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用水卫生管理

2024-08-18

饮用水卫生管理(精选9篇)

饮用水卫生管理 篇1

学校饮用水卫生管理制度

为进一步加强学校学生饮用水卫生,保障学生的饮水安全,依据《生活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制定本管理制度。

一、制定《学校突发饮用水污染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一旦发现饮用水水质污染或不明原因水质突然恶化及水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时,学校必须立即采取应急措施,及时报告卫生及教育主管部门。

二、学校饮用水使用自备水源的,应经有资质的检验机构检验合格后,方可作为供水水源。加强对水源的防护,落实相应的水源保护措施,水源30米以内不得存在污染源。

三、明确专人为饮用水管理员。并有有效健康体检证明,按清洗消毒规程操作,清洗消毒使用的消毒剂有有效的卫生许可批件。

四、使用的饮水机必须索取桶装水生产单位的有效生产许可证及所用饮水机的涉水产品卫生许可批件,有定期对饮水机清洗消毒的制度,定期对饮水机进行清洗、消毒(一个学期两次以上),并做好清洗消毒记录。饮水机应远离黑板,防止二次污染。

五、保温桶或锅炉贮水卫生安全管理要求

1、水质符合《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规范》;

2、定期()清洗保温桶或锅炉并记录;

3、供水房应加锁,每日清扫,保持洁净,每周消毒一次;

4、清洗人员和锅炉工应进行健康体检,持证上岗;

5、定期()对水质进行抽检。

六、直饮水卫生安全管理要求

1、使用的水处理材料和供水管材、管件有有效的涉水产品卫生许可批件;

2、水质符合《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规范》。定期()更换水处理材料,并予以记录;

3、长期停用,恢复使用前应对设施、管道等进行清洗、消毒,并做好记录;

4、定期()对水质进行抽检。

五、加强饮用水的常规管理

1、有专职或兼职人员负责对学校饮水安全和水源的安全监测,发现异常应立即停用并报告;

2、有专职或兼职人员对学校使用的供水设施、设备进行维护和保养;

3、开水温度必须达到100℃,并应保证学生足量饮用;

4、井水、蓄水池必须密封加盖加锁,专人负责,定期()清洗水池、蓄水箱,并做好记录;

5、加强饮水卫生健康教育,在校内醒目位置设置饮用水卫生公告栏,告知师生饮水、用水安全须知,包括不宜饮用生水、提倡喝开水,发现水质出现异色异味等现象应立即停用并报告。

饮用水卫生管理 篇2

关键词: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

传统的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模式主要以定性的行政管理为介入手段,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这显然已跟不上人民群众对饮水卫生要求的步伐, 但就目前而言, 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尚缺乏科学性、高效性[1], 因此探究出一种可行的更为健全的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机制为行之有效的办法。现对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应用价值进行探讨, 从而为人民群众饮水安全提供长效保障。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本研究调查对象为我市5 家卫生监督机构和8 家集中式供水单位。

1.2 调查方法

随机抽查5 家卫生监督机构的220 份监督意见书;分析抽检水样结果, 并对分级管理前后全市集中式供水单位的设施设备建设以及卫生管理制度进行调查, 计算其建设率, 建设率= 有完整组织制度的单位数/ 总单位数。使用量化评分表研究分析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的相关影响因素, 将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施行后的结果与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前的有关数据进行分析比较。

1.3 统计学处理

分析处理所有数据时使用SPSS20.0 统计软件, 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较之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应用前, 应用后单位监督人员的工作量明显提高, 且出厂水合格率、末梢水合格率明显提高, 供水单位卫生组织制度整体完善度较好, 超过90% 以上的供水单位的应急处置物资配备齐全, 制定了较为系统的水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并具备一支专业的应急队伍, 基本形成了安全为人们群众供水的良好格局, 分级管理前后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2、3。

3 讨论

当前社会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这就要求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也要逐步更新。传统的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模式主要以定性的行政管理为介入手段, 其存在的管理理念陈旧、工作模式呆板、技术手段落后等薄弱之处日益凸显, 这使得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管理模式相对滞后, 在科学性、规范性、可行性等方面都存在极大的不足, 导致漏洞较多, 效率不高, 显然已跟不上人民群众对饮水卫生要求的步伐。

量化分级管理模式进一步加强了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工作, 通过资源的综合规划在选择水源及设计水库等方面, 充分考虑到了生活饮用水、城市生态用水, 以及工业、农业用水等社会各方面的需要, 一个水库的建造能够为多方面用水需求提供服务, 避免了重复建设造成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 逐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2]。同时, 根据实际不同情况的要求可转换用水的方式, 这在农业生产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保障农业生产的稳定具有积极的应用价值。建造的水库的单位库容以“分格存水、分区取水”的形式供水能力更强, 在不必提高库容的条件下便可进一步扩大水库供水的规模, 这无疑是现代科学化管理供-需水量的很好的体现。

在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工作中引入量化分级管理, 促使以抽象的定性的行政管理模式的监督工作变得更为具体, 进一步细化了监督管理过程, 使得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工作真正落到了实处, 增强了监督管理的规范性、针对性、可行性以及目的性[3];进一步明确了效果评价的标准, 进一步健全完善了效果评价的体系, 克服了实际的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工作中存在的盲目性与随意性, 让浮于表面的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为人们群众谋取福利。施行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后, 可有效避免卫生监督机构的监督工作人员的自身因素对监督管理工作的效率、质量以及连续性造成的影响, 进而促使由传统的定性模式朝定性、定量结合模式的真实转变。

施行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后, 可促进监督管理效率的明显提高。量化分级管理把握着每一家供水单位的信誉级别, 这有助于卫生监督机构及时对供水单位的监督力度与频次进行及时的调整, 从而真正做到动态的监督管理, 不仅有利于合理分配使用卫生监督资源, 同时还可最大程度地发挥出卫生监督资源的实际价值, 明确工作的重心, 从而大大节省了卫生监督机构的监督工作人员有限的时间与精力, 提高工作效率。

施行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后, 供水单位进一步加强了对生活饮用水规范性的重视, 进一步强化了生活饮用水卫生安全的法律意识, 深刻认识到供水单位是安全供水的第一责任人, 卫生安全意识、质量意识、责任意识进一步加强, 由被动工作转变为主动自觉行为, 为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工作得以顺利进行提供了支持。

施行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后, 饮水卫生质量得到明显性提升, 水突发重大事件得到有效的预防与控制, 尤其是以霍乱为代表的介水传播传染病重大疫情的防范效果渐趋显著好转, 统计显示, 在1999 年至2008 年期间, 实现了从0.17/10 万降至了0.00/10 万的霍乱发病率, 人们群众的健康安全得到了实质性的保障[4]。

本研究结果显示, 较之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应用前, 应用后单位监督人员的工作量明显提高, 且出厂水合格率、末梢水合格率明显提高, 供水单位卫生组织制度整体完善度较好, 超过90% 以上的供水单位的应急处置物资配备齐全, 制定了较为系统的水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并具备一支专业的应急队伍, 基本形成了安全为人们群众供水的良好格局, 分级管理前后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这进一步强调, 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加强了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的科学性、规范性, 可行性强, 能够显著提高单位监督人员的工作效率及质量, 加强供水单位卫生组织制度的建设, 对预防水传播传染病的发生与传播、减少社会医疗卫生资源支出的负担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黄丽红, 阚海东, 陈仁杰.量化分级管理在管道直饮水卫生监督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 2010, 17 (1) :64-67.

[2]国素云.饮用水卫生监管的量化分级管理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 2015 (3) :195, 197.

[3]张振荣.饮用水供水单位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探讨[J].浙江预防医学, 2009, 21 (8) :79-80.

饮用水卫生管理 篇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791-01

水质卫生监督是当前卫生监督机构一项十分重要的职能与任务,生活饮用水安全涉及千家万户,作为生活饮用水监督机构,我们与市疾病控制中心团结协作,密切配合,主动适应卫生监督发展形势,创新水质卫生监管制度,巩固市、县、乡三级水质卫生监督网络建设,科学扎实地实施水质卫生监督监测项目,使水质卫生监督工作呈现了新的局面。现将工作中的几点具体做法归纳、探讨如下:

1 下发文件,制定方案,加大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执法力度

我市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饮用水安全工作,始终将加强饮用水安全工作纳入政府重点工作内容,每年年初市卫生局制定下发《关于开展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专项检查行动的通知》、《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检查计划》对饮用水卫生监督监测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要求卫生监督机构切实加强饮用水卫生监督监测工作的领导,依法履行责任,加大饮用水卫生监督执法力度,强化饮用水检查工作,不断提高饮用水卫生监督监测水平,有效保障全市饮用水卫生安全,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

2 健全水质卫生监管体系,做好深化监管基础工作

2.1 梳理法规与制度,明确水质卫生监管要点 我们对水质卫生监督法律法规规章与标准进行了全面整理,明确水质卫生监督执法范围,细化各项水质卫生执法内容,提出了集中式供水单位卫生监管44项要点和二次供水设施卫生监管43项要点。将梳理后的水质卫生监督执法各类素材汇编成册,要求卫生监督员系统学习和掌握,使之适应水质卫生监督工作发展的需求。

2.2 开展水质卫生专业知识培训与宣传 我市在卫生监督员中开展了大培训工作。先后举办了市水质卫生监督全员培训班,市首席卫生监督员培训班,现场卫生监测技能培训班和卫生监督协管员培训班,全面普及、强化和提升各层次各专业卫生监督人员的水质卫生专业知识,提升水质卫生监管工作技能。同時,举办相对人水质卫生知识培训班,开展水质卫生专题宣传周活动,对重点供水单位和学校开展入户宣传,利用电视、报刊、电台普及水质卫生基础知识,提高社会群众与供水单位的水质卫生知晓度和对卫生监督工作的认可度。

2.3 建立覆盖城乡的水质卫生监督网络 市卫生局明确要求市、县二级卫生监督机构必须设置水质卫生监督科室,落实水质卫生监督专项责任,定期开展绩效考核和执法责任制考核,在卫生执法责任制中,建立和明确公共场所、学校、医疗机构、消毒管理等专业监管科室的水质卫生监督责任,建立次营水质卫生项目的综合执法责任制度,有效提高了水质卫生监管面,在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建立卫生监督协管组织,落实水质卫生突发事件和违法行为报告职责,赋予其协助市、县卫生监督机构开展日常水质卫生巡查及违法行为协查的责任,从而形成了覆盖市、县、乡的触角延伸至各类卫生从业单位的水质卫生监督执法责任体系。

3 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加大水质卫生执法工作力度

每年,市卫生局在全市都组织开展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专项检查行动,专项行动中,主管局长亲自带队深入县、乡开展调研,定期组织督查,建立调度制度,发现问题及时提出通报,使专项整顿工作迅速展开,达到了提高力度推进监管的目的。

4 科学规划,扎实开展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监测项目

2012年,四平市纳入了国家饮用水卫生监督监测网络,我们将此作为推进水质卫生监督监测工作的良好契机,在市卫生局领导下,卫生监督所与疾控中心建立沟通协调工作机制,科学规划,周密部署,创新制度,收到了一定成效。首先,根据卫生部与省卫生厅的要求,向市政府提交了《四平市城市饮用水卫生安全监督体系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提出了生活饮用水卫生管理近期和远期目标,制定了《四平市饮用水卫生监督监测工作方案》,成立了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监测项目领导小组,明确了卫生监督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职责分工与责任,确定了水质卫生监测项目、频次、报告范围,报告内容及程序。其次,按照要求合理监测点布局,重新调整划定水质监测点,布点中兼顾公司单位的类别、距离、稳定性和日常维护能力等诸因素,进行科学合理布点。第三,建立公示制度,加强监测点的双向管理。对纳入国家水质监测网络的各监测点,统一编号实行公示,在监测点公开监督人员信息、咨询举报电话和水质监管制度。第四,及时开展监测资料分析,科学地提出整改意见,按照水质监测制度,我们对每次水质监测结果特别是水样不合格项目的原因及时进行分析,及时向责任单位提出整改意见。

5 加强基本装备,提高水质卫生监督监测管理水准

医院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公共卫生建设的发展,对饮用水卫生监管能力提出来新的更高要求。2年来,市、县、社区三级卫生监督机构与组织,积极争取资金,不断加大饮用水监管的投入,系统开展相关研发工作,推进了饮用水卫生监督现代化建设。一是借用项目资金,加强水质卫生监督应急和现场监测基本装备,市、县卫生监督机构按照绩效考核标准,全部配齐了水质卫生应急监测仪器,现场水质卫生监测设备达标率近80%。市卫生监督所的水质监督车辆、信息设施、取证设备基本达到标准要求,其所属社区协管组织也全部装备了微机、录音笔、相机等执法舍。二是加强项目研发工作,我所设计制作了卫生监督现场执法终端系统,在水质卫生监督中,卫生法律法规查询、许可受理、视听取证资料、现场文书书写基本全部可以在现场完成。

6 存在的问题

饮用水卫生管理制度 篇4

饮用水卫生管理制度

为进一步加强学校学生饮用水卫生,保障学生的饮水安全,依据《生活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中小学(幼儿园)食品卫生安全管理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制定本管理制度。

1、总务处、相关供水商应明确专人为学生饮用水管理员,并按统一时间按点供水。

2、教导处应教育学生养成不喝生水的良好习惯,坚持喝开水或桶装纯净水。并经常检查学生的饮用水情况。

3、班主任应确保学生必须用自备的茶杯(壶)接水,不准用嘴直接饮水,不得将饮水移作他人饮用,以防传染病发生。

4、班主任、值日教师、学校医务人员应重视对学生饮水的指导,发现不良情况应及时予以劝阻和教育。要教育学生保护水龙头的清洁,防止污染。

5、总务处应确保水质符合《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规范》

6、总务处应确保使用的饮水机有有效的食品卫生许可证或涉水产品卫生许可批件,有定期对饮水机清洗消毒的制度,定期对饮水机进行清洗、消毒,夏季每月一次,冬季每两月一次,要有定期清洗消毒饮水机记录。桶装饮用水生产企业有有效的食品卫生许可证,水质应符合桶装饮用水标识的标准。

7、总务处、供水商应确保从事饮水机清洗消毒人员应有有效健康体检证明,并按清洗消毒规程操作,清洗消毒使用的消毒剂有有效的卫生许可批件。

8、班级应确保饮水机应远离黑板,防止二次污染。

9、教导处、学校医务室负责在校内醒目位置设置饮水卫生公告栏,告知学生饮水安全须知,包括不宜饮用生水、提倡喝开水,

饮食、饮用水卫生安全管理制度 篇5

一、食品

1、学习并执行《食品卫生法》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的各项规定。

2、健全学校食品卫生管理机制,明确各级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的工作责职。

3、加强对师生饮食卫生教育,进行科学引导,不买、不食用来历不明的食物。

4、食品卫生管理人员应主动参加各类业务学习,并定期对食品从业人员进行卫 生知识、职业道德和法规常识的培训和教育,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都做到持证上岗。

5、加强对食品的采购、贮藏、加工、销售过程的监督和检查,由主管领导或卫 生管理员每天进行过程的抽查并做好记录。

6、做好对食品从业人员的每天晨检和每年一次的健康检查,检查合格方可上岗。

7、从业人员个人卫生做到四勤:勤洗手剪指甲、勤洗澡理发、勤洗衣服被褥、勤换工作衣帽。

8、食品供应场所及时清扫,定期大扫除,确保每天整洁、干净。

9、建立完善的食品卫生工作领导小组,加强本校食品卫生管理,责任到人,杜 绝校内发生食物中毒或其他食源性疾患。

10.学校食品生产经营场所要依照《食品卫生法》要求到卫生防疫站申领《食品 卫生许可证》,并每年年审一次。要保持内外环境整洁,有相应的防蝇、防鼠、防 尘、清毒、更衣、盥洗、污水排放、存放垃圾和废弃物的设施。

11.食堂、小卖部从业人员应每年一次到卫生防疫部门进行健康体检,领取合格 的《健康证》后方可上岗工作,平时应保持个人卫生,穿戴清洁的工作衣帽,销售 直接入口食品时,必须使用售货工具。

12.所提供食品应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具有相应的色、味、美 等感官性状。严禁购入腐败生虫、过期变质、假冒伪劣或其他感官性状异常、可能 对师生健康有害的食品原料。

13.学校食品设备布局和工艺流程应当合理,防止待加工食品与直接入口食品、原料与成品交叉污染,餐具和盛放直接入口食品的容器使用必须清洗、消毒。

14.存放食品的仓库应当干燥、通风,采取消除苍蝇、老鼠、蟑螂和其它有害昆 虫及其孳生条件的措施,贮存食品的容器必须安全、无害,防止食品污染。

二、饮用水

1、认真执行有关卫生条例,用水必须符合国家现定的城乡生活饮用水的卫生标 准。坚持灭“四害”的常规工作,确保师生饮水安全。

2、学校对饮水设施定时进行维护,保证饮水设施的正常使用,密切关注师生饮

用水安全。厨房负责蒸饭的工人为饮用水安全责任人。

3、定时对饮水设施进行卫生清理和消毒。每月进行一次清洗。每周进行一次消 毒。经常观察饮水设施内外部的卫生和水质情况,及时清除污垢,保证师生饮用水 的干净和卫生。

4、责任人须做好责任区内环境卫生,保持整洁的卫生环境。

5、定期进行除“四害”的工作,使工作区内的除“四害”的要求达到国家规定 的标准,防止传染病的发生。

6、学校所有饮用水由学校统一管理。负责饮用水安全的人员必须按时开关闸阀,确保水不外流,造成浪费。

7、教职工打开水时间做到,节约用水。厨房工人要和门卫做到严禁外单位人员 到校取水。

幼儿园饮用水卫生管理制度 篇6

为进一步加强幼儿园幼儿饮用水卫生,保障师生的饮水安全,依据《生活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幼儿园卫生工作条例》、《食品卫生安全管理暂行办法》等规章制度的要求,制定本管理办法。

1、幼儿园饮用水为统一供应的自来水或桶装水,幼儿园安排专人负责定期检测,以保证水质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

2、幼儿园安排专人对饮水设施及饮用水进行管理。做到专人专管、定期清洗、消毒。经常观察饮水设施内外部的卫生和水质情况,及时清除污垢,保证师生饮用水的干净和卫生。

3、对幼儿园饮用水设施进行必要的保养,以确保供水设施的完好正常使用。

4、定时对饮水设施进行卫生清理和消毒。

5、装饮用水的保温桶,每学期进行消毒不少于五次。所用的净水剂和消毒剂必须符合卫生要求和有关规定。

6、使用的饮水设施和桶装水应有有效的食品卫生许可证或涉水产品卫生许可批件。

7、幼儿园一旦发现生活饮用水水质污染或不明原因水质突然恶化及水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时,幼儿园必须立即采取应急措施,及时报告卫生及教育主管部门。

8、在园内定期利用周计划进行饮用水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包括不宜饮用生水、提倡喝开水,喝矿泉水,纯净水。

9、经常宣传相关饮用水卫生安全常识。

10、饮水设施及饮水桶必须无毒无害。接受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机构的监督检查和业务指导。

加强饮用水卫生检测的对策 篇7

为确保居民终生饮用安全,国家及相关部门(如卫生部、建设部等)制定了各种标准,以规范生活饮用水生产过程中的卫生安全。现行的水质标准GB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有106项指标(原35项):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20项、无机化合物指标21项、有机化合物指标53项、微生物指标6项、消毒剂指标4项、放射性指标2项。各地政府对饮用水也都重点检测。

为加强饮用水的卫生,笔者总结以下几点为百姓、企业提供相关的检验对策。

1 保护居民饮用水的水源地

生活饮用水是直接进入居民生活中的,对于社会的安定非常重要,生活饮用水的安全是由水源地安全来保证的,这是关系到社会稳定,保证民生的关键工程。因此,我们对水源地应采取相对严格的保护措施。国家规定在划定水源保护区和主要取水源井50 m的范围内以及地表水流的沿岸30 m范围内,对于厕所和牲畜圈等容易造成水源污染的生物源要严格禁止。

2 对于取水水源地水质变化的动态监测

自来水厂在进行生活饮用水的生产中,要实时对水源质量进行检测。水源地的水源受到的污染源是很多的,很多污染事件都是不可预测的突发事件,所以要动态检测水源地的水源质量,这样才能有效地保证生活饮用水的质量。

在针对不同水源地的水源,我们监控的重点是有所区别的。一般来说地下水源相对来说其被污染的可能性和途径比较少,因此对于地下水源的监控我们可以采取时段性的监控措施[2]。对于地表水的水源地,由于对其产生污染的途径比较多,而且这些污染源无法实现预防和阻断,因此对于地表水的水源质量监控,我们要加大检查的密度和力度,这样才能有效地杜绝生活饮用水的污染。

3 加强净水过程的监管

我国自来水的生产主要是靠液氯进行消毒处理,因此在自来水的生产过程中对于氯气的残留要严格监管,否则就会造成生产过程对居民饮用水的污染。此外,随着我国工业化生产的不断扩张,居民饮用水中的化学污染物的数量不断增加,必须增加污染物检验品种,才能有效地杜绝污染物对居民饮用水的污染。

4 规范仪器设备管理

现在对于生活饮用水水质有影响的污染物越来越多,这就要求检验仪器在种类和灵敏度上都要不断的加大和提升。需注意平常的维护和保养,保证其功能正常,保障生活饮用水的安全。这些都要求有一个行之有效的设备维护保养制度。

5 供水管道的水质检测

生活饮用水出厂后,其输往各个最终用户主要是通过供水管网来实现的,供水管网的卫生情况也是影响最终居民用水安全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我国的供水管道很多建成的时间较长,都有一定的老化,因此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居民供水管道的水质检测,保证水质,满足人们生活需求。

6 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加强水质检测

政府应加大对饮用水的监督、检查。加大监督检查的频次,通过检查指导,督促相关的企业加强对饮用水的管理,切实保障居民饮用水卫生安全。检查的主要内容应包括:涉水人员健康证、消毒记录、水质监测情况、卫生制度建立和执行情况等,并对部分农村的自备水井、蓄水池、消毒药剂进行重点监督检查。

例如在2011年7月,北京市卫生局完善了饮用水卫生监测网络,把饮用水监测点设到了每户的家中。北京市的16个区县将在市政供水处设立城市用户水龙头出水监测点,在北京的广大农村地区的集中式供水厂也将设置末梢水监测点。重点开展集中式供水,二次供水以及农村的自建设施供水的水质监测等项目[3]。这套“生活饮用水卫生监测信息报告”系统有利于卫生部门更加有效地实施饮用水水质、水性疾病监测,系统掌握饮用水卫生安全状况,分析水性疾病发生变化规律,并及时发现、报告饮用水污染事件,也便于第一时间掌握第一手的饮用水资料。

7 居民应增强饮用水自我检测的意识

水质的管理必须用法定的方法进行必要的细菌检查,也需要有高质量的设备及技术[4],作为普通居民很难去检测水质。但是有一种相对比较简单快速的方法可以尝试,即使用微生物快速检测试纸,没有专门知识和检查设备也能达到检测水质的目的,并且简单易行,同样也可适用于预防食品中毒。这样,居民自己也可以测试饮用水是否安全,做到自我保护。

俗话说:“饥能挡,渴难挨”,水质问题与民生息息相关,随着国家对水质检测的要求不断提高和检测技术的发展,政府和相关企业对管理要求越来越严格。各地水司实验室应该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加强日常管理,从下而上增强管理意识,不断学习,积累经验,配合好相关政府部门的检验检测,让百姓喝上放心水,担当好为人民服务的重任。

参考文献

[1]李新玲, 陈丹.生活饮用水水质检测的重要性[J].北方环境, 2011, 23 (5) :13.

[2]郝英群.环境监测科研管理相关问题探讨[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2003, 15 (3) :36.

[3]王卫明, 唐龙彪.浅谈环境影响评价中环境监测工作相关问题[J].现代经济信息, 2009, 23 (19) :23.

城市用水卫生成为全球性问题 篇8

“涉水卫生”已成为全球性问题,人们面临的形势不容乐观。在发展中国家,约90%的污水和70%的工业废水未经处理就排入河道,这直接威胁到饮用水安全及生活用水的供给。全球88%的疾病可归咎于不安全的用水以及缺乏相关卫生设施。全球城市用水已经越来越紧张,全球一半人口居住在城镇。到2030年,城镇人口比例会增加到将近全球总人口的三分之二,从而造成城市用水需求激增。

“涉水卫生”在世界各地都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缺乏清洁用水和卫生设施对20亿人口居住在棚户区和贫民窟的城市贫民的打击最大。处理污水及增加卫生设施对人类健康至关重要。提高卫生条件可减少疾病,保护环境,并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人类对水危机不能冷漠,冷漠会遭到冷酷现实的报复。全球目前每星期有四万多人因患与水质低劣和卫生条件差相关的疾病而死亡;世界上一半以上城市的饮用水源都已经受到污染。第二个冷酷的现实是“水短缺”。过去一百年间,人类用水总量增加了六倍,可全球500条大河中却有超过半数流量大幅减少,世界多数国家都面临着农业灌溉和城市用水不足的问题。从理论上说,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在总体上是充足的,但除了水资源在世界上分布不均这一因素以外,人类毫无节制地挥霍浪费是引发水危机的又一主要原因。

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管理办法 篇9

关于印发《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爱卫会办公室、卫生厅局:

为规范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工作,掌握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状况及变化趋势,建立常规监测制度,根据卫生部、发展改革委、水利部《关于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卫生学评价和水质卫生监测工作的通知》(卫疾控发〔2008〕3号),我们组织制定了《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管理办法(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全国爱卫会办公室

卫生部办公厅

二○○九年五月四日

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管理办法

(试行)

第一条为规范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工作,掌握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状况及变化趋势,建立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常规监测制度,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是国家健康危害因素监测的组成部分,是保障农村居民饮用水卫生安全的重要措施。在全国范围内由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开展的经常性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工作,应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全国爱卫会办公室负责管理全国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工作。省级爱卫会办公室和地市级、县市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爱卫会办公室)负责管理本行政区域内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工作。

第四条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具体实施全国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工作。地方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具体实施本行政区域内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工作。

第五条监测工作管理部门主要任务包括协调有关单位,落实监测经费,制定监测方案、发展规划和计划,组织开展督导检查和考核评估,完成监测报告。

第六条监测工作具体实施部门主要任务包括开展技术指导和技术支持,质量控制和人员培训,水样采集、实验室分析和现场调查,资料收集、数据审核、数据处理和数据统计分析等工作,编制监测技术报告。

第七条具体实施监测工作的地方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通过省级或以上计量认证(暂未通过的县市,由地市级具体实施),指定专(兼)职人员负责监测工作,配备与完成监测任务相适应的人员、仪器、设备,对监测工作实施全过程质量控制,并对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真实性负责。

级 告。第八条 水样采集、保存、运输、检测分析按照《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GB/T5750-2006)执行。

第九条 水质分析结果依据《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进行评价。

第十条 监测范围、指标、频率、合格率计算及规范性监测表格式,由全国爱卫会办公室根据实际需要制定监测方案时确定。

第十一条 通过传染病监测网、全死因疾病监测网等途径,收集农村水性疾病发生情况和相关资料,开展水性疾病监测。

第十二条监测基础数据由县市、地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进行网络直报。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本省份监测基础数据进行审核确认,经省级爱卫会办公室同意后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第十三条地方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及时将本级监测技术报告报同级监测工作管理部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时将全国监测技术报告报全国爱卫会办公室。

第十四条县市、地市级和省级监测工作管理部门要及时将本级监测报告和技术报告报同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经审核同意后,提交同级人民政府,并报上级监测工作管理部门。全国爱卫会办公室及时将全国监测报告和技术报告报卫生部。

第十五条监测信息资料实行档案管理制度。内容应包括组织实施机构、技术培训、监测进度及结果、检测原始资料、技术督导等与监测相关的全部资料。监测工作具体实施部门和个人未经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许可,不得擅自公布或发表监测信息资料。

第十六条监测工作纳入地方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常规工作进行绩效考核。全国爱卫会办公室定期通报全国监测工作开展情况,省级爱卫会办公室定期通报本省份监测工作开展情况。

第十七条 本办法由全国爱卫会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十八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中医药管理局、残疾人联合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人事、劳动保障)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残疾人联合会、人事局:

为加强和规范盲人医疗按摩活动,提高盲人医疗按摩人员的素质,保障盲人医疗按摩人员和患者双方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等法律法规,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制定了《盲人医疗按摩管理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卫生部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二〇〇九年四月二十三日

盲人医疗按摩管理办法

第一条为了保障盲人医疗按摩人员的合法权益,规范盲人医疗按摩活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盲人医疗按摩,是指由盲人从事的有一定治疗疾病目的的按摩活动。

盲人医疗按摩属于医疗行为,应当在医疗机构中开展。

盲人医疗按摩人员属于卫生技术人员,应当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执业水平,其依法履行职责,受法律保护。

第三条县级以上地方残疾人联合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以及卫生行政部门、中医药管理部门根据职责分工对盲人医疗按摩进行管理。

第四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盲人,持设区的市级残疾人联合会出具的审核同意证明,可以申请在医疗机构中从事盲人医疗按摩活动:

(一)本办法发布前,取得盲人医疗按摩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

(二)本办法发布前,取得盲人医疗按摩中等专业及以上学历,并且连续从事盲人医疗按摩活动2年以上的;

(三)本办法发布前,在医疗机构中连续从事盲人医疗按摩活动满15年的;

(四)本办法发布前,在医疗机构中连续从事盲人医疗按摩活动2年以上不满15年,并且通过盲人医疗按摩人员考试的;

(五)取得盲人医疗按摩中等专业及以上学历,并且通过盲人医疗按摩人员考试的。

盲人医疗按摩人员考试由中国残疾人联合会负责组织,并制定考试办法。具体实施由中国盲人按摩指导中心负责。

通过盲人医疗按摩人员考试的盲人,取得考试合格证明,同时取得盲人医疗按摩人员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第五条 符合本办法第六条规定的盲人医疗按摩人员可以申请开办盲人医疗按摩所。

第六条 开办盲人医疗按摩所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开办人应当为盲人医疗按摩人员;

(二)至少有1名从事盲人医疗按摩活动5年以上的盲人医疗按摩人员;

(三)至少有1张按摩床及相应的按摩所需用品,建筑面积不少于40平方米;

(四)有必要的消毒设备;

(五)有相应的规章制度,装订成册的国家制定或者认可的盲人医疗按摩技术操作规程;

(六)能够独立承担法律责任;

(七)有设区的市级残疾人联合会出具的同意开办盲人医疗按摩所的证明文件。

第七条盲人医疗按摩所由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审批,符合条件的发给《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登记名称为识别名称+盲人医疗按摩所,诊疗科目为推拿科(盲人医疗按摩)。

盲人医疗按摩所不登记推拿科(盲人医疗按摩)以外的诊疗科目,不设床位,不设药房(柜)。

盲人医疗按摩所执业许可证的有效期为5年。

第八条 盲人医疗按摩人员在工作中享有下列权利:

(一)参与技术经验交流,参加专业学术团体;

(二)参加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

(三)在工作中,人格尊严、人身安全不受侵犯;

(四)获取报酬;

(五)对卫生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第九条 盲人医疗按摩人员在工作中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遵守法律、法规、规章和相关技术操作规范;

(二)树立敬业精神,遵守职业道德;

(三)关心、爱护、尊重患者,保护患者的隐私;

(四)接受培训和继续教育,努力钻研业务,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第十条 盲人医疗按摩人员应当如实向患者或者其家属介绍医疗按摩方案,但应注意避免对患者产生不利后果。

第十一条盲人医疗按摩人员不得开展推拿(盲人医疗按摩)以外的医疗、预防、保健活动,不得开具药品处方,不得出具医学诊断证明,不得签署与盲人医疗按摩无关的医学证明文件,不得隐匿、伪造或者擅自销毁医学文书及有关资料。

第十二条盲人医疗按摩所应当按照规定的执业地点和诊疗科目执业,不得开展盲人医疗按摩以外的医疗、预防、保健活动。非盲人不得在盲人医疗按摩所从事医疗、预防、保健活动。

第十三条 盲人医疗按摩人员不得利用职务之便,索取、非法收受患者财物或者牟取其他不正当利益。

第十四条中国残疾人联合会负责制定盲人医疗按摩人员培训规划,保证盲人医疗按摩人员按照规定接受培训、继续教育和依法从事盲人医疗按摩活动。

中国盲人按摩指导中心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盲人按摩指导中心根据培训规划制定盲人医疗按摩人员培训计划,并负责组织培训工作。

医疗机构应当为盲人医疗按摩人员开展工作和学习提供条件,保证本机构盲人医疗按摩人员接受培训、继续教育和合法从事医疗按摩活动。

第十五条 盲人医疗按摩所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原发证机关予以注销,并收回《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一)聘用非盲人开展医疗、预防、保健活动的;

(二)开展盲人医疗按摩以外的医疗、预防、保健活动的;

(三)出卖、转让、出借《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

(四)开具药品处方的;

(五)设床位、药房(柜)的;

(六)《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有效期届满未延续的;

(七)不具备本办法第六条规定的条件的。

第十六条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对不符合条件的盲人医疗按摩所发给《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或者违反本办法规定扩大诊疗科目登记、批准设置床位或药房(柜)的,其行为无效,由原发证机关或者上一级卫生行政部门予以撤销。

第十七条盲人医疗按摩所及其工作人员违反《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按《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处理。发生医疗事故的,按《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处理。

第十八条原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关于盲人医疗按摩人员评聘专业技术职务有关问题的通知》(残联教就字〔1997〕第103号)中有关主任(副主任)按摩医师、主治按摩医师、按摩医师(士)的专业技术职务名称分别改为主任(副主任)医疗按摩师、主治医疗按摩师、医疗按摩师(士)。

在本办法发布前,取得的盲人医疗按摩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继续有效。盲人医疗按摩人员专业技术职务的评聘按照残联教就字〔1997〕第103号有关规定办理。

第十九条 本办法所称的盲人包括全盲和低视力者。

第二十条 本办法自2009年9月1日之日起施行。

关于印发《人民检察院举报工作规定》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检察院,军事检察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民检察院:

修订的《人民检察院举报工作规定》已经2009年4月8日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十一届检察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本规定同时向社会公布。

最高人民检察院

二OO九年四月二十三日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人民检察院举报工作,保障举报工作顺利开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等有关法律的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举报工作是检察机关直接依靠群众同贪污、贿赂、渎职、侵权等职务犯罪作斗争的一项业务工作,是实行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的有效形式。

第三条 人民检察院举报工作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开展举报宣传和受理、审查、分流、交办举报线索,以及督办、答复等工作,保障职务犯罪侦查依法顺利进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第四条 人民检察院依法受理国家工作人员贪污贿赂犯罪,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渎职犯罪以及利用职权实施的非法拘禁、刑讯逼供、报复陷害、非法搜查等侵犯公民人身权利和民主权利犯罪的举报。

第五条 各级人民检察院应当设立举报中心负责举报工作。

举报中心与控告检察部门合署办公,控告检察部门负责人兼任举报中心主任,地市级以上人民检察院配备一名专职副主任。

第六条 举报工作应当遵循下列原则:(一)依靠群众,方便群众;(二)依法、及时、高效;

(三)统一管理,归口办理,分级负责;(四)严格保密,保护公民合法权益;

(五)加强内部配合与制约,接受社会监督。第七条 人民检察院应当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宣传,鼓励群众依法举报。

第八条 任何个人或者单位依法向人民检察院举报职务犯罪行为,其合法权益应当受到法律的保护。

第九条 人民检察院应当加强信息化建设,建立和完善举报信息系统,逐步实现上下级人民检察院之间、部门之间举报信息的互联互通,提高举报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第十条 人民检察院应当加强与监察机关、行政执法机关的联系与配合,建立和完善举报材料移送制度。

第二章 举报线索的受理

第十一条 各级人民检察院应当设立专门的举报接待场所,向社会公布通信地址、邮政编码、举报电话号码、举报网址、接待时间和地点、举报线索的处理程序、查询举报线索处理情况及结果的方式等相关事项。

第十二条 对采用走访形式举报的,人民检察院应当指派二名以上工作人员在专门场所接待,也可以到举报人认为合适的地方接待。接待举报时应当制作笔录,载明举报人的姓名、单位、住址和举报的具体内容,经宣读或者交举报人阅读无误后,由举报人和负责接待的工作人员签名或者盖章。需要录音录像的,事先应当征得举报人同意。

对多人采用走访形式举报同一职务犯罪行为的,应当要求举报人推选代表,代表人数一般不超过五人。

接待举报的工作人员应当告知举报人要如实举报和捏造、歪曲事实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

第十三条 对采用书信形式举报的,负责处理来信的工作人员应当及时拆阅。启封时,应当保持邮票、邮戳、邮编、地址和信封内材料的完整。

第十四条 对采用网上举报以及电话、传真等形式举报的,参照本规定的相关规定办理。

第十五条 实名举报人提供的举报材料内容不清的,举报中心应当在接到举报材料后七日内与举报人联系,要求举报人补充有关材料。

第十六条 反映被举报人有下列情形之一,必须采取紧急措施的,应当在接受举报后立即提出处理意见报检察长审批:

(一)正在预备犯罪、实行犯罪或者在犯罪后即时被发觉的;

(二)企图自杀、逃跑或者在逃的;

(三)有毁灭、伪造证据或者串供可能的;(四)其他需要采取紧急措施的。

第十七条 上级人民检察院可以直接受理由下级人民检察院管辖的举报线索,也可以经检察长批准,将本院管辖的举报线索交由下级人民检察院办理。

第十八条 举报线索涉及多个地区的,由最初受理的人民检察院管辖;对管辖权有争议的,由其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指定管辖。

第十九条 各级人民检察院实行检察长和有关侦查部门负责人接待举报制度。接待时间和地点应当向社会公布。

地市级和县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应当定期接待举报。

省级以上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应当根据具体情况安排接待举报的时间和方式。

必要时,举报中心可以通知有关侦查部门负责人共同接待举报人。

第二十条 对以举报为名无理取闹的,应当进行批评教育。对严重妨碍检察机关工作人员履行公务,扰乱检察机关正常工作秩序的,应当依照法律的有关规定处理。

第三章 举报线索的管理

第二十一条 人民检察院受理的举报线索由举报中心统一管理。本院检察长和其他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收到的举报线索,应当及时批交或者移送举报中心处理。有特殊情况暂时不宜移送的,报检察长或者部门负责人批准。

第二十二条 侦查部门在侦查中发现的需另案处理的线索,一般应当在两个月内向本院举报中心通报;对暂时不具备查办价值的举报线索,应当每月向举报中心集中通报一次;经初查不予立案的举报线索,应当在一个月内移送举报中心。

第二十三条 人民检察院实行举报线索分级管理制度。涉及县处级以上国家工作人员涉嫌职务犯罪的要案线索,应当在受理举报线索后十日内填写《检察机关要案材料移送、备案报表》,向上级人民检察院移送或者备案。情况紧急的应当及时办理。

第二十四条 上级人民检察院对下级人民检察院报送的备案材料应当及时审查,如有不同意见,应当在十日内将审查意见书面通知报送备案的下级人民检察院。下级人民检察院应当执行。

第二十五条 举报中心应当建立举报线索数据库,指定专人将举报人和被举报人的基本情况、举报线索的主要内容以及办理情况等逐项录入计算机。

第二十六条 各级人民检察院之间应当利用检察专线网传输举报线索,提高举报线索的传输效率。

第二十七条 举报中心应当定期清理举报线索,对线索的查办和反馈情况进行分析,查找存在问题,及时改进工作,完善管理制度。

第二十八条 举报中心应当每季度对举报线索情况进行分类统计,综合分析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以及群众举报的特点和规律,提出工作意见和建议,向上级人民检察院举报中心和本院检察长报告。

第四章 举报线索的审查

第二十九条 举报中心对接收的举报线索,应当确定专人及时审查,根据举报线索的不同情况和管辖规定,自收到举报线索之日起七日内分别作出处理:

(一)属于人民检察院管辖的举报线索依法受理;

(二)不属于人民检察院管辖的举报线索移送有管辖权的机关处理,但必须采取紧急措施的,应当先采取紧急措施,然后移送主管机关;

(三)内容不具体的匿名举报线索,或者不具备查处条件的举报线索,经检察长审批后存档备查。

第三十条 举报中心对性质不明难以归口、群众多次举报未查处的举报线索应当及时进行初核,查明举报的犯罪事实是否存在,是否属于本院管辖,是否需要立案侦查。

第三十一条 举报线索的初核应当报经检察长审批,按照《人民检察院控告申诉首办责任制实施办法(试行)》的有关规定,确定责任人及时办理。

初核前,举报中心应当向有关侦查部门通报。

第三十二条 初核可以采取询问、调取证据材料等措施,一般不得接触被举报人,不得采取强制措施,不得查封、扣押、冻结财产。

第三十三条 初核应当采取措施保障办案安全,防止发生安全事故。

第三十四条 初核后应当制作初核报告,提出处理意见,报检察长决定。

第三十五条 侦查部门收到举报中心移送的举报线索,应当在一个月内向举报中心回复处理情况,三个月内回复查办结果;情况复杂,逾期不能办结的,报经检察长批准,可适当延长办理期限,延长期限不得超过三个月。延期办理的情况应当及时向举报中心通报。法律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十六条 侦查部门应当书面回复查办结果。回复文书应当具有说理性,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一)举报人反映的主要问题;(二)查办的过程;

(三)作出结论的事实依据和法律依据。

举报中心收到回复文书后应当及时审查,认为处理不当的,提出处理意见报检察长审批。

第三十七条 举报中心对逾期未回复处理情况或者查办结果的,应当进行催办;超过规定期限一个月仍未回复的,应当向有关部门负责人通报;拒不回复或者无故拖延造成严重后果的,应当报告检察长。

第三十八条 上级人民检察院举报中心可以代表本院向下级人民检察院交办举报线索。交办重要举报线索,应当报检察长审批。交办前应当向有关侦查部门通报,交办函及有关材料复印件应当转送本院有关侦查部门。

第三十九条 举报中心负责管理上级人民检察院举报中心交办的举报线索。接到上级人民检察院交办的举报线索后,应当在三日内提出处理意见,报检察长审批。

第四十条 对上级人民检察院交办的举报线索,一般应当在三个月内办结。情况复杂,确需延长办理期限的,经检察长批准,可以延长三个月。延期办理的,由举报中心向上级人民检察院举报中心报告进展情况,并说明延期理由。法律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四十一条 交办案件办结后,负责侦查的部门应当将查办情况和结果报检察长审批,并制作《交办案件查处情况报告》,连同有关材料移送本院举报中心,以本院名义报上一级人民检察院举报中心审查。

第四十二条 《交办案件查处情况报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案件来源;

(二)举报人反映的主要问题;(三)查办过程;

(四)认定的事实和证据;

(五)处理情况和法律依据;(六)实名举报的答复情况。

第四十三条 上级人民检察院举报中心收到下级人民检察院《交办案件查处情况报告》后,应当认真审查。对事实清楚、处理适当的,予以结案;对事实不清,证据不足,定性不准,处理不当的,提出意见,退回下级人民检察院重新办理。必要时可以派员或者发函督办。

第五章 实名举报的答复

第四十四条 使用真实姓名或者单位名称举报的,属于实名举报。实名举报除通讯地址不详的以外,应当将处理情况和办理结果及时答复举报人。

第四十五条 对采用走访形式举报的,应当场答复是否受理;不能当场答复的,应当自接待举报人之日起十五日内答复。

第四十六条 各级人民检察院举报中心负责实名举报答复工作。必要时可以与本院有关侦查部门共同答复。

第四十七条 答复可以采取口头、书面或者其他适当的方式进行。口头答复的,应当制作答复笔录,载明答复的时间、地点、参加人及答复内容、举报人对答复的意见等。书面答复的,应当制作答复函。邮寄答复函时不得使用有人民检察院字样的信封。

第四十八条 答复应当包括下列内容:(一)办理的过程;

(二)认定的事实和证据;

(三)处理结果和法律依据。

第四十九条 举报人不服不立案决定提出的复议请求和不服下级人民检察院复议决定提出的申诉,由侦查监督部门办理。

第六章 举报保护

第五十条 各级人民检察院应当依法维护举报人及其近亲属的合法权益。

第五十一条 各级人民检察院应当采取下列保密措施:

(一)举报线索由专人录入专用计算机,加密码严格管理,未经授权或者批准,其他工作人员不得查看。

(二)举报材料不得随意摆放,无关人员不得随意进入举报线索处理场所。

(三)向检察长报送举报线索时,应当用机要袋密封,并填写机要编号,由检察长亲自拆封。

(四)严禁泄露举报内容以及举报人姓名、住址、电话等个人信息,严禁将举报材料转给被举报人或者被举报单位。

(五)调查核实情况时,严禁出示举报线索原件或者复印件;对匿名举报线索除侦查工作需要外,严禁进行笔迹鉴定。

(六)其他应当采取的保密措施。

第五十二条 举报中心应当指定专人负责受理网上举报,严格管理举报网站服务器的用户名和密码,并适时更换。

利用检察专线网处理举报线索的计算机应当与互联网实行物理隔离。

通过网络联系、答复举报人时,应当核对密码,答复时不得涉及举报具体内容。

第五十三条 对打击报复或者指使他人打击报复举报人及其近亲属的,经调查核实,应当视情节轻重分别作出处理:

(一)尚未构成犯罪的,提出检察建议,移送主管机关或者部门处理;

(二)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四条 对举报人因受打击报复,造成人身伤害或者名誉损害、财产损失的,应当支持其依法提出赔偿请求。

第五十五条 举报人利用举报捏造事实、伪造证据,诬告陷害他人构成犯罪的,应当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五十六条 对举报失实并造成一定影响的,应当采用适当方式澄清事实,为被举报人消除影响。

第七章 举报奖励

第五十七条 举报线索经查证属实,被举报人构成犯罪的,应当给予举报人一定的精神及物质奖励。

第五十八条 人民检察院根据举报追回赃款的,应当在举报所涉事实追缴赃款的百分之十以内发给奖金。每案奖金数额一般不超过十万元。举报人有重大贡献的,经省级人民检察院批准,可以在十万元以上给予奖励,数额不超过二十万元。有特别重大贡献的,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批准,不受上述数额的限制。

经查证属实构成犯罪但没有追回赃款的案件,可以酌情给予举报人五千元以下的奖励。

对举报渎职侵权案件有功的举报人员,参照上述规定给予奖励。

第五十九条 奖励举报有功人员,应当在判决或者裁定生效后进行。奖励情况适时向社会公布。涉及举报有功人员的姓名、单位等个人信息的,应当征得本人同意。

第六十条 举报奖励工作由举报中心具体承办。

第六十一条 奖励经费在业务经费中列支。

第八章 责任追究

第六十二条 举报中心在举报线索管理工作中,发现检察人员有违法违纪行为的,应当提出建议,连同有关材料移送政治工作部门或者纪检监察部门处理。

第六十三条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检察人员纪律处分条例等有关规定给予纪律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滥用职权,擅自处理举报线索的;(二)私存、扣压或者遗失举报线索的;

(三)故意泄露举报人姓名、地址、电话或者举报内容,或者将举报材料转给被举报人、被举报单位的;

(四)徇私舞弊、玩忽职守,造成重大损失的;

(五)压制、迫害、打击报复举报人的;

(六)查处举报线索无故超出规定期限,造成举报人越级上访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

(七)隐瞒、谎报、缓报重大举报信息,造成严重后果的。

第九章 附 则

第六十四条 本规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最高人民检察院此前发布的有关举报工作的规定与本规定不一致的,适用本规定。

第六十五条 本规定由最高人民检察院负责解释。

【发布单位】最高人民法院

【发布文号】法发〔2009〕20号

【发布日期】2009-04-13

【生效日期】2009-04-13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最高人民法院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解放军军事法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生产建设兵团分院:

现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意沟通工作的意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工作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二○○九年四月十三日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意沟通工作的意见

加强民意沟通工作,是坚持实事求是和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畅通司法民主渠道的重要举措。为进一步推进司法决策民主化、科学化,更好地接受民主监督,深化司法公开、促进司法公正、提高司法公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人民法院工作的新要求、新期待,现就进一步加强民意沟通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进一步加强民意沟通工作的重大意义

(一)进一步加强民意沟通工作是践行司法为民、推进司法民主的关键环节。审判执行工作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依法维护人民权益,是人民法院的职责所在,也是人民法院工作的本质要求。要更好地实践“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的工作主题,维护好、保障好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等合法权益,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广泛深入地倾听民意、了解民情、关注民生,以实际行动尊重群众意见,发扬司法民主,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人民性优势。

(二)进一步加强民意沟通工作是发挥好审判执行职能、完善司法公开、优化司法决策、实现案结事了的重要保障。执法办案是人民法院的第一要务,要切实做好审判执行工作,促进办案的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的统一,就必须采取多种方式,联系实际、深入群众,大力弘扬人民司法优良传统,努力开拓创新,积极推行审判公开制度,积极改进各种便民利民的诉讼措施,在审判执行的各个环节中充分听取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促进司法决策的科学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司法工作的新要求、新期待。

(三)进一步加强民意沟通工作是促进司法廉洁、增强队伍素质、提高司法公信力的有效途径。通过加强民意沟通工作,动员社会力量,积极接受外部监督,有助于促进人民法院的队伍建设,提高法官办案水平和群众工作能力,不断改进纪律作风,树立司法公正、高效、为民、廉洁的良好形象,不断提高司法的公信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推动人民法院自身科学发展、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二、进一步加强民意沟通工作的基本要求

(一)着力构建与广大人民群众、社会各界沟通交流的长效机制。各级人民法院要按照科学、畅通、务实、有效、便捷的要求,不断改进和创新工作机制,拓宽民意沟通渠道,最大限度地了解和把握社情民意,最大限度地方便人民群众行使权利、表达意见、监督司法,使民意成为司法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和检验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使各项决策顺应群众要求,符合司法规律。

(二)大力扩展民意沟通的对象范围。各级人民法院在确定工作思路、完善便民措施、评价司法效果等工作中,应根据需要采取多种途径和方式,广泛征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主党派、社会团体、专家学者、其他法律工作者、基层群众等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特别要注重深入企业、社区、乡村,及时了解最广大基层群众的意见和呼声。

(三)改进和完善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联络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人民法院人民监督办公室的职能作用,改进和完善联络的方式方法,在联络工作经常化的基础上,根据每年确定的工作重点,采取各种灵活有效的方式向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通报工作情况,征求意见和建议。

(四)改进和完善与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以及社团组织的沟通协调机制。按照“积极主动、及时沟通、充分协商、务实有效”原则,制定相关工作规则,指定专门机构和人员负责与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沟通协调工作,通过建立定期联络制度、联合调研制度等方式通报工作、听取意见和建议,共同研究解决问题;通过加强日常交流、设立联络员等方式,开展与工青妇等社团组织经常性的工作沟通。

(五)改进和完善特邀咨询员制度。最高人民法院要认真执行《最高人民法院特邀咨询员工作条例》,扩大选任特邀咨询员的代表领域的广泛性,进一步加强与特邀咨询员经常性的沟通联络,注重听取他们对法院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并通过适当方式及时转化为司法决策意见。同时,大力支持、积极配合特邀咨询员开展工作,努力为加强特邀咨询员与基层群众沟通联系创造条件,提供方便。

(六)改进和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要切实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关于人民陪审员选任、培训、考核工作的实施意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陪审员管理办法(试行)》等规定,改进和完善人民陪审员选任方式和管理机制,加大调整、充实人民陪审员力度,中级和基层人民法院每年至少应当组织两次座谈会专门听取人民陪审员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发挥其桥梁纽带作用,发挥来自群众、贴近群众、服务群众的优势,通过他们了解民情、宣传法律,实现人民陪审员制度沟通民意功能的最大化。

(七)健全和创新法院领导干部深入基层倾听民意机制。建立法院领导干部基层联系点制度,最高人民法院和各高级人民法院领导干部要定期深入基层联系点开展调研。进一步推进法官进企业、进乡村、进社区活动,大法官和高级法官要深入基层倾听民意,了解民情,及时准确地把握人民群众对司法工作的新要求、新期待。

(八)健全和创新司法决策征求意见机制。进一步促进制定司法解释、司法指导意见等过程中征求民意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探索设立法院开放日,邀请公众参观法院,旁听审判,积极开展普法宣传;探索建立基层司法服务网络,聘请乡村、社区一些德高望重、热心服务、能力较强的群众担任司法协理员,协助人民法院化解矛盾,代表人民群众反映意见;选任基层干部群众担任特邀调解员、执行联络员,使司法工作更加贴近群众、方便群众;加强网络民意收集制度,抓好机关网站建设,丰富网上信息发布、网上民意调查等栏目,方便群众发表意见和建议。

(九)改进和完善网络民意沟通机制。积极推行审判、执行信息网络公开制度;加大庭审网络直播力度;各级人民法院主要领导每年至少应参加1次与网民直接交流、沟通、互动活动,广泛听取网民意见;对于了解的民意、听到的反映,可通过在线解答、个别沟通的方式,让群众了解信息,感受人民法院对民意的尊重;完善通过网络及其他各种途径受理群众举报的工作制度,有条件的法院可开设专门的电子信箱,收集群众的意见、建议。

(十)改进和完善人民法院与新闻媒体沟通协调机制。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发布人民法院工作报告、重大司法决策及案件审判信息,加大宣传工作力度,为人民群众提供及时准确的司法信息服务。进一步加强与新闻媒体的沟通交流,认真执行《人民法院新闻发布制度》以及《关于进一步完善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发布制度的补充规定》,完善新闻发布会制度;重视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积极收集舆情,了解民意,宣传法律;最高人民法院和各高级人民法院每年至少要组织2次会议专门讨论和分析各种舆情,把握司法工作动态。

(十一)健全和创新民意转化机制。要实现民意转化的制度化,及时对收集到的意见和建议进行汇总、筛选、分类、分析,把合理的意见和建议转化为工作整改的内容。意见和建议涉及立法修改事项的,向国家权力机关提出;涉及政策制定事项的,向有关决策部门提出;涉及制定或修改司法解释事项的,逐级向最高人民法院提出。要把民意吸收、转化情况作为评价工作的重要指标,开展经常性的民意调查、意见征询活动,切实解决存在的问题。

(十二)健全和创新工作整改情况向群众反馈机制。出台重大司法决策时,可在新闻发布等环节就决策过程中听取和吸收民意情况作出专门说明;对于其他具体事项的整改情况,可以通过媒体发布、信函回复、实地回访、组织座谈等方式向群众反馈,争取理解和支持,增强司法公信力。

三、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务求取得实效

(一)各级人民法院要高度重视民意沟通工作,将加强该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认真研究和解决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注重工作实效。各级人民法院领导干部要带头做好此项工作,摆正位置、以身作则,切实抓好各项制度、措施的落实,切实将社情民意及时转化为司法决策的重要指导和参考依据。

(二)各级人民法院要积极抓好民意沟通工作具体措施的组织实施和综合协调工作,层层抓好落实,确保措施到位、责任到位、工作到位。各级人民法院要明确专门机构、专门人员负责组织协调此项工作。要认真积累经验,及时总结各种好的做法,注重做好新闻宣传工作,让更多的人民群众依法了解、参与、监督司法决策。

上一篇:端午节话菖蒲下一篇: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