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教学质量管理

2024-09-20

民办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精选12篇)

民办高校教学质量管理 篇1

摘要:提高教学质量是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唯一出路。文章分析了民办高校在教学上存在的问题:师资队伍和教学管理人员素质低、数量少, 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不完善, 考试办法落后等, 并针对这些问题给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民办高校,教学质量,师资队伍,教学管理,教考分离

在生源锐减的背景下, 民办高校正悄悄从巅峰走向低谷, 进入优胜劣汰的阶段, 民办高校的数量已经比10年前减少了至少一半。在同类民办高校激烈竞争中胜出的是相对优质的民办高校, 接下来将面临同公立高校争夺有限的生源, 而设法提高教育质量、打造自己的品牌是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唯一出路。教育质量是民办高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 而影响和制约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因素来自于教学工作。

一、民办高校在教学上存在的问题

只要一提到“民办高校”, 人们马上就会想到“条件差、学费高, 教学质量差”等字眼。殊不知民办高校已今非昔比, 为了提高竞争力, 各个民办高校都在大力改善教学条件, 自建校舍、办公楼、实训基地, 配有大量的微机房、语音室和多媒体教室。为改善教学环境, 各校都千方百计建设和美化校园。经过多年的发展, 民办高校的办学规模、办学条件已经迈上了新的台阶, 甚至超过了一些普通公立院校。但是, 民办高校毕竟办学时间短、底子薄, 硬件的差距容易赶超, 而师资队伍、管理体制等“软件”很难短时间内有大幅改善, 因而制约民办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1. 师资队伍总体素质差、数量少

常言道“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教师的学识、教学方法、教学经验与责任心直接决定了教学质量的高低。民办高校的师资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高校退休老教师, 这部分教师本身数量有限, 不能承担过于繁重的教学任务, 因此远远不能满足民办高校迅速扩张的需要。二是刚刚毕业的研究生、本科生, 这部分青年教师是民办高校师资队伍的主体。有不少民办“万人大学”为满足教学需要, 大批量聘用即将毕业或刚刚毕业的研究生、本科生, 他们走上讲台, 由于理论功底不足, 缺少教学和实践经验, 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对于一些热门专业, 教师招聘难度更大, 只能临时找一些在职教师或在读的学生来兼职, 这部分兼职教师流动性大, 责任心不强, 导致教学不稳定且质量低下。

出于办学成本的考虑, 很多民办高校严格控制聘用教师的数量, 导致生师比高达50:1, 甚至更高。每名任课教师都要同时教授多门课程, 备课压力大、质量受影响, 而且都是合班授课, 教学效果很难令学生满意。

2. 教学管理水平低, 服务意识差

从培养目标的确定到教学计划的制定, 从组织教师教学到学生考试, 教学中的每个环节都离不开教学管理;学校的每一项教学资源的使用和管理都由教学管理人员负责和安排。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和层次的提升, 教学管理队伍综合素质、结构、决策、管理能力等问题逐渐暴露出来, 他们原有的惯性思维和工作方式直接影响学校的整体教学管理水平。

民办高校教学管理机构不健全, 教学管理人员学历层次低, 并且人员数量少, 整天陷入事务管理和处理日常繁琐事务中, 很难有进修学习的机会, 理论性研究更较少涉及, 缺乏教学管理方面的新思想、新观念。制定教学管理规章时, 不是经过周密的调查研究, 遵循教育规律, 而是主观臆断。对于出现的新问题, 由于制度不健全或是制度的自相矛盾, 造成管理上的很多空白或无章可循, 致使管理中漏洞百出, “朝令夕改”, 严重影响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此外, 一些民办高校的管理人员视自己为学校的“大管家”, 监管欲强, 在不懂教学的情况下去设计方案、监管教学, 缺乏为教师、为学生的服务意识, 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3. 亟待构建适合自己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2007年教育部启动了“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 提出了进一步完善高校的内部质量监控和评价机制, 形成来自社会、专家、同行、学生等多方评价制度, 完善教师、院系、学校三级质量保证。大多数民办高校也据此形成了自己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但在体系运行过程中, 只重视对教师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而放松了对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只重视对学生理论知识考核的评价而对动手能力的培养及实践技能的考核缺乏有效的办法。很多学校虽然做了大量的监督、检查和信息采集工作, 但发现问题后往往也没有办法解决。

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应按人才培养的目标层次来设定, 研究型大学和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教学质量必须是学术教育的标准。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应当是职业能力的准入标准 (即所谓的入行标准) 。目前, 大多数民办高校的专业课程体系都是参照公立高校的模式设置的, 缺乏大胆的改革, 职业教育的特征并不明显。同样, 民办高校的教师绝大多数毕业于公立重点高校, 部分还曾在公立高校任过教, 因此民办高校的教学大纲、授课计划, 直至授课内容仍延续着公立高校的理论教学模式, 没有突显职业教育的特色。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的课讲得再好也无法实现预定的“职业技能准入”这样一个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在社会、专家、同行、学生四方评价中, 只有社会用人单位的评价能直接反映职业教育的质量如何, 而恰恰这一方的评价常常被忽视。

4. 考试办法落后、随意性大

考试是教学工作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能评价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状况, 而且能检验教与学的综合效果。目前, 很多民办高校的任课教师集教学、命题出卷、批改试卷于一身, 试卷覆盖的内容、难易程度都由任课教师自己控制, 并且考试前给学生“划题”已经成为潜规则。一方面, 这种考试办法易导致教师降低对自身的严格要求, 对感兴趣的、熟练的知识讲课时多讲一些, 反之则少讲或不讲。另一方面, 在考前辅导阶段, 给学生划范围, 明示重点, 甚至泄露考题, 使学生产生依赖心理, 平时不努力学习。众所周知, 民办高校的生源质量低, 学习的自觉性差, 如果平时不学, 而学期末考试都能通过, 那么又有多少学生自觉地去学习呢?又怎么能形成优良的学风呢?这种考试制度下, 卷面成绩不能真实反映教与学的综合效果, 无法为教学工作提供反馈信息, 也不能作为教学质量的评价、教学管理及教学改革提供依据。

二、提高民办高校教学质量的建议

1. 培养名师、树立品牌

民办高校以优厚的条件公开招聘高端人才、名师名教, 是迅速提升师资层次的捷径, 但必须想方设法给他们创造发展的空间, 否则很难留住高端人才。民办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更要着眼长远, 要培养自己的名师。同公办高校相比, 民办高校用人机制灵活, 对教师有聘与不聘的自由, 没有不能上课但仍非用不可的限制。既然实行聘任制, 当然要聘请品学兼优的具有优秀教师潜质的人才。在日常教学工作中, 注重能力, 不搞按资排辈, 大胆任用热爱教育事业、有创新精神的青年教师, 利用进修、学术交流等各种途径大力培养青年教师, 使其快速成长为教学主力、科研骨干, 逐步打造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名师。只有这样, 才能形成自己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相对合理的教师队伍, 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色, 树立自己的品牌。

2. 加强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

教学管理人员必须树立全心全意为师生和教学服务的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现代教育管理理念。在明确学校发展目标后, 充分了解学生、教师等各方的各种需求, 来提高自己的服务质量, 切实承担为教学服务的功能。在面对教工和学生的切身利益时, 应充分考虑各方利益, 做到公正性和服务性。作为教学管理人员, 既要懂得教育科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管理等基本原理, 又要掌握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等规律, 熟悉现代化教学管理手段。除了学习不断更新的教学管理系统, 更应该从根本上提高自己的能力, 紧跟最新教学动态, 积累经验, 总结教训。

3. 实行教考分离

民办高校若要提高教学质量, 实行教考分离已经势在必行。首先, 教考分离可以解除教师每次考试前繁重的命题任务, 使教师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辅导学生, 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以修改教学方案, 提高教学效果。其次, 教考分离由教务主管部门根据试卷库组成试卷, 使其摆脱个人经验的束缚和主观意识的影响, 使试卷的质量和难度相对有了保证, 既能真正反映出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师的教学情况, 又能充分发挥考试的功能进而达到考试的目的。通过对考试结果的分析, 找出问题所在, 使教师获得高质量的反馈信息, 为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强有力的证据。第三, 以教考分离制度为基础, 加上严格的考场管理, 使考试结果较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绩, 较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 从而对学生掌握知识和能力的情况做出较客观的评价, 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公平竞争的良好条件, 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树立良好的学风。

4. 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民办高校应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提高。因此, 建立和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质量目标, 要基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特点, 把学科本位的评价观念转向能力本位的评价观念上。要求教师的教学要正确把握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结构, 从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师教案、课堂教学及考试等多方面, 体现技能优先, 突出职业特色。学校内部评价必须随着社会外部评价进行适当调整。对历届毕业生进行质量跟踪, 向毕业生了解本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社会适应性, 及时获取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评价意见, 由此分析学校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方面是否存在问题, 以便更好地改进教学工作, 提高教学质量。

民办高校经过20多年的发展, 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教委成教司原司长董明传说得好:“社会力量办学给国家排了难, 给家长解了忧, 给青年成才开了路, 给教育革命创了新。”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相比, 办学时间短, 在管理体制、资金筹措、生源、师资队伍等方面都存在不足。然而, 纵观世界, 很多著名的私立大学, 如美国的哈佛大学、英国的牛津大学等等, 在其创建初期也有过财政困难、学生人数少等很艰难的时期。民办高校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需要一段时间继续发展, 社会各界应给予民办高校更多的理解与支持, 多给民办高校一些时间。我们期望着若干年后, 中国民办大学也会出现和北大、清华齐名的学府。

参考文献

[1]郭占元.民办高校亟待构建教学质量评估体系[J].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7, (1) .

[2]马东旭, 侯坤.改革考试方法提高教学质量[J].华北工学院学报 (社科版) , 2004, (20) .

[3]陈玉君.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的创新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 2010, (3) .

[4]钱志发.大众化视野下的教育质量与教学质量辨析[J].教育与职业, 2009, (12) .

[5]李萍.浅谈高校教学管理队伍素质的建设[J].商情, 2009, (29) .

民办高校教学质量管理 篇2

本文从产品质量管理的`角度对高校教学质量进行分析,寻找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探求解决途径.从市场需求出发分析高校的质量标准;从教学工作这一生产过程分析高校教育方式和激励机制.

作 者:张广德 郭成苇 作者单位:张广德(河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郭成苇(开封教育学院)

民办高校实践教学管理研究与实践 篇3

【关键词】实践教学检查;目的;内容;原则;流程再造

实践教学是高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教学质量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高校人才培养的整体水平,对学生未来的就业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教学检查是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是高校实施规范化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1.实践教学在民办高校教学中的地位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深层次看,暴露的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模式与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实际需求脱节。民办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后起之秀,这就决定了它要在当前高校扩招、生源质量和数量面临急剧下降的严峻形势下求得生存之地,就必须要以市场为导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己任,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突破口,通过专业建设规划和课程改革,以应用能力为主线构建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与培养方案,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注重学生在实验、实训、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性课程中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检查是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活动的重要环节,民办高校更应对其加以高度重视。

2.实践教学检查的目的和作用

通过实践教学检查,对学院的实践教学工作状况和教学秩序做出客观的评价,在此基础上,分析和研究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建立稳定的教学秩序。通过检查,促进教学改革、课程建设和管理创新、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水平,培养更多的社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

3.实践教学检查的内容

实践教学检查按照检查的不同阶段各有所侧重,但一般应涵盖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教师的课前准备、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进度、教学效果、作业布置和批改等情况;学生的课堂纪律、到课率、学习兴趣、作业的完成情况等;教学服务保障部门的服务质量、设备的运行状况、环境卫生和安全状况、资源利用情况等;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的组织、进度、效果等情况。

4.实践教学检查的原则

实践教学检查是一项很细致的工作,要使这项工作顺利有效实施,应遵循以下几原则:(1)目的明确,内容清晰。(2)组织有序,方法得当。(3)分工明确,.责任到人。(4)日常检查与阶段性检查相结合。(5)自查与检查相结合。(6)全方位检查与重点检查相结合。(7)检查结果与处理纠改相结合。(8)教学检查与绩效考核相结合。(9)教学检查与工作流程相对应。这些原则是在实践教学管理中总结出的宝贵经验,应严格遵循。

5.教学检查的流程设计

为了使实践教学检查工作有序进行,达到检查的目的,在实践教学检查的流程设计过程中,应以查找主要问题和关键影响因素做为教学检查工作的核心目标,注重检查效果,避免流于形式造成不必要的人、财、物、时间、信息等资源的浪费,将查找主要问题点数量的多少和寻求关键影响因素质量的高低做为衡量教学检查质量的重要指标,为进一步制定和采取相应措施奠定一定的基础。

6.实践教学检查结果的运用——处理、改进、流程再造

实践教学检查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检查查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带有共性和比较突出的教学管理问题并经过统计、整理、归类后对所发现的主要问题进行有效处理,从问题入手,按照SMART原则,运用5W2H等管理方法和工具,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关键影响因素,制订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措施和方案,通过工作改进、流程再造修正影响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环节,以达到提高工作质量、服务质量和教学质量的目的,为实践教学管理进人更高一级的PDCA循环奠定基础。

7.实践教学检查的实践

我院实践教学管理处按照教务处下发的“关于组织实2008-2009学年第二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查的通知”要求,组织相关人员本着实事求是、认真细致、以查促教、以查促改的原则对全院的实践教学情况进行了为期2周的全面检查。通过检查发现:全院实践教学总体运行状况比上学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绝大多数任课老师能认真履行教师岗位职责,课前准备充分,上课精力集中,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能耐心细致地进行解答,学生学习的兴趣较为浓厚,师生对教学服务保障部门的服务基本满意,实验(训)室整体环境卫生情况良好,安全无重大隐患。经检查统计,本学期我院实践教学课程都能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全部开出,实验(训)室整体利用率较低,学生到课率不高。

在检查过程中发现了一大批认真负责、严格要求、爱岗敬业、精益求精、深受学生喜爱的代课老师;辅导员、班干部亲自清查到课学生人数,课堂纪律井然、学生学习兴趣浓厚的“优秀”教学班级;干净整洁、摆放有序的“样板”实验(训)室。

虽然全院实践教学课程的运行从总体上比上学期有了明显的改进,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7.1 实验(训)室总体利用率不高

其主要原因在于:部分专业生源骤减和课程设置或教学安排不当等原因造成个别实验(训)室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甚至失去了存在的理由。对这种实验(训)室在不影响理论教学的前提下有必要采取:调整课程结构或教学计划,适当增加实践教学课时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比重,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基本处于“闲置”状态下的实验(训)室进行必要的撤并——运用现有的资源改造或整合,形成一批专业急需而因各种原因尚未建设、建设中可以利用现有“闲置”资源的实验(训)室;对一些在时间上要求不高、上下学期安排不均衡的实践教学课程,可以从教学计划入手,以资源为导向,合理设置和调整教学计划,使该实践教学课程达到资源与时间的均衡配置,最大限度地提高实验(训)室的利用率。

7.2 个别代课老师未能尽职尽责,对学生不负责任,教学方法缺乏创新致使学生对课程

缺乏应有的兴趣,上课期间打瞌睡、玩游戏、上网聊天、随意进出的现象时有发生,学生满意度不高。产生这些问题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代课老师缺乏应有的责任心,解决这些问题最有效地办法就是教学管理部门、班级辅导员、学生班干部齐抓共管,完善并真正落实专、兼职教师绩效考核与奖惩管理制度,建立畅通快捷的教学管理信息通道,实现教学的全过程监控、全员共同参与,真正形成以学生为中心,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突破口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

7.3 个别教学班级纪律松散、到课率低

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辅导员责任心不强,对学生的日常学习缺乏应有的动态跟踪管理和指导,对学生要求不严;代课老师不注重教学效果,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未能被激发起来,产生厌学逃课的情绪。为了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建议建立并落实辅导员跟班听课制度,将辅导员每个学期跟班听课的次数作为绩效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并设计合理有效的督查流程,让辅导员在跟班听课中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将到课率低的主要原因彻底挖掘出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使学生真心实意地回到课堂中来以获取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技能。

7.4 教学管理的基础性工作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从这次检查的情况看,实验室记录本的填写比上学期有了明显改进,如金贸学院王院长在9周教学期内亲自对记录本的填写情况进行了6次专门检查,对发现的问题亲手在记录本上做重要批示,这种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和领导特有的个人魅力在影响着周边的管理人员、代课老师,使实验(训)室管理走上了规范化的轨道。而个别实验(训)室专职管理人员对此置若罔闻,我行我素,既不将全院实验(训)室管理的相关规定向师生传达,也不将实验(训)室的日常运行情况进行例行检查和督促改进,师生通过记录本反映的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解决,记录本形同虚设,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信息传递功能,使许多细小的问题难以迅速得到妥善解决,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使任课老师感到填写记录本是一种额外的负担,便产生一种应付差事、敷衍了事的消极甚至抵触情绪。要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归根到底还是如何完善并有效地将各项管理制度落到实处,形成凡事有人抓、凡事有人管,从小事做起、把小事做好,夯实基础、求真务实的运行机制。

7.5 学生、管理人员、任课老师的节约意识、成本意识普遍较为淡薄,有待于进一步增强

随着夏季的来临,实验(训)室各种电器设备的启动比平时明显增多,人走灯亮,人走风吹的现象随处可见。各级教学管理部门有义务有责任倡导广大学生、管理人员、任课老师从自身做起,把节约能源、降低成本变成一种自觉的行动,并把这种活动做为每个教职工和广大学生一门公共必修的实践教学课程,这种良好的习惯是一种财富,可能会使学生享用一生。

总之,通过这次期中教学大检查,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学院实践教学管理所取得的可喜成绩,更让我们发现了实践教学管理中存在的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只要全院上下思想重视,各部门通力协作,我院实践教学管理工作一定会上一个新台阶,学生“学得有用,学了受用”将会真正落到实处。

8.结束语

实践教学是高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人才培养的整体水平,实践教学检查是实践教学管理的重要环节,理应引起教学管理部门和高层领导的密切关注和重视。

参考文献

[1]杨中秋,杨卫东.高校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的研究与探索[J].实验室科学,2007,(4):

10-12.

[2]王友存,陈万强,苏晓明.构建新型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2007,559(27):

28-30.

[3]陈步云.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培养创新人才[J].中国大学教育,2007,(10):75-76.

[4]马殿平,施宙.创新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0,(7):77-78.

[5]洪金德.加强毕业环节的教学与管理[J].化工高等教育,2002,(4):63-64.

[6]王贤生.论高校教学管理者信息素养的培养[J].高教探索,2008,(1):96-98.

民办高校教学质量管理 篇4

一、《管理学》课程的特点和教学目的

( 一) 课程特点

管理学不仅是管理类的专业基础课, 而且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高等院校管理类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

1.《管理学》是一门综合的交叉性学科

从影响管理活动的各种因素上看, 除了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这些基本因素外, 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等对《管理学》也具有一定的影响; 从《管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相关性上看, 它与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等都有密切关系, 是一门综合的交叉性学科。

2. 理论多而复杂, 实践性和灵活性强, 不易掌握

《管理学》涉及的领域十分广阔, 它需要从不同类型的管理实践中抽象概括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管理思想、管理原理和管理方法。《管理学》课程体系包含的理论体系较复杂, 其中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等职能模块与实践活动紧密相关, 理论应用于实践活动的灵活性较强。因此, 学生不易掌握管理理论的灵活运用。

3. 大多数的高校在低年级开设《管理学》课程

低年级学生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较少, 社会经验不足, 管理经历更是甚少, 学生对《管理学》的理论认识和感性认知有一定的难度; 但低年级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度较高, 在课堂上的参与意识较强, 较容易接受新的管理理念, 这对《管理学》的课堂教学起到积极的作用。

( 二) 课程教学目的

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理论性、科学性和艺术性兼而有之的应用性学科, 该课程旨在让学生树立现代管理的思想观念, 掌握和运用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提高自身的管理素质,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理论素质和实践技能, 并通过实践技能训练,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

二、民办高校《管理学》课堂的教学管理现状

( 一) 民办高校学生的特点

民办高校学生的录取分数相对偏低, 知识架构和理解能力相对较弱, 学习自主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较低, 自我约束力较差, 个人意识较强, 班级营造的学习氛围不浓, 课堂纪律依赖于教师的课堂管理。但自尊心较强, 教师不能过于直接地进行批评教育, 而且民办高校的学生对考进民办高校存在一定的心理落差, 对适应学校管理制度等方面带有一定抵触情绪。

( 二) 学生从事管理与被管理的经历参差不齐

民办高校学生的生活经历不同, 他们在学习、生活中充当的角色不尽相同。有的学生有过管理经历, 他们对《管理学》的认知速度较快, 但有的学生一直处于被管理的位置, 他们对《管理学》课程内容的兴趣较弱, 这为本课程的学习形成了障碍。

( 三) 大班授课, 课堂约束力弱

《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活动通常采取大班授课, 教师很难兼顾每个学生的授课需求, 尤其靠后排的学生很容易溜号, 学生的个人行为直接会影响整个班级的课堂秩序。因此, 大班教室的课堂约束力较弱, 课堂管理的有效性可能降低, 教学效果可能下降。

( 四) 灌输理论多, 操作实践少

《管理学》课程的理论知识较多, 大部分教师在课堂上偏重于管理理论的传授, 忽略了此课程的实践性强的特点。在课堂上大量灌输的理论偏多, 结果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下降, 学生自然而然地出现了应试思想, 抑制了学生操作能力的提高。

( 五) 大多课堂以教师为主, 学生为辅

由于《管理学》课程的理论知识较系统, 教师在传授知识点的同时, 很容易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处于辅助的、次要的位置, 学生只会对感兴趣的理论话题聚精会神, 但与自己关系不大的知识内容就会忽视。

( 六) 课堂考核标准不明确

《管理学》课程的课堂考核形式很多, 比如考查出勤情况、课堂听课表现、课堂互动表现、课堂测试考核等, 除了考查出勤情况比较客观之外, 较难设定其他考核形式的标准。原因是本课程除了部分章节设置了计算题之外, 其他章节的考核均是学生的课堂行为表现和语言表达表现。《管理学》课程的实践性特点, 对本课程的课堂考核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七) 大多教师未接受过正规的师范教育

虽然教师在考取高校教师资格证或岗前培训时, 曾参加过《高等教育法规》《高等教育学》《高等心理学》和《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等课程的培训, 但此培训不能使每位教师真正学会教学。

除此之外, 《管理学》课程对教师的知识面有很高的要求, 如果经验不足, 就会出现照本宣科的情况, 学生对这样的教师非常反感, 从而引起学生在课堂上的聊天、玩手机、睡觉等溜号情况, 很容易出现以点带面的现象。

三、提高《管理学》课堂教学管理的策略

( 一) 针对学生特点, 注重教育疏导

注重教育疏导就是在管理工作中发挥思想教育的作用, 把思想教育渗透到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之中, 使思想教育与管理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 做到管中有教, 教中有管, 管教结合, 使之溶为一体, 常言道: “管人先管心”。作为教师, 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 认真观察和分析学生出现的各种状况, 合理安排课堂内容, 在达到知识目标的基础上, 还要注重情感目标的教育。教师应消除学生对民办高校层次的误解, 树立自信心, 只要学到扎实的理论知识, 不断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 民办高校学生在社会上的认可程度会越发增强。

( 二) 使学生树立管理与被管理的双重地位

在《管理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向学生渗透每个人都具备双重身份。在未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 每个人都会参与到管理与被管理的活动中。如果一个人不是管理者, 但他也处于管理地位, 每个人必须管理好自己, 使个人的知识能力、技术能力不断提高, 在上级领导的指引下, 通过与别人的合作, 做出优异的成绩, 被领导赏识, 得到相应的管理地位, 这就从被管理者向管理者进行了转变。因此, 在《管理学》课程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管理与被管理的双重身份, 学好此课程, 不仅可以学到如何做好管理工作, 也会学到如何做好被管理的角色。

( 三) 大班授课, 合理安排教学手段、教学方法

在《管理学》的大班授课过程中, 通过合理安排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既降低了大班教学存在的问题, 又能使此课程的理论和实践环节更紧密起来, 进而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1. 教学手段多样化

教师在进行大班授课时, 应采用多媒体和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进行讲授。

多媒体教学既可以在课堂上展示图片、音频、视频等声色并茂的资料, 以阐述枯燥的教学内容, 又可以利用多媒体软件为学生准备大篇幅的案例内容, 使学生对案例内容和问题更加熟悉、理解, 还可以节省案例的阅读时间。

多媒体课件的优点很多, 但也存在缺陷。大量篇幅的知识点在多媒体上显示, 使学生对重要知识点的掌握不够牢固, 这就需要教师做板书教学, 将重要的知识框架在黑板上显示, 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把握。

2. 教学方法丰富化

结合《管理学》课程的特点, 单一枯燥的进行讲授教学, 不但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会影响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灵活运用“教师讲授和问答教学”、“课堂讨论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模拟教学”、“网络课程”等多种交互式教学方法, 从教师主体地位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 借助学生个别学习、小组学习、大组讨论、情景表演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 由此形成一个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统筹兼顾的教学方法体系。

( 四) 明确课堂考核标准

在课程开始的第一节课, 教师应将期末成绩里的平时成绩进行分配。例如, 平时成绩30分。其中课堂考勤占10分, 明确旷课、事假、病假、迟到等分数分配; 课堂表现占10分, 明确课堂回答问题的踊跃程度、课堂上的认真情况等分数分配; 课堂作业占10分, 明确作业质量、小组合作程度等分数分配。

( 五) 提高教师的自身水平

《管理学》课程的授课教师在经验不足时出现的照本宣科情况, 必须避免。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业务水平和授课技巧, 使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工作充分认可, 以提高教学效果。

1. 认真准备课堂的教学内容

在熟知书本上教学内容的基础上, 提炼出知识点的精髓, 形成本节课的知识结构; 结合知识点找到相关学科、领域的内容, 以扩充整堂课的知识量; 按照课程内容, 通过网络、书籍资料等渠道寻找相关的案例或参考资料, 最好是最近发生的、学生感兴趣的、直接说明本节课内容的新闻事件、国家政策等等。

2. 阅读大量书籍

《管理学》课程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交叉性学科, 它涉及到的领域非常多, 这就要求教师在业余时间大量阅读书籍、杂志等, 开阔自身的眼界, 丰富自身的知识, 为日后的教学工作准备充足的资料来源。

3. 向周围的老教师学习

多听老教师的授课过程, 从中总结教学经验, 以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经验是积累起来的, 通过观摩、实践, 找到自身的不足, 自身的业务能力才能不断提高。

4. 努力提高科研能力

在教学工作的同时, 教师应积极参与到科研工作中。通过教学和科研工作的结合, 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科学研究, 阅览前辈们积累的经验, 才能使教学实践更具体、更生动, 科研工作更有深度。作为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 必须做到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齐头并进。

四、结论

课堂教学管理工作好坏直接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 采用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管理策略, 对提高民办高校的教学质量具有较大作用。针对《管理学》课程的性质特点和民办高校学生的生源现状, 关于本课程的课堂教学管理课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摘要:针对民办高校《管理学》课堂教学的管理策略进行了探讨。首先分析了此课程的特点和教学目的, 然后分析了民办高校《管理学》课堂的7个方面的教学管理现状, 最后针对管理现状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五个管理策略, 以提高《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关键词:民办高校,管理学,课堂教学,管理策略

参考文献

[1]刘桂枝.大学生课堂管理问题及对策思考[J].价值工程, 2013, (8) .

高校教学管理论文 篇5

论文摘要: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提高高校教学管理水平,从而全面促进教学改革,进一步提升教学水平,已经成为高校面临的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本文论述了“以人为本”理念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必要性,并就如何构建以人为本的高校教学管理模式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目前,高校的教育改革由封闭式教育转型为开放式教育,继承式教育转型为创新教育,职前教育转型为终身教育,整齐划一的教育转型为个性化教育;强调多元、崇尚差异、主张开放、重视平等、推崇创造、否定等级的教育思想成为现代教育的主导;人性化、信息化和终身化早已成为教育的价值取向并正在成为教育的明显特征,因此,我们必须构建一个以人为本的高校教学管理模式,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培养创新型人才,推进高等教育更好、更快地发展。

1.构建以人为本的高校教学管理模式的必要性

1.1有利于高校教学管理的改革创新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习惯于计划性、监控式的管理,各种教育教学管理比较重视统一性,不论学生间的差别有多大,学校教育方案一致,教学模式整齐划一,忽略了以学生的需求为本和学生作为学习主体所享有的权利,同时也忽视并限制了学生个体差异性和多样化发展。“以人为本”强调的是教育应当以培养人为目的,即一切工作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最终目的,故高校在教学管理中应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体制,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主体意识和自我调节能力,从人的全面发展着眼来培养人,并在教学管理的方方面面具体予以落实。同时,更应激发教师群体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尊重教师的情感需求,使他们重视培养、激发和爱护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以人为本的高校教学管理就必须时刻随着学生的需求和教师的创造不断改革创新[1]。

1.2有利于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教学管理是为实现教育目标,根据一定的原则、程序和方法,对教学活动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过程。其实质就是设计和保持一种良好的教学环境,使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高效率地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这是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性因素。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教育时代,学生对高校所提供的教育教学服务应当具有自主选择权,尤其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正是强调“人是管理活动的主体,是管理的核心和动力”,发挥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和参与精神,突出人在管理中的中心地位,而且要实现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完成受教育者自我成长和自我教育的管理目标,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能力,全面提高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1.3有利于教学管理人员发挥潜力

目前,在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道路上有许多新问题是前所未有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学管理人员只埋头做那些做过的事情,那么这所学校的管理就会变得墨守成规,停滞不前,甚至倒退。只有不断创新,教学管理才能持续健康发展。强调以人为本,发挥管理人员的创新潜力,更具有重要意义。这不仅需要教学管理人员自身有意识地学习和积累,学校也应该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有意识地培养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1.4有利于创建和谐的教学管理环境

高校的重要活动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合作,一切教育关系主要是围绕着人与人之间来展开。人的因素在学校教育和管理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全体师生既是教学管理的客体,又是教学管理的主体和学校的主人。树立“以人为本”的和谐服务意识,承认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致力于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通过最大限度地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教育人和服务人,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使每位师生员工自觉地成为教学管理的参与者和维护者,从而构建和谐的教学管理环境,使整个校园达到和谐与统一。

2.构建以人为本的高校教学管理模式的对策

2.1把关注学生发展放在首位

教师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是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教师要关注每个学生,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是泥土,可以烧成砖瓦;是铁矿,可以百炼成钢;是金子,就可以放出光彩。在哈佛大学350周年校庆时,有人问:学校最值得自豪的是什么?校长回答:哈佛最引以为豪的不是培养了6位总统,36位诺贝尔奖获者,最重要的是给予每个学生以充分的选择机会和发展空间,让每一颗金子都闪闪发光。教师所做的一切工作就是让每个学生都发挥出自己的才能。

2.2让学生参与教学

教师要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教学过程应该是学生体验生活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的表情如何,内心的体验有无,态度的肯定与否,教师都应感悟到。这就要求教师多创造让学生参与的机会,例如在讲授目前一些社会热点问题时,安排学生上讲台讲课;复习提问时让学生自己提问、自己回答;增加学生自主实验的机会,等等。总之,通过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教与学互动起来,达到教师善教、学生乐学的完美境界[2]。 2.3尊重学生的个人选择

在高校教学管理中“无视学生权力的存在将被证明是一个严重的错误,学生应该在学校事务中拥有自己的发言权”[3]。这就要求学校要给学生提供选择机会,包括学习时间、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等,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最大的张扬,这其中包括尊重学生的个人生活、课程专业的自由选择、价值观的自由表述和对学生个人创造能力的认可等多个方面。因此,高校在教学制度与管理建设中,应坚持“通才教育、按类教学”的原则,树立“加强基础、淡化专业、重视能力、力求创新”的教育理念,实施弹性教学,充分尊重、理解、关心学生,切实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及其对发展的不同要求,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提供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并给予及时的指导,帮助他们获得成功,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这样才真正得为发展学生个性,支持学生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2.4让教师成为教学管理的主体

长期以来,高校教学管理存在着严重的行政化倾向,人们把教学管理单纯地理解为对学生和教师的行为管理,教学管理者往往是凭经验和权利意识指挥教学,教师只能被动地教,在教学管理与重大教学改革中没有发言权[4]。坚持“以教师为本”就要最大限度地调动与发挥教师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真正成为高校教学管理的主体,自觉、自主地参与教学管理过程[5]。因此,高校应构建一种公平、公正的人文氛围,给教师提供心情舒畅、自由发展的平台,能够让教师把学校的发展目标、教育教学改革目标当成自己的个人发展目标,将学校利益、教师群体利益与个体利益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例如,在学校定位、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教学方法及教学改革等方面,充分尊重教师的意见。在学科建设、课题申报、教学评估、职称评定等方面,要充分发挥校学术委员会、教学督导组专家的作用,使行政管理职能和学术管理职能有机融合,真正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和效率。

2.5建立“以师为本”的教师激励机制

目前高校教学管理的主导方式应该是激励,激发教师的动机,诱导教师的行为,发挥教师的内在潜力,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保证学校培养人才建设一直处于最佳状态。因此,激励的过程就是调动教师积极性的过程。激励是全方位的,不仅有物质形态的激励,而且有精神形态的激励,单纯的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都不能解决学校动力不足的问题。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既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建立符合本校高等教育特点的物质激励机制,又要结合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建立起符合国情和本高校实际的精神激励机制。

2.6建立完善的教师培养体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要高度关注教师自身的发展,高校教师的培养教育也应该是一项全方位、多渠道的系统工程,政府、社会、学校和个人都是这个系统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子系统,各部分之间要有明确的目标任务、具体的工作计划、完善的管理办法,才能保障教师培养工作的系统化。目前,高校教师培养模式主要还是校本培训、网络培训、定期举办多样的活动,不够完善,要想提高高校教学管理的成效,就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科学、合理的教师培养体系。

3.结语

无论从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教育的要求,还是从教育自身发展来看,当前高校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构建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模式,让教育管理者、教师和学生齐心协力,通过一些行之有效的方式和手段进行科学规范的管理,真正实现教学管理的人性化,使教学管理达到较高的水平和层次,促进学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肖玲.以人为本的高校教学管理问题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xx,(6).

[2]高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J].文教资料,20xx,(9).

[3]殷兴东.高校管理中贯穿“以人为本"的方法研究[J].教学研究,20xx,(6).

[4]袁希.坚持以人为本优化高校教学管理[J].大科技,20xx,(4).

民办高校教学质量管理 篇6

关键词:民办高校;教学质量;控制体系

进入21世纪以来,为了提高国民整体文化水平,我国高等教育已经由传统的精英教育开始向全民教育进行转变,这也促使我国民办高校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然而,民办高校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在多个方面还是与我国普通高校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如硬件设施、师资力量、教学质量等。加强民办高校教学质量控制体系的研究和实践,提高我国民办高校的教学质量是十分必要的。

一、民办高校教学质量控制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截至2015年(以下所有调查数据均截至2015年),我国全国高等院校的在校学生人数已经突破了3700万,毛入学率达到了40%,高于国际平均水平,已经进入了大众化教育发展的阶段。尤其是进入“十一五”之后,我国出台了相关政策,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进行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改革,为提高我国高等院校的整体教学质量进行宏观调控。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有各类高校2852所,其中民办高校722所,所占比例为25.3%,民办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所以,加强我国民办高校教学质量是十分重要的,它对我国高等教育整体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

二、民办高校教学质量控制体系在研究与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条件方面

虽然我国政府在改革民办高校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并投入了很多资金,但同普通高等院校相比还是具有一定的差距,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民办高校与普通高校相比,在学校硬件设施的建设上还较为匮乏,尤其是在实验室的建设方面所投入的资金和精力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导致学生无法正常进行相关的实验和训练。

(2)民办高校所录取的学生同普通高校比,在学习基础、能力、习惯等多个方面都有一定的差距,在相关的实践和训练中也显得较为被动。

(3)民办高校教师绝大多数都是从毕业生中直接招聘,这种招聘方式会使得很多教师缺乏一定的教学经验和实践能力,难以培养出能力优秀的学生。

(4)由于民办高校师资力量薄弱,缺乏相应科研能力,不能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研究,致使学生也缺乏相应的研究能力。

(5)民办高校与社会企业缺少紧密联系,校企联合缺乏,校外实习基地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少与企业接触,无法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6)很多民办高校为了在短时间内提升在全国高校中的排名,将绝大部分的精力都倾注在学术研究上,忽略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使得民办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缺乏实践能力。

2.教学实施方面

民办高校除了在教学条件方面存在很多问题之外,在教学实施方面也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制订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民办高校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只设理论课程,缺少了实践动手环节,造成民办高校和很多普通高校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上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2)教学计划的制订和执行相脱离。民办院校所制订的教学计划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有些院校甚至随意改动教学计划的内容,大大影响了民办高校的教学质量。

(3)制订教学计划的程序存在很多问题。在民办高校制订教学计划的过程中,由于学校教师本身能力有限,所制订的教学计划要么完全照搬其他普通高校已经成熟的教学计划,要么所编出的教学计划整体结构搭配不够合理,课程设置不是缺乏关联性就是缺少相关的实践教学,导致民办高校的教学质量缺乏有力的保障。

(4)教学理论和实践相互脱离。通常民办高校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对学生只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不能带领学生进行相关的实验。教师没有一定的实践经历,在讲授理论知识时极容易与实践情况相背离。同时,实验教师也缺乏相应的理论知识,对于教学内容的更新缺乏了解,实验的方法一成不变,使教学理论和实践严重脱节,降低了教学质量。

3.质量控制方面

在对教学质量进行控制的过程中,民办高校不仅要对理论教学进行质量控制,还需要对实践教学进行质量控制。应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质量控制制度和措施,提高民办高校教学的整体效果。但到目前为止,民办高校在质量控制方面还存在下面几点问题:

(1)在监控教学质量的过程中,民办高校通常只重视理论教学计划的实施,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较好,但是忽略了实践教学工作的开展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民办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实践能力。

(2)当前,很多民办高校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建立具有本校特色的质量控制体系。对于教学实践中各种信息数据的处理,有些民办高校还采用人工的方式,没有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致使教学管理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3)绝大多数民办高校各职能部门都缺乏一定的约束和监管,使教学质量的控制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三、民办高校教学质量控制体系构建的措施

1.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控制体系

教学质量控制工作是质量控制系统中十分重要的构成部分。对于教学质量控制体系的建设,民办高校的各级领导应提高重视程度,组建教学质量检查小组,由学校的高层管理人员领导。教学质量检查小组成员应由学校内部拥有资深教学管理经验的教授或副教授组成。教授或是副教授经常在教学一线进行教学,可以通过听课、查看教师授课教案、直接对学生进行询问等方式了解授课教师的教学质量,对教师教学质量进行综合检查、监督。根据检查小组的反馈信息,教师可以与同行进行交流,探讨在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发现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正,使教学质量不断得到提高。此外,针对教学计划或是教学内容中存在的问题,检查小组应及时向学校领导反馈,校领导再根据具体需要安排相关工作人员对教学内容和计划进行完善。通过高校多年的实践,检查小组在控制教学质量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也是提高民办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

2.采取学生自主评价教学质量的方法

教学质量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成果。采取学生自主评价教学质量的方法,让学生成为教学质量控制体系中的重要参与者,这样能够有效地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全方位的控制。可以通过开展座谈会的形式,让学生给教师的教学提出建议。同时,学校还可以通过采取不记名问卷的形式,让学生对教师整个学期教学质量进行评价。学生的评价结果由学校的教务管理处统一进行汇总,反馈给每个授课教师,让授课教师了解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有利于改善授课教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学生自主评价教学质量方法的实施不仅能够体现出高校以学生为教学核心的理念,满足学生在学习上的需求,还能够提高教师对学生的重视程度,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3.设立健全的教学检查体系

教学体系的检查应分三个阶段进行,即学期开始、期中和期末。在学期开始对教学进行检查,主要是查看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等方面的制订情况和所有实验仪器设备的保养状况,确保该学期的所有教学活动能够顺利开展。期中对教学进行的检查,主要是查看授课教师对于学期初制订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的落实情况与执行情况。期末对教学进行检查,主要是查看教师在该学期完成任务的情况,以及期末试卷的命题、考核等。通过这三个阶段对授课教师进行检查,有利于加强教学质量的管理,提高民办高校的教学质量,对于营造良好的教学和学习氛围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总之,实践教学活动和理论教学活动具有紧密的联系,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方面缺一不可,具有无法取代的作用。理论教学活动主要是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而实践教学活动则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民办高校现阶段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因此,采取有效的教学质量管理措施,不仅对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还能促进民办高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险峰.民办高校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1,2(3):7.

[2]郭晓娜,闫春生.民办高校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探索[J].价值工程,2011,11(35):234.

[3]刘翠兰.民办高校教育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构建的探索与实践[J].当代教育科学,2011,6(23):53.

[4]柴文妍,章曙光,李爱兰,等.民办高校实践性教学环节质量控制体系研究[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1,4(6):46.

[5]郑建林.民办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241.

[6]陈新民.构建民办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保障体系[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1(1):10.

[7]胡海智.民办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的研究与思考[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09,1(2):79.

[8]刘亚雷,张硕,赵莹.民办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赤子,2015,5(7):77.

民办高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 篇7

1. 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不受重视

一直以来,民办高校认为专职教师的教学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学校整体教学质量,影响学校的招生数量,极大地忽视了高校的“幕后工作者”———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在进行人员招聘与甄选的过程中,往往以专业教师为主导, 教学管理人员的地位普遍偏低,对其学历、专业不做过多要求。

2. 教学管理队伍的人员流动性较大

随着民办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招生比例逐年增加, 教学管理人员比重逐渐下降。一方面,由于民办高校性质的特殊性,主管系部工作的院长、主任大多由外聘或退休教师兼任,缺乏管理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自有管理者的教学、科研任务较重,对教学管理工作兼顾较少,使得基层管理人员的工作节奏加快,工作量逐步增加,从而使年轻教师工作积极性较差,管理水平下降,影响教学质量。

3. 教学管理队伍的素质有待提高

由于高校教学管理要求行政人员实行坐班制,因此, 拥有教育管理类专业的毕业生更愿意选择专职教师岗位, 很大程度上导致高校教学管理人员都是非教育管理专业毕业,甚至是由本校毕业留校生。虽然这些人员比较熟悉本校的管理流程和模式,但没有经历专业系统的理论学习,且缺乏管理创新精神,限制了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改革进程。

二、加强民办高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的措施

1. 制定相关措施,加强对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的重视程度

建立一支稳定的教学管理队伍,必须转变领导者的观念,提升领导者对教学管理队伍专业化的认识。一所高水准的大学,不仅体现师资队伍水平、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 还需要拥有一支懂理论、懂管理的专业化教学管理团队。 因此,需要意识到教学管理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制定教学管理队伍建设规划,重视教学管理人才的引进和发展,改善管理人员的工作环境和条件,配备现代化的办公设备,实现教学管理手段的现代化。

2. 出台激励措施,完善教学管理人员的薪酬体系

民办高校教学管理人员事务繁杂,承担着较大的工作压力,待遇和地位普遍偏低,难以引进优秀的管理人才,阻碍教学管理的创新发展。因此,要求高校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提升管理人员的待遇水平,建立完整的薪酬体系,缩小与专职教师在评职、晋升、薪资的差距; 建立有效可行的绩效考评机制,实行末位淘汰,绩效工资落到实处,而不是评优走过场,摒弃以往的论资排辈的评价方法,鼓励管理人员工作创新,抓住工作重点,提升工作效率,使优秀的管理人员能够脱颖而出; 完善奖惩制度,建立公正、公平、公开的考核方案和奖励措施,使基层教学管理员的工作能力得到有效发挥,不断提升教学管理人员的整体工作水平。

3. 加大培训力度,提升教学管理队伍的专业素养

高校教学质量管理及其优化 篇8

一、高校教学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1. 课堂教学缺乏互动性和实践性

高校传统课堂教学中, 教师希望学生能够认真听讲, 积极回答问题, 而学生对老师的这些要求比较反感, 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 缺乏必要的互动, 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 传统课堂教学比较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 而忽视了更为重要的实践能力的培养, 造成学生眼高手低、高分低能情况的出现, 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以及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创新型人才。

2. 课程设置较为陈旧

高校的课程设置基本都是固定的模式, 很少进行变动。造成部分学生认为所学知识较为陈旧, 实用性不强, 所以学习的兴趣不高。主要表现为:一是高校在设置课程时, 没有做到与时俱进, 不能了解国家、社会、用人单位用人需求的变化。二是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造成学生喜欢的内容教师一笔带过, 学生不喜欢的内容教师重点讲解的情况, 学生处于无奈和被动的地位。三是高校课程改革意识不强, 教材内容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求。

3. 学风不正

学风主要包括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态度、学习目的、学习品质、学习能力、思想状况等内容,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的学习状况, 是影响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高校学风建设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大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自我管理能力不强, 以及迟到、早退、逃课等严重现象。二是不能正确地看待考试, 有很多学生作弊, 影响力良好学风的形成。三是学生不能很好地平衡学习和课余活动的关系, 造成学习时间减少, 不利于专业知识的有效拓展。

4. 教风有待提高

教风主要表现为教师的教学态度、工作作风、思想作风等内容, 是影响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的重要因素, 同时也影响着学风的形成。目前, 高校教师的教风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需要不断进行改善。主要表现在:一是教师在教学上的投入的精力远远不够。目前对高校教师的考评还主要以发表论文为主, 造成教师将大部分精力用在里论文的撰写上, 而减少了对课堂教学的研究。二是教师对学生的管理力度不够。很多高校的教师认为大学生已经具备了自我控制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 所以对学生的管理比较松懈, 造成学生经常迟到、早退、逃课, 上课也不遵守课堂纪律, 考试想办法作弊等严重后果, 不利良好学风的形成。三是一部分青年教师的知识水平和教学经验有待提高。如一部分青年教师还局限于传统教学模式, 忽视了学生的真正需求, 教学内容也相对比较陈旧, 没有将教材内容与时代发展有效结合, 使教师所教、学生所学与社会所需严重脱节。四是重理论轻实践现象严重。

二、优化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的对策

1. 加强对高校课程体系的完善

目前高校课程体系主要存在教材内容陈旧、实践环节薄弱、课程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结构不合理、课程体系整体性差等问题, 其中教材内容陈旧、实践环节薄弱、课程培养目标不明确问题最为严重。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 需要大批的创新型人才, 而目前这类人才严重缺乏。高校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主要基地, 必须认识到自己肩负的重任, 制定相应的措施, 加强对高校课程体系的完善。针对教材内容陈旧的问题, 教师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适当对教材内容进行删减或增加, 在进行备课时, 坚持“以生为本”, 了解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分析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认知个性特征, 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重新进行整理,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满足学生的具体需求, 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在设置基础课程时, 尽量使文理类课程交叉排开, 这样学生可以学习更全面的基础知识。增加选修课课程, 满足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 适应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在实践环节薄弱方面, 加强教学实践环节, 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和实践完美结合, 进而提高实践创新能力。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增开一些学生可以参与其中的实验课、实践操作课等, 鼓励学生经常参加一些课外实践活动, 并将此课外活动的成绩计入学分, 激发学生参与课外实践活动的热情, 这样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就会得到一定的提升。另外, 高校还可以根据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问卷调查、用人单位反馈等方式, 及时对课程体系进行合理、科学、有效的调整, 使高校课程体系始终处于一种良性状态。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2. 注重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

课堂出勤率是评价高校课堂教学能力的主要依据, 有些专业如中文、教育学、历史学、考古学、哲学等, 大学课堂出勤率较低。这就要求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对学生进行深入、全面的了解, 分析造成出勤率低的具体原因, 然后采取相应措施加以改进。通过了解可以发现, 造成出勤率低的原因主要是大学生对这些课程的认识不准确, 存在一定的片面性, 如有些学生认为这些课程中的很多内容中学阶段已经学过, 不需要重复讲解;有些学生则认为这些课程都属于文科性质, 上下联系不是很紧密, 内容也比较通俗易懂, 下课只需看看同学的笔记就能理解和掌握;有写学生认为学习内容太枯燥, 而且在以后学习和生活中也不会用到, 如考古学, 所以没有学习的兴趣;还有些学生没有认识到大学学习的重要性, 认为只要考试及格, 毕业时能够达到毕业生即可。这些影响出勤率的因素要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 通过让学生正确认识大学课程和中学课程的差别、各个教学章节之间的联系、教学内容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作用、正确对待大学考试和大学学习等, 对传统教学教学方式进行改革, 杜绝迟到、早退、旷课等不良行为的出现, 采取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互动式、探究式、讨论式等教学模式,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进而提高课堂教学能力。同时, 教师也要积极引导想学生改变传统的记忆式学习方式, 开展深层次学习, 端正学习态度,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实现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

3. 培养大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 增强大学生的自我约束力

目前, 高校的部分大学生还是以传统的眼光看待考试, 存在严重的消极抵抗心理, 只要不挂科、不补考的想法普遍存在, 他们不会主动思考考试成绩不理想的原因, 更不会采取相关措施提高考试成绩。这与大学考试的目的是严重背离的, 大学考试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督促大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另一方面是为了让大学生通过考试查漏补缺, 使大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进而培养大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 增强大学生的自我约束力。但是随着大学生业余生活越来越丰富, 他们在用在学习上的时间和精力越来越少, 在时间有限的教学课堂内, 教师也不能充分关注大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方式。所以, 大学生要主动探索学习策略, 培养主动学习能力, 增强自我约束能力。这就要求大学生要充分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 认真分析各科考试成绩, 找出具体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如学习态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学习方式等, 然后制定详细的针对性改善措施。如学习态度方面, 要坚决改掉迟到、早退、旷课等不良习惯, 加强自我约束能力, 严格控制懒惰情绪的滋生, 激发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有效增强自我管理能力;做好课堂笔记, 明确教学大纲具体内容和教学难点、重点, 为课后及考前复习提供最有价值的参考;改变传统平时不努力, 考前死记硬背进行突击的学习方式, 注重平时对知识的积累, 这样才能牢固掌握所学知识, 提高逻辑思维能力。然后根据自身学习情况和认知水平, 参考学习成绩优异者的学习方式, 制定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制定切实可行的短期和长期学习计划, 根据计划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和具体进度, 避免没时间就不预习、没兴趣就不学等各种随心所欲的情况;对学习计划执行情况和执行效果进行检查, 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及时进行改正。在这个过程中任课教师、辅导员等要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指导, 协助大学生解决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结语

总之, 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与优化是一件复杂的、艰巨的、长期的任务, 高校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通过对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 不断进行改进和完善, 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为社会主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

摘要:高校教学质量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提高教学质量是高校面临的主要任务。高校的教学质量管理是一项复杂的、艰巨的、长期的任务, 高校要认识到影响教学质量管理的多种因素, 找出相应的改善措施, 优化高校教学质量管理, 提高高校教学质量。

关键词:教学质量,教学质量管理,优化,对策,高校

参考文献

[1]边晓霞.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与优化研究[D].天津:天津理工大学, 2013.

[2]鄢秋红.论高校课程体系设计与创新人才培养[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0 (3) .

[3]王书明, 宋威.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现代化初探[J].科教文汇, 2009 (13) .

[4]覃翠英.ISO9000标准在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 2008.

民办高校教学质量管理 篇9

在我国,绝大部分民办本科高校,都是在上世纪90年代,国家为了缓解教育投入不足与广大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强烈愿望及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级专门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应运而生的。尽管经过了十多年的发展,有些民办本科高校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也办出了一定的特色,但随着国家对公办高校财力支持幅度的不断加大,使民办本科高校的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和管理队伍现状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要求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民办本科高校必须重新审视自己所面临的生存环境。教学质量保障就成为民办本科高校更迫切的工作。而影响民办本科高校教学质量保障的最大障碍首先在于质量文化建设的缺失,这也是民办本科高校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民办本科高校应通过学报、校园网、广播网等载体广泛宣传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对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在全体员工心目中树立质量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的意识,将每位员工所从事的每项工作都与教学质量联系起来,使教学质量保障工作成为每位员工的自觉行动,形成人人为质量保障做贡献的校园氛围,构建全员性、全程性和全面性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以先进的校园文化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

二、找准学校发展定位,调整质量价值取向

民办本科高校的办学历史、文化积淀和办学条件等现状都迫使办学者必须冷静思考学校的办学定位问题。要敢于正视自己的实力远远达不到培养研究型人才的条件,甚至离教学型高校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的事实。应用型人才培养是民办本科高校对自己发展定位的现实选择。民办本科高校应清醒地认识到,不是每所高校都能同时很好地承担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职能的,必须在这三种职能中有所侧重,民办本科高校就更是如此。应该以培养应用性人才为主要职能。

应用性人才培养不以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来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劣,而应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高低作为衡量教学质量高低的标准。学校的教学活动是有输入和输出的产品生产过程,其目的是将毕业生作为产品推向社会劳动力市场。教学质量保障自然应以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为中心,保障每个教学环节都存在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成份,并且对教学过程进行必要的监控。

民办本科高校的管理人员、教师及工作人员大都来自不同类型的公办高校或其它企事业单位,为数较多的年轻教师也是从全国各地的高校毕业不久的。他们的工作经历、学习经历各有不同,对民办本科高校的定位不是很清楚,也不是很关心,其管理方式、评价标准、教学方法等都自觉不自觉地受原来所在学位校的影响。如何使这些来自不同学校、具有不同教育背景的教学人员、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明确学校的定位,树立适应民办本科高校定位的质量观就成为加强质量文化建设的又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民办本科高校要通过制订学校发展规划、教师发展规划、员工发展规划等环节,将教师和其他员工个人的发展与学校发展定位结合起来,激发广大教师、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参与教学质量保障的积极性。树立保质量就是保发展的思想,将个人发展的目标融入学校发展的大目标中去,使教学质量保障工作能顺利进行,并取得预期的效果。

三、健全质量保障机构,落实质量保障职责

高校教学质量保障是一项系统工程,这一系统工程的顺利实施,有赖于教学决策子系统、教学执行子系统、教学评价子系统、教学反馈子系统和教学支持子系统功能的有效发挥。而民办本科高校由于受办学成本的影响,各子系统的健全程度、人员配备及工作条件是制约教学质量保障工程建设的主要因素。要保证基本的教学质量保障活动的顺利开展,至少应健全这些子系统,并落实各子系统在教学质量保障系统中的主要职责。

一般地说,教学决策子系统由学校董事会或校务委员会牵头,教学管理职能部门负责,吸收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和学科建设委员会的主要负责人共同组成。负责根据国家教育方针、教育法律法规、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及产业调整需要,及时听取教学反馈系统收集的教学质量信息,调整学校发展定位、总体发展目标、学科发展规划及资源配置等重大事项。并向教学执行系统和教学支持系统发出相应的指令。在教学质量保障系统中,它接收的信息是来自教学反馈子系统的教学质量反馈信息,输出的是去往教学执行子系统和教学支持子系统的指令,起着神经中枢的作用。

教学执行子系统在教学校长的领导下,由教务处或教学指挥中心组成。负责根据决策子系统的指令对相关的制度、规定和意见等进行修订。并督促各院系按新的要求执行。

教学反馈子系统在教学校长的领导下,由教学督导处或教学评估中心组成。负责随机和定期对教学环节的状态进行实时监控,并及向教学决策子系统反馈在监控过程中得到的信息,向决策系统提供咨询服务。

教学支持子系统由分管人事、财务、资产和后勤等部门的校长和这些部门的主要负责人组成。负责根据教学决策子系统发出的指令,结合教学反馈子系统传递的反馈信息,调整学校人、财、物等资源的配置状态及相关的管理制度,使之更有利于教学执行子系统工作的正常开展,确保教学质量保障工作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下顺利进行。

四、分析生源构成状况,完善教学质量标准

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除了受高校本身的办学水平、物质条件、管理能力和师资状况的制约之外,在很大程度上还要受生源质量的影响。根据我国现行高等学校统一招生制度,加之国家教育政策导向及人民群众传统观念的影响,民办本科高校很难招到学业基础较好的学生。而要面对这样的生源,完成高等教育赋予民办本科高校的育人使命,除了确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之外,还必须要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把握生源实际水平,结合学生发展规划制定出适合自身生源特点的教学质量标准,为教学质量评价提供一个基准。因此,民办本科高校应通过科研处及高等教育研究所等部门,开展专题调研,逐步完善教学质量标准,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及外部环境的变化,适时调整教学质量标准,确保民办本科高校可持续发展。

五、建立教学质量评价制度,明确保障系统运行流程

从控制理论的角度来看,教学质量保障系统是一个闭环系统。当这样一个系统建立起来之后,它只具备了系统运行的硬件条件,要使系统能按照设计者的意图来运行,并取得预期的效果,还必须建立一整套相关制度,再辅之相应的运行流程,通过制度明确系统中各相关部门的地位、作用和职责,使教学质量保障工作有法可依,通过合理的流程设计使各相关部门能有效地利用时间和空间,避免教学质量保障工作在时间和空间上与教学运行工作发生冲突。主要制度包括教学检查制度,听课制度、学生评教制度、教师评教度、试卷评估制度、实践教学管理制度、毕业论文(设计)评估制度等。主要流程包括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流程、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流程、教材管理评价流程、教学设备状态评估流程和教学考核工作评价流程等。

六、加大教学质量奖惩力度,激励教学质量提升幅度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在运行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一些与质量标准不符的环节,也自然会产生执行质量标准较好的环节。诚然,涉及这些环节的当事人会在评价过程中体会到自己在教学工作中的得与失。应该相信,一部分员工会因为好的评价而获得一份荣誉感,从而激发出更大的热情投入到教学质量保障工作中去。另有一部分员工不可避免地会因为不好的评价而自责。并在自责的基础上寻找失利的原因,通过自我调整,纠正工作中的失误。但仅靠员工自觉地感悟来维持教学质量保障系统的运行效果,促进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在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是远远不够的,民办本科高校就更是如此。因而,民办本科高校应通过建立教学质量专项奖励制度和教学质量预警制度和退出机制来加大教学质量奖惩力度。以此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运行注入活力,促使质量保障体系的健康运行。为教学质量的稳定提高提供可靠的保证。

参考文献

[1]陈智文.高校院系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指导手册[M].北京:中国教育出版社,2010.

民办高校教学质量管理 篇10

一、教学管理模式的内涵

1. 教育管理模式的概念多年来, 各个学

科的专家学者对教学管理模式做出了许多定义, 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3种:

(1) 教学管理模式是在一定教育理论的指导下, 对教学管理过程与组织方式所做的简要表述。 (2) 教学管理模式是在一定教育理论的指导下, 对教学管理过程、组织方式和基本结构的分类类型。 (3) 教学管理模式是在一定教育理论的指导下, 在实践中形成的教学管理的活动方式和基本结构, 是可以去做的标准样式。本文所提出的教学管理模式基本是在第三种定义的基础上进行的。

2. 教学管理模式的特点

(l) 理论性。任何一种教学管理模式都是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形成的, 教育管理理论是教学管理模式的基础。 (2) 整体性。教学管理模式是对教学管理过程、全部组织方式和全部结构的分析与归纳。 (3) 操作性。教学管理模式是沟通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中间桥梁, 起着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之中的中介作用。 (4) 稳定性。教学管理模式是经过实践检验后, 经过总结、分析和归纳后而形成的处于理论和实践中间的中介方法, 所以比实际情况更具有稳定性。 (5) 示范性。教学管理模式是在理论指导下对教学管理过程、组织方式和基本结构进行反复研究而构建的一种范本、一种方法, 可以推广, 因此具有示范性。 (6) 简明性。任何一种教学管理模式都必须对所建立的教学管理理论框架、管理活动方式和组织结构进行本质的、有特色的简明扼要的表述。

3. 教学管理模式的分类

从不同的角度对教学管理模式有多种分类, 本文仅对教学管理模式进行二种最基本的分类: (1) 从教学管理理论分类:经验性教学管理模式, 行政型教学管理模式和科学型教学管理模式。 (2) 从管理层次分类:宏观教学管理模式, 中观教学管理模式和微观教学管理模式。

二、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构建科学教学管理模式的一般构想

根据模式理论分析, 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应属于微观教育管理模式研究的范畴。从目前情况看, 由于多种原因所致, 采用或部分采用科学型教育教学管理的高校并不多见。而要实现高校艺术教育教学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 如何构建我国高校音乐教育教学管理模式, 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之一。高校音乐教育教学管理应从以下几方面思考:

1. 建立科学统一、独立的教学管理机构。

根据目前我国普通高校艺术教育教学管理机构设置情况调查及教育部相关文件和发展规划, 建立统一的、独立的教学管理机构是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这样, 会使高校音乐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更加通畅、有序, 更加有利于教学水平、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教学任务的有效实现。

2. 制订全国性高校音乐教育教学指导纲要。

《2 0 0 1艺术教育规划》指出:“力争经过3~5年时间, 推出一批质量较高、特色鲜明的艺术教育课程”。同时, 要“重视普通高校艺术教育教材建设, 逐步建立高校艺术教育教材的评审制度, 积极推荐一批质量高、特色鲜明、深受学生欢迎的艺术教育教材”。编写统一的自成体系的普通高校音乐教材, 制订全国性高校音乐教育教学指导纲要, 是高校音乐教育发展的另一项重要工作, 统一自成体系的高校音乐教材及全国性高校音乐教育教学指导纲要的制订, 是有效地实现高校音乐教学的基本保证。

3. 构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2001艺术教育规划》中指出:“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主, 数量和质量都能够满足学校艺术教育需要的艺术教师队伍, 是提高艺术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具体包括: (1) 提高高校音乐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2) 改进高校音乐教师的培养模式; (3) 加强离校音乐教育教学的科研管理, 提高音乐教师的科研能力; (4) 利用高校师资流动机制, 实行全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三、结论

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是高校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它的发生与发展是一个充满理性的、复杂的过程, 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以及更多有识之士和优秀人才不断参与研究、实践的系统工程。本文仅就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及结合多年实际教学经验的问题进行了粗浅的、不成熟的探析。在此过程中, 我们体会到, 首先, 教育管理者要不断更新观念, 以适应艺术教育发展的要求。其次, 对旧的教育管理模式不能全盘否定, 要吸取其中合理、科学的内容,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革、发展, 以达到适应艺术教育发展的需要。■

摘要:我国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在学科体系、教学管理模式等方面尚处实验性阶段, 一些学校教学管理、课程设置等方面还处于盲目状态。科学有效的教学管理模式对高校音乐教育学科体系的早日建立、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教育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对我国高校音乐教育教学管理模式、音乐教育现状等问题的调查分析和比较论证, 对现有教学管理模式进行梳理, 对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教学管理模式进行初步探析, 为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早日实现科学化、标准化提供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民办高校,音乐教育,教学管理模式,音乐教育方法

参考文献

[1]郭声建.《音乐教育论》

[2]张道一.《论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 原载于《中国音乐教育》, 1995, 02

[3]杨力、宋尽贤.学校艺术教育史.海南出版社, 2002.

[4]马达.20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发展概况.中国音乐教育, 2001.

民办高校教学质量管理 篇11

【关键词】民办高校 自考助学 教学质量

【课题项目】新一轮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科研课题:江西省民办高校自学考试改革与创新研究,一级课题,编号:1517。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8-0005-02

引言:民办高校自考属于通过高等学历进行考试的教育考试制度,产生于我国当前时期教育改革的发展当中。民办高校自考是一种高等的教学方式,为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提供了大量高技术人才。在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状态下,通过民办高校进行自考助学已经变成自考社会助学的主要方式,可是众多主办高校却视自考助学为主要收入来源,并不注重提升教学质量,令自考助学在教学质量方面急需提升。

一、民办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助学教学质量的现状

近些年来,民办高校教育自学考试身为高等教育的一个主要方面,在大部分民办高校实施之后,令一些学生拥有了可以继续深造的机遇,并且也为高校迎来办学效益,展现出较好的发展趋势。当前一些民办高校在高等教育自考方面产生了一些问题,令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在效果及规模方面均遭受了较大的影响。

1.忽视教学方面

有的民办高校进入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招生时期,则会对人力以及物力方面加大投入的力度,从整体上提高品质,通过不同方式达成较为理想的招生规模。可是在教学方面,却并未投入相符的人力与物力,反而出现了开源节流的现象。真实状况并不与预先在招生阶段保证的注重教学环节相同,有些还会具有较大差距。从而使得学生及家长倍感失望,并且也令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行业的形象受损。

2.自考工作管理能力欠佳

确保完成好自考的管理工作,才能够令自考助学教学质量有所提升。有的助学单位并未创建完善的工作体质,也未针对教学管理人员以及老师制定岗位责任制。对于教学而言,不具备良好的激励制度以及约束制度,老师在待遇方面仅存在与课时数相挂钩的状况,并不与教学质量以及考生学习乃至考试状况相结合。老师在课堂当中未摆正自身的位置,极少与学生进行沟通,只有到了最终考试阶段,老师才知晓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老师与助学单位仅仅为临聘关系,从而无法调动老师提升教学质量的热情。对于学生方面也同样欠缺管理。欠缺相应的激励机制,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由于欠缺约束机制,使得学生时常旷课。对于自考助学而言,由于并不具备门槛,使得学生只要报名缴费后则能够入学,生源较杂,知识程度参差不齐,从而较难保障教学质量[1]。

3.教学运行机制不完善

教学运行机制对于高校自考助学而言十分重要,能够有效保障教学的质量。当前,大多数自考助学高校均创建了较为完善的教学运行机制,建立了十分科学与规范的教学文件,创建良好的教学管理体系以及质量监督体系,还通过校、院两级督导团进行监督。但是教学的运行机制依旧不够完善,并未出现完善的现代教学评价体系,对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并不关心。

4.过于注重效益,轻视质量

有的民办高校在进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时,存在一些功利性,在招生时积极宣传,希望学生能够顺利通过考试拿到相关文凭,如此在未来招生阶段才能够让报名的人员更加信服。可是,只有将教学环节抓好,将教学质量提升,让学生具备牢固的基础知识,较强的实践基础技能,才可以令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行业长盛不衰。

5.加强理论忽视实践

有的高校也在关注教学质量,可是由于实践方面人员有限,大部分力量均运用于理论学习方面,从而忽视了学生的动手实践方面的训练,对学生步入社会较为不利,与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初衷相悖。

在上世纪80年代,自学考试教育制度在创建的初期,大部分考生已经处于工作岗位,从而依照自己工作所需报考相关专业。由于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考生的构造产生了较大的改变,众多应届初、高中生以及大中专在校生也都投入到自考的行列,因为不具备实践经验,则需在实践方面进行加强。

二、民办高校自考助学教学质量提高的方法

1.摆正助学理念健康化发展

高校需要提升自考自助的质量,应当先转变助学当中的功利主义。需要转变助学创收及营利的目的,不应将助学与助考的理念相提并论。不然在创收与助考理念的带领下,则会把高校自考助学带入歧途,在实践当中一定会令教育的目的产生偏差。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为了透过国家考试促进个人自学以及社会助学,推动在职专业教育以及大学后继续教育,打造并选出德才兼具的专业人才,从思想道德以及科学文化素养方面进行提升,以便符合当前社会建设的所需。一旦脱离这些方面,则会丧失了自考助学的真谛。民办高校的自考全日制助学单位应当意识到本身特有的特质,并且必须坚持发展并确保质量。维护好自考信誉及质量,正确解决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将自考助学归入学校,以便打造终身学习的理念。

2.正确管理,提升质量

想要提升高校自考助学的质量,则需注重教学和管理。如果不具备良好的质量管理,则无法具备高品质的助学。想要提升管理质量,则需具备一个高品质的专业管理团队。因为自考生团队学习基准与综合素质良莠不齐,管理学生存在较大的困难。假如不具备一个良好的管理团队,想要让学生能够学会学习、喜欢学习,建立正确的学习习惯以及生活习惯则十分艰难。所以,高校自考助学需要依照对学生、家长乃至社会负责的态度创建完善的组织体系。除却需具有主管院长,还需要具备相关的管理体系,配备较高的专业配置,以及具有较高协调能力的老师作为专业主任,相关班级应当具备专职的班主任。所有部门通过分工合作,分清职责,将管理、服务相协调。并且,需要打造严谨的管理制度。想要令自考生具有良好的助学质量,一定要通过规范化进行管理。需要在学生入校时,将其视为本校学生看待,需设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从而提升学生对自身的管理、约束以及教育,令自考生能够受到校园良好氛围的熏陶,调动学生对学习的激情,获得全面的发展。

3.真正落实网络教学

自考助学在生源方面良莠不齐,不是在职人员,就是高职在校生,由于生源特殊,使得教学过程极为不同,并不能统一采取集中授课的方式进行。网络教学的管理方式可以有效保障教学的质量。当前众多民办高校均对一些课程执行了网络教学的方式,可是仅仅把老师的教案、讲稿展现出来,并未审核学生有没有进行学习,老师也未在网上直接授课答疑,令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所以只有真正落实网络教学,才能够有效保障学员的学习成果[2]。

4.改变考核评价方式,强化实践考核

在自考课程的考核评价方面依旧通过笔试满分制的方式,如此则会影响到学员的真实能力。可以通过过程性考核结合总结性考核的方式,过程性成绩考核可以通过网络教学为根据,在指定的地点进行学习,并且需要将作业计入总成绩当中。对于一些具有较强实践性的专业课程而言,可以选择一两门相对成熟的课程,通过开卷考试、论文、调查报告等形式进行考核。通过完善实践考核的学分比重,训练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

5.创建有效的教学运行机制

有效的教学运行机制十分关键,大部分主考高校对于教学文件、开考专业的制定方面均创建了较为完善的体系,有些民办高校还分别设定了院、校督导团,显著提升了教学质量以及管理能力。省级考试院校应当顺应时代的发展,依照科学理念创建标准的教学质量检验体系[3]。

6.摆正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位置

对于自考助学而言,并不具备大学教育的门槛,展现出终身教育的理念,教育主管部门以及高校应当担负起为国家输送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责任,应当通过统筹规划,转变急功近利的心态,加强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以质量为核心,提高办学质量,力求长期发展。

7.加强教师团队建设

师资团队成为助学的重要条件,过去民办高校在自考助学中大多数为兼职或外聘老师,这些老师的学历较低,职称不高,教学经验欠缺。如果这样的团队进行教学则会降低教学质量。这些自考助学老师通常都以赚取课时费为目标,欠缺责任感与质量意识。并且大多只注重传授,通过最快的时间把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并不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显然会降低自考助学的质量,只有通过具有经验且负责的师资团队,才能够提升自考助学的质量。实际来讲,想要将自考生教好,相关的老师所需要进行的工作量远比教授大学生辛苦很多。老师不但要备课,还需要备学生。不但要加强知识的完善性,还需要加强方法。助学高校应当依照助学教学所需,在培养和引进师资力量方面加大力度,并且还需确认自学考试老师的工作量以及职称评定。应当真正激发授课老师的积极性,激励其参与到自学考试的改革及创新当中。

结束语:总而言之,民办高校只有认清局势,提升教学质量,通过不断努力,找寻到符合自身发展的方向,才能够真正提升高校的名气,开拓自身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易耀平,卜湘玲,梅承慧,符根华.江西民办高校自考助学的困境及改革对策[J].教育学术月刊.2012.(7):93-94.

[2]张春伟.对提高自考助学教学质量的探讨[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3.(9):126-129.

[3]张志宏.提高普通高校自考助学质量的几点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13.(01):70-71.

作者简介:

高校教学质量档案化管理研究 篇12

关键词:高校,教学质量,档案管理

教学质量档案是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关乎教学质量评价的文字、图表、声像等材料,它是教学档案的一部分,传统上的教学档案更关注教学过程,如教学内容、教学素材、教学方法等,客观性强。而教学质量档案则是“人的评价”档案,主观性强。妥善保管高校教学质量档案,合理挖掘档案信息,对于研究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教学质量档案化管理的重要性体现

对高校教学质量的评价目前正逐步从事后判断(多以学生考试成绩为主)的总体评价,逐步发展到对教学过程的质量控制。这种控制很大程度上就是教师的自我评价,以及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对教学质量的信息进行搜集、记录、分析、改进,并不断循环。对比传统上的通过对学生进行书面测验、同行教师听课的方式来搜集教学质量信息,这种更加主动的自我评价方式更加符合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如果将教师搜集的这些信息集中起来并分门别类地进行管理、共享,将其作为档案的形式进行存放,这对于其他教师对教学质量进行事前控制极为重要。如刚走上教师岗位的教师通过分析教学质量档案,就可以从宏观上构建教学过程,丰富自己的教学行为,对教学行为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预先判断,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但目前,我国高校教学中更加注重教学档案,它除了教学文件材料,还包括综合管理、招生、学籍管理、教学、学科建设、课堂教学和实践、学位、毕业生工作等多项内容,这种宽泛化的教学档案管理,其实是淡化了对教学质量档案的认识。因此在高校中以检查、监督、评价等为基础的质量监控基础之上,借助质量档案管理评价模式,加强对教学质量的过程控制,使教学质量监控活动能有效地激活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需要,激发教师的内在动力,使教师能够更好地通过自我评价与反思,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校教学质量档案管理

1. 教学质量档案收集。

教学质量是人为评定的,因此教学质量档案的搜集必须以能对教学进行评价的各类相关人员为基础。通常情况下有以下三类:(1)高校教学管理部门,如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各个教学管理部门、系部管理部门。作为教育教学的各级主管部门,他们应该而且也必须时时关注教学质量,并将其形成档案。就目前看,我国高校教育较为特殊,高校教学质量档案既有通过上报保存的方式实现的,如教师上报给教研室,学校上报给直接教育主管部门。但是教学效果如何、质量如何、得到什么样的评价、有哪些改进的等在报告中难以真实得到展现。也有自上而下形成的教育检查,如教师评学,一般由教务处统一组织,各系负责组织本部门教师和兼职实训教师通过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综合评价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和学习的效果,以填报《教师评学表》的形式进行评估。类似这种评学表是教学质量档案的来源之一。(2)专家、同行评课意见。传统上,专家、同行听课、评课的最主要目的是相互学习,相互提高,但是主要在“听”、而不在“评”,而“评”恰恰是教学质量档案的重要内容。因此应将教师评课内容作为重要的教学质量信息作为档案予以保存。但在搜集这些信息时,为避免千篇一律,学校可以在听课后组织教师进行教学质量评估与探讨,并以回忆、讨论、纲要等形式作为教学质量的最终评估或评价。(3)学生评教分数。学生是最直接的受教育者,他们对教学质量应有相当大的话语权。目前很多高校也针对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行学生调查,但这种调查往往有形无实,而且学生基数大,从学生群体处获得的第一手信息未被充分加工利用,而是多以纸质载体的形式束之高阁。另外让学生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估,还要做到日常化,而不是突击化,让教学评估成为一种日常工作。当然每次参与评估的同学可以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

2. 教学质量档案管理。

通过以上三种途径搜集的信息,往往多为纸质且最为原始的信息,这对档案信息共享、快捷化利用带来很大的不便性。因此有必要对各种教学质量档案进行加工。(1)做好教学质量档案规划和规范管理。关于教学质量的档案有很多,学生评分表、教师评分表、教师自评表、教学质量调查反馈表等如此种种,如果再加上关于教学类的档案,那么此类档案形式各异、内容千差万别。因此有必要对各类教学质量档案进行规划。首先,形成标准化的教学质量档案库,如针对教学质量反馈表,就需要按照要求的格式进行教案书写,如教学内容、教学时间及时间分配、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手段、学生反馈情况、多媒体使用情况等。对于集体听课,则需要在讨论的基础上,形成规范化的文本,内容涵盖听课内容、听课时间、授课教师,教师评分、综合意见、改进意见等。只有将各类教学质量档案进行有效规划之后,才能保证各种档案信息对号入座,形成有规律的信息积累。否则就只是各类信息简单的汇聚。(2)完善分类教学质量档案库。首先是专家教案库。专家教案本身就是高质量教学的载体,授课老师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积累了极具价值的教学经验和方法。在管理过程中,不管是电子信息还是纸质信息,突出专家教案库的地位和作用,对年轻教员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其次,建立标准化质量档案库。教学也是一种有章可循的行为,比如必须依照教学大纲的要求,以规定的教材为依托。尽管各个教师的教学风格和方式各异,但万变不离其宗,因此建立标准质量档案库,让教员在教学之前根据标准档案库形成自己的教学教案,并在课后进行总结,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最后,建立完善的图片库。随着多媒体教学的兴起,在教学中会大量使用图片,但这些图片多以幻灯片的形式保存,随着时间的延长,有些幻灯片因磨损、变色等原因而不清楚。而且图片分布在不同的幻灯片中,不成规模。因此,将图片单独提取出来建成档案库,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需要来搜索、增加、删除各类图片。(3)加强教学质量档案的信息化工作。档案电子化、信息化已经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但是在高校,教学质量档案的电子化、信息化一般仅仅针对教学质量评分上,即将所有关乎教学质量的参考因素“分数”化,这种质量评估方式其实也走上了“唯分数论”的误区。加强教学质量档案的电子化、信息化,必须要让教学质量评估系统化,学生、同行能在听课之后,按图索骥,对任课老师进行点评,如指出不足、提出改进意见,或者直接提出学生的需要等。这样,无论是任课教师还是教育管理者,都可以通过质量评估系统在第一时间获取教学反馈信息,同时教师还可以将各类反馈信息进行编辑、汇总,最终形成个人的教学档案。

三、以网络为平台,建设高效的电子教学质量档案系统

传统上,教学质量档案和教学评估系统无直接关联。但事实上,教学评估系统的数据往往也是质量档案的组成部分。因此,以教学评估系统为基础,可以构建一个高效的教学质量档案系统。

1. 电子质量档案评价内容,主要有以下几部分:

(1)教师个人简历,以突出教师的教学特色为重点,让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2)教学常规工作评价情况。它有自评和互评两种方式,评价内容为教案质量、批改作业情况、学生反馈等。在自评和互评的基础上,科组长、教务处再进行综合评价。(3)阶段性教学工作评定,它包括“教学常规工作的阶段性评价”和“阶段性教学成绩评价”。前者是在每月进行的教学常规工作定性评价基础上所进行的阶段性定量评价,一般每一学期进行一次,后者以所教的教学班的平均分、优秀率和及格率与级组相比的升幅程度以及尖子生的增加和学习困难生的减少来评价教师教学成绩。(4)其他可能出现的内容,如示范课录像、与教学相关的校外活动、学生论文选评、优秀学生事迹介绍、与课程相关的学生论文和会议报告、教师及课程对学生就业和升学方面的帮助等。

2. 在不同的软件、网络技术条件下教学质量电子档案的不同体现。

上一篇:政治复习下一篇:高职院校学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