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式饮用水源

2024-05-09

集中式饮用水源(通用12篇)

集中式饮用水源 篇1

饮用水源水质状况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社会稳定,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饮用水水质保护和安全问题。饮用水水质状况良好与否对人体健康产生重要的影响,为保障晋中市饮用水安全、服务百姓,晋中市开展了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状况监测调查及科学评价工作。通过实施该项目调查监测,能够全面了解和掌握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污染状况、污染水平及污染来源,为政府管理和决策尤其是为合理调整饮用水源地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参考。研究提出晋中市主要饮用水源地污染防治对策,建立饮用水源地水质预警机制,为保障饮用水源地安全,加大饮用水源地保护监管力度提供技术支持[1]。

1 城市集中饮用水源地环境监测概况

1.1 监测点位设置

晋中市环境监测站于2002年6月开始对城区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进行监测;按照市政府的要求,晋中市于2007年对所属城区开展了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监测点位设置见表1,监测项目及频次见第57页表2。

2 数据统计与评价方法

2.1 评价标准

地下水源地水质评价采用《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93)Ⅲ类标准评价,地表水源地水质采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中表1地表水环境质量基本项目Ⅲ类标准、第57页表2饮用水源地补充项目和第57页表3饮用水源地特定项目标准。采用单因子评价法,分为达标、不达标两类,水源地若有一项指标不达标,则该水源地为不达标。

2.2 统计方法

达标率(%)=达标水量/取水总量×100%。

3 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水质现状

3.1 晋中市城区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水质状况

晋中市城区主要有3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分别为源涡水源地、西窑水源地和北山水源地,其主要提供城市生活用水和部分工业生产用水。2010年3个水源地取水量约2 001万m3,源涡水源地和西窑水源地水质类别为Ⅱ类,水质达标率为100%;北山水源地水质为Ⅲ类,水质达标率为100%。2010年晋中市城区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水质与上年相比具体情况见表3。

3.2 各县(市、区)饮用水源地水质状况

按照市政府的要求,为及时准确了解各县(市、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状况,促进水源地的保护,保障人民群众的饮水安全,2007年各县(市、区)相继开展了监测工作,积极上报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数据。2010年晋中各县(市、区)继续进行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水质月报监测,全市共监测水源地20个,地下水源地16个,地表水源地4个。其中,达到Ⅱ类标准的6个,占30%;达到Ⅲ类标准的14个,占70%。

2010年,市城区、灵石、介休、平遥、祁县、太谷、左权、和顺、昔阳、寿阳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具体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状况见表4。

4 问题与对策

近几年来,太原市饮用水源保护工作开展有序,措施有效,水质状况一直保持稳定,但由于增设各县饮用水源地监测工作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晋中市部分饮用水源为敞开式,周边被工业企业、居民小区等包围着,紧邻公路运输线,工业和生活污染直接影响着饮用水源。备用应急水源建设相对滞后,水源地规避突发性事故风险的能力不强。二是晋中市有以湖库为主的开放式饮用水源地,抵御上游污染能力有限,上游污染下泄极易导致水污染事故,特别是污水伴随中、小洪水下泄初期,尤易发生严重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同时交通运输特别是易燃易爆品、石化产品、有毒有害危险品等交通运输,伴随的交通事故也直接威胁到饮用水源地的安全。

针对饮用水水源地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如下建议,一是加强饮用水源地管理力度。健全水源地保护管理机制,制订水源地保护办法,成立专门机构对水源地进行管理,建立应急处置预警系统,完善快速应急机制,确保饮用水源安全。对不同级别的水源保护区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彻底关停向饮用水源地排污的企业,对水源地周围零散生活污染源进行治理,严格控制保护区的围网养殖。二是坚持常规水源和储备水源相结合,提高饮用水常规水源日常供给和储备水源应急供给的保障能力。建立相应调度管理机制,增强防御突发污染事故、连续干旱和特殊干旱等安全供水风险的能力。

摘要:对晋中市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进行采样监测分析,针对饮用水源地水质现状,提出饮用水水源地的防控对策。

关键词:饮用水源,水质监测,晋中市

参考文献

[1]饶永才,徐蕾.徐州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调查分析[J].环境科技,2009,22(1):1.

[2]山西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环境监测实用手册[S].太原:山西省环境监测中心,2003:15-16.

集中式饮用水源 篇2

新疆主要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评价

新疆环保系统的`调查和评价结果表明,新疆16个主要城市的31个现役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总供水量为4.47×108 m3,担负着供应420万常住城市人口的生活饮用水、部分工业用水和城市生态用水的责任;城市饮用水源地总体水质良好,水质达标比例为83.9%,不同地区、不同水源类型间存在差异;由于受原生土壤地质条件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目前有5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超过国家规定的水质标准,而且部分饮用水源地中有机污染物有多项检出;受水源保护区划工作滞后、监管力度不够等因素影响,部分城市饮用水源地存在一定的环境安全隐患.

作 者:杨春 康宏 马超 YANG Chun KANG Hong MA Chao 作者单位:新疆环境监测总站,新疆,乌鲁木齐,830011刊 名:干旱环境监测英文刊名:ARID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年,卷(期):22(3)分类号:X824关键词:城市饮用水源地 水质 评价 新疆

集中式饮用水源 篇3

密云水库作为京城的“一盆清水”,承担着保障首都人民饮用水的重任。近年来,由于降水较少,水库水质保护工作更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由于保护水源的需要,密云县在产业发展方面受到了一定限制。但即使在密云水库的一级水源保护区内,目前依然生活着大约3.7万普通农民,他们的生活质量同样值得关注。自1995年密云水库划定三级水源保护区以来,水库周边的人们一直在寻找保护水源与勤劳致富的平衡之道。

■“鱼街”的前世今生

出密云县城一路向北,过云佛山度假村之后不久,便可以在路东看到溪翁庄镇“鱼街”醒目的地标:4条硕大的红鲤鱼,正要跃过一座悬挂着“鱼街”两个红色行楷大字,颇有些重工业风格的黄色“龙门”。

走进这条在地图上标注为“水库南线”的街道,数十家建筑风格各异的餐馆在道路两侧次第排列开来。介绍鱼类菜肴的招牌,与停车场出入口上方作乌篷船式的拱门一道,在雪后的冬日里营造出些许水乡的氛围。即使已经过了吃饭的“高峰期”,大部分餐馆前还有大约一半的车位上停着车。而在这条“鱼街”北面不到一公里的地方,就是密云水库开阔的湖面。

早在数十年前,品尝水库鱼就是密云水库旅游的“保留节目”。20世纪80年代,投饵式网箱养鱼凭借极大提高水体利用率和渔获产出的优势,成为颇受欢迎的水产养殖方式。到了世纪之交,密云县终于下决心清理水库网箱养鱼,但同时也要降低这一环保行动对相关人员生计的影响。

2003年,为防止水源被污染,密云县决定取缔水库网箱养鱼和拆除承包山场超标准建房,自此结束了15年的网箱养鱼史。位于一级水源保护区内的侉炖鱼店铺等建筑物,也随之销声匿迹。作为一种替代,溪翁庄镇的一段公路被规划为“鱼街”,也就是经营水库鱼菜肴的民俗餐馆的聚集地。这些餐馆的经营者当中,就有当年的网箱养鱼者。而来自专业渔民的“野生”水库鱼,则成为这些餐馆共有的最佳招牌。

如今,每年一届的美食节和侉炖鱼大赛,已经成为北京市最著名的旅游节庆活动之一。

■历史决定的“平衡之道”

取缔网箱养鱼和设置“鱼街”,只是密云县为保护密云水库水源所做的大量工作中的两项。但这两项看似平凡的工作,却和其他许许多多为保护水源而制定的策略一样,反映出一种“平衡”的思想。在保住首都的净水和拓宽水库周边农户致富之路这两者之间,密云人正不断地接近那个最优的“契合点”。

取消水库内的网箱养鱼和与之紧邻的侉炖鱼店铺,并规划一条“鱼街”,正是在保护水源的同时关注人们生计的直接反映。由于密云水库在南部不设三级水源保护区,因此鱼街的位置相当于二级保护区与非保护区的交界线。在这里经营饮食业,在让农民致富的同时,也不会污染水库。

在“十二五”规划中,密云县结合北京市“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要求,立足县情,确立了“绿色国际休闲之都”的发展定位,努力建设以“绿色”为特征、以“国际”为水准、以高端重大旅游产业项目为支撑的休闲旅游目的地。而密云水库,正是“绿色国际休闲之都”的亮点之一。为此,密云县将继续完善和深入落实护水、护河、护山、护林、护地、护环境的“六护”机制,以先进的网格化管理手段,保护好北京城的这“一盆净水”。

■让“一级水源地”成为旅游业优势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王富德认为,相比于北京市的其他远郊区县,密云县有独一无二的特点:它是北京市唯一的“一级水源地”。因为承担着保障首都人民饮用水源的重任,密云县的工业、农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都受到一定限制。但另一方面,“一级水源地”意味着极为优美的生态环境。特别是在党的“十八大”中提出“生态文明”的口号之后,这一特色更显现出其价值。

王富德说,对于密云县来说,最好的发展策略,莫过于在保护水源的同时,设计最有“密云风味”的旅游项目。一种可取的方式,就是适度利用水库鱼资源,发展最具“密云风味”的特色饮食业。密云县应当深度打造“鱼街”的旅游品牌,因为来自“一级水源地”的鱼,背后蕴含的是潜力巨大的旅游发展空间。

TIPS

在1:25000密云水库地图上有三道亮线,分别标示出了密云水库一、二、三级水源保护区的范围。即使在一级保护区之内,也有分别属于11个镇的44个村,这意味着大约3.7万人居住在水库周围。

集中式饮用水源 篇4

按照国家环保部《关于开展地级以下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环境状况评估工作的通知》 (环办[2013]16号) 要求部署, 结合贵州省环保厅对以县 (区) 为单位创建小康社会涉及的饮用水水源考核工作要求, 贵阳市乌当区对辖区内7个建制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进行了调查分析, 确定将偏坡乡、百宜乡、新场乡、新堡乡、下坝乡、羊昌镇、水田镇10个取水点纳入评估。本文旨在对乌当区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进行调查分析, 并提出水源地保护对策及建议, 为乌当区乡镇饮用水开发利用和污染防治提供一定的参考。

1 饮用水源地概况

1.1 水源地分布

乌当区位于贵阳市东北部, 总面积686 km2, 辖5乡3镇、5个社区, 地貌以山地、丘陵、坝地为主, 整体地势北高南低, 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 年均气温在14.6℃左右。森林覆盖率达到49.33%。乌当区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共有10个, 服务年限10~35年不等。其中偏坡乡2个, 百宜乡3个, 新场乡、新堡乡、下坝乡、羊昌镇、水田镇各1个。按水源地类型主要分为岩溶裂隙型地下水、湖库型和河流型地表水。其中岩溶裂隙型地下水有偏坡、百宜、羊昌、新场、新堡5乡镇8个取水点;湖库型地表水有水田镇千坎箐水库;河流型地表水有下坝乡白水河。

1.2 饮用水源区划分情况

按照饮用水源保护的相关法律和《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 (HJ/T338-2007) 要求, 乌当区乡镇饮用水源点重新被划定为7个。由于百宜乡饮用水源地供水点多、点位分散, 取水量小, 不便于集中式管理, 另外百宜乡将建设柏枝田水库, 该项目已列入贵州省小型水库建设规划, 因此百宜乡3个水源点未被纳入划分范围, 该方案已完成并经专家组审核通过, 报上级部门等待批复。

2 水质现状分析

2.1 水质监测项目

监测项目包括:水温、p H、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氨氮、总磷、总氮、铜、锌、氟化物、镉、六价铬、氰化物、挥发酚、石油类、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硫化物、粪大肠菌群、硫酸盐、氯化物、硝酸盐、铁、锰、硒、砷、汞、铅共28项。

2.2 水质评价标准

乌当区10个乡镇饮用水源点中有8个按地下水源性质进行划分, 但多为裂隙式和管道出露型地下水, 监测水样采集时不能按照技术规范采集到实质意义上的地下水, 故本监测均采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2002) Ⅲ类水质标准, 对水质评价方法采用单项组分评价, 其中水温、总氮、粪大肠菌群仅作为参考评价指标[2]。

2.3 水质监测达标情况

乌当区环境监测站对辖区建制乡镇10个饮用水源点进行采样分析。根据《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办法》 (试行) (2011年3月) , 水温、总氮、粪大肠菌群仅作为参考评价指标, 另外由于大部分水源为地下水, 因此溶解氧指标也不作判定。从2013年各月监测数据来看, 在28项监测指标中, 其他25项指标均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2002) Ⅲ类水质标准。

3 乌当区饮用水源地污染现状分析

3.1 水质情况分析

通过对10个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7个月的监测数据分析可知: (1) 乌当区2013年各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良好。不考虑溶解氧、总氮、粪大肠菌群指标, 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 超标率为0。 (2) 如考虑总氮、粪大肠菌群的影响, 大部分乡镇饮用水未达到水质Ⅲ类要求, 部分甚至达到劣Ⅴ类。以2013年7月份乡镇饮用水为例, 除水田镇千坎菁水库外, 其余9个饮用水源点总氮均超标, 超标0.17~3.87倍;另外百宜乡四组饮用水点粪大肠菌群超标严重, 超标达1.4倍。

调查分析可知, (1) 由于贵州省地质条件决定, 区域境内多数地下水总氮背景值偏高, 非污染原因。 (2) 由于长期以来我国的城乡政策偏向城市, 乡镇人居环境建设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结果导致乡镇公共设施与服务普遍滞后、基础设施水平较低。乡镇污水收集与处理系统建设都存在建设不完善的问题, 有的尚停留在筹建或待建中, 没有对污水实施处理, 直接排入环境, 影响乡镇饮用水源地水质。 (3) 保护区内分散居住的一些居民生产、生活污水和垃圾没有进行集中处理, 随意排入水源保护区进入补给区造成。 (4) 零星养殖业污染造成。

3.2 污染情况调查

3.2.1 点源污染

乌当区乡镇饮用水源地基本无工业污染排放源, 除个别乡镇保护区内存在一些违规生产企业, 对饮用水源地安全保护存在一定的影响。

3.2.2 面源污染

调查发现, 部分保护区内存在畜禽养殖污染。据统计, 偏坡乡下院村一级保护区内有零星农户养殖, 其余6个水源点一级保护区无畜禽养殖;偏坡乡偏坡村、下坝乡白水河、新场乡新场村、羊昌镇羊昌村二级保护区均存在零星养殖, 其余水源点二级保护区无畜禽养殖。下坝乡白水河饮用水源点准保护区内存在农户养殖, 其它9个水源点未划分准保护区。养殖农户生活垃圾和畜禽粪便污染对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存在一定的隐患。另外, 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的使用对水源保护地存在很大的威胁。

总之, 乌当区建制乡镇2013年饮用水源点虽监测数据显示均达标, 但是依然存在一定的风险。

(1) 农村面源污染未得到有效治理, 各饮用水水源点周边均不同程度存在人居、农业生产等人为活动, 对饮用水水源水质带来重大安全隐患。 (2) 部分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点一、二级保护区有同饮用水水源保护相对立的无关建设项目。 (3) 建制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一、二级保护区重新划分工作已完成, 但仍在等待批复, 因此各保护区内均尚未设置警示标识。 (4) 各建制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均属唯一性, 缺乏备用水源, 一旦现有水源受到污染, 将面临缺水供应的情况。 (5) 区域环境监测能力还相对比较薄弱, 有待进一步提高。

鉴于上述问题, 本文就如何更好的保护好乌当区乡镇饮用水水源地, 让老百姓喝上“健康、放心”的饮用水提出以下几条保护对策及建议以供参考。

4 保护对策及建议

(1) 尽快落实乌当区建制乡 (镇)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分工作, 按照规范在指定范围和地理界线, 设置保护区标志。依法取缔水源保护区内的违法建设项目, 在一级保护区内实行隔离防护、封闭管理。加强对水源地周边污染隐患的排查和监督管理, 杜绝事故性排污对饮用水源地水质的威胁[3]。严把建设项目“三级”审批制度, 坚决防止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出现新增排污口和违法建设项目。

(2) 积极开展保护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完善生活污水及垃圾集中处理工程, 针对村寨分散的特点, 加大沼气池的修建力度和改厕力度, 实现户户有沼气、户户均改厕。在村寨集中的下游修建过滤池、活性污泥沟、或建“石井”污水处理系统, 对污水进行集中处理。在村寨组集中的区域建立垃圾收集站, 将各家各户的垃圾集中统一处理。分散户的垃圾采用就近处理方式, 设置一定的填埋坑进行处理。

(3) 建立水源地环境管理专门机构, 创建饮用水源保护部门联动、协商机制。明确政府各部门职责和任务, 形成“专门机构, 专人负责, 多部门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建立环保目标考核责任制度, 实行乡 (镇) 长职责制, 将乡镇饮用水源保护工作纳入乡 (镇) 党政领导干部环保实绩考核, 并形成评估考核长效机制[4]。建立饮用水水源地风险管理机制, 编制乡镇水源地应急预案, 积极开展饮用水源污染防治应急预警机制, 推进应急 (备用) 饮用水源建设, 有效保障饮用水源安全。

(4)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控制水源保护区内农药、化肥使用量。鼓励和引导农民科学施肥, 使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 减轻乡 (镇) 饮用水源地面源污染;加强林业生态体系建设, 搞好荒山绿化、退耕还林;做好水源地水土保持工作, 将水土流失防治与林业荒山绿化等工程项目相结合, 提高水源涵养能力, 降低面源污染。调整产业结构布局, 加强水产与畜禽养殖污染控制, 全面提高乡 (镇) 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的供水安全保障。

(5) 制定 (乡) 镇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区域生态补偿政策[5]。对保护区内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禁止使用农药、化肥的农田进行必要的经济补偿, 制定乡 (镇) 饮用水水源保护特色信贷和税收政策, 为各乡 (镇) 实施饮用水源保护工程和污染防治措施提供贷款支持;制定“以奖促治”经济政策, 鼓励各水源地管理机构和群众自筹资金、自发开展水源地环境治理、保护水源地等活动, 政府对其进行必要的经济奖励, 以促进全社会共同参与饮用水源地保护。

(6) 大力提升区域环境监测能力。通过增加环境监测投入, 购置仪器设备、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加强技术人员培训等手段, 提高区域环境监测能力, 以满足更多环境监测指标的需求。尽快开展重金属监测和有机污染物监测, 完善应急监测机制, 进一步确保饮用水源地安全。

(7) 建立饮用水水源地风险防范和预警体系[6], 加快开发建设备用水源, 确保乡镇居民饮水安全;完善饮用水水源环境信息公开制度, 实行环境质量公告制度。

(8) 加强宣传教育, 完善公众参与机制[7]。营造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舆论氛围, 加强环境文化建设, 倡导生态文明, 提倡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 改变各种不文明的环境行为和不合理的消费模式;加强舆论监督, 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 抓住典型进行剖析曝光, 开展警示教育, 发挥新闻舆论的引导和监督作用, 使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作转变成社会参与、人人有责的全民行动。

5 结语

饮用水水源保护事关公众健康, 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确保饮用水水源安全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 大力提升人们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加大对饮用水保护投入, 使各项保障饮用水安全的政策、资金、措施落实到位, 控制污染、改善环境、保护水资源, 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乡镇饮用水水质安全问题, 真正实现全民饮上健康的“生命之水”。

摘要:从保护乌当区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角度出发, 对乌当区建制乡镇10个饮用水源地水质进行分析和评价。在综合分析乌当区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现状的基础上, 针对乌当区乡镇饮用水源地存在的安全问题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对策及建议, 为乌当区乡镇饮用水开发利用和污染防治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贵阳市乌当区,乡镇集中式饮用水,调查,保护对策

参考文献

集中式饮用水源 篇5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和污染防治情况

自查报告

主管局:

我公司目前所辖各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大多为地下水,少数为地表水,因可取水量相对较小,可供人口相对较少,分布也较为稀散,至今,相关部门均未依据相关标准对我公司所辖水源设置和划定水源保护区。但因水源水质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饮水安全,因此,公司对公司所辖各乡镇水源点的保护和污染防治亦较为重视,对所辖饮用水水源大多采取了设置围栏、设立警示标语、掩盖等措施加以保护和污染防治,特别是针对集中式供水人口超过1万人以上的饮用水水源,更是加强了防护。

目前我公司所辖供水人口超过1万人的饮用水水源点有:

1、大关镇桂箐村响水岩水源;

2、沙井乡金山村水淹坝水库水源;

3、绿化乡大海子村大海子水源;

4、黔西县文峰办事处双星村细龙洞水源。

为此,希望相关部门和单位在加强城镇饮用水水源保护和污染防治的同时,更加重视广大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的保护和污染防治,对达到水源保护区设置标准和划定条件的,应尽快设置和划定,以加广大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和污染防治,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饮水安全。

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现状及对策 篇6

【关键词】农村饮用水;保护现状;对策措施

饮用水水源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资源,但是从工业革命起,全世界范围内都出现了饮用水资源短缺的现象。农村饮用水分布面比较广、基础设施差、不易管理、污染面积宽、取水点分散且多,饮用水资源消耗量激增,饮用水资源愈加匮乏,世界上约有五分之一的人口处于缺水状态,所以,饮用水水源地正面临着危机,水资源安全问题日趋恶化,不洁的饮用水比子弹更具有杀伤力,农村水源的保护更应该受到关注。到2005年底,在我国农村,有3.12亿人饮水不安全,主要是指高砷水、高氟水、高铁猛水、苦咸水、污染水等。近几年来,我国遭遇了很多次震惊全国的饮用水水源地污染事件,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保护饮用水水源地的问题,已经提升到很高的战略层面,早已不容忽视。饮用水水源地是饮用水资源的根本基础。目前,国际社会亟待解决的重要任务是保障饮用水资源安全,努力让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如何高效、快速、保质保量的解决农村饮水安全已成为全国人民关注的重心。农村饮用水源地分布面积广,饮水类型多样,针对如此复杂的水源现状,解决好农村饮水问题,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的保护,让村民能喝上干净、安全的水,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

1我国农村饮用水水源现状

1.1 水量不足

我国农村供水设施简陋,供水设施普遍较为落后,饮用水水源地的现状不容乐观,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不足世界人均占有量的一半,普通农家的饮用水大部分来自于坑塘、河道、浅井、山泉,水源水质差,水源保证率低。随着养殖业和种植业在农村的快速发展,导致用水需求增加。遇到干旱季节或者季节性缺水时,河水断流、泉水枯竭、地下水位下降、饮用水发生困难,同时受上游污染源的影响,存在饮水不安全的严重问题,加剧了农村饮用水不足的现象,进一步加剧了农村水源短缺的情况。

1.2 污染严重

随着现代工业的迅猛发展,饮用水水源地的污染普遍严重。大量的工业废水排入水体严重破坏了饮用水水源地,加剧了饮用水源危机。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化妆品、洗漆剂和洗衣液等排放,使农村生活污水量剧增,污水成分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目前,畜禽养殖废水主要是生猪粪便、猪舍冲洗水等。未经处理或处理不彻底的畜禽养殖废水都会造成饮用水源污染。在2006年的《环境状况公报》中报道,在全国27个国控重点湖、库中,有48%的水体属于劣Ⅴ类水体,仅仅有31%Ⅲ类以内的水体。污染农村饮用水的污染源有很多,主要包括生活污水、农药化肥、工业废水、养殖禽畜粪便等,这些因素导致了水质污染日渐严重,水源水质越来越差,由于水源被重度污染,很多地区出现不能饮用水的情况,出现了水质性缺水。农村污水和雨水排放系统还不完善,废水大都流入附近的小河或池塘内,生活污水随意排放,导致饮用水源被污染,更容易滋生细菌等有害物质,细菌指标、污染物、有害物质成分超标严重,易导致疾病流行,最终就导致了疾病的发生,使得个别地区癌症发病率居高不下。

1.3 高氟水、高砷水、苦咸水问题突出

近几年来,全国有很多农村饮用一些不健康的水资源,比如高砷水、高氟水和苦咸水,大约占饮水不安全总数的29%。长期饮用这类被污染过的水,将严重损害人体健康。饮用高氟水可以引发多种疾病,主要为氟斑压、骨质疏松、骨变形甚至瘫痪等疾病,易造成胃肠功能紊乱、免疫力低下。长期饮用苦咸水会引起胃肠功能紊乱、免疫力下降。长期饮用高砷水易诱发皮肤癌、肝中毒,使多种内脏器官癌变。

1.4 血吸虫病仍然存在

近几年,有少数地区存在血吸虫病的发病情况,血吸虫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而血吸虫病大多与饮用水源有关,是由于饮用水不卫生导致的,因此急需新建或改造农村供水工程,逐渐地加强对饮用水水源的保护。

2加强农村饮水水源保护的对策

2.1完善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立法

目前,我国尚无专门的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管理法规,相关部门应该建立相关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区,并制定农村水资源保护管理的法律法规,颁布不同类型水源地保护区划分和管理办法,明确水源保护区划分、水源保护制度和水源水质标准,加大对破坏农村饮用水的惩罚力度,健全农村饮用水源保护的市场机制和农村饮用水源的管理机制。加大对重点地区监管力度、重点排污项目,对严重威胁水源地水质要建立企业档案,进一步加大对水源地保护的执法力度,并且作为重点监控对象。对于水体污染严重性,为了提高居民认识,要加大教育宣传力度,培养整个社会环境保护的意识。

2.2合理选择饮用水

农村饮用水水源具有覆盖面广,饮水类型多样,分布零散的特点。对于地表水来说,在一定程度上,工业废水、农灌尾水会污染水源地表水,但其水量充足,水质问题主要表现为细菌指标、污染物超标,净化处理比较方便,成本也相对较低;对于地下水来说,卫生条件好,不易受污染,但水量无法保证,因此,我们要合理选择水源,最大限度地保障饮用水水源安全,综合考虑经济、水量质、环境、地等因素。

2.3污染源控制

饮用水水源污染多种因素造成的,主要包括生活垃圾、土壤岩性、禽畜养殖、卫生条件、工业废水和农药化肥等。在农村的很多地区,水源保护基础设施薄弱,点源面源污染多等特点。很多农民为提高肥料利用效率,大力推广农业清洁生产技术,对水体污染的影响,所以提倡使用有机化肥。所以,为了提高居民对于水体污染严重性的认识,要加大教育宣传力度,保护好饮用水源,培养整个社会环境保护意识。政府要将农村饮水水源地列入到全国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名录,水源工程关水源工程应尽量采用全封闭构筑物,设置相应的冲洗排污措施,避免污染物直接污染水源,促进农村较大规模水源地质全面达标,进一步加强管理和保护工作。 按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的要求,加强水源地周边环境的保护,划定供水水源保护区,防止水体污染。具体如下:第一:开展生态修复工程,在水源保护区内进行退耕还林、封山造林,要严禁乱伐、乱挖,植树、植草,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将植被缓冲带、稳定塘、生态沟渠、生态廊道、人工湿地氧化沟等生态防控技术形成防控体系,以保障水源地的水质安全。第二: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防止超采地下水造成饮用水源水不足,造成饮用水中有害物质超标。其次要调整产业结构,制定出长远规划,压缩高耗水产业,发展节水型产业。第三:还要对人们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使群众树立节水意识、环保意识,因地制宜、近远结合,做到人与水、自然相和谐,营造一个节水型社会。第四:相关部门维护公众知情权,要定期发布饮用水水源地水量,并对水质状况进行相关报告,发挥农民群众参与饮用水水源管理的积极性。

3结语

对于人类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饮用水资源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而我国农村饮用水水环境形势严峻,农村饮用水源地分布面积广,饮水类型多样,污染面积宽,使得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点源污染和面源污染共存,工业和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农村基础设施差,畜禽养殖废水、生活污水、企业废水得不到有效的处理,使得水源保护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饮用水水源地正面临着危机,水资源安全问题日趋恶化。饮用水资源的源头便是水源地,保障饮用水安全的重要前提就是要安全保护饮用水水源地,努力让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在我国农村中的一些地方,饮用水安全问题已经非常的严重,成为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迫在眉睫,如何高效、快速、保质保量的解决农村饮水安全已成为全国人民关注的重心。虽然我国有关于饮用水水源的相关规定,然而,并没有建立健全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制度。因此,相关部门应该制定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的专项法规,将水处理技术、水质监测技术和生物防控技术进行配合,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的保护。

参考文献

[1]李铁光,宋实,潘丽雯.我国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现状、问题与对策探讨[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2(12):82~83.

[2]白璐,李丽,许秋瑾,等.我国农村饮用水源现状及防护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1694~1695.

[3]程秀云,秦彩琴,张玲,等.农村饮用水源现状分析及保护对策建议一以惠东县为例[J].广东化工,2013,39(9):227-228.

[4]刘天卓.农村饮水水质问题及水质保护措施[J].中国水运,2013,13(1):187-189.

集中式饮用水源 篇7

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资源[1]。其中能满足人体正常生理需求的饮水、炊事、洗浴等日常生活需要的用水为饮用水, 其安全性主要表现为水质满足人体健康要求[2], 而饮用水的安全性直接受到水源地水资源状况的影响。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 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7.01%, 在城乡一体化统筹发展进程中, 保护饮用水水源地水资源安全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人口素质、稳定社会秩序的基本条件, 已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3,4,5]。

长期以来, 由于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具有管辖行政级别较低, 无流域综合管理权、规模相对较小, 对外界影响敏感、水源地分散、易于受到污染等特点, 造成水环境保护不够重视, 污染防治能力滞后, 环境管理能力和应急相应能力低下, 饮用水安全隐患日益突出[6]。为了建立和完善重庆市统筹城乡水资源保护体系, 水利部于2009年提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工作方案, 明确提出了解决饮水安全问题, 保障城乡供水水源安全。

如何合理利用水源地现有资源, 使其发挥最大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 形成良性的生态保护环境, 是目前水源地保护面临的巨大任务。重庆市作为我国四大直辖市之一以及长江三峡工程回水影响区, 如何解决与人民群众生命利益息息相关的饮用水水源地安全问题, 为人民群众和社会经济提供安全、方便的水源, 是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存权、发展权, 进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行动, 是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因此, 本文从区域实际情况出发, 通过对区域内500人以上规模的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安全性评价, 为重庆市开展科学合理的饮用水源保护、保障饮用水源的水质安全提供理论依据。

1 农村饮用水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1.1 农村饮用水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总体思路

重庆市500人以上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主要有水库、河道和地下水三大类型。不同类型水源地的现状与周围环境、人类生产生活等密切相关。根据朱党生等人提出的构成饮用水的基本条件:能够满足饮用水的水源地必须在水量、水质上达到一定要求, 并且能够承受一定的风险, 与水源地相关的外部环境因素可通过水质相关指标反映, 因此, 可从水质、水量和应急能力等方面对饮用水安全状况进行综合评价[2,7,8]。结合2008年以来重庆市水利局开展的一系列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作, 利用层次分析法 (AHP) , 筛选出能够反映农村现有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水量及应急能力的具体指标, 构建水源地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以评价重庆市农村饮用水水源地安全。

1.2 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1.2.1 指标体系

从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则出发, 将农村饮用水水源地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分为三个层次:目标层、准则层以及指标层。目标层主要通过准则层及指标层的分析, 确定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的安全状况;准则层主要反映水源地的水质、水量及应急风险能力对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的要求;指标层则具体反映农村饮用水水源地在水质、水量及风险应急能力方面的具体指标。

1.2.2 筛选因子

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的安全性主要受到自然因素与经济因素的共同影响, 为确定出三方面因素的相关影响因子, 采用专家判断法对水源地的若干影响因素进行判断和选择, 水质、水量、风险应急能力三方面因子根据数据掌握情况和前人研究, 采用筛选方法如下[2,5]。

(1) 水质。

饮用水水质依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2002) 、《地下水质量标准》 (GB/T14848-93) 和《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5749-2006) , 主要从富营养化及污染两方面进行衡量。即水源地的综合评价指数采用文献[2]的评价方法进行计算, 计算公式为:

WQΙ=1ni=1n[ (Ci-CiokCiok+1-Ciok) +Ιiok] (i=1, 2n) (1)

式中:Ci为评价项目i的实测浓度;Ciok为评价项目ik级标准浓度;Ciok+1为评价项目ik+1级标准浓度;Iiok为评价项目ik级标准指数值;n为评价指标数。

以式 (1) 计算的综合评价指数结果来评价水质安全状况。相应于我国饮用水水质五级标准, 将评价指数对应划分为五级指数, 分别对应于水质的五个等级, 即一级水质对应于1级水质评价指数, 二级水质对应于2级水质评价指数。

(2) 水量。

水量状况包括水源地工程供水能力、枯水年来水量保证率以及地下水开采率三项指标。对其进行评价主要是考察水源地水量状况和供给能力是否满足设计供水要求。将其评价标准分为5级, 级别越低, 水量状况越好, 具体指标结果见表1所示。

(3) 风险应急能力。

风险应急能力包括水源地规模大小、与污染源的距离、开发利用强度、土地利用状况等因素。根据以上因素, 采用专家判断法将风险应急能力划分为高、中、低3个等级。

1.2.3 评价指标体系

各指标对农村饮用水水源地安全影响力大小采用特尔菲法确定。综合各评价指标评价等级, 最终采用三级权重值进行农村饮用水水源地安全评价。指标权重等级越低表明水源地该项指标的安全性越高, 权重值级别越高则安全性越低, 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权重结果见表2。

1.2.4 总体评价

采用前述各单项指标的计算方法, 对各饮用水源地水质、水量及风险进行评价, 求出各单项指标的实际得分, 并以行政单位为对象进行农村水源地安全评价结果划分。最终各行政区县农村饮用水水源地安全状况等级按照各因子影响人口占该区县农村总人口比例进行确定, 其总体评价等级及标准如表3。

2 实例应用

2.1 重庆市农村水源地概况

重庆直辖市位于中国内陆西南部、长江上游, 四川盆地东部边缘, 地跨东经105°11′~110°11′、北纬28°10′~32°13′之间的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地带。地界东临湖北省、湖南省, 南接贵州省, 西靠四川省, 北连陕西省。辖区东西长470 km, 南北宽450 km, 辖区总面积8.24万km2。重庆市辖40个区县, 其中33个区县涉及500人以上规模的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

根据重庆市2010年进行的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资源保护规划和调查情况, 采用2008年重庆市33个区县500人以上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调查结果, 结合前述方法进行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评价。涉及33个区县的农村人口为2 339.56万人, 500人以上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2 929处, 供水总人口约699.72万人, 其中, 水库961处、河道969处、地下水999处。相应供水人口分别为294万人、251.55万人、154.17万人。按照水源类型分类的农村水源地类型及供水人口分布图见图1。

2.2 影响农村水源地安全的主要因素调查

自2008年以来, 重庆市合理确定了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安全建设方案, 制定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和管理对策及措施, 统筹协调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直接的关系, 为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建设、保护和管理提供依据, 保障饮水安全。在对重庆市供水规模500人以上的集中式农村饮用水水源地调查中, 根据26项生活饮用水水质要求、水量保证状况、风险应急能力三大方面的要求进行水源地安全状况进行调查, 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2.2.1 饮用水水质超标

由于部分湖库型水源地同时兼有养殖、灌溉等对多项用途, 大量供水工程水质净化设施缺乏, 经调查统计, 对供水规模在500人以上的集中式农村饮用水水源地水质造成影响的各类因素中, 氮磷等富营养物质超标、细菌指标超标和点源污染三项为主要影响因素;其中又以氮磷等富营养物质超标导致水质类别超过Ⅲ类为主, 其次是细菌指标超标和受到点源污染。

2.2.2 区域地形地势限制

重庆市年均降水量较为丰沛, 但时间分配不均匀, 易出现各种程度的旱灾, 季节性缺水严重。区域内地形地势以山区、丘陵为主, 地势高低悬殊、人口分布相对分散又为供水工程的建设带来一定困难。因此, 供水规模500人以上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存在用水保证率低、用水方便程度不达标的问题。

2.2.3 风险应急能力滞后

长期以来, 重庆市供水规模500人以上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水质监测方面的相关设施设备比较缺乏, 专用人才紧缺。对于地理位置偏远、分布零星的农村饮用水水源地, 其技术力量较为薄弱, 安全应急工作亟待提高。2008年以来, 重庆市从多种途径争取资金加大对供水规模500人以上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的各项投入, 加强风险应急能力建设并取得一定成果。

2.3 水源地安全评价结果

2.3.1 评价指标权重

采用前述方法对农村饮用水水源地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各指标进行权重计算, 结果见表4。

由表4的计算结果可知, 对农村饮用水水源地而言, 水质安全占首要位置, 权重值为0.498 3;其次为水量和风险应急能力, 权重值分别为0.292 3和0.209 4。

2.3.2 水源地评价指标评价结果

根据前面建立的农村饮用水水源地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及各指标权重大小, 对重庆市33个行政区县的2 929处500人以上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进行安全评价。将计算得到的2 929个水源地的综合得分划分为三种类型:安全性较低的水源地、安全性中等的水源地、安全性较高的水源地;评价结果各等级分布情况见表5所示。

由表5可知, 水质与水量安全状况综合等级为高, 即水质、水量不合格影响总人口 (不包括重复量) ≤10%的行政区县数量为6个, 占评价行政区县的18.18%;水质与水量安全状况综合等级为中, 即水质、水量不合格影响总人口 (不包括重复量) 10%~35%的行政区县数量为14个, 占评价行政区县的42.42%;水质与水量安全状况综合等级为低, 即水质、水量不合格影响总人口 (不包括重复量) ≥35%的行政区县数量为13个, 占评价行政区县的39.39%。

2.3.3 农村饮用水源地安全总体评价

以行政单位为单元, 综合考虑水源地水质和水量情况, 对水源地安全状况进行水质、水量综合评价, 总体结果为:各农村水源地水质、水量综合影响的不合格人口为382.96万人 (不包括重复人口) , 占农村总人口的16.37%, 其中, 水质影响不合格人口为295.87万人, 水量不合格人口为234.56万人。根据层次分析法模型评价结果和重庆市33个行政区县的500人以上农村集中式水源地现状安全情况对比, 模型总体上能够较好地反映出各行政区县面临的水源地安全状况。

对水源地风险评价结果表明, 风险等级为高的水源地供水人口为142.50万人, 风险等级为中的水源地供水人口为233.95万人, 风险等级为低的水源地供水人口为323.27万人。水源地风险风险等级为高的水源地主要分布在沿江下游地区和以水库水源地为主的区域, 其中水库水源地主要是由于养殖业的不合理布局、污染物直接排放和事故风险对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构成严重威胁;随着养殖业的转型和农村污染源治理工作的开展, 水库水源地的风险应急能力将会逐渐得到提高。

3 结 语

本文在重庆市供水规模500人以上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的调查基础上, 对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水量、风险应急能力进行了评价, 评价结果显示:

(1) 水质、水量不合格影响总人口 (不包括重复量) 不大于10%的行政区县数量为6个;水质、水量不合格影响总人口 (不包括重复量) 10%~35%的行政区县数量为14个;水质、水量不合格影响总人口 (不包括重复量) 不小于35%的行政区县数量为13个。

(2) 水质影响不合格人口为295.87万人, 占农村总人口的12.65%;水量不合格人口为234.56万人, 占农村总人口的10.03%。

(3) 风险应急能力等级为高的500人以上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供水人口为142.50万人, 占农村总人口的6.10%, 风险应急能力等级为低的500人以上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供水人口为323.27万人, 占农村总人口的13.82%。

重庆市供水规模500人以上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主要受氮磷等富营养物质、细菌指标超标影响, 因此, 水源地需采取全面的保护和综合治理措施, 如建设隔离防护工程、对入河库排污口与保护区内的点源、面源污染进行综合治理等, 改善水源地安全面临的严峻形势, 提高水资源安全质量。

参考文献

[1]徐恒力.水资源开发与保护[M].北京:地质出版社, 2001.

[2]朱党生, 张建永, 程红光, 等.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评价[Ⅰ]:评价指标和方法[J].水利学报, 2010, 41:778-785.

[3]郭梅, 周丽旋.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安全分析及保障对策[J].水资源保护, 2010, 26 (4) :76-79.

[4]杨爱玲, 朱颜明.城市地表饮用水水源保护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 2000, 20 (2) :72-77.

[5]王少明, 于雅萍, 马龙.海河流域典型水源地供水水质现状及保护[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10, (12) :83-85.

[6]卑志钢, 胡铁松, 刘镜婧, 等.农村区域水环境污染模式及控制对策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09, (12) :15-18.

[7]朱红云, 杨桂山, 董雅文.江苏长江干流饮用水源地生态安全评价与保护研究[J].资源科学, 2004, 26 (6) :90-96.

[8]张晓岚, 刘昌明, 高媛媛, 等.水资源安全若干问题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11, (1) :9-13.

集中式饮用水源 篇8

“十一五”期间承德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 (地下水) 水质良好, 均达到《地下水质量标准》的III级标准。其中滦河水源地为I级。

1 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概况

河北省环保局于1999年确定的承德市饮用水源保护区共有三个, 全部为地下水源。分别为狮子沟水源地, 武烈河水源地和滦河水源地。由于狮子沟水源地水位下降, 自2005年起已不在此水源地取水, 其余两个水源地正常使用, 分别由自来水公司1-5水厂取水。

1) 狮子沟水源地:一级保护区是以水源井中心为基准点向四周延伸100m的范围;二级保护区是以一级保护区外边线为基线, 向四周延伸200m的范围。狮子园水源井于1978年修建同年开始启用, 取水量为0.25万立方米/天。由于近年来狮子沟水源地地下水水量减少, 为了保护水源地, 承德市供水公司已停用此地水源井, 停止在此水源地取水;

2) 武烈河水源地:一级保护区是以水源井中心为基准点向四周延伸100m的范围, 二级保护区是以一级保护区外边线为基线, 向四周延伸200m的范围, 武烈河水源地于1965年修建并开始启用, 到现在为止共有17眼水源井, 分别向市区内四个自来水厂供水;

3) 滦河水源地:一级保护区是以水源井中心为基准点向四周延伸150m的范围, 二级保护区是以一级保护区外边线为基线, 向四周延伸300m的范围, 滦河水源地于1996年修建并开始启用, 到现在为止共有38眼水源井, 向位于开发区的二水厂供水。

2 饮用水源地监测概况

按照河北省年度监测工作计划对承德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 (地下水) 的五个水厂进行监测, 监测项目为取水量和GB/T14848-93《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中的23项, 监测频次为每月监测一次。“十一五”期间向承德市供水的主要为自来水公司的5个水厂, 其中二水厂自滦河水源地取水, 其余四个水厂全部自武烈河水源地取水。取水量见表1 (单位:万吨) 。

3 水质监测结果

选择饮用水源地监测结果中有检出的项目, 将监测结果列于表2。有监测结果表可以看出, 2006年~2010年承德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各监测项目超标率均为0, 稳定达到国家地下水Ⅲ类标准, 满足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要求。

4 水质评价结果

水质评价方法选自现行国标GB/T14848-93《地下水质量标准》中地下水评价部分, 此评价方法基于《地下水质量标准》。“十一五”期间承德市狮子沟水源地停用, 承德市供水全部来自滦河水源地和武烈河水源地。五个监测点位中二水厂位于滦河水源地, 其余4个水厂均位于武烈河水源地。根据评价结果得出, 承德市饮用水源地中滦河水源地水源水质为优良 (I级) , 武烈河水源地水源水为良好 (II级) 。详细结果见表3。

5 结论与保护措施

根据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结果和评价结果可以看出, “十一五”期间承德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 (地下水) 水质良好, 均达到GB/T14848-93《地下水质量标准》的III级标准。其中滦河水源地为I级。承德市饮用水源为傍河地下水, 受地表水水质影响较大。近几年市区内企业的迁出, 水源地工业污染源数量减少, 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削减;2008年底已经彻底取缔了双桥区武烈河、滦河流域市区段水源地保护区内的污水排放口, 集中纳入到承德市污水处理厂。因此承德市水源地水质将在很长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的变化趋势, 污染水平不会有较大变化。

针对承德市饮用水源地水质现状, 为了更好的保护饮用水源地, 提出以下建议:

在流域层面统筹兼顾, 保护全市及京津唐地区饮用水源地, 积极实施《河北省承德市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潘家口、大黑汀水库上游水源地保护规划》和《辽河流域防洪规划——承德部分》, 以纳入《全国城市饮水安全保障规划 (2006—2020) 》的潘家口水库及上游水源地等地区保护为重点, 实施饮用水源保护地建设工程, 保障京津地区饮用水安全。根据已划定的一级、二级、准保护区, 落实保护措施, 确保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达标率100%。

按照《饮用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办法》严格限制水源保护区内的开发建设活动。开展饮用水源地环保专项检查, 集中整治威胁饮用水源安全的污染和隐患, 拆除一级保护区内与取水设施无关违章建筑, 取缔饮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内的直接排污口。

承德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实施隔离工程建设, 包括物理隔离工程 (护栏、围网等) 和生物隔离工程 (防护林) ;保护区设立饮用水源地警示牌, 并对保护区进行生态恢复, 保护和建设水源涵养林, 提高水源涵养林的覆盖面积。针对水源地二级保护区上游存在排污企业的, 在达标排放基础上实施排污口生物强化净化处理工程。

加强全市饮用水源的监控能力, 建设饮用水源水质预警体系, 开展水质自动在线监测。制定饮用水水源地环境应急预案, 成立领导小组并明确职责分工, 对应急预案准备、应急处理进行明确规定。

摘要:本文分析“十一五”期间承德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概况, 水质现状, 水质监测结果及评价, 提出了饮用水源地保护建议。

集中式饮用水源 篇9

三束河水源地为丽江第二自来水厂供水水源, 位于玉龙县白沙镇玉湖村, 玉龙雪山南麓的三束河源头, 该水源地建于1995年, 为地表河流型饮用水源, 设计取水量为2920万吨/年;清溪水库水源地为丽江第二自来水厂供水水源, 位于古城区西安街道清溪村, 该水源地建于2000年, 为湖库型饮用水源, 设计取水量为1606万吨/年;团山水库饮用水源地为丽江第三自来水厂供水水源, 位于古城区金山街道新团村, 该水源地建于2013年, 为湖库型饮用水源, 设计取水量为156万吨/年。丽江第二自来水厂及第三自来水厂供应片区为丽江中心城区及周边村镇, 供水人口为25万人。

2015年内, 丽江中心城区三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总计取水1770.6万吨, 其中, 三束河水源地供水量为1081.5万吨, 占到61.08%;清溪水库水源地供水量为533.2万吨, 占到30.12%;团山水库水源地取水量为155.9万吨, 占到8.8%。

2 饮用水源水质状况

2.1 水质监测情况

2015年, 丽江市环境监测站每月对三束河、清溪水库、团山水库开展水质监测工作;每个水源地监测点位数均为1个, 均设于一级保护区内;监测项目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2002) 表1、表2中的29项基本项目, 湖库型水源地加测了叶绿素A和透明度。每年开展一次《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2002) 表3中集中式饮用水源地80个特定项目的监测。

2.2 水质达标情况

2.2.1 水质评价标准

目前国家尚无专门针对饮用水源的水质标准, 水质评价标准采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2002) , 一级保护区水质执行2级标准, 二级保护区执行3级标准。按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地级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环境状况评估工作技术培训讲义》, 仅总氮或粪大肠菌群超标的水源地可判定为基本达标水源地。

2.2.2 水质评价结果

三束河水源地2015年各月水质监测结果均可达到2类水质标准, 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补充项目和特定项目未出现超标, 该水源地为达标水源地, 供水达标率为100%。

清溪水库水源地2015年各月水质监测结果中, 除总氮一项超2类水质标准外, 其余监测项目均可达到2类水质标准, 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补充项目和特定项目未出现超标, 总氮超标倍数为1.4~1.6倍, 主要原因为硝酸盐氮偏高, 该水源地硝酸盐氮多年平均值为总氮多年平均值的90%。但按《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硝酸盐氮项目为达标项目。按水源地环境状况评估相关技术规范规定, 湖库型饮用水源地仅总氮项目超标可判定为基本达标。故清溪水库为基本达标水源地。供水达标率为100%。

团山水库水源地2015年各月水质监测结果均可达到2类水质标准, 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补充项目和特定项目未出现超标, 该水源地为达标水源地, 供水达标率为100%。

3 饮用水源地环境管理状况

3.1 水源保护区建立

2011年建立了丽江市三束河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和清溪水库饮用水源保护区, 2013年建立了团山水库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

3.2 保护区标志设置

在三束河、清溪水库、团山水库饮用水源保护区范围内均建设了一级、二级保护区界碑、界桩, 以及饮用水源环境保护宣传栏, 在饮用水源周边主要道路上设置了交通警示牌。三个水源地共设立了9块宣传牌、13块交通警示牌、9块保护区界碑、49柱保护区界桩等水源环境保护标志。

3.3 一级保护区物理隔离

清溪水库饮用水源陆域一级保护区边界全部用围墙同二级保护区陆域隔离, 水域一级保护区用滚水坝及坝上围栏同水域二级保护区相隔离。三束河饮用水源取水口全部用围墙隔离, 一级保护区河道上加盖了水泥盖板, 河道两侧为茂密的灌木林, 基本实现了一级保护区的封闭隔离。团山水库饮用水源取水口位于水库大坝西南侧, 水库大坝上已全部设置了围栏, 陆域一级保护区边界已全部用刺铁网隔离。

3.4 水源保护区环境整治

3.4.1 一级保护区

2015年内, 三束河、清溪水库、团山水库一级保护区内均不存在设置排污口、从事网箱养鱼活动、从事游泳、钓鱼等活动, 不存在同取水设施及环境保护无关的永久性建构筑物。

3.4.2 二级保护区

三束河二级保护区大部分同玉龙雪山自然保护区重叠, 森林植被覆盖率高, 保护区内无居民, 无农田, 自然环境良好。

清溪水库陆域二级保护区因大部分处于城市建成区范围内, 城镇居民及农村人口较多, 丽江供排水有限公司于2014年年底实施了古城区清溪片区排污管网修建工程。实际铺设完成了近20km的污水管道及其配套设施, 收集后的污水进入丽江第一污水处理厂达标排放该工程的实施有效改善了清溪水库二级保护区的环境状况。

团山水库二级保护区大部分为林草地和新团村的农田、果园, 自然保护区建立后, 二级保护区内农田、果园面积未出现新增现象。

3.5 水源水质监测能力建设

丽江市环境监测站因人员编制少, 经费不足等问题, 可开展的水源水质监测项目有限, 目前只能开展《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2002) 表1、表2中规定的29个项目, 湖库型水源地增加了透明度和叶绿素a两项, 80个饮用水源特定项目中仅可开展水合肼、甲醛、活性氯、丁基还原酸等4项, 尚需大力开展监测能力建设。

4 水源环境状况改进建议

4.1 制定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标准

目前, 我国尚未有一部针对水源地水质的国家标准出台, 饮用水源水质评价主要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2002) 和《地下水质量标准》 (GB/T14848—1993) ,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5749—2006) 则主要保障饮用水水质。由于标准的保护目标和对象不尽相同, 且《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主要考虑地表水水质, 两个标准从项目到指标值也不一致, 有些项目的指标值还存在逻辑关系错误, 不能有效满足保护水源地水质的要求。因此, 需要一个统一的水源地标准反映饮用水源水质, 以适应饮用水源地的基本特征, 以有利于饮用水源地环境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4.2 明确饮用水源管理机构

目前我国饮用水源管理机构职能多有交叉和重复。例如, 丽江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的管理中, 水源地建设的管理机构为住建部门, 自来水厂同时也负担着水源保护区日常监管的任务;水源地水质、水源保护区环境则由环保部门管理, 同时水利部门, 水文水资源管理部门也在进行水源地水质、水量、水源保护区建设等活动。饮用水源管理权力交叉导致管理中容易出现争权和推诿的情况, 因此无论从形势的需要出发还是从管理效果来考虑都有必要明确饮用水水源专门管理机构。

4.3 加快建设备用饮用水源地

目前, 丽江第二自来水厂已可从文海水库及白水河调水, 供三束河、清溪水库两个水源地水源水量不足时使用。但文海水库、白水河两处尚未确立为备用饮用水源地, 应加快开展两处备用饮用水源地的建设, 包括饮用水源保护区区划, 保护区标志设置、取水口物理隔离等工作。

4.4 加强监测能力建设

丽江市饮用水源保护任务艰巨, 丽江为云南省经济欠发达地区, 迫切需要国家和省给予资金支持, 并加大对环境监测人员尤其是基层监测人员的技术培训力度, 以使环境监测能力适应饮用水源保护的新要求。

参考文献

[1]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地级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环境状况评估工作技术培训讲义[R].2014.

[2]丽江市环境保护局.丽江市2015年环境质量报告书[R].2016.

[3]李文攀, 朱擎, 李东一等.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评价方法研究[J].中国环境监测, 2015, 31 (1) :24-27.

[4]候俊, 王超, 兰林等.我国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法规体系现状及建议[J].水资源保护, 2009, 25 (1) :79-85.

[5]蓝楠.刘云浪.中国饮用水源管理体制的改革探讨[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13, 30 (2) :123-129.

集中式饮用水源 篇10

1 城镇集中式水源地风险评估

1.1 评估方法

水源地风险评估可以基于因子权重法的相对风险评价方法来计算其各个指标的风险值。水源地的风险值是包含了风险源强度、风险源受体特征、风险源对受体危害等等各个风险的外在表征的信息。

水源地区域可以分为若干个不同的小领域:水资源可以分为水资源开发利用、地下水埋深变化趋势;社会经济风险主要包括人口增长率、经济增长率等等。不同领域的综合风险值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 Ri为第i个小领域的风险值;Pij为第i个领域内的第j类风险的发生概率或污染风险指数等等;Wi’为第j类风险的加权值。

1.2 评估体系

集中式饮用水源地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可以选择三级或者二级评估指标。其中三级指标评估体系可以按照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选择不同的评价指标进行设置;水源地二级评估指标是全面反映一级指标的风险状况[1]。一般来说, 饮用水水源地的风险主要是来自社会经济风险、污染源风险、水质风险和水资源保障风险四个部分共同构成 (见下图[2]) 。

1.3 评估内容

1.3.1 环境禀赋评估

根据集中式水源地评估指标体系, 可以对某一水源地的环境禀赋进行评估, 如水资源分布状况、水质自然条件、区域社会经济条件等等, 可以通过分值进行环境禀赋评价等级设置 (如:0-59“差”、60-70“低”、71-80“中”、81-90“良”、91-100“优”) , 让评估结果一目了然, 也便于计算和评估。

1.3.2 污染状况评估

就是对被评估地的水源现状的水质及污染状况进行评估, 得出达/超标水源地数量, 分析超标水源地的主要污染物及其对污染贡献值, 最后得出水源地的评估现状结果。

1.3.3 环境监管评估

环境监管主要有环境监督管理、环境监测、环境监察及执法、环境应急响应等等方面。就城镇水源地环境监管的评估来说可以从水源地综合管理能力、水源地保护区管理能力、水源地监测能力、水源地监察能力及水源地突发事件应急响应能力五个方面去综合评估。

2 城镇集中式水源地污染防治对策

2.1 科学划分水源保护区

根据环保部水源规划的相关要求, 依据《HJ/T338-2007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 要对辖区内的水资源进行合理规划, 分别规划处一级保护区面积和二级保护区面积, 为水源地污染防治的实施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2.2 科学编制水源保护规则[3]

编制“水源保护区规划”, 涉及“水源地保护区防护 (保护与警告标识、相关的隔离设施等) 、保护区内点源治理 (保护区内污染点源搬迁清理等) 、保护区非点源防治 (严格控制化肥、农药等各类人为活动) 、水源地生态修复与建设 (如涵养生态建设工程) 、地下水水源地环境保护 (相关的法规制度制定等) 、应急水源建设 (如备用水源建设) 、水源地监测系统建设 (水质监控系统建设等) 、水源地监控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等八个方面。

2.3 加强水源地污染防治力度

树立区域水环境保护观念, 加强水源地涵养区的生态修复, 落实污染防治措施, 确保地下水水资源科持续利用;积极推进水源地保护、环境整治工作, 提升水源地环境禀赋[4]。

2.4 加强饮用水源地环保宣传力度

可以充分运用网络、电视、广播等媒介, 加强对水源地周边城镇居民环保知识的宣传力度, 树立群众正确的环保意识和理念。此外, 通过召开听证会、论证会等形式鼓励群众积极参与到水源地规划的制定及具体环保行动中来, 增强执法效果。

3 结语

我国是水资源贫乏的国家, 随着城镇化率的逐步提高, 水资源短缺问题还一时难以从根本上缓解, 这也制约了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因此, 只有首先掌握城镇饮用水源地水质状况的第一手资料, 并有针对性地出台相关的保障措施, 才能真正实现水资源合理开发、水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 保证城镇居民饮用上干净、安全、放心的水。

摘要:简要论述了城镇集中式水源地风险评估方法、体系及内容, 并提出了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污染防治对策, 为相关部门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城镇集中水源地,风险评估,防治

参考文献

[1]衣强.集中式地表饮用水水源地评价方法研究[D].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2007

[2]刘继莉.吉林省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环境评估与管理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 2010

[3]宋慧斌.山西城市饮用水源地保护与污染防治对策[J].环境保护, 2008 (12) :52-53

对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及管理 篇11

1.我国应对突发性事件的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及管理中的问题

水源地的保护关系到千家万户。我国目前对水源地的保护在法律规定上有《水法》《水污染防治法》。《水法》要求建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制度,《水污染防治法》明确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依法划定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保护区。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保护区分为一级保护区和其他等级保护区。在生活饮用水源受到严重污染、威胁供水安全等紧急情况下,环境保护部门应当报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采取强制性的应急措施。另外,1989年国家环境保护局、卫生部、建设部、水利部、地质矿产部还共同颁发了《关于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这些法律和法规性文件的一个共同特点是针对污染可能带来的问题而提出的保护性和管理性要求。虽然《水法》除了防治污染外还提出了防止水源枯竭、保证城乡居民饮用水安全的要求。如何应对突发性事件,我国目前只有原则要求而没有详细的规定,体现在:1)对突发性事故的种类没有详细划分,对应对突发事件缺乏技术支持(包括技术导则、技术设备等);2)我国水源地的管理部门各不相同,有水利部门管的、建设部门管的,有地方管的、也有流域管理部门管的;同时我国水源工程设施管理与水源地的水质管理分离、水量调度与水质管理分离、原水管理与城市供水系统管理分离。在这样的管理分割和分离的状况下,如果出现突发性事件,牵涉部门多,应急反应将大打折扣,统一行动艰难;3)我国饮用水水源地总体状况及其供水系统未开展全面评估。过去对水源地的评估虽然至少包括水质状况的评估和工程安全方面的评估,但是这两个方面没有联系在一起,评价的结论往往是针对正常工作状况,对应急反应能力部分还不够详细具体,特别是输水管网、原水处理和配送系统,甚至废水处理系统的评估,几乎近于匮乏;4)应急保护信息不完整或决策时信息不足,将难于满足决策需要;5)我国水源地的保护与公众利益似乎还没有建立必要的联系,使用者和供应者之间似乎只有买卖关系,应急情况下的保护对策和公众应该知道的应急对策都还没有必要的联系渠道。

2.美国“9•11”事件后加大对饮用水水源地及其基础设施保护工作的做法值得借鉴

2001年9月11日,美国纽约遭到恐怖分子的袭击后,美国总统签署了反恐怖法,其全称为《公众健康安全和反恐怖准备及应对法》,该法规于2002年6月12日实施。其实,早在1998年,前总统克林顿就签署了关于美国重要基础设施保护的总统令。在这个总统令中,美国确定水及水工程是受国家保护的重要的基础资源和设施系列,规定美国国家环保局和美国大城市水局联合会为水安全方面的领导机构,美国水工协会为提供技术支持的部门。按照上述法律和法令,同时也由于“9•11”事件的发生,美国饮用水水源地及其基础设施的保护工作大大加快了步伐。“9•11”事件后,美国对针全国水源地的保护开展了大量工作,并使其中许多内容写进了《反恐法》,如美国环保局完成的《基本威胁报告》中,描述了类似恐怖事件侵袭模式,评价了水系统单元的脆弱性和各种相关因子。美国《反恐法》共分6个部分,其中第五部分为饮用水保障和安全。专门对饮用水的保障和安全进行了规定,如对供水人口在3300人以上的供水系统提出了5项新的保障要求。按这一规定,美国90%以上的人口都在此服务区内。《反恐法》对上述供水系统的5项要求是:必须实施脆弱性评价,保证提交给国家环保局的评价报告其数据具有法律效力,脆弱性报告必须提交给国家环保局,根据脆弱性报告准备或者修改应急对策,保证应急对策计划的数据准确。美国供水管理部门在进行脆弱性评估报告的编制中必须检查供水系统可能存在的危险或者可能遭到恐怖袭击后带来的污染,评估范围包括:供水管道和输水系统,地理障碍物,供水收集系统,前处理和处理系统,存储和配送基础设施,电子计算机和其他自动装置系统,使用、存储和处理有毒化学物质方面,操作和维修系统。上述系统在脆弱性评价报告中都必须给出评价结论。评价报告要求采取以下步骤得出其脆弱性程度的结论:供水系统的特性,包括主要供水目标和供水任务;确认并且排列出最不利结果以避免其发生;确定关键的、可能遭到恶意攻击而引起不良后果的供水系统部分;评价发生这种恶意攻击的可能性(以百分比计);评估反恶意攻击措施;分析目前存在的危险并且制定减少危险发生的优先计划。供水管理部门在完成脆弱性评价报告后,要根据评价报告准备应对和防范应急事件的对策计划(规划)。应急对策计划还要告诉公众遇到恐怖事件袭击后应该怎样行动,以及和遇到自然灾害的行动区别。对于美国来说,一个简单的例子是遇到自然灾害时往往告诉大家用水要先煮沸,但是遇到恐怖袭击时就要告诉大家是否可以使用水龙头里的水。2002年11月,美国大城市水局联合会领导下的水信息和分析中心正式运转,不仅面向饮用水供水管理部门,也面向污水处理部门。中心将向水管理部门提供与联邦政府国家安全部门和法律实施、环境和公共健康部门的联系渠道,帮助供水管理部门评价潜在危险和采取对策,同时也分析一些突发事故报告。从中美两国应急对策的差别看到的是管理水平的差距。我国社会和大众还没有把水源地的保护放在一个很高和很重的位置,这里面既包括我们的生活习惯等文化意识上的差距,也包括我们技术手段落后等方面的因素。

3.结语

尽管客观上我国许多水源地从为农业灌溉为主转变为向城市供水为主,但是在管理上依然依靠传统的一套,只讲“供”,少讲“护”。随着干旱的频繁发生、供水人口的不断增加、人们现代生活理念的不断增强,同时也因为污染等各种突发危险因素发生概率的增多,保护好饮用水水源地的责任将越来越重大。许多国家对水源地的保护是完全封闭式的,对水源地的保护类似于国家重要基础设施比如重要的核设施、发电厂等,而我国的大多数水源地还处于敞开式或半敞开式的状况。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还处于初级阶段。由此看来,我国在水源的保护方面,急需开展许多基础性的调查、研究和管理工作。

集中式饮用水源 篇12

1 划分范围

本次区划范围包括江苏省县级以上现用和备用(取水口位置确定)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范围包括向城市自来水厂直接提供水源的地表水(河流、湖泊、水库)和地下水。对已划定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水源地按照《技术规范(HJ/T338-2007)》和相关规定的方法重新核定划分结果,对未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集中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进行补充划分。全省县级以上(含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94个,其中河流型61个、湖库型20个、地下水型13个。

2 划分的技术指标

根据水源地的环境特征和重要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分为一级保护区和二级保护区,必要时也可在二级保护区范围外设置准保护区。地表水的准保护区指二级保护区以外的汇水区和水源涵养区,地下水准保护区为水源的补给、径流区[4]。饮用水水源各级保护区包括一定的水域和陆域,选用以下参数作为水源保护区划分的技术指标:

距离:从取水口或某一界线起算的距离;

面积:水源保护区所包括的水域和陆域面积;

边界线:为便于实际运用操作,根据距离指标,结合遥感地图和现场勘查,根据水源保护区的地形、地标、地物特点,最终界定各级保护区的边界。

3 划分的技术思路

以《技术规范(HJ/T338-2007)》和相关规定的方法为基本依据,在饮用水水源地区域现状调查的基础上,以取水口为基点采用经验值或模型计算法,确定各级保护区的距离指标值;根据距离到现场核定边界线,难以到达现场的,可根据遥感影响图进行核定边界,有道路、建筑等明显标识物的,按照标识物确定边界,并对标识物进行定位,确定各级保护区的边界点坐标;若周围是开阔地,应按照距离确定主要边界点坐标;最后根据边界计算各级保护区的面积,确定水质目标。

4 技术方法

4.1 核定已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方法

从现状来看,多数饮用水水源地虽然划分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且其中并无排污口,但水质却不理想,主要是受上游来水的水质、面源污染等因素影响。目前已划分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过渡关注范围,没有与水量载体衔接,也没有水源置换安排。

本次划分首先分析已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实施效果和存在问题,按照《技术规范(HJ/T338-2007)》和相关规定的方法进行重新核定,将核定结果与原划定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优化确定最后划分结果,不同之处说明修改原因。

4.2 河流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

江苏省作为饮用水水源地的河流包括长江干流河支流和大运河等。根据《技术规范(HJ/T338-2007)》、《江苏省长江水污染防治条例》和《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的决定》(2008.1.19)的要求,长江和一般河流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划分如下。

4.2.1 长江水源地

一级保护区水域:取水口上游500米至下游500米,向对岸500米至本岸背水坡之间的水域范围1一级保护区陆域:一级保护区水域与本岸背水坡堤脚之间的陆域范围1二级保护区水域:一级保护区以外上溯1 500米、下延500米的水域范围1二级保护区陆域:二级保护区水域与本岸背水坡堤脚之间的陆域范围。

4.2.2 一般河流型水源地

一级保护区水域:取水口上游1 000米至下游500米,及其两岸背水坡之间的水域范围;一级保护区陆域:一级保护区水域与两岸背水坡堤脚之间的陆域范围;二级保护区水域:一级保护区以外上溯2000米、下延500米的水域范围;二级保护区陆域:二级保护区水域与两岸背水坡堤脚之间的陆域范围。

4.3 湖库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

江苏省湖库型水源地有20个,其中湖泊型13个,包括大型湖泊太湖,水库型7个。根据《技术规范(HJ/T338-2007)》、《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条例》(2007.9.27修订)、《苏州市阳澄湖水源水质保护条例》(2007.1.16修订)和《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的决定》(2008.1.19)的要求,湖泊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划分如下。

4.3.1 太湖水源地

一级保护区水域:取水口为中心,半径为500米的水域范围;一级保护区陆域:取水口侧正常水位线以上200米内的陆域范围;二级保护区水域:一级保护区外,外延2 000米的水域范围;二级保护区陆域:一级保护区陆域外,外延3 000米的陆域范围。

4.3.2 一般湖库水源地

一级保护区水域:省管湖泊、大中型水库,以取水口为中心,半径为500米的水域范围,小型水库为整个水域范围;一级保护区陆域:取水口侧正常水位线以上200米的陆域范围;二级保护区水域:省管湖泊、大中型水库,一级保护区以外,外延1 000米的水域范围;二级保护区陆域:省管湖泊、大中型水库,一级保护区以外,外延3 000米的陆域范围,小型水库,整个集水区域。

4.4 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

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分布在江苏省的苏北地区,共有13个,主要分布在徐州市、连云港市和淮安市。地下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划分程序如下。

收集资料收集水源地相关的水文地质勘察、水井柱状地层分布图、长期动态观测、水源地开采现状、规划及周边污染源等资料,确定含水层介质类型、埋藏条件、开采规模,了解地下水径流方向和补给条件及补给区的位置。

确定一、二级保护区范围江苏省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的类型,主要是孔隙水,因此采用《技术规范(HJ/T338-2007)》中半径计算经验公式和孔隙水潜水型水源地保护区范围经验值划分保护区范围。

确定准保护区划分的必要性和范围在《技术规范(HJ/T338-2007)》中对准保护区的划分没有强制性要求,但在现状调查中发现地下水井遭到污染只能采取封闭,且难以调查污染原因,因此本次区划要求详细调查了解地下水水源地的相关资料,分析补给区域,对于孔隙水,对其有明显补给作用的河流要化为准保护区。

5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最终定界和面积计算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最终定界是区划中工作量最大的一步程序。要充分利用具有永久性的明显标志如水分线、行政区界线、公路、铁路、桥梁、大型建筑物、水库大坝、水工建筑物、河流汊口、输电线、通信线等标识为保护区界线。最后根据边界点坐标和界线计算各级保护区的面积。

6 确定各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水质目标

水质目标是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管理的最终目标,根据江苏省的实际情况,各级保护区的水质除必须满足有关要求外,还不能低于现状和水环境功能区划的水质目标要求,具体水质目标的要求见表1。

7 问题与讨论

(1)平原地区流域分水岭的确定

在《技术规范(HJ/T338-2007)》中有关地表水二级保护区的划分方法中均要求,陆域边界不超过相应的流域分水岭范围。在山区、丘陵区流域汇水区比较明显,分水岭较容易确定,在人口建筑、道路相对密集的平原地区,汇水区域受人工控制较大,在具体划分中,根据实际情况利用道路、防洪堤等人工设施作为河流、湖库的流域分水岭确定二级保护区的范围。

(2)河流或湖泊有河流汇入时,保护区划分规范与划定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平交的河道,从交汇口上溯2 000米及其两岸背水坡堤脚外100米范围内的水域和陆域为二级保护区。

摘要:此文对江苏省在实际工作中如何运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HJ/T338-2007),结合江苏省现行保护区划分的相关文件和规定,具体划分河流型、湖库型和地下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明确水功能区断面水量、水质控制,从而实施流域、区域及重点保护范围的统筹考虑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区划,技术方法

参考文献

[1]王惠中,陈婷,刘伟,等.江苏省饮用水水源地环境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研究[J].江苏环境科技,2006,12(6):56-58.

[2]王小钢.我国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制度浅析[J].水资源保护,2004,89(5):46-48.

[3]王华,吕锡武.饮用水处理技术现状及研究进展[J].江苏环境科技,2004,17(2):41-43.

上一篇:“8·17”暴雨下一篇:社会经济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