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用水水源环境的保护

2024-05-08

饮用水水源环境的保护(精选12篇)

饮用水水源环境的保护 篇1

水源防治工作是一项系统的工程, 需涉及到水源地周边的地理特征、水源检测制度以及水源管理机制等方面。因此, 本文对水源环境的现状进行分析, 将水源环境的检测、水源环境的管理、水源环境的污染来源以及水源地周边地区的生态结构作为切入点, 并结合水源环境的特点, 探讨水源保护的具体方案, 保证居民能得到干净的饮用水。

1 水源环境的现状

1.1 污染来源较多

对于河流型水源来讲, 如果工业废水以及生活污染源达不到排入标准, 极易对河流型水源造成污染;对于湖库型水源来讲, 主要是由于农业面源以及畜禽养殖不合理所造成的污染;对于地下水源来讲, 通常由工业点源以及工业面源造成的污染。

1.2 缺乏健全的水源检测制度

在我国, 仍有部分地区缺乏良好的检测技术, 环保理念也没能得到较好的普及, 导致水源检测工作难以开展。同时, 这些地区在水源周边缺乏监测系统, 无法对水源环境的检测工作进行实时监测, 严重影响水源环境检测的效率。此外, 部分地区在水源环境的检测过程中没能依照当地水源地的特征, 一味照搬其它地区的检测方式, 使检测工作失去效果。

1.3 水源管理机制不完善

就管理机制而言, 我国水源管理机制仍不够完善。究其原因, 主要是国内水源防治法不够完善, 导致水源管理部门忽视水源管理的必要性, 执法人员在水源管理过程中不够严谨, 对污染行为置之不理, 造成水源污染现象频繁发生。

2 水源环境的保护措施

2.1 对水源地进行严格监管

在水源地周边, 禁止化工企业以及供电企业在这一地带生产, 并将排污口迁至离水源地较远的位置, 保证企业排出的工业污水不会流进水源地。同时, 将水源地周边的违章建筑进行拆除, 并加大污染饮水水源行为的监管力度, 从根源上保证水源环境的稳定。此外, 城市之间加强水源管理的协作, 制定可行的跨区域水源的补偿方案, 保证市民的饮水安全。

2.2 优化水源环境的检测制度

就水环境检测技术来讲, 国内现有的检测技术较弱, 难以对水源环境进行全面的检测。对此, 需从检测制度以及检测设备两方面入手, 构建科学的水源检测机制, 做好水源检测的每个环节, 并引入高性能的水源检测设备, 从而获取详细的水源检测数据。在水源检测的过程中, 检测人员的素质极为重要。当水源环境出现特殊现象时, 检测人员需采用合理的应急方式, 保证水源检测工作能够顺利开展。

2.3 完善水源环境的管理制度

通过有效的水源环境管理制度, 能减少水源污染行为的发生。对此, 将水源环境的管理制度进行完善, 定期出示水源环境的报告, 并根据水源环境的管理需求, 从科学的角度对水源污染现象进行探讨, 了解水源污染现象产生的实质原因, 对水源的污染问题及时进行处理。此外, 在现有污染防治法的基础上, 制定相关保障条例, 开设城市的水质达标项目, 并借鉴国外的水源管理经验, 制定科学的水质标准以及水质评价标准, 促进水源环境的管理工作。

2.4 创造生态化的水源环境

创造生态化的水源环境, 是水源环境防护工作的必要条件。 (1) 完善水源周边的污水处理系统, 将城镇的工业污水以及生活废水进行集中处理, 并添置先进的污水处理设备, 将难以收集的废水进行就地处理。 (2) 严格控制化学产品以及金属产品的使用量, 包括农药、铅以及化肥等。并将自然村的垃圾及时处理, 防止降雨、强风等自然现象将垃圾冲刷至水源内。 (3) 在水源周边建造防护林, 并在农田中余留一定的湿地面积, 做好水源周边地带的保护工作, 避免因水土流失造成水源环境的污染。

3 结语

综上所述, 开展水源保护工作刻不容缓。在水源环境的防治过程中, 需对水源地周边进行严格监管, 禁止化工企业以及供电企业在这一地带生产, 并将排污口迁至离水源地较远的位置。同时, 构建科学的水源检测机制, 并引入高性能的水源检测设备, 保证水源检测的准确性。此外, 完善水源环境的管理制度, 以科学的角度对水源污染现象进行探讨, 从本质上遏制污染现象的产生。总而言之, 要想保证水源环境的稳定, 还需水源管理部门和水源地周边企业共同协作, 才能为居民提供优质的饮用水。

参考文献

[1]狄瑜.广西容县主要乡镇饮用水水源地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广西大学, 2012.

[2]段晓娟.我国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制度完善探析[D].昆明理工大学, 2012.

[3]夏康炎.钱塘江流域城市饮用水水源公共安全对策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 2014.

[4]俞洁, 李华明, 王静, 林广, 傅智慧.浙江省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现状及保护对策研究[J].环境污染与防治, 2013 (07) .

饮用水水源环境的保护 篇2

陕西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第四十七号]

《陕西省城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环境保护条例》已于2002年3月28日经陕西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陕西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02年3月28日

陕西省城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环境保护条例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保护城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环境,保证饮用水水质,保障人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及其实施细则,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集中式供水的城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环境保护。

第三条 城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环境保护,实行保护优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

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把城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环境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保证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水质符合规定标准。

第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城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生态建设,优先安排退耕还林还草项目,营造和保护水源涵养林;有计划地建设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设施,防治环境污染,保证水源充足、水质良好。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城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环境保护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水、林业、农业、卫生、建设、国土资源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依照各自职责,对城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环境保护实施监督管理。

第六条 单位和个人有保护城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环境的义务,对污染和破坏城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环境的行为,可以向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举报。

第二章 城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划分和水质标准

第七条 城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按照水源类别分为地表水水源保护区、地下水水源保护区。地表水水源保护区又分为江河水源保护区和湖泊、水库水源保护区,其陆域从水域正常水位线起计算。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一般实行三级保护,按照防护要求,分别划分为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和准保户区。

第八条 饮用水江河水源保护区的划分:

(一)一级保护区:从取水点起计算,上游一千米至下游一百米的水域及其两侧河岸外延一百米的陆域;

(二)二级保护区:从一级保护区上界起上溯二千米的水域,及其两侧河岸外延二百米的陆域;

(三)准保护区:从二级保护区上界起上溯三千米的水域,及其两侧河岸外延三百米的陆域。

第九条 饮用水湖泊、水库水源保护区的划分:

(一)一级保护区:湖泊、水库水域,及其正常水位线外延一百米的陆域;

(二)二级保护区:湖泊、水库向水坡区域或者正常水位线外延三百米的陆域,以及从流入湖泊、水库的河流的入口上溯二千米的水域,及其河岸两侧外延二百米的陆域;

(三)准保护区:从湖泊、水库二级保护区上界再外延三百米的陆域,以及从流入湖泊、水库的河流的二级保护区上界起上溯五千米的水域,及其河岸两侧外延三百米的陆域。

第十条 饮用水地下水水源保护区的划分:

(一)一级保护区:以取水井为中心,半径五十五米的圆形区域;

(二)二级保护区:以取水井为中心,半径五十五米至二倍影响半径的圆环形区域;

(三)准保护区:根据地下水水文地质和补给条件确定。

承压含水层的地下水水源保护区,根据含水层水文地质和埋藏条件划定。

第十一条 饮用水地表水水源保护区的地理界线,由省人民政府依法划定。特别情况需要扩大本条例第八条、第九条规定的保护区范围的,省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划定地理界线。

饮用水地下水水源保护区的地理界线,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划定。

第十二条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地理界线由划定机关予以公布,并由所在的设区的市或者县(市)人民政府设置标志牌和界桩。

第十三条 饮用水地表水水源保护区的水质标准,应当符合下列规定:

(一)一级保护区的水质,不低于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Ⅱ类水质标准;

(二)二级保护区的水质,应当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Ⅲ类水质标准;

(三)准保护区的水质,按照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Ⅲ类水质标准控制。

第十四条 饮用水地下水水源保护区的水质标准,应当符合下列规定:

(一)一级保护区的水质,不低于国家《地下水质量标准》的Ⅱ类水质标准;

(二)二级保护区的水质,应当达到国家《地下水质量标准》的Ⅲ类水质标准;

(三)准保护区的水质,按照国家《地下水质量标准》的Ⅲ类水质标准控制;

(四)补给源地为地表水的,该地表水水质应当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Ⅲ类水质标准。

第十五条 饮用水应当采用管道或者暗渠输送,防止水质污染。

第三章 饮用水地表水水源的保护

第十六条 饮用水地表水水源保护区内禁止下列活动:

(一)破坏水源涵养林、护岸林以及与水源保护相关的植被;

(二)向水域倾倒工业废渣、垃圾、粪便及其他废弃物;

(三)使用剧毒、高残留农药;

(四)使用炸药、毒药捕杀鱼类和其他生物;

(五)使用不符合国家规定防污条件的运载工具,运载油类、粪便及其他有毒有害物品通过水源保护区。

禁止运输危险化学品的车辆通过饮用水地表水水源保护区;确需通过的,应当依照国务院《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七条 饮用水地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还禁止下列活动:

(一)建设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项目;

(二)向水体排放污染物;

(三)勘探、开采矿产资源;

(四)从事养殖业和种植农作物;

(五)旅游和旅游开发活动;

(六)堆放工业固体废弃物、垃圾、粪便和其他有毒有害物品;

(七)建立墓地和掩埋动物尸体;

(八)其他污染水源的活动。

本条例施行前已有的排污口应当限期拆除;已有的旅游设施、采矿设施等污染源应当予以取缔;已建立的墓地必须搬迁;有害物质必须清除。

第十八条 在饮用水地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内,必须遵守下列规定:

(一)不得新建、扩建向水域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

(二)所有单位排放的污水必须达到规定标准,固体废弃物必须及时运出保护区处理;改建和技术改造项目,必须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三)根据水质水量,控制养殖规模。

第十九条 在饮用水地表水水源准保护区内,向水域排放污染物的,实行污染物排放浓度和总量控制。

第四章 饮用水地下水水源的保护

第二十条 饮用水地下水水源保护区内,禁止下列活动:

(一)利用渗坑、渗井、裂隙、溶洞等排放污水和其他废弃物;

(二)利用储水层孔隙、裂隙、溶洞和废弃矿坑储存油类、放射性物质、有毒有害化学物品;

(三)设置垃圾、粪便和易溶、有害废弃物的集中堆放场、转运站;

(四)使用不符合国家《农田灌溉水质标准》的污水灌溉农田。

地质钻探过程中,必须采取防护措施,分层止水、封隔,防止污染地下水水源。

第二十一条 饮用水地下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还禁止本条例第十七条第一款所列各项活动。

第二十二条 饮用水地下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内,还禁止下列活动:

(一)新建化工、电镀、制革、冶炼、印染、炼油、制浆造纸项目,以及含放射性的和其他严重污染环境的建设项目;

(二)堆放化工原料、矿物油类及有毒有害物品;

(三)擅自凿井取水;

(四)使用剧毒、高残留农药。

第二十三条 饮用水地下水水源准保护区内,必须遵守下列规定:

(一)科学、合理地使用农药、化肥;

(二)人工回灌补给地下水的,水质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

第二十四条 饮用水地下水水源一级、二级保护区内,已建成的严重污染水源的建设项目,应当依法限期治理或者转产、搬迁。

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城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环境保护方面的主要职责是:

(一)组织有关部门拟定城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环境保护规划,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监督实施;

(二)依法监督执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和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

(三)组织对城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及保护区内排污口的水质监测;

(四)监督、检查有关城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的实施。

第二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林业、农业、卫生、建设、国土资源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照城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环境保护规划,恪尽职守,互相配合,保证城市饮用水水源的水质符合国家规定标准。

第二十七条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依法行使环境监督管理职权的部门,有权对管辖范围内的排污单位进行现场检查。被检查单位必须如实反映情况,提供资料,不得以任何借口拒绝或者妨碍检查人员执行公务。

第二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保障城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环境治理经费,环境保护、水、林业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优先安排城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环境治理项目。

对跨市、县供水的城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所在地人民政府的水源环境保护投入,应当给予适当补偿。具体补偿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第二十九条 各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城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环境监测网站的建设,组织定期监测,互通有关信息。发现污染事故,必须立即采取应急措施,并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及时通报。

第三十条 造成城市饮用水水源污染事故的单位,必须立即采取应急措施,通知有关取水单位和当地居民,并立即报告当地人民政府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六条第一款第(二)项、第十七条第一款第(六)项、第二十条第一款第(三)项、第二十二条第(二)项规定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可以处一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六条第一款第(五)项,第十七条第一款第(四)项、第(七)项,第二十条第一款第(四)项规定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可以处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七条第一款第(一)项、第(二)项规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照国务院规定的权限责令停产停业、关闭企业或者搬迁,可以并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八条第(一)项、第(二)项,第二十二条第(一)项规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拆除或者关闭,并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条第一款第(一)项、第(二)项规定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二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的行为,分别依照本条例第十七条第一款各项的相应法律责任处罚。

第三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其他法律、法规已有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被处罚的单位和个人,不免除其消除污染、排除危害和赔偿损失的责任。

第三十九条 依照本条例规定,责令停产停业、关闭企业或者罚款数额超过三万元以上的,当事人有权要求举行听证。

第四十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当事人逾期不申请复议,也不向人民法院起诉,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四十一条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及其他监督管理部门依照本条例应当给予行政处罚而不处罚的,上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及其他上级主管部门有权责令其改正或者直接给予行政处罚,并应追究直接责任人员的行政责任。

第四十二条 执行本条例的行政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索贿受贿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监察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 则

第四十三条 城市以外实行集中式供水的乡和工矿企业,其饮用水水源保护参照本条例的有关规定执行。

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现状及对策 篇3

【关键词】农村饮用水;保护现状;对策措施

饮用水水源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资源,但是从工业革命起,全世界范围内都出现了饮用水资源短缺的现象。农村饮用水分布面比较广、基础设施差、不易管理、污染面积宽、取水点分散且多,饮用水资源消耗量激增,饮用水资源愈加匮乏,世界上约有五分之一的人口处于缺水状态,所以,饮用水水源地正面临着危机,水资源安全问题日趋恶化,不洁的饮用水比子弹更具有杀伤力,农村水源的保护更应该受到关注。到2005年底,在我国农村,有3.12亿人饮水不安全,主要是指高砷水、高氟水、高铁猛水、苦咸水、污染水等。近几年来,我国遭遇了很多次震惊全国的饮用水水源地污染事件,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保护饮用水水源地的问题,已经提升到很高的战略层面,早已不容忽视。饮用水水源地是饮用水资源的根本基础。目前,国际社会亟待解决的重要任务是保障饮用水资源安全,努力让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如何高效、快速、保质保量的解决农村饮水安全已成为全国人民关注的重心。农村饮用水源地分布面积广,饮水类型多样,针对如此复杂的水源现状,解决好农村饮水问题,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的保护,让村民能喝上干净、安全的水,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

1我国农村饮用水水源现状

1.1 水量不足

我国农村供水设施简陋,供水设施普遍较为落后,饮用水水源地的现状不容乐观,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不足世界人均占有量的一半,普通农家的饮用水大部分来自于坑塘、河道、浅井、山泉,水源水质差,水源保证率低。随着养殖业和种植业在农村的快速发展,导致用水需求增加。遇到干旱季节或者季节性缺水时,河水断流、泉水枯竭、地下水位下降、饮用水发生困难,同时受上游污染源的影响,存在饮水不安全的严重问题,加剧了农村饮用水不足的现象,进一步加剧了农村水源短缺的情况。

1.2 污染严重

随着现代工业的迅猛发展,饮用水水源地的污染普遍严重。大量的工业废水排入水体严重破坏了饮用水水源地,加剧了饮用水源危机。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化妆品、洗漆剂和洗衣液等排放,使农村生活污水量剧增,污水成分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目前,畜禽养殖废水主要是生猪粪便、猪舍冲洗水等。未经处理或处理不彻底的畜禽养殖废水都会造成饮用水源污染。在2006年的《环境状况公报》中报道,在全国27个国控重点湖、库中,有48%的水体属于劣Ⅴ类水体,仅仅有31%Ⅲ类以内的水体。污染农村饮用水的污染源有很多,主要包括生活污水、农药化肥、工业废水、养殖禽畜粪便等,这些因素导致了水质污染日渐严重,水源水质越来越差,由于水源被重度污染,很多地区出现不能饮用水的情况,出现了水质性缺水。农村污水和雨水排放系统还不完善,废水大都流入附近的小河或池塘内,生活污水随意排放,导致饮用水源被污染,更容易滋生细菌等有害物质,细菌指标、污染物、有害物质成分超标严重,易导致疾病流行,最终就导致了疾病的发生,使得个别地区癌症发病率居高不下。

1.3 高氟水、高砷水、苦咸水问题突出

近几年来,全国有很多农村饮用一些不健康的水资源,比如高砷水、高氟水和苦咸水,大约占饮水不安全总数的29%。长期饮用这类被污染过的水,将严重损害人体健康。饮用高氟水可以引发多种疾病,主要为氟斑压、骨质疏松、骨变形甚至瘫痪等疾病,易造成胃肠功能紊乱、免疫力低下。长期饮用苦咸水会引起胃肠功能紊乱、免疫力下降。长期饮用高砷水易诱发皮肤癌、肝中毒,使多种内脏器官癌变。

1.4 血吸虫病仍然存在

近几年,有少数地区存在血吸虫病的发病情况,血吸虫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而血吸虫病大多与饮用水源有关,是由于饮用水不卫生导致的,因此急需新建或改造农村供水工程,逐渐地加强对饮用水水源的保护。

2加强农村饮水水源保护的对策

2.1完善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立法

目前,我国尚无专门的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管理法规,相关部门应该建立相关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区,并制定农村水资源保护管理的法律法规,颁布不同类型水源地保护区划分和管理办法,明确水源保护区划分、水源保护制度和水源水质标准,加大对破坏农村饮用水的惩罚力度,健全农村饮用水源保护的市场机制和农村饮用水源的管理机制。加大对重点地区监管力度、重点排污项目,对严重威胁水源地水质要建立企业档案,进一步加大对水源地保护的执法力度,并且作为重点监控对象。对于水体污染严重性,为了提高居民认识,要加大教育宣传力度,培养整个社会环境保护的意识。

2.2合理选择饮用水

农村饮用水水源具有覆盖面广,饮水类型多样,分布零散的特点。对于地表水来说,在一定程度上,工业废水、农灌尾水会污染水源地表水,但其水量充足,水质问题主要表现为细菌指标、污染物超标,净化处理比较方便,成本也相对较低;对于地下水来说,卫生条件好,不易受污染,但水量无法保证,因此,我们要合理选择水源,最大限度地保障饮用水水源安全,综合考虑经济、水量质、环境、地等因素。

2.3污染源控制

饮用水水源污染多种因素造成的,主要包括生活垃圾、土壤岩性、禽畜养殖、卫生条件、工业废水和农药化肥等。在农村的很多地区,水源保护基础设施薄弱,点源面源污染多等特点。很多农民为提高肥料利用效率,大力推广农业清洁生产技术,对水体污染的影响,所以提倡使用有机化肥。所以,为了提高居民对于水体污染严重性的认识,要加大教育宣传力度,保护好饮用水源,培养整个社会环境保护意识。政府要将农村饮水水源地列入到全国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名录,水源工程关水源工程应尽量采用全封闭构筑物,设置相应的冲洗排污措施,避免污染物直接污染水源,促进农村较大规模水源地质全面达标,进一步加强管理和保护工作。 按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的要求,加强水源地周边环境的保护,划定供水水源保护区,防止水体污染。具体如下:第一:开展生态修复工程,在水源保护区内进行退耕还林、封山造林,要严禁乱伐、乱挖,植树、植草,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将植被缓冲带、稳定塘、生态沟渠、生态廊道、人工湿地氧化沟等生态防控技术形成防控体系,以保障水源地的水质安全。第二: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防止超采地下水造成饮用水源水不足,造成饮用水中有害物质超标。其次要调整产业结构,制定出长远规划,压缩高耗水产业,发展节水型产业。第三:还要对人们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使群众树立节水意识、环保意识,因地制宜、近远结合,做到人与水、自然相和谐,营造一个节水型社会。第四:相关部门维护公众知情权,要定期发布饮用水水源地水量,并对水质状况进行相关报告,发挥农民群众参与饮用水水源管理的积极性。

3结语

对于人类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饮用水资源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而我国农村饮用水水环境形势严峻,农村饮用水源地分布面积广,饮水类型多样,污染面积宽,使得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点源污染和面源污染共存,工业和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农村基础设施差,畜禽养殖废水、生活污水、企业废水得不到有效的处理,使得水源保护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饮用水水源地正面临着危机,水资源安全问题日趋恶化。饮用水资源的源头便是水源地,保障饮用水安全的重要前提就是要安全保护饮用水水源地,努力让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在我国农村中的一些地方,饮用水安全问题已经非常的严重,成为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迫在眉睫,如何高效、快速、保质保量的解决农村饮水安全已成为全国人民关注的重心。虽然我国有关于饮用水水源的相关规定,然而,并没有建立健全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制度。因此,相关部门应该制定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的专项法规,将水处理技术、水质监测技术和生物防控技术进行配合,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的保护。

参考文献

[1]李铁光,宋实,潘丽雯.我国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现状、问题与对策探讨[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2(12):82~83.

[2]白璐,李丽,许秋瑾,等.我国农村饮用水源现状及防护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1694~1695.

[3]程秀云,秦彩琴,张玲,等.农村饮用水源现状分析及保护对策建议一以惠东县为例[J].广东化工,2013,39(9):227-228.

[4]刘天卓.农村饮水水质问题及水质保护措施[J].中国水运,2013,13(1):187-189.

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研究 篇4

1.1 水源地基本情况

我国饮用水需要进一步提高水源保护。水源保护区上游大量的使用农业化肥和农药, 大量的排放污水, 更加严重的非点源污染。非法开采厂房、建度假村、疏浚石等工作全部都在水源保护区附近存在进行。我国的饮用水水源地立法滞后, 监管和执法力度不够。还存在对水源保护区随机倾倒垃圾, 污水和其他现象, 一些污水处理设施, 管理混乱, 没有进行有效的管理, 污染企业缺乏有效的治理, 农村土地租赁企业, 一些企业快速成功和即时利益, 污染严重。由于不愿意支付的经营成本和间歇性操作, 由于违法成本远远低于成本, 缺乏严格的管理制度, 保护措施和问责制甚至一些污水处理将直接排放。因此, 有必要进一步完善水资源保护。建立水源地污染治理的生态环境和经济补偿机制。我国的地区是一个单一的供水, 这对饮用水水质构成威胁。污水处理设施的另一部分不正常运作, 缺乏建设和运营管理的资金。

1.2 水质情况

根据水利部对全国和省城镇和县集中饮用水源的调查显示, 约三分之一的水质是不合格的, 根据饮用水源水环境保护部的调查显示, 约三亿立方米的水质不达标。我国湖泊富营养化突出, 河流中存在着许多潜在的安全隐患。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 城市水源受到工业污染的严重污染, 供水难以达到健康和安全的目标。长期使用的管道维修, 清洗, 各种病毒, 细菌和其他微生物滋生的长期使用, 一些供水管道实际上是一个繁殖, 严重影响水质, 造成两者的污染传输。

2 我国饮用水水源地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城市水源环境问题突出

在城市供水能力方面, 部分地区, 尤其是西南地区工程缺水问题十分突出, 水利工程建设滞后。西北等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的解决时间很长, 需要解决。一些城市供水设施不够, 造成自建供水设施的无序发展, 水质安全问题无法得到保障。中西部地区乡镇的水渗透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低于城市和县级城镇。

最新的饮用水卫生标准颁布之前, 建设水质和处理过程是很难保证污水的安全符合新标准的要求, 现在该国已超过一半的城市供水管网泄漏率超过标准, 渗漏水的数以百万计的立方米, 并可引起水的过程中的输送下降;根据屋顶水箱和地下游泳池二次供水设施管理不到位, 部分设施不能及时清洗和消毒, 导致水质合格率降低。

2.2 检测能力薄弱

在检测机制方面, 部分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纳入计划未能省人民政府批准和保护区非法排污事件发生, 水法和水污染防治法明确由当地人民政府负责水源保护, 但截至2011年底, 我国大部分以上的地级市特别是对于跨行政区域, 由于保护和管理措施得不到有效实施, 监测范围力度不够, 监测指标又不完备, 落后的监测手段, 低程度的自动化。部分地方政府应急预案不广泛, 措施不健全, 不具有可操作性。城市供水应急能力建设刚刚起步, 水厂应急设备和物资储备缺乏。部门联动、产业联动和区域联动机制尚未建立, 应急管理体制不健全, 反应机制不健全。

3 全面落实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措施

3.1 完善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规划

作为地下水的饮用水源, 还有很大的一部分需要保护, 应进一步普查饮用水源保护区, 饮用水源保护区的科学合理的划定和调整。开展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状况, 污染调查和评价的原因, 将污染源建立分类账面, 安全部门和污染预防和控制规划, 制定城市和农村水源保护计划。

3.2 整治现有污染源

饮用水源保护区内的排污口已建成, 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准保护区已建成污染物排放或水污染严重的建设项目和设施, 限期整改的排放, 如果整改仍不能满足企业的排放, 因此, 国家应责令其拆除, 关闭或转移。

3.3 建设城镇综合污水处理设施

在水库上游, 设立“生态恢复, 生态管理, 生态保护, ”三道防线, 对污水, 垃圾, 厕所, 环境, 河流五个同步控制的水源区, 采取各种措施, 建立一个生态清洁小流域。水库拆除的养鱼文化违反规章制度, 保护区应实施封闭管理, 水库上游的退耕还林和草, 生态建设的湿地和河岸生态滤带, 水净化。进行节水改造, 建设雨洪利用工程, 增加水池的水。目前, 将城市的水源地集中在保护范围里面, 并制定一些健全的保护措施。积极组织开展一些水处理示范和饮水安全污工程, 建立一套创新的机制, 并导致人民的商业模式。

3.4 控制污水排放量

从加强排污收费制度, 加大污染处罚力度的2个方面, 污染物总量控制。污水收费系统是承担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的任务, 根据污水处理费的有关规定, 污水处理费。按照国家规定的排污费, 主要用于以下项目补助或贷款利息补贴:重点污染源控制, 区域污染防治, 污染防治和新技术, 新技术开发, 示范和应用, 以及国务院其他污染治理项目的规定。并加大了对污染的处罚力度, 防止企业因存在2个高和一个低的违法排污现象的意图, 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两者都在一定程度上, 在一定程度上, 以增加排污企业的经营成本, 控制企业的排污行为。

4 结语

广东省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探索 篇5

广东省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探索

以经济高速度和资源高消耗为特征的粗放型经济增长,造成了饮用水源地诸多环境问题,日益成为政府和学界讨论的`热点.本文在详细调查的基础上,从水质状况和供水格局两个方面分析了广东省饮用水源地现状.根据当前加强饮用水源保护的要求,结合未来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从管理和政策等多个层面提出了保护饮用水源地环境的对策与建议.

作 者:刘红卫 易雯 曾武涛 招康赛  作者单位:刘红卫,易雯,曾武涛(广东省环境保护监测中心站,广东,广州,510045)

招康赛(深圳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广东,深圳,518100)

刊 名: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英文刊名: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年,卷(期): “”(3) 分类号:X52 关键词:饮用水源地   现状及问题   对策与建议   广东省  

饮用水水源环境的保护 篇6

今年9月,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审议了省人民政府提请的《浙江省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草案)》(以下简称草案)。会后,省人大法制委员会将草案印发各市县区人大常委会、省人大代表、省有关部门和地方立法专家库成员广泛征求意见,并在浙江人大网、地方立法网全文刊登,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同时,派员到杭州、丽水、云和、遂昌等地进行立法调研,直接听取基层政府及有关部门、人大代表、水源地管理机构等方面的意见。11月29日,召开省有关部门座谈会听取意见。根据省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的审议意见和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的初审报告,以及各地、各方面的意见,法制委员会对草案进行了多次研究、修改,提出了草案修改稿,并和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作了沟通。11月30日,法制委员会召开全体会议,对草案修改稿进行了审议。现将审议修改的主要情况报告如下:

一、关于建立健全饮用水水源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草案第二十九条对建立健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作了原则性规定。常委会组成人员、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一些地方和部门提出,草案相关规定过于单薄、操作性不强,省委《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中已有这方面的内容,法规应当体现省委决定的精神。为此,建议在总则中增加一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通过设立饮用水水源保护生态补偿专项资金、财政转移支付、区域协作等方式,建立健全饮用水水源生态保护补偿机制,逐步加大对饮用水水源地的经济补偿力度,促进饮用水水源地和其他地区的协调发展。”(草案修改稿第六条)

二、关于备用饮用水水源。草案第十一条第二款规定“有条件的城市应当建设两个以上相对独立取水的饮用水水源”;草案第十四条规定,政府应当加强备用饮用水水源建设,保证应急饮用水。有的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地方提出,为了应对饮用水水源被严重污染等突发性事件,没有条件的地方也要创造条件建设备用水源。为此,建议增加规定:“不具备条件的地区应当与相邻地区签订应急饮用水源协议,实行供水管道联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区域发展规划,将水质良好、水量稳定的大中型水库、重要河道、湖泊作为预留饮用水水源地。”(草案修改稿第十三条)

三、关于强化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保护。有的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地方提出,应当细化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保护措施和要求。为此,建议增加规定:“具备条件的地方应当在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外围设置隔离防护设施,对一级保护区实行封闭式管理。”“饮用水水源准保护区内应当逐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保证保护区内水质符合规定的标准。”同时,分别对一级保护区和准保护区的禁止性行为进行了细化和补充。(草案修改稿第二十条第二款、第二十一条第一款、第二十三条)

四、关于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草案第二十二条规定,农村饮用水水源的保护参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有关规定实施管理。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和有的部门、地方提出,农村饮用水水源参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有关规定实施管理,缺乏可操作性。为了加强对农村饮用水水源的保护,建议对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范围内的禁止性行为作出具体规定,同时明确当地村民委员会和乡(镇)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相应职责。(草案修改稿第二十四条第二款、第三款)

五、关于对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单位和居民的搬迁和补偿。有的常委会组成人员、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和一些地方提出,做好饮用水水源保护,最根本的措施是减少水源保护区内的人类活动。同时,由于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或者保护区范围调整,保护区内的单位和居民需要搬迁而造成的损失,应当依法予以补偿。为此,建议增加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逐步对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的单位和居民实行搬迁,减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人口,保障饮用水水源安全。”“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前已经依法批准设置的项目和设施,因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或者保护区范围调整需要停业、关闭或者拆除,导致所有者或者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有关人民政府应当依法予以补偿。”(草案修改稿第二十七条)

六、关于跨界饮用水水源的保护和管理。一些常委会组成人员和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提出,我省不少饮用水水源是跨市、县域的,上下游之间的矛盾和纠纷较多,跨界饮用水水源的保护和管理难度较大,需要在法规中明确相关措施。为此,建议增加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饮用水水源保护的部门联动和重大事项会商机制(草案修改稿第三条第一款)。省环境保护、水行政等有关部门以及流域、区域有关政府应当建立健全执法协作机制。跨行政区河流交界断面入境水质超过水功能区水环境功能区划分方案规定的保护目标,影响饮用水水源安全时,下游县级政府应当向上级政府报告,并向上游县级政府通报;上游县级政府应当责令排污单位立即削减污染物排放量或者暂停排污。上级政府及其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加强督促检查。(草案修改稿第三十七条)

根据各方面的意见,草案修改稿还对建立举报奖励制度、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增加了规定。(草案修改稿第七条第二款、第三十八条)

此外,根据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一些地方、部门的意见,还对草案作了一些文字修改和条款顺序的调整。

法制委员会认为,《浙江省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草案)》经过多次修改,符合法律、行政法规,切合浙江实际,内容已比较成熟,建议常委会本次会议审议通过。

以上报告和《浙江省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草案修改稿)》,请予审议。

饮用水水源环境的保护 篇7

按照水功能区划, 桃山水库水质应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标准。自1990年水库合龙蓄水以来, 市环境监测站坚持开展例行监测, 并先后委托省中心站、哈尔滨中心站等开展同期对比监测。按监测规范, 水库必检指标29项, 目前有6项超标, 主要是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铁、总磷、总氮和氨氮。从水质超标指标看, 桃山水库属于有机污染类型, 通过“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评价, 水质现状为“中度富营养化”。但从近年来的统计数据显示, 桃山水库水质总体上呈不断改善趋势, 作为饮用水源水质安全。

近年来, 市委、市政府不断加大饮用水源保护力度, 加强了水库上游工矿企业监管和治理, 建设了环库排污管网, 搬迁了原矸石电厂累积在水库岸边的65万立方米灰渣, 清理了沿岸11万立方米垃圾, 关闭了德利能源电厂等9处排污口, 强制拆除了水库北岸56户非工业违章建筑, 关闭了9家砖瓦厂, 取缔了老柞山区域违法采金活动, 实施了“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中的水源地保护项目, 强化了库区环境管理。这些措施对改善水库水质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2 主要超标原因分析

通过对监测数据统计和类比调查分析, 导致水库水质超标的主要因素是源头影响、农业污染、社会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

2.1 源头本底影响。

倭肯河发源于完达山脉冷寒宫。该区域林地多, 湿地腐植质高, 导致此区域水质的高锰酸盐指数 (CODmn、CODcr) 就已经超标 (达Ⅳ类) 。在我省境内的黑龙江、乌苏里江、汤旺河等水体也存在同类情况。另外, 由于我市土壤和岩石中可溶于水的铁含量较高, 造成了我市地表水和地下水中铁的普遍超标, 一般超标2-3倍。

2.2 农业面源影响。

桃山水库汇水面积2100平方公里, 在汇水区域内有农村人口9.57万人, 耕地25万亩。由于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 过剩的氮、磷等物质随降雨径流进入库区, 导致了水库水质的富营养化。据调查统计, 水库上游农业生产、农村生活污水, 全部随地表径流进入倭肯河, 农业面源排放的化学耗氧量 (CODcr) 、总磷、总氮分别占入库污染负荷比为47%、74%、69.2%, 这是总氮、总磷、氨氮超标的主要原因。

2.3 社会生活污染影响。

桃山水库上游现有北兴农场、中心河乡、茄子河镇、富强、铁东、龙湖6个集中居住区, 城镇居民5万多人, 年排放污水204万吨, 其中, 化学耗氧量1158吨, 氨氮135吨。北兴农场生活污水占上游区域污染负荷比为40%, 拟建1500吨/日的污水处理厂, 预计在2010年开工建设。

2.4 工业污染源影响。

水库上游现有煤矿、洗煤厂、焦化等工矿企业29户, 已有21户企业全部实现废水处理达标回用, 每年废水产生量2621万吨, 处理回用率81.5%。仍有484.33万吨/年废水排放 (主要是矿井水) 。

3 整治污染对策建议

3.1 近期提请市政府研究解决的问题

3.1.1 突出农业面源污染整治。一是结合水库二期征地, 对水源一级保护区内的农田全部限期退耕还林、还草。二是水源一级保护区外500米半径内耕地严格禁止使用化肥和农药, 大力推广有机肥, 建设有机食品基地。由市农委牵头, 辖区政府、省桃山水库管理处和种畜场配合。

3.1.2 加快整治生活污水。进一步完善茄子河镇城市排污管网, 减少生活污水排放量。加快推进北兴农场污水处理厂建设。

3.1.3 狠抓工业污染源整治和管理。一是对一级保护区内的煤矿“采尽挖绝、不再扩储”, 其他企业限期关、停、迁;二是加强水库上游焦化、洗煤、电力等企业环境监管, 确保环保设施配备率和有效运行率达到100%, 实现生产废水闭路循环, 大力建设水循环利用示范工程。三是强化环评审批, 严格控制新污染。此项工作由市环保局牵头, 区政府、国土资源局配合。

3.1.4 在饮用水源一级、二级保护区边界处测量、设立明确的地理界标和明显的警示标志。由市环保局负责, 市规划局配合。

3.1.5 强化监管能力建设。一是强化桃山水库饮用水源监管, 针对市监察支队仅有6名编制 (国家标准化建设要求40人, 远低于鸡西支队46人) 监管力量薄弱的实际, 建议成立“桃山水库环境保护监察大队”专职机构, 全面负责桃山水库环境管理, 隶属市环境监察支队, 增编10名, 并装备2条电动巡逻船。二是完善水源地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建设, 进一步增加总氮、总磷等项目。

3.2 制定中长期规划, 综合整治污染

3.2.1 综合整治农业面源影响。建设围库护堤、沙槽过滤带、人工湿地等保护屏障, 有效防治氮、磷和化学耗氧量污染, 减轻水库富营养化程度。

3.2.2 在中心河乡、茄子河镇、富强、铁东、龙湖等人口集中区域逐步建设污水处理厂或结合工矿企业污水治理改造及城市污水收集管网建设进行并网改造。

3.2.3 对二级保护区内不达标的排污企业依法限期关、停、迁。

饮用水水源环境的保护 篇8

关键词: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对策

国内饮用水的水源地环境保护,与公众的饮水安全有直接的关系,因此,确保饮用水水源地的水体不受到污染,改善公众的饮水质量,已经成为目前国内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

1 我国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的现状分析

根据2012年国内环境监测结果显示,国内113个城市监测机构中,有387个饮用水水源地,其中,有147个地下水水源地,有240个地表水水源地。所调查的城市当中,总人数有1.5亿人,年耗饮用水总量超过200×108t。

1.1 我国饮用水水源地的监管不足

现阶段,国内饮用水水源地的管理方式比较分散,特别是在两个省的交界处,或是河流流经较多省、市中的水源地,部分监管单位常常推脱责任,造成没有统一的管理方式,很难合理、科学地利用有效的方法来增强对饮用水的水源地管理。

1.2 我国农业面源的污染较为严重

农业面源的污染包括:氮磷污染物产生的废水、农药、化肥以及畜禽产生的粪便等,这些农业面源的污染源会慢慢随着雨水进入水体之后,导致地下水、水库、地表水、江河、湖泊水体出现富营养化,水质内所含有的污染物严重超标,使得饮用水水源环境出现严重的恶化。

1.3 水源地水质监测单位能力较差

我国饮用水水源地的水质监测,是公众保护水源地的重要基础,水质监测单位的主要任务是,及时找到水源地出现问题的原因,迅速预警,进而采取安全、高效的控制措施,以免造成水资源污染。当前,国内饮用水水源地的水质监测方法与监测技术还不够成熟,其监测机械设备和国外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异,这就造成监测单位难以准确、科学的监测出水源地的水质情况。

1.4 水源地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

国内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的法律、法规还存在很多问题,不够完善,缺乏健全的法律、法规管理制度。尽管各个层次内的法律、法规充分体现出我国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在其中的重要位置,但是因颁布的时间较长,颁布的机构与起草机构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往往缺乏一定的统一性和整体性。

2 我国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对策分析

2.1 加强对水源地环境的监督管理

环境保护监管单位应构建高效、合理的监管机制,并制定与实际相符的监管计划,对于水源地的水质监测能力相对较差的管理机构,应提升监测单位专业人员的监测技术,及时更新监测设备,以便提升水源地的水质监测能力。同时对于特定的重度污染物实行监测分析,以形成一套比较健全的监测体系,进而为国内饮用水水源地提供一个安全、可靠的技术支持。此外,增强对水源地环境保护污染源的监督与管理,对污染物的总量进行有效地控制,从而经过控制水源地污染源的源头来保护饮用水源的安全。

2.2 增强对水源地面源污染的有效治理

我国的地方政府以及有关部分,应大力加强对农业面源所产生污染的治理力度,尽量降低农业面源的污染范围,以及对饮用水水源地造成的破坏。并在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的时候,加强对城乡生产、生活污水及固体废物等方面的治理工作,国家在环境保护项目方面应该增加资金投入量,积极鼓励乡镇构建垃圾填埋区、畜禽粪便处理区等,以便有效地控制污染源头。

2.3 加强对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的建设及恢复

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监测单位应遵循生态环境理念,加快对水源地周围农产品种植的调整,大力推广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的种植,积极推广新技术,合理、科学地应用化肥农药,重点从环境污染的源头进行有效地控制污染,进而确保水源地的水质。同时在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区域中,构建具有生态湿地,以便涵养水源,不断推行退耕还林、还草等环境保护对策,将林木与草地植被所具有的生态功能充分发挥出来,为水源地营造一个合理、科学的生态缓冲区,以便减少因化肥农药、水土流失等对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造成的污染。

2.4 增强对水源地环境保护监测能力的建设

环境保护监测单位应不断健全预警及应急机制,进而有效地推动饮用水水源地的指标监测与分析监测。

2.4.1 建设不同级别的水源地的水质监测体系,提升环保单位的水质指标监测的准确性,大力加强对水源地污染物在监测方面的投入,并为缺乏健全监测水平的相关监测站,提供有用的监测仪器设备,对环境监测单位内的技术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加强对技术人员的学习,以提升监测单位技术人员的监测能力与水平,以便为之后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系统的构建提供保障。

2.4.2 国内饮用水的水源地环境保护单位应不断完善、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并在遵循国内饮用水的水源地环境保护的基础之上,充分结合国内环境保护的实际发展状况,对于现行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实行补充,进一步拓宽国内饮用水的水源地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所适用的区域。

3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分析国内饮用水的水源地环境保护的现状,对水源地环境保护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例如,增强对水源地环境面源出现污染的治理,加强对环境保护单位的监管以及不断健全饮用水的水源地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等,以便为国内饮用水水源地提供一个安全的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王芳,黄贵彪.我国生活饮用水安全卫生与健康问题现况和对策[J].应用预防医学,2014,20(5):142.

饮用水水源环境的保护 篇9

1 贺江八步饮水水源地环境的概况与现状

贺江八步饮水水源地位于广西贺州市, 市区人口约20万人。市区居民生活饮用水由贺州北控水务有限公司集中供水, 饮用水水源有两处, 分别是龟石水库和贺江, 日供水共约8万吨。其中, 贺江八步水源地位于贺州市市区内, 于1984年12月建成, 工程设计取水量为3.0万吨/日, 2012年实际取水量2.22万吨/日, 属河流型水源。

笔者作为广西“水源保护-监察行动”督查组的成员, 参加了相关部门对贺州市饮用水贺江取水点一、二级保护区和保护区的上游区域, 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的建设情况和取水点周边村庄、单位等环境保护情况开展的调查研究。贺江八步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范围内有单位、学校、村庄、市区居民聚集区等, 并有旱地和农田。污染源均为生活污染及农业污染, 主要污染物为COD、氨氮。虽然贺州市对取水点上游村庄的河流、池塘进行整治, 使村庄环境卫生得到改善;全面停产整治西湾河石材加工基地的452家企业, 完善企业的治污设施, 使昔日问题严重的“牛奶河”、“垃圾河”得到有效改善, 贺江水质初步好转, 已经有350家恢复了生产。但是, 调查中发现贺江八步水源地还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问题和潜在的环境风险隐患。

2 贺江八步水源地环境和供水安全存在的主要隐患及原因分析

2.1 排污口多, 污水排放量较大

保护区范围内分布有大量居民、学校、单位、村庄等, 据统计, 保护区内共有7个市政排污口, 3条入河支流, 其中一级保护区内有2个市政排污口, 1条入河支流;二级保护区内有5个市政排污口, 2条入河支流。部分生活污水没有得到收集处理, 沿河村庄和单位建设了大量生活垃圾收集池, 但是没有防雨措施, 下雨时生活垃圾和淋滤水会被冲入贺江;取水点旁的排污沟和光明大桥旁排污沟截污治理工程、贺州高中和贺州学院西校区生活污水治理工程还没有进入设计、招标等实质性工作阶段。保护区内的生活污水、垃圾对八步取水点造成较大影响。

2.2 农业面源污染严重

贺江八步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存在2200多平方米违章建筑, 一级保护区内共有120平方米网箱养殖场, 二级保护区内有1373.2平方米网箱养殖。沿江村庄较多, 农户畜禽养殖规模小、范围广, 畜禽粪便没有充分处理, 污水最终汇流到贺江, 畜禽养殖污染问题十分突出。取水口上游贺江沿岸公布大量农田, 农作物施用化肥、农药, 对江河水质造成污染。

2.3 城镇化和工业化对水源地环境危害日益突出

贺江八步饮用水水源的取水点上游, 八步水源二级保护区附近有锰矿、冶炼厂及造纸企业和工业产业园。二级保护区上游支流西湾河流域有石材加工基地, 共有400多家大理石加工企业, 这些工矿企业是贺江八步取水点的工业污染隐患。取水口上游1600米的贺江大桥以及穿越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区的民田大桥均没有安装监控设备和建设溢流液体收集设施。一旦发生危险品、废液等溢流事故, 危险品、废液将直接流入保护区, 危及贺州市饮用水安全。

2.4 保护工作管理措施薄弱, 公众参与、社会监督的意识不足

八步水源地保护工作相关工作进展缓慢。贺州市《贺州市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实施方案》虽然已经由市政府审议通过, 但实际实施进展缓慢。拟选择黄石水库替代八步取水点, 但还在前期规划阶段。选择姑婆山水库作为备用水源地, 又与姑婆山作为重要风景名胜区进行建设的规划矛盾, 实施难度大。污水厂配套的管网建设没有完善。市污水处理厂污水收集配套管网剩余工程包括八步大桥至万兴路段管网工程 (主管网2.4公里, 支管2.1公里) 尚未建设;江北中路八步区交通局至八步大桥段污水收集主管网已铺设完成, 污水收集支管未铺设完成, 致使此段主管网未能收集污水。因地处城区附近, 贺江八步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未划有水源涵养林。

各级政府和社会公众对环境保护重视程度不够, 对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意识不强。对宣传国情水情力度还不够大, 尤其是在农村, 全民的节水意识、水资源保护意识较差, 对污染饮用水水源的行为自我约束和社会监督约束都不足。

3 整治水源地环境和供水安全隐患的对策

3.1 建立和完善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的法律和法规体系

发达国家对水源地的利用和保护主要通过法律、经济等多种措施进行。我国要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并结合我国各地区饮用水水源地的特点, 形成有中国特色的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法律法规体系, 依法治水保护饮用水水源地。

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应由国家制定的法律、行政法规条例、部门规章、标准规范和地方法规等组成。完善的饮用水水源地保护, 保障饮用水安全的基本法律制度主要应包括: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分的制度、饮用水源管理体制、饮用水水质标准和水质监测制度、饮用水安全预警应急制度和饮用水安全法律责任制度等。

目前, 我国颁布的与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相关的国家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标准规范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等。各地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如广西制订了《广西壮族自治区饮用水源保护区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等专门的水源保护管理条例等地方法规。贺州市政府依照法律和法规, 结合当地的情况制定《贺州市市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方案》、《贺州市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实施方案》等实施方法作为实施依据。

在加快国家法律和地方配套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的基础上, 形成一个多层次相互协调上下联动完善的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法规体系。使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各部门职能明确, 各负其责, 为水源地保护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3.2 严格执行环境准入, 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3.2.1 加大执法工作力度, 提高水源地执法和监督管理水平

严格执行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的相关法律规定和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管理制度, 依法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严格执行环境准入制度, 建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制度。包括水污染物总量控制、排污许可证、限制审批新增取水和入河排污口设置、环境影响评价等, 对建设项目严格执行水资源论证制度。对入河排污口、工业污染源、流域内非法排污企业加大监管和整治力度, 对大理石加工集中区进行统一管理。加大对国控企业、重点企业在线监控力度, 随时掌握企业排污动态, 有力打击企业的非法排污行为。

3.2.2 强化措施, 加大农村面源污染整治

加快饮用水水源地范围内网箱养殖拆除工作进度;加强养殖企业日常监管, 继续加强规模化养殖污染源排查和整治, 杜绝养殖企业对水源区的污染;规划、引导、合理确定畜禽养殖区域和养殖规模, 通过统一建设养殖小区, 实行粪污集中处理和资源综合利用。结合当前广西全区各地正在实施“清洁乡村、清洁田园、清洁水源”活动, 强化农村环境整治工作。完善城乡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设施建设并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3.2.3 创建节水型城市和进行节水型社会的建设

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调节、公众参与的全社会节水体制机制。推广先进节水技术和产品。有效实施水量水质能力建设, 对城市地表水、地下水水质进行监测。将水资源管理分配指标按照水资源管理分配指标下达到县区政府, 进行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

3.2.4 建立和实施水资源管理地方政府责任制度和考核制度

强化地方政府认真履行水资源保护第一责任人的责任, 县级以上地方政府主要负责人对本行政区域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工作负总责。严格实施水资源管理考核制度。督促有关部门认真履行监管责任。水管单位建立水利工程管理范围和饮用水源地保护区的巡查制度。制定市辖县区水利部门的水资源管理绩效考核制度, 将水资源管理工作纳入绩效考核。

3.3 完善水源地监测预警管理制度

3.3.1 加强水源地监测预警工作

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内要建立一级保护区隔离工程, 设立保护界标和警示标志。饮用水源地要安装在线监测装置。贺江八步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 要设立一级保护区界标2个, 二级保护区界标2个, 国道207线穿越二级保护区警示标志4个, 禁止运输危险品车辆进入警示标志2个。提高基层环保部门的独立监测能力, 定期由市环境监测站和其他有资质的监测单位对饮用水源地进行监测。同时要建立水水源地水质达标评价标准, 加强水量水质监测能力建设, 完善监测预警监督管理制度。

3.3.2 建立健全的饮用水水源应急管理机制

制订饮用水源污染事故应急预案和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为处理突发污染事件提供管理及技术储备、物资储备、应急工作经费等。规定突发环境事件的预防、职责、报告与处置, 有效防范风险。加强对可能影响水源安全的制药、化工、造纸、冶炼等重点行业、重点污染源的监督管理, 从源头控制隐患。定期检查掌握饮用水水源环境与供水水质状况。一旦发生饮用水水源污染事故, 要迅速启动应急预案, 查清并切断污染来源, 在当地政府统一领导下, 开展污染防控工作, 确保群众饮水安全。

3.3.3 加强宣传教育, 鼓励公众参与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工作

建立饮用水水源水质定期信息公告制度。逐步公开饮用水水源达标状况, 进一步完善公众参与及社会监督机制,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及网络等媒体普及有关知识, 提高公众饮水安全风险防范意识, 强化自我约束和社会约束, 共同参与水源地保护相关工作。

3.4 加大投入, 加快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的建设

3.4.1 加快取水点截污工程的实施进程, 改善八步取水水源地环境

加大对水源地保护的投入。争取更多的中央预算内资金、市场、企业的资金支持, 加快开展污水管网建设和排水排污管网改造项目, 确保污水收集率。针对取水口上游生活污水直接排入贺江, 且污水收集管网建设暂时不能到位的的情况, 制定和完善更加科学的排污口截污治理方案, 要抓紧推进在八步取水口附近菜地上建设小型生化处理设施, 就地处理截留的生活污水, 达标后排入取水口下游120米处的实施计划。已建成的生活污水截流处理项目要加强监测和检查。

3.4.2 加强替代水源和备用水源的建设

建设应急、备用水源地以增加临时水源供给能力, 是保障城市供水安全的一个重要举措。鉴于贺州市区的发展现状, 八步取水点已经不能满足作为饮用水水源保护的需要, 市政府应当制定切实可行的八步取水点搬迁计划, 并组织力量予以实施。贺州市拟选择黄石水库替代八步取水点, 将姑婆山水库作为备用水源。对替代水源和备用水源进行充分水源地建设布局和环境保护的科学论证工作。协调水源地环境保护和旅游开发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

3.4.3 运用经济杠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价值

水资源的浪费和水源的破坏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对水资源价值的认识偏低, 因而经济手段也是水源地保护的必要条件。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利用开征水资源税控制水资源的浪费和污染, 将污水处理转化成产业走向市场, 提高水资源的利用价值。同时, 建立饮用水源保护生态补偿机制来解决水源地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 使饮用水水源保护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也是我们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研究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颜世杰.梅亚东.张文杰.我国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研究展望[J].江西水利科技, 2011, 37 (2) :79-82.

[2]王丽红, 王开章, 刘锋范, 等.饮用水水源地安全的内涵、现状及对策[J].山东农业科学, 2007, (5) :94-100.

[3]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广西壮族自治区饮用水源保护区环境保护管理条例[Z].2014.

饮用水水源环境的保护 篇10

近几年, 由于水源地污染而引起的社会问题相当突出, 饮用水水源保护问题已成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因此, 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了“要科学划定和调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切实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 建设好城市备用水源, 解决好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坚决取缔水源保护区内的直接排污口, 严防养殖业污染水源, 禁止有毒有害物质进入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强化水污染事故的预防和应急处理, 确保群众饮水安全”。

本溪市处于辽河支流太子河的上游, 其浑江水库又是辽宁省最大水源的调蓄水源, 饮用水源的保护尤为重要。开展水源污染现状调查, 发现水源保护区潜在风险, 及时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 才可能保证饮用水源的水质不受污染。这对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确保百姓饮用水安全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水源地基本情况调查

2.1 水源地类型

本次调查范围为本溪地区县级以上政府所在地, 取水能力在1万m3以上的5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目前, 现用水源有4个, 备用水源1个。水源地类型主要为河流型、湖库型水源地[1], 本溪市集中饮用水水源地基本情况见表1。

2.2 水源地水质状况

河流型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标准执行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2002) , 水质达标与否以Ⅲ类地表水标准值为限值, 采用单因子评价法。湖库型水源地采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评价富营养化程度。

2012年河流型水源年均值均达Ⅲ类标准, 但南芬水源偶有超标现象, 粪大肠菌群是河流型水源的主要污染物;观音阁水库、桓仁水库水源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分别为33.12、43.13, 介于30~50之间, 均属中营养状态, 总氮、总磷是湖库型水源的主要污染物[2]。

2.3 水源保护区划分现状

本溪市水源保护区划分[1,3]结果见表2。

3 水源保护区主要环境问题

3.1 水源监管不力造成保护区存在环境安全隐患

3.1.1 水源一级保护区缺少物理隔离防护

多数水源一级保护区边界未设立明确的地理界标和明显的警示标志。老官砬子水源地取水口在右岸, 但左岸是开放的, 一级保护区内有农村居民从事农业种植和畜禽养殖等活动, 有漫水桥, 人、畜、车可通过。桓仁水库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内有网箱养殖;建有桓龙湖码头, 船舶可以到达;库区有万乐岛, 对游客开放;水库周边小型餐饮点给水库带来污染。小市镇太子河水源地取水口在观音阁水库坝下河中央, 河两岸有护堤, 但人、畜可到达。南芬区水源地其周边环境为开放式, 铁路和高速公路跨越水源保护区, 距离公路较近, 人畜易到, 存在着环境安全隐患。

3.1.2 水源保护区内污染源对水源构成威胁

四个用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内均有农村居民从事农业种植和畜禽养殖。老官砬子水源和桓仁水库水源二级保护区内还有企业和城镇居民的点源污染, 直接威胁饮用水源安全。目前老官砬子水源二级保护区面积过大, 内建有小市污水处理厂, 也是保护区内的排污口, 对饮用水源安全构成潜在威胁。

3.2 乡村工业和旅游业发展产生了点源污染

近年来, 由于资源的需求, 本溪市许多原材料加工业转向乡村, 致使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周围出现许多选矿业和金属加工业。桓仁水库上游辽宁界内有37家排污企业, 主要为选矿业、金属加工业和餐饮业, 年排污水量68万t。多数选矿行业由于选矿工艺要求, 在生产过程中, 需要加入浮选油、硫酸铜、硫酸锌等多种化学药剂。选矿污水采用浓缩池、沉淀池、尾矿库简易处理, 残留在水中大部分药剂没有得到有效处理, 没有进行雨、污分流, 只是部分选矿污水得到回用, 大部分污水超标排放, 通过水库支流汇入桓仁水库, 是造成水库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旅游餐饮业的废水多数未经处理直排入库。

3.3 水源保护区内居住人口给水源带来了压力

老官砬子一级保护区内有1100人, 二级保护区城镇和农村人口合计达到10万余人, 生活污水年排放总量达700万t以上;桓仁水库水源二级保护区内有农业人口1.5万人, 生活污水年排放总量为28万t。农村污水排水设施建设与运营无可靠的资金来源, 缺少污水处理系统。

3.4 不合理的生产模式产生了面源污染

由于追求“高投入、高产出”的生产模式, 农民在农田中施入大量化肥, 一方面造成土壤肥力过剩, 有机氮、无机氮比例失调, 氮素转化率低, 雨期大量肥力流失, 给水体造成污染。而且农药的大量使用对土壤和水体造成污染, 致使物种多样性减少, 造成生态平衡失调。

近年来, 为增加农村经济收入, 农村畜禽养殖迅速发展, 产生的大量污染物没有得到有效的处理, 对水体产生污染。使畜禽养殖成为另一主要污染物来源。4个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内均有农村居民从事农业种植和畜禽养殖。

3.5 固体废物无法得到有效处置

各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内存在生活垃圾随地乱倒、收集不到位和垃圾临时堆放点不合理的现象。生活垃圾、农业生产秸杆等废弃物产生大量污染物随径流进入水体, 对水体产生直接影响, 污染水源地水质。

3.6 矿山开采造成了生态破坏和水土流失

本溪市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周边矿业的发展对保护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了较大的破坏。矿山的开采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矿山原有的环境, 耗费过量的土地。开采后破坏的土地, 既丧失了原有的自然生态系统又难以直接成为进一步服务于社会的经济用地。矿山废弃物堆置场所是周围环境的污染源, 废石堆在长期氧化、风蚀、溶淋的过程中, 使各种有毒有害物质随水转入地下、地表水体和农田、土壤, 造成水体长期不断的污染, 同时又占用大量的土地面积。矿山的开采还会造成水土流失, 桓仁水库目前水土流失4784hm2。水土流失在造成土地资源的破坏和农业生产条件恶化的同时, 对水环境产生了影响, 造成了生态失衡, 其引发的环境问题已对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危害。

4 水源保护措施

4.1 切实加强保护区的监督管理

严格按照地表水源保护区的管理规定执行, 对水源一级保护区尽可能采取封闭措施, 设置界标、警示牌和宣传牌。特别是对一级保护区内与供水设施无关的设施要尽快取缔、搬迁和拆除, 以解决水源安全隐患问题。对近期不能拆除的公路、铁路、桥梁等要设置警示牌, 严禁运载有毒有害危险品的车辆通过。对水源安全造成侵害或构成威胁倾向的各类污染源, 应采取坚决措施进行搬迁和治理。

4.2 实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 减轻水源压力

搬迁水源一级保护区内的人口。在二级、准保护区内人口集中地建设小型分散式污水处理厂, 收集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在保护区内村庄建设小型垃圾处理场或周边村庄中设置集中垃圾中转站, 集中堆放和处理农村生活垃圾。

4.3 限制超坡度耕种, 强化水源涵养林的保护

采取减少径流产生的保护性耕作措施, 严格控制≥25°坡度耕种;退耕还林, 寻找最佳防止面源污染的树种, 使低矮丘陵的裸露土壤得到覆盖;依法保护好观音阁水库、桓仁水库上游的水源涵养林, 做好水源涵养生态建设。

4.4 采取有效措施, 防止畜禽养殖有机污染

一是发展生态型规模化畜牧养殖业。保护区内分散零星的粗放饲养, 要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态型养殖转变, 使畜牧养殖产生的非点源污染变为点源加以控制。二是合理布局, 科学规划, 对大型畜禽养殖场开展环境影响评价, 执行“三同时”制度, 使其尽可能远离饮用水源、河流。三是采用先进工艺, 增设污染处理设施, 对现有畜禽养殖场的粪便进行处理和综合利用。要大力推广畜禽粪便厌氧发酵和商品有机肥生产等成熟的技术, 建立大中型能源环境示范工程。制定并落实禽畜粪便处理利用政策。

4.5 开展化肥、农药施用研究, 减少农田径流污染

淹没地化肥和农药的使用要严格禁止, 水田的农药和化肥的使用要严格控制, 施肥方法要求采用施底肥的方法, 防止肥料随着水流流失, 坡耕地施肥要以底肥为主, 施肥季节要在雨季之前, 流失严重的土地要使用农家肥和有机肥, 发展有机食品。严禁使用高毒和难降解的农药。

4.6 控制含磷洗衣粉的使用

严禁有磷洗衣粉的使用和销售, 对集市上的洗衣粉品种进行调查和整顿, 鼓励不含磷洗衣粉下乡销售。

4.7 规范桓仁水库流域矿产资源开发行为

桓仁水库流域小矿山的综合整治以选矿为主, 主要分布在入库支流上。要做到选矿污水得到全部回用, 否则应予以关闭。做好矿山废弃地的生态修复。

摘要:对本溪市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进行了调查评估及保护区划分, 指出了由于环境监管不力, 保护区内存在点源、面源污染, 威胁水源安全的环境问题, 针对性地提出了在保护区采取隔离防护、点源清理、非点源防治、水源涵养和生态修复等保护措施。

关键词: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环境问题,保护措施

参考文献

[1]本溪市环保局.本溪市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报告[R].本溪:本溪市环保局, 2012.

[2]本溪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本溪市环境质量报告书[R].本溪:本溪市环境监测中心站, 2012.

饮用水水源环境的保护 篇11

我市饮用水水源分为域外水源和域内水源。近年来,市政府高度重视饮用水水源保护工作,域内各水源地水体、水质总体良好。主要开展了以下保护工作:一是强化了规划引领,开展饮用水水源地名录调整。建立5个省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和198个乐清市级农村饮用水水源地名录,编制了《乐清市生态功能区规划》,出台了《乐清市突发性饮用水水源污染事故应急方案》,建成淡溪水库水质自动监测站,实行24小时监测。同时,定期对钟前水库等其它水源地开展水样监测分析,水质均达II级。城乡一体化建设进展比较顺利。二是强化监管,积极开展水源地环境整治。相关部门和镇街加强水源地监管巡查,打击违法排污行为,制止和劝导在保护区内游泳、垂钓等现象,整治畜禽养殖场(点)。开展重污染行业整治,依法关停荆雁水厂上游造纸和酸洗企业,禁止任何污染项目进入饮用水源保护区。三是强化生态镇(街)创建,推进库区环境建设。率先推出生态补偿政策,积极创建生态镇街,加快饮用水水源地村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建成淡溪水库、钟前水库等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周边12个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有效减少污水排放量,建成规范化农村集中式水厂195座,受益229个行政村24.5万人,基本达到全市饮用水安全全覆盖。四是强化宣传动员,提高水源保护意识。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3个主体为水库型的饮用水水源地基本上不存在工业污染源,但也存在不少污染隐患,违反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行为还时有发生。农村饮用水安全隐患明显,水源地群众的生存发展与水源保护要求间的矛盾依然突出,具体表现为:

(一)法律宣传不够深入,饮用水安全意识仍需提高。饮用水水源保护相关法律法规颁布已多年,但没有深入人心、家喻户晓。比如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设置排污口,禁止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从事垂钓或其他可能污染水源水质的活动,群众了解不够,对保护水源是公民应尽的法律义务不知道。部分农村群众自己打井直接取水饮用,却不重视水源地保护。

(二)水源地隐患不少,饮用水水质堪忧。饮用水水源地警示标识和地理界碑数量很少,几乎看不到,一级保护饮用水水源地基本未建隔离防护设施。部分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不清,曾发生用水水源被污染事件,城乡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工业污染虽然相对较少,但开山造地、违法采砂、倾倒建筑垃圾现象仍有发生,水源地村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农业面源、畜禽养殖、农家乐、旅游、漂流、游泳等行为带来的污染成为水源地主要污染源。农村集中式和分散式供水水源日常监测与保护不到位,没有消毒设施或没有坚持投药,供水水质差。

域外原水总磷、总氮有超标现象,水质接近三类。

(三)部门执法不够到位,长效机制不健全。水源地保护涉及部门多,每个部门各管一块,隐患排查常常是看得见管不着,管得着看不见。水源保护区的一些明显违法行为不能得到及时制止,如违法采砂、餐饮污水直排、垃圾倾倒等现象时有发生,下山移民回迁重建房屋呈上升趋势,非法小冶炼打而不死,垂钓和游泳禁而不止,有关部门制度不健全,日常巡查监管和依法打击的力度不够。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周边居民生活污水處理率不高。

(四)生态补偿机制与保护区群众发展的要求有较大差距。主要是补偿资金与保护责任挂钩不紧密。如淡溪镇在库区拆除了34处养殖场(点),大荆镇、仙溪镇关停了9家企业。

三、建议和措施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饮用水安全关系到每个人的身体健康,是最大的民生。我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形势还不容乐观。为确保饮用水水源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在我市贯彻实施,确保全市人民饮用水安全,特建议:

(一)深入有效宣传,进一步提高饮用水水源保护共识。要通过各种媒体开展饮用水安全重要性的宣传,让群众特别是水源保护区内的群众了解保护水源与自身行为息息相关,增强责任意识和义务意识,自觉杜绝污染水源地的行为,积极配合做好环保基础设施工程建设,自觉将生活污水纳管处理。

(二)加大环保设施建设,提高饮用水水源保护管理水平。划定所有饮用水水源的保护区、设立足够数量的明显警示标识和地理界碑。对一级水源保护区进行隔离防护设施建设。加强备用水源的水质保护,防止被恶化,保证应急用水安全。进一步落实主体责任,强化水源保护区的日常巡查,及时清理垃圾,及时制止游泳、钓鱼等违法行为。加强保护区农家乐等餐饮业污水处理,限期整改,督促达标排放。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对已建环保基础设施要加强管理和维护,落实经费、落实人员,让设施真正发挥作用。进一步加强水质检测,尤其要强化农村饮用水检测能力建设,健全水质检测网络,实现检测信息共享。要重视农村饮用水源的保护,落实镇街、村的工作责任,加强技术指导,建立健全日常管理制度。加快对镇安、智仁、岭底等农村中心水厂的兼并工作和城乡水网延伸工程,让更多的农村群众用上放心的饮用水。

域外原水水质总磷、总氮超标问题,请市政府引起高度重视。

(三)完善考核机制,进一步加大综合执法力度。完善水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将其纳入水源地干部政绩考核评价体系,作为奖惩任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各职能部门要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树立和维护法律法规的权威,形成一致的执法思想,严厉打击在水源保护区内偷排漏排各类污水的行为,严厉打击非法小冶炼和违法采砂行为。要依法追究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游泳、垂钓、毒鱼、捕鱼行为的法律责任,严禁一级水源保护区内搞畜禽规模养殖及垦山造地、旅游开发项目,严禁违法新建、回迁、翻建房屋。要建立多部门的共同协调机制,完善联合执法机制,提高执法效果。

饮用水水源保护问题研究 篇12

1、管理体制

一个多世纪以来,随着对饮用水资源保护认识的加深,发达国家都已结合各自国家饮用水源的特点形成了具有各国特色的饮用水源保护管理体制。其中美国、法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最具有代表性。美国在《清洁水法》中规定了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相匹配的管理体制。其中制定基本政策、条例、基准和标准并监督州政府的实施是联邦政府的主要职责。而州政府主要负责按照联邦政府制定的政策、条例、基准和标准实施州里制定的计划,但该计划须经联邦政府批准。也就是说联邦政府才是饮用水保护的主管部门。法国管理体制的一个主要特点是饮用水源管理法律法规体系明确,按流域进行管理。由有关方面按一定的比例选出官员组成流域管理委员会。此外,法国管理体制中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职能分工明确。日本的则是实行集中协调与分部门行政的管理体制。水资源部是日本水资源日常管理的最高协调部门。英国则由流域水务局管理流域内城市生活供水,并成立新的流域管理局,在各个流域区设立河流管理处,负责水污染监测、水资源管理等事务。[1]上述发达国家的管理体制有个共同特点就是都有法律作保障,实现了对饮用水源的国家所有或公共所有并对饮用水源实行以流域管理为主的统一管理,各部门职能分工明确。

反观我国的管理体制,由于起步较晚以及对饮用水资源保护的认识不足,和发达国家相比至少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主管部门不明确。当前,饮用水源地的管理涉及水利、环保、建设、卫生、交通、海事等多个部门,出现多龙头管理的现象,其中地表水和地下水源地的权属分别为水利部门和地矿部门,供水企业的权属部分为建设部、部分为水利部,而饮用水的卫生监督为卫生部,这导致了监管体制不顺,职责不明,既有缺位,又有越位。同时,对水源地水质监测的有水利、环保、城建、卫生等部门以及制水企业,所测内容基本相同,但所依据的规范、监测方法、监测频次、监测点位等各不相同,既造成资源浪费、重复建设和监测缺位,又使同一水源地出现多种数据,缺少权威性和统一性。[2](2)对流域进行统一管理的方针政策没有得到贯彻执行。这一点突出表现在以下这个方面:虽然《水污染防治法》中规定“统一管理与分级、分部门管理相结合”,《水法》也明确规定“统一管理和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成立专门的流域级的水环境管理或者水污染防治机构。因而在饮用水源保护中难以行使有效监督管理权,使饮用水源保护得不到保障。可见迫切需要在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的基础上改进我国目前的饮用水源保护管理体制。

2、水质监测

饮用水源水质监测是执行饮用水源保护法律法规、标准和进行饮用水源监督管理的重要技术手段和依据。因此世界各国都制定了相应的饮用水水质监测制度来规范监测活动。日本的环境监测系统,包括机构、人员、设备等比较健全和完善。在《水质污染防治法》中明确规定了有关水质监测制度。英国《水源法》第3章用10节的篇幅对水文测量、地下水调查、最小流量的定期审查等作了专门规定。美国《联邦水污染控制法》第308节对“检查、监测和进入现场”作了规定。[4]

到目前为止,我国相继颁布了一系列与饮用水源监测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标准。其中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地下水质量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城市供水水质标准》、《水环境监测规范》、《农用水源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和《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等。[6]这些法律法规及标准规定了我国的水质监测制度,并制定监测规范,如提出了饮用水源地监测断面的布设方法和监测频率和样品的采集技术;规定了饮用水源地的监测项目及其分析方法。但另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出,针对饮用水源地的监测方法还没有统一的标准,而且现有的针对饮用水源地的监测技术也不够全面和具体,例如还没有根据小城镇的技术经济情况和水源特点制定相应的监测项目,对分散式和农村水源地的监测标准也还是一片空白,导致小城镇和农村供水水源地没有科学合理的评估标准及保障措施,影响了水源水质的保障。根据卫生部门和水利部门调查[5],中国目前农村饮用水符合农村饮水卫生准则的比例为66%,还有34%的人口饮用水达不到准则要求。因此,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饮用水安全,加强对饮用水源地监测,考虑到农村饮用水源地的特殊性,应针对小城镇及农村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饮用水源监测技术标准。

3、水质安全评价措施

为了保证水源水质安全,各国大都进行水源水质评价,但对评价方法各国没有形成统一模式。例如美国国家环保局利用指标体系总体评价流域内饮用水源的风险,选取15个指标,其中7个指标同饮用水源状况相关,8个指标与生态系统脆弱性相关;水质安全状况利用定性指标进行说明,分为好、问题很少、问题较多等级别,水源脆弱性分为低和高级别。[7]而新西兰环境部和卫生部联合制定水源地监测分级框架草案,根据流域调查资料,通过确定水体水质等级和风险等级,最终将水体作为饮用水源的适宜性分为5级,并说明每种等级对应水体所需的处理水平。[8]但可以看出它们有个共同点就是在水源评价过程中都会考虑水质风险问题,这就更能防范突发性水污染事件。

目前我国为了保障水源地的水质安全仅仅是在24项必检项目基础上,增加了5项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检测指标。该保障措施主要侧重于对水质类别的评价,而且多是基于简单的指标因子、单级或单目标的环境系统和确定性的系统评价的假定。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

⑴我国水质检测方法和技术相对落后,导致数据相对缺乏,无法获得足够的信息。据报道,我国相当一部分省市基本不具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特定项目中全部指标监测能力,只有少数部分地级市具备有毒有机物个别指标的监测能力。[9]

⑵到目前为止还没找到通用的评价方法及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目前我国常用的水质评价方法有单因子评价法、污染指数法、模糊数学法、灰色系统评价法、BP人工神经网络法等。但都各有优缺点:单因子评价法以最差水质指标所属类别作为综合水质类别,评价结论表现为过保护;污染指数法能够直观判断综合水质是否达到功能区目标,但是不能判断综合水质类别;模糊评价法由于体现了水环境中客观存在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符合客观规律,具一定的合理性;但由于在模糊综合评价中,一般采用线性加权平均模型得到评判集,使评判结果易出现失真、失效、均化、跳跃等现象,存在水质类别判断不准确或者结果不可比的问题,而且评价过程复杂,可操作性差。[10]灰色系统分析法具有简单、可比的优点,但是存在分辨率低等问题。BP人工神经网络用于水质评价允许有大量供调节参数,运算速度快;具有全息联想功能以及自组织、自学习、自适应和容错能力。不过对于协同性较差的样本,评价结果易出现均化现象。因此相同的水样由于水质评价方法不同可能出现会结论不一致的现象。

另外,水质安全应该包括水质类别和水质风险两个方面,但我国现在只是注重水质类别的评价,却忽视了对水质风险的评价,这对应对突发性水污染事件是不利的。因此应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并参考国外的经验,把水源地的水质评价和风险评价有效的结合起来,从而使评价结果更为准确。

4、结语

上述分析表明,我国城镇与农村饮用水源地的保护措施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缺陷,需要尽快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根据我国城镇与农村饮用水源地安全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其水源水质特点,分别制定与我国城镇和农村相适应的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建立和实施从污染源控制到水源水质保护的保障措施,为我国城镇和广大农村的饮用水安全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蓝楠.国外饮用水源保护管理体制对我国的启示[J].能源环境保护.2007(5):58-62

[2]郭陶,王如洁,牛红义.当前我国饮用水源地存在的安全问题及其法律规范化策略[J].科技创新导报.2008(9):247-248

[3]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小城镇规划标准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4]蓝楠.中外饮用水源保护法律制度比较[J].国土资源.2006

[5]翟浩辉.在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网,2004-11-28.

[6]李仰斌,张国华,谢崇宝.我国饮用水源保护与监测相关法规和技术标准编制现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8(1):45-48

[7]USEPA.Index of Watershed Indications:An overview.http://www.epa.gov/iwi/iwi-overview.pdf

[8]衣强,毛战坡,彭文启.饮用水水源地评价方法研究[J].给水排水.2006(7):7-10

[9]郑丙辉,张远,付青.中国城市饮用水源地环境问题与对策.中国城镇水务发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7:86-91

上一篇:选择合适的解读方法下一篇:语文假期作业的个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