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用水水源保护问题

2024-10-08

饮用水水源保护问题(精选12篇)

饮用水水源保护问题 篇1

饮用水源保护问题是关系我国饮用水安全的核心问题之一,加强对水源地的保护与监测,是确保供水系统安全的关键环节。但近年来,我国城镇水源水质呈日益恶化趋势。据有关资料显示[3],全国目前约有78%的城镇河段不适宜作为饮用水源,50%的城镇地下水受到污染,对我国城镇的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的身心健康构成了潜在威胁。因此我们应对现有饮用水水源地的管理体制、水质监测、水质安全评价措施、应急决策和法律制度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从中找出它们的不足和缺陷,为以后提出改进和完善的措施提供依据。

1、管理体制

一个多世纪以来,随着对饮用水资源保护认识的加深,发达国家都已结合各自国家饮用水源的特点形成了具有各国特色的饮用水源保护管理体制。其中美国、法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最具有代表性。美国在《清洁水法》中规定了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相匹配的管理体制。其中制定基本政策、条例、基准和标准并监督州政府的实施是联邦政府的主要职责。而州政府主要负责按照联邦政府制定的政策、条例、基准和标准实施州里制定的计划,但该计划须经联邦政府批准。也就是说联邦政府才是饮用水保护的主管部门。法国管理体制的一个主要特点是饮用水源管理法律法规体系明确,按流域进行管理。由有关方面按一定的比例选出官员组成流域管理委员会。此外,法国管理体制中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职能分工明确。日本的则是实行集中协调与分部门行政的管理体制。水资源部是日本水资源日常管理的最高协调部门。英国则由流域水务局管理流域内城市生活供水,并成立新的流域管理局,在各个流域区设立河流管理处,负责水污染监测、水资源管理等事务。[1]上述发达国家的管理体制有个共同特点就是都有法律作保障,实现了对饮用水源的国家所有或公共所有并对饮用水源实行以流域管理为主的统一管理,各部门职能分工明确。

反观我国的管理体制,由于起步较晚以及对饮用水资源保护的认识不足,和发达国家相比至少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主管部门不明确。当前,饮用水源地的管理涉及水利、环保、建设、卫生、交通、海事等多个部门,出现多龙头管理的现象,其中地表水和地下水源地的权属分别为水利部门和地矿部门,供水企业的权属部分为建设部、部分为水利部,而饮用水的卫生监督为卫生部,这导致了监管体制不顺,职责不明,既有缺位,又有越位。同时,对水源地水质监测的有水利、环保、城建、卫生等部门以及制水企业,所测内容基本相同,但所依据的规范、监测方法、监测频次、监测点位等各不相同,既造成资源浪费、重复建设和监测缺位,又使同一水源地出现多种数据,缺少权威性和统一性。[2](2)对流域进行统一管理的方针政策没有得到贯彻执行。这一点突出表现在以下这个方面:虽然《水污染防治法》中规定“统一管理与分级、分部门管理相结合”,《水法》也明确规定“统一管理和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成立专门的流域级的水环境管理或者水污染防治机构。因而在饮用水源保护中难以行使有效监督管理权,使饮用水源保护得不到保障。可见迫切需要在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的基础上改进我国目前的饮用水源保护管理体制。

2、水质监测

饮用水源水质监测是执行饮用水源保护法律法规、标准和进行饮用水源监督管理的重要技术手段和依据。因此世界各国都制定了相应的饮用水水质监测制度来规范监测活动。日本的环境监测系统,包括机构、人员、设备等比较健全和完善。在《水质污染防治法》中明确规定了有关水质监测制度。英国《水源法》第3章用10节的篇幅对水文测量、地下水调查、最小流量的定期审查等作了专门规定。美国《联邦水污染控制法》第308节对“检查、监测和进入现场”作了规定。[4]

到目前为止,我国相继颁布了一系列与饮用水源监测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标准。其中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地下水质量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城市供水水质标准》、《水环境监测规范》、《农用水源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和《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等。[6]这些法律法规及标准规定了我国的水质监测制度,并制定监测规范,如提出了饮用水源地监测断面的布设方法和监测频率和样品的采集技术;规定了饮用水源地的监测项目及其分析方法。但另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出,针对饮用水源地的监测方法还没有统一的标准,而且现有的针对饮用水源地的监测技术也不够全面和具体,例如还没有根据小城镇的技术经济情况和水源特点制定相应的监测项目,对分散式和农村水源地的监测标准也还是一片空白,导致小城镇和农村供水水源地没有科学合理的评估标准及保障措施,影响了水源水质的保障。根据卫生部门和水利部门调查[5],中国目前农村饮用水符合农村饮水卫生准则的比例为66%,还有34%的人口饮用水达不到准则要求。因此,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饮用水安全,加强对饮用水源地监测,考虑到农村饮用水源地的特殊性,应针对小城镇及农村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饮用水源监测技术标准。

3、水质安全评价措施

为了保证水源水质安全,各国大都进行水源水质评价,但对评价方法各国没有形成统一模式。例如美国国家环保局利用指标体系总体评价流域内饮用水源的风险,选取15个指标,其中7个指标同饮用水源状况相关,8个指标与生态系统脆弱性相关;水质安全状况利用定性指标进行说明,分为好、问题很少、问题较多等级别,水源脆弱性分为低和高级别。[7]而新西兰环境部和卫生部联合制定水源地监测分级框架草案,根据流域调查资料,通过确定水体水质等级和风险等级,最终将水体作为饮用水源的适宜性分为5级,并说明每种等级对应水体所需的处理水平。[8]但可以看出它们有个共同点就是在水源评价过程中都会考虑水质风险问题,这就更能防范突发性水污染事件。

目前我国为了保障水源地的水质安全仅仅是在24项必检项目基础上,增加了5项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检测指标。该保障措施主要侧重于对水质类别的评价,而且多是基于简单的指标因子、单级或单目标的环境系统和确定性的系统评价的假定。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

⑴我国水质检测方法和技术相对落后,导致数据相对缺乏,无法获得足够的信息。据报道,我国相当一部分省市基本不具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特定项目中全部指标监测能力,只有少数部分地级市具备有毒有机物个别指标的监测能力。[9]

⑵到目前为止还没找到通用的评价方法及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目前我国常用的水质评价方法有单因子评价法、污染指数法、模糊数学法、灰色系统评价法、BP人工神经网络法等。但都各有优缺点:单因子评价法以最差水质指标所属类别作为综合水质类别,评价结论表现为过保护;污染指数法能够直观判断综合水质是否达到功能区目标,但是不能判断综合水质类别;模糊评价法由于体现了水环境中客观存在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符合客观规律,具一定的合理性;但由于在模糊综合评价中,一般采用线性加权平均模型得到评判集,使评判结果易出现失真、失效、均化、跳跃等现象,存在水质类别判断不准确或者结果不可比的问题,而且评价过程复杂,可操作性差。[10]灰色系统分析法具有简单、可比的优点,但是存在分辨率低等问题。BP人工神经网络用于水质评价允许有大量供调节参数,运算速度快;具有全息联想功能以及自组织、自学习、自适应和容错能力。不过对于协同性较差的样本,评价结果易出现均化现象。因此相同的水样由于水质评价方法不同可能出现会结论不一致的现象。

另外,水质安全应该包括水质类别和水质风险两个方面,但我国现在只是注重水质类别的评价,却忽视了对水质风险的评价,这对应对突发性水污染事件是不利的。因此应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并参考国外的经验,把水源地的水质评价和风险评价有效的结合起来,从而使评价结果更为准确。

4、结语

上述分析表明,我国城镇与农村饮用水源地的保护措施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缺陷,需要尽快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根据我国城镇与农村饮用水源地安全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其水源水质特点,分别制定与我国城镇和农村相适应的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建立和实施从污染源控制到水源水质保护的保障措施,为我国城镇和广大农村的饮用水安全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蓝楠.国外饮用水源保护管理体制对我国的启示[J].能源环境保护.2007(5):58-62

[2]郭陶,王如洁,牛红义.当前我国饮用水源地存在的安全问题及其法律规范化策略[J].科技创新导报.2008(9):247-248

[3]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小城镇规划标准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4]蓝楠.中外饮用水源保护法律制度比较[J].国土资源.2006

[5]翟浩辉.在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网,2004-11-28.

[6]李仰斌,张国华,谢崇宝.我国饮用水源保护与监测相关法规和技术标准编制现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8(1):45-48

[7]USEPA.Index of Watershed Indications:An overview.http://www.epa.gov/iwi/iwi-overview.pdf

[8]衣强,毛战坡,彭文启.饮用水水源地评价方法研究[J].给水排水.2006(7):7-10

[9]郑丙辉,张远,付青.中国城市饮用水源地环境问题与对策.中国城镇水务发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7:86-91

[10]薛巧英.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的比较分析[J].环境保护科学.2004(124):64-67

饮用水水源保护问题 篇2

问题及保护对策

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历来受到高度重视,但乡镇及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明显滞后。我国西南石漠化地区乡镇及农村人口规模大,但由于水源多属于山区、半山区的岩溶地下水,点多面广,水文地质条件和污染源相对复杂,导致乡镇及农村集中式供水水源保护成为一个盲点,***市就是典型代表。

一、水源地基本情况

(一)水源地数量、类型及分布

根据统计调查,***市乡镇及农村现状供水人口在 1000 人以上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有 88 处,包括水库型 2 个、河流溪沟型12 个、地下河及地下水 74 个。全市乡镇及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的特点是:一是数量多、较分散,占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总数的 97.78%;二是水源地类型主要是地下潜水,占比 84.09%,大部分分布在石漠化山区;三是来水量相比溪沟水源地更稳定、供水覆盖范围大,即使在 2010年-2012 年的西南地区三年严重干旱时期大部分仍然可以供水;四是地下水水文条件及污染源与平原区相比更复杂,区域内岩溶凹地、落水洞、岩溶漏斗、地下暗河、地表盲谷较发育,补给径流区内地层性质、断层分布及岩溶漏斗分布、地下暗河走势、地表水系分布交叉程度高。

(二)水源地水质

全市大部分地下水水源地均存在氨氮和细菌总数超标,2 个

Ⅴ类,部分达到劣Ⅴ类。

(三)水源地保护与管理现状

1.管理与保护部门。乡镇及农村集中式供水水源均由当地乡镇水利站管理,但基本没有能力实施保护。

2.规范化建设。全市集中式供水水源地基本没有标志,也没有明确的水源地范围,多数水源地取水口及周边无任何防护设施。

3.监测体系。全市乡镇及农村集中式供水水源一般由环境监测站、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不定期的监测,但监测的周期、水源地及指标不固定,存在重复监测的现象,水源地管理部门也难以及时掌握检测结果,监测体系不完善。

4.水源地范围。截止2016年8月底,全市没有划分乡镇及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没有明确的水源地范围,仅能确定取水口位置,也不确定地下水水源补给径流区范围。

二、存在问题与分析

(一)重水源工程建设,轻管理与保护

***市水务局近年来开展了大规模的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但仅仅在水量上得到较好的保障,建成后即交由当地乡镇政府、水利站或村组管理和运行,而受到人员编制、专业知识和经费的限制,当地乡镇政府、水利站或村组难以实现对水源地的有效管理,水源保护成为一个盲点,供水水质安全难以保障。

(二)基础资料不足,保护难度大

相关部门掌握的***市水文地质信息有限,水文地质图比例精度不足,同时岩溶凹地、落水洞、岩溶漏斗、地下暗河较发育,给水源地污染源范围、类别、分布和规模增加了较大的不确定性。

(三)污染源点多面广,工作量较大

***市的地下水水源水质与降水与否联系较紧密,降雨时水质较差,导致地下水的污染源范围不局限在其补给径流区内,大量规模小、数量多而分散的村庄、农田均是其污染源。因此,单项污染整治工程规模较小,但数量多,相邻水源地之间的污染整治具有关联性,总的工程量较大。

(四)经费有限,保护工作进展缓慢

***市乡镇及农村集中式供水水源数量较多,污染源数量多,分布较广泛,水源保护工程量较大,所需资金较多。但是,与滇黔桂岩溶石漠化区一样,***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财力有限,有限的资金大多用于水源工程的建设,较少考虑水源保护,大量水源保护工程进展缓慢。

三、保护对策

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现状及对策 篇3

【关键词】农村饮用水;保护现状;对策措施

饮用水水源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资源,但是从工业革命起,全世界范围内都出现了饮用水资源短缺的现象。农村饮用水分布面比较广、基础设施差、不易管理、污染面积宽、取水点分散且多,饮用水资源消耗量激增,饮用水资源愈加匮乏,世界上约有五分之一的人口处于缺水状态,所以,饮用水水源地正面临着危机,水资源安全问题日趋恶化,不洁的饮用水比子弹更具有杀伤力,农村水源的保护更应该受到关注。到2005年底,在我国农村,有3.12亿人饮水不安全,主要是指高砷水、高氟水、高铁猛水、苦咸水、污染水等。近几年来,我国遭遇了很多次震惊全国的饮用水水源地污染事件,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保护饮用水水源地的问题,已经提升到很高的战略层面,早已不容忽视。饮用水水源地是饮用水资源的根本基础。目前,国际社会亟待解决的重要任务是保障饮用水资源安全,努力让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如何高效、快速、保质保量的解决农村饮水安全已成为全国人民关注的重心。农村饮用水源地分布面积广,饮水类型多样,针对如此复杂的水源现状,解决好农村饮水问题,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的保护,让村民能喝上干净、安全的水,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

1我国农村饮用水水源现状

1.1 水量不足

我国农村供水设施简陋,供水设施普遍较为落后,饮用水水源地的现状不容乐观,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不足世界人均占有量的一半,普通农家的饮用水大部分来自于坑塘、河道、浅井、山泉,水源水质差,水源保证率低。随着养殖业和种植业在农村的快速发展,导致用水需求增加。遇到干旱季节或者季节性缺水时,河水断流、泉水枯竭、地下水位下降、饮用水发生困难,同时受上游污染源的影响,存在饮水不安全的严重问题,加剧了农村饮用水不足的现象,进一步加剧了农村水源短缺的情况。

1.2 污染严重

随着现代工业的迅猛发展,饮用水水源地的污染普遍严重。大量的工业废水排入水体严重破坏了饮用水水源地,加剧了饮用水源危机。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化妆品、洗漆剂和洗衣液等排放,使农村生活污水量剧增,污水成分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目前,畜禽养殖废水主要是生猪粪便、猪舍冲洗水等。未经处理或处理不彻底的畜禽养殖废水都会造成饮用水源污染。在2006年的《环境状况公报》中报道,在全国27个国控重点湖、库中,有48%的水体属于劣Ⅴ类水体,仅仅有31%Ⅲ类以内的水体。污染农村饮用水的污染源有很多,主要包括生活污水、农药化肥、工业废水、养殖禽畜粪便等,这些因素导致了水质污染日渐严重,水源水质越来越差,由于水源被重度污染,很多地区出现不能饮用水的情况,出现了水质性缺水。农村污水和雨水排放系统还不完善,废水大都流入附近的小河或池塘内,生活污水随意排放,导致饮用水源被污染,更容易滋生细菌等有害物质,细菌指标、污染物、有害物质成分超标严重,易导致疾病流行,最终就导致了疾病的发生,使得个别地区癌症发病率居高不下。

1.3 高氟水、高砷水、苦咸水问题突出

近几年来,全国有很多农村饮用一些不健康的水资源,比如高砷水、高氟水和苦咸水,大约占饮水不安全总数的29%。长期饮用这类被污染过的水,将严重损害人体健康。饮用高氟水可以引发多种疾病,主要为氟斑压、骨质疏松、骨变形甚至瘫痪等疾病,易造成胃肠功能紊乱、免疫力低下。长期饮用苦咸水会引起胃肠功能紊乱、免疫力下降。长期饮用高砷水易诱发皮肤癌、肝中毒,使多种内脏器官癌变。

1.4 血吸虫病仍然存在

近几年,有少数地区存在血吸虫病的发病情况,血吸虫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而血吸虫病大多与饮用水源有关,是由于饮用水不卫生导致的,因此急需新建或改造农村供水工程,逐渐地加强对饮用水水源的保护。

2加强农村饮水水源保护的对策

2.1完善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立法

目前,我国尚无专门的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管理法规,相关部门应该建立相关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区,并制定农村水资源保护管理的法律法规,颁布不同类型水源地保护区划分和管理办法,明确水源保护区划分、水源保护制度和水源水质标准,加大对破坏农村饮用水的惩罚力度,健全农村饮用水源保护的市场机制和农村饮用水源的管理机制。加大对重点地区监管力度、重点排污项目,对严重威胁水源地水质要建立企业档案,进一步加大对水源地保护的执法力度,并且作为重点监控对象。对于水体污染严重性,为了提高居民认识,要加大教育宣传力度,培养整个社会环境保护的意识。

2.2合理选择饮用水

农村饮用水水源具有覆盖面广,饮水类型多样,分布零散的特点。对于地表水来说,在一定程度上,工业废水、农灌尾水会污染水源地表水,但其水量充足,水质问题主要表现为细菌指标、污染物超标,净化处理比较方便,成本也相对较低;对于地下水来说,卫生条件好,不易受污染,但水量无法保证,因此,我们要合理选择水源,最大限度地保障饮用水水源安全,综合考虑经济、水量质、环境、地等因素。

2.3污染源控制

饮用水水源污染多种因素造成的,主要包括生活垃圾、土壤岩性、禽畜养殖、卫生条件、工业废水和农药化肥等。在农村的很多地区,水源保护基础设施薄弱,点源面源污染多等特点。很多农民为提高肥料利用效率,大力推广农业清洁生产技术,对水体污染的影响,所以提倡使用有机化肥。所以,为了提高居民对于水体污染严重性的认识,要加大教育宣传力度,保护好饮用水源,培养整个社会环境保护意识。政府要将农村饮水水源地列入到全国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名录,水源工程关水源工程应尽量采用全封闭构筑物,设置相应的冲洗排污措施,避免污染物直接污染水源,促进农村较大规模水源地质全面达标,进一步加强管理和保护工作。 按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的要求,加强水源地周边环境的保护,划定供水水源保护区,防止水体污染。具体如下:第一:开展生态修复工程,在水源保护区内进行退耕还林、封山造林,要严禁乱伐、乱挖,植树、植草,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将植被缓冲带、稳定塘、生态沟渠、生态廊道、人工湿地氧化沟等生态防控技术形成防控体系,以保障水源地的水质安全。第二: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防止超采地下水造成饮用水源水不足,造成饮用水中有害物质超标。其次要调整产业结构,制定出长远规划,压缩高耗水产业,发展节水型产业。第三:还要对人们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使群众树立节水意识、环保意识,因地制宜、近远结合,做到人与水、自然相和谐,营造一个节水型社会。第四:相关部门维护公众知情权,要定期发布饮用水水源地水量,并对水质状况进行相关报告,发挥农民群众参与饮用水水源管理的积极性。

3结语

对于人类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饮用水资源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而我国农村饮用水水环境形势严峻,农村饮用水源地分布面积广,饮水类型多样,污染面积宽,使得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点源污染和面源污染共存,工业和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农村基础设施差,畜禽养殖废水、生活污水、企业废水得不到有效的处理,使得水源保护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饮用水水源地正面临着危机,水资源安全问题日趋恶化。饮用水资源的源头便是水源地,保障饮用水安全的重要前提就是要安全保护饮用水水源地,努力让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在我国农村中的一些地方,饮用水安全问题已经非常的严重,成为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迫在眉睫,如何高效、快速、保质保量的解决农村饮水安全已成为全国人民关注的重心。虽然我国有关于饮用水水源的相关规定,然而,并没有建立健全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制度。因此,相关部门应该制定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的专项法规,将水处理技术、水质监测技术和生物防控技术进行配合,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的保护。

参考文献

[1]李铁光,宋实,潘丽雯.我国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现状、问题与对策探讨[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2(12):82~83.

[2]白璐,李丽,许秋瑾,等.我国农村饮用水源现状及防护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1694~1695.

[3]程秀云,秦彩琴,张玲,等.农村饮用水源现状分析及保护对策建议一以惠东县为例[J].广东化工,2013,39(9):227-228.

[4]刘天卓.农村饮水水质问题及水质保护措施[J].中国水运,2013,13(1):187-189.

饮用水水源保护问题 篇4

1 饮用水供水现状

城市作为经济和生活中心, 污水排放量大, 加之我国城市的污水处理水平普遍不高, 城市水环境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 流经城市的河段今90%受到污染, 城市内水湖水质较差。同时我国城市中有近2/3的城市供水不足, 1/6的城市严重缺水。水环境污染加剧了饮用水水源危机。由于水质污染, 导致水传染病触目惊心, 在全国187个城市中, 水质稳定的有96个, 地下水污染减轻的有39个, 污染加重的有53个。全国约有50种疾病与饮用水水源污染直接相关, 恶性肿瘤、肝炎的发病率不断增高, 弱智儿童数量呈上升趋势。再加上城市水体供水基础建设陈旧和管理不善, 造成水资源的严重浪费。

1.1 水资源严重短缺

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尽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据统计, 我国城市日缺水量达1600万立方米。经常闹水荒的城市, 每日高峰供水保证率仅在65%-70%。我国还是城市化进程发展较快的国家, 随着城市人口的剧增, 特别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城市供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制约城市发展、影响人民正常生活的一个严峻问题。

1.2 地下水超采态势严峻

由于地表水污染, 而城市工业、公共卫生、生活用水量又日益增加, 致使地下水的开采规模和强度不断增大。21个省级行政区对地下水位降落漏斗 (以下简称漏斗) 不完全调查, 共统计漏斗76个 (浅层漏斗和深层承压漏斗各38个) , 漏斗总面积7.2万km3。地下水超采导致地面沉降和地裂, 造成地面塌陷、房屋倒塌、路基被毁等。由于地下水超采导致地下水位下降, 引起地表水入渗增强, 污染物随之下移, 污染地下水。

1.3 自来水浪费严重

我国有些城市因供水基础设施陈旧、老化, 加之恶劣的冷冻气候条件, 管道设施漏水现象十分普遍。特别是在城市供水中, 直接或间接用于饮用的部分只有5%~10%。绝大部分自来水用于工业、消防、建筑、市政及居民生活杂用上。而自来水厂不管用水要求的不同, 一律采用饮用水标准来衡量出水水质, 不仅增加了自来水加工处理的成本, 而对没有必要达到饮用水标准的用户来说又是一种极大的浪费。在水源污染越来越严重的今天, 饮用水处理的难度越来越大, 成本也会越来越高。为了有效降低生活成本, 提高生活饮用水的安全可靠性, 分质供水已经势在必行。

2 水源地污染物质的来源分析

水环境污染的污染源通常分为点源和非点源 (面源) 两类, 而水源地污染主要是非点源污染。长期以来, 我国环境保护的重点主要放在企业排放污染物的末端治理上, 对非点源污染尚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由于非点源污染具有受水文循环过程影响和支配的随机性、污染物来源排放点不固定和排放具有间歇性以及污染负荷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变化幅度大等特点, 致使对其监测、控制和处理困难而复杂。

2.1 暴雨径流的地表淋溶和侵蚀

暴雨径流是坡面地表侵蚀过程的动力因素, 也是土壤颗粒和农用化学物质向外迁移的物质载体。当降雨强度超过土壤入渗能力时, 就会产生坡面径流。影响坡面径流大小的主要因素是降雨、地形、土壤和植被覆盖等。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水土流失面积达356万km2, 有1/3的土地受到水土流失的危害, 每年流失的N、P、K养分相当于4000多万吨化肥。

2.2 农用化学制品的流失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 人们对土地产品在数量上的要求愈来愈高。在我国农业土地资源的开发已接近超强度的情况下, 增加农用化学制品的施用量就成为提高土地产出水平的重要途径。农业以水为本。城市水源地上游通常是主要的农业耕作区。农药、化肥施用量的增加, 势必提高土壤中人工化学物质的含量。特别是农业的粗放管理, 更导致农业化学品利用率的降低, 造成湖泊、水库富营养化。

2.3 中小企业污染物质的非达标排放

改革开放以来, 中小企业发展迅速。其工业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逐渐增加。乡镇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环保措施不到位, 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企业少, 加上乡镇企业设备简陋、资源浪费严重, 造成污染物排放数量大、污染治理达标率低。由于乡镇企业 (包括个体采矿点) 污染类型复杂, 从城市到农村、由于乡镇企业 (包括个体采矿点) 污染类型复杂, 从城市到农村、由点到面, 增加环境治理难度, 加大了非点源污染的负荷。

2.4 人工合成化学物质的迁移循环

人类为了文明的需要, 通过各种生产活动人工合成数以千计的有毒、有害物质。这些有机化合物通过原材料处理、生产和加工及产品使用等多种扩散途径最终进入地表水环境。由于有机污染物种类多、毒性大、难降解等原因, 国际上比较重视。目前, 自来水中已发现有2000多种有机物, 其中致癌、促癌物质约占2.7%, 致突变物质约占2.5%。硝酸盐是自来水中最常检出的污染物之一, 摄入过量的硝酸盐可导致婴儿的高铁血红蛋白症。硝酸盐和亚硝酸盐转化为亚硝胺, 则对人体具有致癌、致突变和致畸的作用。

2.5 城乡生活污水的排放

限于经济发展水平, 我国小城镇和广大乡村都还缺乏排水设施, 大量的生活污水漫流排放后随地表径流进入水体, 有机污染十分严重。氮浓度高可能与畜、禽粪便污染有关, 磷浓度高则主要是洗涤剂的使用所引起的。洗涤废水的排放增加了磷的负荷, 对湖泊富营养化进程将会起到重要作用。

3 保护对策

3.1 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研究

长期以来, 我国环境保护的重点防在点源的治理上, 对水源地非点源污染的危害性认识不足, 当前必须转变观念, 加强水源地非点源污染研究, 加强对地表饮用水源污染调查方法、污染负荷定量计算方面工作, 研讨可行性较高、适用性较强的方法, 建立适合我国特点的适应性强、精度高、理论性好的非点源污染符合定量计算模型, 提出具有我国特色的水源地污染防治的对策和方法。要坚持科学治水, 遵循自然规律, 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要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基本方针, 合理配置水资源, 统筹流域、区域和城乡的水利发展, 统筹安排好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要坚持节约保护水资源的原则, 加强节水和水污染防治, 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3.2 健全法律法规管理体系

建立健全法规系统和强有力的执法监督。要进一步加强水源保护的各项法规、条例的建设, 使水源保护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有章可循。在管理体系上, 要克服分头管理、条块分割现象, 处理好统一监督管理与协同监督管理的关系。在目前我国经济技术实力还难以全面控制水污染的情况下, 更有必要对涉及人民生命健康的生活饮用水源采取严格措施加强管理。

3.3 充分发挥高科技作用

要利用知识创新工程改革旧的农业耕作方式, 建立生态农林体系。充分利用湿地等土地处理系统削减氮、磷入江、入湖量, 用“绿色肥料”替代部分化肥, 实施测土施肥, 提高化肥的利用率。广泛施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选择性强、效益高的生物农药。植树种草, 涵养水源;合理灌溉, 防止水土流失。运用计算机模拟污染物迁移规律, 建立环境管理信息系统, 准确进行水质控制和预测。利用遥感信息、地理信息系统为水源保护区的划分、水源保护的适时决策提供优质服务。应用先进的生物遗传技术, 构建具有特殊降解基因的菌株, 去除水中有毒、有害有机物。

3.4 加大水源保护的宣传力度

我们要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介进行宣传, 强化公众的资源、环境、生态意识, 提高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自觉性。让人民群众懂得保护水环境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和责任。

3.5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控制性骨干水源工程建设, 增强调蓄能力。提高居民饮用水的安全可靠性, 放宽城市其他非饮用水的水质要求, 降低成本, 逐步实施分质供水。城市供水设施陈旧常常造成自来水浪费。排水设施不足, 又使大量的污水未经有效处理就直接排放, 造成严重污染, 必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有效解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问题。

摘要:本文探讨了我国城市饮用水水源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饮用水水源的保护对策。

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措施 篇5

饮用水的安全性与水源环境质量密切相关,若饮用水质量不达标将严重危害饮用者的身体健康。近年来,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我国很多地区水源地都遭到了破坏,一些地区的饮用水水源环境在治理上存在漏洞,导致经过检测发现饮用水存在严重不达标的现象,说明水源环境污染问题没有得到改善。同时,由于很多人缺乏环保意识,没有做好饮用水水源环境防护措施。尤其是一些工厂污水排放、生活垃圾随意乱扔、农业污染等,使饮用水水源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因此,为减少饮用水有害物质的含量,必须加强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才能保障人们饮水的安全。

饮用水水源保护问题 篇6

一、完成全部在用、备用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合格规范化创建。加快台州长潭水库、丽水黄村水库等保护区内人口的移民搬迁工作。

二、结合“十三五”规划编制,根据各地饮水安全的客观需要,选择一批引调水工程和备用水源地工程纳入建设计划,着力推动近、远期水源规划落地,保障人民群众饮水安全。

三、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督促磐安和天台两地建立里石门水库跨界保护机制,规范划定保护区,制定联合保护制度,清除污染隐患。

四、以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为契机,通过委托执法或联合巡查等方式,尽快建立健全水源地行政执法常态化机制,进一步加大对污染水源行为的打击力度。

五、继续推动饮用水水质检测机构整合,避免重复建设,提升检测能力,保障饮用水取、供水水质检测特别是乡镇、农村地区水质检测的需求。加大水质检测市场化的改革力度。

饮用水水源保护问题 篇7

近几年, 由于水源地污染而引起的社会问题相当突出, 饮用水水源保护问题已成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因此, 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了“要科学划定和调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切实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 建设好城市备用水源, 解决好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坚决取缔水源保护区内的直接排污口, 严防养殖业污染水源, 禁止有毒有害物质进入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强化水污染事故的预防和应急处理, 确保群众饮水安全”。

本溪市处于辽河支流太子河的上游, 其浑江水库又是辽宁省最大水源的调蓄水源, 饮用水源的保护尤为重要。开展水源污染现状调查, 发现水源保护区潜在风险, 及时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 才可能保证饮用水源的水质不受污染。这对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确保百姓饮用水安全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水源地基本情况调查

2.1 水源地类型

本次调查范围为本溪地区县级以上政府所在地, 取水能力在1万m3以上的5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目前, 现用水源有4个, 备用水源1个。水源地类型主要为河流型、湖库型水源地[1], 本溪市集中饮用水水源地基本情况见表1。

2.2 水源地水质状况

河流型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标准执行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2002) , 水质达标与否以Ⅲ类地表水标准值为限值, 采用单因子评价法。湖库型水源地采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评价富营养化程度。

2012年河流型水源年均值均达Ⅲ类标准, 但南芬水源偶有超标现象, 粪大肠菌群是河流型水源的主要污染物;观音阁水库、桓仁水库水源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分别为33.12、43.13, 介于30~50之间, 均属中营养状态, 总氮、总磷是湖库型水源的主要污染物[2]。

2.3 水源保护区划分现状

本溪市水源保护区划分[1,3]结果见表2。

3 水源保护区主要环境问题

3.1 水源监管不力造成保护区存在环境安全隐患

3.1.1 水源一级保护区缺少物理隔离防护

多数水源一级保护区边界未设立明确的地理界标和明显的警示标志。老官砬子水源地取水口在右岸, 但左岸是开放的, 一级保护区内有农村居民从事农业种植和畜禽养殖等活动, 有漫水桥, 人、畜、车可通过。桓仁水库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内有网箱养殖;建有桓龙湖码头, 船舶可以到达;库区有万乐岛, 对游客开放;水库周边小型餐饮点给水库带来污染。小市镇太子河水源地取水口在观音阁水库坝下河中央, 河两岸有护堤, 但人、畜可到达。南芬区水源地其周边环境为开放式, 铁路和高速公路跨越水源保护区, 距离公路较近, 人畜易到, 存在着环境安全隐患。

3.1.2 水源保护区内污染源对水源构成威胁

四个用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内均有农村居民从事农业种植和畜禽养殖。老官砬子水源和桓仁水库水源二级保护区内还有企业和城镇居民的点源污染, 直接威胁饮用水源安全。目前老官砬子水源二级保护区面积过大, 内建有小市污水处理厂, 也是保护区内的排污口, 对饮用水源安全构成潜在威胁。

3.2 乡村工业和旅游业发展产生了点源污染

近年来, 由于资源的需求, 本溪市许多原材料加工业转向乡村, 致使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周围出现许多选矿业和金属加工业。桓仁水库上游辽宁界内有37家排污企业, 主要为选矿业、金属加工业和餐饮业, 年排污水量68万t。多数选矿行业由于选矿工艺要求, 在生产过程中, 需要加入浮选油、硫酸铜、硫酸锌等多种化学药剂。选矿污水采用浓缩池、沉淀池、尾矿库简易处理, 残留在水中大部分药剂没有得到有效处理, 没有进行雨、污分流, 只是部分选矿污水得到回用, 大部分污水超标排放, 通过水库支流汇入桓仁水库, 是造成水库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旅游餐饮业的废水多数未经处理直排入库。

3.3 水源保护区内居住人口给水源带来了压力

老官砬子一级保护区内有1100人, 二级保护区城镇和农村人口合计达到10万余人, 生活污水年排放总量达700万t以上;桓仁水库水源二级保护区内有农业人口1.5万人, 生活污水年排放总量为28万t。农村污水排水设施建设与运营无可靠的资金来源, 缺少污水处理系统。

3.4 不合理的生产模式产生了面源污染

由于追求“高投入、高产出”的生产模式, 农民在农田中施入大量化肥, 一方面造成土壤肥力过剩, 有机氮、无机氮比例失调, 氮素转化率低, 雨期大量肥力流失, 给水体造成污染。而且农药的大量使用对土壤和水体造成污染, 致使物种多样性减少, 造成生态平衡失调。

近年来, 为增加农村经济收入, 农村畜禽养殖迅速发展, 产生的大量污染物没有得到有效的处理, 对水体产生污染。使畜禽养殖成为另一主要污染物来源。4个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内均有农村居民从事农业种植和畜禽养殖。

3.5 固体废物无法得到有效处置

各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内存在生活垃圾随地乱倒、收集不到位和垃圾临时堆放点不合理的现象。生活垃圾、农业生产秸杆等废弃物产生大量污染物随径流进入水体, 对水体产生直接影响, 污染水源地水质。

3.6 矿山开采造成了生态破坏和水土流失

本溪市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周边矿业的发展对保护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了较大的破坏。矿山的开采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矿山原有的环境, 耗费过量的土地。开采后破坏的土地, 既丧失了原有的自然生态系统又难以直接成为进一步服务于社会的经济用地。矿山废弃物堆置场所是周围环境的污染源, 废石堆在长期氧化、风蚀、溶淋的过程中, 使各种有毒有害物质随水转入地下、地表水体和农田、土壤, 造成水体长期不断的污染, 同时又占用大量的土地面积。矿山的开采还会造成水土流失, 桓仁水库目前水土流失4784hm2。水土流失在造成土地资源的破坏和农业生产条件恶化的同时, 对水环境产生了影响, 造成了生态失衡, 其引发的环境问题已对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危害。

4 水源保护措施

4.1 切实加强保护区的监督管理

严格按照地表水源保护区的管理规定执行, 对水源一级保护区尽可能采取封闭措施, 设置界标、警示牌和宣传牌。特别是对一级保护区内与供水设施无关的设施要尽快取缔、搬迁和拆除, 以解决水源安全隐患问题。对近期不能拆除的公路、铁路、桥梁等要设置警示牌, 严禁运载有毒有害危险品的车辆通过。对水源安全造成侵害或构成威胁倾向的各类污染源, 应采取坚决措施进行搬迁和治理。

4.2 实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 减轻水源压力

搬迁水源一级保护区内的人口。在二级、准保护区内人口集中地建设小型分散式污水处理厂, 收集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在保护区内村庄建设小型垃圾处理场或周边村庄中设置集中垃圾中转站, 集中堆放和处理农村生活垃圾。

4.3 限制超坡度耕种, 强化水源涵养林的保护

采取减少径流产生的保护性耕作措施, 严格控制≥25°坡度耕种;退耕还林, 寻找最佳防止面源污染的树种, 使低矮丘陵的裸露土壤得到覆盖;依法保护好观音阁水库、桓仁水库上游的水源涵养林, 做好水源涵养生态建设。

4.4 采取有效措施, 防止畜禽养殖有机污染

一是发展生态型规模化畜牧养殖业。保护区内分散零星的粗放饲养, 要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态型养殖转变, 使畜牧养殖产生的非点源污染变为点源加以控制。二是合理布局, 科学规划, 对大型畜禽养殖场开展环境影响评价, 执行“三同时”制度, 使其尽可能远离饮用水源、河流。三是采用先进工艺, 增设污染处理设施, 对现有畜禽养殖场的粪便进行处理和综合利用。要大力推广畜禽粪便厌氧发酵和商品有机肥生产等成熟的技术, 建立大中型能源环境示范工程。制定并落实禽畜粪便处理利用政策。

4.5 开展化肥、农药施用研究, 减少农田径流污染

淹没地化肥和农药的使用要严格禁止, 水田的农药和化肥的使用要严格控制, 施肥方法要求采用施底肥的方法, 防止肥料随着水流流失, 坡耕地施肥要以底肥为主, 施肥季节要在雨季之前, 流失严重的土地要使用农家肥和有机肥, 发展有机食品。严禁使用高毒和难降解的农药。

4.6 控制含磷洗衣粉的使用

严禁有磷洗衣粉的使用和销售, 对集市上的洗衣粉品种进行调查和整顿, 鼓励不含磷洗衣粉下乡销售。

4.7 规范桓仁水库流域矿产资源开发行为

桓仁水库流域小矿山的综合整治以选矿为主, 主要分布在入库支流上。要做到选矿污水得到全部回用, 否则应予以关闭。做好矿山废弃地的生态修复。

摘要:对本溪市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进行了调查评估及保护区划分, 指出了由于环境监管不力, 保护区内存在点源、面源污染, 威胁水源安全的环境问题, 针对性地提出了在保护区采取隔离防护、点源清理、非点源防治、水源涵养和生态修复等保护措施。

关键词: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环境问题,保护措施

参考文献

[1]本溪市环保局.本溪市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报告[R].本溪:本溪市环保局, 2012.

[2]本溪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本溪市环境质量报告书[R].本溪:本溪市环境监测中心站, 2012.

饮用水水源保护问题 篇8

1 我国农村饮用水水源现状

1) 水量不足。农村的供水设施普遍较落后, 农民大多从浅水井、河道、山泉等水源取水, 水源无保障。随着我国农村的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快速发展, 农村的需水量也越来越大。在某些地区, 经常出现季节性缺水或者干旱的情况, 且降水量不足导致河流断流、地下水水位下降也加剧了农村饮用水的缺乏。2) 饮用水污染严重。农村饮用水主要受生活污水、农药化肥、畜牧养殖粪便和工业废水等污染, 水质污染日益严重, 多数地区出现饮用水源被过度污染而不能饮用。饮用水源被污染将导致水中的有害物质和细菌等有害物质超标, 造成疾病的发生。特别是农村的小型集中供水工程和分散式供水系统, 由于缺乏检测人员、消毒和水质监测设备, 造成有未达标的饮用水提供给居民饮用。3) 高氟水、高砷水和苦咸水问题严重。根据《全国农村饮用水安全“十一五”规划》数据显示, 我国农村人口中饮用高氟水、高砷水和苦咸水占全部农村人口的20% 以上。长期饮用这类受污染的水, 将给人们的身体带来极大的危害。饮用氟含量超标的水会导致氟斑压、骨质疏松、甚至瘫痪。饮用砷含量过高的水容易造成砷中毒, 导致皮肤病和肝中毒。长期饮用苦咸水会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免疫力下降。4) 血吸虫病。目前, 我国少数地区仍有血吸虫病的发病, 血吸虫病并未得到较好的控制, 而血吸虫的发病原因中, 很大一部分是来自饮用水的不卫生, 因此对于农村供水工程应加速改造, 并加强饮用水水源的保护。

2 我国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概况

1) 我国颁布的饮用水水源保护法主要有: 《水污染防治法》《环境保护法》《水法》等。《水污染防治法》是将饮用水的安全以立法的形式推出, 规定了饮用水水源的优先性, 且在水源保护区应采取积极的措施保护饮用水安全。《环境保护法》规定了政府的职能和保护饮用水水源安全的责任。《水法》对水源保护区的划定、保护区排污口的设置作出了相关的规定。2) 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法规和规章包括: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等。前者由于出台较早, 已不适应目前饮用水保护的现状, 后者是对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防护措施进一步细化了相关要求。3) 饮用水水源保护相关标准有: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 B 5749—2006)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 B 383—2002) 、《生活饮 用水水源 水质标准》 (C J3020—99) 等。

3 农村饮用水处理常用技术

3.1 臭氧活性炭处理

臭氧消毒是取代氯气消毒的一项新技术, 将有害微生物杀死的同时, 能保证没有副产物的生成, 安全性较高。但也有研究发现, 臭氧的氧化作用选择性较强, 对已形成的三氯甲烷去除作用极小。同时臭氧会导致水中的可降解生物增多, 造成供水管道中容易滋生细菌等物质, 使出水的安全性受到影响。因此, 该工艺在饮用水处理中单独应用较少, 通常是与其他工艺组合使用。

臭氧与活性炭工艺联合使用。这种组合工艺的原理是基于活性炭能够有效去除小分子有机物, 臭氧工艺对大分子有机物可以有效的降解。水先通过臭氧氧化处理将大分子有机物破链, 形成分子量较小的有机物, 然后再利用活性炭强大表面吸附能力, 对小分子有机物进行去除, 保证出水的效果。

3.2 吹脱技术

吹脱技术是使水作为不连续相与空气接触, 利用水中溶解化合物的平衡浓度与实际浓度的差异, 将挥发物质从液相转移到气相中, 去除部分挥发性的有机物, 例如C O2、H2S、N H3等, 但对于不易挥发的有机物去除效果较差。该技术适合于饮用水深度处理, 且费用与活性炭相比仅为其一半左右, 被美国环保协会列为去除挥发性有机物的最佳技术。

3.3 膜分离技术

膜分离技术是目前饮用水处理中广泛应用的技术, 通过膜分离后可以得到稳定的出水水质, 膜分离技术包括:微滤 (M F) 、超滤 (U F) 、纳滤 (N F) 和反渗透 (R O) 等。膜分离水中的悬浮物主要是依靠过滤作用, 因此膜孔径的选择会直接影响水的过滤效果。近年来, 膜技术在净水方面发展很快, 在很多建成运行的水厂中应用效果都很显著, 并且占地面积小, 运行费用低、自动化程度高。

4 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措施

农村饮用水水源的污染主要是由以下因素造成:畜禽养殖粪便、化肥农药、生活垃圾、工业生产废水等。因此, 为保证农村饮用水安全, 应采取以下措施防止饮用水水源遭受污染。

4.1 合理选择饮用水水源

地下水卫生条件好, 不易受外界污染, 但水量不稳定, 当水中含有铁锰、氟等物质时, 处理较复杂且投资高;地表水易受外界污染, 但水量稳定, 且水质问题相对较易处理, 处理投资低。目前, 北方地区的地下水使用量较高, 造成有些地区地面出现沉降的现象, 因此在水源的选择时, 应综合考虑地质、环境、存水量等因素。

4.2 加强水源卫生防护

饮用水水源应按照相应的技术标准设置必要设施, 如警示牌、防护带等。设立的水源保护区, 应严格执行相关的规定, 保障饮用水水源不受外界污染。

4.3 制定科学合理的饮用水水源保护规划

应将饮用水水源保护规划作为当地经济发展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经济发展的同时, 应保证环境卫生, 并将饮用水水源的保护建立在其他资源开发利用之上。

4.4 建立信息发布制度

环境保护部门应定期发布饮用水水源地的基本情况, 如水质报告、水量情况等。让居民及时了解当地饮用水的安全情况, 让居民充分的参与到饮用水水源的监督与管理, 并将日常的工作透明公开。

4.5 建立多元化融资渠道

由于农村的经济发展较慢, 对于水源保护的资金需求量又较大, 除了应加大国家的各级财政投入以外, 当地政府应大力吸收民间资本的投入, 使农村的供水工程、水源地保护有足够的资金支持。

摘要:农村的饮用水安全问题一直制约着当地经济发展和居民的身体健康, 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饮用水水源的保护。本文首要分析了当前我国农村饮用水水源的现状、饮用水水源保护概况和饮用水的常用处理技术, 然后深入的探讨了我国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的措施。

关键词: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现状,措施

参考文献

[1]蔡书军.农村饮用水安全保障及监督措施研究[J].河南科技, 2013.

[2]王啸宇, 崔杨, 陈玫君.中国水污染现状及防治措施[J].甘肃科技, 2013.

[3]周正, 周颖辉.我国农村水污染现状及防治方法[J].北方环境, 2011.

试论如何加强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 篇9

1 水源环境的现状

1.1 污染来源较多

对于河流型水源来讲, 如果工业废水以及生活污染源达不到排入标准, 极易对河流型水源造成污染;对于湖库型水源来讲, 主要是由于农业面源以及畜禽养殖不合理所造成的污染;对于地下水源来讲, 通常由工业点源以及工业面源造成的污染。

1.2 缺乏健全的水源检测制度

在我国, 仍有部分地区缺乏良好的检测技术, 环保理念也没能得到较好的普及, 导致水源检测工作难以开展。同时, 这些地区在水源周边缺乏监测系统, 无法对水源环境的检测工作进行实时监测, 严重影响水源环境检测的效率。此外, 部分地区在水源环境的检测过程中没能依照当地水源地的特征, 一味照搬其它地区的检测方式, 使检测工作失去效果。

1.3 水源管理机制不完善

就管理机制而言, 我国水源管理机制仍不够完善。究其原因, 主要是国内水源防治法不够完善, 导致水源管理部门忽视水源管理的必要性, 执法人员在水源管理过程中不够严谨, 对污染行为置之不理, 造成水源污染现象频繁发生。

2 水源环境的保护措施

2.1 对水源地进行严格监管

在水源地周边, 禁止化工企业以及供电企业在这一地带生产, 并将排污口迁至离水源地较远的位置, 保证企业排出的工业污水不会流进水源地。同时, 将水源地周边的违章建筑进行拆除, 并加大污染饮水水源行为的监管力度, 从根源上保证水源环境的稳定。此外, 城市之间加强水源管理的协作, 制定可行的跨区域水源的补偿方案, 保证市民的饮水安全。

2.2 优化水源环境的检测制度

就水环境检测技术来讲, 国内现有的检测技术较弱, 难以对水源环境进行全面的检测。对此, 需从检测制度以及检测设备两方面入手, 构建科学的水源检测机制, 做好水源检测的每个环节, 并引入高性能的水源检测设备, 从而获取详细的水源检测数据。在水源检测的过程中, 检测人员的素质极为重要。当水源环境出现特殊现象时, 检测人员需采用合理的应急方式, 保证水源检测工作能够顺利开展。

2.3 完善水源环境的管理制度

通过有效的水源环境管理制度, 能减少水源污染行为的发生。对此, 将水源环境的管理制度进行完善, 定期出示水源环境的报告, 并根据水源环境的管理需求, 从科学的角度对水源污染现象进行探讨, 了解水源污染现象产生的实质原因, 对水源的污染问题及时进行处理。此外, 在现有污染防治法的基础上, 制定相关保障条例, 开设城市的水质达标项目, 并借鉴国外的水源管理经验, 制定科学的水质标准以及水质评价标准, 促进水源环境的管理工作。

2.4 创造生态化的水源环境

创造生态化的水源环境, 是水源环境防护工作的必要条件。 (1) 完善水源周边的污水处理系统, 将城镇的工业污水以及生活废水进行集中处理, 并添置先进的污水处理设备, 将难以收集的废水进行就地处理。 (2) 严格控制化学产品以及金属产品的使用量, 包括农药、铅以及化肥等。并将自然村的垃圾及时处理, 防止降雨、强风等自然现象将垃圾冲刷至水源内。 (3) 在水源周边建造防护林, 并在农田中余留一定的湿地面积, 做好水源周边地带的保护工作, 避免因水土流失造成水源环境的污染。

3 结语

综上所述, 开展水源保护工作刻不容缓。在水源环境的防治过程中, 需对水源地周边进行严格监管, 禁止化工企业以及供电企业在这一地带生产, 并将排污口迁至离水源地较远的位置。同时, 构建科学的水源检测机制, 并引入高性能的水源检测设备, 保证水源检测的准确性。此外, 完善水源环境的管理制度, 以科学的角度对水源污染现象进行探讨, 从本质上遏制污染现象的产生。总而言之, 要想保证水源环境的稳定, 还需水源管理部门和水源地周边企业共同协作, 才能为居民提供优质的饮用水。

参考文献

[1]狄瑜.广西容县主要乡镇饮用水水源地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广西大学, 2012.

[2]段晓娟.我国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制度完善探析[D].昆明理工大学, 2012.

[3]夏康炎.钱塘江流域城市饮用水水源公共安全对策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 2014.

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研究 篇10

1.1 水源地基本情况

我国饮用水需要进一步提高水源保护。水源保护区上游大量的使用农业化肥和农药, 大量的排放污水, 更加严重的非点源污染。非法开采厂房、建度假村、疏浚石等工作全部都在水源保护区附近存在进行。我国的饮用水水源地立法滞后, 监管和执法力度不够。还存在对水源保护区随机倾倒垃圾, 污水和其他现象, 一些污水处理设施, 管理混乱, 没有进行有效的管理, 污染企业缺乏有效的治理, 农村土地租赁企业, 一些企业快速成功和即时利益, 污染严重。由于不愿意支付的经营成本和间歇性操作, 由于违法成本远远低于成本, 缺乏严格的管理制度, 保护措施和问责制甚至一些污水处理将直接排放。因此, 有必要进一步完善水资源保护。建立水源地污染治理的生态环境和经济补偿机制。我国的地区是一个单一的供水, 这对饮用水水质构成威胁。污水处理设施的另一部分不正常运作, 缺乏建设和运营管理的资金。

1.2 水质情况

根据水利部对全国和省城镇和县集中饮用水源的调查显示, 约三分之一的水质是不合格的, 根据饮用水源水环境保护部的调查显示, 约三亿立方米的水质不达标。我国湖泊富营养化突出, 河流中存在着许多潜在的安全隐患。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 城市水源受到工业污染的严重污染, 供水难以达到健康和安全的目标。长期使用的管道维修, 清洗, 各种病毒, 细菌和其他微生物滋生的长期使用, 一些供水管道实际上是一个繁殖, 严重影响水质, 造成两者的污染传输。

2 我国饮用水水源地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城市水源环境问题突出

在城市供水能力方面, 部分地区, 尤其是西南地区工程缺水问题十分突出, 水利工程建设滞后。西北等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的解决时间很长, 需要解决。一些城市供水设施不够, 造成自建供水设施的无序发展, 水质安全问题无法得到保障。中西部地区乡镇的水渗透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低于城市和县级城镇。

最新的饮用水卫生标准颁布之前, 建设水质和处理过程是很难保证污水的安全符合新标准的要求, 现在该国已超过一半的城市供水管网泄漏率超过标准, 渗漏水的数以百万计的立方米, 并可引起水的过程中的输送下降;根据屋顶水箱和地下游泳池二次供水设施管理不到位, 部分设施不能及时清洗和消毒, 导致水质合格率降低。

2.2 检测能力薄弱

在检测机制方面, 部分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纳入计划未能省人民政府批准和保护区非法排污事件发生, 水法和水污染防治法明确由当地人民政府负责水源保护, 但截至2011年底, 我国大部分以上的地级市特别是对于跨行政区域, 由于保护和管理措施得不到有效实施, 监测范围力度不够, 监测指标又不完备, 落后的监测手段, 低程度的自动化。部分地方政府应急预案不广泛, 措施不健全, 不具有可操作性。城市供水应急能力建设刚刚起步, 水厂应急设备和物资储备缺乏。部门联动、产业联动和区域联动机制尚未建立, 应急管理体制不健全, 反应机制不健全。

3 全面落实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措施

3.1 完善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规划

作为地下水的饮用水源, 还有很大的一部分需要保护, 应进一步普查饮用水源保护区, 饮用水源保护区的科学合理的划定和调整。开展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状况, 污染调查和评价的原因, 将污染源建立分类账面, 安全部门和污染预防和控制规划, 制定城市和农村水源保护计划。

3.2 整治现有污染源

饮用水源保护区内的排污口已建成, 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准保护区已建成污染物排放或水污染严重的建设项目和设施, 限期整改的排放, 如果整改仍不能满足企业的排放, 因此, 国家应责令其拆除, 关闭或转移。

3.3 建设城镇综合污水处理设施

在水库上游, 设立“生态恢复, 生态管理, 生态保护, ”三道防线, 对污水, 垃圾, 厕所, 环境, 河流五个同步控制的水源区, 采取各种措施, 建立一个生态清洁小流域。水库拆除的养鱼文化违反规章制度, 保护区应实施封闭管理, 水库上游的退耕还林和草, 生态建设的湿地和河岸生态滤带, 水净化。进行节水改造, 建设雨洪利用工程, 增加水池的水。目前, 将城市的水源地集中在保护范围里面, 并制定一些健全的保护措施。积极组织开展一些水处理示范和饮水安全污工程, 建立一套创新的机制, 并导致人民的商业模式。

3.4 控制污水排放量

从加强排污收费制度, 加大污染处罚力度的2个方面, 污染物总量控制。污水收费系统是承担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的任务, 根据污水处理费的有关规定, 污水处理费。按照国家规定的排污费, 主要用于以下项目补助或贷款利息补贴:重点污染源控制, 区域污染防治, 污染防治和新技术, 新技术开发, 示范和应用, 以及国务院其他污染治理项目的规定。并加大了对污染的处罚力度, 防止企业因存在2个高和一个低的违法排污现象的意图, 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两者都在一定程度上, 在一定程度上, 以增加排污企业的经营成本, 控制企业的排污行为。

4 结语

饮用水水源保护问题 篇11

今年9月,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审议了省人民政府提请的《浙江省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草案)》(以下简称草案)。会后,省人大法制委员会将草案印发各市县区人大常委会、省人大代表、省有关部门和地方立法专家库成员广泛征求意见,并在浙江人大网、地方立法网全文刊登,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同时,派员到杭州、丽水、云和、遂昌等地进行立法调研,直接听取基层政府及有关部门、人大代表、水源地管理机构等方面的意见。11月29日,召开省有关部门座谈会听取意见。根据省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的审议意见和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的初审报告,以及各地、各方面的意见,法制委员会对草案进行了多次研究、修改,提出了草案修改稿,并和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作了沟通。11月30日,法制委员会召开全体会议,对草案修改稿进行了审议。现将审议修改的主要情况报告如下:

一、关于建立健全饮用水水源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草案第二十九条对建立健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作了原则性规定。常委会组成人员、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一些地方和部门提出,草案相关规定过于单薄、操作性不强,省委《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中已有这方面的内容,法规应当体现省委决定的精神。为此,建议在总则中增加一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通过设立饮用水水源保护生态补偿专项资金、财政转移支付、区域协作等方式,建立健全饮用水水源生态保护补偿机制,逐步加大对饮用水水源地的经济补偿力度,促进饮用水水源地和其他地区的协调发展。”(草案修改稿第六条)

二、关于备用饮用水水源。草案第十一条第二款规定“有条件的城市应当建设两个以上相对独立取水的饮用水水源”;草案第十四条规定,政府应当加强备用饮用水水源建设,保证应急饮用水。有的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地方提出,为了应对饮用水水源被严重污染等突发性事件,没有条件的地方也要创造条件建设备用水源。为此,建议增加规定:“不具备条件的地区应当与相邻地区签订应急饮用水源协议,实行供水管道联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区域发展规划,将水质良好、水量稳定的大中型水库、重要河道、湖泊作为预留饮用水水源地。”(草案修改稿第十三条)

三、关于强化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保护。有的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地方提出,应当细化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保护措施和要求。为此,建议增加规定:“具备条件的地方应当在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外围设置隔离防护设施,对一级保护区实行封闭式管理。”“饮用水水源准保护区内应当逐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保证保护区内水质符合规定的标准。”同时,分别对一级保护区和准保护区的禁止性行为进行了细化和补充。(草案修改稿第二十条第二款、第二十一条第一款、第二十三条)

四、关于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草案第二十二条规定,农村饮用水水源的保护参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有关规定实施管理。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和有的部门、地方提出,农村饮用水水源参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有关规定实施管理,缺乏可操作性。为了加强对农村饮用水水源的保护,建议对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范围内的禁止性行为作出具体规定,同时明确当地村民委员会和乡(镇)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相应职责。(草案修改稿第二十四条第二款、第三款)

五、关于对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单位和居民的搬迁和补偿。有的常委会组成人员、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和一些地方提出,做好饮用水水源保护,最根本的措施是减少水源保护区内的人类活动。同时,由于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或者保护区范围调整,保护区内的单位和居民需要搬迁而造成的损失,应当依法予以补偿。为此,建议增加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逐步对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的单位和居民实行搬迁,减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人口,保障饮用水水源安全。”“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前已经依法批准设置的项目和设施,因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或者保护区范围调整需要停业、关闭或者拆除,导致所有者或者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有关人民政府应当依法予以补偿。”(草案修改稿第二十七条)

六、关于跨界饮用水水源的保护和管理。一些常委会组成人员和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提出,我省不少饮用水水源是跨市、县域的,上下游之间的矛盾和纠纷较多,跨界饮用水水源的保护和管理难度较大,需要在法规中明确相关措施。为此,建议增加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饮用水水源保护的部门联动和重大事项会商机制(草案修改稿第三条第一款)。省环境保护、水行政等有关部门以及流域、区域有关政府应当建立健全执法协作机制。跨行政区河流交界断面入境水质超过水功能区水环境功能区划分方案规定的保护目标,影响饮用水水源安全时,下游县级政府应当向上级政府报告,并向上游县级政府通报;上游县级政府应当责令排污单位立即削减污染物排放量或者暂停排污。上级政府及其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加强督促检查。(草案修改稿第三十七条)

根据各方面的意见,草案修改稿还对建立举报奖励制度、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增加了规定。(草案修改稿第七条第二款、第三十八条)

此外,根据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一些地方、部门的意见,还对草案作了一些文字修改和条款顺序的调整。

法制委员会认为,《浙江省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草案)》经过多次修改,符合法律、行政法规,切合浙江实际,内容已比较成熟,建议常委会本次会议审议通过。

以上报告和《浙江省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草案修改稿)》,请予审议。

饮用水水源保护问题 篇12

水库在具有防洪、灌溉、工农业供水及城市生活用水等使用功能的同时,又具有天然纳污和水体自净功能。近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大量废污水的排放给水库水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其环境容量和自净能力在不断减少和削弱。因此,划分水库水源保护区,有利于水库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利用,也有利于水质监测部门加强对水质的长期监测和对污染物排放的监督,最大限度地发挥水库的使用功能。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活饮用水标准》(GB5749—85)和国家环保局《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细则》,以及2007年颁布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HT/T338—2007,以下简称《规范》)对湖泊、水库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提供了模型计算方法和经验方法。在数值计算方法中,《规范》只对一级、二级水源保护区的水域范围进行了说明。另一方面,我国南方很多水库一般都位于崇山峻岭之中,可采用建立数字高程模型并自动生成汇水区盆地和流域范围的GIS技术、获取相关自然环境专题信息的遥感技术,并综合利用社会和自然等多种数据源进行保护区范围定界[1,2]。可见,我国水库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方法包括类比经验法、数值模型法和GIS技术辅助法。本文拟通过分析这3种方法的基本思路和工作过程,对这些方法进行了比较,提出适用于不同地区的方法体系。在上述方法的基础上,尚需通过多方案优选法得到最终定界。

2 划分方法比较

2.1 数值模型法

数值模型法主要为《规范》中提供的方法。在该方法中,其中一级保护区的水域范围分大中型水库和小型水库两种。小型水库和单一供水功能的湖泊、水库正常水位线以下的全部水域为一级保护区;大中型水库部分水域划为一级保护区时,需采用二维数值模型方法进行划分。二级保护区的水域范围为二级保护区边界至一级保护区的径向距离大于所选定的主要污染物,或水质指标从二级保护区水质标准允许的浓度衰减到一级保护区水质标准允许的浓度水平所需的距离。准保护区(亦称三级保护区)为水库控制流域除一、二级保护区以外的范围。

数值模型法完全体现了水库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的原则,即把水库控制流域看作一个统一整体,实质上就是针对一定体积水体的环境容量问题。在最不利条件下,当二级保护区的水质达到Ⅲ类水标准时,一级保护区有足够的自净能力保证取水口的水质达到Ⅱ类水的标准;当三级保护区即准保护区水质低于Ⅲ类水的标准时,二级保护区有足够的自净能力,保证二级保护区与一级保护区的交界处水质达到Ⅲ类水标准。因此,如果数值模型法可完全得到运用,其划定的水源保护区是非常科学的。相比之下,该模型在计算方法中提供的《参见附录B》为“二维水质模型基本方程及解析解”更适用于河流型水源地,因此对水库型水源地而言主要用于入库河流长度的定界。由于一级保护区主要包含水库水域面积,入库河流需要上溯多少距离主要是为了满足二级和准保护区的需要。然而,由于很多中小型水库入库河流往往比较小,采用二维水质模型过于复杂。以无边界水体边界点源的稳态排放为例,在均匀流场中,当强度为M的点源排放到无限宽的水体中,在边界条件为undefined时,二维水质模型的解析解为:

undefined

而往往入库河流受到地形的影响,不能看成是均匀流场,因此也就很难得到解析解,而需要通过数值模拟来得到不同时空条件下的数值解,在水源保护区的划分上限制了操作性。而且模型模拟往往需要很多的水质参数,在参数获取和识别中往往存在一定的困难,很难保证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的准确性。如果采用一维水质模型,一维河流水质模型在稳态条件下忽略弥散作用时的方程解为:

c(x)=c0exp(-k1x/u) (2)

仅需要通过获得自净系数、初始浓度便可得到不同污染物因子的自净距离。设该水库某一入库河流的主要污染因子的自净距离为xij(i=1,2,…,m为河流,j=1,2,…n为主要污染因子),取其最大值为i河流的自净距离,即保护区边界至取水口的径向距离为:

xi=max(xij) (3)

存在多条河流进入库区的情形下,可依据式(3)分别获得其自净距离(包括二级保护区到一级保护区和一级保护区到取水口的距离);如果各自净距离相差不大,可取作为入库河流上溯的最终定界距离。通过采用上述方法对清远市龙潭水库河流上溯距离进行定界,得到二级保护区到一级保护区边界的距离为8.2km,一级保护区边界至取水点的距离为1.3km。与清远市其它已经划定保护区的入库河流上溯距离相比,二级保护区的距离相差不大,一级保护区的距离偏大。同时,在采用数值计算方法时需要考虑到排入水体的初始源强。初始源强是一个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的量,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下,不同时间尺度下的源强也不一样。因此,需要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下污染物的排放情况,现在和未来已有污水处理设施时的源强并不一样,从而反映出数值计算方法在可变性上存在一定缺陷。举例而言,如果污水处理设施可有效降低初始源强,那么可能就不需要划定准保护区,减少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反之亦然。

2.2 类比经验法

类比经验法是我国目前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的主要方法。《规范》中提出了水库型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的范围为取水口半径300—500m范围内的水域。中小型水库一级保护区边界外的水域面积设定为二级保护区,大型水库以一级保护区外径向距离不小于2000m为二级保护区水域面积,但不超过水面范围。由于类比经验法操作简单,划分容易,因此在实际中广为适用。相比之下,类比经验法划定的保护区范围比用数值模型法划定的范围小。如中型水库一级保护区范围为取水口半径300m范围内的水域,如果把水库近似看成是一个圆形水面,则一级保护区面积约为0.283km2,这对一个中型水库来说是非常小的面积。而在二级保护区的划定下,与现行很多水库对入库河流上溯的要求完全不一致。如辽宁省玉石水库二级保护区为玉石水库库区内202.70m等高线至分水岭脊线之间的迎水坡和流经太平庄河流入库处上溯至李家堡子(122°51′07″E、40°11′47″N)、流经东九池河流入库处上溯至三道河(122°46′05″E、40°12′43″N)所构成的区域(广东省黄田水库二级保护区为入库河流上溯15.73km河段的水域)。而如果将入库河流也看成是水库一级保护区边界外的水域范围,对于一些较长的入库河流,则这样的经验划分方法范围又过大。

2.3 GIS技术辅助法

为了使保护区范围的划定具有可操作性同时又遵循自然环境地形特征,必须获取相关的社会经济数据和实地调查的自然数据。目前利用遥感与GIS技术作为水资源或流域研究的技术手段已相当普及并体现出其优越性[3]。遥感影像能够快速客观地反映地表信息,从而得到所需的多种专题信息。GIS技术能够综合利用多种数据源(包括地理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建立分析模型,用以辅助规划、管理、决策等。

采用GIS技术辅助方法对饮用水源保护区范围划分原则为:①对水库等大面积保护水体,以被保护水体为中心,将外延第一重山山峰的连线所包括的所有陆域和水域划分为一级保护区。②将基于地形图界定的全流域边界线所包括的除一级保护区以外的所有陆域和水域划分为二级保护区。这一原则反映了进入水库的河流是沿着何种方式进入水库的,因此在这样的原则下划分的保护区可清楚地探明入库污染物的来源。它比用数值模型法和类比经验法得到的结果更加直观可信,可较好地弥补数值模型法和经验模型法在全局性上的不足。

根据上述原则,通过遥感解译和GIS分析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技术本身的问题,如利用遥感数据获取的植被覆盖密度,由于成像机制尚未研究清楚,其定量化仍主要采用野外实地调查,然后进行灰度分割的办法,其结果仍存在一定的误差。在水土流失分析中,由于所缺资料并未实际获取,一些因子仍然根据经验进行人工判译。其次,将全部流域划为保护区范围并没有考虑到水体的自净能力,因此其划分范围往往过大,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具有较大的制约作用。第三,由于需要一定的遥感数据为基础,一旦地形或土地利用类型发生变化,就需要对保护区范围进行调整。上述3种方法的比较见表1。

3 方法适用性分析

通过上述分析可见,3种方法均具有一定的优势和劣势,在水源保护区划分上各具备一定的适用范围。排除地方技术条件的限制,应从水库的分类、自然地理条件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进行考虑。本文提出不同水库类型的适用方法,见图1。其中情景分析指的是对社会经济发展进行预测,根据不同的预测情景进行分析,而数值法中对于入库河流比较小则可以采用一维模型进行计算。图1中提出的只是一般的方法适用性原则,正如《规范》中所说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最终定界还需要通过多种方案进行综合决策来获得。通过对不同类型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方法进行适用性分析,合理选择划分方法,提高准确性和可操作性,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科学划定提供依据。

水库undefined

图1 水库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适用性方法

摘要:通过对水库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的数值模型法、类比经验法和GIS辅助方法进行分析比较,提出适用于不同类型水库的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分适用性方法体系,为科学合理地划分水库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提供依据。

关键词:水库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方法比较

参考文献

[1]林桂兰,庄翠蓉,孙飒梅,等.水源保护区划界的遥感与GIS研究[J].遥感技术与应用,2002,17(2)∶99-103.

[2]汪林,朱京海,刘加宾.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问题探讨[J].环境保护科学,2005,31(5)∶67-69.

上一篇:子宫内膜种植下一篇:京津冀区域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