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区域地理复习策略

2024-05-26

高三区域地理复习策略(共12篇)

高三区域地理复习策略 篇1

地理高考关注区域性和区域特征, 高考地理试题主要以区域地图为载体来考查空间定位能力、提取有效信息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文字表述能力等。文综高考的瓶颈在地理, 地理的高考瓶颈在区域。在高考地理复习备考过程中, 一定要重视区域地理的高效复习。

一定

“定”是指区域定位。高考文综地理有关区域定位方面有以下趋势:一是根据经纬度定位, 以经纬网呈现区域, 要求根据经纬度对区域定位, 然后根据该区域有关地理特征回答有关问题;二是根据图中呈现的重要地理信息定位。在呈现的区域地图中, 利用重要的地理信息如河流、山脉、海陆与区域轮廓等地理事物的分布确定区域。平时复习要注重地理坐标定位、海陆位置 (轮廓) 定位、相对位置定位 (与周围地理事物在方向、距离上的比较, 确定其地理位置) 、面积、轮廓、形状定位。另外, 还可采取典型区域特征定位, 如气候特征、自然带特征、动物特征、土壤特征、河湖特征、地貌特征、人文特征等。特殊地理事物定位, 如代表性自然景观、文物古迹、现代建筑物、文化现象等。也可用图例、注记、比例尺等图中信息辅助判断定位。有些试题题中有特殊地名信息、文字提示信息也可辅助定位。

二比

通过对不同或相似的地理事物的对比和总结, 归纳共同性, 区别差异性, 可以使凸显规律性, 从而加强理解、加深记忆。

例:中国各区域的生态问题与国土整治比较:

三联

理清知识头绪, 抓住知识联系, 形成知识网络。抓住各地理要素之间联系, 是地理学科学习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在复习中要弄清每一个区域各种自然要素之间、自然要素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制约关系。这样才能真正理解整个区域特征形成的前因后果, 形成有利于记忆的知识结构和知识网络。如印度相关知识体系:

四挖

关于区域热点, 高考一般强调隐性渗透, 以某个区域热点或热点问题为背景或作为命题的切入点, 考查对地理基本知识的掌握以及地理基本能力的形成。复习时不能单纯记忆时地热点, 而要以热点地区或热点问题为背景, 充分挖掘相关的地理主干知识。

例:在复习有关热点区域海地的相关情况时, 要充分挖掘海地所在的中美洲的气候特点及成因, 板块构内容、农作物甘蔗的生长条件、农业区位分析、地理信息系统在抗震救灾中的运用等知识, 这样才能与高考的要求相吻合。

(1) 海地所在岛屿判断, 成因分类。

(2) B岛的气候特点及该种气候有利于甘蔗的生长的原因。

(3) (1) (2) (3) 的洋流名称。

(4) A岛东北部形成热带雨林气候的成因。

(5) 海地地震造成巨大灾难的原因。

(6)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对“现代地理信息技术在海地地震抢险救灾中的应用”产生了浓厚兴趣, 请你就这一课题帮助他们设计合理的方案。

五综

平时教学常把完整的知识体系化整为零, 分解成若干知识点进行分段教学, 结果常造成学生头脑中知识杂乱堆积, 难于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又由于人文地理现象复杂多变, 地区差异大, 地域性强, 其综合性表现得非常明显。因此在人文地理区位分析与评价时, 既要分析自然因素, 又要分析人文因素。复习时要重视在人地关系的层次上再加以综合, 同时还要从区域特征出发, 充分考虑地域空间上的地域性,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重视因地制宜观念的形成。

例:2009年全国卷Ⅱ第36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花卉消费的国际需求迅速增长, 北美、日本、欧洲、成为世界三大花卉消费市场。同期, 图4所示国家成为所在大洲第二大花卉出口国。 (1) 简述该国的地理位置及地形特征。 (2) 说明该国有利于花卉生长的自然条件。 (3) 概述该国发展花卉产业的社会经济条件。

分析:本题重点考查厄瓜多尔发展花卉产业的区位因素, 要求综合分析其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该国位于南美洲 (西) 北部, 赤道从北部穿过 (位于低纬地区或热带地区) , 西临太平洋。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 多高峰。 (地处低纬) , 雨量较充沛, (地势较高) 常年光照充足, 气候温暖, 年温差小。通过航空运输, 可以方便联系北美、欧洲等花卉消费市场, 该国 (为发展中国家) 劳动力成本低廉。 (政府决策) 推动花卉种植和出口。

在上例分析的基础上, 可再进行下表综合, 学生的记忆将更牢固, 理解将更深入, 规律将更凸出。

六模

建立模式图。模式图图幅简单、空间结构清楚、规律显示直观, 有很强的代表性, 应用范围广泛。充分利用模式图, 建立合理而简捷的应用方法, 对培养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大有裨益, 容易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和目的, 对提高学习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如河流洪涝灾害的成因分析模式图:

河流洪涝灾害的成因分析方法主要是从自然原因 (水系特征、水文特征、气候特征) 与人为原因 (植被破坏、围湖造田) 两大方面进行分析深入。

例:长江洪灾的原因: (1) 自然原因。水系特征:流域广, 支流多;含沙量较大;中下游平原地区河道弯曲, 流速慢, 水流不畅。水文特征:流经湿润地区, 降水丰富, 加上汛期长, 水量大。气候特征:流域内普降暴雨时, 南北支流同时进入汛期, 水位猛涨。 (2) 人为原因。乱砍滥伐, 植被破坏, 水土流失;河床抬高, 河道泄洪能力下降;围湖造田, 泥沙淤积, 湖泊萎缩, 调蓄能力下降。

七推

推理能力是由一个或几个已知判断推出另一个未知判断的思维形式。地理推理能力指学生在掌握地理材料的基础上, 运用地理理论知识分析、判断和解释地理原理的能力。分为地理演绎推理能力、地理归纳推理能力、地理类比推理能力。区域地理中的推理要求学生在对某些区域地理事物已形成概念的基础上, 推理得出另一些类似的区域地理事物。它需要学生在掌握区域地理材料的基础上, 运用地理知识进行分析、综合, 确定地理特征, 解释地理成因, 是对地理信息加工, 从而促使信息增值的过程。

例:当掌握了东部季风区的南北差异主要由纬度高低不同造成的这一原理后, 再分析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东西差异 (距离海洋远近不同) , 青藏高寒区的垂直差异 (海拔高度不同) 时, 就能推理出来。

区域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采用的区域案例材料要有直观性、趣味性、时事性、典型性, 便于学生感知。二是平时教学中注意让学生尽可能多地积累地理素材, 形成一定的地理素养。三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方式, 养成归纳整理的习惯。四是教师上课要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思考与讨论的时间。五是教师自身也要注重推理能力地自我培养, 并在分析案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八说

重视说题的作用。说题主要包括五个环节:说条件、说思维、说策略、说注意、说规律。说条件是基础, 说思维是关键, 说策略、说注意是重点, 说规律是目标。当然首先要选好题。这个题是高考真题, 典型题, 包含复习的主干知识。要注重说出考查的知识点并尽量说出考查意图;要说出说出思维的过程及依据, 解答所必须的步骤, 包括所有运用的地理原理与规律等;要说出解题时应注意的事项, 包括应用范围问题、知识运用问题。最后形成概念、掌握规律, 达到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付诸应用的最终目标。

摘要:地理高考关注区域特征及成因的考查, 高考地理试题主要以区域地图为载体来考查学生的各种能力, 区域地理的高效复习有赖于“定、比、联、挖、综、模、推、说”八个方面。

关键词:区域地理,有效复习

高三区域地理复习策略 篇2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策略

侧重主干知识

结合高考来看,近几年的文综试卷中地理部分立足于考查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规律、基本技能,突出了对地理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几乎每年都会把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气候、洋流、农业生产的条件、城市化、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我国不同地点降水量及其季节变化的原因,城市形成的区位因素等地理学科的主干知识体系作为主要考查内容,这些都是大纲要求考生掌握的重点知识,没有一道超纲题。

从近几年的文科综合试卷中的地理试题来看,高考考查的主干知识包括:时间的计算;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特别是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影响天气的天气系统:锋面、气旋与反气旋;气候的形成因子、气候类型的分布、气候特征和气候类型的判别;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影响、内外力作用与地壳的变动,地壳物质的循环,河流的补给与水文特征;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农业的区位因素;工业的区位因素;城镇的规划与布局、城市化及其问题;人口迁移;文化扩散;旅游资源的评价;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等等。

对这些主干知识的复习,考生要准确地理解其内涵和外延。搞清每个知识点的来龙去脉、适用范围和条件;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疏通每一个知识点。还要对重点知识进行系列整理,理清知识间的横向关系和纵向联系,逐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框架,形成知识网络图。

抓住图表

图表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其突出特点是将“空间概念”或“可量化”的地理事情用直观形象的形式表现出来。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最突出的特征是大量运用多种地图、图表、照片、图片来表达空间的概念和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联系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由于便于考查考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思维分析能力,在近年的高考文科综合试卷中,往往把地图和图表作为表达和联系地理、历史和政治这三科知识的信息载体,所以地图和图表往往是学科内或者跨学科间综合题的切入口。

针对高考重视图表考查的特点,地理第一轮复习中,考生应有针对性地加强阅读、分析地图和地理图表的能力训练。可有计划地每天用教材中的地图和相应的地图册复习、练习,运用图图互变、文图互变、图表互变转换思维角度,推导地理规律和原理。

建议考生将对图表的复习分为三个部分:

一是等值线图,等高线、等温线、等压线(面)、等盐度线、等降水量、等震线、等潜水位线等。这类图有许多共同点,所包括的信息也丰富,是地理试题考查的重点;譬如等值线图就在历次高考中多次出现。考生不妨从怎样绘制等值线着手,搞清图形的来龙去脉,分清图中等值线的分布规律,通过分析掌握图形所要表示的地理事物的特征,再联系所学过的地理知识进行阐述解题。

二是统计图表。它往往反映某些要素的数值特征和相互关系,要学会统计图表的分析方法,特别注意不同要素之间的联系。

三是区域地图。地理学科内综合题往往以区域图为载体,从不同角度设计问题,如果考生不能正确判断区域位置,就无法答题。

通过本轮复习,考生应能做到熟练解读各种比例尺的地图及地形剖面图,并能在图上填绘主要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分布区;熟练使用和说明各种等值线图、示意图、景观图像、各种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的统计资料和图表等,并能根据要求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只有通过各种读图、填图、绘图、分析示意图等题型训练,才能提高应变能力和地理综合思维能力。

训练答题规范

在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的习题训练中,考生要格外注意解题技巧的培养,注意养成使用规范地理术语、正确书写、仔细审题等良好学习习惯,注重方法,突出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其次,考生要学会建立试题与教材的联系。在读书时,要思考所读内容可能如何出题(即从书中读出试题来,将教材试题化);在做题时要知道该题是考查教材中什么地方的什么知识(即在教材中找答案,将试题教材化)。

关注热点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特征之一就是题目与现实生活的紧密结合,很多题目是以热点、焦点问题作为命题的背景材料或切入点来创设问题情境的。对热点问题的关注不妨从现在就开始。

目前地理与现实生活有关的热点、焦点问题主要有:人口的过度增长与人口迁移、城市化、水土流失、沙漠化、全球变暖、臭氧层空洞、大气与水污染、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生态灾难、西部大开发、三峡工程建设、北京绿色奥运、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地区冲突(如中东)、台湾问题、伊朗朝鲜核问题,等等。

对这些是世界和我国已经、正在或即将发生的重大事件,考生应有一个基本的、正确的认识,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阐释和评价当今热点、焦点、重大社会问题及人类面临的诸多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在复习中应把重点、热点、焦点问题当做专题式“问题化”处理,弄清这些问题发生的地点及背景,注意这些热点问题与课本主干知识的密切结合,把握其因果缘由及其影响,使热点问题重点化。凡与热点有关的问题,即使本来不是学科的重点知识也要掌握。

地理高三复习的七种方法

一、回忆式自我检测法

在复习中,常常发现这么一个现象,老师安排学生自己看书,往往学生就是把教材从头到尾浏览一遍,结果,考试中考查的一些基本知识点,比如“宇宙空间的特点为辽阔、高真空、强辐射、失重”,大部分学生却总是选择错误的选项。这说明学生看书后并不知道自己是否掌握了。那么,这就需要学生在看完每一章节后,合上书本,仔细回顾一下,所看过的主要内容,自我检测,如果不大清楚,则需要再次查阅。并且,地理知识点多的这一特点也需要学生有一个好的知识点检测方式。

二、比较法

比如,在复习天气系统时,我们可以把冷锋与暖锋的概念、图形、符号、过境前时后的天气等做比较;复习气候类型时,可以把各类型气候的分布、成因、特点做比较;复习区域地理时候,可以把岛国英国和日本的一系列地理特征做比较。还有,把东南亚、非洲、中美洲的热带作物做比较。总之,只要善于挖掘,总会发现有许多相似的地理事物。通过各项特征的比较,我们能够更好的把握比较对象的相同特征与不同特征,从而达到熟练掌握这些知识点的目的。

三、图像图形记忆法

在地理这门学科中,地图是大量地理信息的载体。并且,地图是非常形象化和直观化的地理知识。我们通过地理图像图形,可以很好的掌握许多的地理知识点。比如,亚洲季风包括很多的知识点,但我们只需要记住亚洲季风的冬夏季风两幅图,就很容易的掌握冬夏季风的各自成因、源地、风向、性质、影响地区等。地质构造对于许多同学来说也是个难点,特别是背斜和向斜,实际上一幅褶皱示意图就能解决两者概念问题。还有海洋表层盐度随纬度变化的规律也可以通过一幅“马鞍型”图来掌握。图形记忆能够很好的简化地理知识点,减少我们的记忆强度。

四、总结归纳法

在复习过程中,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要比掌握大量具体的零散地理知识更具价值。

在知识整理加工的过程中,伴随一系列思维活动,如分析、判断、归纳、演绎、比较、分类、总结、概括、推理等,可以说这个过程也是思维综合训练的过程。经过这一过程可以加深知识的理解、强化记忆,同时也可以发现问题、弥补漏洞、纠正错误。总结归纳常常采取的方式是绘制知识结构图。比如,高一上册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主要知识点可以归纳成如下知识网络,形成知识体系。

五、口诀法

在地理学习中,我们会发现,如果把许多地理规律总结简化成一些简单的口诀,会使一些重要的知识点简化。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描述极点俯视图中南北半球自转方向,可以总结为“北逆南顺”;概括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的流向可以用“夏顺冬逆”;可以用“凸高为低,凸低为高”,来总结等值线图中弯曲部位与两侧数值的高低差别。

六、疑难知识点摘录法

在考试中,会发现许多学生都会错在一些难记忆的知识点上,并且这种错误反复出现。那么可以要求学生把自己觉得难记的重要知识点及相应图表专门摘录在笔记本上,时常查阅,反复熟悉。常见的,比如,冬春小麦的种植和收割季节,世界大洋表层洋流分布简图,有关两分两至日的昼夜长短及正午太阳高度规律,全球大气环流示意图,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对比,此外,在区域地理中需要摘录的知识点更多,这需要学生自己在平时及时的整理归纳。

七、配套专题练习法

许多学生在复习中总是一味埋头看书,记忆知识点,不愿意做题,结果每次考试都很不理想。复习中通过各种方法掌握知识点,最终都是为了学以致用,能够解答问题。实际上,做题是巩固和检测所复习知识点的一种最好方式。在每复习一个考点之后进行相应的专题训练,运用刚复习到的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既复习巩固了知识点,又培养了解题能力,提高了整体综合素质。并且这种解题能力的培养要贯穿于整个复习过程中。

高三地理的五种题型

1、区位条件分析型解答题

题型:评价区位选择是否合理、判断影响区位布局的主导因素、分析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评价地理事物的区位条件。

2、分布规律应用型解答题

题型:利用太阳辐射分布推导地理、气压带和风带分布规律的应用、世界气温水平分布规律、运用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分析地理现象、利用洋流分布规律解释地理问题、结合版块分布解释地理问题。

3、区域综合分析型解答题

题型:以区域为载体考查地球的基础知识、以区域为基础考查地理分布规律、通过区域资料考查区域特征、对比两地区域特征的异同、分析区域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4、基本技能型解答题

题型:以地图为载体考查地图基本要素、以图表为载体考查统计和计算、设计研究性情境考查实践技能。

5、与现实问题综合的解答题

高三地理复习策略 篇3

一、目标具体化

近年来,高考地理试题着重体现“准确地测量考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具有的学习能力,科学地反映考生的学习潜质和潜力,有效地区分考生的真实水平”的考试目标,因此应该认真研习考纲,力求明确考纲规定的知识范围和能力要求,真正领会考试说明的精神实质即真正明白能力立意的指导思想,在复习时也就不会一味地求难求偏,而更注意夯实基础和重视地理学科的基本技能的训练,知识的全面复习就不会受到冷落,能力的专项复习和专项演练也就会提到应有的高度。

应该强调的是,复习时一定要重视对《考纲》和高考试题的研究,以便牢牢把握高考导向和命题趋势,并把《考纲》中的十项能力要求特别是摄取有效信息能力、读图绘图能力、空间定位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文字表述能力等渗透到复习的全过程,并进行针对性的能力专项训练和全面训练,如此,在以能力型和应用型为命题方向的试题面前,也就能够游刃有余了。

二、知识的结构化

高考地理试题一般通过大量引用课外知识和丰富的社会素材,形成新的问题情景,构成新的问题角度,从而考查学生的学科能力。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其考查的落脚点依然是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

因此复习时必须将基础知识进行充分的理解与识记,并让学生熟悉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来形成他们自己的知识体系,以应对高考。必须重组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从庞杂的知识系统中,形成自己的知识与线索。现将地理学科知识的复习体系整合为以下几个专题:

等值线图判读及其地形剖面图的绘制、经纬网图判读及其比例尺运用、地球运动图判读及其区时和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天气与气候要素图判读及其绘制、海洋与人类活动、水与社会发展及其中国的调水工程(如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地质地貌和生物土壤、资源和环境问题及其可持续发展、能源与社会发展及其中国的跨地区能源调配(如西气东输工程、西电东送工程)、人口和城市问题及其解决途径、人类的生产活动和地域联系、区域发展及其中国国土的整治与开发(如西部大开发)、世界重点地区和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高考典型题型分析与解法提炼。通过这些知识专题复习,有利于学生熟悉知识间的有机联系和内在的逻辑关系。

三、思维的程序化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反思和归纳在思维中和知识掌握中的一些得失,特别是要对解决问题中的思维方法、思维方式、思维习惯进行纠正与培养,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学会正确的思维流程,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例如:等值线图是高考必考的常见图式,主要有等高线、等深线、等压线、等温线、等降水量线、等太阳辐射总量线、等盐度线图、等PH值线图、等震线图等图形。

在复习过程中应该对等值线图的判读进行归类总结,以便掌握判读等值线的思维流程:1明确和判断等值线所反映的各种地理要素;2分析等值线走向、疏密、弯曲、闭合中心、数值大小及排列方向等所反映的地理含义及其递变规律;3对等值线分布特征和递变规律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4结合地理知识并将等值线图反映的基本规律来解决实际问题。

四、训练的简约化

从近年来的文综卷地理试题可以体会到,试题都以新的情境呈现出来。因此在今后的复习中应该认真选取高质量试题,进行有针对性的限时解答和临场演练,要通过这种有效训练来“练思维、练方法、练心理、练规范、练速度、练感觉”,并在演练过程中特别来悉心领悟试题的知识价值、思维价值、能力价值,从中及时总结解题的经验教训,认真感悟“提高思维技能和技巧”的过程和效果,以期从中受到启发和启迪思维,从而能够加深对考纲的理解,更加熟练地掌握解题的方法和最大限度地提升训练的效果。

试题的另一突出特点是联系实际,关注热点问题,体现了人文科学的社会功能。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和学生死记硬背的地理学习方法造成了高中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缺失。

高三地理复习策略 篇4

一三轮复习策略

三轮复习法将高三的复习时间大致分为三段, 每段时间里的复习目标各有侧重, 时间长短也各不相同。任课教师应有详细的课时安排计划, 第一轮复习为高三上学期, 一轮复习计划应该明确以下内容:教材主干知识内容复习、双基技能要求、练习配置状况, 主要目标是基础能力过关。在第一轮复习阶段, 应立足课本、打好基础, 把每一章节的知识点以纲要的形式进行总结, 形成知识体系, 引导学生读图、用图, 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要求学生做到图文结合, 能进行图文转换, 逐步提高读图、析图能力。这样学生就可以在复习过程中迸发出新思想, 创造性地进行复习。第二轮复习从三月到四月底, 二轮复习安排应该明确以下内容:专题目录、子目录、专题练习规划, 主要目标是综合能力突破。复习过程中, 如果一遍又一遍地复习, 学生就会产生厌学情绪, 而且时间也不够, 重点也不突出, 如果利用专题复习的形式, 学生的兴趣就会被调动起来, 又有新鲜感。专题复习, 教师应根据知识的重点、难点、运用等从多角度、全方位联系, 使学生对某一地理问题有一个全面、系统和完整的认识, 使各知识点形成一个知识体系。在二轮复习中要加强答题方法的归纳和总结, 事实上, 许多综合题的回答都是有模式可以借鉴的, 在学习高中地理的原理时, 我们常常会以某一地区的情况作为案例, 对这些案例的分析过程, 事实上就是“建模”的过程。高考过程中, 虽然不会考到相同的案例, 但一般会考到相应的模式, 在平时的练习过程中, 逐步总结、积累一些常用结论, 会少走许多弯路、节约大量宝贵的考试时间。第三轮复习从五月初到五月底, 三轮复习计划应该明确本学科常规热点, 主要目标是提高应试能力。学习知识的目的是运用知识, 寻求人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 就是为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加强地理教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高考考查热点问题, 一般以社会热点为背景材料, 进行学科间的综合考查, 新闻热点、焦点论坛往往是高考命题最好的素材, 我们应寻找与地理相关的内容, 充分挖掘其中的知识联系, 使社会问题与课本知识纵向、横向比较, 做到融会贯通。地理新教材从内容上也突出了地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高考改革的特征之一也在于贴近生活, 这就要求我们在复习中要有意识地关注世界、关注社会, 去接触、去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热点和焦点, 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地理时事热点问题、生活中的地理问题都是地理学科非常关注的问题, 也是历年高考命题的理想切入点, 因此我们要时刻关注这些问题, 分析生活中地理事物 (现象) 的形成原因、学会发现时事中隐含的地理信息, 提出某些问题的解决措施。

二知识点的复习策略

自然地理知识较难, 偏重原理、规律的运用, 要求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运用图形知识的结构, 提炼能力要求和具体方法;精讲精练, 通过典型题和变式图, 结合区域实际, 加强应用原理和方法的训练。自然地理是高三地理复习中的重点和难点, 这部分内容贯穿五大地理规律, 即地球运动、大气运动、地壳运动、水体运动和地域分异规律, 考生在复习中应以这些规律为主线, 对主干知识进行梳理, 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 试题将会越来越脱离教材, 试题将会为考生提供全新的情境、全新的素材, 要求考生调动头脑中储备的知识、根据学习教材而产生的经验, 对新情境和素材进行分析、加工, 甚至于还要加上自己的推理, 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即对考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求将会提高。由于图表能够较好地体现地理学科特色, 灵活地考查考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因此在复习时, 要认真对待课本中的每一幅图, 不仅要理解图中所蕴藏的知识, 还要掌握绘图的原理和读图的一般方法。此外, 对于教材中的一些结论、规律, 如果能够用图表进行表述的, 不妨将之转化为图表的形式, 只有这样, 拿到专门为高考设计的新图时才会得心应手, 解题能力才会逐渐提高。高考加强了对学生能力的考查, 而能力的发展必须依赖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积累, 从近几年高考试题来看, “双基”在命题中起了重要作用, 地理基础知识的训练、基本技能的培养是教学中的两个基本点, 试题对基本知识有一定的要求, 复习应要扎扎实实不能求快, 教师精讲, 发挥学生主动性, 对概念、原理、方法论区分透彻。不管试题的背景材料、问题立意、设问角度多么新颖、多么深, 其答案的知识落脚点都必然落在基本内容或理论范围内, 没有扎实、全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很难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能力。

人文地理知识理解不难, 偏重观点、方法的运用, 要求结合实际进行评价与反思, 但内容散, 不容易抓住重点, 需要记忆内容多。人文地理强调宏观整体分析, 此部分复习方法与策略要抓住下面几点:以实际问题作为切入点, 统领人文地理知识;结合区域特征, 善于进行对比分析;拓展知识面, 适应现实中人文地理内容的迅速发展;加强逻辑推理, 学会科学表达。复习人文地理应重视对区位因素的分析, 人文地理包括五大区位因素, 即农业区位因素、工业区位因素、城市区位因素、交通点线区位因素和商业区位因素。通过比较, 找出其共性:都受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 其中自然因素是基础, 社会经济因素是决定性因素。自然因素包括位置、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自然资源等, 并且各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人文因素包括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工农业基础、科技等;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又是相互影响的。同时, 还要比较其差异:农业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突出, 工业受经济因素、劳动力因素和技术因素与环境因素的影响更明显;城市是由人类居住地逐渐演化形成的, 所以适合生活、生产的自然条件和影响因素不断变化是其特征;社会经济因素对交通线路选择的决定性更突出, 同时直接受自然条件中地质、地貌、气候、水文的影响及技术的保障作用也很明显。在区位因素的具体分析中, 应注意运用“从一般到特殊”的方法。高考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提高了, 着重考查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的综合能力, 强调运用所学原理去分析、评价和解决实际中的自然和人地关系的能力, 在平时教学中, 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地理事物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 掌握地理事物的发生、发展、变化原理以及地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原理。在复习中应认真分析各知识的连接点, 加强知识迁移, 构建具有内在联系的知识体系, 给学生以综合的思想意识和思考的多角度, 培养学生综合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区域地理复习重点采用以图表为载体的学习方法, 因为区域地理部分偏重地理事物的空间定位、图表的判读技能、基本概念的理解运用。应着眼于区域空间定位、地理空间定位的基本方法:依据地理坐标定位;依据相对位置定位;依据典型特征定位;依据面积、轮廓和形状定位;依据气候、地形、植被、动物等自然特征定位;用图例、注记、比例尺等辅助信息定位;用题目中的文字提示信息辅助定位。区域地理要求学生在脑海中具有地球模型, 有经纬网构成的易于定位和描述相互位置关系的模型, 复习要求学生不仅要关注地表的自然要素, 还要关注这些自然要素影响下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自然人文地理要素的关联成为学生地理思维的主线之一。应当做到当一个经纬坐标点给出的时候, 学生的地理思维会反映出这一点的位置, 关于这一点的其他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特征会源源不断地展现出来, 甚至进一步深入的相关分析和预测也会形成。区域地理体现了地理学科的区域性特点, 是地理学科的基础和重要内容, 也是近年高考的重点。尤其是在综合题中, 以区域地理知识为高考试题的背景材料, 联系相关的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 将考生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中去, 体现考查考生应用能力的要求, 而区域空间定位是顺利答题的“敲门砖”。新课标高考必将加强对考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考查, 改变过分拘泥于课本的传统命题和答题方式, 命题时会为考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意境, 让考生的思维不过多地受到限制, 给考生留下一个相当大的答题和发挥空间。在复习时, 要注意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三教学策略

1. 师师合作、师生相长

教育是一种合作性的事业, 教师工作方式上, 合作是第一位的, 教师之间互相尊重, 取长补短、相扶相帮, 可以使原有的观念更加完善和科学, 使每个人的优势整合为集体的智慧, 从而提高整体教学水平。教师与学生要建立和谐的关系。高考目标能否实现,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生沟通情况, 没有和谐的师生关系, 就不可能真正达到预期的高三目标。教师的师德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 只要老师处处为自己的学生着想, 就能引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和动力, 师生的目标才能一致;只有老师不断地激励, 才能使学生产生自尊、自爱、自信, 师生间有亲近感、信赖感, 才能促进师生间思想、情感的交流, 从而创建良好的教学活动氛围, 进而促进预期目标的达到。

2.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复习阶段, 应改变过去“一堂言”的教学方法, 切实贯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地理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利用已有的知识作为新知识的增长点, 不断对地理知识进行加工和转化的过程。特别注意平时一定要训练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 对于具有挑战性和思考价值的问题可以给出几分钟的课堂时间让学生独立的思考一下。那样能让学生进入一种积极亢奋的状态, 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索热情, 从而也更有利于唤起学生已有的经验, 促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和发展。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发现问题、寻找方法、总结规律。

新课程推行以来, 合作学习的理念不断深入人心, 鼓励合作学习, 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 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合作学习能让学生学会在共同的任务下, 进行明确的分工, 对各成员分担的任务进行加工、整理, 对活动的成效评价, 它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让他们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在生活中学会合作。现在的高考题都有开放性的试题, 那么我们在平时讲课时就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让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思想。“给”只能给死的东西, 而“导”却能激活活的源泉, 关键在于教师怎么教、怎么去引导。

以上是我对高三地理教学及备战高考策略的整理, 也是对高三如何复习地理的反思, 以期对后来者有用, 同时也希望同仁提出宝贵意见, 使以后的高三教学更加有思路、更加有成效。

参考文献

[1]肖成全、刘芳编著.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教材·有效教学[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2]徐艳.地理教学中的小组学习与独立思考[J].地理教学, 2009 (11)

[3]陈立新.区域地理复习备考策略[J].综合能力训练 (高中生地理) , 2004 (6)

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策略 篇5

丁礼兵

剖析近三年高考的“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试题,我们可以从分数上看出地理学科的三分天下的不容忽视的态势。由于高考试题的考查目标是追求更高层次上的对知识的“整体把握”与“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故表现出强调“问题立意”、突出“通识教育”的理念特征。我们也可以从试卷上分析出地理学科的举足轻重的地位:为综合命题提供广泛的素材──全球性的与区域性的问题;为综合命题提供地理学科之主线──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为综合命题提供综合思维的能力框架──综合分析之方法论。地理学科重要性的突现,使我们更应注重该学科高三第一轮复习的质量。

一、统揽全局、突出重点

目前大多数地理综合复习课的基本教学程序为:首先进行专题知识的全面梳理,其次是典型例题讲解,最后是少量随堂训练,可以用“专题”、“系统”、“全面”、“少练”四个词组来概括。然而地理学科内容多,考试范围广,“求全”、“求保险”的复习思路,似乎面面俱到,但实际上只能是浅尝辄止,最后什么都不能落实。“求全”的复习过程必然挤掉“能力训练”这一重要环节,考生吃的多为“夹生饭”,综合能力培养是建立在不扎实的根基上的。所以,与其“求全”导致不落实,不如化繁为简,突出重点、难点,就某些核心问题举一反三,不断训练,或许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现在一套综合能力测试卷的有限题量,使得命题者一般会从核心知识与能力上设计题目。考生若能将地理学的核心问题真正领悟并能熟练运用,就能以不变应万变。

地理科的考试以高中地理必修教材的内容为主。高中地理知识的核心应围绕“人地关系”这一主线。譬如高中地理第一单元“宇宙环境”的核心是人类生活的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以及地球的形状、质量、自转与公转运动所带来的昼夜更替、地方时差、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的更替和五带的划分。尤其是地球运动带来的自然现象更是与人类的生活、生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至于诸如恒星与星云、彗星、流星等恐难进入核心之列。从近三年“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试卷中可以看出,第一单元中的日照图判断,昼夜长短的判别,正午太阳高度、地方时、区时与日期的计算等一些与人类生活、生产有关的问题一直是高考命题专家们眷恋的情结。再如第三单元“海洋环境”,从历年高考试题来看,曾多次涉及海水的盐度、洋流,如2001年的文综选择第12题,2002年的文综选择第11题。我们在复习第三单元时,应明确其核心应该是海水的温度、盐度、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洋流的成因等,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海洋环境问题则可暂不列入核心部分。初中地理知识的核心应以“常识性”为标准来衡量。譬如中国地理中,基本的国情与区域差异,尤其是秦岭──淮河一线南北的地理区域差异、东部沿海地区与西部内陆地区的地理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上的宏观差异应属于“常识性”知识,这里也应包括具有“全国意义”的大地形区(如主要山脉、四大高原、三大平原、四大盆地、主要丘陵)、大江大河(长江、黄河、珠江、海河、松花江、淮河、塔里木河、京杭大运河等)、大城市(我国首都、我国最大城市、东部沿海开放港口城市、长江沿岸主要城市、陇海—兰新沿线的主要城市等)等的空间位置及主要特征,而小范围的省区内的地理环境特征差异,似不宜列为核心。在世界地理中,应该主要掌握有“世界意义”的常识性知识,如世界气候类型的复杂多样,但由于温带的大陆东西两岸为人类分布的密集地,因而大陆西岸的温带海洋性气候与地中海气候,大陆东岸的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无疑应当重点掌握。又譬如世界国家那么多,恐怕只能将在世界经济发展与格局中影响较大的国家列入核心国家之列,如世界面积较大的前六位国家、世界上的“亿人大国”、各大洲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联合国常任理事国、欧共体主要成员国、世界主要金融中心所在国、世界目前主要资源(煤、石油、天然气、黄金、金刚石、森林、水能、太阳能、铀矿等)分布的国家、世界环境问题严重的地区、世界一些局势不稳定地区等。

考生在复习时,应注意妥善处理好高中与初中地理知识间的关系,应以“人地关系”为主线。在理论上以高中地理为线索,结合复习初中地理的相关区域,从而在复习时纲目分明,纲举目张。比如,在复习第二单元“大气环境”中的“气候的形成和变化”时,可以首先理清高中地理教材中的气候形成因子、不同气候类型的气温特点、降水状况等基础理论,再结合初中世界地理中的具体国家、中国地理中的不同区域进行分析对比,理论联系实际,增强理解运用能力。

二、紧扣图表,注重分析应用能力的培养

图表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其突出特点是将“空间概念”或“可量化”的地理事情用直观形象的形式表现出来。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最突出的特征是大量运用多种地图、图表、照片、图片来表达空间的概念和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联系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三年的高考文科综合测试中运用了大量的地图和图表。2000年有6幅,2001年有15幅,2002年有6幅,2003年有8幅,2004年有3幅图2个表格,2005年有7幅地图,几乎题题有图,其中有地理学科的综合用图,也有政治、历史、地理学科交叉综合题用图。试题把地图和图表作为表达和联系三科知识的信息载体,所以地图和图表往往是学科内或者跨学科间综合题的切入口。因为将新颖的图表材料设计成题,一方面可以引用地理学最新的研究成果,避免试题雷同和猜题押宝;另一方面有利于考查考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思维分析能力。

在地理应考中特别强调熟练解读各种比例尺的地图及地形剖面图,并能在图上填绘主要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分布区;熟练使用和说明各种等值线图、示意图、景观图像、各种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的统计资料和图表等,并能根据要求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在复习时应注意运用图导法建立各章节之间的知识结构,运用图解法将提供新材料、新情境的文字式选择题进行迁移突破,化难为易;运用图图互变、文图互变、图表互变转换思维角度,推导地理规律和原理。平时复习中,首先要认真地读好书及配套图册中的每幅图表,弄清图表的基本构成要素及绘制方法,图表所要表现的地理事物特征是什么,以及此类图表还可以表现哪些其他的地理要素以及此类图表的一些变式。譬如等值线图是在历次高考中多次以各种面孔出现的地理图。

我们在复习中可以从怎样绘制等值线着手,搞清图形的来龙去脉,分清图中等值线的分布规律,通过分析掌握图形所要表征的地理事物的特征,再联系所学过的地理知识进行阐述解题。如最常见的等高线地形图,我们必须在图廊范围内,分清该图的比例尺,明确图中范围的大小,由等高线的稀密、弯曲方向确定坡度的陡缓、坡面的类型,再根据图中其他信息进行分析解题。我们只有通过各种读图、填图、绘图、分析示意图等题型训练,才能提高应变能力和地理综合思维能力。

三、关注热点,拓宽视野

“社会焦点与热点问题永远是地理高考试题的主旋律”(张亚南/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特征之一就是题目与现实生活的紧密结合,很多题目是以热点、焦点问题作为命题的背景材料或切入点来创设问题情境的。譬如2002年黄河泛滥的成因,第41题是国际社会关注的“阿富汗问题”、“东突问题”、“克什米尔问题”的巧妙体现,图

1、图2两组7个小题则情系西部,以开发西部立意。所谓热点问题,即重大的政治、经济、社会、科技、自然、环保等问题。我们要把握热点就要增加阅读量,平时注意阅读如《半月谈内部版》、《人民日报》等报刊,同时随时查阅地图,搞清事件发生地点。在读、听、看中思考,在思考中读、听、看,所谓“处处留心皆学问”。

目前地理与现实生活有关的热点、焦点问题主要有:人口的过度增长与人口迁移、水土流失、沙漠化、全球变暖、臭氧层空洞、大气与水污染、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生态农业、台湾、西部大开发、三峡工程建设和百万移民、城市化、北京申奥、地区冲突如中东、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和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等等。这些是世界和我国正在或已发生的重大事件,我们应有一个基本的、正确的认识,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阐释和评价当今热点、焦点、重大社会问题及人类面临的诸多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在复习中应把重点、热点、焦点问题当作专题式“问题化”处理,弄清这些问题发生的地点及背景,注意这些热点问题与课本主干知识的密切结合,把握其因果缘由及其影响,使热点问题重点化。凡与热点有关的问题,即使本来不是学科的重点知识也要掌握。

四、强化训练,模似实战

高考区域地理试题的复习策略 篇6

一、构建“心理地图” 准确区域定位

【试题重现】

例1:(2013年海南卷1~3题)

图为某半岛地形图。读图,完成1~3题。

1.该半岛火山活动频繁,是因为受到( )

A.太平洋板块张裂的影响

B.印度洋板块张裂的影响

C.印度洋板块挤压的影响

D.太平洋板块挤压的影响

2.当地居民稳定的用电来源于( )

A.地热能 B.风能C.水能D.太阳能

3.7月份该半岛可能出现( )

A.冰川与岩浆相映 B.极昼

C.成群的企鹅 D.台风

【试题分析】 本题根据经纬网、陆地轮廓和海陆位置进行区域定位。确定该区域位于纬度较高的太平洋西岸的俄罗斯勘察加半岛,是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挤压的消亡边界。消亡边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多火山地震,地热能丰富。因为该区域所处纬度位置较高,所以气候寒冷,夏季气温较低,会出现冰川与岩浆相映的景象。从纬度位置来看,该地不在北极圈以内地区故没有极昼现象。而且此处纬度高不受台风影响。

【试题重现】

例2:(2012年四川卷第39(1)题)

发展农业需因地制宜,亦需科技创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某区域耕地分布图。

(1)分别归纳图中甲、乙两地形区种植业地域分布特点,并分析各自特点形成的自然环境原因。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区域定位能力及区域特征对农业地域分布的影响的理解。根据经纬网、河流湖泊形状以及山脉走向进行区域定位。甲地位于塔里木盆地,种植业主要分布于盆地周围的山麓地带;乙地位于青藏高原,种植业主要分布于藏南河谷地区。

浙江省高考《考试说明》中提出的地理考核目标与要求之一: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从上述几道高考试题中不难发现,区域定位是信息解读、试题解答必经的一道坎。如果我们连最基本的区域位置都无法确定,接下去一系列问题解答可能就无从下手。所以,在复习区域地理时,我们首先要指导学生跨过区域位置这道坎,在此基础上再分析、推理地理特征和成因。

那么如何根据区域地图进行准确定位呢?

【复习策略】

首先,帮助学生构建“心理地图”,做到“手中无图,心中有图”。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构建。

(一)引导学生熟悉重要经纬线经过的区域

通过经线和纬线进行区域定位是最为准确的定位方法。所以,在复习区域地理知识的过程中,让学生记住一些特殊经纬线经过的区域是关键。

(1)纬线:0°,南北回归线,30°N,40°N,南、北极圈等。

(2)经线:0°,30°E,60°E,90°E,120°E,120°W,90°W,60°W等。

(3)经纬线交汇点:(30°N,30°E)尼罗河入海口,埃及开罗附近;(60°N,60°E)大洲分界,乌拉尔山脉;(30°N,120°E)长江入海口附近;(30°N,90°W)密西西比河入海口附近;等等。

(二)熟悉重要地理事物的轮廓、形状和走向

国家、地区、海峡、岛屿、半岛、三角洲都有自己的轮廓,河流、湖泊有自己的形状,山脉、河流、铁路也有自己的走向。例如,意大利半岛像长筒高跟靴、伊拉克国家像芭蕉扇、黄河则像个“几”字形等。因此,熟悉这些在地理位置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地理事物的轮廓、形状和走向,可以帮助我们确定小尺度范围的区域图。

(三)让学生记住重要地理界线的位置

(1)世界地理:七大洲与四大洋的分界线、六大板块分界线、各大洲主要地形区的大致分界线。例如,乌拉尔山脉是亚洲和欧洲的大洲分界线,是东欧平原与西西伯利亚平原的地形区分界线。

(2)中国地理:三大自然区分界线、地势三级阶梯分界线、主要地形区分界线、气候分界线等。例如,秦岭—淮河一线是北方与南方地区的分界线,是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是半湿润地区和湿润地区的分界线,是旱地与水田的分界线等。所以,熟悉这些重要地理界线的位置,也可以帮助我们大致判断一个区域的地理位置。

二、运用综合比较 描述区域特征

【试题重现】

例3:(2014年上海卷第44题)

中南半岛自然环境得天独厚,勤劳的人民在这片土地上劳作、生息、繁衍、发展。读图,阐述中南半岛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分析这些特征对该区域水稻主产区、人口和城市分布的有利影响。

【试题分析】 根据中南半岛所处纬度与海陆位置,判读该地气候类型及其特征。根据河流中下游地区,得出土壤特征。结合自然环境特征,水稻的习性特征,可以得出水稻生产区的分布——气候暖湿,地形平坦。这些地区通常适合农业生产,所以人口与城市多在此分布,特别是河口三角洲。

例4:(2013年天津卷第13(2)题)

结合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a、b两城市均属于热带草原气候。a城市降水特点与b城市相比,有何不同(两气候统计图中,左为a城市,右为b城市)?为什么?请据图探究并说明。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气候特征中的降水特征差异,一般可以从降水总量和降水的季节变化等方面进行比较。降水差异的原因可从影响气候的因素入手:大气环流和下垫面是影响气候的两大主要因素。a地接近30°S,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明显,b位于南纬10°~20°之间,受赤道低压影响大。endprint

解答2014年上海卷第44题,学生必须掌握中南半岛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而要解答2013年天津卷第13(2)题,考生则须对两个不同区域的地理特征(降水特征)进行分析、比较。此类高考题出题的意图,旨在要求考生能够对某一区域地理要素或事物的特征进行准确的描述。因此,描述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成了区域地理复习的重点。

如何准确把握区域特征?笔者觉得可以从以下三个复习策略入手。

【复习策略】

(一)构建知识模式,描述区域特征

一般情况下,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可以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自然资源等方面进行分析;区域的人文地理特征,可以从经济特点、农业、工业、人口、城市、交通等方面进行分析。

(二)“定桩、扯线、结网”,综合分析区域各要素间的联系

区域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的特征,区域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联系。因此,在实际复习过程中,我们可以先抓住区域最突出的特征,然后采用“定桩、扯线、结网”的方法进行记忆,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对日本主要地理特征的分析,可抓住“岛国”这一主要地理特征,进行具体展开。如图所示。

(三)运用列表的方法,比较区域特征

课程标准要求“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为了更加深入地理解区域的地理特征,我们可以运用列表比较的方法对区域特征进行分析,既可以横向比较不同区域地理特征异同点,也可以纵向比较同一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地理特征。

例如,横向比较东亚东、西部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经济特征等);纵向比较美国东北部工业区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工业化阶段、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

三、建立问题模型 分析事物成因

【试题重现】

例5:(2013年北京卷第36题)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新西兰对外联系的交通运输方式及其原因。

(2)分析南岛降水量西多东少的原因。

(3)与南岛相比,说出北岛经济发展的地理条件优势。

(4)新西兰多火山地震,分析其成因,并概述火山旅游活动的主要内容。

【试题分析】 本题是以新西兰区域为载体,从知识点角度来看,是考查“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板块构造学说,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和“旅游资源的多样性”。从能力角度来看,是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系统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基本原理、规律和成因”的能力。(1)解:读图可知新西兰为岛国,远离世界大多数国家,调动知识可知新西兰经济发达,进出口贸易量大,根据图中国际机场和主要海港的分布可知新西兰对外运输中货运依靠水运,客运依靠航空。(2)解:根据经纬度可知新西兰南岛为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西坡位于盛行西风迎风坡,降水量较大,东侧为背风坡降水量少。(3)解:从人文、自然两个角度对比南北二岛,机场、海港、陆路交通线均是北岛较多,北岛平原地形比例较大、纬度低热量充足,城市较为密集。(4)解:读图可知新西兰位于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带,属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火山附近地貌景观独特,地热资源丰富,温泉较多,是度假疗养的好地方。

【复习策略】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们在复习区域地理时,除了让学生熟悉区域位置、把握区域特征,更重要的是如何让学生调动和运用系统地理知识阐释地理现象的成因,阐释地理特征、现象的成因。笔者认为,建立问题分析模型是一种高效的复习方法。

以分析沼泽形成的原因为例,可建立如下问题分析模型。

依据地理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我们可以建立各类问题分析模型,高效地分析解决地理问题。一般来说,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的原因分析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个方面。

(1)自然原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地势、气候、水文(河流和湖泊)、植被、土壤、矿产、洋流、海陆轮廓、板块运动等方面。

(2)人为原因:历史条件、人口、工农业、城市、交通、工程建设、市场、政策、科技、军事、宗教等方面。

分析时应注意把握主要原因:①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因素:纬度位置(太阳高度)、天气状况和气候、昼夜长短、地势(空气密度)、坡向等;②影响气温的因素:纬度位置(太阳高度、昼夜长度)、地形地势(阴坡/阳坡、海拔高度)、海陆位置、洋流、天气状况、下垫面、人类活动(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③影响降水量的因素:海陆位置、气候类型、天气系统、地形、洋流、植被和水文、人类活动等;④影响河流流量的因素:降水量、蒸发量、支流、下渗等;⑤影响盐场形成的因素:地理位置、海岸地形及特征、天气和气候特征等。

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前提是要具备扎实的区域地理知识和系统地理知识。系统地理与区域地理是高中地理知识的两大板块,任何系统地理知识只有落实到一定的地理区域才变得具体而生动。同样,只有具备扎实的区域地理知识,才能更好地运用系统地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来描述地理事物的特征、阐释各种地理现象发生的过程和成因。

四、分析区域问题 关注区域发展

【试题重现】

例6:(2014年海南卷第26题)

图中示意的我国农业区是新疆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1990年至2010年,该农业区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分析该农业区耕地面积扩大带来的环境问题,并提出应对措施。

【试题分析】 本题以我国新疆某一局部区域图为载体,考查区域环境问题及其应对措施。根据新疆干旱的区域特征,思考耕地面积扩大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加剧水资源短缺(耕地面积扩大,会加大用水量)、湖泊萎缩,调蓄能力减弱(入湖水量减少)、土壤次生盐碱化加重(大水漫灌,只灌不排)等。应对措施,从合理用水、节约用水、发展节水农业、改进灌溉方式、跨流域调水等方面来叙述即可。

【复习策略】

区域发展中常见的问题有: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人口和城市化问题等,而不同区域情况千差万别,问题的解决措施又截然不同。那么如何才能在区域复习过程中更好地把握这一类知识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一)运用思维导图,综合评价区域问题

以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为例,可以构建如下的思维导图。

(二)与时俱进,注重时事,关注热点区域

时事和热点问题,是地理高考命题的主旋律。因此,在对区域地理进行复习的同时,必须加强对相关热点区域的关注,并分析焦点区域问题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向。例如:①神舟系列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升空及降落——关注区域:甘肃酒泉及周围区域、内蒙古地区;②香格里拉古城被烧毁——关注区域:川、滇、藏地区;③西气东输二线贯通——关注区域:西气东输一线、二线、三线工程沿线地区;④蓝色国土,维护主权——关注区域:钓鱼岛及周围海域;⑤“雪龙”号被困后成功脱困——关注区域:南极地区;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试验海区创造了中国载人深潜最新纪录——关注区域:西北太平洋;等等。

学习区域地理知识,分析区域特征,目的是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服务。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从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两个角度,全面地分析该区域所具有的资源优势和劣势,得出区域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区域问题提出治理措施和开发对策,从中寻找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高考备考中区域地理的复习策略 篇7

一、描图填图, 构建空间概念

现在很多题目都是以特定的区域为背景。如果把位置判断错误, 那么学生所得出的结论一定是错误的, 尤其是高考中的“串题”和综合题, 学生会造成严重的失分。针对这一情况, 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方法:在复习世界和中国地理前, 可选取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上的主要经纬线, 让学生用红颜色的笔描出来并读出沿线主要的河流、地形、气候区、国家, 做好这些经纬线的复习, 可以使学生对全球地理事物有一个粗略的定位。在复习区域地理时, 进一步丰富所学地区的地理事物和现象, 利用空白的区域或国家填空地图, 指导学生将教材中的文字知识尽量直观转换到图上, 训练学生用图、填图、绘图、图文互换的能力, 并利于学生课余利用填空图进行单元知识的总结和复习。

二、重原理用规律, 抓住区域要素的特征和要素间的关系

地理高考题中不少题目呈现的形式是“为什么”“怎么样”, 因此, 我们在掌握区域地理的一些地理要素和现象的同时, 要利用我们学过的原理和规律来解释和分析这些地理要素的形成原因和特征, 如:地中海周边为地中海式气候, 我们必须利用气候的基础知识分析理解其成因, 描述其特征。

区域内的地理要素之间有空间上的联系, 也存在着因果关系。因此复习中既要重视要素形成中的原理规律的分析, 也要加强要素间的联系分析。如:我们在学习气候的基础上, 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该区域的地形、河流、土壤、生物等自然特征和农业、旅游等人文特征。

三、重视区域问题, 培养正确人地观

任何区域的发展中总会带来这样那样的问题, 我们要能对区域的资源利用状况和生产活动作出合理评价, 发现区域问题, 并提出解决区域问题的对策, 对区域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比如:我国南方的水土流失、欧洲的人口老龄化、中东的水资源紧缺形成的地理背景 (自然因素、人文因素) 、产生的危害、应对的措施, 这都是我们应当关注的重点。

四、熟悉图表, 提高判读能力

地理图表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 地理图表类型很多, 如事物分布图、原理示意图、景观图、等值线图、统计图表、地形剖面图、模式图 (成因、过程、分布) 、系统联系框图等。它们以直观形象的手段帮助我们理解、记忆、分析、比较, 因此在复习过程中一定要掌握主要图像的组成要素、绘图要领, 熟悉判读技巧, 以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如表格是地理统计资料的分类展示形式, 它能反映出表格中地理事物形成和变化的原因以及不同事物的特征和差异。因此在读表格时候应注意以下三点:抓主要线索, 综合分析、认识地理规律;对统计数据进行定量定性分析与研究;注重对表中地理事物进行横向类比分析。

五、运用类比和综合, 加深对区域地理知识的理解

区域对比仍然是出现频率较高的考点;地球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地方, 不同区域之间存在着地理要素的异同, 我们可以将两个区域进行比较、归纳, 可以将不同区域的同一方面进行比较分析。通过比较, 帮助学生掌握区域地理的基础知识, 突出区域地理的区域差异, 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比较一般从两方面着手:一是不同地理事物归纳相似性, 如地中海式气候区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气候特征的相似性归纳;二是类似地理事物比较差异性, 如“中关村”与“美国硅谷”的比较, 六大洲的地中海式气候区的比较, 英国大不列颠岛和我国陕西的比较, 等等。

六、关注热点地区, 深化对区域地理知识的掌握

我们在区域地理的复习中, 应该捕捉与区域地理相关的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 将其有效地融入复习之中。从历年高考看, 热点和焦点问题最终还是回归到课本, 还是考查地理知识与地理能力。因此可以精心设计与地理有关的位置、自然特征、资源特征、人口问题、经济特征等问题, 强化对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发生地区的区域地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谈高三地理综合复习的策略 篇8

一、构建各单元知识结构,加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地理课本中的文字系统、图像系统、联系系统三者是有机结合、互为补充的,构成该学科完整的知识体系,因此学生应在每章节内、章节与章节间、人文与自然间、区域与洲际间建立起完整而清晰的地理知识体系与知识网。如掌握地中海式气候,就得理解它的成因(西风带、副热带高气压),成因决定气候特点(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气候的特点必然影响农业生产(地中海沿岸的园艺业),等等。另外,要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还应该熟记地理事物(如重要地理名称、地理数据、大洋、大河、大山名称,重要国家、城市、工业部门、农作物、岩石等),掌握地理概念(如水资源、水力资源、水利资源的区别)。

二、进行专题训练,培养地理思维能力

在第一轮复习的基础上,进行专题复习,可以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也更能培养学生对地理事物的发展规律和内在联系的分析能力。专题复习有多种专题划分方法,学生可以把地理教材内容概括为四大系统:一是地球运动系统。它包括地球的运动、大气的运动、水体的运动、地壳和地表物质的运动,地理事物的时空变化。本专题内容虽分属教材不同的单元,但它们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这就要求学生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方面分析问题,从而推理出地理事物的成因和规律,也可以从地理事物的时空变化和分布推出成因,并掌握各种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性,以便遇到具体事物的时候会自己分析,自己找规律,做到举一反三。二是人地关系系统。它包括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贯穿教材的很多单元,我们要把它们从教材中提取出来,分析其成因、规律以及对策。三是区域地理系统。它包括自然区域、农业区域、工业区域、城市区域等。区域地理是文综考试命题的出发点,而高考涉及的社会热点本身就具有区域性。因此,学生只有具备清晰的区域位置概念,才能有极强的应变能力。四是地理图表系统。它包括日照图、等直线图、统计图表、地形剖面图、地质图、地理计算。在专题复习中,学生要做到图文转换、图图转换,并要对图表进行综合归纳,读出各种信息,找出有用信息分析解决问题。

三、学会“地图复习法”

地图是学习地理最基本的工具,在综合复习阶段,学生应将地图装在大脑里,提高“图图转换”和“图文转换”能力,做到脑中有“图”,心中有“理”。提高识图能力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学会图图转换。

剖面图转换为平面图、平面图转换成立体图、局部地图转换成整体图、表格图转换成曲线图、扇形图转换成立体图等。

2. 学会图文转换。

尽可能将地理课本中所有的知识点放在各类地图上去理解和掌握。例如一幅等高线地形图,能从图形上等高线的走向、密度、递变规律中读出山地的走向、坡度的大小、农业发展的方向等。

3. 掌握识图技巧。

(1)在10条线上下功夫(5条经线、5条纬线)。(2)找出10条穿过地区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3)在经纬度跨度不超过10°范围内描一幅轮廓图,说出其中的位置、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并问一个为什么。这样你会发现你开始“脑”中有“图”,“心”中有“理”了,地理不再是单调的文字。

四、热点和书本结合

社会焦点与热点问题经常是地理高考命题的切入点。热点、焦点问题最终落脚点还是考查地理知识和地理能力。学生要将热点、焦点回归到课本,从中找出相关的地理素材,用学科知识去分析、阐释和评价重大社会问题及人类面临的诸多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地理热点抽象地说有环境问题、资源问题、能源问题等,具体地说有沙尘暴、南水北调、西气东输、中东问题、台湾问题、朝鲜半岛问题、生态农业、地质灾害问题,甚至还有建筑中房屋的朝向、太阳能热水器安放角度、北方秋雨、南方的梅雨、贵阳冬雨等现实问题的解释。这就要求每位学生将地理与生产、生活相联系,从地理的角度去发现、解释解决这些问题。

五、注重综合复习

在专题复习的同时,学生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综合复习,因为综合复习具有逻辑性强、复习知识面广、启发思维能力等特点。学生需要寻找资料和素材,学会分析解答问题,可以对教材中的案例进行综合分析,也可以对区域地理中的某一个热点问题进行综合分析。综合分析某一区域时,一般包括8个方面:位置、气候、地形、河流、资源、交通、农业、工业。对一个区域问题分析得是否完整,可以对照以上几方面检查,并寻找思维线索,学会运用知识,逐步形成综合能力。

六、精选习题,加强模拟训练

考前学生要做一定量的习题,这是巩固知识、提高技能的需要,但不能沉溺于“题海”,应了解考试命题的原则及思路,研究题目类型,揣摸解题方法,从而掌握各类题目的基本特征及解题方法,不断在解题的过程中总结方法,做到触类旁通。另外,对不同的习题可解答到不同的程度,有的习题要一步一步认真地解答,而有的习题则可略去复杂的过程,或干脆“看题”,即寻找解题思路而不动笔。对超教材、超教学大纲的偏、难、怪题应坚决放弃,避免浪费时间和精力。

新课程下的高三地理复习策略 篇9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高中地理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转变学生机械模仿、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和富有个性地学习,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引导;采用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教学方式, 给学生创造更多机会体验主动学习和探索的“过程”和“经历”;采用让学生接触各种不同观点、对问题展开辩论、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等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新课程标准要求、新高考命题趋势及高三地理复习教学都要求我们解决一个问题:怎样进行高三地理复习?

一、地理课堂教学接近生活

新课程下的教育理念要求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接近生活的地理课堂教学成为学生连接知识与实践的纽带,使教学氛围自然、和谐,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学习组织形式从自学变为互学,最终让学生乐学,从而形成新的地理高考复习策略:“课堂结合生活,理论联系实际,学习结合操作,分数联系能力。”让学生掌握真正的、有用的地理,提高高考成绩。

为了让学生在高三复习中更牢固掌握知识, 高三复习课教师应避免以往的“满堂灌”,相信学生,把课堂上的多数时间交给学生,教师要做的是鼓励学生自己总结知识点,做思维导图;并指导学生如何解题,最终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高三复习中, 教师需制作一份包含知识点总结和相应难度试题的导学案,然后指导学生完成。

二、使学生掌握必要的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是高三地理复习课有效教学的关键

教学效果如何,最终通过学生的解题能力体现出来。对于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来说,应该教给他们解题方法与技巧。高考地理试题中,综合题是主观性试题中最主要的代表,这种题型有效考查考生组织、归纳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想在问答题上有所突破,必须教会学生掌握必要的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针对文综卷地理试题中综合题所占比例逐年增大的趋势,要重视综合题的复习指导。解答综合题时,按照四个步骤进行:审题、忆图、备纲、精答。

(一 )审题。审题是解答高考地理问答题的关键 ,审题应该审什么?

1.审问题 :这是正确回答问题的关键 ,具体包括审读判断清楚问题的限定范围, 审读判断清楚问题限定的侧重角度和审读判断清楚问题的表面形式。

2.审隐含条件 : 这是解题的前提与基础。认真、 仔细、全面、快捷地审读所给材料,领悟材料的内涵,在材料中找出“题眼”。从而明白题意,揭露命题人的本来意图,弄清本质特征,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二 )忆图。在仔细审题的基础上 ,按照正确思路 ,逐步在脑海中回忆、再现与题意相应的地图,再将正确分析出的内容落实在地图上。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经常给学生储备一些必要的地图知识,使他们回答问题时迅速再现相应地图,从而确定地理事物的空间概念。

(三 )备纲。在完成审题与忆图之后 ,对问题应当如何解答已有了头绪,这时可以写出简略提纲,组织答题要点,以克服想到什么就答什么的缺乏逻辑的现象。

(四 )精答。构建答案过程以提纲为依据 ,要论点明确、论据充分,注意科学组织和整理要点,最终形成完整答案,这是得分的关键所在。高考的严肃性、权威性和科学性对考生的文字表达能力要求很高,因此答题要针对问题科学表述、覆盖全面、逻辑清晰、言简意赅。

三、高三地理复习课有效教学的途径是用新课程标准和高考考试说明指导教学

全国高考《考试说明》明确规定当年高考的性质、内容和能力要求,试卷的结构、知识点的考察范围、试题难度等。这是高考复习的导航仪。所以高三教师在高考复习时首先要掌握高考《考试说明》,以考试说明为导向组织复习 ;其次钻研至少近三年的高考试题,从而明确方向,掌握命题规律,提高复习的目的性。教师在高三教学中要紧扣新课标,以新课标为基准,确定生活化和时事化复习内容。通过明确和落实考纲要求,提高教学有效性,从而保障高三地理复习课成为主动有效的课堂教学。

高三区域地理复习策略 篇10

“高原现象”无疑成为学生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为了克服“高原障碍”, 高三地理后期复习, 教师尤其要注意以下突破策略:

一、图文结合, 讲练结合, 注重迁移

地理学科复习要做到“心中有图, 图文结合”, 对地图有一个全局的把握和清晰的脉络, 在掌握原理的同时做到活学活用, 这样在解题时就能轻松入手。考生要多熟悉各种等值线、统计图表的表达方式与判读, 熟悉典型的区域地图, 注重从试题的图文材料中获取信息, 并对其进行提取、处理与应用, 培养实战能力;要熟读区域地理教材 (初中的中国地理、世界地理教材) ;熟悉重要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特征、气候特征、水文与水系特征。要注意课本的图、与图配套的文字说明以及课后的活动题。

要讲练结合, 不要讲练分离。教师应重视了对课程的解读分析和学情分析, 由“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转变, 根据课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 充分挖掘课程资源, 合理整合教材内容, 梳理、归纳出规律性的内容, 并通过典例分析、课堂练习进行针对性的强化训练, 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既突出了重点, 又化解了难点。体现了课程改革的要求, 体现了新的教材观、课程观和教学观。要多做变式训练, 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二、围绕主干, 查漏补缺, 狠抓落实

后期阶段的复习首先要回归教材, 重点应放在对教材主干知识的梳理上。要抓住主干, 不要盲目拓展。进入复习后期, 学生头脑中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网络, 但是难免有漏洞, 若不及时补上也容易引发“高原现象”。这时候教师应对学生易犯的倾向性错误、易混淆概念及时提出, 及时纠正;特别是一些地理学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相当一部分学生靠“背功”, 似懂非懂、不求甚解。这类问题教师可以根据需要, 适当放慢速度, 力求人人过关。当然, 要做到旧中有新, 不要完全重复。要创设新情境, 变换角度, 提出新问题, 引入新案例, 不能完全重复。

教师在后期查漏补缺时, 应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查漏补缺。建议学生准备一个本子, 将在听课过程中出现的不理解或者是不熟悉的知识点记下;每完成一套练习, 将典型错误或者是疑难问题记下, 然后自己去整理、深究, 一定要搞清吃透。

三、自主构建, 理清思路, 纵横联系

要引导学生自主构建, 不要强压硬灌。课堂教学要适当增加清晰、明朗的探究与讨论环节, 以“质疑—激趣”层层递进的方式,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加强师生交往、生生互动, 拓宽学生活动层面的广度;加强课堂即时评价的科学性, 激发学生敢问敢答、喜问爱答的热情, 培养学生善问善答、善讨善究的能力。帮助学生梳理整合知识, 形成知识结构的整体性。复习时可以建立以核心概念为中心的知识线索, 通过概念的发散与引申以点带面, 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找出知识之间的联系, 将重要的知识点串联起来, 形成知识链, 然后再串联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四、关注热点, 合理挖掘, 适当延伸

教师在备课和教学实施过程中, 能够更合理地处理好地理情景创设与地理问题设置之间的前后顺序关系。复习教学中, 教师在展示热点问题时, 就应该向学生抛出预设的地理问题, 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和充足的生成空间, 探究、评价现实中的地理问题, 形成地理问题分析的方法和思路。教师要引导考生在平时的复习中, 注意以热点问题为案例, 尝试运用正确的地理观念, 从学习中发现地理问题, 探究、评价现实中的地理问题, 形成问题分析的一般方法和思路。长效性的热点, 如能源问题、人口问题、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等问题一直备受高考青睐, 既是热点问题, 又是考生必备的考点, 必须重点掌握;而短效性热点, 即时事热点也是地理高考命题关注的焦点, 近年来高考涉及了很多高考时事热点问题。所以, 考生在复习时要引导学生关注最近的时事热点, 并以此为背景材料, 对相关的知识进行延伸拓展, 但切忌本末倒置, 把时政热点作为地理知识点掌握, 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参考文献

[1]处处天涯.高三后期地理复习策略的几点思考.南通教育, 2012-12-10

[2]张参.高三地理后期复习的几点建议.知网空间, 2014-5-8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策略刍议 篇11

高三一轮复习是对基本知识、技能和方法全面巩固与提升的学习过程,是二轮和三轮复习中专项梳理、整合迁移、能力提升的基础。复习中应以明确考试要求、巩固基础内容、突出主干知识为主;以建立知识结构体系为目标,侧重能力培养为根本;用地理思维和方法理解和把握地理命题取向。

一、完善地理知识体系

1.立足基础彰显重点

高考命题立足于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及规律、基本技能的考查。通过对近几年高考试题的研究发现:地球运动及意义、气候(特点、成因)分析、地形(地质、地貌)分析、洋流分布、水文分析、自然灾害、区位(农业、工业、旅游、城市、交通、商业)、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等相关内容是较为集中的考点,也是一轮复习的重点内容。应通过对基础知识、概念和原理的复习,把握地理学科基础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建立起地理学科知识网络。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回归教材,注重总结和归纳地理事物的成因、分布及其变化规律等并进行深入理解和应用。

例如,以复习“洋流”为例,首先立足基本概念:洋流、寒(暖)流,以洋流形成的原理和大气环流之间的关系、完成洋流在世界的分布规律,建立洋流系统的基本知识体系。其次主抓重点内容:结合实际案例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注重归纳洋流与实际生产活动之间的关联(如古代航海与洋流的关系,四大渔场的形成,海洋渔业集中在大陆架的原因等),并能够对相关概念、原理、分布、成因等问题进行深入的理解和运用。

2.整合知识构建网络

整合知识是地理复习的基础,知识网络的建立则是地理整体性的体现。在进行知识网络建构时可采取以下方法:一是抓主干知识。多角度、全方位疏通每一个知识点,突出重难点内容,深入挖掘核心问题、准确理解其涵义与适用条件。二是用线索对知识点进行横向、纵向联系,构建体系,及时进行专题间拓展,促进知识迁移,形成知识网络。三是在新情景下对知识的重新迁移、组合,甚至创造性地应用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完成由“学”知识到“用”知识的过程。

例如,复习“大气”相关内容时,可以大气为中心整合相关知识,构建如图1的知识网络,形成如下复习策略:一是抓住基本概念、重难点内容。大气热力作用部分,立足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等概念;大气运动部分,紧扣热力环流原理理解三圈环流与季风环流知识;气候部分,重点掌握气候的类型、分布、成因、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常见天气系统部分,抓住锋面、高低气压系统在实际天气系统中的应用。二是建立脉络联系,突出主干框架。知识网络以大气为中心内容,以四大主干知识为复习重点,建立的大气知识内容脉络清晰,知识间建立了一定联系,有助于对知识的整体把握和复习。三是强化知识迁移,增强应用能力。建立地理知识网络除让学生熟悉、理解、掌握以外,更注重应用迁移能力,教师可通过创设新情境,或提供新线索以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迁移应用。

二、培养解题技能方法

1.培养信息提取能力

“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是回答“能力立意”试题的前提条件,对试题所给信息的形式和特点要有充分了解,才能对信息进行有效提取。培养信息提取能力可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了解信息呈现方式。题干文字、地理图形、统计图表及问题设计等都有可能是获取地理信息的关键。二是分析信息特征,即分析地理信息的空间、属性和时间等特征。三是明确试题要求,即定性描述或定量分析、判断或推理、演绎或归纳、比较或综合等,进而明确试题考查的内容和意图。

例如,2015年浙江卷试题:根据下列材料,完成(1)~(3)题。

材料一:图2为世界某区域略图。图3为图2中甲地气候统计图和河流水位年变化图。图4为图2中乙地气候统计图。图2中丙地广泛栽植可作为优良造纸原料的辐射松,生产纸浆出口。

材料二:我国新疆吐鲁番出产的甜瓜深受市场欢迎。某企业欲在乙地开辟海外甜瓜生产基地,开拓国际市场。

(1)简述甲地河流水位特征,并分析成因。

(2)简析乙地种植甜瓜有利的自然条件。

(3)简述丙地栽培辐射松和发展纸浆出口的自然优势。

该试题中信息呈现有:世界区域图及图例、甲乙两地的气候统计图及水位变化图以及题干文字和设问要求;信息特征有:甲地水位随时间的变化、甲乙两地气候随时间的变化,甲乙丙三地空间上的差异等;试题的要求有:水位变化的归纳和总结及原因分析,从所给的信息分析自然地理特征、分析农业生产和出口的自然优势等。

此外,有些信息相对隐蔽,如甲的水位最高点和降水最高月份不符,体现了湿地对河流的调节作用;乙地位于河流源头,附近地势较高,居于背风坡位置(降水少晴天多)等,这对考生提取信息和解答问题具有一定挑战性。通过增加获取信息的难度,考查学生的空间与综合思维能力,试题多以某一对象为中心问题从不同层次、多个角度全方位考查也是信息考查的一个方向。

2.形成地理建模能力

地理研究的实体具有巨大的时空跨度,对地理问题的探究不可能身临其境,地理教学的重点是地理思维能力(空间思维、综合思维和探究思维等)的建立与应用,因此地理建模能力实属必要。地理建模能力是地理思维整体性的表现,构建答题模式是复习的重点内容之一,地理高考倾向于利用模型试题考查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综合分析、归纳总结能力。地理一轮复习中,教师应注重地理答题思维的建模,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例如,特征描述类建模。考题中特征描述类试题的设问形式一般有“说明……特点”,“描述……状况”,“简述……特征”,“从……等方面归纳……主要特征”等。教师可帮助学生构建如下的答题模板:①自然地理特征:地形、土壤、气候、河流、湖泊、自然带、自然资源。②地形特征:地形类型(高原、山地、平原、丘陵、盆地、山谷,或河谷、冲积扇、三角洲);地形具体特点;地势——海拔、地形倾斜方向、走势、地势起伏状况、区域极值(地势最高值、最低值)。③气候特征:气温、降水、光照、日较差、年较差、降水与热量的组合。④水文特征:年径流总量、汛期、径流的季节变化与年际变化、含沙量、结冰期、凌汛等。⑤农业生产特征:主要从农业地域类型、农作物种类和单位面积产量、农业各部门结构(所占比重)、农业机械化水平、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和专门化水平等方面概括……

3.重视地理解题方法

地理解题方法是信息与问题之间的纽带,是解题的关键,也是地理学科思维方法的体现。地理作为一个庞大的宏观知识体系,知识量大,内容众多,解题方法也多,如何在有限时间获得最大复习收益值得关注。

正确而适当的解题方法形成可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养成良好的地理解题思路,建立试题与教材的联系。如在做题时要知道该题是考查教材中什么地方的什么知识。二是按照不同类型的地理知识特点与考查需求形成相对应解题方法。如选择题的再现法、排除法、图解法、逆向思维法等;综合题养成仔细审题、使用规范地理术语、正确书写的方法与习惯。三是注重地理特征、地理规律和地理成因对解题方法的影响。地理特征、地理规律和地理成因往往是形成地理知识系统的根本,是知识内在联系的基础,也是地理整体性的表现之一,它们可以运用到地理解题中并形成一定的方法。四是掌握相关地理理论。如人文地理精髓是区位理论,区域分析应注重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生产活动的相互联系及对其区位选择的影响。

高三区域地理复习策略 篇12

感触最大的就是, 在深化新课改的“东风”条件下, 高考地理命题在整体稳定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一、2013年浙江高考地理新变化

与前几年相比, 2013年浙江高考地理试题有以下几个明显的变化:

1. 选择题题组数量减少, 单题数量增加

选择题的变化非常明显, 选择题题组由原来的5个减少为3个, 单题数量增加。随着选择题单题数量的增多, 图表信息量也相应的增大, 这就要求学生能提高解题速度, 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有效的解答。

2. 图表信息量的增加

随着选择题单题数量的增多, 图表信息量也相应的增大, 全卷共有12图、2表。考查了学生获取图文信息, 描述、阐释和论证、探讨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的能力, 对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和“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要求较往年有所提高。

3. 填空式非选择题的出现

与往年非选择题相比, 今年非选择题第一次出现以填空的方式考查地理原理和地理现象。由于填空式方式答案组织的指向明确, 这要求学生有很强的归纳和表达能力来加以呈现答案。

二、2014年高三地理有效复习之策略

随着新课改的深化, 高考地理命题也不断“求新”以突出新课程理念, 基于浙江高考地理的新变化, 笔者认为, 高三地理复习备考应关注以下五个方面。

1. 以双基为本, 把握教学的主方向

2013年浙江地理卷选择题虽然单题增多, 增加了信息量, 但试题难度较往年要低得多、常规得多, 更加贴近高中地理课堂, 更加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 让学生感觉更“亲切”;综合题首次出现非选择题, 也标志着高考向基础又迈进了一大步, 考查越来越细, 笔者认为这其实也在引导着高中地理课堂要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落实。

基础不牢, 主干不稳, 教学中应强调知识点“个个清”, 形成知识点、线、面立体复习模式, 构建不同层次的知识体系。

2. 重视图表, 强化学生的能力培养

地理学科特色之一就是图表, 今年高考卷图表信息量较去年增大, 全卷共有12图、2表, 考查了学生获取图文信息, 描述、阐释和论证、探讨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的能力, 这就引导高三课堂复习应注重以上能力的培养。

(1) 从“点、线、圈、面”的形象建立空间联系。地理图形表示的空间范围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但揭示自然环境运动规律的图形, 如地球运动、大气运动、水循环、大洋环流等, 基本是以各个环节 (点) 及环节之间的联系 (线) 组成的三维空间图。所以, 利用点、线、圈、面的空间形象加强相关读图训练, 对建立空间联系、探索运动规律是十分有益的。

(2) 从“面、线、点、体”的形象强化区域联系。地理高考试题的重要形式之一, 是以区域图为背景, 用高中地理概念、原理和方法来解释区域问题。所以, 准确进行区域定位是至关重要的。复习中, 指导学生按照地理事物的形状———面 (行政区、地形区、气候区、工业区、农业区等) ;线 (河流、山脉、铁路、航海线等) ;点 (城市、旅游景点、港口等交通枢纽、矿产地和水电站等) 来判读, 形象清晰, 有助于确定空间位置和认识区域整体。

3. 精炼语言, 重视语言的规范性、准确性、答案的全面性指导

浙江自主命题5年来, 首次出现了填空题。填空式非选择题的出现, 对学生答题的要求更高, 学生必须有很强的归纳和表达能力, 来加以呈现答案。高三复习时更要有的放矢地训练学生答案组织的明确性。

复习过程中, 应让学生尽量用准确的、科学的、严谨的地理专业用语, 切不可用生活用语取代, 不篡改专业术语, 如东京 (经) 、地型 (形) , 当然也不能胡乱编造别人无法理解其含义的词汇, 如“副热带信风带”, 进而影响其得不到应有的分数, 不能不说是一件遗憾的事情。

简答题的答案既要简明扼要, 又要层次分明, 全面回答, 这就要求学生在对问题的认识上一定要有大局观, 要清楚问题应从哪些方面、哪些层次作答, 不丢三落四, 有一问必有一答, 而且根据题目的要求以及要点与原理的逻辑关系, 精心设计思路, 进而确定哪个要点需要重点分析, 哪个需要简略阐述。如对农业影响因素的分析, 就要引导学生从区位因素的角度思考:自然因素 (气候、地形、水源、土壤等) 怎样, 社会因素 (市场、政策等) 有哪些等。

总之, 对考生答题的用语及答案的全面性需要教师长期、耐心的培养, 要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渗透。有关专家提出在复习的不同阶段确立不同的表述层次:第一阶段———最准确的表述;第二阶段———最完整的表述;第三阶段——最简洁的表述;第四阶段———有理有据、有正有反、科学简洁的表述。

4. 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关注热点, 注重运用

2013年地理试题设计承接了往年关注身边发生的地理事物、现象的命题思路, 洋溢着浓厚的时代气息。如试题涉及了“雾霾天气”、“用工荒”、“钓鱼岛”等社会热点, 如第8题拉萨文化生态保护规划和第37题舟山群岛新区等考查了人地关系的协调问题。试题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切入口, 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心时事, 理解地理事物发展规律, 从而形成正确的人地观。

因此, 在平时的教学中, 特别是在高三后期复习中, 教师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 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生活和他们原有的知识, 将学生生活中原有的知识与地理学习联系起来,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 指导发现:指导学生发现现实生活中地理现象、地理规律, 并用地理学知识来解释, 例如对旅游资源的评价、气候现象和特点形成的分析等;

(3) 关注时政:从各媒体中获取世界和中国重大地理热点和时事问题, 如人口问题、环境污染、气候异常、能源问题等, 将生产、生活中的地理知识题融入地理复习教学中, 以增强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促进学生思维活动的发展;

上一篇:竞争力指标下一篇:大口径非球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