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复习

2024-09-20

政治复习(共12篇)

政治复习 篇1

高考政治学科的复习, 是一个很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由于政治学科本身的一些特殊性和独有的特点, 本学科的复习方法和其他学科既有相同之处, 又有自己的特征。在整个复习过程中, 有些问题是我们政治教师都应该注意的, 本文主要从高考政治复习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和误区入手, 谈谈复习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几个禁忌。

一忌舍本逐末, 放弃基础

首先, 高中政治教材教学内容包括高一经济学常识上、下册, 高二哲学常识上、下册及高三政治学常识全一册, 为了应对高二下学期的政治会考, 也为了尽早投入高三复习, 一般在高二学期结束时教师便已完成了所有的高中政治教材内容的教学, 这样在高三开始就进入第一轮复习。

其次, 第一轮复习的主要目的是巩固基础, 包括基础知识的夯实和基本技能的掌握, 因此在第一轮复习中, 最好不要过早把重心放在做题训练上。当然, 适当的做题训练是必要的, 但主要目的应是为夯实基础服务。

另外, 高中政治教材内容数量大, 而在高一、高二两年的学习中, 由于课时少, 教学内容多, 造成很多学生只能是囫囵吞枣, 一知半解, 所以第一轮复习时巩固基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定要固好这个“本”, 千万不可舍本逐末, 放弃基础。

二忌分而不联, 缺乏综合

虽然第一轮复习主要是为了巩固基础, 但复习毕竟不等于学习新课, 这次复习应该注意加强知识点之间的整合以便建构知识体系。我们知道, 无论哪一学科, 知识点之间的联系都是很紧密的:经济学中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环环相扣;哲学有其自身的体系结构;政治学中国家的内政、外交、民族、宗教等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些知识复习时是该给它们整合了。如果这时的复习仍然是只分不联, 没把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讲清楚, 那再讲几遍也是徒劳。比如一个“就业”问题, 增加就业需要多方面措施, 但在课本上却没有一节是专门讲就业问题的, 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较强的综合能力:第二课的宏观调控、非公有制经济, 第三课的企业, 第四课的劳动者素质等, 都应该充分讲透。

另外, 从高考的角度来看, 现在的高考试题不仅要求专业性, 也要求一定的综合性, 在复习中没有综合, 学生答题的视野和思路就无法拓展, 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复习中的知识点的综合。

三忌走马观花, 浅尝辄止

复习中要有综合性, 而层次性和深入性也是必不可少的。

对于材料型的试题, 学生往往答题时不能全面, 有的找不到要点, 有的看不懂材料, 有的找不到答题的方向, 这当然跟我们的复习是有一定关系的。试题所用材料不会是课本上的内容, 甚至可能是从未见过的, 但无论何种材料, 我们都可以去做出正确的概括和分析, 这就要求复习时要注意训练学生的阅读材料能力, 不仅要具备一定的总结归纳能力, 而且还要能够从深度去研究“这是什么”、“它会怎样”、“这是为什么”、“我们该怎么办”。

例如经济常识考查, 给了我们一个社会生活中的不正当经济行为的材料, 那么我们该从哪些角度去分析呢? (1) 这是什么———不正当经济行为或不正当竞争; (2) 为什么——市场调节的缺陷; (3) 会怎样———违背市场交易原则, 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 (4) 怎么办———加强国家宏观调控。这样, 对教材看似零散的知识点就有了一个综合性的把握。

四忌脱离学生, 自娱自乐

曾有一个同事向我诉苦:学生上课挺认真的, 但成绩老是上不去。我就去听了同事的课, 他思维很敏捷, 条理也很清楚, 整堂课都讲得眉飞色舞、神采飞扬, 中间几乎没有任何停顿, 直到下课铃响还意犹未尽。而学生们也全神贯注, 听得津津有味。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呢?我对他说:“你的讲解没有问题, 但是学生们整堂课都在看你表演了, 他们连动脑的时间都没有!”

讲课要有一定的演说技巧, 才能调动学生, 吸引学生, 但讲课毕竟不等于演说, 教师还得注意引导启发学生, 增强针对性。我们不妨常常问自己几个问题:学生们的思维在跟着我吗?我讲的内容他们已经懂了吗?他们的疑问已完全消除了吗?他们受到启发, 有所收获了吗?

五忌为考而考, 以考代讲

进入高三复习阶段, 每个月都会有测试或考试。一是为了随时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了解存在的问题;二是为了让学生适应考试。但是, 如果考得过多, 反而会适得其反, 事倍功半, 如果没有充分利用好考试的话, 我们除了得到一个成绩之外, 往往收效甚微。所以, 每一次考试, 我们都应该做好所用试卷的选择, 考试时间的安排, 阅卷工作的组织, 以及考后试卷的分析等。

这里重点说说考后试卷分析这一环节。

首先, 客观题易错点的分析。不仅要找到这套试卷中学生易错的那几题, 而且还要注意的是在这些题中学生容易误选的那几个选项, 为什么会误选这个选项?它和正确选项的区分在哪?知其然, 还要知其所以然, 只有找出病因, 才能对症下药, 避免重蹈覆辙。

其次, 主观题丢分的原因。不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同, 答题的习惯也不尽相同, 所以在试卷上反映出来的问题是不一样的。是设问方向把握不准, 还是材料分析能力差?是结合材料不够, 还是答题格式有误?教师应该对这些问题进行一个简单的总结归纳, 再有针对性地在试卷讲析中解决好这些问题。

再次, 试卷分析还应注意纵向分析, 既要分析这一次的问题, 还应把几次的问题作一个比较和综合, 几次考试中有没有重复出现的问题?几次考试下来, 表现比较集中的是哪一类错误或者哪一板块的知识?只有充分汇集、综合把握了这些信息, 在以后的复习中才能有针对性和目的性, 避免无的放矢。

六忌各自为政, 闭门造车

高考的文科综合考试已经开始很多年了, 考生们也已经适应了这种考试方式, 然而, 由于文综各科老师的知识水平限制和其他客观原因, 所以综合仍然只能是学生自己的综合, 在教学中各科任老师也只能是各自为政, 各自种好自己一亩三分地, 在这种情况下, 加强交流是高考复习必不可少的要求。

一是同校教师间的交流。既包括同科目任课老师间的交流, 也包括与其他科目任课老师的交流。以政治学科为例, 如果老师缺乏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 那又如何讲好“区域经济”、“中部崛起”?又如何让学生理解“国际关系”、“外交政策”?

二是与其他学校的教师之间的交流。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虽然各地区, 各学校学生的情况不尽相同, 教学进度、教学内容的处理方式也各有特点, 但同样是高中政治教学, 有很多相似甚至完全相同的地方, 所以通过校际交流达到资源共享, 优势互补是完全有可能且完全必要的。

七忌照本宣科, 不闻世事

政治学科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课程内容与时政息息相关, 特别是复习阶段, 每时每刻都必须注意时政内容的穿插渗透, 这样才能准确把握高考动向, 明确复习要求。而时政内容又是常变常新的, 有时教材内容的更新速度远赶不上, 所以复习单靠那几本教科书肯定是远远不够的, 丰富的时政内容积累和扎实的时政材料分析能力都是高考复习必不可少的环节。

政治复习 篇2

模拟初期强化,检漏中期提高,真题后期加速,做到了这三点,相信考生们在这一阶段的复习就差不多够了,就有足够的实力进入下一阶段的复习了。很多考生都认为在基础复习阶段用不到历年真题,只需要看教材做练习题就够了。其实不然。基础期可以不做真题,但一定要看真题,并从中提取出涉及到的知识点,大家可以把重复出现的知识点特别标出,做到心中有数。复习时,对于在真题中重复出现的知识点要重点加强、全面细致的复习,对于真题涉及到的知识点和题型要重点复习。当然,现阶段大家可以暂时结合去年的考试大纲,全面复习。这样,会使复习有侧重点,便于考生把握复习重点,更接近考研。

如何做好政治复习 篇3

一、全面复习,系统掌握,夯实基础

所谓“面”,即全面复习,也就是要求学生全面掌握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基本事实。目的是通过全面复习,使学生系统掌握双基内容,夯实基础,这是搞好复习的前提。

由于中学思想政治课内容繁多,各知识点之间又相互联系,要达到全面、系统掌握并非易事。因此,教师必须在深钻细研教材的基础上对双基知识和重点、难点作全面、详细的梳理、排查,辅导学生基本掌握教材的知识结构及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能列出各章节的复习提纲,形成知识网络,而后进行巩固训练,夯实复习的基矗具体做法是:

首先,根据教学大纲中的目标要求,让学生通读教材,使学生对教材各章节有个全面而又具体的认识。如:教材共有几课?每课共有几节?每节共有几框?每框需要理解掌握哪些基础知识、基本观点和基本事实?课与课、节与节、框与框、知识与知识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哪些问题是重点?哪些问题是难点?哪些问题容易相混?等等。这些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其次,在通读教材的基础上依次列出各章节的复习提纲(即知识结构)。这样,使零碎的知识互相联系,形成了知识网络,更加系统化、序列化。这一环节师生可共同进行,也可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进行。

再次,强化训练,巩固运用。强化训练一般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着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练习的面要广,量要大,题型要多;第二阶段着重突出重点、难点和能力培养。训练内容要精心设计和筛选,要注意层次性和灵活性。

训练形式可分为口头训练和书面训练两种。在训练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训练要有计划性,切忌随意性和盲目性。具体地说,每节课、每个单元、每个阶段以及后期的综合训练,练什么、怎么练和训练时间都要统筹兼顾,合理安排,精心设计。

2.训练要遵循“狠抓基础,突出重点,辨别比较,联系实际,活跃思路,分析综合”的原则,通过多种形式强化训练。

3.训练要规范化。教师要讲清各类题型的解题思路和要求,并根据要求进行规范化训练,以纠正答题中出现的诸如概念模糊、要点不全面、审题抓不住本质、不按格式回答等问题,使学生逐步养成答题规范化的好习惯。

二、归类连线,综合训练,强化巩固

所谓“线”,即归类连线。也就是打破课与课之间的界限,将有关的知识综合归类,形成一条条知识线,而后进行归类综合训练。这是搞好复习的中心环节。具体做法是:

首先,指导学生把教材中的有关“标志”、“原因”、“表现”、“意义”、“作用”、“区别”、“关键”、“本质”、“关系”等问题进行归类整理,形成知识线。然后根据归类整理的知识线设计练习题,进行综合训练,可选用填空、选择、简答等题型训练。

其次,归类综合训练还可以把所学知识按题型分类进行综合训练。可分为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说明题、阅读分析题等题型训练。训练内容既抓住基础知识,还要突出重点、难点。

在题型归类训练中,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教师应向学生讲清各类题型的答题思路、方法和技巧,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失误。

如:有些学生对于阅读理解题、判断说明题、理解说明题审题拿不准,答题没有把握。这就要提醒学生开拓思路,尽可能把与本题目相关的内容都列举出来,然后加以适当选择,可以避免可能出现的失误。

第二,教师还要讲清题型变化特点,拓宽学生的思路,提高其灵活变通的能力。近几年来,政治试题除了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更注重综合能力的考查,具有灵活多变的特点。具体表现在“变一题为多题”,即一个问题可变化为多种题型。如“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内容可用填空、选择、简答、理解说明、阅读分析、判断说明等多种题型来考查;“变多题为一题”,即把几个问题联系起来变成一个综合运用题。如:“有人认为既然允许非公有制经济存在,就不必讲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这一问题就是以下三个问题的综合:一是为什么要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决不能动摇?二是非公有制经济的积极作用是什么?三是如何正确处理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

如果学生熟悉掌握了这些题型变化特点及解题思路,原来那些望而生畏的难题,也就变得简单了。

三、重点复习,联系实际,灵活运用

所谓“点”,即重点复习。也就是进一步突出强化重点、难点,并能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分析认识当今一些社会现象,解决实际问题。这是搞好复习的关键。要达到这一目的,须做到以下三点:

首先,选准重点和难点。教师对每课中的重点难点要选准,并在复习过程中反复强调和训练,以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如:教材中共有哪些重点?哪些难点?都要让学生心中有数。

其次,对重点难点问题要讲深讲透,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坚决反对死记硬背。如:在分析“我国宪法为什么是国家的根本大法”这一问题时,我运用比较和列图表的方式进行逐步分析讲解,使学生很快掌握了宪法和普通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得出了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的结论。

再次,理论联系实际,学用结合。要做到这一点,教师的职责不仅在于让学生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原理,而且还要让学生多关心了解当今国内外重大时事政治及社会热点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要启发诱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观点和原理来认识分析这些社会现象,从而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针对当前社会上存在某些“只重视物质文明建设而忽视精神文明建设,法制观念淡薄,违法犯罪现象严重,贪图享受,不愿艰苦奋斗”等现象,

让时事政治融入高三政治学科复习 篇4

一、时事政治应该成为高三政治课堂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虽然高考不再检查学生对时事政治内容的记忆, 但高考却要立足于教材, 紧扣时代脉搏, 着重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把握和运用能力, 这一检查离不开具体的时事。根据高三学生学习任务和学生思维能力特点, 必须把时事政治融入高三政治复习课堂之中。高三学生的学习主要的、直接的目标是高考, 高效的有具体内容的复习训练更能满足高考需要;大量抽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学生生涩的抽象思维能力之间的矛盾, 急需足够的具体的案例作训练, 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同时形成更强的分析能力。

二、有选择性地把时事政治融入复习课堂, 使学生复习训练更具有效性

在高三复习指导中, 教师要领悟国家培养人才的目标要求, 有选择地展开高考复习教学活动。高考是我国每年一次的人才选拔活动, 考查学生对社会的是非判断能力, 也考查学生对社会问题的解决能力;就阶段性来看, 国家既重视基础知识的考查, 也重视思想觉悟的考查, 以便进入高校作为社会精英培养, 担负着社会进步的重任;思想政治课一直作为高考重要考查科目之一, 所以从考试的目的看, 通过高考, 对学生的学习和学校教育活动具有引导性意义。高考命题总是反映一定的社会发展历史背景要求, 从2006~2012年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全国卷来看, 经济常识的考查, 主要围绕着国家宏观对社会经济调节、以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等命题为主调。如, 2006年国家取消农业税、对个人所得税进行修正及实施“十一五”社会发展规划, 2007年绿色经济, 2008年特定的环境同我国的农业发展, 2010年金融风暴等;政治常识的考查, 政府建设及职能转变、党的领导、民主政治发展、民生问题及越来越复杂的国际关系等内容都成了主要的考查对象, 如带有转折意义的党的十六大第六次会议与十七大、每年的两会、着重围绕党的领导理论设计命题。哲学常识也有反映当下建设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需要, 重点考查了价值观、人生观和实践论知识。根据高考的命题特点, 高三政治学科所需要融入的内容和方向就显得很清晰了。为了有效地把时事政治和高中政治学科联结起来, 我们需要进行收集、合理选择、处理加工, 结合教材把复杂的、具体的、生动的事实材料, 划分是与非、轻与重、主与次, 引进课堂, 融入复习教材。

三、培养学生解读时事政治的能力, 变被动复习为主动进攻

守株待兔的做法是不可取的。高中是学生抽象思维初步形成的阶段, 在高一和高二这个短暂的时间里, 许多理论学习是分散的, 学生对理论的学习囫囵吞枣。在这种情况下, 要求学生综合地运用理论对社会问题进行分析, 难度非常大。高考要考查学生初步运用抽象思维对复杂的社会做相对深刻的本质的揭示认识, 在学生已经完成各个理论的学习基础上, 高三复习课堂理应以培养能力为目标。

四、科学地培养学生解读时事政治的能力, 真正实现将时事政治融入复习课堂

如果在教学活动中, 认为复习就是知识的重复, 课堂上继续进行简单的理论灌输和说教, 理论与实际脱节, 学生接收到的是一些空洞的理论, 复习必然适得其反。理论的认识规律要求必然是由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针对高三学生的学习情况, 要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进行有效的训练, 使学生具有对现实有效的、更深的认识能力, 在把时事政治融入复习课堂时, 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一是, 立足于课本基础 (以课程标准为依据) , 正确把握课程标准, 确定范围及认识深度目标一定要符合高中学生特点;二是, 共同关注时局,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实现探讨的双边互动促进;三是, 重在训练能力, 不局限于猜测, 毕竟守株待兔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抽象理论要与时政联系, 要举一反三方能形成能力;四是, 能力的培养过程要渐进;五是, 重视思想教育的艺术, 客观依据重于说教;六是, 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敏感性, 养成信息需求的习惯, 会判断、收集信息;七是,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训练过程中, 学会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最后, 指导学生学会分享, 相互促进, 共同进步, 学生在交换学习认知当中, 印证认识的正确性及扩大认知面。

正确对待时事政治在高三政治课复习中的运用, 既能提高学生对原来课本中理论内容的理解, 更能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 有针对性、高效地复习, 同时也为一部分即将进入社会的高中学生作更多适应社会的准备。

二中高三政治复习总结和复习计划 篇5

在今年届高三的高考复习过程中,我们认为比较好的做法有:

1、学案式教学。在学生自己复习考纲规定的考点知识的同时,教师设计的学案内容主要包括:高考真题、自我检测两个部分。要求学生自己总结每一个单元的知识体系,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做题的同时总结考查到的知识点。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作用,实现讲和练的结合、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结合。增加了学生动手的训练。

2、不间断的时政渗透。从高三一开始,我们就在每节课前让学生轮流准备时政材料,并用学过的所有知识来解读这些材料。开始是一个学生把材料和与知识的结合点都说出来,后来是一个学生说出时政,其余的学生来从不同的模块找到与知识的结合点,再后来是师生根据学生提供的时政材料提出问题并解答的方式来训练学生的能力。这样的一个过程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筛选材料、提出问题、学会表达和倾听,可以说是全方位的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3、及时的反馈和训练。我们总是见缝插针的给学生一些训练题,一些作业和考试。无论是作业和训练的试题,我们都能及时的批改,并根据需要写上相应的评语。这是一个评价和反馈的过程,也是一个教师和学生就教和学的过程进行沟通的途径,既可以使老师及时的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又可以使学生得到评价和鼓励,及时发现问题,找到方向。

4、提高课堂效率。这是教学取得好的效果最重要的一点。最关

键的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们的做法是想办法让学生动的更多,给学生更多的动脑、动口和动手的机会。比如上面提到的讲时政和知识。还有把学生的错题分类,不同的小组负责不同的类型,然后自己讲;发现学生中做的好的,请学生讲;默写;教给学生记忆的方法,限时背诵······

5、关注学生的情绪、态度、心里状态。也就是促进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作用。经常找学生谈话,谈学习方法、知识体系、想问题的角度、心里调节······这些对高三学生是必要的。这样可以与学生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建设性的关系,有利于教育影响发挥作用,实现好的教学效果。

以上就是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觉得比较有用的做法,是我们想到也做到的。根据今年的高考阅卷的一些感触,在今年的高考复习中,除了做到上面说的以外,我们觉得还有以下几个方面是要努力的:

1、形成每一个模块知识的学科逻辑体系的同时,也要强调每一个知识点的多层次多角度的理解和运用。也就是说,在复习的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学科主干知识的能力,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灵活的处理和解决自己在考试中遇到的问题。这是一种重要的学科能力。具体表现就是能够用几句话表达出一个模块的知识,这几句话中要包含这个模块主要的概念和基本原理。同时,也要注重针对一个知识点的发散性的训练,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来解读,注重主干知识之间的联系的理解和运用。尤其是要打通模块之间的联系。既能以小见大,又能从大到小。在点、线、面之间能游刃有余。

2、答题的规范性训练,要从一开始就进行。给学生提供正规的答题纸样本,并能用信息技术手段让学生看到不同的答题方式的情况,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书面表达的习惯。

3、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上下更多的功夫,动更多的脑筋。这就需要教师有更高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怎样在学生的学习中让学生学好、学会、学得快乐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我们会在教学中不断的观察和思考,从细节的改进入手。争取更好的实现教学相长。

借鉴其他学校和老师的经验,及时的向其他学校的老师学习。大体的计划:9月:上完并复习完选修3

怎样搞好政治复习 篇6

一、全面复习,系统掌握,夯实基础

所谓“面”,即全面复习,也就是要求学生全面掌握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基本事实。目的是通过全面复习,使学生系统掌握双基内容,夯实基础,这是搞好复习的前提。

由于中学思想政治课内容繁多,各知识点之间又相互联系,要达到全面、系统掌握并非易事。因此,教师必须在深钻细研教材的基础上对双基知识和重点、难点作全面、详细的梳理、排查,辅导学生基本掌握教材的知识结构及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能列出各章节的复习提纲,形成知识网络,而后进行巩固训练,夯实复习的基矗具体做法是:

首先,根据教学大纲中的目标要求,让学生通读教材,使学生对教材各章节有个全面而又具体的认识。如:教材共有几课?每课共有几节?每节共有几框?每框需要理解掌握哪些基础知识、基本观点和基本事实?课与课、节与节、框与框、知识与知识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哪些问题是重点?哪些问题是难点?哪些问题容易相混?等等。这些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其次,在通读教材的基础上依次列出各章节的复习提纲(即知识结构)。这样,使零碎的知识互相联系,形成了知识网络,更加系统化、序列化。这一环节师生可共同进行,也可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进行。

再次,强化训练,巩固运用。强化训练一般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着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练习的面要广,量要大,题型要多;第二阶段着重突出重点、难点和能力培养。训练内容要精心设计和筛选,要注意层次性和灵活性。

二、抓住重点和关键,所谓“点”,即重点复习

也就是进一步突出强化重点、难点,并能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分析认识当今一些社会现象,解决实际问题。这是搞好复习的关键。要达到这一目的,须做到以下三点:

首先,选准重点和难点。教师对每课中的重点难点要选准,并在复习过程中反复强调和训练,以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如:教材中共有哪些重点?哪些难点?都要让学生心中有数。

再次,理论联系实际,学用结合。要做到这一点,教师的职责不仅在于让学生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原理,而且还要让学生多关心了解当今国内外重大时事政治及社会热点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要启发诱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观点和原理来认识分析这些社会现象,从而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针对当前社会上存在某些“只重视物质文明建设而忽视精神文明建设,法制观念淡薄,违法犯罪现象严重,贪图享受,不愿艰苦奋斗”等现象,我设计了这样几种题型:

第一,理解说明题:李鹏总理在八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指出:“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任何时候都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谈谈对这两段话的理解。通过启发、诱导、分析、审题,大部分学生能明确题目的内在要求和答题思路:一是文明的含义;二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三是必须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四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现实意义。

第二,案例分析题:1993年8月27日,天津市中级人民法院以窝藏、妨害公务、行贿罪等数罪并罚,判处原大邱庄致富带头人禹作敏有期徒刑20年,剥夺政治权利2年。根据所学知识,结合上述材料回答下面的问题:A、这一事实表明了我国公民享有哪项权利?B、这项权利的含义是什么?经过一番推敲、分析,学生很快回答出这一材料表明了“公民享有平等权,即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进而准确地解释这一权利的含义。

第三,判断说明题:“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没有必要提倡艰苦奋斗了。”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通过讨论、提问,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能做到判断正确,说理全面,要点明确,结论扣题自然。

三、进行多种形式的练习要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没有多角度、多层次的练习是不可能的

因为练习是沟通知识和能力的桥梁。练习时要注意练习的典型性、针对性、系统性、层次性、应用性,要在练习中总结各种不同类型题目的解题规律。首先,指导学生把教材中的有关“标志”、“原因”、“表现”、“意义”、“作用”、“区别”、“关键”、“本质”、“关系”等问题进行归类整理,形成知识线。然后根据归类整理的知识线设计练习题,进行综合训练,可选用填空、选择、简答等题型训练。

其次,归类综合训练还可以把所学知识按题型分类进行综合训练。可分为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说明题、阅读分析题等题型训练。训练内容既抓住基础知识,还要突出重点、难点。

在题型归类训练中,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教师应向学生讲清各类题型的答题思路、方法和技巧,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失误。

如:有些学生对于阅读理解题、判断说明题、理解说明题审题拿不准,答题没有把握。这就要提醒学生开拓思路,尽可能把与本题目相关的内容都列举出来,然后加以适当选择,可以避免可能出现的失误。

《政治生活》专题复习 篇7

1.2014年《政治生活》试题命题特点

纵观2014年全国各地高考有关《政治生活》的试题,总体感觉试题突出主干知识、主体职能清晰。在注重对基础知识考查的同时,关注社会热点,贴近生活实际,坚持以问题立意、能力立意,体现人文精神。具体来说呈现出以下特点。

(1)突出主干知识

(2)主体职能清晰

有关《政治生活》的试题围绕公民 政治参与、政府职能、中国共产党领导、国家外交等主干知识,考查《政治生活》中的几个重要主体。以主观题为例,新课标全国卷Ⅰ关于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考查,突出考查政府这一行为主体;新课标全国卷Ⅱ以信息消费和个人信息安全问题为背景,综合考查公民的权利、人大的职责、政府的职能;浙江卷中有关公民的政治参与;广东卷中有关公民的权利与政务公开;天津卷中有关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福建卷中有关主权国家的考查,都是明确考查学生对相关主体知识的分析和理解。

(3)重视能力立意

从考查能力上看,试卷特别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新课标全国卷Ⅰ中第38题第(1)问出现了近几年很少出现的意义类设问的题型,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如果学生在平时复习备考中忽视对这些能力的培养,那么在解答这类试题时的难度还是相当大的。

(4)彰显人文精神

有关《政治生活》的试题在选材时密切关注现实生活中各类国计民生问题,如新课标全国卷Ⅰ关注民族关系、基层群众自治、市场经济;新课标全国卷Ⅱ关注政府购买社会服务、中非关系、公民信息安全等社会热点。同时试题选材又引导学生树立权利意识、参与意识、民主意识、国际意识,如新课标全国卷Ⅰ第17题以某地区民主管理原则为背景,考查了我国的民主建设和民主权利;新课标全国卷Ⅱ第16题以民主恳谈会为背景考查了我国基层建设发扬民主的优良作风。试题以学生身边熟悉的政治生活为切入口,密切联系社会热点,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彰显人文精神。

2.2015年《政治生 活》复习要 注意以下几点

(1)凸出主体整合

有关《政治生活》的试题中,设问的主体不同,组织答案的思路也就不同。复习中要特别注意公民、政府、中国共产党、人大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政协的相关知识。

1公民———在材料中常见的称谓

常见的称谓有:市民、居民、工人、农民、外来务工人员等。涉及公民的主体知识主要有:

具体内容:公民的政治参与,具体参与选举、决策、管理、监督,以及对应的途径与方式。参与原则:坚持“一平等、二统一、三结合”的政治参与原则。依法有序:公民应依法有序地实现政治参与。

2政府———在材料中常见的称谓

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包括中央政府(国务院)和地方各级政府,政府是行政部门,一般代表国家。涉及政府的主体知识主要有:

性质宗旨:我国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行政机关,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基本职能:政府履行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建设五大职能。坚持原则: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基本原则及具体要求。依法行政:政府坚持依法行政,审慎行使权力,坚持科学、民主、依法决策。建立威信:政府自觉接受监督,使管理和服务被人民认可和接受,努力建立威信。

3中国共产党———在材料中常见的称谓

中共中央、省委、市委、县委、乡党委、党组织等。涉及中国共产党的主体知识主要有:

地位: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性质: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指导思想。执政: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能力:中国共产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

4人民代表大会及人大代表

涉及人民代表大会的主体知识主要有:

地位: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权力机关,常委会是其常设机关。职权: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和监督权。活动原则:民主集中制。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的关系: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但它所决定的事情不是自己去直接办,而是由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具体去贯彻执行。

5国家外交———在材料中常见的称谓

常见的称谓有外交部及其发言人、国防部及其发言人、政府外交等。涉及国家外交的主体知识主要有:

主题和实质:和平发展是时代主题,国际竞争的实质是综合国力。维护利益: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维护我国的国 家利益。政策道路: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6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政治制度与人民民主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保障人民民主的政治制度主要有: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 会制度是 根本政治 制度,人民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我国的政党制度是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充分保障了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我国的村(居)民自治制度是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实行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以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有效途径。

(2)重视题型解法

归因类试题在《政治生活》中 出现得比 较多,一般以“××(主体)为什么要解决××(对象)问题”的设问出现。解答此题型,我们既要从行为主体的角度分析原因,又要从行为本身的角度分析原因,还要从行为的对象(客体)的角度分析原因。在分析原因时,既要分析必然性,又要分析重要性,有时还要分析解决问题的可能性。

1对象的必要性

如果对象是物或事,则应到课本上找相应的结合点,如果有则可直接套用课本上的语句;如果课本上找不到直接对应点,则到材料中找;如果课本和材料中都找不到结合点,可以省略。课本上可以直接套用的有: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必要性、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要性、坚持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必要性、坚持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必要性、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必要性、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要性等。

如果对象是人,应注意两点。一是如果涉及的是某特殊群体,如农民工、农民群众等,则应实现从特殊群众到公民的转换。二是如果涉及的是广大人民群众,则应从国家性质入手,表明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2主体的必要性

若主体是政府,则应考虑国家性质、政府性质、政府职能、政府责任等,结合材料表明解决××问题是政府的职责所在,或是××的必然要求。若主体是中国共产党,则应考虑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领导地位、执政方式、指导思想、多党合作制度等,结合材料表明解决××问题是执政党应尽的职责。若主体是公民,则应考虑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原则、公民与政府的关系等。若主体是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则应考虑其性质、地位、职能。

3对象的重要性,或解决××问题的意义

如果课本上可以找到相应结合点,直接套用课本上的答案。例如,公民参与民主决策(选举、管理、监督)的意义、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多党合作与政治协 商制度)的意义、坚持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意义等。如果课本上没有找到相应结合点的,必须到材料中或结合社会热点、焦点找答案。

【知识串讲】

1.以公民为核心的知识整合

(1)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和政治性义务

我国公民的政治生 活以依法 行使政治 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为基础和准则。我国公民享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政治自由、监督权等政治权利与自由,要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等政治性义务。

(2)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要把握的基本原则

必须坚持公民在法 律面前一 律平等的 原则,平等地享有权利,平等地履行义务,平等地适用法律。必须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 一的原则,既要树立权利意识,珍惜公民权利;又要树立义务意识,自觉履行公民义务。必须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在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时,要把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结合起来。

(3)当代中国公民政治生活的内容

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和履行政治性义务,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活动,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关注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理念。

(4)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途径或方式

途径或方式包括公民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需要从具体途径或方式、意义和要求等角度进行对比把握。

(5)公民有序政治参与

明确有序与无序政治参与的区别,公民政治参与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并遵循宪法和法律的规定。

2.以政府为核心的知识整合

(1)政府方面的知识可以通过“1+4×2+1”的方式进行整合

第一个“1”是指我国政府的性质,即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了我国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4×2”是指教材共包括四个框题,每个框题涉及两个知识点。第一个框题:把握政府五个方面的职能(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加强社会建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握政府两个方面的作用(管理和服务,便民利民)。第二个框题:把握政府责任或原则的三个具体表现(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把握公民向政府求助或投诉的途径(开设热线电话,设立信访部门,电子政务,行政裁决、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等制度)。第三个框题:把握政府依法行政的原因(必要性、意义)和要求(具体要求、总体要求),把握政府科学民主决策的意义和要求。第四个框题:把握加强对政府权力监督的原因(必要性、意义)和要求(建立健全制约、监督机制,建立比较全面的行政监督体系),把握政府自觉接受监督 的意义。

第二个“1”指政府权威问题,要明确政府权威的决定因素和体现、有无威信的标志、政府威信树立的要求与措施等。

(2)其他单元有关政府方面的知识

1人民代表大会及人大代表与政府

我国政府由同级人大选举产生,要受人大监督,并对人大负责,这体现出我国的民主集中制原则;要接受人大代表的质询与监督。

2中国共产党与政府

我国政府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切实履行职权或行使权力;要听取民主党派的意见和建议。

3政府应坚持正确的民族与宗教政策

我国政府重视民族与宗教问题,要贯彻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推进民族区域自治进程,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要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

3.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知识体系

(1)地位

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不是自封的,是中国人民经历长期的实践郑重作出的历史性选择。

(2)性质和宗旨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

(3)坚持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必要性

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4)执政方式

中国共产党不仅具有历史和法律赋予的执政资格,而且具有与时俱进的执政能力;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其中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

(5)党员作用

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注意发挥共产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6)指导思想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贯彻科学发展观,以此指导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

(7)执政理念

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 靠人民、发展 成果由人 民共享。

(8)政党制度

中国共产党坚持多 党合作与 政治协商 制度,对民主党派进行政治领导,相互监督和民主协商,与民主党派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

4.以人大为核心的知识体系

(1)地位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在我国的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行使其部分职权,以便更好地发挥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作用;地方各级人大都是地方各级权力机关,本行政区域内的一切重大问题都是由它讨论决定,并由它监督实施。

(2)产生

广大人民通过民主 选举选出 各级人大 代表,由他们组成各级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统一行使权力,决定全国和各级地方的一切重大事务;全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每五年换届一次。

(3)职权

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主要有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和监督权;其中只有全国人大才具有最高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和监督权。

(4)组成人员———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人大代表的法律地位

国家权力机关 的组成人 员,而不是工 作人员。

2人大代表的产生

人大代表的产生方式有两种,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大代表由下一级人大选出(间接选举);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的人大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无论直接选举还是 间接选举,人大代表的每届任期都是五年。

3人大代表的职责

人大代表的责任或义务体现在人大代表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依照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权,参加行使国家权力。在自己参加的生产、工作和社会活动中,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监督。职权或权利主要体现为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和质询权。

(5)组织活动原则———民主集中制

在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的关系上,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在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权力机关的关系上,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上,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职权,充分发挥 中央和地 方两个积极性。

(6)制度背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是按照民 主集中制 原则,由人民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政治制度,这一制度是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石的。

(7)其他角度: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要在党的领导下开展各项工作,要切实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要积极听取人民政协的意见和建议;要加强民主立法,确保社会生活各方面有法可依;要加强执法监督,确保社会生活各方面有法必依。

5.中国外交

(1)主权国家

1构成要素

人口、领土、政权、主权,其中最重要的是主权。主权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

2权利及义务

权利: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义务: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的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2)中国在联合国中的地位和作用

1地位

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国,也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事关和平与安全的重大事务上享有否决权,是联合国中拥有重要影响的国家之一。

2作用

中国一贯遵循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支持按照联合国宪章精神所进行的各项工作,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活动。

(3)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1是什么

我国的国家利益是国家主权、国家安全、领土完整、国家统一、我国宪法确立的国家政治制度和社会大局稳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

2为什么

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利益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维护国家利益就是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全正当的、正义的。

3怎么办

我国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共同发展。

(4)顺应时代发展

1时代的主题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2国际形势的突出特点

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是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

3国际竞争的实质

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4中国政府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

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就是要保障各国享有主权平等和内政不受干涉的权利;保障各国享有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保障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享有平等的发展权利;保障各个民族和各种文明共同发展的权利。

(5)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基本立场

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就是在国际事务中坚决捍卫国家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对国际问题自主地决定自己的态度和对策。

2基本目标

维护我国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我国坚持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绝不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

3宗旨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符合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是时代的要求,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4基本准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准则。包括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的完整(核心和基础);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保证);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目标)。

(6)我国和平发展道路

1是什么

中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通过自身的努力和自主创新,采取和平的方式,增加财富,实现自身的发展,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

2为什么

我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政府和人民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政治独立、经济自主、文化包容、社会稳定)

3怎么办

增强综合国力,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努力,维护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

6.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政治制度与人民民主

(1)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

1理论上

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体现并维护国体。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决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石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2意义上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以人民当 家作主为 宗旨,真正保障了人民群众参加国家管理,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和利益,保证了国家机关高效协调运转,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显示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鲜明的特点。

3实践上

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的政体,是中国人民奋斗的结果和历史的选择,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好制度。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绝不照搬西方的政治制度模式。

(2)我国的政党制度———基本政治制度

1基本内容

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根本活动准则是遵守宪法和法律;其重要机构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2优越性

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和建设生态文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3人民政协的性质和职能

性质: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组织形式,是共产党领导的、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职能: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

(3)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

1含义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2历史特点

自秦汉以来我国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3客观依据

以汉族为主体、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特点。

4政治基础

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离不开的政治认同。

5理论依据

坚持民族平 等、团结、共同繁 荣的基本原则。

6现实意义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助于把国家的集中统一和少数民族行使管理本地区各项事务的权利统一起来;有助于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同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特点结合起来;有助于把国家富强和民族繁荣结合起来;有助于把各族人民热爱祖国的感情和热爱本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

(4)我国的村(居)民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实行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以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 事业,是人民当 家作主有 效的途径。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构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国家层面的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

3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核心;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6)坚定制度自信

坚定制度自信,不是要固步自封。为了更好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适应国家现代化总进程,提高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效治理国家的能力,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将它确定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这将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新题速递】

一、单项选择题

1.2014年6月24日,湖南地图出版社 独立绘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正式出版 发行。该版地图是国内首创的大幅面全开竖版地图,全面直观地展现中国全图。其中,南海海域和岛屿与大陆为同一比例尺,南海诸岛不再作为插图形式表示。该竖版地图有利于

1公民更好地履行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 2 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3我国更好地行使对南海诸岛的管辖权4彰显我国独立自主的基本准则

A.12B.13

C.24 D.34

2.人口老龄化是困扰世界的一个难题。说到中国未来可能出现的“未富先老”问题,有人认为,政府只要是为了维护公民权益,并且严格执行专家讨论等程序,那么出台的化解老龄化危机的决策,就都是无可厚非的。这种想法的片面性在于没有认识到

A.公民政治参与的途径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拓宽

B.公民的民主监督有利于政府更好地依法行政

C.政府是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提供者

D.公民可以在参与决策中增强对政府决策的理解和信任

A.行政系统内部监督行政监督 司法监督舆论监督

B.行政系统内部监督权力监督 民主监督舆论监督

C.行政系统外部监督权力监督 民主监督舆论监督

D.行政系统外部监督行政监督 司法监督舆论监督

4.2014年7月3日,北京市发改委针对北京公交地铁票制票价调整公开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主要围绕目前公交地铁的服务、现行票制票价存在的问题、如何调整票制票价和其他问题四个方面展开,并开通了四种建议渠道。这样做,是因为

1决策是否科学、合理,涉及社会各阶层的利益2民意是正确决策的重要信息资源3我国政府决策利民、执政为民4自觉接受人民监督是法治政府的要求

A.12 B.23

C.34 D.14

5.从2013年下半年至今,李克强总理曾在对7个国家的9次国事访问中积极推销“中国高铁”,伴随着“走出去”项目的增多,频繁亮剑国际市场的中国高铁受到世界的高度关注。李克强总理积极担当“高铁推销员”,体现了

1政府在加强社会建设2政府在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3政府在维护和实现国家利益4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A.12 B.13

C.23 D.34

6.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将它确定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下列有关国家治理体系与国家治理能力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1国家治理能力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2国家治理体系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3有了好的国家治理体系才能提高治理能力4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

A.12 B.34

C.13 D.24

7.2014年8月3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 常委会第十次会议表决通过修改预算法的决定。修改后的预算法对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作出明确规定,地方政府发行债券,举债规模必须由国务院报请全国人大或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这意味着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正迈出实质性步伐。这体现了

1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最高立法权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3我国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4我国人大与政府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

A.12 B.23

C.34 D.14

8.民主生活会制度,是指党员领导干部召开的旨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组织活动制度。朝向自己主动“开炮”,相互批评充满“辣味”,对待批评诚恳“认账”……目前党内民主生活会在全国范围内正如火如荼地展开。通过类似党内民主生活会有利于

1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2健全对行政权力行使的制约和监督机制3通过党内民主引导带动人民民主的发展4改进党的工作,完善党的国家管理职能

A.12 B.13

C.24 D.34

9.漫画(图1)中的中央巡视组既打“老虎”又打“苍蝇”,其意义在于

1赋予党的执政资格,发挥党的领导作用2履行党的管理职能和提升政府威信3践行党的执政理念,巩固党的执政地位4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A.12 B.14

C.23 D.34

10.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单一制国家结构下的一种自治形式,任何主张“独立”“半独立”“变相独立”的做法都是错误的。这是因为民族区域自治

A.主张让少数民族人民行使自治权

B.是以领土完 整、国家统一 为前提和 基础的

C.符合少数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特点

D.可以让少数民族自由地管理本地区内部事务

11.2014年6月,山东招远发生“全能神”邪教成员杀害普通群众的惨案,引起公众对邪教的危害有了更清醒的认识。为此,全国各地开展打击“全能神”邪教的行动。下列对这一现象认识正确的是

1国家必须依法管理宗教事务2邪教本质是反人类、反社会、反科学的3加强专政才能保障人民民主4应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A.12 B.13

C.23 D.24

12.2014年8月15日,亚太经合 组织(APEC)粮食安全政 策伙伴关 系机制 (PPFS)全体成员会 议在京审 议通过了APEC面向2020粮食安全路线图:到2020年,努力使亚太地区粮食损失浪费总量减少10%(同比2011~2012年度);到2020年,建成食物体系框架,帮助APEC所有经济 体实现永 久的粮食 安全。这表明粮食安全路线图

1有利于促进亚太国家之间的经济交流与合作2有利于协调国际经济关系,调节国际争端3是促进亚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4是实现亚太和平与发展的决定力量

A.12 B.23

C.13 D.24

二、非选择题

13.2014年9月5日,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支撑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根本政治制度。新形势下,我们要毫不动摇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也要与时俱进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发展人民民主必须坚持依法治国、维护宪法法律权威,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我们必须坚持把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不断把法治中国建设推向前进。要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依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法规来展开和推进国家各项事业和各项工作,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尊重和保障人权,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

(1)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角度,分析说明与时俱进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意义。

(2)运用《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请你就如何推进我国依法治国,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14.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的概念在2012年时已经提出。当年,英国的《金融时报》对这一设想进行评价时 称:金砖国家 开发银行 将成为1991年欧洲复兴开发银行成立以来设立的第一个重要多边贷款机构。2013年3月,第五次金砖国家领导人峰会上决定建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成立开发银行将简化金砖国家间的相互结算与贷款业务,从而减少对美元和欧元的依赖。2014年7月15日,金砖银行终于有了个实质性进展。中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和南非在巴西福塔莱萨签署协议,发表《福塔莱萨宣言》宣布,成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建立金砖国家应急储备安排。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初始资本为1000亿美元,由5个创始成员平均出资,总部设在中国上海,首任总裁将来自印度。但是针对金砖国家,尤其是中国的发展,西方某些发达资本主 义国家提 出了“中国 威胁论”的说法。

(1)运用《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金砖国家成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的原因。

(2)某些国家认为,金砖国家尤其是中国崛起会加剧与周边国家的摩擦,必将对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稳定构成威胁。请你运用《政治生活》知识从理 论与实践 两方面反 驳这一观点。

【参考答案及解析】

1.B解析:该竖版地图主要体现的 是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与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没有直接关系,2不选。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4说法错误。

2.D解析:材料中有些人的想法虽强 调了政府及专家在出台化解中国老龄化危机的决策中发挥的作用,但忽视了公民在民主决策中的作用,特别是忽视了公民参与民主决策有利于促进其增强对政府决策的理解和信任这一作用,故D正确。

3.B解析:政府的监督属于行政系 统内部监督,人大的监督属于权力机关的监督,市民代表及法律专家的监督属于民主监督,媒体的监督属于舆论监督。由此可见,答案选B。

4.A解析:材料的主体是发改委,即政府部门,该题考查民主决策的相关知识。3执政的主体是党,不是政府,说法错误。4说的是民主监督,不符合题意。

5.C解析:李克强总理积极担当“高铁推销员”体现的是政府在履行经济建设职能,在维护和实现国家利益,23应选,1不选。总理是政府首脑,不是党的领导,4不选。

6.B解析:1是国家治 理能力的 内涵。2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内涵,没有涉及国家治理体系与国家治理能力的关系,不选。34体现了国家治理体系与国家治理能力的关系,入选。

7.B解析:1错在“最高”的表述上,“最高立法权”只能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我国人大与政府的关系,不仅仅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4错误,故选B。

8.B解析:题中讲述的是党内民主 生活会的情形,党员们相互监督,通过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也有利于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故13正确。2中所描述的与党内民主生活会无关。党并不能直接履行国家职能,4不选。

9.D解析:1 错在“赋予”的描述上。2错在“党履行管理职能”的描述上。

10.B解析:民族区域 自治是以 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为前提和基础的,所以任何“独立”“半独立”“变相独立”的主张都是错误的,故选B。A与题干不构成客观的因果关系。C是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现实依据。D错在“自由”的描述上。

11.C解析:邪教不是宗教。邪教是披着宗教外衣从事犯罪活动,故材料本身与宗教活动无关,1 4排除。2揭示了邪 教的本质。3针对敌人的犯罪活动提出加强专政 的必要性,符合题意。

12.A解析:亚太经合组织是促进亚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而不是粮食安全路线图,3错误。4错在“决定”的表述上。

13.(1)1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体现并维护国体。与时俱进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利于确保人民当家作主。2与时俱进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才能更好地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推进法律监督和实施,密切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的联系。3与时俱进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利于坚定制度自信,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2)1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公民要积极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坚持权利与义 务的统一,依法有序参与政治生活。2政府要坚持依法行政,审慎行使权力,坚持科学、民主、依法决策。3中国共产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4人民代表大会要依法行使立法权、监督权等职权,坚持民主集中制。5要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 作主、依法治 国有机结 合起来。

14.(1)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金砖国家开发银行成立顺应了当前国际形势发展的需求,是新兴国家群体性崛起的必然产物,也是金砖国家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与自然选择。2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的成立有助于增加发展中国家的整体实力,推动国际新秩序更趋多极化与民主化。3国际关系的实质是一种利益关系,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金砖国家在应对金融危机、应急储备安排、促进交流与合作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4中国推动设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作出实实在在的贡献,彰显了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初中政治复习的建议 篇8

第一阶段:过教材关, 扎实基础知识

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回归教材, 熟悉教材, 目的是吃透教材。由于实行开卷考试。学生的复习应“万变不离其中”, 始终记住“题在书外, 根在书中”, 应该做到熟悉、理解课本, 锻炼自己运用课本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平时不熟悉课本, 考试时要找到“是什么”并不难, 但是要找到“怎么办”、“如何解决问题”就不容易了。因此, 这就要求学生在考前, 特别是在后期的复习中做到弄懂每一单元, 每一课的主要观点, 主要问题, 并形成知识网络。也只有这样才能吃透教材, 扎实基础知识, 为运用知识, 理论联系实际奠定良好基础。

例如, 我在教学“人生难免有挫折”这一框题时, 创设“扼住命运的咽喉 (贝多芬) ”的情景, 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挫折是哪一次, 当时你的心情怎样, 你是怎样对待挫折的……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 畅所欲言, 有的学生讲得非常生动感人, 同学们听后产生共鸣。既有效地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课堂教学中, 如果不重视引导, 学生就会形成“只能意会, 不能言传”的感觉, 课堂气氛沉闷, 若能时时加以引导, 让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亲身感受, 说出自己最想说的话, 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个个同学都有话可说, 有话能说, 从而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兴趣, 课堂气氛活跃。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探究园”、“实践与评价”、“阅读与感悟”这一教学资源, 不仅能调动学生主体活动的积极性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对开发学生从多角度去解决问题, 增强创新意识和提高创新能力也有很大作用。

第二阶段:捕捉社会热点, 分专题复习, 强化理论联系实际

近年来的考题大都以社会热点问题作为命题的载体, 突出体现了政治科的时代性和政治性这两大特色, 注重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热点问题是指国内外普遍关注的问题, 或是党和国家在某个时期的工作重点。此外, 还包括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问题, 特别是体现与教材知识点的事件。因此,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仅平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时政, 在复习的后阶段, 更要引领学生超越教材, 关注社会政治热点和生活热点, 收集有价值的信息并且进行分类整理形成专题。如国际金融危机、神九升空、建设新农村、实施科教兴国, 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科学发展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党的十八大会议等等。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对收集到的信息结合教材所学进行加工整理, 争取做到:1.信息与教材的结合点。2.自编或收集典型例题。3.习题演练。通过这一系列的工作进一步强化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训练, 使学生能够用上所学的知识来理解社会现象, 分析解决社会问题, 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第三阶段:指点迷津, 把握答题技巧, 提高解题能力

为了能够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在做题的过程中能迎刃而解, 做到事半功倍, 教师应该多引导学生对常见的各种题型的解法进行归纳总结, 抓解法规律, 帮助学生弄清各类题型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把握各类题型的答题技巧。如:1.单选题的答题技巧。单选题有两种类型, 一种是最佳单选题, 所给的4个题目都可能是对的, 但是要比出其中哪一个是最适合题干的知识要点。还有一种类型是组合选择题, 这时候最好运用排除法。2.材料分析题的答题技巧。最基本的技巧就是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一定要在审题上下功夫, 也就是审清题目的规定性, 也叫指向性。任何一个考题, 它的考试的指向性, 总是指向相干的课本知识。所以学生拿到考题时, 就要审出考的是课本知识的哪一课, 这样所答的原理就能有针对性了。同时, 还要注意, 中考考题有扩张性, 答题不能拘泥于课本知识, 要会联系实际谈自己的体会, 或提出有关的建议。这与知识、能力、觉悟的有机统一是一致的。3.辨析题的答题技巧。一般是按照一辨二析三总结来答题。特别是近年来, 随着课改的深入及素质教育的感召, 各类考试都很强调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考察, 实践与探究题的训练显得尤其重要。目前, 实践与探究题常见的题型有:关于调查报告写法、出黑板报、主题班会活动方案的设计、写倡议书或建议书、设计接态方案、宣传标语等。

当然, 在复习中我们要积极发挥“导”的作用, 调动起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共同完成教学目标。教师的积极作用体现在创设学习情境、指明方向、监督过程、解难答疑、评估学习结果等。比如主题复习中, 教师可以选取社会生活中典型的、有争议的、引起道德二难情境的事件, 使学生自然地去体验、探究, 在探究中学习;同时培养学生学会用多种方法、多种角度、多样思维方式来观察事物。

高三政治复习策略初探 篇9

关键词:高三政治教学,复习策略,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有效性的“有效”, 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 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教师要注重效率, 同样也要注重效果, 只有这两方面都兼顾了, 才是有效教学的模式。高三政治课堂教学效率将影响到学生最后的政治高考成绩。可见, 提高政治课堂教学效率是做好政治高考备考工作的关键。我结合教学实践, 意识到要提高高三政治复习效率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科学安排, 合理规划

(一) 科学安排课程复习顺序。

高中政治复习包括四个必修模块和一个选修模块。根据四个模块的特点, 课程复习顺序可以这样考虑:经济生活和哲学对于学生的要求较高, 也是学生高中复习的难点, 在时间分配上应有所倾斜;文化生活的许多内容可以借助哲学的知识进行复习。如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经济决定文化等, 可以借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讲解。文化创新的内容是辩证否定法观点的集中体现, 所以可以把文化放在哲学之后进行复习, 为文化复习提供理论依据。政治生活与国家和国际组织这两个模块的许多知识相通且高考有必修和选修相互渗透的特点。可以把这两个模块放在一起复习, 有利于知识间的融会贯通。

(二) 科学制订复习计划。

高三近一年的复习时间较长, 因此, 制订合理复习计划十分重要。我们可以考虑把握几个时间节点:每年三月份的市质检, 四月份的省质检。在时间安排上, 应该尽量在三月份完成一轮复习, 或者即使完成不了, 也不应该落下太多。首先, 如果学生在复习没有完成的情况下参加考试, 就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水平, 使学生失去一次重要的综合检测机会。其次, 复习进度落下太多, 考试结果不理想, 对学生和老师的信心是一种打击, 影响士气和复习节奏。

二、依纲据本, 提高复习效率

(一) 加深理解领悟《考纲》和《考试说明》。

教师应该主动理解领悟《考纲》和《考试说明》, 包括考点的增减、例题变化和题型特点的研究。如:2012年《考试说明》增加的人权观点、美国的利益集团等知识点在当年高考中都有所体现。2013年哲学时代精神的考点调整, 在选择题第35题中有所涉及;主观题第42题第 (2) 问“运用经济生活, 评析材料一‘讨论结果’中的任意一个观点, 并说明该观点在思想方法上的不足”。这是经济生活和哲学思维方法的有机结合, 和《考试说明》中替换的江苏高考例题考查思想上是一致的。

(二) 引导学生合理利用《考试说明》。

首先, 对于《考试说明》, 学生更多的是关注《考试说明》列举的考点, 忽视对《考试说明》例题的关注及例题所隐含的高考能力要求的了解, 这是对《考试说明》的片面认识和利用。

其次,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 虽然学生关注考点, 但只是停留在对考点一而再再而三的强化记忆, 忽视对考点的深刻领悟。例如:对党的科学执政方式的掌握, 许多学生只停留在反复记忆, 没有深入从“规律”的内涵加深理解。

最后, 考点复习重分析轻综合。综合性考查是当前高考的一个方向, 需要学生有意识地构建知识体系, 形成知识网络。如:2013年高考政治第 (1) 问以政府为主体, 实现对政治生活第二单元的综合性考查。事实上在复习构建知识体系时, 应该把第四单元的外交政策融合进来。又如, 经济生活中涉及企业知识的, 主要是第二单元生产、劳动和经营和第四单元市场经济的相关知识。有效教学的理念要求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索者、知识的构建主体。所以, 我们要引导学生以系统和要素关系理论为指导, 分析、理解“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引导他们把零散的、似乎没有联系的“点”连成线, 再把线结成网。

(三) 回归教材, 以本为本。

任何高考试题的设置都来自于对教材知识和能力的考查。在高三复习中如果以提纲、考试代替教材的分析和整合, 就是本末倒置。同时, 以训练代替教材复习所形成的知识点往往是支离破碎的, 缺乏知识理解的系统性。不符合当前高考知识单点突破和综合考查的要求。

此外, 2013版的政治教材, 根据十八大精神要求, 对各个模块作了相应的调整。我们有必要认真研读, 把握其变化, 领会其变化背后的思想精神, 为基础年段的教学和高三的复习提供依据和指导。

三、科学选题, 科学用题

题不在多而在于达到服务复习的目的, 在于巩固知识、提高能力。在紧张的高三复习中对题目的选择有必要注意几个方面:首先, 试题的选择覆盖面要广, 可参考《考试说明》的考点对题目进行精心选择。考点有冷门考点和高频考点, 教师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作出判断。然而, 高三复习只要是高考考点要求的内容, 就有必要进行讲解和必要的检测。首先, 时间的安排、讲解的层次、训练的频度是有差别的。其次, 对于学科的综合性检测试题的选择, 可以借鉴和福建课改相近省市的质检试题和高考试题及省内九地市的质检优秀试题。这些试题水平较高, 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能够比较全面地检测反映学生的现有水平。最后, 临考前可以建议学生重做福建近年的高考真题, 有利于降低学生对高考试题的敬畏之心, 平和心态, 增强信心。

四、研究高考试题, 把握高考动向

高考是一场考试, 然而从高考试题中我们可以感受领会一个学科发展的方向, 进而开展教学。因此, 高三老师和基础年段的老师都应该有意识地关注高考试题, 研究高考动向。

(一) 从功利的角度来说, 研究高考试题, 可以跟踪高考的高频考点, 排查遗漏考点, 并进行针对性复习。通过研究试题, 我们可以归纳总结各种常见的高考题型。如:2013年高考政治选择题:第32题的经济图表题;推导性的第33题;第36题哲学漫画题型;描述性语言做选项的第30题;经济生活和哲学思想相结合考查的2013年创新题型———主观题第42题第二问。归纳总结题型, 并进行适当、有针对性的训练, 是考前提高分数的重要方式。

(二) 从学科思想来看, 从2013年高考试题上我们看到的是返璞归真。如:就经济生活而言, 有人认为:“人是理性的经济动物:要有经济头脑, 通过对比分析实现利益最大化”;“数据、曲线、图表分析是每个学习经济学的人必备的素质和能力”:2013年政治选择题第31题商人利用经济知识获取更多的利润;第32题以图表曲线的方式, 考查投资理财比较风险收益;2012年选择题第29题对比国债、储蓄、汇率问题实现收益最大化。这些试题贴近生活, 理论联系实际, 真实反映了经济生活学科思想的要求。又如:生活与哲学模块, 2013年主观题第42题第二问考查哲学思想方法;2011年主观题第四问:“在分析材料三、四所反映的经济信息的过程中, 你运用了唯物辩证法的哪些知识?并说明你是如何运用的。”这两道试题体现了对“过程与方法”的考查, 体现课改精神, 是对哲学这一思维学科的本色展现。为此, 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科思想, 培养学科素养, 适应新课程理念下的高考要求。这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本真。

五、借助协作平台, 寻找差距, 提高复习针对性

目前市质检、省质检都实现了地区统一改卷, 这让我们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对考试进行比较分析, 寻找差距, 为下一阶段的复习教学提供参考和依据。在对待考试结果的各种数据时, 一方面要关注总分和平均分, 另一方面很有必要对试卷的每一小题进行质量分析。我们可以在和友校的对比中找出做得不理想的题目, 进而研究该试题的知识考点及该试题的题型特点等。如在2013届的省质检中我们发现在一道对知识体系构建要求较高的题目上, 本校学生总体做得不理想。又如在2012届市质检中尽管文化生活部分做得相对较好, 然而哲学部分有一定差距。随后, 备课组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复习, 使教学复习有了明显改观。查缺补漏, 提高复习的针对性是提高教学复习效率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韩文斌.有效课堂教学的标准是什么.新课程, 2008.11.

如何上好政治复习课 篇10

大家都知道在讲解一节新课之前, 要查找教学参考书, 查找各种复习资料, 进行充分备课, 做到目标明确。同样上好复习课也需要有明确的目的, 制订好复习计划, 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即要课下备好课。本堂课要复习什么内容, 要求学生达到什么样的目的, 复习的重点、难点是什么, 老师要严格依据《升学文化课考试说明》界定的考点知识来引领学生复习, 一定要加以强调与考点相关的基础知识的复习。同时每堂课老师讲的时间、学生练的时间及要达的目的, 老师都应该做到心中有数, 力争做到课课清, 堂堂清。

二、夯实基础, 拓展深化

细心的老师研究历年中考政治试题, 不难发现, 即使是中考题, 也不是什么偏题、怪题, 始终遵循着“题在书外, 理在书中”的原则。而且历年的教学实践也告诉我们, 决定中考成绩好坏的第一因素就是看考生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如何。中考试题难度:容易题约占30%, 中等难度题约占50%, 难题约占20%, 整套试卷的难度系数为0.65左右。因此, 要想在中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 就必须注重基础知识的复习, 建议大家在第一轮复习中对基础知识要抓牢抓稳。

我们面对的是初三中考, 复习时可以打破章节、模块顺序, 将基础知识进行归类、总结、概括, 同时要把知识点连成知识线, 把知识线构成知识网, 形成一目了然的知识结构, 这样学生应用起来就能做到灵活自如。对知识结构清楚后, 教师还要引领学生从中提炼出考点, 明确重点、难点, 化解疑点, 运用归类法、比较法、综合分析法等将知识进一步拓展深化。

三、主次分明, 抓住重点

毫无疑问, 凡是《考试说明》规定的知识范围, 都是列为考生复习之内的, 但是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就给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就要求老师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课标规定的知识范围内, 不能眉毛胡子一齐抓, 要主次分明, 通过对基本观点、基本原理的强化训练做到以点带面, 重点知识必须重点讲、重点练, 做到讲练结合, 通过练习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答题的严谨性, 切忌平铺直叙, 平均使用力量。

四、精练精评、提升能力

老师要针对考点精选例题, 进行有目的训练, 切记搞题海战术, 也不要照抄照搬。在引领学生分析例题时, 一定注意引导学生仔细审题, 认真分析, 抓住关键词、关键点, 点拨开拓思路, 规范答题技巧。还要注意一题多变, 借题发挥, 争取做一题, 会一片, 通一类。这样不仅节省了复习时间, 还能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五、回归教材, 模拟演练

由于在中考中综文是开卷考试, 很多考生对“开卷考试”的认识出现了偏差, 认为开卷考试就是翻书抄, 用不着浪费那么多时间去复习, 从而淡化了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复习。前面已经说过了, 其实中考的很多试题都出自教材, 源于教材, 这就提醒我们在中考前的复习一定要以课本为主, 正确处理好各种复习资料与课本的关系, 绝不能以复习资料代替课本, 要引导学生回归教材, 让学生知道每一个考点的要求, 包括当前热点、设题角度、题型预测等, 并指导学生做好目录, 让学生知道哪一个考点具体在哪一本教材的哪一个位置, 做到心中有数。最后有选择性地做好模拟试题, 减少重复性试题, 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

六、沉着备考、应对自如

中考, 不仅考的是学生的基础知识、熟练的答题技巧、综合的分析能力, 还考的是学生的心理素质。教师要做好学生的备考工作, 给学生打足气,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告诫学生: (1) 试卷拿到手后, 要通览全卷, 检查有无漏题, 弄清题量、题型、及难易程度; (2) 做题时要认真审题, 先易后难; (3) 要结合平时训练用到的做题方法; (4) 书写规范, 看分答题, 要点全面; (5) 认真检查, 不漏题, 该得的分绝不能丢掉, 难题也要竭尽全力, 相信你难他亦难。

复习方法多种多样, 老师们要精心研究、讲方法、讲策略, 提高复习效率, 在考试中发挥最佳水平, 打好中考攻坚战。

摘要:面向中考, 为提高政治复习的效率, 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提高分析问题、解决政治问题的能力, 我从六个方面写了这篇如何上好政治复习课。

中考政治有效复习探究 篇11

关键词:政治复习;中考;有效性;教材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0-132-01

新课程背景下中考政治实行闭卷考试,主要重视考查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中考政治学科强调理论(所学知识)联系实际,注重双基,以闭卷的形式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运用、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有效复习已成为师生共同面对的问题。本文就结合笔者这些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探索政治学科中考有效复习的五点体会。

一、重视考纲与教材--夯实基础

中考思想品德试题的特点是“题目在书外,答案在书中”,只要认真读书,熟悉了教材的内容,掌握了知识点,理解了知识点的内涵,那么即便是立意再难,材料再新,设问再活的试题,都能在知识点中找到答案,只是需要按命题的不同要求对知识点适当进行重组和整合就能回答出来了。

第一轮复习期间,要突出对《考试说明》中知识点的熟悉、理解,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必要的梳理、归纳、整合,把握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系列和知识体系。通过对书本知识的再加工、再创作,压缩、提炼课文精华,从中把握教材主线。并以此串联各块知识,形成知识网络。.构建知识网络,整体把握要点。具体将初一、初二、初三的考点在脑海中过一遍以加深对考点的印象。比如初一的自律、意志、良好的心理品质的作用;初二的公民权利与义务、消费者权益、未成年人的保护法、遗产法;初三的基本国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等是历年来常考的重要知识。第一轮复习形成知识结构和知识网络的基础上更加突出宏观上把握教材的主线、纲目。复习中特别重要,“纲”是课本的“魂”。

高效率复习课本知识的最好办法就是仔细研读2011年中考纲要,对《考纲》所列的每个知识点,特别是应该掌握的基本原理和重要概念我们都必须一一对应教材,尤其要找到每个考点与七、八、九年级教材中内容的结合点,多角度思考。弄清“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逐点扫描,强化记忆,做到全面、准确地掌握。

二、关注时政热点

时事的重要性,想必每一位政治老师都强调多时了。“热点问题”了然于心,并能突出其中的重点。近一年来的热点在复习中已经做了认真复习,现在只需对原来的复习内容重新温习,且突出目前仍然炙手可热的问题。

根据以往的经验总结,中考政治题中的热点时事也将作为背景材料在其他的题目中出现。这些必须引起同学们对时事的足够重视。从近几年的中考政治题中,不难发现有关未成年人的时事问题频频出现,这在一定程度上告诉同学们要时时关心身边事,尤其是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时事。

从学生的角度看,我认为中考政治题型正愈来愈灵活,其涵盖的内容更加广泛,而题目的类型也更加多样。不再是单一的时事问答题—将时事与课文中的内容相结合的题目新颖,同时也使得题目有了一定的深度,所需要的答题更加全面。为了在中考中能够适应并较好地完成这类题目,平时的锻炼必不可少。要阅读报纸或收看新闻,加以汇总、概括梳理成要闻。然后选其中的几条,结合平日做题的经验,自拟一下融合了时事与平日课上所学的题目,然后再循着思路一一解答。这样,在很短时间内不断积累,将会很有效地拓宽我们的思维方式,同时也提高了答题水平。不必费时费力地去总结研究时事,使我们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其他学科的学习。

三、理论联系实际--“题在课外、理在书内”

重视知识点与时政热点的结合。近几年的中考试题多以人们比较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为命题背景材料或切入点来创设情境,这就需要政治教师认真分析、筛选与教学重点紧密相连的实际问题,在复习时巧妙地将它们摄入进来。另外,要淡化技巧,杜绝猜题。中考政治的非选择题普遍具有开放性,题目体现开放性思维,题量也大增,重在考查考生分析、综合、概括的能力。

四、强化训练--培养答题技能技巧能力

应研究近几年政治真题,适量做题,提高解题速度与正确率。 同时, 要掌握正确的答题方法,就要加强有针对性的训练,在训练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对于同一材料、同一知识点要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思考。除了试题本身的设问角度外,还可以尝试从其他角度设问,并自己回答。对重点题和典型题进行练后评析,分析失误之处,进行纠错,完善答案。

2、对往年中考试题进行分析也是必要的,自己先试着作答,然后对照原答案调整自己的思路,从中得到启发。

3、学会科学规划考试时间,训练合理的答题速度。

要掌握正确的答题方法,必须仔细阅读材料,提取关键词和有效信息,找准答题角度;注意把握解题思路,对于同一材料、同一知识点要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思考;答案组织要规范,语言要精当,用词要准确,条理要清晰,这是中考取得高分的保证;审题要准,寻找相关联的知识点;提高书写速度,既可以增加审题思考时间,又可以节约时间进行检查。整理答案要有条理,书写工整,保持卷面整洁。

五、树立自信,保持良好心态--步入成功殿堂

政治复习 篇12

那么,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 怎样才能上好政治复习课呢?

通过良久的学习、思考、实验, 笔者认为在复习的过程中, 应根据具体的复习目标的要求, 将当时的社会热点和教学大纲或考纲的要求相结合, 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坚决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让学生学会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并在教师的协助之下尝试解决问题。如此, 复习课才能使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得以同步增长, 才会是卓有成效的复习课。

第一阶段的复习, 巩固、识记基础知识, 达到知识的体系化、系统化目标

这个阶段的复习是关键环节、是复习质量的保证。这个阶段的复习不应是知识的简单重复, 而应注重对基础知识的系统化梳理, 同时适当地突出重点。

知识之间的联系, 已成为目前思想政治学科高考的一项重要能力要求。在新课的学习过程中, 教师的教学往往只是根据课本内容的先后进行。而忽视课与课之间、单元与单元之间的联系, 不能使知识得到有效的灌通和梳理, 学生得到的知识更多的是松散的或点状的, 无法融会贯通。所以, 这是复习课“补课”的重点, 将过往相对分散、孤立的知识加以串联, 建立简明、准确、清晰的结构体系。例如, 我们可以依据知识之间的联系, 进行单元复习。将相关的知识放在一起加以比较, 搞清彼此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当然, 有些内容也可以根据其自身所属的知识体系进行复习, 如生活与哲学中的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 其本身就有很强的体系性。

另外, 重点知识也是复习的主体部分, 要放在突出的位置。要准确把握, 抓住关键词;对于某些内容相似、容易混淆的概念, 可以放在一起, 搞清它们的区别和联系, 加深记忆。

当然, 要使复习卓有成效, 就离不开学生主体性的发挥。那么怎样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呢?笔者认为, 首先必须搞好课前检测。课前检测的时间可以控制在10分钟以内。通过课前检测, 教师可以了解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以及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更为重要的是, 这是一种对学生的督促、激励。其次, 要明确教师在复习过程中的主要任务:预设问题、关注学生自主生成的问题、督促学生自主自觉地完成复习任务, 而不是“满堂灌”地讲解。可以适当地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 让所有学生都参与进来, 在小组探究的过程中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第二阶段的复习, 加强训练, 提高能力

首先, 教师要立足全局, 精心设计各种类型的试题。编选试题要注重基础, 通过练习提高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其次, 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加强训练。在批改练习的过程中, 笔者发现有的学生同一道题错一遍以后可能还会错第二遍第三遍。对于这种情况, 最好的办法就是建立错题集, 错了一次不能再错第二次。这样积少成多, 错误率就会大大下降了。教授新课时, 教师往往采用归纳法, 即从具体材料引出基本观点。这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但在复习时, 则可反其道而行之, 让学生在把握基本观点的基础上去分析具体问题。把理论带到具体问题中去。

最后, 选取试题的类型要多样化, 增加学生的见识, 掌握各种类型试题的特点和解题方法, 从而使学生的应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

试题训练是提高能力的重要手段。但政治经济形势在不断变化, 高考命题年年在改革, 新的背景、新的材料层出不穷, 所以, 试题训练也应跟紧形势。切不可长期使用以前的套题。

真正的教学, 必须在教学实践中才能体现出来。教师的教学素质和教学能力只有在教学实践中才能得以提高。作为一名教师, 只要能够充分理解素质教育的要求, 转变自己的观念, 真正做到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 积极地发挥教学中的互动因素, 就一定能取得好的教学成绩。

第三阶段的复习, 调整心态、加强实战

第三阶段复习的开始, 标志着高考进入了冲刺的阶段。

首先, 这一阶段要调整好心态, 做到成竹在胸, 从容上阵, 潇洒走入考场。

其次, 通过丰富的实战练习, 练中感悟, 练中迁移;找出自己的薄弱环节, 有针对性地弥补知识缺漏。

同时, 关注社会热点。社会的重点、热点问题一直都是高考青睐的对象, 我们可以以社会重点、热点问题为中心向外辐射, 将与其联系的一系列基础知识挑选出来标注在旁边, 以提高考生对重点、热点问题和本学科基础知识联系运用的能力, 为辨析、论述等题理顺思路。

上一篇:企业的战略性管理下一篇:民办高校教学质量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