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集中(精选11篇)
远程集中 篇1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慢病) 是全球的主要疾病负担, 有63%的死亡是由慢病造成的, 其中48%的死亡归因于心血管疾病。根据WHO的测算, 慢病诊治及相关疾病负担将持续增长[1]。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医疗卫生支出增加, 传统的传染性疾病得到有效控制。人口结构改变, 老龄化趋势明显、膳食模式改变、体力活动减少、男性高吸烟率等因素使我国的疾病谱在近年较短时间内就从传染病为主转化为慢病为主[2]。通过对过去30年流行病学统计显示, 心脑血管病始终是导致我国人口死亡的首要因素。1985-2009年的城市居民心血管病占总死因构成均超过34%[3]中国MONICA的监测数据显示1984-2004年21年间脑卒中的标化死亡率呈下降趋势[4]。以北京地区为例1984-1998年脑血管疾病及心脏病的标化死亡率已呈下降趋势, 但死亡率仍处于较高水平, 仅冠心病死亡率表现为上升趋势[5]。因此心血管疾病的防治监测平台的构建就具有重要意义。现代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为远距离采集、传输心电、血压、脉搏、血氧等生理参数提供了可能, 远程心电监测也从仅单导联[6], 需借助有线电话网络进行传输发展到基于GPRS/CDMA无线传输[7~9]。在此基础上可实现远程监测生命体征, 搭建远程会诊治疗系统。
目前市场产品系统中有不少虽然能实现远程监测, 是通过无线传送但是波形记录时间较短时[10]。我院设计开发的远程监护平台可实现对患者进行24h监测, 并将采集到的心电等信号数字化处理后, 通过GRPSWCDMAWiFI等通讯技术传输至中央工作站, 中央工作站工作人员同步得到患者的24h数据信号, 并根据得到的监护信息进行一系列后续操作。该平台应用定位于院内集中监测及院外远程医疗两个应用方向。
1 院内集中监测平台
目前本院监测主要包括以下人群: (1) 冠状动脉支架术或搭桥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康复期、安装心脏起搏器患者术后院内监测; (2) 上述患者出院后监测; (3) 有心悸、胸闷等症状而需进行疾病鉴别诊断的患者; (4) 药物治疗前后观察心律、心率及不良反应者; (5) 有其他慢性病及心脏感觉不适者; (6) 特殊人群健康保健心电监测。
上述人群活动地点包括院内、院外, 在院内有诸多设备可实现实时监护, 只需完成各有关科室监护设备与集中监测平台的对接即可。
在院外远程应用中存在传输速度、信号准确度等问题, 我院应用的监测仪选择多导联:Ⅰ、Ⅱ、Ⅲ、V1-V6, 可实时采集一定时段的心电、血压、血氧、脉博等生理参数, 以无线方式实时发送到GPRS/CDMA移动电话无线蜂窝网络中, 并将该数据传输至集中监测平台。集中监测平台除利用分析软件进行处理外, 值班人员还可根据情况与患者联系、预警 (见图1) 。
2 院外远程会诊
我院已与多家医院建立合作关系。院外远程诊断系统按实现功能不同, 包括会诊系统中心网站、医院终端站、流动终端站等, 基本结构 (见图2) 。
系统中央工作站设计采用高配置服务器, 具有硬盘容量大、内存大及显示屏大等特点。随着对心电波形分析功能的不断深入, 对于心电采集频率要求越来越高, 甚至达到2000Hz以上。高采样频率则必然带来大量的心电数据, 所以对于硬盘容量要求较高。多屏幕显示, 各屏可分别实时显示远程会诊患者的各项生理参数信息, 通过HIS、LIS系统导入的电子病历和临床检验信息, 以及超声等辅助诊断信息。双方交流的动态视频画面亦可显示在其中。
终端医院硬件配置:配备视频图像采集设备作为医生工作站, 病历及其它信息通过医生工作站导入, 监测数据直接上传至监测中心。有条件的可配置床边无线移动会诊终端, 可实时采集监护仪等床旁监护治疗设备的信息并同步实时上传, 并配备高清摄像头, 能在床边完成影音交流。
在网络设计上保证带宽和独立IP, 使访问者能迅速接入网络, 掉线率极低。同时在安全性设计上除常规系统安全措施外, 还采用备份服务器备份数据、会诊过程全程录像, 防止医疗纠纷时无据可查。
在软件设计中为便于对心电信号进行分析, 中央工作站内置大量的心律失常分析软件, 以帮助医生进行心电分析和病情确诊。此外针对远程医疗的需求, 开发的另一个功能即根据各医院的工作习惯, 调整和编辑报告格式。
3 远程动态监测平台应用的优势与问题讨论
此无线监测系统使患者真正摆脱医院病床的束缚, 患者在医院内转运或进行各种检查时无需中断。通过在医院内建立监护中心, 中心内架设中央服务器, 以及WiFi布网的方式同步提取患者的监护信息, 在医院内可实现各科室甚至是救护车上的信息同步监测。
集中监护可优化整合医疗资源, 提升优质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通过集中平台可提高提高相关科室床位周转率。
远程监护系统与远程诊断系统相结合, 拓宽传统的诊疗模式, 通过该系统的运行, 能够实现多点对多点的医患互动的会诊模式, 能够把在医院治病救人的方式拓展至核心医院之外。建立远程监护系统具有很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浙江大学医学院2009年对加入其重症监护网络1年以上的23家医院进行前后数据比较, 结果显示, ICU的平均病死率下降11.6% (12.9%比14.6%) , 危重患者转院率下降38.3% (2.9%比4.7%) , ICU床位利用率提高6.1% (83.4%比78.6%) [11]。
随着老龄社会到来、疾病谱的变化, 对医院外的监测应用会更广泛, 会逐步从高端人群保健向社区服务覆盖。
系统在设计和实施过程中亦会面对不少问题。最主要的难点在于院内集中监测平台的搭建滞后于Holter等设备的购置, 实施中需要与不同厂家进行合作, 收集其通讯协议并编制对应的软件, 同时根据医院临床工作流程编写相应的管理软件。
远程监护及医疗涉及行医许可、病人隐私保护、知情同意、医患纠纷不良后果处理等法律问题[12], 在实施过程中有大量的前置工作要完成, 对前期沟通成本要有充分准备。
参考文献
[1]WHO.Global status report on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2010.http://www.who.int/about/licensing/copyright_from/en/index.htmal
[2]Yang G, Kong L, Zhao W, et al.Emergence of cheonic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in China.Lancet, 2008, 372 (9650) :1697-1750
[3]胡东生, 顾东风.中国1980-2010年心血管疾病流行病学回顾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11, , 3 (11) :1059-1064
[4]Zhao D, Liu J, Wang W, et al.Epidemiological transition of strokein China:twenty one year observational study from the Sino-MONICA-Beijing roject.Stroke, 2008, 39 (6) :1668-1674
[5]吴桂贤, 吴兆苏, 刘军, 等.北京部分地区15年心脑血管病死亡率变化趋势[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01.35 (2) :98一101
[6]黄伟, 袁洪, 黄志军.便携式远程心电监测仪和心电监测仪的对照研究[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8, 7 (5) :181
[7]黄伟.基于CDMA的远程实时心电监测系统的测试和临床应用[D].中南大学, 2008
[8]焦腾, 董秀珍, 张坤, 等.基于GPRS网络的远程心电监护系统[J].电子工程师.2008, 34 (11) :78-80
[9]李婧, 刘知贵, 李彬.远程心电监测系统的研究与设计[J].现代电子技术, 2008, 31 (15) :107-120
[10]丁世芳.远程心电信息监测系统的类型与应用概述[J].中国心脏起搏与电生理, 200, 23 (2) :174-175
[11]陈俭等.远程多中心重症监护网络的临床应用[J].中国危重症急救医学, 2009, 21 (11) :679-681
[12]李艳.远程医疗相关法律问题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 2011, 31 (11) :80
远程集中 篇2
按照省市区教育主管部门要求,我处小学数学远程集中研修于8月28日—30日在中心小学顺利进行。三天里,老师们观看视频、学习文本、发表评论、完成作业、阅读课程简报......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我们收获了许多,也充分感受到了远程研修的意义和魅力。研修点涌现出了张兆山、李荣顺等一批热爱研修倾心研修的教师。现将研修情况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中心小学数学研修点培训学员共36名,学员作业、评论、以及交流的文章超出远程研修项目办公室所制定的评价标准。截止8月31日0时,根据研修平台提供的数据分析,学员完成作业144篇,人均 4 篇,完成作业率100%,并且作业质量很高,作业指导教师推荐4篇,被专家推荐1篇,发表评论1511余 条。
二、主要做法
㈠加强组织领导,健全规章制度
1、成立领导小组。领导高度重视对教师的培训工作,成立了以校长为首的远程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分工和相关任务。业务校长专门负责远程教育各项具体工作。这样安排既能保证组织领导又能确保技术支持,使培训工作顺利进行。
2、严格过程管理。数学研修点对组织管理、培训学习等方面作了明确的规定。在培训过程中,实行一天四次签到签退考勤制度,由研修组长统一组织考勤。成立了专门纪律检查小组,对学员培训学习情况
随时进行督查,严格过程管理,确保活动实效。培训期间,学习秩序良好,无迟到、早退、消极对待等现象。
㈡积极动员,严格落实培训计划
为确保培训工作有序、有效开展,学校8月27日上午8:00在中心小学召开动员会议。在会上,就培训中的有关问题和相关要求作了细致说明,进一步明确了整个活动的组织实施,就整个培训工作提出了严格要求。结合各学科教学课程表,认真组织视频学习、在线研讨和专题讨论、面对面集中研讨等培训活动,㈢注重宣传,营造浓厚的培训氛围
为做好教师新课程全员培训的信息宣传工作,推进全员培训工作深入开展,数学研修点悬挂条幅,张贴标语,并选出专人,负责培训活动信息的撰写与上报工作,营造了浓厚的培训学习氛围。
三、培训收获
这次全员培训活动安排有序,内容丰富,方式便捷实用,实效性强,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全体学员珍惜这次学习机会,认真参与培训,主动学习,勤于总结反思,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促进了自己的专业化发展,达到了预期目的。通过三个专题的学习,看视频、读文本、做作业等都是远程研修的重要内容,但是远程研修的最本质特征,最大的优势应该是交流!跨时间、跨空间,来自全省不同地域的同行们,交流,分享,老师们不仅更新了教学观念,了解了大量的数学教改信息,而且通过学习对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进行了深刻反思,并将所感所悟及时在作业与互动区中与学员交流。聆听了
专家教授精彩的讲解,又领受了同仁们和专家的精湛的点评,在思想观念、知识储备上都有了较大收获。吸取了各种经验,更新自己的学习观念。
天平办事处教育指导中心
远程集中 篇3
【关键词】电能计量;集中抄表;建设;应用
基于GPRS等远程无线自动抄表系统在技术争议中不断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正在大面积地推广使用。低压电力线载波自动抄表系统采用扩频、跳频、正交频分复用、阻抗适配滤波、转发中继(载波表可以动态地被本地集中器通过电力线设置为路由器或转发器)等技术及专用芯片,不断克服我国电网拓扑复杂、污染严重带来的诸多实际问题,其抄表成功率大为提高。笔者就此浅谈以下自己的粗浅的看法与体会:
1电能计量集中抄表系统的构成和特点
电能计量远程集中抄表系统主要由前端采集子系统(集中器、采集终端)、通信子系统(信道)和主站中心处理子系统(抄表管理系统、计算机)等三部分组成。
1.1前端采集子系统。 前端采集子系统是主要由采集器和集中器组成,采集器和集中器是汇聚电能表电量数据的装置,由单片机、存储器和接口电路等构成,集中抄表系统由电子式电能表或加装了光电转换器的机电脉冲式电能表构成系统的最前端,它们把用户的用电量以电脉冲的形式传递给上一级数据采集装置。目前实际应用的远程自动抄表系统大多采用两级式数据汇集结构,即由安装于用户生活小区单元的采集器收集十几到几十个电能表的读数,而安装在配电变压器下的集中器则负责定期从采集器读取数据。
1.2通信子系统。 通信子系统是把数据传送到控制中心的信道,通信子系统是电能计量远程集中抄表技术中的关键。数据通信方式的选取要综合考虑地理环境特点、用户用电行为、技术水平、管理体制和投资成本等因素。国内外对于不同通信方式各有侧重,在西方发达国家,对于电能计量自动集中抄表技术的研究起步较早,电力系统包括配电网络较规范、完备,所以低压电力线载波技术被广泛应用;在我国,受条件所限,较多使用电话线通信。近来,随着对扩频技术研究的深入,低压电力线载波中干扰大的问题逐步得到解决,因此,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方式在电能计量远程集中抄表技术中的应用有逐步推广的趋势。
1.3中心处理子系统。 中心处理子系统主要由中心处理工作站以及相应的软件构成,是整个电能计量远程集中抄表系统的最上层,所有用户的用电信息通过信道汇集到这里,管理人员利用软件对数据进行汇总和分析,作出相应的决策。如果硬件允许,还可直接向下级集中器或电能表发出指令,从而对用户的用电行为实施控制,如停、送电远程操作。硬件主要包括:前置机、数据服务器、业务工作站、报表工作站、采集机柜等。软件部分选择一套安全可靠、先进灵活、操作方便、易维护的系统,同时可以实现系统互联、数据共享。
2计量远程集中抄表系统传输特性分析
綜观近十年来电力行业集中抄表系统的现场运行情况看,对于配电台区上行通信信道,主要以公用信道(GPRS、GSM、PSTN)为主。根据实际情况,也有采用RS-485总线或负控无线系统。在通信可靠性、灵活性、并发性和效率等方面,GPRS模式是目前公认的最佳上行通信方式。
对于配电台区下行通信信道,,主要有低压配电线、RS-485总线、无线及混合方式。 下行信道的选择直接关系到系统的可靠性、性价比、施工难度等多种因素,它是制约集中抄表系统成功与否的关键。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基于低压配电线的载波抄表系统突现其独有的优势,使得电力行业集中抄表系统稳定在RS485总线式抄表系统,以及RS-485总线、低压电力线载波混合集中抄表系统两种方案上。
3电能计量远程集中抄表系统效益分析
通过电能计量远程集中抄表系统的应用,可以大大提高电力营销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其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是十分显著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3.1降低了抄表的管理成本。 改变落后、陈旧、古板的人工抄表计费模式,实现了抄表方式的技术革命,降低了人工抄表的人力投入,如10万户居民用户,原抄表和管理人员有40-80人,年费用近100多万元。而使用居民集中抄表系统后扣除每年的通信费用可以节省管理成本近80万元。
3.2提高了工作效率。 采用该系统后,抄表人员已做到足不出户就可读取实时电能表的数据,在减少了人力投入的情况下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系统集成了完善的远程停/送电、防窃电及计量故障报警等功能,供电抄表管理人员只需在操作中心对系统进行简单的参数设置,即可瞬间完成传统费时费力地人工催费停电、窃电监测、计量装置检查等烦琐工作。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主站计算机操作完全避免了电力工作人员带电现场作业形成的安全隐患。
3.3提高了线路运行可靠率。 由于本集中抄表系统具有客户用电异常警示功能,对于客户停电或发生异常事件能迅速作出反应,这使得维护人员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到达现场进行处理,提高了事故预防和故障处理的主动性,不仅可在最大限度内为电力企业挽回停电损失,也给用电客户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远程营销团队虚拟集中管理研究 篇4
我国企业营销管理模式经历了从集中到分散再到集中的循环发展过程。当企业规模较小, 市场区域比较集中时, 企业通常采用高度集权的集中式营销管理模式, 企业营销决策权集中于企业总部, 营销高层人员采用人对人、点对点的方式直接插手营销团队的日常业务管理, 企业营销资源集中, 对市场变化反应迅速, 营销团队执行力较强。20世纪90年代以来, 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促使企业的规模正在理性地扩大, 跨行业、跨区域市场运作逐步成为企业运营的常态。随着市场区域的扩张、管理层级的增加, 管理幅度的增大令企业高层离一线市场时空距离越来越大, 市场信息传递不及时、失真, 严重影响营销高层人员的分析决策能力;再加上管理手段和技术的限制, 也令企业高层无力继续有效履行营销团队的日常业务管理工作, 传统的集中式营销管理模式陷入了管不好也管不了的尴尬境地。企业被迫对日渐扩散到全国各区域的营销团队实行分权、授权, 采用在企业总部的领导下各区域营销团队自主经营、各自为政的远程分散化营销管理模式。
分散式管理分权、授权的管理方式有利于营销团队成员创造性和积极性的发挥, 但是也产生很多管理问题。分散式营销管理存在与生俱来的缺陷, 具体体现为分散管理模式对企业监控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 而分散管理模式又必然会带来监控乏力的悖论。分散管理模式下每个营销分部或营销分公司一旦获得更大的自主权后, 会更多地站在自身利益的角度考虑问题, 行动中就极有可能和总部的决策背道而驰, 这样, 分散式管理带来的好处将会被抵消得一干二净。因此, 如果缺乏强有力的监控方法和手段方法, 则不能分散, 否则, 出了差错就难以收拾残局。但在现实经济生活中, 由于远程营销团队分散营运, 管理上受物理地域的限制, 又缺乏支持集中式管理的技术手段, 大量决策信息要从下面十几家甚至几十家营销团队得到, 这些大量信息要通过三层、四层甚至更多的组织架构, 通过层层报表的形式才能到达企业总部领导层手中。
分散式管理的这一悖论式缺陷放大了企业营销监控力的缺口, 进而限制了营销团队执行力的提高。在当前超竞争和高度信息化的市场环境中, 模仿式竞争大行其道, 营销日益呈现同质化特征。这迫使许多企业采用策略创新 (strategic innovation) 、营销模式 (marketing m odel) 创新, 创造和竞争对手的差距, 但若执行力不够, 一定会被模仿者追上。营销执行力强弱已成为决定一个企业市场营销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 一家企业和它的竞争对手之间的差别往往在于它的执行能力的高下。营销组织是营销执行力的基础与保证, 执行不到位, 或表面执行实际不执行, 通常是因为对营销组织的控制无力。当营销组织逐渐膨胀、分支机构遍布全国时, 如何保持组织的弹性和快速的市场反应能力?对区域性的分支机构, 在充分授权、保持组织弹性和快速市场反应的前提下, 如何加以有效监管?如何加强各分支机构的财务管理, 保证财务安全?如何在不影响业务的情况下, 提高数量众多的营销人员的素质?当人员流动较大时, 如何控制培训成本?这些问题是提高全国性营销组织执行力的核心问题, 也是长期令人困扰的问题。企业对跨区域远程营销组织的管理效率直接决定了其在外埠市场的竞争能力。
上述问题是分散式营销管理模式本身无法解决的, 因为对分散在全国各地的营销团队采用各自为政的分散式管理模式必然导致管理分散、组织分散、人员分散、信息分散的结果, 这必将削弱营销团队的执行力。这些问题显而易见是分散式管理造成的决策者和执行者之间的中间环节过多, 不能形成有效的团队专业化运作、垂直化管理所引起的, 问题解决的关键在于分散的治理上, 分散不等于分权, 分散的资源和人员更需要集中的强有力的管理。互联网的出现, 使集中式管理成为可能。采用集中式管理, 既可以整合整个企业的营销资源, 加强对下属机构的实时监控指导, 又可以降低整个企业的营销成本, 提高管理效率, 克服分散式营销管理的先天不足。所以未来营销团队的管理模式向虚拟集中方向发展成为必然趋势。虚拟集中式营销管理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 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使管理零距离化, 力图避免远程控制。零距离管理也是打造良好团队文化的一种有效途径, 它通过虚拟网络社区中共同的学习、生活、工作, 交流, 形成互助、协调的工作配合, 使团体凝聚力大大增强。
至此, 营销管理模式完成了集中—分散—虚拟化集中的循环。
2 移动IT环境下远程营销虚拟集中管理模式的实现
虚拟化集中管理不是简单的集权问题, 即使做到了完全的集权, 也不代表做到了集中。最好的集权就是有效的分权, 它表现为分权的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岗位所界定的权限非常到位, 正好就是本着它干什么, 它承担什么, 这样就达到了真正的集权。不仅仅如此, 还要求每一个部门、岗位的职责权限是相互协同的。那么协同的结果是到哪里去了呢——协同到企业的总体营销目标上去。那么这不就集权了吗?虚拟集中式管理关键在于通过信息掌握明确哪些权利需要集中, 哪些权利需要分散, 如何通过高效的分权实现有意义的集权, 克服分散式营销管理控制力、执行力低的先天不足。虚拟化集中管理是在移动信息化集成的基础上实现的。从企业总部看, 借助于中央服务器联网的移动I T设备 (如手机、P D A等) , 各区域营销团队成员成为直接采集信息、加工信息的实体;集团营销总部随时随地可以从各成员单位收集信息, 并用信息支持营销战略的执行。信息的准确、实时和正确对于战略制定和实施至关重要。无论集权还是分权模式, 如果没有信息集成的观念、IT系统的支持、知识价值链流程的优化, 就无法实现信息的实时采集、实时加工, 从而无法保证整个企业营销信息的准确、实时和正确。
移动IT环境下远程营销团队虚拟集中管理模式就是在移动信息技术支持下, 从管理思想、随时随地共享信息平台构建、知识价值链流程优化等方面进行创新, 实现信息集成和信息集权管理的一种管理模式。具体体现在:
2.1 管理思想的创新——远程营销团队的零度管理
零度管理有两层含义:从营销团队成员管控距离来看, 在移动IT环境中构建最直接的营销业务进程管理流程, 通过信息流协同企业营销团队各成员有序运作, 在虚拟网络中实现各层级营销成员点对点零距离管理, 强化营销管控力和执行力, 有效配置企业营销资源, 保证企业经营效率和效益的提高;从营销团队管理方式来看, 可以在第三商业智库中构创建以企业营销团队为主体虚拟智能化营销社区, 实现营销知识的智能化互动, 自发解决营销实际发生的问题, 让营销团队成员实现自我管理, 自我学习提高, 最后实现不管就是最好的管理目标。
虚拟集中管理是指在移动IT环境中实现对企业营销团队各成员营销活动的关键信息和财务信息的集中, 实现信息集成。从狭义上讲, 集中管理是指建立移动网络环境使得企业内任何一个数据、信息只能有一个入口进入营销信息管理系统, 并存储在指定的数据库中, 实现部门与部门之间、企业营销组织成员之间的信息集成和共享;从广义上讲, 建立移动网络环境支持整个供应链的关键数据与信息集中, 即实现价值链中的信息集成和共享。只有在信息资源集中管理的条件下, 才能保证信息的真实性、正确性和有效性, 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对营销活动的控制作用, 应对瞬息万变的内外环境变化, 实时支持企业营销总部的决策。
2.2 构建移动虚拟共享信息平台——远程营销团队虚拟集中管理的实现
网络经济背景下企业的特点是跨地域、跨行业、经营多元化。在非移动网络化环境下, 要实现动态、准确的信息资源集成几乎是不可能的, 集中管理也成为空中楼阁。以W A P+W E B2.0无线通信与I N T E R N R T网络合二为一为代表的移动IT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 彻底打破企业组织内外部空间、时间的界限, 使营销信息随时随地的采集和利用成为可能, 为企业远程营销团队从根本上实现集中管理提供了保障。因此, 要建立虚拟集中管理模式, 必须依靠移动IT资源配置, 构建共享移动信息平台。
企业营销总部可以配置一个委托第三方 (如提供营销托管服务的营销咨询公司) 管理的专业营销主数据库, 利用W A P+W E B2.0无线通信与I N T E R N R T网络将企业各级营销人员与主数据库实时连接。当营销业务发生时下属各成员通过网络将数据和信息实时传递到主数据库, 企业营销总部可以跨越时空, 实时监控下级营销成员的业务执行情况并进行管理。整个企业构建多级并行数据网络, 总部相关营销指令发布时, 各级营销成员通过网络实现总部数据和信息实时接收并将执行情况及时反馈, 从而实现远程营销团队零距离管理。同时各级营销成员可以在由第三方管理的虚拟网络空间里自由实时交换管理信息和经验, 共享知识, 共同决策, 实现远程营销团队的自我管理。
摘要:本文回顾了企业营销团队管理模式从集中到分散再到集中的发展过程, 在此基础上结合企业远程营销团队管控乏力的现状, 探讨了在当前移动IT环境下跨区域远程营销团队实行虚拟集中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本文还探讨了远程营销团队虚拟集中管理思想以及远程营销团队虚拟集中管理模式的实现方式。
关键词:远程营销团队,移动IT环境,虚拟集中管理
参考文献
银行远程集中授权管理办法 篇5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银行远程集中授权管理,提高远程集中授权的质量与效率,有效防范和控制操作风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等法律法规和贵州省农村信用社相关制度和业务操作流程规定,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银行的远程集中授权采取大集中模式,由远程集中授权中心对辖内各网点的授权业务进行集中统一授权。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远程集中授权是指运用数字影像、计算机网络等技术,将授权业务的交易要素、凭证影像、环境影像等信息传输至特定终端,实现业务操作与主管授权相分离的一种非现场授权方式。
第四条 远程集中授权不改变各项业务授权管理的基本要求,业务的范围及其审查、审批等事项的执行标准仍遵循相关制度管理规定。
第五条 远程集中授权业务范围包括综合业务、对私业务、对公业务和特殊交易业务等。上述业务均指XX银行综合业务系统下的各类业务。
第六条 本办法所称业务经办人员是指XX银行辖内各网点的业务操作柜员,集中授权主管是指远程集中授权中心的专职授权人员。
远程集中 篇6
【关键词】自动抄表系统;集中器;嵌入式系统
目前,电力行业在对电力资源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主要是以远程抄表,智能缴费的形式为主。主要是由于人工抄表不仅工作量相对较大,精准度也无法保证。采用智能卡付费的形式给用户带来了较大的便利。随着电子技术、通信技术以及计算机等技术的高效发展电力系统发展中的嵌入式技术逐渐趋于成熟。集中器作为远程电力抄表系统运行的核心部位,研究人员对其设计形式以及实现形式进行探讨和分析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和可行性。
1、集中器的硬件设计与实现的重要性
远程抄表系统在运行的过程中主要以集中器的功能和性质为主。集中器主要是通过各种智能仪表以及模块的形式来实现数据的采集和传输,最终对各种不同类型的信息进行储存。在这一过程中信道形式比较特殊,在上行通信信道和服务器相互连接的过程中,上行通信信道主要采用的是公用网络。另外,由于集中器所包含的模块类型比较复杂,数量较多。研究人员只有对各种硬件模块进行研究,才能够提升电力远程抄表工作的效率,促进通信方式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2、集中器的硬件
2.1中央处理器
集中器硬件设备的中央处理器结构处于核心位置,其芯片性能以及系统性符合集中器硬件设计的要求。通常情况下,计数人员在对远程抄表系统进行研究和优化的过程中,集中器硬件所选择的芯片类型主要是AT系统的芯片,同时还需要加设各种全套的外围设备。不仅如此,网口结构和控制器也是不可缺少的结构类型。由于芯片的系统功能较强大,因此,外部组件的件数也可以逐渐减少。
2.2存储模块的设计
无论是哪种类型的芯片,都含有外设接口。芯片内部的存储器在无法满足实际要求时,需要进行不断扩展。通常情况下,储存器的主要作用是存储系统的程序。电表上的相关数据主要应该存储在Flash存储器或者是内存卡上。在内存方面如果存储空间足够大,就没有必要进行扩展。
2.3上行通讯模块的设计
第一,MODEM通信设计。集中器在上行通讯模块运行的过程中主要的功能就是实现内置MODEM和上位机之间的通讯。这种通讯方式属于有线通讯的一种。用户只需要将电话线接入到端口位置就可以实现远程通讯。在上位机开始拨号的过程中,集中器上面的指示灯会处于常亮的状态。在命令执行完毕之后,集中器的指示灯和MODEM的指示灯都会熄灭。集中器的上位机指示灯是判定通讯进程的重要指示,保证通信模块的灵活性和稳定性是设计工作的重点之所在。研究人员要将这方面作为通讯模块设计重点,加强模块结构和主板之间的联系。
第二,红外通信设计。所谓的红外通讯技术主要是采用红外线的形式来对数据进行传递,同样属于无线通讯技术的一种。这种通讯形式不仅价格低廉,而且在联接的过程中保密性较高,损耗程度较低。但是,这种通信设计形式在距离和速度方面受到严重的限制,在测试方面的应用价值还有待提升。
集中器下端部位有一个红色的按钮,在抄表的过程中可以将终端设备和集中器相互连接。在指示红灯闪亮几次之后,就可以根据具体的指示来进行操作。在红外通讯指示灯熄灭之后,集中器可就可以退出红外通讯状态。红外信号在进行转化以及传输的过程中主要采用的是不同类型芯片形式,在提升调制解调作用的基础上,提升了信号传输的高效性和整体效率。在实际的电力抄表应用的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对抄表现场的检测工作加强重视,同时对于集中器的各项参数进行科学合理地控制。为了保证远程抄表工作进行的高效性和准确性,需要在实际的工作中选择素质相对较高或者是对操作技能掌握程度较强的工作人员。而且集中器设备的红外功能比较突出。
2.4下行通讯模块的设计
人们经常说的下行通讯,主要是指集中器和相关的终端设备所进行的数据传输。从项目设计工作中可以看出,AT系列的芯片可以用户上行和下行通讯设备当中。而TX和RX系列芯片仅仅可以用户下行通讯的终端设备当中。在下行通讯模块设计的过程中,主要涉及到的就是载波形式的通信口,芯片以及各种串口、控制口等等。加强数据的传递是集中器设备的最终工作目标,提升设计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也可以有效地提升电力远程抄表工作的高效性。
第一,载波通信设计。下行载波通讯模块的主控芯片是专为面向未来的开放式自动抄表智能信息家电以及远程监控系统而设计的单芯片片上系统,它除了具有功能强大的微处理器外尤其在高精度模/数转换以及电力线载波通讯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它的扩频通信单元是PL2000系列专用电力线载波通信集成电路的升级内核具有更强的抗干扰能力更高的数据通信速率和更大的软件可配置灵活性。
第二,RS-485设计。在电力通讯方案的设计中,下行通讯除了采用低压电力载波通讯方式以外,还经常利用RS-485总线通讯方式。因为这样组网方式就较为灵活既可使用RS-485总线和低压电力载波混合的方式组网,也可以使用可靠性比较高的全485方案组网。而且可用于RS-485接口的芯片种类也越来越多实现这种通讯的技术也相当成熟。
2.5JTAG的设计
本设计采用SAM-ICE仿真器调试程序,SAM-ICE是专为ATMEL的AT91系列ARM处理器设计的JTAG仿真器.标准的JTAG接口是4線,分别为测试模式选择、测试时钟、测试数据输入和测试数据输出,JAG测试允许多个器件通过AG接口串联在一起,形成一个AG链,能实现对各个器件分别测试,JAG接口还常用于对FLASH器件进行编程.通过JTAG接口可对芯片内部的所有部件进行访问,因而是开发调试嵌入式系统的一种简洁高效的手段。
3、结束语
集中器通过MODEM通信方式接收来自上行信道的主站命令,处理器将接受到的命令转换为一条或者多条内部可执行的命令,从而提取历史数据或参数,并对数据进行协议封装传送给上行信道。上行信道将数据按照原路径传送给服务器,同时,通过下行信道抄收各种用户终端的用电量数据信息,并进行存储从而实现智能化抄表工作.这种基于ARM芯片的集中抄表系统是可行的、有效的,它代表着技术发展的新趋势也将会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王玉萍.抄表系统中集中器的设计[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7).
[2]阎浩,叶崧.远程抄表系统中集中器软件的模块化设计与实现[J].现代电子技术,2011(04).
[3]陈凤.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及应用[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2(22).
[4]殷志良.基于IEC61850的通用变电站事件模型[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5(19).
[5]卢恩.一种新的自动抄表系统方案及其实现[J].电力自动化设备,2013(06).
作者简介
漫谈银行的远程视频集中监控系统 篇7
银行的储蓄所一般都安装了摄像机、监视器、多画面分割器、磁带录像机或硬盘录像机, 这些设备在储蓄所内组成了简易的本地化视频图像监控系统。各储蓄所本地化的小系统都是独立的, 监控信息在各储蓄所之间、储蓄所和分行之间无法共享及互相传送。这造成了一方面每个储蓄所都要配备专门的人员来管理维护这些监控设备;另一方面由于储蓄所监控系统的独立及分散, 分行不能在第一时间了解储蓄所的有关情况, 无法及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处理。为了完善银行安全防范体系、提高银行整体防护等级, 在银行内建设一套远程视频集中监控系统是十分必要的。
远程视频集中监控系统除了可以管理传统的视频图像监控系统以外, 还可以管理大量的其他安防设施, 例如防盗报警系统、门禁系统、环境监控系统、ATM机紧急对讲机等。一旦发生异常情况, 远程视频集中监控系统可以及时接收报警信号, 实时地将信息显示在屏幕上, 以便相关人员及时处理干预。
2 需求分析
目前国内各银行监控系统的一般情况如下:
◆分行下属储蓄所的视频图像监控系统采用的录像机一般都已经升级为数字式硬盘录像机, 远程视频集中监控系统具备全面集成、全面兼容的特点, 储蓄所、分行和省行监控系统联网工程可在不更换储蓄所监控设备的情况下实现;
◆目前储蓄所到分行的网络带宽一般为8~10M, 视频图像监控系统可以和银行业务系统运行在同一个网络上, 共享10M的网络带宽, 分行监控中心通过网络远程管理各下属储蓄所的监控图像;
◆市分行和省行都需建立一个监控中心, 分行的监控中心应能通过一个管理平台实现对下属储蓄所等处的视频图像监控系统、报警安防系统、UPS配电系统、环境监控系统等进行集中管理, 从而在分行监控中心实现视频图像远程监控及异地守库;
◆目前分行的金库防盗报警系统只能通过拨打110来报警, 银行需要完成分行及省行对金库的远程集中管理, 实现远程布撤防和远程异常报警功能, 能够利用远程视频集中监控系统中的电子地图显示各地金库的情况, 电子地图的界面应真实直观, 便于值班人员调看及操作;
◆目前银行下属储蓄所的监控管理都在本地实施, 今后的视频图像监控系统及防盗报警系统都必须通过SQL2000数据库进行远程集中管理, 储蓄所所有操作都必须自动生成日志数据并可以存储、打印;
◆分行的监控中心需具备远程开关机、远程升级各类系统配置文件的功能, 以及GPRS时钟同步、SMS短信告警的功能。
3 系统整体结构
参照银行的行政体系, 远程视频集中监控系统采用三级网络管理模式, 即以省行作为整个远程视频集中监控系统的总监控管理中心, 以市分行为二级监控管理中心, 分行下属各储蓄所、分理处等作为监控管理末端, 组成一个广域的视频监控管理体系。这个体系中的各末端储蓄所等处的视频图像监控系统通过网络接入到分行的二级监控中心, 各分行监控中心的监控系统再通过网络接入到省行的监控中心, 这样就建立起了一个完整的远程视频集中监控系统, 银行通过各级监控中心对全行实行统一的远程集中管理。
省行的监控中心可以远程管理分行的监控中心, 也可以通过分行的监控中心直接管理末端储蓄所的监控中心;分行的监控中心可以直接管理下属储蓄所的监控中心, 也可以向省行监控中心发出请求, 调阅其他分行的监控及报警数据。由此, 各级监控中心就可以通过远程视频集中监控系统对银行下属分理处、储蓄所等地的视频图像监控系统进行远程集中控制与管理。
远程视频集中监控系统的结构如图1所示。
4 省行监控中心
省行监控中心是远程视频集中监控系统的最高级控制中心、总控制中心, 中心主要设备包括矩阵控制主机、报警管理主机、ATM管理主机、流媒体转发服务器、分控主机、金库管理主机、门禁管理主机、对讲管理主机、解码卡、电视墙、IP网络寻呼话筒。
省行监控中心远程视频集中监控系统有两个子系统, 即图像控制管理子系统和报警控制管理子系统。
4.1 视频图像控制管理子系统
图像控制管理子系统的主要设备包括矩阵控制主机、电视墙、解码卡、流媒体转发服务器、分控主机等。
(1) 解码卡
解码卡的主要功能是将下级视频图像监控系统的数字硬盘录像机上传的视频文件解码, 供电视墙显示使用。
(2) 矩阵控制主机
矩阵控制主机具有强大的视频处理能力, 可以将解码后的图像任意组合, 传输到需要的显示设备上。
(3) 电视墙
电视墙是监控中心的显示单元, 它接收由矩阵控制主机输出的视频图像并将其显示出来。
(4) 流媒体转发服务器
除了电视墙及操作台以外, 集中存储服务器、调阅控制主机等许多其他设备也需要调用矩阵控制主机输出的视频图像文件, 这些设备需要调阅的视频图像必须经过流媒体转发服务器的转发。
(5) 分控主机
银行里有许多相关人员需要调看视频图像, 这些人员不必身处中心机房, 只需要在自己的工作电脑上安装客户端软件就可以远程调看监控图像。这些人员的调阅必须获得授权, 管理调用者权限的设备就是分控主机。
4.2 报警控制管理子系统
报警控制管理子系统的主要设备包括报警管理主机、ATM管理主机、金库管理主机、门禁管理主机、对讲管理主机、IP网络寻呼话筒等。省行下属的各分行通过计算机网络将下属储蓄所、无人值守银行、ATM机等处的各种报警信息传输到省行的监控中心, 监控中心的各管理主机对所辖前端的报警信息进行处理, 并向前端发送反馈, 完成报警信息的实时处理。
(1) 报警管理主机
报警管理主机主要是接收各分行报警主机通过计算机网络上传的报警信号。报警管理主机接到报警信号以后, 立刻发出各种指令, 如在电视墙上弹出报警位置附近摄像机的视频图像画面, 在电子地图上显示报警方位及报警种类, 同时启动声光报警器提醒机房值班人员, 还可以将报警信息通过短信或电话发送到预先设定好的电话上。报警的时间、类型、位置等信息会生成日志文件保存在主机内, 以供查询。
(2) ATM管理主机
ATM管理主机是专门管理ATM机报警信号的报警管理主机, 功能与报警管理主机类似。
(3) 金库管理主机
金库管理主机是专门管理金库报警信号的报警管理主机, 功能与报警管理主机类似。
(4) 门禁管理主机
门禁管理主机负责接收的是银行重要部位的门禁信息, 包括开门时间、进出人员、门禁工作状态等。门禁管理主机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 并且可以将信息保存起来。如果银行的门禁系统具有考勤及在线巡更功能, 门禁管理主机也可以对这些信息进行管理并且储存, 以备查询。
(5) 对讲管理主机
对讲管理主机管理的对象是无人值守银行紧急对讲机、离行ATM机紧急对讲机、储蓄所监控值班室紧急对讲机、分行中心监控机房的紧急对讲机等。这些对讲机都是双向的, 每个对讲机都拥有固定的网络地址, 这些地址信息及紧急对讲的信息都保存在对讲管理主机内。
(6) IP网络寻呼话筒
IP网络寻呼话筒是设在省行监控中心的紧急对讲主动呼叫设备, 拥有固定的IP地址并且接入对讲管理主机, 通过对讲管理主机呼叫各处紧急对讲机, 其信号通过网络传输。
5 分行监控中心
分行监控中心是远程视频集中监控系统的次级控制中心, 其设备与省行监控中心类似, 只是多了一套视频图像存储子系统。
视频图像存储子系统负责对下属各储蓄所等处数字硬盘录像机内的视频图像进行集中备份及保存。一方面, 一般的银行视频图像资料保存时间为一个月, 如果每个营业网点都保存如此长时间的视频图像资料会造成资源浪费;另一方面, 为了保证这些资料的安全, 必须对其进行备份。视频图像存储子系统的主要设备包括集中存储服务器、磁盘阵列。
(1) 集中存储服务器
集中存储服务器的作用就是向流媒体转发服务器发出请求, 将需要保存的视频图像资料保存到磁盘阵列当中。
(2) 磁盘阵列
磁盘阵列的作用是对各储蓄所等处数字硬盘录像机内视频图像的统一存储, 磁盘阵列的主要指标是储存容量的大小, 即硬盘数量的多少。
6 前端网点
分行下属各储蓄所等处安防系统主要由摄像机、报警探测器、报警主机和数字硬盘录像机、紧急对讲机、门禁等设备组成。
6.1 视频图像监控子系统
分行下属各储蓄所等处视频图像监控系统的主要设备包括前端的各种摄像机、显示器、数字硬盘录像机等。摄像机拍摄下来的视频图像接入数字硬盘录像机, 数字硬盘录像机将接收的视频图像压缩处理后, 再对多路画面进行分割, 将处理好的视频信号送到显示器, 通过显示器显示出来, 如此就形成了一个简易的视频图像监控系统。
(1) 前端摄像机
目前, 分行营业网点的前端摄像机大都是模拟摄像机, 采用模拟信号, 这些信号要经过处理才能在网络上传输。
(2) 数字硬盘录像机
数字硬盘录像机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可以对前端摄像机接入的视频图像进行压缩, 即将摄像机传输过来的模拟图像压缩成数字图像 (压缩的算法有许多种, 最常用的是压缩成MP4格式的图像) ;
◆可以对前端摄像机的画面进行分割组合, 将组合好的多路图像传输给显示器, 从而在一台显示器上显示多画面;
◆可以支持对摄像机进行镜头变焦、光圈调整、云台动作等控制操作, 因此可以替代矩阵控制主机, 并且具备了控制主机大部分功能;
◆可以外接拾音头, 获取并保存现场的声音;
◆可以对组合好的数字视频图像进行存储, 并且由于数字硬盘录像机具有网络接口, 每台数字硬盘录像机都有一个IP地址, 机内保存的视频图像文件可以通过网络传输;
◆具有报警联动功能, 可在接收到报警信号以后, 将预设的报警传感器附近摄像机的画面在监视器上弹出、放大显示, 并令弹出画面不停闪烁以提醒值班人员;
◆具有IP网络寻呼话筒接口, 可以接入IP网络寻呼话筒, 使值班人员可以通过话筒与分行及省行的监控中心进行双向通话。
6.2 防盗报警子系统
储蓄所等处防盗报警子系统的主要设备包含各种报警传感器、报警控制主机、报警联动模块、电子地图等。报警传感器将探测到的报警信号传送给报警主机;报警主机接收到报警信号以后, 马上在报警管理电脑上弹出报警地点的电子地图, 同时触发报警联动模块, 启动警铃、警灯、灯光等相关设备, 通知值班人员前去查看现场情况。
(1) 前端报警传感器
储蓄所装有各种各样的报警传感器, 包括红外双鉴传感器、玻璃破碎传感器、门磁/窗磁传感器、振动传感器、红外对射传感器等。
(2) 报警主机
报警主机接收到报警信号以后, 发出信号给防盗报警管理电脑, 在管理电脑的显示器上弹出报警位置的电子地图, 同时通过联动模块启动相应的声光报警器、灯光等设备。报警主机具有网络模块, 可以将报警信号通过计算机网络上传给分行和省行的监控中心;此外, 报警主机具有通信接口, 可在发生异常情况时自动拨打设定的电话号码, 如110。报警信息以日志的方式保存在报警主机内。
(3) 联动模块
联动模块是报警主机控制相应设备的外接继电器控制板, 一般有单路、双路、4路、8路等规格。联动模块一边连接报警主机, 另外一边连接相应的设备, 如数字硬盘录像机及警铃等。
(4) 远程对讲系统
分行下属的各储蓄所、无人值守银行、ATM机等处都装有远程对讲系统。远程对讲系统的主要设备是IP网络寻呼话筒。这些前端营业网点安装的IP网络寻呼话筒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与分行监控中心进行双向对讲, 也可以直接与省行监控中心双向对讲。
银行营业网点的视频图像监控系统及防盗报警系统结构如图2所示。
7 结论与展望
远程视频集中监控系统的突出优点主要体现在管理和控制方面。远程视频集中监控系统允许银行的相关人员在远端集中控制下属网点的视频图像监控系统及防盗报警系统, 对下属网点的这些系统统一设置参数, 统一管理模式, 提高管理效率, 减少管理成本。远程视频集中监控系统是一个双向的系统, 监控中心可以向下管理营业网点, 营业网点也可以向监控中心发出请求, 调阅备份资料, 改变设置参数等。
远程集中 篇8
风能作为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蕴藏量巨大,分布面广,开发利用潜力巨大,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1]。随着中国清洁能源战略的实施,风电场的建设和发展进入到一个快速增长期,风电场的数量和规模都大幅度增加。
然而,由于风电场的选址由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所决定,因此,风电场的分布非常分散,大多处于偏远地区,环境条件较差,覆盖区域大,风电场之间的距离可能非常遥远[2,3],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风电集团公司的远程集约式管理。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和传感技术的进步[4],在风电集团公司的控制中心建立风电场群的远程集中数据采集与监控(SCADA)系统已经具备必要的技术条件,能够实现风电场群日常运行的集中监控、统一调度和管理。
文献[5,6,7,8]基于IEC 61400-25标准对风电场监控系统的架构、通信安全、集成服务模型和风电设备信息模型提出了具体解决方案;文献[4]应用虚拟专用网络(VPN)技术设计了一种基于互联网的风电SCADA系统框架;文献[9]提出了采用无线局域网作为风电场监控系统通信线路的系统实现方案。以上文献均把研究重点放在单个风电场的监控通信标准和通信方式上,没有对风电场群的远程集中SCADA系统进行论述。
本文以传统电力调配一体化系统为基础,结合风电场群远程集中SCADA系统的要求和特点,设计了风电场群远程集中SCADA系统(后面在不产生混淆情况下简称为系统)的总体架构,重点探讨了如何在模型、数据及功能上对传统电力调配一体化系统进行改进和扩展,从而实现风电场群远程集中SCADA系统。
1 系统架构设计
风电场群远程集中SCADA系统的整体架构设计如图1所示。
系统位于风电集团公司控制中心,由数据服务器、前置服务器、应用服务器、Web服务器、网关服务器、工作站、打印机、全球定位系统(GPS)以及安全隔离装置(防火墙)等组成,与多媒体视频终端系统、气象数据系统以及生产管理系统一起共同实现了集团公司对风电场群运行生产的统一监控、统一调度和统一管理。
数据服务器负责数据的处理、存储;前置服务器负责风电场上送数据的采集;应用服务器负责系统各种应用功能的后台处理;Web服务器负责系统信息的互联网发布;网关服务器负责与多媒体视频终端系统、气象数据系统和生产管理系统进行数据交互处理;工作站分为监控工作站、维护工作站、应用工作站,负责实现系统的实时监控、管理维护以及功能应用的人机交互;打印机负责各种信息(如报表、图形等)的打印;GPS负责给系统提供准确的时间信息;安全隔离装置(防火墙)负责不同区域之间信息流通的安全隔离。
不同于图1所示的单网络、单服务器系统结构,实际系统多采用双网络、双服务器模式。双网络能够实现网络流量的动态平衡分流;双服务器采用热主备方式,可保证系统的高可靠性。由于每个风电场通常隶属于不同电网调度,如长江新能源公司的响水风电场属于江苏省电网调度,慈溪风电场属于浙江省电网调度,而控制中心所在的上海电网则没有调度任何风电场的权力,因此系统接收的电网调度命令是经各个风电场转发给控制中心的。
2 模型
2.1公共信息模型(CIM)和IEC 61400-25标准模型简介[10,11,12]
CIM是一个抽象模型,描述了电力企业的所有主要对象,特别是那些与电力运行有关的对象。其中,IEC 61970-301给出了CIM扩展导则:①向已有类中增加属性或属性值;②利用继承和关联关系增加新类;③如果扩展了新的应用领域,还可以增加新包。CIM扩展遵循的原则是最大可能地重用现有CIM。
IEC 61400-25标准是IEC 61850标准在风电领域中的延伸,其中IEC 61400-25-2部分定义了风电场监控通信特有设备的信息模型。风电机组包括风轮(WROT)、传动系统(WTRM)、发电机(WGEN)、变流器(WCNV)、机舱(WNAC)、偏航系统(WYAW)、塔架(WTOW)和变压器(WTRF)等逻辑节点。
2.2 系统模型扩展
传统电力调配一体化系统是基于IEC 61970 CIM建立模型[13],但是现有CIM中没有对应的风电场特有设备(风机和气象塔)的模型,因此必须对现有CIM进行扩展。
在模型扩展过程中,遵循CIM的扩展导则和原则,并且确保与传统电力调配一体化系统已有模型及设备层次不发生冲突,这样能够通过最小程度地修改调配一体化系统模型来建立满足风电场群远程集中SCADA系统要求的模型。
风电场是一组设备的聚合,类似于CIM中Substation类,从EquipmentContainer类派生WindPlant类描述风电场。每个风电场通常拥有1座或多座气象塔,在每座气象塔的若干不同高度(称为气象通道)上监测该高度的气象信息。设计WindMeterTower类和WindMeterChannel类,分别由Equipment类和PowerSystemResource类派生,描述气象塔和气象通道;设计WindGenerationUnit类,从GeneratingUnit类继承,描述风电场经济调度中的风电机组[14];设计WindGridDispatchCurve类,从CurveSchedule类继承,描述风电场电网调度曲线。
由于IEC 61400-25标准中对风机有详细的节点模型描述,因此,在设计风机相关的CIM扩展类时完全可以借鉴引用。设计WindTurbineMover类,从PrimeMover类派生,描述把风能转化为驱动WGEN的机械能的WROT和WTRM;WGEN、WCNV和WTRF共同实现将机械能转化为某电压等级的交流电能,其本质就是同步发电机或异步发电机;参照CIM中已有的同步电机模型,从RegulatingCondEg类派生AsynchronousMachine类描述异步发电机[14]。从Equipment类派生WindNacelle类、WindTower类、WindYawing类,分别用来描述WNAC、WTOW和WYAW。从Equipment类派生WindTurbine类用来描述风机整体。从CurveSchedule类派生WindTurbine PowerCurve类和WindTurbinePowerForecast Curve类,分别描述风电机组功率曲线和功率预测曲线,其中,风电机组功率曲线包括理论功率曲线和实际功率曲线,通过类属性进行区分。
图2显示了系统扩展的设备模型的层次结构,可以看出与传统电力调配一体化系统的设备模型层次结构完全一致。
将系统扩展类统一置于Production包中,具体关系见图3。
3 数据
与传统电力调配一体化系统相比,风电场具有以下特点:①风电场数据因受气象因素的影响,具有瞬变性;②风电场风电机组含有大量不同的多态数据;③单个大型风电场的数据量很大。
风电场群远程集中SCADA系统通过对采样周期内的数据不间断地滑动平均,以周期平均值作为历史数据,克服了传统电力调配一体化系统历史数据采样模式(采样时刻瞬时值代替采样周期值)导致的周期历史数据因数据瞬变而失真的问题。
应用归类化技术,采用特定的分类标准对数据进行分类处理,成功化解了因多态数据影响系统统一应用的问题。
大型风电场数据通常是海量级,如果系统不进行特殊处理,不仅影响系统应用的响应速度,而且系统有用的信息会淹没在数据海洋之中,因而制约系统的高级应用。采用当今成熟的数据挖掘技术,对海量数据应用筛选、甄别、统计、归纳等手段,获取其中有用的数据,从而实现这些数据的高级应用,全面提高系统的智能化水平。
4 功能
传统电力调配一体化系统的SCADA部分实现了风电场群远程集中SCADA系统的基本功能,包括数据的采集、处理、存储、监视和发布、控制、报警、画面及曲线显示、数据统计及计算、报表打印、权限管理。系统还利用传统电力调配一体化系统的高级应用(如拓扑分析、状态估计、潮流计算、无功优化功能)提升风电场SCADA水平。针对系统的特殊应用场合,系统扩展和开发了新的功能来满足实际需要。
系统增加了安全批控功能,能够一次操作同时下发对多台风电机组的启停机、限发电、复位、偏航或调桨控制。
针对风电机组类型数远远少于风电机组数的情形,系统在图形和曲线应用中采用了模板类技术,同一类型的所有风电机组共用相同的图形或曲线模板,显示时根据传入的风电机组唯一性标识就能显示相应风电机组的图形曲线,大大减少了图形曲线绘制和维护工作量。
系统中的风电功率曲线实现了以下2种功能:一是对比某时间段内风电机组的理论功率和实际输出功率随风速变化情况,获取风电机组的实际发电能力与理论发电能力的差别;二是比较相同风速下风电机组不同阶段的实际输出功率,了解风电机组发电能力随时间的变化特性。风速/风向玫瑰图直观展现了统计时间段内各方向(系统采用16方位)风速/风向发生频率大小的风资源情况,为风电场的扩建和系统发电检修计划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系统后台服务每天定时对昨日原始风速/风向、功率采样数据进行预统计分析生成二次数据,风电功率曲线和风速/风向玫瑰图直接应用这些二次数据,加快了功能的响应速度。
经济调度是系统为实现风电场最优运行而开发的一项新功能。由于当前电网调度中心对风电场调度的对象是整个风电场,如何安排风电场内风电机组的发电出力计划由风电场自身决定。系统借助生产管理系统的设备成本数据,利用潮流分析和无功优化高级应用,结合当前风电场设备状态,按照无功补偿装置投切数最少、网络损耗最低、发电风电机组最少、单位发电成本最低的综合原则制定合理的出力计划。
由于风电具有很强的随机性,当风电穿透功率超过一定值后,会严重影响电能质量和电网稳定运行。系统利用自身的历史气象数据和功率数据,结合气象数据系统提供的未来气象信息,综合应用多种预测模型(如基于人工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等统计方法的风电功率预测模型;基于线性化和计算流体力学的物理方法预测模型)开发了风电功率预测功能,进行短期、中期(1 h~2 d)风电场出力预测,然后把预测结果经风电场转送至电网调度控制中心,利于调度部门的统一调度。
风电场群远程集中SCADA系统与多媒体视频终端系统通过联合控制,实现了远程控制达到就地操作的效果。当系统需要对风电场的某区域或设备进行遥控时,首先向多媒体视频终端系统下达命令,让其控制风电场中相应的摄像头进行方向和焦距调整,以便在控制中心能够清晰地观察控制区域或设备的执行过程及结果。
5 应用
长江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现有响水和慈溪2个风电场,分别拥有137台和33台风电机组。2个风电场之间相距遥远,均位于偏僻的海边,交通条件差,自然环境恶劣,风电场值守人员生活工作极其不便利,公司无法对风电场进行集中统一运营管理。
通过在上海控制中心建设运行风电场群远程集中SCADA系统(附录A图A1、图A2、图A3展示了系统运行部分的截图),公司实现了对下辖的每个风电场的远程实时监控、调度和管理,提高了公司集中运行管理水平,同时实现了风电场的无人值守。
附录见本刊网络版(http://aeps.sgepri.sgcc.com.cn/aeps/ch/index.aspx)。
摘要:随着国家清洁能源战略的实施,风电场的数量和规模都快速、大幅度增加。同时,由于各种新型技术的进步,风电场群远程集中数据采集与监控(SCADA)系统的建立具备了必要的技术条件。以传统电力调配一体化系统为基础,参照公共信息模型(CIM)和IEC61400-25标准,通过对其模型、数据和功能方面的改进和扩展,实现了风电场群远程集中SCADA系统,并在长江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上海控制中心得到成功应用。
远程集中 篇9
通信网络防护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 是企业开展全业务运营不可缺少的保障条件, 将直接关系到网络的安全正常运作。特别是机楼防火安全, 不出事则罢, 一出事则是大事。
外部强电入侵总配线架 (MDF) 是通信机楼安全隐患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年来, 各大电信运营商陆续发生了一些由于强电入侵MDF而引发的重大机房火灾事故, 沉痛的火灾事故也引起了集团和省公司的高度重视。因此MDF机房实现有效报警是及早发现外电侵入火灾的有效手段。中国电信集团公司【2008】1428号文要求要将MDF机房告警信号接入有人值守的地方或纳入本地网集中监控, 确保能及时接警处理。
目前现有MDF配线机房仅有本地声光告警系统, 但随着无人值守机房的急剧增加, 当配线架遭遇到强电入侵事故时, 事故信号不能及时通知到运维人员, 给配线架机房造成严重的安全隐患。必须具备一种手段, 及时发现强电入侵事故、第一时间将事故告警信息迅速直接地报告值班维护人员。因此实施将MDF自带总告警信号上传实现远程集中监控将大大地提高实现MDF无人值守机房的防强电入侵能力, 及时发现和处理故障, 为减员增效, 保障网络安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对目前在广东电信公司MDF机房试点运行的3种MDF自带总告警信号上传实现远程集中监控的方式进行综合分析、比较和评估。
2 实现告警信号上传的前提条件
(1) MDF机房的自带总告警器必须为符合YD/T694-2004《总配线架》要求的带有告警信号采集电路开关量信号的具有远程集中监测和集中告警的接口。如果没有, 必须将旧总告警器更换为这种新型总告警器或在旧总告警器上增加开关量信号采集电路。电路图如图1和图2。
A (告警信号取样电位)
(2) MDF机房的保安单元告警、列告警和总告警工作正常。
3 3种上传方式
(1) 建立独立的MDF监控平台
原理:建立独立的MDF监控平台。此方案需建立全新的监控网络, 可独立全面布局监控MDF机房, 利用信号采集器收集配线架故障 (包括接地和告警线断线故障等) 、强电入侵检测设备故障及门禁等详细信息, 并将故障信息通过网络 (专用网或公共网) 送至远端监控中心内的工作站, 在工作站上进行处理和记录。图3为组网图。
(2) 利用机房现有的电缆防盗系统空余端口上传
原理:利用原有电缆防盗系统的空余端口 (22路) 将MDF告警开关量至安保监控系统, 实现MDF总告警信号的传送和集中监控。主机可控制最大255个分机, 并可扩容。系统接警后可通知5级 (主机+ABCD分机) 。图4为组网图。
说明:当总配线架告警状态时所增加的触发电路工作, 电路中继电器开关物理接点断开并将信号送入“电缆告警器”指定的22路, 并触发“电缆告警器”断路告警, 该信号通过自动拨号方式送达网络监控中心主机服务器指示告警的局点 (默认22路为MDF告警专用) , 从而达到远程告警功能。
(3) 利用机房现有的动力环境监控系统空余端口上传原理:把MDF告警开关量信号接入到动力环境监控系统中的空余端口, 当有告警时, 通过动力环境监控系统上传至网监中心产生告警并派单, 同时人工通知维护人员。图5为组网图。
4 三种上传方式综合比较
(见表1)
5 推荐采用方案
从表1可以看出, 利用现有的动力环境监控系统的空余端口进行MDF总告警上传具有响应迅速、运行稳定可靠、建设费用低、操作方便等优点。同时由于动力环境监控系统在全省MDF重点机房及接入网机房安装率较高, 比较普及, 同时已具备空余端口, 只需将旧式总告警器更表1 3种上传方式综合比较换为带有开关量信号采集的新型总告警, 并在动力环境系统上作相应的物理路由和逻辑路由的配置即可。同时由于MDF总告警信号属于无源干接点信号, 该开关量信号通过动力环境监控系统的空余端口进行上传, 不会对动力环境监控系统的正常运行产生影响, 所以建议采用动力环境监控系统实施MDF总告警信号上传至网监中心的方案。
表1中的方案一建设费用较高, 同时由于是独立的工作站并非通过网监中心统一报障和派单, 不便于集中管理。表1中的方案2由于是采用电缆防盗系统的空余端口进行MDF总告警上传, 虽然目前运行亦稳定可靠、建设费用低、操作方便, 但由于是通过拨号方式导致响应时间较慢, 同时由于电缆防盗系统安装普及率不及动力环境监控系统高, 所以这两种方案不建议推广使用。
6 实施效果
目前在广东分公司安装的动力环境监控系统有艾默生、温州创力、天讯和中浩公司的4种型号的产品, 广东公司网运部已分别在广州、东莞、潮州和珠海三个分公司针对这4种不同型号完成了现场试点工作, 试点成功, 运行效果稳定良好。根据试点成功的经验, 广东电信分公司中电信粤网运【2010】63号文要求, 在全省范围内将MDF告警信号通过动力环境监控系统上传到各分公司的网络监控中心, 目前这项工作已经开始全面实施。
7 动力环境监控系统的数据配置
下面以目前在广东电信公司机房使用比较普遍的艾默生动力环境监控系统IDA和温州创力MPJ两种采集器为例, 说明如何进行设置。
(1) MDF总告警信号接入动环监控系统的硬件配置
(1) IDA-DI采集器
硬件连接:将MDF总告警信号连接至IDA-DI中某空闲通道, 将对应通道的三个跳线均设置为2-3短接 (即无源信号) 。
硬件配置:使用TOOLS99软件, 将连接的通道状态设置为“低电平告警”, 通道设置为“直流开关量”。
硬件配置完成之后, 即可在TOOLS99中“采集数据”, 看是否成功。
(2) IDA-IO采集器
硬件连接:将MDF总告警信号连接到IDA-IO中某空闲的模拟通道 (+24V和CH) , 将对应通道的三芯跳线全OFF状态 (即电压信号) 。
硬件配置:使用TOOLS99软件, 将连接的通道状态设置为“直流电压量”, x1=0, y1=0, x2=20, y2=20, 告警上限为6, 告警下限为0。
硬件配置完成之后, 即可在TOOLS99中“采集数据”, 看是否成功。
(2) 艾默生动力环境监控系统网监中心参数设置
使用配置工具软件在相应局站上增加一条数字信号;信号名称改为“MDF强电入侵告警”;选择与上边硬件连接对应的采集单元及通道号;信号属性选择“可视、采集”;条件设置为大于6时产生告警 (IDA-IO) 或者等于1时告警 (IDA-DI) ;存储周期和存储阀值均为0/0/0。其余项不需设置。
保存配置后, 刷新服务器, 重启监控主机使新配置生效, 查看监控主机数据浏览窗口有无新增信号, 并做告警测试。
以下为具体步骤:
注:通道号51为一体化采集器MPJ中一个空闲开关量通道, 并测得该通道号为51。
(1) 用配置工具进行强电入侵告警信号的添加, 告警通道和告警条件的设置。如图6。
(2) 下发配置到前置机, 重启前置机, 使之生效, 前置机上显示出相应的告警信号, 如图7。
(3) 在MDF机房模拟告警1、2秒后, 前置机上产生相应的告警, 如图8。
(3) 温州创力MPJ设置方法
硬件上不需要拨码设置, 也不需要软件设置, 关键是找出空闲的开关通道。
具体步骤如下:
(1) 用一根短接线连接该空闲通道的端子, 然后用测试工具tools99来发现数值由0变为1的开关通道号。
(2) 用配置工具进行强电入侵告警信号的添加, 告警通道和告警条件的设置, 告警通道即步骤1得到的通道号。如图6。
(3) 下发配置到前置机, 重启前置机, 使之生效, 前置机上显示出相应的告警信号, 如图7、图8。
远程集中 篇10
集中抄表系统主要有三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软件平台系统, 第二部分是硬件平台系统, 第三部分是数据传输系统。而且这三个部分相互之间不是单独存在的, 都是相辅相成, 相互兼容的, 同时各个部分的升级换代和功能扩展都比较方便。
1.1 软件平台系统
软件平台系统主要由硬件支撑平台、数据库、应用软件等三部分组成, 其中硬件支撑平台可以实现软件功能扩充升级功能, 对现场维护操作简单化, 可以完成远程操作, 主要采用了远程下载技术和固化核心技术的应用。其中数据库是利用技术型软件对整个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分析筛选, 然后选择有用的数据资源建立操作系统, 主要负责采集数据的引用和搜索。应用软件的存在主要是将系统软件进行封装工作, 使之与供电公司电力营销管理系统连接起来, 这样就可以更好地对系统日常管理工作进行操作。
1.2 硬件平台系统
目前的集中抄表系统中主要是存在以下几部分, 数据集中器:数据集中器能将采集设备采集到的电能信息资源通过网络平台传输到数据库中, 检测数据的同时对传输的数据进行校检, 避免出现电能信息的丢失。其次数据采集器是通过网络总线进入电能表, 将电能表中的数据进行筛选, 对于系统所需要的数据会集中吸收记录, 并且可以根据数据的不同进行分类, 然后将不同的电能数据传输到不同的数据集中器中, 确保电能信息的准确性。再次电压监测模块通过各种传感器的分析, 对电能表进行实时监测, 并将其中的数据进行转换, 然后在将电压数据传输到集中器内, 可以不断监测电压的幅值变化, 确保电压是否正常。控电模块的存在对于硬件平台系统至关重要, 它就像一个开关的功能, 对于用户的电源进行实时监测, 发现问题时可以自动断电, 在断电后所存数据不会丢失, 具有自动修复数据的功能。显示模块主要是利用数码模块对数据采集器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显示, 比如电费数据等都可以通过显示模块清晰的观察到, 使硬件平台系统更为透明化。
1.3 数据传输系统
数据传输系统主要是服务于硬件平台系统, 可以将远程抄表系统中的硬件设备之间实现数据传输, 数据采集器中的数据要通过数据传输系统快速准确地传输。针对国外发达国家在数据传输系统中的研究资料表明, 3G技术可以更好地实现数据传输。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电力载波, 这是3G技术中一种特殊的通信方式, 主要利用了现有电力线将数据采集器中的数据进行转换, 实现模拟技术的合成。这种电力载波技术在线路投资方面节省了开支, 但是由于电力信号的穿透性较弱, 只能在一定区域内适用, 不能大规模应用。其次还有一种传输方式就是以太网, 它主要是以太网采用拓扑总线结构存在的, 不仅提高了传输速度, 而且可以适用于大部分环境下, 局限性较小。
2 远程集中抄表系统存在的难点
2.1 线路特殊负荷影响
我们众所周知的电压电力线路在运行过程中频率波动比较大, 这样就给低压电力的传输运行带来了巨大考验, 给远程集中抄表系统增加了困扰, 为了减少低压线路频率波动带来的噪声污染, 我们就必须要对集中器内部进行硬件和软件结构的修改, 这种自动测控集中器可以将噪声信号进行有效过滤, 从而保证线路正常运行。
2.2 低压电力线路造成影响
在低压电力线路生产运行过程中往往会对电能表发出的脉冲信号造成损坏, 造成电能表失真的状况。在电力改革后, 将小容量电容换成大容量担任, 这样就对电能高频载波信号起到了抑制作用, 在电力设备检查过程中对于不满足系统要求的线路要及时做出改造更换, 以免造成更大的损失。
2.3 电能数据分析阻塞
在电力线路运行时采集设备收集到的信息是十分庞大的, 这就需要采用树状分散式结构来进行数据分析处理, 每个电能用户的数据偶会被存储在分支储存器中, 集中器按照系统编写模式进行统一读写。
3 在电力营销管理中远程集中抄表系统的应用及产生的经济效益
近些年工业生产用电和农村用电已经成为我国用电量的主体, 想要满足工业发展的充足能源, 那么电力系统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用电营销管理体制, 利用科学技术对用电用电量进行实时监测, 掌握各处用电情况, 对于何处发生电路损坏、设备异常能够及时得到反馈, 等位电网故障, 从而对电力系统更完善地掌控。目前出现的远程集中抄表系统是其中最为关键地一部分, 它就像一条单向的信息高速公路, 只能将用户的用电情况传输到供电部分, 其中在用户发生缺相、接地不牢、缺零现象出现时就会自动进行故障分析, 及时通知供电部门进行维修。在用户电费账户余额不足时, 远程集中抄表系统会对用户发出欠费通知, 同时对电源自动进行切断。远程集中抄表系统的产生除了对用户用电更加便捷以外, 也对供电部门产生了巨大的效益, 不再像以往一样安排工作人员挨家挨户抄记用电数据, 不仅节省了人员开支, 更节省了宝贵的时间, 提高了工作效率。
4 总结
传统抄表模式中存在着诸多弊端, 影响着供电企业的经济效益, 对此供电企业引进了远程集中抄表系统, 加强了企业内部的电力营销管理, 提升供电人员的业务水平技能, 也将供电服务质量作为重点。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不仅实现了远程集中抄表, 大大节省了人员开支, 也提高了供电企业的工作效率, 完成了供电企业与其他生产企业之间的协作。
参考文献
[1]陆玉新.电子测量技术[M].北京:邮电出版社, 1985.
远程集中 篇11
关键词:红外热像,集中监测,一体化展示,归集共享
0 引言
采用红外成像状态检测技术可有效诊断电气设备的状态及其隐患缺陷。国外红外热像仪的工业化应用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对电气设备进行故障诊断的效果十分显著[1,2];我国电力部门从20世纪80年代末相继开展相关理论方面的研究[3,4,5]。在电力系统中,由红外热像仪检测红外辐射能量,可反映相关部位的温度或热状态变化,进而发现许多电气设备和热能动力设备的缺陷征兆[6]。
目前,电力企业正积极推进状态检修工作,红外热像仪的热像处理技术也在不断提高,但由于红外热像检测尚未解决远程持续监测、统一监控、数据积累及人为操作等问题,未能充分发挥其作用。近年来出现了红外测温与变电站图像监控系统融合的技术[7,8],使其在变电站图像监视的基础上增添了远程红外测温的功能,但由于红外与可见光视场不同,影响其使用效果。文献[9]中提出了一种红外与可见光摄像头一体化云台设计方案,可有效用于变电站内电气设备红外状态预警与诊断,但受限于网络带宽传输限制,未能实现远程集中监测。
针对这些问题,本文通过优化现有在线监测装置的测温数据处理及通信方式,设计站端图像模板匹配模型及平台侧数据调用接口,以实现红外热像的远程集中监测。该研究成果已在广西电网变电设备综合在线监测与评估平台上应用,可实现红外热像状态信息的一体化展示及诊断。通过对部分西电东送主通道、需特维特巡的关键设备针对性地实施应用,可以达到安全、效能、成本的平衡。
1 红外热像技术的应用及影响因素
虽然红外热像测温有利于发现电气设备的各类发热缺陷,但在现场应用中仍然受到一些客观因素的制约,影响其使用效果。
1)从及时性分析,人工存储的热图像仅能实现间断性检测分析,不能对热分布场实时监控和诊断,且由于对设备运行热状态的历史数据积累不足,可能会造成重大设备缺陷发现不及时的事故发生。
2)从数据完整性分析,由工作人员按制定的检测计划在现场逐一测量,并对人为记录进行分析,定期使用红外热像仪进行人工检测,虽然可实现“一台设备多处使用”,但是专业人员须同时检测众多设备,并且人员素质及数据完整性需要满足一定的要求,从而导致人员工作量激增,影响检测效果。
3)从数据通道分析,采用传统的数据图像传输技术,红外数据图像未经压缩转换,虽然图像质量较好,但是占用带宽较大,而且远程上位机功能不受变电站下位机数据通道影响,无法实现数据集中上传。
2 终端监测装置设计
针对红外热像技术在电力系统的应用情况,有必要研究红外热像的远程监测通信技术。但是,红外热像测温是将被测目标表面的热状态电信号,经高增益低噪声放大后,进行模数转换,转换为14 bit的数字信号,如果依然选用无损数字压缩的全数字测温处理及传输技术,将占用约30 M的带宽才能达到红外监测的理想效果,这是限制红外热像远程监控的技术难点。
为了克服测温数据处理及传输的难点,首先需改进红外热像监测装置,使其满足远程监测基本条件。改进的方法是监测装置将图像数据、温度数据分开处理,并传输至在线监测单元服务器,在保证传输流畅视频信号的同时,完成原始可分析数据的同步传输。
2.1 双视场监测图像处理与红外测温匹配
鉴于可见光视场较大,可将红外热像仪与可见光摄像机安装在同一监测装置云台,通过图像模板匹配算法将红外视场融合于可见光视场中,以保证2个摄像头监视同一位置,解决红外热像难以识别设备热点位置的问题。
同时,由于监测装置云台回转精度无法保证,导致难以长时间对准目标。因此,在图像模板匹配算法中,将初次设置的对象目标模板定为参照物,每当云台转到该预置位时,便提取场景特征与参照物进行比对。如果发现偏移,将计算相对位移量,并通知云台运转到对应的修正角度,自动匹配目标。该方式可有效保证单台监测装置对多预置位的巡回监测效果。
2.2 图像信号传输
对于视频图像数据,采用普通视频信号的有损压缩传输方式。视频信号转换流程如图1所示。
监测装置在其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DSP)内部进行图像处理,包括颜色编码转换、自动增益控制(Automatic Gain Control,AGC)等,对处理后的图像进行MPEG4压缩后,再通过网络传输,同时响应网络命令进行测温工作。在线监测单元服务器可将传输回来的模拟信号进行MPEG4解码、回放和转发。
2.3 原始电平采样数据转换及传输
监测装置对14 bit原始电平采样数据的编码及传输,在DSP处理器内部进行原始数据的无损压缩,再按传输控制协议(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TCP)打包传输。采样速度最高可达25帧/s。数字信号转换流程如图2所示。
2.4 温度数据传输
对需要持续监测的温度对象(点温度、区域最高温度等)进行设置,监测装置实时测量上述目标的温度,并将温度数据叠加到对应视的频图像信号上,最终将这些数据按既定通信规约实时传输到在线监测单元服务器。该温度数据传输方式只需要极低的带宽(<1 kbit/s)。
通过改进红外热像监测装置,使之满足模拟测温方式,可将视频图像及温度数据上传至远程网络硬盘录像机(Network Video Recorder,NVR),满足图像及温度数据实时传输的要求,实现了对电力设备的远程红外测温,且其温度数据精度高,网络带宽占用少。
3 监测数据传输方法
为了实现红外热像远程集中监测,需要统一不同型号、不同类型的监测装置,传输采用统一的数据传输规约,并结合红外热像数据的特殊性要求处理、报送数据。
3.1 IEC61850-9-2点对点同步采样
在组网传输红外热像温度及图像数据时,时钟同步的准确性、IEEE1588等同步方式的可靠性,以及网络冲突、网络时延均可能对红外热像在线监测单元和变电设备综合在线监测与评估平台的安全性、可靠性造成影响。因此,本文针对温度数据与图像数据在叠加过程中高精度要求的特点,分析采用IEC61850-9-2点对点方式的必要性和难点,提出了一种实现点对点采样值传输的方法。
根据点对点采样值传输原则,设计了以太网精确数据传输组件,该组件采用大容量现场可编程逻辑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作为协处理器,完成8路以太网数据的收发控制,协处理器承担了数据链路层的全部工作,降低了CPU负荷。组件针对点对点IEC61850-9-2的应用设计了多项功能,适合对变电站多类设备同时进行红外热像监测的数据传输业务。
该组件配置高性能DSP处理器,可及时对接收的数据进行计算处理,分摊CPU的负担。网络协处理器和DSP之间,通过高性能增强型的并行外设接口进行全双工自动数据交换,其带宽达到800 Mbit/s,满足了8路百兆以太网接口的最大理论吞吐量。以太网插件的多项定制功能,如网络风暴抑制、目的地址过滤、有效报文检测等可提高系统在复杂网络环境下正常工作的能力。经测试,单块以太网插件在接收320 Mbit/s有效数据的情况下,可以正常工作。该指标完全能够满足红外热像检测数据在变电站内部或与平台间的传输要求。此外,该插件的以太网接口对上层协议公开,不仅可以承载IEC61850-9-2的采样数据报文,也同样适合承载变电站在线监测类的其他通信业务,如面向通用对象的变电站事件(Generic Object Oriented Substation Event,GOOSE)、IEEE1588等。
3.2 规范数据传输格式
针对集中监测多座关键变电站设备红外热像的需要,提出并制定数据传输格式标准化的要求。首先制订《在线监测装置数据及建模规范》,规定了变电站内的监测装置、接入平台的在线监测装置传输数据的内容和方式,以及进行IEC61850数据建模时应遵循的原则,以达到平台的接入和扩展能力。同时,为了便于进行数据的分析和比较,在通信规范关键技术研究中明确了变压器、隔离开关等8类设备测温数据的系统配置、逻辑节点模型和服务类型3部分内容。具体细节要求有:(1)按照工程远景规模配置数据对象实例(Instantiated Data Object,IDO),在监测装置功能描述文件(IED Capability Description,ICD)中包含具体参数描述和基于字符串描述的属性;(2)将变电站所有需要配置描述文件(Substation Configuration Description,SCD)自动生成的实例描述文件(Configured IED Description,CID)下载到对应元件中;(3)ICD文件需要包含模型自描述信息,如版本信息、修改的版本号等内容。
平台通过综合数据网以《在线监测装置数据及建模规范》接收各变电站在线监测单元的数据,并保存到平台数据库中。在线监测单元通过接入到传输组件协议转换器网关以后,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对象化处理,封装成符合IEC61850的通信对象再传输到监测平台。最后在平台完成集中监控与诊断。
4 平台实时监测实现与诊断算法建模
鉴于应关注单个应用走向,从集成的整体角度考虑架构层面的问题[10,11],将各站端红外热像数据统一接入变电设备综合状态在线监测与评估平台,可满足在线监测一体化信息集成的发展需求[12],在此基础上对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可进一步提升其监测实用性。
4.1 监测数据集中调用及控制功能实现
为了统一平台红外视频及图像调用接口的规范,规定平台与各红外热像在线监测单元之间采用ActiveX控件的方式进行视频和图像的控制和数据交互。ActiveX控件满足以下三大要求:(1)以压缩包(CAB格式)的形式加载到平台;(2)支持同时运行多个实例;(3)可接入同一厂商全系列监测装置。根据以上要求,分别制定系统类接口、音视频类接口及控制接口。红外视频图像调用接口构成如图3所示。
系统类接口主要调用不同型号的装置控件,音视频类接口则完成图像控制功能,而控制接口则完成云台控制及预置位调整等命令执行。
由于变电设备红外视频/图像的数据量大,频繁上传这些数据会导致整个网络通信性能下降。所以平时仅上传各监测预置位区域内最高温度及温度越线告警信息,必要时监控平台通过人工触发的方式直接查看和分析红外视频或图像。平台调用和查看红外图像流程如图4所示。
4.2 诊断算法建模
由于电力设备故障的性质、部位和严重程度不同,导致设备表面温升值及空间分布特征也不相同,所以,分析处理红外热像监测设备监测到的上述设备运行状态信息,可对设备中潜伏的故障属性、位置和严重程度做出判定。
要实现表面温度精确量测,必须注意到物体的温度不是直接测量,而是通过红外线辐射能投射到热像仪上,此种辐射能与物体温度有函数关系。但事实上,红外线检测器接收到的辐射能,不仅来自物体,也来自物体周围环境、大气层及热像仪本身。因此,红外测温的精度和可靠性与很多因素有关[13]。为确保监测的准确性,对红外热像监测设备类别及监测部位进行分类定义,通过监测数据、相关影响因素的处理与分析,结合判断算法,提出同时归集、加工、分析各种类型监测数据诊断的方法。判断算法模型根据《DL/T 664带电设备红外诊断应用规范》要求及现场技术条件设计,包括表面温度判断法、相对温差判断法、同类比较法、档案分析法等。500 kV玉林变电站红外热像监测如图5所示。
5 现场应用实例
经过对某220 kV试点站全站红外热像扫描、分析,于2012年8月20日发现2号主变110 kV侧变压器1024刀闸(1024接地刀闸一侧瓷瓶端部)温度相对同类型设备相同部位的温度高许多。红外监测图像及对应的可视光图像如图6所示。
采用同类比较法、点温差法来分析缺陷,分别取图6(a)中三相的瓷瓶柱头点01、点02、点03的温度,点01的温度为54.7℃,点02的温度达到77.4℃,点03的温度为46.8℃。可以看出,点02的温度明显较其他2个相同部位点温度高,由此判断是上端接线夹接触不良导致过热。
后经使用便携式红外热像仪进行现场复测,确认该点温度偏高。在设备停电消缺之前,通过变电设备综合状态在线监测与评估平台对该设备进行持续监测。经过检修人员处理,拧紧接触部位后,温度降至正常。
6 结语
【远程集中】推荐阅读:
远程集中抄表系统05-14
远程集中控管系统01-23
银行远程集中授权08-24
远程集中监控方案10-19
远程集中抄表系统问题05-15
远程自动集中抄表系统11-06
远程数据集中器12-30
智能远程集中监控系统12-11
远程教育集中学习制度07-26
国库集中支付与会计集中核算之我见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