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析高三政治复习策略(共11篇)
评析高三政治复习策略 篇1
摘要:提高课堂复习效率是科学备考的重要环节。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高三政治课堂复习效率, 高效完成复习任务值得教师深思。作者通过对高三政治复习过程的思考及福建高考文综政治的认识, 提出了提高政治课堂复习效率的几点策略。
关键词:高三政治教学,复习策略,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有效性的“有效”, 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 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教师要注重效率, 同样也要注重效果, 只有这两方面都兼顾了, 才是有效教学的模式。高三政治课堂教学效率将影响到学生最后的政治高考成绩。可见, 提高政治课堂教学效率是做好政治高考备考工作的关键。我结合教学实践, 意识到要提高高三政治复习效率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科学安排, 合理规划
(一) 科学安排课程复习顺序。
高中政治复习包括四个必修模块和一个选修模块。根据四个模块的特点, 课程复习顺序可以这样考虑:经济生活和哲学对于学生的要求较高, 也是学生高中复习的难点, 在时间分配上应有所倾斜;文化生活的许多内容可以借助哲学的知识进行复习。如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经济决定文化等, 可以借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讲解。文化创新的内容是辩证否定法观点的集中体现, 所以可以把文化放在哲学之后进行复习, 为文化复习提供理论依据。政治生活与国家和国际组织这两个模块的许多知识相通且高考有必修和选修相互渗透的特点。可以把这两个模块放在一起复习, 有利于知识间的融会贯通。
(二) 科学制订复习计划。
高三近一年的复习时间较长, 因此, 制订合理复习计划十分重要。我们可以考虑把握几个时间节点:每年三月份的市质检, 四月份的省质检。在时间安排上, 应该尽量在三月份完成一轮复习, 或者即使完成不了, 也不应该落下太多。首先, 如果学生在复习没有完成的情况下参加考试, 就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水平, 使学生失去一次重要的综合检测机会。其次, 复习进度落下太多, 考试结果不理想, 对学生和老师的信心是一种打击, 影响士气和复习节奏。
二、依纲据本, 提高复习效率
(一) 加深理解领悟《考纲》和《考试说明》。
教师应该主动理解领悟《考纲》和《考试说明》, 包括考点的增减、例题变化和题型特点的研究。如:2012年《考试说明》增加的人权观点、美国的利益集团等知识点在当年高考中都有所体现。2013年哲学时代精神的考点调整, 在选择题第35题中有所涉及;主观题第42题第 (2) 问“运用经济生活, 评析材料一‘讨论结果’中的任意一个观点, 并说明该观点在思想方法上的不足”。这是经济生活和哲学思维方法的有机结合, 和《考试说明》中替换的江苏高考例题考查思想上是一致的。
(二) 引导学生合理利用《考试说明》。
首先, 对于《考试说明》, 学生更多的是关注《考试说明》列举的考点, 忽视对《考试说明》例题的关注及例题所隐含的高考能力要求的了解, 这是对《考试说明》的片面认识和利用。
其次,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 虽然学生关注考点, 但只是停留在对考点一而再再而三的强化记忆, 忽视对考点的深刻领悟。例如:对党的科学执政方式的掌握, 许多学生只停留在反复记忆, 没有深入从“规律”的内涵加深理解。
最后, 考点复习重分析轻综合。综合性考查是当前高考的一个方向, 需要学生有意识地构建知识体系, 形成知识网络。如:2013年高考政治第 (1) 问以政府为主体, 实现对政治生活第二单元的综合性考查。事实上在复习构建知识体系时, 应该把第四单元的外交政策融合进来。又如, 经济生活中涉及企业知识的, 主要是第二单元生产、劳动和经营和第四单元市场经济的相关知识。有效教学的理念要求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索者、知识的构建主体。所以, 我们要引导学生以系统和要素关系理论为指导, 分析、理解“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引导他们把零散的、似乎没有联系的“点”连成线, 再把线结成网。
(三) 回归教材, 以本为本。
任何高考试题的设置都来自于对教材知识和能力的考查。在高三复习中如果以提纲、考试代替教材的分析和整合, 就是本末倒置。同时, 以训练代替教材复习所形成的知识点往往是支离破碎的, 缺乏知识理解的系统性。不符合当前高考知识单点突破和综合考查的要求。
此外, 2013版的政治教材, 根据十八大精神要求, 对各个模块作了相应的调整。我们有必要认真研读, 把握其变化, 领会其变化背后的思想精神, 为基础年段的教学和高三的复习提供依据和指导。
三、科学选题, 科学用题
题不在多而在于达到服务复习的目的, 在于巩固知识、提高能力。在紧张的高三复习中对题目的选择有必要注意几个方面:首先, 试题的选择覆盖面要广, 可参考《考试说明》的考点对题目进行精心选择。考点有冷门考点和高频考点, 教师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作出判断。然而, 高三复习只要是高考考点要求的内容, 就有必要进行讲解和必要的检测。首先, 时间的安排、讲解的层次、训练的频度是有差别的。其次, 对于学科的综合性检测试题的选择, 可以借鉴和福建课改相近省市的质检试题和高考试题及省内九地市的质检优秀试题。这些试题水平较高, 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能够比较全面地检测反映学生的现有水平。最后, 临考前可以建议学生重做福建近年的高考真题, 有利于降低学生对高考试题的敬畏之心, 平和心态, 增强信心。
四、研究高考试题, 把握高考动向
高考是一场考试, 然而从高考试题中我们可以感受领会一个学科发展的方向, 进而开展教学。因此, 高三老师和基础年段的老师都应该有意识地关注高考试题, 研究高考动向。
(一) 从功利的角度来说, 研究高考试题, 可以跟踪高考的高频考点, 排查遗漏考点, 并进行针对性复习。通过研究试题, 我们可以归纳总结各种常见的高考题型。如:2013年高考政治选择题:第32题的经济图表题;推导性的第33题;第36题哲学漫画题型;描述性语言做选项的第30题;经济生活和哲学思想相结合考查的2013年创新题型———主观题第42题第二问。归纳总结题型, 并进行适当、有针对性的训练, 是考前提高分数的重要方式。
(二) 从学科思想来看, 从2013年高考试题上我们看到的是返璞归真。如:就经济生活而言, 有人认为:“人是理性的经济动物:要有经济头脑, 通过对比分析实现利益最大化”;“数据、曲线、图表分析是每个学习经济学的人必备的素质和能力”:2013年政治选择题第31题商人利用经济知识获取更多的利润;第32题以图表曲线的方式, 考查投资理财比较风险收益;2012年选择题第29题对比国债、储蓄、汇率问题实现收益最大化。这些试题贴近生活, 理论联系实际, 真实反映了经济生活学科思想的要求。又如:生活与哲学模块, 2013年主观题第42题第二问考查哲学思想方法;2011年主观题第四问:“在分析材料三、四所反映的经济信息的过程中, 你运用了唯物辩证法的哪些知识?并说明你是如何运用的。”这两道试题体现了对“过程与方法”的考查, 体现课改精神, 是对哲学这一思维学科的本色展现。为此, 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科思想, 培养学科素养, 适应新课程理念下的高考要求。这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本真。
五、借助协作平台, 寻找差距, 提高复习针对性
目前市质检、省质检都实现了地区统一改卷, 这让我们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对考试进行比较分析, 寻找差距, 为下一阶段的复习教学提供参考和依据。在对待考试结果的各种数据时, 一方面要关注总分和平均分, 另一方面很有必要对试卷的每一小题进行质量分析。我们可以在和友校的对比中找出做得不理想的题目, 进而研究该试题的知识考点及该试题的题型特点等。如在2013届的省质检中我们发现在一道对知识体系构建要求较高的题目上, 本校学生总体做得不理想。又如在2012届市质检中尽管文化生活部分做得相对较好, 然而哲学部分有一定差距。随后, 备课组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复习, 使教学复习有了明显改观。查缺补漏, 提高复习的针对性是提高教学复习效率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韩文斌.有效课堂教学的标准是什么.新课程, 2008.11.
[2]张明, 王剑.授人以渔——浅谈高三第一轮复习的学法指导.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09.09.7
评析高三政治复习策略 篇2
一、一轮复习面临的问题
高中政治教材以生活逻辑为主线,淡化知识体系。高一、高二的教学都是按照“部分--部分--整体”的顺序进行,结果造成知识之间缺乏联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不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行成,从而影响学生的能力发展。
二、一轮复习的具体措施
1. 端正态度,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我要学”
(1)明确奋斗目标,为备考提供动力支持。
高三复习学生容易产生疲倦感,很难保持较长时间的学习兴趣,往往产生消极被动的学习状况。外在表现为:应付式地看教材,过分地依赖教师,很少会主动采用做笔记、卡片等更有效的学习方式;很少带着问题阅读教材,老师要求识记的知识点就死背,这显然不利于归纳、比较、分析和概括等学科能力的培养;对考试麻木不仁,很少进行反思等。这种被动学习的态度与行动,显然与“以能力测试为主导”的高考改革方向相悖,因而也就难以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
怎样才能改变这种消极被动的状态呢?我们不难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和奥苏贝尔“动机理论”中得到启示:要改变学生学习现状,就需要学生产生自我实现的动机---考入理想的大学。在有了实现自我的动机下,使学生在“集中注意”、“加强努力”、“学习持久性”和“挫折忍受力”等方面发挥出更大潜能,从而改变那种“要我学”的现状。
(2)调整心态, “享受学习”,为高考磨砺意志。
学习是苦中求乐、先苦后甜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了新知识,发展了新能力,这本身就是一种体验成功的享受过程。高三这一年,既是漫长的,又是短暂的,只有调节好心态,才能在决战中笑得甜、笑得久。
2.积极引导,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我会学”
学习得法,事半功倍。达尔文曾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 学好政治应掌握好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1)首当其冲——制定复习计划
学生根据教师复习的安排来制定本学科的复习计划,尽可能使计划具有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2)万变不离其宗——重视并吃透教材
从历年高考主观试题的参考答案中可以发现:答案=教材语言(约占60%)+时政语言(约占5-10%)+材料语言(约占25-35%)。政治要得高分必须对教材内容很熟。阅读是“学习之母”。它既是学习的开端,也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有研究表明,阅读后的记忆率要比听讲后的记忆率高出1.66倍。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看书,看书未必是阅读,只有读懂了至少是用脑了才能算是阅读。
三、那应该怎样阅读政治教材?掌握以下阅读方法。
首先、从阅读的顺序看:
第一、要认真理解教材的目录与各章节下的子目的关系。目录及其子目具有高度的浓缩性、完整的系统性和严密的逻辑性等特点,它能体现各章节、各子目之间的关系和核心内容。
第二、经常复述每一课的管涌图/小蚂蚁图。它是学习该课的导游图,能帮助学生把握对教材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第三、注重对比 “考纲”中的“考试内容”,与教材有什么不同。重视考点、重要观点的什么变化。
其次、从阅读的技巧看:
①抓准关键句、词(主要运用语文课中的概括段落大意的方法)。它通常在每一段的第一句或是最后一句。要想一想,本段与框题的其它内容有什么关系?支撑它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②善于自问自答。将陈述的教材内容变成问题,进行自问自答。具体做法:将每一道题变成若干个问题。(最好不超过6个问题;尽量采用:“总——分——总”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怎么办——怎么做”的方式来提问。“阅读——自我提问——阅读——复述”的程序进行阅读。)
③深入理解教材中的名言等素材。高考试题的背景材料,一部分来自课本中的素材或者是简单的变式。尤其是必修一、必修三和必修四的素材出现频率较高。在阅读过程中,多点思考编者为什么要把这一内容放进教材?他想借此说明什么问题?他又是通过什么材料来说明问题的?重视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有助于养成从教材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往往是隐性知识,它并没有直接用文字表述出来,而是隐蔽在教材之中的知识内容和知识联系,这就需要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去理解、去挖掘。
再次、从阅读的时间与次数看:从8月→ 3月即一轮复习的时间,阅读五本教材不少于三次。
(3)争分夺秒——利用好课前、课中与课后的时间
①把好课前预习关。(本环节应与阅读教材的方法结合在一起)
课前预习很重要,想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使学习进入良性循环,并保持较高的效率就不能不重视课前预习。那么,怎样预习?建议按下列三个步骤去尝试:
首先是纵览章节、引言和子目。了解基本内容,明确学习方向,还易于整体地把握方向。
其次是根据高考考纲,来了解教材的要点、难点,并把重要的知识目标划下来。
最后是把不懂的知识点确定下来,以便在上课时关注老师是如何解决问题的。
在一轮复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在课前完成所发的预习表格。这样既能提高听课的针对性、把握重点准确率,又能满足尊重个人学习特点的要求。
②学会高效听课,充分利用课堂40分钟。
在听课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要端正听课态度,这是有效听课的最重要条件。克服认为复习课乏味的不良心态,这会导致有用信息的遗漏;珍惜老师的劳动成果,因为课后的自学很难在相同的单位时间里获得相应的信息。
二是要认真倾听,及时归纳,防止分心现象的发生。(尤其是专注于①学习目标、典型题例;②预习中未解决的的部分;③老师强调的知识和重点分析的知识、教师的解题思路等。)
三是要多种器官并用,做好笔记并积极地提问和回答。在课堂上,要坚持耳听、眼看、手记、嘴巴问答,这样才能为大脑印下清晰的记忆痕迹。
③督促学生及时做好课后复习。
艾森浩斯的遗忘规律启示我们要及时复习。因为遗忘是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复习则是战胜遗忘的利器,应当连续不断地进行。学生应该怎样进行课后复习呢?
首先应该整理课堂笔记。
高三复习课的容量比较大,同时教师在课堂上讲的内容与教材相比,有时会更有层次性、逻辑性,或是更显浅易懂,这势必会造成需记录的内容多。为了避免遗漏,常用一些简略词或缩写词,字的书写往往只有自己能看懂。这样的课堂笔记难免会有一点乱,所以只有经过课后进一步的整理,才能更好地思考是否有新的疑问,才能更好地注意各部分笔记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怎样,也为进一步梳理知识网络图做准备。
其次应尝试构建知识网络图。
面对庞大的信息量,学生必须学会分门别类整理知识。知识整理成系统的体系很重要,因为在知识网络构建的过程是一个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加工”过程,将知识系统化、结构化、规律化、形象化、技能化的时侯,需要通过联系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等思维活动,这实际就是从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有利于发展总结规律的能力。可见学生通过尝试构建网络图,能有效防止简单的机械背诵知识,可以将学习变成真正有意义的学习。
在构建知识网络过程中要注意:从要抓住“学科主体知识范围内”的主要学习目标(也称学习重点或主干知识)。政治科复习要掌握三种知识:模块知识结构、章节知识结构和理论知识,其中,模块知识结构、章节知识是基础,这可以构建每个模块的结构图。不同模块知识的章节知识存在纵横交错,可以构建不同模块之间的知识网络;经济、政治、哲学理论支撑起网上的知识点,使同学们的政治知识结构形成一个多层面的立体交叉体系。在诸多知识的连接点上繁衍出新的知识生长点,这个过程就是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过程,这也是对同学们潜在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4)以练习为依托——内化知识提升能力。
做习题是内化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也是发现知识盲点、薄弱点的重要途径,作为高三的学生一定要认真对待练习。高考的各类练习题也很多,我们该如何面对这些浩淼的“题海”呢?
第一是走“精练”之路。一轮复习重在双基过关,所以吃透教材才是重中之重,对于复习资料、练习题要求精不求多,选择一本较好的复习资料以备用。我校这几年主要选用《三年高考,五年模拟》作为一轮复习资料。有了这些资料后,就应按计划踏踏实实地去逐步完成。在练习问题上,切忌多,总之要有“任它长水三千里,我只取其中一勺”的大胆取舍。
第二是把握“经典”是关键。在了解高考的形势下,设计一些更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这些属于“经典”试题,所以学生应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本着“不求多,但求通”的态度来消化吸收这些试题。将这些典型的、有代表性的试题,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第三是坚持“水滴石穿”的精神。解答政治主观题的能力,不是一撮而就,需要在做题中慢慢提升。学生坚持每天做一道主观题。对所做的试题进行总结,分析答案来自教材哪里,自己的表述与答案有哪些区别,哪些语言经过努力后能用自己的语言重新概括与组织,进一步思考还有哪些知识与这一内容相关,以及这一内容在整个知识系统中的地位如何等等。通过这样的做题和有针对性地对重点习题的反思,不仅有利于培养从整体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自觉性,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而且还有利于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第四是寻找适合自己的“金钥匙”。如果教师仅仅在每堂课中渗透共性的解题方法,那是远远不够的,还应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做题的体会来归纳解题方法,主要包括:作答客观题和主观题的方法。能找到适合自己“金钥匙”的学生,就有取得高分的可能。
(5)加强反思——促进能力的深度发展。
在复习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学”与“思”的关系。“思”包括很多方面,可以是对教材结构的反思,也可以是对一道题的反思或者是考后反思、阶段反思等等。
时时反思将有利于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在此重点谈谈考后的反思。考试结束后,首先要反思考试得失。总结本次考试进步的方面,同时更重要的是找出失分的原因。失分是由于“基础不够扎实”、“思维不够灵敏”、“表达不够清楚”、“根本不懂”、“考时忘记了”、“掌握不准确”还是“粗心大意”、“审题错误”、“书写不够规范”等原因造成的。这些原因的更深层次又是什么呢?
一般而言,各种具体原因大体都可归入知识基础、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心理与身体素质和考前准备五个方面。
如“审题错误”是众多学生失分的重要原因,要进一步分析是粗心大意造成的还是时间不够用造成的?是心理紧张造成的还是根本就没有读懂题目造成的?当然也可能是由于思维定势造成的。又如“考时忘记了”也是常见的失分原因。那么,是知识记不牢固,还是过于紧张?是过于疲劳(身体不好),还是思维不够敏捷(根本就没有想到)?只有在找到失分的根源,才好对症下药。
政治生活模块综合检测试题答案及解析
选题表
知识点 |
题号及难度 |
公民的政治生活 |
1、2、3(中)、4(中)、5(中)、22(1)(难) |
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
6(中)、7、8(中)、9(中)、10(中)、21(1)(中) |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
11、12、13(中)、14(中)、15(中)、 16(中)、21(2)(中)、22(2)难 |
当代国际社会 |
17、18(难)、19(中)、20(中)、23(难) |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广东省人大常委会曾针对起草中的《广东省信访条例》,连续召开了两场座谈会,一场是与学者、立法专家的座谈,一场是与有上访经历的基层群众的座谈。两场座谈会说明,我国公民可以通过( )
①专家咨询制度参与民主决策
②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参与民主监督
③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参与民主决策
④社会听证制度参与民主决策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C 本题考查民主决策的方式。通过召开专家座谈会,可见①正确。通过听取群众意见,可见③正确。②属于民主监督的途径,故排除。材料没有涉及社会听证制度,排除④。
2.网上互动交流的迅速发展,让普通网民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意愿。与此同时,大量违反社会公德和法律的低俗内容也在网上传播,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面对这一现状,网民应该( )
①自由表达,增强权利意识
②有序参与,扩大政治权利
③履行义务,弘扬社会正气
④提高素养,合理表达诉求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D 本题考查公民政治参与。公民必须自觉履行义务,提高政治参与素养,③④正确。材料强调公民义务的履行,排除①。公民政治权利是由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不能随意扩大,排除②。
3.(西安模拟)与“国家管理”主体单一不同,“国家治理”强调多元主体对社会的管理,包括了国家管理者、人民、社会组织在内的民主、参与式、互动式管理。这就意味着必须( )
A.充分保证公民享有对国家管理者的质询权与监督权
B.保证城乡社区自治组织和社会组织的监督执法权力
C.不断减少政府行政权力的行使范围
D.加强法制,规范公民与社会组织的权利与义务
解析:D A说法错误,公民没有“质询权”。B中的“执法权力”说法有误,执法权力的主体应是行政机关。政府行政的权力是法律赋予的,C中“减少政府行政权力的行使范围”表述错误。材料中“强调多元主体对社会的管理”,意味着必须“加强法制,规范公民与社会组织的权利与义务”,故选D。
4.(安徽冲刺调研卷四)近年来,江苏徐州市积极探索推进基层民主,依靠完善和落实村党组织决策权、村民代表会议议定权、村委会执行权、群众监督权,形成了完整的村级事务决策链和工作链,实现了党组织作用发挥与村民自治的有效衔接,为当地农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提供了坚强支撑。以下可以作为介绍徐州经验内容的是( )
①完善村民自治,保障村民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利
②坚持党的领导、依法治国与人民当家作主的统一
③创新民主管理方式,引导群众共创幸福美好生活
④维护党的权威,增强对村民自治组织的渗透力度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B ①中的“管理国家”说法有误,应为“管理基层事务”。④中“增强对村民自治组织的渗透能力”说法错误。故排除①④。材料中“实现了党组织作用发挥与村民自治的有效衔接”,体现了②③。
5.在M市环保部门推动下成立的民间环保组织,经实地考察本市雾霾和水污染情况,向市政府提交了空气和水污染治理建议,得到市政府的采纳。该环保组织的做法( )
①有利于公民直接参与国家管理
②保障了公民参与民主监督的权利
③有利于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
④拓宽了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渠道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B 本题考查公民民主参与的形式。公民间接参与国家管理,排除①。材料强调公民参与民主决策,排除②。环保组织为公民表达诉求提供了途径,可见③④正确。
6.(2014山东实验中学三模)“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这告诫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应该做到( )
①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②依法执政
③正确行使立法权
④依法行使手中权力
A.①② B.①④ C.①③ D.③④
解析:B 此题考查政府权力的运行。通过“公生明,廉生威”,可知此题强调政府权力的运行和维护群众利益,故答案为B。②中的主体是党,③中的主体是人大,均应排除。
7.(2014山大附中5月冲刺)长春市“两横三纵”快速路长84.5千米,以慢进快出为设计理念,全程以高架式为主,设计时速60至80千米,计划总投资240亿元。长春市城乡建设委员会面向社会公开征求关于“两横三纵”快速路精细化设计的意见。这表明政府( )
①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交通问题
②积极参与社会事务的管理,努力做到科学执政和民主执政
③参与快速路的精细化设计,是公民政治素养提高的体现
④认真踏实地践行群众路线。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④
解析:D 此题考查政府工作原则。科学执政是党的执政方式,排除②。参与快速路设计,是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体现,并不能表明其政治素养的高低,排除③。政府在快速路设计中坚持以人为本,可见政府对人民负责的工作原则和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故答案为D。
8.(2014孝感高级中学五月摸底)自觉接受人民监督是法治政府的基本要求。为了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政府、监督政府,应该( )
①改革干部人事任免制度,扩大公民对党政干部的选举权
②实行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落实人民对社会事务的管理权
③完善政府决策机制,落实公民对涉及公共利益的决策的知情权、参与权
④创新民主监督形式,为公民行使对政府公务的监督权提供便利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D 此题考查政府自觉接受监督。选举权是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不能随意扩大,排除①。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属于基层民主自治事务,排除②。保障公民知情权,拓宽公民监督途径,可以促进对政府的监督,故答案为 D。
9.(2014武汉二模)下表为某市政府建设体系的相关内容:
项目 |
要求 |
机构、职责 |
机构依法设置 机构职责依法确定 |
行政决策 |
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健全 行政决策权限依法确定 决策跟踪反馈和责任追究制度完善 |
公共财政管理 与政府投资 |
财政预算管理制度健全 依法管理非税收入 |
政府信息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健全 政府信息依法公开 |
从表中可以得出,该市政府致力于( )
A.完善制度,建设威信政府
B.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
C.民主决策,完善执政方式
D.权责统一,强化国家职能
解析:B 此题考查政府依法行政。材料强调政府权力“依法”运行,故答案为B。A不能全面体现材料信息,故排除;C中“执政方式”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排除;D不符合题意。
10.(2014山东实验中学三模)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指尖上的政民对话”的微信,逐渐成为政府与群众沟通交流的新平台。政务微信的开通( )
①为公民求助、投诉提供了便捷的渠道
②表明政府的服务意识在增强
③调动了群众参与民主管理的积极性
④扩大了政府社会管理的范围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A 此题考查政府威信的树立。通过政务微信,可以方便公民诉求,故①正确。通过政务微信,提高政府服务水平,可见②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民主管理。排除③。材料体现政府与公民互动,④不符合题意。
11.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健全人大讨论、决定重大事项制度,各级政府重大决策出台前要向本级人大报告。这是因为( )
A.人大代表享有审议权和决定权
B.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D.我国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
解析:D 此题考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材料没有涉及人大代表的权利,且A本身说法有误,排除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排除B。全国人大是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排除C。政府向人大报告,可见民主集中制原则,故D正确。
12.我国粮食产量十连增背后,是频频告急的土地污染,步步逼近的耕地红线……为确保13亿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部分人大代表向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提出尽快制定粮食安全法的议案。这表明( )
①人大代表有权监督政府的行为
②人大代表行使提案权,坚持对人民负责
③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享有立法权
④人大代表行使政治协商、参政议政职能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C 此题考查人大权力和人大代表的权利。人大代表提交议案,可见②正确。向人大提交制定粮食安全法的议案,可见人大具有立法权,故③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对政府的监督,排除①。政治协商是政协的职能,排除④。
13.(2014潮州二模)下表是党的历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若干决定
时间 |
通过的决定 |
1984年10月十二届三中全会 |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
1993年11月十四届三中全会 |
《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
10月十六届三中全会 |
《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
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 |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
近30年来,党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 )
①坚持民主执政
②具有与时俱进的执政能力
③依法执政
④科学执政
A.①② B.①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D 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知识。党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执政,具有与时俱进的执政能力;①③与题意无关;选D。
14.“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宏伟目标,也是民意所在。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
①遵循规律,科学执政
②执政为民,民主执政
③带头守法,依法执政
④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A 此题考查党的执政方式。建设美丽中国是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把握,故①正确。执政理念反映民意,可见②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依法执政,排除③。人大代表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排除④。
15.(2015西昌模拟)目前,在全国人大代表中,西藏自治区有20名代表,其中12名为藏族公民。自治区十届人大常委会44名组成人员中,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25名。这表明( )
A.我国民族差异已经完全消除
B.我国少数民族享有更多的政治权利
C.在我国少数民族平等地享有政治权利
D.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
解析:C 此题考查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我国民族差异仍旧存在,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自治权的行使,排除D。题干体现的是民族平等原则,故C正确,排除B。
16.3月全国政协会议期间,与会政协委员紧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综合性、战略性、前瞻性课题,提出了一大批高质量的意见和建议。可见,人民政协( )
①是我国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②是我国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
③是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④履行管理经济和社会的职能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解析:B 此题考查政协的作用。通过政协参政议政,可见①正确。通过政协委员对社会发展中问题的研究,可见③正确。此题没有涉及多党合作,排除②。管理经济和社会职能属于政府的职能,排除④。
17.月,习近平主席和李克强总理先后出访东南亚,积极推进中国同东盟国家的互联互通建设,聚焦经济发展,深化战略互信。这体现出的政治生活道理是( )
A.维护国家利益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B.中国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C.我国与东南亚国家存在着共同的利益
D.加强同周边国家合作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
解析:C 本题考查国家利益。中国与东盟合作,可见双方有着共同利益,故答案为C。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排除B。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排除D。
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实现了首个十年的重要发展。203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展开欧洲之行拉开新一年中国外交大幕。据此回答18~19题:
18.2014年3月,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欧盟期间,中欧双方发表了《关于深化互利共赢的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强调在全球层面加强合作。中欧加强全球层面合作( )
①是建立在中欧间广泛的共同利益基础之上的
②顺应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③对于进一步巩固中欧战略同盟关系意义重大
④意味着中欧对国际事务的主导权进一步增强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A 此题考查国际关系。中欧合作凸显了双方的共同利益,故①正确。加强国际合作,体现了时代主题,故②正确。中国不与任何国家结盟,排除③。④不符合事实且与中国外交政策相悖,排除。
19.中欧以政治、经贸、人文为三大支柱,发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合作,深入推进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这表明( )
①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往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
②维护双方共同利益是中欧合作的根本目的
③我国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④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C 此题考查我国外交政策。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排除①。维护自身利益是对外活动的根本目的,排除②。通过加强中欧合作,可见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和时代主题,故答案为C。
20.(2014漳州质检)李克强总理在第八届东亚峰会上指出:“东亚许多国家都使用筷子,一根筷子很难吃着东西,两根筷子一起用才能夹到食物,一把筷子捆在一起就不易被折断。每个峰会成员对地区的安全稳定都负有责任。”这段话表明( )
A.东亚峰会在促进区域共同发展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B.通过和平谈判妥善解决国际争端是主权国家的义务
C.国际交往要坚定维护国家利益、主权和领土完整
D.通过合作维护地区的安全稳定符合峰会各国的共同利益
解析:D 题中“每个峰会成员对地区的安全稳定都负有责任”强调了东亚国家通过合作维护地区的安全稳定,D符合题意;题中强调的是安全问题,不是发展问题,排除A;题中没有体现通过和平谈判妥善解决国际争端,排除B;C与题意无关,排除。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60分)
2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年中国的城镇化率达53.73%。但城镇化的推进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还面临着很多深层次的矛盾:在城乡二元体制下,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自由迁徙的户籍、社会保障等制度障碍仍未彻底破除,生产要素在城乡间自由双向流动的机制急需健全,城镇化过程中还要处理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的破解都必须依靠进一步的改革攻坚。
材料二 2014年7月30日国务院公布《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要求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安徽省委在推动户籍制度改革中省委成员深入农村实际调研,听取群众意见,针对农民反映强烈的问题,提出具体解决措施。尊重城乡居民自主定居意愿,坚决防止把农民“拉进城”“被落户”。建立对农民村委会成员的培训跟踪指导,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模范带头作用。
(1)结合材料一,请运用政府的相关知识,分析如何破解我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9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分析安徽省委是如何推动户籍制度改革的。(12分)
解析:第(1)问考查政府的相关知识。解决城镇化建设中出现的矛盾,必须树立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履行政府职能,依法行使权力。第(2)问考查党的有关知识。解答此问必须明确材料信息。通过调研,听取群众意见,可见党的执政方式;通过维护农民权益,听取群众意见,可见以人为本;通过对村委会成员培训,可见党的建设;通过防止权力的滥用,可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答案:(1)①推进城镇化,要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本着对人民负责的原则。(2分)②积极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加强社会建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职能。不断健全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优化生态环境,合理进行户籍制度改革,不断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等。(5分)③政府必须依法行政,有序推进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2分)(备注:其中第②点,只要答到“加强社会建设”即可得3分)
(2)①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3分)②坚持以人为本,切实维护群众利益。(3分)③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3分)④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3分)
2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14年,我国继续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产业结构调整要进退并举:进,要更加积极有为,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进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和示范建设;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设立新兴产业创业创新平台,引领未来产业发展。退,要更加主动有序,对产能严重过剩行业,强化环保、能耗、技术等标准,消化一批存量,严控新上增量。
材料二 2014年以来,山东省某市社会各界推动中小企业发展,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以下是部分事例:
序号 |
事例 |
① |
市委在市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提出:通过信贷政策,以及税收政策,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并支持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在境内外上市 |
② |
十一届市人大二次会议上,人大代表某集团董事长王某向大会提交《关于融合民间资本,助推企业发展》的议案,呼吁关注民间资本和民企的发展 |
③ |
2014年市“两会”上,某政协委员建言,要建立多层次信息渠道,为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信息服务,鼓励和引导中小企业兼并与联合 |
(1)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公民在转方式、调结构中应如何作为。(9分)
(2)请你分别说明材料二中所列的事例的政治生活依据。(9分)
解析:第(1)问考查公民的政治参与。此问可以立足公民政治参与的途径、公民政治权利与义务,以及政治参与原则来分析。第(2)问考查我国的政治制度。通过市委的做法,可见党的执政方式。通过人大的召开,可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通过政协委员建言献策,可见我国的政党制度。
答案:(1)①通过多种方式积极参与民主决策,为政府转方式、调结构出谋划策。(3分)②正确行使民主监督的权利,监督政府落实转方式、调结构的措施和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3分)③坚持权利和义务统一的原则,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理解、支持政府的工作,自觉参与。(3分)
(2)①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坚持科学执政。(3分)②我国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大代表必须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依法行使权利。(3分)③我国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等职能。(3分)
2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13年8月18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在就美国国防部发表“涉华军事与安全发展报告”答记者问时表示,美方发表的这份报告,对中国正常的国防建设说三道四,夸大中国军事实力,散布“中国军事威胁论”,还把两军关系遇到困难的责任推给中方,我们对此坚决反对,已向美方提出交涉。
材料二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2013年12月5日,会见美国副总统拜登。习近平指出,中美对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促进人类发展进步肩负重要责任,加强合作对话是两国唯一正确选择。习近平重申了中方在台湾问题、涉藏问题及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等问题上的原则立场。拜登则表示,美中大国关系的新模式,最终必须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以及对对方动机的积极看法。
(1)结合材料一,请你站在国际社会成员的角度,为外交部发言人提供理论支持。(12分)
(2)结合材料二,请你运用国际社会的有关知识分析,如何推动中美关系发展?(9分)
解析:第(1)问,考查主权国家。美国就中国正常的国防建设发表恣意评论,干涉了我国的内政,是对中国主权的侵犯。所以我们可以从主权国家权利与义务,结合时代主题和联合国的宗旨来辩驳。第(2)问,考查影响国际关系的因素。中美关系的发展,首先应该尊重双方的主权。其次要正确处理好双方的利益。第三要符合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要求。
答案:(1)①主权作为国家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最高权力,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对内具有至高无上性,对外表现为国家最高权力的独立性。(3分)②主权国家拥有按照自己的意志处理内政、外交事务而不受他国控制和干涉的权利。(3分)③作为主权国家,应履行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的义务。(3分)④维护国际和平和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是联合国的宗旨,美国任意干涉他国内政,违背了联合国的宗旨与原则,不利于世界和平安全局势的维护。(3分)
(2)①主权是国家的生命和灵魂,中美关系的发展应该建立在对双方主权的尊重基础之上。(3分)
②国家利益决定国际关系,共同的利益是国际合作的基础,中美关系的发展应该立足双方共同利益,合理处理利益分歧。(3分)
高三政治复习备考的主要策略 篇3
一、研读考纲,明方向
1.理解考核目标和要求
(1)考纲就高考考查能力提出了四个考核目标和要求:
①获取和解读信息。
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
②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从图、表等形式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
③能够准确、完整地理解并整合所获取的有关信息。
(2)调动和运用知识
①能够根据从题目中获取和解读的试题信息,有针对性地调动有关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方面的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作出必要的判断。
②能够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重大时事和相关信息。
③能够展现出检索和选用自己的“知识库”中有关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能力。
(3)描述和阐释事物
①能够用简洁的语言描述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学科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
②能够利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比较和理解有关政治、经济、文化等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③综合阐述或评论有关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4)论证和探究问题
①根据有关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和技能,发现或者提出体现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问题。
②综合使用题目提供的信息、课堂学习或自主学习获得的知识、方法,提出比较必要的论据、论证和探究问题,得出合理的结论。
③能用顺畅的语言、清晰的层次、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2.了解考试内容和范围
考纲规定的考试内容和范围有221个考点,这是复习的重点,也是突破“知识关”的关键。
3.关注考点的变化
2014年考点的变化主要集中在必修1和必修3的第四单元。如:2013年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改为2014年的“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4.关注教材的变化
在教材的变化中,我们要着重把握知识点的变化。如:纸币的含义改为: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并强制使用的。
二、夯实基础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1.围绕考点,逐一梳理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把考点写在教材的相应位置,并引导学生结合教辅资料逐一复习;同时根据往年高考,找出核心考点,并进行拓展性复习。如:实践的概念、特点(中频)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高频)。
2.构建知识框架
知识框架的构建可以按学科、单元、课来构建,也可以按主体、知识元素来构建。
夯实基础知识,要坚持两个原则:一是坚持点、线、面的统一,使之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二是坚持懂、背、用的统一。要求学生一定要挤出时间反复背诵,使之记牢、记全、记清、记透。对于重难点,要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怎么办”的思维层次,层层推进,将知识“问题化”,并通过相关题目进行巩固。
三、强化解题方法
解题方法可以分为选择题解法和主观题解法两大类,选择题常见的题型有:曲线类、计算类、推导类、漫画类等;主观题主要有:图表类、分析类、原因类、措施类等。
1.选择题解法
题型不同,解法也不同。曲线类是必修1中最常见的题型之一,一般有6种:需求曲线、供给曲线、需求弹性曲线、互补品和替代品曲线、纵横坐标无关的曲线、需求和供给变动曲线,其中最常见的是需求和供给变动曲线。解此类题要注意几点:一是要分清自变量和因变量;二是要判断正比和反比关系;三是要判断生活必需品和高档耐用品;四是要判断数量增减。
坐标图选择题解法:首先要明确纵轴和横轴所代表的变量,弄清自变量(引起其他数据变化的量)和因变量(被引起变化的量);其次根据教材原理或材料说明把握变量之间的内在联系;最后数形结合,选择合理的选项。
2.主观题突破
(1)审题突破:材料分析
高考政治主观题总是以情景材料为载体的,而且近几年高考政治主观题的情景材料在文字数量上逐年增多。因此,能否审清材料,提取出材料有效信息,就成为能否梳理出答题要点、解答好主观题的重要一环。要做好这一环节,应从三个方面着手:
①归纳中心,明主题。针对设问尽量用最简短的语句归纳出材料的中心,明确材料围绕的主题。
②划分层次,找联系。对材料进行层次划分,归纳出层意,并弄清层与层之间的关系。
③抓住关键,理要点。获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抓住关键词、关键句子,联系设问中所限定的课本知识进行推理,梳理出答题要点。另外还有“设问解剖”“主体定位”“意图揣摩”“角度挖掘”。
(2)答题模板:“原因”类主观题
“原因”类设问一般都以“原因”“为什么”“为何”等关键词为题眼,要求学生运用相关知识分析说明造成某个问题的原因、出现某种现象的原因或采取某种措施、提出某种对策的依据。
解析“原因”类问题一般要有选择地答出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①必要性。应从基本规律、时代要求、现状等入手分析。如适应我国国情的需要,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价值规律的必然要求等。答题格式一般用:是……的客观要求,只有……才能……,是……的需要。
②重要性。应从说(做)这件事的作用、意义、目的等入手。作答时一般要遵循从小到大、从近到远、由点到面的原则。从小到大:对个人对自己对他人,而后对企业对单位对集体,然后对社会对国家对民族的意义。由近到远:对目前的意义、对长远的意义。由点到面:由一个方面扩散到多个方面,由一个角度想到多个角度,由一个层次发展到多个层次来分析和组织答案。有时也要指出不这样做的危害。
③可能性。有时还要分析解决问题的可能性,也就是分析能够这么做的条件和社会环境,注要分析主观条件、客观条件,内部条件、外部条件等。
另外,还有“体现”“依据”“辨析”“认识”“启示”类等主观题解法。
(3)规范答题:卷面书写规范
答题卷面規范的基本要求:
①答案要点化。即一定要用阿拉伯数字清楚地表明答题要点。有许多学生答题时,一题一个自然段,每个要点也不用序号标识,甚至连标点符号都没有,阅卷者看起来费劲,激不起给学生打分的热情。
②要点段落化。一个要点一个自然段,每段开始空两格,给阅卷老师一个清晰爽目的感觉,这也是防止失分的重要一环。
③段落序号化。即一个要点需用一个序号标志,常用序号形式为①、②、③等。
④卷面整洁化。答题应讲究卷面的整体性,在规定的位置答题,用统一颜色(黑色碳素笔)的笔迹,字的大小均匀,排列整齐有序(尤其注意答案的两边要整齐),整体上安排合理。书写尽量工整、规范,少连笔或不连笔。切记不要为求速度,书写不认真,字体潦草,甚至难以辨认,使阅卷老师产生厌烦情绪,不知不觉从严给分。另外,还有“语言表述规范”“答题思路规范”。
四、培养学科能力
1.高考题赏析
通过高考题赏析,理解高考题的命题方向、意图、方式、难易程度及答案的组织等,从而提高应试能力。
2.专题训练
我们可以根据高考的常考题型,选择一些专题进行训练,以提高复习的有效性。如:计算类、图表类、措施类专练。
3.易错点拨
对于学生易错、易混的知识点要进行重点的讲解和专门的训练;考试中的易错题要求学生在试卷上做标记或建立错题库,并不定期地复习。比如:质变就是发展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等。
4.热点聚焦
政治学科的特点决定了我们必须高度关注时政热点,特别是党和国家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不仅试题的背景材料大多取材于时政热点,而且有些答案就直接来自于党和政府的报告。
五、其他注意事项
1.关注各地后期复习资料,查缺补漏
2.提高书写速度
高三政治最后冲刺阶段复习策略 篇4
一、复习要遵循的原则
1. 以知识框架为中心。
通过知识间的联系, 进行知识整合, 达到学生整体思维能力的提高, 是总复习过程中的具体目标。有很多基本知识点, 如果没有系统化, 学生容易产生知识的混淆和思维的混乱, 不知什么时候用。以框架为中心, 可将知识整合在一起, 可自行寻找答案, 加强知识运用能力并提升思维能力。
2. 把握主干知识。
最后阶段的复习时间是有限的, 学生的心态也比较紧张, 这时不宜过分注重细节。这一阶段学生的复习达到一定的程度, 知识点基本已经掌握, 越是过分注重细节, 学生会越觉得自己还有很多知识没有掌握, 原来已经会的知识也可能变得模糊。其实, 在政治考试中, 一个模块只考四道题, 我们主要考查的还是主干知识以及知识之间的联系。在有限的时间里, 我们应该把复习的中心放在主干知识上。
3. 拒绝“题海战术”。
越是邻近高考, 各地市的练习越多, 这时很多学生的复习到了一个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的“瓶颈”, 容易用做练习取代复习。适当的练习是必要的, 但大量的没有选择性的练习常常会做得越多错得越多, 错了再做, 做了再错, 陷入恶性循环之中, 不但不能起到巩固知识的效果, 还严重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所以, 我们要认真研究近年的高考和省质检题目中各个模块的题型, 有针对性地选择练习来巩固复习的成果。
二、复习的具体步骤
1. 把握知识之间的联系, 包括下级知识、
同级知识和上级知识, 将知识放在知识框架中理解。这在做“大包抄”类型的题目时很重要。我们在最后阶段的复习中切忌单个知识的读, 而要把知识联系起来。学生习惯性认为, 知识的联系就是向下延伸, 这就造成一部分学生挖的“坑太深”但“洞太少”。其实, 我们在把握知识之间的联系时除了考虑该知识内部的联系 (下级知识) , 还要以该知识为中心, 掌握该知识与同级知识和上级知识之间的联系。
以《经济生活》为例, 我们分别以价格、生产、分配、资源配置为中心, 分别寻找下级知识形成每一单元的知识框架, 如生产与生产关系、企业、劳动者、投资之间的关系, 复习单元内部知识之间的关系, 再将价格 (交换和消费) 、生产、分配作为同级知识, 复习单元与单元之间的关系。以资源配置作为中心, 在国际和国内市场上通过再生产的四个环节配置资源, 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在再生产的四个环节中发挥作用, 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这样就形成整本书的知识框架。
需要注意的是, 知识中心是可以变化的, 要看题目考查什么, 我们就可以什么为中心, 其他知识围绕中心, 为中心服务。如以宏观调控为中心, 这时下级知识是手段、目标 (可连接到第三单元的财政及其作用) , 同级知识是市场配置资源 (可连接到第一单元的价格、供求、竞争) , 上级知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可连接到科学发展观) 。这样, 我们可以得出:财政是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之一, 财政的作用就是宏观调控的作用, 在市场调节的基础上应该辅以国家的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可以调控市场上的价格、供求、竞争, 宏观调控要遵循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等等。这样原本看似零散的知识通过这样的“关系网”联系到了一起, 我们在考试过程中就能很清楚地知道我们复习的知识什么时候用, 怎么用。
2. 要学会“点数”。
在建立了知识框架后, 我们可以对其中的一些主干知识进行“点数”。很多学生在题目给定角度后, 不知道题目给的角度包含几个内容。比如, 《文化生活》的题中要求从“文化影响人”角度作答, 学生如果不懂得“文化对人的影响”包括来源、表现、特点、作用, 并从中选择符合题意的角度, 那么就很难拿高分。我们在最后一个阶段的复习不能像以前一样再一个个知识点细细过, 这是重复劳动。我们要抓住主干知识, 由粗到细, 回忆每个知识要求我们掌握几个知识点, 每个知识点是什么。这就是所谓的“点数”。如财政主要的知识点有3个, 分别是收入、支出、作用;科学发展观主要掌握2个知识点, 分别是内涵、贯彻落实;文化多样性主要是表现、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态度、传播;传统文化主要知识点有4个, 分别是表现、特点、双面作用、继承。通过这种“点数”的方式, 我们可以明确地知道我们现在所读的知识到底有哪些下级知识并且可以防止在回答“点对点”的题目时出现漏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决定自己点到哪里为止, 量力而行。
需要注意的是“点”要能“数得出去”, 还要能“数得回来”。如有的学生“数得出去”知道文化多样性表现在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 但当题目问道“为什么要展示文化遗产时”, 学生并不知道用文化多样性的知识来回答, 这就属于“数不回来”。所以, 我们在对知识进行“点数”时既要知道一个知识点往下有哪些知识点, 还要知道自己所读的知识点属于哪个知识的要求。所以, “点数”不意味着孤立知识, 而是将更多的知识联系在一起。
3. 要有针对性地选择练习, 巩固复习的成果。
复习的最后阶段, 可选择的练习很多。练习不是越多越好, 选择合适的练习不但有利于训练学生解题思路、语言表达能力、分析材料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熟悉知识框架, 并在已经构建的知识框架基础上让学生根据题目要求, 对答题所需要的知识点进行判断选择, 让学生在知识原理与题目之间找准切入点, 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 训练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思维。我们可以选择一些涉及知识点比较多、重在考查知识联系的练习, 不要怕学生某个具体的知识不会, 而要让学生学会碰到不会的考点时, 在已经会的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联系找答案。
4. 正确的解题方法是发挥复习成果取得高分的关键。
高三政治第一轮复习策略 篇5
无论是应付单科考试,还是综合考试,都要以本为本,全面理解与掌握政治学科的三门课知识,以致于灵活应用,进而创造性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些要求回归课本,通览全书,整合相关知识点,建构知识体系,让所学的知识系统化,立体化,真正达到运用自如的程度。比如说“经济效益”这一知识点,它自身包括含义、内容、表示公式、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性与途径,同时还要找到它与价值规律、国企改革、市场经济的特征、市场交易的原则、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企业经营者的素质和正当竞争手段等经济学知识点的联系;还要进一步扩展到哲学中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和可持续发展等知识;另外还要联系政治常识中的国家职能、国际竞争的实质等内容,从而全面理解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高度统一的真正内涵。
二、要注意复习课本的方法和技巧
复习课本不是像刚学习的时候那样的细致,但也不是简单的翻一遍,或是单纯的背诵一遍,必须要注意方法和技巧。虽说是第一轮复习,但实际上它包含两遍:
第一,先把课本读“厚”。具体做法是:结合《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把每一课的知识点都找出来,逐个消化。需要知识的识记,需要理解运用的知识点,要再通读一下课本上的相关内容,特别是以自己不理解的重点问题,除了要问老师和同学之外,还要做少量相关的习题。这一遍复习不能留下任何的知识死角。要下苦功夫细致地复习,时间不够要抽时间,把识记、看课本和做题有效地结合起来。另外,每复习一个阶段要做一套检测题,检查一下自己知识点上还有没有漏洞,以便及时查漏补缺。
第二,再把课本读“薄”。根据记忆规律,过一段时间还要进行第二轮复习,但时间有限,必须找出可行的方法!每进行完一个阶段,就要及时地总结一下,用一个专门的本子,列出这一个阶段的知识框架结构,并找出里面重点的知识和自己认为比较难的知识点,以备日后快速有效的复习。同时要做一个习题集,记录下那些自己做错的且比较重要的试题,每次考试前都要抽时间翻一下。
三、处理好课内和课外的关系
如果考生的政治基础比较好,那么只要做好上面的两步,并跟上老师的复习进度,就基本可以了。但是如果考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那就要投入比较多的时间来做好第一步,除了课内要跟上老师的复习进度,还要安排好课外时间。比如,要抽出时间记忆知识点和知识框架结构;要抽出时间做一定量的习题;要抽出时间理解和消化课本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在这个时间的安排上,我认为:前一类学生的课外时间投入最好是每天50分钟左右,而后一类学生的课外时间投入最少要90分钟,用30分钟时间记忆,30分钟理解,30分钟做题,等到基础知识牢固了,可以适当地减少课外的时间的投入。那种在考前突击记忆的做法是十分有害的,历次实践证明:如果平时没有时间,那么考前更没有时间,也没有好的心态去记忆,政治虽是文科,但同时要把功夫放在平时。
四、注意时事政治的积累
政治科考试的最大特点是和当年的时政结合紧密。因此“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背政治书”的做法无疑也是错误的。所以,我们要在平时注意积累时政。步骤有两个:
第一,在平时注意把当月的重点时政记录下来,并作一归类。可以分为政治类、经济类、文化类、科技类、体育类等,特别要注意各个领域内的重大时政。
第二,在积累时政的过程中,把其与课本的复习相结合,学会自己命题。这一步要求多角度、多方面去分析时政,用所学的知识自己跟自己提问,同时要注意平时考试中知识点和时政的结合角度。
浅谈高三政治第一轮复习策略 篇6
一、注重课本,夯实基础
有些考生认为:“课本没什么看的!太简单了!”这种想法是绝对不可取的。“万变不离其宗”,千变万化的试题只是命题角度的变化,高考试题也同样如此,它不会脱离课本的知识点。高三一轮政治复习我校学生实际大约用时5个半月,主要是强化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夯实基础。力求对基础知识掌握做到全面不留死角,彻底扫除知识理解上的障碍。因为在高考中,任何一个知识点的疏漏都可能导致高考的失败,所以在备考中,既要突出重点,又要确保没有遗漏。既然课本这么重要,那我们如何才能读透课本呢?在我看来要注意两点:
第一,先把课本读“厚”。具体做法是:把每一课的知识点都找出来,逐个消化。需要知识的识记,一定要记忆下来;需要理解运用的知识点,要再通读一下课本上的相关内容,特别是自己不理解的重点问题,除了要问老师和同学之外,还要做一定量的习题,这一遍复习不能留下任何的知识死角。要下苦功夫细致地复习,时间不够要抽时间,把识记、看课本和做题有效地结合起来。另外,每复习一个阶段要做一套检测题,检查一下自己知识点上还有没有漏洞,以便及时查漏补缺。我建议:以每个单元为一个阶段,复习完一个单元做一套试题,自我检测一下。(如果时间不够,跟住老师安排即可,我们每一个单元都会有单元检测,把单元检测的题做好。)总之,做题也是为了巩固教材,力争通过一轮复习,把四本教材装进脑子里。
第二,再把课本读“薄”。根据记忆规律,我们过一段时间还要重复复习一下前面我们复习过的内容,但时间有限,我们复习不能面面俱到,但是我们必须做到把框架和重点知识熟记于心,常挂嘴边。我的建议是:每进行一个单元,就要及时地总结一下,自己默写和提炼本单元重点。还要记得每次考试前都要抽时间翻一下。
二、加强知识整合,构建知识网络
学会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综合能力考试多以现实生活中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立意命题,对事物的整体结构、功能和作用的认识,以及对事物变化发展过程的分析理解。
考试所涉及的知识,多以多样性、复杂性和综合性呈现出来,所强调的能力,主要是学习能力,即选择、加工、提取信息的能力,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了对解决问题思路的宏观整体把握。因此,考生在第一轮复习中必须加强对知识的整合,学会从整体上把握知识。
例如,对于《哲学常识》的学习,必须根据各个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加以梳理,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从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价值观四个方面来把握,然后再从宏观上形成对哲学的整体印象,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融会贯通。另外,综合能力测试既反映学科知识的系统联系,又注重考生多层次、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对对于规定的知识内容,不能仅仅满足于简单的记忆,还要挖掘它们的内在联系、弄清每个知识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为此,对于每个知识内容,我们必须懂得“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只有真正懂得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才能全面、准确地掌握这一重点知识点。这就要求考生更要重视挖掘知识,特别是主干知识的内在联系,必须在对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原理的掌握的基础上,根据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打破章节界限,形成教材的知识网络,构建起科学的知识体系。然后在此基础上,形成学科内跨教材的知识渗透,把不同内容的政治知识融合起来。把一些看起来不相干的知识加以归类,并使之网络化、序列化和专题化,提高自己从变化中找不变,以不变应万变的能力。
三、关注热点,掌握重点,提高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考作为国家级考试,必然要体现国家意志,试题中设置的新情况、新材料和新问题必然会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和现实性。因此,这就要求学生熟练地掌握书本知识,而且还要求学生走出书本和课堂,去融入社会,解决实际问题。广大考生一定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关注国家、关注社会、关注世界、关注我们共同生存的空间。如果考生在学习中不“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而是死搬教材,死背书本,那是肯定考不好的。为此,考生要注意平时对时政知识的积累,利用电视、广播、报刊、互联网等各种渠道和手段获取大量的社会信息。
在第一轮复习中以掌握知识为主,但也要根据教材知识结合热点问题进行分析。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对热点问题及时了解和思考,又可以保证热点问题的覆盖面。当然综合能力测试对时政知识把握的程度不一定要有多深,但把握的面一定要广。平时的单科考试中不一定热的问题,在综合考试中却会经常出现。如近几年文综考试中涉及的巴拿马问题、非洲问题等,不少考生都因平时的忽视而失分。另外,综合考试毕竟不追求试题的广度和深度,往往是抓住一个主题或中心形成若干道试题。
四、加强有效训练、提高学生审题答题能力
从近两年的高考题来看,题型的设计及难易程度都适中,但学生的得分并不高,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缺少对题型的强化训练。要加强审题和答题能力的培养,通过典型习题的训练和常见错误的分类分析,提高考生对试题的分析能力和答题要点的构建能力等。要处理好讲和练的关系,要用好每一节课,第一轮训练要专题知识训练和综合训练相结合,以专题训练为主。专题知识训练能反复强化知识点,使学生能拓宽视野、稳扎稳打;综合训练又能让学生有全局意识,并可及时查漏补缺、发现薄弱环节。在训练中还要加强文字书写规范性的训练,下功夫练字提高书写水平,答案设计要美观、合理,在训练时要特别注意做好基础题,高考试题难度结构为容易题(基础题)、中等难度题和高难度题比例是3:5:2,要在高考中获胜,必须把握好基础题目,要全批全改,当天的作业、测验当天批阅,第二天讲解。
评析高三政治复习策略 篇7
一、以主干知识为依托, 凸显基础性
2010年试题的设计注重对考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考核, 突出对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核。在基础考核中渗透着各种能力考核, 实现了基础知识与能力考核的有机统一。很多题目的背景材料都与教材中的基础概念和基本原理密切联系, 主观题比较明显地体现了该特点。如影响消费的因素、投资理财的选择、个人收入的分配、政府决策、政府性质和职能、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文化遗产、中华文化的特征、实践的观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矛盾分析法等。
二、试题设问突出新特点, 注重以能力立意, 突出能力考查
2010年高考坚持“以能力立意”的命题指导思想, 注重以知识为载体考查考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思维过程, 以具体的材料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综合能力;关注考生的思维过程, 考查考生的思维品质, 有机统一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例如第37题第 (3) 题:“在解答上述两个问题的过程中, 你是如何运用矛盾分析法的?”这就改变了以往完全就材料设问的方式, 而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分解过程, 反思方法, 回归到哲学的作用———指导人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 是本次试卷的一大亮点, 同时也拉开了试题的区分度。
三、紧跟时代、关注热点, 凸显安徽特色
政治学科的时代性很强, 应该关注热点。如第4题考查的是新型民族关系, 第5题考查的是哥本哈根气候大会, 第6题考查的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第8题考查的是电影《建国大业》, 第9题考查的是我国的申遗工作, 第10题考查的是我国就业现状, 第37题考查的是民生工作和居民消费水平等, 第38题考查的上海世博会。从2010年试题的考查对象来看, 客观题主要通过联系时政材料考查相关基础知识点, 主观题涉及党和政府重大问题政策和方针。
四、对2011年的高考复习的指导
1. 抓好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 以本为本, 全面复习。
新高三第一轮复习注重基础, 理清课本的知识点, 不能有遗漏, 学生既要把知识系统化、网络化, 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又要在掌握知识框架的前提下注重细节, 对网络中的每一个知识点要注意到。细节决定成败, 由于2010年高考主观题考查的知识点与去年没有重复, 因而明年也可能不会重复, 因此, 学生不能抱侥幸心理, 要全面复习。第一轮复习要求老师和学生有足够的耐心, 不可操之过急, 要有足够的时间做保证, 一般要持续到2011年的2—3月份。第二轮复习一方面要进行专题训练, 另一方面要特别突出主干知识。这一轮复习除了要有练习做保障外, 还要做到精讲精练。第三轮复习主要是时政专题的复习, 要根据当年的实际情况对时政专题作出筛选、归纳和整理。
2. 复习要渗透新课程理念, 注意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试题渗透新课程理念, 渗透探究性学习理念, 这就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 在学习中培养能力。例如38题以上海世博会为背景设计了三问, 前两问都带有一定的综合性。这些题通过创设新情境提出新问题, 因此学生必须主动参与, 根据所学知识多角度思考问题, 学会自主探究。
3.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全面提升应试能力。
高考政治考查学生的四种能力, 如2010年高考政治的非选择题均具有生成性, 问题设置极力避免学生死记硬背课本知识。同时设问方式也比较新颖、灵活, 通过材料中隐含的“多个问题”进行多角度考查, 要求学生根据设问中的关键词和对背景材料的分析选定答题时所运用的理论知识和答题的方向和范围。因此在复习中学生不能死记硬背, 而要侧重于培养能力, 而老师在分析问题过程中要分析答案生成的过程, 教会学生如何破题切入, 使学生掌握答题的技巧和方法, 从而会一道题就会一类题, 全面提升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综合答题的能力。
4. 紧跟时代脉搏, 关注时政热点, 关注安徽元素。
高考政治依托热点材料, 考查相关基础知识点, 所以复习要跟上时代、关注热点。但是对时政热点的关注仅靠高考前夕时政专题的复习是远远不够的, 对时政热点的关注要贯穿于整个复习的全过程, 对热点内容要从政治教材的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往往一个热点材料会从各个不同的侧面来命题, 因此对于比较重要的热点要分析透彻。从2009年和2010年安徽政治自主命题的试题看, 安徽的元素如徽州文化、上海世博会的安徽馆都进入了高考, 所以2011年的备考仍然要关注安徽地方特色的文化, 而这两年的命题的切入都在文化生活, 今后也许会拓展到其他模块, 因此应给予关注。
总之, 对于2011年的高考复习, 我们要扎扎实实, 一步一个脚印地准备, 自己研究、分析试题, 筛选资料, 从而编写出最适合自己学生的资料, 以达到最好的复习效果。同时对学生的每一次测验也都要严格要求, 把每一次考试都当作高考, 对于每一次考试都认真批阅、认真评讲, 以获得最好的复习效果。
摘要:本文对2010年的安徽高考政治的特点进行了分析, 从四个方面总结了2011年高考复习的策略:抓好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 以本为本, 全面复习;复习要渗透新课程理念, 注意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全面提升应试能力;紧跟时代脉搏, 关注时政热点, 关注安徽元素。
评析高三政治复习策略 篇8
关键词:高三政治,民主,策略,建议
纵观近三年的全国文综高考命题, 大致呈现出如下特点:试题既关注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又突出对学生能力的考查;试题以社会热点、焦点和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为立意, 强调基础性和应用性相结合, 学科性和综合性相渗透, 寓能力考核于知识考核之中。
关于“社会主义民主”这一专题, 从近三年的高考试题来看, 本专题考查的知识点主要围绕人民权益的保障, 重点考查了人大代表的权利、党的执政方式、人民政协的职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立足人民利益的维护, 考查党与政府的知识较多。同时立足社会主义民主的进步, 考查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关系、人大与人民的关系的试题也较多。从试题类型上看:三年高考试题实现了“两个转变”。第一, 实现了题型考查方式的转变, 前两年的试题多以表述类为主, 2012年试题多以引申类为主, 特别是材料题的考查凸显了探究性学习的要求。第二, 实现了题型单一化到多样化的转变。2012年融合了标题类试题、图表类试题、探究类试题, 突破了以前单一考查的局限。所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历年高考的重点, 也是高考试题的密集区。另外, “十八大”的召开, 也是高考命题的重点。结合本校学生实际, 我校高三在进行“社会主义民主”这一专题复习时采取了以下方法。
一、复习策略
1. 立足专题复习
实施单元专题知识整合。本单元的复习重点是把握一个核心、两个主体、三项制度、四个问题。一个核心就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两个主体就是人大代表和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三项制度是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政党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四个问题:一是人大代表与人民的关系, 二是在现代化建设中如何发挥党的作用, 三是民族成就取得的政治因素, 四是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关系。
2. 立足整个教材
对教材知识进行模块整合。立足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认识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人大与人民和政府的关系, 党与政府和人民的关系, 政协与党和人民的关系,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我国国家性质的关系。围绕人民当家作主地位的保障、人民利益的维护, 认识党、政府、人大、政协在国家方针政策制定过程中的作用。
3. 强化学习方法的讲练
总分结合的复习方法。首先立足于我国国家政体的运行原则, 认识人大、党、政协与政府和人民的关系, 认识人大、党、政府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整合我国的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民主自治制度。
二、具体做法
1. 核心知识解读
(1) 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保障
基层民主自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 中国共产党在我国政治体制中的地位和作用
以表格的形式列出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地位、作用、执政方式、指导思想、执政理念。
(3) 民族关系和谐、建设成就巨大的政治因素。
(4)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
2. 命题视角
视角一:国务院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整治的经济意义。
视角二:党就经济形势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的政治意义。
视角三:加强民族文化建设, 对提高民族凝聚力, 维护民族团结的意义。
视角四:西藏发展方针体现的哲学道理。
三、复习建议
1. 高三进入专题复习后,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复习时要以课本为依据, 把所有的考点梳理一遍
(1) 围绕热点问题分析思考。应以社会重大时政热点为中心, 多角度、多层次地寻找与其相关的知识点, 以便全面地对此热点事件进行分析说明和评价, 提出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案、思路。政治学科是一门具有强烈时代特征的学科, 高考试题必然要反映国家意志, 重大时政热点就必然是高考命题的重要对象, 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说明、评价重大时政热点, 是对应考学生的基本要求。
(2) 围绕重点进行攻关复习。第一, 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也是高考政治全面复习的重点。因为这些知识是基础, 也是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而且反复强调的东西。如物质概念就是哲学大厦的基础, 如何正确全面地理解这一概念, 对整个哲学的复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二, 当年国内外重大时政热点与焦点问题是政治高考理论联系实际的重点。考生在复习过程中, 必须关注一年来发生的重大时政, 学会将时政热点材料与教材中的相关理论挂钩, 实行“对号入座”。
(3) 主动关注高考新动向。近两年来, 高考政治试题中开放式研究性学习方面的考核内容出现较多, 考核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解决问题、交流合作和创新能力, 考核学生思维过程合理性与否等, 这又提醒我们要关注高考新动向, 同时还要多加训练。
2. 注重复习方法, 脚踏实地取得实际效果
(1) 在复习过程中要遵循“三个原则”: (1) 顺序原则。先看书后练习、先自己做题再核对答案、先自己思考、查阅书本再问老师或同学、先易后难。 (2) 适度原则。从量上来讲, 就是既要有总量的保证, 又要有各种题型的练习, 尤其不能因为怕写字, 就只做客观题。 (3) 自主原则。不能被动地对待练习, 应该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 自主地寻找相关练习, 加强训练。
(2) 复习要突出对学生的能力培养, 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评析高三政治复习策略 篇9
一、教学案例
以下是某位名师的一堂“个人收入的分配”复习课的设计和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根据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和浙江省2011年高考说明考试条目“ (1) 按劳分配为主体 (2)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3) 收入分配公平的制度保证和重要举措 (4) 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以及当前我国收入差距扩大、社会矛盾突出, 党和政府出台相应方针和措施的社会热点, 确定本课具体复习目标如下: (1) 能够结合具体事例, 对各种分配方式作出准确的判断; (2) 正确把握收入分配公平的含义, 能够结合有关现实材料, 分析和提出实现个人收入分配公平的意义和措施; (3) 能够结合国家和企业内部分配制度改革和完善的材料, 分析处理好效率和公平关系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
【教学设计思路】
以漫画《分配》 (如图1) 为主线引导本课基础知识的复习, 穿插高考经典试题的分析训练,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巩固重点知识, 最后, 通过让学生模仿出题的形式, 达到总结梳理并进一步理解运用本课知识的目的。在时间的分配上, 基础知识的复习占三分之一, 理解巩固练习占三分之二。
【教学过程】
1.介绍本课时复习目标
用多媒体展示复习目标。
2.观察漫画《分配》, 回答问题
运用多媒体打出漫画《分配》, 并逐个展示问题。
(1) 漫画反映了哪两种具体分配形式?
(2) 因劳动而获得报酬有哪几种分配方式?怎么区分这几种形式?
(3) 资本回报属于哪一种分配方式?还有哪几种分配形式属于这一种分配方式?
(4) 对个人收入的分配 (分什么、分多少、怎么分) 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什么?
3.讨论与练习
(1) 小范去年上半年自办豆腐坊, 取得了较好效益;下半年又扩大投资, 雇用工人成立豆制品厂, 扩大了生产规模。他去年一年的收入包括 (B)
(1) 按劳分配获得的收入 (2) 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获得的收入 (3) 按生产要素分配获得的收入 (4) 合法的劳动收入与非劳动收入
A. (1) (2) (3) B. (2) (3) (4)
C. (1) (3) (4) D. (1) (2) (4)
(2) (2010年安徽高考题) 李某是一国有企业工程师, 去年工资收入36000元, 奖金8000元, 个人专利转让收入5000元;其妻开一家个体杂货店, 年收入15000元;家里有房出租, 年收入6000元。去年, 李某一家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收入分别是 (D)
A.44000元26000元
B.36000元19000元
C.49000元21000元
D.44000元11000元
4.继续分析漫画《分配》
(1) 有人认为漫画反映的这种分配结果在我国是合理的。请你运用有关“个人收入分配”的知识评析这一观点。 (辅助提问:你认为这种分配结果合理吗?为什么这种分配结果是不合理的?认为这种分配结果在我国合理的观点有没有合理的一面?对待高考中的评析类试题, 我们一般应采用什么样的分析方法?)
(2) 从上述问题中我们可以得出收入分配的公平有哪些重要意义? (补充提问:回顾前面所学知识思考, 收入差距过大会怎样影响消费水平?又会怎样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
(3) 对漫画所反映的这种分配不公现象, 企业应该怎么办?国家和政府应该怎么办?
5.巩固与练习
(1) 判断说明下列观点: (1) 收入分配公平就是要消除收入差距; (2) 按劳分配体现公平, 有利于缩小差距; (3) 按生产要素分配体现效率, 不利于社会公平; (4) 公平与效率难以兼顾。 (要求学生分4组分头准备其中一道题目, 然后每组抽一位学生回答。学生基本能用所复习知识来说明理由。如用对立和统一的哲理来分析“公平与效率难以兼顾”的观点等。)
(2) (2010年四川高考题) 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表现。当前, 我国要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到2009年年末, 我国财政收入增速超过GDP增长率的局面已经持续了17年。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已由“九五”末期的10.3%上升到“十一五”初期的18.4%。与此同时, 居民收入和劳动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出现了下降, 职工工资总额占GDP的比重从“九五”末期的13.3%下降到“十一五”初期的11%。改革开放之初, 我国各行业间收入水平最高是最低的1.8倍, 2008年我国20个行业门类中这一差距为4.77倍。目前, 电力、电信、石油等垄断企业职工平均收入是全国平均工资水平的5~10倍左右。上市国企高层管理人员的收入是一线职工的18倍左右。
材料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运用所学经济常识, 说明如何利用财政税收来解决材料中出现的问题。
首先, 引导学生分析试题。一是分析“材料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引导学生在读懂图像信息的基础上, 用文字把其中的内容描述出来——描述曲线的变化趋势 (注意起止和关节点, 特殊年份包含的经济意义) 、比较不同曲线的异同点;至于文字材料, 引导学生舍去那些繁杂的数据、具体的事物, 归纳提炼出中心大意、经济变化的共同趋势和不同经济主体的异同点等。二是“说明如何利用财政税收来解决材料中出现的问题”, 引导学生分析设问所蕴涵的四要素:知识指向——与收入分配公平有关的财政税收方面的知识 (注意引导学生回忆第八课“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 ;材料指向——材料中出现的问题;行为主体——政府;试题类型——怎么做、措施是什么。
然后, 引导学生组织回答“本题答案要抓住的关键是什么”, 通过对应材料中出现的问题与政府采取财政税收措施, 让学生试写答案要点。
6.目标回顾
回顾教学目标。
7.思考与命题
组织学生根据漫画《施舍》 (如图3) 内容, 结合所学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进行自主试题设计。试题设计要求: (1) 题型可以是选择题, 也可以是非选择题; (2) 内容可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角度进行设计; (3) 要求每人设计2道试题, 并附有答案。
二、提高思想政治复习有效性的策略
这堂课的教学效果较为理想, 从中笔者概括出如下几条提高政治思想复习有效性的策略。
(一) 复习目标要准确、具体
众所周知, 高考复习时间紧、任务重, 要高效复习, 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十分重要。本课例在确定复习目标时, 就根据课程标准和浙江高考说明规定的考试条目、近几年来全国各地高考试题的命题情况 (是否为高频考点或基本不考的考点、主要考试题型等) 、近一年来的社会生活热点以及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4个因素, 明确了本节课所要达到的知识深广度、能力要求、复习重点和复习难点等复习目标和具体要求, 目标明确, 操作性强。
有了复习目标, 整堂复习课就有了强有力的向导, 为最终向高效达成复习目标提供了必要基础。从本案例我们可以看到, 当确定“ (3) 收入分配公平的制度保证和重要举措; (4) 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为本节课的重点后, 就奠定了这节课的必备基础, 使知识回顾、基本训练、模拟命题等复习过程得以有效的进行。
(二) 节省课堂教学投入
一例到底, 是节省教学投入的方法之一。本课例采用了漫画《分配》作为情景材料并贯穿始终, 既一气呵成, 又节省了学生阅读分析材料的时间, 还间接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推理、发散性思维能力, 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要想用好一例到底的方法, 首先, 我们要精心挑选情景材料。所选材料要有利于多角度扩散, 有利于分层次挖掘, 有利于延伸、续加和发展。其次, 要根据复习内容和目标要求, 把复习教学问题设计成系列问题, 或是由浅入深、步步递进的连环式, 或是从现象到本质的归纳式, 或是围绕中心问题而向外辐射的发散式, 或是包含“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怎么办”的全面式……当然, 也可以是本课例根据复习内容采用的综合式。课例中的第一组问题就采用了总、分、挖、拓、结的综合式: (1) 漫画反映了哪两种具体分配形式? (总体) (2) 因劳动而获得报酬有哪几种分配方式? (分别) 怎么区分这几种形式? (深挖) (3) 资本回报属于哪一种分配方式? (分别) 还有哪几种分配形式属于这一种分配方式? (拓展) (4) 对个人收入的分配 (分什么、分多少、怎么分) 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什么? (归结)
(三) 问题要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
优秀的课堂提问, 有利于实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动参与的完美统一。高考复习课不同于上新课, 如果设计的问题过于直白、简单, 学生不用思考就能在书本中找到答案, 是无法激发学生思考的。但问题难度过大, 无法使学生较快联想书本知识, 则也很难起到应有的作用。因此, 要激发学生认真重读、回忆、梳理已学知识, 最佳的办法是通过简单应用型设问, 用简洁明了的情景材料引出问题, 以促使学生把材料与知识结合起来, 思考后自己找到答案。
例如, 课例中第二组设问之一“有人认为漫画反映的这种分配结果在我国是合理的。请你运用有关‘个人收入分配’的知识评析这一观点”就问得直截了当, 效果明显。如果把这一问题设计成“我国为什么要实行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分配制度?实现个人收入分配的公平有什么重要意义?”就抽象空洞, 远离了学生的兴趣, 效果完全不同。
当然, 直截了当并不等于“毫无遮盖”, 仍需要我们通过知识重组、知识迁移、角色转换等方法加工处理, 以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思考。如课例第二组设问中的“对漫画所反映的这种分配不公现象, 企业应该怎么办?国家和政府应该怎么办”, 就避开了类似“解决个人收入分配不公的制度保证和两大举措是什么”这样直问的弊端, 增添了问题的思维深度。
(四) 有机插入相关知识
一些考点知识之间往往存在着联系, 如果我们利用这种联系进行复习, 通常既能省时又可高效巩固, 使知识形成块, 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例如, 课例抓住“收入差距”, 切入“消费水平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抓住“理顺国家、企业、个人三者的分配关系”, 切入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有机插入其他相关知识的复习, 关键在于有机链接而不是生硬强加, 同时要考虑时间的许可、容量的适切, 使复习围绕相关教学目标、教学主题有效展开。
(五) 解读高考经典试题
充分利用各地高考模拟题、高考经典试题进行训练, 可进一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复习的积极性, 从而巩固基本知识, 提高解题能力, 提升复习的有效性。为此, 要根据具体的复习内容精选试题, 从中研究考点指向、命题思路和答案要点;并引导学生逐步掌握一般的解题步骤和方法, 学会规范答题、组织答案。如课例在对2010年四川高考题的分析中, 引导学生“分析设问, 然后根据设问分析材料, 分析试题所要求运用的课本知识”“分析设问所蕴涵的四要素:知识指向、材料指向、行为主体、试题类型”等, 复习效果明显。
(六) 组织学生编写试题
在高考复习阶段组织学生编写试题, 同桌交换解答试题或选出典型的试题 (优秀或错误的) 供全班学生探讨, 既有利于学生获得成功的快乐体验, 提高主动参与复习的积极性, 又有利于学生通过相关情景材料、领悟试题构成要素, 理解编写意图, 规范答题要点, 提高应试能力, 不失为一种提高复习有效性的好方法。
课例采用漫画为命题的背景材料, 学生通过模仿、借鉴, 亲手设计试题, 较快地完成了命题任务。对此, 在具体操作上我们应注意:一是所提供的材料 (尤其是开始阶段) 要简单明了、层次清晰、简短精要, 避免内容复杂和文字过多;二是命题要求应明确具体, 让学生的命题有可操作性, 如规定试题形式的选择范围、规定设问的明确知识指向、提示试题的设问类型、规定写出试题的答案要点, 等等;三是对学生的命题成果一定要给予分析评价, 让学生在评析中感悟提高。
评析高三政治复习策略 篇10
一、试题分析的前期准备和工作流程
(一) 学生的任务
1.每位学生在教师下发的Excel试题登记表中, 记录自己各题的得分情况, 错误的客观题写下自己的选项。
2.根据高中地理试题错误原因对照表和试题参考答案, 每位学生自行查找错误的原因。以下为高中地理试题常见错误原因:①问题的提取、解读:漏看问题;问题解读不全面;问题解读错误。②提取相关背景知识:没有意识到;意识到, 但回忆不出来;能提取背景知识, 但不全面、不够用;提取的背景知识错误或与主题无关。③提取、解读地理信息:获取信息不全面或有错误 (文字、图像、数据信息) ;没有解读信息的意识;解读信息不完整或有错误;解读信息缺少具体方法。④书面表达:整体把握的意识不够;各部分的逻辑关系不清晰;答题过于宽泛或局限, 针对性不强;错字、别字较多。
(二) 教师的工作流程
1.统计分析学生得分情况。教师把学生试题的得分情况统计结果输入电脑, 计算出每道题平均得分, 如果是客观题细化学生的选择率, 找出学生得分率较低的试题仔细分析。
2.归纳学生错误原因, 建立知识结构。让学生对自己错误认真分析, 教师建立学生知识结构。
3.教师展示相关同质试题练习, 学生讲评, 教师点评, 巩固知识。
二、客观试题评析的步骤与案例
客观试题评析步骤与案例以2014年1月5日广东省惠州市2014届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文科综合地理客观试题为例详细说明:首先算出所任教班级高三 (10) 班学生每一道地理客观题的平均分, 找出平均分最低的试题。
每一道客观题满分4分, 从图中可以看出高三 (10) 班第7题平均得分为1.9分, 得分率47%, 是得分率最低的试题。
广东省惠州市2014届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文科综合地理部分第7道客观题:谚语“重雾三日, 必有大雨”的“雨”从成因上多是 ()
A.对流雨B.台风雨C.地形雨D.锋面雨
根据降水形成原因, 让选择A、B、C、D的同学分成四个小组, 小组名称分别为降雨的四个基本类型:锋面雨组、对流雨组、地形雨组、台风雨组。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讲授本组所代表的降雨类型的特点、分布、例子、本题错误原因。下面为各组代表发言摘要:对流雨:是由于高空和地面的空气对流强烈, 地面热空气对流上升冷却过程中形成降雨。对流雨降雨范围小, 雨时短, 但强度较大。对流雨以低纬度地区表现最多, 降水时间一般在午后, 特别是在赤道地区, 降水时间非常准确。此题选A的同学没有掌握对流雨的分布和特点。台风雨:台风活动带来的降水现象, 称为台风雨。台风雨的强度很大, 有破坏力。但台风雨可解除或缓解江南地区的伏旱, 给农业生产带来一定好处。因为惠州是受台风影响的地区, 台风多发生在夏秋季节, 此时雾并不多, 所以学生选择B项的人最少。地形雨:当潮湿的气团前进时, 遇到高山阻挡, 气流被迫缓慢上升, 引起绝热降温, 发生凝结, 这样形成的降雨, 称为地形雨。锋面雨:锋面活动时, 暖湿空气中上升冷却凝结而引起的降水现象, 称锋面雨。锋面雨持续的时间长, 范围广, 强度小。
教师对“重雾三日, 必有大雨”具体分析:重雾系指大雾。大雾维持三天, 说明暖湿气流特别强盛。暖湿气流越强盛, 等冷空气一到, 下的雨也就越大。因此利用重雾三日必有大雨这条谚语预测天气, 不论哪个季节, 准确性都比较高, 这是古代的谚语之一, 可以用来预报天气。
经过以上评析, 学生知道降水的类型、分布、特点, 知道自己错误的原因, 结合材料不难得出答案是D。
3.学生做同质练习题, 进行补偿训练, 全面强化和巩固薄弱环节, 并用错题本记录。
为了让学生对这一知识点深化巩固, 教师在PPT课件上呈现如下四题, 请学生练习并讲解选择所选项的理由, 教师点评。
例1:读降水类型图, 判断与地形雨、锋面雨、对流雨、台风雨四种降水类型分别对应正确的是 () 。
A.②①④③ B.③②①④ C.③②④① D.④②①③
解析:根据上述四个小组的分析, 可以得出答案。
例2:印度东北部成为世界上降水量最多的地区之一, 原因是 () 。
A.纬度的影响B.洋流的影响
C.地形的影响D.季风的影响
解析:印度属于热带季风气候, 6~9月盛行西南季风, 风从印度洋吹向亚洲大陆, 印度东北部属于喜马拉雅山脉的迎风坡, 形成地形雨, 降水丰富。乞拉朋齐有“世界雨极”的称呼。一般世界上降水较多的地区多以地形雨为主。
三、主观试题评析的步骤与案例
主观题评析以广东省惠州市第三中学2014届高三11月月考文科综合试题为例详细说明:
1.分析学生得分情况。教师将学生主观题各题平均得分和得分率制成主观题得分情况图, 纵观此图, 40题第 (2) 题是得分率最低的试题。这道题满分8分, 学生的平均得分是3.1分, 得分率为39%。
阅读北太平洋海域附近地区年降水量分布图, 回答问题。 (广东省惠州市第三中学2014届高三11月月考试题)
图中A、B两地的年降水量较多的是_________地, 分析其降水较多的原因。 (8分)
接着将40题第 (2) 题学生的得分情况细化, 其中20名学生0分, 占全体学生的36%;15名学生得2分, 占全体学生的27%;13名学生得4分, 占全体学生的24%;有6名学生得6分, 占全体学生的11%;有1名同学得8分, 占全体学生的2%。
2.归纳学生错误原因, 建立知识结构。根据学生在错题本上总结的错误原因, 具体分析如下:得0分的同学普遍不会提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既不会看等值线图、也不能从图中提取有关降水原因的信息, 更不知道影响降水的因素的相关知识, 还有部分学生文综做题时间分配不合理导致没有时间做地理综合题。得2分的同学大部分可以看得懂等值线图, 其他失分原因和零分同学相同。得4分的学生, 基本上可以通过等值线判断B地降水多, 其他丢分原因是能提取背景知识, 但不全面、不够用;解读信息不完整或有错误, 解读信息缺少具体方法, 解读问题的思维过程混乱, 缺少有序的步骤, 整体把握的意识不够。得6分的同学基本上能提取解读大气环流、洋流、洋流的相关信息, 但对影响降水的因素掌握不全面、信息解读不完整。得8分的同学提取、解读地理信息正确, 解题思维过程清晰, 表达完整清晰。
针对错题原因, 引导学生读“北太平洋海域附近地区年降水量分布图”中的等值线, 可以得出答案, A、B两地的年降水量较多的是B地。针对20位同学的等值线问题, 课堂让学生复习等降水量线的判断与应用:
(1) 判断降水的地区分布差异大小:等降水量线密集———说明降水的地区分布差别大;等降水量线稀疏———说明降水的地区分布差别小。
(2) 判断海陆影响:等降水量与海岸线大致平行———说明降水自沿海向内陆递减。
(3) 判断迎风坡和背风坡:等降水量线与山脉走向平行———则多雨的一侧为迎风坡, 少雨的一侧为背风坡。
(4) 判断内陆地形:等降水量线呈封闭曲线———若线内降水少, 则为封闭的内陆;若线内降水多, 则为迎风坡。
(5) 判断洋流影响:其依据是暖流流经的沿岸地区, 降水增多, 寒流流经的沿岸地区, 降水减少。
分析B地降水较多的原因, 让学生从试题的材料和图中, 提取与影响降水的因素相关的信息。以下教学过程由教师引导没有回答或者答错此原因的同学一步一步回答:首先引导学生读“北太平洋海域附近地区年降水量分布图”, 根据纬度和海陆轮廓, 让学生判断B地纬度是位于北纬40°至60°之间的北美大陆西岸, 依据地球上的气压带风带分布图和气候类型的分布知识, 可知B处终年受西风带控制, 是温带海洋性气候;接着引导学生读“北太平洋海域洋流分布图”, 可以看到B处位于落基山脉西坡, 北半球西风带盛行西南风, 落基山脉的西坡是由太平洋吹来的西南风的迎风坡, 对湿润气流的抬升作用明显;看图例实线箭头代表暖流, B处受暖流影响, 增温增湿。从刚才得分析过程中, 让学生得出B处降水较多的原因有:大气环流、地形、洋流、海陆位置。那么影响降水的因素有那些呢?同学们总结得出, 影响降水的因素有:大气环流、地形、洋流、海陆位置。另外教师补充惠州夏秋季节降水频繁, 同学们知道是什么原因吗?惠州夏秋深受台风影响, 所以学生很容易得出台风的答案。至此可以让学生总结影响降水的因素的包括:大气环流、地形、洋流、海陆位置、其他:台风等。经过这个过程, 学生解题层次渐渐清晰、解读信息比较全面、思维清晰、知识结构完整。
3.教师展示相关同质试题练习, 学生讲评, 教师点评, 并用错题本记录。
(1) 读美国西部年降水量和七月气温分布图, 完成下列要求:
据图可知, A、B、C三地降水量由大到小依次为____________, 分析其形成原因______________。
解析:A处受副高控制, 寒流经过, 降水很少;B处副高和西风带交替控制, 冬雨较多;C处终年受西风带控制, 且位于山地迎风坡, 降水很多。
(2) 阅读分析材料和图表, 结合有关知识, 完成下列各题。 (2010年福建高考文科综合试题第37题)
材料一:古马里是13~l6世纪期间西非草原上繁荣的贸易帝国。
比较甲、乙两地6—8月降水量的主要差异, 并分析原因。
让学生课堂练习, 请两位同学演板, 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甲、乙两地降水的差异可通过降水量柱状图看出, 但是教师巡视发现很多同学没有看纵坐标的差异, 仅凭目测, 乙地降水多。注意引导学生看两图的纵坐标数值不同, 甲地纵坐标单位是500mm, 乙地的纵坐标单位是50mm, 甲地是乙地的10倍。因此, 甲地降水多, 乙地降水少。通过此题, 再次强调学生读坐标图特别要注意单位。
从图中所给的信息结合影响降水的因素可以分析其中的原因。引导学生解析:
甲地降水丰富的原因:大气环流:甲地受来自海洋的西南气流的影响 (图例夏季盛行风, 在图中可以看出是来自大西洋的西南风) ;地形:地处山地迎风地带 (从甲地东部的等高线200m, 500m可以看出, 甲地东侧是低山丘陵, 正处在西南风的迎风坡) ;洋流:沿岸暖流影响, 增温增湿 (图例甲地附近的洋流是暖流, 根据所学知识, 暖流对气候的影响是增温增湿) 。
乙地降水较少的原因:地形、大气环流:乙地地形平坦, 西南气流受地形抬升不显著 (乙地在200m等高线以内, 地形是平原, 虽然与甲地同受西南风的影响, 但是西南气流受地形抬升并不显著) ;洋流:离岸寒流影响, 降温减湿 (图例中乙地附近的洋流是离岸洋流区, 根据所学知识, 寒流对气候的影响是增温增湿) 。
离岸风和离岸洋流区, 学生比较陌生, 由教师讲授。离岸风是大气在水平运动过程中远离海岸 (陆地) 吹向海洋。离岸风容易导致海水远离海岸, 使所经水域表层海水流出, 深层水上泛补给。因此, 离岸洋流是寒流。乙地受离岸风东北信风的影响, 表层洋流流向西南, 底层海水上泛, 形成离岸寒流区。秘鲁寒流和秘鲁渔场的形成与离岸风密切相关。
四、小结
综上所述, 无论是主观题还是客观题, 基于题目分析技术的评析策略都是教师统计分析学生得分情况, 学生认真剖析原因, 完善知识结构, 教师制定讲题策略, 帮助学生纠正错误的认识, 指导学生深化练习, 强化学生地理知识的薄弱环节, 学生充分发挥错题本的作用, 把以上过程记录在案, 使以后的学习更有高效性、复习更具针对性。
摘要:题目分析是教育测量学的术语, 又叫项目分析, 主要内容有难度分析、区分度分析、选择题的选项分析。教育测量学是研究如何测量学生的学业成绩、学习能力以及教育上许多措施的效益等问题的一门科学, 它是改进教学、实行科学化教育管理和教育研究的重要工具。运用题目分析技术对高三地理试题评析, 完善学生知识结构, 以期找到试卷讲评有效性, 使教学和复习更具针对性。
评析高三政治复习策略 篇11
关键词:课例研修;高三政治;二轮复习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22-034-1
一、构建知识体系,提炼主干知识
第二轮复习不是第二遍复习,决不能搞简单的重复。高考的主观题设问一般会涉及到两个模块,近三年的高考试题中越来越多地出现了一小问涉及两个甚至三个模块,比如2011年高考试题中的“针对人们把传统节日当作普通假日来过的现象,综合运用《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就如何进一步提升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提出建议。”2013年苏锡常镇一模试题中的“试从《文化生活》和《生活与哲学》的角度,分析餐桌浪费严重的原因。”等等。因此,二轮复习要重点解决第一轮复习后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体系性、综合性不够的问题。
知识体系可分为宏观体系、中观体系和微观体系。宏观体系是整合五本教材内容构建的大框架,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一般在训练综合探究题时用到;中观体系是指一本书(即一个模块),主要是按单元和课的结构形成;微观体系是最小的结构,按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而成。一开始要求学生自己整理知识体系有点难度,其实每本书的目录是最值得借鉴的东西,从课题到框题再到目题,就是从大到小的体系结构。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整理出主干知识,试着把它们变成树状的知识体系,然后在做题的过程中不断的修改和完善,这样有利于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整合知识,促使答题更加完整。
在某一次《文化生活》的课例研修中,发现学生经常会把文化继承与文化创新两个知识点混淆,问到“如何对待外来文化”,有一半的同学会回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很明显他们对单元和课的体系不够清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一种用批判的态度对待文化,是在文化继承中遇到的问题,所以自然联系到对象应该是传统文化。而文化创新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环节,不是简单的批判继承。学生在对这两个容易混淆的知识点进行辨析后,对照体系结构巩固,在后面出现类似的题目时错误率就大大降低了。
二、结合时政热点,精选综合专题
大部分学校的二轮复习都以专题的形式开展。专题要结合时政热点,不能搞得太多,一般10个左右,而且需要老师在备课时进行精心的选择、归纳、整理。课堂上的时间,老师对热点的讲解不宜过多过细,只需要对热点的背景材料作概括的整体介绍,点出关键词即可。
例如在讲“食品安全”这一专题时,为了使学生便于理解和快速进入复习,备课时准备了一些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事例,如温州的硫磺竹笋事件,问题奶粉事件,皮鞋果冻,某饮料砷元素超标等等,然后从事例中引出经济学和政治学的相关知识点。同组的老师在看过我备的课后给我提出了这样的意见:这是二轮复习课,不能像新授课一样为了吸引学生的兴趣而大量地例举生活事例,应该要有一定的理论高度。于是在二次备课中,我用了一段李克强在全国食品安全工作会议上的话作为背景资料,让学生读完材料后找出中心思想,即国家有关部门准备加大打击力度,从而先从《政治生活》的角度分析热点材料。接着再以地沟油事件为例,变换角度,让学生从《经济生活》和《生活与哲学》角度来分析。这样一来,不仅课的理论高度提升了,作为文科生对国家政策和会议文件等多多了解,多关注一些专业术语也是好的。
三、强化答题技巧,训练解题思路
答题技巧首先要注意的是试卷的分布和时间的掌握,我们经常说“得选择题者得天下”,这就需要在二轮复习时在客观题的训练上下功夫,不仅要准确率,还要有一定的速度。现在的主观题材料的阅读量很大,需要学生分配更多的时间去阅读、理解、思考,因此时间只能从做客观题那儿调配过来。由老师在备课时综合教学资料,精选典型的客观题,数量不需要太多,每节课坚持训练,长时间下来肯定会收到不错的效果。
而在主观题训练时,审题非常重要。在篇幅较长的一段材料中,要认真审读,找出材料中的关键词和中心语句,以及设问规定的角度和范畴,这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和信息提取的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然后要注重的就是语言表达了。条理必须清楚,逻辑性要强,要辩证地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有的时候还特别强调要恰当地使用专业术语。因此在二轮复习中,针对性的训练当然必不可少,更重要的是选择典型例题,呈现参考答案,逐条分析答案的语言组织,以帮助学生更方便的在答题中拿到更多的分数。
变式练习是让学生举一反三最好的训练。在《财政》专题复习时,热点链接呈现了一段文化部财务司司长赵雯在文化财政投入及文化设施建设情况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设问第一问是“用财政作用的相关知识分析,政府是如何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分析完这一小问后,扣住设问中的“政府”这一主体,马上变式成第二问“用《政治生活》常识分析,政府是如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然后就热点中涉及的设施建设这一话题,引导学生说出是关注民生的体现,于是有了第三小问“请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分析,政府提高公民基本生活权利保障水平的哲学依据。”一段很短的热点材料,只要抓住关键词和中心思想,就可以发散思维,从一个模块的知识点联想到另外的模块,一道题变成了三道题。这样的训练对于提高综合探究题的得分率是很有帮助的。
【评析高三政治复习策略】推荐阅读:
高三作文练习评析及优秀作文07-28
高三政治复习策略论文06-09
高三复习策略09-11
高三政治复习卷09-22
高三政治二轮复习论文09-29
高三政治二轮复习专题09-23
高三数学二轮复习策略07-19
高三英语复习备考策略05-16
高三英语总复习策略05-23
高三区域地理复习策略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