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饮用水问题

2024-10-14

农村饮用水问题(精选12篇)

农村饮用水问题 篇1

随着科技的日益发展, 中国逐渐由农业大国转向工业大国。但是, 随着科技和工业的不断发展, 我国水源环境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影响。一些重工业区的地下水位在不断降低, 水质安全问题越来越严重, 这些重工业区周边的环境也相应地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

1 农村饮用水的水质安全现状

中国的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绝大部分, 近些年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 我国的农村饮用水问题基本已经得到解决。但是, 虽然大部分的农村地区解决了饮水难的问题, 但仍然没有解决饮水的卫生安全问题, 绝大部分农村地区的水质安全仍然令人担忧, 一些农村地区仍然没有喝上安全、卫生的饮用水。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均衡, 在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地区, 饮用水的安全问题令人担忧, 由于经济的落后, 这些地区的饮用水水质严重不达标, 长期饮用对人体容易造成严重的危害, 甚至导致一系列地方病的出现, 如克山病、大骨节病、砷中毒等。相较于城市, 农村的饮用水来源复杂多样, 主要为山上饮水和自挖井, 这些水源并不是全部都能够直接饮用, 很大一部分水源是需要经过进一步净化处理的。水资源监测结果表明, 这些水中含有含量过高的铁、锌、锰、铅, 不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 造成农村的水质安全问题十分严峻。

与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同样严峻的问题, 是人们对于水资源的认识。长期以来, 人们大多关注于有没有水和有多少水, 但很少关注水的质量。所以, 我国农村安全饮用水的普及率较低。在一些中等发达国家, 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达到了70%, 发达国家达到了90%。而我国的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较低, 仅东部地区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中西部地区远达不到50%。所以, 我国农村饮用水状况目前存在2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彻底解决农村地区喝水难的问题, 二是让农村地区的饮用水安全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水平, 甚至赶超发达国家和地区。

2 农村饮用水污染的原因

首先, 农村地区饮用水来源多为临近的江河湖海及山泉, 这些水中所含的重金属和有害物质较多, 往往严重超出国家饮用水安全标准。另外, 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水污染也不在少数, 农村地广人稀, 很适合建立化工厂, 一旦工厂主将工业废水违法排入附近水源, 将对当地的水源造成短时间内不可逆的破坏影响。农业中不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 导致大量的有害物质残留于土壤, 污染土壤的同时渗透到地下水层也污染了地下水。近年来, 农村畜牧业的发展速度飞快, 渐渐从分散的农户个体养殖转变为大规模、工厂化养殖, 养殖工厂产生的大量牲畜排泄物, 以及冲洗水的不适当处理都会造成严重的水资源污染, 影响水质安全[1]。此外, 农村地区的垃圾回收流程不完善, 没有相关的部门负责此项工作, 农村居民不合理地倾倒垃圾, 随意丢弃的污染物如化学电池等不可降解物, 甚至随意将垃圾丢弃到河中, 严重影响了农村当地的水资源安全。

除了由于水资源本身或者因为人为因素导致的水资源安全质量不达标的情况外, 还有一种情况是由于水处理过程中的种种因素造成水质不达标。例如, 部分农村地区已经采用的集中式供水方案, 一般都没有完善的水处理工艺和设施, 所谓的自来水实际上不过是未经完善处理的水源。未使用集中供水的农村地区大多是分散式供水, 即一家一口水井, 同样也是未经处理的水源, 农民未考虑到自家周围的污染源, 如农药、化肥、牲畜粪便等, 通过雨水等冲刷下渗透到地下水中造成饮用水严重污染。无论是哪种供水方式, 农民喝的水都是没有经过完善的水处理工艺处理过的水, 极易引起水传染病爆发, 后果不堪设想。

3 农村饮用水的水质解决策略

解决农村饮用水的水质问题主要分为2个方面, 一是从水的源头防止污染, 二是完善农村水处理工艺和设施。根据农村水污染的原因, 政府相关部门需要加强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严禁农民随意丢弃垃圾废物。同时, 政府需要制定完善的垃圾回收和处理方案, 减少生活垃圾对水资源的污染;加强农民的科学种植意识, 减少农民不合理施用农药和化肥的现象, 避免导致土壤污染、地下水污染;政府要引导农民合理利用养殖业产生的生产废物, 比如可以建立沼气池等。对于建立在农村地区的工厂, 尤其是临近水源的工厂, 政府相关部门要彻底排查违法排水排污的行为, 一经发现严厉处罚, 坚决杜绝乱排乱放现象, 从根源上彻底消灭一切水污染的可能因素[2]。

在完善农村处理水设施方面, 相关政府部门要提高重视, 在农村净水系统建筑工程上要增大投资力度, 提高净水系统工程的建设质量, 完善相关配套的设施[3]。只有这样, 净水系统才能够真正起到净水作用。同时, 对于农村已经进入使用状态的净水系统要加强管理, 及时进行净水系统的维护, 避免水质净化不彻底, 由此造成菌种残留的现象。另外, 为了使全国都可以饮用健康安全的水, 政府要加强水源的检测工作, 最好是相关的机构可以成立专门的水质监测系统, 公开公正公平地进行规定范围内的水质监测, 及时发现、及时解决水质问题。只有这样, 既加强农村水处理设施的完善, 又有效防止水污染, 农村的水质安全问题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

总之, 我国目前的饮用水水质安全问题是一个严峻的问题, 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农村饮用水的水资源保护和净水设施的维护, 在发展科技的同时不要忘记水质建设, 充分利用科技来创新工艺和改进技术, 从而净化饮用水, 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摘要:我国的水资源短缺现象日益严峻, 随着科技的发展, 现代化的工业发展造成饮用水污染严重, 水质安全成为需要改善的主要问题, 尤其是农村的水质安全问题, 近年来更是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所以, 农村饮用水的水质安全问题应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关注。基于此, 分析我国农村水质安全现状及其原因, 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农村,饮用水,水质安全

参考文献

[1]李晓娜, 朱林阁, 高璟钰.黔西北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农村饮用水水质安全现状及对策——以贵州毕节撒拉溪示范区为例[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6 (4) :12-13.

[2]陆桦, 竹建国, 许卫东.长三角地区农村饮用水水质安全问题探析--以杭州市富阳区为例[J].科技风, 2015 (26) :45-46.

[3]董志伟, 邵声波, 张敬清.2013年郑州市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水质监测结果分析[J].江苏预防医学, 2014 (3) :36-37.

农村饮用水问题 篇2

(初稿)

今年,县政协把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作为解决民生的重要调研课题,由***副主席亲自带队,抽调政协农村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及农工部、环保局、水利局、农业局等相关人员组成专题调研组,自2014年7月起,先后到**等个乡镇,采取实地察看查水源、进村入户听民意、组织座谈纳良策等举措,详细了解我县农村饮水安全情况。同时,还组织相关部门到 学习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管的先进经验。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基本情况

**县地属山区丘陵地区,水资源总量为21.62亿m3,其中县境外流入7.78亿m3,每平方公里产水量101万m3,平均地下水资源为1.64亿m3,人均占有地表径流水量2578 m3,亩均占有地表径流水量4857 m3。

全县水系主要有**港、**港、**港、**河、**水和**河,境内流域面积约为1297平方公里;县境内有**、**、**三座中型水库,总库容17546万m3,有效库容13396万m3。据近年来调查和监测,**河上游水质较好,达到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Ⅰ-Ⅱ类水质。而我县至2013年底人口约93.25万人,农业人口约75.1万人,居住布局主要集中在县域以北丘陵地带,且大多依河而居,饮用水主要依靠**河流,**河流经沙田镇、五都镇和县城(含工业园区),由于人口居住密集,排放的工业和生活污水给河流水体造成较大的污染,水质下降,部分河段只能达到三类水质标准(即PH为7.3左右、COD为16.6毫克/升左右、氨氮为0.16毫克/升左右),刚好达到可以用于自来水水源的水质标准。总体上来说,水质是安全的。但在局部地区,由于河流环境容量和自净能力有限,也存在着水质下降情况。如由**流出的**水,受**及沿途各乡镇工业、生活污水影响,水质较差;其他还有依靠地表水水库、地表水压水机械自安装的压水机的散居居民来说,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安全问题。如不加以保护,水质仍有下降趋势,必将影响全县的工农业生产和人们的正常生活。据我县《“十二五”农村自来水工程规划》,我县供水区内共有集中供水工程59处,其中设计规模千吨以上工程13处,100吨以上工程48处,100吨以下工程11处。服务总人口18.14万人,设计供水总规模约13.32万吨/d,供水普及率为20.11%,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约344589人。

二、农村饮用水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管理体制存在弊端。

1、相关部门协调不够。农村饮水工程涉及发改、水利、农业、卫生、国土、环保、公路、供电、林业、扶贫等相关政府职能部门,没有一个统一的协调机构,管理体制不顺,协调沟通困难,未能形成城乡供水一体化的体制,存在“多头管水”的问题。水资源管理和集中式供水工程建设职能在县水利局,农村饮用水源水质监管职能在县环保局和县卫生局,城区供水由县自来水公司负责,发改、水利、扶贫等部门用于农村饮水工程资金未能整合使用,未能更好发挥资金的效益。

2、农村饮水工程管理秩序混乱。一是部分农村供水工程产权不清,管理机构不健全,工程维护与日常管理难以到位;二是农村水厂投资和管理主体大多为私人企业,经营者主要考虑的是利润最大化,没有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不熟悉水质处理工艺和相关的卫生知识,对水质未落实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监测,水厂消毒设施不健全,为降低成本很少或根本不投放消毒药物;三是部分饮水工程初装费和水价不合理,费用参差不齐,收费随意性大,据了解,初装费低者500元/户,高者达3000元/户;水费低者1.5元/吨,高者达2.5元/吨。四是部分偏远地区农村供水为简易自来水,基本上未进行净化消毒处理。几户人家联合建一个蓄水池,从一个相对“干净”的地方把山泉和山沟水引到池子里,就放水饮用。水体没有得到基本的处理,纯粹是天降水。加上地方财政困难,缺少资金补助,该维修的工程不能维修,该更换的设备不能更换,不少工程甚至连正常的运行经费也无法保证,影响了工程效益的发挥。目前,管好用好这些工程,使其长期发挥效益,是一项重要和紧迫的任务。

(二)水源缺乏有效保护。

1、农村环境污染。由于我县多数农村给排水、生活污水及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居民通过集体规划,由散居变为集中,加上居民不良的生活习惯和意识,“污水乱泼、垃圾乱倒、粪土乱堆、柴草乱垛、畜禽乱跑”、“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等现象还比较普遍,甚至将河道、坑塘作为垃圾场;沿河居民将生活垃圾、人畜粪便直接排入河道,且上游不管下游,甚至一些污染设施也建在河边,造成水环境恶化日益严重。

2、种植业污染。据统计,目前我县每年农用化肥施用量达3.3吨(其中尿素占10%、复合肥占30%),农药使用量达22吨,存在不依据作物需求量过量使用农药和化肥、使用方法粗放等问题。据报道,化肥的利用率一般为30%左右,农药的利用率仅为10%左右,而未被农作物有效吸收的化肥和农药均残留在环境内,化肥直接经地表渗透到土壤和地下水,农药经挥发至空气后流入水体,导致水体的富营养化,藻类滋生,从而破坏了水环境。以近10年**河水质评估为例,COD由12毫克/升上升到16.6毫克/升左右,氨氮由0.08毫克/升上升到0.16毫克/升左右。此外,化肥农药使用的便利性和速效性还导致了农村畜禽粪便在农业使用上的锐减,且近年来随着畜禽业的集约化程度大幅提高,使养殖业与种植业脱节现象严重,畜禽粪便的还田率只有30%左右,大部分畜禽粪便在养殖场附近堆放任其发酵和曝晒,平时发酵小流入河,大雨直接冲刷下河,形成了恶性循环。

3、养殖业污染。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全县生猪存栏16.4万头、出栏19.5万头,牛存栏3.17万头、出栏0.79万头,山羊存栏2.57万头、出栏4.46万头;家禽存笼356.6万羽、出笼575.77万羽。全县规模化养殖场(户)516家,其中养猪场(户)达223家。畜禽养殖对水源的污染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问题:一是畜禽养殖排泄物处理不到位。局部区域畜禽养殖问题增加与环境容量、土地消纳能力的矛盾日益突出,主要为部分养殖场(户)污染治理设施与养殖规模不匹配,治理设施后续管理不到位,排泄物及清扫等产生的污水顺意排放导致地表水及地下浅层水源受到污染,此外,部分养殖场(户)不落实动物防疫和病死畜禽尸体无害化处理措施,随意丢弃病死畜禽尸体,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对地表水、地下水的污染,而未安装自来水的居民通过简易水压泵机装臵取水,直接受到影响。二是集约化水产养殖对水体造成污染。和过去自然养殖或者水草养殖方式不同,水产养殖户为片面追求产量和经济效益,多数采用直接向水体投放饲料的养殖方式,其中的高磷、高氮对水塘、水库的水质造成了较大的污染。更有甚者,部分养殖户在水库库区内直接投放未腐熟的畜禽粪便和化肥养殖低值花鲢、白鲢,严重影响了水质安全。如承包户曾在**镇卅八都水库采用人工养殖方式,向水体投放啤酒渣液作为鱼食,仅2007年到2009年三年时间,水面微生物密布,水库水质由Ⅰ类突变为Ⅴ类,水库下游整个水系受到严重污染,水系污染引发水库下游群众的生产生活用水困难,从而导致群众上访事件的发生。三是立体养殖模式对水质的危害。原来一直提倡的水库边养猪、猪粪喂鱼、河上圈地养鸭等所谓“立体化养殖”模式,部分养殖因没有经过充分论证而盲目上马,各类防污设施(如化粪池、沼气池)或生态化处理系统不完善甚至未建,结果“画虎不成反类犬”,直接排放的畜禽粪便同样导致了水体富营养化,对水体危害极大。

4、河道污染。一是捞沙洗沙作业影响河道水质。在河道进行捞沙洗沙作业,导致河沙减少、淤泥堆积,一方面淤泥通过厌氧发酵释放氨和硫化氢等类臭气,另一方面河沙减少丧失了对水质的净化,同时在捞沙过程中产生了大量悬浮物,河道变成沉淀池,堵塞河流,下游长期得不到净化,水质变差。二是河流生态人为破坏导致水质下降。居民在河道内电鱼、炸鱼、毒鱼的行为,导致鱼、虾、螺类剧减,水体内虫、微生物剧增,严重破坏了河道内生态环境。此外,河流不经论证,拦河建电站,枯水期栏河蓄水,涨水期放水发电,严重影响鱼虾生存,导致生态失衡,从而对水质造成了间接影响。三是沿河植被破坏对水质的影响。俗话说“山清水秀”,主要是由于雨水经过了植被净化,水质才会好。目前,我县森林覆盖率58%,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但在部分人口密集乡镇的山丘,野草丛生,到秋冬季节,就无法起到净化作用,而河道、水库周边植被覆盖率更低。少数地方,由于开山取石,生态恢复能力极差,极易造成水土流失,影响生态环境。

5、企业对水源的间接影响。虽然我县工业企业没有直接影响**河流域的水质,但间接影响也不容忽视。如滑石产业、54家砖厂、福丰化工等排放的气体,尤其是部分工厂排放的二氧化硫,导致酸雨的产生,从而影响植被生长环境,从而影响了依靠植物而生存的动物,相互再次影响,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影响。

三、原因分析

1、认识不到位。有的只看重眼前利益,单方面强调发展经济,淡化了饮水安全意识,放松并削弱了相关部门的责任。有的对原建的改水工程因资金、技术、运行、维修等问题没有解决,畏难情绪严重,有等、靠、要的思想,不积极主动采取措施,更缺乏攻坚克难的精神。有的对农民群众饮水安全知识宣传不够,一些村民的卫生观念较差,对污水、泉水与自来水程度的认识不够。在我县还有大部分邻近山区居民直接引用山体自然水,他们认为自然水方便、不要钱,故对自来水的要求不是十分迫切。

2、水源缺乏保护措施。一是有很多村人畜共用水源,临近的厕所和牲畜粪便离水源太近,周边农田中的农药、化肥、除草剂过量使用,加重了饮用水质的化学污染。二是近几年来畜禽养殖、水产养殖发展较快,规模不断扩大,绝大部分畜禽养殖(场)户没有污水、固体废弃物处理设施,70%的垃圾直接排放,造成第二次污染。三是乡镇小企业粗放经营,环境保护意识淡薄,缺少排污措施,严重污染地表水。四是乡镇集镇配套建设不完善,没有污染处理设施,导致水源污染。

3、供水系统工程建设滞后。一些乡镇人口居住分散,地形高低差异大,又加上区域内没有合适的水源或水源水量不足,集中统一供水难度大。同时部分乡镇财政与村集体经济比较困难,要实行联片统一供水和相对集中供水,都需要兴建一定的水源工程或者供水工程,且后期对这些工程的运行维护也需要相应的资金,乡镇财政和村集体资金无力承担,导致建设区域性供水工程滞后,集中供水程度不高,自来水普及率较低。

4、管理机制不健全。一是体制不健全,全县农村饮水安全体制未理顺,水利、卫生、环保、建设等行政部门只能对照其职能行使各自的管理服务职责,管理服务的整体效应难以发挥。二是制度不健全,职责不明,操作不规范,责任心不强,管理不到位。有的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偏低,加上管水人员的待遇没有保障,在处理和净化消毒等环节中,为节约成本,偷工减料,不加或少加消毒剂,致使饮水难以达标。三是管护不力。一些已建的供水工程,由于管理不善,蓄水池水泥面脱落,水管破裂,无资金维修,丧失了供水功能。

5、资金投入不足。县及县以下财政的水利投入不足,不能满足水利建设的需要,制约了水利的发展。一是至今没有建立稳定增长的水利投入机制,近年来财政预算内用于水利的投入不足,有些水利项目没有地方配套;二是水利融资平台不多,投资渠道有限,每年融资数量少;三是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和水土流失防治费、水资源费、河道砂石资源费和河砂开采权出让费等水利规费征收标准没有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及时调整,致使征收标准偏低、征收规模偏小、增长缓慢,影响水利投入。

四、已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非常关注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在加强水源保护工作的同时,抓住国家政策机遇,积极争取资金,全力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使农村饮用水安全状况得到了较大改善。主要做法是:

1、高度重视,稳步推进了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县委、县政府对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始终高度重视,先后成立了“**县自来水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和“**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项目部”,对全县自来水工程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统一调度和指挥,精心谋划,周密部署、稳步推进,确保农村饮水安全工作有序进行。

2、抓住机遇,加快农村饮水工程建设。县政府紧紧抓住近年国家加大力度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机遇,有针对性的做好前期工作,千方百计争项目、争资金,自2011年起至2013年止3年中,共争取上级投资 万元,其中国家资金 万元,省配套资金 万元,为全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奠定了基础。政府在组织工程实施过程中,始终坚持“政府组织、水利负责、部门配合、群众参与”的原则,充分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合力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几年来,全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总投资 万元,完成了 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建设任务,解决了 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截止2013年底,全县农村饮水安全人口达到 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 %,一定程度的缓解了农村饮水安全方面的突出问题。

3、以水源地保护区为重点,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工作。县里制定了《**县饮用水源地保护工作责任制》、《**县河道清障保洁长效管理考核办法》及《全县农村环境卫生专项整治活动考评办法》,实行百分制考核。并与各乡(镇、街道)签订了《水源地保护协议》,进一步提高了监管力度,建立和完善了水源地保护和监管的长效机制。各乡(镇)政府也设臵了专(兼)职管理机构和人员,制定岗位责任制,对工作进行责任分工,加强监管。

县乡两级积极投入资金进行水源保护工程建设,进行河道清淤、清理垃圾,设臵防护网、防护墙,建立沿河标准化石砌边沟和水源护岸堤,划界立标、绿化、改厕等,尤其是自今年来,县委、县政府制订实施“美丽**〃清洁乡村”两年行动计划,全面开展农村环境卫生专项整治活动,建立长效保洁机制,进一步加快治污工程和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生活饮用水源地保护的硬件水平。沿河乡镇还采取新建沿河标准化卫生箱、配备垃圾专用清运车、设立警示牌等一些保护设施。

县委、县政府加强了河道两岸护岸和水源涵养林的保护和管理。对一级保护区内的耕地,在土地规划修编和水源保护工程中进行了必要的修改,为水源保护工程的实施提供了保证。

在加强对保护区水源进行管理工作外,县委、县政府还对散落在各乡镇、村、屯的集中式饮用水源进行了自然情况和供水人口调查、环境分析等工作,定期检查和不定期地随机抽查,及时处理水源保护中产生的问题,并进行了存档备案,逐步纳入水源保护工作中,拓宽了水源保护工作范畴。

五、几点建议

1、深化认识,加强领导。县委、县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解决好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加强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关注民生的重大问题,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要切实加强对农村饮用水安全工作的领导,县乡两级政府要成立饮用水安全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明确相关部门的管理与服务职责,对县级部门、乡(镇、街道)和村组实行目标责任考核,建立协调配合机制。县成立饮用水安全综合协调管理机构,由县分管领导担任主任,纳入水利、发改、农业、卫生、国土、环保、公路、供电、林业、扶贫等相关部门,具体负责农村饮用水规划建设、管理服务和考核奖惩等工作。

2、因地制宜,科学规划。要在对全县水资源和饮水不安全人口分布进行全面普查的基础上,按照合理供水、循序渐进、先急后缓的原则编制农村饮水工程建设规划。规划既要立足当前又要放眼长远,既要处理好供水的需求矛盾又要确保水质达标。饮用水建设规划要与城市建设规划、经济发展规划和集镇及村庄建设规划相衔接。在统筹规划的基础上突出重点,根据轻重缓急分步实施。对距城镇现有供水管网较近的农村,可依托已有自来水厂的富余供水能力或扩容改建已有水厂,辐射延伸供水管网发展自来水。对人口较多,水源水量充沛,地形、管理、供水成本等条件适宜的地方,可结合当地村镇发展规划,统筹考虑区域供水整体发展,合理规划水厂建设规模和供水范围,新建适度规模的跨村跨乡镇联片集中供水工程。对有山泉水可以饮用的地方,居住分散的农户,可建造分散式供水工程;无可靠水源时,可建造雨水集蓄工程。有良好的浅层地下水等地方要因势利导,可建造分散式筒井或引泉池。提倡适度规模,供水到户,配备必要检测设备。对乡镇水厂供水管网和制水工艺进行更新改造,提高供水安全性,保证供水质量达标。延伸乡镇水厂供水管网,逐步解决居住相对集中农户的供水问题,尽快提高农村自来水的覆盖面和普及率。

3、保护环境,管好水源。一是切实做好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工作。要依法划定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制定管理办法,在保护区内禁止一切排污行为和对水源有影响的生产经营活动。二是大力防治产业污染。要严禁在饮用水水源地附近发展有污染的产业,严格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严厉打击违法排污行为,加快推行清洁生产,杜绝产业废水直接排放。三是积极控制农业面源污染。要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发展循环农业,指导农户合理施用化肥、农药,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推进畜禽粪便处理和村庄河塘整治,开展农村环境治理。严格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从事网箱、围网等形式的水产养殖活动,防止水体的富营养化。四是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建设并重,按照“户集、村收、乡镇处理”的方式,集中建设一批乡村垃圾处理中心和养殖小区,实行人畜分离,推进农村改厕和沼气池的建设,对生活污水和人畜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从源头上确保饮水安全。建议设立水源地保护基金,每年对水源地进行环境改善和污水处理。对特困饮水扶贫工程项目给予税收优惠政策,减轻项目运行和管理成本。同时出台我县水污染防治规范性文件,规范公众行为。

4、严格管理,强化服务。农村自来水厂经营带有垄断性,无论是国家投资,还是个人投资,都是政府特许经营,必须对社会承担责任,政府必须对此进行约束。要建立和完善农村饮用水安全监测体系,卫生部门要定期不定期地对农村供水站进行水质监测,通报水质状况,指导农民安全饮用水。农村自来水厂均要配备和使用加氯消毒设施,加强水源水、出厂水和管网末梢水的水质检验和监测,确保饮用水质量。各自来水厂要建立以水质为核心的质量管理体系,建立严格的取样、检测和化验制度,按国家有关标准和操作规程检测供水水质,并完善检测数据的统计分析和报表制度。还要进一步健全供水安全责任制,对检查不合格的供水单位,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行查处,并督促限期整改。各自来水厂要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完善和落实各项管理责任制,注重做好设备管道的维护、用户水表的检修出户等工作,降低损耗,提高经济效益。农村水价要兼顾农民承受能力和供水成本,按照补偿成本、合理收益、公平负担、优质优价和农村生活用水价格一般不高于城镇生活用水价格的原则,由物价部门合理确定农村水价标准,制定和调整农村供水价格要实行听证会制度和公告制度。

5、放活机制,多方筹资。农村饮用水工程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必须通过多种渠道筹集。一是向上争取项目资金,争取国家和省、市专项资金。要千方百计争项目、争资金,加快我县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步伐。二是加大政府投入。建议在争取上级部门大力支持的同时,县财政要有适当的配套投入,整合上级有关部门的扶持资金,用于农村改水项目。三是吸引民资投入。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制定优惠政策,采用市场化运作,股份制经营,筹措改水资金。对农民自建的饮水工程,经验收合格后可实行以奖代补,调动群众兴修水利的积极性。

6、注重储备,建立预案。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干旱导致的饥荒和因水致病引起的惨痛教训应该给今天一个启示:即我们应该在灾难和不幸来临之前尽可能把这种风险降低到底线。因此,我们应该逐步建立饮水安全的储备体系,加快建设我县的骨干水源工程,建立片区应急预案。各乡镇要根据对水资源的配臵,做好防旱饮水的供水储备,建立片区性的联合抵御干旱风险协作机制,加强片区间供水资源的调配与供给。同时,制定饮用水安全保障的应急预案,建立应急指挥机构,培训相应的技术人员,储备物资,落实预警与应急救援机制。

7、强化宣传,营造氛围。建议由城建、水利、宣传等部门牵头,组织各新闻媒体在全县开展一次大规模的饮用水安全和节约用水科普宣传,要使宣传活动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田间地头,普及节水和卫生知识,增强农民群众的水资源忧患意识、环境意识和饮用水安全意识,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

**县政协农村饮用水安全调研组

农村饮用水问题 篇3

我国制定的饮用水安全卫生评价指标体系由水质、水量、方便程度和保证率四项指标组成。目前根据国家规定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要求为安全;水量的要求以每人每天可获得的水量不低于40L—60L为安全;在方便程度上以人力取水的往返时间不超过10分钟为安全;在保证率方面,以供水保证率不低于95%为安全,四项指标中有一项低于最低值为不安全。

一、我国农村饮用水安全现状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70%,因此我国农村的饮用水安全对农村居民的生活和生命安全至关重要。为摸清我国农村饮用水安全的基本情况,水利部、卫生部组织人员进行全国农村饮用水安全现状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目前还有3.23亿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占农村人口的34%。其中各类饮水水质不安全的有2.27亿人;水量不足、取水不方便以及供水保证率低的近9600万人。2.27亿水质不安全人口中,饮用水氟砷含量超标的有5370万人,引用苦咸水的3850万人,地表水或地下饮用水资源被严重污染的9080万人,饮用水中铁锰超标的4410万人。总体来说,农村的饮用水存在着严重的问题。2006年8月30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了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强调实施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同时,会议还通过了《全国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十一五”规划》,由此可以看出国家保障农村饮用水安全的决心。

二、我国农村饮用水安全存在的问题

(一)工业点源、农业面源、生活污染源造成农村水环境污染

1、工业点源污染

工业点源污染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乡镇企业产生的污染物与废弃物及工业突发性事件。我国的乡镇企业分布散、规模小、经营粗放,许多企业(如造纸、印染、电镀、化工、冶炼、机械加工、矿产、建材等)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未经处理直接向江河湖泊和农田排放;工业固体废弃物以及畜禽粪便管理不当,对地表水和地下水都产生了污染。此外,工业突发性事故也会引发周边地区的水环境污染。

2、农业面源污染

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农药化肥的使用、农村畜禽养殖和水产养殖、污水灌溉。农药化肥的过量使用、投肥养殖使氮素和磷素等营养物质、农药及其他有机或无机物的污染物质通过地表径流和农田渗漏造成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污染,使水环境日益恶化。

3、生活污染源

生活污染源主要是人们使用的各种洗涤剂和污水、垃圾、粪便等的随意排放,生活污水中含氮、磷、硫、致病细菌较多,可以造成表面水域的富营养化和污染,同时农村基础设施落后,普遍缺乏废弃物和污水的处理系统,污水直接排放使水环境受到污染。

(二)地域性自然因素对农村饮用水安全提出挑战

在我国严重威胁农村饮水安全的三大隐患是氟砷含量超标的饮用水、苦咸水和污染的地表水和地下水。前两项主要受自然地理因素的影响。

1、长期饮用高氟水的影响

长期饮用高氟水会产生地方性氟中毒,表现为牙斑病和氟骨病,重者造成骨质疏松、骨变形,甚至瘫痪,丧失劳动能力。在我国饮用不安全的高氟水人口主要分布在华北、华东、西北和东北地区,且主要集中在河南、河北、安徽和内蒙古等省和自治区。华北地区的引用高氟水人口绝对数量、占饮水不安全总人口的相对比例都居于全国首位,属于高氟水重灾区。

2、长期饮用高砷水的影响

高砷水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山西、新疆、宁夏和吉林等地,受影响的人口约为289万人,占水质不安全人口的1.3%。长期饮用高砷水会造成砷中毒,导致皮肤癌和多种内脏器官癌变。砷及砷化物是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所等诸多权威机构所公认的人类已确定的致癌物。

3、长期饮用苦咸水的影响

苦咸水是指水中溶解性总固体(含盐量)超过了一定的含量,就会伴有苦涩或咸的感觉。根据调查,溶解性总固体超过2.5g/L的苦咸水,很难直接饮用。我国的苦咸水分布较广,农村苦咸水人口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北的华北、西北、东北等地区,目前全国农村饮用苦咸水的人口约有3800万。长期饮用苦咸水会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免疫力低下,诱发和加重心脑血管疾病。

(三)水源保护、水质检测不力,供水系统落后

1、水源保护和水质检测不力

我国农村缺乏农村饮用水水源水质检测,对农村水源应急预案及措施和保护力度不够。目前我国只是在城市和重点流域开展了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和评价,而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水源地分散、规模小、水质水量不稳定等因素,未能良好地开展监测保护工作,有些地区的水源水质监测还是空白。在科研方面,对农村饮用水源的研究工作较少,急需加强和完善。

2、农村供水系统落后

据初步统计,全国9.45亿村镇居民的自来水普及率约为40%,农村地区集中供水率低下,大多直接从河道、坑塘、山泉、水库、浅层地下水取水,供水设施简单,几乎无水处理设施,饮水工程建设标准低,管理设施不完善,水处理工艺落后,供水水质不达标,水质化验监测不规范,造成饮用水中有害矿物成分、污染物超标严重。另外,由于农村供水资金来源少、投入不足,使农村供水行业管理服务滞后,对水厂的水质安全执行监督不到位,难以达到国家的卫生标准。

(四)对农村饮用水安全法律保护力度不够

1、农村饮用水安全的立法缺陷

我国在农村饮用水方面的法律较少,而法规和规章较多。目前在饮用水方面的法律散见于《环境保护法》、《水法》、《水污染防治法》中,且各法律之间未能形成科学、统一的体系;而相关法规和规章效力层次较低,内容之局限性使其难以对农村饮用水安全起到全面的规范保护作用。另外,不少法规和规章由于頒布的时间较早,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要求,急需修改和调整,因此对农村饮用水安全的保护力度收效甚微。

2、专门的饮用水安全法的缺失

我国没有设立专门的饮用水安全法,这对于饮用水安全在没有其他法律形成系统保护的情况下,很难从法律角度进行规范和管理。美国早在1974年就通过了安全饮用水法,旨在通过对公共饮用水供水系统实行规范管理,以确保公众的饮水安全。并且该法律随着社会的发展已经进行了两次修改,以切实保障饮用水安全。我国的饮用水安全问题已经非常严重,这是民生的基本问题,而获得安全的饮用水也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的要求,所以我国应当及早将饮用水安全纳入到特别法中加以规范,从而保证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占全国总人口2/3的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

3、农村饮用水安全的执法缺陷

(1)政府越权管理行为时有发生,令出多门屡见不鲜。我国《水法》对水资源的管理确立了“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并且由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工作。在经济发展落后的农村地区,当地政府只看到了饮用水资源的经济效益,而忽视了流域管理的核心,也使本地的饮用水源管理效果并不理想。

(2)地方保护主义仍然存在。在经济发展之后的广大农村地区,地方政府意识到了发展本地经济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他们更多地将发展经济的希望寄托在本地投入少、产量大同时也污染严重的企业,鼓励企业加大生产,然而对企业的违法排污行为管理不够或放任超标排放,或者仅以少量罚款制裁。由此造成了农村广大地区饮用水源的污染日趋严重,威胁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3)农村饮用水安全监管不力。我国现行的饮用水保护监督管理制度主要是针对集中供水的城市饮用水安全问题,而对于广大的农村地区来说饮用水安全监管基本上处于空白,对于农村饮用水源以及水质的监测和管理也由于资金不足和技术设备落后而难以进行。

三、保障农村饮用水安全的对策和措施

(一)完善我国的饮用水安全法律体系

1、设立保护饮用水安全的特别法

为了加强对生活饮用水的保护力度,仅有散见于环境保护相关法律的内容和法规规章,远远不能满足对饮用水安全的保护要求,所以我国可以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关于饮用水安全的法律制度,制定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饮用水安全的特别法,从而给饮用水安全提供法律依据。在制定饮用水安全特别法的同时,一定要注意与《环境保护法》、《水法》、《水污染防治法》相互协调,形成统一的饮用水安全保护体系。同时,对于《水法》、《水污染防治法》中的个别内容,要注重衔接和协调,修正其中相互冲突的内容,使其能够充分发挥法律的作用。

2、建立农村饮用水安全执法监督机制

建立农村饮用水安全执法监督机制,就要克服执法过程中的地方保护主义,地方政府必须树立生态经济和环保主义理念,对造成农村饮用水安全威胁的违法违规案件严肃处理,严厉打击。国务院应当责令各地政府建立健全公众监督机制,拓宽群众监督渠道,充分调动广大农村居民监督的积极性,使饮用水安全执法全过程置于群众监督之下。在饮用水安全执法监督机制建立的同时,设立饮用水安全信息公开制度,使得公众能够及时地了解当地饮用水的安全状况。将农村饮用水安全与当地政府官员考评挂钩,设立责任追究制度。对由于对饮用水监督不力造成的人身及财产损失,追究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

(二)建立饮用水源监督机制、饮用水源突发污染事件应急管理机制。

国家应当建立农村地区饮用水源地保护的相关制度及管理部门,完善国家饮用水安全标准体系,设立农村饮用水源地监督网络,定期对农村饮用水源水质各项指标进行监测,加大对农村饮用水供水系统的投资力度,同时将地方政府、当地居民一同纳入到农村饮用水安全建设中来,从而实现国家资金支持、当地投资建设、当地居民收益的良好局面。针对饮用水源突发事件设立应急管理机制,各个部门相互协调做好突发饮用水安全事件的应对。制定应急预案编制导则,将供水系统规划、污染物威胁管理、场地描述、公共健康应对、风险评估、恢复和重建纳入到编制导则之中,使其更好地为农村饮用水安全管理服务。

参考文献:

[1]水利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卫生部.全国农村饮水安全现状调查评估报告[R]2005,10.

[2]李代鑫,楊广欣.我国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及对策[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6(5).

[3]胡林林,周羽化.国家饮用水安全标准体系分析与建议[J].中国卫生监督,2007(5).

[4]蓝楠.关注我国农村饮用水源安全[J].环境保护,2007(1).

[5]钟华平,谢石连.农村饮用水安全与地下水管理[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8(11).

关于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探讨 篇4

关键词:农村饮用水安全污染加强管理

1 充分认识加快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近年来, 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特别是“十一五”以来, 把解决农村群众饮水安全放在重要的位置来抓, 强化工作措施, 加大投入力度。但从实际情况来看, 解决农村饮水安全的任务仍十分艰巨。目前, 我国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还面临严峻的形式。加之受自然、地理和经济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制约, 投入渠道单一, 资金缺口较大, 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难度很大。同时, 由于各地区发展不平衡, 一些地区的工程规划和建设进度较慢, 影响着我国饮水安全工程的均衡发展;工程管理不够规范, 部分已成工程尚未建立良性运行机制, 影响着工程的正常运转;水源环境不断恶化, 农村饮水水源保护难度增大。这些问题都严重制约着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步伐。

2 进一步明确加快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饮水安全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继续走“集中化供水、多元化运作、专业化管理、企业化经营”的路子, 以保障农村饮水安全和实现农村自来水化为抓手, 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和农村供水设施建设, 为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目标任务是:力争从今年起至2012年, 利用5年时间基本解决全市剩余154万农村群众的饮水安全问题, 使全市农村自来水入户率达到75%以上, 基本解决全市小城镇供水和因水质造成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使集中供水覆盖平原80%以上的村镇。2010年将阎良区建成省级农村饮水安全示范区, 将长安区、临潼区、未央区、高陵县建成市级农村饮水安全示范区, 并相关区建成8处农村饮水水质监测中心。

3 切实理清加快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工作思路和措施

3.1 继续坚持集中化供水之路, 精心做好农村饮水安全项目的前期工作。

各区县要按照“城乡统筹、合理布局、防治并重、综合治理、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的原则, 抓紧编制2008-2012年农村饮水安全实施计划, 根据自然、经济条件和社会发展状况, 合理选择饮水工程的类型、规模及建设标准。对某些地区, 要做好水文地质勘探, 寻找符合饮水安全标准的水源, 打破区县、乡镇、村组的行政界限, 统一规划, 统一管理, 一律实行集中供水, 不再规划兴建零星单村供水工程;平原及丘陵区, 根据水文地理条件, 合理选择水源, 平原区以数村、数乡为单位规划兴建集中供水工程;丘陵区要适度规模, 以行政村为单位, 3-5个行政村联合, 规划兴建集中供水工程。

3.2 继续坚持多元化运作方式, 进一步加大农村饮水安全项目的资金投入。

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 资金投入是关键。要继续扩大公共财政向农村供水事业的投入。农村饮水安全项目是一项公益性工程, 各级政府要克服困难, 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供水工程的投入。2008年到2012年, 在积极实施中、省农村饮水安全项目的基础上, 市财政每年从水利建设基金和财政专项资金中拿出5400万元, 5年共筹措2.7亿元用于农村饮水工程建设。各区县政府也要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 加大对农村饮水安全项目的投入力度, 及时足额落实地方配套资金。要通过政府资金引导, 吸纳社会资金, 加快供水建设步伐。特别是一些小城镇、工业园区、集中连片的联村集中供水工程, 将会成为社会资金关注的重点, 各区县要积极做到引导、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农村供水工程建设, 进一步做大做强农村供水产业。要坚持“一事一议”的原则, 鼓励和引导农村群众投入饮水工程的积极性, 正确区分受益区群众通过投工投劳的实际行动达到改善自身饮水条件的愿望与加重农民负担的界限。

3.3 继续坚持专业化管理方向, 进一步提高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管理的标准质量。

农村供水工程涉及千家万户, 水源安全、水质监测、水量调配、水处理、设备维护、成本核算、水价管理等工作, 既有一定的技术性, 也有一定的专业性、政策性, 纯粹的群管形式无法完成规范化管理的目标任务, 掠夺式、粗放式管理更无法使供水产业实现持续良性发展。今后的农村供水工程必须走专业化管理之路, 特别是集中供水工程, 要由有能力的专业管理队伍或企业来经营管理。同时在农村供水工程建设管理中, 要以保障饮水水源安全为重点, 进一步加大水源保护、水污染防治和水质监测工作。依法严格实施水源保护区制度, 划定城乡供水水源保护区和供水工程管护范围, 制定保护办法, 特别要加强对水源地周边设置排污口的管理, 严格监控化肥、农药的使用, 杜绝垃圾和有害物品的堆放, 严格禁止在水源地附近发展高污染企业, 防止供水水源受到污染和人为破坏。各工程管理单位要建立以水质为核心的质量管理体系, 建立严格的取样、检测和化验制度, 加强对饮用水水源、水厂供水和用水点的水质监测, 对取水、制水、供水实施全过程管理, 确保供水水质安全。同时要制定农村饮用水安全保障应急预案, 保障农村居民用水安全。

3.4 继续坚持企业化经营思路, 建立农村供水工程的良性运行新机制。

农村饮水工程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六小工程”建设内容之一, 其服务对象是广大农民群众, 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国家只能在工程建设方面给予扶持, 长期运行管理还需要引入市场机制, 有偿供水, 保本经营, 达到良性运行的目的。因此, 农村供水工程一定要实行企业化经营, 严格会计核算, 加强成本控制, 确保资产保值。特别是集中供水工程, 要进一步落实责任主体, 建立责权利相统一的经营管理体系。改变过去传统的经营理念, 引入竞争机制, 采取企业管理与受益户参与管理相结合的模式。要严格按市政府印发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的要求, 采取多元化的管理模式, 按照新工程新机制的原则, 积极推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农村供水协会等经营管理形式, 组建供水公司、供水管理站或供水协会, 建档立制, 合理核定供水水价, 建立工程折旧费提留专户, 真正使每个单项工程的经营管理都落到实处。

4 切实加强对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的组织领导

各区县政府要将农村饮水安全工作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 做到一把手负总责, 并按级签订目标责任书。要进一步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指挥部办公室的建设, 保证必要的人员以及办公经费的落实。各地要采取综合措施, 依法实施饮用水水源保护制度。严格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和工程管护范围, 设立保护标识牌, 建立水源巡视制度, 加强水源保护, 切实制定保护办法。农业部门要加强科学施肥指导, 防止不合理施肥造成面源污染。环保部门要严格排污审查与监督, 坚决禁止、取缔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有污染的企业或养殖场, 严禁在保护区内设置排污口。环保、卫生和水务部门要按职责分工, 负责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的水质监测、检测, 由环保部门统一发布。

5 结束语

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要强化饮水安全工程的项目管理, 实现农村饮用水工程的良性运行。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 从政策上、法律上等多方面, 采取不同的措施, 保障农村饮用水安全, 才能制定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重点和实施方案, 才保障农村饮用水的安全。

参考文献

[1]陶宁.浅谈饮用水安全的法律保障[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 2008.4.[1]陶宁.浅谈饮用水安全的法律保障[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 2008.4.

[2]王晓丽.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8 (12) .[2]王晓丽.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8 (12) .

农村用水安全问题的探究 篇5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水的需求与日俱增,对水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是数量上的增加,对水质也有更高的要求水的供需矛盾不断加剧。目前,我国有大约六亿五千万的农民。农民作为常常被忽略的群体,饮用水的安全更是很难得到保证。受自然和经济社会条件的制约,中国城乡居民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比较突出,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

一、农村饮用水安全的现状

我国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有氟水区、砷水区、苦咸水区、用水量不足、用水方便程度低等9 种类型。农村饮用高氟水人口主要分布在华北、西北、华东地区,80%的高氟水人口分布在长江以北。长期饮用高氟水,可引起地方性氟中毒,出现氟斑牙和氟骨症,重者造成骨质疏松、骨变形,甚至瘫痪,丧失劳动能力。饮用高砷水人口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山西、新疆、宁夏和吉林等地。长期饮用砷超标的水,会造成砷中毒,导致皮肤癌和多种内脏器官癌变。农村饮用苦咸水人口主要分布在华北、西北、华东等地区。长期引用苦咸水可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免疫力低下、诱发和加重心脑血管疾病。农村饮用污染地表水的人口主要分布在南方,饮用污染地下水的人口主要分布在华北、中南地区。饮用水源污染,造成致病微生物及其他有害物质含量严重超标,易导致疾病流行,有的地方还因此暴发伤寒、副伤寒以及霍乱等重大传染病,个别地区癌症发病率居高不下。

“十一五”规划中,把解决农村群众饮用水安全放在了重要位置来抓,强化工作措施,加大投入力度。“十二五”安全饮水规划要求:一要统筹兼顾,分步实施。优先解决严重影响居民身体健康的水质问题、涉水重病区的饮水安全问题以及局部地区严重缺水问题。二要规模发展,注重实效。有条件的地区发展规模化集中供水,不具备条件的地方可以采取分散式供水或分质供水。三要防治结合,确保水质。加强水源地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完善水质检测与监测制度。四要建管并重,促进节水。建立健全县级供水技术服务体系。积极推行用水户全过程参与建设和管理。认真落实节水政策和措施,促进节约用水。五要坚持政府主导,农民参与。农村饮水安全建设管理由地方政府负总责,中央给予指导和资金支持,群众投入以投工投劳为主。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入。

今年3月16日发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建设,因地制宜采取集中供水、分散供水和城镇供水管网向农村延伸的方式解决农村人口饮用水安全问题。2013年中国有6300万农村人口喝上了“安全水”,安全饮水普及率提高到88.5%。当前中国“十二五”规划实施进入攻坚的最后两年,1.1亿农村居民和1535万农村学校师生饮水安全问题有待解决。

虽然目前安全水普及率已经很高了,但是安全自来水的应用率并不高。在山东省部分农村中,两三年前自来水系统就已经普及,但是农民群众在生活中并不习惯用自来水,还是用这家用的井水。现在自来水利用率已经高了,在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地区虽然安全水普及率已经很高,但由于经济的问题,群众还是愿意饮用井水,知识的匮乏导致他们并不了解直接饮用井水的危害。据了解,在河南省部分农村中,部分地区由于群众拖欠水费,即使普及了自来水也形同虚设。

二、农村饮水安全面临的问题研究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各地把饮水安全问题作为民生承诺纳入政府工作中。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村饮水工作,把帮助农村居民解决饮水困难作为政府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从物力、财力等各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建设一系列农村饮水工程,并提出和逐步推行一系列措施。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在取得一些经验和效益的同时,还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农村饮水安全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1)水资源分布不均,水利设施不完善。加大了解决农村饮水安全的难度。我国水资源南北分布不均,且受气候影响较大。受全球气候环境变化的影响,我国极端气候发生频繁,且水资源总量呈下降趋势,严重威胁饮水安全。我国华北、西北地区主要靠地下水源,多年来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单井出水量减少,有的井深在500m 以上。陕西、甘肃、宁夏等省山丘地区,主要靠集雨的水窖、水池和小水库,由于持续干旱,这些蓄水设施干涸,需要到几十公里外拉水吃。由于水资源短缺和缺少必要的供水设施,全国农村水量不足、保证率低的饮水不安全人口占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的三分之一。

(2)工业生后垃圾造成水污染严重,已成为威胁农村饮水安全主要因素。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工业及城市污染大量向农村转移,农村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交错,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局部突发性恶性水污染事件经常发生,大范围出现的水源污染和水环境破坏,对广大农民群众身体健康,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生活污水直接进入饮用水源、牲畜直接在水源地饮水以及牲畜的粪便也被带入到水中。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工业污染源的污染饮用水水源问题会日益严重污染不仅造成许多农民的饮水困难,而且给目前已建工程的水源保护带来巨大难度。全国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中有近一半是由于水环境污染和水源破坏造成的。

(3)过度开采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地下水含水层比地表水有更强的净化能力,以及这些化合物自身的化学性质和在含水层中的化学行为。使地下水变苦、变涩,使形成的水体硬度增加,是当前地下水污染中的突出问题。

(4)农村供水工程小型分散、建设标准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据初步统计,目前全国农村集中式供水受益人口为4亿多,约占农村人口的40%,而日供水量大于200m3的集中式供水工程受益人口约占农村总人口的15%;由于地方配套资金不到位,许多集中式供水工程设施简陋,缺少水处理和消毒设施,工程没有达到原设计标准,没有进行规定的水质检测。由于我国农村供水工程小型分散,建设标准低、设施简陋,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

(5)农村地区污染物管理不善导致农村面源污染。人们在从事农业耕作活动时,由于使用化肥、农药等,使有害物进入河流、湖泊、水库等,造成农村地表饮用水源的污染。农村面源污染中的主要污染物质是氮、磷营养元素过量使用化肥已成为农村面源污染的主要的原因,这类污染是水源保护工作中不易控制的因素。

三、明确加快解决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饮水安全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知道,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真正实现中国梦为目标,继续走“集中供水、多元化运作、专业化管理、企业化经营”的路子,以保障农村饮水安全安和实现农村自来水化为抓手。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和农村供水设施建设。为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今年再解决600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经过今明两年努力,要让所有农村居民都能喝上干净的水。

四、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思路

1、坚持集中化供水之路,合理选择饮水工程的类型、规模及建设标准。对摩羯地区做好水文地质勘测,寻找符合饮水安全标准的水源实行集中供水。

2、坚持多元化运作方式,进一步加大农村饮水安全项目的资金投入。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资金投入是关键。鼓励和引导农村群众投入因数工程的积极性,正确区分受益区群众通过实际行动达到改善自身饮水条件的愿望。

3、坚持专业化管理方向,进一步提高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管理的标准质量。农村供水工程设计千家万户,水源安全、水质监测、水量调配、水处理、设备维护、水价管理工作

登,既有一定的记住性,也有一定的专业性、政策性。今后的农村供水工程必须走专业的管理之路。同时要制定农村饮用水安全保障应急预案,保障农村居民用水安全。

五、结束语

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要加强饮水安全工程项目管理,实现农村饮用水工程的良性运作。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从政策上、法律上等多方面,采取不同的措施,保障农村饮水安全,才能制定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重点和实施方案,才能真正实现农民群众都能喝上安全水。

华 北 水 利 水 电 大 学

水资源利用与管理

农村饮用水保护现状及对策 篇6

关键词:农村饮用水;保护;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 S277.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10-12-1

水是生命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保护饮用水水源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水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是数量上的增加,对水质也有更高的要求,水的供需矛盾不断加剧。农村作为一个常常被人们忽视的地区,饮用水安全更是很难得到保证,为了解我市农村饮用水卫生情况,我们对全市4个镇农村饮用水进行了检测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对策。

1 农村饮用水水源水质状况

近几年图们市政府为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大了对农村饮用水改水力度,投入了大量财力、物力,基本解决了农村百姓喝水难问题,无固定水源的村,建设了小型集中式饮用水源,在检测结果来看,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情况较好。图们市农村周边基本无污染企业,各种指标也未见超标,但总大肠菌指标等超标严重。

2012年我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选定26个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集中式供水监测点进行监测。全年分枯水期、丰水期开展两次水质卫生监测工作,集中式供水监测点每次采集出厂水、末梢水水样各1份;其结果如下:枯水期:共监测采样52件,合格22件。合格率为42.31%。丰水期:共监测采样52件,合格12件。合格率为23.10%。

合格项目为:嗅和味、肉眼可见物、PH、总硬度、铝、铁、猛、铜、锌、挥发酚类、阴离子合成洗涤剂、硫酸盐、氯化物、溶解性总固体、亚硝酸盐氮、氨氮、砷、镉、六价铬、氰化物、氟化物、铅、汞、硝酸盐氮、大肠埃希氏菌、游离余氯。

不合格的项目为:色度、浑浊度、耗氧量、菌落总数、总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群。

2012年图们市农村饮用水不合格项目监测结果表

2 超标原因分析

2.1 乡镇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不健全,乡镇环境保护监管力量薄弱

现行的环境管理法律法规和制度,大部分都是针对工业和城市制定的,难以适应基层环境管理的需要。

2.2 管理问题

管理部门多,农业面源归农业部门,水资源的管理水利部门、污染源控制归环保部门, 水质监测既有卫生部门,也有环保部门。由于归属及运行管理均处于多头管理状态,协调、配合不足,未能形成合力。

2.3 管理粗放,形成二次污染

目前,我市农村集中式饮用水供水,未划分水源保护区,不符合饮用水源地卫生防护要求,标志设立不规范,有的取水口周围无保护设施,取水口地势低等饮用水源地周围存在诸多安全隐患。

2.4 基础建设薄弱

乡镇水源地供水能力不足、净化工艺简单,仅仅进行自然沉降,并没有净化设备。

2.5 农业面源污染还比较突出

农用薄膜回收不到位,农作物秸秆和生活垃圾的不合理处置,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农村环保基础设施的缺乏,沟河淤泥沉积,水草丛生等等,使得农村大小沟河水质发生了很大变化。水体富营养化比较严重,水环境污染较为突出。

2.6 畜禽面源污染严重

农村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的不规范,水源地附近畜禽散放、散养现象随处可见,畜禽粪尿对水源水质造成污染。

2.7 人群面源污染

人群居住和活动造成水源水质污染。村屯垃圾随意堆放,生产及生活污水乱排及对现有土地、水源的过度开发利用,水土流失等造成饮用水源水质污染。

3 对策及措施

3.1高度重视,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工作的领导,真正高度重视起来,运用多种手段,投入大量财力、物力,做好饮用水水源的规划。加强农村群众的宣传教育,提高大局意识、遵纪守法意识,自觉保护水源。

3.2明确政府相关部门的责任,各司其职,互相配合

环保部门加大对水源地范围内的污染源监管,农业部门对农业面源污染提供技术支持,财政部门对乡镇、农村饮用水建设提供资金,卫生部门加大对乡镇人口的卫生防治。同时建立健全考核机制,对饮用水源保护工作进行专项监督与考核。

3.3 建设合格的饮用水保护区,对水源污染严重的重新建造水源

制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方案,工程内容如保护区界碑、界桩的建设、宣传警示牌等。完善水处理净化、消毒设施建设。

3.4 积极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整治工作

建设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对居民的生活废水进行收集处理,研究和制定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有效措施和具体办法,指导农户合理施用化肥、农药,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推广农作物秸秆的资源化利用,规范畜禽养殖,防止畜禽面源污染。

3.5 建立健全环境管理和监测体系,提高农村环境保护的保障能力

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强农村饮水工程的管理,加大对涉水法律法规的宣传,不断探索农村饮水工程发展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使有限的水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农村饮用水问题 篇7

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 事关农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事关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我国农村安全饮水普及率大致为东部70%, 中部40%, 西部不到40%, 农村饮水安全形势仍十分严峻。

农村饮用水主要来源于河水、井水、泉水等, 基本不采取净化措施就直接饮用或烧开饮用。调查结果表明, 到2004年底, 全国尚有3.23亿农村人口存在饮水不安全问题, 其中各类饮水水质不安全的有2.27亿人, 水量不足、取水不方便及供水保证率低的近9 600万人。2.27亿水质不安全人口中, 饮用水氟、砷含量超标的有5 370万人, 饮用苦咸水的有3 850万人, 地表或地下饮用水源被严重污染的涉及9 080万人, 饮用水中铁锰等超标的有4 410万人[1]。

2 农村饮用水安全的影响因素

2.1 工业污染

过去饮用水水质超标大多表现在感观和细菌学指标方面, 现在由于工业污染, 饮用水水质则是越来越多的化学甚至毒理学指标超标, 直接饮用地表水或浅层地下水的农村居民饮水质量和卫生状况难以保障。一些农村靠近工业区, 工厂排放的废水经过多种途径直接进入村民饮用水源, 工厂废气中的有害物质通过降雨、直接沉降等多种方式也进入到饮用水源。

2.2 农业面源污染

面源污染是指在农民生活与农业生产过程中, 由于不合理使用农药化肥等化学投入品, 以及人畜粪便和垃圾随意排放, 使氮和磷等营养物质、农药及其他有机或无机污染物质, 通过地表径流或农田渗漏, 造成对江、河、湖泊等水体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具有影响范围大、因素多、方式复杂、强度难以定量评估等特点。

2.3 高氟水、高砷水、苦咸水

我国饮用高氟水的人口主要分布在华北、华东、东北及西北地区的部分省 (自治区) , 长期饮用高氟水, 会产生地方性氟中毒, 包括氟斑牙和氟骨症等, 直接威胁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饮用高砷水的人口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湖南、江西、吉林等省 (自治区) , 饮用高砷水不仅损害近期人体健康, 尤为严重的是, 会引起人体长期恶性化改变, 如癌变、突变变和和畸畸变变。农农村村饮饮用用苦苦咸咸水水的的人人口口主主要要分分布布在在华华北北、西西北北、华东等地区, 长期饮用苦咸水会引起高血压、心血管等方面的疾病[2]。

2.4 供水方式落后, 水质监测不力

据初步统计, 全国9亿多村镇居民的自来水普及率约为40%, 其中镇区约50%, 村庄仅30%左右。农村地区集中供水率低, 大部分地区都是直接从河道、坑塘、山泉、水库、浅层地下水取水, 供水设施简单, 几乎无净水处理设施, 饮水工程建设标准低, 管理设施不完善, 造成饮用水中细菌学指标污染物、有害矿物成分超标等严重问题。农村饮用水源水质监测还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存在底数不清、监测力量严重不足的问题。

3 保障农村饮用水安全的对策及建议

3.1 提高思想认识, 加强组织领导

切实做好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 是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是把以人为本真正落到实处的一项紧迫任务。各级政府部门都要高度重视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把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内容, 实行目标管理。

3.2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加强农村水源保护

转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 切实加强对农村水污染的防治, 保护好农村饮用水源。在严格控制点污染源和全面治理的同时, 必须加强面源污染的治理力度, 走生态农业的发展道路。应充分考虑农村区域特点, 实行农资、农技一体化, 推广高浓度的复合肥及作物专用配方肥, 运用科学施肥技术及优化耕作制度, 减少氮肥施用量。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 推广生态养殖, 推进畜禽粪便和农作物秸秆的资源化利用, 有效防治来自农村与农业生产的面源污染[3]。

3.3 加大农村饮用水工程建设力度

进一步加大解决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的工作力度, 采取集中供水、分质供水、分散供水以及农村卫生环境整治等工程措施, 重点解决高氟、高砷、苦咸和污染水以及严重缺水地区的饮用水安全问题。继续加大农村饮用水工程建设投资, 加大对中西部地区重点扶持。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积极筹措资金, 加大投入力度。东部较发达地区要率先解决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 有条件的地方尽早实现城乡统筹供水。要强化农村饮用水工程项目管理, 切实做好前期工作, 并严格按照规划要求和建设程序实施。要建立良性循环的供水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确保工程项目充分发挥效益。

3.4 建立有效的水质监测体系

完善农村饮用水安全监测体系, 加强对农村饮用水源的环境管理。对广大农村地区, 要摸清未达到饮水卫生标准的人口情况、饮用水质状况和地区分布, 制定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重点建设和实施方案。重点开展对人口较为集中的大型村镇饮用水源地的监测工作。对集中式供水工程, 要加强水源、出厂水和管网末梢水的水质检验和监测[4]。

参考文献

[1]王晓丽.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8 (12) :4.

[2]任伯帜, 邓仁建.农村饮用水安全及其对策措施[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8, 18 (5) :11-17.

[3]施元吉.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长效管理机制探索[J].水利经济, 2009 (5) :65-67.

农村饮用水问题 篇8

一、当前我国农村饮用水存在的问题

(一) 水源受污染严重

当前, 我国农村饮用水的水源受污染情况日益严重, 由于农村大多数的生活垃圾无法进行妥善的处理, 垃圾和粪便随意堆放;农村使用的化肥和农药渗入到土地中, 经过雨水的冲刷作用, 使得地表水资源受到污染;另外, 有一部分农村地区由于进行采矿和冶炼等工业, 而造成了大量废渣、废液的排放, 这些污染物的排放向下深入到地下, 使得地下水源遭受污染, 或者是流入到江河中, 会对整个流域造成污染。

(二) 农村饮用水生产技术较为滞后

当前广大的农村地区,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生产力技术十分落后, 因此大量的农村地区都是抽取地下水作为饮用水来使用, 而直接抽取的地下水没有经过必要的处理, 存在着细菌超标等问题, 水质无法得到保障。而根据当前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即使现有的水处理设施, 也是十分的简陋和落后, 无法达到当前应用水的标准, 使得农村饮用水的安全问题面临较为严重的形势。

(三) 农村饮用水的检测技术较为落后

当前, 大部分农村现有的乡镇水厂, 规模都比较小, 而且由于受到资金和其他条件的限制, 在检测人员以及检测设备的配备方面存在着较大的不足。这部分水厂往往不愿意增添新的设备, 也不愿意配备相应的化验人员, 因为这样会使他们的资金受到巨大的压力, 在这种情况下, 无法对水质进行检验, 饮用水的质量无法得到保证。而县级政府也忽略了对农村用水安全的重视, 对于农村饮用水情况无法进行及时有效的把握。

(四) 农村饮用水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我国农村饮用水的管理方面, 普遍存在着供水投资效益低、供水网管分散风问题, 农民用水量不多, 而且由于受到传统的公共思想的影响, 农村的水费往往不能及时收回。而当前农村供水管理人员, 也由于缺乏专业的学习和培训, 往往素质较低, 缺乏卫生和法律方面的知识, 在饮用水的安全防疫工作方面存在着诸多的薄弱环节, 饮用水的管理制度也始终没有得到有效的完善。

二、解决农村安全饮水问题的对策

在解决农村饮用水问题的过程中, 不能单纯的依靠市场的力量, 而是需要将政府与市场的力量进行有机的结合, 并且创造条件, 使农民能够充分的参与到应用水的管理工作中, 才能够使农村饮用水的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

(一) 加强对水源的保护

主要的措施是针对水源地制定相应的保护政策, 将污染降到最低, 直到避免污染。当前, 农村饮用水的污染源主要是农村的生活垃圾, 而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 工业污染对农村水源的污染比例也在逐渐的增加, 因此, 应当针对不同的污染物以及其分布特点, 对饮用水水源地进行科学的规划, 并且有针对性的进行保护和治理, 将污染降到最低。在这个过程中, 要始终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 切实保护好农村引用水源。

(二) 充分发挥供水规模效益

我国农村地广人稀, 水资源的分布十分不均匀, 经济的发展水平也参差不齐, 因此在不同的地区选择供水方式时, 要做到因地制宜, 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 根据当地的人口规模选择合适的供水方式, 充分发挥供水的规模效益。对于人口分布较为分散而且经济水平不高的地区, 可以选择建设小型的供水设施, 当条件成熟时再进行扩大规模, 使供水系统逐渐的完善, 通过集中供水的实现来发挥供水规模效益;对于人口分布密集, 经济发展水平较为先进的地区, 可以考虑建设集中的供水系统;而对于完全分散的农村地区, 则需要采取一定的过渡方法, 建设分散的供水设施。

(三) 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

只有政府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 才能够确保农村供水市场的有序发展。政府需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 制定相应的供水计划, 对水源地进行有效的保护, 同时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 从源头处遏制水源的污染。同时, 发挥政府的服务功能, 在饮水工程建设、供水服务等方面充分发挥政府的监管作用, 确保农村饮用水的安全。

(四) 大力推广集中式供水

由于分散式供水的形式无法确保饮用水的水质, 而且无法进行统一的管理, 如果使用集中式供水, 则能够在确保水质合格率的基础上, 促进管理效率的不断提高, 因此, 在农村可以对现有的供水设施进行改进, 加大投资力度, 并且加强对供水的管理, 促进农村供水设施向着一个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对于一些经济水平较为落后的农村地区, 则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 对周围的水源进行有效的管理,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不断加快实现集中式供水管理的步伐。

(五) 加强卫生知识宣传教育

在农村, 尤其是较为落后的贫困山区, 往往文化素质偏低, 缺乏相应的卫生知识, 在安全饮水方面的知识更加匮乏, 因此需要不断加强农村的卫生知识教育, 不断提高农民安全用水的意识, 使农民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安全用水的习惯, 并且加强对饮用水源的保护意识, 这也是改善农村饮用水问题的一个必要途径。

(六) 培养农村供水服务性人才

农村饮用水工程与城市用水相比, 由于受到交通、管理等条件的限制, 所以需要以当地的劳动力作为依托, 当地的取水、净水等工程需要当地的人员来完成, 因此需要不断加强农村供水服务人员的培训工作。政府应采取措施, 出台政策, 鼓励国有供水企业采用多种形式, 对农村劳动力进行供水理论和实际操作等方面的专门培训;并且建立岗位培训制度, 进行岗位技术培训, 使基层管理人员逐渐掌握自来水管道安装、设备维修、保养、水源保护等基本知识, 实现农村安全饮水工作的良性循环。

三、结语

农村饮用水问题 篇9

关键词:土地置换,劳动力转移,农村饮用水问题

0 引 言

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1,2]是当前广东省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 广东省各地区之间存在自然资源及环境优劣的差异, 一些地区还存在特殊的水文地质条件, 进而造成了广东省农村地区饮用水原生问题严重:高氟水、高砷水、苦咸水以及石灰岩地区的缺水及湛江地区铁锰含量普遍超标等问题。例如河源市紫金县古竹镇, 受地形、地质条件以及气候的影响, 局部地区地层岩性含氟、砷、铁、锰元素背景值较高, 这些物质在雨水的淋滤下, 进入地表、地下水, 致使水中氟、砷、铁、锰等有害物质严重超标。这些是导致广东省农村饮用水存在不安全因素的“先天性”因素。尽管制定了较多的相关的法律法规[3], 各级政府也做了不少努力[4,5,6,7,8,9], 但是广东省的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还依然存在, 主要包括饮用水水质超标、水源保证率低、水量不足及用水方便程度低四个方面。

为了全面解决广东省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 本文选取广东省农村饮用水的不安全的典型村镇, 通过土地置换[10,11,12,13]、劳动力转移[14,15,16,17]理念, 深入分析采用该理论解决农村饮用安全问题的可行性, 达到填平城乡饮用水差异的目的, 解决广东省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1 研究区饮水不安全情况概括

1.1 汕头市潮阳区贵屿镇

贵屿镇地处一片低洼地的中央地带, 属于严重的内涝区, 农业生产基本没有保障, 饮水不安全主要表现在氟重度超标和其他饮水水质超标。本镇是著名的废旧电子垃圾拆解基地, 每年要吞吐掉约300万t电子垃圾, 尽管居民收入大大提高了, 但是却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大量的废污水被直接排放进练江, 造成了练江极大污染, 出现坐在江边没水喝的现象;降水淋滤废旧电子垃圾后下渗到地下, 对地下水造成了重度污染;加上治污意识和措施滞后, 导致该片区出现严重的水质型缺水现象。

据实地调查, 贵屿镇的主要水源是位于贵屿镇南阳片区的蟹窑水库, 2006年建成蟹窑水厂, 日供水量1万t, 主要解决贵屿镇南阳片区11个村 (居) 的饮用水问题。贵屿镇区、上练片区的自来水管道则正在加紧与蟹窑水厂进行并网, 目前该两区农民喝得主要是桶装水。

1.2 惠州市惠东县大岭镇

根据实地调查, 大岭镇农村地区大都依山傍水, 水源来源比较广泛, 山塘、小支流和山泉水以及地下水都被用作水源。不考虑其他因素时, 就水源保证率来讲, 本镇的水源保证率比较高。取水方便程度也达到安全标准。然而, 本镇水质方面的问题比较严重, 难以保障村民的正常饮用水安全, 这与惠东县经济比较发达, 工业企业较多有关。惠东县及大岭镇部分行政村接受了城市中较重污染产业的转移, 如造鞋、皮革等, 由于没有污水处理设施, 大量废污水被直接排放进当地水体, 造成了极大污染。此外, 水源污染还来自居民生活和农业生产。大量生活污水、禽畜粪便等没有经过处理便直接排放到河涌中, 使得河涌发黑发臭;生活垃圾的随意堆放, 其中的污染物质被雨水淋滤进入土壤, 污染了地下水;农药化肥的不合理使用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污染了水源。

1.3 河源市紫金县古竹镇 (上洞村)

根据实际调查, 古竹镇许多饮用水困难地区的都存在水质问题, 有的村是地下水铁、锰、亚硝酸盐氮、氟、砷等有害物质严重超标, 有的村是地表水受到污染造成色度、浑浊度、臭和味、可见物等超标。古竹镇主要经济作物有桉树、荔枝、龙眼、李子、柑橘等, 并且桉树占有较大的种植比例。一方面由于桉树有着巨大的“抽水作用”, 且蒸腾量大, 引起地下水量大量减少, 当地居民主要使用山泉水, 此种作物种植结构导致当地居民生活用水得不到保障。另一方面为了加快桉树的生长, 当地农民大量地浅施或表施氮肥, 化肥被雨水冲刷进入水体将水源污染。此外, 部分民营企业废污水随意排放, 也加重了水源污染。

古竹镇目前规划中的水源地主要是新坑水库, 但上游临江上有很多养殖场, 对水库水质产生威胁;水源地附近生活污水随意排放、垃圾随地摊放, 加之农田退水的影响, 水质前景不容乐观。当地政府及环保部门需要采取有效的污染防治措施, 清理养殖场和截污减排, 保护新坑水库水质。

2 土地置换理论及其可行性论证

土地置换是指通过土地用途更新、土地结构转换、土地布局调整、土地产权重组等措施实现土地现有功能和潜在功能的再开发、土地资产的增值和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从而不断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土地置换可分为2种形式, 一是同区内地块置换, 二是异区地块置换。一般采用第一种置换方式来解决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 即两个地块属于相同的使用者, 同属于一个集体经济组织。土地置换的目标是实现区域土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最优化和城市整体功能的最优化, 其本质与核心是按照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要求进行土地资源的再开发。对于解决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 土地置换和人口转移的目的则是为了让农民从中获得更多的实惠。

下面以古竹镇上洞村、大岭镇和贵屿镇为例论证土地置换的可行性。

假设上洞村或大岭镇农民搬迁之前拥有的可支配资源为ai (i=1, 2, 3, …, n) , 农民的劳动投入量为sj (j=1, 2, 3, …, n) , 则农民利用可支配的资源, 投入相应的劳动量进行生产, 其产出量Φ为:

Φ=f (ai, sj) (1)

根据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18,19], 则有:

Φ=f (ai, sj) =αaiδsjξ (δ (0, 1) , ξ (0, 1) ) (2)

式中:α为技术水平, δξ为资源和劳动投入量的产出弹性系数, 且δ+ξ ≠1, 短期内αδξ不会发生大的改变。

对式 (2) 两边取对数得:

lnΦ=lnα+δlnai+ξlnsj+εt (3)

式中:εt为随机误差项;t为时间因素。

在一定时期同一流域内, 技术水平α、弹性系数δξ、农民的劳动投入量sj基本为定值, 假定ln α+ξ ln sj+εt=M, M为常数, 则:

lnΦ=δlnai+Μ (4)

根据式 (4) , 对于居住在取水困难或饮用水不安全区的农民采用土地置换和人口转移, 应该赋予农民更多的可支配资源ai, 这样农民才愿意搬迁。

一般地, 农民的可支配资源ai分为:土地资源a1和其他可支配资源a2:

lnΦ=δ (lna1+lna2) +Μ (Μ) (5)

取土地置换前后农民的收益差值, 得:

Δ=[lnΦ´-lnΦ]δ= (lna1´-lna1) + (lna2´-lna2) (6)

式中:a′1和a′2分别为土地置换后的土地资源和其他可支配资源;Φ′为土地置换后的产出量。

对于古竹镇上洞村、大岭镇和贵屿镇的居民, 有下面几种解决方案。

(1) 通过加强教育的方式实现人口转移和劳动力转移。

(2) 居住在偏远、落后山区的农民, 由于自然条件限制, 饮用水主要依靠山泉水和井水, 政府拟通过利用土地置换的方法, 解决该处农民的饮用水安全问题。

(3) 在已解决饮用水安全问题的地区, 政府拟通过划定土地, 建立工厂、企业等增加就业机会, 并提供优良的道路交通、水电煤气、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基础设施, 鼓励存在饮用水安全问题且难以解决的农村人口外出打工, 实现饮用水不安全区的劳动力转移。

(4) 深入运用土地置换的理念, 将原先的高污染企业关、停、并、转, 代以新的低耗排企业, 实现产业转移。如贵屿镇, 近期内应限制和清理现有的废旧电子垃圾拆解行业, 引入电子加工等高新技术产业, 同时加大力度治理环境污染, 恢复练江等河涌水环境功能, 从而为本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对于方案 (1) 、 (2) :居住在偏远、落后山区的农民, 进行土地置换后, 农民可支配的土地资源增加, 其他可支配资源如饮用水源等也增加, 即ln a′1-ln a1>0, ln a′2-ln a2>0, 则农民进行土地置换后Δ>0, 农民的收益增加。对于方案 (3) 、 (4) :实行劳动力转移后, 农民可支配的土地资源不变, 但其他可支配的资源如劳动收入和基础设施等有所增加, 即ln a′2-ln a2>0, ln a′1-ln a1=0, 则Δ>0, 农民进行劳动力转移后的收益也增加。并且这两种方案都基本能有效地解决上洞村和大岭镇的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 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指数, 也增加了农民的收益。由此可见, 采用土地置换和劳动力转移政策来解决上洞村和大岭镇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是可行的。

3 结 语

本文通过研究土地置换的经济学机理, 论证并分析了在解决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中应用的可行性, 通过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进一步论证利用土地置换、劳动力转移等理念, 可以改善农村居民的居住环境;构建合理的经济发展结构, 提高村民收入水平, 最终解决城乡居民饮用水之间存在的不公平性问题。

农村饮用水问题 篇10

1 农村饮水存在的问题

1.1 饮水困难

吃水困难是许多农村饮水的重大问题, 尤其是一些地处干旱地区、山地、经济条件较差的农村来说能够吃上水, 成为他们的心愿。究其原因, 主要在于:很多农村远离水源地, 居住在山地、交通闭塞的地区, 这些地理环境、交通因素等制约, 使得水资源成为水生命的限制条件;政府对农村的资金投入不够, 水资源管理部门弱视水资源开发与管理, 造成水源建筑如水库、水井、供水站等缺失或是运行机制不活, 这就影响了水源供应;而一些地方水资源丰富, 但是得不到有效保护, 因水电站水价达不到成本、水费征用低、供水规模小等原因, 造成水资源浪费, 进而影响了空间性的水资源配置。

1.2 饮水“危险”

吃不到干净的水, 已经不是城市饮水的专利, 随着农村经济片面性的发展, 吃“二手水”、喝“污染水”成为农村饮水普遍现象。大量的农药化肥不仅给环境带来沉重压力, 而且造成了水资源的破坏, 农建地膜广泛应用, 生活污水随处倾倒, 人畜粪便堆积等造成了饮水资源的污染;在农村工业化进程加快的今天, 工业废水、化学废渣等大量排入河流、水库等, 这就造成了直接性的水污染, 进而影响农村饮水的质量性和安全性;对水质测量一般用于城市饮水, 而在农村水资源管理中, 却因资金、设备或是观念的影响, 造成勘测困难, 这就制约了农村水质确认或是饮水质量提升。

2 保障农村饮水的建议

2.1 提升饮水安全认识

在经济业绩拼比的刺激下, 很多农村政府将农村发展仅仅定位于经济提升, 而忽视了经济条件下的环保、生态效能, 这就埋藏了水污染、水浪费因子, 进而造成饮水困难和非健康饮水问题的发生, 所以, 要实现农村饮水问题的解决, 必须进行领导层饮水安全意识强化, 以生态发展、水资源开发与合理利用、水资源保护的观念来武装自身, 从制度、设施、资金、技术等各方面进行护水、节水工作的开展与落实。

一般来说, 农民的文化程度较低, 环保、节水、护水意识薄弱, 在生活用水过程中, 往往出现大量水浪费、水污染现象, 如流水清洗、乱扔垃圾、废水乱倒等, 在农业用水中进行大水漫灌、地膜运用、肥料使用等, 所以, 要以教育、宣传的方式, 展开农村饮用水安全科普知识的传播, 向农民讲述现代农村饮水用的紧缺性, 以及水资源高效利用的方式和作用性, 促进农民环保意识和护水、节水意识的提升, 促进人人合理用水、人人节约用水的农村环境形成。

2.2 强化农村饮水相关机制建设

粗放式的饮水管理方式, 是农村管理的主流, 其基本体现在管理机制的缺失, 而在农村人口众多, 人口水资源安全意识差的环境中, 要实现饮水安全, 提升饮水质量, 必须要求以约束性的制度或是服务性的制度为保障。其一, 完善基础性制度。电价宽松、低价水费、免费用水等成为水资源浪费的条件, 而对各种水污染制约制度性的缺失, 则放纵了工厂、企业等主体的水污染行径, 这就要求, 各个地区根据实际情况, 制定水价制度, 在适应农民生活实际的基础上, 以价格约束促使水资源节约;地方政府建立健全水污染处理法规、条例, 规范农业生产、工业生产的行为, 并对造成污染的现象进行力度性处理;做好饮用水水源的保护, 以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措施, 保证供水源质量, 以从本源上消除水污染;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进行政策引导, 以相关环保优惠政策, 促使人们自觉环保行为的形成。其二, 进行用水监督。建立用水监督机构, 并配置相应的人员, 对人们生活用水方式、质量, 对工业排水标准、生产用水利用等进行监督与管理, 保证人们饮水清洁。其三, 强化水质检测体系。依照水质检测标准, 进行其系统完善, 并将其评估体系纳入项目工作之中, 同时, 进行水质监测机制建设, 在投入资金、设备、人员支持的条件下, 促使水质监测的进行, 提升人们的饮水质量。

2.3 加大农村饮水保障性条件建设

资金、设备、技术和人才是保障农村饮水的硬软件因素, 而只有这些因素综合性发挥作用, 才能够保证人们“饮干净水”。其一, 加强资金投入, 强化资金支持。将农村饮水管理列入政府资金管理中, 并将其预算, 尤其是一些经济条件差、地理环境差的地区, 要强化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 以政府的最大力量来实现人们能吃上水。其二, 强化设备建设。一些地区蓄水设备、供水设备不足, 工程供水规模小等因素, 影响了人们正常饮水, 这就要求进行水库、蓄水池等基础性设备的建设, 针对老化设备、供水设施分散的情况, 进行设备维修、更置等, 实现设备适应于人们饮水的需要。其三, 强化技术与人才软件投入。采用净化水、水循环处理等方式, 来提升水质是扩大饮水资源的有效方式, 其需要相应的技术与人才投入, 这就要求对相关技术人员进行专业性培训, 提升水检测、水净化等知识与技能, 对水净化技术进行选择运用于引进先进技术, 在综合经济因素、环保因素与社会因素的基础上, 进行技术性提升与应用;推进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建设和发展, 转变资源消耗、水资源浪费以及水资源污染的发展模式, 加快清洁生产;强化网络监测, 以信息化技术为全方位供水、高质量供水, 提供良好的条件。

3 结论

近年来农村经济迅猛发展, 而保障农民饮用水安全、提升农民饮用水质量成为新农村建设中重要指标, 但是在农村水资源管理不足、农民环保意识缺失、相关制度建设不完善等因素的作用下, 农村饮用水出现一些问题, 针对其问题解决, 必须以制度保障、管理强化、资金投入、设备改善、软件投入、意识提升等各种手段的综合作用发挥为条件, 以实现农村安全饮水和新农村建设。

摘要:针对现代农村发展中存在的饮水困难、非安全饮水问题, 必须强化政府部门的力量, 通过制度性建设、硬软件投入与建设、人员环保意识提升以及相关性管理, 来改善共存饮水问题。

关键词:农村饮用水,水污染,保障方法

参考文献

[1]许学丽, 王会芳.当前环境保护之我见[J].改革与开放, 2011 (14) .[1]许学丽, 王会芳.当前环境保护之我见[J].改革与开放, 2011 (14) .

[2]申屠勋玉, 赵丹青.膜法处理技术在农村饮用水中的应用[J].水工业市场, 2011 (6) .[2]申屠勋玉, 赵丹青.膜法处理技术在农村饮用水中的应用[J].水工业市场, 2011 (6) .

农村饮用水问题 篇11

关键词 WebGIS 饮用水 监测 空间分析

中图分类号:TP273.1 文献标识码:A

1 系统设计方案

WebGIS即Internet GIS,也就是互联网地理信息系统。WebGIS使用广泛应用的浏览器进行信息获取和处理,实际上是一种基于B/S模式的地理信息系统。①

1.1系统结构

基于Internet和GIS技术构建的农村饮用水监测系统,系统结构设计如图1。由GIS服务器和应用服务器组成服务器端,省地终端支持以B/S和C/S模式访问服务端,市县和乡镇终端以B/S模式访问服务器。特殊用户可使用C/S模式访问GIS应用服务器,乡镇终端还可向服务器提交水源水质更新资料。

1.2系统功能

构建基于WebGIS的农村饮用水监测系统,其目标是要实现对水源的调查和水质情况取样调查资料的动态管理,最大程度地保证农村居民饮水质量的安全性。系统应满足上级管理部门对第一手资料的需求,并与各农村基层水源监管部门的日常工作实现有机结合。

饮用水监测系统应具备以下功能:(1)水源数据输入。终端管理用户将农村居民饮用水取样点数据的材料输入数据库,获取授权的乡镇终端进行数据输入并实时提交到服务器端。(2)水源数据查询。各类终端用户可根据授权等级访问数据库,实现对农村饮用水源的现状数据、历史数据的查询浏览。数据内容包括与农村饮用水质量详查有关的文本报告、数据表册、统计数据、具体图斑数据和电子图件等。(3)水源数据统计。按各乡镇区域或任意选定范围,进行农村居民饮用水数量统计、水质污染情况统计、水质变化的有关数据统计等。在统计数据基础上,进行水源情况动态变化等分析工作。(4)空间分析与预测功能。具有GIS软件具备的空间分析功能,可对农村居民水源的水质变化趋势、地下储水含量趋势和水资源与地面环境变化情况进行辅助预测。(5)决策辅助功能。在对农村水源问题研究基础上进行抽象化和模型化,并将辅助决策模型软件化,以为同类农村水源监测中遇到的问题决策提供技术辅助,并可将决策辅助功能逐步扩充和增强。

1.3数据库结构设计

根据流程将系统分为不同的数据库构架,数据库在建库过程中,所有数据都要按照系统数据标准和规范进行整理和规划,使之符合系统运行标准和流程。数据库结构设计包括数据库的信息和数据库的构成。数据库信息包含基础空间信息(包括某特定区域的一定比例的地形图)和农村饮用水分布信息(包括乡镇和各自然村的地域分布等信息)等。根据系统应用的需要,数据库类型可分为空间数据库、基础数据库、统计数据库和分析数据库。专业数据库需要和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关联,主要通过子系统的操作和数据库接口的定义来完成。

2 系统特点

(1)B/S结构模式。客户机均安装有浏览器软件,使得B/S易于实现。与C/S结构相比有更好的兼容开放性、开发成本低和管理成本低等优点。②(2)多级系统耦合。市县、乡镇多级土地详查信息管理系统耦合,采用相同界面和操作方式,终端用户根据不同授权等级获取相应的操作权和操作对象,减少重复开发,提高了使用效率和的方便程度。(3)多层数据库结构。系统采用多层数据库模式的Internet应用体系结构,使用户不必关心软件配置,提高了系统效率,增强了系统应用的灵活性。

3 结语

本文基于WebGIS进行农村饮用水监测系统的设计,实现农村饮用水数据的数字化和水源的动态监测、实现水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农村饮用水监测系统的应用应注重與日常环境保护工作相结合。水源取样检测的技术保障和饮用水的日常保护的制度保障的有效融合才能真正达到数据实时动态和高现势性的目的,才能真正地为部门决策提供正确的饮用水数据,真正起到决策支持的重要作用。③

注释

① 陈林云,杨娇. 基于WebGIS的校园视频监控系统的构建[J]. 数字技术与应用,2013,03:43.

② 陈林云,杨娇. 基于混合结构校园视频监控系统的设计[J]. 数字技术与应用,2013,04:187.

农村饮用水问题 篇12

1农村饮水安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农村供水系指向广大乡镇、村庄和分散农户供水, 以满足居民生活和企事业单位的日常用水。农村饮水安全是指农村居民能够及时、方便地获得足量、干净的生活饮用水, 其评价指标包括水量、水质、方便程度和保证率等四项指标。水是生存的必然要求, 也是生命之源, 发展农村供水、保障饮水安全是农村居民生存的基本需要, 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之一, 对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提高卫生健康水平、解放农村劳动生产力、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农村饮用水不安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水质问题, 造成水质问题的原因, 一方面是已有的集中供水工程有一部分缺少处理设备和消毒设施;另一方面分散供水导致的水质问题更多。目前我国农村直接饮用的浅层地表水普遍存在水质问题, 水源污染比较严重, 部分地下水如氟、砷、铁锰或硬度严重超标, 饮用水水质问题已经成为威胁农村饮水安全的首要问题。二是水量问题, 水量问题也是我国农村供水面临的重要问题, 以资源性水量不足问题为主。三是保证率低, 即季节性缺水。

2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成因

造成农村饮用水不安全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水源污染严重。由于受工业废水污染, 农业化肥、农药污染, 生活的垃圾污染, 水源污染日益严重, 水质越来越。二是资金投入不足。农村改水工程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的社会系统工程, 建设项目多, 资金投入大, 资金短缺一直是影响改水工程建设的一个主要原因。一方面政府投入不足, 另一方面农村集体经济比较薄弱, 村民集资积极性不高, 政策引导乏力和新的投资体制尚未形成。三是思想观念落后。长期以来, 农村居民饮用水安全意识不强, 对饮用水安全程度认识差, 缺乏水资源忧患意识, 节水观念意识淡薄。

3解决农村饮水安全方法

确保农村饮用水源卫生, 保障农民用上足量安全的水, 其根本措施就是构建科学合理的供水工程、控制和治理环境污染。对于农村地区, 要合理开发、充分利用当地水资源, 加快以联村水厂工程为重点的工程建设。防治污染、保护饮用水源要统一结合, 措施主要包括:

a.选择不易污染的水源:水源的选择应从技术和经济两方面综合考虑。由于地表水易受到工业废水、生活污水不同程度的污染, 因此以地表水为饮用水水源会增加水质净化的成本。而地下水源不易受污染, 易于防护, 卫生条件好, 宜优先选择水质符合要求的地下水。只有当地下水短缺或水中含氟、铁等物质过高、水味苦咸或遭受工业有害废弃物严重污染致使水质恶化时才应考虑地表水。

b.严把水源工程关:确保水源水质符合国家饮水卫生标准, 应建立坚持在水源工程开工前检验相关水源水质的制度, 并尽量采用全封闭水源构筑物, 避免污染物直接污染。

c.加强水源卫生防护:作为生活饮用水的水源, 应设置卫生防护地带, 划分不同的水源保护区, 并规定相应的保护措施。

d.强化水质监测:加强对供水水源地的监测工作。为了防止水的污染, 建立健全严格的水质检验制度。水源水质监测的目的是为了及时全面掌握水源水质的动态变化特征, 为水源水质的准确评价和水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以及水源污染防治提供准确可靠的数据依据。水源水质监测与评价应包括监测点的布置、监测项目、监测时间、监测频率的确定、监测方法的选择和水质评价等内容。

除了以上所述的保护农村饮用水源的对策措施外, 还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强化对农村饮用水源地的保护:

a.制订农村饮用水源保护的专门法规。1989年颁布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已不能满足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的要求, 迫切需要制定一部饮用水源安全保护专门条例或饮用水源安全保护法规。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 加强制度建设, 提高政府对涉水事务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应总结国内外的饮用源地管理经验, 抓紧编制出台《农村饮用水源保护管理条例》, 颁布不同类型水源地保护区划分和管理办法、水源地监测信息管理和发布规定, 分层次建立保障农村饮用水源地安全的法制监管体系。通过建立和完善地方农村饮用水源地法规体系, 为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农村饮用水资源、防治水污染提供法律保障。

b.制订科学合理的农村饮用水源保护规划社会和经济发展与饮用水源保护关系密切, 良好的环境和水源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社会和经济发展又能为环境和水源保护提供条件。所以在制订农村社会和经济发展规划时必须考虑农村饮用水源保护规划, 将其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使农村饮用水源保护规划与农村社会和经济发展规划相协调, 促进经济发展。制订农村饮用水源保护规划, 首先需完善本地区的水域功能区划分, 并在同一流域内或相邻地区间予以协调, 其次进行水污染防治规划, 优先保护饮用水源。

上一篇:修齐治平下一篇:管理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