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政治复习策略论文(精选12篇)
高三政治复习策略论文 篇1
摘要:提高课堂复习效率是科学备考的重要环节。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高三政治课堂复习效率, 高效完成复习任务值得教师深思。作者通过对高三政治复习过程的思考及福建高考文综政治的认识, 提出了提高政治课堂复习效率的几点策略。
关键词:高三政治教学,复习策略,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有效性的“有效”, 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 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教师要注重效率, 同样也要注重效果, 只有这两方面都兼顾了, 才是有效教学的模式。高三政治课堂教学效率将影响到学生最后的政治高考成绩。可见, 提高政治课堂教学效率是做好政治高考备考工作的关键。我结合教学实践, 意识到要提高高三政治复习效率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科学安排, 合理规划
(一) 科学安排课程复习顺序。
高中政治复习包括四个必修模块和一个选修模块。根据四个模块的特点, 课程复习顺序可以这样考虑:经济生活和哲学对于学生的要求较高, 也是学生高中复习的难点, 在时间分配上应有所倾斜;文化生活的许多内容可以借助哲学的知识进行复习。如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经济决定文化等, 可以借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讲解。文化创新的内容是辩证否定法观点的集中体现, 所以可以把文化放在哲学之后进行复习, 为文化复习提供理论依据。政治生活与国家和国际组织这两个模块的许多知识相通且高考有必修和选修相互渗透的特点。可以把这两个模块放在一起复习, 有利于知识间的融会贯通。
(二) 科学制订复习计划。
高三近一年的复习时间较长, 因此, 制订合理复习计划十分重要。我们可以考虑把握几个时间节点:每年三月份的市质检, 四月份的省质检。在时间安排上, 应该尽量在三月份完成一轮复习, 或者即使完成不了, 也不应该落下太多。首先, 如果学生在复习没有完成的情况下参加考试, 就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水平, 使学生失去一次重要的综合检测机会。其次, 复习进度落下太多, 考试结果不理想, 对学生和老师的信心是一种打击, 影响士气和复习节奏。
二、依纲据本, 提高复习效率
(一) 加深理解领悟《考纲》和《考试说明》。
教师应该主动理解领悟《考纲》和《考试说明》, 包括考点的增减、例题变化和题型特点的研究。如:2012年《考试说明》增加的人权观点、美国的利益集团等知识点在当年高考中都有所体现。2013年哲学时代精神的考点调整, 在选择题第35题中有所涉及;主观题第42题第 (2) 问“运用经济生活, 评析材料一‘讨论结果’中的任意一个观点, 并说明该观点在思想方法上的不足”。这是经济生活和哲学思维方法的有机结合, 和《考试说明》中替换的江苏高考例题考查思想上是一致的。
(二) 引导学生合理利用《考试说明》。
首先, 对于《考试说明》, 学生更多的是关注《考试说明》列举的考点, 忽视对《考试说明》例题的关注及例题所隐含的高考能力要求的了解, 这是对《考试说明》的片面认识和利用。
其次,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 虽然学生关注考点, 但只是停留在对考点一而再再而三的强化记忆, 忽视对考点的深刻领悟。例如:对党的科学执政方式的掌握, 许多学生只停留在反复记忆, 没有深入从“规律”的内涵加深理解。
最后, 考点复习重分析轻综合。综合性考查是当前高考的一个方向, 需要学生有意识地构建知识体系, 形成知识网络。如:2013年高考政治第 (1) 问以政府为主体, 实现对政治生活第二单元的综合性考查。事实上在复习构建知识体系时, 应该把第四单元的外交政策融合进来。又如, 经济生活中涉及企业知识的, 主要是第二单元生产、劳动和经营和第四单元市场经济的相关知识。有效教学的理念要求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索者、知识的构建主体。所以, 我们要引导学生以系统和要素关系理论为指导, 分析、理解“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引导他们把零散的、似乎没有联系的“点”连成线, 再把线结成网。
(三) 回归教材, 以本为本。
任何高考试题的设置都来自于对教材知识和能力的考查。在高三复习中如果以提纲、考试代替教材的分析和整合, 就是本末倒置。同时, 以训练代替教材复习所形成的知识点往往是支离破碎的, 缺乏知识理解的系统性。不符合当前高考知识单点突破和综合考查的要求。
此外, 2013版的政治教材, 根据十八大精神要求, 对各个模块作了相应的调整。我们有必要认真研读, 把握其变化, 领会其变化背后的思想精神, 为基础年段的教学和高三的复习提供依据和指导。
三、科学选题, 科学用题
题不在多而在于达到服务复习的目的, 在于巩固知识、提高能力。在紧张的高三复习中对题目的选择有必要注意几个方面:首先, 试题的选择覆盖面要广, 可参考《考试说明》的考点对题目进行精心选择。考点有冷门考点和高频考点, 教师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作出判断。然而, 高三复习只要是高考考点要求的内容, 就有必要进行讲解和必要的检测。首先, 时间的安排、讲解的层次、训练的频度是有差别的。其次, 对于学科的综合性检测试题的选择, 可以借鉴和福建课改相近省市的质检试题和高考试题及省内九地市的质检优秀试题。这些试题水平较高, 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能够比较全面地检测反映学生的现有水平。最后, 临考前可以建议学生重做福建近年的高考真题, 有利于降低学生对高考试题的敬畏之心, 平和心态, 增强信心。
四、研究高考试题, 把握高考动向
高考是一场考试, 然而从高考试题中我们可以感受领会一个学科发展的方向, 进而开展教学。因此, 高三老师和基础年段的老师都应该有意识地关注高考试题, 研究高考动向。
(一) 从功利的角度来说, 研究高考试题, 可以跟踪高考的高频考点, 排查遗漏考点, 并进行针对性复习。通过研究试题, 我们可以归纳总结各种常见的高考题型。如:2013年高考政治选择题:第32题的经济图表题;推导性的第33题;第36题哲学漫画题型;描述性语言做选项的第30题;经济生活和哲学思想相结合考查的2013年创新题型———主观题第42题第二问。归纳总结题型, 并进行适当、有针对性的训练, 是考前提高分数的重要方式。
(二) 从学科思想来看, 从2013年高考试题上我们看到的是返璞归真。如:就经济生活而言, 有人认为:“人是理性的经济动物:要有经济头脑, 通过对比分析实现利益最大化”;“数据、曲线、图表分析是每个学习经济学的人必备的素质和能力”:2013年政治选择题第31题商人利用经济知识获取更多的利润;第32题以图表曲线的方式, 考查投资理财比较风险收益;2012年选择题第29题对比国债、储蓄、汇率问题实现收益最大化。这些试题贴近生活, 理论联系实际, 真实反映了经济生活学科思想的要求。又如:生活与哲学模块, 2013年主观题第42题第二问考查哲学思想方法;2011年主观题第四问:“在分析材料三、四所反映的经济信息的过程中, 你运用了唯物辩证法的哪些知识?并说明你是如何运用的。”这两道试题体现了对“过程与方法”的考查, 体现课改精神, 是对哲学这一思维学科的本色展现。为此, 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科思想, 培养学科素养, 适应新课程理念下的高考要求。这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本真。
五、借助协作平台, 寻找差距, 提高复习针对性
目前市质检、省质检都实现了地区统一改卷, 这让我们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对考试进行比较分析, 寻找差距, 为下一阶段的复习教学提供参考和依据。在对待考试结果的各种数据时, 一方面要关注总分和平均分, 另一方面很有必要对试卷的每一小题进行质量分析。我们可以在和友校的对比中找出做得不理想的题目, 进而研究该试题的知识考点及该试题的题型特点等。如在2013届的省质检中我们发现在一道对知识体系构建要求较高的题目上, 本校学生总体做得不理想。又如在2012届市质检中尽管文化生活部分做得相对较好, 然而哲学部分有一定差距。随后, 备课组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复习, 使教学复习有了明显改观。查缺补漏, 提高复习的针对性是提高教学复习效率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韩文斌.有效课堂教学的标准是什么.新课程, 2008.11.
[2]张明, 王剑.授人以渔——浅谈高三第一轮复习的学法指导.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09.09.7
高三政治复习策略论文 篇2
这个阶段的主要目标任务就是整合知识、构建网络,同时兼顾查漏补缺、巩固知识。学生需要通过专题复习来分析自己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按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哲学生活、文化生活四大板块的理论知识,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考点中类似、相近或相关的知识点,构建知识小板块,把握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学科内部的交叉联系、考点与时政热点的联系,进而使其条理化、网络化、系统化,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2.时政专题复习
这个阶段主要是以社会重大时政热点为中心,对社会上与政治相关的热点话题进行分析,目的是为了理解社会热点事件的发生过程,集合有关联的教材理论知识,将热点事件与对知识点的复习过程进行融合。
3.回归课本,查缺补漏
经过第一阶段的复习,同学们对基础知识已经掌握的差不多了。在第二轮复习的时候主要就是查缺补漏。要与考试大纲相结合,要高度重视重点考点和从未涉及考点,以及最新添加的考点。力求掌握的系统性、规范性和完整性。另外还要对答题技巧进行训练,对各种题型的解答模式及规律进行掌握。切记:在复习中遇到问题要及时解决,加强对基础理论知识的记忆,对错题要做好笔记并及时整理。
高三第二轮复习怎么做
首先,做好承下。同学们在自己的第二轮复习的时候首先需要做的就是要做好承下的工作,也就说同学们要在自己开展第二轮复习的时候先把自己第一轮的复习做好总结,让自己在第一轮的复习中没有什么问题的遗留,这样同学们才能够为自己的第二轮复习打下一个好的基础,而且也能够让自己的第一轮复习有一个好的总结,所以同学们要做好自己的第一轮复习的总结工作。
第二,心态上要摆正了。接下来同学们需要做的就是要把自己的心态摆正了,这个时候同学们不要再去想什么第一轮复习中的问题,因为已经做好了总结了,这个时候再去想只能是浪费自己的时间,这个时候同学们要把自己的心态摆正了,明确自己在第二轮复习的目标,在心里面重视自己的二轮复习,这样同学们才能够在复习的时候取得一个好的成绩。
高三政治复习备考的主要策略 篇3
一、研读考纲,明方向
1.理解考核目标和要求
(1)考纲就高考考查能力提出了四个考核目标和要求:
①获取和解读信息。
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
②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从图、表等形式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
③能够准确、完整地理解并整合所获取的有关信息。
(2)调动和运用知识
①能够根据从题目中获取和解读的试题信息,有针对性地调动有关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方面的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作出必要的判断。
②能够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重大时事和相关信息。
③能够展现出检索和选用自己的“知识库”中有关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能力。
(3)描述和阐释事物
①能够用简洁的语言描述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学科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
②能够利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比较和理解有关政治、经济、文化等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③综合阐述或评论有关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4)论证和探究问题
①根据有关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和技能,发现或者提出体现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问题。
②综合使用题目提供的信息、课堂学习或自主学习获得的知识、方法,提出比较必要的论据、论证和探究问题,得出合理的结论。
③能用顺畅的语言、清晰的层次、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2.了解考试内容和范围
考纲规定的考试内容和范围有221个考点,这是复习的重点,也是突破“知识关”的关键。
3.关注考点的变化
2014年考点的变化主要集中在必修1和必修3的第四单元。如:2013年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改为2014年的“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4.关注教材的变化
在教材的变化中,我们要着重把握知识点的变化。如:纸币的含义改为: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并强制使用的。
二、夯实基础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1.围绕考点,逐一梳理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把考点写在教材的相应位置,并引导学生结合教辅资料逐一复习;同时根据往年高考,找出核心考点,并进行拓展性复习。如:实践的概念、特点(中频)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高频)。
2.构建知识框架
知识框架的构建可以按学科、单元、课来构建,也可以按主体、知识元素来构建。
夯实基础知识,要坚持两个原则:一是坚持点、线、面的统一,使之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二是坚持懂、背、用的统一。要求学生一定要挤出时间反复背诵,使之记牢、记全、记清、记透。对于重难点,要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怎么办”的思维层次,层层推进,将知识“问题化”,并通过相关题目进行巩固。
三、强化解题方法
解题方法可以分为选择题解法和主观题解法两大类,选择题常见的题型有:曲线类、计算类、推导类、漫画类等;主观题主要有:图表类、分析类、原因类、措施类等。
1.选择题解法
题型不同,解法也不同。曲线类是必修1中最常见的题型之一,一般有6种:需求曲线、供给曲线、需求弹性曲线、互补品和替代品曲线、纵横坐标无关的曲线、需求和供给变动曲线,其中最常见的是需求和供给变动曲线。解此类题要注意几点:一是要分清自变量和因变量;二是要判断正比和反比关系;三是要判断生活必需品和高档耐用品;四是要判断数量增减。
坐标图选择题解法:首先要明确纵轴和横轴所代表的变量,弄清自变量(引起其他数据变化的量)和因变量(被引起变化的量);其次根据教材原理或材料说明把握变量之间的内在联系;最后数形结合,选择合理的选项。
2.主观题突破
(1)审题突破:材料分析
高考政治主观题总是以情景材料为载体的,而且近几年高考政治主观题的情景材料在文字数量上逐年增多。因此,能否审清材料,提取出材料有效信息,就成为能否梳理出答题要点、解答好主观题的重要一环。要做好这一环节,应从三个方面着手:
①归纳中心,明主题。针对设问尽量用最简短的语句归纳出材料的中心,明确材料围绕的主题。
②划分层次,找联系。对材料进行层次划分,归纳出层意,并弄清层与层之间的关系。
③抓住关键,理要点。获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抓住关键词、关键句子,联系设问中所限定的课本知识进行推理,梳理出答题要点。另外还有“设问解剖”“主体定位”“意图揣摩”“角度挖掘”。
(2)答题模板:“原因”类主观题
“原因”类设问一般都以“原因”“为什么”“为何”等关键词为题眼,要求学生运用相关知识分析说明造成某个问题的原因、出现某种现象的原因或采取某种措施、提出某种对策的依据。
解析“原因”类问题一般要有选择地答出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①必要性。应从基本规律、时代要求、现状等入手分析。如适应我国国情的需要,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价值规律的必然要求等。答题格式一般用:是……的客观要求,只有……才能……,是……的需要。
②重要性。应从说(做)这件事的作用、意义、目的等入手。作答时一般要遵循从小到大、从近到远、由点到面的原则。从小到大:对个人对自己对他人,而后对企业对单位对集体,然后对社会对国家对民族的意义。由近到远:对目前的意义、对长远的意义。由点到面:由一个方面扩散到多个方面,由一个角度想到多个角度,由一个层次发展到多个层次来分析和组织答案。有时也要指出不这样做的危害。
③可能性。有时还要分析解决问题的可能性,也就是分析能够这么做的条件和社会环境,注要分析主观条件、客观条件,内部条件、外部条件等。
另外,还有“体现”“依据”“辨析”“认识”“启示”类等主观题解法。
(3)规范答题:卷面书写规范
答题卷面規范的基本要求:
①答案要点化。即一定要用阿拉伯数字清楚地表明答题要点。有许多学生答题时,一题一个自然段,每个要点也不用序号标识,甚至连标点符号都没有,阅卷者看起来费劲,激不起给学生打分的热情。
②要点段落化。一个要点一个自然段,每段开始空两格,给阅卷老师一个清晰爽目的感觉,这也是防止失分的重要一环。
③段落序号化。即一个要点需用一个序号标志,常用序号形式为①、②、③等。
④卷面整洁化。答题应讲究卷面的整体性,在规定的位置答题,用统一颜色(黑色碳素笔)的笔迹,字的大小均匀,排列整齐有序(尤其注意答案的两边要整齐),整体上安排合理。书写尽量工整、规范,少连笔或不连笔。切记不要为求速度,书写不认真,字体潦草,甚至难以辨认,使阅卷老师产生厌烦情绪,不知不觉从严给分。另外,还有“语言表述规范”“答题思路规范”。
四、培养学科能力
1.高考题赏析
通过高考题赏析,理解高考题的命题方向、意图、方式、难易程度及答案的组织等,从而提高应试能力。
2.专题训练
我们可以根据高考的常考题型,选择一些专题进行训练,以提高复习的有效性。如:计算类、图表类、措施类专练。
3.易错点拨
对于学生易错、易混的知识点要进行重点的讲解和专门的训练;考试中的易错题要求学生在试卷上做标记或建立错题库,并不定期地复习。比如:质变就是发展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等。
4.热点聚焦
政治学科的特点决定了我们必须高度关注时政热点,特别是党和国家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不仅试题的背景材料大多取材于时政热点,而且有些答案就直接来自于党和政府的报告。
五、其他注意事项
1.关注各地后期复习资料,查缺补漏
2.提高书写速度
高三政治最后冲刺阶段复习策略 篇4
一、复习要遵循的原则
1. 以知识框架为中心。
通过知识间的联系, 进行知识整合, 达到学生整体思维能力的提高, 是总复习过程中的具体目标。有很多基本知识点, 如果没有系统化, 学生容易产生知识的混淆和思维的混乱, 不知什么时候用。以框架为中心, 可将知识整合在一起, 可自行寻找答案, 加强知识运用能力并提升思维能力。
2. 把握主干知识。
最后阶段的复习时间是有限的, 学生的心态也比较紧张, 这时不宜过分注重细节。这一阶段学生的复习达到一定的程度, 知识点基本已经掌握, 越是过分注重细节, 学生会越觉得自己还有很多知识没有掌握, 原来已经会的知识也可能变得模糊。其实, 在政治考试中, 一个模块只考四道题, 我们主要考查的还是主干知识以及知识之间的联系。在有限的时间里, 我们应该把复习的中心放在主干知识上。
3. 拒绝“题海战术”。
越是邻近高考, 各地市的练习越多, 这时很多学生的复习到了一个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的“瓶颈”, 容易用做练习取代复习。适当的练习是必要的, 但大量的没有选择性的练习常常会做得越多错得越多, 错了再做, 做了再错, 陷入恶性循环之中, 不但不能起到巩固知识的效果, 还严重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所以, 我们要认真研究近年的高考和省质检题目中各个模块的题型, 有针对性地选择练习来巩固复习的成果。
二、复习的具体步骤
1. 把握知识之间的联系, 包括下级知识、
同级知识和上级知识, 将知识放在知识框架中理解。这在做“大包抄”类型的题目时很重要。我们在最后阶段的复习中切忌单个知识的读, 而要把知识联系起来。学生习惯性认为, 知识的联系就是向下延伸, 这就造成一部分学生挖的“坑太深”但“洞太少”。其实, 我们在把握知识之间的联系时除了考虑该知识内部的联系 (下级知识) , 还要以该知识为中心, 掌握该知识与同级知识和上级知识之间的联系。
以《经济生活》为例, 我们分别以价格、生产、分配、资源配置为中心, 分别寻找下级知识形成每一单元的知识框架, 如生产与生产关系、企业、劳动者、投资之间的关系, 复习单元内部知识之间的关系, 再将价格 (交换和消费) 、生产、分配作为同级知识, 复习单元与单元之间的关系。以资源配置作为中心, 在国际和国内市场上通过再生产的四个环节配置资源, 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在再生产的四个环节中发挥作用, 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这样就形成整本书的知识框架。
需要注意的是, 知识中心是可以变化的, 要看题目考查什么, 我们就可以什么为中心, 其他知识围绕中心, 为中心服务。如以宏观调控为中心, 这时下级知识是手段、目标 (可连接到第三单元的财政及其作用) , 同级知识是市场配置资源 (可连接到第一单元的价格、供求、竞争) , 上级知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可连接到科学发展观) 。这样, 我们可以得出:财政是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之一, 财政的作用就是宏观调控的作用, 在市场调节的基础上应该辅以国家的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可以调控市场上的价格、供求、竞争, 宏观调控要遵循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等等。这样原本看似零散的知识通过这样的“关系网”联系到了一起, 我们在考试过程中就能很清楚地知道我们复习的知识什么时候用, 怎么用。
2. 要学会“点数”。
在建立了知识框架后, 我们可以对其中的一些主干知识进行“点数”。很多学生在题目给定角度后, 不知道题目给的角度包含几个内容。比如, 《文化生活》的题中要求从“文化影响人”角度作答, 学生如果不懂得“文化对人的影响”包括来源、表现、特点、作用, 并从中选择符合题意的角度, 那么就很难拿高分。我们在最后一个阶段的复习不能像以前一样再一个个知识点细细过, 这是重复劳动。我们要抓住主干知识, 由粗到细, 回忆每个知识要求我们掌握几个知识点, 每个知识点是什么。这就是所谓的“点数”。如财政主要的知识点有3个, 分别是收入、支出、作用;科学发展观主要掌握2个知识点, 分别是内涵、贯彻落实;文化多样性主要是表现、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态度、传播;传统文化主要知识点有4个, 分别是表现、特点、双面作用、继承。通过这种“点数”的方式, 我们可以明确地知道我们现在所读的知识到底有哪些下级知识并且可以防止在回答“点对点”的题目时出现漏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决定自己点到哪里为止, 量力而行。
需要注意的是“点”要能“数得出去”, 还要能“数得回来”。如有的学生“数得出去”知道文化多样性表现在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 但当题目问道“为什么要展示文化遗产时”, 学生并不知道用文化多样性的知识来回答, 这就属于“数不回来”。所以, 我们在对知识进行“点数”时既要知道一个知识点往下有哪些知识点, 还要知道自己所读的知识点属于哪个知识的要求。所以, “点数”不意味着孤立知识, 而是将更多的知识联系在一起。
3. 要有针对性地选择练习, 巩固复习的成果。
复习的最后阶段, 可选择的练习很多。练习不是越多越好, 选择合适的练习不但有利于训练学生解题思路、语言表达能力、分析材料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熟悉知识框架, 并在已经构建的知识框架基础上让学生根据题目要求, 对答题所需要的知识点进行判断选择, 让学生在知识原理与题目之间找准切入点, 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 训练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思维。我们可以选择一些涉及知识点比较多、重在考查知识联系的练习, 不要怕学生某个具体的知识不会, 而要让学生学会碰到不会的考点时, 在已经会的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联系找答案。
4. 正确的解题方法是发挥复习成果取得高分的关键。
高三政治第一轮复习策略 篇5
要真正懂概念必须掌握五个方面的内容:(1)概念划分的标准或依据;(2)概念的内涵与外延;(3)概念与相关概念的区别;(4)概念与相关概念的联系;(5)概念与相关概念的区别、联系的意义。
要真正懂观点必须掌握三个方面的内容:(1)观点所包含的内容有几点;(2)正确观点与错误观点的区别,这就是要分清是非;(3)正确观点在理论上、政治上、实践上的方法论意义。学政治、考政治的基础是懂,不懂就没有办法。
2.要记。一是记什么?二是怎么记?要记的内容就是各章的概念、观点(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方法是采用系统逻辑的方法,分部分、分层次、按顺序进行识记和熟记。所谓识记就不是背,而是在懂的基础上把要记的内容分解,找出内容分解中的关键语词,然后使用肢体语言,生动活泼地记忆。熟记就是反复地记忆。政治同外语相比,要熟记的内容很少。
3.要练。通过做大量的或一定量的练习,达到懂、记、会的目的。练的环节很重要,不练心中无数,不练等于没学。练什么?
一、练已考试题。有相当多考生朋友忽视做已考试题,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也是得高分的一个大障碍。练已考试题有几个功能:(1)掌握内容;(2)检测水平;(3)掌握考试重点;(4)了解试题特点;(5)学习应试方法包括复习方法和答题方法。练的时间主要排在7月至10月的基础阶段同复习理论内容相配合进行。
浅谈高三政治第一轮复习策略 篇6
一、注重课本,夯实基础
有些考生认为:“课本没什么看的!太简单了!”这种想法是绝对不可取的。“万变不离其宗”,千变万化的试题只是命题角度的变化,高考试题也同样如此,它不会脱离课本的知识点。高三一轮政治复习我校学生实际大约用时5个半月,主要是强化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夯实基础。力求对基础知识掌握做到全面不留死角,彻底扫除知识理解上的障碍。因为在高考中,任何一个知识点的疏漏都可能导致高考的失败,所以在备考中,既要突出重点,又要确保没有遗漏。既然课本这么重要,那我们如何才能读透课本呢?在我看来要注意两点:
第一,先把课本读“厚”。具体做法是:把每一课的知识点都找出来,逐个消化。需要知识的识记,一定要记忆下来;需要理解运用的知识点,要再通读一下课本上的相关内容,特别是自己不理解的重点问题,除了要问老师和同学之外,还要做一定量的习题,这一遍复习不能留下任何的知识死角。要下苦功夫细致地复习,时间不够要抽时间,把识记、看课本和做题有效地结合起来。另外,每复习一个阶段要做一套检测题,检查一下自己知识点上还有没有漏洞,以便及时查漏补缺。我建议:以每个单元为一个阶段,复习完一个单元做一套试题,自我检测一下。(如果时间不够,跟住老师安排即可,我们每一个单元都会有单元检测,把单元检测的题做好。)总之,做题也是为了巩固教材,力争通过一轮复习,把四本教材装进脑子里。
第二,再把课本读“薄”。根据记忆规律,我们过一段时间还要重复复习一下前面我们复习过的内容,但时间有限,我们复习不能面面俱到,但是我们必须做到把框架和重点知识熟记于心,常挂嘴边。我的建议是:每进行一个单元,就要及时地总结一下,自己默写和提炼本单元重点。还要记得每次考试前都要抽时间翻一下。
二、加强知识整合,构建知识网络
学会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综合能力考试多以现实生活中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立意命题,对事物的整体结构、功能和作用的认识,以及对事物变化发展过程的分析理解。
考试所涉及的知识,多以多样性、复杂性和综合性呈现出来,所强调的能力,主要是学习能力,即选择、加工、提取信息的能力,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了对解决问题思路的宏观整体把握。因此,考生在第一轮复习中必须加强对知识的整合,学会从整体上把握知识。
例如,对于《哲学常识》的学习,必须根据各个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加以梳理,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从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价值观四个方面来把握,然后再从宏观上形成对哲学的整体印象,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融会贯通。另外,综合能力测试既反映学科知识的系统联系,又注重考生多层次、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对对于规定的知识内容,不能仅仅满足于简单的记忆,还要挖掘它们的内在联系、弄清每个知识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为此,对于每个知识内容,我们必须懂得“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只有真正懂得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才能全面、准确地掌握这一重点知识点。这就要求考生更要重视挖掘知识,特别是主干知识的内在联系,必须在对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原理的掌握的基础上,根据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打破章节界限,形成教材的知识网络,构建起科学的知识体系。然后在此基础上,形成学科内跨教材的知识渗透,把不同内容的政治知识融合起来。把一些看起来不相干的知识加以归类,并使之网络化、序列化和专题化,提高自己从变化中找不变,以不变应万变的能力。
三、关注热点,掌握重点,提高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考作为国家级考试,必然要体现国家意志,试题中设置的新情况、新材料和新问题必然会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和现实性。因此,这就要求学生熟练地掌握书本知识,而且还要求学生走出书本和课堂,去融入社会,解决实际问题。广大考生一定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关注国家、关注社会、关注世界、关注我们共同生存的空间。如果考生在学习中不“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而是死搬教材,死背书本,那是肯定考不好的。为此,考生要注意平时对时政知识的积累,利用电视、广播、报刊、互联网等各种渠道和手段获取大量的社会信息。
在第一轮复习中以掌握知识为主,但也要根据教材知识结合热点问题进行分析。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对热点问题及时了解和思考,又可以保证热点问题的覆盖面。当然综合能力测试对时政知识把握的程度不一定要有多深,但把握的面一定要广。平时的单科考试中不一定热的问题,在综合考试中却会经常出现。如近几年文综考试中涉及的巴拿马问题、非洲问题等,不少考生都因平时的忽视而失分。另外,综合考试毕竟不追求试题的广度和深度,往往是抓住一个主题或中心形成若干道试题。
四、加强有效训练、提高学生审题答题能力
从近两年的高考题来看,题型的设计及难易程度都适中,但学生的得分并不高,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缺少对题型的强化训练。要加强审题和答题能力的培养,通过典型习题的训练和常见错误的分类分析,提高考生对试题的分析能力和答题要点的构建能力等。要处理好讲和练的关系,要用好每一节课,第一轮训练要专题知识训练和综合训练相结合,以专题训练为主。专题知识训练能反复强化知识点,使学生能拓宽视野、稳扎稳打;综合训练又能让学生有全局意识,并可及时查漏补缺、发现薄弱环节。在训练中还要加强文字书写规范性的训练,下功夫练字提高书写水平,答案设计要美观、合理,在训练时要特别注意做好基础题,高考试题难度结构为容易题(基础题)、中等难度题和高难度题比例是3:5:2,要在高考中获胜,必须把握好基础题目,要全批全改,当天的作业、测验当天批阅,第二天讲解。
高三政治复习策略论文 篇7
一、以主干知识为依托, 凸显基础性
2010年试题的设计注重对考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考核, 突出对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核。在基础考核中渗透着各种能力考核, 实现了基础知识与能力考核的有机统一。很多题目的背景材料都与教材中的基础概念和基本原理密切联系, 主观题比较明显地体现了该特点。如影响消费的因素、投资理财的选择、个人收入的分配、政府决策、政府性质和职能、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文化遗产、中华文化的特征、实践的观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矛盾分析法等。
二、试题设问突出新特点, 注重以能力立意, 突出能力考查
2010年高考坚持“以能力立意”的命题指导思想, 注重以知识为载体考查考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思维过程, 以具体的材料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综合能力;关注考生的思维过程, 考查考生的思维品质, 有机统一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例如第37题第 (3) 题:“在解答上述两个问题的过程中, 你是如何运用矛盾分析法的?”这就改变了以往完全就材料设问的方式, 而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分解过程, 反思方法, 回归到哲学的作用———指导人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 是本次试卷的一大亮点, 同时也拉开了试题的区分度。
三、紧跟时代、关注热点, 凸显安徽特色
政治学科的时代性很强, 应该关注热点。如第4题考查的是新型民族关系, 第5题考查的是哥本哈根气候大会, 第6题考查的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第8题考查的是电影《建国大业》, 第9题考查的是我国的申遗工作, 第10题考查的是我国就业现状, 第37题考查的是民生工作和居民消费水平等, 第38题考查的上海世博会。从2010年试题的考查对象来看, 客观题主要通过联系时政材料考查相关基础知识点, 主观题涉及党和政府重大问题政策和方针。
四、对2011年的高考复习的指导
1. 抓好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 以本为本, 全面复习。
新高三第一轮复习注重基础, 理清课本的知识点, 不能有遗漏, 学生既要把知识系统化、网络化, 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又要在掌握知识框架的前提下注重细节, 对网络中的每一个知识点要注意到。细节决定成败, 由于2010年高考主观题考查的知识点与去年没有重复, 因而明年也可能不会重复, 因此, 学生不能抱侥幸心理, 要全面复习。第一轮复习要求老师和学生有足够的耐心, 不可操之过急, 要有足够的时间做保证, 一般要持续到2011年的2—3月份。第二轮复习一方面要进行专题训练, 另一方面要特别突出主干知识。这一轮复习除了要有练习做保障外, 还要做到精讲精练。第三轮复习主要是时政专题的复习, 要根据当年的实际情况对时政专题作出筛选、归纳和整理。
2. 复习要渗透新课程理念, 注意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试题渗透新课程理念, 渗透探究性学习理念, 这就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 在学习中培养能力。例如38题以上海世博会为背景设计了三问, 前两问都带有一定的综合性。这些题通过创设新情境提出新问题, 因此学生必须主动参与, 根据所学知识多角度思考问题, 学会自主探究。
3.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全面提升应试能力。
高考政治考查学生的四种能力, 如2010年高考政治的非选择题均具有生成性, 问题设置极力避免学生死记硬背课本知识。同时设问方式也比较新颖、灵活, 通过材料中隐含的“多个问题”进行多角度考查, 要求学生根据设问中的关键词和对背景材料的分析选定答题时所运用的理论知识和答题的方向和范围。因此在复习中学生不能死记硬背, 而要侧重于培养能力, 而老师在分析问题过程中要分析答案生成的过程, 教会学生如何破题切入, 使学生掌握答题的技巧和方法, 从而会一道题就会一类题, 全面提升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综合答题的能力。
4. 紧跟时代脉搏, 关注时政热点, 关注安徽元素。
高考政治依托热点材料, 考查相关基础知识点, 所以复习要跟上时代、关注热点。但是对时政热点的关注仅靠高考前夕时政专题的复习是远远不够的, 对时政热点的关注要贯穿于整个复习的全过程, 对热点内容要从政治教材的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往往一个热点材料会从各个不同的侧面来命题, 因此对于比较重要的热点要分析透彻。从2009年和2010年安徽政治自主命题的试题看, 安徽的元素如徽州文化、上海世博会的安徽馆都进入了高考, 所以2011年的备考仍然要关注安徽地方特色的文化, 而这两年的命题的切入都在文化生活, 今后也许会拓展到其他模块, 因此应给予关注。
总之, 对于2011年的高考复习, 我们要扎扎实实, 一步一个脚印地准备, 自己研究、分析试题, 筛选资料, 从而编写出最适合自己学生的资料, 以达到最好的复习效果。同时对学生的每一次测验也都要严格要求, 把每一次考试都当作高考, 对于每一次考试都认真批阅、认真评讲, 以获得最好的复习效果。
摘要:本文对2010年的安徽高考政治的特点进行了分析, 从四个方面总结了2011年高考复习的策略:抓好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 以本为本, 全面复习;复习要渗透新课程理念, 注意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全面提升应试能力;紧跟时代脉搏, 关注时政热点, 关注安徽元素。
高三政治复习策略论文 篇8
关键词:高三政治,民主,策略,建议
纵观近三年的全国文综高考命题, 大致呈现出如下特点:试题既关注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又突出对学生能力的考查;试题以社会热点、焦点和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为立意, 强调基础性和应用性相结合, 学科性和综合性相渗透, 寓能力考核于知识考核之中。
关于“社会主义民主”这一专题, 从近三年的高考试题来看, 本专题考查的知识点主要围绕人民权益的保障, 重点考查了人大代表的权利、党的执政方式、人民政协的职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立足人民利益的维护, 考查党与政府的知识较多。同时立足社会主义民主的进步, 考查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关系、人大与人民的关系的试题也较多。从试题类型上看:三年高考试题实现了“两个转变”。第一, 实现了题型考查方式的转变, 前两年的试题多以表述类为主, 2012年试题多以引申类为主, 特别是材料题的考查凸显了探究性学习的要求。第二, 实现了题型单一化到多样化的转变。2012年融合了标题类试题、图表类试题、探究类试题, 突破了以前单一考查的局限。所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历年高考的重点, 也是高考试题的密集区。另外, “十八大”的召开, 也是高考命题的重点。结合本校学生实际, 我校高三在进行“社会主义民主”这一专题复习时采取了以下方法。
一、复习策略
1. 立足专题复习
实施单元专题知识整合。本单元的复习重点是把握一个核心、两个主体、三项制度、四个问题。一个核心就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两个主体就是人大代表和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三项制度是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政党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四个问题:一是人大代表与人民的关系, 二是在现代化建设中如何发挥党的作用, 三是民族成就取得的政治因素, 四是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关系。
2. 立足整个教材
对教材知识进行模块整合。立足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认识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人大与人民和政府的关系, 党与政府和人民的关系, 政协与党和人民的关系,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我国国家性质的关系。围绕人民当家作主地位的保障、人民利益的维护, 认识党、政府、人大、政协在国家方针政策制定过程中的作用。
3. 强化学习方法的讲练
总分结合的复习方法。首先立足于我国国家政体的运行原则, 认识人大、党、政协与政府和人民的关系, 认识人大、党、政府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整合我国的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民主自治制度。
二、具体做法
1. 核心知识解读
(1) 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保障
基层民主自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 中国共产党在我国政治体制中的地位和作用
以表格的形式列出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地位、作用、执政方式、指导思想、执政理念。
(3) 民族关系和谐、建设成就巨大的政治因素。
(4)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
2. 命题视角
视角一:国务院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整治的经济意义。
视角二:党就经济形势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的政治意义。
视角三:加强民族文化建设, 对提高民族凝聚力, 维护民族团结的意义。
视角四:西藏发展方针体现的哲学道理。
三、复习建议
1. 高三进入专题复习后,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复习时要以课本为依据, 把所有的考点梳理一遍
(1) 围绕热点问题分析思考。应以社会重大时政热点为中心, 多角度、多层次地寻找与其相关的知识点, 以便全面地对此热点事件进行分析说明和评价, 提出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案、思路。政治学科是一门具有强烈时代特征的学科, 高考试题必然要反映国家意志, 重大时政热点就必然是高考命题的重要对象, 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说明、评价重大时政热点, 是对应考学生的基本要求。
(2) 围绕重点进行攻关复习。第一, 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也是高考政治全面复习的重点。因为这些知识是基础, 也是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而且反复强调的东西。如物质概念就是哲学大厦的基础, 如何正确全面地理解这一概念, 对整个哲学的复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二, 当年国内外重大时政热点与焦点问题是政治高考理论联系实际的重点。考生在复习过程中, 必须关注一年来发生的重大时政, 学会将时政热点材料与教材中的相关理论挂钩, 实行“对号入座”。
(3) 主动关注高考新动向。近两年来, 高考政治试题中开放式研究性学习方面的考核内容出现较多, 考核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解决问题、交流合作和创新能力, 考核学生思维过程合理性与否等, 这又提醒我们要关注高考新动向, 同时还要多加训练。
2. 注重复习方法, 脚踏实地取得实际效果
(1) 在复习过程中要遵循“三个原则”: (1) 顺序原则。先看书后练习、先自己做题再核对答案、先自己思考、查阅书本再问老师或同学、先易后难。 (2) 适度原则。从量上来讲, 就是既要有总量的保证, 又要有各种题型的练习, 尤其不能因为怕写字, 就只做客观题。 (3) 自主原则。不能被动地对待练习, 应该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 自主地寻找相关练习, 加强训练。
(2) 复习要突出对学生的能力培养, 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高三政治复习策略论文 篇9
一、教学案例
以下是某位名师的一堂“个人收入的分配”复习课的设计和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根据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和浙江省2011年高考说明考试条目“ (1) 按劳分配为主体 (2)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3) 收入分配公平的制度保证和重要举措 (4) 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以及当前我国收入差距扩大、社会矛盾突出, 党和政府出台相应方针和措施的社会热点, 确定本课具体复习目标如下: (1) 能够结合具体事例, 对各种分配方式作出准确的判断; (2) 正确把握收入分配公平的含义, 能够结合有关现实材料, 分析和提出实现个人收入分配公平的意义和措施; (3) 能够结合国家和企业内部分配制度改革和完善的材料, 分析处理好效率和公平关系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
【教学设计思路】
以漫画《分配》 (如图1) 为主线引导本课基础知识的复习, 穿插高考经典试题的分析训练,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巩固重点知识, 最后, 通过让学生模仿出题的形式, 达到总结梳理并进一步理解运用本课知识的目的。在时间的分配上, 基础知识的复习占三分之一, 理解巩固练习占三分之二。
【教学过程】
1.介绍本课时复习目标
用多媒体展示复习目标。
2.观察漫画《分配》, 回答问题
运用多媒体打出漫画《分配》, 并逐个展示问题。
(1) 漫画反映了哪两种具体分配形式?
(2) 因劳动而获得报酬有哪几种分配方式?怎么区分这几种形式?
(3) 资本回报属于哪一种分配方式?还有哪几种分配形式属于这一种分配方式?
(4) 对个人收入的分配 (分什么、分多少、怎么分) 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什么?
3.讨论与练习
(1) 小范去年上半年自办豆腐坊, 取得了较好效益;下半年又扩大投资, 雇用工人成立豆制品厂, 扩大了生产规模。他去年一年的收入包括 (B)
(1) 按劳分配获得的收入 (2) 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获得的收入 (3) 按生产要素分配获得的收入 (4) 合法的劳动收入与非劳动收入
A. (1) (2) (3) B. (2) (3) (4)
C. (1) (3) (4) D. (1) (2) (4)
(2) (2010年安徽高考题) 李某是一国有企业工程师, 去年工资收入36000元, 奖金8000元, 个人专利转让收入5000元;其妻开一家个体杂货店, 年收入15000元;家里有房出租, 年收入6000元。去年, 李某一家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收入分别是 (D)
A.44000元26000元
B.36000元19000元
C.49000元21000元
D.44000元11000元
4.继续分析漫画《分配》
(1) 有人认为漫画反映的这种分配结果在我国是合理的。请你运用有关“个人收入分配”的知识评析这一观点。 (辅助提问:你认为这种分配结果合理吗?为什么这种分配结果是不合理的?认为这种分配结果在我国合理的观点有没有合理的一面?对待高考中的评析类试题, 我们一般应采用什么样的分析方法?)
(2) 从上述问题中我们可以得出收入分配的公平有哪些重要意义? (补充提问:回顾前面所学知识思考, 收入差距过大会怎样影响消费水平?又会怎样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
(3) 对漫画所反映的这种分配不公现象, 企业应该怎么办?国家和政府应该怎么办?
5.巩固与练习
(1) 判断说明下列观点: (1) 收入分配公平就是要消除收入差距; (2) 按劳分配体现公平, 有利于缩小差距; (3) 按生产要素分配体现效率, 不利于社会公平; (4) 公平与效率难以兼顾。 (要求学生分4组分头准备其中一道题目, 然后每组抽一位学生回答。学生基本能用所复习知识来说明理由。如用对立和统一的哲理来分析“公平与效率难以兼顾”的观点等。)
(2) (2010年四川高考题) 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表现。当前, 我国要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到2009年年末, 我国财政收入增速超过GDP增长率的局面已经持续了17年。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已由“九五”末期的10.3%上升到“十一五”初期的18.4%。与此同时, 居民收入和劳动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出现了下降, 职工工资总额占GDP的比重从“九五”末期的13.3%下降到“十一五”初期的11%。改革开放之初, 我国各行业间收入水平最高是最低的1.8倍, 2008年我国20个行业门类中这一差距为4.77倍。目前, 电力、电信、石油等垄断企业职工平均收入是全国平均工资水平的5~10倍左右。上市国企高层管理人员的收入是一线职工的18倍左右。
材料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运用所学经济常识, 说明如何利用财政税收来解决材料中出现的问题。
首先, 引导学生分析试题。一是分析“材料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引导学生在读懂图像信息的基础上, 用文字把其中的内容描述出来——描述曲线的变化趋势 (注意起止和关节点, 特殊年份包含的经济意义) 、比较不同曲线的异同点;至于文字材料, 引导学生舍去那些繁杂的数据、具体的事物, 归纳提炼出中心大意、经济变化的共同趋势和不同经济主体的异同点等。二是“说明如何利用财政税收来解决材料中出现的问题”, 引导学生分析设问所蕴涵的四要素:知识指向——与收入分配公平有关的财政税收方面的知识 (注意引导学生回忆第八课“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 ;材料指向——材料中出现的问题;行为主体——政府;试题类型——怎么做、措施是什么。
然后, 引导学生组织回答“本题答案要抓住的关键是什么”, 通过对应材料中出现的问题与政府采取财政税收措施, 让学生试写答案要点。
6.目标回顾
回顾教学目标。
7.思考与命题
组织学生根据漫画《施舍》 (如图3) 内容, 结合所学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进行自主试题设计。试题设计要求: (1) 题型可以是选择题, 也可以是非选择题; (2) 内容可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角度进行设计; (3) 要求每人设计2道试题, 并附有答案。
二、提高思想政治复习有效性的策略
这堂课的教学效果较为理想, 从中笔者概括出如下几条提高政治思想复习有效性的策略。
(一) 复习目标要准确、具体
众所周知, 高考复习时间紧、任务重, 要高效复习, 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十分重要。本课例在确定复习目标时, 就根据课程标准和浙江高考说明规定的考试条目、近几年来全国各地高考试题的命题情况 (是否为高频考点或基本不考的考点、主要考试题型等) 、近一年来的社会生活热点以及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4个因素, 明确了本节课所要达到的知识深广度、能力要求、复习重点和复习难点等复习目标和具体要求, 目标明确, 操作性强。
有了复习目标, 整堂复习课就有了强有力的向导, 为最终向高效达成复习目标提供了必要基础。从本案例我们可以看到, 当确定“ (3) 收入分配公平的制度保证和重要举措; (4) 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为本节课的重点后, 就奠定了这节课的必备基础, 使知识回顾、基本训练、模拟命题等复习过程得以有效的进行。
(二) 节省课堂教学投入
一例到底, 是节省教学投入的方法之一。本课例采用了漫画《分配》作为情景材料并贯穿始终, 既一气呵成, 又节省了学生阅读分析材料的时间, 还间接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推理、发散性思维能力, 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要想用好一例到底的方法, 首先, 我们要精心挑选情景材料。所选材料要有利于多角度扩散, 有利于分层次挖掘, 有利于延伸、续加和发展。其次, 要根据复习内容和目标要求, 把复习教学问题设计成系列问题, 或是由浅入深、步步递进的连环式, 或是从现象到本质的归纳式, 或是围绕中心问题而向外辐射的发散式, 或是包含“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怎么办”的全面式……当然, 也可以是本课例根据复习内容采用的综合式。课例中的第一组问题就采用了总、分、挖、拓、结的综合式: (1) 漫画反映了哪两种具体分配形式? (总体) (2) 因劳动而获得报酬有哪几种分配方式? (分别) 怎么区分这几种形式? (深挖) (3) 资本回报属于哪一种分配方式? (分别) 还有哪几种分配形式属于这一种分配方式? (拓展) (4) 对个人收入的分配 (分什么、分多少、怎么分) 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什么? (归结)
(三) 问题要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
优秀的课堂提问, 有利于实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动参与的完美统一。高考复习课不同于上新课, 如果设计的问题过于直白、简单, 学生不用思考就能在书本中找到答案, 是无法激发学生思考的。但问题难度过大, 无法使学生较快联想书本知识, 则也很难起到应有的作用。因此, 要激发学生认真重读、回忆、梳理已学知识, 最佳的办法是通过简单应用型设问, 用简洁明了的情景材料引出问题, 以促使学生把材料与知识结合起来, 思考后自己找到答案。
例如, 课例中第二组设问之一“有人认为漫画反映的这种分配结果在我国是合理的。请你运用有关‘个人收入分配’的知识评析这一观点”就问得直截了当, 效果明显。如果把这一问题设计成“我国为什么要实行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分配制度?实现个人收入分配的公平有什么重要意义?”就抽象空洞, 远离了学生的兴趣, 效果完全不同。
当然, 直截了当并不等于“毫无遮盖”, 仍需要我们通过知识重组、知识迁移、角色转换等方法加工处理, 以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思考。如课例第二组设问中的“对漫画所反映的这种分配不公现象, 企业应该怎么办?国家和政府应该怎么办”, 就避开了类似“解决个人收入分配不公的制度保证和两大举措是什么”这样直问的弊端, 增添了问题的思维深度。
(四) 有机插入相关知识
一些考点知识之间往往存在着联系, 如果我们利用这种联系进行复习, 通常既能省时又可高效巩固, 使知识形成块, 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例如, 课例抓住“收入差距”, 切入“消费水平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抓住“理顺国家、企业、个人三者的分配关系”, 切入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有机插入其他相关知识的复习, 关键在于有机链接而不是生硬强加, 同时要考虑时间的许可、容量的适切, 使复习围绕相关教学目标、教学主题有效展开。
(五) 解读高考经典试题
充分利用各地高考模拟题、高考经典试题进行训练, 可进一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复习的积极性, 从而巩固基本知识, 提高解题能力, 提升复习的有效性。为此, 要根据具体的复习内容精选试题, 从中研究考点指向、命题思路和答案要点;并引导学生逐步掌握一般的解题步骤和方法, 学会规范答题、组织答案。如课例在对2010年四川高考题的分析中, 引导学生“分析设问, 然后根据设问分析材料, 分析试题所要求运用的课本知识”“分析设问所蕴涵的四要素:知识指向、材料指向、行为主体、试题类型”等, 复习效果明显。
(六) 组织学生编写试题
在高考复习阶段组织学生编写试题, 同桌交换解答试题或选出典型的试题 (优秀或错误的) 供全班学生探讨, 既有利于学生获得成功的快乐体验, 提高主动参与复习的积极性, 又有利于学生通过相关情景材料、领悟试题构成要素, 理解编写意图, 规范答题要点, 提高应试能力, 不失为一种提高复习有效性的好方法。
课例采用漫画为命题的背景材料, 学生通过模仿、借鉴, 亲手设计试题, 较快地完成了命题任务。对此, 在具体操作上我们应注意:一是所提供的材料 (尤其是开始阶段) 要简单明了、层次清晰、简短精要, 避免内容复杂和文字过多;二是命题要求应明确具体, 让学生的命题有可操作性, 如规定试题形式的选择范围、规定设问的明确知识指向、提示试题的设问类型、规定写出试题的答案要点, 等等;三是对学生的命题成果一定要给予分析评价, 让学生在评析中感悟提高。
让时事政治融入高三政治学科复习 篇10
一、时事政治应该成为高三政治课堂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虽然高考不再检查学生对时事政治内容的记忆, 但高考却要立足于教材, 紧扣时代脉搏, 着重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把握和运用能力, 这一检查离不开具体的时事。根据高三学生学习任务和学生思维能力特点, 必须把时事政治融入高三政治复习课堂之中。高三学生的学习主要的、直接的目标是高考, 高效的有具体内容的复习训练更能满足高考需要;大量抽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学生生涩的抽象思维能力之间的矛盾, 急需足够的具体的案例作训练, 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同时形成更强的分析能力。
二、有选择性地把时事政治融入复习课堂, 使学生复习训练更具有效性
在高三复习指导中, 教师要领悟国家培养人才的目标要求, 有选择地展开高考复习教学活动。高考是我国每年一次的人才选拔活动, 考查学生对社会的是非判断能力, 也考查学生对社会问题的解决能力;就阶段性来看, 国家既重视基础知识的考查, 也重视思想觉悟的考查, 以便进入高校作为社会精英培养, 担负着社会进步的重任;思想政治课一直作为高考重要考查科目之一, 所以从考试的目的看, 通过高考, 对学生的学习和学校教育活动具有引导性意义。高考命题总是反映一定的社会发展历史背景要求, 从2006~2012年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全国卷来看, 经济常识的考查, 主要围绕着国家宏观对社会经济调节、以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等命题为主调。如, 2006年国家取消农业税、对个人所得税进行修正及实施“十一五”社会发展规划, 2007年绿色经济, 2008年特定的环境同我国的农业发展, 2010年金融风暴等;政治常识的考查, 政府建设及职能转变、党的领导、民主政治发展、民生问题及越来越复杂的国际关系等内容都成了主要的考查对象, 如带有转折意义的党的十六大第六次会议与十七大、每年的两会、着重围绕党的领导理论设计命题。哲学常识也有反映当下建设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需要, 重点考查了价值观、人生观和实践论知识。根据高考的命题特点, 高三政治学科所需要融入的内容和方向就显得很清晰了。为了有效地把时事政治和高中政治学科联结起来, 我们需要进行收集、合理选择、处理加工, 结合教材把复杂的、具体的、生动的事实材料, 划分是与非、轻与重、主与次, 引进课堂, 融入复习教材。
三、培养学生解读时事政治的能力, 变被动复习为主动进攻
守株待兔的做法是不可取的。高中是学生抽象思维初步形成的阶段, 在高一和高二这个短暂的时间里, 许多理论学习是分散的, 学生对理论的学习囫囵吞枣。在这种情况下, 要求学生综合地运用理论对社会问题进行分析, 难度非常大。高考要考查学生初步运用抽象思维对复杂的社会做相对深刻的本质的揭示认识, 在学生已经完成各个理论的学习基础上, 高三复习课堂理应以培养能力为目标。
四、科学地培养学生解读时事政治的能力, 真正实现将时事政治融入复习课堂
如果在教学活动中, 认为复习就是知识的重复, 课堂上继续进行简单的理论灌输和说教, 理论与实际脱节, 学生接收到的是一些空洞的理论, 复习必然适得其反。理论的认识规律要求必然是由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针对高三学生的学习情况, 要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进行有效的训练, 使学生具有对现实有效的、更深的认识能力, 在把时事政治融入复习课堂时, 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一是, 立足于课本基础 (以课程标准为依据) , 正确把握课程标准, 确定范围及认识深度目标一定要符合高中学生特点;二是, 共同关注时局,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实现探讨的双边互动促进;三是, 重在训练能力, 不局限于猜测, 毕竟守株待兔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抽象理论要与时政联系, 要举一反三方能形成能力;四是, 能力的培养过程要渐进;五是, 重视思想教育的艺术, 客观依据重于说教;六是, 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敏感性, 养成信息需求的习惯, 会判断、收集信息;七是,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训练过程中, 学会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最后, 指导学生学会分享, 相互促进, 共同进步, 学生在交换学习认知当中, 印证认识的正确性及扩大认知面。
正确对待时事政治在高三政治课复习中的运用, 既能提高学生对原来课本中理论内容的理解, 更能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 有针对性、高效地复习, 同时也为一部分即将进入社会的高中学生作更多适应社会的准备。
高三政治复习策略论文 篇11
关键词:课例研修;高三政治;二轮复习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22-034-1
一、构建知识体系,提炼主干知识
第二轮复习不是第二遍复习,决不能搞简单的重复。高考的主观题设问一般会涉及到两个模块,近三年的高考试题中越来越多地出现了一小问涉及两个甚至三个模块,比如2011年高考试题中的“针对人们把传统节日当作普通假日来过的现象,综合运用《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就如何进一步提升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提出建议。”2013年苏锡常镇一模试题中的“试从《文化生活》和《生活与哲学》的角度,分析餐桌浪费严重的原因。”等等。因此,二轮复习要重点解决第一轮复习后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体系性、综合性不够的问题。
知识体系可分为宏观体系、中观体系和微观体系。宏观体系是整合五本教材内容构建的大框架,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一般在训练综合探究题时用到;中观体系是指一本书(即一个模块),主要是按单元和课的结构形成;微观体系是最小的结构,按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而成。一开始要求学生自己整理知识体系有点难度,其实每本书的目录是最值得借鉴的东西,从课题到框题再到目题,就是从大到小的体系结构。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整理出主干知识,试着把它们变成树状的知识体系,然后在做题的过程中不断的修改和完善,这样有利于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整合知识,促使答题更加完整。
在某一次《文化生活》的课例研修中,发现学生经常会把文化继承与文化创新两个知识点混淆,问到“如何对待外来文化”,有一半的同学会回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很明显他们对单元和课的体系不够清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一种用批判的态度对待文化,是在文化继承中遇到的问题,所以自然联系到对象应该是传统文化。而文化创新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环节,不是简单的批判继承。学生在对这两个容易混淆的知识点进行辨析后,对照体系结构巩固,在后面出现类似的题目时错误率就大大降低了。
二、结合时政热点,精选综合专题
大部分学校的二轮复习都以专题的形式开展。专题要结合时政热点,不能搞得太多,一般10个左右,而且需要老师在备课时进行精心的选择、归纳、整理。课堂上的时间,老师对热点的讲解不宜过多过细,只需要对热点的背景材料作概括的整体介绍,点出关键词即可。
例如在讲“食品安全”这一专题时,为了使学生便于理解和快速进入复习,备课时准备了一些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事例,如温州的硫磺竹笋事件,问题奶粉事件,皮鞋果冻,某饮料砷元素超标等等,然后从事例中引出经济学和政治学的相关知识点。同组的老师在看过我备的课后给我提出了这样的意见:这是二轮复习课,不能像新授课一样为了吸引学生的兴趣而大量地例举生活事例,应该要有一定的理论高度。于是在二次备课中,我用了一段李克强在全国食品安全工作会议上的话作为背景资料,让学生读完材料后找出中心思想,即国家有关部门准备加大打击力度,从而先从《政治生活》的角度分析热点材料。接着再以地沟油事件为例,变换角度,让学生从《经济生活》和《生活与哲学》角度来分析。这样一来,不仅课的理论高度提升了,作为文科生对国家政策和会议文件等多多了解,多关注一些专业术语也是好的。
三、强化答题技巧,训练解题思路
答题技巧首先要注意的是试卷的分布和时间的掌握,我们经常说“得选择题者得天下”,这就需要在二轮复习时在客观题的训练上下功夫,不仅要准确率,还要有一定的速度。现在的主观题材料的阅读量很大,需要学生分配更多的时间去阅读、理解、思考,因此时间只能从做客观题那儿调配过来。由老师在备课时综合教学资料,精选典型的客观题,数量不需要太多,每节课坚持训练,长时间下来肯定会收到不错的效果。
而在主观题训练时,审题非常重要。在篇幅较长的一段材料中,要认真审读,找出材料中的关键词和中心语句,以及设问规定的角度和范畴,这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和信息提取的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然后要注重的就是语言表达了。条理必须清楚,逻辑性要强,要辩证地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有的时候还特别强调要恰当地使用专业术语。因此在二轮复习中,针对性的训练当然必不可少,更重要的是选择典型例题,呈现参考答案,逐条分析答案的语言组织,以帮助学生更方便的在答题中拿到更多的分数。
变式练习是让学生举一反三最好的训练。在《财政》专题复习时,热点链接呈现了一段文化部财务司司长赵雯在文化财政投入及文化设施建设情况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设问第一问是“用财政作用的相关知识分析,政府是如何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分析完这一小问后,扣住设问中的“政府”这一主体,马上变式成第二问“用《政治生活》常识分析,政府是如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然后就热点中涉及的设施建设这一话题,引导学生说出是关注民生的体现,于是有了第三小问“请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分析,政府提高公民基本生活权利保障水平的哲学依据。”一段很短的热点材料,只要抓住关键词和中心思想,就可以发散思维,从一个模块的知识点联想到另外的模块,一道题变成了三道题。这样的训练对于提高综合探究题的得分率是很有帮助的。
如何提高高三政治复习的效率 篇12
一、用正确的教学理念引领教学过程
教师要树立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自我加压、鼓足干劲、科学备考。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生为根本, 夯实基础、提高能力、训练思维, 增强高三政治复习的计划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团结协作、和谐备考。
教育是爱心事业, 尤其是高三学生, 他们更需要老师的引导和鼓励。每次上课, 我都争取以最佳的精神状态站在讲台上, 以和蔼、轻松、认真的形象面对学生, 这样, 有些学生会“爱屋及乌”, 由于对老师的喜欢而产生对学科的偏爱。
二、注重知识把握的有效性
1. 把书读厚。
在一轮复习中, 要以《考试大纲》为依据, 把所有的考点梳理一遍。根据《考纲》的考点逐个扩充内容, 对每一个考点依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典型例题”“热点应用”“易错点”的环节回忆或者默写, 做到“把书读厚”, 逐个考点过关, 做到“捡遗拾漏”。并做到二次默写, 二次检查, 直到学生把基础知识识记牢固为止。
需要注意的是, 将要复习的内容细分成几部分, 不宜一下教给学生太多内容, 否则难度太大, 会打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2. 把书读薄。
在二轮复习中, 对于已经熟悉掌握的考点可以标明已经掌握的符号 (例如“√”) , 对于不太熟悉的考点标好不太熟悉的符号 (例如“?”) , 对于没有掌握的考点标好没掌握的符号 (例如×) 。这样, 我们对自己的考点掌握情况就一目了然了。在对考点各个击破以后, 还必须把各个考点整合成知识面, 具体包括:单元知识整合法, 主线拓展归纳法, 主体行为分类法。以各知识点为依据, 以点扩面, 以点接面, 融会贯通。这样学生才会对知识有整体把握。
同时, 根据要求, 大胆取舍。凡是《考试说明》中不作要求的, 不管该知识点你认为如何重要, 不管它在老教材中的地位如何重要, 也不管这些观点在你头脑中如何根深蒂固, 我们在备课时都必须坚决舍弃, 否则只会徒增学生压力。
3. 关注时政热点。
把握时代脉搏, 注重政治敏锐性。学生由于课程安排紧张, 往往学科素养不高, 缺乏政治敏锐性, 运用知识不灵活。近几年的政治高考往往迎着社会热点上, 以现实问题为载体, 设置一些新情景、新材料, 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立意问题, 所以, 必须对热点问题予以高度关注。
(1) 全面把握和深刻认识热点问题, 热点专题不能太多太泛, 而是要精。要把握那些体现国家意志和利益, 体现人类追求, 影响较大, 与所学学科内容有着必然联系的内容。例如:对“贯彻科学发展观”, 必须把握:什么是科学发展观, 为什么要贯彻, 怎样贯彻。
(2) 运用学科知识对热点问题进行恰当分析。要体会和领悟热点问题在知识上最有意义的切入角度, 做到教材与问题有机结合, 对每一热点从经济学、哲学、政治学三个角度进行全面深入分析, 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发生在我们周边似乎是小事, 却又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热点问题。找出这些热点背景材料, 通过一定的切入角度, 用所学知识分析说明评价, 例如猪肉涨价, 股票、银行利率调整, 传统节日放假与传统文化的继承等。
三、教学方法要实现突破
1.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高三学生迫切需要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教师再“一言堂”, 就只能使课堂更沉闷, 学生懒于思考, 无法提高动脑动手能力, 更无效率可言。
学生在学习这种认识活动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是任何人都无法代替的, 再好的教师只能是这一过程的“宾”, 而不是“主”。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所有的安排都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一切围绕学生, 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 让每一个学生都落实扎实、练习有效、效率高、动手动口。具体说来, 我采用多种教学方式, 如由学生上台讲、错题评分演示、学生总结方法等。
教学模式灵活多样。到了高三, 一节复习课的知识容量显然要比高一、二大得多, 因此, 很多老师为了赶进度, 节约时间, 往往把学生当做储物罐一味往里塞, 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有的学生存在思维习惯不良, 审题方法欠缺, 答案不规范等问题。教师要针对学生的知识、技能的盲点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有效突破教学难点和重点, 没有必要对知识点进行面面俱到的讲解, 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 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 尽可能考虑怎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讲练结合。
练习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练习必须灵活多样, 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积极性。练习内容更注重层次性、适度性。练习讲求适度, 既有一定的难度、深度, 又有一定的灵活性。
讲评时, 不仅告知学生答案, 更重要的是指出问题症结, 启迪答题思路, 从而起到加深理解、培养能力的作用。要善用资源, 加强考后分析。讲评后要求学生对练习进行再思考, 逐步深化、巩固。这要求老师认真组织纠正错误工作, 帮助学生分析错误原因, 建立错误试题本, 尽量做到少犯同类的错误。
3. 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增强教学实效。
收集网上信息, 充实课堂信息量。对此, 我经常上网找时事政治, 搜集一些以时事政治为背景的材料分析题, 使学生紧跟时代的足音, 从容迎接高考。
对于一些需要总结、归纳的知识, 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展示给学生, 既节省时间, 又有利于学生对整体知识的把握和理解, 便于识记。
利用多媒体把相应的资料显示在大屏幕上, 增大课堂的容量, 也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高三政治复习策略论文】推荐阅读:
评析高三政治复习策略08-29
提高高三政治复习策略12-13
高三政治二轮复习论文09-29
高三政治复习方法11-25
高三政治复习卷09-22
高三政治二轮复习专题09-23
高三政治复习教学心得12-11
高三思想政治课复习08-23
高三政治总复习资料05-21
高三政治复习进度表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