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饮用水水源地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2024-08-23

保护饮用水水源地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共8篇)

保护饮用水水源地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篇1

保护饮用水水源地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将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作为我省战略定位之一,要求坚持“生态立省、环境优先”,“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保护好饮用水水源地,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重要基础保障。

一、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的重要性

受降雨量的时空分布不均匀(全年80%的降水集中在6至8月份),以及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较低等条件制约,我市区域性缺水情况仍不同程度存在。同时,在“海岛型”水系和北部山脉地势影响下,我市河流流域范围小,河流短小且湍急,饮用水水库只能依靠水源地保护区进行调节才能形成有效蓄水。因此,保护好饮用水水源地以维护城市供水安全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我市经济发展迅速,国际、国内游客大量增加,对用水保障提出了更高要求。据统计,**市旅游接待人数从**年的**万人增加到**年的**万人,全市城市用水量已近**万吨/日。对于以旅游为主导产业的**市,保障饮用水供应安全至关重要。随着国际旅游岛建设进程加快,我市饮用水水源正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保护环境,需要我们立足长远,科学谋划可持续利用饮用水

资源,实现水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二、饮用水水源地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市**等五宗饮用水水库已经省政府批准划定了水源地保护区,保护区总面积**km,其中:一级保护区**km二级保护区**km,准保护区**km。但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形势不容乐观。主要面临以下问题:

(一)污染局面复杂

我市水源地周边相当部分是重要的农业耕作区及经济作物种植区,农药、化肥施用量的增加,以及农业的粗放管理,促使其土壤中的人工化学物质含量增加,而化学残留物随雨水或径流汇入水库,造成水库富营养化,对水库构成面源污染威胁。除面源污染外,水源地还面临着无序开发工业、旅游等经济活动而引起的复杂的污染局面。**水库上游**农场橡胶厂年产胶3000吨,其产生废水的主要污染物COD排放浓度(352mg/L)超出排放标准3倍以上,而未经严格处理的污水通过径流、地层渗透等方式汇入水库,影响了水库水质。**高尔夫球场建在**水库**平方公里的集雨范围内,并紧贴水库一级保护区,在生态防护和排水治污设施未完备的情况下,该项目的实施势必影响**水库供水安全。

(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目前,我市水源地周边村庄排水多为地表漫流,生活污水随意排放以及垃圾随意堆放、就地填埋等现象随处可见。水源保护

222

2,范围内极其缺乏污水处理设施,未经处理的污水就近排入沟渠、河道、渗坑、渗井,并经径流或地下渗透等方式影响水库水源安全。

(三)监管能力较弱

保护水源地的管理制度、保护措施和责任追究制度尚未健全,以及执法力量薄弱,使得破坏水源的违法活动难以得到有效遏制。筹备中的水政监察支队的人员编制只有**人,相对于全市水源地**km保护面积的执法范围,力量显得过于单薄,对非法活动难以形成强大的遏制力。

(四)水源林保护形势严峻

我市水库水源地主要依靠水源林进行调节和保护,而水源地保护面积减少及水源林频遭破坏,直接或间接影响到水库的水量和水质。全市饮用水水源地一、二级保护区规划面积为**万亩,经不完全统计,约有**万亩水源保护用地被占作它用,其中除小部分土地用作经济开发和村民建房等外,大部分土地上的水源林被毁改种经济作物,破坏了水源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功能,对水库有效蓄水和防洪度汛构成严重影响。经初步统计,目前全市仅有**多亩水源林被划定为生态公益林,远远未能满足水源林保障水库安全的需要。

(五)长效管理机制尚需完善

我市饮用水源管理制度相对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难以适应新情况、新形势的发展变化需要,对破坏水源的处罚力度和对违 2

法行为人的威慑作用明显不足。水源区污染防治的生态、环境与经济补偿机制尚未建立,不利于激发水源区居民与企业保护水源的积极性。环保、乡镇、综合执法、水务等多部门联动的执法协调机制未健全,以及市民保护水源的法律意识比较淡薄,都不利于推动水源保护工作深入开展。

三、保护饮用水水源地的对策探讨

水源地保护的总体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小流域污染综合防治和水土保持为重点,统筹区域与流域管理,统筹水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统筹流域上下游协调发展,依靠科技进步,完善环境法制,强化监管制度,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宣传和行政手段开展水源地保护工作。

(一)完善制度,强化监管

建立水源地管理机构,健全多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提高工作水平和效率,并完善水源地保护与执法监督管理制度,强化监管能力建设,加大执法力度,从而有效遏制和打击破坏水源的非法活动。

对水源地保护区及其附近的开发项目要严把环境准入关,强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严禁项目向饮用水水库直接或间接排污。建立健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突发污染事件预警体系和应急反应体系,定期检查并掌握饮用水水源环境与供水水质状况,依法查处涉及饮用水安全保障方面的案件。

(二)治理水土,隔离保护

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对水源地周边的坡耕地、荒山荒坡、沟道采取水土工程、自然修复以及造林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措施。在保护区内的开发项目要编制并落实水土保持方案,严防项目建设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和环境破坏。目前已治理**小流域**km,改善了**水库水质,增加该水库蓄水**万吨,今后这样的综合治理工作逐步在全市重点小流域全面铺开。

实施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建设隔离工程,包括物理隔离工程(护栏、围网等)和生物隔离工程(如防护林),防止人类不合理活动对水量、水质造成影响。根据保护区的大小、周边污染情况,我市已在**等水源地设置了铁丝围网27公里,这对水源地起到很好的隔离保护作用,这方面工作还将持续下去。

(三)防治污染,保护水源

对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进行集中收集、处理,并依托新农村和生态村建设,建设小型污水净化处理设施和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场,减少降雨冲刷造成污染物的流失。对于农业面源污染,主要依据区域内土地利用方式、人类活动方式等因素,研究制定农田径流污染控制、农业生态工程等措施,科学合理地使用农药、化肥及其他农业化学品,减少或避免其对水库水体安全造成冲击。

(四)培育植被,涵养水源

水源林具有控制水土流失、涵养水源、抑制面源污染、改善水生态环境的作用,应大力实施绿化造林,封山育林,恢复水源

地植被。结合当前的林权改革,应依据有关水源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科学规划水源林防护区,将水源地水源林划定为生态公益林予以严格保护。

(五)生态补偿,推动发展

水源地保护区对当地的产业选择、生产布局和环境保护等有着严格的限制规定,给保护区内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一些负面影响,造成了一定范围内的“水源保护区贫困”现象。《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将海南作为全国生态补偿机制试点省,加大中央财政对海南的生态补偿力度。**市在水源地保护区生态补偿方面应先行一步,以实现水源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可采取政府和市场两种补偿机制。政府补偿方面,主要通过将生态相关的税费及其它财政收入转移支付给因保护水源而遭受利益损失的农民和企业,调动其参与生态建设和水源保护的积极性。市场补偿方面,主要通过将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积极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生态友好型产业,提高当地内生发展能力,推动水源地周边经济协调发展,缩短其与先进地区的发展差距。

保护饮用水水源地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篇2

关键词:饮用水水源地,生态保护,水质安全

0引言

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饮水安全状况堪忧。湖、库是我国重要的饮用水水源之一,其水质安全风险相对较高。根据《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集中式供水水源主要划分为河道型、湖泊水库型和地下水型三类。其中水库是我国多个城市的饮用水水源地或备用水水源地,其水质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当地居民的饮用水安全和当地的经济发展。根据《2007年中国水资源公报》,在监测评价的321座水库中,水质优良(优于和符合Ⅲ类水)的水库有252座,占评价水库总数的78.5%;水质未达到Ⅲ类水的水库有69座,占评价水库总数的21.5%,其中水质为劣Ⅴ类水的水库有8座。对299座水库的营养状态进行评价,中营养水库有209座,轻度富营养水库71座,中度富营养水库18座,重度富营养水库1座。一般地,河道型水源地水流流速较快,稀释和自净能力较强,地下水型水源地相对封闭,受到污染的风险较低,而湖泊水库型水源地流速缓慢,污染物容易累积,其安全风险相对较高。以往发生的重大水源水质污染事件,多发生在湖库型水源地,如太湖蓝藻爆发事件,可见湖库型水源地的保护难度更大,要求更高。目前就湖库型水源地保护方面的系统研究还鲜见报道,因此有必要深入剖析湖库型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目前存在的问题,寻求合适的解决方案。

1问题剖析

1.1 立法滞后

我国与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技术规范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9,26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338,346,408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饮用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城市供水条例》《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等。技术规范包括《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标志技术要求》《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标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城市供水水质标准》等。由上可见,我国对饮用水水源和供水水质虽然有具体的指标要求和较详细规定,但是存在限制指标交叉重复和限值不一致的现象,且饮用水水源保护至今没有单独的法律法规约束,只有框架性的条文说明,相对缺乏可操作性。只有各地方出台具体的条例或管理规定,才能用于指导具体工作。现阶段各地方规定的条例参差不齐,大多是照搬上位法规条文,未能做到有的放矢,针对性差,不切合实际。

1.2 水源地功能退化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药、化肥施用量的增加,工业废水、城市及农村生活污水未经处理或处理未达标排放,农田残留农药及化肥进入水体。点源和面源污染的加重造成湖库型饮用水水源地出现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现象。归纳起来,本质原因是人类过度的开发利用与缺失相应的保护措施,致使部分水源地出现水质变差、水量衰减、生态功能脆弱等问题,水源地功能退化。

1.3 管理体制落后

管理体制的落后主要体现为政出多门、职能交叉、政企不分、效益不佳。

我国现行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其主要特征是将水源建设、农业灌溉、节约用水、城乡供水、污水处理、水资源保护等水事务的管理职能分别由计划、水利、城建、环保等不同部门负责,实行多部门分割治理,水利部门既要满足社会对水资源的需求,又难以对水资源进行宏观调控。水资源的分割治理,违背了水资源赋存的自然规律和开发利用水资源的经济规律,不利于水资源统筹规划、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而行政上的分割管理导致防汛抗旱时水源地上下游、左右岸及各行业间、部门间各自为政,只保局部,不顾整体,造成防汛抗旱中全面被动,降低了水源地安全供水的可靠性,2011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大旱大涝连发就是深刻的教训。权责不清,多龙治水,势必出现管理部门之间的交叉和真空地带,带来水分配不公和水资源浪费,使得责任追究时互相推诿成为可能,增大了管理和执行的难度。

1.4 缺少应急预警机制

我国目前普遍缺乏对突发事故的预警机制,对突发水质污染事件缺乏应对能力。突发事故的发生,如船舶溢油、上游污废水下泄、化工厂有毒有害化学品爆炸等,会对饮用水水质造成严重影响,直接关系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只有建立完善的水源地保护预警机制,才能对突发事故发生及其未来发展状况进行预测,确定水质状况和水质变化的趋势、速度以及达到某一变化限度的时间等,预报不正常状况的时空范围和危害程度,按需要适时地给出变化或恶化的各种警戒信息及相应的综合性对策,即对已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对未出现或即将出现的问题给出防范措施及相应级别的警戒信息,同时为水源地安全管理提供服务的科学功能和基础功能。

2解决策略

2.1 完善立法

针对上述问题,迫切需要各地方出台具体的条例或管理规定指导具体工作。而完善立法首先需要对本地区的水源地状况进行全面的摸底,建立适合当地实际发展水平的保护条例。《水污染防治法》(2008)关于饮用水源保护的法律制度大多限于各种禁止、限制性规定,鼓励性规定极少。如该法第63条规定:“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水环境保护的需要,可以规定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采取禁止或者限制使用含磷洗涤剂、化肥、农药以及限制种植养殖等措施。”而该法仅在第10条中有有关奖励的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对在水污染防治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而奖励的内容和方式并不明确,没有认识到经济激励手段在环境法中的作用。此外,法律责任的规定不能达到处罚的目的。如该法第81条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处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并报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责令拆除或者关闭:在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新建、改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在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内新建、改建、扩建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在饮用水水源准保护区内新建、扩建对水体污染严重的建设项目,或者改建建设项目增加排污量的。”仅规定罚款、责令拆除或关闭,没有对污染严重者达到震慑的效果,不足以防治饮用水源污染。

因此,立法中应增加有关的鼓励性规定,明确鼓励性规定的内容和方式,调动人们保护饮用水源的积极性。只有将禁止、限制性规定和鼓励性规定相结合,才能更好的达到防治饮用水源污染的目的。同时,在《水污染防治法》中有关饮用水源方面加强法律责任方面的规定,强化执法,保证法律的实施。对于违法者,不仅要规定其承担民事和行政责任,而且更多的应以刑事责任和刑事制裁为最后的保障。

2.2 水源地水质保障

湖库型水源地水质保障,涉及源头控制、污染物迁移转化过程控制和末端治理三个方面,主要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生态方法等,主要控制对象是工业废水和城镇生活污水造成的点源污染和农村地区面源污染,主要修复已经受到污染的湖库。

从源头看,需要合理规划和逐步推行生态农业,逐渐减少化肥、农药施用量,库周围地区植树造林,增大植被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降低农业污染源对水库的污染;推广清洁生产技术,促进保护区周围企业生产工艺向低排放甚至零排放方向发展,同时对周边城镇生活污水等流动源污染进行防控,包括集成生活污水处理技术、餐饮废水除油和处理技术等,严禁污水直接进入水源地。

污染物迁移转化过程控制方面,面源污染防控技术,包括人工水塘、植被缓冲带、渗滤沟和渗滤带等促渗技术、前置库技术等,可有效截留径流过程中的有机物和氮磷营养盐。而坡改梯、等高植物篱、拦沙坝等水土保持措施与生态屏障、农业综合整治、生态缓冲带等生态建设措施能有效削减进入保护区的污染物总量。

末端治理方面,可采用内源防控技术,包括富氧曝气、底泥疏浚、生物操控、底泥覆盖、底泥固化等。利用生物净化水质技术,通过对生物种群结构和生物量的科学调控,消耗水体中的营养物质。武汉东湖利用鲢鳙鱼控制蓝藻水华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并得出结论:鲢鳙鱼的大量放养,是蓝藻水华消失的决定因素。可结合水库水源地的自然、社会特点,对保护区内涧河、入库口门、库区等处开展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

2.3 提升管理水平

从宏观层面,我国水源地管理体制改革应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建立关系协调、调控有序、令出一门的管理体系和法律监管、技术保障、监测与应急、社会参与的四大长效监管体系。同时增强节水意识,继续深化水务一体化改革:对水源地实行统一规划和调度、统一发放取水许可证和征收水资源费、统一管理水量、水质,实现城乡水资源统一管理和水务一体化管理,建立科学合理的水价体系,形成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并重的安全保障体系。

在管理过程中,综合化、集成化、多元化是水源保护工作的趋势,即水源保护工作强调生态系统管理与集水区管理的综合、地下水与地表水的集成、水源保护与土地规划的集成以及各级政府与地方机构的多方参与,将可持续水管理理念纳入饮用水源保护的全过程。在管理结果方面,制定合理的水源保护方案是各方平衡的产物,需要在水源保护工作方面重视费用与风险的平衡、各相关方利益的平衡,将水源保护的成本纳入水价成本中,在管理方案中考虑各相关方的意愿,从而缓解项目经费短缺和多方利益冲突等因素对水源保护工作成效的影响。

2.4 建立预警机制

水环境安全预警主要是针对水环境不安全相关状况的预测性评价,以提前发现与未来有关的水环境可能出现的恶化、退化问题及其成因,从而把握水环境及其相关生态系统中潜在威胁的时空变化趋势,进而提出缓解或预防措施。

预警系统的逻辑结构一般可以分为确定警情、寻找警源、分析警源和预报警度及排除警患几个步骤。在对区域或流域水环境状况进行调查、分析评价的基础上利用层次分析法等方法确定主要影响因子,建立水环境安全预警系统指标体系。根据指标体系选择合理的数学分析模型,进行不同模型间耦合,调用在信息技术支持下建立的数据库进行水环境预警过程模拟,形成可视化模拟结果。最终由模拟结果确定警戒级别和不同警戒级别下的各项环境质量指标,对区域或流域水环境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找出影响其变化的主驱动力,以采取相应的预防或治理措施。预警系统通常与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数字化技术和光学技术等集成以解决数据采集困难的问题。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专家系统(ES)、三维分析可视化(VS)等手段在系统构建时的运用有利于空间信息的采集和更新、数据的存储和调用、模型的运算和分析、系统优化以及系统信息的可视化表达。

3结论与建议

保护饮用水水源地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篇3

门楼水库是烟台市最主要的城市供水水源地。随着饮水安全要求的提高,水库在供水安全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了进一步有效保护水库水源地,本文对门楼水库水源地进行了深入调研,深入分析了水源地存在的污染状况,并提出了改进措施。门楼水库概况

门楼水库位于清洋河下游,距离福山城区约10公里,始建于1958年,1960年10月完工,流域面积1077平方公里,2006年进行了二次水库增容改造。目前总库容2.02亿立方米,其中兴利库容1.264亿立方米。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主要是以防洪和农业灌溉为主,八十年代以后随着城市用水量的增加,水库已经演变成以防洪和城市供水为主,成为了烟台市的最主要水源地。肩负着烟台市70%和烟台经济开发区全部的供水任务,每天的供水量在35万立方左右。水库水质概况

水库现设有24小时远程在线水质监测站,可对水质实行24小时不间断监测。根据检测结果来看,水库水质一年中大部分时间属于三类水,只是在汛期洪水期间水质有时会下降到四类水标准。造成水库水质下滑的主要污染指标就是氮含量超标。水库污染原因分析

根据多年的实地走访调查,我们发现造成水库氮含量超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3.1 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

门楼水库集水面积70%来源于水库上游的栖霞,而栖霞又是烟台苹果的主要生产地。果农在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汛期这些残留的化肥农药就会随着雨水大量流入水库,对水库水质造成污染。

3.2 水库周边村庄垃圾污染

门楼水库周边就有35个自然村,再加上上游集水面积内的村庄,那就更多了,这么多的村庄,村民都把生活垃圾随意丢弃在村头各个小河道里,这些垃圾在汛期会随着洪水一起被冲入水库。每次洪水一过,水库管理部门都会出动大量人力物力来打捞清运这些垃圾。尽管垃圾清运比较及时,但是随着垃圾进入水库,也势必会对水库水质造成一定污染。

3.3 水库周边畜牧养殖

据我们实地调查,在水库周边1公里可视范围内就有98家畜禽养殖场。这些养殖场产生的污水会直接排入水库,对水库水质造成严重污染

3.4 非法捕鱼、钓鱼

非法捕鱼主要是指不渔船都比较简陋,容易使柴油泄露,给水库造成油污污染;有些非法钓鱼者在钓鱼前会用一些化工饵料撒在水里吸引鱼上钩,这些化工饵料对水质也是一种严重污染。防治对策

针对上述造成水库水质污染的原因分析,结合当地国民经济发展实际,提出如下防治对策:

4.1 提倡绿色有机农业

大力发展有机绿色农业,引导果农逐步减少对化肥农药的依赖,大力推广水肥一体化,推广使用有机肥,推广使用果园杀虫灯等尽可能利用生物技术来防治害虫。要达到这方面效果就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多引导,多宣传。

4.2 减少垃圾和污水排放

利用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关政策,对水库上游特别是水库周边村庄实行垃圾集中清运,减少农村垃圾随意丢弃,与此同时,在有条件的地方建设乡镇污水处理厂,对农村污水实行集中处理,减少入库污水量。目前我区已经在水库上游的张格庄和东厅建设了两处污水处理厂,2017年还将在高疃镇再建设一处污水处理厂。这样流入门楼水库的污水基本上就能得到全部处理。处理后的污水可以再次被用于农业灌溉等。做到重复利用,既解决了污水排放问题又节约了水资源。

4.3 集中规范整治畜禽养殖

针对水库周边养殖场问题,需要政府牵头,多部门联合执法,对水库周边的畜禽养殖场进行集中清理搬迁。我区从2014年开始,利用三年时间,投资8000多万元,目前一公里可视范围内的98家养殖场全部清理完毕。下一步将继续巩固清理结果,继续扩大清理范围,对凡是可能有污水排入水库的养殖场责令限期改造,对改造不合格的坚决取缔。

4.4 对水库实行封闭管理

对于非法捕鱼、钓鱼问题,福山区政府经过充分调研,决定从2015年9月开始,对门楼水库水源地进行整体封闭。该工程计划投资3.2亿元,沿门楼水库周边设立隔离网和管护路,将库面与周边村庄和道路进行隔离。围网建设标高不低于31.2米,设计全长55公里,同时,配合围网工程建设,在水库周边村居设立看护房15处,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公开招标专业保安公司,安排专人24小时轮班值守,在水源地重点区域增设视频监控系统,购置小型无人机加强巡查,依托门楼水库水上派出所建立高清视频监控中心,并在水库主要干支流入库处安装水质监测设备,有效提升门楼水库水源地保护动态防控水平。

4.5 大力推广植树造林

在水库上游大力种植水源涵养林,修复裸露山体,减少水土流失。目前在水库上游已投资1.5亿元,完成造林绿化1.01万亩。

4.6 利用生物技术净化水质

在水库实行科学养鱼,根据水库水量和水质,有计划地投放一些鱼苗,主要是投放一些花鲢和白鲢鱼种,采用生物技术,利用鱼类自身特性对水质进行净化。但是要坚决杜绝投放人工饲料,不能进行网箱养鱼。因为那样反而会加大对水质的污染。

4.7 加大各部门执法力度

相关部门应密切配合,发现有向门楼水库偷排污水的行为要坚决予以严厉打击,特别是企业的偷排行为更要做到零容忍。

?T楼水库是烟台市的主要水源地,关乎着烟台市的国计民生,保证水库水质安全是我们水利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只要我们能真正做到上述几点,那么保证水库水质安全的任务就一定能够完成。

保护饮用水水源地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篇4

一、工作背景

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饮用水安全状况堪忧,饮用水作为人类用途最为重要的水资源,目前在水质、水量及资源管理方面存在诸多问题,老百姓饮用水安全已受到严重威胁。据调查在我镇有90%的人口饮用不合标准的水,绝大部分群众饮用的是浅层地下水,这部分水受污染的情况非常严重。饮用水水源地保护问题已成为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重大问题。但我镇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作缺乏统一的保护规划和管理。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保障饮用水水源的水质安全显得极为重要和紧迫。

二、规划编制的依据

●《安徽省城镇生活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条例》(2001.10)

●《饮用水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HJ/T433—2008)

三、规划范围与目标

1、规划范围

按照保障全镇居民喝上清洁干净的饮用水的要求,划分千人桥镇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范围。我镇总面积74平方公里,人口5.6万人,到2008年底,已建成千人桥集镇、三汊河、五里桥三座自来水,基本履盖全镇所有村组。根据三座自来水厂的取水口设置位置不同,划分千人桥集镇饮用水水源地、三汊河自来水厂饮用水水源地、五里桥自来水厂水源地保护区范围。

2、规划期限

总体规划期为2006~2020年。按照科学性、可操作性的规划编制原则,将规划期分为近、中、远期三个阶段,达到分期规划、分步实施、重点明确、便于操作的目的,其中近期为规划的重点阶段。具体如下:

第一阶段(近期):2006~2010年;

第二阶段(中期):2011~2015年;

第三阶段(远期):2016~2020年。

3、规划目标

近期目标(2006~2010年):全部取缔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内排污口,有效遏制饮用水水源地环境质量下降的趋势;

中期目标(2011~2015年):有效改善水水源地水环境质量;

远期目标(2016~2020年):饮用水水源水质明显改善,并稳定保持在地表水II类。

四、我镇经济基础情况调查

1、我镇社会、经济状况

社会、经济状况调查的数据是掌握社会经济发展基础情况,为分析评价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中存在和面临的问题提供基础资料。具体内容包括:

⑴我镇位于舒城县东北部,总面积74平方公里,人口5.6万人。辖21个行政村1个街道。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486200万元,人均纯收入3900元。

⑵我镇位于杭埠河流域下游,地下水多含铁、氟等矿物质居多。据我镇2008年初步统计,患与饮用水水源水质密切相关的消化道癌症疾病的人数近190多人,占总人口的3.4‰。

⑶根据千人桥镇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到2015年千人桥集镇、中心村庄人口将比现在更集中,居民饮用水集中供给将更加方便。

2、供水及用水状况

目前我镇已建成自来水厂三座。

千人桥集镇自来水厂引水口在杭埠河千人桥村段,水源水量可靠。水厂主要供水对象为:千人桥村、鲍桥村约4000人,街道居民2300多人,学校6000人,工业企业5家,行政事业单位16家。①居民家庭用水总量44万方,单价1.8元/方;②集中向学校、企事业单位供水水量56万方,供水人口为7000人。

三汊河自来水厂引水口在丰乐河,水源水量河靠。水厂主要供水对象为三汊河、旺禾、张屋、舒兴、黄城、下三等村共12000人,年供水量为96.36万方。

五里桥自来水厂引水口位于丰乐河支流钱大山河舒胜村,水源水量可靠。水厂主要供水对象为:五里、周圩、孙湾、舒胜、韩桥等村居民共10000多人,年供水量为150万方。

3、水源地基本情况

⑴饮用水水源地基本情况。

①千人桥集镇自来水厂引水口位于杭埠河千人桥村陈庄,主要引杭埠河水进行净化处理,2008年取水量为360万方。该自来水厂水源地为天然河道,工程建于2003年,设计年取水量为60万方,取水方式为直接取明水。

②三汊河自来水厂引水口位于丰乐河千人桥镇三汊河村林拐组,该自来水厂建于2007年,设计年取水量为360万方,2008年取水量为120万方。该厂直接取丰乐河明水进行净化处理。

③五里桥自来水厂引水口位于丰乐河支流钱大山河舒胜村许缺组。该厂为引资自建工程,年设计取水量150万方,2008年年取水量为20万方。该厂取钱大河明水进行净化处理。

五、饮用水水源地环境质量状况调查

我镇三个自来水厂取水主要来自杭埠河、路里河、丰乐河、钱大山河。

1、千人桥集镇自来水厂。该厂水源地为杭埠河,杭埠河来水主要来自西南山区,上游受污染少,水质好,下游水质污染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⑴杭埠河为天然河道,河道内砂资源丰富,从干汊河以下建有多处砂场,采砂船近百条。由于采砂船为柴油动力,废柴油、机油直接排放到水体中造成河水污染,是主要污染源之一;

⑵上游群众生活用水、农民生产中化肥农药使用后的残留也是造成河水水体污染的原因之一。

2、三汊河自来水厂。该水厂水源地为丰乐河,丰乐河来水区主要是张母桥及以下地区,主要支流是路里河。上游污染较多,水质差,主要水质污染源来自两个方方面: ⑴丰乐河桃溪段企业废水排放。

⑵路里河上游城关段工业废水及群众生活污水。城关工业企业污水排放是主要污染源。

3、五里桥自来水厂。五里桥自来水厂为丰乐河支渠钱大山河,沿河没有大的企业,污水主要为群众生活用水、农民生产中化肥农药农药使用后的残留,污染不严重。

六、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状况评价

从以上分析来看,杭埠河、路里河水质污染比较严重。近年来沿河还有不少企业正在兴建,企业污水排放逐渐成为重要的污染源之一。如行政管理不到位,水质还有进一步恶化的可能。因此积极采取应对措施,保证水厂取水水源地水质符合要求,对保证人民群众生命安全至关重要。

七、千人桥镇自来水厂水源地保护区划分

根据我镇三个自来水厂饮用水水源地实际情况,本次规划将各水厂保护区作如下划分:

1、千人桥集镇自来水厂

①一级保护区:从千人桥水厂取水口上游500米(千人桥村陈庄)至下游200米的水域及其两侧纵深各200米的陆域,面积为0.63平方公里。(见附图)保护区内禁止向水体排放污水;超过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排放污染物;禁止新建、扩建、改建与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

②二级保护区:自一级保护区上界(千人桥村陈庄)起上溯3000米(即千人桥路里砂场)的水域及其两侧纵深各200米的陆域,面积1.95平方公里(见附图)。保护区内禁止新建、扩建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禁止船舶排放含油的污水、生活污水;超标准排放污染物。

③准保护区:自二级保护区上界(路里砂场)起上溯5000米(即城关镇孔集蔡庄)的水域及其两侧纵深各200米的陆域,面积为3平方公里(见附图)。保护区内不得破坏水源涵养林、护岸林以及与水源保护有关的植被;不得排放、倾倒工业废渣、城市垃圾及其他废弃物;不得使用爆炸物、不得有毒药捕杀水生植物;不得新建、扩建污染生活用水水源的企业。

2、三汊河自来水厂

①一级保护区:从三汊河自来水厂取水口上游500米(三汊河村林林拐)至下游200米的水域及其两侧纵深各200米的陆域,面积为0.93平方公里。(见附图)保护区内禁止向水体排放污水;超过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排放污染物;禁止新建、扩建、改建与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

②二级保护区:自一级保护区上界(三汊河村林拐)起上溯3000米(即桃溪镇孔圩)的水域及其两侧纵深各200米的陆域,面积2.85平方公里(见附图)。保护区内禁止新建、扩建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禁止船舶排放含油的污水、生活污水;超标准排放污染物。

③准保护区:自二级保护区上界(桃溪镇孔圩)起上溯5000米(即桃溪镇)的水域及其两侧纵深各200米的陆域,面积为6.5平方公里(见附图)。保护区内不得破坏水源涵养林、护岸林以及与水源保护有关的植被;不得排放、倾倒工业废渣、城市垃圾及其他废弃物;不得使用爆炸物、不得有毒药捕杀水生植物;不得新建、扩建污染生活用水水源的企业。

3、五里桥自来水厂

①一级保护区:从五里桥水厂取水口上游500米(韩桥村许缺)至下游200米的水域及其两侧纵深各200米的陆域,面积为1.65平方公里。(见附图)保护区内禁止向水体排放污水;超过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排放污染物;禁止新建、扩建、改建与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

②二级保护区:自一级保护区上界(韩桥村许缺)起上溯3000米(即韩桥村杨圩)的水域及其两侧纵深各200米的陆域,面积2.3平方公里(见附图)。保护区内禁止新建、扩建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禁止船舶排放含油的污水、生活污水;超标准排放污染物。

③准保护区:自二级保护区上界(韩桥村杨圩)起上溯5000米(即黄城大墩)的水域及其两侧纵深各200米的陆域,面积为4.5平方公里(见附图)。保护区内不得破坏水源涵养林、护岸林以及与水源保护有关的植被;不得排放、倾倒工业废渣、城市垃圾及其他废弃物;不得使用爆炸物、不得有毒药捕杀水生植物;不得新建、扩建污染生活用水水源的企业。

千人桥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登记表

序号 城镇名 水源地类型(河、湖库、地下)供不能力(万t/d)水系 河段或

湖库 饮用水水源地编码 现状水质 功能区范围(水域)功能区范围(陆域)功能区可达性分析

长度或

面积

(km km2)一级保护区范围 二级保护区范围 准保护区范围 一级保护区范围 二级保护区范围 准保护区范围千人桥镇 河流 0.1 杭埠河 千人桥村段 8.7km

6.18km2 0.35 0.75 1 0.28 1.2 2三汊河水厂 河流 0.1 丰乐河 三汊河村瓦拐 8.7km

10.28km2 0.65 1.65 3.5 0.28 1.2 2五里桥水厂 河流 0.04 钱大山河 舒胜村许缺 8.7km

8.45km2 1.37 1.1 2.5 0.28 1.2 2

千人桥镇人民政府

保护饮用水水源地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篇5

文章对永济市水源地的.现状及其水质安全状况进行了分析和评价,提出了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护的应急措施.

作 者:叶利  作者单位:永济市水资源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山西,永济,044500 刊 名: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英文刊名:INNER MONGOLIA SCIENCE TECHNOLOGY AND ECONOMY 年,卷(期):2008 “”(3) 分类号:X52 关键词:饮用水   水源地   安全   应急保护  

★ 学生保护水源地倡议书

★ 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

★ 镇江市饮用水源地保护条例(全文)

★ 家庭饮用水有哪些安全标准

★ 家庭饮用水存在哪些安全隐患?如何保障家庭饮用水安全

★ 四项限制确保无线网络信息安全

★ 城乡道路安全工作计划方案

★ 道路安全保护条例

★ 铁路运输安全保护条例

饮用水源地实施保护调研报告 篇6

按照*安排,近期县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汇同生态环保、水利等部门相关人员,通过现场调研、座谈走访、查阅资料等方式对全县饮用水源地保护情况进行了专项调研,现将调研情况及思考建议报告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近年来,我县高度重视饮用水源地保护工作,一直坚持把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在饮用水源地保护的整体规划、项目设施建设、监控管理和综合整治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

*、精心编制规划。根据《水法》《水污染防治法》《湖南饮用水源地保护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我们制定了*自治县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域划分实施意见,明确了全县饮用水源地保护思想,通过按规定分级划分饮用水源保护区,有效推动了饮用水源地保护工作的开展。

根据近三年的水质监测结果,鱼塘坡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水质优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Ⅱ类标准,水质状况稳定、良好,符合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标准;县境内的涔天河水库上游*米、东西河汇合处*个水质监测断面水质均优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Ⅱ类标准,水质状况稳定、良好。农村饮用水水质达到国家标准;乡镇*个“千吨万人”(除桥头铺外)饮用水取水点从*年开始开展监测,监测结果显示*个取水点水质均能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Ⅱ类标准。

*、加快设施建设。一是完成县城鱼塘坡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工作。增设点位牌*处,区界牌*处,宣传警示牌*处;在一级保护区内修建河提护坡*米,修建沿河围挡*米;制定了《*自治县鱼塘坡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一旦发生威胁饮水安全突发事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开展饮用水水源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演练活动,全面提高环保工作人员因对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应急反应能力和处置能力。

二是对乡镇*个“千吨万人”饮用水源地标志牌统一按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环境保护技术要求》(HJ*-*)进行排查,对不符合要求的小圩壮族乡、*镇重新按照标准制作标识标牌;

对人为活动较频繁的*镇饮用水水源地设置围栏围挡四百多米。

*、强化排查整治。在*年问题排查的基础设上,为有效防止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的环境污染,保障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的水质,特制定了《*县*年集中式水源地环境问题排查工作方案》。对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是否存在新建、改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水上餐饮;网箱养殖、旅游、游泳、垂钓,洗衣等影响水质的人为活动;排污口、畜禽养殖场、工业企业;有无水源保护宣传牌,一级保护区是否需要围挡等*个方面的内容进行排查。

经排查,完成()乡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存在标识标牌不完善,*镇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需要隔离围挡等方面的整改工作;另外,对大路铺镇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有渔船,*镇鱼塘坡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有洗衣洗菜等现象进行了交办,要求乡镇立行立改,强化监督;对*镇鱼塘坡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范围内的一个小型养鸭场,进行拆除整改。

*、做实日常保护。一是开展日常巡河。大力推行河长制,建立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行政首长负责制,成立饮用水源保护监督管理机构,严格饮用水水源地综合执法,及时发现、清除饮水安全隐患,严肃处理威胁饮水安全的违法行为。二是开展日常保洁。由乡镇人民zf组织人员开展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日常保洁工作,清扫周边垃圾,发现问题及时汇报。三是开展水质监测。按要求开展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工作,并对枯水期及丰水期实施加密监测,及时向上级相关部门上报监测结果,并向社会公开。

*、注重宣传教育。以贯彻落实《*自治县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和《湖南省饮用水水源条例》为契机,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一是在县城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周边开展入户宣传。在县城饮用水取水点*镇鱼塘坡和县城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涔天河镇聂家寨村召开饮用水源保护座谈会,入户发放《湖南省饮用水水源条例》等宣传资料*余本;

二是开展执法案卷比赛和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知识竞赛活动。

通过贯彻落实执法案卷比赛和《*自治县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知识竞赛,不断提升行政执法部门的执法水平,提升保护生态环境的力度。

三是下乡镇开展专项宣传。

在*镇、涛圩镇、水口镇、码市镇宣传《*自治县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和《湖南省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由市生态环境局*分局联合县科协、县检察院、涔天河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局等单位走进*镇、水口镇、涛圩镇、码市镇等四个乡镇开展专项宣传,重点普及饮用水水源保护相关知识,提升公民对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意识。

*、强化信息公开。加强信息公开,在县人民zf网站开设专栏,及时公开饮用水水源地问题清单、整治进展情况,并公示水质情况,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二、存在的问题。

整体来看,我县饮水水源地保护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保障了大部分群众的饮水安全,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

*、个别水源地存在环境污染隐患。个别饮用水水源地二级保护区内存在生活源污染隐患。如大路铺镇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二级保护区陆域范围内有下车村、隔河村等*个自然村落,自然村落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可能进入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范围,影响水源水质。

*、少数水源点水量不足。调研发现,*、大石桥等乡镇供水水量已不能满足供水要求。如*镇设计取水规模为*吨/天,实际每小时需供水*吨,即日需水量已达*吨,超采严重,秋冬干旱季节几乎断流,水量严重不足,导致饮用水源地取水量不能满足居民用水要求。

*、存在供水安全隐患。小数乡镇“千吨万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标志、标牌、界桩、界牌以及隔离防护设施有缺失现象。部分乡镇供水点水源地地理位置较为偏僻,缺乏监控设备设施以及专门管理人员,供水安全存在漏洞。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尚不完全。部分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定困难,尤其是部分饮用水水源地取水类型为地下水,覆盖面大,划分难度大。同时,划分方案编制以及饮用水源地规范化建设资金不足。

三、对策建议。

*、增强各级各部门水源保护意识,形成良好的水源保护氛围。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电视等新闻媒介进行《水法》、《湖南省饮用水源保护条例》、《*自治县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宣传,强化公众的资源、环境、生态意识,提高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自觉性,让人民群众懂得保护水环境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和责任。

*、加强饮用水源地属地日常监管。按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的要求,各乡镇需加强对饮用水源地的日常监管。强化重点项目的施工管理以及林业、水土保持等生态工程建设,抓好天然林保护、封山育林和小流域治理等工程,禁止乱砍滥伐、河道乱采乱挖等行为,增加水源涵养量,对影响水质安全的行为坚决依法查处,确保饮用水源安全。

浙江省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 篇7

目录

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浙江省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饮用水水源地确定

第三章 饮用水水源水质保护

第四章 监督管理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73号

《浙江省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已于2011年12月13日经浙江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30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2年1月1日起施行。

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十三日

编辑本段浙江省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

(2011年12月13日浙江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30次会议通过)编辑本段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保障饮用水安全,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和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及相关的管理工作。

本条例所称的饮用水水源,是指用于城乡集中式供水的江河、湖泊、水库、山塘等地表水水源和地下水水源。

前款所称的集中式供水是指以公共供水系统向城乡居民提供生活饮用水的供水方式。

第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饮用水水源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大公共财政对饮用水水源保护的投入,建立健全饮用水水源保护的部门联动和重大事项会商机制,合理布局和调整饮用水水源地及上下游地区的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建设和饮用水水源保护协调发展。

饮用水水源保护工作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饮用水水源保护工作纳入政府环境保护责任考核范围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评价体系。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划定及相关环境管理的具体工作,对饮用水水源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饮用水水源地规划及相关水源工程建设的具体工作,对饮用水水资源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发展和改革、财政、住房和城乡建设、国土资源、卫生、农业、林业、交通运输、海洋与渔业、公安等有关部门和海事管理机构,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饮用水水源保护相关工作。

第五条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依法做好本行政区域内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工作,配合有关主管部门做好饮用水水源保护的有关工作。

村(居)民委员会应当依法做好本区域内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工作。

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通过设立饮用水水源保护生态补偿专项资金、财政转移支付、区域协作等方式,建立健全饮用水水源生态保护补偿机制,逐步加大对饮用水水源地的经济补偿力度,促进饮用水水源地和其他地区的协调发展。

第七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饮用水水源的义务;对污染饮用水水源,破坏饮用水水源保护、利用设施的行为,有权劝阻和举报。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饮用水水源保护举报奖励制度,保护举报人的合法权益。

第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组织开展饮用水水源保护的宣传教育,普及饮用水水源保护法律法规知识和科学知识,提高公众参与饮用水水源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报刊、广播、电视、新闻网站等媒体应当积极进行饮用水水源保护的公益宣传。

编辑本段第二章 饮用水水源地确定

第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行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按照优先保障城乡居民饮用水的要求,对饮用水水源地及相关工程建设等进行统筹规划。涉及跨行政区域供水的布局调整和建设,由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统一规划、协调建设。

第十条 饮用水水源地的确定,应当与水功能区水环境功能区划分方案相衔接,符合国家有关水质等标准、规范的要求。

已有的饮用水水源地不符合国家有关水质等标准的要求,且不能保障供水安全的,应当重新确定饮用水水源地。

第十一条 设区的市、县(市、区)的饮用水水源地,由设区的市、县(市、区)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发展和改革、环境保护、国土资源、住房和城乡建设、卫生、交通运输等部门进行科学论证,提出意见,经本级人民政府同意后报省水行政主管部门确定;跨行政区域的,由相关人民政府协商后提出意见,报省水行政主管部门确定;协商不成的,由省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同级发展和改革、环境保护、国土资源、住房和城乡建设、卫生、交通运输等部门提出意见,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二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农村饮用水工程建设和维护管理工作,因地制宜推进城乡统筹区域集中供水,减少小型、分散供水点,改善农村饮用水条件。

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由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提出意见,报县(市、区)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确定。

跨行政区域的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由相关人民政府协商后提出意见,报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确定。

第十三条 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备用饮用水水源地建设,保证应急饮用水。有条件的地区应当建设两个以上相对独立控制取水的饮用水水源地,不具备条件的地区应当与相邻地区签订应急饮用水源协议,实行供水管道联网。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区域发展规划,将水质良好、水量稳定的大中型水库、重要河道、湖泊作为预留饮用水水源地。

第十四条 开采地下水作为饮用水水源的,应当遵守国家和省有关地下水保护和开采的规定,防止水体污染、水源枯竭和地面沉降、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的发生。除发生特别严重干旱或者供水安全事故需要应急用水外,禁止开采深层承压地下水。

第十五条 设区的市、县(市、区)饮用水水源地和备用饮用水水源地名录由省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公布。

农村饮用水水源地名录由县(市、区)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同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公布。第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供水趋势,按照规定权限和程序,科学合理调整水库功能,确保城乡优质饮用水水源。

水库功能调整作为饮用水水源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按照本条例有关饮用水水源保护的要求,落实相关措施。因水库功能调整对农业灌溉等用水产生影响的,应当采取补救措施,保障农业灌溉等用水。

编辑本段第三章 饮用水水源水质保护

第十七条 对饮用水水源应当按照不同水域特点和确保饮用水安全的要求,划定一定面积的水域、陆域作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分为一级保护区和二级保护区;必要时,可以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外围划定一定的区域作为准保护区。

第十八条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划定应当统筹考虑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规划的要求,并与港口、内河航道发展规划等专项规划相衔接。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范围应当根据饮用水水源保护的实际需要,参照国家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的要求划定。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水质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水质标准。

第十九条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划定,由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提出方案,报省人民政府批准。跨设区的市、县(市、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划定,由有关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协商提出方案,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协商不成的,由省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水行政、国土资源、卫生、住房和城乡建设等部门提出方案,征求同级有关部门意见后,报省人民政府批准。经批准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需要调整的,应当按照前款规定的程序办理。

在通航水域内依法设立、调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应当事先征求海事和航道管理机构的意见。第二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边界设立明确的地理界标和明显的警示标志。

具备条件的地方应当在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外围设置隔离防护设施,对一级保护区实行封闭式管理。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损毁、涂改或者擅自移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地理界标、警示标志、隔离防护设施。

第二十一条 在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除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内禁止的行为外,还禁止下列行为:

(一)新建、改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

(二)投饵式养殖、旅游、游泳、垂钓;

(三)使用化肥和高毒、高残留农药;

(四)停泊与保护水源无关的船舶;

(五)其他可能污染水源的活动。

在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已经建成的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责令限期拆除或者关闭。

第二十二条 在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内,除饮用水水源准保护区内禁止的行为外,还禁止下列行为:

(一)设置排污口;

(二)新建、改建、扩建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

(三)贮存、堆放可能造成水体污染的固体废弃物和其他污染物;

(四)危险货物水上过驳作业;

(五)冲洗船舶甲板,向水体排放船舶洗舱水、压载水等船舶污染物。

在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内从事网箱养殖、旅游和使用化肥、农药等活动的,应当按照规定采取措施,防止污染饮用水水体。

在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内,已建成的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责令限期拆除或者关闭。

第二十三条 在饮用水水源准保护区内,禁止下列行为:

(一)新建、扩建水上加油站、油库、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等严重污染水体的建设项目,或者改建增加排污量的建设项目;

(二)设置装卸垃圾、粪便、油类和有毒物品的码头;

(三)运输剧毒物品、危险废物以及国家规定禁止通过内河运输的其他危险化学品;

(四)其他法律、法规禁止污染水体的行为。

饮用水水源准保护区内应当逐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保证保护区内水质符合规定的标准。第二十四条 日供水规模在二百吨以上的农村饮用水水源,由县(市、区)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同级环境保护等部门、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组织划定保护范围,报县(市、区)人民政府批准,并设立警示标志。日供水规模不足二百吨的农村饮用水水源,乡(镇)人民政府应当督促和指导所在地村民委员会制订水源保护公约,明确保护范围,并设立警示标志。村民委员会应当组织村民保护水源。

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范围内禁止下列行为:

(一)清洗装贮过有毒有害物品的容器、车辆;

(二)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

(三)向水体倾倒、排放生活垃圾、污水以及其他可能污染水体的物质;

(四)设置畜禽养殖场、肥料堆积场、厕所;

(五)堆放生活垃圾、工业废料;

(六)其他可能污染水源的活动。

违反本条第二款规定的,当地村民委员会应当予以劝阻,并及时向当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报告;当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及时依法处理。

第二十五条 饮用水水源地保洁工作按照《浙江省河道管理条例》、《浙江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

理条例》等规定执行。

饮用水水源地保洁责任单位应当按照责任范围和保洁要求做好保洁工作。

第二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在划定、调整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通行区域或者指定剧毒化学品运输车辆线路时,应当避开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确实无法避开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按照相关规定采取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

危险化学品的运输按照《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规定执行。

第二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及相关流域、区域的生态建设,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和水源涵养林、人工湿地建设,逐步对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的单位和居民实行搬迁,减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人口,保障饮用水水源安全。

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前已经依法批准设置的项目和设施,因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或者保护区范围调整需要停业、关闭或者拆除,导致所有者或者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有关人民政府应当依法予以补偿。

第二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谁保护、谁受益”的原则,多渠道筹集资金,用于饮用水水源保护工作。取用水库饮用水水源作为供水原水的,其供水价格的确定应当充分考虑水库水源保护费用。

第二十九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饮用水水源地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完善城乡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防止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污染饮用水水源。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渔业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农药高效低毒技术;落实畜禽养殖禁养区和限养区制度,引导和监督畜禽养殖场(小区、户)按照规定收集、存贮、利用、处置和排放畜禽养殖排泄物;制订并严格实施水产养殖计划,科学确定水产养殖容量和种类,推广健康、清洁的水产养殖,防止水体富营养化,保护和改善水生态环境。第三十条 备用饮用水水源应当根据实际情况,按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有关规定划定保护范围并实施管理。

编辑本段第四章 监督管理

第三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协调环境保护、水行政等有关部门,整合饮用水水源水质监测资源,科学划分和确定监测范围、点位和项目,加强水质自动监测监控和预警能力建设,完善监测信息系统和共享机制。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定期对饮用水水源进行监测;在突发水污染事件和藻类爆发高峰期等特殊时段,应当扩大监测范围,增加监测频次和项目,及时掌握饮用水水质水量状况;发现异常情况的,应当及时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污染饮用水水源。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对农村饮用水水源水质实施卫生监测,建立健全监测制度。

饮用水供水单位应当加强对饮用水水源取水口的水质监测工作;发现异常情况的,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并按照有关规定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报告。

第三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水行政主管部门定期组织开展对饮用水水源水质、水量和水源保护情况的综合评估,并将评估结果报告本级人民政府。

饮用水水源水质信息统一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在门户网站或者当地主要媒体上每季度定期发布,接受社会监督。

第三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水行政、住房和城乡建设等部门和江河(湖泊、水库)管理机构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建立健全巡查制度,组织对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及相关设施进行巡查。

有关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组织和指导村(居)民委员会开展饮用水水源保护巡查;发现问题时,应当及时采取措施并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

第三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及相关流域、区域内污染物排放情况的监督检查,发现饮用水水源受到污染或者可能受到污染的,应当根据相应情况,及时制止和查处。

因干旱、洪水以及突发事件等造成饮用水水源水质达不到国家规定水质标准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对相关区域的排污单位依法采取停产、限产等措施,减少污染物排放,确保饮用水安全。对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和准保护区内不能确定责任人的污染源,由所在地县(市、区)人民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予以清理。

第三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编制饮用水水源污染事故处理应急预案,配备应急救援设施设备和应急物资,建立专业应急救援队伍。

相关重点水污染物排放单位、供水企业应当编制本单位饮用水水源污染事故的应急方案,做好应急准备和演练工作。相关重点水污染物排放单位的应急方案应当报所在地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供水企业的应急方案应当报所在地供水主管部门备案。

第三十六条 有关单位发生突发性事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饮用水水源污染事故的,应当立即启动应急方案,采取应急措施,同时按照规定向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报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当立即报告本级人民政府,并通报有关部门。

发生突发性事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饮用水水源污染事故的,所在地人民政府应当立即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采取控制或者切断污染源等有效措施,组织有关部门做好应急供水准备;饮用水水源污染事故跨行政区域的,应当及时将有关情况通报可能受污染事故影响地区的人民政府和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

饮用水水源污染事故及其应急处置工作的信息发布,由所在地人民政府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执行。

第三十七条 省环境保护、水行政等有关部门以及流域、区域有关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执法协作机制,提高跨界饮用水水污染防治监督管理水平。

跨行政区河流交界断面入境水质超过水功能区水环境功能区划分方案规定的水质保护目标,影响饮用水水源安全时,下游地区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向上级人民政府报告,并向上游地区县(市、区)人民政府通报;上游地区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责令相关区域排污单位立即暂停排污,并采取措施使出境水质符合规定的水质保护目标。上级人民政府及其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加强督促检查。第三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鼓励、引导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的企业和运输危险品的车辆、船舶,投保环境污染责任保险。

编辑本段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有关法律、法规已有法律责任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四十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并按照下列规定予以处罚:

(一)损毁、涂改或者擅自移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地理界标、警示标志、隔离防护设施的,处以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二)在饮用水水源准保护区新建、扩建水上加油站、油库、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等严重污染水体的建设项目的,或者设置装卸垃圾、粪便、油类和有毒物品的码头的,处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并报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责令拆除或者关闭。

第四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海事管理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并按照下列规定予以处罚:

(一)船舶在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区域停泊,责令驶离该区域,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二)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进行危险货物水上过驳作业的,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三)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冲洗船舶甲板或者向水体排放船舶洗舱水、压载水等船舶污染物的,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造成饮用水水源污染事故的,由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依法对违法行为人处以罚款,并责令其依法承担消除污染和赔偿损失等侵权责任。违法行为人不按要求消除污染的,由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指定有治理能力的单位代为消除污染,所需费用由违法行为人承担。

第四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按照管理权限依法给予处分:

(一)未按照规定审批、核准建设项目的;

(二)未按照规定开展饮用水水源巡查、水质监测和综合评估的;

(三)未按照规定处置饮用水水源污染事故,造成严重后果的;

(四)未按照规定实施行政处罚或者违法采取行政强制措施的;

(五)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行为。

编辑本段第六章 附 则

合肥市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 篇8

第一条为了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防止水体污染,保障饮用水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安徽省城镇生活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饮用水水源的保护。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饮用水水源是指本市行政区域内用于集中式供水的河、湖、渠、水库、地下水井等地表、地下水源。

本条例所称集中式供水是指饮用水供水企业以公共供水系统向城乡居民提供生活饮用水和用水单位经批准以其自行建设的供水系统向本单位提供生活饮用水的供水方式。

第四条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将饮用水水源管理和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制定和实施饮用水水源保护规划和饮用水水源污染事故处理应急预案,促进饮用水水源保护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应当依法做好饮用水水源保护工作。

第五条市、县区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饮用水水源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对饮用水水源进行规划、调配和水质监控。

环境保护、建设、国土资源、规划、卫生、交通、公安、农业、林业、城市管理、工商、畜牧水产等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做好饮用水水源保护工作。

第六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饮用水水源不受污染的义务,有权对污染和破坏饮用水水源的行为进行制止、检举和控告。

第七条市、县人民政府应当按照水源保护管理的要求,建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划定,由市、县人民政府提出方案,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第八条市、县区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同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地理界线,设立警示标志,并在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的重点地段设置防护设施。

第九条饮用水地表水水源一、二级保护区内的水质,分别执行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饮用水地下水水源保护区的水质执行国家《地下水质量标准》。

第十条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禁止设置排污口。

第十一条在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禁止下列行为:

(一)排放污水、废液,倾倒垃圾、渣土和其他固体废弃物;

(二)从事网箱养殖、旅游、游泳、垂钓、水上训练等可能污染水质的活动;

(三)放养畜禽;

(四)洗刷车辆和其他物品;

(五)投放饵料,施用化肥、农药;

(六)毒鱼、炸鱼和电鱼;

(七)露营、野炊等活动;

(八)除水政监察、渔政监察、水文、水质监测和饮用水水源管理专用的船只以外的其他船只下水;

(九)筑坝拦汊、填占水库;

(十)设置商业、饮食等服务网点;

(十一)翻越、破坏防护网;

(十二)新建、改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饮用水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

(十三)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污染水质的行为。

已建成的与供水设施和保护饮用水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由市、县区人民政府责令拆除或者关闭。

第十二条在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内,禁止下列行为:

(一)新建、改建、扩建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

(二)设置畜禽养殖场;

(三)堆放废弃物,设置有害化学物品的仓库或者堆栈;

(四)施用对人体有害的鱼药和高毒、高残留农药;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污染水质的行为。

已建成的有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由市、县区人民政府责令拆除或者关闭。

第十三条禁止在饮用水水源准保护区内新建、扩建对水体污染严重的建设项目;改建建设项目,不得增加排污量。

第十四条在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实行植树造林;在二级及准保护区内鼓励和支持发展经济果树林或用材林,保护自然植被、湿地,防治水土流失,防止化肥、农药污染,改善生态环境。

第十五条市、县区、乡镇人民政府依法应当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实施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加强水源选择、水质鉴定和卫生防护等工作,改善村镇饮用水条件。

第十六条市、县区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制定饮用水水资源的中长期供求规划,做好饮用水水资源的宏观调配工作。

第十七条市、县区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流域规划和饮用水水资源中长期供求规划,编制水量分配方案,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

市、县区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批准的水量分配方案和年度预测来水量,制定年度水量调度计划,实施水量统一调度。

第十八条直接从饮用水水源取水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国家取水许可制度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规定,向市、县区水行政主管部门申请领取取水许可证,并缴纳水资源费,取得取水权。

第十九条市、县区水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做好下列工作:

(一)制定饮用水水源水质保护规划,参与制定饮用水水源污染防治规划;

(二)监督饮用水水源保护单位做好水体水质保护工作;

(三)根据水功能区对水质的要求和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核定有关水域的纳污能力,向同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出限制排污总量意见;

(四)对饮用水水源水质状况进行监测,发现水质未达到标准或者其他影响水质情况的,应当及时报告同级人民政府,并向同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通报,采取治理措施;

(五)编制饮用水水源的水质水文资料。

第二十条市、县区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做好下列工作:

(一)编制和实施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环境污染防治规划;

(二)根据本行政区域内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目标,制定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实施方案,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三)对饮用水水源准保护区内超标排污的单位和个人,责令其限期治理,达标排放;

(四)做好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和监督工作;

(五)负责饮用水水源的环境质量状况监测,提出防治污染的对策和建议。

第二十一条市、县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法对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建设项目进行规划管理。对按照规定可以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建设的项目,应当严格审批管理;批准建设项目前的选址、定位应当事先征求同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

第二十二条市、县区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法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水源涵养林、自然植被、湿地的保护和管理,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水体自净能力。

第二十三条市、县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指导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农民科学施用化肥和农药,逐步减少农药、化肥用量,并加强督促和检查。

第二十四条市、县区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法加强饮用水水源的水质卫生监测和卫生监督管理。

第二十五条市、县区公安机关应当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治安管理工作,维护安全秩序。

第二十六条发生突发性事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饮用水水源污染事故的,责任单位或者个人应当采取应急措施,排除或者减轻污染危害,并立即报告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由市、县区人民政府视情启动相应的饮用水水源污染事故应急预案。

第二十七条违反本条例第十条规定的,由市、县区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拆除,处以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逾期不拆除的,强制拆除,所需费用由违法者承担,处以五十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的罚款,并可以责令停产整顿。

第二十八条违反本条例第十一条第一款第四项、第七项、第八项、第十一项规定的,由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采取补救措施,对单位处以二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对个人处以五百元以下的罚款。

违反本条例第十一条第一款第九项规定的, 由水行政主管部门依照《安徽省水工程管理和保护条例》第三十二条第一款的规定予以处罚。

违反本条例第十一条第一款第一项、第二项、第三项、第十项、第十二项规定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罚。

违反本条例第十一条第一款第五项、第六项规定的,由畜牧水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罚。

第二十九条违反本条例第十二条第一款、第十三条规定的,由环境保护、畜牧水产、农业等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罚。

第三十条有关部门或者单位,在饮用水水源管理、保护工作中,不依法履行职责的,由其上级机关责令限期改正,并按照有关规定追究有关部门和单位责任人员的责任。

上一篇:企业文化建设的四大误区下一篇:数学教学反思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