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结算

2024-08-07

集中结算(精选7篇)

集中结算 篇1

一、会计集中结算向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转轨的必要性

会计集中结算指的是财政部门通过建立专职的会计结算机构,由专门的会计人员,运用现代化的会计处理手段和科学规范的会计处理方法,对行政事业或其他单位的会计业务进行集中核算和监督的一种管理制度。它是我国公共财政管理体制的一项重大改革,它的执行对于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支出管理,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有重要的作用。然而,在执行会计集中结算的过程中,有些地方还存在一些不足。所以,积极推进会计集中结算向国库集中支付的转轨,实现两者的有效融合,可以解决国库资金多环节拨付问题、闲置浪费问题,达到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目的。笔者认为,会计集中结算向国库集中支付转轨从长期来看是必要的,也是大势所趋。

国库集中支付的执行有利于财政管理部门从较高的层面上管理预算资金,进而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国库集中支付的结算主体是财政部门,国库集中支付改进了会计核算的内容,这种改变有利于财政资金的合理调度。进行转轨后,财政执行单位不仅可以掌握财政性资金的拨付使用状况,而且能够做到预算内外资金统筹安排,确保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工资等的按时足额发放,确保对一些公益事业等方面的投入。政府财政资金的投入可以从更宏观的方面去把握实施。转轨后也有利于财政单位更好地行使财政监督职能,可以节省出大量人力用于宏观的监督。对于一些日常的报账业务则由单位自行处理,优秀的会计人员可以更好地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能动性,继续掌握资金支付的整个环节,对预算单位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全过程监督,有效预防资金使用的随意性、无计划性以及截留挪用等行为的产生,从根本上杜绝私设小金库、转移财政资金的现象。

总之,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是一种规范的财政资金管理制度,这项制度从2004年在我国正式实施以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保证了财政资金的安全运行。作为一项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的重要举措,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打破了传统的资金运行方式,在一定程度对各部门的利益进行了重新整合。然而,在会计集中结算向国库集中支付转轨的改革过程中,也存在并反映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会计集中结算向国库集中支付转轨存在问题

1. 部分主体执行转轨制度的积极性受到影响

我国执行会计集中结算向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转轨,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然需要众多各级政府、事业单位以及金融机构的积极协调与配合。然而,制度的转轨过程中势必要打破原有的各方利益均衡,那些在制度转轨过程中利益受到损害的相关主体的制度执行积极性必然受到极大的消极影响,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阻止或者破坏制度的转轨。例如,在国库集中支付之前的会计集中结算条件下,政府部门的财政资金拨付经常是按额度拨付给各预算部门分割使用的,这种会计集中结算下,各个事业单位的资金自主权很大。部分部门通过资金延滞入库、资金截留、资金挪用等方式来实现部门利益。在执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以后,很多款项都有专门的使用规定,大部分部门资金运用的随意性受到极大约束,很多单位二次预算分配权和对资金的直接使用权受到极大地限制。在这种制度的严格监管条件下,财政监督得到了加强。所以,这个转轨过程必然会引起部分单位对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抵制情绪和反对心理,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延缓甚至推迟集中支付制度执行的效益。此外,政府各部门和银行的均衡关系破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部分主体执行制度的积极性。在执行会计集中结算时,很多银行和政府部门之间是互惠互利的代理关系,银行在这种代理过程中获得了大量的业务,而且可以得到数额可观的代理手续费等好处。然而,在执行国库集中支付后,银行业务量得到了限制,代理的手续费收入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因此,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转轨执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部分主体执行制度的积极性。

2. 财政资金支付的风险防范体系尚不成熟

在会计集中结算条件下,很多财政单位、事业部门都可以为其业务的发展进行适当的融资,行政单位部门间也经常可以为本部门或者别的部门的项目融资进行担保。这种部门与部门之间、单位和单位、单位和银行的担保关系,为财政单位的项目融资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然而,在执行国库集中支付以后,很多单位的融资或者担保项目融资就存在着比较大的风险,一旦项目没有成功,国库资金就要面临着被转移支付的风险。从会计集中结算转轨到国库集中支付,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建立起一套应对行政事业单位资金风险管理的制度,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在执行过程中还是面临着多种风险因素,这些因素的客观存在会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转轨制度的效益。

3. 软件信息系统的应用衔接水平有待提高

会计集中结算向国库集中支付转轨后,我国大部分地方政府的财政资金拨付管理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软件应用系统一下子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以前以单位会计结算为主要目的的信息核算系统转向以国库核算信息为主要目的的会计电算化核算系统,这种短时期内的较大转变使得很多部门一下子没有办法适应过来。当前,我国很多转轨后的国库支付系统的网络化、电子信息化程度还不够理想,很多以财政为中心的预算资金管理系统成熟度不够,国库、财税和银行之间还没有办法实现横向联网,没有办法满足转轨后各个财政部门对国库资金使用及流向信息的全面把握。所以,在我国成功地实现会计集中结算向国库集中支付转轨后,会计电算化软件信息系统的应用衔接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解决会计集中核算向国库集中支付转轨存在问题的对策探析

1. 进一步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执行灵活性

在会计集中结算向国库集中支付转轨的过程中,政府各个部门之间出现利益均衡的不协调是一个可预见的现象,必须正视这样一个事实的存在,并且充分估量到在制度转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消极阻力,进一步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执行的灵活性,完善预算执行制度。一方面各个地方的财政部门要提高自身的思想认识,争取在制度执行过程中都能够以公共财政的职能要求、以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为主线,争取加快我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转轨的步伐。另一方面,各单位要及时完善预算执行制度,提高预算的编制和管理水平。要综合考虑我国经济增长预期、税源情况等影响因素,应用科学合理的预算编制方法,要重视和细化预算基础工作。在预算执行的各个环节,要统筹兼顾,争取强化预算执行的刚性约束,灵活防止部分单位随意调整和追加预算,扩大预算范围的行为。

2. 建立有效的国库资金支付风险防范管理监督体系

国库集中支付转轨改革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在执行过程中还是面临着多种风险因素,对这些客观存在的风险影响因素,笔者认为,制度上应该建立有效的国库资金支付风险防范管理监督体系加以防范。一方面,制度上可以设立多种财政集中支付模式;另一方面,财政部门应该加强预算外资金的管理,以防范资金支付的账外风险,防止预算内资金向预算外资金转移,尤其是对于那些有特殊用途、管理上比较严格的社保资金等更应该集中纳入预算外资金支付管理体系,以有效防范资金使用过程中的占用、挪用风险。

3. 进一步加快转轨后财政国库信息系统的建设步伐

对于转轨后出现的信息系统应用衔接问题,我国有关单位应该加快国库信息系统建设的步伐,加快国库系统网络化和电子化的建设步伐。有关地方部门单位应该尽快及时地和软件开发商联系,尽快完成应用软件的升级工作,保证信息传输的及时和完整。尤其是应该注重完善支付系统的功能和优化信息运行的工作流程。另外,在可能的条件下,要尽快实现国库、财政和银行的全面联网,以实现国库集中支付过程中的网络化管理和监督,真正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保证信息资源的及时传递和高效运行。此外,在国库集中支付信息系统真正应用后,各个财政部门还应该注意强化平常软件操作的规范性和日常监督的有效性。事实上,要建立的财政管理信息系统和国库管理操作系统主要包括:预算编制系统和预算执行系统、收入支出管理等系统,通过上述管理系统使各类财政收支在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中实现高效、安全运行。

总之,无论是会计集中核算制还是国库集中支付制,目前来说可能都还不完善。应积极寻找两者对接与融合的最佳途径,以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资金缴拨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的现代财政国库管理制度为目标,从根本上解决当前集中会计核算和国库集中支付中存在的问题。随着财政改革的深入,集中会计核算和国库集中支付的完善,财政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将更加规范;预算执行和收支信息将更加透明、完整、准确和及时,财政资金的运行管理和调控使用将得到更大提高。

参考文献

[1]赵长宝.会计集中核算向国库集中支付的转轨[J].农村财政与财务, 2004, (2) .

[2]周泳.会计集中核算向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转型初探[J].财会通讯, 2008, (3) .

[3]赵晓梅.会计集中核算与国库集中支付融合的思考[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9, (4) .

集中结算 篇2

据悉, 上栗县各通信公司的基站数量近700座, 如果各基站分别到县城及各乡镇供电所营业厅交纳电费, 需开具发票数百张, 同时客户在电费交纳过程中费时费力, 又延长了电费回收周期。

针对上述问题, 上栗县供电公司认真分析研究, 积极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 主动上门与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广电等集团客户联系沟通, 就缴费方式存在的问题进行协商, 将原来分散缴费方式转变为集中缴费, 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实行集团化缴费后, 每月由核算人员查询各集团客户所有通信基站电费, 告知客户电费金额及收费明细, 客户按协议要求预存约定的电费, 实行统一扣划, 供电公司向客户出具总电费发票。通过全电子托收式交费, 大大简化了集团客户的交费流程, 提高了电费及时到账率和电费归集率, 加快了电费回收速度, 同时也避免了因欠费停电导致通信基站信号中断等一系列问题。

集中结算 篇3

1 物资采购集中结算在铁路企业的运用

铁路企业主要从事的都是和铁路运输相关的业务, 在全局范围内有50家运营站段, 主要业务集中在车务、机务、工务、电务、车辆几大块上, 由于铁路系统本身的复杂和庞大, 涉及的物资设备的品种和数量也相当庞大。在执行物资采购集中结算之前, 大部分物资都是由各运营站段自行采购付款, 期间不乏出现违纪现象以及小金库的存在。在执行物资采购的集中结算后, 通过把各站段的支付审批权统一到路局财务处, 统筹资金的支付, 支付效率显著提高, 违规现象也明显减少。

1.1 物资采购集中结算的原则

(1) 预算内支付原则。铁路企业执行的是全面预算管理, 所有的成本列支都应在预算的范围内进行, 集中结算的物资也必须如此, 集中结算的物资必须在有预算的情况下才能到财务处办理支付手续, 绝不允许无预算的支出。

(2) 分级审核原则。进行集中结算的物资在站段先由材料科进行审核, 主要核对实物和发票是否一致, 根据实物点收入库出具收料单, 审核无误后再由站段财务科进行总体审核, 准备好中标通知书、合同 (或协议) 、发票、收料单以及结算签认单原件等资料后, 由路局财务处进行最后审核。

(3) 与物资采购招标相对应原则。只有通过物资采购招标平台招标的物资才能进行集中结算, 也就是说进行集中结算的物资必须有中标通知书。对物资的采购和结算进行规范化管理, 从招标到结算都要集中管理, 两者必须一致对应。

1.2 物资采购集中结算审核内容

(1) 对中标通知书的审核。中标通知书所列的中标项目、规格型号、计量单位、中标数量及中标单价, 必须与发票开具的明细项目、收料单上的明细项目以及合同签订的明细项目保持一致。

(2) 对发票和收料单的审核。收料单上所列内容与发票开具的内容必须一致, 包括产品名称、规格型号、数量及购入单价等。铁路物资信息管理系统目录未列示的项目或者其他客观因素使得收料单无法与发票保持一致的, 需上报物资处核实, 结算时需提供物资处的书面说明材料。同时收料单位需在收料单上进行手工备注, 使实物、发票、收料单三者保持一致, 并由经办人签字确认。

1.3 物资采购集中结算的付款流程

各收料单位将集中结算票据收齐, 在规定时间内送达财务处会计科, 会计科审核完毕后将单据送到财务科, 财务科按照接收单据的时间顺序和供料单位的供应额度填制付款单, 付款单由科长、处长审核签字批准后依次付款。

2 物资采购集中结算的应用成效

物资采购集中结算实施七年来, 集中结算范围逐步扩大, 各运营站段的生产用物资基本上80%是通过路局进行集中招标采购并结算, 大大降低了物资采购的风险系数, 加强了资金使用的安全性, 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

2.1 结算手续完善, 降低了物资采购的风险

物资采购集中结算的手续在实践中不断得到了完善, 发票、收料单、中标通知书、合同、由单位领导和财务主任以及经办人进行签字的结算签认单, 都能够一一对应。各部门联合把控大大降低了物资采购的风险系数, 确保了账实相符, 把无中标通知书进行结算、中标通知书的项目和结算项目不符、中标通知书超期等一系列不合规的问题都提前发现并解决, 从根本上控制了风险的发生。

2.2 结算程序完善, 加强了资金使用的安全

物资采购进行集中结算之后, 由原来的站段一家审核变成了站段、路局双层审核、双层把关, 使结算的程序更加完善, 相当于给资金上了双保险, 增强了铁路局对站段的财务控制力。

2.3 资金使用效率提高

由铁路局进行站段物资采购的集中结算之后, 加速了路局内部的资金周转,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也增强了铁路局的融资和偿债能力, 优化了资源的配置。铁路局可以根据资金的总量总体把控, 付款的灵活性也更高。例如, 在物资采购的业务中几家站段欠同一经销商共1000万元, 在实行集中结算之前, 各站段必须按合同规定付全款。实行集中结算之后, 由于资金的付款时间统一, 路局可以和经销商协商分阶段付款, 这就极大地缓解了资金紧张的压力, 有效地利用了资金。

3 实施物资采购集中结算应注意的问题

3.1 物资申请计划要合理避免资金浪费

用料单位的物资申请计划, 必须要严格控制申请数量和时间, 避免造成物资积压, 资金浪费。各用料单位根据以往的物资消耗规律, 测定本供货期的预计使用量, 与供货商签订供货合同。按预计数量签订合同的用料单位需根据不同的供货商建立供货台账, 随时把握用料及付款情况, 以便及时签订补充合同或协议。对于预计使用量有困难的单位, 分期根据实际供应量签订合同, 结算时合同供应量、金额要与发票对应一致。对于技术配套、匹配和连续性较强的设备或采取渠道招标采购使用延续性要求高的物资, 经招标办公室审核批准同意延标的, 结算时需提供招标办公室同意延标的书面证明。

3.2 集中采购的物资发现质量问题及时反馈

用料单位必须在收货规定时间内组织验收, 并将验收意见及时反馈订货 (经办) 部门和本单位财务部门。在供货过程中出现产品质量问题必须停止付款的集中结算物资, 收料单位需出具书面说明, 并由主管领导及财务负责人签字确认后及时报送财务处, 以免出现无法弥补的损失。

3.3 为供应商的账户信息建立台账

由于铁路企业已经实行了“营改增”, 收到的发票基本是增值税发票, 发票上的账户信息要与结算签认单认真核对, 开户行及账号不得随意变更。如果由于更名等引起的变更, 则需提供工商局出具的同意更名的核准通知书以及供货单位自己出具的变更函。在日常的审核过程中要建立账户信息台账, 防止供应商通过多头账户进行结算, 确保资金的安全。

3.4 严格按照中标通知书所列项目结算

各收料单位在与供货商签订合同时, 必须根据中标通知书明确的供应量签订合同, 避免实际供应量与中标数量不相符。中标通知书所列中标明细项目是大项中标的, 结算时需将中标通知书项目拆分成与发票一致的明细项目, 并附说明。拆分后明细项目单价之和等于大项中标项目的单价。中标通知书所列中标明细项目计量单位与发票开具项目计量单位不同的, 结算时需进行换算, 使二者一致, 并附说明。对于大项中标的道岔配件等特殊物资确实无法拆分, 且计量单位也无法换算一致的, 结算时需提供物资处的书面说明。

3.5 建立集中结算考核奖惩机制

为进一步提高物资采购集中结算的实施效率, 还应建立相应的考核奖惩机制, 一方面对优秀供应商在付款时效上给予优先安排, 另一方面对集中结算执行好的站段给予奖励。

4 总结

集中结算 篇4

教育资金结算中心是教育系统依据《纲要》等政策产生的一件新生事物, 它既不是银行, 也不是非银行金融机构, 它是教育内部结算加强财务管理、深化财务改革的重要措施, 是与教委计财处 (科) 有机结合产生的结合体, 它模拟银行的部分职能在内部实行结算和调度, 是财务管理职能的渗透和补充。

教育资金集中结算最具体的表现形式就在于取消各学校的内部会计, 只保留一名报账员, 在对会计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的基础上选拔部分人员进入新成立的资金结算中心, 负责对各学校的具体会计核算和监督工作。教育资金集中核算形式的具体操作过程是:由各学校的报账员负责向资金结算中心提供日常资金运作情况以及相应的原始凭证, 会计与结算中心承担各学校日常会计的记账、核算和提供报表等会计信息等具体业务。资金结算中心内部有严格的内部控制程序和审核程序, 财政部门可以直接通过资金结算中心了解各学校的具体经济活动, 以此来了解教育资金的具体使用情况。各学校集中核算通过改变会计人员管理体制和会计业务处理程序, 强化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 从源头上遏制各学校资金滥用, 杜绝铺张浪费现象, 达到提高教育资金使用效益的目的。

二、教育资金集中结算管理的成效

(一) 规范了学校的会计工作, 加强会计的监督与核算功能

教育结算中心在会计业务操作时, 根据市财政预算要求, 教委下达的一些具体的预算指标, 对各学校进行了严格的预算控制。学校的无计划开支、随意性开支现象得到了有效的遏止。如学校在采购物品时, 如属政府采购项目, 应严格按照有关的采购计划及程序办理采购事项, 变事后控制为事前控制, 无计划采购现象基本杜绝。又如学校教职工出差, 参加培训, 参加各类会议等均应按不同的报销标准办理费用报销手续。以往绝大多数单位往往不按出差标准办理上述费用的报销, 这样导致学校差旅费用开支居高不下, 费用多支出的现象普遍存在。并入结算中心后, 上述费用报销由中心工作人员严格把关, 差旅费开支降幅明显, 学校的各项经济信息也得以更加真实、明晰。学校领导借助实时查询, 结合结算中心每月一次提供的财务报表及分析, 对单位自身经济活动、财务状况比以往更了解, 学校的经济决策也日趋合理。

(二) 优化了会计组织机构, 提高了会计人员工作效率

会计结算中心成立后, 客观上原有会计人员大量分流。以目前学校现状而言, 该项分流工作压力并不大, 而且益处甚多。首先, 最优秀的会计人员集中使用, 提高了会计核算与监督工作的质量, 对教育系统会计工作实现质的飞跃, 创造了良好的前提。部分会计人员下岗后, 重新拿起课本, 充实到教学第一线, 加强了学校的教学力量, 节约了缺编学校代课教师工资支出, 同时部分学校的外聘会计被清退, 同样节约了一部分人员经费。其次, 部分会计人员充实到资产管理岗位, 如保管员等, 他们以其相对专业的管理技能, 加强了较为薄弱的校产管理, 提高学校资产的使用效益。

(三) 规范了财务管理, 提高了核算质量

实施统一管理、集中核算后, 教育资金结算中心对会计核算质量实行“零差错率”控制, 进一步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会计核算科目按国家财政部规定统一设置, 解决了各自为政、收集、统计数据难的问题;在进入会计结算前, 有个别学校存在有违财务规定的“坐支”现象, 进入中心核算后, 严格禁止、杜绝了这一现象的发生, 保证了“收支两条线”的落实;资金结算中心依据会计法律、法规和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 对各学校在实施会计核算、搞好会计服务的同时, 强化了对学校资金使用情况的事前审核与事中监督, 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教育资金规范、有序和安全运行。

(四) 完善了会计档案管理

会计结算中心加强了对会计档案的管理工作, 严格按照会计档案法规对中心所有的会计档案进行整理, 各种分类号、案卷号、年度标记清晰, 并按类别分期、定点保存;在档案查阅上, 做到手续齐全, 严格按档案查阅规定操作, 确保会计档案安全、完整。

三、教育资金集中结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 对会计结算中心的认识偏差

会计结算中心成立后, 学校仍是会计法人, 校长仍是法人代表, 会计的第一责任人仍是校长。结算中心只是在学校对财务制度的执行力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监控作用, 以规范会计核算。学校的各项报表虽是结算中心编制, 但仍需校长审核、签字。每年的预算编制、决算分析仍由学校负责。另外, 会计结算中心对学校经济活动进行统一核算, 强化了学校会计工作, 但并不意味着全面替代学校的会计工作。学校的固定资产明细核算, 往来款项的结算及催讨, 学生代管费的结算, 费用开支的初步审查等工作仍不得不由学校承但。所以认为会计结算中心可替代学校的会计地位, 替代学校的全部财务工作, 这是一种误解;把结算中心工作理解为单纯的费用结报, 资金的管理与控制, 这也是一种误解。会计结算中心的工作在有些方面也只能做到大类核算, 至于更明细的核算, 是不能也无法做到的, 许多财务基础工作尚须学校承担。

(二) 财务开支存在一定的漏洞

由于结算中心对各学校上交的有关支出凭证只能从凭证的合法性、规范性方面进行审核, 对经济业务的真实性、合规性却无从查实, 不能从源头实施真正的监督和管理, 所以会计的监督作用仍受到一定的局限。会计结算中心对于学校、单位有意的规避行为很难作出有效的判断。如对学校有关人员外出出差还是旅游的界定, 购买物品真实性的确定, 人员费用支出真实性、合法性、合理性的确认等。所以很难用会计结算中心这一模式进行彻底的财务监控, 另一方面会计结算中心不应无限扩大自身的责任, 会计责任仍应由学校负责, 费用支出还是应由各单位进行审批, 由其对经济业务的真实性、合法性、合理性负责。

(三) 在执行环节上还存在问题

一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部分学校还存有备用金账户以外的公款私存账户, 用以缴存开学时的大笔收费和其它违规收费;二是从公款私存账户上划应缴统管资金后余额往往形成账外资金, 违规开支, 逃避监督;三是个别财务人员公私不分, 在同一个存折上公私款项混存混用;四是个别学校当日收取的现金很难当天上缴, 需要资金时, 又很难及时得到补充。上述问题的存在, 不仅使资金安全受到了威胁, 又使资金统管流于形式, 难以达到有效管理的目的。

四、教育资金集中结算管理的改进及对策

(一) 抓紧制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及《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在规范各学校日常经费收支的基础上重点检查各学校预算外资金及专项资金执行制度情况, 抓住各学校预算外资金管理、“收支两条线”执行及专项资金立项使用拨付反馈等环节, 按制度严格审核把关, 不符合规定的事项及时制止, 建立资金效益反馈机制。

(二) 设置过渡账户

对规模较大、现金流量较多, 或者位置比较偏的学校, 经学校申请、教育主管部门批准, 可以设立一个资金过渡账户, 让未能及时上缴的资金暂时存放于过渡账户上集中存储。同时, 加强对各学校过渡账户的监管, 除审计部门的日常监督外, 教育部门要充分发挥内审审计机构的审计监督职能作用, 定期或不定期对各学校的货币资金管理情况进行检查, 以达到有效监管的目的。

(三) 加强对各学校财会及财务人员的业务培训

提高业务素质和水平, 严格树立按章办事和资金安全意识, 保持基层财会人员的稳定性和适当的独立性。

(四) 审计部门要把对教育部门的财务监管纳入每年的审计项目计划

在人手紧张的情况下, 每年应从高中到义务教育阶段的各种类型的学校中挑选部分进行审计调查和审计监督, 把资金管理情况列为审计的重点之一, 并将审计中发现的各种问题及时反馈教育局, 以促监管。

(五) 认真开展教育系统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

教育系统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是促进教育系统领导干部党风廉政建设的需要, 也是推进教育系统干部依法行政的需要, 是管好干部、用好经费、提高教育资金使用效益的需要。今后, 应进一步加强对下属学校、幼儿园等领导的经济责任审计, 力争做到“先审计后离任”, 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

参考文献

[1]张爽.会计集中核算之我见[J].辽宁经济, 2004 (7) .

[2]陈咏梅.浅析会计集中核算的利弊[J].经济管理研究, 2006 (2) .

[3]陈丽荣.会计集中核算的利弊分析[J].特区经济, 2006 (3) .

[4]李金华.浅析当前会计集中核算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商业会计, 2006 (6) .

集中结算 篇5

一、林业集团公司的特殊性及其资金管理问题

过去许多林业集团公司由于其既有自身点多面广的特殊性, 即成员企业众多, 地域分布广泛, 又缺乏必要的资金控制技术手段, 资金使用效率低下, 资金管理问题突出。一是林业集团公司对下级各公司的资金没有做到集中管理, 资金分散, 使用效率较低, 特别是流动资金无法监控, 各公司均有不同程度的资金沉淀, 资金风险大。二是林业集团公司未对资金实行统一调配, 一些下属公司资金出现缺口, 另一些下属公司有资金富余, 由于资金管理分散而无法调拨利用, 只能向银行贷款, 资金成本高, 资源浪费严重。三是各下属公司与多家银行的无序合作, 使得内部交易体外循环, 交易费用过高。四是林业集团公司缺乏事前、事中的严格监督, 财务信息不透明、不对称和不集成, 企业的高层决策者难以获取准确的财务信息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因此, 改变林业集团公司目前的资金管理模式迫在眉睫。

二、资金集中管理及其优越性

资金集中管理就是企业将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等由特定的部门按照一定的管理办法集中起来, 依据企业总的战略目标进行统筹运作, 从而达到资源合理配置, 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的一种资金管理方法。资金集中管理模式实质上是企业集团采取集权还是分权管理策略的体现, 是由企业的行业特点及其资金运行规律决定的。一般而言, 资金集中管理的优越性主要表现为: (1) 能够整合整个企业的财务资源, 全面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2) 企业的一切活动均可实时报告, 便于企业进行在线管理, 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3) 实现财务与业务、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及企业与社会等方面的协同, 可以优化资源配置, 最大限度地节约和使用资源。 (4) 在网络财务环境下, 电子单据和电子货币的普遍使用, 可以节省许多中间环节, 促进流程速度和财务效率的提高, 进而加快资金周转速度, 减少银行贷款, 节省财务费用。

三、资金集中管理模式的比较与选择

根据目前的企业管理实践, 企业资金集中管理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统收统支模式——是指企业的一切现金收付活动都集中在企业总部的财务部门, 各下属公司等结算单位不单独设立账号, 一切现金支出都通过总部财务部门付出, 现金收支的批准权高度集中在经营者或者经营者授权的代表手中。

拨付备用金模式——是指企业按照一定的权限统拨给下属公司等结算单位一定数额的现金, 备其使用, 待下属公司等结算单位发生现金支出后, 持有关凭证到企业财务部报销以补足备用金。

内部银行管理模式——是将社会银行的基本职能与管理方式引入企业内部管理机制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内部资金管理机构, 主要职责是进行企业内部日常的往来结算和资金调拨、运筹。

资金结算中心模式——通常是由企业内部设立的, 办理内部各成员或下属公司现金收付、往来结算业务和对外融资的专门机构。它通常设立于财务部门内, 是一个独立运行的职能机构。

财务公司模式——是一种经营部分银行业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其经营范围除抵押放款以外, 还有外汇、联合贷款、包销债券、不动产抵押、财务及投资咨询等业务。我国的财务公司大多是在集团公司发展到一定水平后, 由人民银行批准, 作为集团公司的子公司而设立的, 担负集团公司的理财任务。

统收统支和拨付备用金模式只适用于同城或相距不远的非独立核算的分支机构, 对于异地子公司通常不适宜该模式。同时高度集权的资金控制管得过多、统得过死, 不利于调动下属各子公司开源节流的积极性, 影响下属各层次经营的灵活性, 以致降低企业经营活动和财务活动的效率。财务公司模式下的财务公司是独立法人, 须按照金融企业对外纳税, 势必增加了集团企业的税赋;财务公司还须受到银监会的严格监管, 企业资金运作将受到限制;财务公司不能设立分支机构, 不利于跨地区资金的集中管理。内部银行实行银行化管理, 建立贷款责任制, 强化资产风险管理, 实行相对独立核算、自负盈亏, 这无疑给管理增加难度且对岗位要求高, 运作成本相对较高, 也不适合林业集团公司的具体情况。

而建立资金结算中心, 并使其担任资金管理的核心职能, 实现资金的集中管理, 有利于调整原有资金的分散方式, 有利于改善资金的运行机制, 可以盘活存量资金, 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这种资金集中管理方式具有以下特点:

(1) 各下属公司都有自身的财务部门、有独立的账号 (通常是二级账号) 进行独立核算, 拥有一定的资金经营权和决策权。

(2) 为了减少因分散管理而导致的现金沉淀增加, 提高现金的周转效率, 节约资金成本, 总公司的资金结算中心对各下属公司的现金实施统一结算。

(3) 实行收支两条线。总公司及各下属公司要统一在一家商业银行开立结算账户, 下属公司要开立一个收入户和一个支出户, 收入与支出分别管理, 避免下属公司坐支资金。

(4) 对各下属公司提出的申请有两种管理方式:一是逐项审批制。对各项要款必须列明用途、数额、时间, 经营者或其授权人批准后方可拨出;二是超权限审批制。超过下属公司经理审批权限的部分, 必须经过经营者或其授权人批准。

(5) 由公司总部制定现金管理的规定, 包括收入和支出的规定, 资金结算中心根据这些规定监控各下属公司的现金缴纳与支用。

(6) 各下属公司不直接对外借款, 由资金结算中心统一对外办理。但是, 资金结算中心模式并不意味着将各分公司的全部现金集中到资金总库, 而是强调资金动员、资金流动和投资等决策过程的集中化, 各下属公司拥有较大的经营权和决策权。

通过不同资金集中管理模式的比较分析, 可以认为, 借鉴银行资金管理模式, 运用现代网络技术理财手段, 成立资金结算中心进行林业集团公司资金集中管理是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四、林业集团公司资金结算中心的功能、运作原理、业务流程

1.林业集团公司资金结算中心的功能。

一是结算功能。资金结算中心为下属公司开立结算账户, 将分散在商业银行的账户统一集中管理, 结算中心成为名副其实的资金枢纽。二是监督功能。通过资金结算中心的窗口观测下属公司的经济信息;透过资金结算, 掌握、控制下属公司的经济行为, 真正做到对下属公司资金收入支出的监控。三是信息反馈功能。通过结算中心可以随时摸清各地区下属公司的营运状况;透过现金流量的变化寻求管理的重点、难点和要害, 帮助集团公司决策层加强微调整合, 进行投资、筹资决策。

2.林业集团公司资金结算中心的运作原理。

(1) 账户开设规定。

账户的设立是公司与银行合作运转资金结算中心的基础。为便于资金结算中心能更好地运用银行结算网络, 总公司及各下属公司要统一在一家商业银行开立结算账户, 下属公司要开立一个收入户和一个支出户, 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2) 资金调拨程序及控制。

公司的银行系统的登录应采用银行提供的密码保护系统, 资金调拨须坚持专人密码操作、权限设定原则, 即对于每一笔资金的划拨应在数量上设定权限, 专人必须有其专用密码, 并与特定数量资金的结算中心资金管理人员、财务处长、公司经理的调拨权限相对应, 同时对于每一笔业务的操作人员按其权限设定承担相应责任。具体调拨程序为:根据月度公司资金收支计划, 资金管理员运用资金结算网络的远程查询功能, 获知各单位资金余额后, 结合各单位资金运行情况, 根据其经营需要, 在计划额度内, 由资金管理人员按其权限以“资金调度令”为准, 电话和传真通知有关下属公司, 制作资金付款单据, 通过网络予以拨付资金;对超权限业务可向相应权限领导提出报告, 并由本人或授权人员完成该笔资金拨付手续, 其票据传递及往来业务按规定程序办理。

(3) 资金结算中心的日常管理。

资金结算中心结合总部与各下属公司资金借贷流向情况及会计报表情况, 于月末结账后5日内确定公司总部每月利息分摊数额, 完成利息分摊工作。各单位应针对其在指定银行开立的收入户和支出户分别登记银行存款日记账, 并每天与结算中心核对, 做到日结日清, 每月与结算中心核对账目并调整账务。公司主管财务领导和财务主管可运用资金结算网络的远程查询功能监督各下属公司, 了解其收支计划执行情况, 结合考核制度实行奖罚。

(4) 资金结算中心组织机构设置及分工职责。

资金结算中心需要设置必要的工作岗位并明确各自的岗位职责。

财务总监岗位:财务总监负责公司资金计划、筹措、调剂和运用, 组织编制公司资金预算, 汇总考核资金使用效果, 审理结算中心贷款方案, 审议安排公司投资理财项目资金, 按预算管理要求审理和监督各下属公司的资金计划及使用情况, 组织制定、完善资金结算中心各项规章制度并实施。

财务处长岗位:财务处长负责处理结算中心各项日常管理事务, 拓展外部融资渠道, 了解资金流向、流量及需求, 监督落实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

信贷员岗位:信贷员负责对银行信用的日常维护工作, 提供银行所需的各种报表和资料, 信贷台账的管理、贷款拆借统计分析及成本分析, 办理下属公司借款的具体事宜。

出纳员岗位:出纳员负责办理银行总账户与分账户之间的上划、下拨业务, 各类银行票据的管理, 集团公司的资金调度、投资理财等具体事项。

会计员岗位:会计员负责对相关账务进行处理, 对账户、账簿、凭证、单据、报表等的设置, 检查下属公司的结算手续等。

复核员岗位:复核员负责审查各项资金收支业务, 复核会计凭证, 上报资金日报, 同时兼管相应银行单据及结算中心内部单据审核, 并负责与开户下属公司科目数据核对。

3.林业集团公司资金结算中心的主要业务流程。

根据林业集团公司的一般情况, 资金结算中心主要业务流程包括资金集中管理流程、资金上划流程和资金下拨流程, 具体流程如下:

资金集中管理流程——通过银行接口系统实时对下属公司等各结算单位的收入户账户变动进行日常的实时监控, 若收入户有余额则由系统自动上收到结算中心总账户上, 增加结算单位在结算中心内部账户余额。若结算单位需要资金, 则下属公司等各结算单位通过网上结算系统提交支付款请求, 资金结算中心根据支付指令由中心总账户下拨资金到各结算单位支出账户上, 然后由各结算单位自行对外支付。若结算单位需由中心代为支付, 则也可以由系统再发送一个付款指令, 由结算单位的支出户付出, 同时减少相应内部账户余额。

资金上划流程——每天由系统监测收入户余额状况, 如有资金余额则可以通过银行接口系统自动上收到资金结算中心账户, 在资金结算系统自动生成“银行收款”交易记录, 增加相关结算单位在中心的内部账户余额。同时, 系统根据该笔交易打印“进账单”两联, 一联在中心留做记账凭证, 另一联经过中心盖章后交相关结算单位做财务记账凭证。

资金下拨流程——各结算单位通过网上资金结算系统提交一笔银行支付请求, 资金结算中心接受该请求后, 输入支付所需下拨的资金金额, 确认后向商业银行发出付款指令, 将中心账户上的资金下拨到相关结算单位的支出账户上, 完成下拨业务。同时, 系统自动生成“银行付款”交易记录, 减少各地区公司在中心的账户余额;通过系统打印一式两联的“存款支取凭证”, 一联中心留存记账, 另一联盖章后交给各地区公司做会计记账处理。

五、基于资金结算中心的林业集团公司资金集中管理效益估算

若在资金结算中心未建立前林业集团公司各类借款年平均余额为10亿元, 根据其他已经实行资金结算中心模式进行资金集中管理集团公司的实践情况, 在能够保证相同经济活动的情况下, 资金结算中心资金池只需保留现有借款额度的50%左右, 以1年期贷款利率5%计算, 一年可为集团公司节省的利息支出为:50 000万元×5%=2 500万元, 资金成本的降低幅度高达一半左右, 成效显著。

六、资金结算中心模式下资金集中管理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1.关于下属公司开源节流积极性。

资金结算中心模式下的资金集中管理虽然便于经营者或者经营者授权代表掌握集团公司资金的收支平衡, 提高资金的周转效率, 减少资金的沉淀, 控制资金的流出量, 但易造成下属公司资金管理方面对总公司的过度依赖, 不利于发挥下属公司开源节流的积极性。为此, 林业集团公司需要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 对资金管理和开源节流工作做得好的下属公司给予奖励;反之, 进行必要的惩罚。

2.关于支付瓶颈。

资金结算中心模式下的资金集中管理情况下, 资金的上收、下拨都需要在资金结算中心进行, 由于总部是一对多的模式, 中心因此而集聚了大量的工作, 在下属公司同时出现大额资金需求的情况下, 资金结算中心可能会形成支付瓶颈。为此, 林业集团公司需要与银行建立良好客户关系, 在出现异常资金缺口时, 能够利用银行紧急贷款缓解资金需求。

3.关于连带风险。

由于所有经营资金活动都集中在资金结算中心管理, 会加大资金主账户的连带风险。为此, 林业集团公司需要制定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 定期岗位轮换, 提高员工素质, 减少人为风险的发生。同时, 合理利用票据贴现、信贷管理、授信管理、证券投资、资产置换等理财工具, 选择适宜的投资组合管理和信贷风险管理方法, 增强公司的抗风险能力。

4.关于预算管理。

实行资金集中管理后, 资金结算中心主要根据各下属公司的年度预算编制集团公司的预算, 进行全公司的资金的筹集、划拨等安排, 然而下属公司总是倾向于维护其本位利益, 而不是整体的长远利益, 这种矛盾会影响林业集团公司预算管理的有效性。为此, 林业集团公司需要制定和完善预算考核制度和激励机制, 激励广大员工共同参与预算管理, 根据下属公司、员工预算制定的合理程度实行奖惩, 确保全面预算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朱鲁宁.论企业集团的资金集中管理与集中控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高等教育版) , 2009 (04)

[2].郭湘樱.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模式的探讨——运用财务公司实施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J].中国商界 (下半月) , 2008 (11)

[3].吴豪.构建资金集中管理新模式推动企业集团跨越式发展——中国华电集团公司资金管理模式探析[J].国有资产管理, 2007 (09)

[4].马晓峰.实行资金集中管理提升集团公司价值——中石油资金管理的有益做法[J].财务与会计, 2005 (04)

集中结算 篇6

一、公务卡结算的主要作用

(一) 提高预算资金使用效率, 预防腐败犯罪行为

大量现金的使用不仅影响资金使用效率, 也消耗了巨大的财力、物力和人力, 为偷税漏税、贪污腐败、行贿受贿、金融犯罪在客观上提供了便利。推行公务卡改革, 不仅减少了使用现金的风险, 也减轻了财务人员的工作量, 还可以克服传统现金结算方式的不足, 利用银行卡支付系统实现对公务支出的真实性和规范性全程监管, 是管住钱财、预防腐败的重要手段。

在报销费用时, 在什么时间消费的, 消费了多少钱, 用于什么项目, 都必须要得到主要领导的签字认可, 财务部门还要到网上复核刷卡的时间、地点、数额, 只有当商家、银行、职工三方的信息吻合后, 才能报销, 极大地提高了公务开支的透明度, 使财政资金的流向、项目、数额等更加清晰可控,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不合理的“三公”经费支出, 避免铺张浪费。

(二) 深化财政国库集中支付改革, 提高财政管理水平

实施财政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后, 绝大部分预算单位的支付行为都纳入了财政有效监控。但小额支出中大量使用现金的现象没有得到解决, 推行预算单位以公务卡结算方式取代现金结算方式, 实现支付信息电子化, 不仅方便了小额支付, 而且财政部门能够将公务支出信息统一纳入财政动态监控范围, 保证每一笔财政支出都公开透明, 有利于提高财政管理水平。

二、公务卡消费过程中, 存在的问题

公务卡结算是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深化, 是公共财政管理制度的重要创新, 对于提高财政预算管理的透明度, 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领域具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但在实际进行公务消费过程中, 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 不能从根本上避免腐败, 开虚假发票难避免

从公务卡消费的执行过程来说, 公务卡消费方式解决了以往易发生的凑票报销、虚开发票金额等现象, 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腐败行为的发生, 但还是存在一些漏洞:一是仍可能存在虚假开支的行为, 如果工作人员和商家联合做手脚, 一样可以多开发票、套取现金, 财务部门无法查证;二是公务消费吃回扣的问题将依然存在, 公务卡消费达到一定金额后, 就能得到商家提供的一定比例的现金返还;三是对预防公务支出的严重浪费现象则作用有限, 公务卡无法控制其具体消费金额, 只能还原消费过程和记录消费信息。

(二) 预算外资金不能真实反映出来

按照目前财政财务体制, 政府预算分为预算内支出和预算外支出, 预算外收支的部分几乎完全脱离监管。公务卡结算只是财政授权支付业务中原使用现金 (含一款两票) 结算的公务经费支出, 改由使用公务卡刷卡结算, 对预算外资金无法进行监控。

(三) 公务卡受理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对公务卡支付宣传不到位, 很多公务人员已经习惯了使用现金结算方式, 对公务卡认识不足, 不知道怎么使用, 也不了解报销流程, 不愿意使用, 持卡人刷卡使用率不高, 甚至成为休眠卡。此外, 预算单位没有建立健全统一的公务卡管理制度, 这就会出现财务人员报销不规范, 要求不统一, 使用人员不知如何处理, 影响持卡人员的消费情绪, 抵触使用公务卡。目前我国信用卡刷卡网络系统还不够完善, 一些中小型城市和小商户刷卡网点较少。

三、相关建议

(一) 公务消费的公开透明取决于制度和监督, 为更好地促进公务卡结算方式的实施, 在强制推行公务卡结算的同时, 还应建立完善的使用制度和监督机制, 银行系统加强服务管理, 保障公务卡消费顺利畅通: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用卡意识。各银行机构、单位财务部门应对持卡人消费积极引导、合理的宣传, 促使持卡人深入了解使用公务卡的便利, 熟悉掌握用卡和报销流程, 从观念上逐步接受公务卡结算。

(二) 完善公务卡网络系统, 改进优化用卡环境。财政部门、银行系统等要密切配合。加大POS机布设力度, 及时解决实施过程中存在的技术问题, 为公务卡使用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集中结算 篇7

一、做好结算工作的前提

1. 强化学习,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燃料结算人员要努力学习各种新知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贯彻执行好国家有关法规和各项燃料规章制度、燃料合同及操作规程。在思想上树立主人公的观念,融入角色,以全局为重,以事业为重,不计个人得失。工作中,维护公司形象,维护领导形象,讲团结顾大局,摆正位置,做到服务不缺位,主动不偏位,融洽不空位。

2. 强化基础工作,确保结算工作高质量。

建立好煤炭和运费结算台账,做好燃料统计核算,真实、准确、及时、完整地提供结算信息。规范操作,防范操作风险,确保燃料结算准确率100%。

3. 强化成本领先意识,确保各项工作有效开展。

开拓精神、开阔视野、开放思路,在强化统计分析职能上下大功夫进行突破,努力提升专业化服务品质,为公司实施降低成本管理提供有力的决策依据,为成本控制提供专业化的数据支持,发挥结算数据统计分析职能在成本控制中的作用。

二、做好燃料结算工作重要方法

1. 管理效益化,将双增双节中的具体工作落到实处。

2008年,金融危机给能源企业带来了不利的影响,面对经济的低迷,各家企业都从管理出效益、降低成本出发,提高竞争力。有消息称:民航加强成本管理新规,把每架次飞机起飞降落时的滑行时间降低了3分钟,仅此一项为国家年创收20亿元,可见,管理出效益的重要性。

目前,发电厂的平均燃料成本已占到发电成本的70%以上, 降低燃料成本是贯彻落实成本领先战略的关键。工作中要营造从点滴小事做起的风气,把节约的理念贯彻到日常工作全过程。

具体工作中要以结算数据反映的经营工作内容为出发点,加强燃料成本分析,量化结算统计分析指标,站在部门、公司乃至国家的高度上深入思考:结算数据经过统计分析能反映哪些成本指标和管理指标的优劣;统计分析结果使用什么表现形式能够更有效、更有针对性地为不同的用户提供服务和支持。

标煤单价指标。标煤单价是燃料成本控制的关键因素,能够较为直观地反映燃料单位成本和企业市场竞争力,是领导们关注的重要内容。此指标每月进行一次对比分析,形成书面报告后向公司领导、各部门经理汇报。

各煤种结算数量指标。该指标能够非常准确、直观地反映不同煤种完成月度需求计划情况、年进度计划情况。每个结算周期(半个月)进行一次对比分析,主要以数据表格方式将指标完成情况通报计划管理和调运管理岗位,以便及时调整偏差,确保燃料成本在受控范围内。

各煤种结算热值指标。该指标反映了结算周期内的煤质水平。每个结算周期(半个月)进行一次对比分析,把每个电厂、每个煤种、每个矿别煤质的最优值、最差值以及平均值进行筛选,制作成典型数据表,通报质量管理岗位。

2.业务信息化,提升结算工作管理水平。

开发SCM燃料系统,实施工作始终坚持“规范管理、优化流程、提高效率”的原则,结合系统运行情况和燃料管理实际需要,各模块进行完善和深度开发。燃料信息系统结算模块的开发提升了工作效率,明晰和规范了燃料结算工作流程及功能,适应了发电企业的快速发展,满足了集中结算的要求。并且,将燃料结算信息导入财务FMIS系统和金税系统,结算业务全部在SCM系统完成,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系统的开发,带来了业务流程的规范化、业务标准化、信息共享化,燃料管理工作品质进一步提升。SCM燃料管理系统以业务环节为主线,形成了SCM燃料管理系统的业务流程。每个业务环节都按照既定的流程进行,而且每一个环节的数据确认提交后不可随意修改,并自动带到下一个业务环节,既规范了燃料业务流程,保证了每一笔业务的完整性;又减少了重复录入,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3.工作精细化,实现燃料结算准确及时。

很多工作纰漏的发生并不是这项工作没有做,而是工作精细程度不够。工作能力的高低、工作实际结果很大程度体现在工作细节上,未来企业的竞争就是细节的竞争,细微之处见功夫。去过麦当劳的人,都知道麦当劳的服务非常到位,所有店员都面带微笑,员工实行快捷、准确、友善的服务。为了保证店堂整洁,员工规范中有一项条文是“与其靠墙休息,不如起身打扫”,店内,所有的餐具在打烊后必须彻底清洗、消毒,地板要刷洗干净,餐厅门前也要保持清洁,这些都表明在细节中不断追求完美,才使得麦当劳赫然有别于其他企业,增强了永续竞争力。由此可见,平时人们做事以为付出80%的努力就能百分之百成功了,那是完全错误的,工作从平凡走向优秀乃至迈向卓越,尤其需要精细。管理学告诉我们:细节决定成败。因此,凡涉及到和多个部门协调的工作,需要树立精细意识,以保证结算的准确。

上一篇:扶余油田下一篇:老年住宅的开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