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思想政治课复习

2024-08-23

高三思想政治课复习(共12篇)

高三思想政治课复习 篇1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 新课程的理念也渗透到高考思想政治试题中, 面对目前高考命题的特点, 提升高三思想政治复习课的有效性至关重要。结合高三课堂教学经验, 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加强研究, 明确课堂方向;紧抓任务, 提高课堂宽度;优化课型, 提升课堂效率。

关键词:有效教学,夯实基础,构建体系,优化课型

福建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以下简称《规划纲要》) 提出了深化课程教学改革, 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 积极探索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教育教学新模式。《规划纲要》的出台事实上是对“有效教学”的再一次关注。有效教学就是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内容, 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获得了预期的进步与发展, 实现了教学目标和促进了学生内在的、全面的发展, 包括知识、智力、情感、创造力、思维与实践能力等的发展。随着新课改的深入, 新课程的理念也渗透到高考政治试题中, 面对目前高考命题的特点, 提高高三复习课堂的有效性至关重要, 本文结合高三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经验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加强研究, 明确课堂方向

研究课标, 把握实质。一要重点把握思想政治课的基本理念, 这些理念会在高考中体现出来;二要把握思想政治课的内容标准, 这有助于教师在复习备考中对知识复习的深浅度恰当把握, 不会出现知识复习过浅或过深的情况。

研究考纲, 把握要求。首先, 弄清考试范围、考点内容、难易度情况, 耐心地将知识在教材中找出;其次, 弄清考纲的变化、把握其规律, 找出年年常考的考点, 重点复习这些常考点, 特别注意增删考点, 理解增加部分考点, 判断本年度高考命题趋势, 及时排除已删除的考点, 减轻学生的复习压力;最后, 还要弄清题型示例的特点, 挖掘其中所蕴含的信息, 特别是要求及难易程度、评分标准, 这有助于我们在今后的复习中把握好题型的选择以及指导学生的答题技巧。

研究高考, 把握方向。近几年高考思想政治命题的指导思想基本上实现了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转轨。教师要精心研究近几年的高考题, 深入理解思想政治高考的命题精神, 明确学科考核的目标和要求及其变化特点, 特别是关注有关专家、学者对高考的分析、讲解, 把握高考的最新状态, 为高考复习掌舵。

研究学生, 把握主体。新的学生观就是让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知识的建构主体。教师要关注新课改, 把握新课程理念, 践行课堂改革, 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教师要做好学情调查, 采取超市课堂模式, 根据学生所需讲课;教师还要多研究学法考法, 教会学生掌握好复习方法, 如框架学习法、及时复习法、循环复习法、比较分析法、综合归类与概括提炼法、尝试回忆自我检测法、总结复习法等,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应试技巧。

二、紧抓任务, 提高学生技能

高三的任务主要是夯实基础、构建体系、关注热点、适度训练, 做到基础与体系共舞, 能力与方法齐飞, 这样才能取得明显成效。下面具体分析四个方面的任务。

(一) 回归教材———强化主干, 夯实基础

纵观近年高考试题, 引用的大量素材极具时代感, 设问方式独特新颖, 重在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但所谓“题在书外, 理在书中”, 因此, 在高考复习中要注重回归教材, 按照考纲所列考点逐一过关。具体要求: (1) 全面复习, 不留死角。复习时要重视教材、抓住教材, 讲透每一课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基本原理, 严格要求学生强化基础知识, 在充分理解概念、范畴、原理的基础上强化记忆, 而且要学会同遗忘作斗争, 运用心理学规律来巩固和加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对知识点力求做到“烂熟于心”。 (2) 把握重要考点, 突出主干知识, 注意核心概念。对于主干知识要细化, 如“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包含五点, 每一点都要从“为什么”“怎么做”两个角度去把握, 对于这个知识还要打破章节界限, 注意与“科学发展观”“市场作用”“宏观调控”“财政的作用”“对外开放”等知识的内在联系。 (3) 区分教材中的易混点、易错点, 建立易混、易错点档案。引导学生把教材中的易混点、易错点列表比较, 牢记易混点、易错点。如“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和“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这里的“主导”和“主体”容易混淆, 要注意加以区分。

(二) 构建体系———高屋建瓴, 全面归纳

知识体系化是复习的重要环节, 要把学科内的相关知识加以整合, 由点到线、由线到面, 建立“条理清晰、排列有序、关系分明”的教材知识体系。学生对知识体系能够做到掌握熟练、脉络清晰, 既能高屋建瓴, 又能探幽微烛, 做到收放自如, 得心应手, 达到融会贯通, 触类旁通, 就能在具体解题时更准确、更全面地调动知识。总体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具体要求: (1) 高中阶段每本书都要求学生先构建一个宏观框架, 再以单元为单位构建知识体系。以经济生活为例说明。整书框架:经济生活第一单元主题是交换、消费, 第二单元主题是生产, 第三单元主题为分配, 第四单元主题是以上经济活动的背景、舞台。单元框架:以第二单元为例。第二单元主题是生产:生产的地位 (生产与消费关系) ;生产的制度背景 (基本经济制度) ;生产的主体 (企业和劳动者) ;生产的资金 (投资理财的四种方式) 。 (2) 按照主体梳理法归纳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的主体相关知识。以经济生活为例。经济生活包括个人、企业、国家三个主体。个人相关知识 (劳动者、消费者、投资者、纳税人、经济活动参与者) 、企业相关知识 (企业的含义、公司的类型、公司经营成功的因素、企业兼并与企业破产、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生产与消费、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遵循市场规则、市场秩序、顺应国家宏观调控的要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世界贸易组织、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国家相关知识 (大力发展生产力、就业、维护劳动者权益、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宏观调控、科学发展观、又好又快发展、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这种梳理对回答措施题、意义题都很有帮助。

(三) 关注热点———迁移知识, 培养能力

近几年, 福建政治高考试题材料情景式, 选用国际、国内以及福建本地的重要时政材料、社会热点和典型事件为题材编制而成, 这些素材贴近考生, 注重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就要求学生关注热点, 学会迁移知识, 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 时政专题的复习对于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来说非常必要。具体做法:首先, 根据当前的热点制定几个专题, 让学生在自愿的基础上进行分组, 然后选择自己喜欢的专题, 要求每个小组从不同角度侧重准备不同的内容, 可以分为背景材料、知识链接、命题角度、例题分析等方面。学生准备完毕后进行课堂交流讨论, 教师和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加以修改、补充, 完善相应内容, 最后就构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专题内容, 这样每位学生既主动参与了学习, 又通过交流可以资源共享, 提高学习效率。实践证明, 通过专题的交流讨论, 能有效引导学生开阔思路, 广泛联想, 举一反三, 融会贯通, 学会多角度、多方位观察、思考和解答问题,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 进而强化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拓宽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这对解题也十分有效。

(四) 适度训练———掌握题型, 提高技巧

思想政治试题的主、客观题目往往都是通过运用新材料、设置新背景来考查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的, 因此, 学生要学会如何审题、筛选信息、找到切入点等, 并需要通过针对性训练来培养和提高。为此, 在备考过程中, 一定要强化训练, 提高解题的能力与技巧。具体做法: (1) 关注思维过程的训练。复习中可选近三年的高考题, 研究高考命题特征和出题意图, 尤其要着重研究标准答案, 分析命题者的解题思路。通过相关训练, 做到审题抓“切入点”, 阅读材料联系“中心点”, 整合设问与材料找寻“关键点”, 理清层次抓“采分点”, 从而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规范答题, 最大限度争取有效得分。 (2) 专题训练、分类归纳。例如, 易混、易错知识点的归纳, 有助于提高选择题的准确性;选择题、疑难题型解题方法的归纳, 如计算题、图表题、漫画题;非选择题、常见题型解题方法归纳, 如体现题、原因题、意义题、措施题、评析题、启示题、反映题、图表题、探究题。全面地归纳, 系统地总结, 会整体提升自己的应试能力。 (3) 变式训练“添趣味”。变背景、变模块、变知识范围、变主体、变设问角度等, 引导学生自主设计问题, 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变式训练中更能理解审题的重要性, 也能更好地掌握解题技巧, 同时又能巩固知识、补缺补漏、活学活用, 提高实效。

三、优化课型, 提升课堂效率

目前政治复习课中普遍存在的几个问题:课堂太低———解读考点偏多, 能力提升不足;课堂太干———抽象理解偏多, 感性材料不足;课堂太满——面面俱到偏多, 取舍力度不足;课堂太死———教师讲解偏多, 有效思考不足。为此, 我们要提升课堂———内容适度拓展, 多种训练贯穿;润滑课堂———引入感性素材, 变抽象为形象;取舍课堂———加强取舍力度, 突出重点、难点;活化课堂———教师精讲, 学生多练多思, 从而让高三政治复习课堂富有生命活力!

新课改的不断深入, 新课程理念已悄然渗透到高考试题的各个层面, 这就要求老师积极适应高考的变化趋势, 转变角色, 改变方法、优化课型。正如学生所说的:告诉我的我会忘记, 给我看的我会记住, 让我参与的我会理解。我们优化课型的实践一定要体现“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的理念。在实践中我觉得以下两种课型效果较好。课型一:目标—情境—问题课型。课堂流程: (1) 呈现复习目标引领课堂———呈现考点、提示要求; (2) 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把握体系、提出疑点; (3) 创设问题情境拓展课堂———典型素材、科学问题; (4) 引导课堂互动拓展思维———学生学习、多维互动; (5) 归纳基本观点获得新知——解剖分析、突出过程; (6) 设计新情境运用新观点——尝试运用、提升能力; (7) 运用新老试题复习巩固——验证知识、巩固所学。课型二:学案—导学课型。课堂流程: (1) 课前设计学案 (复习目标、考点解读、高考陈题、热点提示、考题演练) (2) 学生预习导学 (熟悉考点、建构框架、完成基础题) (3) 教师掌握学情 (研究重点、收集疑点、错点、难点等) (4) 课堂精讲精练 (创设情境、引导发现、归纳点拨、重点敲打、尝试应用) (5) 学生完成学案 (消化重点、系统掌握、提升练习) 。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作为老师, 应付出真心和真情, 积极探索、勇于实践, 为课堂教学注入一泓清泉, 让高三政治复习课更加精彩、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1]谭美金.新课改下探索政治复习课新的教育方式[J].中外教育研究, 2011 (12) .

[2]滕玉雪.夯实基础提高技能积极备考[J].考试周刊, 2012 (12) .

高三思想政治课复习 篇2

一、联系的观点:将知识系统化、网络化。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其中任何一个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高中思想政治课更是一个比较系统和相互联系的整体。高三复习必须立足于课本,熟练掌握教材内容,并将其综合起来,形成网络加以强记。因为,所有的考试,都是对课本上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罢了。如果课本上所学的知识能做到融会贯通,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从容应对。所以高三复习我们首先应该回归课本,通过列知识结构图表对原来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梳理。这既有利于学生弄清知识之间的联系,又有利于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具体的知识点,从而使学生在分析问题的时候考虑的更准确、更全面。

我们的具体复习思路和方法如下图所示:

知 宏观把握结构框架 博 复 整体思路(条、块结合)

识 分解复习概念原理 闻习

复 比较特殊力求准确 强 方

习联系实际深化理解 记 法 具体知识(点、线、面)

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1)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既要从宏观上把握所复习内容的知识结构体系,又要分解具体的概念、原理。

(2)处理好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既要注重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更要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在回答问题时力求准确。

(3)处理好考点与热点的关系,实际上就是要处理好理论与实际的关系。学生们普遍对时事、新闻都很关心,也感兴趣。政治复习中,教师把教材中的理论知识与反映国内外形势发展中的热点和重要问题进行分析。综合分析的时候,要注意使用经济常识、哲学常识、政治常识所学过的基本理论,用这些理论来联系实际,联系实际的时候,要注意多角度、多层次地看问题,比如说“三农”问题,它的核心问题就是“农村”问题,“农村”中的“农民”的关键问题就是就业问题。现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农业富余人口越来越多,农民怎么增收,就包含一个农村富余人口如何就业的问题。只有这样,才可能全面地认识这个问题,进而找出题目所要求的各个要点,从而得到高分。

总而言之,高三政治复习决不可以掉以轻心,学生只有处理好以上几个方面的关系,其知识结构才能进一步完善,知识水平才能得到提高,才能在高考中取得理想的考试成绩。所以说,教师在复习中要加强对学生的复习指导,使其夯实基础知识,扎实基本技能,并进一步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发展的.观点

陶行知先生在《活的教育》中的说:“我们如果承认教育是活的,那么,我们教育学生,第一步就要承认学生是活的,要按照学生的心理进行。”这句话其实就是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对待教育工作。

具体教学思路:

1、用发展的观点教政治。

政治是中学所有科目中变化最快的一门学科,高考政治试题也是常变常新。它紧跟时局变化,把握时代脉搏,真正体现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高考变了,教法也要顺应时代的要求。我们要改变原先那种灌输的方法,而应当采取引导式、启发式、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比如,在复习国家宏观调控这一框时,我就引导学生从全册的角度来把握宏观调控。告诉学生,国家的宏观调控与市场一样也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只不过所起的作用不同罢了。其中,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起基础性作用,而国家的宏观调控是以国家为主体,从宏观上主要对国民经济进行间接调节,从而弥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弱点和缺陷,帮助市场优化配置资源。然后给学生布置课下作业,让他们结十六届四中全会的报告以及所订的《高中生时事政治报》归纳整理出国家宏观调控的定义、目标、手段并举例证明。

2、用发展的观点看学生

我们学校是个普通的三类学校,与一中、二中相比,基础相对差些,所以我们不可能让学生的水平一下子提高很多,只能通过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方式,带领学生朝前走。在这个过程中,只要学生们有一点点进步,我们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头,并适时地把它或暗示或明确地表达给学生,从而促使学生有更大的动力以争取更大的进步。

在复习时,我们一般采取三轮复习法。第一轮是遵循章节或单元复习知识要点、考点,从例题讲解到练习巩固,从检测讲评到查缺补漏。第二、三轮复习侧重掌握重点知识内容,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下功夫,讲解的内容跨度较大,练习综合性强且与现实问题的结合越来越紧密,习题的参考答案也随之越来来越具有现实意义。

随着复习内容的拓展,许多学生往往自觉不自觉地轻视课本,认为看不看书无所谓,背不背理论关系不大,进而抛弃课本,结果导致理论水平明显下降,解答客观题缺乏理论依据瞎蒙,解答主观题言之无物胡乱写。这时,我们仍要对学生充满希望,把学生的这种毛病看成是高三学生复习期间的一个必经阶段,同时能过一定的练习帮助学生回归课本。

三、矛盾的观点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原因,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学生来说,教师的教是外因,学生的学是内因,教师正确的引导是外因,学生发自内心的思考和反省才是内因。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把练与评有机地结合起来,特别是把评析落到实处;要求学生把练与思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勇于发现矛盾、敢于正视矛盾,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并寻求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同时还要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学习方法。良好的思维习惯的养成,主要是指导学生解题时能遵循这样的思路:

1、会审题:就是俗话说的“磨刀不误砍柴功。”

①对“熟题”的审查不要凭印象。应当特别仔细、认真阅读,注意它的细微变化。

②对新颖的生题的审查要有耐心。只有耐心多读几遍,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③分析题意,确定答题方向和范围。注意分析题目中的关键词、关键句,寻找解题的突破口。如“从……角度回答”、“为什么”、“怎么样”、“……是如何体现的”等等。

④阅读题目时注意区别显现信息与隐性信息。对题目进行认真审阅、分析,弄清题目内容是属于教材的哪一部分,然后再根据题意认真作答。

2、会答题:答题要确切、简练、书写规范工整,尽量采取要点式答题。

①答题要有针对性。根据题目所给信息,确定应选用什么样的语言和基本知识原理来表达。答题时要准确运用政治术语,防止用原理生搬硬套。避免出现答案写的不少,得分却极少的现象。

②按顺序作答

因为命题人在命题的时候是梯度出的,所以按顺序作答,能力容易发挥出来,后面的试题难度高,先难后易,容易使学生产生心理障碍,怖惧或者慌乱。再者,如果老先生如果先答后边的主观题,然后再回头做客观题,脑袋的信息装得过多,考试的出错率就可能增大。

3、抓薄弱环节,提高复习的针对性。

在最后的这段时间里,要督促学生花时间进行思考。使学生通过一次次的模拟训练,不断发现知识漏洞,正确地认识自己,针对自己丢分的地方来复习,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具体做法是:要求学生把积累了将近一年的习题,特别是近几次的模拟卷子拿出来,再为自己服务一次,分析自己在什么地方丢分了,丢分的地方能不能找回来,最低的要求是如果再见到此题,要能得满分,最好的是能够举一反三,做到触类旁通。为在练习中减少失误,避免出现同样的错误,要求学生做到:

(1)找出出错的原因。在错误的旁边加上批注,建立纠错本,分类归纳整理。

(2)指出正确的答题方法。

(3)过一段时间重做错题,然后与正确解法进行比较,以便在脑海中形成正确的记忆。

4、重视量的积累

量变与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量变是质变的必然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我想念学生经过以上几个步骤的复习,肯定会有一个质的飞跃,成绩会大大提高。

5、树立信心

提高高三政治课复习实效 篇3

一、一定要有明确具体的目标

一般来说,1个课时复习的内容大致以一节教材为宜。但一定要有每课时明确的学习目标,即必须掌握哪几个问题,这些问题必须是当堂能记住、能举例、能分析的问题,而不是笼统的学习目标。问题的确定还应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1)富于思考价值。不要在简单问题上纠缠不清。

(2)紧密联系实际。阅读鲜活的背景材料,引导自己进行理论分析。特别是分析论述题和图表分析题,应围绕重大的热点问题阅读具体的情景材料。

(3)善于学会“三抓”。一是“抓大放小”,即善于抓住主干知识、重要原理、核心观点,以此来设计问题,不面面俱到。二是“抓未知放已知”,已知、易懂的少复习,着重抓重点、难点、热点及与教材知识的结合点。三是“抓困惑、理解偏差和认识误区”,澄清模糊认识,加深对教材的理解。例如,对经济生活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中“现有正常的生产条件”的理解,到底是大多数生产者的生产条件还是大多数商品的生产条件呢?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不是计算出来的等问题,许多同学是十分模糊的。诸如此类的问题必须也应该在一轮复习中得到彻底地解决。

二、一定要增强综合意识

1.要立足教材想联系。所谓想联系,就是想教材的前后联系以及教材与热点问题的联系。这就要打破框节界限,恰当重组教材。例如,经济生活部分,复习消费就要与生产、就业、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等内容结合起来;复习价值规律的作用就要和国家的宏观调控结合起来。在哲学常识部分,既要复习每个观点、原理的具体内容及方法论要求,又要善于从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价值观等多种角度来观察和分析问题。在政治常识部分,我国的民主制度、政党制度、民族宗教政策等,必须有机地联系起来。

2.要立足教材想时事。例如,在复习国际形势和我国的对外政策时就要想到我国与上合组织成员国之间的反恐与经济合作,中非合作,我国对南海问题、钓鱼岛问题的立场态度等等。在复习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部分内容时,就必须想到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以及入世10多年给中国带来的巨变等相关内容。在复习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实践和认识等内容时就必须想到我国“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顺利成功对接、“蛟龙”号下潜突破7000米等事件。在复习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这部分知识时,自然地联想到在互联网的使用问题上,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公民与政府的关系等。总之,复习每部分知识时,必须对实际问题、热点问题在头脑中进行一次认真的排查,然后设计成具体的情景材料来落实教材的基础知识。

3.必须立足热点想教材。例如,青藏铁路、西气东输两大工程在施工过程中都十分注意保护生态环境,都克服了巨大的困难,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都是为了资源的优化配置,既有利于西部的开发,又有利于东部的发展。这个热点就包含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普遍联系的原理,正确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等。

这“三想”是不可分割的,应贯彻复习阶段的始终。那种教材归教材,热点归热点的复习方法是无法提高学习成绩的。

三、一定要发挥主体作用

学生是复习的主体,在复习阶段,学生应重点调动自主复习的积极性。

1.学生自己要梳理教材知识,建构知识框架。对自己提出明确的目标要求,并督促自己把看书复习与笔记整理结合起来。

2.学生应独立地思考和解决问题。例如,一道主观题,学生第一次只能说出一个观点、角度,就应该给予自己肯定,鼓励自己再想想其他角度,如能从2—3个角度来进行分析,那就值得表扬自己,从而促使自己养成缜密思考的习惯,不断地提高主观题的答题水平。

3.发挥主体作用,既要重视个体,又要重视群体,组织好小组或班集体的讨论,发挥集体智慧,形成思维碰撞,达到相互启发的目的。

4.借助于多媒体手段辅助学习。扩大复习容量、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参与的目的。

四、一定要强化必要的训练

在复习阶段,重视当堂读背和课后的巩固、回忆和整理知识。训练包括:1.思维训练。学生要从目录——考点——教材纲目的回忆总结,围绕考点发散思维。2.做题训练。抓住选择题中易错易混知识点的评讲,明辨正误。从党和政府现行的方针政策——热点新闻——具体问题的训练;从试题背景材料——设问——关键字词的审题训练;从教材知识——口头语言——答案要点的答题训练。现在学生答主观题的水平不高,这与他们平时缺乏有效训练有关。平时碰到的题很多,但大多是老师包办分析的。因此在高考时碰到全新的问题,就显得束手无策,无话可说。此外,学生还必须不断地纠正作答中的“大白话”现象,要恰当使用政治术语,用观点回答问题,言之有理有据。

3、注意提高训练的质量。要“死活兼顾”,消灭基础知识的盲点,提高运用书本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高三思想政治课复习 篇4

一、教学案例

以下是某位名师的一堂“个人收入的分配”复习课的设计和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根据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和浙江省2011年高考说明考试条目“ (1) 按劳分配为主体 (2)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3) 收入分配公平的制度保证和重要举措 (4) 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以及当前我国收入差距扩大、社会矛盾突出, 党和政府出台相应方针和措施的社会热点, 确定本课具体复习目标如下: (1) 能够结合具体事例, 对各种分配方式作出准确的判断; (2) 正确把握收入分配公平的含义, 能够结合有关现实材料, 分析和提出实现个人收入分配公平的意义和措施; (3) 能够结合国家和企业内部分配制度改革和完善的材料, 分析处理好效率和公平关系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

【教学设计思路】

以漫画《分配》 (如图1) 为主线引导本课基础知识的复习, 穿插高考经典试题的分析训练,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巩固重点知识, 最后, 通过让学生模仿出题的形式, 达到总结梳理并进一步理解运用本课知识的目的。在时间的分配上, 基础知识的复习占三分之一, 理解巩固练习占三分之二。

【教学过程】

1.介绍本课时复习目标

用多媒体展示复习目标。

2.观察漫画《分配》, 回答问题

运用多媒体打出漫画《分配》, 并逐个展示问题。

(1) 漫画反映了哪两种具体分配形式?

(2) 因劳动而获得报酬有哪几种分配方式?怎么区分这几种形式?

(3) 资本回报属于哪一种分配方式?还有哪几种分配形式属于这一种分配方式?

(4) 对个人收入的分配 (分什么、分多少、怎么分) 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什么?

3.讨论与练习

(1) 小范去年上半年自办豆腐坊, 取得了较好效益;下半年又扩大投资, 雇用工人成立豆制品厂, 扩大了生产规模。他去年一年的收入包括 (B)

(1) 按劳分配获得的收入 (2) 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获得的收入 (3) 按生产要素分配获得的收入 (4) 合法的劳动收入与非劳动收入

A. (1) (2) (3) B. (2) (3) (4)

C. (1) (3) (4) D. (1) (2) (4)

(2) (2010年安徽高考题) 李某是一国有企业工程师, 去年工资收入36000元, 奖金8000元, 个人专利转让收入5000元;其妻开一家个体杂货店, 年收入15000元;家里有房出租, 年收入6000元。去年, 李某一家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收入分别是 (D)

A.44000元26000元

B.36000元19000元

C.49000元21000元

D.44000元11000元

4.继续分析漫画《分配》

(1) 有人认为漫画反映的这种分配结果在我国是合理的。请你运用有关“个人收入分配”的知识评析这一观点。 (辅助提问:你认为这种分配结果合理吗?为什么这种分配结果是不合理的?认为这种分配结果在我国合理的观点有没有合理的一面?对待高考中的评析类试题, 我们一般应采用什么样的分析方法?)

(2) 从上述问题中我们可以得出收入分配的公平有哪些重要意义? (补充提问:回顾前面所学知识思考, 收入差距过大会怎样影响消费水平?又会怎样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

(3) 对漫画所反映的这种分配不公现象, 企业应该怎么办?国家和政府应该怎么办?

5.巩固与练习

(1) 判断说明下列观点: (1) 收入分配公平就是要消除收入差距; (2) 按劳分配体现公平, 有利于缩小差距; (3) 按生产要素分配体现效率, 不利于社会公平; (4) 公平与效率难以兼顾。 (要求学生分4组分头准备其中一道题目, 然后每组抽一位学生回答。学生基本能用所复习知识来说明理由。如用对立和统一的哲理来分析“公平与效率难以兼顾”的观点等。)

(2) (2010年四川高考题) 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表现。当前, 我国要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到2009年年末, 我国财政收入增速超过GDP增长率的局面已经持续了17年。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已由“九五”末期的10.3%上升到“十一五”初期的18.4%。与此同时, 居民收入和劳动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出现了下降, 职工工资总额占GDP的比重从“九五”末期的13.3%下降到“十一五”初期的11%。改革开放之初, 我国各行业间收入水平最高是最低的1.8倍, 2008年我国20个行业门类中这一差距为4.77倍。目前, 电力、电信、石油等垄断企业职工平均收入是全国平均工资水平的5~10倍左右。上市国企高层管理人员的收入是一线职工的18倍左右。

材料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运用所学经济常识, 说明如何利用财政税收来解决材料中出现的问题。

首先, 引导学生分析试题。一是分析“材料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引导学生在读懂图像信息的基础上, 用文字把其中的内容描述出来——描述曲线的变化趋势 (注意起止和关节点, 特殊年份包含的经济意义) 、比较不同曲线的异同点;至于文字材料, 引导学生舍去那些繁杂的数据、具体的事物, 归纳提炼出中心大意、经济变化的共同趋势和不同经济主体的异同点等。二是“说明如何利用财政税收来解决材料中出现的问题”, 引导学生分析设问所蕴涵的四要素:知识指向——与收入分配公平有关的财政税收方面的知识 (注意引导学生回忆第八课“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 ;材料指向——材料中出现的问题;行为主体——政府;试题类型——怎么做、措施是什么。

然后, 引导学生组织回答“本题答案要抓住的关键是什么”, 通过对应材料中出现的问题与政府采取财政税收措施, 让学生试写答案要点。

6.目标回顾

回顾教学目标。

7.思考与命题

组织学生根据漫画《施舍》 (如图3) 内容, 结合所学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进行自主试题设计。试题设计要求: (1) 题型可以是选择题, 也可以是非选择题; (2) 内容可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角度进行设计; (3) 要求每人设计2道试题, 并附有答案。

二、提高思想政治复习有效性的策略

这堂课的教学效果较为理想, 从中笔者概括出如下几条提高政治思想复习有效性的策略。

(一) 复习目标要准确、具体

众所周知, 高考复习时间紧、任务重, 要高效复习, 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十分重要。本课例在确定复习目标时, 就根据课程标准和浙江高考说明规定的考试条目、近几年来全国各地高考试题的命题情况 (是否为高频考点或基本不考的考点、主要考试题型等) 、近一年来的社会生活热点以及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4个因素, 明确了本节课所要达到的知识深广度、能力要求、复习重点和复习难点等复习目标和具体要求, 目标明确, 操作性强。

有了复习目标, 整堂复习课就有了强有力的向导, 为最终向高效达成复习目标提供了必要基础。从本案例我们可以看到, 当确定“ (3) 收入分配公平的制度保证和重要举措; (4) 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为本节课的重点后, 就奠定了这节课的必备基础, 使知识回顾、基本训练、模拟命题等复习过程得以有效的进行。

(二) 节省课堂教学投入

一例到底, 是节省教学投入的方法之一。本课例采用了漫画《分配》作为情景材料并贯穿始终, 既一气呵成, 又节省了学生阅读分析材料的时间, 还间接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推理、发散性思维能力, 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要想用好一例到底的方法, 首先, 我们要精心挑选情景材料。所选材料要有利于多角度扩散, 有利于分层次挖掘, 有利于延伸、续加和发展。其次, 要根据复习内容和目标要求, 把复习教学问题设计成系列问题, 或是由浅入深、步步递进的连环式, 或是从现象到本质的归纳式, 或是围绕中心问题而向外辐射的发散式, 或是包含“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怎么办”的全面式……当然, 也可以是本课例根据复习内容采用的综合式。课例中的第一组问题就采用了总、分、挖、拓、结的综合式: (1) 漫画反映了哪两种具体分配形式? (总体) (2) 因劳动而获得报酬有哪几种分配方式? (分别) 怎么区分这几种形式? (深挖) (3) 资本回报属于哪一种分配方式? (分别) 还有哪几种分配形式属于这一种分配方式? (拓展) (4) 对个人收入的分配 (分什么、分多少、怎么分) 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什么? (归结)

(三) 问题要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

优秀的课堂提问, 有利于实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动参与的完美统一。高考复习课不同于上新课, 如果设计的问题过于直白、简单, 学生不用思考就能在书本中找到答案, 是无法激发学生思考的。但问题难度过大, 无法使学生较快联想书本知识, 则也很难起到应有的作用。因此, 要激发学生认真重读、回忆、梳理已学知识, 最佳的办法是通过简单应用型设问, 用简洁明了的情景材料引出问题, 以促使学生把材料与知识结合起来, 思考后自己找到答案。

例如, 课例中第二组设问之一“有人认为漫画反映的这种分配结果在我国是合理的。请你运用有关‘个人收入分配’的知识评析这一观点”就问得直截了当, 效果明显。如果把这一问题设计成“我国为什么要实行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分配制度?实现个人收入分配的公平有什么重要意义?”就抽象空洞, 远离了学生的兴趣, 效果完全不同。

当然, 直截了当并不等于“毫无遮盖”, 仍需要我们通过知识重组、知识迁移、角色转换等方法加工处理, 以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思考。如课例第二组设问中的“对漫画所反映的这种分配不公现象, 企业应该怎么办?国家和政府应该怎么办”, 就避开了类似“解决个人收入分配不公的制度保证和两大举措是什么”这样直问的弊端, 增添了问题的思维深度。

(四) 有机插入相关知识

一些考点知识之间往往存在着联系, 如果我们利用这种联系进行复习, 通常既能省时又可高效巩固, 使知识形成块, 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例如, 课例抓住“收入差距”, 切入“消费水平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抓住“理顺国家、企业、个人三者的分配关系”, 切入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有机插入其他相关知识的复习, 关键在于有机链接而不是生硬强加, 同时要考虑时间的许可、容量的适切, 使复习围绕相关教学目标、教学主题有效展开。

(五) 解读高考经典试题

充分利用各地高考模拟题、高考经典试题进行训练, 可进一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复习的积极性, 从而巩固基本知识, 提高解题能力, 提升复习的有效性。为此, 要根据具体的复习内容精选试题, 从中研究考点指向、命题思路和答案要点;并引导学生逐步掌握一般的解题步骤和方法, 学会规范答题、组织答案。如课例在对2010年四川高考题的分析中, 引导学生“分析设问, 然后根据设问分析材料, 分析试题所要求运用的课本知识”“分析设问所蕴涵的四要素:知识指向、材料指向、行为主体、试题类型”等, 复习效果明显。

(六) 组织学生编写试题

在高考复习阶段组织学生编写试题, 同桌交换解答试题或选出典型的试题 (优秀或错误的) 供全班学生探讨, 既有利于学生获得成功的快乐体验, 提高主动参与复习的积极性, 又有利于学生通过相关情景材料、领悟试题构成要素, 理解编写意图, 规范答题要点, 提高应试能力, 不失为一种提高复习有效性的好方法。

课例采用漫画为命题的背景材料, 学生通过模仿、借鉴, 亲手设计试题, 较快地完成了命题任务。对此, 在具体操作上我们应注意:一是所提供的材料 (尤其是开始阶段) 要简单明了、层次清晰、简短精要, 避免内容复杂和文字过多;二是命题要求应明确具体, 让学生的命题有可操作性, 如规定试题形式的选择范围、规定设问的明确知识指向、提示试题的设问类型、规定写出试题的答案要点, 等等;三是对学生的命题成果一定要给予分析评价, 让学生在评析中感悟提高。

高三政治复习方法 篇5

1、深抓课本,关注知识之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体系;注重讲练结合,突出能力培养;精心扶弱助强,实现整体推进。

2、优化教学观念,发挥学生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时政观察,分析的能力。 3、加强教研工作,研究高考以及高考试题,把时政热点与教材紧密结合,注重知识的迁移运用。

4、有效落实知识,及时进行“章结”,“单元过关”和“月清”。

密切关注考试说明的条目及其变化

(1)考试说明的条目有一个很大的特点:没有“知识掌握程度”要求。这给我们复习带来了挑战:我们按什么要求复习,复习到什么程度?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把考试说明和学科指导意见结合起来。学科指导意见是对考试说明的细化,把两者结合起来便于操作。

密切关注社会时政热点及本省特色信息

比如社会时政热点:十二五规划;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两会”等。

关注社会热点的目的是要用好热点,我们想要达到的目的是创设情境,分析热点,巩固知识,提升能力,拓展视野,增强新颖和时效性,让课堂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高考。

密切关注各地后期复习资料的信息

(1)各地复习资料如何获得

除了本校加强高考研究之外,还应与一些有实力学校加强交流,获取它们的后期复习资料并加以解析为我所用,可以与这些名校建立长期的友好合作关系以便随时获取有效资料。

(2)获取资料后怎么用

提高高三政治复习策略 篇6

【关键词】基础知识;答题方法;解题规律;考试技巧

在高三备考的政治复习中,很多学生埋头苦干,勤奋努力,记忆了大量的知识点,同时也做了许多的练习题,但考试成绩总得不到提高。由此造成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苦闷压抑。仔细分析这部分学生的学习过程我们发现:他们在复习过程中,片面追求知识点的记忆而不重视归纳知识点的纵横联系;片面追求解题的数量而不重视解题的质量;只重视解题的结果而不重视解题的过程;注意了解题的过程又忽视了解题方法的归纳总结。因此,要真正搞好政治复习,提高备考的有效性,必须在“归纳总结”这一环节上多下功夫。

一、归纳基础知识

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基本内容包括经济常识、哲学常识、政治常识三大块知识,加上考试大纲增加的考点总共是142个左右。如此多的考点要想非常熟练地掌握、理解,并能够灵活的加以运用,除加强记忆外,必须对各考点进行归纳,构建知识网络,这样能使知识系统化,不仅条理清楚,而且易于掌握。可采用列提纲的方式加深印象,或者采用抓典型特征,找共同点的分类方法进行归纳,如果能够结合图表把内容简化,效果或许会更好。如经济常识中有关意义(作用)的知识点归纳在一起总共是 34个,它们分别是:1、价值规律的作用;2、纸币的作用;3、发展壮大国有经济的作用;4、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意义;5、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的意义;6、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意义;7、市场经济的作用;8、宏观调控的作用;9、企业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作用;10、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意义;11、企业兼并的意义;12、大企业、企业集团之间“强强联合”的意义;13、实行企业破产制度的意义;14、企业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的作用;15、开展正当竞争的意义;15、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的作用;16、发展第三产业的意义;17、提高劳动者职业技能的作用;18、实行劳动合同制度的意义;19、建立新型社会保障制度的意义;20、财政的作用;21、税收的作用;22、征收消费税的作用;23、银行的作用;24、公民存款储蓄的作用;25、购买商业保险的作用;26、市场交易原则的作用;27、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28、树立正确消费观的意义;29、世界贸易组织的作用;30、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作用;31、世界银行的作用;32、征收关税的作用;33、发展对外贸易的意义;34、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对外贸易原则的意义。

二、归纳答题方法

针对大多数政治试题重在考查学生思维的全面性、深刻性及灵活性,复习时要养成解题后归纳解题方法的习惯。通过归纳总结,可以防止思维定势,可以开拓答题思路,领悟解题技巧,从而培养“从优从快”的解题理念,使思维更具有创造性。归纳出最佳的解题方法后,能够极大提高解题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做选择题最常见的排除法至少就有六种:1、审准题干的中心意思,排除不符合要求的选项;2、根据题干的规定性要求,排除表述错误或不科学的选项;3、排除与题干规定性无关的题肢;4、排除正误相混的选项;5、排除观点绝对化的选项;6、排除与题干同义反复的选项。

在解答图表式主观题时应掌握“四读、三到、二全、一联”的基本方法。“四读”,即一读标题,图表的标题反映了图表的主题或中心,把握住图表的标题,联系图表内容就不会犯方向性错误。二读项目,明确图表所涉及的指标,做到心中有数。三读数据,做到横比、纵比、分类比、表与表比。四读附注,明确关于图表解释性和补充性的信息。注意隐含条件了解图表题的某些年份的特殊意义。“三到”,即在答题时要完成从数字到术语的转换、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用理论指导实践。“二全”,即全面审(对图表的各个组成部分而言)和全用上(对图表当中所涉及的数据而言)原则,特别注意“同一年份不同项目看差距;同一项目不同年份看变化(大小、发展变化趋势)”。“一联”即将题目中所有信息联系教材的基础知识作答。

三、归纳解题规律

规律是普遍的,每一种类型的题目都有其解答的规律性。在第一、二轮复习结束后,特别是在试卷的清理过程中,要注意把相同类型的试题放在一起,归纳出解答方法中共性的东西,找寻其中的规律所在,要做到这一点一方面需要学生充分地发挥抽象思维,要把这些试题归类,对照答案,反复比较,层层剖析,最根本的是深入思考下面几个问题:1、它为什么要这样答,而不那样答?2、出题者的意图是什么?他究竟想考查我们什么知识,什么能力?3、题目所涉及的“点、线、面”即知识点、逻辑线索、整体思路到底是什么?由此长时间地、有意识地剖析、思索、总结,就会悟出其中的规律。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做好点拨和启迪。归纳出解题规律,就可以有效地增强解题能力,提高解题速度,避免解题的盲目性。这个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求新、求异、逆向、横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变能力、迁移能力和衍生能力的过程。

四、归纳考试技巧

学生在考试时难免会出现种种失误,这些失误既有知识点与能力上的缺陷,又有非智力因素的影响。非智力因素主要表现在答题方法、卷面书写、心理调控、时间安排等方面。因此,学生应认真归纳和总结考试中出现的失误,努力克服自己的不足之处和不良习惯,尽可能减少失误,增加考试中的得分率。

一般来说,决定一个人考试成绩的因素,竞技状态占30%,知识水平占70%,其中,影响竞技状态的因素主要包括考试心理和考试技巧。在文科综合考试中,我们要注意总结看题技巧,审题技巧,思维技巧,答题技巧(包括答题的顺序、答题的规范和时间安排),涂卡技巧,复查技巧等。

高三思想政治课复习 篇7

第一, 充分准备, 努力提高讲评的针对性

要实现有效讲评, 课前的充分准备很重要。首先, 教师要跟学生一起做题, 教师通过做题能够知道试卷主要考查哪些知识点, 试题的陷阱在哪里, 通过做题可以预测学生可能在哪些环节出错。同时, 教师通过做题可以进一步熟悉知识点、熟悉教材, 使自己在课堂上的讲评更流畅, 也便于引导学生熟悉和记忆基础知识。另外教师在课堂上能准确流利地说出教材知识点, 对学生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其次, 要及时认真批阅试卷, 一般情况下, 当天的试卷我不会把它拖到第二天批阅。批阅时要在学生试卷上做一些批注, 在自己做的样卷上对应的题目后面记录学生的一些典型错误和相关学生的名单。阅卷结束后要及时进行试卷分析, 要进行归类和一些数据统计, 关注每一题的得分率, 把那些失分率相对较高的题找出来, 课堂上主要就是要评讲这些错误率较高的试题。

第二,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提高试卷讲评的有效性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 让学生参与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 这一点是我们始终必须坚持的, 试卷讲评课也同样如此。有人认为, 试卷讲评课不同于新授课, 就是要突出老师的讲, 开展学生探究活动不具有可操作性, 因此很容易出现课堂满堂灌的情况。对于此种观点, 本人不能苟同, 试卷讲评课同样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我反思, 这方面本人也进行了一些尝试。

讲评选择题, 第一步, 展示答案, 让学生对照答案自行领悟订正, 这一步学生通过自我反思, 查阅书本解决部分问题, 并将个人无力解决的问题找出来, 事实上学生的大多数问题在这一步就能得到解决。第二步, 小组讨论, 个人把前一阶段未能解决的问题拿出来进行小组讨论, 讨论小组四人一组或六人一组, 通过生生间的交流讨论, 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这一步又有一部分问题解决掉了, 当然不能乞求解决全部问题。第三步, 全班交流, 每组一名代表提出本组的问题, 当然各组间又有很多问题是重叠交叉的, 因此老师要讲的题目就很少了。老师的任务就是要把这些问题跟学生解释清楚, 即使这些问题也可以让学生来讲解。

问答题不是每题都要讲, 也不是每一问都讲, 可以仅就学生出错多失分多的问题进行讲评, 而且也不是教师直接讲答案。第一步告知学生哪几题哪几问失分较多, 要求学生根据老师的批阅给分情况进行反思订正, 并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讨论。第二步教师根据阅卷情况和学生课堂上的反映进行选择性的讲解分析。第三步, 让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对问题进行再思考, 并修正答案。第四步, 老师把预先印好的答案发给学生, 让学生对照, 找出自己缺少了哪些要点, 并分析出缺少这些要点的原因是什么。总之, 老师要尽量做到少讲精讲, 一般老师讲课不要超过25分钟, 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讨论和反思, 做到让学生动起来, 课堂活起来, 效率高起来。

第三, 注意变形, 适度延伸

试卷讲评课是不是仅仅帮学生纠正了错误, 明白了正确答案是什么, 或者进一步明白了答案是怎么来的就行了呢?是否还要有一定的拓展延伸呢?对此我们不能一概而论。试卷讲评课, 我们应当始终盯住两个最基本的目标, 一是要加深对基础知识基础概念的理解和巩固, 二是要进一步形成和强化解题的基本技能。如果学生出错是知识方面原因, 老师就要运用整理、归纳、比较、联想等方法加深他们对知识点的理解, 安排一定时间当堂巩固, 并通过一定的形式进行检测;如果学生出错是解题方法问题, 老师就要通过分类比较的方法, 向学生交待清楚此类试题通常情况下的陷阱如何设置、一般解法是什么、解题规律是什么等, 再在此基础上进行变式训练, 做到举一反三, 从而逐步掌握和强化此类试题的解题方法。

第四, 统筹时间安排, 突出保障重点

一般情况下, 我们讲评试卷, 都是按照试题顺序依次进行, 但是如果不注意时间的统筹, 容易造成前松后紧, 甚至不能完成教学计划。如果讲到关键处正好下课铃响了, 拖堂学生肯定不会同意, 放到下次再讲, 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因此, 必须科学合理安排好时间。为了保证有足够的时间讲评最重要的内容, 我们不妨打破常规, 把这些重点内容先讲, 这就是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高三思想政治课复习 篇8

一、以纲为纲, 胸有成竹, 把握正确复习方向

《考试说明》是考试的法律性文件, 具有最高的权威性, 用好《考试说明》可以避免出现方向性错误。要特别重视《考试说明》所提出的“能力要求”和“考查的知识范围”, 在平时的学习和复习中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各个方面的能力;要将《考试说明》的知识条目与往年的加以比较, 发现它的变化, 明白哪些是重点考查的内容, 哪些是非重点考查的内容, 哪些是已经不需要复习的内容;要关注基本题型及其考查的主要能力示例, 通过示例掌握高考试题是怎样考查能力的。

为使2013年高考政治学科取得最佳的复习效果, 我认真研读考纲, 把握命题特点和规律, 提高复习实效性;明确把握2013年考试内容和要求、考试形式等, 特别认真研读考点范围, 尽可能做到考点研究具体化, 真正明确每一个考点所包含的内容和要素, 既剔除考查范围以外的内容, 减少无效的复习, 又使《考试说明》中所规定的考查知识点得到符合高考要求和特点的落实。下面以《生活与哲学》为例, 2013年考纲与2012年相比, 有几个地方的知识范围发生了变化, 删除两个知识点:一是哲学与时代精神, 二是规律的概念;新增加两个知识点, 即“创新意识”和“认识和利用规律”。修改 (1) “哲学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合并为“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基本派别”; (2) “规律的概念”“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改为“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认识和利用规律”等12个知识点。对于删除的知识点尽管有时会在练习卷中出现, 但我们都给予了大胆的舍弃;对于新增加和修改的知识点给予了足够重视, 不仅研究了一级层面, 还对二级层面“为什么”知识做了深入的解读, 避免学生忽视与遗忘。

从2013年考纲的样卷来看, 《生活与哲学》题型、分值相对稳定;漫画题成为常规题型, 但漫画又变回原来的四幅图, 这是一个很大的信息;组合式选择题都是四选二, 难度比四选三的大了;非选择题设问采用“大热点小切口”指向明确, 仍然没有出现以整个模块的知识作为答题的范围的设问, 但是设问方式有所变化, 2011和2012样卷都是“如何体现类”, 2013样卷是“分析原因类”。教师透彻了解《考试说明》, 足可以在课堂教学的把握上游刃有余, 大胆有选择地做各地的交流试卷, 排除偏、难、怪的试题, 避免做无用功。

二、以本为本, 查漏补缺, 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高考以能力立意, 考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是提高能力和觉悟的基础, 能力是建立在基础之上的, 没有基础, 能力就成了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看, 无论是材料新颖的选择题, 还是关注现实生活的主观题, 稍加分析, 其答案就在教材中, 就在大家所学过的基础知识中。学生在平时的复习中要读通读透教材, 狠抓基础知识、主干知识的落实, 做到融会贯通, 准确理解每一个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科学含义和规定性, 做到烂熟于心, 犹如电脑一般, 鼠标一点, “记”上心来。平时学生丢分, 尤其是选择题失分, 往往是因为基本概念不清、基础知识不扎实、基本技能不熟练。比如针对“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 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因此, 有些联系是主观的”这一句话, 很多学生都搞不清楚是对还是错。其实, 由教材知识可以分析得出, 事物状态的变化是新的联系出现和联系的具体形式变化的结果, 不是事物联系的客观性发生的变化, 人们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 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不是随心所欲的, 而是尊重事物固有的客观联系, 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果, 并非改变事物联系的客观性。因此, “有些联系是主观的”说法是错误的。

又比如, 对于以下三道题目学生的认识总是模棱两可。

1.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指出:“我们要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 鼓励大胆探索、勇于开拓, 聚合各项相关改革协调推进的正能量。”其中蕴含的历史唯物主义哲理是 ()

(1) 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 由此推动事物的发展

(2) 树立全局观念, 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3)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4) 改革是为了实现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A. (1) (2) B. (3) (4) C. (1) (3) D. (2) (4)

2.2013年1月1日, 公安部新修订的《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正式执行。驾驶新规严重危害交通安全的违法行为加大了惩处力度, 多种行为将一次记满12分, 并修改了多项申领驾驶证的考试科目内容, 小型车驾驶证考试项目将突出实用性。这次驾驶新规修订反映的哲理是 ()

A.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和方向

B.政治制度决定制定法规实践的变化

C.上层建筑应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

D.关键部分对整体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3.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我国所有制改革的程度, 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程度和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步伐是一致的。这反映了 ()

(1) 社会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

(2)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

(3) 社会意识能正确反映社会存在

(4)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

A. (1) (2) B. (1) (4) C. (2) (3) D. (3) (4)

以上三道题目的知识点都是围绕教材P89“经济基础决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 决定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 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个知识点而展开的。对于“上层建筑”这个概念, 很多学生不理解, 通过阅读教材明确了上层建筑就是“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 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而不包括经济制度。总之, 狠抓基础知识的落实一定要把注意的重点转移到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上。

为了达到高效复习的目标, 我在基础知识复习课上, 还要求学生在熟记基础知识的前提下, 深刻挖掘知识的内在联系, 将复习内容编成网络式知识系统图表。试图加强学生知识整合与建构能力的培养, 建立起知识网络, 培养灵活准确调用知识的能力。要重视知识体系的构建, 做到“宏观在胸、中观在线、微观在握”, 点、线、面有机结合, 细读不是一遍遍简单重复教材, 而是在读字读词读句子、读全读懂文本的基础上, 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知识的构建, 多层面地整理教材的知识脉络, 使主干知识从多个角度实现条理化、板块化、网络化。引导学生重视对基础知识的挖掘, 弄清每一个知识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所处的位置, 特别要弄清主干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盘活教材知识。只有这样, 面对不同问题情境时才能从不同角度加以灵活调动与应用, 保证赢得的分数不失分。

三、科学训练, 关注技巧, 不断强化学科能力

近年来, 新课程《生活与哲学》模块高考坚持了以能力立意为主的命题, 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特别是强调考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四个方面的综合能力。上述哲学高考所要求的能力不是考生一朝一夕便能形成的, 而且不是教师能“教”出来的, 而是考生自己在复习过程中“悟”出来的。我们在平时的复习备考中要通过培养思维能力、审题能力和答题技巧实现培养能力这一目标。

要重视进入高三以来的每一次考试, 特别是各地的模拟试题, 凡是做过的都要留下深刻的印象, 特别是做错的题目。错题所涉及的考点暴露了学生复习的盲区, 抓住这些错题复习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复习中要收集错误、积累错误、整理错误、分析错误、纠正错误, 确保不再重犯错误。

复习中学生要把好训练关, 切实抓好“精讲、精练、精考、精评”四个环节。切记搞题海战术, 要积极关注高考试卷, 增强试题的敏感性, 提高训练质量。科学的训练建立在对高考命题规律的正确认识的基础上, 反对机械重复式训练。平时练习要遵循三多原则: (1) 多练习贴近现实生活的题; (2) 多练习联系热点的题目; (3) 多练习常规的题目。比如漫画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 以其寓意深邃、针砭时弊、催人思考而成为近年新课程高考政治试题的取材内容。哲学漫画题是近几年浙江高考中的稳定题型, 我们可以通过答题技巧的训练达到事半功倍的复习效果, 漫画题一般采用的答题模式一是读懂漫画信息, 二是分析题肢确定原本就是错误的答案, 三是联系题干的要求。对于哲学综合题的解题要求是:首先, 审设问, 弄清命题的限定性如知识范围的限定 (是单元题、课题、框体还是知识点) 、方向设定 (是什么还是为什么还是怎么样) 、材料设定 (是否要结合材料、结合哪些材料) 、主体设定 (要求对什么进行分析) 。其次, 要回忆、联想曾经学过的与该题相关的知识点, 越全面越好。最后, 整理答题思路时一定要在草稿纸上列出一个简要的提纲;在具体答题时要根据分值确定详写还是略写, 猜测答案的要点有几个, 一般来说, 分值越大要点越多, 12分的分数基本有4点或者3点, 一般的答案点数不会超过5点;在书写答案时一定要注意序号化和段落化, 不要出现首尾相接;避免出现思路不清, 观点游离散乱, 知识、材料与落脚点之间不能形成有机联系, 理论与材料“两张皮”, 有观点没有材料分析或者纯材料没有理论的答案的现象。

上述复习过程中的三条途径是一个系统工程, 唯有抓好这三点, 才能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

参考文献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之我见 篇9

一.深入研究一标一纲一题二本, 把握高考方向

高考试题是以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 (大纲) 为命题依据的, 因次, 高考复习时我们需要课程标准、考试大纲以及近几年的高考题进行深刻的研究。同时还要立足教材。“万变不离其宗”, 千变万化的试题只是命题角度的变化, 高考试题也同样如此, 它不会脱离《考试大纲》, 不会脱离课本的知识点。所以在第一轮复习中, 我们要把主要精力放在课本上。

二.制定好复习计划

只有有计划地做事, 才能使事情, 工作有条不紊, 对于一轮复习, 由于持续的时间较长, 所以制定总计划是至关重要的, 做到堂堂有计划, 节节有计划, 并严格执行, 坚决杜绝课堂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时间分配要得当: (1) 不同的知识要有所侧重, 即时间不能平均, 简单的知识时间可以缩短, 而重点知识, 可以花费更多一些时间向主干知识倾斜。 (2) 将所有的知识分为专题, 然后最好按专题复习, 不要按章节复习。因为复习课并不是新授课的简化, 也不是新授课的合并, 而应该将所学的知识形成框架, 让学生系统的掌握知识。

三.重审课堂教学, 提高针对性, 提高复习效率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 是一轮复习的主战场, 是落实一轮复习目标、计划、措施的主渠道。因此我认为应注意以下

历史理论是历史现象中抽象出来的, 是历史现象本质的、规律性的东西。只有全面系统地了解掌握历史现象, 才能得出正确的理论结论, 故称“论从史出”, 只有在充分占有史实的前提下观察历史现象, 才能揭示历史现象的本质, 体现史论结合。就当前中学历史史论结合的教学, 本人有下面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必须加强历史概念教学

历史教学中对教材中的概念应深入剖析。教材中的大部分历史概念是可以凭借历史教材理解的。如“势力范围”, 课文中虽然无这样完整概括, 但有帝国主义“直接进行殖民统治”一句, 已经道出了其殖民地的实质。有些概念忌表面解释。否者就会缺乏概念内涵, 无法形成真实意义的历史概念。如:“国民大革命”, 就应该在教学完成后进行归纳概括, 形成完整正确概念。

二、重视历史的因果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就必须把因果有机的联系起来, 通过前后因果联系来加强史论的结合。例如:早期欧美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都是因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而引起的, 但各国革命的时间, 方式, 结果却不相同。我在上完这些教材后专门组织学生分析这些内容, 让他们能够更清楚的掌握相关的理论和史实, 把史论相接合。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充分理解、吃透教材内容, 有利于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有利于历史知识的系统化, 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解题应试能力。

三、分析课文前言、引语、思考题和习题

几方面:

1、坚持集体备课, 加强集体研究。

对于年轻教师由于对高考缺乏一定的掌握, 因此, 有问题应及时和大家讨论, 争取问题更好的解决。有好的想法, 及时提出供大家参考, 每部分知识、重点、难点所在, 应如何来讲让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 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 发挥集体力量, 进行解决。每节课应该有本学科集体的力量, 应该体现集体研究的结果。

2、加强听课。

要想提高自己就应该做到相互听课, 学别人的长处, 找自己的不足, 同学科的注意别人对知识的理解, 对知识的应用, 学习他们的复习技巧和方法;注意学习他们驾驭课堂的能力, 复习课的上法, 对知识的处理, 学生的课程管理等, 这对提高自身是非常重要的。

3、课前、课上一定要体现“精”。

课前的精, 主要体现在“精心设计教案, 精心选择例题, 精心选择教法。”

课上的精, 主要体现在“精讲精练”, “讲”要突出重点, 争取做到“三不讲” (过易的问题、过难的问题、过偏的问题) 。总是担心学生会疏忽, 因此, 会导致“满堂灌”。事实上, 每节科最多讲30分钟, 剩余时间应该留给学生对本节知识进行记忆和消化, 效果应该更好。

4、重在“落实”。

学生下课后不学课堂上老师讲的再多也没有用, 因此关键还是在于落实, 落实了, 就有好成绩, 落实不到位, 一切都是纸上谈兵。首先应狠抓知识的落实, 复习中, 可尽管我们协助学生建立了较系统, 较全面的各部知识的整体网络, 但不少学生仍然存在着知识漏洞和遗忘问题。因此, 复习时对每节课所复习的情况要反复检验。其次狠抓错题改正落实, 对于典型易错的题目应该重视, 要通过对错题的讲解和学生自己的归纳整理来实现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 从而提高学生的能力。

四、注意时事政治的积累

政治科考试的最大特点是和当年的时政结合紧密。因此“两耳不闻天下事, 一心只背政治书”的做法无疑也是错误的。所以, 我们要在平时注意积累时政。

历史教学史论结合初探

◇曹启洪

高中历史教材增加了前言、小字和思考题。前言在每章开始部分, 对本章内容作提示, 分析背景, 阐释难点, 揭示重点, 引导深层次的思维, 它可以指导教学。

小字部分是原始史料或补充内容, 增加教材信息量, 有利思维扩展和散发, 史料与思考题结合妙趣横生, 史与论有机结合。如《甲午中日海战》一节中补充了《马关条约》签订后, 伊藤博文对于急于占领台湾时所说的一段话, 就很形象的表达了日本的贪婪和清政府的软弱无能。使学生对当时中日双方的态度及国家的地位有了更明确的认识。

每节课文后一般都有习题, 教学中教师要对习题进行答题指导, 然后让学生课后独立完成作业, 对于优化设计上的题选做一些体现知识和能力并重, 偏重能力的题, 这是与当前高考加大能力考查力度相衔接的。

总之, 只要我们充分认识到史论结合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 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加强史论结合的教学途径, 强化理论教学, 就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认知能力和运用能力, 把历史教学引入一个新的境界, 提高教学质量。

如何提高高三政治复习的效率 篇10

一、用正确的教学理念引领教学过程

教师要树立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自我加压、鼓足干劲、科学备考。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生为根本, 夯实基础、提高能力、训练思维, 增强高三政治复习的计划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团结协作、和谐备考。

教育是爱心事业, 尤其是高三学生, 他们更需要老师的引导和鼓励。每次上课, 我都争取以最佳的精神状态站在讲台上, 以和蔼、轻松、认真的形象面对学生, 这样, 有些学生会“爱屋及乌”, 由于对老师的喜欢而产生对学科的偏爱。

二、注重知识把握的有效性

1. 把书读厚。

在一轮复习中, 要以《考试大纲》为依据, 把所有的考点梳理一遍。根据《考纲》的考点逐个扩充内容, 对每一个考点依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典型例题”“热点应用”“易错点”的环节回忆或者默写, 做到“把书读厚”, 逐个考点过关, 做到“捡遗拾漏”。并做到二次默写, 二次检查, 直到学生把基础知识识记牢固为止。

需要注意的是, 将要复习的内容细分成几部分, 不宜一下教给学生太多内容, 否则难度太大, 会打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2. 把书读薄。

在二轮复习中, 对于已经熟悉掌握的考点可以标明已经掌握的符号 (例如“√”) , 对于不太熟悉的考点标好不太熟悉的符号 (例如“?”) , 对于没有掌握的考点标好没掌握的符号 (例如×) 。这样, 我们对自己的考点掌握情况就一目了然了。在对考点各个击破以后, 还必须把各个考点整合成知识面, 具体包括:单元知识整合法, 主线拓展归纳法, 主体行为分类法。以各知识点为依据, 以点扩面, 以点接面, 融会贯通。这样学生才会对知识有整体把握。

同时, 根据要求, 大胆取舍。凡是《考试说明》中不作要求的, 不管该知识点你认为如何重要, 不管它在老教材中的地位如何重要, 也不管这些观点在你头脑中如何根深蒂固, 我们在备课时都必须坚决舍弃, 否则只会徒增学生压力。

3. 关注时政热点。

把握时代脉搏, 注重政治敏锐性。学生由于课程安排紧张, 往往学科素养不高, 缺乏政治敏锐性, 运用知识不灵活。近几年的政治高考往往迎着社会热点上, 以现实问题为载体, 设置一些新情景、新材料, 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立意问题, 所以, 必须对热点问题予以高度关注。

(1) 全面把握和深刻认识热点问题, 热点专题不能太多太泛, 而是要精。要把握那些体现国家意志和利益, 体现人类追求, 影响较大, 与所学学科内容有着必然联系的内容。例如:对“贯彻科学发展观”, 必须把握:什么是科学发展观, 为什么要贯彻, 怎样贯彻。

(2) 运用学科知识对热点问题进行恰当分析。要体会和领悟热点问题在知识上最有意义的切入角度, 做到教材与问题有机结合, 对每一热点从经济学、哲学、政治学三个角度进行全面深入分析, 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发生在我们周边似乎是小事, 却又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热点问题。找出这些热点背景材料, 通过一定的切入角度, 用所学知识分析说明评价, 例如猪肉涨价, 股票、银行利率调整, 传统节日放假与传统文化的继承等。

三、教学方法要实现突破

1.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高三学生迫切需要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教师再“一言堂”, 就只能使课堂更沉闷, 学生懒于思考, 无法提高动脑动手能力, 更无效率可言。

学生在学习这种认识活动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是任何人都无法代替的, 再好的教师只能是这一过程的“宾”, 而不是“主”。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所有的安排都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一切围绕学生, 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 让每一个学生都落实扎实、练习有效、效率高、动手动口。具体说来, 我采用多种教学方式, 如由学生上台讲、错题评分演示、学生总结方法等。

教学模式灵活多样。到了高三, 一节复习课的知识容量显然要比高一、二大得多, 因此, 很多老师为了赶进度, 节约时间, 往往把学生当做储物罐一味往里塞, 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有的学生存在思维习惯不良, 审题方法欠缺, 答案不规范等问题。教师要针对学生的知识、技能的盲点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有效突破教学难点和重点, 没有必要对知识点进行面面俱到的讲解, 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 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 尽可能考虑怎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讲练结合。

练习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练习必须灵活多样, 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积极性。练习内容更注重层次性、适度性。练习讲求适度, 既有一定的难度、深度, 又有一定的灵活性。

讲评时, 不仅告知学生答案, 更重要的是指出问题症结, 启迪答题思路, 从而起到加深理解、培养能力的作用。要善用资源, 加强考后分析。讲评后要求学生对练习进行再思考, 逐步深化、巩固。这要求老师认真组织纠正错误工作, 帮助学生分析错误原因, 建立错误试题本, 尽量做到少犯同类的错误。

3. 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增强教学实效。

收集网上信息, 充实课堂信息量。对此, 我经常上网找时事政治, 搜集一些以时事政治为背景的材料分析题, 使学生紧跟时代的足音, 从容迎接高考。

对于一些需要总结、归纳的知识, 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展示给学生, 既节省时间, 又有利于学生对整体知识的把握和理解, 便于识记。

利用多媒体把相应的资料显示在大屏幕上, 增大课堂的容量, 也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高三政治第一轮复习策略 篇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 )06-0075-01

高三的政治复习一般进行三轮,第一轮复习的主要目的是梳理考点,夯实基础;第二轮是专题复习;第三轮是强化训练,提高应用能力。其中第一轮复习是起点,也是二、三轮复习的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高考题不管怎样进行考查,都要以知识为载体,考生由于基础知识不扎实导致丢分占到相当大的比例,而且基础知识的熟练运用也是做好拔高题的前提。怎样搞好高三的第一轮复习,在有限的时间内夯实基础,达到最好的复习效果呢?我认为在第一轮复习中应注意以卜几点:

一、要以课本为主,夯实基础知识

“万变不离其宗”,千变万化的试题只是命题角度的变化,它不会脱离<考纲》,不会脱离课本的知识点。所以在第一轮复习中,要把主要精力放在课本上。要注意始终不能离开教材去学习,要做到“以本为本”,千万不能以看笔记代替看课本,不能以做题代替看课本,更不能以看教辅资料代替看课本。

第一轮复习重教材,根据《考纲》,通读全书,找出每一个考点,注意全面梳理考点知识,重视对基本概念的记忆和理解。如果对某个知识点一无所知或知之不全,一旦考到就很难得到高分。对于考点的理解,要抓住概念“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不仪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在全面梳理的基础上,抓住每一个考点的常考点,关注其常考题型、常见误区,常见设问角度与答题术语;注意区分易错、易混知识,力争消除盲点。并能够注意整合相关知识点,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让所学的知识系统化、立体化;还要根据艾宾浩斯遗忘规律,有计划地进行二次复习,巩固、强化所学知识。

二、注意归纳整合,做到融合贯通

在平时要注意对重点知识的归纳、整合和重组,争取做到融合贯通。例如,要正确回答“如何看待农产品价格变动带动市场物价的变动”,必须对导致商品价格变动的各种因素都有所了解,包括商品的价值、供求关系、货币本身的价值、纸币的发行量、国家的政策等。同时,还要注意归纳、整理重点考点典型题型的答题模板以及重点知识的学科内综合。如在《政治生活》中以政府为主体经常考查两类题型,一是政府为什么做某件事?二是政府怎样做某件事?政府为什么做某件事可从以下角度思考作答:1国家(政府)性质;2.政府宗旨和工作原则;3.政府职能;4依法行政、科学民主依法决策;5.自觉接受监督;6.政府这样做的意义;7.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8.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需要等。而政府怎样做某件事,一般可从以卜几方面进行分析:1.政府要切实履行职能;2.坚持政府宗旨和工作原则;3.依法行政;4科学民主依法决策;5.自觉接受人民监督;6.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从《生活与哲学》角度看,一般立足对人民利益的维护,考查唯物史观的知识,常见的设问方式是:政府这样做的唯物史观依据,一般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人民群众的地位、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等方面来分析。

平时注重重点考点答题模板的归纳,在考场上一旦遇到,就不至于于忙脚乱,顾此失彼。而且这样做不容易遗漏要点,会使我们的答案更加完整,也更容易得到高分。

三、认真选题演练,归纳方法技巧

做题,是掌握知识、提升能力的重要方法和途径。但有些考生不加选择,见题就做,爱搞题海战术,这是我们不提倡的。题肯定是需要做的,但在做题之前一定要认真选题,最好是选做一些近3年的高考真题,既达到训练的目的,又可以进一步明确高考题目的命题思路和方式。另外,做题训练要限时,不能随心所欲。每复习完一个单元要做一套检测题,检查一下自己知识点上还有没有疏漏,以便及时查漏补缺。同时要建立错题本,不定时的翻阅、浏览错题时要侧重体会,检视当初出现问题的原因,必要时回归课本,澄清正误。

审题不清、判断不准确、解题不规范是很多考生的软肋。做选择题要在审题的同时找出关键词和题目材料的主旨,通过“排误(表述不正确的)和排无(与材料无关的)”,选出表述正确的选项,再通过比较、对照,找出正确并符合题意的答案。做材料题时要认真审查材料中心和关键词,从设问的角度切入,找到材料与所考知识的结合点。观点和材料结合中要注意准确运用学科术语、热点问题中的关键词;组织答案时,要全面具体、重点突出,做到序号化、要点化、层次化、段落化。

四、注意积累时政,学习自命试题

高三政治最后冲刺阶段复习策略 篇12

一、复习要遵循的原则

1. 以知识框架为中心。

通过知识间的联系, 进行知识整合, 达到学生整体思维能力的提高, 是总复习过程中的具体目标。有很多基本知识点, 如果没有系统化, 学生容易产生知识的混淆和思维的混乱, 不知什么时候用。以框架为中心, 可将知识整合在一起, 可自行寻找答案, 加强知识运用能力并提升思维能力。

2. 把握主干知识。

最后阶段的复习时间是有限的, 学生的心态也比较紧张, 这时不宜过分注重细节。这一阶段学生的复习达到一定的程度, 知识点基本已经掌握, 越是过分注重细节, 学生会越觉得自己还有很多知识没有掌握, 原来已经会的知识也可能变得模糊。其实, 在政治考试中, 一个模块只考四道题, 我们主要考查的还是主干知识以及知识之间的联系。在有限的时间里, 我们应该把复习的中心放在主干知识上。

3. 拒绝“题海战术”。

越是邻近高考, 各地市的练习越多, 这时很多学生的复习到了一个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的“瓶颈”, 容易用做练习取代复习。适当的练习是必要的, 但大量的没有选择性的练习常常会做得越多错得越多, 错了再做, 做了再错, 陷入恶性循环之中, 不但不能起到巩固知识的效果, 还严重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所以, 我们要认真研究近年的高考和省质检题目中各个模块的题型, 有针对性地选择练习来巩固复习的成果。

二、复习的具体步骤

1. 把握知识之间的联系, 包括下级知识、

同级知识和上级知识, 将知识放在知识框架中理解。这在做“大包抄”类型的题目时很重要。我们在最后阶段的复习中切忌单个知识的读, 而要把知识联系起来。学生习惯性认为, 知识的联系就是向下延伸, 这就造成一部分学生挖的“坑太深”但“洞太少”。其实, 我们在把握知识之间的联系时除了考虑该知识内部的联系 (下级知识) , 还要以该知识为中心, 掌握该知识与同级知识和上级知识之间的联系。

以《经济生活》为例, 我们分别以价格、生产、分配、资源配置为中心, 分别寻找下级知识形成每一单元的知识框架, 如生产与生产关系、企业、劳动者、投资之间的关系, 复习单元内部知识之间的关系, 再将价格 (交换和消费) 、生产、分配作为同级知识, 复习单元与单元之间的关系。以资源配置作为中心, 在国际和国内市场上通过再生产的四个环节配置资源, 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在再生产的四个环节中发挥作用, 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这样就形成整本书的知识框架。

需要注意的是, 知识中心是可以变化的, 要看题目考查什么, 我们就可以什么为中心, 其他知识围绕中心, 为中心服务。如以宏观调控为中心, 这时下级知识是手段、目标 (可连接到第三单元的财政及其作用) , 同级知识是市场配置资源 (可连接到第一单元的价格、供求、竞争) , 上级知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可连接到科学发展观) 。这样, 我们可以得出:财政是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之一, 财政的作用就是宏观调控的作用, 在市场调节的基础上应该辅以国家的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可以调控市场上的价格、供求、竞争, 宏观调控要遵循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等等。这样原本看似零散的知识通过这样的“关系网”联系到了一起, 我们在考试过程中就能很清楚地知道我们复习的知识什么时候用, 怎么用。

2. 要学会“点数”。

在建立了知识框架后, 我们可以对其中的一些主干知识进行“点数”。很多学生在题目给定角度后, 不知道题目给的角度包含几个内容。比如, 《文化生活》的题中要求从“文化影响人”角度作答, 学生如果不懂得“文化对人的影响”包括来源、表现、特点、作用, 并从中选择符合题意的角度, 那么就很难拿高分。我们在最后一个阶段的复习不能像以前一样再一个个知识点细细过, 这是重复劳动。我们要抓住主干知识, 由粗到细, 回忆每个知识要求我们掌握几个知识点, 每个知识点是什么。这就是所谓的“点数”。如财政主要的知识点有3个, 分别是收入、支出、作用;科学发展观主要掌握2个知识点, 分别是内涵、贯彻落实;文化多样性主要是表现、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态度、传播;传统文化主要知识点有4个, 分别是表现、特点、双面作用、继承。通过这种“点数”的方式, 我们可以明确地知道我们现在所读的知识到底有哪些下级知识并且可以防止在回答“点对点”的题目时出现漏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决定自己点到哪里为止, 量力而行。

需要注意的是“点”要能“数得出去”, 还要能“数得回来”。如有的学生“数得出去”知道文化多样性表现在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 但当题目问道“为什么要展示文化遗产时”, 学生并不知道用文化多样性的知识来回答, 这就属于“数不回来”。所以, 我们在对知识进行“点数”时既要知道一个知识点往下有哪些知识点, 还要知道自己所读的知识点属于哪个知识的要求。所以, “点数”不意味着孤立知识, 而是将更多的知识联系在一起。

3. 要有针对性地选择练习, 巩固复习的成果。

复习的最后阶段, 可选择的练习很多。练习不是越多越好, 选择合适的练习不但有利于训练学生解题思路、语言表达能力、分析材料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熟悉知识框架, 并在已经构建的知识框架基础上让学生根据题目要求, 对答题所需要的知识点进行判断选择, 让学生在知识原理与题目之间找准切入点, 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 训练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思维。我们可以选择一些涉及知识点比较多、重在考查知识联系的练习, 不要怕学生某个具体的知识不会, 而要让学生学会碰到不会的考点时, 在已经会的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联系找答案。

4. 正确的解题方法是发挥复习成果取得高分的关键。

上一篇:城市建设中的文物保护下一篇:大学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