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质量途径管理

2024-10-07

教学质量途径管理(通用12篇)

教学质量途径管理 篇1

教学管理是学校管理的核心,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 因此, 加强教学常规管理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学校要坚持以教育教学为中心, 力求达到规范管理, 提高质量。

一、树立新型的人才观念和标准

1. 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质量观

本人认为学生学习质量的高低应当看通过接受教育是否学会求知, 真正做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学会动脑、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交流, 真正会做事了, 具备了将掌握的知识创造性地运用于生活实践的能力;是否学会了共同生活, 具有与人合作, 和谐相处, 为共同目标而工作的态度和能力;是否学会生存, 充分发展自己的人格, 并以不断增强的自主性、判断力和责任感, 参与社会的激烈竞争。

2. 树立新型的教育教学的评价观

第一, 教师要具有热爱生活、朴素大方、平易近人、知识渊博的形象, 并和学生平等相处, 诲人不倦。第二, 要积极投身教学研究, 不断改革教学方法, 切实提高教学质量。第三, 要不断更新知识, 适应教育的发展, 不断接受教育新信息, 探索教学新方法。第四, 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进行研究性的学习, 成为一专多能的专家型、学者型人才。

二、全面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1. 抓师德

抓师德就是培养和加强教师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 使他们从职业型转变为事业型。一是通过政治理论学习和教育理论学习, 让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师观, 努力做“三养”教师, 即有修养、有教养、有素养。二是研讨渠道围绕“做学生、家长满意的教师”等系列师德活动, 促进教师提高自己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让教师进一步明确师德规范, 树立以学生为本, 真心关爱学生的师德风尚, 时刻为学生提供直观的“无字教材”, 教会学生做人。

2. 强师能

强师能就是要不断提高和强化教师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教师文化素质的高低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水平的高低, 取决于博与精相结合的程度的高低。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掌握现代教育理念, 善于运用现代科学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

3. 促特长

促特长的目的是让每位教师发挥其特长,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 有所突破, 有所创新, 避其所短, 扬其所长, 真正体现教育教学独特的风格。我们首先要在教师中广泛开展以人为中心, 培养兴趣和发展特长的教育观学习, 树立尊重教师个体和学生个体的“双主体, 双特长”管理思想和教育理论, 张扬教师和学生发展的个性培养。通过师生互动、师生互助的“双培”工作, 教师才能富有时代气息, 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成为新世纪所需要的“合格+特长”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三、加强教学质量常规管理

教学是中心, 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 加强教学常规管理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只有坚持以教育教学为中心, 才能达到规范管理。

1. 教学管理制度化

现在小学管理中都普遍存在以下问题:整体教学效益不高, 干部业务管理粗疏, “重智育轻其他, 重大科轻小科, 重结果轻过程”。“三重三轻”现象普遍, 导致教师的教研教改意识不强, 教学基本老程式, 不愿突破。不少学校把管理变成了检查。在这样的背景下, 针对以上问题, 有一点必须明确, 教学管理制度是可行的保证, 在教学管理中制定“教学管理三级责任制”“常规教学操作制度”“教研活动管理制度”“质量检查与调控制度”“教学工作例会制度”等制度。只有制度健全, 才能做到有章可循, 有法可依。

2. 教学流程程序化

教学流程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主脉络。如果说教学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 教学流程则是这个中心之中心。要坚持在常规中改革, 在改革中建立新的常规, 在提高课堂效率的同时, 强化常规管理。作为学校管理者有必要、有责任担当起指导、规范的任务, 逐步实现管理目标化、制度化、科学化。

3. 教学研究经常化

“以研促教, 以研兴教”是我们小学抓好教研工作的指导思想。为确保教研工作的顺利开展, 必须做好以下两点:一是抓一级教研网, 充分发挥三级教研网的作用, 以学科教研组为主阵地, 促进教研组实体化, 教研活动特色化;二是以校级教研专题为契机, 促进教研活动专题化、理论化, 力争使三级教研互动互补, 相得益彰, 形成一个动态网络。

总之, 抓好教学管理, 提高教育质量, 永远是学校工作的主旋律。只有以教学工作为中心, 强化教师队伍, 规范教学常规管理, 学校教育工作才会呈现出勃勃生机。

教学质量途径管理 篇2

我曾就中学生作文心态的问题,对一所普通中学的55名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结果如下表:

人数百分比理由说明

喜欢610%(1)能表达感情,抒发感受,反映

作文生活,锻炼思想。(2)受到鼓励。

又喜1526.6%(1)想表达思想,但无从下手。

又怕(2)喜欢写作,但写不好。

害怕2443.6%(1)下笔无物。(2)不知如何写。

作文(3)总也写不好。(4)太浪费时

间。

无所1018%(1)没兴趣(2)考试分值大,不得

谓不练习(3)写了好不到哪,不写也差

不到哪。

据了解,这个调查表所反映的情况具有较强的代表性。面对实际,我们不得不深思:中学生作文水平低的症结何在?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途径何在?

写作能力,归根结蒂,就是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能力。所以,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须具备两个条件:即丰富的思想感情(包括思想认识、生活素材)和一定的文字表达能力(包括用词造句,谋篇布局)。前者是内容,是核心;后者是形式,是载体。内容统审形式,形式服务于内容,要提高写作能力须从这两个方面努力。古人说,“情者,文之经;辞者,文之纬,经定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把思想性和艺术性并列为文章不可分割的两部分,同时又突出了思想感情的作用。因而,研究中学生写练的客观规律,是提高写作水平的最重要的途径。

那么,写作教学中如何具体体现这个规律呢?

1.加强德育渗透,提高认识水平,解决“抓不准”、“写不深”的问题。

中国传统的文论是“文以载道”,历来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德育教学大纲》也明确提出语文要文道合一,树立教书育人的总体意识。所以,无论继承传统还是依纲教学,我们都须把培养学生认识能力、提高德育修养放在作文教学的首位,使写作对青少年的思想和生活起导向作用。

事实上,提高学生德育修养也是培养写作能力的关键。语文教学大纲要求中学生作文要“思想健康,中心突出”;古人强调“文章以意为主,意在笔先”,又说“气大则声宏”。这“意”和“气”都是指思想修养。思想水平提高了,文章的立意、境界自然就高了。近年高考、中考命题对考生思想修养、认识水平进行考查的意旨也是十分明确的。

当代中学生思想比较复杂,一方面改革大潮带来的万千气象令他们惊诧不已,另一方面社会上的阴暗面又使他们幼稚的心灵蒙上一层阴影,这些在作文中都时时有所表现。教师应结合具体作文,对学生渗透思想教育,使学生提高认识,从而达到准确审题的目的,这要比空谈审题技巧有效得多。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结合课文对学生进行革命理论、正确观点和思想情操的教育,使学生受教于课堂,得益于作文。

2.扩大生活积累,培养观察能力,解决“没写的”的问题。

“凡立言之要在于有物”。调查表却告诉我们:感到言之无物却正是中学生作文的普遍心态。仔细分析,中学生“无物可写”又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由于接触社会少,直接经验缺乏,对有些作文题实在是无话可说,是为“真缺米”。对这种情况,要想方设法帮学生“找米下锅”,引导其深入社会,深入生活,扩大眼界。第二种情况叫做“假性无米”。有一些学生,对生活中活生生的素材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每每作文瞪着眼睛干着急;另有一些学生则把作文看得过于神秘,觉得身边小事与写作无缘,宁可绞尽脑汁编胡话。这两种学生的共性是眼高手低,不懂得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教师应教会他们观察的方法,帮助他们养成观察的习惯,使他们相信: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3.讲读和写作结合,教给写作技巧。

现行教材是综合型的,语文知识、阅读和写作三位一体,在具体体例上,又以文体相同或类似的范文组成单元为基本结构,以单元知识来体现单元重点,以单元知识中的写作训练来体现写作体系。这种体制的优点是便于讲读和写作相结合,使课文成为写作的范文,体现语文课堂教学对写作的导向作用,使课文和写作两大语文肢体合为一个整体。

在具体操作时,教师除细心体会教材单元意图外,应以课文为例,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帮助他们从优秀范文的立意、构思、层次结构、语言表达方面,切实掌握有用的知识,使学生得到可以运用的技能,进而真正做到讲练结合、读写结合,使教材的设计落到实处。如教师可以在讲读的同时,让学生依照课文进行仿写、续写、扩写、缩写等多种训练,以提高技能。这样教学,通过作文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课文的学习又为写作提供了借鉴,可谓一箭双雕,一举两得。

4.阅读和写作相结合,加强综合训练。

“多读多练是提高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写日记,无疑是适合中学生学习特点的训练方法。就内容而言,日记内容广泛、丰富,可书写中学生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同时也是巩固观察成果,积累生活的一种好方法。就形式来看,小小日记,既可以是具体而微的大作文,也可以是片断训练,表达方式灵活多样。经常记日记,可以促进中学生观察、思考、认识生活。日记是大作文的灵活机动的变形,是联系阅读和写作的好方法。

写作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正确的指导仅为作文的成功提供了条件,能否写好文章关键在学生一方。所以,教师在研究作文教学自身规律的同时,还须研究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优秀的文章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而非智力因素的调动是智力因素得以开掘和发挥的前提和保障。因此教师应始终把调动学生写作积极性、挖掘学生非智力因素放在写作指导的第一位。在具体操作时,我认为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捕捉学生心理,别出心裁巧命题。

命题是写作的第一步,命题的优劣直接影响学生写作情绪的高低。陈旧的命题,远离生活的材料,往往因直接违背中学生的心理特征而难以唤起他们的创作欲望,故而教师应在命题上巧用心思,在写作之初就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过来,使之以愉悦、好奇的情感进入写作境界。为此,教师命题应把握三个原则:(1)新鲜,满足学生好奇心。(2)使学生贴近生活,有话可说、有情可抒,从而产生创作的热情。(3)题目要求宜宽。

2.注意动机意志培养,激发写作内驱力。

动机,就是激励人们去行动的主观动因。中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高低,一般是由学习的动机决定的。一个学习动机纯正的学生,其理智的动机会激励他不断地以顽强的意志去克服学习中出现的一个个困难。写作也不例外。学生一旦有了明确的写作意识,这种意识就会在其心底变为练笔的激情和使命感,这种使命感会驱策他调动意志的力量通过各种手段去克服困难。

3.养成快速作文的习惯,提高效率激兴趣。

定时作文,限定时间,势必增大单位时间内的训练量,提高作文的效率。在经过经常的训练,学生将定时作文作为一种不由自主的需要,即习惯时,“少慢差”的现象就去除了。教师应通过训练使每个学生养成“快速定时作文”习惯。

综上所述,教师对学生作文的指导,一方面要通过课堂教学向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认识教育和写作技巧的传授,另一方面要通过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写作,双管齐下,两条腿走路,融科学性、趣味性于一体,这是提高写作水平的根本途径。再辅之以多读多练等具体方法,学生写作水平提高是完全可能的也谈提高写作教学质量的途径提高写作教学质量途径责任编辑:飞雪

阅读:人次

教学质量途径管理 篇3

【关键词】全面预算管理;质量提升;途径

全面预算管理是指企业对未来的投资活动、经营活动和财务活动进行实时预测与控制管理安排。其涉及面广阔,由企业部分人员构成体系,对企业有一定控制和约束力,以企业战略目标为出发点,明确市场需求,将企业经营目标具体化、细分化,配合企业各部门调配资源,全面指导企业的经营活动。

在飞速发展现代的,先进的、合理的企业管理体系中,促进企业目标利润全面提升的一种手段就是全面预算管理。其根本目的是为增强企业在现代化社会的竞争力。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后,国内企业的竞争日趋激烈,如何提高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上,受到广大企业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一、企业提升全面预算管理的必要性

我国中央财政部在2002年出版的《关于实行财务预算管理的指导意见》中,将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定义为通过科学的预算方法,将企业各部门现有财务资源合理布置、分配、控制、考核,以方便管理企业各项经营与活动,协调企业上下一致,最终将企业既定的经营方式与管理理念提升到新高度。由此可见,企业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促进现代企业的资源整合,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有效解决企业内部的松散问题,促进企业内部会计机构部门与各部门、各机构之间的整合。加强对企业内部的控制,对于实行分权管理模式的企业,提高企业的综合效率和质量,有利于控制企业目标,把握企业前进方向,进而约束、监督企业机制。构建完善的企业现代化管理体系,通过实行全面预算管理,科学分配企业内部管理层、各部门权利与义务,带动良好企业共作氛围。作为现代化企业财务管理手段之一,规范化、科学化的财务管理方式,有利于及时纠正各种潜在的经济活动缺陷。

二、企业提升全面预算管理的有效途径

随着科技经济的发展,企业在经济活动中,只有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制度,才能提高企业经营和管理水平。而在实践经验中,企业在实行全面预算管理中所遇到的问题,这里提出几种有效解决途径:

1.企业发展战略目标与全面预算管理协调一致。利用辩证关系对企业发展与全面预算管理的关系进行客观分析,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两者协调性,在企业发展中,加强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对实际环境的操作和指导,将手段下至到各项经济活动中,不论是在构建企业的管理系统还是在活动中的具体体现,都需要与企业战略目标步调一致,方能推动企业发展。

2.企业财务管理系统重构与发展推动全面预算管理体制的完善。为了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实践成果,完善重构企业财务管理系统是重点。科学的财务管理系统是开展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前提。在现代化企业中,以完善财务管理系统进行全面预算管理制度的改革,制定科学的财务奖罚机制,以此调节企业员工的工作热情,调动员工积极性,将全面预算管理制度更好的融入到企业管理中。

3.决策层对全面预算管理组织体系的建立需要提高重视。现代化企业管理体系中,决策层的忽视使得全面预算管理制度难以有序实施。只有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的全面预算管理制度,才能有效促进各部门人员之间的协调和沟通。

4.在现代化企业中,企业各项活动管理信息技术应用的不合理导致企业管理效率和质量的降低,大大增加了管理人员的工作压力和负荷。企业全面预算管理项目与内容众多,存在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如今信息化社会,利用全面预算管理,培养大量高信息素养的专业人才,推动企业信息管理平台建设,着重会计机构的计算与网络配置,与信息化的全面预算管理连接。需要注意的是对于网络风险的控制,企业的会计核算、资金结算、资产管理等利用专业软件和系统进行数据连接和资源共享,提高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控制,进而推动企业经济活动的管理水准。

5.预算的编制、执行、控制、考评质量在企业中至关重要。建立完善的全面预算管理系统,在编制环节明确预算目标,预测环境因素对目标的影响,在不同经营层次之间进行有效、准确的预测;在执行环节以预测结果为基本条件,实行高效率的组织行为,相互协作;在执行过程中加以控制,提高预算质量,规避预算风险,全面落实企业经营目标;最后严格考评预算效果,依据结果对执行者进行考评,促使决策者及时调整战略。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企业环境影响企业管理方式的变化,提升企业管理质量,使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提升全面预算管理质量至关重要,有效运行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影响企业落实战略目标,推动企业发展。在管理体系中,加强完善制度,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从实际行动出发,重视全面预算管理人才的培养,提高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效率,推动全面预算管理体制的完善,积极倡导现代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在开展中落实管理政策,严格按照预算目标执行,控制规避预算风险,分析预算结果,以此为经验,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从而推动企业管理质量的快速提高。

参考文献:

[1]孙红霞.企业全面预算管理质量提升的途径探索[J].经营者,2015,29(12):223-224.

[2]丁小康.如何提高全面预算管理质量[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36):100-102.

教学质量途径管理 篇4

职业教育是科学生产,再生产,以及使科学知识转化为直接生产技术的重要途径。因为职业教育具有传递、积累、发展和再生产科学技术的社会经济功能,职业教育具有使科学转化为生产技术中介环节的作用,职业教育又是科学知识再生产和科学转化为生产技术最为有效的形式。可以说,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高低决定着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人才培养质量是由各方面因素决定的。强化教学管理,完成对教学运行及环节的管理,实现对过程的有效控制,使教学过程达到最优化,是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探索科学有效的教学过程管理途径愈来愈显得重要。

1 听课是教学过程管理的有效途径

听课是强化教学管理的一项有力措施,也是教学研究活动的一种有效手段。有教学活动就有听课,随着科学的管理对教育教学的影响,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这一有益于教学的活动必然得到加强和发展。因此,多层次听课可以准确地把握教学工作的真实情况,为教学管理、科学决策提供可靠的信息基础。

1.1 院级领导听课能更直接更具体地掌握学院的教学现状,为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制定正确的决策提供依据。

只有当院级领导掌握了足够的教学事实和进行足够的观察时,才能制定出好的、切合教育教学实际的管理办法。同时,院级领导听课还可将成功的教学经验推广从而使之变为全院教师的教学财富,对于教师的成长起到无形的引领作用。因此,院级领导听课可以为教师营造个体成长和专业发展的良好环境,从而促进教师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

1.2

教学管理部门在整个学院教学过程质量监控中起主导作用,也是学院“听课评课”活动的具体策划者和组织者,教学管理部门听课的目的是为了了解教师实际教学工作状态,了解日常教学秩序、教学组织管理、教学环境条件等情况,督查教学任务的安排落实,评议教学质量,鉴定教师教学水平,为建设合理的师资队伍、完善教学管理、进行教学研究取得资料。

1.3

教学系是教学安排、教学运行、教学研究和教学过程监控的基本单位,是教学过程管理的基础,系领导是进行教学过程质量监控的主要执行者,系领导听课应从具体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要求、教材处理等中、微观角度全面地了解本系教学动态、掌握每位教师的教学状态、教学进度和教学业务情况,同时了解本系学生学习状态,掌握学生的学习需求,及时发现、解决、控制、指导教学过程中的各类问题,总结推广好的教学经验。对于教学效果好、特点突出的教师应及时组织观摩教学,对教学问题较严重的教师要制定整改措施,并适时听课复查。系领导听课要注重取得实效,从中、微观层面提高教学质量。

1.4

教研室主任听课是为了掌握相关课程的运行情况、教师实际教学工作情况,并结合教学实际有针对性地指导教师进行课程教学研究。另外,教研室主任还应安排两种听课:一是安排听优秀教师的课,了解学习优秀教师的教学改革内容和方法,促使其他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大大缩短适应期,迅速成长、提高,站稳讲台;二是安排有经验的老教师去听新上岗的青年教师或教学中存在薄弱环节的教师的课,“传、帮、带”最有效的途径是教师间经常性的相互听评课,通过老教师具体的帮助和指导,使青年教师业务能力不断提升。

1.5

教师之间听课既是教师学习提高的主要方式,又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学研究的有效手段。听课是教师间的一个互动的过程,也是教师之间心灵的沟通,更是教学理念的重新建构与整合。每个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都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听课可借鉴其他教师的先进经验来弥补自身不足,改进自身教学。同一专业、课程任课教师听课,可“把听课作为一种自然习得形式”,从而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接受来自同行的信息,有利于教师自身专业水平的提升。总之,教师间听课有利于更新教学观念,提高教学质量。

2 督导是教学过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院、系两级教学督导机构可从宏观和微观角度监督和规范教学工作,建立教学督导制度,开展教学督导工作,有效地对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的实施情况和效果进行检查和监督,并根据督导结果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

2.1 院级督学是对全院教学状态进行跟踪巡视。

深入课堂听课,掌握第一手材料,通过汇总、整理、分析、总结,定期及时向学院及职能部门反馈教学情况。院级督学部门可按照课程门类,针对不同的课程模块分别听课,掌握学校教师教学的整体情况。同时对新任教师、外聘教师、评分低的教师进行多方位的考察,并开展教学指导。另外,还要建立教学督导的双向信息反馈机制,注重发挥“导”的作用,在“督”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和方案,充分发挥教学督导对全校教学工作的监督、检查、评价、指导和咨询的作用。

2.2 系督学是教学内容、方法、效果的督导:

一是教学内容的督导。教学内容是落实教学目标的根本保证,教学内容要保证所传授知识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并把知识的传授与学生能力发展相结合,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得到能力培养。二是教学方法的督导。教学方法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好的教学方法能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考察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创新,是否能够启发、提高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能力。三是课堂教学效果的督导。教学效果往往能从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考试成绩中得到印证,也能从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中体现效果。

3 教学阶段检查是教学过程管理的必要手段

教学检查是稳定教学秩序、保障教学过程质量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教学检查包括学期初、学期中、学期末三段检查,主要检查教学秩序、教学环节和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1)学期初主要监控任课教师依据教学大纲编写的学期授课进度计划,教案、备课的方式和充分程度。(2)学期中主要依据教学进度,检查教师教学进度实施情况,教师是否按学期教学要求上课,学生反响情况,期中考试及对其分析情况等。(3)学期末主要检查期末复习、命题、考试、阅卷、成绩登统、期末考试分析等,其中考试分析对今后教学改进、教学过程质量的不断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

4 评教是教学过程管理的有效途径之一

4.1 学生评教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又是教学过程质量的直接体现者,学生对任课教师教学水平最有发言权。学生评教制应包括学期中的过程评估和学期末的终结评估。过程评估有利于教师及时获取学生对其教学的反馈信息,根据学生的需求调整教学,保障教学质量。学期末的终结评估可采用问卷调查、学生座谈会、给教师打分等方式,让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态度、业务水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效果等进行评价。

4.2 综合评教制

综合评教制是指通过听课、问卷调查、同行评议、专家评价、学生评教等方式,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综合考评,由教学督导组、系领导及教师和学生对任课教师进行评价。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教学过程和教学质量的高低。综合评教的核心是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质量是高职院校的生命线,学校要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这一主题将贯穿于学校发展的始终,对教师的综合评价在教师发展中作用时间最长,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学质量,重视对教师教学的评价,是提高教学过程质量的着力点。

5 教学研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

教学研究对高职院校教学过程质量的提高起着重要基础的作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正在经历着改革深化的过程。伴随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许多在过去认为是正确、适当的观念、内容、方法、手段,今天已成为制约甚至是降低教学质量的因素,必须根据高职教育发展规律加以分析、研究和改革,摈弃旧的、落后的,增补新的、先进的内容和方法。教学研究以两种形式体现:一是发动和组织教学一线的广大教师和管理人员结合各自的本职工作进行教学研究,二是设置教学研究的机构和人员,专门从事教学研究工作,形成一支专兼职结合的教学研究队伍,以保障教学过程质量的不断提升。

6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

教师队伍的质量是保证教学过程质量最为核心的部分。各种教育活动最终是通过教师来实施的,教师在培养人的活动中始终起主导作用。只有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名师出高徒”的道理就说明了教师队伍质量高低,会直接导致教学质量的高低。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在《教育漫活》中提出:“教师的巨大技巧在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并且保持他的注意。”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和教育过程有三个源泉:科学、技巧和艺术。”没有高水平的教师,再好的“理念”和“思想”都是不可能实现的。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大众化的发展,教师队伍的整体状况与职业教育迅速发展的要求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提高教学过程质量的核心。

7 结语

强化高职教育的质量意识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学过程管理途径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由于教学过程具有动态性和发展性,在运行过程中要不断进行调整、改进、完善和修正。教学过程管理途径应随着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高要求而日趋完善。当然在教学过程管理过程中高职院校要坚持科学、有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稳步推进教学过程质量的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高质量的、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摘要: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最为密切和直接,强化高职教育的质量意识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教学过程管理有效途径是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和保障。

关键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教学过程管理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21世纪高等教育的理念和质量[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刘晓欢.过程方法在教育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教育与职业,2004,(9):25-26.

[3]申卫星.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东华大学,2004.

[4]杨旭辉.高职院校实训运行机制改革的新思路[J].医学教育探索,2006,(2).

[5]周鸿.论教学质量管理的观念与机制的创新[J].教育研究,2003,(5).

教学质量途径管理 篇5

1、加强内部审计队伍素质建设。

内部审计人员不仅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操守,还要具备较高的工作技能和审计理论水平,同时还必须掌握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因此,需要加强内部审计队伍建设,提高内部审计队伍素质,优化内部审计人员专业结构。

内部审计是一项专业性和技术性都很强的工作,审计人员不但要具有严谨的工作作风和高度的责任心,具有敏锐的分析能力和准确的判断能力,以及较强的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更要具备经营管理知识,熟悉财政经济法规,还要对本部门、本单位的生产经营及技术方法有一定了解。因此,内部审计部门要制定长远的培训计划,加大培训力度,打造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审计工作队伍,并使其不断更新知识,提高分析、判断和预测经济活动的能力,从而达到主动控制风险的目的。

2、完善内部审计的管理制度。

内部审计的规章制度是保证内部审计质量的核心。要提高内部审计的质量,就要完善制度,严格管理。

一是在审计之前,必须编制审计计划和审计方案。制定审计计划不是目的,目的是通过制定周密的计划,加强科学的管理,保障审计工作科学、有序和高效运行。审计计划管理过程中应注意以下方面:一根据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结合企业的审计资源确定审计工作重点,编制审计计划,做到全面审计、突出重点,提高审计质量;二对被审计对象做好充分的调研工作,力求掌握被审计对象完整的资料,获取可靠的信息,减少计划制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增强其针对性和准确性,同时对一些重要的项目应当统筹考虑、统一安排。审计计划包括审计目标、审计程序、审计资源和后续审计。审计方案包括审计时间、审计范围、审计重点、审计步骤、审计人员等,同时需要了解被审单位的经营活动、内控制度、财务状况以及其他相关事项等,编制和发送审计通知书。

二是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要通过审核、观察、监盘、询问、函证、计算、分析性复核等审计程序,获取足以证实审计事项的审计证据,包括书面证据、实物证据、视听证据、电子证据、口头证据、环境证据等,并以不同形式做好审计工作底稿的记录工作,明确规定各级复核的要求和责任。编制和取得完整齐全有效的审计工作底稿,是确保审计工作质量、有效降低审计风险的关键因素,在编制审计工作底稿过程中应注意以下方面:一是加强对审计工作底稿的复合。在形成审计报告之前,审计工作底稿必须经过层层复核,实施三级复核制度,明确每一层复合的内容和责任,要求审计人员对工作底稿内容的完整性、格式的规范性和附件的齐全负责;审计组长对工作底稿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及审计证据的充分性进行全面复核确认,并负责解答审计人员提出的问题;审计部门负责人负责及时复核所有审计工作底稿,判断审计证据是否充分合适。二是保证取证材料的系统与完整。在取证过程中,根据审计对象特点,对每个问题的来龙去脉实行跟踪取证,涉及有关的各种附件都得进行取证,尽可能做到全面、准确、不遗漏。

三是在审计结束后,要以经过核实的审计证据为依据,形成审计结论与建议,出具审计报告。审计报告应当客观、完整、清晰、及时,具有建议性并体现重要性的原则。报告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规范的格式,突出重点并提出有效的纠正措施。同时要对被审计单位或者部门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有效性做出相应保证,并在向被审计单位征求反馈意见后,依照审计的不同结果,做出合理、公正的审计结论、审计决定和提出审计建议。

四是运用审计结果方面。实行每次审计后,针对审计报告中企业存在的问题及薄弱环节,内部审计机构应督促被审计单位进行审计问题整改,并上报相应的问题整改措施,将内部审计结果进一步落实,以便改进企业存在的不足,真正实现内部审计结果的作用。

3、强化后续审计,是提升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关键。后续审计是指在审计报告发出后的一定时间内,内部审计人员检查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和建议是否已经采取了适当的纠正行动和采纳措施,并取得预期的效果而实施的跟踪审计。只有加强后续审计管理才能保证内部审计总体审计目标的最终实现,改善企业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确保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

浅析路桥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途径 篇6

关键词:强化;路桥工程;施工质量;有效途径

引言:路桥工程施工一般情况下比较复杂,物料投入多,涉业人员庞杂,施工工序繁琐,故而长期以来对其进行有效地施工质量管理就是困扰着施工单位的一块“心病” 。特别是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以来,路桥工程的施工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如何有效地进行路桥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就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1.路桥工程施工具备的一些特点

路桥工程项目具有浓厚的国有制色彩,因此有别于其他类型的工程项目。换句话说,政府并不是实际施工建设的主体,而是采取招标的方式委托与一些土建企业承担具体施工工作。但是需要说明的是,这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招标与投标关系,而是依照招标方给予的建设标准为准则,对承包单位的建设过程进行全程控制的手段。其具有一下几个特征:

1.1施工量十分庞大,复杂程度高

路桥工程是国家维系交通运输业的主要支柱,绝大多数的货物人员运输都要依赖于它,因此是社会经济建设的“血管” 。我国地域面积广大,地理地形复杂多变,故而路桥工程规模一般非常大,资金、物料、人力资源等投入非常多。而且,路桥工程项目一般是以合同量为基础进行项目建设,承包企业的施工效益直接与工程完成量挂钩,公司为了自身利益,就会采取很多措施尽可能多的完成工程量,这就又会涉及到一系列的工程管理问题;同时,在施工中不仅要考虑到国家和自身的利益,还要考虑环境因素和对社会因素的影响。除此之外,为了满足招标方和使用者的具体要求,还要在施工过程中实时修改施工方案,同时还要对施工过程进行严密的监测,以及时发现大大小小的施工问题并进行纠正等等。因此,施工量十分庞大、复杂程度高是路桥工程的显著特点。

1.2施工质量要求很高

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速度很快,国内运输业的发展也是如火如荼。放眼望去,大大小小的客运、货运车辆在公路桥梁上川流不息。故而,长期高负荷的工作条件就要求路桥工程建设时必须保證很高的施工质量。但是近年来,一系列重大路桥工程施工质量责任事故频频发生,例如哈尔滨市投入运营不足两年的跨松花江阳明滩大桥引桥倒塌,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同时也给路桥工程的施工质量管理工作敲响了警钟。特别是进入二十世纪以来,为了满足尽快实现国家现代化的要求,对路桥工程的施工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现阶段路桥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存在的诸多不足

虽然我国在路桥建设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就,但在施工质量管理中暴露出的问题也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这些问题长期存在不仅影响到路桥工程的日常使用,还在相当程度上限制了本行业的快速发展,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路桥工程施工质量的管理。

2.1施工质量管理意识十分薄弱,管理人员素质低下

从领导者层面上来说,领导者对待施工质量管理的态度能够很大程度上决定管理效率。但很多施工单位的决策者只注重完成的工程量和经济效益,竭尽全力在缩短工期上下功夫,很少给予施工质量管理应有的关注。而且,管理意识的薄弱往往意味着管理责任不明确。很

多施工单位在施工时没有建立起相应施工质量管理的组织机构,或者机构职权设置出现重叠,造成了具体的责任不明。而且有的施工单位并没有指定具体的管理责任人,下面的管理人员由于“群龙无首” ,也就无法统一的开展管理工作。从管理人员层面上,由于上级部门的不重视,上行下效,其下属的管理人员自然也不会把多少心思花在施工质量管理上。而且,由于管理人员是监督施工质量的直接执行者,他们的自身素质无可辩驳的会影响到施工质量管理工作。就目前来看,大多数的管理人员自身的职业素质都不过关,对施工安全的管理经验也不足,无法及时的发现出施工现场存在的安全隐患,也不能对出现的安全问题做出合理的处理措施。因此,管理者职业技能的缺失也是造成安全事故频发的重要原因。

2.2施工质量管理制度有待完善

由于施工质量管理意识的淡薄,众多施工单位并没有建立起一套相应的施工质量管理制度或者制定出的制度很不完善,致使管理工作难以甚至无法开展。而且,对施工质量进行管理时需要一定的设备和相应的工作人员,由于相关制度存在漏洞,资金申请渠道不畅通,购买设备所需的资金长期得不到批准和拨款,管理人员也迟迟安排不下来,导致了路桥工程质量管理工作的缺失。

2.3施工单位和质量管理部门间缺乏协调

从管理层内部层面来讲,合理、有效地路桥工程施工管理工作依赖于内部系统的统一性。也就是说,在进行具体的管理工作时,采用统一的管理程序与执行标准,制定出科学的管理规章制度,使用正确得当的管理方法和职业素质高的管理人员。但是现阶段的路桥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恰恰在这些方面有所欠缺,严重削弱了了实际管理能力。从外部层面而言,路桥工程施工质量工作的不协调性主要表现在施工单位和施工质量主管部门的不协调,各个主管部门之间的不协调。换句话说,就是路桥工程施工单位、质量管理部门之间没有建立起一个可以进行有效沟通的平台,各个部门采取不同的管理标准,造成管理混乱。

3.强化路桥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有效途径

3.1建立完善的施工质量管理系统

路桥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方面包括施工材料采购的管理、施工进度及工期安排的管理、施工工序管理、资金运转管理以及施工工程验收管理等。换句话说,就是将施工各个阶段置于同一个的管理范畴之内,使用统一的管理标准,同步的进行管理工作,从而提施工质量管理的效率。

3.2强化质量管理意识和责任心

领导层要做好带头作用,将施工质量管理工作放到重要位置,并督促下属的管理人员做好管理工作。并设立科学的奖惩制度,褒奖工作优秀者,处罚管理失职者,从而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

3.3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

为了有效的提升路桥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工作水平,很有必要加强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其具体措施是对现有的管理工作人员进行再培训,以及时更新其知识储备,增强其工作技能;同时引进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以满足强化施工质量管理工作的需求。

3.4完善管理制度

完善的施工质量管理制度是开展具体管理工作的依据。管理部门要根据现阶段具体的管理需要和发展方向,在充分做好相关调查的基础上,制定和完善路桥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制度,以规范具体的管理工作。

3.5使用信息化的施工质量管理方法

随着路桥工程施工技术的进步,传统的施工质量管理方法已经颇显力不从心,越来越不能满足实际的管理需要。因此,管理部门要投入必要的资源,开发出新型信息化的施工质量管理方法,将路桥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工作提升到全新的层次。

3.6优化管理结构

“精兵简政”也是强化路桥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有效途径。其具体措施是:减少管理层级,建立直接责任人制度;优化管理组织机构,避免管理职能出现重叠,明确管理责任制;裁汰多余的、素质过低的管理人员,提高管理队伍的工作效率。

4.结束语

强化路桥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有效途径有很多,在具体进行管理工作时,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合适的强化措施。另外,还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作为路桥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坚强后盾。

参考文献:

[1]董关富.浅析路桥施工项目管理问题[J].经营管理,2010(11).

强化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途径 篇7

为适应南昌市建筑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南昌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从建设工程中不断总结经验, 并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范和技术标准, 建立和推行了“政府监督、社会监理、企业自控”三级质量管理体系。三级质量管理体系, 有利于明确各建设责任主体的身份和职责, 从而理顺了有关单位在工程质量监管中的相互关系, 达到在工程建设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质量监管, 提高工程质量目的。

政府监督:政府监督是依据2000年1月30日国务院颁发的《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而实行的一项管理制度, 由政府委托的工程质量监督部门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颁布的现行技术规范、规程和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代表政府在工程实施阶段对建设、监理、勘察、设计、施工单位实行监督, 运用法律、法规制止和纠正影响建设工程质量的各方责任主体的建设行为, 并对受监工程实体进行质量监督。

社会监理:社会监理是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工程监理单位, 按国家有关规定, 受该项目法人 (业主) 委托对施工承包合同的执行、工程质量、进度、费用等方面进行监理;也包含业主对工程建设全过程进行的监督。

企业自控:企业自控是勘察设计、施工单位、分包单位及材料设备供应商建立质量责任制度, 确定工程项目的项目负责人及技术负责人;建立质量管理体系, 建立、健全质量自检制度。

在三级质量管理体系中, 企业自检是基础, 社会监理是关键环节、政府监督是保证。

2 三者在建设工程中扮演的角色及相互关系

质监机构是建设工程质量监管体系的核心, 它分别对工程建设责任主体———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勘察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等实施全面监管。从《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中的条款内容表明:政府监督是体现对工程质量实施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监督的全面质量管理思想;而社会监理是对工程建设全过程进行现场监控;企业自控则坚持了“谁设计谁负责”、“谁施工谁负责”的质量责任国际惯例。在这三者之间有着相对独立、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

2.1 政府监督对各建设责任主体依法监管

根据《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 社会监理、企业自控是承担工程建设质量责任的单位, 是参与工程建设的主体。政府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委托的质量监督机构不是工程建设质量责任的主体, 不承担工程质量责任而承担监管责任, 它的基本职能是执法, 更多的是对各方主体的监督和管理。政府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对建设工程质量实施监督管理。宏观调控是通过建立和健全建设法规体系, 掌握和运用市场经济规律, 规范和约束责任主体的质量行为, 从根本上把握和加强工程质量管理。微观管理是通过准入制度、许可制度、资格认定, 对参与建设的各个主体行为进行监督检查, 抽查施工过程中地基基础、主体结构和其他涉及结构安全的关键部位, 保证使用安全可靠。政府站在立法、执法的地位, 具有强制监管的属性。

质监机构受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委托, 行使政府有关部门的职权。质监机构不但对业主工程项目的报建审批手续、建设程序、招标程序、使用材料设备质量等进行监管, 而且对勘察设计、检测单位、施工单位的质量行为实施监管, 包括对社会监理单位的监管。

2.2 社会监理对工程建设全过程进行监控

业主作为投资者, 依照业主负责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和招标投标制等法律法规, 依法行使工程发包权力。业主委托社会监理等咨询服务机构后, 把更多的精力用于项目开发、可行性研究、资金筹划及办理基建程序有关手续等方面上来。依法取得相应资质等级的资质证书的监理单位受业主的委托, 在合同规定的范围内对工程建设的投资、质量、进度进行全过程控制, 对有关合同和信息进行管理。道道工序检查, 层层把关签字, 代表业主监管施工、设计 (如有委托) 的质量。这样, 就使工程投资、建设、质量监管进入良性循环。

2.3 企业自控对工程建设全过程进行的自我评定

虽然, 勘察设计单位不是参与工程建设的主体, 但是工程建设的责任主体之一。勘察设计单位, 应依法取得相应等级的资质证书, 并在其资质等级许可范围内承揽工程;勘察设计单位必须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 加强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建立完整的文件编制、复核、审查、会签和批准制度, 明确各阶段的质量责任人, 并对工程使用年限内的设计质量负责。

施工单位既是工程建设的主体, 又是工程建设的责任主体, 也是施工质量的兑现者。因此, 施工单位, 应依法取得相应等级的资质证书, 并在其资质等级许可范围内承揽工程;施工单位必须建立健全施工质量的检验制度, 严格工序管理, 做好隐蔽工程的质量检查和记录, 必须严格按照建设工程的有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的要求执行, 严格按照设计文件、施工合同和施工工艺要求组织施工, 并对其施工工程质量负责。

《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相关条款对勘察设计、施工单位质量行为责任的界定, 明确了勘察设计单位是勘察设计质量的兑现者, 施工单位是工程质量的兑现者, 均属被监管的对象。

3 完善和发展工程质量监管体系

三者之间的关系明确了质量监管不是由政府一手操办的单一模式, 而是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既独立又统一的管理体系。因此, 完善和发展这一体系应着重以下几个方面:

3.1 政府监督的质量管理

3.1.1“以人为本”提高政府质监机构的素质

质量监管水平主要体现在人的素质上, “以人为本”的理念应体现在整个质量监管体系中。既然质监机构是监管的核心, 站在执法的位置, 那么, 质监工程师应当既是工程建设专家又是“建设法官”。结合中国入世后工程建设市场体制的改变, 质监机构应组建工程建设专家协会、工程建设仲裁机构, 以此来研究国际国内工程建设较为深层次的动态, 掌握建设市场运行规律, 及时处理并解决各种新的问题。

3.1.2 提高工程质量监管效能

切实转变观念, 明确执法地位。改进工作方式, 规范质量行为。转变监管模式, 加强行为监督, 变保姆式的具体指导为宏观把关, 重点监督建设各方责任主体切实履行质量责任和义务, 使工程建设整个环节都有切实的质量保证。把住重点环节, 确保结构安全, 质监的重点在结构, 应切实监督结构验收的程序是否正确, 验收结论的依据是否真实。加强随机检查, 改变原来的预约式验查, 加强巡查和随机抽查, 保证检查内容和部位以正常施工的真实状态受检。强化处罚力度, 对检查出来的质量问题必须进行处理, 对有关责任单位进行严格处罚。

完善管理制度, 树立技术权威。推行分类监管, 实行区域监督;增强检测仪器, 提高质监水平, 完善质监手段, 树立起与质监职能相适应的技术权威。

3.2 推行项目管理服务发展工程质量监管

工程质量监管的核心是政府质监机构, 而质量控制的关键就在于监理单位。监理单位要实现真正的质量管理为投资者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服务, 必须推行国际惯用的项目管理方式, 即从项目的策划、市场调查、可行性研究、立项、设计、施工、造价控制、合同管理、竣工验收等全方位、全过程的为投资者服务, 工程项目管理方式不仅符合国际惯例, 与国际接轨, 适合WTO的相关规则, 而且能够满足业主的需要, 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因此, 加快对项目管理公司和工程管理公司的培育, 使我国工程建设早日融入国际环境。

3.3 推行工程全寿命期质量监管

工程质量如何, 只有在使用过程中才能最终检验出来。有了全寿命监管, 就会督促各有关单位加强工程回访保修, 及时处理质量问题;有了全寿命期质量监管, 就能建立健全工程全寿命档案, 就能更好地完善质量监管法规, 就能更有效地追究有关质量责任单位及个人的质量责任。

4 结束语

工程质量管理是工程建设的生命, 是促进建筑业健康稳定发展的关键环节, 而质量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市场经济体制中, 参与工程建设的各行为主体, 都需要规范、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在政府的监管下, 应用科学的管理方法, 发挥企业专业技术人才的优势, 提高工程质量和工程建设水平, 达到社会和公众的要求。事实证明, 只有公正、独立的政府行政部门依法监督, 执法有力, 才能保证工程质量, 实现工程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

摘要:本文根据《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 把建设工程质量管理体系分为“政府监督、社会监理、企业自控”三级质量管理体系。阐述了三级质量管理体系中各方责任主体的身份和职责, 理顺了三级质量管理体系中各方的关系, 并提出了完善和加强三级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议。

关键词:工程质量,质监机构,体系,关系

参考文献

[1]国务院法制办, 建设部.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释义[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 2000

[2]徐波.工程质量管理的一次机制创新[J].工程质量, 2004 (8)

[3]何国智.试论建设工程的质量监管[J].科技创业, 2006 (12)

提高伐区作业质量管理的途径 篇8

任何一项工程在施工前都要搞好设计, 设计的准确性、合理性是高质量完成施工任务的前提条件。森林采伐工程受客观因子的影响颇多, 特别是在目前的过伐林地, 多为天然次生林, 林木分布和林相条件因地而异, 不同的地类生长不同的树种。林相和林型与原始林相比都发生很大变化。这种复杂的林分条件给森林调查设计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也给采伐生产组织工作造成了不少困难。针对这种情况, 森林调查设计工作必须改变设计方法, 更好地为采伐生产组织工作提供可靠的数据, 为提高作业质量创造良好条件。一是改变过去的样地调查法。特别是在过伐林地选择伐区, 不能再采用样地调查。要实行全林调查, 每木卡尺, 采伐木双挂号的设计办法;二是根据过伐林林相条件复杂, 林木多属小块呈团状分布的特点, 采伐作业小班尽量划小, 以保证调查设计工作更加符合立地条件;三是为了便于对设计工作复查, 要求森调设计要在生产前一年搞完。在伐区拨交时, 生产和资源管理部门要进行实地踏查, 共同研究生产作业方案和提高采伐作业质量的办法;四是成立专门的调查设计质量检验机构, 负责对设计质量进行抽查, 及时发现设计中的问题, 帮助总结提高森调设计工作质量, 保证为采运生产组织工作提供科学、可靠的数据。

2 森林采伐作业调查设计及坚持合理采伐

伐区生产组织工作必须按森林设计要求进行, 特别是林木采伐要严格按设计的要求, 应采的采净, 应留的留好。认真执行《森林采伐更新管理办法》, 坚持合理采伐。能否做到合理采伐, 不仅关系到后备森林的培育和后续经营工作, 也直接影响采运生产的效率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好坏。因此, 按森调设计的要求, 坚持合理采伐是提高伐区作业质量的关键。

2.1 实行伐区拨交验收并发放采伐许可证制度

一个伐区采伐作业完成之后, 经资源和生产主管部门检查验收, 认定合格之后, 再由资源部门拨给新的伐区, 并发放新的采伐许可证。采伐林场在接到新伐区的采伐许可证后, 由主管生产场长召集采运技术员、生产段长及采伐工共同研究, 熟悉森调设计资料, 明确设计要求, 制定生产实施方案, 落实合理采伐的各项措施, 保证采伐作业质量的提高。

2.2 抓好采伐工人的业务学习和实际操作技术训练

采伐工按照伐区调查设计的双挂号木进行采伐, 采伐工技术业务的水平高低, 直接影响到伐区作业质量, 作业中伐根是否超高, 是否出现大抹头、元宝楂、上挂树, 树倒方向能否控制得当, 直接关系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问题。因此, 要把采伐工人的业务学习和实际操作技术训练纳入领导的议事日程。在冬运生产繁忙季节要深入采伐现场, 与采伐工共同研究合理采伐的实际问题, 在生产实践中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并要利用生产淡季举办采伐工业务培训班或技术操作比赛, 大搞首席职工竞赛比武, 在理论和实践上培养他们。特别是当前采伐工流动性较大、新工人较多的情况下, 对采伐工的培养训练尤为重要。

2.3 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 采用先进的采伐工具。

如根据当前大部分是过伐林和人工林, 树木径级小的特点, 采用轻便灵巧的油锯, 既可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 又可提高工作效率, 减低劳动成本。根据山形地势, 还可研制辅助工具, 控制树倒方向, 减少砸伤树木等等。依靠职工群众, 搞好技术革新, 采用先进的生产工具, 做到合理采伐。

3 搞好伐区作业质量的有效措施

集材和清林工作是提高伐区作业质量的重要环节, 集、清作业能否及时彻底, 关系到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更新。针对当前各生产单位存在部分拖清的现象, 要从生产体制、计划安排和工作组织上采取措施, 保证集材和清林工作。

3.1 转换经营机制, 实行采、集、清为一体的生产承包办法。

木材生产的上段工序采、打、集、清、装各个工序本来是相互联系、互相衔接的, 但当前由于工资计划的不合理和山场劳力不足, 有的只完成采、集、装工序, 打枝和清林往往被忽视, 以致造成清林拖后。因此, 在生产组织上要确定合理的生产体制, 把山场的全部工序都要承包起来。按先后顺序组织生产, 凡采伐没经过验收的则一律不准进入新号采伐, 只有这样, 才能做到采一号, 集一号、清一号、净一号。

3.2

将采伐剩余物的生产纳入生产计划, 作为与原木同等重要的生产指标, 凡完不成枝丫材、木片生产计划的均视为没有完成木材生产任务, 冬运结束后不能评为先进。把采伐剩余物大量收拣集运下来, 既可推动清林进度, 又可提高伐区作业质量, 还可加工成木片产品, 有效地利用森林资源, 达到材尽其用。林业局为保证清林进度, 保证枝丫材、木片的完成, 要给林场下达指令性计划, 实行生产奖惩制度, 木片生产超额完成计划的给予奖励, 未完成计划的进行严厉罚款。这样既保证了清林进度和质量, 又提高了资源利用率, 有效地促了进伐区作业质量的普遍提高。

3.3 重点坚持定期进行伐区检查评比, 实行林场旬检查、林业局月检查、林管局季度检查的制度。

林场检查不合格的要立即整改, 林业局检查不合格的在月份工资审批中扣除其清林工资, 林管局检查不合格的要进行全区通报批评。冬运结束后, 林业局要成立由生产、资源、森调、专员办组成的检查组进行全局检查, 重点检查采伐作业、伐区清理、剩余物收拣、丢弃木材等项工作, 坚决把住伐区质量关, 确保伐区作业质量不断提高。

摘要:本文结合兴隆林业局伐区生产实际情况, 针对提高伐区作业质量的途径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论放射治疗质量管理的途径 篇9

1 加强放射治疗系统协作

放射治疗系统复杂, 需要放疗医师、物理工程师、放射治疗师等专业人员的共同维护与通力协作。

1.1 要增强岗位职责意识

岗位职责是维系系统协作性的核心要素。随着现代医学技术与医疗保健质量的提高, 对放射线成像技术的更高要求成为了协调医患关系的业务指标。如果放射治疗质量管理失控, 就会导致误诊, 耽误患者疾病的诊疗, 影响医疗计划的实施, 浪费人力与财力, 造成医患关系紧张与不良社会影响。为此, 科室管理者必须用规章制度强化其责任意识, 并通过行政措施增强其学习意识, 以提高其专业水平[1]。只有增强从业人员岗位职责意识, 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周密的诊疗计划并付诸实施, 才能提升放射技术水平。

1.2 要保持设备运行精确

放射治疗设备运行主要依靠物理技术, 广泛涉及不同照射定位技术差别, 照射衔接的剂量分布、合适体位的固定方法、减少照射靶区的误差、控制设备系统和投照摆位的随机误差, 验证实际照射的剂量、物理剂量的稳定等诸多工作环节, 只有完成上述技术环节的质量控制, 才能发挥治疗设备的系统协作功能。

1.3 要加强专业队伍建设

有研究表明, 放射治疗物理师与放射治疗医师的比例在发达国家为1:2, 一些发展中国家达到1:4, 我国尚未达到1:8, 这不仅满足不了设备操作与质量控制的基本要求, 而且不利于工作系统的完善。因此, 需要增加技术人员配比, 优化技术人员与治疗医师的比例结构, 定期开展岗位培训, 始终将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提升业务管理水平的关键手段。

2 统筹放射治疗管理工作

在放射治疗新理论、新方法应用的过程中, 管理的环节增多、工作量增加, 管理工作的统筹问题日益凸显, 需要处理好以下关系。

2.1统筹好设备条件与人员技术关系

医院及放疗单位拥有了FS-RT、3DCRT、IMRT等技术条件, 并不意味着精确放疗水平就会得到相应提高。对设备条件的掌握与运用依靠的是技术人员的素质, 在加大技术设备投入的同时, 必须同步提升物理和技术队伍的技能。目前, 技术人员要加强现代影像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了解医学影像由模拟向数字化发展的学科动态;掌握体位与投照条件以及成像质量等级;提高数字化设备的界面操作使用能力与图像处理应用的综合能力;完善设备与计算机网络一体化操作的基本技术手段。

2.2 统筹好质量管理与技术环节的关系

放射治疗质量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 其管理要素涉及工作人员、机器、胶片、药水等方面, 管理环节涉及设备检测校准、投照技术、暗房冲洗技术等方面, 要系统分析各要素和各环节之间的关系, 深入了解它们对成像质量影响的程度, 整体协调好各要素与各环节之间的关系。要把数据与事实作为质量管理的核心内容, 做到数据来源准确, 事实由来清晰, 原始资料按时分类汇总, 质量动态变化可控, 能够及时发现影响图像质量的要素和环节并加以重点控制。

2.3 统筹好培养模式与人才供求的关系

提升放射治疗管理水平需要从人才培养与供应这一深层次环节上入手。我国缺乏培养核医学、放射治疗超声技术管理专门人才的高校, 放射治疗技术人才培养与国际化水平之间尚存在很大差距, 目前美国有16所、日本有7所高校培养本科放射技术人才, 而中国仅为4所, 无论是相对数量还是绝对数量均处于劣势。为此, 国家卫生部科教司、教育部高教司联合下发了卫科教规划发 (2000) 61号文件, 明确要求到2015年"普通本科主要设置医学、口腔医学、中医学、药学、中药学和护理专业, 高职高专教育和中专教育主要设置医学相关类专业。"这在对接美国高校的"医学物理师"培养模式方面有了很大进步, 同时也表明我国要克服"放射治疗"、"核医学"等技术人才供求失衡状态, 加强医学物理专业人才培养力度, 填补我国在放射治疗、放射管理等方面的人才缺口。

3 建立质量控制和操作程序

质量控制是放射治疗取得成效的生命线。结合放射物理学、放射生物学、临床肿瘤学和医学影像学发展实际, 许多研究者认为, IMRT技术是放射肿瘤学史上的一次革命, 因此成为放射治疗的主流[2]。因此, 笔者选择肿瘤调强适形放射治疗技术 (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 IMRT) 作为技术载体, 对其质量控制的方法作了以下探讨。

3.1 明确调强放射治疗的临床要求

作为新世纪以来放射治疗技术发展的方向, IMRT之所以超出常规放疗、三维适形放疗等技术手段, 在于这种技术设备能够对照射野中各点的输出剂量率进行调制, 以使多野照射的靶区合成剂量符合临床的要求, 这是三维意义上的剂量分布与靶区适形。使用IMRT放射治疗能够通过逆向计算所得的对线束元权重的优化调节, 无论凸形或凹形都能实现适形。该方法可以兼顾危及器官的保护及靶区剂量的要求, 从而可以在保护正常器官的前提下, 更好地杀死肿瘤细胞, 达到改善生存质量、提高肿瘤控制率的目的。同时还需要认识到, IMRT技术应用的复杂性, 如包括CT定位、靶区和重要器官勾画、加速机物理参数和多叶准直器的定位, 患者体位设置的准确性、重复性与稳定性等环节在内存在的微小误差, 都可能导致最终剂量分布的很大误差, 最终使放射治疗功亏一篑。

3.2 提高调强放射治疗的质量保证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 IMRT的计划和实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 在IMRT治疗前验证治疗计划系统剂量计算的准确性、照射设备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确定IMRT治疗剂量的置信度以及治疗实施过程中由于设备和摆位等的精度造成的可能误差的大小等质量保证工作的开展, 以保证照射剂量的准确和治疗计划的成功实现。[3]每例调强放疗实施之前, 需要使用体模对治疗计划进行电离室或胶片剂量的物理验证, 验证剂量误差必须在临床允许范围内方可执行治疗。其主要步骤包括:加速机机械精度检查;等中心位置的检查;患者绝对剂量分布测试和验证;患者相对剂量分布测试和验证。

3.3 强调放射治疗操作程序的完善性

要从理论上向技术人员阐明规范操作的必要性, 制订一个科学的、严格的操作规程。设备机修人员根据机器的性能说明和各种参数指标进行精确的检测和校准。目前需要完善的技术程序主要包括:输入患者一般信息和图像信息;登记和配准图像;定义解剖结构;给定临床处方剂量要求;采用定向方式确定射野参数;评价治疗计划等六大方面。

参考文献

[1]吴淑娟, 邵秋菊, 梁军, 等.科学管理放疗科病案[J].医疗卫生装备, 2008, (6) :183~184.

[2]胡逸民.肿瘤放射物理学[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 1999:538.

关于路桥施工质量管理的优化途径 篇10

1、开展路桥施工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路桥施工工程是一项涉及面大且施工过程繁杂的工程, 影响路桥施工质量的原因很多, 既有施工设计, 也有施工原材料以及施工工艺和工程所在地的地理、水文气候等多方面的因素。在路桥施工质量管理工作中, 只有切实注重这些影响质量的因素, 加大管理力度, 才能从根本上确保路桥工程质量。开展路桥施工质量管理工作, 不仅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顺应时代潮流必须开展的一项工作, 也是企业生产和发展之根本, 才能为人们的出行带来便利的同时确保安全, 进而推动我国路桥事业的发展, 促进我国交通事业的进步。由此可见, 开展路桥施工质量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当前我国路桥施工质量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 路桥施工现场脏、乱、差, 管理极其混乱

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施工现场规范化的法律法规, 但是施工现场脏、乱、差的传统诟病依然存在, 施工现场的质量管理极其混乱, 例如, 施工现场的原材料和施工机具随意摆放, 不注重施工器具的保养等。这是由于我国路桥施工企业尚未形成较为统一的质量标准评测体系, 大都沿用传统的施工承包制, 且施工企业的管理观念不强, 在加强自身队伍管理技能方面的培训尤为欠缺, 不管是人流或物流还是信息流的管控都有许多亟待改进的地方。

2.2 原材料进场关的把握力度不够且严重浪费

当前, 很多路桥施工企业在原材料进场关方面的把握力度还较为欠缺:一是通过以次充好达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二是碍于人情面, 过分的注重原材料供货方的感受, 原材料的进场工作往往流于形式。此外, 原材料浪费严重也是路桥施工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甚至有的施工人员偷工减料, 且为一己之私, 将省下的原材料据为己有。同时, 原材料选择过于传统, 不管是在质量和外观上都难以跟上现代路桥事业发展的需要, 出于经济的考虑, 大都不会去选取环保节能的新型建筑材料。这些无疑都给路桥施工质量管理工作带来了不小的麻烦和困难。

2.3 其它方面的问题

一是施工企业员工素质较低, 安全意识不高, 在路桥施工过程中涉及到很多技术和设备的违规操作问题;二是路桥施工企业员工队伍流动频繁, 不利于企业的稳定和发展, 也使企业在培养人才方面付出较大的成本, 同时会导致团队协作意识低, 施工人员与施工单位不能进行有效的互相协作, 影响了工程进度;三是路桥施工企业是野外施工为主, 远离城市, 生活工作条件艰苦, 施工人员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相对贫乏, 使得施工人员的稳定性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四是路桥施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没有跟上时代的变化, 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效率不高, 还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科学的薪酬管理体系和员工职业化管理、员工岗位测评体系和绩效考评体系。

3、关于路桥施工质量管理的优化途径

3.1 加大施工现场治理力度, 优化施工现场秩序

对于施工现场脏乱差的问题由来已久可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因而作为路桥施工治理管理人员, 应从根本上寻找脏乱差的原因, 找出症结所在。例如:可以在施工现场划分施工区域、原材料堆放区域、办公区域以及生活区域, 并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尽可能的将办公区域和生活区域远离施工区域, 并注意施工区域的交通和水电等方面的规划设置。确保施工现场井然有序, 才能确保施工安全, 进而提高施工质量。

3.2 严把原材料进场关, 加大原材料管理力度

为了提高路桥施工质量, 作为企业质量管理人员, 首先, 必须严把原材料进场关, 严格检查原材料的规格、型号、产地、质量合格证书以及与质量相关的资料文件, 并送交设计和监理, 只有在设计和监理签证之后方能投入工程之中;其次, 坚决制止杜绝原材料浪费现象, 并在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的前提下, 采用新型环保材料提高路桥工程的质量;最后对于偷工减料的情况应常抓不懈, 对于出现偷盗、以次充好的情况应加大原材料的包管理力度, 只有在确保原材料质量和数量的前提下, 才能确保工程如期完工, 工程质量过硬。

3.3 采用独立的监督体制, 优化施工质量管理

在路桥工程管理过程中, 施工单位除了遵循其制定的相关具体方案之外, 也应该有一定的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面对施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施工单位不能总是向投资方寻求解决办法, 而应该结合自己的特长, 组成突发事件小组, 集思广益, 寻求正确的解决办法。在路桥工程施工过程中, 施工单位也应该采用独立的监督体制, 采用投资方提供的监督人员或者第三方监督人员进行施工过程监督, 保证路桥施工的有序进行。面对着重大的路桥工程, 施工单位在具体施工之前, 一定要制定严格的执行方案, 进行合理、科学的施工管理。强化施工单位的施工体制, 细化具体的施工操作步骤, 科学地安排相关人员具体实施, 同时, 可以建立合理的责任追究制度, 避免出现管理失误而造成的损失时的责任推卸。

4 结语

影响路桥施工质量的因素很多, 远不止笔者上述提出的几个方面的因素, 优化路桥施工质量管理的途径也不止这些。由于篇幅有限, 笔者不再累赘。总之, 路桥施工企业必须加强路桥施工质量的管理, 从施工现场、原材料以及监督方面加大质量管理力度, 在提高路桥施工质量的同时提高企业的双重效益, 助推企业走向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 我国路桥事业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这在很大的程度上得益于路桥施工质量管理工作到位。由于我国地域辽阔, 城市与城市之间大都具有较远的距离, 为促进经济发展, 加大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交流, 尤其是当下正处于“十二五”的大好发展机遇, 国家加大了我国交通事业的投资, 路桥工程就是重要的投资对象之一, 如何才能找到路桥施工质量管理的优化途径是当前路桥施工企业共同面临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基于此, 本文首先分析了开展路桥施工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其次分析当前我国路桥施工质量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最后笔者结合自身实际经验, 探讨了关于路桥施工质量管理的优化途径。旨在与同行交流, 不断提高路桥施工工程质量, 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促进我国路桥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路桥施工,质量管理,问题,优化途径

参考文献

[1]李雪春.路桥工程施工现场管理质量浅述[J].科技与企业, 2012 (5) .

[2]石治持.浅析路桥工程施工质量管理问题[J].技术与市场, 2012 (1) .

教学质量途径管理 篇11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施工质量控制;问题;提升途径

近年来,建筑行业的市场竞争日益加剧,为了促进企业长远发展,建筑施工企业必须不断加强施工管理,注重施工质量控制,不断管理创新管理模式和方法,才能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从而推动我国建筑业可持续发展。

一、建筑工程管理和施工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意识和管理制度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建筑行业得到快速发展,使建筑工程管理水平得到不断提升。但是,在建筑工程管理和施工质量控制中,仍然存在着管理人员管理意识不强的问题,不注重管理制度完善和执行,致使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得不到有效控制。企业只注重经济效益,忽略质量控制和管理,导致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经常出现偷工减料、不佩戴安全帽等情况,给建筑工程项目顺利施工造成极大影响。

(二)施工人员素质问题

在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中,普遍存在施工人员整体素质偏低、施工技术水平不高等问题,给建筑工程管理带来很多困难。由于部分施工人对企业制定的质量控制和管理制度视而不见,不注重施工各环节的质量检测,导致大量原材料浪费、施工质量不合格等问题出现,使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成本不断增加。

(三)施工设备问题

为了提高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确保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相关的施工设备是必不可少的施工工具。但是,在实践过程中,管理人员忽略机械设备使用过程的维修和保养,不注重配套設施的完善,导致机械设备过度耗损,安全事故频繁发生,给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带来很多困难,严重影响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

(四)建筑工程管理及施工质量控制的监督体系不完善

在实际施工过程中,监督体系的不完善,使建筑工程管理及施工质量控制得不到有效落实,建筑工程管理经常处于无人监管状态,致使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不断下降,返工情况经常发生,严重浪费施工材料。与此同时,监督管理部门形同虚设,相关管理人员没有严格按照规范标准进行工程管理和施工质量控制,导致权责不明问题出现,严重影响企业长远发展。

二、建筑工程管理及施工质量控制有效提升的途径

建筑工程管理有效提升提升的途径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管理理念方面

提高对建筑工程管理的人生,转变管理理念,是建筑工程管理有效提升的重要基础,直接关系着企业的生产力创新,对于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企业要注重吸收和引进优秀管理人才,加强企业员工培训,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培养全体员工的创新意识,将现代管理理念与实际建筑工程管理相结合,以促进建筑工程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二)管理模式方面

随着建筑行业市场竞争不断加剧,建筑工程管理面对的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因此,企业必须注重管理模式方面的转变,将国外科学、成功的管理模式,运用到建筑工程管理中,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从而促进建筑工程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建筑企业要根据市场变化情况和建筑工程管理的需求,建立完善的施工组织体系,将工程管理和施工作业分开,以促进建筑工程管理的规范化发展。

(三)管理机制方面

不断完善建筑工程管理机制,可以优化企业管理组织结构,提高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使企业资源得带合理配置,从而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才能推动建筑工程管理不断创新。企业在加强内部控制的同时,建立奖励机制和考核标准,增强员工的工作热情,可以促进企业员工整体综合素质不断提高,给建筑工程管理创提供有力支持。另外,注重监督机制的健全,加强施工各环节的管理,才能使建筑工程项目得到真正有效的管理。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有效提升的途径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施工前的质量控制提升

施工前期的准备阶段,相关管理工作人员需要认真审核施工合同,对建筑工程项目相关的文件进行全面检查,确保施工报告、技术文件、施工材料报表等的完整。施工期间的技术文件、开工报告和施工设计等,都需要安排专门的负责人进行整理,对施工变更产生的图纸、施工设计等进行检查,确保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得到有效控制。与此同时,检查施工工序,做好各施工阶段质量检查的工作安排,健全质量控制和管理机制,制度相关管理制度和考核标准,明确质量控制和管理的目标,为施工质量控制提升提供有力支持。

(二)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提升

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提升,关系着整个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与企业经济效益有着密切联系。首先,项目负责人与施工人员必须对施工相关技术进行交底,通过书面和现场施工两种形式,以为施工技术的具体施工提供参考依据。然后,根据施工要求,对施工现场和施工各阶段进行质量检测,注重各个施工细节,安排值班人员,24小时监督施工进度,消除施工过程的质量隐患,确保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得到有效控制。例如:加强施工工序和工序交接的检查,采用现代检测技术,做好检测记录,根据质量评估标准对施工质量进行检测,通过实际的检测数据来判断施工质量,避免返工情况出现。最后,对施工材料、设备等进行严格检查,严格控制施工过程的成本预算,加强施工工序、施工变更的控制,以促进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不断提高。

(三)施工完成时的质量控制提升

加强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完成时的质量控制,对于确保整个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具有重要影响。施工单位的工程技术负责人必须收集相关竣工资料,对设备、施工材料的质量合格证明材料进行整理,以为竣工阶段的质量检测提供可参考依据。同时,组织生产、技术等方面的专业人员进行检验,由各单位的负责人参与验收,通过将质量检验标准和实际检验数据进行对比,可以有效保障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

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管理和施工质量控制的内容比较多,与企业经济效益增长有着直接联系,因此,企业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转变管理模式,健全管理机制,注重施工全过程的质量控制,才能促进企业管理水平不断提升,从而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钟珊.提高建筑工程管理及施工质量控制的有效策略[J].门窗,2014,08:113.

[2]孔志勇.提高建筑工程管理及施工质量控制的有效策略[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32:232.

[3]何志敏.提高建筑工程管理及施工质量控制的有效策略[J].江西建材,2014,11:299.

[4]黄玉娟.提高建筑工程管理及施工质量控制的有效策略[J].江西建材,2014,16:278.

浅析企业实施质量管理体系的途径 篇12

关键词:企业,质量管理体系,问题,途径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企业越来越重视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加强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是适应新任务、新阶段、新形势的客观需要。

1 当前我国质量管理体系面临的问题

1.1 基础不完善

部分企业在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过程中,仅关注制作认证材料与体系文件层面,尚未实施明确、合理的质量目标或者方针,根本没有能力自行进行质量文件的编制,往往只是盲目抄袭或者是凭空想象,这就导致建立起来的质量管理体系与企业需要并不适应。还有种情况就是由咨询公司全部分包体系,让咨询公司按照本企业的情况代写文件与代做内审,这就导致实施和认证出现两张皮,这样的体系脱离企业实际,对企业产品品质的提升没有作用。

1.2 管理方法与手段相对比较滞后

通过体系的实施,往往可以将先进管理理念提供给企业,可是部分企业在传统管理方法与手段的束缚下,导致管理模式还停留在口头指令,这与体系过程化、文件化的管理要求并不相符,尚未有效发挥质量管理效果。

1.3. 持续改进意识相对比较淡薄

要想在企业中推行质量管理体系,势必会导致所有的企业成员在管理行为和意识上出现比较明显的变化,而变化的市场竞争环境肯定会为发展和完善质量管理体系造成影响。企业的所有成员在持续改进质量管理的环节中要提升参与意识,积极适应市场环境的需求与发展,凭借着持续性的计划-实施-监测一评审活动的实施,有效加强质量管理体系所具备的功能。

2 当前我国企业实行质量管理体系的途径

2.1 有效夯实体系基础

质量目标管理体系必须更进一步合理规范完善,紧扣企业的关键业务环节与核心工作,做到进一步深入完善细化质量目标任务。将能够测评与量化的指标提炼出来,建立与完善各项评价依据、标准与相关制度,动态跟进系统;更深入完善绩效考核动态管理,在部门的日常工作部署当中纳入质量目标任务,使得工作的分工与重点明确,按照相应的层级做好分解安排到个人。每个员工或者部门所需要做的就是与个人平台的戴明循环管理实施相应互动,从而可以让相应的目标责任考核机制在每个层级当中建立,基于总结、考核、完成、计划这4个层面将运行质量和执行效率提升;还应该做好检查督查机制的进一步完善,通过监督机制的有效强化,可以将组织检查与协调的力度加大,敦促完成检查目标任务的进度,对重点质量项目组织专项督查;另外还应该借助绩效评价、督查反馈等手段激励员工进行质量缺陷改进,从而可以确定质量管理环节能够得当衔接和信息追溯。

2.2 着力提升管理方法与手段

在企业内部积极开展整理、整顿、标准化行动,将不必要的活动予以消除,或者将活动进行合并、简化或者调整顺序,以便可以把浪费减少到最低限度。所谓的精益化管理就是借助电子化信息流,实施准时启动与快速反应,以便消除浪费资源、延迟操作、人员冗余、空耗设备设施等现象。凭借这些理念的引入,可以将管理方法与手段有效提升,融合质量管理理念和先进管理手段,将切入点选取为基本工作层面,分析各个作业环节,实施相应措施使得每个作业环节效率提升,加强各个环节的衔接,通过良好工作习惯、环境与制度约束将质量管理问题解决,积极打造企业有效管理的基础,实现企业从粗放型向精益型管理的转变。

2.3 注重过程管理

这里所提到的过程就是在实施管理的过程当中立足于企业客观现实情况,更进一步的实施PDCA方法,挖掘出制约当前服务质量、工作效率以及更容易改进的过程,另外通过实施第三方评审和测试同构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发现改进过程,并且实施相应的改进。

3 结束语

质量管理体系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特别重要的作用,通过质量成本管理能够有效运行与持续改进企业质量管理体系,以便可以进行成本控制,将经济利益提升。鉴于此,企业凭借质量成本管理体系的建立,不但要有效整合已经建立起来的质量管理体系,还应该整合其他的质量管理系统,以便可以在企业的整个管理体系当中确保真正融入质量管理体系,充分发挥质量成本管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任泽坤.浅谈影响中国石油信息化建设工作质量的重要因素[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22).

上一篇:施工中技术管理下一篇:银丹心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