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政治备考模拟试题论文

2024-12-14

高三政治备考模拟试题论文(共9篇)

高三政治备考模拟试题论文 篇1

一、时间规划

教师应将高三这一学年分为三个时间段, 根据学生对教材熟悉与否的情况, 合理安排政治学科三轮复习时间。

第一轮复习:从头年7月暑假补课开始———次年元月结束, 分三步走。

1. 复习经济常识上下两册书:从7月暑假补课开始———到9月底结束, 约3个月。

2. 复习政治生活一本书:10月初———11月中旬结束, 约1个半月。

3. 复习哲学两本书:11月下旬———次年1月下旬, 约2个月。

这一轮复习主要是夯实五本教材基础知识, 从微观入手, 以框为单位, 面面俱到, 做到知识点的全覆盖, 以节、课为单位构建知识网络。

第二轮复习:次年2月———3月底结束, 主要是教材的宏观知识复习。

本轮复习以经济生活、政治生活课与课之间的联系, 哲学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人生观价值观四大板块为主构建宏观知识框架, 帮助学生理清思绪。这一轮复习以学生自己动手自主构建知识框架进行知识整理和教师的指导相结合, 学生兴趣更大, 领悟更深, 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第三轮复习:4月上旬———6月2日结束, 前面两轮复习是理论联系实际, 侧重于讲教材理论, 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把握教材知识。第三轮复习是实际联系理论, 重在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此轮复习又分两步走。

1.时政热点复习和题型训练相结合 (4月上旬———5月中旬1个半月) 。教师展示热点材料, 学生熟悉当年度国际国内发生的各种时政背景材料, 答题时根据三种依据即教材依据、材料依据、相关的时政依据。此环节要把握好训练题的难度, 以很好地检测学生掌握教材的程度, 迅速提高其应试能力, 以此大面积提高学生成绩。

2.回归课本和冲刺训练相结合:5月20日———6月2日结束加强研究, 精选各地试题训练, 大胆取舍教材知识, 调动思维, 揣测高考命题的思维角度和命题倾向, 科学、有效地指导学生看教材, 做限时训练题, 过好应考心理关。

二、教学重点规划

1. 学科内规划:

根据近几年湖北高考试卷和教学实际, 经济常识和哲学常识是重点, 在复习时间上要大量倾斜, 多投入时间和精力。

2. 学科间规划:

根据地理八本书、历史五本书、政治五本书的内容, 而且地理、历史知识具有客观性强、理解后不易忘记的特点, 在平时的学习时间分布上, 高三上学期多倾斜地理、历史, 下学期地理、历史、政治三门学科再齐头并进, 把文综高考150分钟相对分解到各科, 即地理55分钟、历史50分钟、政治45分钟, 平时分科考试并以此为限来相对衡量和要求学生。政、史、地三个学科教师要打总体战, 做到相互协调、步调一致, 齐心协力备战文综高考。

三、规划备考方向, 做到不偏离正确的航道, 尽量少走弯路

1. 研究近十年的高考题, 特别是近五年的高考题。

历年高考试题是好多命题专家的心血所在, 是他们的得意之作, 作为高三备考人研究它有三个好处:一是有利于教师明确高考考什么, 怎么考, 能很好把握高考政治的复习方向;二是有利于对考生进行规范化训练, 消除恐惧心理, 培养心理适应能力;三是防止来年重考同一知识点。通过研究历年高考试题, 揣摩命题者的意图, 从中归纳总结高考命题的总要求、各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方法和技巧。研究前五年的高考题主要是看题型变化、看设问方式的变化、看考查知识点的角度等, 对离得最近的五年高考题不仅是看以上内容, 而且要求组内全体教师年年像学生那样亲自去做、去考、去体验, 并有时间限制, 以从中体会高考的难度和高度, 把常规思维备考和非常规思维备考结合起来。今年高考题恰是反猜命题意识比较强的一年, 如今年考的38 (1) 民族知识点曾在08年考过, 今年又出现, 只不过变换一种设问形式来考。怎样大力发展农业生产这一知识点在近五年高考中考查频繁等等, 不得不引起每个备考人对历年高考题的高度重视。

下面对比一下这两年高考题民族这一知识点比较相似的设问法:

2008年39题第 (5) 问:为什么党和政府要长期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0分)

2011年38题第 (1) 问:结合材料一, 说明西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根据, 并分析民族区域自治对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 (12分)

两设问的比较:首要的是所给材料不同, 08年的题可以从材料中读出部分答案来, 再根据“为什么类”的题型答法围绕“长期坚持”这个词作答即可, 侧重于谈实践依据。2011年的题从材料中直接读不出来, 从设问“根据”一词可以谈原因和意义, 侧重于谈理论依据。

2. 深入研究教材、教参和考试大纲。

这三者是备考的纲和本, 特别是每年国家考试中心公布的考试大纲更是高考备考的依据。教师要仔细研究它的变与不变、变多变少以及怎么变, 并据此归纳出教材知识的内在联系、板块结构等。这样备考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如哲学中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人生观价值观四大知识体系建构就可以以此为据。

3. 新教材思想理念、内容和形式等的渗透复习。

2011年是旧教材高考运行的最后一年, 2012年新教材高考即将开始, 2011年高考备考处于新旧教材交替时期, 根据往年的湖北高考题, 新教材必定要渗进2011年高考, 问题是命题人怎么命题, 备考人在有限的时间内怎么备考。在一番深入研究之后, 我们确定以旧教材的体系为依据, 把新课程教材的内容按照旧教材的体系融入进来, 把经济、政治、哲学三本新课程必修教材大胆取舍改编成一本教材 (40面) 印发给学生学习、使用, 这样学生一是学习有依据, 二是思想上重视, 三是系统学习便于学生全面把握新教材, 做到知识的融会贯通。

取、舍新教材的依据: (1) 舍去新教材与旧教材观点相冲突的知识, 如纸币的定义。 (2) 舍去旧教材没讲, 但新教材有的新观点、新知识。 (3) 旧教材、新教材都讲, 但新教材讲得更深入的内容非取不可, 如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 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等。 (4) 取新教材中有可能对旧教材某些知识做归纳性、概括性讲解的知识, 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经济和政治的关系等。 (5) 取新教材中和本年度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国际国内大事相关的一些新提法。

4. 研究名校、名师讲义、模拟卷等。

湖北用的文综高考卷是国家考试中心命题, 命题质量高, 集中全国各地精华。高考备考从区域上讲要重点研究北京、上海、广东、武汉等地方的模拟试卷、高考信息、中学名师的讲课风格、出卷手法等, 以从中找到高考命卷与学生高考的实际结合点。

高三政治备考模拟试题论文 篇2

政治这一科目从知识体系上讲,总体划分为三大版块——经济常识、哲学常识和政治常识。学生赴毛铺参加美术集训之前,我们已经复习完了经济常识,故后阶段的第一轮复习中,将主要是复习哲学常识和政治常识。大致安排如下: 12月14日——12月22日哲学常识唯物论部分

12月23日——元月2日哲学常识辩证法中关于联系的观点 元月3日——元月12日哲学常识辩证法中关于发展的观点 元月13日——元月22日哲学常识辩证法中关于矛盾的观点 元月23日——元月28日哲学常识认识论部分

2月8日——3月7日哲学常识历史唯物主义部分

3月8日——3月14日哲学常识系统归纳

由于这段时间,部分学生将赴汉参加校考,学生流动性很大,所以进度较慢,主要是抓基础,抓记忆,抓学生对哲学原理的把握。3月15日,校考基本结束,五个班统一复习政治常识。

3月15日——3月21日政治常识第一课

3月22日——3月28日政治常识第二课

3月29日——4月4日政治常识第三课

4月5日——4月11日政治常识第四课

4月12日——4月19日政治常识第五课

至此,第一轮复习基本结束。4月20日——5月20日,进行第二轮复习,主要是结合时政专题,引导学生对三个板块的知识进行综合把握,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提高学生对题目的解答能力,并配合周考和月考对学生进行阶段检测。

高三政治第三轮复习备考策略 篇3

一、回归课本,关注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主体知识体系

回归课本要注意知识的系统性。新课程高考文综政治强调对综合知识的运用,注重对各知识点的联系和迁移。考生在考前一个月里,从整体把握考点,按照高考考纲,把握好教材的内同和高考价值之间的关系。如《经济生活》知识回归教材可这样建立知识联系,形成知识线索。国家: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完善分配制度—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市场秩序的建立)—加强宏观调控(目标、手段—财政、货币政策)—倡导科学发展观—实现小康社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关注民生加强社会建设。企业:关注商品的价格和消费—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参与经济全球话,积极引进来和走出去—承担社会责任履行企业义务—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劳动者:金钱取之有道,用之有度—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提高职业技能—学会理性投资。

二、把握导向,研究高考试题,关注时政热点,形成高考政治对社会热点介入

近几年,新课标全国卷政治突出时代特点和社会热点。例如:下表为近四年38题考点考查情况。

近四年38题考点考查情况

年份实考当年重大热点

2015政府预算管理、财政知识预算法、财政赤字

2014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放宽市场准入规则、文化创新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反腐倡廉

2013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企业转企改制党十八大、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国梦

2012民生、分配改善民生、幸福感 、社会心态建设、稳定物价

上从表可以看出,出题背景材料都是社会经济发展热点素材。2016年高考高考政治仍不回避热点,贴近学生生活,以重大社会热点问题为命题素材,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十三五规划、习总书记访美英、两岸历史性会晤 、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互联网+” 、反腐倡廉、企业改革、生态文明、雾霾笼罩等都可能是2016年高考命题素材。

三、考法指导,训练必要的答题技巧和心理素质,提升高考应试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

考生要研读高考的各种题型。高考文综政治分为选择题和客观题两部分,笔者认为,“文综得选择题者得天下”,做好文综政治选择题是高考政治获取高分的关键。高考政治选择题主要有计算题、图表题、漫画题、材料题等,针对不同的题型考生要做有针对性的训练。客观题的解答“三部曲”一是审题,阅读设问找准答题知识范围、分值和切入点;阅读材料,对材料分层,根据标点符号,标划关键词句,搞准材料的中心。二是回归课本,将分析的材料和课本知识联系起来,通过回忆、检索、筛选课本知识,确定和材料最紧密联系的理论知识。三是组织答案,组织答案要“三化”:段落化、序号化、规范化(专业术语+时政语言)。

临考前注意加强应试心理辅导,克服考生高考到来过重的紧张、焦虑情绪,注重营养补给、科学安排食谱、防病健体,控制心情、提升信心、保持清醒,合理安排时间、保持充足睡眠。

四、查漏补缺,加强对知识和能力的巩固,巧做加减法

巧做加法要做到三点:一是重视新教材的新增点。例如:2015年全国卷Ⅰ主观题考“文化生活”第四单元新增知识点,地方卷也有涉及新增知识,所以预计明年高考教材中有修改的知识点还是高考热点。二是关注各地模拟试卷常考的知识点。高考不回避热点,各地模拟卷常考知识也是高考高频考的知识。考生要经常整理考过的模拟试题,从中找寻命题规律,学会举一反三。三是查漏补缺,进一步强化基础知识记忆,整理错题笔记。加强基本概念、原理、方法论、知识范围的把握。在备考的过程中,有的同学只知道疯狂做题,疯狂练习,最后甚至连最基本的概念和理论都搞不清,所以,考生最后阶段的冲刺中多看课本,强化知识的记忆和区别。巧做减法,一减高考近几年主观题考过的知识。一般上一年主观题考过的知识下一年度不会再考,例如:2015全国卷Ⅰ主观题考了财政和人大的知识,2016年高考就不再考。二减不符合当下的热点主干知识点。高考政治以时政材料为背景材料命题,例如:2015年全国卷Ⅰ考的“预算法”为背景材料的书本知识,这些不符合当下的热点主干知识2016年高考将不会出现。

高三政治备考模拟试题论文 篇4

关键词:高三政治,备考,启示

15届高考已尘埃落定, 我校高考文综最终以平均分141分, 超过区平均分而圆满完成学校布置的教学任务 (而能超出区平均分的市区普通中学寥寥无几) , 为学校高考文科大大超出市教育局下达的一本二本上线目标作出了巨大的贡献。15届高三学生作为广西高中课改的第一届毕业生, 取得这样的成绩与我们的备考策略有相当密切的关系。

早在2014年5月高二文科班开始复习迎接6月中旬高二政治学考的那一刻起, 我们备课组就为即将进入高三的学生制定了科学而详尽的复习备考计划。我们将备考计划及时告诉学生并以文字的形式上墙, 有针对性地对学生提出每阶段的学习要求, 使学生既知道教师怎样教, 也明白自己该怎么学, 形成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备考氛围。整整一年的复习备考也就是把高三政治复习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轮复习:整理知识点, 明确概念, 理解原理, 重中之重是夯实基础。

2014年5月初至6月中旬的学考备考阶段, 学考政治的知识范围与广西政治科高考的知识范围都是四个必修模块 (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及生活与哲学) , 为此一周一个必修模块主干知识梳理, 并整理四个模块最核心的知识要点让学生课前读课后背上课默, 辅之以《广西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指导》中的练习。

2014年6月中旬学考结束至2015年3 月 (期间七八月份为本届高二暑假, 是我校高考近二十年来没有进行高三培训的一届) 。在复习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 复习必须紧扣课本, 学生课前填写一轮教辅书《五年高考三年模拟》中的知识清单, 理清知识线索;课后完成《五年高考三年模拟》中对应考点的高考题;每个周末学生自主完成《五年高考三年模拟》每个专题后的A、B模拟卷, 要求至少完成选择题, 主观题精选题目让学生完成;每个单元的自主周测题来自《高考总复习导与练》中的单元配套测试题;上课按2014年考纲对考点逐一复习, 解决重点, 澄清易混淆考点, 典型高考例题讲练, 结合社会热点适当拓展。为夯实基础, 明确重、难点, 保证第一轮复习效果, 具体要求如下。

1.2015年1月底教学大纲出来后, 仔细研究考试大纲及新课程标准等, 明确高考的命题方向, 用其来指导课堂教学 (此前根据教辅书中2014年的考纲复习) 。具体做法是结合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 把每一课的考点都找出来, 逐个消化。解读课标和考纲中的行为动词 (评析、阐述、说明) , 确定每个知识点的复习层次。 (1) 复习的知识层次包括三个方面:需要识记的知识点, 需要理解的知识点, 需要运用的知识点。然后要再通读一下课本上的相关内容, 确定复习的重点难点, 特别是课标考纲中不容易理解的重点问题。除了要教师讲解, 还要加强课堂讨论, 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 加之以适量的真题模拟题或相关的习题。这一轮复习不能留下任何的知识死角, 要把识记考点、看课本和做题有效地结合起来。

2.及时收集2015 年各地文综政治科高考模拟试题, 特别研究近年来高考文综 Ⅱ 卷的政治试题 (广西高考2015年第一次新教材高考已说明采用全国 Ⅱ 卷, 高考前的一周印整套2012、2013、2014年的文综Ⅱ卷给学生看) , 认真做题, 深入分析, 为平时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

3.夯实基础, 注意主干知识。在教学中注重立足本学科知识, 把握好知识的内涵与外延, 明确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形成系统的知识网, 突出重点, 解决难点。每单元复习之后学生自己完成思维导图即知识体系图, 以便学生有效记忆。

4.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 尤其是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图文信息转换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等的培养。主要是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通过精选往年高考经典试题作为例题进行分析, 引导学生自主地将所学知识进行灵活运用, 使学生加强对知识的理解, 从而掌握同类题目的解题方法及解题突破点, 逐渐积累经验, 最终提升解题能力。平时课堂教学中反复强调学生用专业术语来精确表达, 课后精心挑选习题让学生练习, 通过反复训练来锻炼学生的解题能力, 帮助学生形成科学规范的解题意识。

5.课堂教学中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注重提高学生解答探究类题目的能力。课堂上有意识地减少教师的讲解, 让学生自己对一些重要的知识点或难点问题构建表格并建构知识体系, 让学生同桌或小组间对教师设置的关于本堂课的探究类问题, 进行讨论交流, 然后教师进行点评, 让学生在动手和动脑的过程中牢固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提升解题能力。

6.坚持批阅每次月考、每周自测的文综试卷, 认真记录和分析新出现的问题, 对整体学生或某个学生取得的进步给予表扬鼓励。及时重点评讲、纠正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错误习题, 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没有遗漏, 增强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在讲解试题时, 多留一些时间让学生讨论试题, 使其不断拓展思维, 以更好地从多角度、多层次理解题意。

第二轮复习:重在重构与整合, 使其形成理论体系 (2015年3月中旬至2015年5月中旬) 。

第二轮复习不是第一轮复习的简单重复或浓缩, 而是一种比第一轮复习更高层次的认知建构, 是一种新知发现, 是逻辑思维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综合思辨能力的提升阶段, 是应考能力的提升阶段。

第二轮复习根据学科特点, 按模块设计专题进行, 每个专题按照最新考纲研究、专题知识在2014 年各地高考试题考点分布分析、专题知识网络构建、专题热点重点知识探究、做题方法技巧点拨、专题易错易混知识一览、专题失分点知识考题链接、时政热点解读、精选2014年高考题进行训练等环节进行教学。以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活跃学生的思维, 拓宽学生的视野, 确保能力的继续提升, 为第三轮复习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具体操作:整合专题知识, 强化易混淆点, 课后进行选择题专题训练或综合题训练。复习中主要以讲主观题为主, 归纳主观题的答题要领, 整合模块主干知识, 例如经济按四个经济活动环节 (生产、分配、消费、交换) 整合, 政治生活按主体 (公民、政府、政党、国际社会等) 整合, 文化生活按单元整合, 哲学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四板块整合。这样就能构建清晰的知识体系, 使学生在主观题的答题中能够知道如何去调动知识。5月整理各地的二模试题, 编写二十套选择题限时训练, 编印时事政治报的重大时政热点, 让学生了解一年来的热点, 并从编写的设问中了解答主观题必记的重要知识点。

第三轮复习:温书复习阶段 (2015 年5 月中旬至2015年6月1日) 。

5月中下旬停课至6月6日前为学生自主回归课本整理错题的阶段。

进入5月份, 主要通过组织学生回归课本、梳理基础知识、看错题笔记、选做真题、调整状态等形式, 使学生具有良好的知识准备、身体准备、心理准备与科学的作息观念, 以求能以最佳状态迎接高考。

高三政治二轮复习备考计划 篇5

一、指导思想

以年级组的计划目标为统帅,以高考政治考试大纲为依据,以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提高知识应用能力为核心,充分发挥教研组和备课组的集体智慧与力量,加强学法指导,坚持有效的训练,使学生在2013年的高考中取得良好成绩。下面我就分别从考情、学情、教情三方面谈谈。

(一)考情

目前四川省《考试说明》还没有出来,在这种情况下只能根据四川省新课改培训说明以及对东部沿海地区历年考题研究上找出方向,组织复习,目前大致可以确定的是考试范围,各版块考试比例以及试卷出题模式,考试范围及考试比例就是高中政治《经济生活》占30%,《政治生活》占20%,《文化生活》占15%,《哲学生活》占25%,选修二占10%,命题保持相对稳定,采取同堂分卷模式,体现新课程理念,这对于我们平时复习时间的分配与重点的把握以及平时练习提供了方向。

根据四川省新课改培训说明,2013年四川省高考命题以能力测试为主导,注重“新教材、心情景”的创设与运用,注重考查学生思想政治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多角度、创造性的思考和解决问题。

(二)学情

本校高三文科班应往届共5个班,300人左右,从前面的复习情况以及参加广元市一诊考试情况来看,目前学生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从学生角度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学生双基较差,最基础的、最基本的主干知识把握不好,一些基本概念、基本公式识记不清。尤其和实际结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较差。不少学生不大注意识记基础知识、基础概念和基本原理,这种现象在这次考试中就比较明显地暴露出来。具体表现为有的学生未能准确记忆书本知识,东拼西凑,表述杂乱,缺乏条理性。尤其是简答题的答卷中,由于考生对相关知识缺乏准确的记忆,从而答不完整,甚至是错误百出。

2、审题不清或者根本不审题,做题跟着感觉走。现在文科的主观题题目往往是通过创设新情境,从新情境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析和理解,因而材料较多。而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根本不好好阅读材料,仅仅就设问来解题,常常答非所问,文不对题。

3、没有紧紧扣住题干中的关键词。

4、死记硬背,不善综合。不能灵活地提取知识、重组知识,只是单纯的机械记忆,没有提高自己的分析与综合能力,这一方面应在以后的教学中得到加强。

(三)教情

本届高三政治教师两人,分别上往届与应届班,同时都是第一次上新课改教材,最开始都觉得不是很适应,经过一轮复习下来,基本上能够掌控教材,但是平时还是会出现以下问题:

1、对学生有先入为主的印象。我们有时候总一味地怪我们的学生差,其实怪了,我们学生的素质也不会好,反而歧视我们的学生。心目中已经认定了你的学生不好了,也就没多大耐心了。

2、没有严格执行学校的 “导学议练悟” 的教学模式。

3、集体备课开展不够扎实。

4、课后缺乏深度的教学反思。

二、复习安排

(一)总体时间安排1、3月中旬结束第一轮复习,仍以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为主要目标。

1、第二轮复习:2011年3月中旬—4月,主要目的是综合能力突破。

2、第三轮复习:2011年5月—6月初,主要目的是提高应用能力与心理素质。

(二)具体设计

1、第二轮复习(2013年3中旬—4月)

第二轮复习(专题复习),主要有以下几项基本任务:

一是强化知识,系统记忆。在一轮复习的基础上,进一步系统地掌握各专题的知识网络、结构,把知识提炼、升华。(主要是借助二轮复习资料所设计的专题板块,整合教材知识,帮助学生将散乱的知识形成知识体系,并加强学生对基本原理的强化记忆,通过默写过关的方式强化巩固)

二是注意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及发散思维的能力,运用所学各项知识,大跨度、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答题,敢于将学到的东西往试卷上展示,不断引导学生对审题能力的培养以及三大板块的链接,做到学以致用)

三是提高解题的速度和准确性。(主要是开展好天天练,周周练,月月练,在练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如何提高解题的速度和准确性,尤其对目标生这方面的培养)

四是进行相关专题的专项训练。(主要是结合新的时政设计专题加以练习)

五是提高备课组集体备课的质量。

六是大力研究东部沿海课改地区近几年来的高考试卷,增强复习与练习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七是加强艺体学生的学科辅导。

八是强化班级质量协作体。

从本质上讲,二轮复习是将学过的知识和已经具备的基本技能和方法运用于解决问题的一种复习,因此专题复习我们准备不再注重知识的先后次序,而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将知识进行必要的拆分、加工和重组。

三、二轮复习重点解决的问题

(一)考点研究

1、知识是重要的,但不是唯一的,二轮复习中要加强对学生几种能力的培养。一是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二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能力。

三是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四是论证与探究事物的能力。

2、二轮复习应突出对主干知识的复习。(可根据考试说明来列主干知识)

(二)训练与检测

1、能力的提升必须经过训练与检测。训练与检测要适度,既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

2、教师要做高考指导的引路人。科学的训练建立在对高考命题规律的正确认识基础上,反对机械重复训练。

3、二轮复习应该用各地区高考题的训练对象。

4、把训练留在课堂上,反对将练习留在课外学生完成,在学生练习过程中限时限量,并关注学生的审题、技巧与规范。

5、提倡边复习边练习,边练习边复习,充分运用学校提供的“优课”设备。

6、注意先做后讲,反对只做不讲。

(三)评讲

1、在评讲钱一定要加强对考情的分析,并作出数据统计,既包括对整体的认识,也包括对个体的认识。

2、评讲要有针对性,讲其所需,释其所疑,解其所难。

3、评讲不能就题讲题,要有“辐射性”,以点带面,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观的效果。

4、评讲要有指导性,点播思路,发散思考,指导学生规范答题。

高三政治备考模拟试题论文 篇6

2012年新课标高考38题是一道学生按理能得分的题,但从高考后学生反馈的信息看,答的不理想,得分并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平时备考复习特别是基础知识复习中存在种种误区,这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也给我们明年的高考备考以很大的启示。

一、识记和理解结合,走出“死记硬背”的误区

2012新课标38题第一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收入不断增加,1978年我国职工工资总额为568.9亿元,2009年达到40288.2亿元;职工平均工资由1978年的615元增加到2009年的32736元

材料一:在我国居民收入不断增加的同时,收入分配中的一些问题也逐步显现出来。2009年,我国的最低工资是我国人均GDP的25%,世界平均为58%;我国最低工资是我国平均工资的21%,世界平均为50%。

第一问: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国民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经济生活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政策建议。(14分)

问题: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最低工资在人均GDP中占比低,在平均工资中占比低,最低工资水平偏低。居民所得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占比呈减少趋势,政府和企业所提占比呈增加趋势,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

对策: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职工工资和居民收入的正常增长机制;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机制,促进社会公平。

在高考备考复习中,在“死记硬背“”问题上存在着两种不良倾向,或者说是两个极端。一种是全盘否定,认为“死记硬背”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政治学习只要理解即可。其实,新课标并不否认“记”和“背”的重要性,新课标批判和反对的仅仅是“死”和“硬。我们仔细分析并把第一问的答案还原到课本上,不难发现本题就是考查了课本上教材61页“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的知识,答案基本上就是教材的。若我们在复习中不重视对这些知识的识记,在考场中如何能运用这些“有关知识”分析问题呢?退一万步讲,即使你对这些知识理解了,但在考场里,还要你能用文字表达出来,如果不重视必要的识记,你在考场里就不能很快地再现出来,只能自己组织语言,往往是用一句术语就能表明的意思,你自己却写了三四句还不够明确,宝贵的时间就在你的“遣词造句”中流逝了。

与第一种错误倾向相反,在“死记硬背”问题上存在着另一个极端,那就是“背诵万能”。很多学生认为,政治复习不就是背背课本就行了吗,于是埋头苦背,最后陷入“死记硬背”而不可自拔。分析第二问,其答案基本上源自课本原话,因为答案就在课本上,所以很多学生把本题的失分归结为“没有记牢”,其实这也是一种认识上的偏差,“记牢”固然好,但问题是:我们能把课本上的每一个字都“记牢”吗?都记牢以后,真的就能解决问题了吗?因此,本题失分的关键,并不在于有没有“记牢”而在于有没有在复习中去“理解”。教材在讲“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简单讲就是“提高两个比重、两个提低、建立两种机制”备考复习中要记得只是这三句话。很多考生虽把这三句话背的滚瓜烂熟,但高考复习中,除了要“记牢”,更重要的是要会灵活运用,你要知道材料在讲什么,结合材料有针对性的答题,千万不能离开材料,只是简单的把教材观点堆砌。因此高考复习该记的要记,该背的还是要背。其实,任何学科都有自己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需要我们去理解,但也需要我们能识记并能准确快速地进行表达。更何况,记忆能力是作为人的一种基本能力,是任何学习都离不了的,政治学习也是一样。另一方面,我们还需走出“背诵万能”的误区。我们确实需要记忆一些基本观点、基本原理,但更需要在记忆的过程中多思考、多分析、多问几个为什么。总之,要搞好学习,也包括学好政治,一定要把记忆与理解结合起来,在记忆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在理解的过程中巩固记忆。

二、广度和深度并重,走出“浅尝辄止”的误区

2012新课标38题第二问材料二:最近几年,中央财政用于民生支出的增长幅度远高于中央财政预算的增长幅度。根据2012年财政部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所做的报告,2011年中央财政实际支出比上年增长16.7%。其中教育支出增长27.5%,医疗卫生支出增长17.7%,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23.9%,住房保障支出增长52.8%。在2012年的中央财政预算中,中央财政支出增长13.7%,其中,教育支出增长16.4%,医疗卫生支出增长16.4%,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21.9%,,住房保障支出增长23.1%

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我国政府为什么提高民生支出在财政预算中的比例(12分)

以人为本,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改善人民生活条件,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缩小贫富差距,维护社会稳定;提高公共服务能力,保障基本公共服务。

第二问的答案我们一般会从“政府的性质、职能、责任”等方面去思考,但是发现高考的答案与我有很大的差距。主要原因是我们不少学生在政治复习中,满足于一知半解,不肯下工夫深入钻研。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横向上,不少学生复习中不善于前后联系、整合不够,知识的掌握上陷于孤立、流于零碎,广度不够。以第二问为例,很多学生在备考复习过程中,对“政府性质、职能、责任、依法行使、权利的行使需要监督”等知识,肯定是复习过的,但在答题中却丢三落四、十分严重。为什么明明知道的知识,在考试时却答不上去、徒留遗憾?主要原因可能就是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是零散的、碎片化的,没有很好地构建起知识体系,没有对一些热点词汇进行有效的关注。就本题讲政府财政用于民生支出自然就会想到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民生支出就是以人为本的体现,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如果在备考复习中,学生的头脑中建立了关于政府知识的关系的清晰框架,并能有效拓展知识视野,那在答题过程中只要根据要求在“有关知识”中进行选取就行了,不致于出现大的失分。二是纵向上,不少学生在学习中不善于刨根问底,分析不够,知识的掌握上停于表面、流于肤浅,深度不够。以第二问为例,很多学生在复习“政府职能”这一知识点时,仅仅满足于知道政府的基本职能是什么,比如知道“提供社会服务的职能”,但何为公共服务?提供公共服务有何意义?却知之甚少,缺少更近一步的“为什么”的追问和思考。如果学生有深入钻研教材的习惯和能力,在复习中思考过“公共服务有哪些?有何意义”这个问题。材料中的民生支出(教育支出、医疗卫生支出、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住房保障支出)一看就是提供社会公共服务。政府提高民生支出就是政府履行经济建设的职能,从而提高生产力水平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对“经济建设的职能”复习必须懂得为何要履行?如何去履行?履行以后有何意义等方面去思考。因此我们在平时的学习和备考复习过程中,确实需要对基础知识作深一层面的分析和思考。无论纵向还是横向,有时候,只要更进一步,哪怕是极小的一步,就会使我们自己对政治学科的理解,跃上一个新的高度。而迈出这一步,可能只需我们平常在看书复习的过程中,多问自己几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怎么办”而已。

三、课本和教辅兼顾,走出“舍本逐末”的误区

在高三复习中很多教师和学生养成了依赖教辅用书的习惯,而忽视了对教材的研读,很多学生“舍本逐末”重辅轻课本。与课本相比,高考政治教辅用书用它的优势,经过了对课本的梳理和分析,留下了教材的核心和主干知识,删去了大量的具体信息,学生读起来似乎更简单,更明確。但是,再好的教辅用书,也只代表编者对教材的理解,其中有两个问题绝不容忽视:一是教辅用书是对教材的梳理和解读,本身不可能涵盖教材的全部内容,哪些被教辅用书排除在外的内容怎么办?二是编者对教材的理解是不是完全正确、到位,如有偏差,那又该怎么办?就现实而言,毕竟只有教材(课标)才是高考命题的依据。事实上,基本上的教辅书政府的职能这个点,都只罗列到“四个职能”这个层面为止,而没有涉及到如何识别“四个职能”。若我们的考生在备考中依赖这类教辅而忽视课本,自然就很难得分了。在高考备考复习中,一定要处理好课本和教辅用书的关系。教辅用书毕竟是经过别人咀嚼的东西,虽然读起来轻松,但肯定已丢失了课本的原汁原味。我认为,教辅用书就像味精,问道再好,也不能作为学习的“主食”,否则肯定会“营养不良”,只有课本才是我们政治学习和备考复习的“主食”。

四、看书和练习互补,走出“顾此失彼”的误区

看书和练习,是政治备考复习的两种基本方式。但在平时的复习过程中,很多学生习惯做题目,而不会自觉地把看书也当作一种作业。从平常的复习经验看,日常的练习和试卷往往存在着知识考查上的不平衡性,即有些考点经常练习,而有些考点却很少涉及。如果这个考点平常的练习中基本没有涉及,就成了高考复习中的盲点,一旦出现在高考试卷中,得分自然不会很高。我记得2011年高考有一道题,当年我校模拟考试多达15次,哲学也考了许多知识点,就唯独没有考“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这一知识点,结果当年高考哲学就考了“社会意识相对的独立性”,许多同学傻了眼,丢分十分严重。就复习的全面性而言,练习毕竟只是知识点上的击破,只有看书才有可能扫除知识面上的盲点和漏洞。因此,高考复习中必须处理好看书和练习的关系。一方面,除了做题练习,学生必须要把看书当作备考复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改变重练习轻看书的倾向。另一方面,在做题练习的过程中,也要充分发挥练习对看书的检查和引导作用:首先是改变练习与做题相脱离的做法,认识到练习是一种检查和评估看书效果的重要方法,通过做题,能够知道自己有没有真正掌握课本基础知识;其次是特别要发挥练习对看书的引导作用,以题目为载体,以点带面、举一反三,通过做一题,带动课本其他相关知识的复习和巩固。

总之,我们在高考备考复习过程在,一定要努力走出“死记硬背”的误区、“浅尝辄止”的误区,“舍本逐末”的误区、“顾此失彼”的误区,坚持识记和理解结合、广度和深度并重、课本和教辅兼顾、看书和练习互补、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适应高考。

高三政治备考模拟试题论文 篇7

一.整理错题集, 做到“亡羊补牢”

错题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对于错题的研究总结, 教师可以发现教的方面存在的不足, 学生可以找出学的方面存在的缺陷。因此, 必须学会整理和使用错题集。

1.分类整理, 典型记录。指导学生学会分类整理, 可以按照错误的原因进行分类, 也可以按照章节进行。这样分类的优点在于既能按错因查找, 又能按各章节易错知识点查找, 给今后的复习带来简便, 更能发现有些是同类型的重复错误, 在原错题上做出重点标记即可, 不须重复记录, 也可以简化错题集。

2.找准问题, 学会记录。学生要注意以注释的形式在该错题旁写出自己解题时的思维过程, 暴露出自己思维障碍产生的原因与根源的分析, 写出小结, 通过不断的总结, 逐渐明确自己的思维障碍和答题的错误原因。

3.补充完善, 学会改编。对于错题, 必须查找课本, 找出该题考查的知识, 与此知识相关联的知识, 以此构建小的知识体系, 并熟练地呈现出来;同时借助一些资料找出与之相同或相关的题型, 并作出解答。

4.相互交流, 取长补短。“独学而无友, 则孤陋而寡闻”。同一个老师教的学生由于个体的差异, 错的题目不尽相同, 整理的方式也会各有特点和长处, 相互借鉴可以取长补短, 而且即使自己做对的题目, 别人的解题方法也会更加简洁实用, 别人的总结归纳也会更加科学有效。更为重要的是, 通过交流, 集合集体智慧, 现有的题目作用能得到最大化的发挥。

二.巩固正确题, 追求精益求精

对于错题许多学生都能够重视, 也都会进行整理归纳, 但是许多学生对做对的题目往往容易忽视, 认为做对了就是会了, 没有问题了。其实不然, 细致地分析一下, 学生就会发现, 有的题目做对了, 是因为正好是复习到内容, 印象比较深刻;有的题目做对了, 是因为刚做过, 还有点印象;有的题目做对了, 自己都不知道因为什么, 是蒙的。所以, 现实中上一次考试中做过的题目, 在下一次考试中做错的情况是屡见不鲜的, 而且, 有时候原题稍作改变就做错了。因此, 把做对的题目进行分析是很有必要的。

具体来说, 可以作这样的处理:纯知识性的基础识记题要记牢、记准确;考查小知识体系中的某一点内容的试题, 要将涉及的小知识体系构建好并记住, 以备其它试题考查;选项本身具有概括归纳性的, 要能够进行题型转换, 特别是选择题中的选项要作为主观题记忆;要试着变换主体或学科角度进行变式分析, 特别是对于一些典型的材料要学会从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因此, 学生从多角度研究已有试题, 进行变式训练, 既有利于不断夯实基础, 稳定正确率, 又有利于增强思维能力, 提高应试技能。

三.学会多看题, 实现“题海训练”

高三的复习不能实行“题海战术”, 但是又必须掌握海量的题目, 没有相应的题目训练和印证, 无论几轮复习都不会取得高的效果。与此同时, 高三的复习时间是极其宝贵的。因此要解决这一矛盾, 最佳的方式是在通过高质量的试题进行高质量的训练的同时, 学会多看题。在复习中, 我们经常会发现, 许多题目大同小异, 从同的方面说, 做了有重复的嫌疑, 而且没有时间去做;从异的角度看, 题目在某些方面存在创新性, 放弃又感到可惜。这时候学生就需要去看题, 而不是做题。许多学生对于一些老教师都很佩服, 感觉没有难住他们的题目, 其实, 不是老师比学生聪明多少, 而是他们掌握了海量的题目, 这些题目并不都是他们做过的, 更多的是看过, 而且会看, 所以印象深刻, 对于很多题目的解答和讲解也游刃有余。

从题目的性质看, 要看近几年的高考真题和地市级的调研考试题, 高考真题的重要性科学性自不必说, 调研考试试题的命制集中了高考试题研究者的智慧, 许多试题汲取高考命题精华, 有明确的导向性, 同时在答案的组织和规范性上科学性都比较强。

高三政治备考模拟试题论文 篇8

一、09、10年江苏高考数学试卷分析

今年高考数学试题从总体上看试卷难度“比预料中的要难一些”, 试题对学生的知识技能的要求较高, 不仅能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考查, 而且更注重对能力的考查。它在保持09年试卷结构的基础上, 又有新的突破与创新。数学试卷总体分析可以用几个字来形容。

1.“广”, 从填空题题上看, 可以体现今年试题考察能力要求广, 一个题目考察的不再是一个知识级别, 而是多个知识级别。而09高考填空题中1-12题都是A级或B级要求, 只要掌握基础知识就能很快得到答案。今年的填空题从第8个起每道题所涉及到的知识点和思想方法很多, 对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很高, 因此学生花时较多, 但得分不高。

2.“稳”, 从解答题上看, 题型稳定, 突出对基本知识的考查。解答题的六大题型基本没有变化, 从15题的向量与三角, 16题的立几, 18题的解几, 17题的应用题, 19题的数列, 20题的函数与导数等必考题型, 难度不是想象中的那么难, 同09年一样, 都是多题把关, 有效区分不同层次的考生群体。

3.“新”, 从09高考, 到10高考, 对照比较, 我们发现高考题总体趋势是依托基础, 注重能力, 力求新颖。特别是应用题, 给出的信息新颖, 与生活联系密切, 给学生展示的是一个全新的“题境”, 需要学生从新事物中提炼出数学模型, 培养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魄力。

二、高考命题趋势对高三数学教学的启示

1.研究《考试说明》, 夯实“双基”

《考试说明》对高考要考查的知识范围及每个知识点的能力层次都有明确的要求, 不能随意的扩大或缩小复习范围, 复习时要明确A级、B级、C级的能力要求, 紧扣考纲, 明确目标, 有的放矢。在复习过程中, 有些学生认为书本上的知识点和题型太简单, 没必要再看, 所以复习期间, 往往脱离教材而盲目地看资料, 做习题。实际上高考题每年都不同, 但是每年的每道高考题的着落点都在教材上, 没有深刻理解和掌握教材中的概念、定理和公理, 就无法作出正确的判断。

2.注重学法指导, 突出主干训练

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复习可以在整理数学概念和结论的基础上, 建立整体的知识网络图, 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而学法指导部分在备课和课堂教学中都应突出, 让学生明确“学什么”及“怎么学”, 特别是在讲解习题的过程中更应该渗透学法的指导, 让学生明确解题过程比结论更重要, 它可以让学生学会分析方法, 提高解题的能力, 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3.做好专项训练, 注重能力的培养

《考试大纲》明确指出:对数学基础知识的考查, 要求既全面又突出重点, 对于支撑学科知识体系的重点知识, 考查时要保持较高的比例, 构成试卷的主体。复习时, 我们通过专项训练来提高学生的审题及发现问题的能力, 训练学生的解题思维程序, 强化解题的思路和方法。 在课堂上通过典型例题及其分析方法, 引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与归纳, 使学生逐步学会对综合问题的理解和分析 , 挖掘已知条件和隐含条件, 便以学生掌握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在课后帮助学生及时对训练和考试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小结, 找到出错的原因, 有意识地加强同类问题的练习。

三、高考数学的备考策略

1.夯实基础, 加强运算能力的培养

怎样才是“夯实基础”?对于不同的考查要求, 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要求是有明显不同的。故要求教师对每个知识点的能力要求做到心中有数, 在课堂复习中把考纲中涉及的考点和能力要求以复习材料的形式印发给学生, 也让学生知道考什么、怎么考、考到什么程度, 从而提高学生复习的针对性。

今年数学的填空题从第8题开始难度明显加大, 如果方法不当, 将会出现繁琐运算, 如果不会分析, 缺乏换元转化能力, 个别题目学生将会无从入手。因此, 在复习时无论从考试还是从学生发展的角度, 都应把运算能力的训练贯穿复习的始终。在实际训练时, 还应避免繁琐的和人为技巧化的运算。

2.突出主干, 加强建模能力的训练

从高考的解答题看, 试题的类型主要有两大类:以向量知识为主线, 向量与三角的综合、向量与解析几何的综合、向量与立体几何的综合;以函数知识为主线, 方程与函数的综合、不等式与函数的综合、数列与函数的综合、导数与函数的综合等。而应用题自99年以来一直考查的一类问题, 因此我们应加强模型教学。如何建模?教材中又有多少内容是需要建模的?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 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训练, 利用数学知识求解。

3.注重能力, 加强规范训练的有效性

高三数学的二轮复习是突显学生能力的时刻, 而学生能力是练出来的, 不是讲出来的, 教师应紧扣大纲, 参照考点, 从各种信息来源中精选基础性强、思维性灵活, 重能力的试题, 进行改编、整合, 对学生进行有效训练。包括限时训练和格式训练, 规定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试卷, 从解题格式的书写到规范答题的展示, 结合高考评分标准及阅卷实际对学生的成绩进行评分, 从而达到规范书写、规范答题训练的目的。

高三政治备考模拟试题论文 篇9

了解近三年新课程高考政治研究性学习试题的考核情况,对研究新课程高考政治研究性学习试题的命题走向是非常必要的。但我们也需要对老课程高考政治研究性学习试题的考核情况有所了解,因为新课程高考与老课程高考存在着难以割舍的紧密联系。

政治研究性学习试题在老课程高考中的出现可以追溯到2001年上海高考政治试卷中。2001年以来的上海高考政治试卷中、2005~2007年的江苏高考政治试卷中以及2009年北京高考文科综合试卷中都有政治研究性学习试题。

综合表1和表2,从高考命题理念的传承来看,新课程高考政治研究性学习试题的命制吸收了老课程研究性学习试题的精华,如具有时代性,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具有人文性,着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具有开放性,着重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等。但在命题走向上,新课程高考政治研究性学习试题的命制还是呈现出一些新的变化。

1.在对活动课程类研究性学习的考核中,课题研究类有所弱化,项目(活动)设计类得到加强

根据学生所要解决的问题,课程活动类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主要分为两大类,即课题研究类和项目(活动)设计类。

课题研究类以认识和解决某一问题为主要目的,模仿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选择一定的课题,通过调查、测量、文献资料搜集等手段,搜集大量的研究资料,运用实验、实证等研究方法,对课题深入研究,并撰写研究报告。相应的,高考政治学科对课题研究类研究性学习的考核主要包括对研究课题的拟定、研究方案的制定(包括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条件分析、研究分工、研究方法、研究步骤、预期成果及表达形式等)、课题的具体实施、成果的表达和交流等方面内容的考核。客观地说,此类试题比较容易,只要亲身经历并认真参与过研究性学习的考生,都能应答自如。即便是没有参与过研究性学习的考生,适当做一些高考或各地模拟试题中的此类试题,通常也都能举一反三、从容应对。

项目(活动)设计类以解决一个比较复杂的操作问题为主要目的,一般包括社会性活动的设计和科技类项目的设计两种类型。如某校要求学生策划一次“环境保护活动”、“全民健身防甲型H1N1流感活动”等属于社会性活动设计;“电话误放提醒装置设计”、“声控延时过道灯设计”等则属于科技类项目设计。项目(活动)设计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提出设计理念,整体构建实施方案。学生组成项目(活动)小组,深入实际,在完成项目(活动)设计的同时,学习和应用已有的知识,在实践的第一线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一种“真刀真枪”的演练。鉴于文科的特点,高考政治学科对项目(活动)设计类研究性学习的考核主要集中在社会性活动设计方面,且对考生的组织和活动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因而此类试题因其设问的灵活性和答案的开放性而有一定的难度。

从整体来看,当前政治新课程高考对研究性学习的考核已由老课程时期较多地考核课题研究类研究性学习,转变为较多地考核项目(活动)设计类研究性学习。可以说,这是由课程研究类研究性学习和项目(活动)设计类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决定的。相对而言,课程研究类研究性学习试题比较简单,与高考已考试题和各地模拟试题容易相同、相似而造成考生得分率高,使得试题区分度较差,不太符合高考选拔性考试的要求。而项目(活动)设计类研究性学习试题则能更加充分考核考生的能力,具有良好的区分度,且试题形式多样、变化较多,越来越为高考命题专家所青睐也就不足为奇。

2.对活动课程类研究性学习的考核力度减小,对学科课程类研究性学习的考核力度加大

高中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除了活动课程类,还包括学科课程类(即在中学各学科中渗透研究性学习)。具体来说,政治学科的研究性学习,是指一种新的积极的学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在老师的帮助、指导下,运用所学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政治学科的观点和原理,创设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从政治学科内选择感兴趣的问题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初步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提高运用政治学科知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判断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相应的,高考政治对学科课程类研究性学习的考核,则要求考生能运用所学政治学科知识,提取探究活动所获取资料中的有效信息,评析与探究活动有关的各种观点,创造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等。

近年来一个明显的趋势是,政治新课程高考对研究性学习的考核已越来越多地向政治学科渗透,学科课程类研究性学习试题无论是试题设问的数量还是分值均超过了活动课程类研究性学习试题,甚至有的地方已不再考核活动课程类研究性学习试题。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特点,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命题者要考虑试题答案在高考阅卷过程中的可操作性。确切地说,这不仅有利于考查考生利用政治学科知识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能力,也有利于克服活动课程类研究性学习试题尤其是项目(活动)设计类研究性学习试题答案的过于宽泛所带来的阅卷效率下降的问题。

3.在试题呈现方式上,更加注重图文并茂,使试题看起来更加美观

高考命题实践表明,试题的呈现方式如果总是成段的单一的文字,会给考生带来视觉上的疲劳感,甚至造成考生信息提取的遗漏。而克服这一缺陷的重要做法,就是在组卷上下工夫,比如选择题的背景材料可以用新闻素材、漫画图表、名人名言、寓言典故等交错排列,有效地提高学生答题的兴奋度。

近三年新课程高考政治研究性学习试题的呈现方式,越来越多地注重图文并茂,给考生美的享受。

如2008年江苏高考试卷第37题使用了下列图

又如2009年江苏高考试卷第37题使用了下列图片:

应该说,这些图片的使用,不仅丰富了试题的表现形式,而且有效还原了研究性学习过程的真实性,提高了试题的可信度,让考生倍感亲切。

结合以上对新课程高考政治研究性学习试题命题走向的分析,笔者认为,备战2010年高考政治研究性学习试题,要注意以下几点。

1.对课题研究类研究性学习试题要予以必要的关注,尤其要注意高考未曾考核的角度

尽管课题研究类研究性学习试题的难度不大,但对高考尚未考核政治研究性学习试题省份的考生来说,还是要引起高度重视,最好能把各地高考已考的研究性学习试题试题系统地做一遍。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一是对高考试卷中可能出现研究性学习试题有个心理准备,二是防止出现试题命制简单但因自身缺乏理论积累而得不到分的结果。

例1 (2003年上海高考政治试卷第31题第2问)右图原是产于南美洲的“食人鱼”。有专家认为,食人鱼一旦流入我国自然水域,可能给生态平衡带来严重危害。去年,我国发现部分商家为了牟利而非法引进、销售食人鱼,引起社会各界高度关注,有关主管部门在全国范围内采取了有力措施予以清剿。请简要回答:

食人鱼事件可以折射出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问题。假定你以这一事件为题材,选取一个角度进行课题研究,请完整写出你的选题:“从食人鱼事件看——”,并简单写出选题的理由。

参考答案:

经济方面选题如:从食人鱼事件看我国可持续发展问题;从食人鱼事件看我国市场经济秩序建设;从食人鱼事件看我国生态安全问题等。政治方面选题如:从食人鱼事件看我国法制建设;从食人鱼事件看公民道德建设等。

根据选题与事件是否具有相关性,以及选题本身的重要性,酌情给分。例如:选题为“从食人鱼事件看公民道德建设”,理由是食人鱼事件的发生与部分经营者唯利是图有着密切关系(即选题的相关性),而如何提高商业经营者以至公民整体的道德水平,已经成为社会非常关注的问题(即选题的重要性)。

例2 (变式训练)近年来众多食品安全案件的曝光,使得加强食品安全、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正日益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话题。

假定让你以食品安全问题为题材,选取一个角度进行课题研究,请写出你的选题,并简述理由。

参考答案:可参照例1,具体略。

简析:考生如果做过例1,再来做例2,解答时就会比较顺利。相反,如果在高考中突然碰到类似例1、例2这样的试题,而之前并没有参加过研究性学习,也没有任何知识储备和试题积累,估计就会手忙脚乱、不知所措了。

例3 (2008年宁夏高考文科综合试卷第38题第3问)阅读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圆明园是我国古代园林和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1860年被英法联军大肆抢劫后焚毁,现在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址。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圆明园遗址保护和重建方案的争论充分展开,目前主要有原址整体复建、原址部分复建、遗址附近复建、异地重建等观点。

假如让你制订方案,首先应抓什么环节?在这个环节你主要应做哪些工作?

参考答案:

调查研究。查找和核实有关圆明园的原始资料,通过座谈会、互联网等渠道听取意见、征询建议,了解有关文化遗址保护的法律、法规,走访有关专家和技术人员等。(要求至少写出两项。若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均可得分)

简析:例3的设问解答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对于尚无备考经验的考生来说,很难看出这是一道研究性学习试题,对设问“首先应抓什么环节”很有可能答非所问,进而影响递进设问“在这个环节你主要应做哪些工作”的回答,从而丢掉宝贵的分数。从这个意义上讲,对已考试题进行训练,的确是增加备考经验的捷径。

对于高考已经考核政治研究性学习试题的省份的考生来说,则更要关注高考政治课题研究类研究性学习试题未曾涉及的角度。这有利于防止高考命题专家“杀回马枪”,因为高考虽然出现淡化课程研究类学习试题考核的趋势,但这并不等于就不考核。

例4某中学高一年级部分同学围绕“H市高校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这一课题,成立课题组,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同学们在H市大学生就业网上获得了这样一组数据:文科类大学生就业率2004年是72.4%,2005年是81.4%,2006年是85.3%;理科类大学生就业率2004年是82.4%,2005年是78.1%,2006年是81.3%;工科类大学生就业率2004年是83.7%,2005年是89.5%,2006年是88.8%。

请将上述数据制成统计图表。

参考答案:

例5向阳中学高一年级学生会决定近期在高一年级开展一项关于学生理财素质状况的调查。

请你为《向阳中学高一年级学生理财素质调查问卷》写导语,并设计两个便于了解被调查对象家庭经济条件以及零花钱数目的问题。

参考答案:

导语:

亲爱的同学,您好!

这是一份关于我校高一年级学生理财素质调查问卷,恳请您在百忙之中能抽空填写此问卷。本次问卷采取匿名方式,资料信息完全保密。您尽可放心填写!

谢谢您的合作!

向阳中学高一年级学生会

×年×月×日

问题:

问题1您的家庭经济条件()

A.非常贫困B.贫困C.一般

D.富裕E.非常富裕

问题2您每个月大约得到的零花钱数目()

A.50元以内B.50~100元

C.100~200元D.超过200元

简析:例4让考生将相关数据绘制成统计图表,既可以绘制成普通的表格式,也可以绘制成直观的图表,如柱状图、曲线图(绘制起来相对要求精确,耗费的时间相对要多一些);例5让考生为问卷调查设计导语和两个问题,对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目前,类似这两个例题的考查角度在高考中还没有出现过,而这些都属于课题研究类研究性学习的基本项目,需要引起考生的重视。

2.对项目(活动)设计类研究性学习试题,要能重点突破

前文已经提及,项目(活动)设计类研究性学习试题因能更加充分考核考生的能力,具有良好的区分度,且试题形式多样、变化较多,越来越为高考命题专家所青睐。由于此类试题设问通常较为开放且贴近生活,容易给考生造成“很容易答”的错觉,经常出现“得意不得分”现象。

例6 (2006年江苏高考政治试卷第39题第2问)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专题学习中,某中学5名同学围绕“废旧电池回收和处理的现状与对策”课题,组成探究小组。他们利用课余时间,通过问卷、走访、查阅文献、上网等方法,对废旧电池回收和处理现状进行了调查。

同学们发现,第一,废旧电池会污染环境,1节一号电池烂在地里,会使1平方米的土壤永久污染;1粒纽扣电池可使600吨水无法饮用,相当于1个人一生的饮水量。第二,中国每年消耗电池70多亿只。中学生使用随身听、复读机、电子词典等,是电池消耗大户,人均年消耗电池50节以上。

同学们了解到,第一,目前废旧电池回收率不到2%。有近八成的人认为废旧电池回收活动“与自己无关”或“没时间参加”,有87%的人将废旧电池与生活垃圾一起丢弃。第二,目前收集来的废旧电池主要由环保部门集中填埋,但填埋并不能彻底控制废旧电池的污染。

同学们还了解到,提取废旧电池中的有用材料加以再利用,不仅符合我国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而且有可观的经济效益。据估算,处理10万只废旧电池,可获利2万元左右。但企业对处理废旧电池没有积极性。因为,进口处理废旧电池的机器价格昂贵。并且,一台机器每日可处理几吨废旧电池,本地的废旧电池不够它“吃”几天,导致生产能力闲置,亏本运营。

假如你现在加入该探究小组,请继续探究以下问题:针对废旧电池的回收和处理,为中学生设计一个行动方案,并简要说明实施行动方案的意义。

参考答案:

例如,“校园废旧电池回收行动方案”:出一期板报,使同学们了解废旧电池的危害性,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写一封倡议书,倡议“回收一节废旧电池,留下一方洁水净土”;设一个回收箱,专门回收校园中的废旧电池,并将回收的电池送环保部门。

实施这一行动方案的意义:有助于增强同学们的环境保护意识,有利于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简析:例6是典型的项目(活动)设计类研究性学习试题。此类试题解答时通常在书本上找不到现成的结论,这对考生来说的确有相当大的挑战性。就此题而言,实施行动方案的意义解答较为容易,设计行动方案则有点难度。实际上,行动方案的设计是有其共性的。如从中学生校园生活的实际出发,通常可以采用的活动形式有:出板报;召开主题班会;举行演讲(歌咏、书法、绘画)比赛;校园广播、电视、网站宣传;写倡议书;搞集体签名活动;等等。懂得了这些,活动方案的设计就容易多了。

例7 (变式训练)假设你是一名青年志愿者,将于近期组织同学到某社区开展一次民族团结宣传活动。

你打算通过哪些方式组织这次活动?

参考答案:

①利用社区、街道宣传栏等载体,张贴民族团结的标语、口号、招贴画等;②向社区居民发放民族团结宣传资料、相关读物,宣讲“团结稳定是福、分裂动乱是祸”的道理;③为社区居民举行一次民族团结节目汇演;等等。

简析:例7的变化在于,把校园换成社区,把设计校园行动方案变为设计社区行动方案,但解答起来和例6仍有内在的紧密联系。需要强调的是,解答此类试题,切忌信口开河、不着边际,而要用心思考、认真解答。

例8 (2009年江苏高考政治试卷第37题第2问)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也是五四运动爆发90周年。某校高三(2)班同学通过主题班会、课外学习等活动,进一步了解了五四运动以来中华民族走过的风雨历程、社会主义新中国取得的伟大成就,特别是回顾不平凡的2008年,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精神的强大力量。大家商定开展以“弘扬民族精神,共建精神家园”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让我们一起参与其中。

倡议行动

通过个别访谈和网上调查,大家发现在部分中学生中存在以下问题:有的片面强调自我,不能主动关心集体和他人;有的意志薄弱,害怕困难,缺乏耐挫力;有的贪图享受,追求“时髦”,盲目攀比;有的只想从事报酬优厚、安逸、“体面”的职业,不愿从事艰苦的工作。针对上述问题,大家准备以“弘扬民族精神,从我做起”为主题向全校同学发出倡议。

请你就倡议书的内容,分别从《生活与哲学》、《经济生活》的角度,各列出三条提纲。

参考答案:

《生活与哲学》角度例如:①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弘扬奉献精神。②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弘扬集体主义精神。③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弘扬自强不息的精神。

《经济生活》角度例如:①树立正确的金钱观,自觉抵制拜金主义。②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立志艰苦创业。③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继承节俭美德。

简析:例8和例6同样都属于活动方案设计类试题,但例8与例6的不同之处在于,例8明确要求考生用《生活与哲学》《经济生活》知识来拟倡议书的提纲,这就使得答案的开放性有所下降。应该说,例8的解答因其指向更加明确,较例6的解答要容易一些,但又因其切口小,对考生的知识要求比较高,如果考生基础知识不扎实,得分反而不理想。这一类试题解答的要领是,紧扣设问的背景材料,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和政治学科相关知识准确对接。

3.对学科课程类研究性学习试题,要注意其与活动课程类研究性学习试题的交叉

从新课程高考来看,学科课程类研究性学习试题,因其与传统的简答题、辨析题、论述题并无本质的区别,所以,只要考生知识功底深,思维能力强,解答起来就会得心应手。但考生要注意学科课程类研究性学习试题和活动课程类研究性学习试题的交叉。

例9近年来,M省的经济发展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但也存在着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2009年国庆期间,某中学高一年级部分学生围绕“M省南北两地农村居民家庭消费水平差异”的选题,开展了研究性学习。

此项研究需要获取哪些数据?简要说明其经济学依据。

参考答案:

(新课程版)①两地农村居民家庭的人均纯收入。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们的可支配收入越多,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量就越大。收入增长较快的时期,消费增长也较快;反之,当收入增长速度下降时,消费增幅也下降。②两地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物价的变动会影响人们的购买能力。一般来说,物价上涨,人们的购买力普遍降低,会减少对商品的消费量;物价下跌,人们的购买力普遍提高,会增加对商品的消费量。③两地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被称为恩格尔系数。恩格尔系数过大,必然会影响其他消费支出;恩格尔系数减小,表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

(老课程版)(1)①两地农村居民家庭的人均纯收入。收入水平的高低对家庭消费有直接的影响,家庭消费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家庭可支配收入的多少。②两地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在居民收入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物价水平与家庭消费水平成反比。③两地农村居民家庭总人口数。在收入总量和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家庭消费水平与供养人口成反比。④两地GDP及人均GDP。经济发展水平是制约居民消费的根本因素。

上一篇:安全生产方法下一篇:电视图像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