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生产企业饮用水源保护制度(通用8篇)
食品生产企业饮用水源保护制度 篇1
饮用水源保护制度
为了加强****有限公司饮用水水源保护工作,结合我公司实际,制定我公司饮用水水源管理规定如下:
第一条 饮用水源保护区必须设有警示标志,标志范围内严禁闲人入内。
第二条 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新建、改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筑物或者构筑物。
第三条 在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内,限制和禁止高毒、高残留农药、化肥的使用,杜绝垃圾和有害物品的堆放,防止供水水源受到污染。
第四条 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对水井进行加盖处理,严格避免污染物进入,定时消毒,规范管理行为,在确保安全生产和正常供水的基础上,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第五条 设立供水专管员,供水管理人员要建立饮用水源定期巡查制度,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公司负责人,及时处理。
第七条 发生饮用水水源污染事故的区域,必须迅速采取措施,通知有关取水单位,并立即报告当地人民政府和环境保护、卫生、水务等相关部门。
第八条 出现饮用水水源受到严重污染或威胁供水安全等紧急情况时,公司应采取强制性应急措施,并报告上级相关部门。
*****有限公司
食品生产企业饮用水源保护制度 篇2
饮用水源的质量,直接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存质量,是国家得以稳定发展的基础。但从当前我国农村饮用水源看,水源地污染隐患突出,饮用水安全堪忧,对农村地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与身体健康造成较大的威胁,并抑制着地区经济的发展,一定程度阻碍了我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因此,保护农村饮用水源,为广大农村人口提供安全、健康的饮水就显得尤为重要。
2 中国农村饮用水源的社区保护制度构建现状
2.1 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制度不健全
从当前我国的发展形势看,国家的饮用水源保护制度更加注重城市地区,对于农村地区还存在一定的忽视现象。针对农村地区特殊水文的饮用水源保护制度,没有明确的地方性法规,在法律层面也缺乏指导性的法律保护[1]。另外,从现行的饮用水源保护制度看,更侧重于集中式的饮用水源,对于农村地区点多面广的分散式饮用水源保护,作用不明显。
2.2 农村饮用水源污染防治措施不到位
饮用水源的保护,重中之重还需要从源头上抑制水源的污染与破坏。但从当前我国农村地区的饮用水源污染防治措施看,这部分的内容还相当缺乏。农村地区由于受自然环境、经济状况、生活习惯、科技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垃圾、粪便随意堆放无害化处置率低,农药、化肥施用不合理流失严重,导致地下水、地表径流等水资源受到严重的污染。而针对这方面的污染防治措施与制度管理,并没有成文的地方管理规范,相应的水污染防治法可行性也较差,导致农村地区的饮用水源污染问题一直得不到有效的解决。
2.3 社区基层保护机构缺失或缺位
很多农村地区在饮用水源的治理保护上,由于缺乏必要的人员机构和资金,导致农村饮用水源的破坏没有得到有效监管,也没有有力的饮用水源保护措施,导致农村地区的饮用水源保护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严重制约着农村地区的发展[2]。另外,地方政府机构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行政职能,没有针对性的地方饮用水源保护制度,即使部分地区有社区基层保护机构也不能发挥其应有的职能,久而久之,就导致群众的参与热情普遍不高,也没有相应的饮用水源保护诉求,使得农村饮用水源长期受到影响与破坏,进一步加大了治理难度。
3 中国农村饮用水源的社区保护制度构建分析
当前,我国要完善农村地区的饮用水源保护制度,还需要完善相关立法,形成健全的法律保护制度,提高社区保护制度的可行性,才能对农村饮用水源进行有效的保护与管理。
3.1 强化社区饮水源管理效力
要强化农村地区饮用水源的管理效力,必须加强基层组织的建设,形成有效的地方管理组织,从而发挥组织的作用,使其承担保护饮用水源的责任。由于当前农村地区的饮用水源污染问题,若仅凭政府的力量,很难真正实现饮用水源保护。所以,需要积极组织地方部门,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群众的参与热情,使其参与到饮水源保护中来,从源头上保护饮用水源[3]。另外,地方政府还要加强文化管理制度的建设,并进行文化宣传教育,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宣传活动,让群众充分了解到饮用水源保护的重要性、提高群众节水、护水意识。
3.2 完善社区饮水源管理制度
要完善农村地区的社区饮水源管理制度,需要结合当地居民的实际状况、生活习惯、人文特征等,制定出一种专门的农村饮用水源管理制度,督促农村村民能够遵循村规民约,以维持当地生产与生活的正常进行。这种将管理制度建立在具有较大权威性的村规民约上,能够对村民的日常生活方式有所约束,是一种结合当地村规民约所制定的农村社区饮用水源管理制度,与统一的社区饮水源管理制度相比较更具可行性、具体性。还有一种方式主要是对当地的饮用水源保护制度及村规民约进行完善,这种方式可不制定专门的农村饮用水源管理制度,而是在当地原有的村规民约上进行完善,充分发挥村规民约的真正作用,进而保护农村地区的饮用水源。
3.3 强化社区基层保护机制
在农村地区饮用水源社区保护制度构建中,还要完善社区饮用水源的检测机制与社区保护机制,充分发挥社区的独特优势,加强对饮用水的质量监测,并将饮用水源监测信息进行公开,使饮用水源信息更加的透明化,以提高群众的认识,体现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5]。同时,社区要与非政府饮用水源保护组织进行密切的配合,对于农村地区的饮用水源异常状况进行及时的监测、分析、管理,通过报告结果,融入群众民主决策,让民众的参与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基层社区组织还要配合地方政府的指导,在政府指导下进行自治管理,进而提高饮用水源管理效率。
4 结束语
饮用水源是人类生存之本,保护饮用水源是保障人类生命健康与生存权的迫切需求。对农村地区的饮用水源加以保护,直接关系到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关系到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总体目标的实现,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得以稳定发展的基础。因此,只要通过构建农村饮用水源的社区保护制度,才能够对农村居民的饮用水使用情况进行制约,进而有效改善农村饮用水源的保护现状,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摘要:当前,我国农村地区的饮用水安全问题还较为严峻,虽然地方与中央已经对农村地区的饮用水安全制定出了相关的措施,但由于立法上的不足以及各方面客观因素,导致农村饮用水源污染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善。社区保护制度具有一定的针对性,通过社区保护制度的构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当前农村地区饮用水安全的严峻形势。所以,要对社区保护制度的构建加强研究,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对农村地区的饮用水源进行保护,确保饮用水的安全。
关键词:中国农村饮用水源,社区保护制度,构建
参考文献
[1]白璐,李丽.我国农村饮用水源现状及防护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03):1694-1695+1921.
[2]刘振华.“中国农村安全饮用水条例”的立法探讨[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2,36(10):177~180.
[3]刘清云,丘锦荣.饮用水水源集水区农村排水管理新模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27):9481-9486.
[4]黄剑东.农村饮用水水源污染现状及防护技术刍议[J].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1(02):14-16+45.
浅议饮用水源法律保护制度的完善 篇3
关键词:饮用水源;管理体制;纠纷解决
中图分类号:D920.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1-0124-03
一、问题的提出——“青草沙”水质危机
“青草沙”,是位于长江口崇明岛和长兴岛之间的优质水源地,目前已成为上海市内接近50%人口的自来水来源地,亦是上海逐渐摆脱对黄浦江上游水依赖的重要工程。上海的黄浦江虽被誉为“母亲河”,但早已被水质恶化的阴影所笼罩。而被称为“百年战略”的青草沙水库,在其建成的第三年就引起了水务系统人士对其水质恶化的担忧。有专家学者提出,长江口水质目前氮、磷含量偏高,青草沙水库存在富营养化。如果“青草沙”一旦遭受水质污染,那么,人口众多的上海则不得不采取海水淡化等高成本方式取水[1]。“石油危机之后,下一个危机是水”、“照现在这样对待它,它只能成为被人们所糟蹋的肮脏的奴仆。”[2]从青草沙水质危机中不难看出淡水资源的重要性,可淡水饮用水源所面临的危机也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饮用水源的法律体系,从而维护我们的生存之根本。
二、我国饮用水源的现状
(一)饮用水源的界定及与相关概念的区分
要想对饮用水源做出界定,就必须区分水源、水资源及饮用水源的概念[3]。目前许多学者,对三者之间的概念很少做区分,有时甚至是交叉使用。对于水源,《英国大百科全书》称“水源为自然界全部所有形态的水体。”《中国百科大辞典》认为“水源是地球表面可供利用的水,包括水量、水域、水能资源。”因此,水源主要是指水的来源,既包括可以利用的水,也包括不可以利用的水。水资源则是指在目前经济技术条件下,具有实际利用价值的水,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显而易见,水资源的显著特点就是实际利用价值,对于那些不具有实际利用价值的水,则不属于水资源。而对于饮用水源的定义,学者可谓众说纷纭,笔者赞同这一观点:饮用水源是指可供人们饮用的,并逐年可更新的水源,即大陆上由大气降水所补给的各种地表、地下淡水的储藏量和动态水量[3]。饮用水源的显著特点是可供人饮用,对人身体健康无害的淡水资源。综上,水源涵义最广、水资源次之、饮用水源最后。
(二)我国饮用水源现状
1.我国饮用水源不足
饮用水源十分重要且特殊,但由于饮用水源在时间、空间上分配的不均衡,造成了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缺水。①对于我国来说,北方地区旱季多、河流少,淡水资源相对不足;而南方地区,雨季多、河流多,淡水资源相对充足。据调查,全国地下水资源量多年平均为8 218亿立方米,其中,北方地区(占全国总面积的64%)地下水资源量2 458亿立方米,约占全国地下水资源量的30%;南方地区(占全国总面积的36%)地下水资源量5 760亿立方米,约占全国地下水资源量的70%。从总体上看,全国地下水资源量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降低。②由此也可得知,我国饮用水源储量明显不足。
2.我国饮用水源污染严重
由于我国环保事业起步晚,公众对环境保护的意识不强,因此对饮用水源的污染比较严重。在我国,对于饮用水源的污染主要来源于生产生活污水。以2009年1月全国地表水水质为例,地表水水质月报的范围是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和辽河共七大水系213条河流的418个国控断面和太湖、滇池、巢湖等28个(座)重点湖库的264个点位(断面),其中,在该月,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组织监测了七大水系(含国界河流)183条河流的376个断面。其中,Ⅰ~Ⅲ类水质断面占54%,Ⅳ、Ⅴ类占25%,劣Ⅴ类占21%。总体上呈中度污染,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高锰酸盐指数和五日生化需氧量。①由于饮用水源污染严重,使得我国的饮用水供求关系更加紧张。
三、我国饮用水源法律体系的不足
(一)饮用水源立法的不足
法律是利益博弈的结果,是社会生活的反应,是纠纷解决的重要手段。我国饮用水源的法律法规数量少,对其进行调控主要有《宪法》、《环境保护法》、《水法》、《水污染防治法》及其实施细则、《饮用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以及一些国务院部门做出的标准②等。此外,对于农村饮用水源的保护更是不足,由于我国农业人口多,人均耕地面积少,为了获得单位面积上粮食的高产量,许多农民不得不求助于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质,而这些有毒的化学物质极易造成饮用水源的污染。这些农药、化肥等,正如杀虫剂一般,是死神的特效药,是“杀生剂”[4]。
(二)对法律责任规定的不足
这种不足主要表现如下:首先,对于环境行政机关来说,许多法律法规未规定环境行政主管机关在违法作出行政行为的情况下应负的法律责任,如违规批准排污许可证,而多是规定了补救措施,这不利于对环境行政机关形成有效的约束机制;其次,对于公民、企业来说,根据审批许可证的审批范围,砍伐了水资源保护区的森林后,需完成更新造林任务的任务,但对于森林砍伐后生态效益的丧失却缺乏相关责任的承担,或者说更新造林的补偿远不能弥补森林的含蓄水源[5]等生态效益,此时,行政机关的执法不力更是缺少应该承担责任的规定。此外,对于第三人导致饮用水污染后追究责任应依据《水污染防治法》第85条解决还是依据《侵权责任法》第68条来解决,学术界尚存在分歧。
(三)对公众环境权益保护的不足
公众的环境权益主要包括公众环境的知情权、参与权及诉讼权利[6]。据此,公众有权要求水质监测机构公布饮用水源的质量、价格、监测力度、监测方法等。此外,对于侵犯公民饮用水源权益的行为,还有权提起行政诉讼或民事诉讼。由于饮用水源具有公有性,如果对饮用水源不进行有效地保护,不引入第三方环境保护公益组织的力量,放宽民事诉讼的立案资格,允许第三方主体提起公益诉讼,就容易陷入公有地的悲剧。目前我国已经进行了《民事诉讼法》的修改,但立法机关却拒绝了环境公益诉讼的草案,只是在诉讼的主体资格有所扩大。③
(四)饮用水源管理体制的不足
首先,我国《水法》第12条规定:“国家对水资源实行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国务院水资源行政部门负责水资源的全国统一管理,而对于重要的江河湖泊设立流域管理机构。目前,我国存在着七大江河的流域管理机构。④对于此种体制,不免令人质疑,流域之间与区域机构之间没有服从关系,他们之间的权力配置如何设置与分配?[7]其次,对于饮用水源的管理权力相对分散,涉及的行政部门较多,如环保部门、水利部门、矿产部门等,这种管理模式容易出现交叉、无序管理等,如对于地下水源,是否归于矿产部门管理就存在理论争议。⑤
(五)饮用水源纠纷解决机制的不足
环境侵权是一种特殊侵权,采取无过错责任原则,中国环境立法最早规定“无过失责任制”是1982年的《海洋环境保护法》中[8]。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水源环境纠纷日益复杂化,除了采用“无过错责任原则”外,对于饮用水源纠纷的处理还需要统一的综合治理机构,这尤其以跨行政区域饮用水源的纠纷最为典型。由于跨行政区域的水流可以把一个地方的污染转移到其他地方,如果没有综合决策和管理政策,就容易产生区域间的饮用水源纠纷[9]。因此,在跨区域的水污染中,急需一个强有力的统一机构,以便能顺利地解决饮用水污染纠纷。
四、我国饮用水源法律体系的完善
(一)完善饮用水法律体系
1.制定《流域管理综合法》
每一条河流因其水文特征、流域特征等,都可以单独立法。借鉴国外的立法经验⑥,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我国也应建立以流域管理为主的法律法规。中国《21世纪议程》提出“建立和完善以河流流域为单元的饮用水源统一管理体制”,而我国现存的流域管理法律数量少、效力低、内容散乱,如《太湖流域管理条例》、《淮河和太湖流域排放重点水污染物许可证管理办法》、《松辽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办法》等,多属于行政条例、规章,因此应制定一部综合性的流域管理法,成为我国重要的江河湖泊流域立法的指导,也可以有效地避免我国流域立法的无规划和盲目。
2.加强对饮用水源保护区的保护力度
纵观国外关于饮用水源保护的立法,其主要的法律制度有:饮用水源水质标准制度、饮用水源水质监测制度、饮用水源保护区制度等[10]。而我国对于饮用水源保护区的保护力度明显不够,由于饮用水源保护区多处于农村,当地居民的利益如果得不到保障,就很容易产生污染饮用水源的行为。此外,农村人民环境保护意识相对较低,容易产生污染饮用水源的现象,如固体废物垃圾、农药、化肥污染等,因此为了有效地保护饮用水源保护区,需要制定更加具体、可操作的法律,以及对饮用水源保护区内居民补偿、搬迁等费用[11]。
3.明确规定违反饮用水源法律的责任
明确规定违反饮用水源法律的责任,如,当第三人导致饮用水污染后,公民可以依据《水污染防治法》第85条,即“水污染损害是由第三人造成的,排污方承担赔偿责任后,有权向第三人追偿”,也可以依据《侵权责任法》第68条,即“因第三人的过错污染环境造成损害的,被侵权人可以向污染者请求赔偿,也可以向第三人请求赔偿。污染者赔偿后,有权向第三人追偿。”虽然,根据《立法法》第85条之规定,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裁决。但显然应依据《侵权责任法》为依据,更有利于公民的权利保护。此外,对于环境法律责任的科处,还要考虑环境的生态效益,从而防止环境损害的进一步扩大。
(二)完善饮用水源的协调纠纷调解机制
1.建立跨行政区域纠纷协调解决机制
我国淡水资源储量的充足与否受制于江河湖泊。由于这些江河湖泊多处于省际、市际、县际等交界处,且我国行政主管机关的强势、流域管理机关的弱势,因此容易引发不同区域间对饮用水源的权力、利益的争夺,为此应建立跨行政区域纠纷解决机制,建立以流域管理机关为主,各相关政府参与的协调纠纷解决机制,实行预警和紧急处置制度,促进信息交换和情报交流,使我国目前流域行政管理系统化。当然这涉及纠纷解决机制的行政主体的地位问题,为了有效地解决饮用水源纠纷,笔者认为,这一纠纷解决机制的设置应归属于上级行政主管部门,如果省际,则归属于国务院;如果市际,则归属于省级政府;如果县际,则归属于市政府。如目前上海已建成的青草沙、黄浦江上游、陈行及东风西沙四大水源地,其源头皆来自江苏管辖内的太湖和流经江苏的长江口,为了保护好上海水源,则可成立一个由水利部为主体、上海和江苏地方政府为辅助的协调纠纷解决委员会。
2.选择性环境纠纷解决方式的引入
选择性环境纠纷解决方式,又称替代性环境纠纷解决方式(Alternative Dispute Resolution,简称ADR方式),是一种非司法诉讼的环境纠纷处理方式。美国是ADR现代制度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在20世纪以后,美国成立了众多的ADR机构,包括各种法院、美国仲裁协会、近邻司法中心、全国纠纷解决中心和司法仲裁协调机构[12]。现阶段,虽然我国在处理饮用水源纠纷时,也引用了此种制度,如行政机关的裁决行为,但都局限于行政机关这一主体,因此我们可将有能力、有资历的仲裁机构、事业单位引入,从而使这一制度适用范围扩大,更具有灵活性和可行性。此外,我们还应该将ADR方式这一处理结果与诉讼活动联系起来,从而使其发挥真正应有的作用。
(三)完善水源保护奖惩制度
在我国目前的饮用水源法律体系中,《水法》等法律文件大多为禁止性规定,而缺少鼓励性规定,在强调对破坏饮用水源者的惩罚力度时,缺少对遵守保护饮用水源者的奖励力度,因此不能形成“奖惩有度”的社会激励机制。环境保护奖励制度,是指法律形式规定的,对环境保护有显著成绩和贡献者给予的赞许和鼓励[13]。对于对饮用水源保护、利用有贡献的公民、企业和公益事业单位,可以适当地进行物质或者荣誉奖励;对于对饮用水源保护有所作为的行政机关,可以作为年末行政机关单位人员的考核标准,充分调动他们在保护饮用水源的积极性,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参考文献:
[1]上海水源地存污染隐患供水寿命或缩至10年[EB/OL].http:
//sn.ifeng.com/huanbaopindao/yaowen/detail_2012_08/24/30
4969_0.shtml,[2012-08-27].
[2]芭芭拉·沃德,等.只有一个地球[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95.
[3]蓝楠.饮用水源保护法律调控研究[M].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5:7-8.
[4]雷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M].吕瑞兰,李长生,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13.
[5]李爱年.环境法的伦理审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103.
[6]李挚萍.环境法的新发展——管制与民主之互动[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134.
[7]吕忠梅.环境资源法视野下的新《水法》[C].2003年环境资源法学年会论文集,2003:92~101.
[8]金瑞林.环境侵权与民事救济——兼论环境立法中存在的问题[J].中国环境科学,1997,(3).
[9]王灿发.我国跨行政区水环境管理的政策和立法分析[C].2003年环境资源法学年会论文集,2003:39.
[10]蓝楠.饮用水源保护法律调控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35.
[11]合肥两大水水源保护区内首批村民昨起搬迁[EB/OL].http:
//news.ifeng.com/gundong/detail_2012_08/25/17077514_0.shtml,[2012-08-28].
[12]蔡守秋.从我国环保部门处理环境民事纠纷的性质谈高效环境纠纷处理机制的建立[J].政法论坛,2003,(5).
[13]王灿发.论我国环境法中的环境保护奖励制度[J].环境保护,1994,(2).
第二章 饮用水源保护 篇4
长江饮用水源地所在县级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水源地保护工作联动机制,明确相关部门和供水单位的责任,组织水行政、环境保护、住房和城乡建设、海事等行政主管部门和供水单位建立长江饮用水源地的日常巡查制度。巡查中发现可能影响饮用水源地安全的行为时,应当及时制止,并由相关部门依法予以处理。
第九条 市、县级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饮(备)用水源地的水质保护工作,明确引江河、新通扬运河、卤汀河、泰东河等重要清水通道沿线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的属地保护责任,保证饮(备)用水源地的水质。
第十条 市发展和改革、住房和城乡建设、水利等行政主管部门对未能以长江作为饮用水源的地区,应当编制专项规划,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后,由市和所在地县级市(区)人民政府按照专项规划组织实施,实现长江作为饮用水源的全覆盖。
第十一条 市、县级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在饮(备)用水水源保护区和准保护区的边界,设立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明确的地理界标和明显的警示标志。
市、县级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在饮(备)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设置隔离设施,实行封闭式管理。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擅自改变、破坏饮(备)用水水源保护区和准保护区的地理界标、警示标志以及隔离设施。
第十二条 在饮(备)用水水源准保护区内,禁止下列行为和活动:
(一)设置排污口;
(二)排放、倾倒和堆置工业废弃物、垃圾、粪便、农作物秸秆等废弃物以及省人民政府公布的有机毒物控制名录中确定的污染物;
(三)运输剧毒化学品以及国家规定禁止通过内河运输的其他危险化学品的船舶和车辆进入准保护区;
(四)设置煤场、灰场、垃圾场、垃圾填埋场;
(五)可能污染饮用水水体的其他行为和活动;
(六)法律、法规禁止的其他行为和活动。
在饮(备)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除准保护区规定的禁止行为和活动外,还禁止下列行为和活动:
(一)围垦河道和滩地;
(二)在水域内采砂、取土;
(三)从事围网、网箱养殖和畜禽养殖;
(四)设置船舶停靠区(场)、锚地,设置水上餐饮、娱乐设施(场所),从事旅游活动;
(五)可能污染饮用水水体的其他行为和活动;
(六)法律、法规禁止的其他行为和活动。
在饮(备)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除二级保护区、准保护区规定的禁止行为和活动外,还禁止下列行为和活动:
(一)游泳、垂钓;
(二)在滩地、堤坡种植农作物;
(三)设置鱼罾、鱼簖或者以其他方式从事渔业捕捞;
(四)运输其他危险品的船舶未经所在地地方海事管理机构同意,并且未采取防渗、防溢、防漏等安全防护措施进入一级保护区;
(五)可能污染饮用水水体的其他行为和活动;
饮用水源地保护调研的汇报 篇5
市人民政府(20年6月19日)
按照省 关于饮用水源地保护的调研要求,现将我市饮用水源地保护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饮用水源地保护工作开展情况
保护饮用水源地安全是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落实省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的决定》的重要工作。我市境内三水交汇,又是南水北调东线源头,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尤为重要。为此,我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突出重点,狠抓关键,饮用水源地保护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1、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宣传教育。为切实加强对饮用水源地保护工作的组织领导,我市成立了由常务副市长为组长、环保、建设、水务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饮用水源地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统一协调、指导相关工作。各相关部门也相应成立工作班子,上下联动,共同推进。同时,市环保、建设、农林、水务、卫生等部门通过新闻媒体、水法宣传周、“6〃5”世界环境日等多种载体,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宣传,努力将保护水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理念渗透到生产、生活各个层面 和千家万户。环保、水务、卫生等部门将《水污染防治法》以及省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的决定》等法律法规印成资料、汇编成册,向公众发放,向企业赠送。进一步强化各级领导干部“抓一方发展、保一方净土”的责任意识,增强企业“节能减排、循环发展”的经营理念,规范群众“珍爱家园、保护环境”的日常行为。通过广泛宣传教育,珍惜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日益成为了社会共识。
2、坚持科学规划,实施整体推进。规划是先导、是龙头工程,饮用水源地保护工作必须坚持规划引导,依科学规划建设。一是编制饮用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按照省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的决定》要求,我市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委托扬州大学编制饮用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目前已完成规划文本的初步审查,近期将提交政府常务会讨论,通过后予以实施。二是科学划定饮用水源保护区。2008年,我市制定了《市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定方案》,共划定五个饮用水源保护区,即归江河道城区饮用水源保护区、高水河城区饮用水源保护区、长江干流三江营饮用水源保护区、里运河邵伯饮用水源保护区、三阳河樊川饮用水源保护区。并投资4万余元,在饮用水源保护区范围内设置水源保护标志牌,明确保护范围。三是做好突发水污染事件应急工作。2008年,我市编制了《市城市供水事故应急预案》,并于当年9月2日正式实施,相关部门按照预案要求,积极做好物资、设备等各项应急工作。建 2 立环保、水务等部门联动机制,加强水源水质动态监测和水情变化监测,完善水质水量信息通报制度和突发性水源水质事件报告制度,形成水源地预警机制,避免水源污染事件的发生。同时加强应急水源地建设,近期以城区地下水和与扬州水公司连网作为应急水源,在头道桥处实现与扬州区域供水管网(DN400管道)的互联互通,互为备用水源;远期实施扬州第五水厂转供水工程并作为备用水源,目前正在进行规划论证。
3、强化综合整治,提升监管水平。坚持以综合整治为抓手,以功能区保护为重点,不断提升水环境保护水平。一是健全责任体系。相继出台了《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分解》、《饮用水安全保护规划》、《河道巡查和过错责任追究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文件,进一步健全责任体系、考评体系和监督体系,努力做到依法整治,规范执法。二是突出整治重点。我市5个饮用水源保护区中,除个别保护区内尚存部分历史遗留的船厂、码头等建设项目,其他水源保护区状况良好。根据水源地保护规划要求,我市及时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专项整治行动,对芒稻河水源重点保护区沿线范围内的建设项目开展调查和整治,2007年,全部拆除了沿线船厂、码头江堤以外的厕所、食堂等设施,严格控制生活污染源。按照先急后缓、分步实施的办法,目前正在对二水厂取水口一级保护区内的3家船厂、6家码头实施搬迁。三是严格执法检查。加大对违反《水污染防治法》和《关于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的决定》行为的查处力度,3 2008年强制拆除了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范围内的建乐造船厂,取缔了2家砂石经营码头,查处了一起违法围滩造地工程项目建设。截止目前,共查处违法建设10多起,拆除各类房屋37 间计577.25平方米,恢复湿地9260平方米。
4、强化基础建设,完善治污平台。坚持着眼长远、统筹发展,整合包装资源,积极上争项目,一批重点治污工程相继实施。一是南水北调截污导流工程竣工投运。我市截污导流工程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重点治污项目之一,设计排水规模为8万吨/天,设计流量为0.46秒立米,工程起点为市污水处理厂出水管道,终点在长江主江堤外窦桥港。工程总造价8125万元,全部由国家投资,2007年12月开工建设,现已竣工投运。二是污水处理工程逐步配套完善。以江苏天雨清源污水处理厂等污水处理工程为重点,加快工程进度和配套管网建设。2008年,市区规划的五个泵站已有四个投入正常运行,市区污水管网覆盖率已占建成区面积90%。沿江污水处理厂日进水已达2000吨左右,新增城镇污水处理量近609万吨。三是垃圾填埋场迁建使用。一期投资1亿元的市生活垃圾处理场于2006年8月启用,日处理生活垃圾能力为310吨。投资3700万元实施了原垃圾填埋场搬迁,并进行了生态修复,规划建设植物园。目前一期工程已结束。
5、加大节能减排,强化源头控制。坚持以优化产业结构重点,加大减排力度,实现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一是深化重 4 点工业污染源防治。完善污染治理设施,推进深度治理工程,2008年以来,完成了诚德钢管等5家重点工业污染源深度治理和中水回用项目减排,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70.7%。二是加强重点企业监督管理。突出抓好全市7家国控、省控重点污染源的污染防治,对24家重点企业安装了COD在线监测仪,推进自动监控和治污权第三方运营管理模式,提高稳定达标排放率,全市工业污染源监察系数达到1.8。三是加强危废规范管理。对6家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单位和4家危险废物年产生量超过50吨的单位,以及一些危险废物不规范处置的单位开展危废专项督查。至2008年底,全市医疗行业医疗废物均得到了规范处置。四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推进化工企业专项整治工作,两年共关闭小化工企业102家,提前超额完成省、扬州市下达的任务。提高新建项目审批门槛,先后否决了夹江水上餐厅等25个污染重、选址不当的项目。2008年,经国家环保部核查,我市完成COD减排量1060.58吨,超额完成年度计划。
6、强化生态创建,推进城乡统筹。以生态市创建为龙头,改善城乡环境,推进统筹发展。一是开展多层次生态创建。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抓手,根据生态市行动计划安排,稳步开展环境优美镇、生态村、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等城乡创建工作。2008年,邵伯、小纪两镇获国家环境优美镇命名,真武、大桥两镇通过省级考核。今年丁伙、武坚、樊川、宜陵四镇创建工 5 作正在推进之中。二是推进源头生态保护项目建设。组织农林、水务等部门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芒稻河沿岸整治和湿地恢复建设工程以及生态廊道及废弃地植被恢复共3大类15项工程建设,目前,农业面源、生态林网建设工程进展顺利。三是严格生态廊道环境管理。加强对长江岸线、夹江岸线、新通扬运河两岸、三阳河两岸风光带的生态保育管理,未审批一个与饮用水源送水工程无关的项目。四是大力实施城乡河道整治工程。深入实施“碧水”工程,大力开展“碧水之村”创建工作,几年来,全市共疏浚河道863条、河塘2800多个,今年将创成省级农村河道疏浚达标市。与此同时,积极开展城市污染河道整治,先后投资3000多万元对通扬运河生态广场进行工程驳岸和景观绿化,整治灰粪港城区段、文明河、小引江河等,城乡河道水质大为改观。
二、当前工作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市水源地保护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人民群众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
1、饮用水源保护力度亟需加强。全市日供水1000吨以上的饮用水源16个,其中6家是地表水水源,区域供水建设步伐有待进一步加快;城区二水厂一级保护区内船厂、码头搬迁工作虽已启动,但进展还不快;部分水厂取水口存在不同程度环境安全隐患。
2、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亟需提速。对照国家生态市考核标准,要有80%的镇创成国家环境优美镇,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80%以上。由于集镇污水处理厂及其配套工程建设的滞后,已成为影响我市“十一五”后期COD减排的重要因素。
3、部分污染严重的河流亟待综合整治。农村少数河道水质较差,呈有机型污染,处于劣五类水体,局部环境形势仍较为严峻。
三、下一步工作措施和建议
1、加大综合整治力度。整合部门综合执法资源,遏制无序开发,禁止在水源保护区内新建违法建设项目。对于未经审批,擅自新上的项目,坚决予以制止查处,责令关停搬迁。加快实施区域供水,规范镇村级水厂管理,消除饮用水源安全隐患,解决广大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加快推进归江河道饮用水源保护区范围内的船厂、码头搬迁,并做到搬迁与江滩湿地恢复同步进行,增强水源地自净功能。
2、开展水环境治理。深入开展环保专项行动,突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专项整治,启动城区饮用水源地安装水质自动监控系统工作,实现水质的动态监控与自动预警。严格控制水源保护区企业的排污行为,严禁在饮用水源保护区范围内新建、改建、扩建入河排污口,对已设置的排污口迅速采取措施进行闭口调向,直至全部封闭。加强沿河工业点源、农业面源以及生活污染源的环境监管,逐步消除市域内河流劣五类水体,使 7 辖区内地表水环境质量达到相应功能水体要求。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和沿江污水截污管网建设,确保各类污水收集处理到位,对城区尚未进入污水截流管网的地段,争取今年全部进网。规划在安大线宜陵段启动市第二垃圾处理场建设,日处理垃圾达150~200吨。全面提高污水、垃圾处理率,从根本上消除生活污染。启动实施原垃圾填埋场生态恢复二期、通扬运河整治二期等整治工程,不断改善水环境质量。
4、开展生态型生活污水处理试点。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在有条件的村试点开展简易化、成本低、生态型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模式,解决制约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创建的污水处理滞后的问题。
5、建立多元投入机制。将水源地保护项目优先纳入财政预算,每年由市财政拨付一定比例的资金,同时按照“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动员受益镇、村共同投资,专项用于水源地造林绿化、拦蓄补源、清淤护坡等工程建设,有效涵养和改善水源地环境。由于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水源保护区范围内船厂、码头搬迁补偿资金缺口较大,建议上级有关部门将我市的归江河道沿线企业搬迁列入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补偿项目,以加快推进企业搬迁进程,维护水源地河湖健康,确保饮用水安全。
镇饮用水源保护工作实施方案范文 篇6
随着我镇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公众对水源质量、数量的要求不断提高,饮用水源的保护是保障人民健康生活,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为进一步加强我镇饮用水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结合我镇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四创两争”各项要求,深入落实市委市政府、“两区”管委会的部署严格执行水资源保护法律、法规,围绕保护水环境,保障饮用水安全目标,加强和规范水源区保护和管理,规范水事活动、强化生态建设、治理水环境、增强涵养水源功能,在保障水资源质量和可持续利用的同时,推进我镇经济、社会、环境、人口的协调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政府主导的原则,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参与。2.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实行属地村委会负责制,建立乡、村联动机制,层层分解落实明确责任。
3.坚持规划定位,依法保护的原则。
4.坚持以人为本、和谐稳定的原则,保护优先,疏导结合,妥善解决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5.坚持远近结合的原则,实施近期综合整治与远期长效机制建立相结合。
(三)总体目标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指示,“两区”管委会[2011(111)]号文件的要求,坚持“两手抓”,标本兼治,继续实施生态建设、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人口转移四大工程,虽然2011年我镇的饮用水资源质量有了明显好转;预计到2012年底,争取让木戛利水库的水质稳定在ⅱ类水(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下同),村委会,自然村的饮用水源水质达到水功能区饮用水源地下水质标准。
二、组织领导
为切实加强饮用水源保护管理工作,决定成立以镇长***为组长的工作小组,分管领导***为副组长,镇直各单位、村委会主要领导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水务科,由水务科领导***担任办公室主任,负责督促和协调村委会、村组饮用水源区的保护和管理工作。
各村委会、村组要成立相应机构,负责本行政辖区内饮用水源区保护管理工作,分解任务目标,形成“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镇、村、组四级联动”的水源保护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凤合镇饮用水源保护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加强组织领导,协调督促各级各部门落实各项水源保护措施,对管委会下达的水源保护的各项目标任务制定工作方案、对目标任务进行分解,定性、定量、定人,建立党政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各尽其责、通力协作强势推进的工作机制,做到层层有人抓、事事有人管、项项有指标、件件有落实。
三、整治工作重点及要求
(一)科学规划,区分管理。饮用水源要科学界定,合理设立水源保护区。水源保护区的设置和污染防治要纳入镇、村、组各级相关总体规划控制范围和水污染防治规划,编制科学合理的水源保护规划。
牵头单位:水务科 责任单位:各村委会
(二)加强生态建设。在我镇辖区饮用水源区内构筑“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
1.加大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力度。在我镇辖区饮用水源区法定责任田和承包地以外耕地全部退耕还林。
牵头单位:林业站 责任单位:各村委会
2.大力开展水库、河道木本湿地建设。在我镇辖区内水库、坝塘、河道、沟渠的最高水位和最低水位线之间适宜地带种植杉类林木,建设木本湿地。
牵头单位:林业站 责任单位:各村委会
(三)全面查污、清污、控污、截污
1.禁止畜禽养殖。严格执行《中共昆明市委 昆明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集中式引水源》保护的实施意见(昆通[2009]7号)文件、《“两区”饮用水源区保护工作方案》的通知(昆倘办通[2011]111号)文件精神,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及集镇水源保护区严禁畜禽养殖,二三级保护区禁止规模化养殖,其余水源保护区实行圈养、禁止放牧,做好畜禽养殖粪便无害化处理。
牵头单位:农科站 责任单位:各村委会
2.加强水源清洁保护。对饮用水源区水域进行整治。在引用水源水库和主要入库河道、集镇、村组水源区建立水源清洁保洁长效机制,对水库、河道漂浮物、淤泥、杂草和水源区内牢记实行即时打捞清运,确保引用水源清洁。
牵头单位:规化站 责任单位:各村委会
3.开展垃圾、废弃物清运整治。对集镇、村组水源区内环境卫生进行综合整治,完成水源区垃圾、废弃物等污染源的普查、清理、运输、处理,彻底消除集镇、村组饮用水源区的污染隐患。
牵头单位:规化站 责任单位:各村委会
4.污水治理。按照2012年饮用水源区集镇污水收集处理率达90%、二级保护区村庄污水收集处理率达70%、三级保护区村庄污水收集处理率达50%的目标,加快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污水处理外排的废水水质必须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3838—2002)一级A标准,回用水的水质达到国家城县污水再生利用相应标准。污水处理后,要通过自然湿地过滤进化,再进入公共水域。
牵头单位:水务科 责任单位:各村委会
5.坟墓集中整治。将水源保护区分散杂乱的坟墓进行集中整治。完成木戛利水库、王家湾水库水源地整治工作,进一步完成集镇及村组水源保护区分散墓地的整治工作。
牵头单位:民政办 责任单位:各村委会
四、保障措施
(一)明确责任主体。饮用水源的保护实行属地政府负责制,镇直各单位,各村委会等部门依据各自职责,共同做好水源区保护工作。
(二)强化目标考核。党政综合办要把加强水资源保护作为镇直各部门和各村委会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科学考核评价体系。根据水源保护的工作任务,设立不同考核分值,纳入对各单位及各村委会的考核内容。年终有党政综合办对各村委会水源保护工作任务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考核。
五、工作计划
为完成上述工作任务,实现改善水质,改善生态环境的目标,整个保护整治行动要求按四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宣传动员(时间2011年3月12日-3月31日)2011年3月31日前召开全镇水源地保护、退耕还林和分散墓地集中迁移工作会。
第二阶段:摸底调查,贯彻落实,督导推进(时间2011年3月18-10月31日)
2011年4月30 日前,由镇人民政府负责,指导镇直各单位及村委会,组织开展饮用水源区环境整治工作,对饮用水源区排污口、排污量、畜禽粪便及垃圾乱堆乱放情况、法定承包地以为耕地面积,分散坟墓数量等基本情况进行全面普查并彻底消除饮用水源地污染源。2011年6月30日前完成水源保护区散墓集中整治工作。2011年完成木戛利水库、集镇水源保护区等重点法定承包地以外耕地的退耕还林任务。2012年前完成全面取缔水源保护区内的畜禽养殖,引导水源保护区周边农民调整种植结构,杜绝农业面源污染。
镇人民政府按照工作方案的要求,具体组织开展整治工作。牵头指导单位负责督促检查和指导,并与镇人民政府、各村委会共同研究解决工作推进中出现的问题,确保各项工作稳步推进。
第三阶段:总结评估(2011年11月5日-12月31日)总结工作中的成绩、经验教训、存在问题、缺点和不足,提出下步保护治理工作建议,通过对行动成果的巩固,建立饮用水源保护长效机制。
***镇农林水综合服务中心水务科
海南省饮用水水源保护立法研究 篇7
饮用水水源保护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切身利益, 直接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和经济有序发展, 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和形象。党中央、国务院对饮用水安全工作十分重视, 胡锦涛总书记多次强调, 让广大群众喝上干净的水, 呼吸到清洁的空气, 吃上放心的食物, 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海南省省委省政府也一直高度重视饮用水水源保护工作, 至2011年, 全省共完成了143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区划工作, 受益人口达500多万人, 占海南省总人口的65%。但还面临着部分水源地水质超标, 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不下, 乡镇和农村饮用水水源还缺乏安全保障等问题。且省政协和省环资委也多次组织开展饮用水水源保护“清洁饮用水, 喝上放心水”的专项执法检查, 但缺少饮用水水源保护的专门立法已成为海南省饮用水水源保护工作的软肋, 制定海南省饮用水水源保护的专门立法已迫在眉睫。
2海南省饮用水水源保护立法的主要内容构成
《条例》全文由六章构成, 分别为总则、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饮用水水源监督管理、法律责任、附则。《条例》第一章为总则部分, 主要规定立法目的及依据、基本原则、监督机构及其职责等方面的内容;第二章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的相关内容, 包括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划定、水源地选址要求、划定报批程序等, 第三章为饮用水水源保护, 主要包括各级保护区要求、各类污染源防治、生态保护和生态补偿等内容;第四章为饮用水水源监督管理, 主要涉及政府与部门责任, 水质监测与监督检查, 应急预案与处理等;第五章为法律责任, 主要规定了违反《条例》相关款项所应给予的处罚方式、数额及实施处罚的部门;第六章为附则, 规定参照管理以及实施行时间等内容。
3海南省饮用水水源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3.1 选址问题
海南省大部分水源取水口 (井) 选址较合理, 水量充沛、水质较好, 但是还有部分水源取水口 (井) 选址不当、水量缺少、区位条件较差。有些地表水上游来水水质低于III类水平如临高县文澜江多莲饮用水源地上游水质已经Ⅳ类, 地下水赋存条件不利于防污如海口火山口地区的地下水水源地防污性能较差, 同时部分水源地存在周边区域社会经济活动比较强烈, 人口和农业种植活动较多等。根据2010年的调查评估结果, 海南省调查的226个水源地中有24个水源地址存在问题, 占调查水源地总数的10.6%;其中城镇水源地5个 (占20.8%) , 如临高县文澜江多莲饮用水源地和文昌市深田水库饮用水源地等;乡镇水源地5个 (占20.8%) , 如儋州市海头镇红阳水库、昌江县十月田镇山竹沟水库和乐东县九所镇石门水库等;农村饮用水源地14个 (占58.4%) , 如文昌市铺前镇凡榄村地下水型水源地和东方市感城镇感恩村感恩河水源地等, 农村水源地选址较差的比例最大。
3.2 水质问题
海南省饮用水水源水质不容乐观, 尤其是乡镇和农村水源地超标现象突出, 个别水源地水质超标严重, 亟须开展对饮用水源地的保护, 保障城镇与农村饮水安全。根据2010年的调查评估结果, 全省调查的226个水源地, 其中4个城镇、8个典型乡镇和126个农村共138个水源地水质超过国家Ⅲ类标准 (按照河流型水源地29项、湖库型水源地31项指标、地下水型23项指标进行评估) , 占调查水源地总数的61.1%。大部分地下水型水源地的卫生学指标不达标, 个别指标超标严重, 如万宁市礼纪镇贡举村地下水型水源地和乐东县抱由镇扬力村地下水源地总大肠菌群超国家Ⅲ类标准3 000多倍;个别水源地水质严重超标, 比如昌江县十月田镇山竹沟水库水质为劣Ⅴ类, 陵水县英州镇地下水源地、东方市东河镇广坝村大广坝水库水源地水质为Ⅴ类等。地表水水源地超标指标主要是化学需氧量、总氮、总磷、铁和锰等, 化学需氧量、总氮、总磷超标原因是农业面源和农村生活污水的污染引起, 铁和锰超标原因是土壤背景值高;地下水水源地超标指标主要有总大肠菌群、氯化物 (以Cl-计) 、氟化物 (以F-计) 、铁、锰、亚硝酸盐氮和硝酸盐氮等, 总大肠菌群总大肠菌群超标原因是农村生活污水、垃圾以及养殖污染引起, 氯化物 (以Cl-计) 和氟化物 (以F-计) 超标原因是离海较近, 受海水渗透影响, 铁和锰超标原因是土壤背景值高, 亚硝酸盐氮和硝酸盐氮超标主要是受农业面源污染引起。如这次实地调研的坡柳水闸水源地水质Ⅳ类, 超标项目为高锰酸盐指数和铁, 主要超标原因是受农业面源污染影响。
3.3 污染源问题
海南省饮用水水源地主要的污染源有工业点源、城镇生活源和非点源, 其中非点源排放的负荷占70%以上。据调查, 全省饮用水源地的污水排放总量为2030.71万t/a, 其中工业排放量为129.77万t/a, 占总量的11.3%, 城镇生活排放量为218.98万t/a, 占总量的19.1%, 非点源排放量为1 681.96万t/a, 占总量的69.6%;COD排放量5 685.85 t/a, 其中工业排放量为382.36 t/a, 占总量的9.6%, 城镇生活排放量为777.04 t/a, 占总量的19.5%, 非点源排放量为4 526.45 t/a, 占总量的70.9%;氨氮排放量761.73t/a, 其中工业排放量为11.12 t/a, 占总量的1.5%, 城镇生活排放量为113.46t/a, 占总量的14.9%, 非点源排放量为637.15t/a, 占总量的83.6%。海南省还有8个城镇和3个乡镇农村水源保护区内存在工业污染源;有1/2左右的水源保护区内存居民点, 居民生活污水和垃圾没有处理直接排到水源地, 影响水源地水质;有2/3以上的水源保护区内有农业种植和分散式畜禽养殖污染。海南省水源地的污染源结构以非点源为主, 在非点源污染中农村生活、分散式畜禽养殖、农业面源污染比重较大。与点源污染相比, 非点源污染具有分散性、排放随机性、隐蔽性、潜伏性等特点, 不易监测、难以量化, 相对于工业点源和集中排放的生活污水, 研究、防控和治理难度都较大。如这次实地调研的松涛水库水源保护区内还居住着9个自然村共3 000多人, 这些居民的生活污水和垃圾都没有经过处理直接排入水源地, 还有水库周边种植大量的橡胶树、槟榔、桉树等经济作物, 农业面源污染较严重。
3.4 管理问题
(1) 管理机构问题。
海南省大部分水源保护区没有成立专门的饮用水水源保护管理机构, 一些城镇水源保护区虽然存在管理机构, 但这些管理机构大部分都是水利部门成立的, 主要职能是负责水资源监督和日常的管护工作, 而对水资源保护和污染源防治及监督工作, 尚未列入职能范围。乡镇和农村水源地几乎都没有管理机构, 水源的保护和监督工作都属于空白。
(2) 水源保护区划分问题。
截止2011年底, 海南省已经完成了全部县城所在地的29个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划分和批复工作, 乡镇农村水源保护区完成了114个, 占全省乡镇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总数 (728个) 的15.7%, 还有大部分乡镇、农场和农村水源地未区划, 尤其是农村水源地目前区划仅占农村集中式水源地总数的4.9%, 水源保护缺乏法律依据。
(3) 标志设置问题。
截止2011年底, 海南省已经完成了全部县城所在地的29个城镇和61个乡镇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标志设置工作, 还有90%左右的乡镇农村水源地没有完成区划和标志设置工作。有些完成了标志设置的水源保护区也未按《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标志技术要求》 (HJ/T 433) 设立保护区标志, 标志设立不规范;部分水源保护区设置的界碑、界标、警示牌和宣传牌数量较少, 未能达到规范要求;如赤田水库水源保护区总面积14.916 km2才设置2个宣传牌和6个界碑。
(4) 监测能力不足。
截止2010年底, 全省仅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具有开展饮用水源地水质109项全项目监测的能力, 海口市站、三亚市站和五指山市站能分析《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2002) 》中65项, 基本具备了开展辖区常规监测能力;其他县级监测站只具备常规简单监测项目分析能力, 监测能力薄弱, 目前这些市县大部分的常规监测任务主要由省中心站协助完成。这次调查的三个水源地, 除了海口龙塘水源地安装了自动监测系统外, 松涛和坡柳水闸都没有。儋州和白沙环境监测站的监测能力有限, 目前对松涛水库的监测任务主要由省环境监测中心站来完成, 而作为乡镇水源地坡柳水闸还没有开展常规监测。
(5) 管理能力薄弱。
全省大部分的城镇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都制订应急预案, 但乡镇和农村饮用水源还没有制订应急预案;由于巡查队伍和能力建设的不足, 海南省大部分的水源保护区监督巡查都未能达到每月至少一次的要求;城镇水源保护区虽然有监测数据等相关资料, 但数据更新及档案管理不够完善, 大部分的乡镇农村水源保护区缺乏监测数据及相关的档案管理资料等。
(6) 存在风险隐患。
海南省还有1/3的水源地内存在危险排污企业、危险品运输 (陆运和水运) 、储油罐和矿山开发等, 如海口永庄水库还存在的7家工业企业和3个储油罐。大部分的水源地对水源污染来源防护和预警、水质安全应急处置以及净水厂应急处理等饮用水安全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 应急物质储备也不够充足, 没有设置备用水源, 个别水源地还存在着风险隐患, 如文昌市会文镇赤纸水库水源地2007年由于水源地搞网箱养殖造成水质污染, 其中CODcr、TP、TN已超Ⅳ类水质标准, 2008年文昌市政府取缔网箱养殖, 水源地水质开始好转。如龙塘水源保护区的拦水大坝目前当做桥梁来用, 存在着很多安全隐患, 因为保护区对面的居民生活生产都要经过这个坝桥, 有时还有运输化肥农药的农用车通过。
(7) 宣教力度不够。
海南省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对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及其周边生活的公众对饮用水水源保护的相关知识开展宣传教育力度还不够, 大部分的公众对水源保护意识缺乏, 行为约束力较差等。据实地调研, 水源保护区周边的居民都不清楚这个地方是水源保护区, 有些知道是水源保护区, 但不知道边界到哪里, 不知道水源保护区内不应该开展哪些活动等。
3.5 利益冲突问题
水源保护区划定后, 水源保护区内和周边及上游地区的居民的生活生产受到很大的限制,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规定, 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应当设置隔离设施, 实行封闭式管理, 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新建、改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 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从事网箱养殖、旅游、游泳、垂钓或者其他可能污染饮用水水体的活动。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内新建、改建、扩建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在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内从事网箱养殖、旅游等活动的, 应当按照规定采取措施, 防止污染饮用水水体。这些规定和相关的法规让保护内和周边的居民失去了发展的机会, 政府要考虑补偿问题, 才能解决保护和发展的问题, 保护水源保护区内居民的利益。如松涛水库内存在着9个村庄3 000多居民, 松涛水库水源保护区要保护, 当地居民的生活生产问题怎么解决等, 还有松涛水库、龙塘水源地和坡柳水闸水源保护区内存在这大量的耕地种植带来的农药及化肥污染等问题。
3.6 资金问题
全省各级政府都比较重视饮用水安全问题, 也不断加大了饮用水水源保护的资金投入, 但这些资金的投入离水源地治理目标差距还很大, 如2005年全省投入3 500万元用于水源保护工程的建设, 到了2009年投入7 570万元用于水源保护工程的建设, 虽然资金比2005年翻了一番, 但也仅占当年全省GDP的0.05%。由于资金的投入不足, 水源保护区的区划和标志设置工作相对滞后于国内大部分的省份, 一些保护区内及周边的污染源也没有得到根本的治理, 水源地水质没法得到改善。
4海南省饮用水水源保护现有存在的问题与法律缺失的关系
(1) 缺少饮用水水源保护的专门立法。
虽然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下称《水防治法》) 中第五章有明确的饮用水水源保护规定, 但从饮用水水源保护政府责任、饮用水水源规划和饮用水水源生态建设和污染控制、污染治理、环境监控和污染事故应急处置、执法监督、法律责任等方面对饮用水水源的保护作出了具体的规定, 但就海南省饮用水水源保护工作的实际需要和实际情况而言, 仍有很多不足之处。
(2) 饮用水水源保护的管理权限划分有待明晰。
饮用水水源保护工作是一项涉及规划、水利、环保、交通、海事等多个职能部门的综合性工作, 需强化地方人民政府在饮用水水源保护中的职责, 合理确定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职能部门在饮用水水源保护中的管理权限和职责划分。但现阶段, 海南省省饮用水水源保护的工作仍呈现出管理机构繁杂的局面。目前的管理模式, 虽表面上体现的是多个部门的齐心协力、多管齐下, 但事实却导致了各部门只注重各自局部利益及单一治水目标的实现, 弱化了饮用水水源的整体管理能力, 违背了饮用水水源保护的客观规律, 现行管理制度实施的结果可能偏离甚至完全背离保障饮用水水源的目标。
(3) 饮用水水源污染事故应急体系有待完善。
《水防治法》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会同水行政、国土资源等主管部门完善环境安全预警预测系统;对有可能造成水污染的企事业单位应做好应急预案并报所在地环境保护职能部门备案;制定污染事故应急报告制度。由于饮用水取水水源的水体一旦发生水污染事故就容易诱发集中式供水的中断, 对公众的日常生活生产乃至身体健康造成影响, 因此完善饮用水水源的应急和预警制度的是非常有必要的。
(4)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生态补偿制度有待充实。
生态补偿是环境管理的一种经济手段, 它通过对人类生产活动的调节来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就目前而言, 人民政府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对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居民进行生态补偿较为可行的, 但就生态补偿长期性和稳定性的要求而言, 行政性指令就显得相形见绌。因此, 充实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域生态补偿方式, 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居民增收创造“造血”机制才是长久之计。
(5) 公众参与饮用水水源保护未予明确。
《水防治法》仅原则性地提及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水环境的义务, 并均有权对污染和破坏水环境的行为进行检举, 但未对公众参与饮用水水源保护工作作出明确规定, 也未对检举渠道和方式、培养公众保护饮用水水源意识、参与饮用水水源执法工作的监督等方面作出具体的规定。
(6) 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
《水防治法》在水质监测方面侧重于重点排污单位和跨行政区域河流交接断面水质的监测, 未规定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的监测制度。目前海南省既未实现从取水口到输水管道最终出口水质的全程监测, 又未对水利、环保、卫生、城建等部门以及供水企业对水质的监测进行系统的整合。由于各部门监测时所依据的规范、方法、频次、点位等各不相同, 导致了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结果的不一致, 难以实现对水源地水质的有效监测。
5 海南省饮用水水源保护立法对策建议
(1) 完善水源保护管理机制。
通过立法规定, 设立专门的水源保护管理机构, 对水源保护实行统一监督管理, 并明确和理顺各部门的职责及分工。将水源保护区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各级政府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指标体系中, 完善水源保护区目标责任制和定量考核管理办法。编制全省乡镇和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 将全省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纳入《海南省水环境功能区划》, 加强水源保护, 确保饮用水安全。
(2) 加强水源地环境综合整治。
水源保护立法中要明确各级政府的职责, 增加资金投入, 加强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并结合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流域环境综合整治项目, 按照存在环境问题的轻重缓急, 分批开展全省城镇、乡镇和农村水源地环境整治, 优先整治一批环境问题突出的水源地。取缔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内的点源污染源和畜禽、水产养殖活动, 河流、湖库型水源地建设人工湿地、生态隔离带等生态工程对面源污染实现阻断和去除, 对二级保护区内的生活污染和畜禽养殖污染进行治理, 调整保护区内耕地的作物种植种类, 提高植被覆盖率, 控制肥料和农药的施用强度, 从源头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3) 明确水源保护区区划和各保护区的环境保护目标。
水源保护立法中要强调水源地的区划工作, 明确各级政府的职责, 并落实实施保护区规划的环境保护工程, 如标志设置等工程的建设。争取全省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都能完成区划、批复和标志设置等工程, 为水源地的保护打下良好的基础。
(4) 提高水源地环境风险防范与监测应急能力。
水源保护立法中应要求当地政府建立本地区水源地风险名录和风险源目标化档案管理模式, 明确责任人和监管任务, 严格审批重点污染行业企业, 尽量远离水源保护区, 无法避让确需跨越水源保护区的, 要完善风险防范措施, 交通管理部门严格控制运输危险化学品、危险废物及其他影响饮用水水源安全的车辆进入, 进入的车辆应申请并经有关部门批准、登记并设置防渗、防溢、防漏等设施。并推进城乡环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 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环境监管应急体系, 完善海南城乡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网络, 加强市县环境监测能力和应急能力建设, 提高水环境监测能力和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 逐步开展乡镇和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常规监测。建设全省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信息系统, 加强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自动监测网络建设, 逐步开展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自动监测站建设, 完善水源地环境预警系统建设。
(5) 提高水源地环境保护投入。
建议水源保护立法中明确各级政府的职能, 各级政府应该把饮用水源保护投资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政府财政预算, 加大水源环境保护的扶持力度, 并积极利用国际援助资金开展水源地和饮水安全工程建设, 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水源地保护与污染防治设施的建设和运行, 确保饮用水水源安全。
(6) 制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
建议水源保护立法中规定各级政府要制定并实施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生态补偿制度, 对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内、周边及上游地区受到影响的居民实行生态补偿, 根据“谁保护谁受益”的原则, 以整个水源保护区为对象, 利用环境产权理论, 确定水源地保护与管理 (管理权、经营权) 的归属, 界定生态补偿对象, 同时按照其经济行为, 确定补偿要素, 根据其在水源地生态保护中贡献的大小, 在能够调动其积极性和当地财政能力的前提下, 确定补偿标准。
(7) 加强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宣传教育。
水源保护立法中要明确各级政府的有关部门要加强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 提高公众对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重要性的认识。加强舆论监督, 提高各部门和公众的环境和法制意识, 逐步形成公众参与机制, 充分发挥水源保护区内及周边居民的监督作用, 加强查处水源环境违法行为, 奖励水源保护行为。
参考文献
[1]虞伟.浙江省饮用水水源保护立法构想[J].法制与社会, 2012, (1) :90-90.
[2]刘贤词, 邢巧, 王晓辉, 等.海南省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基础环境调查及评估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11, (5) :56-59.
[3]刘贤词, 邢巧, 王晓辉.海南省农村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J].中国水土保持, 2009, 3 (4) :19-20.
城市保护饮用水水源策略研究 篇8
关键词:饮用水;水源;策略
一、饮用水供水现状
城市作为经济和生活中心,污水排放量大,加之我国城市的污水处理水平普遍不高,城市水环境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流经城市的河段今90%受到污染,城市内水湖水质较差。同时我国城市中有近2/3的城市供水不足,1/6的城市严重缺水。再加上城市水体供水基础建设陈旧和管理不善,造成水资源的严重浪费。
1、水资源严重短缺。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尽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我国还是城市化进程发展较快的国家,随着城市人口的剧增,特别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供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制约城市发展、影响人民正常生活的一个严峻问题。
2、地下水超采态势严峻。由于地表水污染,而城市 工业 、公共卫生、生活用水量又日益增加,致使地下水的开采规模和强度不断增大。地下水超采导致地面沉降和地裂,造成地面塌陷、房屋倒塌、路基被毁等。由于地下水超采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引起地表水入渗增强,污染物随之下移,污染地下水。
3、自来水浪费严重。我国北方城市因供水基础设施陈旧、老化,加之恶劣的冷冻气候条件,管道设施漏水现象十分普遍。特别是在城市供水中,直接或间接用于饮用的部分只有5%~10%。绝大部分自来水用于工业、消防、建筑、市政及居民生活杂用上。而自来水厂不管用水要求的不同,一律采用饮用水标准来衡量出水水质,不仅增加了自来水加工处理的成本,而对没有必要达到饮用水标准的用户来说又是一种极大的浪费。
二、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
1、没有落实饮用水水源保护的管理。当前,我国是采用的划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方式来保护饮用水水源环境,国家的法律虽然明确的规定了地表水饮用水源和地下水饮用水源保护区的划分和保护要求。但是很多地方并没有将其落到实处,保护工作也显得很滞后。
2、法律法规不够完善。我国制定了关于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比如《水污染防治法》、《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污染防治管理规定》等等,这些法律法规在一定程度上为保护水源奠定了基础。但实际上,我国的经济在不断的发展,工厂在增多,人们的生活污染也在随之而不断增加。这使得过去的法律法规已经不能满足水污染防治的需要了,因此必须要进行完善和补充。比如我国环境保护法律中缺乏跨界水源地的管理条例、水源地污染处罚措施等,这就使得法律的效力被降低,因此需要扩充和修改。
3、没有建立饮用水源地环境监测系统。在一些地方,饮用水源地环境监测取得的效果和饮用水的水质实际情况有很大的差别。虽然我国很多的地方都已经建立了和饮用水保护相关的法规性文件,但是因为地方法规性文件基本上都是引用的国家的相关法律,关于水源保护的一些条例却并不是很明确,既缺乏针对性,也不具有可行性。再加上当地的相关机构没有严格执行,或者当地存在地方保护主义,使得饮用水源地环境的监测流于形式和表面,起不到应有的效果。
三、城市饮用水水源保护的立法建议
加强对城市饮用水水源保护,需要综合运用法律、政策、行政、经济和社会等多种手段综合施治,而其中最为基础和根本的手段是法律保护的手段。因此,针对我国水源保护的实际需要制定相应的专门性法律法规,把我国水源保护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是十分重要和紧迫的。
1、确立水源保护原则。确定水源保护原则是全面构建水源地保护制度的前提和依据。要构建水源保护法律制度应当坚持和遵循以下原则:保护绝对优先原则;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原则;科学保护区域协调原则等等。
2、建立水源地保护的行政管理体制。城市水源与一般水体不同,需要实行更严格和有效的行政监督和管理。曾经的松花江特大污染事故已充分暴露了我国多部门管理缺乏协调性的缺陷。加强对城市水源的保护,需要以生态系统综合管理的理念为指导,科学协调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建立统一、协调、有效的水源地保护行政管理体制。
3、划定水源保护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第五十六条规定:“国家建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制度。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分为一级保护区和二级保护区;必要时,可以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外围划定一定的区域作为准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划定,由有关市、县人民政府提出划定方案,报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划分饮用水源保护区,对饮用水源进行保护是一项重要而有效的预防性措施,是进行水质监测与保护的前提和基础,更是水源立法保护的一项重要任务。
4、公众参与水源保护。只有把水源保护区内的人为活动引导到维护水环境、保护水安全的轨道上来,实现全社会的自觉保护,才能够实现水源地的持久有效保护。立法应当为此提供保障和依据。参与水源保护是公众普遍享有的环境权,不是用水者的专利。我国立法已均对公众参与水资源保护、环境保护作出了相关规定。在现有生产力和科技水平下,保护城市饮用水源,核心任务是要处理好保护水源与发展当地经济的关系问题。如因保护水源影响当地群众生活问题改善,水源地保护的保护策措施也将难以落实。
我国淡水资源总量虽较为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却在世界上处于落后地位。而现在更为严重的是,我国的饮用水源正在遭受越来越严重的污染,使淡水资源更为匮乏。因此,我们应充分认识到现在的严峻形势,意识到现有的污染已经对人体的健康和生态平衡产生了威胁。相关部门应积极主动的采取各种措施,保护水源地的水质质量,同时对已污染水体进行治理,已达到切实改善水源地的不良现状,维护生态平衡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董良飞.内河生活污水综合防治对策[J].上海海事大学学报,2007,28(3):10-15.
[2] 常文.關于防治船舶垃圾对水域的污染[J].交通环保,1999,20(2),43-46.
[3] 李传昌.加强船舶污染环境,保护库区水域防治.
【食品生产企业饮用水源保护制度】推荐阅读:
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开业歇业申报管理制度07-12
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十四项管理制度07-06
食品生产企业整改报告08-21
食品生产企业营销战略09-26
食品企业加工生产流程10-07
qs食品企业生产资质10-12
焙烤食品生产企业良好操作规范05-10
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承诺书10-08
食品生产企业责令整改通知书06-09
生产水源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