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模式

2024-07-22

集中模式(精选12篇)

集中模式 篇1

一、会计核算中心的优势与缺陷

秦淮区于2002年12月成立了会计核算中心, 承担了全区130多个区级机关事业单位的会计集中核算工作, 经过八年多实践表明, 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在规范会计核算、强化会计监督、加强会计基础工作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是规范了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行为。会计核算中心成立以后, 加强了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问题的研究, 对原来不规范的会计核算作了纠正。如长期以来, 一些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将上级补助收入、其他收入、专项拨款等列入往来款核算, 支出冲减相应往来款, 这种核算方法虚减了单位的收入和支出, 使得会计报表未能真实反映单位的收支状况。

二是规范了核算单位财务支出行为。秦淮区行政事业单位纳入会计核算中心集中核算以来, 会计核算中心严格以财经法规为依据办理核算单位各项报账业务, 有效制约了单位的不规范支出行为。

三是加强了会计基础工作。会计核算中心成立以来, 就加强了报账员业务培训, 着重就报销原始凭证填制、取得、审核、审批程序等会计基础工作做了规范, 有效地提高了会计基础工作质量。

但由于会计集中核算制度未能对财政支出管理体制进行根本变革, 现行财政资金分散管理、部门多头存放的格局仍未改变, 其造成的弊端未能从根本上消除。

(一) 是财政性资金库外沉淀。

秦淮区实行的会计集中核算后, 各单位仍是在指定银行独立开设账户。财政部门拨款程序仍未作任何改变, 根据预算安排定期将款项拨到各单位的账户中, 大量资金仍滞留在单位, 降低了资金使用效益。

(二) 是财政收支信息反馈迟缓。

虽然会计核算中心可及时编制各预算单位会计报表和汇总会计报表, 但各预算单位的会计报表对财政部门掌握财政总体的支出状况意义不大, 汇总会计报表也只是纳入会计核算中心核算的预算单位会计报表的简单汇总, 未能真实反映预算单位的财政支出信息。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可以弥补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在两方面的不足。

二、国库集中支付与会计集中核算实现有机结合的条件及其现实意义

(一)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内涵与特点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 是以国库单一帐户体系为基础, 以健全的财政信息管理系统和银行间实时清算系统为依托, 所有财政性收入集中缴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 所有预算单位需要购买商品或支付劳务款项时, 由预算单位提出申请, 经国库集中支付机构审核后, 将资金通过单一账户体系支付给收款人的制度。

在这种制度下, 财政各项支出不再以拨列支, 而根据财政支出的进度, 以支列支。在财政支出实际支付之前, 所有的资金都集中在国库, 财政部门可以统一调度, 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财政资金的库外沉淀和资金浪费。

(二) 国库集中支付与会计集中核算实现有机结合的条件

首先, 两种制度的操作主体一致, 两种制度都是由财政部和中纪委共同提出, 作为源头治理腐败的一项重要措施, 由各级财政部门负责实施的, 在实施会计集中核算的地方, 推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完全可以充分利用会计核算中心已有的物质、技术、信息、人力资源优势。

其次, 两种制度的工作对象一致, 两种制度工作的主要对象是机关事业单位, 其制度作用的具体对象是财政资金的使用过程。

其三, 两种制度的最终目标一致, 会计集中核算制度是通过改变会计人员管理体制和会计业务处理程序, 强化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 杜绝胡花乱用和铺张浪费, 达到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目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则是通过改变国库资金拨付方式, 解决国库资金多环节拨付、多户头存放形成的大量库外沉淀和闲置浪费, 达到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目的。

从目前秦淮区的现状来看, 会计集中核算已基本成熟, 为国库集中支付提供强大的环境支持和实施基础。因此, 结合秦淮区的特点, 在会计集中核算的基础上实行国库集中支付, 运用国库集中支付的基本机理去创新会计集中核算的运行机制, 使会计集中核算成为有我区特色的国库集中支付的重要一环, 实现二者的融合。

(三) 国库集中支付与会计集中核算实现有机结合的现实意义

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和会计集中核算制度有其现实意义:是从源头上治理腐败的重大措施, 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保障财政性资金的安全和完整, 提高财政性资金的使用效益, 促进经济管理工作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互补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的:有助于强化资金监管工作、有助于加强资产管理工作、有助于规范会计基础工作、有助于完善财政监督机制。

三、关于秦淮区国库集中支付模式的设想

实现国库集中支付的两个最重要的功能:一是实现财政性资金从单一账户直达货物供应商或资金使用者;二是设置国库集中支付单一账户和零余额账户, 实行当日银行资金的先付和财政日结日拨, 减少了财政性资金在国库外的沉淀。

(一) 机构功能设置

要进一步完善会计核算中心的机构设置和职能定位, 使其向国库集中支付转化。在会计核算中心增挂国库集中支付中心牌子 (以下均简称为“中心”) , 两个牌子, 一套人马, 业务上接受财政部门的指导。在中心原有的核算功能上增加了预算指标的录入、资金的拨付等功能。

(二) 账户体系设置

要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单一账户体系的设置。在原有会计集中核算基本账户的基础上, 分别增设一个“国库集中支付单一账户”、“财政零余额账户”和“单位零余额账户”。

“国库集中支付单一账户” (如果国库与单位零余额账户的清算系统不完善, 可以暂时代替国库单一账户) 在商业银行设立“国库集中支付单一账户”代替“国库单一帐户”, 负责接收国库和财政专户拨来的财政性资金并放入一定备用金, 同时与“财政零余额账户”和“单位零余额账户”进行资金模拟清算。“国库集中支付单一账户”的设立, 既解决了大量财政性资金沉淀在预算单位银行账户无法调控使用的问题, 又适应了现行银行网络清算系统不稳定的现实。

“财政零余额账户”为财政部门设在商业银行的财政资金直接支付账户, 主要包括工资性支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支出, 下设统发工资、政府采购、基本建设、各项基金、转移支付等分户。

“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为在商业银行开设的用于财政授权支付的账户, 用于单位的零星支出和不需政府采购的小额购买性支出, 账户下设各个预算单位的分户。

“财政零余额账户”和“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均实行先支后拨的方式, 每日终了或项目结束后, “零余额账户”与“国库集中支付单一账户”进行清算, 清算后“零余额账户”余额为零, 然后定期“国库集中支付单一账户”与“预算内国库”和“财政专户“进行清算, 补足备用金。

(三) 运行程序

在具体运行程序上, 要怎样将预算———国库集中支付———会计集中核算有机的结合起来, 成为一个新的课题。

财政国库支付中心的业务主要分为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 预算单位通过国库集中支付软件 (网络版) 进行资金请拨。

1、财政直接支付业务流程

财政直接支付是由财政部门开具支付凭证, 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 直接将资金支付到收款人或用款单位银行账户。其业务主要包括统发工资、政府采购和其他财政直接支付。

2、财政授权支付流程

财政授权支付是预算单位根据财政授权, 自行开具支付凭证, 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将资金支付到收款人账户。可通过:远程登录方式、支付中心代为录入方式进行。

3、实行零余额账户管理的流程

实行零余额账户管理的预算单位, 其用款计划申报和财政直接支付资金请领业务同上述流程

四、关于这一新模式运行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 编制科学的部门预算

目前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经费实行包干, 支出预算则是根据财政部门制定的标准为依据编制的, 在很大程度上没有考虑到单位的实际收支变化情况。因此在预算问题上, 财政部门根据人大通过的预算进行拨款, 而在预算执行的监督上无能为力, 预算单位的预算编制归编制, 执行归执行, 编制与执行存在很大的差距, 预算执行不严肃。这种状况不利于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推行。为此需要进一步完善预算编制办法。预算的编制要根据预算单位的实际收支情况编制, 既要考虑到收支平衡, 又要考虑到支出结构要适合单位的实际情况, 以利于预算单位执行预算。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 没有科学、全面、准确的预算, 国库集中支付就失去了支付的基本依据。

对年初批准后的部门预算, 发生了调整、追加都必须经过一套正常审批程序批准方可。由于国库集中支付实行后, 单位必须在批准预算范围内进行开支, 但在实际操作中, 年初制定的预算又很难做到完全准确, 这就需要预算单位每月根据实际情况在审批全年预算指标额度内, 向财政部门填报下月“预算执行计划”, 经财政总预算审定后将下月预算计划传递至国库部门。

(二) 作好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

国库与银行之间的协调, 财政在银行的开户, 包括预算内的预算国库, 预算外的财政专户以及财政和预算单位的零余额账户, 要做到国库与银行的实时结算, 以及“财政零余额账户”和“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实行先支后拨, 需要国库与银行间就国库集中支付方式达成共识, 形成紧密配合, 在只有待国库与商业银行之间启动实时清算系统后, 才能达到完全规范的国库集中支付模式的要求。

在国库与商业银行清算系统不完善的情况下, 可在商业银行设立“国库集中支付单一账户”代替“国库单一帐户”, 负责接收国库和财政专户拨来的财政性资金并放入一定备用金, 同时与“财政零余额账户”和“单位零余额账户”进行资金模拟清算。

作好商业银行之间的协调, 由于现有的“财政专户”、以及即将设置的“国库集中支付单一账户”、“财政零余额账户、“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等银行账户并非在同一个商业银行开立, 由于各商业银行在结算系统上的差异, 使得资金调拨与结算上产生一定的困难, 在人民银行与各商业银行之间的具体实施方案出台之前, 只能通过人工传递支票等凭证的方式, 无法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实时结算的国库支付。

作好与基层单位之间的协调, 需要作好与各基层单位的沟通, 在实行国库集中支付中, 基层财务人员将面临大量的工作压力。改革对财会人员专业化程的要求越来越高, 财会人员需要提高自身素质, 熟悉国库集中支付条件下的财务 (下转第56页) (上接第62页) 管理及会计核算, 同时加强学习, 吃透国家财政体制改革的精神实质, 改变知识结构, 扩大知识面, 只有这样才能把财务会计工作做好。秦淮区财政管理部门, 也应加强对预算单位财会人员的业务培训和辅导, 以提高基层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

(三) 发挥会计集中核算中心的核算作用

秦淮区成立的会计核算中心, 承担了全区130多个区级机关事业单位的会计集中核算工作, 成立至今, 各方面条件趋于成熟, 为国库集中支付与会计集中核算两者的融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由同一操作主体对同一操作对象实施业务运作, 可以大大减少建立两套机构的成本, 既解决了资金使用过程的会计监督问题, 又解决了资金拨付过程的闲置浪费问题, 通过制度创新, 共同实现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最终目的。由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没有承担对预算单位财务支出进行全面审核、会计核算、会计监督的任务, 而不能有效地约束预算单位在资金使用上的随意性和铺张浪费的行为, 而会计集中核算制度正好弥补这一不足。

在这个环节, 国库和预算单位应及时将原始凭证传递至会计核算中心, 核算中心予以审核并登记入账, 同时, 对于预算单位往来资金的管理, 可以有效杜绝部分单位隐瞒收入、改变支出用途的行为, 保证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顺利进行。

(四) 开发合适的应用软件;

如国库集中支付管理系统软件的选择, 银行实时结算支付系统、网络预算申报划拨系统、政府电子政府系统以及各系统之间的协调链接等问题, 所以软件的选择与调整, 是实现向国库集中支付转轨的基础。

国库集中支付系统一但实现上述功能, 可克服会计集中核算下存在的弊端。它能及时提供财政支出信息, 规范财政支出管理;促进预算单位计划开支、节约支出;提高预算单位财务管理水平、规范帐务处理;简化资金拨付环节, 方便单位及时用款;增加财政资金使用透明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工作效率;改善我区财政资金紧张的局面;强化我区财政监督检查力度, 促进廉政建设。

摘要: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 作为当前财政收支管理体制改革的两项重大措施, 在提高财政资金效益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会计核算中心能否作为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操作平台?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如何向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发展, 是当前需要探讨的一种新模式。

关键词:国库集中支付,会计集中核算,思考

参考文献

[1]雷宏伟.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与会计集中核算制的关系[J].中国财经报.

[2]黄彤.会计集中核算与预算管理改革[J].中国财经报.

集中模式 篇2

一、对会计集中核算的优点分析

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在规范会计核算行为、促进会计队伍的专业化建设、规范会计基础工作、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单位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的具体过程中,在规范会计的基础工作,强化资金管理,加强会计监督,合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方面取得了如下一些成效。

(一)减少了会计信息失真,提高了会计工作效率

会计信息是指按照会计制度、会计法规以及会计程序将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价值运动所产生的会计数据进行处理、加工,形成有助于决策的财务信息以及其他相关的经济信息。因此会计信息中真实性是其最基本的要求,只有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才能保证社会经济的有效运行。而会计集中核算制度“三分离一公开”的基本做法,有效的减少了会计信息失真,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同时由于这一核算方法减少了核算的中间环节,因此大大的提高了会计的工作效率。

(二)强化了财政监管力度,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会计集中核算的实行,加强了会计监管力度。会计业务处理过程的公开化,彻底打破了过去分散核算形式。取消单位自设的银行账户,单位财政资金的支出都通过会计中心的单一账户进行,统一核算,会计中心有权对各单位、各部门的每笔支出和凭证进行合法性、合理性审查,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各单位遵守财经法律法规的意识,解决了财政监督和管理缺位的问题。由于对单位资金支出和凭证的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就使得每笔资金可以按预算、按项目使用,因此大大的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三)有利于内部控制制度的严格执行

财务集中后实现了资金全过程监督,做到了事前预防、事中控制和事后问效。比如在处理报销、结算等业务时,核算中心对报账人员持有的原始凭证如有效票据等进行层层审核;在审核的过程之中,有效避免了原单位领导的人为干预,所批款项也是直接到达单位。通过计算机网络和会计一级核算系统,将有效的实现对原始凭证的真伪、资金的支付去向和资金的使用效果等的全过程监督,真正防患于未然。

(四)便于财务报表及时准确上报

单位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后,财务报表统一由核算中心出具、上报,减少了许多中间环节,节省了之前财务报表上报的时间周期,从而提高了上报的及时性以及准确性。由于报表的及时和准确,有利于决策者和经营者及时全面了解单位整体经营情况、资金运行情况,及时发现问题,是经营管理者进行经济预测和做出经济决策的重要依据。

二、对会计集中核算的缺点分析

(一)核算单位的财务管理和内部监督弱化

目前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的一个显著问题就是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出现脱节,也就是说,原单位依然保留财务管理职能,但是会计核算工作则交由会计核算中心去进行。这样做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严重影响了财务工作的有效性,导致了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弱化。与此同时,由于核算单位内部的会计与出纳牵制机制消失,报账员实际上履行了会计出纳双重职责,影响了单位经济业务活动健康有序进行。

(二)会计责任主体不明确,增加了审计部门审计监督难题

在会计集中核算实施中,会计业务决策者与执行者分离,财务审批与会计监督的分离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单位的核算权和会计监督权,从而相应地改变了会计责任主体资格。核算中心作为审计部门与被审计单位的中间人,在会计监督工作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盲点,在会计责任问题上出现真空地带。如果出现会计财务处理差错、单位会计信息

失真、违法经济事项等问题,被核算单位认为本单位没有账户及会计人员,不再承担会计责任,因此在追究会计责任时很难界定双方的责任大小,形成单位与中心相互推诿责任的现象,使得资料提供、具体询问、责任认定难度加大。

(三)会计监督职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一名会计人员往往要兼任多个单位财务,甚至有的单位报账员将手工记账凭证做好以后,会计人员只承担审核后录入电脑记账的工作,核算中心成了记账机器,对各报账单位的业务事项知道甚少或根本不知道。会计人员对单位报来的发票只要手续齐全就予以入账,无法判断经济事项的真实性、合法性,会计的预测、分析、监督职能无法发挥。

(四)会计信息的真实性难以监控

作为最基本的会计资料,原始凭证不进能够反映经济业务的真实性,而且还能判断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所以针对原始凭证的审核和监督是非常重要的举措。但是实行会计集中核算以后,核算中心的工作人员由于初始未能参与单位的具体业务,所以就只能根据手续是否齐全、票据是否有效来判断单位报账是否可以报销,至于其反映的经济内容是否真实,就无从判断了。

(五)会计核算与财产物资管理相脱节

会计核算进入中心以后,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无人重视,许多单位管理不到位,造成固定资产入帐不及时,特别是固定资产台帐与卡片经常不入帐,造成帐面长期挂帐,帐实不符。从而造成资产流失。例如:单位固定资产的帐是会计核算中心记账,实物管理是由单位管理,会计核算中心入帐只按发票简单记账,不同的设备不记设备的详细名称,所有的设备都只写专用设备,当单位入固定资产卡片时,拿政府采购合同都对不上,造成了很大的麻烦。

三、完善会计集中核算的建议

(一)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明确会计责任主体

立法部门应尽快根据实际制定有关会计集中核算的法规文件,使会计集中核算有法可依,明确被监督对象的主体和应该承担违法违规行为的法律责任,以及会计核算中心附有的监督连带责任,保障会计集中核算制度规范运行。

(二)强化核算中心的监管职能,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化

要改变核算中心重核算,轻监督,轻管理的职能,必须使其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化,彻底扭转将会计中心视作单纯的核算机构的观念。核算中心不仅要严格按照财经法规办事,同时也必须强化预算资金支付的事前监督,比如在决定资金支付之前应当明确是否可以支付,如何支付等问题,明确后才通知国库和银行付款。会计核算中心只有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化,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才能为企业内部的决策者和经营者提提供科学依据和合理的建议,防范风险,提高经济效益。

(三)提高认识、健全机制、规范管理

为了处理好核算、监督、管理的关系,全面发挥会计职能作用,应从认识上、机制上加以解决。建立约束机制,包括建立定期深入单位制、经济活动分析制等。各单位则应支持会计人员到本单位调查研究,主动接受会计监督,认真听取意见。同时会计核算中心定期和不定期地提供会计信息。

(四)加强并完善往来款项的清管制度

会计中心的主管在对往来款项进行清理时,要认真核对辨别,根据款项的不同性质进行区别处理,尽量避免往来款与预算外收入、其他收入串户入账。定期清理往来账款,避免长期挂账,同时催促单位定期清理避免形成坏账。对呆死坏账进行清理上报经上级管理部门批复后调整,严防利用往来款项调节财政收支。

(五)建立健全财产物资内外监控制度,确保财政资金、财产物资的安全

要按照“管得住、行得通、效率高”的原则建立财产物质内控制度,比如建立大额费用审批制度、大额借款审批制度、超指标审批制度、超用款计划审批制度以及预算单位的财产物资管理制度等。与之同时,会计核算中心还需主动接受来自外部的监督,比如财政内部监督部门、审计、税务等职能部门的监督,形成监督网络系统,形成会计核算中心与单位相互牵制的机制,确保财政资金、财产物质的安全。

水稻集中育秧操作模式与要点 篇3

一、水稻集中育秧模式

1. 播管分开式

该模式由育秧主体组织承担集中育秧工作,农户参与部分育秧活动并提供软盘、地膜等部分育秧物资。这种统分结合的育秧方式,有利于降低管理费用和物化成本,还可降低育秧风险,适合于有劳力而缺技术的农户。

2. 代育式

该模式是农户提供种子,由育秧主体负责育秧,农户不参与育秧过程,只按协议价购买秧苗。该育秧方式适合于在自家附近打工、经商和不愿意育秧的农户。

3. 全包式

这种模式由育秧主体组织并全程负责为农户培育水稻秧苗,农户不参与育秧过程,只按协议价购买秧苗。从理论上讲,这种全包式集中育秧模式是水稻集中育秧技术成熟的标志。但现实是:购秧方担心育秧失败不好索赔;育秧方担心集中育秧的种子多、工作量大、成本高、风险大。因此,推行这种方式还需要一定时间,不可急于求成。

上述集中育秧模式,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和农户的意愿进行选择,也可相互结合运用。

二、水稻集中育秧技术操作要点

1. 选定培育水稻集中育秧主体

水稻集中育秧主体是具有一定水稻育秧能力,并能帮助农户进行育秧的个人或单位(组织)。选定培育育秧主体是水稻集中育秧成败的关键,因此,一般应选水稻育秧技术好,协调组织能力强,有较好群众基础的种粮大户、农民合作社、种粮科技示范户或农技人员、基层组织、涉农企业等。

2. 合理安排水稻集中育秧类型和布局

水稻集中育秧类型主要以塑盘抛秧和塑盘机插为主,科学布局,规模适度,以“方便群众,规避风险”为原则,设立集中育秧点,每个集中育秧点秧田面积以5~10亩为宜,以便于统一管理和农户取秧、运秧。

3. 充分做好育秧准备

①选择优良品种。要根据当地生产实际和农民意愿,选用和推广高产、优质、熟期适中的主导品种。2012年永丰县早稻主导品种有株两优02、淦鑫203、湘丰优402、潭两优83、陆两优996和株两优4024等。杂交早稻每亩大田用种量:塑盘抛秧2千克,塑盘机插秧2.5千克。常规早稻每亩大田用种量在5千克左右。

②秧田准备。一是做好秧田选择。选择背风向阳,地势平坦,排灌方便,肥力中等的田块做集中育秧秧田,塑盘抛秧按秧田与大田1∶25~30、机插秧按1∶80的比例准备好秧田。二是翻耕整厢。播种前按南北方向整理好秧厢,秧厢宽150厘米左右,厢沟宽20~40厘米、深15厘米,腰沟深20厘米,围沟略深(20~25厘米),做到沟沟相通。厢面上糊下松、沟深面平、软硬适中。播种前一周施好秧田基肥,每亩秧田施入25%的复合肥25~30千克。三是育秧物资准备。软盘抛秧每亩大田准备353孔软盘80~90片,长220~250厘米竹拱20根左右。机插秧准备专用秧盘(58厘米×28厘米×2.5厘米)25~30片,地膜宜选用0.21毫米厚的优质地膜。

4. 科学浸种催芽

①晒种选种。浸种前3~5天选晴天晒种3~4小时,可用风选、筛选或水选,清除虫粒、病粒、秕粒,选完种后用清水洗净准备浸种。杂交稻种子饱满度较差,一般用清水选种,以便分级浸种催芽。

②浸种消毒。水温30℃时浸种时间约需30小时,水温20℃时约需60小时。浸种时间不宜过长,实行“少浸多露”。杂交稻种子不饱满,发芽势低,采用间隙浸种或热水浸种的方法,以提高发芽势和发芽率。浸种时用咪鲜胺、三氯异氰尿酸进行种子消毒。

③催芽。催芽前,将浸好的种谷冲洗干净,然后用“两开一凉”温水(55℃左右)浸泡5分钟,再起水沥干上堆,保持谷堆温度35~38℃,15~18小时后开始露白。种谷破胸露白后,要翻堆散热,并淋温水,保持谷堆温度在30~35℃。齐根后适当淋浇25℃左右温水,保持谷堆湿润,促进幼芽生长。同时要注意翻堆散热保持适温,可把大堆分小、厚堆摊薄,播种前炼芽24小时左右。遇低温寒潮不能播种时,可延长芽谷摊薄时间,结合洒水,防止芽(根)失水干枯,待天气转好时播种。每次催芽的种子数量不宜太多,要分批催芽,防止“烧包”。

5. 适时抢晴播种

根据永丰县春播气候特点,在3月中下旬“冷尾暖头”天气抢晴播种。根据亩用种量和软盘多少确定每厢的播种量,分厢过秤,均匀播种,并用泥浆踏谷。播种完成后,用敌磺钠20克对水15千克均匀喷施到厢面,然后插好竹拱,盖好地膜。插竹拱时秧盘两边各留15厘米左右空位,防止盖膜后影响厢边秧苗的生长。膜四周用泥土压实,防止被风吹开,提高保温效果。

6. 精心管理秧田

①肥水管理。芽期半沟水,保持秧厢土壤湿润和供氧充足。抛栽前3~5天每亩追施尿素2.5~3千克做“送嫁肥”。育秧期间,如果秧苗出现绵腐病等病害时要用敌磺钠、咪鲜胺等进行防治。

②膜温管理。秧苗1叶1心后,晴天中午秧厢两头注意揭膜通风换气,傍晚时盖好。膜内温度以保持20~25℃为宜,不能超过35℃。秧厢过长的,温度太高时除了两头揭膜外,中间也要间隔揭膜,以防烧伤秧苗。如遇长期低温阴雨天气,尽量延长盖膜期,促进秧苗生长。经过充分炼苗后,秧龄在2.5~3叶时揭膜,揭膜时最好选晴天下午,厢沟内先灌水后揭开两头或一侧,以防青枯死苗。揭膜后,如遇连续阴雨天气或极端低温恶劣天气要继续盖膜。

③适时、适龄抛、插秧。早稻一般3.5~4叶时抛栽,秧龄控制在28天以内,机插秧秧龄控制在20天以内。

7. 有序做好秧苗分配及育秧物资回收

①秧苗分配。播种育秧后,要在秧厢上挂标识牌,标明购秧农户姓名、秧盘数量等信息,避免分秧纠纷。分秧前要提前通知农户及时整好大田。取秧、运秧由购秧农户负责,要尽量减少取秧、运秧过程中的秧苗损伤,不抛栽隔夜秧。

②育秧物资回收。抛秧后应将软盘、地膜、竹拱清洗干净,储存在阴凉处,以备下次使用,节省来年水稻集中育秧成本。

8. 完善相关手续

①索要购种发票。购种时,要向种子企业或个体经营户索取种子发票,并妥善保存,以防种子出现质量问题时索赔有据。

②签订供秧、购秧协议。育秧主体要与购秧农民签订供、购秧协议,明确双方责任和供、购秧品种、秧苗数量、价格等,协议签订时尽量收取育秧押金或育秧款。

③建立集中育秧到户台账。各乡、村、组均要建立集中育秧到户台账,详细记录农户地址、姓名、承包水田面积、集中育秧品种、类型和购秧面积、价格、联系电话等情况,以便核定水稻集中育秧实际面积和兑现补贴资金。

第一作者简介:高春庭 农艺师,从事农技推广工作,已先后发表调研报告和科普论文30余篇。联系地址:江西省永丰县农业局 邮编:331500。

供电企业集中检修模式探讨 篇4

1 集中检修的可行性

集中检修模式的停电范围与计划检修相似。由于当前电网110 kV及以上线路大都形成了环网或架设了双回线路, 同时大量新型检修工器具的使用, 克服了停电范围大、检修时间长的缺点, 这使得集中检修在现代电网条件下成为可能。而且, 集中检修可以缩短停电时间, 提高设备利用率;可以优化人力和物力资源配置, 使各个部门达到资源共享, 提高工作效率;可以减少运行部门的操作和许可项目, 降低运行人员的工作风险;可以提高工作人员的文明施工和标准化作业水平。所以, 集中检修模式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很好的可行性。

2 实施集中检修的一般过程

(1) 根据工区年度检修计划, 提前合理安排停电时间和集中检修项目。

(2) 提前购置集中检修当中需要的设备或配件。

(3) 相关技术人员要现场勘察, 讨论并制定周密的施工方案。

(4) 制定并报审标准化作业指导书, 进行危险点、危险源分析。

(5) 准备工器具及消耗材料, 提前进行任务分工, 合理安排人员、车辆和作息时间。

(6) 检修部门提前把工作票发送到运行人员。

(7) 调度和运行部门明确停电方案及操作步骤。

(8) 运行人员审核工作票所列工作内容、危险点和安全措施。

(9) 运行人员核实站内接地线、围栏、“五防”设备、安全工器具、照明设备及标志牌等是否完好充足。

(10) 大型停电操作, 站长及相关领导要到现场进行指挥。

(11) 运行人员准备操作票。

(12) 按照“两票”及相关管理规定进行停电操作。

(13) 所有停电结束和安全措施完备后履行工作许可手续, 方可进行检修。

(14) 检修当中合理安排工作进度, 保证检修质量及无违章作业。

(15) 现场要合理布置材料加工区和休息区并维持现场清洁。

(16) 检修工作完成后要清理现场, 申请验收。

(17) 验收人员进行严格细致的验收, 对检修不到位的地方要当场指出。

(18) 检修人员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整改。

(19) 恢复送电。

3 集中检修优点及应注意的问题

3.1 优点

(1) 一次停电可以同时进行设备改造、消缺、预试、检修等多项工作, 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2) 较大的停电范围便于施工器具操作, 特别是施工车辆的展开, 在进行旧设备改造时尤为必要。

(3) 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电气设备的操作次数, 降低了误操作引起事故的可能性。

(4) 整个工作范围内的安全措施一次做完, 减少了运行人员的操作时间。

(5) 工作场地、人员集中, 便于监护。

3.2 应注意的问题

(1) 工作开始前须做大量认真细致的统筹安排, 工作任务不能出现遗漏。

(2) 因动用检修工器具、车辆较多, 检修人员工作量大, 应切实加强现场管理。

集中模式 篇5

胡学峰

[摘要]在计算机技术和通信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合并报表编制发生了革命性变化。文章从实施会计集中核算角度出发,全面阐述了新模式下合并报表编制的流程、内容和存在的问题,给广大报表编制者以启发。

[关键词]会计;合并;集中;协同

我国企业的合并报表编制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在十几年的编制过程中,对于合并报表的争议不断,但合并报表毕竟是反映集团企业整体规模和财务状况的不二手段和唯一工具。合并报表编制是从合并底稿得来,不像个别报表直接由账生成,而合并底稿不容易看懂,这就使得广大会计人员对合并报表望而生畏。且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合并报表还有一些质疑,主要是合并报表是以集团企业汇总报表减去抵销数生成的,而抵销数也就是关联交易数据很难准确取得,这又与会计信息质量的真实、准确、完整不统一。在会计集中核算实施后,这一情况出现了大幅改观。本文从大型集团企业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后如何改进合并报表的编制进行探讨,以给广大报表编制者启示和建议。

一、合并报表概述

合并财务报表,是指反映包括母公司和其全部子公司形成的企业集团整体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的财务报表。合并财务报表是相对个别财务报表而言的,个别财务报表是单个会计主体出具的财务报表,直接由账务生成。就传统方式来说,合并报表是由个别报表合并生成。一般来说,集团企业会计主体越多,关联交易越多,合并报表编制难度越大。而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特别是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和国家政策导向“走出去”的环境下,企业做大做强已形成共识,企业集团不断形成和壮大。这就需要一份高质量的合并财务报表来满足企业管理层作为决策依据。

(一)合并报表编制范围

通常来说,合并报表的合并范围是以控制来确定的。也就是应该把哪些会计主体纳入合并范围。笔者认为,从我国国情来说,合并报表的合并范围确定应该有两个条件:一是有资本纽带关系,即有母子公司关系。在我国有一些依靠集团企业生存的附属企业,也由集团企业控制,领导班子也由集团企业任命,但由于没有建立现代企业的产权关系,而不能纳入合并报表范围。二是有控制关系,即集团企业能够决定或者说是调配个别企业资源配置。一般来说控制和持股比例有正相关关系,超过50%的股权通常就具有控制关系,但也存在特殊情况,不足50%的也可能有控制关系,主要是通过约定或委派管理层重要职位。集团企业应该按上述两个条件把子企业全部纳入合并范围,当然,实务操作中有比较复杂的情况,主要是母子公司之间、各子公司之间交叉持股,这不是本文讨论的重点。对于未纳入合并范围的子企业,有严格的条件限制。

(二)合并报表编制程序

合并报表的编制程序主要包括几个步骤:

1.会计政策的统一

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前,对集团内各成员企业的会计政策要统一,当然也包括会计期间的统一。在我国,这一步可以省略,因为我国执行严格的会计政策管控,统一执行《企业会计准则》。

2.关联交易对账

这一步比较繁琐,需要收集集团企业所有的内部关联交易账务处理,交易双方要完全核对一致。对于会计主体数量庞大的集团企业,对账工作量非常之大,双方账务处理不同期是最大的困难,对账准确性也直接影响合并报表质量。

3.编制合并工作底稿

合并工作底稿实质是起到合并账的作用,即合并报表的数据来源。先把各成员企业的个别报表按项目汇总,列出抵销列,设置汇总数减去抵销数后生成合并数公式,待抵销数填列后得出合并数。

4.编制调整分录和抵销分录

因为合并报表是站在集团角度上得出的数据,需要将内部交易对合并报表项目的影响剔除掉,在合并报表中编制调整分录和抵销分录。这一点可以参照物理学上的内力和外力原理来理解。调整分录是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变权益法处理,然后进行母公司股权和子公司权益的抵销。抵销分录是把原内部交易冲回,视同没有发生。抵销分录的难点在资产内部购建的后续抵销。

5.计算得出合并数据

把调整分录和抵销分录数据填列到合并工作底稿,按公式自动计算得出合并数。这一步要注意抵销数的借贷方向。

二、会计集中核算实施内容

会计集中核算是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网络技术发展产生的财务变革。大型集团企业都试图通过会计集中核算来解决会计信息收集加工难、时间长的问题。本文将以省级电网企业(省、市、县三级产权)为例,全方位、多角度阐述会计集中核算的实施。

(一)数据集中模式

在网络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建议采用一级数据集中模式。数据全部集中到省级公司,市公司和县公司全部通过局域网远程登录到省级公司数据中心进行财务处理。一级部署有以下好处:一是数据集中到一个地方便于加工处理;二是节约成本,硬件设施配备可以起到集约效应;三是提高安全保障系数,由省级公司统一运维;四是从技术上便于管控集团成员企业。

(二)统一各项财务标准

在一级部署的情况下,财务主数据及核算规则必须统一,这也是会计集中核算的前提和基础。一是统一会计政策,要最大限度地消除差异化处理,制定会计核算手册,对同一经济事项要有唯一的处理规则;二是统一会计科目,所有会计主体使用同一套科目体系;三是统一客户、供应商等其他主数据,为关联交易抵销规则设立奠定基础。

(三)账务集中部署

在各项标准统一的基础上,选用硬件及软件系统,开始集团账务的数据部署。硬件要以满足数据存储及软件运行为前提,网络要能满足大容量数据的传输和本地登录速度无明显差异。财务软件的选型很重要,要以稳定、快速、严密为基本条件,也要能满足客户的个性化要求。账套设置要包括实际账、差额账、合并账三类,满足合并报表账表对应的要求。账套设置后要输入期初数,期初数包括实际账和抵销账,都要按上年决算数据录入。账务集中部署后,集团企业可以层层穿透各级主体的明细账及会计凭证,在线审核或稽核其账表数据。

(四)凭证协同设置

账务集中部署后,在同一数据中心,可以设置凭证协同规则,部署协同平台。对于关联交易,由一方发起,另一方确认后在两个会计主体同时生成会计凭证,并在抵销账同时生成抵销凭证。要在协同平台中部署所有可能发生的关联交易凭证模板,且限制关联交易只能在协同平台处理。凭证协同平台把事后对账变为事前控制,极大地提升了抵销数据的准确性。

(五)合并报表编制

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后,合并报表的编制与传统意义上的合并底稿编制发生革命性变化。抵销账核对无误后,由合并账直接出具合并报表,而不是由个别报表层层汇总生成。抵销账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母公司股权投资、投资收益与子公司权益、利润分配的抵销;另一部分是关联交易抵销。这两部分基本通过协同平台处理,只有少部分权益抵销凭证要手工补录。

(六)凭证关口前移

在满足合并报表编制需要的基础上,通过凭证关口前移,提高集中核算质量。会计凭证关口前移是指会计凭证直接通过业务前端数据,配置相应的凭证模板由前端业务推送生成会计凭证。也就是会计凭证由前端业务集成生成,对于暂时没有前端业务的经济事项,再辅以单据配置凭证模板。保证会计凭证自动生成,减少人为差错。财务和业务的集成可以选取成熟套装软件实施,目前成熟套装软件国内技术还不成熟,大多企业选取国外知名软件。

三、集中核算模式下合并报表的连续编制

在集中核算模式下,合并报表不需要每年重新编制合并底稿。在期初抵销数据录入后,每年抵销账只反映变动部分。

(一)股权抵销的后期处理

本年对子公司新增股权投资,可以直接生成股权投资和实收资本的抵销分录。除新增投资外,需要在抵销账补录子公司提取盈余公积抵销凭证,因为按新准则合并报表编制规则,合并报表的盈余公积等于母公司盈余公积。

(二)关联交易后期处理

关联交易的后期处理主要是指上期未实现利润在本期的回冲。例如内部购建固定资产,在个别报表和合并报表反映的固定资产原值是不一样的,在本年个别报表提取折旧需要在差额账调整。该类调整需要建立抵销固定资产卡片,在抵销账中按月运行折旧提取程序,生成红字冲销凭证。

四、合并报表编制新模式的成效和问题

通过以上三部分内容可知,新的集中核算模式下,合并报表的编制变得简单、准确。彻底放弃了合并底稿繁琐的编制过程,揭开了合并报表的神秘面纱。

(一)提高了关联交易对账的时效性

关联交易对账是合并报表编制的重点和难点,在集中核算模式下通过协同平台解决了该问题。协同平台部署是一个复杂艰巨的工程,要逐项梳理关联交易经济事项,设定凭证模板。协同平台难点主要集中在内部购建固定资产、内部金融服务、内部保险服务。大型集团企业实施协同平台一般都要几年的时间,视业务复杂程度而定。但一个成熟的协同平台创造的绩效也是可观的。

(二)提升了合并报表质量

由于关联交易对账工作量很大,尤其是会计主体超过500个,业务板块较全,形成一个完整产业链的时候,对账工作难度呈几何级数增加。传统的合并报表编制往往采用重要性原则,对于双方核对不一致的时候,抓大放小、以小抵账。会计信息质量虽然不受大的影响,也不会造成错误决策,但作为会计信息反映的载体还是受到质疑的。协同平台的实施使合并报表质量有了一个跨越式的提高。

(三)引入合并账概念

通常我们讲会计信息质量的时候,要求账表一致、账证一致,账是表的数据来源。而合并报表是根据合并底稿得来,虽然财政部后来要求合并底稿视同总账作为会计档案管理,但我国毕竟没有统一的合并底稿格式。抵销账和实际账构成的合并账解决了合并报表的尴尬。

(四)未实现利润不能精确计算

企业集团公司集中采购模式探讨 篇6

【关键词】企业集团公司;集中采购;强化措施

一、引言

就眼下的形势分析来说,企业集团公司采购活动中主要采取的模式就是集中采购,随着时间的推移,采购行为也不断得到完善,有效降低了采购成本。但是,随着时间的变迁,集中采购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的新问题,一定程度上束缚了采购工作的发展完善。面对这些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逐步解决现实问题已经成了推进集中采购过程中面临的必然选择。

二、企业集团公司采用集中采购的重要性

企业需要多种资料,对物资的需求量也比较高。采用集中采购管路能有效的保证各个采购环节衔接得当,降低企业的物资成本,进而提升企业经济利益。集中采购过主要是通过物资采购量的集中管理进而提升企业在物资购买中的主动權,集中采购避免了原有分散式采购的弊端,节省了物资的运输费用和采购费用。

当前很多企业采用的是分散式采购,分散式采购遵循了及时采购及时利用的原则,不会造成物资的浪费,但是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损失。分散式采购每次的物资量比较少,增加了运输费用,采购费用及人力物力的投入,总费用远远超过了集中采购。因此需要采用集中采购的管理模式,将采购资本降低最低。

三、企业集团公司集中采购现状

探究采购管理中存在的不足,找出对应的对策,避免其中的不足,不断提高采购管理水平,逐步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是每个企业需要积极应对的问题。

1.对集中采购工作不重视

虽然很多企业集团公司先后出台了集中采购工作规定,成立了采购领导小组,但少数人认为集中采购是相关部门的事,虽参与集中采购项目的立项、评定,也是敷衍了事,致使集中采购制度执行不到位;有的主管领导没有按照集中采购的要求,对物资采购资金结算进行严格的把关,一些必须集中采购的物资采购没有通过集中采购渠道,出现了集中采购制度提得高、落得低,人人管、无人管的现象。

2.采购管理缺乏创新

我国大多企业一般采用比较传统的采购模式,由生产部门根据生产线的需要整理提交采购计划申请书,采购部门再汇总各项计划并编写采购计划表,一般在月末,季末甚至年末,然后上交主管领导审批,最后按计划实施,采购物资并验收登记入库。这种采购模式有很多弊端,库存风险大,容易出现库存积压或短缺的现象,资金量占用大,存在资金链断开的风险。

3.监管责任落实不到位

物资采购部门没能实现对物资采购活动全过程的时时监督,仅停留在合同商洽、签约这一局部环节上,有些人对集中采购监督意识淡薄,在集中采购管理工作中有畏难情绪,不敢放手大胆工作,对于合同履行符合程度的调查、货物进场验收的监理、保证金依法收取等相关组织管理责任没能有效行使。

四、如何对企业集团公司采用集中采购管理模式

为了提升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要从企业当前管理现状入手,根据管理形式,不断优化集中采购管理形式,进而达到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的目的。以下将对如何对企业集团公司采用集中采购管理模式进行分析。

1.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集中采购管理以信息技术为媒介,网上采购成为当前采购的主流模式。网上采购不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节省了资金成本的同时,便于进行规范化管理。网上采购管理模式以完善的制度为前提,各项制度都对集中采购形式有明确的规定,每一项成本交易都要经过严格的审核,进而提升了采购操作形式的透明度,禁止出现暗箱操作的形式。

2.建立并健全采购制度

集中采购管理制度是保证采购程序有序进行的前提和基础,在整体实践过程中要做到有理可依,因此需要以完善的采购制度为基础,按照既定的管理程序,严格制定相关规定。首先对各个部门要有明确的规定;其次要建立采购部门绩效考核制度,将所有部门和项目的物资纳入审核范围内。每个部门在对材料进行利用时,都要详细记录数据,相关工作人员对数据进行定期审查,避免出现物资总量出现差错的情况。

3.加强和供应商的联系

供应商是采购过程中的合作伙伴,为了促进彼此间的长久合作,要营造公平竞争、合作供应的环境;要对合同进行适当的管理,包括信息收集、整理及预算等,定期对信息进行审核和汇总;对合同履行的控制制度进行详细的分析,对出现分歧的合约进行详细的分析,双方工作人员要加强彼此间的沟通合作,了解工作模式和发展形式,从自身立场出发,最大限度的将损失降到最低。

4.强化采购流程的管理

制定合理的计划,考虑到物资总量和企业集团公司当前需要的物资量,对资源进行合理的应用;明确采购程序,考虑到运输费用、人工费用及其他费用,对现场贮藏量进行统计;招标机制要公正合理,按照法律部门的规定要求,做好凭证保存的工作;对项目进行系统的审核,包括采购成本及采购量等,进而保证审核结果的准确性。

五、结束语

企业集团公司相关负责人要重视集中采购管理的应用,对各个环节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整合,最大限度的降低管理成本。只有做好细节方面的工作,才能切实有效的降低采购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朱英华.探索建立集中采购管理模式有效提升企业竞争力[J].北方经济,2014(04)

[2]刘艳琨.房企建筑部品集中采购管理探讨[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06)

[3]刘红静.浅谈企业集团公司的集中采购管理[J].铁路采购与物流.2011(03)

集中采购模式分析与应用 篇7

从采购战略上讲, 目前在国际上先进的大型汽车企业中, 普遍采用集中采购、同步采购、全球采购、平台战略、系统模块化供货、战略性外购和外包等。其中, 集中采购占比重很大, 在理论和实践上, 集中采购在企业采购战略中优势明显。

一、集中采购的含义

集中采购是企业采购的一种组织实施形式, 由企业将具有批量规模的采购项目纳入集中采购目录, 统一由集中采购机构开展采购活动, 从而获得企业采购的规模效益。总的来说集中采购大概包括两层含义:第一, 为了降低分散采购的选择风险和时间成本;第二, 集中时间, 集中人力, 集中采购。

二、集中采购的模式

为实现集团采购业务集中管控的业务需求, 集中采购包括以下几种典型模式的应用:集中采购后调拨;集中定价、分开采购;集中订货、分开收货、集中付款等运作模式。采用哪种模式, 取决于集团对下属公司的股权控制、税收、物料特性等因素, 一个集团内可能同时存在几种集中采购模式。一汽集团根据市场变化情况, 不断的改变和完善自己的采购战略。

1、集中采购后调拨 (或请领) 模式

集团总部或采购中心负责管理供应商及制定采购价格等采购政策, 并且负责采购订货工作。采购中心将分子公司提出采购申请, 进行汇总、调整, 并根据调整结果下达采购订单, 完成后续的收货、入库、外部货款结算等业务。之后, 根据各分子公司的采购申请, 启动内部调拨流程, 制订调拨订单并作调拨出库, 各分子公司根据调拨订单作入库, 两者最后作内部结算处理;或由各分子公司自行到总部进行领料, 直接办理内部结算。在2002年以前, 一汽集团的采购是采用此种模式。

2、集中定价、分开采购

从2002年到2008年期间一汽集团就是采用“集中定价、分开采购”的采购模式。由集团统一与各供应洽谈价格政策和全年的订货总量, 各分子公司按着统一的价格政策, 分别进行订货结算。

3、集中订货、分开收货、集中付款模式

集团总部或采购中心负责管理供应商及制定采购价格等采购政策, 并且负责采购订货工作。采购中心将分子公司提出采购申请, 进行汇总、调整, 并根据调整结果下达采购订单, 将收货通知单给分子公司, 分子公司根据收货通知单进行收货及入库;前者汇集后者的入库单进行与外部供应商货款结算, 并根据各分子机构的入库单与分子公司分别进行内部结算。一汽集团从2009年开始将此种采购模式实施于一汽集团钢板的采购业务中, 实施三年增效明显。

三、集中采购的优越性

通过采购量的集中来提高议价能力, 降低单位采购成本, 这是一种基本的战略采购方式。目前虽有企业建立集中采购部门进行集中采购规划和采购管理, 以期减少采购物品的差异性, 提高采购服务的标准化, 减少了后期管理的工作量。但很多企业在发展初期因采购量和种类较少而进行集中采购, 随着企业的集团化发展, 在采购上就出现分公司各自为政的现象, 很大程度上影响采购优势。因此, 坚持集中采购方式是企业经营的根本原则之一。近年来, 国内一些大中型企业逐步开始实施原材料甚至零部件的集中采购, 集中采购的优势在企业生产中显而易见, 综合起来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集中采购有利于企业整体采购资源的整合

在管理体制保证的前提下, 通过集中采购, 企业将分散在各子公司的采购资源加以整合, 对外体现一家人, 拧成一股绳, 可以使采购规模增大, 吸引更多的供应商加入公司的供应商队伍。集中采购为资源整合提供了便利, 提供了舞台。资源整合不是采购数量的简单相加, 而是从战略上或更高的层面上调整供应商结构, 谋求从更广泛的市场范围内控制资源渠道, 提高资源的保障度。

2、集中采购有利于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是企业上下游之间一种基于协作协调良性互动的经营战略, 它以彼此的主要产品为钮带, 把跨企业的业务运作联合起来, 以期共同降低成本, 经营风险, 提高竟争力。采购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关键环节, 集中采购又使供应链管理在更大、更广、更深的空间内实施。

3、集中采购有利于实现采购与电子商务的完美结合

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集中采购与电子商务完善结合, 大大扩展了其内涵和外延, 如交商流、资金流、物流与信息流有机地结合到一起, 可大大满足银行资金流、物流配送、采购者和生产者不同的需求, 大大提高供应链上每一环节的工作效率。尤其是从企业动作的角度来看, 集中采购与电子商务相结合, 既有利于增加企业物资采购部门与生产职能部门之间的默契, 使得采购部门能够及时准确地接收到生产职能部门的物资需求, 并使其需求得到满足, 同时又有利于库存管理成本和财务费用, 使采购资金得到最大限度地利用, 并可形成经济库存, 减少采购、仓储过程中的费用支出, 减少库存积压, 缩减成员单位的供应机构及相关人员, 实现集团公司对物流的有效控制。

4、集中采购有利于降低交易费用和节约采购成本

由于集中采购遵循了市场经济的规律, 具有招标采购的部分特点。一方面, 能够在供应商之间挑起“背靠背”竞价, 各供应商为了达到其竞争目标, 存在以竞相优惠的价格出卖产品的客观事实。另一方面, 由于集中采购的规划由买方制定, 买方可以更加方便地采用有利于已方的方案确定交易, 实现最佳资源配置的目标, 而且还可以大大节约采购费用。

5、集中采购有利于规范采购行为, 提高采购过程透明度

集中采购从制度上解决了计划权、采购权、使用权三权分离的问题, 健全了规章制度, 明确了各部门的分工, 合理解决了部门之间接口, 规范了采购行为;采购的全过程分别由不同的部门协作完成, 分别接受法律、质检、财务、纪检等部门的监督和检查, 提高了采购过程的透明度, 能够有效地防止企业内腐败的滋生。

6、集中采购有利于提高企业之间的诚信度

集中采购的严肃性高于分散采购和自由采购, 合同的条款得到大多数供应商的认可, 在执行过程中, 双方能够信守承诺, 均衡发货, 企业间的诚信度有了明显的提高。

四、集中采购在一汽集团钢板采购业务中的应用

为强化集团对采购资源的控制力度, 增强集团凝聚力, 提升讨价还价能力, 发挥集团整体规模优势, 缓解钢材资源紧张、价格持续上涨对汽车成本的影响, 逐步实现集团资源科学合理配置、高效有序运行的目标, 集团公司决定, 从2009年1月份合同开始, 对汽车生产用钢板实施集中订货、分开收货、集中付款模式即统一资源、统一订货、统一结算、分别交货的采购模式。

1、集中采购实施的范围:

集团内钢材需求用户涵盖了包括解放、轿车、夏利、吉汽、大众、丰田六大整车公司在内的22个子公司, 其中六大整车公司在2009年的订货量达83.35万吨, 占总量的90.4%。供应商包括宝钢、鞍钢、太钢、蒂森、本钢、首钢、武钢。完全实现资源平台内采购。

2、实施集中采购的原则和要求

按照集团公司要求, 原则上不改变现有物流、配送模式, 仅对可能对实施产生影响的环节做局部调整。采购部与钢厂统一谈判, 争取最大优惠;对特殊模式, 要求相关子公司配合。在子公司资金到位的前提下, 采购中心必须保障资源获取和及时供货。采购中心对采购质量负责, 及时协调钢厂对子公司提出的质量异议甚至索赔做出快速反应。采购中心对子公司做出服务承诺, 保证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子公司必须保证按照采购中心与钢厂确定的时间节点全额支付货款。保证订单的及时提出, 提高订单准确率, 以减少频繁资源调整和合同变更。及时验收、检验, 做好库存结构调整和入、出库管理, 以便及时发现并反馈质量问题。

3、集中采购的采购流程

服务方:供应商的地区公司、子公司委托的第三方物流 (包括铁路专用线、仓储、物流加工等) 。

4、实施钢板集中采购后优势明显

集团实施钢板集中采购三年来, 在谈判话语权、资源保障、结算支付、资源调剂等方面显示出较大的优越性。

实施集中采购, 提升了集团与钢厂谈判的话语权, 进一步扩大钢厂对一汽的价格优惠。例如:2009年的钢板采购价格在2008年价格优惠政策的基础上, 各钢厂又分别给予一汽集团增加优惠50-80元/吨。使集团公司2009年节约采购资金5623万元;2010年节约采购资金7147万元。2010年又通过品种锁定的方式, 使各钢厂给予一汽集团的优惠在原有优惠的基础上高强钢再优惠50元/吨, 大梁板再优惠100元/吨, 就这一项, 2010年节约采购资金2875万元。

实施集中采购, 解决需求不具规模或经营较为困难的自主品牌子公司的资源保障问题。例如:吉林汽车、哈轻、富维冲压件等子公司, 在集中采购之前, 各钢厂不但不给予其价格上的优惠, 在资源紧张时, 甚至根本得不到资源的保障。

实施集中采购, 有利于在集团总量范围内平衡和调剂资源, 同时化解子公司独立订货在需求异常时要求增加资源的困难。

通过集中采购, 统一结算, 共享钢厂给予一汽的支付条件。集中采购之前, 各钢铁公司给予一汽各分子公司的付款方式有5种以上, 集中采购以后, 一汽集团统一了各钢铁公司的付款方式, 并且享受到最优惠的付款方式。

五、结合集团现状对未来工作设想

本人多年从事采购价格管理工作, 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 经历了原辅材料采购资金从几十亿到百亿元的跨越, 同时目睹了一汽集团汽车产量从几十万辆到上百万辆的发展过程。企业在创新中发展, “十二五”的发展蓝图把企业规模定格在500万辆, 这对原辅材料采购来讲, 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如何满足500万辆发展需求, 构建适应发展的采购体系, 优化采购资源网络, 加快核心资源队伍的培育和建设, 强化集团对战略资源的掌控力度, 显得尤为重要。

1、进一步扩大集中采购的范围

一汽集团钢板集中采购, 只是对国内采购部分和一汽内部各分子公司实施了集中采购, 而对每年近10万吨的国外采购部分以及为一汽配套的零部件供应商所需钢板还没有实施集中采购。拒不完全统计, 这部分钢板需求每年能达到25万吨以上, 如果这两部分需求实施集中采购, 能有效的降低进口钢板的采购成本, 特别是把零部件供应商的钢板需求纳入到集中采购的平台上, 对保证零部件的质量和降低采购成本都是大有益处的, 效果会更加明显。

2、进一步加强技术降成本的力度

当前采购部门降成本的方式主要是材料替代, 资源转移, 降成本的效果不是很明显, 也很有限。以后我们要与技术部门和各钢厂通力合作, 在技术降成本上下功夫, 主要体现在, 新钢种的开发, 高强度轻量化, 减少材料功能过剩等方面, 确保综合成本最优化。

3、进一步完善信息系统平台建设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 逐步建立采购电子贸易系统势在必行, 这是目前国际上比较流行的利用计算机网络发布采购信息并进行网上交易的一种现代化采购方式。建立采购贸易系统, 可以打破空间限制, 节省时间, 减少人力和费用。当前集团采购信息平台随着采购业务的延伸还需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创新、修正, 利用这个平台更好地为子公司服务, 确保信息系统平台对当前的采购业务的支撑。

当前市场形势瞬息万变, 竞争越来越激烈, 我们要不断提高自身产品竞争力, 以产品质量、产品成本认定工作为出发点, 借助技术创新赢得市场。作为一汽采购系统的主管部门, 更要在降低采购成本上下大力气, 在采购管理上下功夫, 不断提高采购人员的综合素质, 对大宗具有共性的材料建立健全集中采购体系资源平台, 统一标准, 提升产品质量, 为集团公司“十二五”规划的实施提供资源保障。

摘要:本文结合当前一汽集团钢板采购业务工作的实际情况, 就如何提高集团采购资源的控制力度, 增强集团凝聚力, 提升讨价还价能力, 发挥集团整体规模优势, 缓解钢材资源紧张、价格持续上涨对汽车成本的影响, 逐步实现集团资源科学合理配置、高效有序运行的目标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集中采购,分析,应用

参考文献

[1]孙明海《集中采购势在必行》[1]孙明海《集中采购势在必行》

教学反思的集中模式论略 篇8

一、“延迟结论—扩展反思”模式

教师讲授每个学科, 都有相应的内容核心与结论。传统教学过程常常习惯于由教师来完成, 而新课改倡导学生多参与、多动手。所谓“延迟结论”, 就是教师不要急于下结论, 把得出结论的时间和契机适当往后推延, 并且最好不要由教师而是由学生自己来得出结论, 使学生在反思活动中体验到自主学习的快乐。所谓“扩展反思”, 即发散思维, 其目的是使学生的思维向各个方向发展, 形成多向思维。在幅度上, 参与的学生面要广, 要面向每一个学生;涉及的知识面要广, 力求拓展学生的知识视域和认知空间;在深度上, 思维不能凝固, 不能浅尝辄止, 而要不断增补、充实、升华和深化。“延迟结论”与“扩展反思”两者辩证统一:“延迟结论”是“扩展反思”的前提条件, “扩展反思”是“延迟结论”的效益结果。

二、“设置问题—分聚反思”模式

所谓“设置问题”, 就是“以问题为中心”。教师要潜心思考, 周密设计问题。问题要联系教学重点、难点以及教学目的、目标, 以问题为整个教学过程的驱动力和贯穿线索, 并形成问题环和问题串。所谓“分聚反思”, 是说有分有聚、分聚统一的反思过程。先是把教学目标任务分解为若干个问题, 进行讨论与探索, 然后把对若干个问题的认识整合起来, 形成问题的整合和认知的一体化。这种反思模式, 既有对演绎思维法的运用, 又体现了归纳思维法的精髓, 属于一种综合性思维方法的训练, 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和归纳的思维能力。

三、“学科整合—迁移反思”模式

所谓“学科整合”, 是指在教师指导下, 对有关学科及知识进行连接、渗透与结合。学科整合包括教学思想、内容、方式、手段等各种因素的整合。学科整合的优势, 是能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联系, 实现知识的重组与创新,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所谓“迁移反思”, 即反思的发散、扩延与转化, 突出反思的灵活性和变异性, 突出联想的地位和想象的价值。两者之间, 整合是基础, 是条件;迁移是发展, 是变化。

四、“求异争鸣—创新反思”模式

这种教学反思的模式, 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所谓“求异”, 就是打破常规, 冲破藩篱, 别有寻求, 见识不同。所谓“争鸣”, 即要摆脱教学的思维定势, 冲出既定教案、学案的局囿, 鼓励学生敢思、敢议、敢说, 倡导“三超越精神” (超越教材、超越教师、超越权威) 。教师只有倡导教学开放, 广开教路, 疏通学路, 鼓励“求异争鸣”, 才能真正形成学生的“创新反思”能力。

五、“点拨引导—调谐反思”模式

当前邮政财务集中管控模式探析 篇9

关键词:邮政,财务集中,管控模式,协同化,组织管理

一、邮政财务集中管控理念

财务集中管控模式, 重点在于突破传统较为分散的财务管理模式, 顺应邮政行业集团化企业的集中财务管理趋势。实行邮政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 将信息化技术嵌入邮政财务管理中, 创新整个邮政业的财务集中管控模式, 更好的解决财务信息的集中与财务资源的细化配置问题。

在管控模式上, 转变管控理念, 集中一定的财力物力进行战略方向的调整, 树立财政集团内部整体利益观, 实现投资方向的转变, 实现集中监控、集中管理转变, 帮助邮政集团提高运作效率, 实现集团企业整理利益最大化。

对邮政行业实现财务集中管控, 在这个过程中, 侧重于集权, 但并不是把所有的大权都集中在管理层手中, 而应当在财务风险控制的范围内进行合理的有导向、有原则的分权。这样有利于调动集体的积极性, 更好的实现邮政企业的集中管控。同时要协调好技术与管理之间的关系, 实现邮政企业集团整体利益最大, 提升企业的财务管控水平。

二、实现邮政企业的财务集中核算

(一) 分专业核算与分环节核算

在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 可借助网络实现财务集中核算, 形成完整的核算体系, 对邮政企业的财务集中核算体系实行分专业核算和分环节核算。同时推行新的财务核算办法, 从传统的注重控制可变资本的成本转向控制固定成本。固定成本如人工成本、闲置的房产等仍然有较大的潜力。

邮政业全程联网、联合作业可能导致很多之处无法直接计入到某一专业, 对于无法分清专业的问题, 可采用:收入比例分配法;业务量比例分配法;业务成本比例分配法;消耗量比例分配法等方法进行核算。分环节核算, 是把邮政业划分为营业、分拣、运输、投递和综合管理五个环节, 通过收入比例法或者成本加权法制定内部结算价格, 仅仅核算各环节的费用, 不对各环节的收入进行核算;每个月末通过会计电算化软件汇总各环节的成本。分环节核算不进行帐内核算, 只用报表反映。

(二) 强化财务预算管理

对预算进行全面管理是一种内部控制手段。全面预算管理是整合公司管理的最佳工具, 涉及制度安排、战略体系、盈利模式、控制标杆和考核标准。它是以公司治理为基础, 并能提升公司治理能力、细化公司管理和强化内部控制, 能将公司目标、战略、预算和行动有机地连接起来。

财务集中核算, 应强化预算管理, 转变财务会计职能, 实行会计委派制, 实现财务核算由单一的核算型向复合的集中管理型转化。同时在信息化时代, 可以利用信息化技术核算进行实时监控, 更好的实现财务的集中核算。

三、创新财务集中管控模式

(一) 建立邮政企业报账中心

我们可以建立企业自己的报账中心, 进行自己的统收统支等财务业务。在这种模式下, 集团公司可以将整个集团所有有关现金的收付活动集中在集团财务中心, 从而更好地解决统一报账和统一收支问题。对于报账单原始凭证应对其完整性、真实性、合法性、金额的准确性以及备签手续的完备性进行预先审核, 然后再支付现金, 同时要登记备查薄, 分门别类的填写汇总清单。

(二) 模拟银行结算中心

财务银行结算中心是企业进行资金管理的一种创新的模式, 相当于企业内部的银行, 负责整个企业集团的资金的筹集、结算以及对整个公司内部的资金进行监控。通过自己的财务结算中心, 可以对公司进行宏观调控, 整体规划, 有效的调节资金的流向, 控制资金的合理使用, 加快企业内部资金的周转, 防止资金的流失和企业外循环, 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在财务集中管控模式下, 我们可以模仿银行结算中心, 建立属于邮政企业的自有内部银行, 将资金进行统一调配管理, 从而集团企业对外结算将会全部或部分在结算中心完成, 支持结算中心的资金结算业务、信贷业务以及资金调度监控, 大大防范了风险, 提高了效率。

(三) 创建邮政企业财务公司

我们还可以考虑构建邮政企业自己的财务公司, 通过其进行完全市场化的资金运作。所获得的资金为财务公司提供各种存款、贷款业务的管理功能, 从而提高了资金利用效率, 缓解了邮政业资金紧张的难题。以财务公司为载体的资金结算中心模式, 其优势主要体现在:财务公司的双重角色使其更有利于协调银行与银行、企业与银行之间的关系, 更有利于维护集团公司的整体利益。财务公司办理资金结算是外部商业银行无法替代的。财务公司资金结算除了为集团管理日常资金和进行相关支付收取外, 还具有协调和监督的职能, 能够按照集团公司方针。主动协调结算中出现的拒付、延付等各种问题, 监督约束参加资金结算各方的行为, 严明结算纪律, 维护正常的结算秩序。

四、实现邮政财务集中管控与业务的协同化

(一) 积极拓宽邮政业务

在邮政业实行邮政财务集中管控模式, 应实现邮政财务集中与业务的协同发展。拓展邮政业务, 从长远来看, 应继续积极的推进邮递类业务, 同时稳定地发展邮政金融业务和集邮业务, 适时发展电子邮政信息类业务, 适当地参与其它行业业务。邮政业的邮递业务, 不需要投入太多的资金, 可以降低单位业务量中的固定成本, 因而是邮政行业的主要业务, 能够更好的实现规模效益。邮政金融业务, 是成本投入低, 但可以获得较高投入的业务, 在邮政资金许可的情况下, 还可以进行适当的资本运营, 因此, 要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稳步发展邮政金融类业务。

(二) 制定邮政内部协同策略

在邮政各级企业之间, 制定内部往来协同策略, 以实现邮政企业集团的财务管控。在邮政企业集团的内部交易往来, 应用信息技术嵌入内部协同策略, 由中国邮政总部定义协同的公用模板, 设置协同凭证, 制定统一的协同规则。对于共性的业务, 集团制定统一的规范, 定义具体的科目与之相对应, 同时规定一定的编码规则。在进行内部业务往来的时候, 可直接按照协同模板, 自动生成协同凭证, 实现明细手掌的自动平衡, 同时系统还会有适当的核查措施, 简化了内部交易流程。凭证系统策略, 改变了邮政集团内部交易管理混乱的局面。协同策略的功能通过统一的模板及编码规则, 改变了手工处理协同凭证的做法, 大大减轻了工作成本, 同时对处理信息的自动传递, 便于对处理情况的实时监控, 有效的实现企业内部集团的协同交易, 实现了邮政企业集团对内部业务的协同控制和协同化。

五、完善财务集中管控模式下的组织管理

(一) 完善财务组织机构

邮政局计划财务处是整个邮政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中心, 实施对整个集团资金的筹集、运用、收回与分配等的战略决策和统一管理。为了实现对财务集中统一管理, 可以考虑改变财务管理机构与会计核算机构合二为一的模式, 而将其分开设置。根据职能的分工, 可以分设投资、融资、结算、资本运营监控、税费管理、财务预算等管理中心。在分设改革中, 对财务集中管理与会计的交叉领域进行分管, 避免财务集中管理与会计核算的盲区。

(二) 财务人员的委派制

对邮政企业内部财务人员实行委派制, 可以保障会计人员依法行使职权, 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确保邮政企业集团的整体利益。在邮政企业实践中出现了会计依据领导的调子填写数字的情况, 实行内部财务人员的委派制, 可以使单位行政领导权与会计监督权相分离, 并相互制约, 有利于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同时使财务会计人员工作相对独立起来, 避免了财务会计人员在经济利益上与企业具有共同利益的依附关系, 能公正的进行会计工作。企业对财务会计人员进行考核, 对委派的会计做好后期的管理工作。财务会计人员之间相互监督, 协调, 可以有效的预防财务会计人员与企业领导联合起来进行腐败。

参考文献

[1]王为民.邮政管理基础知识[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3.

[2]万国邮政联盟编.2003年年会交流报告[C].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4.

国库业务集中事后监督模式的思考 篇10

一、国库事后监督工作存在的问题

1. 制定监督制度的主体错位, 不利于监督工作的开展。

由于总行不设事后监督部门, 而由各业务主管部门制定事后监督办法来规范下级事后监督中心的监督行为, 使事后监督部门的独立性难以体现。事后监督部门判断被监督部门核算业务处理正确与否, 应依据上级行业务主管部门制定的规章制度, 而监督部门的监督行为应由事后监督部门结合自身监督业务的特点和防范资金风险的要求统一规范, 以确保事后监督工作真正的独立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 各职能业务部门由于所处角度不同以及精力上难以顾及, 对自身业务研究得多、考虑自身管理需要多, 对事后监督防范研究得少, 其出台的政策规定事实上很难适应有效发挥事后监督职能作用。

2. 监管检查手段落后, 职责定位狭窄。

首先, 对会计 (营业) 、国库业务的事后监督主要是通过手工方式对纸制传票、报表、账簿进行事后核查, 监督手段单一落后, 效率低下;其次, 由于事后监督工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与操作性, 监督人员必须精通会计核算业务, 抽调人员的难度相对增大, 另外, 大部分事后监督中心配备人员少, 而事后监督中心需要监督全辖所有涉及会计、国库、支付结算等部门的业务, 监督人员的配备与所承担的工作量严重不成比例, 随着监督业务范围的进一步扩大和层次的进一步提升, 事后监督工作显得人手远远不足, 势必造成很大压力, 为完成监督任务而重监督数量轻监督质量的现象很难避免, 必将制约事后监督职能的发挥;第三, 监督人员承担的非监督工作量过大, 如各类核算资料、档案的整理、装订、保管和调阅, 分散了监督人员的精力, 使监督人员不能够把握监督重点;第四, 由于现有监督人员所掌握的业务知识更新慢, 难以全面掌握被监督业务, 业务水平、工作经验和监督技巧无法适应业务发展的要求。

3. 监督定位和监督的重点不突出。

按照《事后监督中心工作规程》, 事后监督中心职能应定位于“把好会计核算质量关, 促进会计核算规范化, 防范资金风险”。而实际操作中, 一是对业务的规范性倾注了大量的精力, 从已发现的差错情况来看, 80%以上是账号、科目、数字、印章不准确问题;二是偏重程序性检查, 如负责人或业务人员是否签字等;三是片面追求全而细, 按照全面复审的要求, 监督人员不敢有任何一点疏忽, 面对日均千余笔业务, 投入精力加大, 监督效果打了折扣;四是目标职责主次失衡, 对表面审核、资料整理、装订和保管投入较多, 缺乏对业务核算与风险关联、程序漏洞与资金风险的审查力度。这些问题使事后监督中心的职能难以充分发挥。

4. 事后监督业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复合型人才匮乏。

人民银行经过多次机构调整和机构分设以后, 内部人员流动性加快, 业务处室普遍存在人员不足、专业人才缺乏的情况, 事后监督部门作为新设处室, 人员素质问题显得尤为突出。监督业务内容的多样性对监督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监督人员必须突破原有专业的局限性, 既要熟悉人民银行各项会计核算业务, 又要了解金融经济理论, 还要具备良好的计算机知识, 复合型人才是业务发展的需要。由于缺乏相对统一和规范的业务指导, 监督人员缺少必要的专业信息交流, 业务水平的提高只能靠日常的摸索和积累, 不利于专业人员的快速成长。

二、改进国库会计事后监督的对策和建议

为适应国库工作发展的需要, 保障国库资金安全, 国库业务不仅要在事前审核、事中把关、事后监督方面下功夫, 还必须不断完善国库各项业务的反馈监督机制, 确保事后监督工作的严肃性、全面性、及时性、准确性、有效性。

1. 转变观念, 提高思想认识。

加强基层央行会计监督工作, 必须强化对会计人员的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 进一步提高会计人员的思想和业务素质。一是加强法律法规方面的知识培训, 增强依法合规操作的意识, 使会计人员自觉抵制各种违法行为, 维护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二是强化《会计法》的学习和宣传, 使会计人员明确自己的职责, 从而达到愿意监督、敢于监督、善于监督;三是加强会计基础理论学习和新业务、新知识、新技能的培训, 尽快适应央行改革发展和会计电算化、信息化的要求, 有效地实施会计监督;四是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 增强会计人员的工作责任感和事业心, 使他们一心一意地做好会计工作, 认真履行监督职责。

2. 明确职责、理顺体制, 建立高效的监督机制。

有效发挥事后监督中心职能作用, 必须理顺体制, 明确职责, 正确处理好横向、纵向的管理关系, 确保事后监督中心工作正常运行。建议分行实行垂直领导, 赋予省级事后监督中心对下具有管辖权。把职责定位在组织管理的省内人民银行事后监督工作。这样就能实现事后监督工作的统一协调与管理, 既便于上级行制定统一的事后监督操作规程, 开发统一的业务监督系统, 又便于组织事后监督人员有计划地进行业务知识培训以及与兄弟行之间的联系与交流, 提高广大监督人员的综合素质, 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事后监督中心在风险防范方面的作用。

3. 加强制度建设, 确保国库监督工作有章可循。

一是根据《中国人民银行事后监督中心工作规程》、《中国人民银行国库会计事后监督核算办法》的要求, 结合当地实际情况, 制定国库事后监督实施细则、国库事后监督档案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 把每个岗位的每项工作和每道工作程序都置于严格的制度规范之中, 使每个工作人员的每个工作行为都能在制度中找到标准和依据。二是加强监督考核, 发挥事后监督职能作用。实行事后监督目标考核奖惩机制。结合工作实际, 对各岗位工作职责履行、遵守规章制度、监督差错量等情况综合纳入考评内容中, 建立完善的目标考核指标体系。三是实行日常业务量和差错量统计。每月, 根据事后监督登记簿记载事项, 向国库部门下发国库事后监督分析报告。每季, 对国库部门监督情况进行通报。年终, 对认真执行规章制度、差错率低、成绩显著的核算单位进行通报表扬, 对考核不合格的单位进行通报批评。年终考评要客观、公正、准确。四是加强部门间的配合, 共同把好资金关口。事后监督工作是对国库会计核算过程的“再监督”。针对发现的问题, 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 及时纠正和完善会计核算手续, 保证资金安全。建立内审、纪检、事后监督等部门联席会议制度, 进行信息沟通和交流, 达到信息共享, 形成资金风险防范工作的合力。

4. 加强风险防范现场检查。

对于事后监督来说, 除了凭证规范性、账务正确性的检查以外, 还要对每一笔账务的借方贷方传票按资金来源和去向认真审核;有未达账要逐笔落实;对有疑问的查询查复书要追根究源, 现场督查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 看是否存在“一手清”现象, 有无交叉代班情况, 监督受理凭证是否严格审核, 凭证传递交接制度是否落到实处等。对发现工作中制度不够完善、操作规程存在漏洞等问题, 提出行之有效的建议, 使国库会计事后监督不仅限于事后监督, 而且具有事前防御能力。从而建立三道监控防线:一是会计核算过程中, 具有相互监督、相互牵制、相互制约作用的监督制度, 建立以“防”为主的监控防线;二是严格进行事中监督, 建立以“堵”为主的监控防线;三是以内审和上级行会计检查督导为基础的监督, 建立有效的以“查”为主的监控防线。

5. 加快国库计算机监督网络建设, 提高监督效率。

随着大额支付系统的推广运用, 核算系统不再独立和封闭, 资金风险点比以前加大, 风险的隐蔽性更强。目前, 事后监督采取手工操作的方式, 通过翻打传票、审核凭证、勾对账务等方式对会计要素的完整性、合规性、真实性等方面进行监督, 效率低下。建议开发国库会计事后监督核算系统, 加快国库计算机监督网络建设, 从而降低劳动强度, 提高工作效率。

6. 加强队伍建设, 提高事后监督人员素质。

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模式研究 篇11

关键词:资金集中管理;模式比较;管理关系

随着市场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据的份额逐渐增大,出现了许多大型的集团化企业,这些企业逐渐成长为我国经济活动的主体,因此,其内部的资金管理问题随之成为我国学术界研究的重点问题,对于如何加强这些企业的资金集中管理,已经成为我国大多数企业集团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目前很多的企业集团开始采用资金集中管理模式,希望能够对企业的资金实现有效的管理和控制,从而使自身在市场中占有更多的资源优势。

一、企业集团资金管理面临的环境

最近几年以来,我国的企业在资产重组、兼并收购等扩张手段的帮助下,企业的规模逐渐扩大,同时,企业的竞争力逐渐增强。全球化的兴起,使企业集团的各项业务没有了过去难以跨越的国际界限,因此,许多的企业集团在满足专业化发展的前提下,逐渐增多了对多元化的战略投资。然而,企业规模增大有优势,当然也会出现各种问题,首当其冲的就是资金的管理出现了问题,我国企业的规模逐渐扩大,导致企业的财务管理和控制力大不如前,尤其是企业资金的集中管理,问题更是突出,资金是一个企业的根本,对企业的整个生产、采购、销售等每个经营环节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企业想要能够更好的发展,对资金的管理必须实现更高模式的控制。目前,我国的企业在长期的管理实践中总结了一些非常有意义的经验,传统的多级法人模式,对我国企业的发展已经越来越不利,由于我国的地域较为辽阔,各个层次之间的关系复杂,出现了管理链过长的问题,从而使我国的企业发展受到了巨大的阻碍。因此,传统的资金管理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企业的发展,同时,对集团内部的成员管理无法形成有效的控制和监督,在长时间的这种经营环境下,集团的成员逐渐出现了各自为政的现象,同时,成员企业为了能够使自身的财务目标实现,采取一些不正当手段,导致集团内部的决策无法实现利益最大化。除此之外,集团内部的资源配置不合理,导致集团内部的成员难以调动,集团的财务成本过高,严重影响了集团的经济效益。因此,对于一个规模较大的企业集团来说,如何才能更好的实现资金的安全管理和有效监督,从而实现资金的合理使用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资金管理不当对企业具有重要的影响,尤其是规模较大的集团企业,资金的合理使用和有效管理更是重中之重的问题。

二、资金集中管理启动准备中的困难

(一)来自银行关系的阻碍。来自银行的阻碍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原因,一个是银行的业务制度,另一个则是银行的绩效考评制度,这两个方面是造成银行对企业集团最大的阻碍。

银行业务制度对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的影响主要是资金转账的交易费用。在我国现阶段的企业集团中,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便是企业集团分布的地域较为广阔,一般情况下,集团的子公司分布在很多的省市。资金集中管理模式要求子公司将每天的盈利资金全部转移到母公司的账目上,然后在子公司需要时,在由集团母公司从银行账户上下拨到子公司。然而,由于我国的相关机构设立了相应的转账收费规定,导致企业集团在进行转账业务时,需要支付一定的转账费用。而银行的转账结算费用制度,则会导致集团企业的每日转账出现巨大的经济支出,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资金集中管理的经济效益。

而另一个则是银行的绩效考评制度,这一制度对集团企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子公司和银行分支机构之间的关系。在银行中,总行对分支结构进行考核的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每日的各项存款。在企业集团实施资金集中管理之前,由于大型集团的子公司每日的资金流量较大,因此,是这些银行分支结构重要的客户,因此,银行分支对这些子公司的服务动力较大。

(二)来自法律关系的障碍。法律关系的建立是在产权基础之上的,因此,子公司的小股东为了能够使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在进行资金集中管理模式实施的过程中,会对其进行最大程度上的阻碍。我国当前的企业集团模式中,一般情况下子公司都不是集团独资开办的,甚至在我国的新公司法颁布之前是不存在的。在我国最新的公司法中,虽然允许一个人独资公司,但是,在我国目前的经济形势下,多人公司仍然是最主要的模式。在集团企业中,大股东具有较大的控制权,因此,对子公司的运营和控制是应当的,然而,要求将子公司的资金全部转移到母公司,会使子公司的小股东产生一些担心,认为大股东会侵占小股东。在我国的公司法中,尽管子公司是受集团母公司控制的,然而,其对于资金的使用和收益具有法律上的保护。从子公司的角度来看,资金一旦被集团母公司全面控制之后,可能会剥夺其对资金的使用以及应当享受的收益,最终导致子公司的效益受到影响,损害自身的利益。

(三)来自于管理关系的阻碍。在企业集团中,不仅有基于产权形式的子母公司,同时,还有一些为了能够使企业集团更方便管理的总分公司关系。分公司指的是那些拥有独立账户,同时还能够独自进行核算从而计算盈亏且能够独自纳税的公司,在我国最新的公司法中,对分公司进行了一些规定,规定分公司没有企业的法人资格,因此,需要受总公司的管理。然而,为了能够更好的进行管理,一些特殊的集团企业会指定一些特殊的分公司来管理其他的子公司,也就是所谓的管理类分公司。这时,这些管理类的子公司在法律或者股权上可能属于二级公司,然而,在管理关系上却是管理类公司的三级甚至是四级公司。而这些管理类的分公司也会出现对集团资金集中管理模式的反对者,究其原因则是由于对资金的配置权,这同时也是管理关系生存的基础。而集团企业实行了资金集中管理模式后,这些公司的职能就不在需要,因此,必将丧失其存在的意义。然而,这些公司的存在又是必须的,由于我国的地域较为辽阔,大型的集团企业覆盖的地域较为广阔,对每个子公司的管理不是非常的及时,因此,还是需要这些分公司代替母公司来实行管理工作。

三、选择资金集中管理的意见

资金集中管理模式的选择是根据集团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的,因此,集团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发展趋势以及当前的经济形式选择合适的管理模式,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促进企业发展。在现代企业制度下,集团公司和各级子公司之间具有各种复杂的关系,同时各级子公司还具有独立的法人,因此,集团企业需要根据企业自身的发展战略模式,同时考虑到子公司的实际运营情况,采取合适的资金管理模式。

一个集团企业的资金管理模式是否满足集团的结构框架,对其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一般情况下,集团企业的资金管理模式对集团企业的权利分配具有很大的影响,无论是集权还是分权,此外,集团的发展对于集团的组织架构具有很大的依赖性,同时,组织架构的选择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集团企业自身的经济实力。一般情况下,集团企业的经济实力越强,其可选择的资金控制方式就越多。而对于那些自身经济实力较弱的集团企业,想要进行变革所需要的成本就越高,因此,在选择资金控制方式时的可选择空间就越小。

资金集中管理模式对一个集团企业所能获得的最大经济效益也有很大的影响。假如一个企业集团的资金管理导致子公司的资金面临了瓶颈的制约,在进行资金集中管理模式的变革时就违背了集团企业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初衷。在对资金进行控制时,不应局限在对资金的限量分配上,而应根据集团公司的实际情况,为集团资金供给量制定一个合理的阈值,从而实现对集团企业资金的合理配置。合理的资金配置是根据一定的关系计算出来的,一般情况下是资金的回报周期越短,资金的回报率越高,也就是所谓的投入产出的平衡和高效性。

资金管理模式的改变是否能够减少集团的财务风险。对于集权式的资金管理能否影响企业的财务,从而减少企业的财务风险,这一直是一个非常受争议的问题。像一些处在朝阳行业的企业,由于自身的经济实力较强,因此,即使资金管理模式发生改变,完全由集团公司进行控制,这样也是很难出现较大的财务风险的。

资金管理模式是否具有相应的信息收集以及进行反馈的渠道。想要实现资金的统一管理,需要具有较为通畅的信息服务,同时,还要能够充分发挥集团企业的控制和监督手段,因此,想要实现资金的集中控制管理,企业必须做好相应的信息收集和反馈渠道,保证能够快速的掌握子公司的经济情况以及出现的财务状况,从而及时应对出现的各种问题。另外,集团企业的总公司还必须能够对资金进行有效的使用,在进行相关决策时,充分考虑各个子公司的实际情况,保证资金使用的高效性,不然,任何模式的资金管理都不会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资金的管理模式还需要子公司和母公司的地位以及重要性相互适应。一个集团企业想要更好的发展,母公司的管理能力至关重要,一个集团企业拥有强大的管理能力,能够实现对资金的集中管理,同时,保证子公司的经济效益最大化。在每个集团企业中,子公司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因此,想要能够更好的判断子公司的重要性,需要对集团企业目前的发展情况具有全面的了解,同时,对企业集团的未来发展制定合适的规划。对于那些对母公司决策具有重要影响的子公司,母公司需要具有高度的决策权和控制权,而对于影响不是非常大的子公司,母公司可以适当的采取分权管理的模式,这样既可以保证集团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同时,减少了母公司的工作难度。

总结:企业集团的资金管理问题设计范围非常广泛,因此,在进行管理模式的改革时,需要充分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根据自身的发展制定最有利的资金管理模式,这样才能保证企业集团自身的竞争力。除此之外,伴随着企业资金的集中管理水平不断提升,企业还需要加强相应的投资功能,同时,由于所有的成员单位的资金全部上交到总公司,因此,对当地的财政收入会是一个巨大的影响,因此,企业需要对其进行充分的考虑。

参考文献:

[1] 杨慧,王厚印.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探讨[J].价值工程,2013,(17):165-166.

[2] 杨丽君.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的现金池模式分析[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16):2-2.

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模式探析 篇12

对于企业集团来说, 先进的资金集中管理模式主要是财务结算中心和财务公司两种, 财务公司属于非银行金融机构, 是目前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的最高级形式, 但其准入门槛较高, 一般企业集团难以获批设立, 因此, 财务结算中心模式就成为一般企业集团未来发展首选的资金管理方式。

财务结算中心属于集团内部的服务机构, 不是独立法人单位, 而是一个资金管理的职能部门, 它的重点是为集团企业办理资金结算和融通服务, 不以盈利为目的。

这种模式下的下属单位具有资金决策审批权并且可以独立在银行开户, 在账户的管理权限上集团公司具有最高权力, 企业的筹资、投资决策权仍然集鬉中在集团公司或企业总部, 下属的单位拥有了更多的经营权和资金使用权, 下属的ꠝ单鬉位有自己的财务部门, 在集团公司的监督和引导下进行独立核算。

企业集团财务结算中心是信息时代财务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母公司可以通过内部财务结算中心掌握各子公司的资金收付情况及其资金流向, 并将其与对应的预算进行对照、审查, 以确保所审资金利用的合理性, 强化母公司对各子公司资金使用情况的控制与监督, 以规范与调整内部各单位的资金行为。

上一篇:学生创业园下一篇:马克思主义实践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