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城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环境保护条例(共10篇)
陕西省城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环境保护条例 篇1
陕西城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环境保护条例
陕西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公
告
[第四十七号]
《陕西省城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环境保护条例》已于2002年3月28日经陕西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陕西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02年3月28日
陕西省城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环境保护条例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保护城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环境,保证饮用水水质,保障人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及其实施细则,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集中式供水的城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环境保护。
第三条 城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环境保护,实行保护优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
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把城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环境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保证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水质符合规定标准。
第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城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生态建设,优先安排退耕还林还草项目,营造和保护水源涵养林;有计划地建设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设施,防治环境污染,保证水源充足、水质良好。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城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环境保护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水、林业、农业、卫生、建设、国土资源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依照各自职责,对城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环境保护实施监督管理。
第六条 单位和个人有保护城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环境的义务,对污染和破坏城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环境的行为,可以向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举报。
第二章 城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划分和水质标准
第七条 城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按照水源类别分为地表水水源保护区、地下水水源保护区。地表水水源保护区又分为江河水源保护区和湖泊、水库水源保护区,其陆域从水域正常水位线起计算。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一般实行三级保护,按照防护要求,分别划分为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和准保户区。
第八条 饮用水江河水源保护区的划分:
(一)一级保护区:从取水点起计算,上游一千米至下游一百米的水域及其两侧河岸外延一百米的陆域;
(二)二级保护区:从一级保护区上界起上溯二千米的水域,及其两侧河岸外延二百米的陆域;
(三)准保护区:从二级保护区上界起上溯三千米的水域,及其两侧河岸外延三百米的陆域。
第九条 饮用水湖泊、水库水源保护区的划分:
(一)一级保护区:湖泊、水库水域,及其正常水位线外延一百米的陆域;
(二)二级保护区:湖泊、水库向水坡区域或者正常水位线外延三百米的陆域,以及从流入湖泊、水库的河流的入口上溯二千米的水域,及其河岸两侧外延二百米的陆域;
(三)准保护区:从湖泊、水库二级保护区上界再外延三百米的陆域,以及从流入湖泊、水库的河流的二级保护区上界起上溯五千米的水域,及其河岸两侧外延三百米的陆域。
第十条 饮用水地下水水源保护区的划分:
(一)一级保护区:以取水井为中心,半径五十五米的圆形区域;
(二)二级保护区:以取水井为中心,半径五十五米至二倍影响半径的圆环形区域;
(三)准保护区:根据地下水水文地质和补给条件确定。
承压含水层的地下水水源保护区,根据含水层水文地质和埋藏条件划定。
第十一条 饮用水地表水水源保护区的地理界线,由省人民政府依法划定。特别情况需要扩大本条例第八条、第九条规定的保护区范围的,省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划定地理界线。
饮用水地下水水源保护区的地理界线,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划定。
第十二条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地理界线由划定机关予以公布,并由所在的设区的市或者县(市)人民政府设置标志牌和界桩。
第十三条 饮用水地表水水源保护区的水质标准,应当符合下列规定:
(一)一级保护区的水质,不低于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Ⅱ类水质标准;
(二)二级保护区的水质,应当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Ⅲ类水质标准;
(三)准保护区的水质,按照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Ⅲ类水质标准控制。
第十四条 饮用水地下水水源保护区的水质标准,应当符合下列规定:
(一)一级保护区的水质,不低于国家《地下水质量标准》的Ⅱ类水质标准;
(二)二级保护区的水质,应当达到国家《地下水质量标准》的Ⅲ类水质标准;
(三)准保护区的水质,按照国家《地下水质量标准》的Ⅲ类水质标准控制;
(四)补给源地为地表水的,该地表水水质应当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Ⅲ类水质标准。
第十五条 饮用水应当采用管道或者暗渠输送,防止水质污染。
第三章 饮用水地表水水源的保护
第十六条 饮用水地表水水源保护区内禁止下列活动:
(一)破坏水源涵养林、护岸林以及与水源保护相关的植被;
(二)向水域倾倒工业废渣、垃圾、粪便及其他废弃物;
(三)使用剧毒、高残留农药;
(四)使用炸药、毒药捕杀鱼类和其他生物;
(五)使用不符合国家规定防污条件的运载工具,运载油类、粪便及其他有毒有害物品通过水源保护区。
禁止运输危险化学品的车辆通过饮用水地表水水源保护区;确需通过的,应当依照国务院《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七条 饮用水地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还禁止下列活动:
(一)建设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项目;
(二)向水体排放污染物;
(三)勘探、开采矿产资源;
(四)从事养殖业和种植农作物;
(五)旅游和旅游开发活动;
(六)堆放工业固体废弃物、垃圾、粪便和其他有毒有害物品;
(七)建立墓地和掩埋动物尸体;
(八)其他污染水源的活动。
本条例施行前已有的排污口应当限期拆除;已有的旅游设施、采矿设施等污染源应当予以取缔;已建立的墓地必须搬迁;有害物质必须清除。
第十八条 在饮用水地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内,必须遵守下列规定:
(一)不得新建、扩建向水域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
(二)所有单位排放的污水必须达到规定标准,固体废弃物必须及时运出保护区处理;改建和技术改造项目,必须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三)根据水质水量,控制养殖规模。
第十九条 在饮用水地表水水源准保护区内,向水域排放污染物的,实行污染物排放浓度和总量控制。
第四章 饮用水地下水水源的保护
第二十条 饮用水地下水水源保护区内,禁止下列活动:
(一)利用渗坑、渗井、裂隙、溶洞等排放污水和其他废弃物;
(二)利用储水层孔隙、裂隙、溶洞和废弃矿坑储存油类、放射性物质、有毒有害化学物品;
(三)设置垃圾、粪便和易溶、有害废弃物的集中堆放场、转运站;
(四)使用不符合国家《农田灌溉水质标准》的污水灌溉农田。
地质钻探过程中,必须采取防护措施,分层止水、封隔,防止污染地下水水源。
第二十一条 饮用水地下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还禁止本条例第十七条第一款所列各项活动。
第二十二条 饮用水地下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内,还禁止下列活动:
(一)新建化工、电镀、制革、冶炼、印染、炼油、制浆造纸项目,以及含放射性的和其他严重污染环境的建设项目;
(二)堆放化工原料、矿物油类及有毒有害物品;
(三)擅自凿井取水;
(四)使用剧毒、高残留农药。
第二十三条 饮用水地下水水源准保护区内,必须遵守下列规定:
(一)科学、合理地使用农药、化肥;
(二)人工回灌补给地下水的,水质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
第二十四条 饮用水地下水水源一级、二级保护区内,已建成的严重污染水源的建设项目,应当依法限期治理或者转产、搬迁。
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城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环境保护方面的主要职责是:
(一)组织有关部门拟定城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环境保护规划,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监督实施;
(二)依法监督执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和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
(三)组织对城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及保护区内排污口的水质监测;
(四)监督、检查有关城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的实施。
第二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林业、农业、卫生、建设、国土资源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照城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环境保护规划,恪尽职守,互相配合,保证城市饮用水水源的水质符合国家规定标准。
第二十七条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依法行使环境监督管理职权的部门,有权对管辖范围内的排污单位进行现场检查。被检查单位必须如实反映情况,提供资料,不得以任何借口拒绝或者妨碍检查人员执行公务。
第二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保障城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环境治理经费,环境保护、水、林业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优先安排城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环境治理项目。
对跨市、县供水的城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所在地人民政府的水源环境保护投入,应当给予适当补偿。具体补偿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第二十九条 各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城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环境监测网站的建设,组织定期监测,互通有关信息。发现污染事故,必须立即采取应急措施,并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及时通报。
第三十条 造成城市饮用水水源污染事故的单位,必须立即采取应急措施,通知有关取水单位和当地居民,并立即报告当地人民政府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六条第一款第(二)项、第十七条第一款第(六)项、第二十条第一款第(三)项、第二十二条第(二)项规定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可以处一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六条第一款第(五)项,第十七条第一款第(四)项、第(七)项,第二十条第一款第(四)项规定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可以处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七条第一款第(一)项、第(二)项规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照国务院规定的权限责令停产停业、关闭企业或者搬迁,可以并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八条第(一)项、第(二)项,第二十二条第(一)项规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拆除或者关闭,并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条第一款第(一)项、第(二)项规定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二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的行为,分别依照本条例第十七条第一款各项的相应法律责任处罚。
第三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其他法律、法规已有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被处罚的单位和个人,不免除其消除污染、排除危害和赔偿损失的责任。
第三十九条 依照本条例规定,责令停产停业、关闭企业或者罚款数额超过三万元以上的,当事人有权要求举行听证。
第四十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当事人逾期不申请复议,也不向人民法院起诉,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四十一条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及其他监督管理部门依照本条例应当给予行政处罚而不处罚的,上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及其他上级主管部门有权责令其改正或者直接给予行政处罚,并应追究直接责任人员的行政责任。
第四十二条 执行本条例的行政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索贿受贿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监察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 则
第四十三条 城市以外实行集中式供水的乡和工矿企业,其饮用水水源保护参照本条例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十四条 本条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陕西省城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环境保护条例 篇2
1 饮用水供水现状
城市作为经济和生活中心, 污水排放量大, 加之我国城市的污水处理水平普遍不高, 城市水环境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 流经城市的河段今90%受到污染, 城市内水湖水质较差。同时我国城市中有近2/3的城市供水不足, 1/6的城市严重缺水。水环境污染加剧了饮用水水源危机。由于水质污染, 导致水传染病触目惊心, 在全国187个城市中, 水质稳定的有96个, 地下水污染减轻的有39个, 污染加重的有53个。全国约有50种疾病与饮用水水源污染直接相关, 恶性肿瘤、肝炎的发病率不断增高, 弱智儿童数量呈上升趋势。再加上城市水体供水基础建设陈旧和管理不善, 造成水资源的严重浪费。
1.1 水资源严重短缺
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尽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据统计, 我国城市日缺水量达1600万立方米。经常闹水荒的城市, 每日高峰供水保证率仅在65%-70%。我国还是城市化进程发展较快的国家, 随着城市人口的剧增, 特别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城市供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制约城市发展、影响人民正常生活的一个严峻问题。
1.2 地下水超采态势严峻
由于地表水污染, 而城市工业、公共卫生、生活用水量又日益增加, 致使地下水的开采规模和强度不断增大。21个省级行政区对地下水位降落漏斗 (以下简称漏斗) 不完全调查, 共统计漏斗76个 (浅层漏斗和深层承压漏斗各38个) , 漏斗总面积7.2万km3。地下水超采导致地面沉降和地裂, 造成地面塌陷、房屋倒塌、路基被毁等。由于地下水超采导致地下水位下降, 引起地表水入渗增强, 污染物随之下移, 污染地下水。
1.3 自来水浪费严重
我国有些城市因供水基础设施陈旧、老化, 加之恶劣的冷冻气候条件, 管道设施漏水现象十分普遍。特别是在城市供水中, 直接或间接用于饮用的部分只有5%~10%。绝大部分自来水用于工业、消防、建筑、市政及居民生活杂用上。而自来水厂不管用水要求的不同, 一律采用饮用水标准来衡量出水水质, 不仅增加了自来水加工处理的成本, 而对没有必要达到饮用水标准的用户来说又是一种极大的浪费。在水源污染越来越严重的今天, 饮用水处理的难度越来越大, 成本也会越来越高。为了有效降低生活成本, 提高生活饮用水的安全可靠性, 分质供水已经势在必行。
2 水源地污染物质的来源分析
水环境污染的污染源通常分为点源和非点源 (面源) 两类, 而水源地污染主要是非点源污染。长期以来, 我国环境保护的重点主要放在企业排放污染物的末端治理上, 对非点源污染尚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由于非点源污染具有受水文循环过程影响和支配的随机性、污染物来源排放点不固定和排放具有间歇性以及污染负荷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变化幅度大等特点, 致使对其监测、控制和处理困难而复杂。
2.1 暴雨径流的地表淋溶和侵蚀
暴雨径流是坡面地表侵蚀过程的动力因素, 也是土壤颗粒和农用化学物质向外迁移的物质载体。当降雨强度超过土壤入渗能力时, 就会产生坡面径流。影响坡面径流大小的主要因素是降雨、地形、土壤和植被覆盖等。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水土流失面积达356万km2, 有1/3的土地受到水土流失的危害, 每年流失的N、P、K养分相当于4000多万吨化肥。
2.2 农用化学制品的流失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 人们对土地产品在数量上的要求愈来愈高。在我国农业土地资源的开发已接近超强度的情况下, 增加农用化学制品的施用量就成为提高土地产出水平的重要途径。农业以水为本。城市水源地上游通常是主要的农业耕作区。农药、化肥施用量的增加, 势必提高土壤中人工化学物质的含量。特别是农业的粗放管理, 更导致农业化学品利用率的降低, 造成湖泊、水库富营养化。
2.3 中小企业污染物质的非达标排放
改革开放以来, 中小企业发展迅速。其工业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逐渐增加。乡镇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环保措施不到位, 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企业少, 加上乡镇企业设备简陋、资源浪费严重, 造成污染物排放数量大、污染治理达标率低。由于乡镇企业 (包括个体采矿点) 污染类型复杂, 从城市到农村、由于乡镇企业 (包括个体采矿点) 污染类型复杂, 从城市到农村、由点到面, 增加环境治理难度, 加大了非点源污染的负荷。
2.4 人工合成化学物质的迁移循环
人类为了文明的需要, 通过各种生产活动人工合成数以千计的有毒、有害物质。这些有机化合物通过原材料处理、生产和加工及产品使用等多种扩散途径最终进入地表水环境。由于有机污染物种类多、毒性大、难降解等原因, 国际上比较重视。目前, 自来水中已发现有2000多种有机物, 其中致癌、促癌物质约占2.7%, 致突变物质约占2.5%。硝酸盐是自来水中最常检出的污染物之一, 摄入过量的硝酸盐可导致婴儿的高铁血红蛋白症。硝酸盐和亚硝酸盐转化为亚硝胺, 则对人体具有致癌、致突变和致畸的作用。
2.5 城乡生活污水的排放
限于经济发展水平, 我国小城镇和广大乡村都还缺乏排水设施, 大量的生活污水漫流排放后随地表径流进入水体, 有机污染十分严重。氮浓度高可能与畜、禽粪便污染有关, 磷浓度高则主要是洗涤剂的使用所引起的。洗涤废水的排放增加了磷的负荷, 对湖泊富营养化进程将会起到重要作用。
3 保护对策
3.1 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研究
长期以来, 我国环境保护的重点防在点源的治理上, 对水源地非点源污染的危害性认识不足, 当前必须转变观念, 加强水源地非点源污染研究, 加强对地表饮用水源污染调查方法、污染负荷定量计算方面工作, 研讨可行性较高、适用性较强的方法, 建立适合我国特点的适应性强、精度高、理论性好的非点源污染符合定量计算模型, 提出具有我国特色的水源地污染防治的对策和方法。要坚持科学治水, 遵循自然规律, 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要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基本方针, 合理配置水资源, 统筹流域、区域和城乡的水利发展, 统筹安排好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要坚持节约保护水资源的原则, 加强节水和水污染防治, 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3.2 健全法律法规管理体系
建立健全法规系统和强有力的执法监督。要进一步加强水源保护的各项法规、条例的建设, 使水源保护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有章可循。在管理体系上, 要克服分头管理、条块分割现象, 处理好统一监督管理与协同监督管理的关系。在目前我国经济技术实力还难以全面控制水污染的情况下, 更有必要对涉及人民生命健康的生活饮用水源采取严格措施加强管理。
3.3 充分发挥高科技作用
要利用知识创新工程改革旧的农业耕作方式, 建立生态农林体系。充分利用湿地等土地处理系统削减氮、磷入江、入湖量, 用“绿色肥料”替代部分化肥, 实施测土施肥, 提高化肥的利用率。广泛施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选择性强、效益高的生物农药。植树种草, 涵养水源;合理灌溉, 防止水土流失。运用计算机模拟污染物迁移规律, 建立环境管理信息系统, 准确进行水质控制和预测。利用遥感信息、地理信息系统为水源保护区的划分、水源保护的适时决策提供优质服务。应用先进的生物遗传技术, 构建具有特殊降解基因的菌株, 去除水中有毒、有害有机物。
3.4 加大水源保护的宣传力度
我们要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介进行宣传, 强化公众的资源、环境、生态意识, 提高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自觉性。让人民群众懂得保护水环境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和责任。
3.5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控制性骨干水源工程建设, 增强调蓄能力。提高居民饮用水的安全可靠性, 放宽城市其他非饮用水的水质要求, 降低成本, 逐步实施分质供水。城市供水设施陈旧常常造成自来水浪费。排水设施不足, 又使大量的污水未经有效处理就直接排放, 造成严重污染, 必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有效解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问题。
摘要:本文探讨了我国城市饮用水水源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饮用水水源的保护对策。
陕西省城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环境保护条例 篇3
今年9月,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审议了省人民政府提请的《浙江省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草案)》(以下简称草案)。会后,省人大法制委员会将草案印发各市县区人大常委会、省人大代表、省有关部门和地方立法专家库成员广泛征求意见,并在浙江人大网、地方立法网全文刊登,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同时,派员到杭州、丽水、云和、遂昌等地进行立法调研,直接听取基层政府及有关部门、人大代表、水源地管理机构等方面的意见。11月29日,召开省有关部门座谈会听取意见。根据省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的审议意见和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的初审报告,以及各地、各方面的意见,法制委员会对草案进行了多次研究、修改,提出了草案修改稿,并和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作了沟通。11月30日,法制委员会召开全体会议,对草案修改稿进行了审议。现将审议修改的主要情况报告如下:
一、关于建立健全饮用水水源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草案第二十九条对建立健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作了原则性规定。常委会组成人员、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一些地方和部门提出,草案相关规定过于单薄、操作性不强,省委《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中已有这方面的内容,法规应当体现省委决定的精神。为此,建议在总则中增加一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通过设立饮用水水源保护生态补偿专项资金、财政转移支付、区域协作等方式,建立健全饮用水水源生态保护补偿机制,逐步加大对饮用水水源地的经济补偿力度,促进饮用水水源地和其他地区的协调发展。”(草案修改稿第六条)
二、关于备用饮用水水源。草案第十一条第二款规定“有条件的城市应当建设两个以上相对独立取水的饮用水水源”;草案第十四条规定,政府应当加强备用饮用水水源建设,保证应急饮用水。有的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地方提出,为了应对饮用水水源被严重污染等突发性事件,没有条件的地方也要创造条件建设备用水源。为此,建议增加规定:“不具备条件的地区应当与相邻地区签订应急饮用水源协议,实行供水管道联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区域发展规划,将水质良好、水量稳定的大中型水库、重要河道、湖泊作为预留饮用水水源地。”(草案修改稿第十三条)
三、关于强化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保护。有的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地方提出,应当细化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保护措施和要求。为此,建议增加规定:“具备条件的地方应当在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外围设置隔离防护设施,对一级保护区实行封闭式管理。”“饮用水水源准保护区内应当逐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保证保护区内水质符合规定的标准。”同时,分别对一级保护区和准保护区的禁止性行为进行了细化和补充。(草案修改稿第二十条第二款、第二十一条第一款、第二十三条)
四、关于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草案第二十二条规定,农村饮用水水源的保护参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有关规定实施管理。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和有的部门、地方提出,农村饮用水水源参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有关规定实施管理,缺乏可操作性。为了加强对农村饮用水水源的保护,建议对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范围内的禁止性行为作出具体规定,同时明确当地村民委员会和乡(镇)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相应职责。(草案修改稿第二十四条第二款、第三款)
五、关于对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单位和居民的搬迁和补偿。有的常委会组成人员、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和一些地方提出,做好饮用水水源保护,最根本的措施是减少水源保护区内的人类活动。同时,由于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或者保护区范围调整,保护区内的单位和居民需要搬迁而造成的损失,应当依法予以补偿。为此,建议增加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逐步对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的单位和居民实行搬迁,减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人口,保障饮用水水源安全。”“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前已经依法批准设置的项目和设施,因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或者保护区范围调整需要停业、关闭或者拆除,导致所有者或者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有关人民政府应当依法予以补偿。”(草案修改稿第二十七条)
六、关于跨界饮用水水源的保护和管理。一些常委会组成人员和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提出,我省不少饮用水水源是跨市、县域的,上下游之间的矛盾和纠纷较多,跨界饮用水水源的保护和管理难度较大,需要在法规中明确相关措施。为此,建议增加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饮用水水源保护的部门联动和重大事项会商机制(草案修改稿第三条第一款)。省环境保护、水行政等有关部门以及流域、区域有关政府应当建立健全执法协作机制。跨行政区河流交界断面入境水质超过水功能区水环境功能区划分方案规定的保护目标,影响饮用水水源安全时,下游县级政府应当向上级政府报告,并向上游县级政府通报;上游县级政府应当责令排污单位立即削减污染物排放量或者暂停排污。上级政府及其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加强督促检查。(草案修改稿第三十七条)
根据各方面的意见,草案修改稿还对建立举报奖励制度、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增加了规定。(草案修改稿第七条第二款、第三十八条)
此外,根据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一些地方、部门的意见,还对草案作了一些文字修改和条款顺序的调整。
法制委员会认为,《浙江省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草案)》经过多次修改,符合法律、行政法规,切合浙江实际,内容已比较成熟,建议常委会本次会议审议通过。
以上报告和《浙江省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草案修改稿)》,请予审议。
合肥市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 篇4
第一条为了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防止水体污染,保障饮用水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安徽省城镇生活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饮用水水源的保护。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饮用水水源是指本市行政区域内用于集中式供水的河、湖、渠、水库、地下水井等地表、地下水源。
本条例所称集中式供水是指饮用水供水企业以公共供水系统向城乡居民提供生活饮用水和用水单位经批准以其自行建设的供水系统向本单位提供生活饮用水的供水方式。
第四条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将饮用水水源管理和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制定和实施饮用水水源保护规划和饮用水水源污染事故处理应急预案,促进饮用水水源保护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应当依法做好饮用水水源保护工作。
第五条市、县区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饮用水水源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对饮用水水源进行规划、调配和水质监控。
环境保护、建设、国土资源、规划、卫生、交通、公安、农业、林业、城市管理、工商、畜牧水产等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做好饮用水水源保护工作。
第六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饮用水水源不受污染的义务,有权对污染和破坏饮用水水源的行为进行制止、检举和控告。
第七条市、县人民政府应当按照水源保护管理的要求,建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划定,由市、县人民政府提出方案,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第八条市、县区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同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地理界线,设立警示标志,并在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的重点地段设置防护设施。
第九条饮用水地表水水源一、二级保护区内的水质,分别执行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饮用水地下水水源保护区的水质执行国家《地下水质量标准》。
第十条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禁止设置排污口。
第十一条在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禁止下列行为:
(一)排放污水、废液,倾倒垃圾、渣土和其他固体废弃物;
(二)从事网箱养殖、旅游、游泳、垂钓、水上训练等可能污染水质的活动;
(三)放养畜禽;
(四)洗刷车辆和其他物品;
(五)投放饵料,施用化肥、农药;
(六)毒鱼、炸鱼和电鱼;
(七)露营、野炊等活动;
(八)除水政监察、渔政监察、水文、水质监测和饮用水水源管理专用的船只以外的其他船只下水;
(九)筑坝拦汊、填占水库;
(十)设置商业、饮食等服务网点;
(十一)翻越、破坏防护网;
(十二)新建、改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饮用水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
(十三)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污染水质的行为。
已建成的与供水设施和保护饮用水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由市、县区人民政府责令拆除或者关闭。
第十二条在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内,禁止下列行为:
(一)新建、改建、扩建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
(二)设置畜禽养殖场;
(三)堆放废弃物,设置有害化学物品的仓库或者堆栈;
(四)施用对人体有害的鱼药和高毒、高残留农药;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污染水质的行为。
已建成的有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由市、县区人民政府责令拆除或者关闭。
第十三条禁止在饮用水水源准保护区内新建、扩建对水体污染严重的建设项目;改建建设项目,不得增加排污量。
第十四条在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实行植树造林;在二级及准保护区内鼓励和支持发展经济果树林或用材林,保护自然植被、湿地,防治水土流失,防止化肥、农药污染,改善生态环境。
第十五条市、县区、乡镇人民政府依法应当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实施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加强水源选择、水质鉴定和卫生防护等工作,改善村镇饮用水条件。
第十六条市、县区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制定饮用水水资源的中长期供求规划,做好饮用水水资源的宏观调配工作。
第十七条市、县区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流域规划和饮用水水资源中长期供求规划,编制水量分配方案,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
市、县区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批准的水量分配方案和年度预测来水量,制定年度水量调度计划,实施水量统一调度。
第十八条直接从饮用水水源取水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国家取水许可制度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规定,向市、县区水行政主管部门申请领取取水许可证,并缴纳水资源费,取得取水权。
第十九条市、县区水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做好下列工作:
(一)制定饮用水水源水质保护规划,参与制定饮用水水源污染防治规划;
(二)监督饮用水水源保护单位做好水体水质保护工作;
(三)根据水功能区对水质的要求和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核定有关水域的纳污能力,向同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出限制排污总量意见;
(四)对饮用水水源水质状况进行监测,发现水质未达到标准或者其他影响水质情况的,应当及时报告同级人民政府,并向同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通报,采取治理措施;
(五)编制饮用水水源的水质水文资料。
第二十条市、县区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做好下列工作:
(一)编制和实施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环境污染防治规划;
(二)根据本行政区域内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目标,制定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实施方案,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三)对饮用水水源准保护区内超标排污的单位和个人,责令其限期治理,达标排放;
(四)做好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和监督工作;
(五)负责饮用水水源的环境质量状况监测,提出防治污染的对策和建议。
第二十一条市、县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法对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建设项目进行规划管理。对按照规定可以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建设的项目,应当严格审批管理;批准建设项目前的选址、定位应当事先征求同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
第二十二条市、县区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法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水源涵养林、自然植被、湿地的保护和管理,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水体自净能力。
第二十三条市、县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指导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农民科学施用化肥和农药,逐步减少农药、化肥用量,并加强督促和检查。
第二十四条市、县区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法加强饮用水水源的水质卫生监测和卫生监督管理。
第二十五条市、县区公安机关应当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治安管理工作,维护安全秩序。
第二十六条发生突发性事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饮用水水源污染事故的,责任单位或者个人应当采取应急措施,排除或者减轻污染危害,并立即报告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由市、县区人民政府视情启动相应的饮用水水源污染事故应急预案。
第二十七条违反本条例第十条规定的,由市、县区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拆除,处以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逾期不拆除的,强制拆除,所需费用由违法者承担,处以五十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的罚款,并可以责令停产整顿。
第二十八条违反本条例第十一条第一款第四项、第七项、第八项、第十一项规定的,由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采取补救措施,对单位处以二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对个人处以五百元以下的罚款。
违反本条例第十一条第一款第九项规定的, 由水行政主管部门依照《安徽省水工程管理和保护条例》第三十二条第一款的规定予以处罚。
违反本条例第十一条第一款第一项、第二项、第三项、第十项、第十二项规定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罚。
违反本条例第十一条第一款第五项、第六项规定的,由畜牧水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罚。
第二十九条违反本条例第十二条第一款、第十三条规定的,由环境保护、畜牧水产、农业等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罚。
第三十条有关部门或者单位,在饮用水水源管理、保护工作中,不依法履行职责的,由其上级机关责令限期改正,并按照有关规定追究有关部门和单位责任人员的责任。
陕西省城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环境保护条例 篇5
第二十条 在饮用水水源准保护区范围内禁止下列行为:
(一)新建、改建、扩建印染、印花、造纸、制革、电镀、化工、冶炼、酿造、化肥、染料、农药等对水体污染严重的项目;
(二)新建、改建、扩建产生含汞、镉、铬、砷、铅、镍、氰化物、放射性等有毒有害物质的项目和设施;
(三)种植速生桉树;
(四)建设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或者从事其他严重污染水源的养殖;
(五)其他严重污染水体的行为。
第二十一条 在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内,除禁止本条例第二十条规定的行为外,还禁止下列行为:
(一)设置污水排放口;
(二)堆放、填埋、倾倒高毒、高残留农药等危险废物,及工业废物、生活垃圾、粪便、建筑垃圾和其它废弃物;
(三)设立油库(加油站)、化学品仓库、装卸有毒有害物品的码头以及停靠加油船;
(四)建设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
(五)破坏植被;
(六)淘金、采矿、开山采石、围水造田和在五度以上坡地开垦种植农作物;
(七)建设屠宰场;
(八)设立风景区(点);
(九)利用渗坑、渗井、裂隙、溶洞以及其他不正当方式排放污染物;
(十)建立墓地;
(十一)违反法律、法规对饮用水水源保护规定的其他行为。
前款规定范围内现有设施,应当限期拆除或者搬迁。
第二十二条 在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除禁止本条例第二十条、第二十一条规定的行为外,还禁止下列行为:
(一)建设与供水设施和保护饮用水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
(二)停靠与饮用水水源保护无关的船舶;
(三)种植农作物、从事捕捞活动、放养禽畜和网箱养殖;
(四)旅游、游泳、垂钓或者从事其他可能污染饮用水水体的活动。
第二十三条 饮用水水源准保护区内直接或者间接向饮用水水源排放污染物的,污染物的排放必须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及符合所排放水域限制排污总量的要求。
市、县(区)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水功能区对水质的要求和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核定饮用水水源准保护区内水域的纳污能力,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出该水域限制排污总量的建议。
第二十四条 饮用水水源准保护区所在地的县(区)人民政府,应当按照饮用水水源保护规划,组织建设生活污水、垃圾的集中处理设施。
第二十五条 饮用水水源准保护区内已建成生活污水、垃圾集中处理设施的区域的生活污水、垃圾,应当按规定集中处理,禁止擅自排放、倾倒。
饮用水水源准保护区内新建、改建、扩建和原有的非工业建设项目或者营业场所,其生活污水无法进入生活污水集中处理排水管网的,必须配套建设相应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达标排放。
第二十六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的土地、建(构)筑物及其他设施,出租或者转让给他人从事本条例禁止的生产经营项目和活动。
第二十七条 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根据保护饮用水水源的实际需要,在与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相邻的道路或者航道,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防止运输危险化学物品、危险废物、威胁饮用水安全的物料的车辆和船舶发生事故污染饮用水水源。
第二十八条 供水单位应当在取水口周围设置监控设施,进行日常巡查,对取水口附近的水质进行实时监测,发现污染或者可能污染饮用水水源的行为或者水质出现异常时,应当立即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并及时报告当地县(区)人民政府和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供水行政主管部门。
县(区)人民政府接到供水单位报告后,应当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防治污染或者进行应急处置,并组织、协调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对污染事件进行调查处理。
第二十九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逐步对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影响水源保护的设施实行限期关闭,对单位和个人实行限期搬迁。鼓励和引导饮用水水源准保护区内的单位和个人发展无污染生产经营项目,并优先安排饮用水水源水质保护工程用地。
第四章 饮用水水源配置和安全监管
第三十条 饮用水水源的年度取水计划由水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并下达。
一个供水区域的多个饮用水水源的年度取水计划,应当充分考虑各个水源的水量和水质情况,按照优水先用的原则制定。
饮用水水源取水单位应当按照水行政主管部门下达的取水计划取水。
第三十一条 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建立饮用水水源水量、水质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库。
水行政主管部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照各自职责定期向社会公布饮用水水源水量、水质状况。
第三十二条 水行政主管部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饮用水水源水量、水质的安全监督和监测工作,发现水量不能满足取水要求或者水质未达标的,应当及时查清原因并联合有关部门进行处理。
因重大旱情造成水量不能满足取水要求的,应当优先保证饮用水取水。
饮用水水源水质未达标并已严重影响到居民用水安全的,经市、县(区)人民政府批准,水行政主管部门可责令取水单位临时改取其他水源。
第三十三条 发生突发性事故,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饮用水水源水体污染的,有关责任单位或者个人应当采取应急措施,通报可能受到污染危害的单位和居民,并及时报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接受调查处理。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及时向社会公布水污染事故信息。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四条 违反第十八条第三款规定,破坏、擅自移动保护区隔离设施、标志牌或者标志桩的,由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限期改正,对个人处以一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对单位处以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条规定的,按下列规定处理:
(一)新建、改建、扩建对水体污染严重的建设项目及产生有毒有害物质的项目和设施的,由所在地人民政府责令关闭;
(二)种植速生桉树的,由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处以每亩三千元罚款,并限期更新为适宜涵养水源的其他树种,逾期不更新的,由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依法作出代履行决定并实施;
(三)从事其他严重污染水源的养殖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处以二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六条 违反第二十一条规定的,按下列规定处理:
(一)堆放危险废物和废弃物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限期采取治理措施,消除污染,处以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二)淘金、采矿、开山采石的,由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处以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以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款;当事人在接受处理期间,继续实施上述违法行为的,可扣押其淘金、采矿船只和设备;
(三)围水造田和五度以上坡地开垦种植农作物的,由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并恢复植被,处以一千元以上一万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以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四)停靠加油船的,由海事管理部门责令其立即驶离,处以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
(五)建设屠宰场的,由畜牧水产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处以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的,按下列规定处理:
(一)在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新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饮用水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处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并报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责令限期拆除或者关闭;
(二)在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停靠船舶的,由海事管理部门责令其立即驶离,并可处以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
(三)在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种植农作物的,由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并可处以一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
(四)在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从事捕捞活动、放养禽畜和网箱养殖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处二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五)在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组织进行旅游、垂钓或者其他可能污染饮用水水体的活动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处二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个人在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游泳、垂钓或者从事其他可能污染饮用水水体的活动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可以处五百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八条 违反第二十六条规定,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的土地、建(构)筑物及其他设施出租或者转让给他人从事本条例禁止的生产经营活动的,由水行政主管部门及相关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出租人或者转让人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以三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其他规定的,由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理。
第四十条 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未按规定履行饮用水水源的监督管理职责,或者不按规定审批、核准饮用水工程及其他项目的,由其上级行政机关或者监察机关责令改正,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陕西省城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环境保护条例 篇6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水体不同程度污染,城市、农村饮用水水源地安全受到威胁,加强水源地管理及保护工作,科学制定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和管理对策及措施,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最后,提出综合利用法律、行政、技术等手段,强化管理;合理开发及配置水资源,优水优用,改善现有城市用水结构,统筹协调好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关系;加大资金投入,加强河道,水库污染源控制、治理和水源涵养,保障水源供水水质等四项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作建议.
作 者:苏新礼 张学文 作者单位:宁夏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宁夏,银川,750001 刊 名:地下水 英文刊名:UNDERGROUND WATER 年,卷(期): 31(6) 分类号:X523 关键词:水源地 饮水安全 保护
饮用水水源保护问题研究 篇7
1、管理体制
一个多世纪以来,随着对饮用水资源保护认识的加深,发达国家都已结合各自国家饮用水源的特点形成了具有各国特色的饮用水源保护管理体制。其中美国、法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最具有代表性。美国在《清洁水法》中规定了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相匹配的管理体制。其中制定基本政策、条例、基准和标准并监督州政府的实施是联邦政府的主要职责。而州政府主要负责按照联邦政府制定的政策、条例、基准和标准实施州里制定的计划,但该计划须经联邦政府批准。也就是说联邦政府才是饮用水保护的主管部门。法国管理体制的一个主要特点是饮用水源管理法律法规体系明确,按流域进行管理。由有关方面按一定的比例选出官员组成流域管理委员会。此外,法国管理体制中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职能分工明确。日本的则是实行集中协调与分部门行政的管理体制。水资源部是日本水资源日常管理的最高协调部门。英国则由流域水务局管理流域内城市生活供水,并成立新的流域管理局,在各个流域区设立河流管理处,负责水污染监测、水资源管理等事务。[1]上述发达国家的管理体制有个共同特点就是都有法律作保障,实现了对饮用水源的国家所有或公共所有并对饮用水源实行以流域管理为主的统一管理,各部门职能分工明确。
反观我国的管理体制,由于起步较晚以及对饮用水资源保护的认识不足,和发达国家相比至少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主管部门不明确。当前,饮用水源地的管理涉及水利、环保、建设、卫生、交通、海事等多个部门,出现多龙头管理的现象,其中地表水和地下水源地的权属分别为水利部门和地矿部门,供水企业的权属部分为建设部、部分为水利部,而饮用水的卫生监督为卫生部,这导致了监管体制不顺,职责不明,既有缺位,又有越位。同时,对水源地水质监测的有水利、环保、城建、卫生等部门以及制水企业,所测内容基本相同,但所依据的规范、监测方法、监测频次、监测点位等各不相同,既造成资源浪费、重复建设和监测缺位,又使同一水源地出现多种数据,缺少权威性和统一性。[2](2)对流域进行统一管理的方针政策没有得到贯彻执行。这一点突出表现在以下这个方面:虽然《水污染防治法》中规定“统一管理与分级、分部门管理相结合”,《水法》也明确规定“统一管理和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成立专门的流域级的水环境管理或者水污染防治机构。因而在饮用水源保护中难以行使有效监督管理权,使饮用水源保护得不到保障。可见迫切需要在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的基础上改进我国目前的饮用水源保护管理体制。
2、水质监测
饮用水源水质监测是执行饮用水源保护法律法规、标准和进行饮用水源监督管理的重要技术手段和依据。因此世界各国都制定了相应的饮用水水质监测制度来规范监测活动。日本的环境监测系统,包括机构、人员、设备等比较健全和完善。在《水质污染防治法》中明确规定了有关水质监测制度。英国《水源法》第3章用10节的篇幅对水文测量、地下水调查、最小流量的定期审查等作了专门规定。美国《联邦水污染控制法》第308节对“检查、监测和进入现场”作了规定。[4]
到目前为止,我国相继颁布了一系列与饮用水源监测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标准。其中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地下水质量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城市供水水质标准》、《水环境监测规范》、《农用水源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和《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等。[6]这些法律法规及标准规定了我国的水质监测制度,并制定监测规范,如提出了饮用水源地监测断面的布设方法和监测频率和样品的采集技术;规定了饮用水源地的监测项目及其分析方法。但另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出,针对饮用水源地的监测方法还没有统一的标准,而且现有的针对饮用水源地的监测技术也不够全面和具体,例如还没有根据小城镇的技术经济情况和水源特点制定相应的监测项目,对分散式和农村水源地的监测标准也还是一片空白,导致小城镇和农村供水水源地没有科学合理的评估标准及保障措施,影响了水源水质的保障。根据卫生部门和水利部门调查[5],中国目前农村饮用水符合农村饮水卫生准则的比例为66%,还有34%的人口饮用水达不到准则要求。因此,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饮用水安全,加强对饮用水源地监测,考虑到农村饮用水源地的特殊性,应针对小城镇及农村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饮用水源监测技术标准。
3、水质安全评价措施
为了保证水源水质安全,各国大都进行水源水质评价,但对评价方法各国没有形成统一模式。例如美国国家环保局利用指标体系总体评价流域内饮用水源的风险,选取15个指标,其中7个指标同饮用水源状况相关,8个指标与生态系统脆弱性相关;水质安全状况利用定性指标进行说明,分为好、问题很少、问题较多等级别,水源脆弱性分为低和高级别。[7]而新西兰环境部和卫生部联合制定水源地监测分级框架草案,根据流域调查资料,通过确定水体水质等级和风险等级,最终将水体作为饮用水源的适宜性分为5级,并说明每种等级对应水体所需的处理水平。[8]但可以看出它们有个共同点就是在水源评价过程中都会考虑水质风险问题,这就更能防范突发性水污染事件。
目前我国为了保障水源地的水质安全仅仅是在24项必检项目基础上,增加了5项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检测指标。该保障措施主要侧重于对水质类别的评价,而且多是基于简单的指标因子、单级或单目标的环境系统和确定性的系统评价的假定。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
⑴我国水质检测方法和技术相对落后,导致数据相对缺乏,无法获得足够的信息。据报道,我国相当一部分省市基本不具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特定项目中全部指标监测能力,只有少数部分地级市具备有毒有机物个别指标的监测能力。[9]
⑵到目前为止还没找到通用的评价方法及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目前我国常用的水质评价方法有单因子评价法、污染指数法、模糊数学法、灰色系统评价法、BP人工神经网络法等。但都各有优缺点:单因子评价法以最差水质指标所属类别作为综合水质类别,评价结论表现为过保护;污染指数法能够直观判断综合水质是否达到功能区目标,但是不能判断综合水质类别;模糊评价法由于体现了水环境中客观存在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符合客观规律,具一定的合理性;但由于在模糊综合评价中,一般采用线性加权平均模型得到评判集,使评判结果易出现失真、失效、均化、跳跃等现象,存在水质类别判断不准确或者结果不可比的问题,而且评价过程复杂,可操作性差。[10]灰色系统分析法具有简单、可比的优点,但是存在分辨率低等问题。BP人工神经网络用于水质评价允许有大量供调节参数,运算速度快;具有全息联想功能以及自组织、自学习、自适应和容错能力。不过对于协同性较差的样本,评价结果易出现均化现象。因此相同的水样由于水质评价方法不同可能出现会结论不一致的现象。
另外,水质安全应该包括水质类别和水质风险两个方面,但我国现在只是注重水质类别的评价,却忽视了对水质风险的评价,这对应对突发性水污染事件是不利的。因此应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并参考国外的经验,把水源地的水质评价和风险评价有效的结合起来,从而使评价结果更为准确。
4、结语
上述分析表明,我国城镇与农村饮用水源地的保护措施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缺陷,需要尽快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根据我国城镇与农村饮用水源地安全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其水源水质特点,分别制定与我国城镇和农村相适应的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建立和实施从污染源控制到水源水质保护的保障措施,为我国城镇和广大农村的饮用水安全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蓝楠.国外饮用水源保护管理体制对我国的启示[J].能源环境保护.2007(5):58-62
[2]郭陶,王如洁,牛红义.当前我国饮用水源地存在的安全问题及其法律规范化策略[J].科技创新导报.2008(9):247-248
[3]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小城镇规划标准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4]蓝楠.中外饮用水源保护法律制度比较[J].国土资源.2006
[5]翟浩辉.在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网,2004-11-28.
[6]李仰斌,张国华,谢崇宝.我国饮用水源保护与监测相关法规和技术标准编制现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8(1):45-48
[7]USEPA.Index of Watershed Indications:An overview.http://www.epa.gov/iwi/iwi-overview.pdf
[8]衣强,毛战坡,彭文启.饮用水水源地评价方法研究[J].给水排水.2006(7):7-10
[9]郑丙辉,张远,付青.中国城市饮用水源地环境问题与对策.中国城镇水务发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7:86-91
陕西省城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环境保护条例 篇8
关键词: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制度;完善措施
饮水安全问题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大问题,是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涉及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又涉及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国家发展水平和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目前,我国饮用水紧缺问题十分严峻,而饮用水水源地的安全也受到威胁,饮用水安全问题愈演愈烈,成为了热点话题。所以,饮用水水源地的安全问题必须得到重视,应该完善相应的保护制度,缓解目前的饮用水水源地安全问题。
1明确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
在完善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护制度的过程中,首先应该明确指导思想,为今后的发展提供方向。可持续发展观念影响到我国发展的全局,在国家的各个领域中都有体现,因而,应当结合当前国家发展的战略,确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重视饮用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利用。在这一指导思想下,既要做到对饮用水资源的适度开发和利用,还要避免因此给人们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能影响其他区域人在饮用水资源中的利益,更不能影响后代人对该资源的開发和利用。因此,在建立和健全饮用水资源保护方面的各项制度、法律和法规以及实际的监督管理过程中,应该明确可持续利用的思想,不但要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还要正确理解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和谐关系。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对饮用水资源的保护,才能实现饮用水资源的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同步,实现二者的和谐统一。
2明确流域管理机构的法律地位
在我国饮用水水源地的监督管理中,通常是多个部门同时监管,但是各部门之间缺乏隶属关系,这样就会出现多个同时有效的管理制度,而一些流域管理机构的权限却十分有限。在这样复杂的管理机制下,针对同一个饮用水水源地的安全问题,通常在管理中容易出现漏洞,各部门之间的利益难以得到平衡,甚至会出现相互推诿的现象,致使饮用水水源地的安全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影响工作效率。因此,应该提高流域管理机构在监督管理过程中的法律地位,使其具备独立的管理职能和相应的决策权和行政权。在实际的监督管理中,应该在中央行政部门建立专职的饮用水资源管理机构,领导和管理下属领域的相关机构。而在每个流域管理机构中,应对部门进行调整和重组,建立一个专门负责该流域内饮用水水源地安全的部门。这样实行专职专管,既能行使自主管理权限,也能够管理和协调其他的相关部门的工作,平衡各种利益关系,有益于对饮用水水资源地的保护和管理,也能够形成统一的、有效的管理制度。所以说为了加强对饮用水水源地的监管,就因该以流域管理为主,同时结合区域监管,形成固定的管理模式,使用统一的管理制度,综合规划和决策,协调管理。
3完善饮用水水源地评价及监测制度
要想保护饮用水水源地的安全,首先要调查饮用水水源地的现实状况,只有掌握了详细的资料,才能对存在的问题和安全隐患进行分析,进而做出相应的规划,提出有效的措施,保护地下饮用水水源地的安全,最终实现对饮用水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因而,在对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的过程中,应该建立完善饮用水水源地评价和监测制度,对饮用水水源地的环境、水量以及开采条件等进行相应的评价;对水位、水质等动态变化进行定期的监测,建立数据库,对数据进行分析,并形成有效的书面资料,为饮用水水源地的相关监测和管理提供参考。通过这样的评价和监测制度,能够定期对饮用水水源地的水质和周围环境变化进行监察,掌握饮用水水源地的实时情况,也能根据水质、水温等一系列变化,分析是否存在安全隐患,也能够探究出现问题的原因,从而建立有效的治理措施,防止安全问题的发生。所以,建立及完善评价和监测制度有益于对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
4加强饮用水资源的水质监测工作
饮用水卫生安全是公众健康生活的保障,对饮用水水质的监测工作事关重大,应该受到重视。我们日常的饮用水水源多为分散式,并且地表饮用水源较多,这类饮用水资源极易受污染,因而应当加强饮用水资源的水质监测工作。在保护制度建设中,应该注重水质监测工作,并指定相应的责任部门,例如防疫站或环境卫生监测站等,明确水质检测工作的责任、义务等,避免推诿责任的现象。同时还应该对监测工作的过程进行监督,明确监测的内容,如时间、范围、指标、水质达标率等,并对取水、监测以及后续的供水抽检等过程都要进行监督,掌握水质的具体情况,列出各类问题,并分析原因。同时,还应该划分区域建立监测点,负责水质的检测和定期的净化消毒等,保证水质符合要求。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管理机构实时监测,控制水源地的水质、水量安全状况和周围重要污染源的入河排污口状况,提高预警预报能力,适应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的管理需求。
总之,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也逐年递增,目前解决饮用水的安全问题迫在眉睫,需要从制度保障方面入手,提高对水资源保护的意识,倡导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重。在安全监管上,避免部门交叉执法的问题,明确一个综合的执法机构从头抓到尾,杜绝出现推诿扯皮现象。同时,要加大水质监测能力建设,提高监测频次,能及时、全面地反应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变化趋势,一旦出现问题能及早发现。通过建立和完善有关的制度和法规,严格执行相应的规定,进而保护水资源的安全,实现饮用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参考文献
[1]李代翕,杨广欣.我国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及对策[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5
[2]蓝楠.论我国地下饮用水源保护法律调控的基本对策[J].公民与法,2013
**乡饮用水源保护区保护方案 篇9
饮用水安全是公共安全的重要内容,为确保我乡饮用水安全,保障全乡人民的身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省饮用水水源保护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和《**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我县饮用水源保护区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府办发[2005]126号)的要求,结合我乡实际,使保护区饮用水安全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特制订本方案。
一、成立饮用水源保护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乡长)
副组长:****(副乡长)
****(副乡长)
成员:****(宣传文化中心主任)
****(农业服务中心主任)
****(水厂厂长)
领导小组负责饮用水保护工作的统一指挥,宣传保护饮用水的政策和法规,宣传保护饮用水的知识,处理危害安全饮用水的人或事件,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安全饮用水保护的执行情况。
二、饮用水源保护区域
确立*****至****为****乡饮用水源保护区。
三、保护措施
1、禁止向保护区投放、倾倒垃圾。
2、禁止在保护区内放牧。
3、禁止向保护区投放动物死尸。
4、禁止向保护区排放生活污水、医疗废水。
5、禁止在保护区内喷撒有毒物质。
四、具体责任人
保护区饮用水源保护,由**水厂厂长***具体负责,定期检查水源保护情况和向水质检查部门提供水样监测,并及时上报情况。
五、保障措施
1、饮用水源保护人员,必须服从领导,认真负责,经常检查水域的状况,发现异常情况,即刻报告到领导小组或政府。
2、对危害水域的人和事要现场制止,或者报告处理,以杜绝危害饮用水安全的事发生,确保人民生命安全。
3、若发现保护区内野生动物不正常死亡时,要立即停止供水,并报告卫生防疫部门检验。
陕西省城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环境保护条例 篇10
第一条 为加强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防治水污染,保证饮用水资源的有效利用,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等有关法律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本市辖区内为城市农村居民饮用水提供原水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地表水源的污染防治管理。
第三条 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的统一监督管理。对新建、扩建、改建企业的污染防治措施实施监督管理,监督、监测饮用水水源水质,查处污染饮用水水源的违法行为和事故。
水务主管部门负责水源地水资源保护、保护区水土保持、河道采砂以及供水、排水的监督管理。
公安、安全生产监督主管部门负责剧毒、危险化学品的运输、使用、储存和其他有毒有害物品的安全监督管理。
林业主管部门负责保护区内水源涵养林的保护和管理。
卫生主管部门负责饮用水水源的水质监测和评价。
农业主管部门协同属地政府做好畜禽养殖业、农业种植业生产对饮用水水源污染的监督指导。
海洋与渔业局负责渔业生产对饮用水水源污染的监督管理。
环境卫生主管部门负责生活垃圾的收集、清运和无害化处理的监督管理。
镇政府及其他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协同做好饮用水水源污染管理工作。
第四条 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对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范围内原有的工业、农业、医疗卫生和生活等污染源进行治理,保障饮用水水源清洁、卫生和安全。
第五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饮用水水源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和破坏饮用水水源环境的行为进行举报。
对保护饮用水水源环境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市人民政府或有关部门给予表彰或奖励。
第六条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由市国土环境资源局会同水务、卫生、规划建设等有关部门共同划定,按程序报有关人民政府批准。保护区分为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必要时,可根据保护饮用水水源的实际需要,在保护区外围划定准保护区。
第七条 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在划定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地理边界,应当设立明确的地理界标和明显的交通警示标志。必要时可设立宣传牌。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擅自改变、破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界标。
第八条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水质应当符合下列规定:
(一)一级保护区内的水质,不得低于国家《GB3838—88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II类标准,并须符合国家规定的《GB5749—85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要求;
(二)二级保护区内的水质,不得低于国家《GB3838—88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III类标准,应保证一级保护区的水质能满足规定的标准;
(三)准保护区内的水质应保证二级保护区的水质能满足规定标准。
第九条 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禁止设置排污口。
第十条 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应遵守下列规定:
(一)运输有毒有害物质、油类、粪便的车辆,必须做好防渗、防溢、防漏设施,事先申请登记并经管理机构批准,方准进入保护区;
(二)禁止一切破坏水环境生态平衡的活动以及破坏水源林、护岸林、与水源保护相关植被的活动;
(三)禁止向水域倾倒工业废渣、城市垃圾、粪便及其他废弃物;
(四)禁止使用剧毒和高残留农药,不得滥用化肥,不得使用炸药、毒品捕杀鱼类。
第十一条 在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禁止新建、改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饮用水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已建成的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由市人民政府责令拆除或者关闭;
(二)禁止从事网箱养殖、旅游、游泳、垂钓或者其他可能污染饮用水水体的活动;
(三)禁止向饮用水水源水体排放污水;
(四)禁止在河边滩地、岸坡堆置和存放工业废渣、生活垃圾等固体废弃物。
第十二条 在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内,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禁止新建、改建、扩建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已建成的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由市人民政府责令拆除或者关闭;
(二)从事网箱养殖、旅游等活动的,应当按照规定采取措施,防止污染饮用水水体;
(三)禁止设立装卸垃圾、粪便、油类和有毒物品的码头。
第十三条 在饮用水水源准保护区内,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禁止新建、扩建对水体污染严重的建设项目;改建建设项目,不得增加排污量;
(二)禁止在河道边设置医疗废物、生活垃圾堆放场;
(三)直接或间接向水域排放废水,必须符合国家及地方规定的废水排放标准。当排放总量不能保证保护区内的水质满足规定的标准时,必须消减排污负荷。
第十四条 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保护饮用水水源的实际需要,采取工程措施或者建造湿地、水源涵养林等生态保护措施,防止水污染物直接排入饮用水水体,确保饮用水安全。
第十五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的土地、建(构)筑物及其他设施出租给他人从事本规定禁止的生产经营项目和活动。
第十六条 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的陆域开展植树造林,增加自然植被,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
从事开发建设、生产经营和其他活动,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水体污染,做好饮用水水源保护工作。
第十七条 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督促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所在地及上游流域的镇人民政府,做好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管理工作。
第十八条 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及有关部门应当制定饮用水水源保护环境污染事件应急预案。发生饮用水水源环境污染事件,应及时按照预案进行处置。
可能发生水污染事故的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制定应急预案。当发生事故或者其他突发性事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饮用水水源污染事故的,应当立即启动本单位的应急方案,采取应急措施,并向市人民政府或者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报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当及时向市人民政府报告,并抄送有关部门。
第十九条 违反本规定的企事业单位,由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并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的有关规定
进行处罚。
个人在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游泳、垂钓或者从事其他可能污染饮用水水体的活动的,由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第八十一条规定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可以处五百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条 违反本规定第十条第二款规定的,由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依法予以处罚。
第二十一条 违反本规定第十三条第(一)项规定,由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依法予以处罚。
第二十二条 违反本规定,造成饮用水水源污染事故的单位,由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根据所造成的危害和损失,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有关规定予以罚款。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对有关责任人员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三条 违反本规定的其他违法行为,由有关主管部门依法处罚。
第二十四条 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有关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监察机关、上级主管部门依法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五条 本规定具体适用问题由市国土环境资源局负责解释。
【陕西省城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环境保护条例】推荐阅读:
陕西环境保护条例11-03
《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全文11-28
陕西省环境保护厅10-05
陕西地方标准陕西传统村落保护规范07-01
陕西省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办法12-20
江西省湖泊保护条例10-15
陕西省节能条例07-01
陕西省建筑节能条例11-20
陕西省殡葬管理条例12-07
陕西省企业集体合同条例全文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