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集中饮用水(精选9篇)
农村集中饮用水 篇1
近年来, 不安全、不卫生的饮用水威胁广大居民生命和健康的事件时有报道[1], 为全面了解我县农村集中式供水的卫生状况和水源、水质的基本情况, 保障全县农村50万人口的饮用水安全, 2014年5月修水县卫生监督所对农村集中式供水单位进行了摸底调查, 并对其源水、出厂水、末梢水进行抽样检验, 现将调查和监测结果报告如下。
1调查对象
修水县的37家农村集中式供水单位, 其中乡镇级35家, 村级2家, 37家中国家改水项目19家。
2调查方法
2.1制订《农村集中式供水单位基本情况调查表》, 内容包括基本情况、卫生管理状况、水源类型和防护情况、水处理情况、水质检测情况五个方面。
2.2按西、南、东、北、中的顺序先后对修水县农村集中式供水单位进行摸底调查和水质抽样检验, 并建立档案。
2.3水质检验按照国家卫生部GB/T5750执行, 检测项目有:色度、浑浊度、臭和味、肉眼可见物、p H值、总硬度 (以碳酸钙计) 、铁、锰、铜、锌、铝、阴离子合成洗涤剂、硫酸盐、氯化物、溶解性总固体、耗氧量、挥发性酚、氟化物、氰化物、汞、镉、砷、铅、铬 (六价) 、硒、氨氮 (以N计) 、硝酸盐、细菌菌落总数、总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群、大肠埃希菌、游离余氯[2]。
2.4按照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水源水GB/T14848-93《地下水质量标准》和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限值对水质进行分析[3]。
3调查结果
3.1供水人口和日供水量
本次调查的37家供水单位供水人口范围在0.2万~4万人之间, 受益人数为25万, 覆盖率为50%;日供水量范围在200~10 000吨之间, 其中千吨万人改水工程的15家, 百吨千人改水工程4家。
3.2持证情况
37家供水单位中, 5家有卫生许可证, 许可证持有率为14%, 调查从业人员持健康证率为60%。
3.3水源类型和防护情况
我县农村集中式供水的水源共有4种, 其中以山泉水为水源的13家, 以库水和江河水为水源的13家, 以井水为水源的11家, 分别占调查单位的35%, 35%, 30%;在防护地带设置了告示牌并采取相应的水源保护措施的11家, 未设置告示牌、无任何水源保护措施26家, 分别占调查单位的30%和70%[3]。
3.4水处理情况
我县37家农村供水单位, 有混凝沉淀设施的26家 (其中未使用的有11家) , 无混凝沉淀设施的11家, 分别占调查的70% (使用率58%) 和30%;有过滤设施19家, 无过滤设施的18家, 分别占调查的51%和49%;机械消毒的7家, 人工消毒的20家, 未经消毒的10家, 分别占调查的19%, 54%和27%。总之, 本次调查37家农村供水单位, 水净化处理设备、设施符合净水工艺要求并正常运行8家, 其合格率21%。
3.5水质检验情况
本次调查37家农村供水单位全无水质自检设备, 委托检验开展的2家, 未开展的35家, 分别占调查的5%和95%;监测采集的37个源水, 其检验结果不合格指标均为微生物, 其中地下水11个, 合格的6个, 合格率为55%, 河水和库水13个, 合格的8个, 合格率为62%, 而山泉水13个, 合格率为100%;监测采集的出厂水17个, 不合格的指标大部分为消毒剂余量和微生物, 其中微生物指标不合格的8个, 消毒剂余量不合格的11个, 浊度不合格2个, 分别占出厂水的47%, 65%和12%;监测采集的末梢水共43个, 不合格的指标大部分仍为消毒剂余量和微生物指标不合格, 其中消毒剂余量不合格的29个, 微生物指标不合格的16个, 浊度不合格2个, 分别占出厂水的67%, 37%和5%。
4讨论与分析
此次调查表明, 修水县农村集中式供水单位卫生管理意识淡薄, 水处理工艺落后, 水质微生物污染严重。虽然修水县地处赣西北丘陵地带, 工业污染相对较少, 但生活污染、农业施肥和杀虫剂的污染以及大气自然沉降和山洪暴发等原因污染仍然存在, 其主要问题如下:
4.1 80%的集中式供水单位未建立健全生活饮用水卫生管理规章制度, 86%的供水单位未取得卫生行政部门卫生许可擅自供水, 40%的供 (管) 水从业人员未取得健康体检和卫生知识培训合格证从事供水。
4.2尽管新建的供水单位是国家投资改水项目, 设备齐全, 但由于卫生管理意识淡薄, 只注重经济效益不注重社会效益, 混凝池和消毒机根本未启用只是摆设, 水净化仍达不到卫生要求。
4.3半数的集中式供水单位无净化池, 无消毒设施, 即使有净化池, 也有老化、淤泥存积、长青苔现象, 人工加药不规范, 这些供水单位供水水质基本上为源水。
4.4 27%的集中式供水单位未加任何消毒剂, 29个不合格末梢水样其原因主要是消毒剂余量和微生物指标不符合国家农村饮用水卫生要求。
4.5 70%的集中式供水单位未在防护地带设置固定的告示牌, 未落实相应的水源保护工作, 是导致农村集中式供水水源水水质不合格的主要原因。
4.6全县37家集中式供水单位均无水质检验室, 也未配备与供水规模和水质检验要求相适应的检验人员和仪器设备, 委托检验频次相当低, 每年1~2次, 不能反映全年供水水质状况。
5意见和建议
为了确保农村集中式供水单位供出的水水质符合生活饮用水标准, 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预防饮用水污染事件的发生, 特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5.1各辖区乡镇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应高度重视饮用水安全问题, 把饮用水管理工作纳入农村管理工作议事日程, 指定专 (兼) 职管理人员, 签订责任书。
5.2对未取得改水项目的供水单位应增加财政投入或融资建设, 实施技改, 完善水质净化设施的建设, 改善供水单位设施落后的局面。
5.3卫生、建设、水利、环保、农业等部门应加强协调和合作, 树立大卫生观念, 将各项卫生执行措施落到实处, 加强卫生许可与卫生管理, 加强水质监督监测, 对未启用改水工程的供水单位应查明原因, 督促整改。
5.4农村集中式供水单位应增强卫生管理意识, 注重水质安全卫生的重要性, 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建立健全生活饮用水卫生管理规章制度, 设定专职或兼职管理人员。
5.5集中式供水单位应配备水净化处理设备、设施应满足净水工艺要求, 并保证正常运转, 严把饮用水消毒关 (有消毒机的启用消毒机, 无消毒机的按规定投放消毒药) , 对取水、输水、净水、蓄水设施应定期清洗、消毒和检修, 做好清洗消毒记录。我县城市市政供水的水源丰富, 水质良好, 取水点远离工业污染区, 且有较完善的自检设备和相应的检验能力, 可结合建设规划部门, 将周边运行效益差、间断供水、水质难保证的供水单位进行撤并联网, 提高农村生活饮用水质量, 从根本上保证农村饮水安全, 杜绝饮用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
5.6农村集中式供水单位应自觉遵守法律法规, 完善相关法律手续, 积极配合卫生行政部门的监督监测工作, 经卫生行政部门卫生许可, 从业人员接受每年1次的健康体检和业务知识培训[1]。
5.7各供水单位应在环保、卫生、公安、城建、水利、地矿等部门共同划定的生活饮用水水源防护地带设置固定的告示牌, 加强水源防护宣传工作, 增强农村居民保护水源的全民意识, 切实保护好水源, 巡查维修好管网, 保证供水水压和水质安全。
5.8各供水单位应落实水质卫生检测工作, 自建或联合建水质检验室, 配备与供水规模和水质检验要求相适应的检验人员和仪器设备;水质检验员经有资质的检验机构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 无自检能力的供水单位应委托有资质的检验机构进行检验, 以及时了解水质动态变化情况, 避免盲目供水。
参考文献
[1]罗华, 赵天荣, 付荣生.农村集中式供水状况及饮用水质调查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06, 26 (8) :26-27.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委和卫生部.生活饮用水标准 (GB5749-2006) [S].2006-12-29.
[3]卫生部.生活饮用水集中式供水单位卫生规范[S].2001-9-1.
农村集中饮用水 篇2
广安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公 告
第4号
《广安市集中式饮用水安全管理条例》已由广安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于2017年8月23日通过,由四川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六次会议于2017年9月22日批准,现予公布,自2018年1月1日起施行。
广安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17年9月30日 广安市集中式饮用水安全管理条例
(2017年8月23日广安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
2017年9月22日四川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六次会议批准)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保障广安市集中式饮用水安全,维护公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明确供水企业及其他社会主体的权利义务,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广安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集中式饮用水,是指从水源地集中取水,经供水企业统一净化和消毒后,进入输水管网送至用户且日供水规模达到一百立方米或者供水人口一千人以上的饮用水。
集中式饮用水安全包括水质安全和水量安全。水质安全是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出厂水和管网末梢水水质符合国家饮用水相关卫生标准;水量安全是指集中式饮用水水量能够持续、稳定满足居民生活用水需求。
第三条 在本市行政区域内从事饮用水水源地保护、集中式饮用水生产和输送以及安全监督管理等活动,适用本条例。
第四条 集中式饮用水管理应当遵循保障安全、生活用水优先、城乡一体化、从源头到用户全过程严格监督管理的原则。
第五条 市、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将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和供水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相应城市总体 规划,建立运行和维护长效机制,统筹安排专项资金并组织实施。
第六条 本市各级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集中式饮用水安全管理工作负责。市、县级人民政府应当每年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报告集中式饮用水安全情况,乡镇人民政府应当每年向乡镇人民代表大会报告集中式饮用水安全情况。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安全保护统一监督管理工作。
市、县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乡镇人民政府按照职能职责做好集中式饮用水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第七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饮用水水源、供水设施和节约用水的义务,并有权对损害饮用水安全的行为进行制止和检举。
第八条 市、县级人民政府应当依法公开集中式饮用水相关的取水许可、水质检测、行政处罚、应急预案等信息,充分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第九条 市、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多方主体共同参与、从源头到用户全程兼顾的集中式饮用水应急预案,并定期组织演练。
第二章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管理
第十条 本市实行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制度,设立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必要时,可以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外围划定一定的区域作为准保护区。
第十一条 市、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将水质良好、水量稳定的江 河、湖泊、水库等地表水体或者地下水体划定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报省人民政府批准。有条件利用地表水作集中式饮用水水源的地方,严格控制开采地下水。
市、县级人民政府根据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开采年限、水质状况或者用水需求变化等情况,可以提出调整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范围的方案,方案的报批根据法律法规规定的程序办理。
第十二条 市、县级人民政府应当确定和保护本辖区集中式饮用水备用水源,并建设完备的取水、输水系统,保证应急状态下的正常启用。
不具备双水源建设条件的地区,应当与相邻地区通过联网供水等方式保障应急供水。
第十三条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实行封闭式管理。市、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在一级保护区外围设臵生物或者物理隔离设施,并实现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视频监控的全面覆盖。
市、县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国家有关图形标志规范,在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一级、二级和准保护区设臵界标、警示标志、环保宣传等标识。
第十四条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禁止新建、改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
本条例施行前在一级保护区内已经建成的,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由市、县级人民政府责令拆除或者关闭。造成相关单位和个人合法权益损失的,由市、县级人民政府按照相关规定予以补偿。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从事给食性养殖、网箱养殖、旅游、游泳、垂钓或者其他可能污染饮用水水体的活动。
第十五条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纳入河长制重点管理。河长分级分段领导辖区内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水资源保护、水域岸线管理、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等工作,监督相关部门履行职责,统筹协调解决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重大问题。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应当设臵河长公示牌,标明河长姓名及职责、水源概况、管护目标、监督电话等内容,接受社会监督。加强对公示牌的维护管理,公示牌内容发生变更的,应当在变更后三十日内更新。
第十六条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所在地的环境保护、水行政、住房和城乡建设、卫生计生、农业、林业、公安、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等相关部门,应当建立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和应急的联合监测、联合执法、应急联动、信息共享的协作机制。
第十七条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上游不在本市的,市、县级人民政府及环境保护、水行政等部门应当加强与水源上游城市的联系和沟通,建立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污染防治协调、合作机制。
第十八条 市、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安排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生态补偿资金,对从事饮用水水源保护的单位和个人,根据其增加的生产成本或者创造的生态效益等因素进行合理补偿。
建立本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上下游水质定标考核补偿制度,具体的补偿办法由市人民政府统一制定。第十九条 市、县级环境保护和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供水企业,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监测规范的要求,对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进行实时监测,发现水质不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供水企业应当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并将实际情况及时上报当地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
第二十条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的保护除遵守本条例规定外,法律、法规已有相应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章 集中式饮用水生产与输送管理
第二十一条 从事集中式饮用水生产供应的企业,依法取得公共供水特许经营、取水许可和卫生许可证后,方可开展生产经营活动。
第二十二条 供水企业实行封闭式管理,应当在生产区域安装使用视频监控设备,非工作人员未经企业相关负责人同意并采取有效防护措施,不得入内。
供水企业工作人员不得有以下行为:
(一)供水、管水岗位无证上岗,或者擅离岗位、私自换岗;
(二)隐匿、伪造、篡改工作日志或者水质检测报告;
(三)未着规定工作服或者未经消毒杀菌进入生产区域;
(四)在厂区内饲养动物,生产区域吸烟,或者从事其他有碍饮用水安全生产的活动。
第二十三条 集中式供水设施的新建、改建、扩建由供水企业 根据城乡规划负责实施。勘察、设计、施工、监理,以及供水材料和设备的选用应当符合国家和四川省的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
第二十四条 二次供水设施选址、设计、施工及所用材料,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保证二次供水的水质和水量安全。
二次供水具体管理办法由市人民政府制定。
第二十五条 集中式供水设施(含二次供水设施)竣工后,建设单位应当组织水行政、住房和城乡建设、卫生计生等职能部门联合验收,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的不得投入使用。
第二十六条 新建、改建、扩建的集中式供水设施(含二次供水设施)投入使用前,建设单位或者供水企业应当对供水设施进行清洗消毒。
供水设施(含二次供水设施)清洗消毒结束后,由供水主管部门委托具有资质的水质检测机构进行检测,检测合格后方可供水。
第二十七条 供水企业应当对集中式供水管网和设施的生产企业、使用材质、使用年限与使用情况等信息进行详细的登记造册,建立完整的档案。
供水管网和设施的使用不得超过规定的使用年限。供水企业应当对老旧、破损的供水管网和设施制定更新改造计划并组织实施,避免管网漏损。
第二十八条 市、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在供水管网和设施周围划定安全保护范围,并根据国家有关图形标志规范设立保护标志。
安全保护范围内确需建设的工程可能影响供水设施安全的,建设单位应当向供水企业查明供水管网和设施的分布情况,采取 有效的保护措施,避免影响供水管网和设施的正常使用。
第二十九条 供水企业生产供应的出厂水、管网末梢水应当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相关要求。
供水企业至少每月对进厂水、出厂水常规指标检测一次,至少每半年对进厂水、出厂水全面检测一次,并向卫生计生、住房和城乡建设、水行政、环境保护等部门报送水质报表、检测资料。
供水企业应当定期对供水管网的盲端及用水量较小的管道进行更新式放水,确保水质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
第三十条 市人民政府应当建立饮用水水质检测平台,检测结果信息共享,避免重复检测。
第三十一条 供水企业应当建立计量和管网压力实时监测系统,发现渗漏、爆管等突发事件时,供水企业应当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及时组织抢修,公安、交通、住房和城乡建设、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等有关部门和用户应当予以配合,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阻挠。
供水企业在完成抢修作业后,应当将因抢修作业影响到的相关设施或者妨碍物恢复原状。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法律、法规已有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十三条 负有监督管理责任的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 反本条例规定,失职、渎职或者有其他未正确履行职责,影响饮用水安全的,由有权机关对相关单位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二条第一款规定,城市供水企业未对生产区域实行封闭式管理,或者未安装使用视频监控设备的,由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并处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逾期不改的,处一万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
村镇供水企业未对生产区域实行封闭式管理,或者未安装使用视频监控设备的,由水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并处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逾期不改的,处一万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七条第一款规定,城市供水企业未建立完整档案的,由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并处五百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的罚款;逾期不改的,处五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村镇供水企业未建立完整档案的,由水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并处五百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的罚款;逾期不改的,处五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九条第二款规定,城市供水企业未按照规定的频次对饮用水相关指标进行检测的,由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可处违法所得三倍以下的罚款,但最高不超过三万元,没有违法所得的可处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逾期不改导致供水水质不符合国家标准的,由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村镇供水企业未定期对原水、出厂水、管网末梢水水质进行检测的,由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整改;逾期不改导致供水水质不符合国家标准的,由水行政主管部门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九条第三款规定,城市供水企业未对供水管网的盲端或者用水量较小的管道进行更新式放水,导致供水水质不符合国家标准的,由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责令改正,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村镇供水企业未对供水管网的盲端或者用水量较小的管道进行更新式放水,导致供水水质不符合国家标准的,由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八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有权机关、有关单位应当对于因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受到污染、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社会公共利益受到损害而提起的诉讼,依法予以支持和配合。
第五章 附 则
农村集中饮用水 篇3
1 吴忠市农村集中饮用水水源地基本概况
吴忠市地处黄河上游下段, 工程地质条件较好, 地层由卵石、碎石、黄沙土、黄土等混杂而成, 具有完好的含水性能, 地下水类型为潜水、水位埋深较浅。气候属干旱区, 具有明显的大陆性气候特点:四季分明, 气候干燥, 全年雨量少而集中, 蒸发量大。
吴忠市农村集中饮用水水源多为地下水型水源, 还有极少的湖库型水源和河流型水源。吴忠市地下水类型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 在150米深度内除浅层潜水外, 下部有承压水。潜水层含水层的岩性为砂砾岩、中粗砂、细砂, 其厚度由西向东变薄, 普遍小于20米, 水位埋深大于10米。承压水分布在洪积倾斜平原前沿细粒带与冲击平原交错部位, 含水层厚度不稳定, 含水层岩性为细砂、厚度为10-30米, 最厚达50米, 水位埋深1-10米, 承压水接受潜水的越流补给及侧向地下水径流补给。
境内地下水80%为灌溉水渗透补给, 次为雨水补给。主要水源有黄河水 (引黄灌渠) 、湖泊水和山泉水, 影响饮用水水源地的地表水主要有黄河干流、引水渠、排水沟。
2 水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水质现状
受区域水文地球化学条件及含水层上覆包气带等土体的矿物成分、粒度组分、化学成分等影响, 承压水水源地和潜水水源地区域整体水质较差。
地下水型水源地水质多为Ⅴ类水质, 很多为高氟区, 水库型水源地水质超标, 主要污染物为地质水文原因引起的石油类本底偏高。河流型水源地水质超标, 主要污染物均为地质水文原因引起的高锰酸盐和化学需氧量本底偏高。
2.2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不完全
各级政府虽然积极开展了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的划分工作, 但仍有一些农村集中饮用水水源地没有划分了水源地保护区, 对水源地没有进行保护。
2.3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建设和环境管理水平需要提高
近年来, 农村集中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监管工作, 在国家环保部的大力支持下迅速展开, 有力推动了农村集中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监管工作。但整体水平依然严重滞后经济社会发展, 亟待提高。
2.3.1 机构状况
由于历史原因, 农村集中饮用水水源地管理至今尚未建立全面有效的管理体系。虽然环保、城建、供水、水利、国土、卫生等部门均有相应的管理职能, 但因各部门之间缺乏协调, 饮用水水源地依然处于多头管理状态。由此造成水源工程设施管理、水量调度与水质管理分离, 原水管理与城市供水系统分离, 水源地环境保护与水源地规划、管理的分离现状短期内难以改变, 同时也制约了饮用水水源地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
目前, 吴忠农村集中水源地由所在地水务局、自来水公司、乡镇、村、个人承包、个人买断等多种方式管理。各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国家城市供水水质监测网、卫生防疫站均定期对水源地水质进行监测。各市、县目前均没有建立统一协调的管理机构。
2.3.2 法规建设
有关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的地方性法律法规工作比较滞后, 对监管工作起不到指导作用。
2.3.3 管理能力建设
水源地保护区管理能力建设方面监测、监察能力、应急响应能力与国家的要求尚有一定的距离。
2.4 水源地区位条件恶化
对于严重缺水的吴忠地区, 近年来随着农村的飞速扩容, 工业园区、设施农业的大规模开发建设, 使得周边的水源地成片纳入城建区, 原本远离乡镇、人烟稀少的水源地被挤占、开发现象也日益严重, 加之部分乡镇水源地目前依然难以替代性, 水源地环境风险愈来愈大, 区位条件呈恶化趋势。
2.5 水源水质存在威胁
吴忠市乡镇饮用水水源地主要为地下水型, 水源补给主要靠农田灌溉、渠系渗漏及大气降水, 污染威胁主要是农业面源、工业和生活污染源, 其中工业污染较少影响个别水源地。同时, 由于少数水源地临近公路, 危险物品运输、交通事故也是潜在和突发污染事故的威胁源。
2.6 水源水量存在威胁
宁夏是全国地表水水资源最贫乏的省区之一, 在资源型缺水造成的饮水困难没有解决的情况下, 水质性缺水矛盾日益凸现, 进一步加剧了饮用水水资源的困难。主要原因一是农村周边饮用水水源地工农业争水, 部分水源地内外机井密布, 长期超采形成大范围的地下降落漏斗。二是工业用水多为混层开采、农用抗旱机井成井条件差, 管理不善极易形成地下水的越层通道, 导致周围劣质水、潜水的直接入侵, 造成水源地水质下降甚至被迫关闭。三是由于面源污染, 地表潜水大面积污染, 严重威胁地下水源地安全。四是受降雨影响, 水库型水源地水源不足, 供水能力下降。
3 保护对策
针对吴忠市农村集中饮用水水源地的现状和存在的一些问题, 现对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提出以下建议:
3.1 健全水源地管理体制
3.1.1 理顺部门关系。
饮用水保护工作涉及部门众多, 要切实加强沟通协调工作, 建立完善统一监管分头实施的管理机制。水利、环保、卫生、规划等相关部门, 应当明确划分职责, 按照职能分工把工作任务进行细化分解, 建立分工明确、团结合作的联合机制, 减少和避免农村集中饮用水环境保护和治理过程中出现推诿扯皮、管理缺失等现象。
3.1.2 加大执法力度。
首先要加强执法队伍建设, 配齐环境监测装备设施, 确保仪器设备和检测试剂的完善配备。同时, 定期开展专项整治活动, 发现问题, 及时整改, 并督促落实, 杜绝一切安全隐患。
3.1.3 实现公众参与。政府应当畅通检举投诉渠道, 接受公众的监督, 并建立定期公开制度, 及时向公众发布水质状况。
3.2 加强水源地非点源污染的监管
长期以来, 我国环境保护的重点防在点源的治理上, 对水源地非点源污染的危害性认识不足, 当前必须转变观念, , 加强水源地非点源污染研究, 加强对地表饮用水源污染调查方法、污染负荷定量计算方面工作, 研讨可行性较高、适用性较强的方法, 建立适合我国特点的适应性强、精度高、理论性好的非点源污染符合定量计算模型, 提出具有我国特色的水源地污染防治的对策和方法。
3.3 充分发挥高科技作用
要利用知识创新工程改革旧的农业耕作方式, 建立生态农林体系。应充分考虑农村区域特点, 实行农资、农技一体化, 推广高浓度的复合肥及作物专用配方肥, 运用科学施肥技术及优化耕作制度, 减少氮肥施用量。充分利用“绿色肥料”替代部分化肥, 实施测土施肥, 提高化肥的利用率。广泛施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选择性强、效益高的生物农药。植树种草, 涵养水源;合理灌溉, 防止水土流失。
3.4 加大水源保护的宣传力度
我们要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介进行宣传, 强化公众
摘要:对吴忠市农村集中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并提出了水源地的一些保护对策。
农村集中饮用水 篇4
根据湖北省环境保护局《关于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水源调查工作的紧急通知》(鄂环发〔2005〕11号)精神,我局迅速组成专班,进行紧急动员和布署,紧密结合荆门工作实际,扎实有效地开展了调查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将主要情况汇报如下:
一、调查工作情况
为切实搞好这次专项调查工作,我局领导高度重视,对集中式饮用水源的调查工作进行了专题研究。一是成立了以局长彭金泰同志为组长,总工刘厚安同志为副组长,局生态科、污控科、环境监察支队、环境监测站负责人为成员的荆门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调查工作领导小组,并抽调各单位业务技术骨干组成了专项调查工作专班,具体抓好此项调查工作。二是召开专题会议,布署工作任务。为了保证调查工作顺利实施,我们召集各县市区环保局的分管领导和职能科室负责人召开了专题会议,研究布署调查工作方案,组织讲解了调查表相关指标填报说明,使与会人员明确了这次调查工作的范围、内容、措施和具体要求。三是要求在调查工作中紧密联系城建、水利部门,明确重点,做好相关基础性工作的调查摸底。通过各种措施,使这次调查工作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按期完成调查、汇总、调查报告等工作任务。1
二、调查结果分析
按照本次调查工作的要求,我们将全市所有乡镇以及乡镇以上的大小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情况都进行了调查,其结果如下:
全市乡镇以上的自来水厂取水处共66处:其中市直5处、钟祥20处、京山县18处、沙洋县16处、东宝区6处、屈家岭管理区1处、掇刀下辖的白庙、团林、麻城等乡镇全靠荆门市自来水公司供水,故掇刀区无自来水厂。全市自来水厂取水总量为7999万吨,服务人口为109.49万人。从自来水厂取水处的水源地类型上分:66处水源地,其中水库27处,河流24处、地下水12处、湖泊3处,分别占水源地总数的41%、36%、18%和5%。
在以往的工作中,我们对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开展了一些环境管理工作。从这次调查来看,66处饮用水源地,有49处进行了水功能区划,其中划分为二类水体的36处,划分为三类水体的13处,还有17处(主要是地下水和小型河流)未划分水体功能。从水质现状来看,66处水源地,经过监测确认能达到二类水质标准的有12处,主要是荆门城区、京山城区、钟祥城区和东宝漳河镇的自来水厂;经监测达三类水质标准的有4处、达四类水类标准的有2处,未监测的48处。
三、存在的问题
通过这次专项调查发现,我市在饮用水源水质环境监管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饮用水源保护工作起步较晚,管理还有待于进一步规范。目前,全市水环境功能类别划分工作还不够全面,66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表水还有5处未按规定进行地表水功能类别划分,辖区内地下水环境功能类别划分工作尚未开展。
2、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工作没有全面开展。由于以往对饮用水源的监测面有限,加上本次调查时间紧,全市66处饮用水水源地进行了规范环境监测的仅为18处,还有48处(一般分布在乡镇)饮用水源水质未进行监测,因此可以说,目前对全市饮用水源的水质特别是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的水质现状还不十分清楚。
3、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及设立工作有待进一步完善。66处饮用水水源地实行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分的仅有8处,即荆门市二水厂、市三水厂、中石化荆门公司水厂、荆门热电厂水厂,葛洲坝水泥厂水厂、东宝区漳河镇水厂、钟祥市自来水公司皇庄水厂和荆门市荆襄供水有限公司。这些饮用水源地分别按饮用水源保护区的规定设立了饮用水源一级、二级保护区和准保护区,并在取水点设立了标志牌。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及建议
1、进一步加强饮用水源保护相关法规、文件的宣传和贯彻落实,使人们增强对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切实加强领导,完善组织机构和各项管理制度,逐级实行工作责任制,建立健全检查考核制度,逐步将此项工作纳入法制化管理
轨道。
2、针对这次调查中发现的问题,迅速制定出整改方案,整改的重点一是按规定划定饮用水源保护区,二是对存在饮水安全问题的单位组织全面检查和督办,及时下达整改意见,限期整改。
3、建议省环保局组织开展一次全省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的专项行动。统一部署,统一制订监测方案,并在监测经费上给予一定支持,做到全面掌握集中式饮用水水源的水质现状,使确保饮用水源水质安全的环境监管工作落到实处。
荆门市环境保护局
农村集中饮用水 篇5
按照国家环保部《关于开展地级以下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环境状况评估工作的通知》 (环办[2013]16号) 要求部署, 结合贵州省环保厅对以县 (区) 为单位创建小康社会涉及的饮用水水源考核工作要求, 贵阳市乌当区对辖区内7个建制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进行了调查分析, 确定将偏坡乡、百宜乡、新场乡、新堡乡、下坝乡、羊昌镇、水田镇10个取水点纳入评估。本文旨在对乌当区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进行调查分析, 并提出水源地保护对策及建议, 为乌当区乡镇饮用水开发利用和污染防治提供一定的参考。
1 饮用水源地概况
1.1 水源地分布
乌当区位于贵阳市东北部, 总面积686 km2, 辖5乡3镇、5个社区, 地貌以山地、丘陵、坝地为主, 整体地势北高南低, 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 年均气温在14.6℃左右。森林覆盖率达到49.33%。乌当区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共有10个, 服务年限10~35年不等。其中偏坡乡2个, 百宜乡3个, 新场乡、新堡乡、下坝乡、羊昌镇、水田镇各1个。按水源地类型主要分为岩溶裂隙型地下水、湖库型和河流型地表水。其中岩溶裂隙型地下水有偏坡、百宜、羊昌、新场、新堡5乡镇8个取水点;湖库型地表水有水田镇千坎箐水库;河流型地表水有下坝乡白水河。
1.2 饮用水源区划分情况
按照饮用水源保护的相关法律和《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 (HJ/T338-2007) 要求, 乌当区乡镇饮用水源点重新被划定为7个。由于百宜乡饮用水源地供水点多、点位分散, 取水量小, 不便于集中式管理, 另外百宜乡将建设柏枝田水库, 该项目已列入贵州省小型水库建设规划, 因此百宜乡3个水源点未被纳入划分范围, 该方案已完成并经专家组审核通过, 报上级部门等待批复。
2 水质现状分析
2.1 水质监测项目
监测项目包括:水温、p H、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氨氮、总磷、总氮、铜、锌、氟化物、镉、六价铬、氰化物、挥发酚、石油类、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硫化物、粪大肠菌群、硫酸盐、氯化物、硝酸盐、铁、锰、硒、砷、汞、铅共28项。
2.2 水质评价标准
乌当区10个乡镇饮用水源点中有8个按地下水源性质进行划分, 但多为裂隙式和管道出露型地下水, 监测水样采集时不能按照技术规范采集到实质意义上的地下水, 故本监测均采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2002) Ⅲ类水质标准, 对水质评价方法采用单项组分评价, 其中水温、总氮、粪大肠菌群仅作为参考评价指标[2]。
2.3 水质监测达标情况
乌当区环境监测站对辖区建制乡镇10个饮用水源点进行采样分析。根据《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办法》 (试行) (2011年3月) , 水温、总氮、粪大肠菌群仅作为参考评价指标, 另外由于大部分水源为地下水, 因此溶解氧指标也不作判定。从2013年各月监测数据来看, 在28项监测指标中, 其他25项指标均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2002) Ⅲ类水质标准。
3 乌当区饮用水源地污染现状分析
3.1 水质情况分析
通过对10个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7个月的监测数据分析可知: (1) 乌当区2013年各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良好。不考虑溶解氧、总氮、粪大肠菌群指标, 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 超标率为0。 (2) 如考虑总氮、粪大肠菌群的影响, 大部分乡镇饮用水未达到水质Ⅲ类要求, 部分甚至达到劣Ⅴ类。以2013年7月份乡镇饮用水为例, 除水田镇千坎菁水库外, 其余9个饮用水源点总氮均超标, 超标0.17~3.87倍;另外百宜乡四组饮用水点粪大肠菌群超标严重, 超标达1.4倍。
调查分析可知, (1) 由于贵州省地质条件决定, 区域境内多数地下水总氮背景值偏高, 非污染原因。 (2) 由于长期以来我国的城乡政策偏向城市, 乡镇人居环境建设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结果导致乡镇公共设施与服务普遍滞后、基础设施水平较低。乡镇污水收集与处理系统建设都存在建设不完善的问题, 有的尚停留在筹建或待建中, 没有对污水实施处理, 直接排入环境, 影响乡镇饮用水源地水质。 (3) 保护区内分散居住的一些居民生产、生活污水和垃圾没有进行集中处理, 随意排入水源保护区进入补给区造成。 (4) 零星养殖业污染造成。
3.2 污染情况调查
3.2.1 点源污染
乌当区乡镇饮用水源地基本无工业污染排放源, 除个别乡镇保护区内存在一些违规生产企业, 对饮用水源地安全保护存在一定的影响。
3.2.2 面源污染
调查发现, 部分保护区内存在畜禽养殖污染。据统计, 偏坡乡下院村一级保护区内有零星农户养殖, 其余6个水源点一级保护区无畜禽养殖;偏坡乡偏坡村、下坝乡白水河、新场乡新场村、羊昌镇羊昌村二级保护区均存在零星养殖, 其余水源点二级保护区无畜禽养殖。下坝乡白水河饮用水源点准保护区内存在农户养殖, 其它9个水源点未划分准保护区。养殖农户生活垃圾和畜禽粪便污染对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存在一定的隐患。另外, 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的使用对水源保护地存在很大的威胁。
总之, 乌当区建制乡镇2013年饮用水源点虽监测数据显示均达标, 但是依然存在一定的风险。
(1) 农村面源污染未得到有效治理, 各饮用水水源点周边均不同程度存在人居、农业生产等人为活动, 对饮用水水源水质带来重大安全隐患。 (2) 部分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点一、二级保护区有同饮用水水源保护相对立的无关建设项目。 (3) 建制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一、二级保护区重新划分工作已完成, 但仍在等待批复, 因此各保护区内均尚未设置警示标识。 (4) 各建制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均属唯一性, 缺乏备用水源, 一旦现有水源受到污染, 将面临缺水供应的情况。 (5) 区域环境监测能力还相对比较薄弱, 有待进一步提高。
鉴于上述问题, 本文就如何更好的保护好乌当区乡镇饮用水水源地, 让老百姓喝上“健康、放心”的饮用水提出以下几条保护对策及建议以供参考。
4 保护对策及建议
(1) 尽快落实乌当区建制乡 (镇)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分工作, 按照规范在指定范围和地理界线, 设置保护区标志。依法取缔水源保护区内的违法建设项目, 在一级保护区内实行隔离防护、封闭管理。加强对水源地周边污染隐患的排查和监督管理, 杜绝事故性排污对饮用水源地水质的威胁[3]。严把建设项目“三级”审批制度, 坚决防止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出现新增排污口和违法建设项目。
(2) 积极开展保护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完善生活污水及垃圾集中处理工程, 针对村寨分散的特点, 加大沼气池的修建力度和改厕力度, 实现户户有沼气、户户均改厕。在村寨集中的下游修建过滤池、活性污泥沟、或建“石井”污水处理系统, 对污水进行集中处理。在村寨组集中的区域建立垃圾收集站, 将各家各户的垃圾集中统一处理。分散户的垃圾采用就近处理方式, 设置一定的填埋坑进行处理。
(3) 建立水源地环境管理专门机构, 创建饮用水源保护部门联动、协商机制。明确政府各部门职责和任务, 形成“专门机构, 专人负责, 多部门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建立环保目标考核责任制度, 实行乡 (镇) 长职责制, 将乡镇饮用水源保护工作纳入乡 (镇) 党政领导干部环保实绩考核, 并形成评估考核长效机制[4]。建立饮用水水源地风险管理机制, 编制乡镇水源地应急预案, 积极开展饮用水源污染防治应急预警机制, 推进应急 (备用) 饮用水源建设, 有效保障饮用水源安全。
(4)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控制水源保护区内农药、化肥使用量。鼓励和引导农民科学施肥, 使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 减轻乡 (镇) 饮用水源地面源污染;加强林业生态体系建设, 搞好荒山绿化、退耕还林;做好水源地水土保持工作, 将水土流失防治与林业荒山绿化等工程项目相结合, 提高水源涵养能力, 降低面源污染。调整产业结构布局, 加强水产与畜禽养殖污染控制, 全面提高乡 (镇) 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的供水安全保障。
(5) 制定 (乡) 镇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区域生态补偿政策[5]。对保护区内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禁止使用农药、化肥的农田进行必要的经济补偿, 制定乡 (镇) 饮用水水源保护特色信贷和税收政策, 为各乡 (镇) 实施饮用水源保护工程和污染防治措施提供贷款支持;制定“以奖促治”经济政策, 鼓励各水源地管理机构和群众自筹资金、自发开展水源地环境治理、保护水源地等活动, 政府对其进行必要的经济奖励, 以促进全社会共同参与饮用水源地保护。
(6) 大力提升区域环境监测能力。通过增加环境监测投入, 购置仪器设备、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加强技术人员培训等手段, 提高区域环境监测能力, 以满足更多环境监测指标的需求。尽快开展重金属监测和有机污染物监测, 完善应急监测机制, 进一步确保饮用水源地安全。
(7) 建立饮用水水源地风险防范和预警体系[6], 加快开发建设备用水源, 确保乡镇居民饮水安全;完善饮用水水源环境信息公开制度, 实行环境质量公告制度。
(8) 加强宣传教育, 完善公众参与机制[7]。营造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舆论氛围, 加强环境文化建设, 倡导生态文明, 提倡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 改变各种不文明的环境行为和不合理的消费模式;加强舆论监督, 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 抓住典型进行剖析曝光, 开展警示教育, 发挥新闻舆论的引导和监督作用, 使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作转变成社会参与、人人有责的全民行动。
5 结语
饮用水水源保护事关公众健康, 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确保饮用水水源安全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 大力提升人们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加大对饮用水保护投入, 使各项保障饮用水安全的政策、资金、措施落实到位, 控制污染、改善环境、保护水资源, 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乡镇饮用水水质安全问题, 真正实现全民饮上健康的“生命之水”。
摘要:从保护乌当区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角度出发, 对乌当区建制乡镇10个饮用水源地水质进行分析和评价。在综合分析乌当区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现状的基础上, 针对乌当区乡镇饮用水源地存在的安全问题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对策及建议, 为乌当区乡镇饮用水开发利用和污染防治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贵阳市乌当区,乡镇集中式饮用水,调查,保护对策
参考文献
农村集中饮用水 篇6
关键词: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对策
饮用水安全问题是影响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重大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工业化、城镇化水平的迅速提高, 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不断加大, 水体污染日益严重, 水源水质环境安全受到威胁。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饮用水安全工作, 时任中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胡锦涛明确要求, 把“切实保护好饮用水源, 让群众喝上放心水”作为工作的首要任务;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大连调研时提出, 要切实加大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力度, 实行严格的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制度, 提高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2011年, 环境保护部印发了《关于开展全国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环境状况评估工作的通知》 (环办[2011]4号) , 要求各城市按年度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水源环境状况评估工作。根据环境保护部的统一部署, 青海省开展了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基础环境调查及评估工作。笔者有幸参加了这一工作, 在此基础上, 分析找出了当前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青海省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对策。
一、饮用水水源地基本概况
青海省位于中国西北地区中部, 青藏高原东部。东部和北部与甘肃省相接, 西南部毗连西藏自治区, 东南部邻接四川省, 西北部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为邻。东西跨度1200千米, 南北纵贯800千米, 总面积72.2万平方千米。全省属高原大陆性气候, 干燥、少雨, 日温差大, 冬长夏短, 四季分明;境内河流可分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澜沧江流域和内陆河流域4大流域, 年总径流量6.22×1010立方米。
全省12个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分别为:西宁市四水源塔尔水源地、西宁市五水源丹麻寺水源地、西宁市六水源石家庄水源地、西宁市七水源黑泉水库水源地、西宁市多巴水源地 (海东地区和西宁市共用水源地) , 海西州德令哈市巴音河傍河型水源地和格尔木市格尔木河冲洪积扇水源地, 海南州共和县恰让水库水源地, 海北州西海镇麻匹寺水源地, 黄南州同仁县江龙沟水源地, 果洛州玛沁县野马滩水源地和玉树州玉树县扎喜科河傍河型水源地。其中地下水型水源地9个, 水库型水源地2个, 河流型水源地1个, 主要以地下水型水源地为主, 且大部分以潜水为主, 受地表径流较为明显。全省城市饮用水源地2011年供水量13163.64万立方米, 集中式供水服务人口达到147.9838万人, 供水水质全部达到Ⅲ类及以上水质标准。
二、饮用水水源地存在的问题
㈠水源地保护区内仍存在污染源
全省大部分饮用水水源地水质逐年改善, 但个别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内仍有村民住户, 生活垃圾随意堆放, 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 同时, 农业生产中不合理施用化肥、农药, 畜禽养殖大力发展等, 对水源地构成一定的环境压力。如西宁市四水源塔尔水源地和西宁市多巴水源地部分采水泵房被村民住户包围, 存在上述环境问题。
㈡多重管理, 责任主体不明确
目前全省城市饮用水源地保护工作是由建设、卫生、水利、环保等多个部门进行管理和实施的, 由于责任主体和责任人不够明确, 存在职能交叉、职责不清等现象。
㈢监测能力相对薄弱
由于监测经费不足和监测人员缺乏, 全省环境监测能力相对薄弱。目前仅西宁市、海东地区和格尔木市的环境监测部门可以开展《地下水质量标准》 (GB/T14848—1993) 中23项必测指标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2002) 中前29项指标的监测工作, 其他州环境监测部门尚不具备开展基本项目监测的能力。水库水源地基本未监测水库富营养化项目, 未开展藻类等浮游生物监测。
㈣防护工程落实进展缓慢
截至2012年底, 全省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全部划定, 但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界桩, 网围栏等防护工程尚未跟进。其主要原因是由于一些地方财政能力有限, 一时无法安排落实水源地保护区定界立桩和建立网围栏专项经费;其次是部分环保部门工作力度不够, 抓得不紧, 没有及时向本辖区政府提出水源地保护区定界立桩和建立网围栏所需专项经费的申请报告。
三、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对策
㈠加强水源地污染源治理
对居民生活垃圾采取分类收集, 没有利用价值的固体废料进行转运或防渗处理的集中填埋, 有利用价值的和牲畜秸秆、饲料进行沼气化处理, 进行能源替代。对于城市周边地区的居民生活污水, 依托已建成的城镇污水处理厂加快推进有条件的城镇污水管网向近郊农村延伸。对于不在城镇污水处理厂服务范围内的居民生活污水, 因地制宜建设污水处理站进行处理。化肥、农药等面源污染采用农业结构调整、平衡施肥、合理施药、堆肥技术等措施进行综合治理, 实现生态农业。
㈡建立专门的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管理机构
设立专职机构, 加强各饮用水水源地人民政府对水源地的垂直管理;改进水资源管理手段和方式, 重点协调建设、卫生、水利、环保等部门的关系, 形成节水保水、洁水和增水的管理机制。并明确该管理机构依法行使的权利, 使饮用水源保护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㈢加强监测能力建设
加强各州、市饮用水环境监测能力建设, 加强技术培训, 提高监测人员的技术水平, 尽快规范监测机构, 统一分析方法、监测项目和频次。
㈣建设水源地保护工程
根据《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标志技术要求》, 在饮用水水源地一级边界设立生物和物理隔离, 同时设置界碑、宣传牌及警告牌, 在二级保护区边界设立宣传牌、警告牌、必要时建设网围栏, 让人们明确保护区范围以及保护区的管理规定要求, 按照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管理规定从事各项生产建设和生活活动。
㈤加强水源地保护宣传教育
利用电视、互联网、报纸、广播等新闻媒介, 广泛开展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的宣传教育, 让全社会都自觉来关注、支持和参与水源地保护和水源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 共同保护好水源, 共同搞好水源保护区的建设, 保障饮水安全。
四、结语
农村集中饮用水 篇7
随着工业化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朝阳地区饮用水环境质量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饮用水安全直接关系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加强水源地保护和水污染防治, 科学保障水质安全, 成为城市环境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本文依据朝阳市区饮用水源基本状况, 结合区域污染源状况, 对水源现状进行分析, 并提出具体防污规划的建议。
1 朝阳市区基本情况
1.1 地理位置
朝阳市位于辽宁省西部, 地处冀、蒙、辽三省 (区) 交界处。东与阜新、锦州相连, 南与葫芦岛接壤, 西与河北省平泉、宽城、青龙三县毗邻, 北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通辽两市相接。国土面积1.97万km2。
1.2 地质地貌
朝阳市处于内蒙古高原向沿海平原过度的阶梯分界地带, 以低山丘陵为主要地形特征, 地势为西北高、东南低。境内多山, 由于降水泥沙的冲击, 在本市东部的低山丘陵区形成几个冲击平原。多低山丘陵, 少平原, 可耕地少。
1.3 城市状况
朝阳市区位于朝阳市中部, 大凌河由南向北从市区穿过。城市建成区总面积42km2, 城市总人口59.5万人。
2 集中生活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现状
2.1 水源地分布
朝阳市区共有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3个——中山、扣北和柳城水源地, 3个水源地共有地下水取水井20眼、蓄水池4座、高位水池2座。中山水源地共有地下水井10眼, 蓄水池2座, 水井和蓄水池均位于大凌河西侧, 距大凌河河道最近的水井不足3m, 最远的350m左右。扣北水源地共有地下水井8眼, 清水池2座, 水井和清水池也均位于大凌河西侧。柳城水地有2眼供水井。
2.2 水源地供水量
近年来, 3个水源地年均取水量为5 420万m3, 实际供水总量为4 483万m3, 其中城市居民生活用水供水量为2 273万m3左右, 第二产业用水量约1 500万m3, 第三产业用水量约400万m3, 生态及其它用水量约310万m3。
2.3 水源地区域水文地质特征
朝阳市市区水源地地下水主要赋存于第四系全新统砂砾卵石层, 地下水埋深3~10m, 含水层厚度在8~37m之间, 地形开阔, 补给条件好, 富水程度较强。
2.4 水源地水质状况
2.4.1 评价标准
水源地水质采用《地下水质量标准》 (GB/T14848-93) Ⅲ类区标准, 进行单因子评价。2009年中山、柳城水源地各个水井水质质量优于Ⅲ类《地下水质量标准》, 水质良好, 符合饮用要求。2009年, 扣北水源地1#、4#和5#水井总硬度和硝酸盐氮年均浓度均超过Ⅲ类《地下水质量标准》, 且4#井总硬度超过Ⅴ类标准。这3眼水井已不宜饮用。
2.4.2 水源地水质监测结果及评价
单位:mg/L
根据监测结果, 朝阳市地下水源除个别水井的指标外, 能够达到国家地下水质量标准 (GB/T 14848-1993) 中规定的Ⅲ类标准, 即以人体健康基准值为依据, 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大部分指标能够达到Ⅱ类标准, 即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背景含量, 适用于各种用途。虽部分指标浓度含量有下降趋势, 但水源地水质状况仍不容乐观, 必须引起足够的关注。
3 水源地所处区域污染源调查
朝阳市区多数水源井分布在大凌河西岸的带状开放区式公园中, 这些井区域土地以城市绿化用水为主。目前, 扣北水源地的5#井周围是城市未利用土地, 裸露的地面上有大量生活和建筑垃圾堆放, 区域生态环境较差。中山水厂和扣北水厂均为三面是城镇居民住宅用地, 一面是城市交通用地。根据朝阳市区及水源井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以市区任何一眼水源井为圆心, 以100m、600m分别为一、二级保护区半径划圆, 圆面积分别作为一、二级水源保护区。
3.1 工业污染源调查
据调查, 市工水源井半径600m范围内仅有朝阳纸板总厂1家工业污染源。该厂是一家废纸再生纸板生产型企业, 年排放废水200万t、COD1 500t左右。目前, 现有工业污染源不会水源水质产生重大影响。然而, 经济的发展会使工矿企业增多, 并使污染物排放量增大[1]。应优先建设同一排水管网, 做好污水及管网防渗系统、合理布设排放口并加强管理。
3.2 违章建筑建筑和生活污染源调查
中山水源地的2#、4#井和清水池, 扣北水源地4#井和清水池外几米至十几米范围内建有多栋居民住宅楼, 这些住宅在建设中破坏了水源井区域的包气带岩层, 居民排放的污水与小区的化粪池形成了区域地下水污染的较大隐患。
3.3 城市下水
城市下水是朝阳市区地下水水源地受到污染的最大隐患。改道后的南大沟排污口形成与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井 (中山水源地的9#、10#井, 扣北水源地的8#、7#、6#) 和城市供水管线并行之势, 排污管路距水源井最近处不足5m;扣北水厂的北、南和东新修建了下水管网, 水厂东墙外的下水道距扣北水源地1#井不足10m, 且这一区域地质结构的防性能较差, 一旦排污管道破漏区域地下水极易受到污染。
另外, 已有水井受到城市下水污染的先例, 扣北水源地的2#、3#井就是南大沟改道过程中受到的污染, 现已停用。
3.4 面源污染调查
据调查, 处于低洼处的扣北水源地1#和5#井周围到处堆放着生活和建筑垃圾, 有受到雨水淋溶造成地下水污染的较大风险。
4饮用水源保护区环境管理建议
饮用水源保护区是指国家为防治饮用水水源地污染、保证水源地环境质量而划定, 并要求加以特殊保护的一定面积的水域和陆域[2]。朝阳市各水源地均未划定具有实际法律意义上的水源保护区, 尚无水源保护区污染治理计划和规划。水源地环境保护存在潜在危险[3]。为了加强饮用水源管理, 保障饮水安全, 需要有关部门各司其职, 由各级人民政府负责编制并组织实施实施水源保护规划, 并由环保、水利部门负责监督管理。
4.1 环保部门牵头规范水源保护区内排污单位
进一步加强饮用水源地环境管理, 逐步消除环境污染源并积极推动环境监督管理制度化、标准化建设, 在规划时间内完成水质监测系统建设, 组织对饮用水源进行监测;加大对饮用水源保护区违法排污企业的整治力度, 取缔违法排污口;拆除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周边所有工业废水排放口和规模以上畜禽养殖场及其它生产经营性设施;附近所有污染源污染物排放必须达标, 并在达标的基础上实现总量削减。
4.2 各部门合作, 进一步加大饮用水水源地周边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各级计划、规划、建设、国土资源、等市政部门结合各自的职责, 密切配合, 协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饮用水水源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 共同做好辖区内饮用水水源地及周边环境的保护管理工作。如:水利部门加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的水土流失防治;林业主管部门加快推进水源保护区内水源涵养林建设。规划、建设部门限制周边新建构筑物;市政部门定期勘察地下水管网, 防治泄露。
4.3 解决生活污水无组织排放带来的环境问题
在保护区居民点建设生活垃圾暂存点, 并安排人员及时清运, 严禁将生活垃圾倾倒于河道。查清集中式饮用水水源附近的所有生活污染源及下水管网, 评估水源污染风险, 建立风险防范预警体系, 采取必要措施消除高风险防范机制。
4.4 加强对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的宣传教育, 拓宽公众参与渠道
重点对水源地周围的居民和单位进行水源保护知识、法规的教育, 提高全市人民自觉遵守饮用水源保护条例的意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和互联网对水资源保护进行广泛、深入和持久地宣传, 提高全民的饮用水水源保护意识。
公众、新闻媒体和供水、用水单位及个人负有水源保护的义务, 享有对管理部门行政不作为和污染损害水源及水源地周边环境行为的监督和举报权。对保护水源有重大贡献的个人和集体政府应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
摘要:本文分析了朝阳市区3个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现状、水质状况及变化趋势、以及产生目前状况的原因, 针对现状提出具体的防治措施和建议。强调饮用水安全在城市环境管理中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水源地,管理,建议
参考文献
[1]井涌.水资源变化情势及对策[J].中国水利, 2008 (7) :44-46.
[2]国家环境保护总局.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7.
农村集中饮用水 篇8
1. 研究内容
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l) 分析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安全的含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2)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安全评价方法构建与评价过程。
2. 研究技术路线
根据目前国内外针对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安全评价研究现状, 研究适合的安全评价方法, 构建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进行安全评价 (确定安全评价准则集、确定评价指标权重、确定风险隶属度、进行模糊综合评价) 。
3. 饮用水水源地安全内涵及国内外相关研究
3.1 饮用水水源地安全的涵义
综合相关研究成果, 本文对饮用水水源地安全定义为:饮用水水源地安全是综合的安全, 是水源地自身属性, 具体是指水源地的基本情况 (如水质状况、水资源情况、污染源状况、管理水平、应急能力等) 能够持续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活以及经济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需要。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安全与水量安全是饮用水水源地安全的核心内容, 饮用水水源地的污染源状况、社会经济发展风险、应急能力、管理水平也对水源地总体安全状况构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3.2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于饮用水水源地安全评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水质评价以及水源的适宜性评价方面, 没有考虑水量指标、生态指标等影响, 不同国家采取的评价指标和方法具有不同特点。由于发达国家的用水结构比较稳定, 水资源利用率、污水处理率较高, 一般不存在水资源量的风险问题, 因此, 这些国家水源地评价的重点在于水质状况评价, 并且在水质评价标准和指标值上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像印度等水资源不富余的发展中国家在水源地环境评价过程中就要思考水量、水质以及管理等多层次的因素。
现阶段, 我国对饮用水水源地的环境安全评价主要是对水源地的水质、水量进行评价, 很少对水源地的应急能力、污染源状况、社会经济风险、环境监管等涉及水源地供水安全的因素进行安全综合评价, 并且对于水源地安全评价方面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4. 饮用水水源地安全评价方法研究
4.1 安全评价方法的选择
本课题主要选择综合评价方法中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进行评价。模糊综合评价法是一种基于模糊数学的综合评价方法。该综合评价法根据模糊数学的隶属度理论把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价, 即用模糊数学对受到多种因素制约的事物或对象做出一个总体的评价。它具有结果清晰, 系统性强的特点, 能较好地解决模糊的、难以量化的问题, 适合各种非确定性问题的解决。
4.2 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2.1 饮用水水源地安全的影响因子
通过对饮用水水源地研究发现, 影响饮用水水源地安全的因子主要包括:水质安全、污染源、水资源过度开发利用、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水资源保障风险、水源地应急能力五个方面。
4.2.2 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本文构建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安全评价指标分为2级, 如表1所示。
4.3 安全评价过程
本文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水源地进行安全评价, 评价过程详见下图:
4.3.1 确定安全评价准则集
根据水源地安全的实际情况及评价的需要, 将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风险划分为五级, 即低风险t1、较低风险t2、中等风险t3、较高风险t4及高风险t5, 其风险度取值范围分别为[0, 0.2], [0.2, 0.4], [0.4, 0.6], [0.6, 0.8]及[0.8, 1], 从而构成水源地环境安全评价准则集, 即:
4.3.2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权重是表达各级、各种不同指标对水源地安全影响的不同作用。本文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运用专家经验法, 即向多个专家发放调查问卷表, 专家利用经验对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各一级指标、二级指标所占的权重进行填写, 并将多个专家的填写结果进行汇总后取平均值, 作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安全评价各指标的最后权重。
将各位专家的权重结果汇总平均后, 最终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各级指标权重确定结果如图2。
4.3.3 确定风险隶属度向量
本文采用专家经验法和模糊统计法共同确定评价指标的隶属度。
4.3.4 模糊综合评价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如下:
①确定评价因素, 以影响评价对象的各种因素组成评价因素集:
②建立评价者对评价对象给出的评价结果为元素组成的评价集:
③建立判断矩阵
其中rnm表示第n个因素对第m个因素的隶属度。
④建立权重集A, 确定权重。
其中, ai表示对第i个因素的加权值, 各权数应归一化, 而且满足非负条件, 一般规定:
⑤模糊综合评价集为:
bp表示对评价集中第p个元素的隶属度。
5. 结语及建议
5.1 结语
(1) 本研究建立了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分为2级。
(2) 本课题主要通过专家经验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 采用专家经验法和模糊统计法共同确定评价指标的隶属度, 在此基础上应用了模糊二级综合评价方法评定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安全等级。
5.2 不足与展望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 但仍有一些内容亟待完善:
1) 评价指标体系还需完善。
2) 饮用水水源地安全评价方法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农村集中饮用水 篇9
岫岩满族自治县位于辽东半岛的北部, 隶属于辽宁省鞍山市, 是辽宁省鞍山市下辖的一个自治县。岫岩东邻凤城市, 西接营口、盖州, 南邻东港、庄河, 北与海城、辽阳接壤。地理坐标:北纬40度至40度39分, 东经122度52分至123度41分。总面积4507km2, 是个“八山半水一分田, 半分道路和庄园”的山区近海县, 又是东三省开放的前沿, 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自然资源享誉海内外。
县境内多山, 地势北高南低, 平均海拔79.6m。地形以山、丘陵为主, 间有小块冲积平原和盆地。低山约占全县总面积的78%以上, 主要山脉属长白山山脉, 最高峰帽盔山海拔1141.5m。也是辽南地区第一高峰。
境内沟谷交错, 河流纵横, 有500多条溪流交错迂回在大小山岭之间, 汇集成13条支流河:境内河流总长882km, 流域面积4466km2。
境内自然资源享誉海内外, 现已探明储量的矿藏有42种, 其中菱镁石、玉石、理石、滑石、花岗石、硅石量多而质好, 享有岫岩“六大宝石”之美誉。菱镁石总储量11亿吨, 含镁量47%, 储量占世界第二, 质量居全国第一。岫岩玉储量和质量居全国之首, 享有中国国石之美誉。
哈达碑镇是岫岩满族自治县的一个重要乡镇, 全镇纵向距离21km, 横向距离14.5km, 总面积305km2。下辖13个行政村, 141个村民组, 6215户, 27205口人。镇政府所在地哈达碑村, 距县城18km。
哈达碑镇主要河流是哈达河, 长约10v, 流经哈达碑、徐家堡、谢家堡3个村, 此河由3条支河流, 即头道河、玉石河、桑皮峪河汇集而成, 是大洋河上游的主要河流之一, 是岫岩镇饮用水的主要水源。近年来作为岫玉主要产地的哈达碑镇玉石加工业蓬勃发展, 而环境治理却相对落后, 大量玉石、铁矿开采废弃物、生活垃圾及污水直接排入哈达河, 严重破坏了河道及两岸环境, 使哈达碑镇形成多处河道狭窄、植被破坏的不利局面。特别是汛期, 易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洪涝灾害, 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威胁。
1哈达碑集中饮用水源环境整治的必要性
(1) 哈达碑河集中饮用水源环境治理是岫岩满族自治县饮用水安全的重要保障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 作为岫岩饮用水源地上游的哈达碑生态环境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哈达碑镇河水整治不仅关系哈达碑镇居民的饮用水安全, 而且直接关系到下游7个乡镇、20万人口集中饮用水问题, 尤其是岫岩镇10万人口的饮用水安全。因此急需对河流进行治理, 从根本上保障周围群众饮用水安全。为岫岩满族自治县今后发展提供可靠的水源保证, 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2) 哈达碑河综合整治, 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建设和谐岫岩的必要前提
通过哈达碑河生态治理工程, 充分利用河道独有的自然景色, 贯彻落实生态优先的规划思想。建设富有滨水特色的生态空间景观系统, 恢复哈达碑河生态系统, 建设优美的河滩景观、重建水生生态。创造一个生活与工作, 人工与自然环境共生交融的生态空间。以此提升形象, 拉动经济, 吸引投资。
总之, 从区域发展、工业、农业、生态及充分利用水资源等方面出发, 建设此工程是十分必要的。
2哈达碑河集中饮用水源地环境治理的具体对策
本项目通过河道综合整治工程和垃圾填埋场工程建设改善区域环境, 保障下游饮用水安全。其中河道综合整治工程包括河岸护坡堤防工程和生态堤岸建设工程。
在满足防洪排涝安全的前提下, 利用哈达碑河水资源和滩地资源, 进行哈达河河道生态整治和修复, 重塑一个自然稳定和相对健康的生态河流。建立垃圾填埋场, 解决当地生产生活垃圾污染河道问题。通过哈达碑河集中饮用水源环境治理项目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广大群众饮用水安全受到威胁这一问题。在进行上述工程, 维持原河流生态系统健康发展的同时, 实现人们休闲、娱乐、景观于一体的自然河道。
1.哈达碑的污染现状
哈达碑镇未设环卫机构, 每天垃圾产生量为4t, 其中生活垃圾占三分之一, 生产占三分之二。目前部分生活生产垃圾由村建办收集后简易填埋, 部分垃圾被河道附近居民和企业直接排入河道, 对下游饮用水安全构成极大威胁。
2.工程任务
本项目通过河道综合整治工程和垃圾填埋场工程建设改善区域环境, 保障下游饮用水安全。其中河道综合整治工程包括河岸护坡堤防工程和生态堤岸建设工程。
2.1河道环境综合整治工程
河道环境治理总长度80km。共分三段:哈达河从玉石村红岭子发源至兴隆交界处, 全长35km;夹皮沟河从头道轿顶山到哈达碑, 全长25km;桑皮峪河从桑皮峪横山里到双块石桥, 全长20km。
主要工程内容
1) 清除岸边及河道内各种垃圾, 其中主要以玉石加工废弃物为主, 另有部分塑料袋和泡沫制品等生活垃圾。共需清理河道40km, 动用土方59.35m3。具体施工程序如下:
2) 河道边坡工程及堤坝修整
河道的具体断面设计为河道上开口宽30~40m, 坡降为1.5。修整后坡顶高为3m。两侧边坡系数m=1.25, 河道粗糙系数n=0.025, 边坡采用土边坡形式。设计断面最窄处的河道上开口宽度B=30m, 原有河道上开口宽度小于30m, 须把河道拓宽到30m, 拓宽时应采取“随弯就弯”的原则, 即在不影响原河道的自然状况和保持原有河道弯曲程度的条件下进行拓宽工程。对修整后的两侧堤坝进行碾压夯实, 新进粘土, 采用机械和人工相结合的方式, 对坝堤的迎水坡和坝顶采用粘土夯实。
3) 局部毛石护砌工程
根据实际情况, 对河道的重点段和公铁桥上下游河道两侧采用毛石护砌。
1工艺流程
2浆砌块石护坡砌筑
根据坡的位置及厚度, 在基础上放线, 并立竖杆, 拉上准线, 拉线要张紧。从石料中选取在应砌位置上适宜大小的石块, 并有一面作为面, 如石料有凸部应用铁锤打掉, 砌筑块石厚度不够时在将土挖去。先将料石放在砌筑位置上, 根据料石的平整情况和对灰缝厚度要求, 在四角先用4块垫片将料石垫平, 移去垫平的料石, 铺上砂浆, 砂浆厚度应比垫片高3mm~5mm, 重新将移去的料石砌上, 用锤轻轻敲击料石, 使其平稳、牢固, 随后将灰缝里挤出的砂浆清理干净。采用丁顺叠砌时, 每顺砌一皮或两皮后, 应丁砌一皮。
4) 拆除河道内及两侧堤坝上的违建构筑物, 施工时应避免建筑垃圾残留于河道内。拆除后, 应立即将拆除物运走, 进行相关处理, 严禁将拆除后的建筑垃圾堆放在河道内及堤坝两侧
5) 对沿途桥梁进行维修并实施桥下疏通, 确保其过水能力达到设计过流要求。
6) 修建滚水坝
修建1座滚水坝:位于哈达碑河兴隆交界处, 使哈达碑河形成连续的水面。滚水坝高2m, 台阶式消能。由于哈达碑河河道较宽, 流速较小, 滚水坝长基本控制在50m左右, 所以进行各种坝型比较意义不大, 根据管理运用方便、经济实用的原则, 坝型选用浆砌石溢流坝。
滚水坝高2m, 采用折线型实用堰, 堰顶宽1m, 堰体采用M10浆砌块石砌筑, 上游面铺设0.3m厚的钢筋混凝土防渗面板, 面板混凝土设计指标为C20F200W4。为了美观及获得较好的效果, 将下游直线段做成台阶式, 台阶的高度为0.5m, 宽度为1.0m。
7) 生态堤岸建设工程
河道生态治理是使河道生态系统恢复到与未被破坏前的近似状态, 且能够自我维持动态均衡的复杂过程。生态堤岸建设是河道生态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态堤岸主要通过一定宽度的各类植被带发挥作用。已有研究表明, 植被带具有截留雨水、防止雨水击溅侵蚀;减少地表径流、防止地表水流侵蚀;防止践踏;增加水分渗透;根系固定土壤和支撑作用;净化水质, 削减非点源污染;改善生物栖息地功能;提高景观多样性等多种功能。大量研究表明植物根系对于提高土壤抗侵蚀性能的作用是非常关键的。
2.2垃圾处理工艺综述及本项目处理工艺的选择
垃圾是人类生活和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废弃物, 相伴人类社会的始终。垃圾的处理与人类历史相伴。当前, 世界各国城市垃圾处理的工艺方法主要有3种:卫生填埋、堆肥、焚烧。
垃圾堆肥是一种有效的城市垃圾处理手段, 它具有占地面积小、投资不大、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较好等优点。但就整体来看, 垃圾堆肥发展比较缓慢, 在三种主要处理工艺中应用的比例不大, 究其原因:1在城市郊区或居民区建立垃圾堆肥厂往往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如气味、灰尘、噪音等;2制取的堆肥销售困难, 特别是在那些工业发达的国家里, 由于化肥产量高, 价格便宜, 使用方便, 从事农业的生产者不愿再去使用堆肥;3由于各种原因, 人们害怕土壤受到污染, 担心堆肥中含有的重金属元素或其它有害物质随同作物果实进入人体内;4还有一部分专家通过实验认为, 最多仅有15%~20%的垃圾可以通过堆肥加以利用, 而留下的80%~85%垃圾仍须焚烧和填埋的方法处理。
垃圾焚烧是彻底处理城市垃圾的一种方法, 是当前世界工业发达国家广泛采用的手段之一, 这种方法尽管对垃圾能进行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理, 但在三种主要垃圾处理方法中, 投资大, 处理成本高, 如果垃圾产量偏小, 难以达到经济规模。另外, 垃圾在焚烧的同时会有许多种重金属、氯有机化合物, 氯化氢、氟化氢随同烟尘排出。在垃圾焚烧厂的周围, 将会造成污染, 特别是对大气的污染比较严重, 形成一种新的污染源。若对烟尘加以处理, 费用较高, 这显然不符合哈达碑镇的实际情况。另据有关报道, 目前世界出现的“二恶英”可能就与垃圾焚烧有直接的关系。
而垃圾卫生填埋法有着投资少, 处理费用低、操作简便、能处理处置多种类型的废物等优点。因此目前在大多数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许多发达国家, 如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填埋处理的比例都占到了50%以上。英国甚至达到了88%, 亚洲的韩国高达93%。即使在土地较少的日本、丹麦、瑞士等国家, 他的城市垃圾填埋量也占到了20%。
由于城市垃圾成份复杂, 并受经济发展水平、能源结构、自然条件及生活习惯等因素的影响, 很难有统一的处理模式。所以对城市垃圾的处理方式一般是随国情而异, 一个国家中各个不同的地区往往也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但最终都是以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为处理目标。我国是发展中国家, 经济实力较弱, 内陆面积广阔, 垃圾中可燃烧成份少, 在今后较长的一段时间内, 卫生填埋将是城市垃圾的主要处理手段。
在综合考虑哈达碑镇生活垃圾产量、经济投资能力、岫岩满族自治县发展状况及有宜于填埋处理的山沟等诸因素基础上, 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的处理工艺采用卫生填埋方式。
2.3处理规模的确定
1) 哈达碑镇生活垃圾现状
哈达碑镇现有人口28500人。本项目拟服务区域是岫岩满族自治县哈达碑镇哈达碑村为中心的部分村庄, 垃圾产率为1.18kg/人•d。该区垃圾产量约为4 t/d, 其中生活垃圾占三分之一, 生产占三分之二, 生产垃圾主要为玉石加工废弃物, 库容为5000m3。
2) 生活垃圾产量预测及垃圾增长率的确定
随着时间的推移, 人口的增长, 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 生活垃圾产量不断增长, 但垃圾产量的增加并非按固定的年增长率增加, 其增加量除受人口自然增长的影响外, 还受居民燃料结构、生活习惯, 消费水平等因素影响。由于本项目拟处理垃圾中玉石生产废弃物所占比例较大, 随着玉石矿产资源的枯竭, 这部分垃圾比例会有所下降。考虑到人口的增长, 所以本次预测在垃圾填埋场的使用年限内日处理垃圾量不会超过4t。
3) 工艺流程说明
垃圾填埋场地位于哈达碑镇, 在填埋之前要清理场地, 设置盲沟、排气井, 其作用是使产生的甲烷等气体沿盲沟到排气井输送到地面, 渗沥液由盲沟下行到调蓄池, 进行处理。
根据国内现有垃圾填埋场的经验, 40m间距设排气井的方案是合适的, 井口直径Φ300, 井内装Φ60×5的吸气管, 井管与吸气管壁均转有很多小孔, 可选用PVC或PC管, 二者之间充填碎石, 井管外为石笼, 以保护井管壁小孔不被堵塞, 导气管高出地面100cm以上。
3该项目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分析
3.1环境效益
1) 改善河流水质及水源保护功能作用
哈达河生态治理工程的建成和运行, 可以有效保障岫岩县水环境质量, 为下游7个乡镇、20万人口提供安全饮用水源。同时, 通过河道清理、生态堤岸建设恢复水草、草、灌木、乔木组成的自然河滩体系, 可以大量削减垃圾、化肥和农药施用可能造成的面源污染。
2) 具有很好的生态环境功能恢复作用
哈达河生态治理工程建成后, 将起到涵蓄水源、补充地下水资源的作用。通过哈达河生态治理可以为诸多生物提供生境, 在增加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复杂和稳定性、维持自然平衡。河中的鱼虾可以为水禽提供丰富的食物来源, 繁茂的植物群丛也可以为水禽提供栖息繁殖所必需的安全空间, 这对于增加河流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调节区域气候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3) 乡村环境得到根本改善
农村生活、生产垃圾一直影响农村环境的主要问题, 大量随意丢弃的垃圾不但影响环境而且极易传播各种疾病。通过垃圾填埋场建设可以有效解决哈达碑镇生活、生产垃圾随意丢弃问题, 确实保障饮用水源上游区域的环境安全。
3.2社会效益
哈达碑河综合整治工程可以保障下游7个乡镇、20万人口集中饮用水问题, 尤其是岫岩镇10万人口的饮用水安全。这对于社会稳定, 推动岫岩县和谐社会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通过对河道、河岸的综合整治可以解决当前哈达碑河已有的污染, 恢复自然河道生态景观, 营造成富有滨水特色的和谐、生态、自然的绿色长廊, 起到调解区域气候、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的作用。保障当地及下游地区饮用水安全, 大大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
3.3经济效益
垃圾填埋场日处理垃圾4吨, 服务期10年, 按每处理一吨垃圾收费60元计。则服务期内垃圾填埋可收取处理费86.4万元。通过科学合理的景观规划设计, 进一步提高区域生态环境质量, 提升区域形象, 改善投资环境, 提升土地价值, 快速拉动哈达碑镇的经济发展。
结语
1) 哈达碑河集中饮用水源环境治理工程实施后, 将有效保障哈达碑镇乃至岫岩满族自治县居民饮用水安全, 提高全县群众生活质量、改善人居环境, 加快哈达碑镇镇建设优美小城镇的建设步伐。
2) 哈达碑河集中饮用水源环境治理工程可以减少水土流失, 防止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洪涝灾害, 确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同时通过生态堤岸和垃圾填埋场建设工程可以改善当地生态环境, 美化河道景观。
3) 哈达碑河集中饮用水源环境治理工程对于北方地区农村小流域治理具有很强的示范作用, 而且其技术难度适中, 从工程角度看, 具有可行性。
4) 哈达碑河集中饮用水源环境治理项目总投资1429万元。
综上所述, 该项工程在经济上是合理的, 技术上是可行的。哈达河集中饮用水治理项目将有效处理哈达碑镇的生活生产垃圾, 保障哈达碑镇乃至全县群众饮用水安全, 提高全县群众生活质量、改善人居环境、涵养水源、加强哈达碑镇建设优美小城镇的建设步伐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项目对哈达碑河水质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将建设成一个既有浓厚生态气息, 又有怡人景观的河道, 对于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农村集中饮用水】推荐阅读:
农村集中供水站10-06
2018农村环境集中整治10-14
农村集中供水工程管理05-27
农村新建集中居住区10-09
洞市乡农村环境集中整治行动工作方案11-09
集中式饮用水09-26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07-28
集中式饮用水源05-09
化解农村义务教育“普九”债务资金国库集中支付管理暂行办法(财12-21
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标准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