级公共机构合同能源管理的实施流程,出台了公共机构能源资源计量器具配备与管理的国家标准,制定并两次修订《公共机构能源资源消费统计制度》,提升了数据采集和处理能力。现代信息手段的使用,有力促进了数据质量与工作效率的提高。
公共机构节能面临的挑战。应该看到,由于公共机构节能工作开展时间不长,一些管理部门认识不到位,节能管理方式相对落后,工作中还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基础还相对薄弱。各项配套制度、标准有待进一步完善。不同地区、不同系统工作发展不平衡,有的地区特别是市、县一级管理力量不足,管理人员能力亟待提高。二是手段还比较单一。依靠行政手段多,依靠经济、技术手段少,市场作用发挥不够,专业化、信息化、社会化服务水平有待提高。三是机制还不够健全。公共机构节能的投资、补贴等政策还需要完善,节能资金投入不足,激励约束机制需要进一步强化,公共机构开展节能工作的外部约束和内在动力不足。此外,公共机构节能减排还面临办公建筑面积、用能设备、用能人数进一步增加带来的挑战。
以改革精神创新体制机制,全面推进公共机构节能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已经成为党和国家的战略抉择和攻坚任务。我们要大力增强改革意识和担当精神,以节约型公共机构建设为主线,重点抓好机关、学校、医院三个领域,管好能源资源配备供应源头、使用过程、废物出口处置三个环节,用好管理、技术、行为节能三个手段,统筹协调,健全完善机制,全面推进公共机构节能工作深入开展。
健全完善法规保障机制。根据党的十八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结合国家关于治理大气污染、推进节能减排的新要求,推动修订《公共机构节能条例》。完善相关配套规章制度,加快出台能源审计、监督考核和能耗定额等方面的制度标准,推进能源管理体系建设,抓好各项法规制度和节能政策措施在公共机构的落实。
健全完善组织管理机制。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要求,进一步理顺公共机构节约能源资源体制机制。一是建立由机关事务、发展改革、财政、住房城乡建设、环保、水利等部门参与的、分工明确的公共机构节能管理协调机制。二是完善机关事务与教育、卫生等行业和税务、海关等垂直管理系统相协调的节能管理和监督机制。三是完善地方层面公共机构节能工作管理机制,健全市、县公共机构节能组织管理机构,落实人员编制,理顺运行机制。同时,积极发挥节能协会、机关事务工作协会等社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
健全完善技术支撑和市场化服务机制。建设公共机构节能信息管理系统,推进能耗监测体系建设,提高公共机构节能信息化水平。积极探索并尽快建立适用于公共机构的节能技术和产品遴选、鉴定、试用、推广机制,带动节能新技术和新产品的研发。通过积极组织实施节能改造,改进公共机构用能设施设备的技术性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在使用财政资金推进公共机构节能的同时,发挥市场融资功能,吸收社会资金参与公共机构节能改造,调整合同能源管理奖励政策,组织公共机构积极采用费用托管、设备租赁、公私合营等市场化机制实施节能项目。
健全完善示范引导与监督考核机制。继续创建一批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和节水型单位,探索建立公共机构节能“领跑者”制度,在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公共机构中树立一批节能节水标杆单位,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建立公共机构能耗定额管理制度和节能目标责任制,加强对重点用能单位的监测,定期组织督促检查。加大目标责任考核力度,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将节能目标完成情况作为对各级公共机构节能管理部门和各级公共机构的考核内容,落实奖惩措施,加强激励约束。
健全完善培训宣传机制。根据公共机构数量多、分布广的特点,依托专业机构,构建面向各级公共机构节能管理和操作人员、短期培训班与网上远程教学相结合的公共机构节能培训体系。通过组织节能宣传周、全国低碳日、世界水日等主题宣传活动,广泛深入开展公共机构节能宣传工作。通过培训和宣传,提高节能管理人员素质和能力,使公共机构工作人员增强节能观念,掌握节能知识,养成自觉节能习惯,从而带动全社会节能风尚的形成。
关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议案 篇9
珲春市第一小学 六年五班 江南 指导老师:郎雪梅
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我是六年五班的江南,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实现中国梦 我们在行动》
绿草如茵、鸟语花香、山清水秀、人与大自然和谐共处〃〃〃〃〃〃这曾经就是我们生活的环境和方式。可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对财富的渴望,我们变得疯狂而不计后果。
就说我国古代的黄土高原,那曾经是多么美丽富饶的地方,商朝时黄河流域的森林覆盖率曾高达50%以上。但是,经过几千年来掠夺式的开发,大自然给予了无情的报复。现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地区到处是荒山秃岭、沟壑纵横。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竟成为世界上泥沙含量最多的河流。近几十年来,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和经济的高速发展,人类生产和生活对环境造成的破坏日益严重,出现了空前的环境危机。环境危机包括环境遭到污染,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等自然资源遭到破坏。就说今年北京的雾霾,北方的大水等等都是自然资源遭到破坏而由此引起了生态环境的恶化。现在,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世界紧迫而艰巨的任务。所以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了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我们不仅要建设富强中国,更要建设美丽中国,实现我们的中国梦。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中国梦,国家在行动。当前各级林业部门将采取四方面措施:确保到2020年,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3%以上,50%以上可治理的沙地得到有效治理,60%以上的天然湿地得到良好保护。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中国梦,珲春在行动。通过建设生态文明城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你看,现在的防川风景如画,濒江临海,依山傍水,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构成了防川美丽的自然景观。由于生态环境建设的好,每年候鸟迁徙,敬信、防川就成了鸟的天堂。还有春化境内原始森林保护的好,频频出现野生东北虎,前几日还现身了珍贵的金钱豹身影。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愿景还会远吗?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中国梦,一小在行动。我校重视教师和学生的身心健康,积极地进行园林绿化建设,现在的一小校园绿草茵茵,鲜花怒放,环境幽雅,景色宜人。学校还为每个学生准备了营养午餐,同学们可能不知道,我们的午餐是经过国家级营养师认证人员精心搭配的,不仅美味,而且搭配合理,营养均衡。身为一小的学生,是幸福的,幸福就是梦开始的地方……
关于养老的议案 篇10
素来具有“宜居之城”的美誉,凭借山海相拥、气候宜人的环境优势,以及“生态优先”、“资源节约”的科学发展模式,在近几年众多适合退休养老城市的民意调查中,始终遥居榜首。然而,我市养老事业的发展仍存在诸多困难。为此,我们就目前xx市养老机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结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35号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粤府)25号文件对养老服务建设的总体方针及政策规定,认为目前需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参与、统筹利用医疗、保险等资源建设公办民营型养老机构,提供多样、灵活的养老服务,确保xx人人享有基本的养老服务。
二、养老发展现状:
从x年起,我市除横琴新区外,其他区已全部进入轻度老年化社会。一方面是当地老年人口的持续上涨,另一方面由于多年来实施特区人才引进政策,新移民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老龄化的进程,但其父母也不同程度地随之迁至本地生活,使得我市实际和潜在的养老需求均在不断加大。
虽然,我市刚进入老龄化社会,但多年来我市采取了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居家养老、信息化养老等多种方式促进养老事业的发展。按省的养老床位统计口径,我市x年养老床位3700多张,比x年增加了380多张,每千名户籍老年拥有床位26.5张,我市养老机构的养老床位使用和空置率各为50%,其中西部地区的养老机构空置率过60%;即使在以民办养老机构为主的香洲主城区,大多仍有空置的养老床位,对一般老年消费者而言不存在“一床难求”的情况。在民办养老机构现有的入住老年人中,有20%左右的老年人为非本市户籍老年人。
金湾有3家镇级养老院,斗门有7家镇级敬老院和1家区社会福利院,香洲区则分别有3家民办和18家公办养老院;平均每家养老院床位80左右,民办养老院中床位最多为200张;基础设施建设相差较大,民办养老机构提出“医院式管理、酒店式服务”的服务理念,托老、养老模式灵活多样,但仍存在管理、服务人员素质层次不齐的情况,而公办养老机构则存在周边环境及卫生条件差,管理主体不明确,服务人员不到位等现象。
三、养老机构存在问题:
经调查走访,发现养老机构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使得有需要的家庭和老人不愿意选择养老院进行养老。
1、基础设施较差,配套服务跟不上。部分养老院地处乡镇,环境闭塞,周边环境及卫生条件不理想,生活设施和娱乐设施不齐全。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老年人对精神文化需求也日益日益凸显,新兴的娱乐活动(摄影、美术、音乐、旅游等)逐渐代替传统的娱乐活动(运动、棋牌类),而养老机构在该类配套服务方面还远远跟不上,与老年人多元化的服务需求相差较大。
2、服务队伍薄弱,专业化水平欠缺。多数养老机构没有按照国家和省的规定配备管理和服务人员,从业人员匮乏,专业素质偏低,持证上岗制度尚未建立。尤其是中高级养老护理员、心理咨询师、康复人员和社会工作者基本上是空白。现有养护人员基本上是下岗职工或外来打工人员,没有工作技能,年龄偏大,大多也只是向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等一些基本服务而已,很难提供有针对性的全方位的高质量服务。
3、管理主体缺位,监管模式不健全。目前xx90%的养老机构为镇级公办,由乡镇街道办组织管理。而养老机构的经营管理却涉及民政、工商以及卫生等多个部门,养老机构管理主体仍不明确,致命伤分布不均等,出现相互推诿的情况,从而使得养老机构监管工作不到位。
4、政府力量有限,资金投入不灵活。公办养老机构目前资金来源于政府投入和社会捐助,社会民营力量投入不足,资金使用不灵活,服务项目发展具有较多限制。
5、公办机构与民办机构优劣参半。公办养老机构在设施建设、资金使用、专业人员配备方面均优于民办机构,而民办机构开展服务灵活多样,更加市场化,能满足老年人多元需求。
四、主要对策及建议:
综上所述,必须要通过创新体制机制,激发社会活力,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引进专业护理保健管理专业团队机构入院经营,探索灵活的养老机构办设模式,为老年人提供形式多样、品种丰富的养老服务产品,满足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我们将围绕建立适度普惠型老年人福利制度,重点夯实基本养老设施和基本养老服务,促进我市养老事业的发展。思路及举措如下:
1、大力建设医养结合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根据国家医疗养老结合的政策要求和部署,应以卫计部门牵头出台我市医养结合实施方案,推动我市医养结合工作的开展;各区政府(管委会)应结合社区(农村)卫生服务中心加快建设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康复服务、养老照料服务、居家服务、老年活动、社工服务为一体的社区型医养服务设施(平台),市财政部门应加大对社区医养服务设施(平台)建设的补贴力度,以实现省政府规定的20xx年养老服务设施覆盖城市所有社区和60%以上的农村,满足社区老年人在熟悉的社区环境下就近享受到健康养老服务。
2、大力推进公办养老机构公建民营。名区政府应切实转变公办养老机构传统的建设管理的观念,本着公开、公平和保持公办养老机构公益福利性质的原则,大胆引导社会力量、社会资金和管理技术,破解当前公办养老机构政府资金投入不足、管理技术低下的突出问题,特别是香洲前山社会福利中心、南屏社会福利中心和高新区金鼎社会福利中心应加快公办养老机构设施建设步伐,将公办养老机构打造成为以介护、介助为主的医护型、护养型的养老实体,重点解决和满足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和特困人员的养老服务需求。同时,斗门区、金湾区、高栏港区要积极探索和总结公办养老机构公建民营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大力推广和深化公办养老机构的公建民营管理体制,加快设施建设和设备更新步伐,提升管理服务水平,提高床位利用率,将公办养老机构建设成具有农村生态特色兼具健康养老功能、并以此为服务平台将养老服务延伸至广大农村社区和居家老人。
3、建立养老服务标准。市民政部门应抓紧质量标准部门制定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服务标准,并以服务标准评价养老服务主体的养老服务质量,规范养老服务行为,促进养老服务质量的提升。在标准的基础上,要探索建立养老服务机构综合等级评估制度,公开养老服务机构的评估等级,让有养老需求的老年人或家属从公开的等级信息中自主选择养老服务机构;
4、建立养老服务补贴制度。市财政、民政部门应按保重点、保基本的原则,尽快制定我市户籍经济困难老年人的养老服务补贴政策,减轻经济困难老年人的养老服务经济负担,使经济困难老年人能够平等地享受到养老服务,体现社会经济成果与经济困难老年人共享的政府保障经济困难老年人的基本养老服务的实施理念。
关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议案 篇11
一、突出顶层设计,循环经济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
“十二五”期间,江苏省从战略全局的高度,对全省循环经济发展进行统筹设计,循环经济发展的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一是推动循环经济立法。2015年9月《江苏省循环经济促进条例》通过省人大常委会审议,并于今年1月1日颁布施行。《条例》通过总量控制、重点监管、考核评价等内容加强了约束性和可操作性,形成有效制度保障,将成为发展循环经济的长期遵循。二是加强规划引导。研究出台了规划及一系列重大政策文件,对循环经济发展进行了系统谋划,成为“十二五”时期全省发展循环经济的行动纲领。三是加强组织领导。建立了江苏省发展循环经济联席会议制度。
二、突出重点领域,园区循环化改造全面展开
园区经济是江苏经济发展的特色,也是循环经济工作的主战场。2013年初,以省政府办公厅名义发布《江苏省十二五园区循环化改造实施方案》,提出到“十二五”末全省70%的国家级、50%的省级开发区完成园区循环化改造任务。为确保完成目标任务,开展省级示范试点建设,确定了36个省级示范试点园区,拿出4.5亿元支持示范试点园区建设,并配套制定出台省级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考核验收管理办法。同时,连续三年将园区循环化改造列为省委、省政府年度重点工程,并积极开展了循环化改造专家行、园区投融资对接、专业化服务公司推介等活动。苏州市还按照“大产业、大区域、大循环”思路,创新提出开展全市16个园区整体化改造。截至2015年底,全省有88家开发区实施园区循环化改造,其中国家级40家,占100%,省级48家,占52.7%,全面超出省定目标。
三、突出问题导向,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加快推进
江苏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比较突出。对此,全省突出问题导向,从重点领域入手,集中精力解决关键难题。一是结合江苏废弃物特点推进“城市矿产”建设。在培育邳州、如东、戴南等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的基础上,组织开展了两批省级示范试点建设,确定了35个示范基地(企业),再生资源集聚量已达3000万吨。二是深入推进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工作。苏州等5市被列为国家试点城市,南京等9个市县列为省级试点城市,餐厨垃圾处理能力已达到每天2000吨。三是强力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制定了《江苏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工作考核办法》,以秸秆禁烧倒逼秸秆利用。2015年,全省秸秆综合利用率超90%。四是积极推进再制造产业发展。2015年8月,国家认监委批准张家港筹建国家再制造汽车零部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成为全国首家专门从事再制造产品认证的检验中心,目前全省再制造产业产值突破100亿元,成为我省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突出服务保障,循环经济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十二五“期间,江苏省按照“严立法、定标准、做平台、推普惠”思路,突出政府在发展循环经济服务保障职能,着力营造“政府推动,企业实施,公众参与”循环经济发展良好环境。一是建设循环经济公共服务平台。2015年5月江苏省循环经济公共服务平台建成启用,成为全国首家正式运行的省级循环经济公共服务平台。二是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十二五”期间,省财政共安排节能与循环经济专项资金11.5亿元、建筑节能引导资金近10亿元、省级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资金4.5亿元。三是强化循环经济科技创新。布局循环经济各类科技计划792项,获国家级成果奖励31项,产生经济效益约434.64亿元。四是搭建金融服务平台。积极组织开展投融资对接、循环经济专业化服务公司推介等活动。
【关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议案】推荐阅读:
保护饮用水水源地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08-23
共青团德清县委关于开展促进青年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的推进方案08-31
关于促进失业青年就业的思考07-26
关于促进农民增收的思考08-01
关于促进招商引资工作的若干规定06-08
关于促进广告业发展的指导意见07-14
关于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的意见08-25
关于促进青年员工快速成长的几点思考08-29
关于促进泛长三角区域合作问题的思考与建议10-12
委农工办关于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经验总结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