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饮用水源

2024-07-04

城市饮用水源(精选12篇)

城市饮用水源 篇1

前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 城市经济取得了较快的发展, 人口呈不断上涨的态势, 经济活动也更加的频繁, 城市的资源和环境都面临着严竣的考验, 人们精神层面的提升使之对城市的生存环境有了更高的需求。近年来, 城市饮用水安全问题不断的被人们提起, 饮用水问题已成为当前我国城市发展中最突出的问题, 城市要想取得发展, 离不开饮用水的安全, 这是城市生存环境的基础, 水是人类生命之源, 因此加强城市饮用水源的控制, 杜绝水源的污染, 从而促进城市的发展进程, 并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

1 当前城市饮用水供水现状

城市人口众多, 所排放的污水量较大, 目前我国各个城市对污水的处理水平都较为落后, 这就对城市的水资源造成了严重的威胁。现在流经我国城市中的河流百分之九十以上都受到了严重污染, 城市的内水湖也同样无法幸免, 城市的供水绝大部分依赖于这部分河流及内水湖的水源, 在这种严重污染的情况下, 对城市饮用水源的安全造成了极大威胁。现在我国城市绝大部分都处于缺水状态, 同时, 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 使饮用水需求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这样现存的饮用水更是满足不了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 从面导致水资源危机加重。目前我国的多种疾病都与现在的水资源日益严重的污染有关, 如恶性肿瘤、肝炎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弱智儿童数量的不断上升, 都与水资源的污染脱不了干系。同时我国大部分城市的供水设施都年代久远, 同时在管理上也存在着许多不完善的地方, 从而使水资源的存在着很严重的浪费。

2 水源地污染物质的来源分析

2.1 暴雨径流的地表淋溶和侵蚀

暴雨即是短时间内的强降雨, 其降雨量超过土壤入渗能力时, 就会形成坡面径流, 这样就会导致土壤颗粒和农用化学物质随着径流向外迁移, 降雨量、地形、土壤和植被覆盖等都会直接影响到坡面径流量的大小, 同时我国是一个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每年通过水土流失所导致的影响成分流失较为严重。同时在水土流失过程中, 土壤中的农用化学物质在随水土流失的过程中造成水源的污染。

2.2 农用化学制品的流失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 人们对粮食的需求不断的增加, 在现有土地资源的情况下, 无数再继续在数量对农业用地进行扩展, 那么要想提高农产品的产出量, 只有大量的增加农用化学制品的施用量。农业土地要想取得成功, 就离不开水源, 因此在城市的上游, 多数为农业耕种区, 农民在土地上施用的大量的化肥、农药, 使土壤中的人工化学物质含量增多, 特别是当前的农业还没有实现集约化管理, 在粗放的管理下, 所施用的化学制品利用率也较低, 这样就有大量的化学制品流进水源当中, 不仅造成了水源的超营养, 还使水源的污染加剧。

2.3 中小企业污染物质的非达标排放

改革开放以来, 中小企业发展迅速。其工业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逐渐增加。乡镇企业规模小 (尤其在北方) 。技术水平低、环保措施不到位, 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企业少, 加上乡镇企业设备简陋、资源浪费严重, 造成污染物排放数量大、污染治理达标率低。由于乡镇企业 (包括个体采矿点) 污染类型复杂, 从城市到农村、由于乡镇企业 (包括个体采矿点) 污染类型复杂, 从城市到农村、由点到面, 增加环境治理难度, 加大了非点源污染的负荷。

2.4 人工合成化学物质的迁移循环

人类为了文明的需要, 通过各种生产活动人工合成数以千计的有毒、有害物质。这些有机化合物通过原材料处理、生产和加工及产品使用等多种扩散途径最终进入地表水环境。由于有机污染物种类多、毒性大、难降解等原因, 则对人体具有致癌、致突变和致畸的作用。

2.5 城乡生活污水的排放

在经济发展速度较慢的地区的一些城镇和乡村, 排水设施还不完善, 大量的生活污水不经处理随意的排放, 这些污水渗入地表后直接进入水体, 从而给水体造成污染, 同时生活污水中氮、磷的含量较高, 直接造成了湖泊的富营养化。

3 加强水源污染的治理措施

3.1 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研究

长期以来, 我国环境保护的重点防在点源的治理上, 对水源地非点源污染的危害性认识不足, 当前必须转变观念, 加强水源地非点源污染研究, 加强对地表饮用水源污染调查方法、污染负荷定量计算方面工作, 研讨可行性较高、适用性较强的方法, 建立适合我国特点的适应性强、精度高、理论性好的非点源污染符合定量计算模型, 提出具有我国特色的水源地污染防治的对策和方法。要坚持科学治水, 遵循自然规律, 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要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基本方针, 合理配置水资源, 统筹流域、区域和城乡的水利发展, 统筹安排好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

3.2 健全法律法规管理体系

建立健全法规系统和强有力的执法监督。要进一步加强水源保护的各项法规、条例的建设, 使水源保护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有章可循。在管理体系上, 要克服分头管理、条块分割现象, 处理好统一监督管理与协同监督管理的关系。

3.3 充分发挥高科技作用

要利用知识创新工程改革旧的农业耕作方式, 建立生态农林体系。充分利用湿地等土地处理系统削减氮、磷入江、入湖量, 用“绿色肥料”替代部分化肥, 实施测土施肥, 提高化肥的利用率。广泛施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选择性强、效益高的生物农药。植树种草, 涵养水源;合理灌溉, 防止水土流失。运用计算机模拟污染物迁移规律, 建立环境管理信息系统, 准确进行水质控制和预测。利用遥感信息、地理信息系统为水源保护区的划分、水源保护的适时决策提供优质服务。应用先进的生物遗传技术, 构建具有特殊降解基因的菌株, 去除水中有毒、有害有机物。

3.4 加大水源保护的宣传力度

目前人们对水资源的保护还缺乏必要的认识, 所以我们要通过多种形式对水资源的保护进行有效的宣传, 同时加大新闻媒介的宣传力度, 提高人们群众对水资源重要性的认识, 从而自觉的保护水资源, 并科学合理的利用水资源, 提高每一位公民对资源和环境保护的认识。

3.5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城市人口较多, 对于饮用水和非饮用水的要求较多, 因此在城市中可以实行分水质供水, 同时加强水源工程的建设, 目前城市中由于排水设施不完善, 部分污水未经处理即进行排放, 直接导致水源的污染程度加剧, 因此在城市中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有效的改善城市的各项基础设施, 保证水源的安全可靠。

摘要:城市是人类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 人口较为密集, 城市相比于乡村来比, 在能源和环境上要面临更大的压力。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是人类发展的生命之源, 因此, 饮用水在城市发展中不可或缺的能源。从当前城市饮用水的供水现状出发, 对当前水源地污染的来源进行了分析, 并进一步对加强水源治理的具体措施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城市饮用水,存在问题,保护对策

城市饮用水源 篇2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水体不同程度污染,城市、农村饮用水水源地安全受到威胁,加强水源地管理及保护工作,科学制定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和管理对策及措施,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最后,提出综合利用法律、行政、技术等手段,强化管理;合理开发及配置水资源,优水优用,改善现有城市用水结构,统筹协调好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关系;加大资金投入,加强河道,水库污染源控制、治理和水源涵养,保障水源供水水质等四项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作建议.

作 者:苏新礼 张学文  作者单位:宁夏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宁夏,银川,750001 刊 名:地下水 英文刊名:UNDERGROUND WATER 年,卷(期): 31(6) 分类号:X523 关键词:水源地   饮水安全   保护  

城市饮用水源 篇3

银川市是国务院公布的全国35个“严重缺水”大中城市之一,2011年银川市人大常委会确定的银川市集中饮用水源地有8处※,即:银川东郊水源地、北郊水源地、南郊水源地,南部水源地、南梁水源地、征沙水源地、永宁县水源地、灵武市水源地。上述水源地的水资源80%以上来自地下水,地下水的补给主要为地表补给。根据新修订的《银川市城市总体发展规划》,到2020年,银川市城市人口要达到l20万人,最高供水量要达到78万立方米/日,依据目前的水源状况,届时水源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不论是建造“宜居城市”、还是打造“宜于创业的城市”,饮用水的安全保障都是实现目标的重要前提,因此,必须未雨绸缪,除了寻找新的水源地,尽早采取措施保护引用水源地,建立节水型社会,是银川市政府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的必然选择。

然而,在银川市饮用水源地保护区中,就有12家工业企业和33家规模化养殖户※,有27446农村人口居住,对水源地环境影响最大的是四二干沟和穿越北郊、东郊、南郊三个水源地的第二排水沟,可以说工业污染、化肥、农药污染、畜禽粪便污染、生活污水和垃圾污染同时存在。另外,银川市的污水处理和再利用能力偏低,水资源的浪费情况较重。严重的水资源短缺与水源污染、水资源浪费三种因素叠加,客观上放大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直接影响到银川市民饮用水的安全保证。如果说水资源短缺是客观地理环境所致,而水源地污染和水资源浪费则完全是人为造成的。因此,政府和市民都必须明确认识到,保护、治理饮用水源地的问题已迫在眉睫,越早采取措施清除污染源、建立水源地生态体系,所需成本越少,危害后果越轻,如果拖的时间过长,将会导致巨大的治理成本,而在持续发展和生存环境方面的损害也将是无法挽回的。

治理地表污染是防止地下水污染、改善地下水水质的重要措施,为此,银川市市委、市政府多次组织专家对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进行论证,行政主管部门做了多次调查、研究,先后制定了4部相关的地方性配套法规, 2008年又制定了《银川市城市集中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如此密集的规范水资源保护工作,反映出银川市政府对此问题的高度重视和关注。然而,银川市人大代表和笔者的调研中发现,在银川市引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内仍有几家工业企业存在,水源地上的养殖业、农业活动和居民生活污染,严重威胁水源的安全。《银川市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中规定的2011年治理目标没有完全实现。

二、治理饮用水源地环境不利的症结及其对策

(一)配套措施不到位,执法不利,监督走形式

西方有句谚语,“一盎司的预防胜过一磅的治理”,控制新生污染源就是最好的污染预防措施,也是成本最低的保护措施。按照《水污染防治法》的规定,保护引用水源地环境的首要措施是坚决杜绝新生污染源的发生。《水污染防治法》针对新生污染源的防治问题,规定了五条严格的禁令,一是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禁止设置排污口;二是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新建、改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三是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从事网箱养殖、旅游、游泳、垂钓或者其他可能污染饮用水水体的活动;四是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内新建、改建、扩建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五是禁止在饮用水水源准保护区内新建、扩建对水体污染严重的建设项目;改建建设项目,不得增加排污量。只要地方政府严格执行上述规定,饮用水源地上新生污染源的问题就能够得到遏制。执行上述规定的难点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思想观念的问题。在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还处于资金积累阶段,当地政府的第一要务仍然是发展经济、促进就业、提高民众经济收入,治理污染的问题还缺乏积极性。

从制度层面看,配套措施不完善也是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不利的一个重要原因。比如,《水污染防治法》明确了国家通过财政支付转移,建立健全位于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域的水环境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但在实施中,国家支付的生态补偿资金不足以弥补水源地治理的费用。必须要地方政府有相当的配套资金,如果地方政府资金筹措困难,治理工程必然是缓步进行。其次,《水污染防治法》规定了政府环境保护部门“发现违法行为或者接到对违法行为的举报后不予查处的,或者有其他未依照本法规定履行职责的行为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但实际上, 在环境保护问题上,最大的问题是不少违法行为没有得到及时的追究。从职责划分层面看,饮用水源地保护涉及环保、城市规划、城市建设、水务管理、农业管理、林业管理、供水管理、卫生部门等,在实践过程中,有的职权交叉,有的又无人管理,管水量的不管水质,管供水的不管排水,管排水的不管治污,管治污的又不管污水的回收再利用,需要罚款的时候都想伸手,需要投入的时候都讲困难。事实证明,管理部门多,则管理效果差,环保责任难以落实。

从执法层面看,我国的《水法》、《水污染防治法》都规定了政府环保部门对于企业和个人违反环保行为的监督和制裁,也明确了上级环保部门对下位地区环境污染控制问题的监督,但是, 对于环保部门的不作为,却没有严厉的责任追究制度。现实情况是,只要不发生重大影响的污染事件,环保部门更多的是服从地方政府经济发展的第一要务,被动查处。恰恰是环保部门的被动执法,降低了环境保护法的实施效果。

从监督层面看,法律虽然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保护水环境,并有权对污染损害水环境的行为进行检举。然而,地下水环境的监督依赖检测技术的支持和检测信息的公开,民众在不能及时得到准确、真实的监测信息的情况下,所谓监督也必然是空谈。监督力度小,违法成本小而守法成本高是污染治理不利的主要原因。现实还存在企业、养殖场建设在先,水源地划定在后的情况,缺乏合理的补充而让企业和养殖场搬迁的阻力太大,农村环境保护经费投入不足、生态农业补偿资金少,水源地企业和村民在承担环境保护义务时抵触情绪较大,增加了执法难度,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的运用缺乏协调,未能实现两种手段的相互支持。

nlc202309041248

(二)对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内实行封闭式管理

饮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内实行封闭式管理是一项浩大的工程,能否尽快协调筹措治理饮用水源地环境的专项资金,直接关系到饮用水源地治理的成败问题。根据银川市环保局的调查,银川市饮用水水源地中一级保护区内共有工业企业8家,加油站1个,地下油罐6个,农村居住人口24611人,他们以养殖业和种植业为基本生存来源。按照《全国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的技术要求,对一级水源保护区应当实施封闭式管理,这意味着一级保护区上要拆除所有与水源无关的建筑物,迁移居民,并对土地进行植被修复,改造为水域用地、水源涵养林用地、天然湿地、人工湿地。为此,有两个方案可以选择。

方案一:对一级饮用水源地区域实行土地征收,迁移企业和居民,按照水源涵养区的要求实行封闭管理。这是一种彻底解决问题的实施方案。据统计,银川市饮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土地面积共122.77平方公里。如果考虑征收全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的土地,依据银川市政府2010年颁发的“银川市征收集体土地及房屋拆迁安置补偿办法”的规定,综合地价最高每亩4万元,最低每亩1.7万元,平均地价为每亩3.2万元,假设水源地居民能够接受上述土地征收价格,再加上房屋、青苗、温棚、养殖场、果树等各项补偿,征地所需资金超过数十亿元。而银川市政府2011年的财政收入合计为180多亿元,节能与环境保护支出总计5亿多元※,巨大的资金缺口成为水源地环境治理的瓶颈,对于银川市这样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没有中央的专项资金支持,到2016年银川市饮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实现封闭管理的目标根本无法实现。

方案二:实施生态工程建设,改造饮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生态环境。实施这一方案,资金是逐年投入的,但投入是长期的,关键的问题是,生态建设区的标准是什么?能否达到饮用水源地涵养要求?首先是对一级保护区内的8家企业实施搬迁,33户养殖场实行无害化处理。其次是对于一级保护区内近70多平方公里的耕地,涉及2万多名农村居民的生产转型,实施以水源涵养林、湿地维护,对村民居住区实施无害化处理,使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对水源地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仅此项工程,同样需要数亿元的投入。这项资金不是一个小数目,而受益的不仅仅是银川市民,在地下水相通的情况下,周边及地下水的下游地区都有可能是受益人群。所以在这个问题上,不是一项法律就能够解决的,协调城市与饮用水源地居民和合理利益,决定着水源地环境治理工程的成败。面对如此浩大的工程,需要成立专门负责机构,银川市人大常委会应当考虑制定“银川市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就专项资金的来源、使用范围、申请条件和程序、资金审计等问题做出详细的规定。同时成立有民众代表参与的“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门委员会”,包括水源地土地征收监督委员会,水源地生态环境评估委员会等,政府负责,民众参与,保障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准水源地保护区的生态建设问题

《银川市饮用水源地现状调查报告》显示,银川市水源地准保护区有4家工业企业,居住农村人口2835人。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的相关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保护饮用水水源的实际需要,在准保护区内采取工程措施或者建造湿地、水源涵养林等生态保护措施,防止水污染物直接排入饮用水水体,确保饮用水安全。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水环境保护的需要,可以规定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采取禁止或者限制使用含磷洗涤剂、化肥、农药以及限制种植养殖等措施。但是在水源地准保护区实施生态农业,由此而增加投入、增加农产品的成本是必然的结果,在利润不能相应增加的情况下,农民肯定没有积极性。美、德等国都是运用生态补偿机制平衡双方的矛盾,与污染赔偿机制不同的是生态补偿机制强调的是“受益人付费”的原则。笔者认为,实施生态补偿的前提是客观、准确地确定水源地农民生产转型、建立污染物处理设施等所需资金的具体数据,以及建立长期的准保护区地下水质检测制度,按照补偿标准与水质优劣相符的原则实施生态补偿,调动水源地居民的积极性。从国内外环境保护的成功经验看,生态补偿制度是协调城市居民与水源地居民利益冲突的有效措施。

三、建立节水型社会与水源地环境治理并重

节约用水是缓解水资源短缺的另一项重要措施,对于银川市的情况而言,坚持水源地治理与建立节水型社会并重是最佳的选择,可以达到成本最小,见效最快。一个地区节约用水的水平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污水回收再利用的程度,二是工业企业、农业、居民的节水习惯。在污水回收再利用方面,银川市还有很大的挖掘潜力。据统计,2011年银川市的工业污水排放6千多万吨,生活污水排放近一亿吨,而银川市的污水处理厂有7家,目前只有3、4家具备中水处理能力,中水年产量为3千万吨左右,污水再利用约占污水排放量的18%。银川市必须在现有基础上通过新建和扩建中水处理企业,增加4倍的中水年处理能力。

另外,还需要加强对企业、居民的节水习惯的引导作用。自2004年起,银川市对居民实行的阶梯式水价征收和对企业实施的超计划用水加价收费的办法,通过水价结构调整引导用水人提高节水能力,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浪费水资源的行为。能否再次提升超量用水的价格,需要考虑民众、企业的承受能力。另外,需要通过宣传教育培养民众和企业的节水意识,养成节水的习惯,逐步建成节水型社会。笔者在调查中发现,许多市民不知道《银川市城市集中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的存在,更不知道该规划的内容和实施的进程,不少民众仍然抱着“天下黄河富宁夏”的想法,不清楚银川市饮用水资源短缺的情况,更不知道应当对水源地的生态保护承担费用的道理。因此,饮用水源地的环境保护关系民众的切身利益,应当让广大银川市民参与并了解政府相关决策制定过程,与政府建立经常性的沟通、对话机制,通过民众的主动的、广泛的参与,使公众节约用水的行为由被迫变为习惯。

注:※银川市统计局主编,银川市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年9月出版第575页。

参考文献

[1]任勇.我国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的七大问题[J],环境经济,2008(8):32-36.

[2]《银川市城市集中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银川市政府2008年制定.

(责任编辑:黄荔)

城市饮用水源 篇4

1 饮用水供水现状

城市作为经济和生活中心, 污水排放量大, 加之我国城市的污水处理水平普遍不高, 城市水环境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 流经城市的河段今90%受到污染, 城市内水湖水质较差。同时我国城市中有近2/3的城市供水不足, 1/6的城市严重缺水。水环境污染加剧了饮用水水源危机。由于水质污染, 导致水传染病触目惊心, 在全国187个城市中, 水质稳定的有96个, 地下水污染减轻的有39个, 污染加重的有53个。全国约有50种疾病与饮用水水源污染直接相关, 恶性肿瘤、肝炎的发病率不断增高, 弱智儿童数量呈上升趋势。再加上城市水体供水基础建设陈旧和管理不善, 造成水资源的严重浪费。

1.1 水资源严重短缺

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尽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据统计, 我国城市日缺水量达1600万立方米。经常闹水荒的城市, 每日高峰供水保证率仅在65%-70%。我国还是城市化进程发展较快的国家, 随着城市人口的剧增, 特别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城市供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制约城市发展、影响人民正常生活的一个严峻问题。

1.2 地下水超采态势严峻

由于地表水污染, 而城市工业、公共卫生、生活用水量又日益增加, 致使地下水的开采规模和强度不断增大。21个省级行政区对地下水位降落漏斗 (以下简称漏斗) 不完全调查, 共统计漏斗76个 (浅层漏斗和深层承压漏斗各38个) , 漏斗总面积7.2万km3。地下水超采导致地面沉降和地裂, 造成地面塌陷、房屋倒塌、路基被毁等。由于地下水超采导致地下水位下降, 引起地表水入渗增强, 污染物随之下移, 污染地下水。

1.3 自来水浪费严重

我国有些城市因供水基础设施陈旧、老化, 加之恶劣的冷冻气候条件, 管道设施漏水现象十分普遍。特别是在城市供水中, 直接或间接用于饮用的部分只有5%~10%。绝大部分自来水用于工业、消防、建筑、市政及居民生活杂用上。而自来水厂不管用水要求的不同, 一律采用饮用水标准来衡量出水水质, 不仅增加了自来水加工处理的成本, 而对没有必要达到饮用水标准的用户来说又是一种极大的浪费。在水源污染越来越严重的今天, 饮用水处理的难度越来越大, 成本也会越来越高。为了有效降低生活成本, 提高生活饮用水的安全可靠性, 分质供水已经势在必行。

2 水源地污染物质的来源分析

水环境污染的污染源通常分为点源和非点源 (面源) 两类, 而水源地污染主要是非点源污染。长期以来, 我国环境保护的重点主要放在企业排放污染物的末端治理上, 对非点源污染尚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由于非点源污染具有受水文循环过程影响和支配的随机性、污染物来源排放点不固定和排放具有间歇性以及污染负荷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变化幅度大等特点, 致使对其监测、控制和处理困难而复杂。

2.1 暴雨径流的地表淋溶和侵蚀

暴雨径流是坡面地表侵蚀过程的动力因素, 也是土壤颗粒和农用化学物质向外迁移的物质载体。当降雨强度超过土壤入渗能力时, 就会产生坡面径流。影响坡面径流大小的主要因素是降雨、地形、土壤和植被覆盖等。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水土流失面积达356万km2, 有1/3的土地受到水土流失的危害, 每年流失的N、P、K养分相当于4000多万吨化肥。

2.2 农用化学制品的流失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 人们对土地产品在数量上的要求愈来愈高。在我国农业土地资源的开发已接近超强度的情况下, 增加农用化学制品的施用量就成为提高土地产出水平的重要途径。农业以水为本。城市水源地上游通常是主要的农业耕作区。农药、化肥施用量的增加, 势必提高土壤中人工化学物质的含量。特别是农业的粗放管理, 更导致农业化学品利用率的降低, 造成湖泊、水库富营养化。

2.3 中小企业污染物质的非达标排放

改革开放以来, 中小企业发展迅速。其工业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逐渐增加。乡镇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环保措施不到位, 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企业少, 加上乡镇企业设备简陋、资源浪费严重, 造成污染物排放数量大、污染治理达标率低。由于乡镇企业 (包括个体采矿点) 污染类型复杂, 从城市到农村、由于乡镇企业 (包括个体采矿点) 污染类型复杂, 从城市到农村、由点到面, 增加环境治理难度, 加大了非点源污染的负荷。

2.4 人工合成化学物质的迁移循环

人类为了文明的需要, 通过各种生产活动人工合成数以千计的有毒、有害物质。这些有机化合物通过原材料处理、生产和加工及产品使用等多种扩散途径最终进入地表水环境。由于有机污染物种类多、毒性大、难降解等原因, 国际上比较重视。目前, 自来水中已发现有2000多种有机物, 其中致癌、促癌物质约占2.7%, 致突变物质约占2.5%。硝酸盐是自来水中最常检出的污染物之一, 摄入过量的硝酸盐可导致婴儿的高铁血红蛋白症。硝酸盐和亚硝酸盐转化为亚硝胺, 则对人体具有致癌、致突变和致畸的作用。

2.5 城乡生活污水的排放

限于经济发展水平, 我国小城镇和广大乡村都还缺乏排水设施, 大量的生活污水漫流排放后随地表径流进入水体, 有机污染十分严重。氮浓度高可能与畜、禽粪便污染有关, 磷浓度高则主要是洗涤剂的使用所引起的。洗涤废水的排放增加了磷的负荷, 对湖泊富营养化进程将会起到重要作用。

3 保护对策

3.1 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研究

长期以来, 我国环境保护的重点防在点源的治理上, 对水源地非点源污染的危害性认识不足, 当前必须转变观念, 加强水源地非点源污染研究, 加强对地表饮用水源污染调查方法、污染负荷定量计算方面工作, 研讨可行性较高、适用性较强的方法, 建立适合我国特点的适应性强、精度高、理论性好的非点源污染符合定量计算模型, 提出具有我国特色的水源地污染防治的对策和方法。要坚持科学治水, 遵循自然规律, 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要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基本方针, 合理配置水资源, 统筹流域、区域和城乡的水利发展, 统筹安排好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要坚持节约保护水资源的原则, 加强节水和水污染防治, 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3.2 健全法律法规管理体系

建立健全法规系统和强有力的执法监督。要进一步加强水源保护的各项法规、条例的建设, 使水源保护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有章可循。在管理体系上, 要克服分头管理、条块分割现象, 处理好统一监督管理与协同监督管理的关系。在目前我国经济技术实力还难以全面控制水污染的情况下, 更有必要对涉及人民生命健康的生活饮用水源采取严格措施加强管理。

3.3 充分发挥高科技作用

要利用知识创新工程改革旧的农业耕作方式, 建立生态农林体系。充分利用湿地等土地处理系统削减氮、磷入江、入湖量, 用“绿色肥料”替代部分化肥, 实施测土施肥, 提高化肥的利用率。广泛施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选择性强、效益高的生物农药。植树种草, 涵养水源;合理灌溉, 防止水土流失。运用计算机模拟污染物迁移规律, 建立环境管理信息系统, 准确进行水质控制和预测。利用遥感信息、地理信息系统为水源保护区的划分、水源保护的适时决策提供优质服务。应用先进的生物遗传技术, 构建具有特殊降解基因的菌株, 去除水中有毒、有害有机物。

3.4 加大水源保护的宣传力度

我们要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介进行宣传, 强化公众的资源、环境、生态意识, 提高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自觉性。让人民群众懂得保护水环境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和责任。

3.5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控制性骨干水源工程建设, 增强调蓄能力。提高居民饮用水的安全可靠性, 放宽城市其他非饮用水的水质要求, 降低成本, 逐步实施分质供水。城市供水设施陈旧常常造成自来水浪费。排水设施不足, 又使大量的污水未经有效处理就直接排放, 造成严重污染, 必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有效解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问题。

摘要:本文探讨了我国城市饮用水水源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饮用水水源的保护对策。

城市饮用水源 篇5

中新网6月13日电 据环保部网站消息,环境保护部日前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和卫生部五部门联合印发了《全国城市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2008-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环境保护部新闻发言人陶德田表示,这是中国第一部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规划》的实施将有效指导各地开展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工作,进一步改善中国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质量,提升水源地环境管理和水质安全保障水平。

陶德田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口持续增长和城镇化率逐步提高,城市集中供水需求逐年增大。然而,饮用水源所在区域的工业、生活和面源污染给水源环境质量带来了很大的威胁。

为全面推动中国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切实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环境保护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及地方政府,组织编制了《规划》,在全面调查评估全国655个设市城市及县级政府所在地城镇4002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和环境管理状况的基础上,认真分析了饮用水水源保护工作中存在的水质达标率较低、保护区划分与管理不规范、监测及应急能力薄弱等主要问题,提出了“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统筹规划、综合治理、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创新机制、加强监管、明确职责、强化考核”的水源环境保护原则,明确了全面改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环境质量状况、提升水源应急监测及应急供水能力,满足2020年小康社会对水源水质安全的需求等总体目标,并进一步将规划目标分解为水质、保护区划分与管理、一级保护区整治、水源地监管能力共4类5项指标。《规划》测算总投资将达580多亿元。

陶德田指出,《规划》以解决水质不达标及重污染水源地的环境问题为重点,明确了八项建设任务:一是在一级保护区实行隔离防护。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周围建设隔离防护工程和水源地警示标志,并通过增加渗滤层等技术手段,改善取水口水质。二是实施一级保护区整治工程。清拆保护区内影响水质安全的违章建筑物、关闭排污口、搬迁垃圾堆放场及规模化养殖场。同时规定,在一级保护区内禁止从事可能污染水源的活动,禁止新建、扩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禁止从事网箱养殖、旅游、游泳、垂钓或者其他可能污染饮用水水体的活动。三是实施二级保护区点源整治工程。采取整治城市水源保护区内建设项目、迁出和搬迁企业、关闭排污口等措施,解决二级保护区内的点源污染问题。四是实施二级保护区非点源污染防治工程。通过实施城市径流和农村径流面源污染控制工程、生态农业建设,及控制用量、废物资源化、垃圾集中收集转运、取缔养殖和水上运输等工程和管理等措施,防止二级保护区内的农业、生活、畜禽(水产)养殖及水上运输等非点源污染。五是实施水源生态修复与建设。在湖库周边建设生态屏障、涵养水源;利用湖库周边自然滩地和湿地,养殖或种植合适的生物物种,为水生和两栖生物提供栖息地;在湖库内布设生态浮床、放置生物净化装置、除藻曝气装置等,促进水体生态健康,改善水体水质状况。六是构建科学、合理的水源地监测体系,提高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监测能力和监督管理水平,提高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监测预警和应急监测能力。七是建成覆盖全国的饮用水水源信息管理系统,提升饮用水水源地信息管理能力,为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提供支持。八是提高饮用水水源地预警能力和突发事件应急能力,编制城市水源地应急预案并实施演练,防止饮用水源污染,保障居民饮用水安全。

为饮用水源安道“护身符” 篇6

水是生命之源,饮用水安全更是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社会稳定的重要民生问题。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特别是工业化的发展,近年来我国饮用水安全状况却不容乐观,有数据显示,仅2012年一季度,全国各地发生的水污染事件就多达10余起,令广大人民群众大呼“伤不起”。饮用水的安全,如何才能得到保障?

西江水质监测亟待提升

西江是珠江主干流,是广东、广西两省的重要饮用水源地。西江流域广东省段及珠江河口地区是广东省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中心,主要包括肇庆、云浮、广州、佛山、深圳、东莞、中山、珠海、江门等城市,经济总量约占广东省的80%以上,对广东经济社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另外,西江干流从粤桂省界经思贤滘至珠海磨刀门企人石共350千米的河段中,有10个饮用水地表水源一级保护区。近年,广州、佛山均已启动从西江引水工程,以满足当地市民的饮水需求。与此同时,东莞、深圳等地也在积极推动西水东调工程,规划从西江引水。由此可见,西江水质的好坏,关乎几千万人口的饮用水安全。

令人忧虑的是,随着上游地区工业经济和人口的增长,西江水污染威胁不断增大。“2011年3月,广西发生一起因纯苯运输车泄漏引发的水污染事故;2011年,云南曲靖发生铬污染事故;2012年1月,广西柳州龙江发生镉污染事故。”上游地区这一起起事故的发生,为西江水质安全保障拉响了预警,如何快速检测发现水中有害污染物,以便环保人员第一时间采取有效处理处置措施,成为环境监测人员关注的问题。

肇庆地处西江上游地区,一直以来,肇庆市高度重视西江水环境保护工作,充分利用“市校全面合作”平台,从肇庆市环保工作的需求出发,不断深化与清华大学、中山大学等著名高校的科技合作,促进水污染控制、空气污染防治等工作的开展。近期,由清华大学牵头,联合肇庆市环境保护监测站等单位申报的“水中有毒污染物多指标快速检测仪器”科技项目更是顺利通过了国家科技部的立项评审,该项目研发工作的开展,将有望进一步提升对西江水质安全的保障力度。

为饮用水源安上“护身符”

这项“水中有毒污染物多指标快速检测仪器”科技项目,通过将生物技术、纳米技术、光电技术与分析化学方法进行有机融合,从而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水中有毒污染物多指标快速检测仪器及配套的核心功能材料,以实现对有机污染物、重金属、生物毒素3类不同污染物的同步检测。

据了解,目前传统的水质监测仪器,一种仪器只能测一类污染物。而该仪器能同时实现对3大类污染物的同步检测,涵盖多项检测指标,大大拓展了仪器的功能,提高了仪器的使用效率。这也将使该仪器将成为目前国际上,较少能够同时具备多类型污染物同步快速检测功能的、新一代环境监测仪器,并将带动我国环境监测仪器的跨越式发展。

另外,据监测工作人员介绍,以广东省为例,目前大部分环境监测仪器都是以进口为主,价格比较贵,而且维修麻烦,维护成本比较高,这就限制了环境监测能力的提升。而这套仪器是由我国自主研发,从价格上要比进口仪器便宜;加上器件是国内生产的,维修成本也将会大大降低,这些都将有助于推动环境监测能力的建设与提高。

水中有毒污染物多指标快速检测仪器科技项目的研发,最终还将开发形成便携式、实验室台式和在线式等成套的科学仪器设备。可满足自动在线监测、实验室检测、现场应急监测等不同需求,能够及时有效检测出工业事故污染、农药污染、重金属污染等产生的不同类型污染物。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有毒有机污染物、重金属和生物毒性等污染物给饮用水带来的污染风险进一步加大,因此这套仪器的开发,将有助于改善以往水质监测仪器的不足,能够更快速、更准确、更全面的对饮用水进行监控。

在实践中推动实用化、产业化发展

据肇庆市环境监测站的负责人介绍,2013年1月5日,水中有毒污染物多指标快速检测仪器科技项目的启动会在清华大学正式召开,研发工作全面启动。预计,2013年年底,设备将在肇庆市的西江三榕峡水质自动监测站投入使用,届时,西江河上游水质一旦出现可疑变化,肇庆市环境监测站将能够快速检测出并提出水质报告。这套设备的投入使用,将对提高西江流域水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能力、增强环境监测网络的功能有重大帮助,并对肇庆市应对突发性污染事故提供技术支持。

城市饮用水源 篇7

饮水安全关系着亿万百姓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水源地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保障饮用水水源地安全是实现饮水安全的关键问题[1]。保障人民群众饮水安全, 是贯彻“以人为本”,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现阶段, 经济的高速发展对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的影响日益严重, 使我们对饮用水水源地的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辽宁省开展了城市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状况调查工作, 将饮用水水源地保护逐步纳入日常的环境管理体制中, 确保饮用水水源地安全, 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

2 水源地调查及评估

2.1 水源地调查

2011年, 调查评估58个城市饮用水水源 (见表1) 中, 地表水型水源17个, 占29.3%;地下水型水源41个, 占70.7%。调查评估的58个水源中, 水质达标的有56个, 占全部评估水源的96.6%。58个水源的年设计供水量为204547吨, 供水服务人口为1710.7万。其中, 地表水型水源供水人口1057.3万;地下水型水源供水人口653.4万。

2.2 环境质量评估

辽宁省饮用水水源地主要为地下水型, 具有数量多、较分散、不易保护的特点;湖库型水源地规模较大, 受面源污染威胁较重;河流型水源地数量少, 大都位于上游地区, 水质较好, 具有易受排污影响的特点。

全省5个河流型水源的水质全部达标, 分别是大连大沙河水源、本溪老官砬子、丹东燕窝水源、丹东鸭绿江水源和丹东爱河水源。

全省12个湖库型水源中, 水质达标 (含基本达标) 有11个, 达标率为91.7%。其中, 水质基本达标的水源有本溪桓仁水库、抚顺大伙房水库、葫芦岛市平山水源、辽阳汤河水库、铁岭柴河水库、朝阳白石水库等6个, 主要是由于总氮、总磷超标被评估为基本达标。水质不达标的水源为主要是由于水源地的上游和周边钼业的开发造成钼超标。

全省41个地下水型水源中, 水质达标的有40个, 占全部地下水水源的97.6%;不达标水源为铁岭开发区水源, 锰超标的主要原因是天然背景值高。

2.3 环境监管评估

近年来, 辽宁省城市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管理各项工作均取得积极进展。饮用水水源保护区100%完成划分并得到批复;环保重点城市监测能力基本达到了国家要求;水源保护区标志设置取得较大进展;水源保护区整治全面开展并取得较大成效;水源风险管理和应急能力改善明显。

3 水源地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

与饮用水水源环境发展形势要求相比较, 辽宁省城市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管理工作存在着运行机制不顺畅、监测网络不完善、技术资金不到位等诸多问题。

3.1 水源保护区污染源整治力度有待提高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普遍存在工业污水不达标排放、城镇生活污水排放、畜禽养殖和农业种植面源污染等问题。大部分水库型水源地总氮和总磷超标的主要原因受水库上游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化肥和农药流失等的影响。2011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环境综合整治有所改善, 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整治率提高了5.4%。

3.2 水源地水质监测能力不足

水源地水质监测能力不足, 全省各市监测能力差异较大, 仅有部分城市可以做水质全指标分析, 水质监测自动化程度较低, 调查评估的58个水源地中仅有6个实现水质自动化监测。按照评估标准和指标类型的要求, 现有监测能力已不能满足国家要求。

3.3 水源保护区定界工作有待加强

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的勘界和标志设置工作是保障饮用水水源地监督管理工作的基础, 全省58个评估水源中共有51个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完成标志设置, 城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标志设置完成率为87.9%, 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的勘界及标志设置工作还需加大力度。

3.4 环境风险应急能力薄弱

城市饮用水源风险管理状况用风险源名录完成率和危险化学品运输管理制度建立率2项定量指标表示, 目的在于评估水源保护区外一定范围内制药、化工、造纸、冶炼等高风险行业在非正常排放条件下, 对饮用水水源可能造成污染风险的管理措施及技术储备情况。2011年全省建立风险源名录的水源数量有所提高, 但水源地风险管理和应急能力需进一步完善, 风险源名录制度、危险化学品运输管理制度等风险管理制度需进一步强化。

4 水源地保护对策及建议

4.1 不同类型水源地保护对策

河流型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对策: (1) 提高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处理效果, 从排污总量上进行控制。 (2) 制定更加严格的污水排放标准, 特别是在冬季地表水流量小, 自净能力低的条件下, 制定和执行严格的污染物排放标准, 会有效的控制污染物排放的总量, 减少对水源地的污染。 (3) 加强河道治理, 采取有效的工程措施、生物工程措施, 防治水土流失以及由此带来的水体污染。 (4) 增设事故贮存池, 防止事故对水环境造成污染, 降低水源地受污染的风险。

湖库型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对策: (1) 限制在湖库上游和周边地区开垦农田, 禁止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 在湖库周围建立有效的生态防护屏障, 防止水土流失。 (2) 控制湖库周围农药、化肥施用量, 推广使用生物农药和有机肥料, 防止农业面源污染对湖库水质的影响。 (3) 坚决拆除或搬迁湖库周围的排污口, 禁止向湖库排放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 减少对湖库水质的污染。 (4) 建立完善的监测系统、预警系统和应急反应系统, 保障饮用水安全。

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对策: (1) 加强对地下水水质监测能力和监测网络建设, 建立健全应急体系和应急方案。 (2) 控制地下水水源地周围农业面源污染, 提倡使用低毒高效的有机肥, 严格限制规模化、集约化的畜禽养殖场的建设。 (3) 禁止在地下水水源地周围建设加油站, 禁止在地下水水源地上游建立垃圾填埋场, 防止油类物质和垃圾渗滤液对地下水的污染。 (4) 建立和完善地下水开采法律、法规和地下水管理体制, 建立合理开发地下水资源的保障机制。

4.2 完善水源地技术保障体系的建议

根据不同饮用水水源地类型和保护工作要求, 重点建立和完善污染防治、生态保护、水质监测和应急处置技术保障体系。

一是要建立和完善饮用水水源地监测技术保障体系。开展水质、水量、水土流失及相应面污染源的长期监测[3], 要研究环境污染物的多组分、高灵敏度、快速检测技术方法, 以及应急快速检测技术、在线检测仪、急性生物毒性检测方法与仪器等的研究, 对不同类型的饮用水水源地监测项目和频次提出差异化管理技术指导意见。

二是要建立和完善饮用水水源地污染防治技术保障体系。开展对饮用水水源地城镇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研究, 总结不同类型水源地的生活污水治理技术要点, 并组织推广应用。研究饮用水水源地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技术, 探索符合饮用水水源地保护要求的生态种养殖模式。

三是要建立和完善饮用水水源地生态保护和修复技术保障体系。开展饮用水水源地陆地生态系统、水库水陆交错区、水体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技术研究, 开展饮用水水源地上游尾矿库治理环境保护技术要求研究, 开展湖库型水源地底泥疏浚技术研究, 特别是要加强对湖库型饮用水水源地富营养化生态修复技术研究。

四是要建立和完善饮用水水源地环境污染应急处置技术保障体系。提出饮用水水源地可能发生的化工危险品泄漏、藻类爆发等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应急处置技术路线。做好饮用水水源地潜在的事故源的调查工作, 形成重点事故源信息数据库。

5 结语

本文概述了辽宁省58个饮用水水源地基本信息和环境管理现状, 提出了不同类型水源地的环境保护对策。同时, 从水源地监测技术、污染防治技术、生态保护和修复技术以及监控预警技术等几个方面去建立并完善水源地技术保障体系, 切实有效地开展饮用水水源地的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工作, 为保一方百姓的饮水安全提供科学可靠的技术支撑。

摘要:饮用水安全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加强饮水安全管理是关乎民生的重要任务。本文简述了辽宁省58个城市饮用水水源地的水质和管理现状, 分析了水源地水质超标的原因, 总结了现阶段水源地保护工作中尚存在的不足和困难, 提出了不同类型水源地的环境保护对策和完善水源地技术保障体系的建议。

关键词:饮用水,水源地,防护对策

参考文献

[1]王丽红, 王开章, 刘锋范等.饮用水水源地安全的内涵、现状及对策[J].山东农业科学, 2007, 5:94-96.

[2]赵利军, 赵锁军, 张永军.乌兰察布市饮用水水源地现状及管理对策研究[J].内蒙古环境科学, 2008, 2 (20) :33-35.

城市饮用水源 篇8

商洛市城市饮用水源保护区分为二龙山水库地表饮用水源保护区和城区地下水饮用水源保护区两部分。二龙山水库饮用水源保护区由省政府2007年以《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我省地表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和调整方案的批复》 (陕政函[2007]125号) 批准设立, 分为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和准保护区。其一级保护区为水库正常水位线 (765米高程) 以下的全部水域及正常水位线100m范围内的陆域;二级保护区为从流入二龙山水库的丹江、板桥河 (含石鸠河) 入口上溯2000m的水域及水库一级保护区边界外沿200m范围的陆域、入河口河道沿线各200m的陆域。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由商州区政府批准设立 (《商州区人民政府关于区环保局城市饮用水地下水水源保护区范围调整意见的请示的批复》[2004]86号) , 其一级保护区为以取水井为中心半径55m的圆形区域, 二级保护区为以取水井为中心半径55m至2倍影响半径的圆形区域, 准保护区西起二龙山水库坝下、东至市自来水公司沿丹江两岸建设的最东边的水源井下延100m、南起丹江南堤、北至江滨大道南侧及市自来水公司二水厂厂区并向东至黄沙河岸的陆域, 及二龙山水库大坝至市自来水公司最东边水源井下延200m的丹江水域。

2商洛市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现状

为进一步加强城市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工作, 规范饮用水源地管理, 在省人大出台《陕西省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条例》后, 2005年市环保局负责起草了《商洛市二龙山城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环境保护管理办法》, 经市政府审定后印发执行, 成为我市第一部比较完备的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纲领性文件。饮用水源地按照属地管理原则, 商州区政府是市区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工作的责任主体。随着商洛撤地设市, 二龙山水库及市区河道管理机构上划市水务部门主管, 自来水公司成为市政府直属企业, 打破了原有的水源地管理责、权、利格局, 形成了水源地环保部门保护、水务部门征收水资源费、自来水公司供水收益的尴尬局面。加之城市规划、建设、城管、国土等市、区事权划分, 及少数企业、公民受利益驱使, 近年来, 围绕二龙山水库及周边旅游开发的声音彼起此伏, 水源保护区及周边违法建设、旅游、农家乐餐饮等现象屡禁不止, 二龙山饮用水源地水质污染加剧, 市政府印发的《商洛市二龙山城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环境保护管理办法》没有得到有效落实, 水源保护红线一再被城市建设和部门利益突破。

3二龙山水源地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照《陕西省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条例》、《商洛市二龙山城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保保护有关政策要求, 二龙山饮用水源地存在以下问题。

3.1饮用水源地属地监管责任没有落实到位, 特别是二龙山水库周边近年来违规建设的农家乐迅速发展, 大量的生活污水直排库区。

3.2水源保护区上游农业面源污染加剧, 畜禽养殖业的快速发展与污染防治设施建设严重滞后, 种植业化肥、农药、农膜的无序使用导致水体富营养化趋势明显加剧, 丹江二龙山水库上游几个监测断面粪大肠菌群超标问题时有发生。

3.3镇、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没有得到有效治理, 特别是城镇化、陕南移民搬迁工程、工业集中区沿江沿河分布, 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不配套, 污染问题由分散变为集中, 部分河段超出了水体自然净化能力。

3.4饮用水源地保护投入严重不足。环保部门承担饮用水源地环境监管职责, 但政府没有将饮用水源保护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导致饮用水源保护区最基本的保护区标识、警示标志、围栏、执法及水质监测都无以为继, 更不用说保护水源地需要大量的工程投入。

3.5水源保护区内有与保护水源和供水无关的设施威胁水质安全。地下水源地一二级保护区内江滨大道、商鞅大道从中穿越或经过, 还有污水管网、雨水管网、丹江公园内的公厕与供水管网共处并行, 如污水管网、公厕发生渗漏, 江滨大道、商鞅大道发生危险化学品事故将直接导致水源地污染。据了解, 丹江公园内一公厕泄漏, 导致一水源井粪大肠菌群严重超标, 自来水公司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 经过消毒、抽水冲洗等才恢复水井水质, 且地下水污染修复相当困难。

3.6丹江城区段地下水源准保护区内有排污口。近年来, 由于城市框架不断拉大, 市政设施建设不配套, 管网不健全, 沿江部分建住宅小区、学校、酒店、餐饮等污水直排丹江, 导致依靠丹江水源补给的地下水源地水质下降趋势明显。

3.7地下水源地补给不足。城区地下水源地名为地下水, 实则是地表潜水, 井深在5m~10m之间, 依赖丹江地表水补给, 上游二龙山水库蓄水发电, 丹江市区段生态用水严重不足, 沿江建设的橡皮坝内水体得不到及时补充, 致使水体细菌滋生, 水体出现恶臭及富营养化问题。2002年冬天二龙山水库放水除险加固, 大量淤泥下泄, 堵塞河床渗漏层, 导致18口水源井无水可抽, 全城闹水荒。

4加强水源保护的几点建议

加强市区饮用水源保护既是“一江清水供京津”的政治责任, 又是保障商洛市民饮用水安全的民生工程, 同时也是商洛市“一体两翼”、“美丽商洛”城市建设的必然要求, 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即将调水的关键时期, 市级各相关部门、商州区政府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政治敏锐性, 进一步健全水源保护区监管机制、完善制度、落实责任、强化措施, 确保中心城市20万人饮水安全。

4.1完善二龙山饮用水源地保护机制, 严守水源保护区生态保护红线

市环保、水务、规划、城建、城管、国土、农业等部门、商州区人民政府对各自管理权限范围涉及饮用水源一、二级保护区及准保护区的与供水、饮用水源保护无关的项目, 一律不得办理相关审批手续, 该取缔的依法取缔, 该关停的一律关停, 决不能姑息迁就。

4.2落实饮用水源保护责任

市、区政府要建立饮用水源专职保护机构, 制定饮用水源保护规划并组织实施, 督促、组织、协调市上各相关部门、商州区政府落实饮用水源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及《商洛市二龙山城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环境保护管理办法》, 建立市上相关部门及商州区政府在饮用水源水质保护考核、履职通报、水质公示等制度。

4.3抓好水水源地上游、周边企业污染治理

水源地上游的涉重金属企业、非金属采选企业要加强尾矿库管理和事故应急处理, 做好水污染防治, 做到中水回用不外排;铁炉子等硫酸化工企业严格按产业政策, 必须关停, 不得苟延残喘, 污染水源;荆河工业集中区要健全污染防治设施, 严格产业准入, 农副产品加工、医药包装企业等轻污染、无污染企业准许入园, 化工、冶炼等高排放产业禁入;禁止在丹江干流及一级支流1000m内新建养殖、屠宰、有机肥加工企业, 已建成的必须搬迁或转产。二龙山水库区及坝下农家乐和宾馆饭店必须取缔, 一时难以取缔的要建设排污管网, 将废水集中收集引入城市管网, 垃圾集中转运处置, 杜绝直排。连通坝下至商鞅广场排污管网, 连通构峪桥西、江南片区排污主管道, 取缔水源地排污口, 杜绝排污, 确保水质安全。

4.4加强水源保护区上游及周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指导农民合理使用化肥、农药, 倡导土壤配方施肥、使用有机肥及农膜回收利用工作。严格控制畜禽养殖业发展, 依法划定畜禽养殖业禁养区、限养区范围, 编制畜禽养殖业发展规划及其污染防治规划并组织实施, 严格控制畜禽养殖业污染。

4.5健全现有陕南移民集中安置区垃圾、污水处理设施

今后凡新建移民集中安置区环保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建设、同时投入使用。要加快水源地上游及周边农村环境整治, 建设垃圾、污水、养殖和支流水源保护设施, 配齐保护设备, 组建保洁队伍, 落实镇村组各级责任, 健全长效管理机制, 切实解决农村脏乱差对水源地的威胁。

4.6加大对饮用水源保护投入

市、区环保部门依法承担饮用水源保护职责, 履行水源保护监督执法检查、水质监测等任务, 市编制、人事、财政等部门要进一步加强水源保护机构建设, 将水源保护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并将在二龙山饮用水源地取水水资源费、水费可支配部分用在饮用水源保护上。

4.7保障丹江市区段生态基流

充足的补给水源是水源保护区水质保护、水量供应的基础, 市水务局要协调库区管理机构, 做好丹江市区段水环境生态研究, 采取有效措施科学合理的调度用水, 停止坝下电站发电, 职工转产进行流域河道管理及水质保护, 政府保障其日常工资, 确保丹江城区段水质稳定达标。

4.8加强饮用水源地环境安全风险预防

为预防312国道、G40高速危险化学品运输事故污染二龙山水源地水源地, 高速路、国道重点部位设立水源保护警示标志, 编制饮用水源地环境安全应急预案, 落实环境安全属地责任, 在麻街、板桥段储备应急物资, 成立应急队伍并进行演练。地下水水源地市区江滨大道全段要设立危险化学品运输警示标志, 加强水源井水质监测, 对不符合水质要求的水源井一定要停止使用, 查找原因, 及时整治, 确保饮用水安全。

4.9加强饮用水源地环境安全宣传

岱山饮用水源水质状况 篇9

在所检测的所有项目当中, p H值、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溶解氧、BOD5、总氮和总磷是较为重要的七项, 而在我国现行的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 这七项也是主要的评价指标。以下将主要针对这七个指标对四家水厂源水进行讨论。

在2012年5月至2013年4月检测中, 小高亭水厂源水p H值明显要比泥峙和长涂水厂高, 最高月平均值出现在2013年4月, 为9.5。日最高值为9.8。该值高于GB3838—2002中所规定的最高值9, 超出五类水标准。小高亭水厂源水月平均p H值总共有三个月超五类水标准, 分别出现在2012年5月、2013年3月和4月。最低月平均值是2012年12月, 为7.7。岱东水厂源水月平均p H值总共有二个月超五类水标准, 出现在2012年5月和2013年4月, 最低月平均值是2012年7月, 为7.4, 其中最高月平均值出现在2012年5月, 为9.5。泥峙和长涂水厂源水的p H值未见超二类标准。究其原因, 有两种情况会造成原水p H值上升:一种受碱性污染源影响, 如碳酸盐、重碳酸盐和氢氧化物。另一种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破坏水体的碳酸平衡, 导致p H值升高。由于源水p H值太高, 会影响水处理的混凝去浊效果, 并使处理后水中铝残留浓度增高。

小高亭水厂源水的高锰酸盐指数全部超二类水标准。岱东水厂源水的高锰酸盐指数总共有十一个月超二类水标准, 只有2012年3月达到二类水标准。泥峙水厂源水的高锰酸盐指数总共有五个月超二类水标准, 出现在2012年5、6、7、9和2013年1月。长涂水厂源水未见超二类标准。

在所有水厂源水中, 岱东水厂源水氨氮全年波动较大, 其月平均最大与最小值之间相差0.45mg/L。在2012年12月出现最大值, 达到0.64mg/L, 该值超出二类水标准。最低值出现在2012年7月份, 为0.08mg/L。小高亭水厂源水的大多数月份氨氮浓度明显高于泥峙、长涂水厂源水。

2012年市自来水公司对小高亭、泥峙、长涂水厂和岱东水厂源水的溶解氧和BOD5检测结果均未超二类标准。但是, 总氮全部超二类水标准。岱东水厂源水8月份总氮不达五类水要求, 总磷超二类水标准。磷和氮是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营养盐。它们在水体中的过量富集可使藻类和其它水生植物的数量增加, 降低水体水质。

清河水库饮用水源保护对策研究 篇10

关键词:清河水库,饮用水源,保护对策

一、清河水库概况

清河水库位于辽宁省铁岭市清河区,是辽河中游左侧一级支流清河上的一座大型水库,水库以发电、灌溉、养鱼、防洪和备用饮用水源为主。目前主要供应清河电厂发电用水,年用水量4459万立方米。2010年辽宁省人民政府正式将清河水库列为备用水源地,因此对备用水源地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流域范围内主要作物有玉米、水稻、大豆等,土地主要为耕地、草地和林地。清河水库营养状态为中营养,水质状态良好。

二、清河水库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分

清河水库设计库容63620万立方米,防洪库容38020万立方米,调节水量28800立方米。一级保护区:库区131米正常水位线以外200米 (不超过山脊线) 范围内的水域和陆域。水域面积4.65平方公里,陆域面积16.11平方公里,总面积20.76平方公里。二级保护区:一级保护区以外的水库周围汇水区域和入库清河上游长至八棵树镇,宽至清河两岸迎水坡坡顶之间所圈定的区域。面积445.77平方公里。准保护区:一、二级保护区以外的铁岭境内水库汇水区域,面积1043.11平方公里。

三、水源保护区内污染源调查

一级保护区陆域内有游船和码头;二级保护区陆域有62个自然屯,18600人。水库周围迎水坡宾馆有10个,对水库水质影响较大;准保护区内无企业,有7个乡镇,234个自然屯。保护内土地面积为153433公顷,其中耕地面积23818.7公顷,林地面积111944.7公顷,未利用土地9144.6公顷,建设用地6781.7公顷,水域面积3989.3公顷,保护区内主要支流、人口及耕地面积见表1。保护区主要支流包括阿拉河、碾盘河、苔碧河、二道河、清河和清河水库。

清河水库饮用水源汇水区在抚顺境内面积为57940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4.30%,其中耕地面积5996.7公顷,总人口44000人。行政区包括抚顺市清原县的3个乡镇 (62个自然屯) ,这三个乡镇分别是土口子镇:面积25500公顷,其中耕地面积2160公顷,人口16200人;大孤家子镇:面积20600公顷,其中耕地面积2970公顷,人口21600人;英额门镇11840公顷,其中耕地面积866.7公顷,人口6200人。

四、水源保护区存在的突出环境问题

清河水库是备用水源地,辽宁省人民政府辽政发[2000108号文件批复清河为省级旅游度假区,旅游区规划面积67平方公里,含水域面积26平方公里,旅游度假区和饮用水源保护区形成矛盾,因此要实现对备用饮用水源的有效保护,必须限制和禁止旅游事业的发展。

五、饮用水源保护措施研究

1. 工程控制措施

清河水库饮用水源保护区跨铁岭、抚顺两市,需要抚顺市协助做好饮用水源保护工作,

水源保护区工程项目见表3。

2. 监督管理措施

(1)饮用水水源管理多部门协调制度。应成立由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相关部门参加的联合机构,包括建委、卫生局、水利局、水文局等部门,共同做好饮用水源保护工作。

(2)跨界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管理。清河水库保护区涉及抚顺市,要建立备案制度,要协调好用水和供水区域之间的关系问题。

(3)制定饮用水源保护区应急预案。以清河区政府为责任单位,由保护区划分技术部门编写水源保护区应急预案,审查后经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报地方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4)政府部门综合考核机制。清河区要把备用饮用水源管理纳入政府规划中,强化本级政府对饮用水安全的关注力度,不断提高饮用水安全保障程度,保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5)污染责任追究、经济和生态补偿制度。依照法律、法规,对造成保护区水质污染的企业进行经济处罚,造成严重影响的责令停产、停业;对因监管不力造成的保护区水质污染的责任人,依照管理制度追究其行政责任,对因水质污染受影响的人群给予经济补偿。

参考文献

[1]吕跃进, 大沙河水库饮用水源现状与保护对策研究, 广东科技, 2007 (8) .

城市饮用水源 篇11

关键词:农村饮用地下水;地质条件;水源条件分析

中图分类号:R123.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0-0240-2

2005年国家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项目计划以来,截止2011年末,蛟河市共建设174处农村集中式供水工程,加之原有的防病改水和人畜饮水解困工程,全市现有集中式供水受益人口15.58万人,占农村饮水安全管理人口32.27万人的48.28%。目前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十二五”规划正在实施中。

1 项目区概况

蛟河市位于吉林省东部,地处松辽平原向长白山过渡地带。东以张广才岭为屏与敦化市相邻;南以新开岭为障与桦甸市接壤;西隔松花湖与永吉县、吉林市郊区相望;北以呼兰岭、庆岭为界与舒兰市、五常市毗连。地理坐标东经126°45′~127°56′,北纬43°12′~44°09′。区域内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多是中低山丘陵地带,有少量的河谷平原。市域东西最宽处约90公里,南北最长处约105公里。总面积6429.2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88万公顷。流经市域境内的主要河流7条,总长365.4公里,有小河流82条。整个区域面积大致可概括为“八山一水一分田”。

全市设有8个镇、2个乡、7个街道办事处,辖256村946个自然屯。现有人口45.1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8.13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62.27%,是全省人口密度稀少的县份之一。

2 气象条件

蛟河市属于北温带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气温变化比较明显。春季干燥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日温差变化大,冬季严寒而漫长,春秋两季短促,夏季东南季风带来充沛水气条件。多年平均降水量为719.3毫米,降水量年内分配极不均匀,降水量主要集中在夏季,6~9月份降雨量占年降雨量的73%,其中7、8两月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48%,多年平均蒸发量为646.5毫米,多年平均气温为3.51℃,最高气温为36℃,最低气温-43.5℃,多年平均无霜期为130天左右。

3 地质条件

3.1 按照地形地貌条件划分

3.1.1 中山区 位于北东部,以张广才岭、威虎岭、老爷岭为主的地带,群山林立,山势陡峻,海拔一般在600~800米,主要山峰均是千米以上,山顶多呈尖顶状和锯齿状,坡度50~60度之间,切割深度达400~800米,沟谷呈“V”字形。出露的岩层有华力西晚期、燕山时期的花岗岩和喜马拉雅时期的玄武岩,面积2322.90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36.1%。本区植被良好,气候寒冷,无霜期短,適宜发展林业和多种经营生产。

3.1.2 低山丘陵区 主要分布于本市山区和河谷平坦的中间广阔地带,包括天北、天岗、庆岭、白石山、拉法、乌林、漂河、奶子山等乡镇街的87个村,海拔在400~600米之间,相对高差100至300米,山顶多是浑园状和馒头状,冲沟发育明显,沟谷为“V”型,地层多是第四系中更新统沉积土层,面积2115.74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32.9%。本区适宜种植大田作物和发展畜牧业。

3.1.3 河谷平原区 地处中部蛟河盆地和西北部的主要河流两岸,包括河南、白石山、拉法、乌林、奶子山、新农、天北、天岗等乡镇街的92个村,海拔在200米至350米之间,相对高差50米至150米,组成阶地及河漫滩河谷地貌,地形较平坦,地层为第四系冲击层和沉积层,土层厚,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是主要粮食产地。其面积约713.20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11.1%,耕地占全市耕地的23%,水田占全市水田面积的57%。

3.1.4 松花湖沿岸区 地处市西南部,松花湖两岸,一面临湖,一面靠山,多为丘陵岗地,包括庆岭、松江、漂河、新农等乡镇街的41个村,面积1277.43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19.9%。本区海拔一般在200米~500米之间,高差100~300米,地形复杂,地层多为第四系黄土层,也有冲击和沉积层,土质肥沃,具有农牧副渔全面发展的优越条件。

3.2 按照地质构造条件划分

3.2.1 中山、低山丘陵区 该区属于山区,火成岩地带和花岗岩地质条件,和长白山脉相连。主要岩性为花岗岩。第四季厚度在2~18米之间,花岗岩地区风化厚度在17~30米之间,下层花岗岩破碎较多,风化强度大,破碎性强,裂隙多,透水性好,地下水储量相对比较丰富。

3.2.2 河谷平原、松花湖沿岸区 该区由河谷平原沉积岩地带,松花湖沿岸组成。主要岩性为页岩、砂岩、砂页岩。第四季较薄,厚度在2~18米之间,砂页岩厚度在6~18米之间,页岩厚度在32~51米之间,页岩隔层储水厚度在9~15米之间。

4 水文条件

由于张广才岭和老爷岭贯穿全境,山高坡陡,降水较多,水系发达,有89条大小河流遍布于全市,还有湖泊和一些水库、池塘,地表水丰富,为农田灌溉、工业、人民生活用水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全市水面面积273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4.3%。多年年均大气降水719.3毫米,平均年降水总量47.62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径流深320.7毫米,年均径流总量20.62亿立方米,保证率80%,人均占有地表水2423立方米,平均每公顷耕地占有地表水25485立方米。

依据《蛟河市水资源“十二五”规划报告》、《蛟河市深井地下水资料报告(06-09)》、《蛟河市深井水文地质报告(06-09)》资料统计,蛟河市境内地下水类型主要三种:

第四纪松散岩类孔隙潜水。主要分布在蛟河盆地黄土台地和各河谷平原的中下游。含水层为粗细砂、砂砾岩及砂卵石,底板为砂页岩或花岗岩,埋深3~5米。单井涌水量50~80吨/时。

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承压水。主要分布于黄土台地,浅水储存在第四纪下更新统含粘土砂砾层或粘土页岩夹煤层。含水层厚度20~50米,埋深3~15米。单井涌水量3~16吨/时。

河流型饮用水水源生态修复技术 篇12

修复被定义为把一个事物恢复到先前的状态的行为。修复包括完全复原、部分恢复、增强和创造四个方面的含义。水生态修复就是采用生态学原理和生态工程措施, 将已经退化或损坏的水生态系统恢复。主要是通过保护、种植、养殖、繁殖适宜在水中生长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改善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 减轻、消除水体污染, 增加水体自净能力。分为人工修复和自然修复两类。生态修复的目标是水质、水温条件的改善, 河流地貌特征的改善, 生物物种的修复, 服务功能的增强。

河流型饮用水水源作为河流的一个特殊河段, 由于其服务功能定位的特殊性, 其对生态修复的需求和要求更迫切。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对水质和水量稳定要求非常严格, 这对其生态修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即不能造成过大的波动, 在流域尺度或者环境关联区大范围实施生态修复措施。

1 国内外研究进展[1]

河流生态修复, 是生态工程学与水利工程结合后形成的一个分支。对受损的河流进行生态修复, 在发达国家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 在我国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 目前已经取得了不少的成效。

1.1 国外生态修复研究进展

德国学者Seifert在1938年首先提出了“近自然河溪治理”的概念, 是生态修复研究开端的标志。1963年由H.T.Odum等提出“自我设计”的生态学概念用于工程中, 首次提出“生态工程”的概念。1989年美国的Mitsch和Jorgensn奠定了河流生态修复的理论基础。20世纪80年代莱茵河治理为河流生态工程技术提供了新的经验。美国于1992年出版了“水域生态系统的修复”, 1998年出版了《河流廊道修复》。英国于20世纪90年代制定了“河流修复指南”, 在流域尺度下开展河流的生态修复, 成立了英国河流生态修复中心。1986年日本开创了“应用生态水工学”理论。澳大利亚水和河流委员会于2001年4月出版了《河流修复》, 为河流修复工作提供技术指导。

目前, 国外的生态修复技术主要包括:河流连续性恢复、河流蜿蜒性恢复、河道岸坡生态防护、河流深槽和浅滩序列的重建、河流栖息地加强结构、亲水设施建设、河道疏浚等。

1.2 国内生态修复研究进展

20世纪80年代, 河流生态系统的破坏已经开始引起重视, 90年代末, 我国开始了河流生态系统修复工程的试点, 董哲仁等首次提出了“生态水工学”的理论框架, 其编写的《生态水利工程原理与技术》为我国河流生态修复科研与工程开展提供了重要基础理论。总体来说, 国内河流生态修复技术仍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

与国外生态修复相比, 我国的生态修复存在许多差距, 河流生态修复的研究与实践多偏重于河流受污染水体的修复, 注重水质的改善, 而不强调河流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复原或修复到原有的生态系统状态[2]。

2 生态修复主要技术

2.1 基础生境改善

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生态护坡 (护岸) 建设、改善水源地的物理、生态环境 (光照、透明度) 和水文条件。常用的生态护坡技术有:植草护坡技术、三位植被网护坡技术和防护林护岸技术。

2.1.1 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

河流型饮用水水源的湿地自然保护区对其生态系统的影响非常重要, 水源涵养林保护区对水源的水量、水质都会从生态系统上给予保护和改善。

2.1.2 生态护坡 (护岸) 建设

河流型饮用水水源地河岸是连接水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的纽带, 是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的生态过渡区, 具有明显的边缘效应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是地球上多样性最丰富、变化最快、最为复杂的陆地生境之一。河流型饮用水水源地河岸带生态系统主要具有以下功能:水温调节、养分能量源、野生动物栖息地、河流水质保护、景观连续性、固堤防洪[2]。生态护坡 (护岸) 将生态学原理纳入水利工程中, 在工程结构中加入生态学设计, 采取工程和植物措施相结合的手段, 如, 采用抛石加芦苇[3], 创造出动植物及微生物能够生存的河流型饮用水水源多孔隙河岸工程生态结构, 能够为水生植物的生长、水生动物的繁育和两栖动物的栖息繁衍创造条件, 恢复河岸水路生态交错区的结构与功能, 控制土壤侵蚀、改善地下水补给及地表水环境质量、促进有机污染物的分解、改善土壤、加速土地恢复和散热降温等[4], 提高河流型饮用水水源的自我进化能力, 保护水质满足饮用水水源要求。

2.1.3 改善河流型饮用水水源地物理、生态环境

包括消减风浪、降低悬浮物浓度、增加透明度、改善光照条件和水文条件 (提高流速、增加流量) , 促进水生植物生长, 提高生物多样性, 构建稳定的生态系统, 最终达到持续改善水质、确保河流型饮用水水源健康安全供水。

2.2 生态恢复与重建

河道曝气、生态浮岛技术、入河前置库。

2.2.1 河道曝气

曝气技术是根据受污染河流型饮用水水源缺氧的特点, 人工向河道内充入空气, 加速水体复氧过程, 以提高水体的溶氧水平, 恢复水体中好氧微生物的活力, 使水体自净能力增强[5]。优点是设备简单、易于操作, 缺点是耗能较大。

2.2.2 生态浮岛技术

以水生植物为主体, 应用物种间共生关系和充分利用水体空间生态位和营养生态位的原则, 建立高效的人工生态系统, 从而降解河流型饮用水水源污染负荷。河流型饮用水水源生态浮岛修复技术是绿化技术和漂浮技术的结合体, 岛上植物可供鸟类休息, 下部植物根系形成水生生物栖息环境, 同时能吸收氮和磷。

2.2.3 入河前置库

通过设置入河前置库, 组成河流型饮用水水源生态修复综合控制系统, 消除或减少入河水的污染物, 从而使水源的水质得以保护。

2.3 优化群落结构

配植乡土品种和种植浮游植物是优化群落结构的常用技术方法, 可以提高河流型饮用水水源生态系统的本土化程度, 丰富生物多样性, 可以有效防止外来有害物种对本地生态系统的侵害, 增加水体的自净能力, 消除水体污染。水生生物种植要选择适合的种类和品种, 并合理搭配。同时要注意种植浮游水面植物的风险。

2.4 污染治理

控制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农业面源污染排入的工程建设, 河道整治与生态清污工程建设, 生态调水工程, 改善水质, 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完善管理制度。

控制污水排入属于外源污染治理, 通过逐步封闭生活、工业污水排污口, 建设污水收集管网和污水处理厂、节能减排等措施来实现对河流型饮用水水源流域大尺度的生态修复。河道整治和河道清淤可以大量清除了TP、TN、有机质, 减少淤泥污染的二次释放的内源污染。生态清淤应该采取适当的方法和机械设备, 确定合理的生态清淤深度:污染物含量大、污染释放率高的淤泥全部清除, 年代久远、污染物含量小、二次释放率小的淤泥可以不清或少清。生态清淤要分阶段、选择好堆泥场地。生态修复去除TP容易, 去除TN较难。河流型饮用水水源生态修复一般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发挥作用, 3~5年可初步发挥作用, 10~20年才能发挥最佳作用。生态修复必须遵循生态学规律, 立足长治久安和长效管理。

3 结语

河流型饮用水水源地具有独特的水生生态结构和功能, 由于其保护和修复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社会稳定, 是政府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 也是广大科研工作者的一项艰巨课题。针对我国河流型饮用水水源地存在的问题, 结合目前开展的河流型饮用水水源地基础环境调查、水源地保护和生态修复技术, 认为环保部门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亟待加强: (1) 尽快开展河流型饮用水水源地的生态调查, 以全面了解河流型饮用水水源地的环境问题; (2) 参照国外经验, 结合我国河流型饮用水水源地生态结构和特点, 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河流型生态调查指标体系和国家标准; (3) 开展河流型饮用水水源地生态修复方法研究、应用技术研究和示范工程研究, 提高我国河流型饮用水水源地生态修复技术水平, 为实施河流型饮用水水源地生态修复提供科学方法和行动指导。同时, 在水源地生态修复中必须正确处理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关系:流域治理与饮用水水源治理的关系、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的关系、陆域治理与水体修复的关系、工程建设与管理措施的关系。

参考文献

[1]刘继永.玉符河生态修复技术研究, 2008.

[2]王薇.河流廊道与生态修复[J].水利水电技术, 2003 (9) :56-58.

[3]杨海军.用芦苇恢复受损河岸生态系统的工程优化方法[J].生态学杂志, 2005, 24 (2) :214-216.

[4]鄢俊.植草护坡技术的研究和应用[J].水运工程, 2000, 316 (5) :29-31.

上一篇:体育教学语言运用下一篇:传统商业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