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教学研究

2024-10-14

管理教学研究(精选12篇)

管理教学研究 篇1

一、引言

现在是信息时代——一个知识成为生产力的时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企业生存的基本必要条件, 残酷的市场竞争使信息管理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新法则和技能。IDC的研究显示, 财富500强企业中, 信息技术投资超过生产设备投资的企业达到65%, 同时, 企业网络投资的回报率则高达10倍以上。审视这些数字的背后不难发现:能否更快更好的获得和处理信息, 已经成为竞争制胜的关键。现在企业评价的标准已经发生细微却是根本性的转变——强健有力要比规模庞大更具有未来价值。在信息时代, 管理信息系统就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 管理信息系统涉及信息、信息技术和人这三种重要的组织资源的协调和使用, 它的目的是帮助人们完成与信息处理和信息管理相关的一切任务。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新的学科, 是多学科交叉的边缘科学, 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应用数学、管理理论、运筹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 研究管理信息系统的规划、设计、实施等一系列过程, 从而为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的学科。

二、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的建议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在各大高校的很多专业都有开设, 根据不同的专业背景, 教学内容和要求学生所要达到的程度也有很大的不同。管理类学生将来步入社会主要是从事管理相关工作, 在校学习管理知识和技能, 并能够把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中去, 管理信息系统这门课针对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来说应该作为一门专业核心课程, 在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中, 偏向于“管”, 偏向于讨论如何从管理者的角度认识与理解信息和信息技术, 讨论如何进行组织的信息化进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能够从总体上把握系统, 控制和协调系统的开发过程, 起到一个管理者的作用, 通过两个学期的实际教学笔者发现, 很多的学生并没有真正认识到自己在这门课中的角色, 定位出现偏差, 自然就达不到目标。

1. 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决定了教学内容和课程安排, 是课程成功建设的先决条件。目前, 国内对于MIS课程的教学目标普遍是使学生学习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初步掌握管理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和评价方法, 懂得人的因素、社会因素在实现和发展管理信息系统中的作用等, 比较注重系统的开发过程和开发方法的教学。国外一些大学管理类专业的MIS课程的教学目标, 比如哈佛大学是理解各种信息技术如何改变工作;麻省理工学院是为更好的做出有关信息系统的决策提供手段和方法;斯坦福大学是理解支撑信息系统的技术学习, 使用提取信息的新手段和新方法等[2]。国外大学MIS课程的教学目标比较偏重于信息技术、方法和手段的使用, 更好的偏向于“管”。针对国内管理类学生的具体情况, 可以在系统的开发过程和开发方法的教学过程中增加关于信息技术、决策手段和方法等内容。

对于管理类的学生来讲, 对教学目标也要有明确的认识。刚接触到这门课的时候学生很容易认为这是一门计算机类课程, 管理类学生的计算机相关知识相对较少, 在心理就会产生对这门课的不重视, 在进行教学之前要改变学生的这种观念, 让学生认识到整个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是“三分靠技术, 七分靠管理”, 明确管理信息系统与人的关系, 人是MIS的主体。明确管理信息系统与计算机的关系, 事实上有了管理就有了管理信息系统,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广泛应用, 计算机被广泛应用于管理信息系统, 计算机只是MIS的一个工具, 它满足了信息处理的需要, 又极大的推动了MIS的发展。管理信息系统是企业的神经系统, 是一个人机系统, 是每个企业都具有的系统。

2. 案例与教学结合

案例教学在国外的M IS教学中已经很普遍了, 例如哈佛大学就有一个庞大的案例信息库。它已经成为学生将理论付诸实践, 增强工作能力的主要途径。

管理信息系统中涉及到的很多知识都是比较抽象的, 建议在开始这门课程之前, 教师能够给学生演示并简单讲解一个管理信息系统, 最好能够选择与本专业相关的M IS, 比如物流管理专业可以选择库存管理信息系统或者第三方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等, 企业管理专业可以选择客户关系管理信息系统等。学生带着这样的感性认识, 去学习这门课程就不会那么盲目。

在讲授系统开发的不同阶段, 可以用一个开发案例贯穿整个教学, 来引导学生一步一步的去完成知识的学习, 也为学生上机实验过程打基础。对于不同理论知识的理解时也要结合一些小的案例来进行。教师将自己掌握的实际的MIS开发过程中的经验和常见的问题都要及时准确的传授给学生, 比如企业在准备开发信息系统时主要考虑的因素有哪些, 有哪些管理人员参与, 主要由哪些人员负责等等。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学到了一些实际的经验, 这也是学生最想得到的。

3. 上机实验与教学相结合

上机实验能够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 也是使学生从理论认识到感性认识的一个过程, 加深学生对MIS及其开发过程的理解。M IS开发过程的5个阶段:系统总体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和系统维护, 上机实验应该在开发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安排, 而且应该尽量地使这五个过程连续, 最后学生得到的是一个完整的M IS。建议可以让学生去开发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学校的食堂管理信息系统等贴近学生生活的, 而且是学生比较熟悉流程的系统, 学生会比较容易接受, 而且有信息把这个系统开发出来。如果让学生去开发一些像第三方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运输管理系统等, 学生对于这样的实际过程并不清楚, 没有通过实践, 工作流程也不清楚, 开发就无从谈起, 即使要求学生去做实际调查, 但是学生还处于上课阶段, 时间安排就成了问题, 效果也不会理想。所以上机实验效果的好坏与所选择的对象系统是有很大的关系的。但是像第三方管理信息系统这类系统可以作为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案例, 因为教师对这样的流程是很清楚的。

4. 整体的课程安排

根据实际的教学经验, 并结合管理类学生的专业特点, 建议在大三或大四的上学期来开设这门课程, 因为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综合的、交叉学科, 学习管理信息系统这门课程之前, 学生要具备管理学、运筹学、计算机网络、计算机基础知识、数据库等相关知识。建议课时安排见表。

三、结论

信息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三大资源之一, 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将日益增大, 只有掌握及时有效的信息, 才会在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对于信息管理技术和方法的掌握将是现代知识工作者的基本技能,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讲授和建设也会越来越受到关注。提高教学质量, 是每一位教师努力的方向, 只有教学体系合理, 教学方法适当, 才会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本文从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角度对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提出了几点建议, 对教学过程的研究将不断的深入下去。

参考文献

[1]斯蒂芬·哈德:信息时代的管理信息系统[M].第4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2

[2]陶青:国外大学MIS课程建设研究[J].现代情报, 2006, (7) :195-197

管理教学研究 篇2

现代教学组织管理,是以构建高效能的教学管理组织为其前提条件的。现代教学管理组织,是随着教学规模的扩大、班级授课制的出现,现代学校的产生而逐渐构建起来的。现代教学管理组织的构建,推动和促进了教学组织管理的发展和完善。现代教学管理组织,作为现代教学管理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已为越来越多的教学管理者所运用,并在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教学管理组织的特征

教学管理组织,作为人类社会的一个专门性组织,并不是从人类社会一开始就有的,而是近代学校教育产生和发展的产物和结果。严格地说,现代教学管理组织是随着教学规模的不断扩大,班级授课制的出现和现代学校的产生而逐渐构建起来的。作为教学管理组织,从它构建的那一天起,就既是静态的组织机体,又是动态的管理职能,是两者对立统一的集合体。从静态看,教学管理组织是一个根据一定学校的教学目标而建立起来的组织机体;是不断循环的教学活动得以正常进行的基本条件和保证。从动态看,教学管理组织反映了教学管理的组织职能,是围绕一定学校的教学目标建立组织机构,对组织中的全体人员安置职位,明确职责和职权,规定管理体制及信息交流等一系列管理职能,使之在实施教学目标的活动中,获得最大的效益。据此,我们认为教学管理组织,就是按照一定学校的教学目标,运用组织要素,进行有机组合并进行动态管理的一种专门性社会组织。

教学管理组织与其它社会管理组织相比,既有相同于一般社会管理组织的普遍性,又有不同于一般社会管理组织的特殊性。就其特殊性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存在的永恒性

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社会管理组织。但从总体上来看,它们大都是一个历史范畴,即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又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消亡。而教学管理组织则不然,自从它产生以后,就为人类社会所必需。只要人类社会存在一天,教学管理组织就有其存在的必然性。这是因为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人类自身的繁衍和个体的生存与发展,一时一刻也离不开教育培养人的职能作用。教育的永恒性,决定了教学管理组织存在的永恒性。

2.自身的教育性

一般的社会管理组织的存在和发展,最主要的就是行使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专门的管理职能,以保证所要控制的某种活动得以正常进行。而教学管理组织的产生和发展,除了必须行使教学方面的管理职能,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外,还必须发挥它的教育功能。这是因为学校里特别是中小学里的一切,不管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不管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都会对青少年学生发生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教学管理组织当然也不可能例外。不仅如此,教学管理组织自身的教育性,要比其它因素直接和明显得多。

3.结构的简明性

一般的社会管理组织,特别是复杂的社会管理组织,其结构往往是大幅度和多层次性的。而教学管理组织,特别是本章所要着重研究的中小学教学管理组织,在其结构上则就要简单明了得多。一般情况下,它仅有校长室(教务处)、教研组(年级组)和教师三个层次,每个层次所管辖的人员也都比较有限,因而具有管理层次少、管理幅度小的特点。

4.沟通的精神性

一般的社会管理组织,往往是围绕着一定群体的物质利益而展开各种各样的管理活动的,因而它们之间的信息沟通往往带有明显的物质性。而教学管理组织虽然也可能服务和服从于一定社会一定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但是就其内部而言,不管哪一个层次,哪一类人员之间的信息沟通,都是围绕着“传道、授业、解惑”进行的,因而带有鲜明的精神性或者说非物质性的.特点。这种信息沟通的非物质性,使教学管理组织自身的纯洁,有了较为可靠的保证。

5.建制的灵活性

一般的社会管理组织,特别是官方的社会管理组织,它的产生和发展一般都有严格的规定,从上到下也往往有固定的模式,在其建制上常常是大同小异。教学管理组织的建制,虽然也有一定的原则和规范,但适应教学管理的需要是其核心的要求。不要说不同类型不同规模学校的教学管理组织,在其建制上可以有所不同;就是相同类型相同规模学校的教学管理组织,在其建制上也可以有所不同。这在教育管理体制特别是学校内部管理制改革以后,已成为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教学管理组织建制的灵活性,带来了教学组织管理的有效性。

二、教学管理组织构建的意义

如前所述,构建教学管理组织,是实施教学组织管理的前提条件。如果离开了教学管理组织的构建及其作用的发挥,教学组织管理就会走入死胡同。由此可见,构建教学管理组织,对于教学组织管理的顺利进行和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地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构建教学管理组织,是组织调配教学人员,形成合理结构,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实现教学组织管理系统化的需要

教学组织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把教学线的所有人员组织起来,纳入一定的组织系统之中,并形成合理的组织结构,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从而发挥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功能。而要完成这个任务,就必须构建和依靠教学管理组织。这是因为,构建和完善教学管理组织的过程,也就是组织和调配教学人员的过程,也就是把不同性质的教学人员安置在不同的教学岗位上的过程,也就是把各类教学人员纳入组织系统之中并形成合理结构的过程,也就是根据教学的不同需要发挥不同教学人员不同作用并形成合力的过程。这就是说,构建和完善教学管理组织的过程,也就是实施教学组织管理的过程,它们之间具有内在同一性。

2.构建教学管理组织,是建立健全教学网络,疏通联系渠道,做到上下沟通,左右协作,实现教学组织管理科学化的过程

教学组织管理,离不开教学管理组织内外的信息沟通。教学组织管理的信息沟通,当然不能排斥非正式渠道非组织系统的沟通,但在实际工作中,起着主要作用。使用频率最高的还是正式渠道组织系统的沟通。这就是说,要使教学组织管理的信息沟通顺畅、快捷、准确、有效,就必须构建和依靠教学管理组织,以建立键全教学网络,疏通联系渠道,从而实现上下贯通,左右协调,保证思想认识和行动步调上的一致性。只有这样,教学组织管理的优势,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并使之逐步走上科学化的轨道。

3.构建教学管理组织,是分解实施教学目标,明确落实职责,做到各行其权,各尽其责,实现教学组织管理规范化的需要

教学组织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施和实现教学目标,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努力培养合格人才。要实现这个目的,有大量具体而细致的工作需要我们去做。其中首先是必须把教学总目标具体化,并分解到不同的部门和个人,从而使不同的部门和个人明确各自在实施和实现教学目标中,各有哪些权力,应负多少责任,做到各行其权,各负其责,避免权力争夺和责任推诿现象的发生。做好这项工作的中心环节,就是构建和完善教学管理组织。这是因为,只有构建和完善教学管理组织,才能使教学的目标分解到不同的部门和个人成为可能,并明确落实各种职责,使教学组织管理具有规范化的操作程序。

三、教学组织管理的内涵

根据组织管理的一般要求,我们可以对教学组织管理作一简要的界定:教学组织管理是指根据教学管理的需要,建立健全教学管理组织,并在组织内部划分一定的层级,设置一定的职位,配备一定的人员,赋予一定的权力,落实一定的职责;同时围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这个根本目的,来确定教学管理组织内部上下级之间隶属关系和横向间的分工协作关系,从而使教学管理组织的组织、协调、控制等管理职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促使教学目标的最终实现。简单地说,教学组织管理,就是构建教学管理组织,并充分发挥其管理职能,以保证教学目标得以顺利实现的过程。

从上述教学组织管理内涵的界定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教学组织管理与教学管理组织是有其内在联系的。教学管理组织是教学组织管理得以须利进行的前提条件,教学组织管理是教学管理组织得以发挥作用的重要途径,教学组织管理如果离开了教学管理组织的构建及作用的发挥,它的发展就会走进死胡同。同样,教学管理组织如果不用来进行教学组织管理,那么它的存在就是没有必要的了。因此,教学组织管理与教学管理组织两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研究教学组织管理不能不着重探讨教学管理组织的构建等问题。

管理教学研究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顶岗实习

一、酒店管理专业顶岗实习不稳定因素分析

1.客观不稳定因素分析

①酒店工作强度大。学生在校期间习惯了“宿舍—教室—食堂”三点一线的生活方式,而酒店工作相对比较繁重,工作时间不稳定,实习学生刚到酒店容易产生退缩的心理,不愿主动适应工作,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最终导致实习失败。

②酒店环境与学校环境之间的差别。酒店员工来自五湖四海,年龄差距和生活习惯都不一样,实习学生要融入新的环境中需要从心理上产生根本性的转变,要跟从不相识的同事一起吃住、一起工作,人员参差不齐,矛盾在不经意间就产生了。

③实习内容单一,容易产生厌倦情绪。酒店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往往把实习学生的岗位固定在餐饮、客房、前厅等几个一线部门,这些部门在工作性质上基本属于简单重复的基本技能操作与服务工作,这对于实习生来说,会感到单调与乏味,产生厌倦情绪。

④付出和回报的不平衡。在酒店实习过程中,实习学生与酒店员工同工不同酬,工作内容一致,但报酬却远远低于酒店正式员工,待遇的差距会造成心理的极度不平衡。

2.主观不稳定因素分析

①学生角色转变慢,对酒店工作认同度低。目前,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在酒店实习过程中, 往往无法正确定位自己,多数学生到酒店后,面对较大的劳动强度无法适应,对酒店的规章制度、等级森严的组织结构以及不容质疑的命令等刚性管理表现出天然的逆反心理,对管理人员有抵触情绪、寻找借口中断实习。

②学生理想与现实环境之间的差距。大多数学生认为去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高星级酒店实习是学习规范化、国际化酒店管理模式的大好机会,因而乐于去锻炼。但真正进入实习阶段,会发现酒店工作都是一些实实在在的工作,对酒店服务职业产生鄙视心理,从而否认自己所学专业的价值,理所当然就萌生了动摇的心理。

③学生一贯的“心高气傲、眼高手低”的工作态度。实习生不服从酒店的规章制度,不服从主管、领班的管理,认为自己是堂堂的大专生还要向那些学历比自己低的人来请教是很没面子的事。由于这种眼高手低的心理作怪,导致在工作中漏洞百出,自然会遭到同事、上司的指责批评,实习生自然就会产生抵触情绪。

二、酒店管理专业顶岗实习不稳定因素解决对策

1.首先,学校要对酒店实习基地建设有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其一,实习基地应选择档次较高、管理较好的企业,更易加深实习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其二,选择在客源充足稳定的实习基地,实习生在繁忙的接待工作中,更易了解企业的经营管理状况,更好的学习掌握服务技能,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其三,实习基地愿意支付合理的费用及有相应合理的福利政策。

2.做好学生实习前的动员。首先树立学生的吃苦意识,在实习动员大会上一定要让学生明白实习的真正目的,强调酒店实习对就业及将来职业发展的重要意义,调整好心态,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

3.学校应配备专业指导老师。学校应安排真正懂专业、工作细致认真的指导教师做好实习过程中的指导工作,及时了解实习生的学习和思想情况,及时帮助实习生解决业务上和生活上的各种问题。

4.学校应与实习酒店签订相应的劳动合同。校企双方应签订相应的实习协议,包括实习时间、实习人数、实习要求、工作培训与考核、实习部门、轮岗安排、伤病处理、生活条件、工作报酬等各个方面。以此明确学校、酒店、学生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5.增强实习生对酒店的认同感。酒店应对学生住宿、饮食、工作中能给予更多人性化的关怀,让实习生有一种回到家的感觉。酒店经营管理者在感情上要把实习生当作正式员工,对他们要多鼓励,少处罚,多指导,少埋怨。

6.酒店与实习生签订就业意向书。当前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尤其是对于酒店行业说,如果新到一家酒店,都要从一线服务员做起,而这是学生所不愿意的。因此,酒店可以明确承诺,在实习期间表现突出的实习生,酒店可以与其签订就业意向书。

通过上述分析,解决高职酒店管理专业顶岗实习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必须建立深度合作、校企双赢的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模式。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实习在整个高职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加强学校的思想教育和实习期间的管理,密切学校和酒店以及实习生的联系,才能使实习工作顺利完成,才能提高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水平,才能为酒店输送合格的高技能实用型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费寅.对酒店管理专业实习问题的若干思考[J].科技信息( 学术版) ,2006( 3) .

[2]陈鸣,刘淑波.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的探索与研究[J].教育研究,2009(15).

[3]朱晓丹.旅游英语专业学生酒店中期实习全程管理初探[J].旅游市场,2008(6):59-60.

管理教学研究 篇4

1 教学管理制度的创新

不同的学校教学的常规管理是不同的, 接下来就介绍一些教学管理的。

1.1 施行“教研组长学科规范和学科建设责任制”。

教研组长要根据课程改革的新要求来制定各个学科的教学规范, 并且把规范汇集成书, 下发给每一个教师。在规范中要写明各个学科的教学方式, 还有落实方式等问题。此外, 在教研组的集中活动中, 还要组织教师学习和宣传这些规范, 使得这些规范能够在教学工作中得到贯彻落实。进而建立起一个负担轻, 效益高的教学模式。

1.2 实行“备课组长教学常规管理责任制”。

备课组组长的责任很重, 不仅仅要负责本组的集体备课活动, 组织安排教研活动, 另外, 还应该对全备课组的日常工作进行管理, 比如说对教师的考勤情况、备课情况、上课情况和作业批改等工作都要全面负责。有的学校虽然规模很大, 但是教务处的人数却不多, 如果仅仅依靠教导处来负责日常的检查工作, 一定会出现错漏, 所以作为备课组的组长, 应该也负起自己的责任, 对老师的日常教学工作进行管理。使得学校的教学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备课组长要负责监督本组的考勤情况, 作业批改情况还有相关的教学情况。对这些都要进行详细的记载。

1.3 构建三级教学常规管理网络。

为了适应学校的发展, 就要建立三级教学常规管理, 即备课组、年级组和教导处三级。教务处对备课、上课、监考、阅卷等工作制定相关的制度。而备课组长和年级组则负责常规的教学管理, 教务处负责抽查工作。这样才能使问题及时被发现和解决。

2 完善教学评价制度

进行教学活动主要是为了使教学质量得到保障。要怎样使教学质量得到提高呢?主要有两个核心:一个是要重视教师教学工作的科学性和积极性。另一个是要重视学生学习的科学性和积极性。为了做到这两点, 就要建立科学的评价制度。

2.1 看常规是否落实到位。

看常规是考核教师敬业尽职的基本标准。是一个教师应当完成的教学任务的检测, 教学常规包括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考试与评价、课后反思等基本内容。

2.2 看变化是否稳中有升。

主要看三个数值的变化。一看由班级学科平均分所显示的班级学业水平的变化, 大致分为进步、持平和退步三种情况;二看优秀率的变化, 也就是看年级优秀学生在班级内所占百分比的变化, 大致也可以分为三类, 可以反映出教师通过教学来培养优秀生的效果;三看后进率的变化, 也就是看年级后进生在班级内所占百分比的变化, 大致也可以分为三类, 可以反映出教师通过教学来转变后进生的效果。

2.3 看负担是否科学合理。

看负担是指学生的学业负担重不重, 课堂效率高不高, 教学过程是否有效。如果从学业成绩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成果很大, 还应当进一步了解一下学生在学习这门学科时的负担量如何。如果教师是通过超负而换来的成绩, 是不应表扬的, 否则会产生误导。我们认为, 对教师工作的评价, 不仅要看教师的工作态度、工作成果, 而且要看取得每项的过程是否科学合理, 是否符合教学规律, 是否有利于学生和教师的身心健康。如果教学工作成绩显著, 但是以牺牲学生的睡眠、娱乐、锻炼、身心健康为代价换来的, 那么这种成绩显然是站不住脚的, 这种经验也是不能推广的。

2.4 看反映是否褒多贬少。

近几年, 我校提出了“满意服务”的观念, 教师的工作应以学生、家长的满意为目标, 领导干部管理要以教师的满意为目标。因此, 我们的评价制度必须考虑学生、家长的满意度, 必须通过评价进一步强化全体教师的满意服务意识。学生的反映主要是通过每学期定期开展的“评教评学”问卷调查、座谈会、班级报表来收集情况。家长的反映主要通过家长会、家长委员会、专题座谈会等来获取情况, 家长反映的情况基本来自学生, 但是反映的问题有一定的深刻性, 对于改进学校的工作是十分有利的。

3 创新教学管理手段

人们常说, 一个没有创新的民族, 终究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同样, 一所学校在现代管理体制中如果没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方法和管理手段落后, 这所学校的教育也不可能得到快速发展。教学管理手段现代化, 是提高教学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手段。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 实现教务管理手段现代化已势在必行。教学管理手段现代化的主要表现就是信息存储和处理手段的“规范化、信息化、网络化”。在现阶段, 这种现代化主要体现在采用网络化计算机教务管理系统进行管理。这既是管理模式信息化的体现, 反过来又在日常管理工作中起到规范工作、提高效率的作用。建立和完善计算机教务管理系统, 可以提高管理的正确性、及时性、可靠性, 使广大教务管理者从繁重的手工劳动和杂乱事务中解放出来, 节省大量人力、物力、财力, 最大程度地实现数据共享, 切实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在总结和继承传统教务管理的有益经验的基础上, 积极运用计算机、网络等先进技术, 促进管理信息的反馈与交流, 提高教务管理质量与效率, 实现管理工作的现代化。

例如, 在“评教评学”问卷调查的实施过程中, 我们发现传统形式的问卷调查不仅需要大量人力和物力, 而且不便于修改和完善。而利用网络进行问卷调查, 不需要手工输入和处理数据, 能直接显示调查和统计结果, 即可增强数据的准确性, 又能节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还能很方便地修改调查项目。我校就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资源, 让学生更方便的参与教学过程评价, 参与教师满意服务评价, 变过去的抽查为学生全员参与。对学生反映出的普通问题, 利用“教学例会”对组长反馈, 对个别问题找老师个人交流。通过“评教评学”活动, 加大了反馈力度, 对规范教学行为起到了督促作用。

总之, 教学管理工作是学校工作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作为教学管理工作者, 应该不断研究教育教学管理的新规律, 通过教学管理制度的不断创新和完善, 提高教学管理的水平和质量, 构建和谐的校风、敬业的教风、高效的课堂、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从而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办人民满意的学校。

参考文献

[1]张智利.高校教学管理创新的必要性与对策探讨[J].学习月刊, 2006 (14) .

[2]邵通, 陈长香.创新教学管理新模式的构建与实施效果[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 2011, 13 (3) .

管理教学研究 篇5

摘要: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以人为主导,利用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通信设备以及其他办公设备,进行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储存、更新和维护,支持组织高层决策、中层控制、基层运作的集成化的人机系统。其研究对象和使用背景决定了管理信息系统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极强的学科。由于这门课程的综合性,使这门课程需要相应的教学教法来搞好课程辅助教学,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内容理解更透彻。

关键词:管理信息系统

信息加工

案例驱动

一、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介绍

管理信息系统是信息管理专业的一门必的专业课,它是为满足我国对计算机信息管专门人才的需要而设置的。该课程的特点综合性和实践性。课程内容介绍管理信息统的各种开发方法,针对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程中的总体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实施测试、运行与维护各个阶段来进行学习。教组织,主要是围绕知识传授、能力训练和综素质培养三个方面。即向学生传授有关管信息系统的基础知识,培养和训练他们用系的观点、数学的方法和计算机手段进行管理息系统的分析、设计和维护的能力,以及提他们作为本专业毕业生应当具有的综合素及能力。

二、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法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最大的特点是综合性强,所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内容繁杂。它综了管理科学、信息科学、系统工程学、计算机学、运筹学、现代通信技术、数学、财务管理、计学等学科的相关内容。学生往往觉得“听懂”但“学不到”,那是因为教材上所叙述的理论内容,课程表面上以理论论述为主,实上实践性极强,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践去深入消化课程内容,并且锻炼其应用力。

(一)知识讲授

1.教师的讲授要少而精。这不是简单的间数量上的减少或信息量的减少,而是指教要在讲课之前做充分的准备,将每堂课的内进行归纳、提炼,配以精致的教学课件,运用媒体教学手段,深入浅出地讲解,这样才有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而不是“上课听了”却“过后记不住”。使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授课时,其优势及弊端。优势是所呈现的授课内容较直观,尤其是对于图、表、案例、操作性的程极其有利;而弊端是由于教师缺少了书写书的过程,教师的思路快于学生的思路,容造成授课进度偏快,所讲的内容虽然容易被生所接受,但不会留有深刻印象,出现过后忘的现象,所以特别要注意掌握课堂的节奏,要给以学生充分的反应时间,去吸收、消化这些内容。

2.案例驱动。本课程的内容均以理论论述为主,比较抽象,不易理解。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案例驱动的教学法,则更易接受。可以选择一个适当的系统,以帮助理解课程内容为主,切忌系统过大,在进行开发过程中的分析、设计等过程中显得任务过多,会导致教学任务增多而完成不了,或是强加给学生太多复杂的系统分析及设计的过程,而使学

生不易理解和掌握。此系统可以贯穿整个课程的教学过程,作为案例展现系统开发的全过程。

(二)能力训练

1.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在设计教学的时候,应当注意针对学习内容明确相应的任务,也就是确定一个系统题目。在学习这门课程的过程中,以此系统为任务,来完成其总体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实施与测试、运行与维护各个阶段的学习及文档的编写,在实践中去体会管理信息系统的整体开发过程。

2.以学生为中心,分组进行课堂讨论学习。遵循任务驱动的原则,由于在系统开发的过程中,所做的工作量较大,可以将学生进行适当的分组。随着教学的进度,按部就班地进行各自系统的开发过程。各组的学生之间可以相互讨论,更好地去理解、掌握理论知识,并在实践中应用,可以主动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此强调还可以进行课堂讨论的形式,将各小组分析的过程及结果由小组的成员在课堂上呈现出来,可有针对性地进行讨论,可将系统分析的更全面、更透彻,这样也有利于增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

(三)综合素质培养

采用“项目调查、项目开发、项目验收”三步骤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与技术综合应用能力。

1.项目调查:教师在比较、提炼相关项目的基础上,给出项目的总

体要求。学生对需求进行分析,并确定开发目标,制定开发计划。学生确定的开发目标可以不局限于给定的项目需求,也可提出项目需求,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2.项目开发:学生按照开发计划编组完成项目的开发。整个开发过程穿插于教学过程当中,以学生自主开发为主,教师负责讲授理论知识、安排任务、答疑、开发过程监控以及对共性问题进行总结与归纳。其间无论是学生之间的还是课堂上的讨论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并能辅助开发学生的思维。项目开发依附教学进程,在理论教学完成时,项目开发的规划、分析、设计等前期重点工作完成,其后本课程安排实践环节,来进行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步骤。

3.项目验收:教师对学生完成的项目进行验收与评价,学生需提交的资料包括开发的项目(系统程序代码)、相关文档报告。本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系统规划设计的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主要对学生的文档编写完成情况、创新能力以及实际项目的完成情况、实训报告完成情况等进行全面考察。对于优秀作品,进行展示与点评。管理信息系统貌似理论,综合实践性却极强,这使得教学实施有一定的困难。以上是在进行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学过程中所总结出来的教学教法,当然,今后仍要继续探索有利于本门课程教学的教法,来协助课程的讲授,丰富教学内容。这样,才能将知识更顺利地传达给学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参考文献:

管理教学研究 篇6

关键词:教学  管理  队伍  建设

1 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对教学管理队伍的内涵

学校的教学管理队伍的人员可分为两层次:一是分管教学的领导,如负责教学的校长、教务处长以及各学院(系)分管教学的院长或系主任等;二是普通教学管理人员,如教务处除处长以外的专职教学管理人员、各院(系)教学办公室主任、教学秘书等。除此之外,教学管理人员的两层次结构还可以通过学校一级教学管理层次和学院(系)二级教学管理层次上体现出来。其中,学校一级教学管理层专司组织和实施教学任务;学院(系)二级教学管理层专司实施所在学院(系)的具体教学任务,全校的教学管理制度的执行以及工作任务的实施都要通过学院(系)的教学管理层次来实现。

2 当前学校教学管理队伍的现状

2.1 教务管理人员构成参差不齐 目前学校教学管理队伍的来源较为广泛,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和专业水准参差不齐。而且未经过系统学习和专业培训的管理人员大有人在,这些人员缺乏对高等教育理论、高等教育发展新动向的了解和研究,难以适应教学管理现代化的要求。另外,教学管理人员不仅任务繁杂,而且责任重大,在教学管理岗位上工作,不仅要从头学习业务知识,适应管理工作,而且还要承担巨大的压力和责任。

2.2 教学管理队伍思想不稳定 随着高等院校的扩招,一线教师人数剧增,而相应的教学管理人员数量仍维持现状,甚至部分院校还面临教学管理人员匮乏的问题。加上教务管理人员工作责任大,程序繁琐,职称难评、容易得罪人、缺少培训学习的时间和进修提高的机会等诸多原因,造成教务管理人员思想波动大,不稳定,许多人不愿干教务管理这一行。学校教学管理过程和运行是一个系统,优秀的教学管理人员必须是通过若干年的实践积累之后才能达到要求。管理队伍的思想不稳定,人员变动频繁,势必造成管理人才的流失,而新的管理人员又一时无法适应复杂多样的教学管理工作,这必然会制约学校教学管理质量的提升。

2.3 教学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存在不足 由于教学管理队伍的来源复杂,学校鲜少关注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也未多加考虑管理人员的素质训练和能力提升的必要性,以致大多数教学管理人员缺乏学习动力,也无法接触更高层次的能力培训和进修的机会,没有系统的学习或进修过管理学、教育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培训,进入教学管理部门,完全根据自己的粗浅经验进行工作,日常工作缺乏理论依据,并且鲜少以理性的思维来思考和处理日常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现代教育管理理念缺失,竞争意识淡薄,对工作缺乏紧迫感,以照本宣科、照章办事极为漂亮地完成工作任务为工作标准,对于新知识、新技能、管理创新等缺乏足够的重视;缺乏应有的管理学知识和对高等教育理论及发展方向的了解研究,面对庞杂的教学管理工作多数是疲于应付,影响了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提高。

3 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的措施

3.1 以德为先,强化教学管理队伍顶层设计 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的主体是人。因此,应该针对教学管理工作任务强化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的顶层设计,形成了“以德为先,骨干带动,全员提升”三位一体的战略思路,确立了“骨干体系建设”和“全员素质提升”两大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工程,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水平专业化教学管理队伍。

3.2 通过深化改革不断提高教学管理工作的管理效

能 一是改革教学管理人员不入职管理机制。规范和改进相关人员资格审核,提高准入门槛,加强过程管理,确保教学管理人员入口关质量。二是推进管理制度改革,盘活现有人力资源。三是改革教学管理人员职称评价机制,设立正高级职称,贯通教学管理人员的职业发展通道,拓宽其成长空间。

3.3 重视继续培养,提高业务素质 一是创新骨干体系建设。确立骨干体系建设总目标和要求,通过层层选拔、分类培养和团队建设,激活“骨干带动-全员提升”的自我发展模式,为优秀教学管理人才提供广阔的成长空间。二是建立和完善教学管理人员培训体系。围绕教学管理工作机制改革要求,优化培训内容,坚持“以德为先、能力为重、按需施训”,同时完善评价机制,开展培训质量匿名评估,不断加强和完善组织架构和管理体系。鼓励管理人员提高学历,让他们接受管理理论方面的系统性学习,包括攻读双学位、在职硕士、博士学位等,更好地适应学校多学科、多专业、多层次培养的管理模式。

3.4 优化工作环境,提高工作效率 教以人兴,薪火相传,绵绵不绝。要留住人才,首先要有一个稳定、舒适、上进的工作环境。校领导应该参考教学管理工作性质,为教学管理部门配备足够的硬件设施。面向全校师生宣传教学管理工作内容及工作方式,增进师生对教学管理的理解,提高教学管理部门在全校职能部门之间的地位,促使教学管理人员坚定信念。同时,强化部门内部的责任教育,形成全员关心教学管理工作质量的工作氛围,为教学管理工作顺利开展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高雨吉.高师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的“五因素”[J].现代交际, 2013(06).

[2]赵彦军.民办高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的困境与对策[J].价值工程,2014(01).

[3]刘辉,尹世美.浅议民办高校师资与教学管理队伍建设[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09(10).

作者简介:

管理教学研究 篇7

关键词:独立学院,教学管理,柔性管理

与以往以规章制度为核心的刚性管理模式相比,柔性管理最为显著的特点即强调以人为中心,提出管理中的人性化色彩,以非强制性管理措施为手段,促进员工产生内在认同感,进而在无形之中将组织意志转变为个人的自觉行动、行为。独立学院在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所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即独立学院已逐步发展成为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构成部分。同时,在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客观影响下,独立学院所面临的挑战与压力也是空前巨大的。教学管理及其改革成效作为影响独立学院发展命运的重要工作内容,优化其工作质量与水平将直接对独立学院的健康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一、柔性管理概述

柔性管理的本质是充分尊重个人尊严以及个人人格的独立性,以此为前提,通过非强制性措施提高个体对集体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以及归属感,进而达到管理目标。柔性管理主要具备以下特点:

1. 内在驱动性

柔性管理以员工为主体,管理过程的实现以员工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为必备条件,领导层权力影响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并不显著,即柔性管理目标的实现具有典型的内在驱动特点。

2. 影响持久性

虽然员工受教育程度、环境、家庭背景的差异性因素影响,会导致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难以完全协调。但一旦两项目标协调一致,势必会产生持久且强大的影响力,对提高员工的集体组织荣誉感以及集体的向心力均有积极价值。

二、独立学院教学管理中柔性管理的意义

1. 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

独立学院教学管理应当重点关注培养为社会所需,具有过硬专业素质同时可实现个性和谐发展的专业人才。因此,教学管理必须以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为核心内容,将传统模式下“保姆”式管理转变为启发式管理,以构建和谐师生管理,促进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调动与激发。

2. 深化教学改革管理

柔性管理在教学管理中的应用能够起到激励、监督以及引导教学工作的重要意义。如在学生评教环节中可以通过对学生学习状态以及教师教学情况的评价,为个性化人才的培养提供借鉴,促进独立学院对教学管理改革的深化,提升独立学院声誉并帮助独立学院吸纳更多更好的生源。

3. 提升教师工作积极性

教师同样是教学管理的重要对象。独立学院教师需从事学术性的研究与学习工作,自主倾向性明显。应用柔性管理理念可以充分尊重任课教师的自主性特点,吸纳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管理相关的决策与监督工作中,提高独立学院教学管理的良性、高效性运行水平。

三、独立院校教学管理中的问题

1. 忽视学生个性发展

现阶段独立学院所开展的教学管理刚性过强,缺乏学习热情以及学习自由,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要求。如培养计划无法体现学生的个体性特点,所制定并投入实施的人才培养计划没有充分考虑学生家庭背景、个性、性格等方面的差异特点。除此以外,评价方式过于单一也导致了学生的发展受限,社会实践与创新能力作为独立学院的办学特色之一,难以在教学评价方式中予以体现。

2. 教师教学自主性受限

目前独立学院针对教师所指定的管理制度具有严格约束性,虽然能够保障教学秩序的规范,但同时也一味强调教师的服从性、计划性以及统一性,对教学工作者展开教学活动中的自主权与参与权产生了诸多限制与禁锢。

3. 忽视教学秘书的重要性

教学秘书在角色定位上具有服务性、从属性的特点。很多人在潜意识里认为,教学秘书的工作是纯粹的事务性工作,根本不需要专业对口的高素质人才,这些观念挫伤了教学秘书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加之缺乏针对教学秘书的激励机制,也导致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严重受限。

四、独立学院教学管理改革策略

1. 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

第一,应制订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的人才培养方案。在考虑人才培养方案并制订实施的过程中,应当提出对全体学生的共性要求,还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提出个性化方案,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优化综合素质水平。第二,应结合人才培养要求制订专业教学计划。独立学院在专业建设上应当以应用型为导向,除需要体现学生在知识掌握以及思想道德修养方面的要求,还应关注如何提高学生专业应用能力,更为有效地凸显独立学院办学特色与优势。

2. 发挥师生自主性

教学过程管理贯穿整个教学环节的始末,同时也是独立学院组织实施教学计划中最为关键与核心的管理内容。在这一过程中,独立学院教学管理人员需要对各项教学活动进行规范化调整,发挥其调配职能,以确保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转以及教学秩序的平稳与有序。具体而言,应重点关注如下问题:第一,在课堂教学中调动师生主体性。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因势利导,选择个性化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兴趣爱好的个性化发展。课堂教学环节中,教师与学生应当实现双边互动,营造民主和谐的求知氛围,并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所有细节作为师生共同成长与体验的经历。第二,应促进考试方式的多样化发展,提升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传统教学体系中的考试方式以闭卷式为主,但难以对学生有关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进行评估,因此在教学管理改革中应尝试将闭卷、口试、综合考试等多种方式相结合,在考查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同时增强学生的学习成就感与自信心。

3. 构建教学秘书队伍

针对教学秘书队伍的管理同样应当体现柔性管理色彩,引入人性化的管理政策。一方面,需要充分尊重教学秘书这一特殊工作岗位的重要价值,在督促教学秘书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的同时实现个人价值,对教学秘书这一岗位产生尊严感与使命感,为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另一方面,需要引入合理的奖惩激励措施,通过优岗优酬制度的实施,促进教学秘书的大力创新,依托于政策留人、事业留人以及感情留人,为教学秘书队伍的良性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与普通高校相比,独立学院是通过市场机制进行资源配置,与社会组织及个人进行合作,应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展开高等教育。只有通过对柔性管理措施的应用,才能够使独立学院的教学管理改革进一步深化,为独立学院教学管理手段的发展创新提供科学支持,实现独立学院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房文娟,何如海.基于独立学院学生特点的教学管理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8(2):92-95.

[2]罗君,齐运锋.独立学院推行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研究[J].教育探索,2013,(12):92-93.

管理教学研究 篇8

一、规范化管理对教学档案管理的必要性

规范化管理要求在管理过程中,首先是一种制度化的管理,即管理措施制度化、工作流程标准化。高校教学档案主要包括教学类文件材料和学生类文件材料,它产生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如何规范化管理这些档案材料,确保文件材料齐全完整的归档,这对档案管理工作提出了一定要求。

按照《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的要求,在收集整理档案材料前,首先要确定好收集范围,教学类文件材料重点包括各二级学院、教研室和教师在日常教学管理、教学实践活动中汇集而成且具有保存价值的原始文字记录、相关图表及音像资料;学生类文件材料重点收集能直接反映学生学籍的原始材料,包括新生录取简明登记表、学生成绩册、毕业生花名册、学位授予花名册及各级各类奖励处分材料。其次要划分好归档材料的保管期限,保管期限是对档案价值和重要程度的一个标识,也是保障档案安全和档案整理工作质量的重要业务标准,按照国家档案局8号令要求,一般将保管期限标准定为永久和定期两种,其中定期明确为30年和10年两种具体期限。最后根据教学文件材料形成时间的特殊性,规定材料归档时间以学年度为基点按时收集、整理,并及时归档,依据这些要求对教学档案进行分类别的收集整理和归档,以保证这些记载高校教学发展进程的珍贵材料能完整齐全地保存下来,可以为高校的不断发展和壮大提供坚实的基础。

目前,高校教学档案运用规范化管理相对比较滞后,进而导致教学档案管理标准不一,材料保管不集中,归档不及时,利用不登记,甚至出现重要材料遗失、丢失和不完整现象。推行规范化管理模式,依照档案管理的基本原则,采用制度化、标准化的手段和方法统一管理高校在教学管理、教学实践、教学研究和学生管理等不同阶段中产生的文件材料,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收集、整理和归档利用,让规范齐全完整的教学档案能真实再现、一目了然地客观记录着高校的教学发展演变,这有利于高校建立有秩序的教学管理工作运作模式,提高高校的整体管理水平、教育教学质量和工作效率,推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满足社会人才培养需求,顺利开展各项工作。

二、规范化管理在高校教学档案管理中遇到的问题

1.相关管理层对档案管理重视程度不够。在部分教学管理人员的潜意识中,收集、整理日常教学档案只是教学管理基础性业务工作一部分,短期内不能产生直接经济效益,管理好坏也影响不到高校的整体发展。为此,一些领导忽视了对这项工作的管理,意识不到档案在高校整体发展过程中所能产生的长远效应,从而导致了档案管理在政策上得不到支持,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得不到保障,很难建立起固定的档案管理模式。由于高校档案工作得不到重视,所以作为高校档案工作中占主体部分的教学档案管理工作不被重视也很常见,相关教学档案材料常常收集欠缺、整理不规范、归档不及时。

2.教学档案管理制度不健全。目前,国家和教育部还没有专门制定高校教学档案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制度化建设跟不上。绝大部分高校只能参照《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对教学档案管理工作进行管理,因此高校里占极大比例的教学档案规范化管理制度极不健全。即便少数学校自己制定了相应的教学档案管理制度,也只是粗线条的规定了需要整理归档的教学材料名称、内容,并没有详细、具体地提出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的指导,教学档案管理工作达不到业务程序化、控制过程化、考核定量化的要求,结果使教学材料归档工作成了一种随意、自发性的行为,材料收集不全、分类和整理杂乱无章的现象成为一种常态。

3.文件材料归档意识薄弱。高校教学事务繁杂,条块众多,分散于教学管理和教学实践的不同环节,相关教学管理人员和任课教师各自分享,不少教师对教学档案资料保存的重要性缺乏正确认识,材料及时归档意识薄弱,更有不把档案当回事,存档不积极,甚至有抵触情绪,认为是自己的东西,自己保管,使用起来方便,这给教学档案材料的收集和集中保管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同时,在教学档案材料的使用过程中,有的教师即便是借用档案材料也是不及时归还,甚至丢失材料,这种种现象无疑对教学档案资源的流失影响很大。

4.档案管理人员专业素质不高。目前绝大多数高校教学档案管理人员是兼职性的,他们大多数没有经过专业的档案管理全面培训,能熟练掌握和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人不多,档案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相对较差,导致在教学档案材料的收集和管理上呈现出极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同时,这些兼职教学档案管理人员大多由各二级学院教学秘书或办公室行政秘书兼任,日常中他们就承担着繁重、琐碎的事务性工作,很难保证有充足时间和精力收集、整理教学档案,更谈不上教学档案材料的开发利用,给规范化管理工作带来不小的难度。

三、规范化管理在教学档案管理中的基本措施

1.建立健全教学档案规范化管理标准,理顺档案管理体制。高校必须依照教育部第27号令,在1993年国家教委办公厅颁布的《高等学校档案实体分类法》基础上,依据不同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的实际需求,科学制定能够有效规范化管理的教学档案管理制度,把年度教学档案工作纳入各部门年度教学计划,实行各级管理人员岗位责任制,确保教学档案工作的顺利开展;坚持文件材料及时收集归档和集中保管,每学期期末,按文件自然形成的规律和便于利用的原则,进行系统、规范的移交,保证材料完整和准确,避免出现重复归档、不归档、漏归档现象;明确归档材料整理要求,需要保存的教学档案,要求材料分类正确,装订符合要求,整理、组卷和装盒规范化;量化档案工作考核比例,建立专门的教学档案考核责任机制,突出业务流程化、权责明晰化、奖惩有据化、考核定量化。通过建立和健全一系列规范化的教学档案管理制度,使这项工作形成一种常态化长效机制,以此为教学档案管理日常工作提供一种健全、有效的管理模式。

2.强化教学材料及时归档意识。高校职能部门和档案部门可根据教学档案特殊性和重要性,有针对性地对档案管理人员尤其是兼职档案员、教师宣传《档案法》,让其学习并贯彻《档案法》《档案法实施办法》及相关教学档案管理制度,统一教职员工自觉内化对教学档案及时归档的意识,纠正大家对档案管理工作的偏见和错误认识,使依法治档的观念深入全校师生员工的脑海[1]71,强调教学档案既是教学人员辛勤劳动的结果,也是高校教学环节的见证者,受法律法规保护,必须按规定向档案工作人员移交,在档案管理人员、教职员工中树立大家一致认可的意识体系来协调档案部门与二级学院的管理运行,让每一个参与者都加入到规范化管理的制定过程中来,才能获得大家的理解、认同和支持,从而使教学档案收集工作成为师生的一种自觉常态化行为。

3.注重岗位角色管理的规范化,提高服务意识。规范化管理教学档案的质量好坏与档案管理人员自身素质密切相关。岗位角色管理的规范化需满足三个条件———意志动因条件、能力素质条件和热情耐心条件。高校要促使教学档案管理人员具有做好本职工作的意志意愿,开展培训指导,学习档案专业知识,提高业务水平,通过能力管理保证每一个岗位角色都具备相适应的能力素质,圆满完成本部门教学档案的收集、整理和归档工作。同时,通过情感管理,使档案管理人员在不断获得业务指导部门肯定的同时,强化自身内在激励,不断提升岗位角色的信心和责任感,保持档案工作的热情耐心,提升主动服务意识。

4.加大教学档案信息化建设,创新在线服务模式。档案信息化建设是高校整体工作信息化进程的一种趋势,规范化管理教学档案也必须顺应这种现代化办公技术的要求。除保留纸质教学档案外,还需积极利用现代化技术和设备,依托计算机网络技术,根据档案利用的实际需要,有计划分阶段地将永久、长期保存的档案材料进行数字化处理。日常工作中建立一些常用的专题教学数据库、学生数据库、人才数据库和科研数据库,实现教学档案电子化和网络化管理,创新在线服务模式,提高档案利用率,为教职员工提供更便捷的教学档案信息化服务。

在高校教学档案管理中推行规范化管理,对高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的提高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有利于深化高校教学管理、教学改革,促进教学评估工作考核定量化。教学档案管理人员依照规范化管理要求,了解教学档案形成的特点,以方便利用为目标,优化管理模式,最终实现高校教学档案管理的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更好地服务于广大教师和学生。

摘要:文章从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工作遇到的问题为研究出发点,以规范化管理的具体要求为标准,分析目前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从档案管理体制、文件归档意识、档案队伍建设和档案服务模式等方面提出自己的一些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规范化,管理体系,高校,教学档案管理

参考文献

管理教学研究 篇9

一、关于高层管理团队的基本概述

本次研究高层管理团队主要是指企业高层经理的一些相关小群体, 比如公司CEO、总经理、副总经理、高级经理 (直接汇报工作) 等, 这些管理人员都是在关键经营决策中发挥重要效用的人员。需要强调的一点是, 高层管理团队将企业所有者除外, 如企业的大股东们, 只是单纯的指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在企业高层管理团队的内部可以实现资源的最优化整合, 也具有共同的追求目标, 内部各人员之间的互动氛围很好, 具有高效能的特点。现代管理理念主张集体决策机制, 并不赞同过去由最高领导者独自进行决策的管理机制, 认为只有集体决策才更加合理、科学、民主。在市场条件瞬息万变, 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环境下, 企业高层管理团队应该更加紧密的共同努力工作, 面对外部环境变化及时、快速的做出更准确、更有效的管理决策, 更好的解决问题, 获得最大的成效。在企业绩效考核以及绩效管理过程中应该将团队绩效考核作为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

上述关于高层管理团队的界定实际上主要源自1 9 9 4年Mason、Hambrick提出的一个理论——“高层梯队理论”, 这个理论主要是对整个高层管理团队进行研究, 并不只是局限于管理者个人。组织领导需要相关人员的共同参与, 虽然最高管理者是主要的决策制定者, 但是和组织其他成员一样, 他们也承担着相应的责任和权利。根据当前关于高层管理团队研究报道可以发现,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①高层管理团队和组织绩效、组织战略变革、组织战略、组织创新等之间的相互关系。②高层管理团队和国际多角化、公司多角化之间的相互关系。根据国外学者的研究报道结果表明, 高层管理团队在不同的背景下会有不同的运行结果, 但是相对于一般工作团队而言, 其在决策功能方面的能力更强。我国目前很多企业仍然实行的是领导个人决策管理机制, 并没有建立有效的高层管理团队, 而且在高层管理团队管理实践方面也缺乏实践经验, 因此有必要对高层管理团队绩效进行研究。

二、关于绩效管理的几大要素

(一) 构建目标体系

通常情况下, 企业总体发展战略方向都是由董事会、股东大会进行决定, 高层管理团队应从大局发展角度, 客观、科学的分析企业总体发展战略, 比如, 制定的企业战略目标的可行性, 企业目前面临的环境状况, 企业面对的机会和挑战, 是否分解了总战略目标, 战略实施策略的有效性等。在实际工作中, 可能有的企业制定的战略目标体系缺乏科学、合理性, 这样也就会导致绩效管理目标并不贴合企业的实际情况, 导致绩效管理的科学性、系统性不足, 无法有效、正确的指导企业战略规划的实施, 并不能满足企业的实际发展需求。只有企业战略目标比较明确的情况下, 才可以统一高层管理团队的绩效考核标准, 使企业领导者明确绩效管理方法和手段, 使高层管理团队行为和企业实际发展需求相适应。构建科学、合理的企业目标体系, 才可以确保绩效评价的公正性、公平性、公开性。

(二) 制定统一的绩效考核标准

就高层管理团队绩效管理而言, 想要确定一个统一的定量化考核标准实际上难度系数非常大。因为决策会受到人、物、财、机遇、环境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而这些因素变化具有不确定性, 这也就意味着我们无法找到一个最佳的决策方案, 每一个方案只可能对于当时的情况、条件而言是最佳的。而且, 任何一项决策方案都具有一定的风险, 有的决策方案明确了风险程度, 但有的决策并没有明确风险决策, 一旦发生风险, 势必会对企业经营管理造成一定影响。因此, 有时就算整个高层管理团队共同努力, 也有可能会导致战略目标失败。其次, 以往我们常常会将利润、销售额等定量指标作为考核的依据, 但是经过相关实践研究表明, 如果在现代法人治理结构下仍然采用这种定量考核指标, 可能会导致高层经理们一味的强调当前短期收益, 而不顾及企业未来的发展。这样的理念下, 高层管理团队在面对具有一定风险的企业决策时, 会习惯性的站在自身的利益角度出发, 不会认可风险系数高而经济效益大的投资项目, 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因此, 关于高层管理团队绩效考核标准不仅仅需要定量化的指标, 同时也需要定性化的指标。一旦外部环境出现较大改变, 和预测的情形出现较大偏离时, 此时主要依靠定性化指标进行判断。但是需要注意的是, 虽然采用量化指标, 应应该强调绩效考核体系的公正性、公平性。如果是持续绩效考核, 采用相对指标和绝对指标作为考核标准, 也有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结论。例如, 产品周期中的成长期应该是业绩增长速度最快的阶段, 在产品的成熟期, 产品的业绩增长速度却会大大降低。如果将增长速度作为考核指标的话, 可以很容易的得出, 成长期的产品收益更好, 但是实际上在产品的成熟期, 产品经济收益更更加稳定。由此可见, 企业高层管理团队绩效考核评价标准和个人考核、一般员工考核存在很大不同, 需要企业经营者和所有权人共同协商、沟通确定有效的绩效考核标准。

(三) 关于考核指标的基本内容

根据我国当前的体制环境、经营管理实践, 主要从组织运营状况、团队内部运营状况方面考核高层管理团队的绩效。具体而言, 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①预测企业未来发展趋势, 制定应对对策, 改善竞争格局。②团队人员组成状况。主要是指内部团队人员的实践经验、学历知识水平、对事件的有效判断能力、团队团结与否、个人努力水平、资源共享情况等。其次, 应评价企业完成经营业绩指标的情况以及财务状况。③企业的实际运转情况以及企业组织结构是否合理, 员工的满意度以及员工离职率。④有没有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目标, 在做出企业决策时, 有没有站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

就以上列出的几项绩效考核内容可以采用KPIs (个性关键绩效指标) 、BSC (平衡记分卡) 、BI (商业智能技术) 等一些先进的管理理论、信息技术以及BPM (企业绩效管理) 系统进行绩效考核。

三、提高企业高层管理团队绩效值得注意的几点问题

绩效管理不仅是一种工具、方法, 更是一种哲学、观念, 是一种先进的管理哲学。绩效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指导管理者养成一种科学、先进的管理理念, 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 使企业战略目标得以尽早实现。个人认为, 想要提高企业高层管理团队绩效应注意以下几点问题:

(一) 注意团队的容量

按照组织理论的观点, 一般一个有效、合理的团队人数大概在5-7人左右, 若团队的人数较少, 可能会提高错误决策率。假设团队决策是一个独立事件, 2个人团队中, 某一个成员做出错误决策的概率占到50%;如果团队是3个人, 则犯相同错误的概率也是12.5%。如果是5个人的团队, 那么团队成员犯同一种错误的概率在3%左右。如果是7个人的团队, 犯同一种错误的概率会降低到1%以下。由此可见, 如果管理团队人数过少, 决策错误率越高。但是管理团队的人数也不是越多越好, 如果成员过多, 管理决策也会越分散, 缺乏统一性, 这样可能会对企业的正常运转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 在高层管理团队绩效管理中需要注意控制团队的人数。

(二) 应确保责权利对等, 保持目标一致

如果企业管理层、经营层、执行层的管理人员出现职责不清、越位的情况, 这样很难制衡企业管理权力, 不利于企业运行的统一管理。更严重的是, 这种混乱的管理形式可能会导致员工无所适从, 缺乏责任感, 一旦出现问题时, 可能会相互推卸责任, 无法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应对处理, 导致企业管理混乱。因此, 企业应进一步完善治理机构, 明确划分各层管理人员的职责、权利, 确保团队管理目标和企业发展目标保持一致。

(三) 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

和谐、良好的企业文化是绩效管理的基础平台, 也是做好绩效管理的重要因素。如果企业文化存在差异, 绩效评价、行为行为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企业绩效管理实际上也是希望更加直观、具体的向企业员工展现企业的经营理念以及价值取向, 使企业经营理念、价值取向更容易被他们接受。高层管理团队行为, 会受到多个方面因素的影响, 如企业对风险的承受能力、对管理者权力分散程度、企业对于外界环境变化的灵敏度以及监控程度、企业对于战略目标的重视度等。营造一种和谐、健康的企业文化有利于引导高层管理团队做出正确的行为。

(四) 应注意和战略决策层进行良性沟通

在实施企业战略规划的过程中, 若没有战略决策层管理人员的大力支持以及正确引导, 可能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也可能会出现事倍功半的情况。因此, 在实施过程中, 高层管理团队必须和决策层进行有效的交流、沟通, 全面了解战略决策层的价值取向以及发展目标, 明确战略发展规划的意图, 有利于提高高层管理团队的绩效。

(五) 应满足员工的需求

员工是执行、落实高层管理团队各项措施的关键, 因此如果想要提高高层管理团队的绩效水平, 首先应做好员工的激励工作, 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使员工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企业管理工作中。同时, 应使企业员工和管理者站在同一战线上, 将员工的个人价值和企业的绩效联系起来, 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责任感。高层管理团队应尽量根据员工的特长、特点为他们安排相应的岗位, 使员工能够尽可能发挥自己的才华和智慧, 满足员工的个人成就感。同时应改善员工的工作条件, 提高员工对工作的满意度。

四、提高企业高层管理团队绩效的建议和措施

(一) 合理安排管理团队的结构

作为一个整体, 高层管理团队素质不仅仅体现在每个成员的个人素质方面, 同时也体现在各成员之间的协调、配合以及团队结构方面, 想要提高企业高层管理团队的绩效, 就应该合理安排团队成员的构成, 加强高层管理团队成员之间的配合。首先, 应根据企业的发展现状合理安排高层管理团队成员的年龄结构, 如果处于成长期, 团队应主要以年龄的高层主管为主, 这样可以保持整个团队具有较高的创造力, 敢想敢做, 勇于拼搏。如果处于成熟期, 应主要以年长者为主, 实践经验较为丰富, 考虑比较全面, 会以发展的眼光做出决策。如果处于衰退期, 应以中年高层主管为主, 精力比较充沛。同时, 应尽可能聘请一些知识技能多样化、教育背景良好的高层管理者, 从而提高整个高层管理团队的素质水平。

(二) 营造一种特色的高层管理团队文化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发展的灵魂, 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 提高企业的信誉度、知名度, 增强企业的向心力、凝聚力。高层管理团队在企业管理中具有主导作用, 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而言, 高层管理团队文化也代表了企业文化, 因此, 应打造一种优秀的管理团队文化。具体而言, 优秀的管理团队文化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特点:①保持持续的工作热情。高层管理团队的成员每天应保持较高的热情面对工作。在团队中不仅应强调团队的整体发展, 也应该积极鼓励成员的个人发展, 使每一个成员将自己的个人发展和企业战略发展目标联系起来, 并且很有信心能够达成团队目标。在面对困难时, 能够勇于挑战, 勇往直前。②团队精神。团队成员的个人利益应无条件的服从团队利益, 每一个团队成员都应该尽心尽力的为整个团队的利益努力奋斗。培养团队成员对团队的忠诚度, 增强团队的凝聚力, 使团队员工具有荣誉感、归属感。③创新精神。高层管理团队的成员之间应相互信任, 相互配合, 彼此信任, 做到相互关心, 相互爱护, 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在团队中, 成员之间应平等、开放、坦诚的交流, 建立一种民主的工作环境, 多布置一些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激发高层管理团队成员的创造性、积极性。

(三) 应重视团队冲突管理

高层管理团队的成员一般都是企业经营经理, 他们平时的工作比较繁忙, 属于自己的时间很少, 因此团队成员全部聚在一起的时间很少, 平时的交流、互动也比较少, 成员之间的默契度较低, 因此很容易出现矛盾, 这样势必不利于高层管理团队绩效的提高。因此, 应正确认识团队内部的矛盾、冲突, 允许在团队里出现不同的“声音”, 多种意见可以并存。同时, 应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团队冲突管理预警机制, 在高层管理团队中应推选出一位具有较强领导能力的领导者, 训练团队各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 提高团队成员之间的默契度, 使成员保持对团队氛围的敏感度。其次, 应维持一种较为平衡的权利结构, 总体而言, 领导者的权利应多一点, 而其他团队成员也需要拥有自己的权利, 尤其在他们各自负责的领域具有绝对发言权和决策权。

(四) 应制定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

高层管理团队体现了企业的总体经营管理水平, 也是企业经营效益的核心, 对高层管理团队制定科学、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 有利于促进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对于高层管理团队应采取多样化的激励措施,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利益激励。可以通过承包提成、工资年薪、递延奖金、实股、认股权、期股、年度花红等方式给予个人报酬激励。也可以制定合理的“职位消费”激励, 也就是指可以根据企业的经营业绩、企业规模享受相应的消费, 使管理团队的成员和企业共同享受发展成果。②创造新平台。高层管理团队成员的知识能力水平较高, 在工作中并不仅仅局限于物质薪酬激励, 他们希望拥有自己的独立发展平台, 能够自己做出管理决策, 并且亲自监督、指导员工执行, 从而满足成员的自我实现需求。③制定高额退休金制度。如果是年资较高的高层管理人员, 即将面临退休, 应确保他们能够有高于一般职工的退休金, 以及较高水平的医疗保障、养老保障。

综上所述, 高层管理团队是企业的中坚力量, 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高层管理团队绩效水平会直接影响到整个企业的绩效, 因此, 现代企业应高度重视高层管理团队的绩效管理工作, 合理安排团队结构, 营造良好的团队文化, 做好团队冲突管理, 制定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 全面提高团队绩效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张飞相, 葛玉辉.企业高层管理团队的人力资本研究视角探讨[J].商业研究, 2012, (1) .

[2]罗丹尼.揭开绩效管理的面纱[J].总裁, 2012, (11) .

[3]李红浪, 李星, 邓金锁.经营者绩效考核的有效工具——企业绩效[J].管理纵横, 2013, (6) .

[4]佘慧景.中国式绩效管理[J].经营管理者, 2012, (10) .

管理教学研究 篇10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对信息化要求的程度越来越高,社会对掌握了现代信息管理技术的复合型经济管理人才的需求也是越来越旺盛。有鉴于此,从1998年起,教育部确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为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生的专业核心基础课程。但是,由于MIS是一门介于管理科学、数学和计算机科学之间的综合性、边缘性的交叉学科,在对没有计算机相关专业学科背景的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MIS课程教学过程中,不少学生感觉该课程概念性强、过于抽象、难以理解,还有不少同学认为该课程与自身专业知识距离太远,将来不去从事信息系统的技术开发工作,用处不大,缺乏对该课程的学习积极性。MIS课程教学效果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如此反差,让从事经济管理类专业MIS课程教学工作者不得不对MIS课程教学现状感到担忧,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的MIS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经济管理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学生相关课程的知识储备不足。

由于MIS综合性的特点,这就要求学生具备现代计算机技术、网络、数据库等信息技术方面初步的知识技能以及现代经济学、管理学等方面知识基础。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来说,其经济管理方面的知识功底比较深厚,但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相对薄弱,某些高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只开设了《计算机基础》这一门计算机方面的前导课,远不能支撑该环节课程的学习。为此,在MIS课程的学习时,不得不在总课时有限的情况下,对本课程涉及到的某些知识点加以讲解和回顾,使整个课程教学过程显得重点不突出,且很难保证本课程的教学进度。

2. 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结构设计不合理。

目前,MIS的教学内容大多包括四个组成部分:一是介绍信息、系统和MIS的概念以及MIS的结构、分类、发展过程等内容;二是介绍MIS相关技术基础,包括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技术、数据处理技术和网络技术等内容;三是从系统生命周期的角度介绍MIS的开发过程,包括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和维护等几个过程,这是MIS的核心内容;四是介绍MIS的管理,包括系统开发过程中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管理和信息资源的管理等。由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对信息技术如数据库技术和软件开发工具的知识缺乏,并且对于实际工作部门的业务流程了解较少,使得学生对于以MIS系统开发为核心的教学框架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比较困难,觉得学习起来抽象、枯燥无味,逐步丧失了学好本课程的信心。

3.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离,教学形式单一。

目前,MIS课程的教学安排包括两部分,即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理论教学完成之后,才安排实践教学,而不是在完成某个知识点的理论教学后,立即安排实验,这就导致前面理论的讲授和后面实践相脱节,不利于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正确应用。同时,由于学时有限,在完成理论教学后,留给实践教学环节的课时就不多了,有时可能还因为理论学时不够而占用实践学时,造成实践教学没有落到实处的现象比较普遍。

MIS理论教学大多以讲授理论为主,结合案例对理论的讲解较少涉及,且在案例教学中主要是以教师讲解案例为主,学生参与不够,缺乏师生之间的互动,这不利于学生把握MIS相关知识,更不能深入地去理解知识并发表自己的见解,难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案例教学时,所选用的案例大部分是国外企业的案例,且案例发生时间严重滞后、内容也比较抽象,难以适合中国国情,使学生难以理解,更谈不上相关理论的分析应用了。在实验教学方面,狭义的认为MIS的实验就是编程,只要程序开发工具应用熟练就可以了,而忽略了更为重要的实验内容,如可行性分析、需求分析、业务流程和数据流程分析、流程重组与优化、管理模型的确定、数据字典设计、数据库设计以及程序设计说明书等内容。

4. 教师知识结构难以适应教学需要。

MIS课程教师应在专业领域具有广泛的兴趣和比较完善的多学科知识体系结构,包括计算机软硬件、网络、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以及运营管理、管理科学、系统工程学、运筹学、行为科学等方面知识,而实际担任MIS课程的教师多是计算机知识较为深厚,而经济管理知识较为薄弱,难以适应MIS课程教学的需要,造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MIS课程上成计算机编程课程的情况。

二、经济管理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

1. 合理定位课程教学目标。

对于将来从事经济管理工作的学生来说,学会利用MIS来为提高组织的运营效率、提升企事业单位的竞争力是他们学习MIS根本目的所在。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与组织、战略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经济管理类专业MIS教学的重点。基于此,我们认为MIS课程的教学中应偏向于“管”,偏向于讨论如何从管理者的角度认识与理解信息和信息技术,讨论如何进行组织的信息化进程。因此,MIS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是:(1)掌握管理信息系统所涉及的基本理论,具有在信息环境下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有效利用信息的能力;能充分认识信息系统、信息技术在信息化社会里的战略性作用;能密切关注最新信息技术的发展并发现其内在的商业价值,具有较高的信息意识。(2)掌握系统科学思想和MIS战略规划、分析、设计的技术方法,并能将其应用于实际经济管理工作中。(3)理解信息技术对传统工作方式和竞争战略的改变,并能利用MIS来提高组织的运营效率、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4)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能够分析和解决企事业单位在应用MIS中出现的问题,并具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

2. 不断完善课程教学内容。

为了能够体现经济管理类专业MIS课程教学的目标,应避免将MIS作为计算机课程看待,而应该将MIS课程作为一门管理类课程看待。因此,在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应该有所侧重,在规划和设计MIS课程教学内容时,应将侧重点放在学生对MIS的基本概念、结构的掌握和理解,MIS开发的组织管理、维护和信息资源的采集、处理、分类、管理、利用,信息技术在解决管理问题的作用等知识和技能的掌握。通过这些方面内容的重点讲授,不仅是学生获得了他们所应该掌握的MIS知识,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信息意识。加强学生对MIS的理解,了解自身在MIS开发建设中所处的地位、应发挥的作用以及怎样与他人合作沟通。通过对MIS开发技术和方法的掌握,学生应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MIS的实际应用问题,可以应用MIS提升企业竞争力,培养了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下的组织、管理和创新能力。通过上述课程内容安排,学生会意识到MIS课程对于他们今后工作的重要作用,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

由于MIS课程的特点,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MIS的教学要求,应根据教学内容各部分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1)组织课堂讨论。经常组织课堂讨论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教师在备课时要围绕教学内容设计讨论题目,并在课堂教学结束时布置下次讨论的题目,让学生在课下进行准备。例如,在讲到MRPⅡ时,先让学生课下查阅相关资料,然后在课堂上组织讨论,这样学生进行充足的资料准备,并对其进行一定的归纳整理,逐渐形成主动收集整理信息的习惯,并不断提高整理、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讨论过程中,要适时对学生的思维加以引导,激活学生的讨论热情,让大多数学生有发言的机会,并及时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和点评。(2)强化案例教学。通过案例教学可以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同时,案例教学能让学生身临其境进行决策分析,建立真实的事件感受和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案,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案例选择时要注意几点:要有趣味性、理论难度不宜过大;案例不要与理论、实际脱节;案例不要过于复杂。在案例教学实施的过程中,要强调学生的参与性,注重学生主动学习热情的培养,注重学生对于问题的综合思考能力的培养。在进行案例讨论时采用以小组为单位的组织形式,将合作学习引入案例教学,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将自己的经验和才能与小组其他同学分享,共同解决案例分析中的问题,有利于学生的团队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更牢固地掌握知识。(3)重视实践教学。MIS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因此,实践环节教学安排也是经济管理专业MIS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要素之一。切忌将MIS实践教学变成MIS开发课,应该通过加强MIS的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企业管理业务的处理流程以及如何操作、运用MIS于实际工作中,从而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MIS实践教学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MIS上机操作演示。通过一些演示系统让学生对MIS有一个感性认识,结合理论学习,了解MIS的基本结构、功能,掌握运用MIS处理管理业务的实际操作技能。第二,实地参观调研。通过组织学生到已建立MIS的企事业单位的参观交流,实地了解企事业单位的管理如何在MIS中实现,了解MIS的实际构成、运行特点和所起的作用,以及如何对其进行管理维护。第三,课程设计。通过选择一个企业为背景进行系统分析与系统设计,让学生进入信息系统的各个开发生命周期,正确理解相关阶段的任务,该环节要求学生将前一阶段的感性认识进一步上升为理性认识。考虑到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基础,要注意掌握试验的难(下转331页)(上接294页)度,该环节应以系统分析为主、系统设计为辅的思想指导学生进行课程设计。学生的课程设计报告内容主要包括在系统分析与设计阶段的管理业务和管理数据的流程分析与设计,重点考查学生是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去解决企业管理需求的,信息技术如何与企业的战略层、战术层、执行层的业务结合,考查学生对管理需求的调查分析能力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信息系统建模能力,而不是片面的考查学生的编程能力。

4. 建立科学透明的考核方式。

设置有效的考核标准,可以减少学生学习的惰性,提高学习效果。对学生的成绩考核分为两部分,一是客观部分,即期末卷面考试成绩;二是主观部分,即平时成绩。对于客观部分的考核,在试卷题目上应倾向于本课程的基础知识掌握上,试题要紧扣专业的培养目标,有利于引导学生合理利用课程知识和综合思考问题的能力的提高;对于平时成绩的考核,要有利于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注重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提高,有利于鼓励学生积极创新、敢于质疑和探索。

由于主观部分的考核是平时教学中进行,就需要在课程开始时明确告知学生考核标准,并且在设施中做到奖惩分明,才能取信于学生,激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在案例讨论中,如果给表现好的学习以鼓励,给参与的学生以肯定,久而久之,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同时,在考核标准的制定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参与性,只有学生参与制定并认可的考核标准才有执行力。

参考文献

[1]滕佳东.工商管理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7,(10):95-97.

[2]郭捷,张秀萍.管理类专业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建设与教学方法探讨[J].实验技术育管理,2010,(3):122-125.

[3]吕新民,张金诚.经济管理类《管理信息系统》教学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6,(2):88-90.

[4]孔继利《.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方法研究[J].物流技术,2010,(10):120-124.

[5]孔德汉.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现代计算机,2010,(1):65-67.

[6]李怡佳《.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内容及方法研究[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4,(6):357-359.

[7]陈波.经管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探索[J].现代商贸工业,2010,(4):210-211.

管理教学研究 篇11

关键词:互联网+;高职院校;教学管理

一、“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改革的方向与重点

1.高职院校教育的任务与特点

为明确区分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本科教育,《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任务做出了明确的界定,《决定》指出,高职教育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专门人才,强调其职业能力。这使得高职教育具备以下主要特点:一是高职教育的实用性、地方性和职业性特征凸显了高职教育的本质和要求,人才培养是以实际职业岗位所需要的专业类型来确定的;二是高职教育具有生产和教育教学相结合、工作和学生学习相结合、学校和相关企业相结合的三结合特征,这体现了职业教育的发展路径;三是高职教育三主体促进发展的多元化,高职教育的主体包括高职院校、相关企业和学生,教育发展的多元化则体现在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如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校外生产性实习培养模式、校内教学生产经营一体化培养模式等。

2.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改革的方向与重点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互联网技术给现代高职教育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为高职教育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首先,高职教育应树立教学管理的时代性观念,重视互联网技术在职业教育中的突出作用,树立教学管理的实时性观念、无限性观念与人本行观念,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意识和互联网技术的优势作用。其次,在高职教育中,互联网技术助力教学管理的便捷化发展,使教师管理与学生管理在平等化的地位中协同发展。互联网技术能够加快教学活动及成果的呈现、运行和监督评估,便于教师与学生的信息反馈和交流。再次,互联网细化教学管理的类型方式,可以实现各种教学信息的传播和交流,便于接受者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二、互联网技术运用于高职院校教學管理的现状与成效

1.互联网技术运用于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现状

随着互联网技术在职业教育中的广泛应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从目前高职教育的现状来看,将互联网技术广泛应用于教学过程管理中,促进了课堂教学过程和形式的多元发展,如微博、微信平台的应用,微课、翻转课堂的应用等。互联网技术对教学管理和课外辅导的作用不断加强,极大地方便了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交流。

2.互联网技术运用于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效果

通过对当前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现状的观察以及与传统教学管理方式进行对比,发现将互联网技术运用于高职教学管理中取得了卓越的成就。首先,教学过程的趣味性越来越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明显得到提升,而且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现代教学模式的应用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使每个学生都能成为信息资源的提供者与加工者,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其次,互联网技术增加了教学信息的数量和质量,增强了教学信息的显性力量和隐形力量;再次,互联网技术使教与学的沟通更加及时、便利,通过互联网平台可以实现资源共享;最后,互联网应用于高职教学中最为凸显的一个效果就是增加了辅助教学功能,为教学的立体化提供了便利。

三、互联网技术运用于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困难与对策

1.互联网技术运用于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困难

目前互联网技术广泛应用于高职教学且取得了突出成效,但其中仍然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比如,缺乏专业性人才;教学过程管理困难;教学信息的安全性、完整性、及时性等需要专业技术的支撑。此外,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为了使信息更加快捷、安全、完整,教学信息交流平台需要相应的技术作支撑,尤其是教学信息的发布与学生移动终端的接收之间需要搭建信息平台。

2.互联网技术运用于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是高职学校应高度重视互联网技术在教学管理中的作用,加大专业人才队伍的组建和培养,借鉴其他成功者的经验,助力教学管理目标的达成;二是高职院校在教学管理实践工作中,应借助互联网技术制订完整、科学、有针对性的规划,构建适合自身教学需求的模式,优化教学管理过程,努力完善“主导—主体”教学方式和“在线—离线”教学方式。在“互联网+”背景下,高职教学中要明确教师与学生各自的地位和角色,分清“主导”与“主体”;三是引进先进的互联网教育技术,保障教学管理质量监督,发挥互联网平台优势,体现教学信息的获利和创意,提升教学质量与水平。

参考文献:

[1]李金保.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创新问题探析[J].职教论坛,2016(1).

建筑工程管理中进度管理研究 篇12

关键词: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进度,管理措施

总的来说,建筑工程中的管理活动都是十分的重要,质量的管理和控制,决定着工程整体的质量,是否符合国家验收的标准;成本是否超出预算,造成了损失;最重要的进度控制,就是为了保证建筑工程能够按时交房,这样对整个建筑工程的施工进行管理,才能够是我国的建筑的质量的得到保证,提高我国的建筑的建设水平。随着经济不断的发展,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我国的建筑行业只有不断的进行创新,才能够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为建筑行业的发展提供美好的环境。

1 建筑工程管理中进度管理的影响因素

1.1 组织管理因素

现阶段,我国的建筑工程是通过招投标选择施工单位,施工单位在进行投标的时候,是需要向建设单位提供投标文件的,投标文件包括技术标和经济标。其中,经济标就是对这个工程进行的工程预算;技术标就是针对整个工程,结合施工单位的实际情况编制的施工组织设计,在具体施工的时候需要按照施工组织设计进行施工。由于每个施工企业的整体资质以及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的人的能力等问题,使整个施工组织设计中存在着一些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就是在施工的时候影响具体的施工,使建设工程不能够按照时间完成。

1.2 施工环境因素

由于每个施工的具体情况不同,导致施工的进度受到了影响。例如在我国的南方,由于南方的气候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了了施工的工期受到了影响。在这方面影响整个工程的施工进度的因素大多数是,施工的管理者不能够整正长的分析施工的环境,没有按照施工的环境制定出符合施工的具体计划。还有一些就是施工的时候遇到了一些不可抗力因素。这些因素是不能够预先计划到,属于突发状况。这些突发状况往往就会对施工的进度造成不可估计的影响。

1.3 施工设计变更因素

影响施工进度的因素还有设计变更的因素。我国的设计水平,目前还不是太先进,在具体施工的时候经常出现设计变更的情况。设计变更就是对原设计的图纸进行更改,变成一种新的施工情况。我们在进行施工的时候,就需要考虑设计变更的部分。设计变更属于施工前期的准备工作,我们在进行施工的时候,由于不能够在施工的前期,把准备的工作做好,就会在就提施工的时候,影响施工的进度。施工前的准备工作包括图纸的设计、图纸的会审以及设计交底。由于不能够处理好这些工作,所以就造成了施工进度的问题。

2 加强建筑工程管理中进度管理的措施

2.1 选择有效的进度管理方法

要想更好的控制施工的进度,就需要我们好好控制的工作。例如选择科学的管理办法,我们需要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地更新进度控制的措施。施工单位在进行投标时,一定要对整个工程进行具体的了解,结合施工企业自身的情况选择最适合的进度控制方法。那么为了提高施工的速度,使施工单位的施工符合施工的进度,提高施工的速度的时候,要注意施工质量的控制,施工的质量是人们关注的重点。最后,我们的施工要做到质量与进度的统一。施工的进度,施工单位在进行控制的时候,需要结合施工的具体情况,制定一个施工进度监管的机制,这个机制的作用就是为了监督施工的进度。进度控制机制在进行监管的时候,能够对整个工程进行科学的管理,为施工的一系列控制提供依据。

2.2 不断丰富进度管理的途径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在进行进度控制的时候,可以结合新技术进行控制。例如,施工单位可以积极引进新的技术进行整个工程的进度控制。施工单位需要不断的结合具体的进度控制的实例,丰满自己的施工进度控制的方法。这个过程是需要施工单位进行不断的创新的。在进行施工进度控制的时候,最主要的还是需要施工单位对整个工程进行科学的管理,这样才能够使整个进度得到控制。施工进度的控制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工作,施工单位需要安排专门的管理人员进行管理,这样才能够保证施工进度控制工作能够得到专业的人员管理。进度的控制的重点就是每个分部分项工程进行控制,这样才能够保证整个工程按照施工的计划完成。

2.3 采取切实可行的进度管理措施

(1)施工单位必须做好质量控制工作的安排。施工企业必须做好质量控制的工作,做好相关工作人员的教育,必须让整个施工队伍在整个施工中重视施工的工作,这样才能够提高建筑工程进度控制工作。在整个施工的过程,要对相关的工作人员进行教育工作,在他们进行管理的时候,注重整个建筑工程的控制。并加强整个建筑工程进度控制工作人员的联系,这样才能够使整个建筑进度控制的工作做到完好的搭接。提高进度管控工作的效率。在进行进度控制的工作的时候,我们需要制定专门的奖赏机制,对于有贡献的员工进行奖励,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2)在具体施工的时候,做好相关工作分工,我们需要按照整个施工的具体情况,进行分工,做好事结合整个建筑工程,这个分工最好是做到衔接的工作,每个小的分工组成起来就是整个工程的施工,通过局部推动整体,提高工作的速度,使我们的工程完成的速度符合进度的要求。

(3)必须有一个完善的施工计划。在开始,于正式施工之前,有必要对将要施工的项目进行一次周密的分析,联系工程项目的现实状况,制作出一份完善可行的施工计划,且在实际操作中对它进一步进行更加详细的划分。与此同时,在正式开始施工工程中,要严格按照施工计划的相关要求来进行每一阶段的详细施工,并根据这个要求把责任区域合理的进行分割。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施工进度控制的工作就是整个工程进行管理的重点,这样就能够是整个建筑工程按照施工计划的进度完工,达到业主的要求。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必须在施工管理的过程中进行科学的管理。就进度控制的工作,我们需要不断的进度控制的方法,提高进度控制工作的效率,才能够使我国的建筑工程提高一个层次。

参考文献

[1]郑丽明.建筑工程管理中的进度管理浅谈[J].信息化建设,2016,(1):132.

[2]康宏运.关于建筑工程管理中的进度管理分析[J].智能城市,2016,(5):149.

上一篇:农村饮用水问题下一篇:盾构不过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