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复习备考策略(精选12篇)
高三地理复习备考策略 篇1
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高考, 从立意、内容到形式均与之前有了较大调整改变。面对高考的变革, 怎样提高复习备考的有效性, 提升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成为摆在广大高三教师面前的难题。我根据自身经验及地理学科的自身特征, 提出以下几条复习策略, 以期能对高三广大师生的复习备考有所裨益。
一、研读《考试大纲》, 明确高考方向
《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依据, 它明确提出了对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等四个方面三个水平层次的考查要求, 规定了考试范围及考试形式。因此, 高考复习要以《考试大纲》为指导依据。
《考试说明》依据《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考试大纲》, 更深入对考试范围、内容界定, 删除繁、难、偏、旧的内容。《考试说明》结合历年高考试题对四大能力要求进行了深入浅出、鞭辟入里的分析。因此, 认真学习《考试说明》有助于把握复习的广度, 少走弯路, 提高复习效益。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是新课程实验的标尺, 是编制教材的依据, 是教师教学的依据, 也是《考试大纲》编写的依据。《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指导方向, 就是地理高考的指导思想和命题方向。因此, 认真研读《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是实现高效复习的前提。
《考试大纲》《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考试说明》三者对照学习, 有助于及时掌握高考方向, 把握复习的广度和深度, 把握拓展延伸的尺度, 提高高考复习的效率。
二、活用教材, 合理重组知识
高考突出了对地理学科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 而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都是通过教材呈现的, 因此在复习过程中, 我们首先应该读懂教材内容的结构, 读懂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 理解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其次, 在复习时应该改变唯“教材”至上, 教“教材”的陋习, 要学会取舍, 删除繁、难、偏、旧的内容, 突出重点主干知识, 以“教材”为载体实现“课标”规定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目标。最后, 在复习过程中, 我们应该突破“教材”结构的限制, 大胆地进行教材、知识的重新组合, 使之适应高考考查要求, 提高复习效率。
三、夯实基础知识, 关注基本技能
高质量的高考试题就是基础知识的灵活应用。要达到“灵活应用”的程度, 首先要牢固掌握基础知识, 搞清每个知识点的来龙去脉、适用范围和条件, 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疏通每一个知识点。其次, 地理学科内容多、范围广且知识点分散, 所以在复习中应该突出主干知识和核心问题, 准确理解其内涵, 深入挖掘。最后, 要对重点知识进行系列整理, 理清知识间的横向关系和纵向联系, 逐步构建知识体系框架, 形成知识网络。
新课标理念下的高考, 能力考核是第一位。《考试大纲》在“考核目标与要求”中提出了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 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 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四个方面三个层次的能力要求。因此, 我们应该着力提高学生的图像判读能力、地理计算能力、空间定位能力、术语表达能力及区域探究能力等, 以适应新课标高考的能力要求。
四、着眼现实问题, 注重创新能力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要求高中地理课程注重与实际相结合, 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 逐步学会运用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因此, 高考命题的情境设置更加贴近生活、生产实际, 注重考查学生的应变能力、联系迁移能力、知识重组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等。
传统的背诵课本、多做练习的复习备考方法很难适应新课标理念下的高考命题变革。所以, 在复习备考过程中, 需要广泛联系生产、生活中的细节, 增加学生的知识面, 开阔学生的思路, 提升学生运用地理知识的变通性、广泛性和运用知识的独创性、新颖性。
五、关注教材“活动”, 提高实践能力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针对教育教学过程中每一项目标都有对应的“活动建议”, 包括:野外考察、收集资料、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等。“活动建议”是《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对《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的深化, 体现了联系实际, 学以致用, 自主学习, 自主探究的地理学习能力要求。在复习备考过程中应予以充分重视, 积极适应高考高考命题思路的变革, 着力提高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六、精选针对习题, 告别题海战术
题海战术, 复习重点不明晰, 教与练脱节;求量不求质, 不重视能力和技巧的培养;浪费宝贵的复习时间;且容易误导学生一味追求难题偏题, 不注重基础的巩固。因此,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地理复习必须摒弃题海战术, 精选习题, 优化训练, 注重对主干知识、基本能力的考核, 提升习题的针对性、同步性和时效性。通过练习发现复习中存在的问题, 再次精选具有针对性、高质量的习题, 及时矫正纠错。通过“复习—精练—发现问题—纠错练习”的过程, 实现高效复习。
七、了解前沿知识, 关注社会热点
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探究能力及科学的思维方法, 均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对以上四项能力的考查很多是以地理科学的前沿知识、领域和社会热点为切入点, 考查学生运用现有知识网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 我们应当使学生适当地了解地理科学的前沿领域、关注社会的热点。但是, 地理学科的前沿知识和社会热点并不是高考的全部, 所以不能因为过度关注热点而影响正常的复习备考。
总之, 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高考, 更多的是对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和应变能力的考查。因此, 我们必须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践行先进高效的教学模式, 着力提高学生地理基本技能和地理思维能力, 实现有效复习, 高效备考, 争取在高考中取得有意的成绩。
摘要: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高考从立意、内容到形式均产生了较大的改变, 这就要求广大高三师生改变传统复习观念, 积极探索地理高考复习新思路和新方法, 以适应高考地理命题立意及思路的变化。本文从理论指导、教材应用、知识与能力、习题选择及热点关注等方面阐述了高考地理命题立意及思路的变化, 以及在复习过程中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新课程,高三地理,复习策略
参考文献
[1]周祖卫.激发创新思维提高实践能力[J].地理教育, 2009, (5) :34.
[2]吴照.地理高考命题改革对高中地理教与学的导向作用[J].地理教学, 2009, (5) :33.
[3]曹文.由高考试题特点谈中学地理备考[J].地理教育, 2009, (6) :34-35.
[4]王勇.2011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策略[J].地理教育, 2010, (7-8) :60-61.
[5]刘大华.浅谈新课标背景下地理试题的命题思路[J].地理教育, 2010, (9) :38-39.
[6]王树声.2011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地理命题趋势分析[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11, (5) :46-49.
高三地理复习备考策略 篇2
信宜怀新中学梁 莹
以《高考大纲及说明》为依据,联系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夯实基础,通过综合训练,努力提高学生的高考应试能力,以适应新的高考形式和要求。
一、情况分析:
学生情况:本届高三文科有3个班,其中将高二的一个艺术班的学生均分到三个文科班中去。学生的整体基础较差,基础知识掌握不好,缺少解题能力。
二、备考依据:
《2012广东文综高考大纲及说明》,《金榜夺冠2012高考地理总复习》及相关练习,《区域地理》(自编资料),地理教材等。
三、工作目标:
地理学科涉及内容多,但是考试内容却有限,而且每年考试题都具有不重复性,因此一轮复习的重点就是全面夯实基础,要使复习具有针对性、有效性、省时性。对于高考重点知识要大讲特讲,讲深讲透,而非重点知识少讲略讲,不考内容干脆不讲。避免走弯路.浪费学生宝贵的复习时间。
四、具体措施:
(1)钻研考纲和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归纳总结。着眼教材,建立网络,进行全面系统地复习。
1、分析考纲,把握考纲变化。
2、全面了解教材,把握重点。
3、突出主干,落实基础。知识系统化。
4、注重总结。特别是地理事物、现象规律分析。
(2)研究历年高考试题。
老师要对近五年的高考题进行研究,要将高考题做全、做透、做通。要注意搜集高考信息,了解高考动态。
(3)精心组织教学:
1、备课:要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备课,要在把握高考方向和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备课。搞好集体备课,每一堂课都要做到集体备课,发挥集体的智慧。将集体备课落到实处,而不是流于形式。
2、上课:在认真备课的基础上上好第一堂课,上课要注意发挥自己的优势,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成长,因材施教,补差提优。要注意做到讲练结合。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
3、课后反思:认真总结每堂课的得失,养成每课一反思的习惯,并能记录下来。本学期每篇讲读课文的备课中都能体现课后随笔。在反思中求进步。
(4)精选、精练、精评
进入高三,练习越来越多了。堂课要有练习,每个单元有小测验,每个月有月考。怎么样用最短的时间,做最好的题目,掌握最多的知识,往往成了成败的关键。
首先,教师对试题要精心挑选。所以老师要多做题,要分析试题,要把握高考题的特征,要学会自己命题。
然后,老师将自己精心挑选的试题在合适的时间布置下去。有的可能适合做课堂练习,有的可以做例题,有的适合做考试试题。而且要注意时间上的安排,要做到短、频、快。题不在多,关键要精。
试题讲解要及时,要讲透,要注重解题方法,解题思路的培养,还要强调答题的规范化,用词的专业化。
五、高三地理复习时间安排
1、第一轮复习(2012年8月—2013年2月)
世界地理、中国地理(2012年8月—9月)
必修一(2012年10月)
必修
二、必修三(2012年11月—1月)
2、第二轮复习(2013年2月—4月)--地理专题复习
3、第三轮复习(2014年5月)---综合模拟训练,查漏补缺。
二轮复习采用专题模式,主要是强化主干、构建体系,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讲练结合以练为主的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针对学生的失分情况,首先,强调审清题意,做题时找出每个问题的关键词;其次,加强地理专业术语的规范,在讲授时用语要科学、规范、准确,要用地理术语来表达,切忌用方言;第三,要充分利用各种示意图,让学生建立形象的地理表象,提高地理图表分析能力;最后,培养答题技巧,如尽量少而精,如果没有把握则不如多答。尽量具体详细,但如果没有把握,则可适度模糊。一定要做到条理清晰。
高三历史复习备考策略 篇3
一、复习中坚持“三步走”的策略
第一步是单元复习。这轮复习可以贯穿“以本为本,不离课本;以纲为纲,不离大纲”的精神,狠抓课本内容的掌握,力求知识系统全面,为学生打下良好基础,使学生认识到“万丈高楼平地起”,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就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谈不上更深层次的提高。
第二步是专题复习。该轮复习应力求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条理清晰,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整合知识结构,提高分析能力,把握重点难点,力求做到以点带面,点、线、面结合,使知识条理化、规律化。具体方法是:把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的内容分成若干模块,列出大的结构、线索,例如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重大的历史事件和国别史等。要求学生用结构主义学习法,把一册书的结构、线索、重点难点整理在笔记本上,像研究作战地图一样每天细看,找到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实现知识的点—线—面全面掌握。
第三步是关注社会热点、焦点,查漏补缺。高考命题向来不回避热点问题,近几年的命题更加贴近现实生活,有着鲜明的时代气息和时代特色。教师可通过网络关注学术研究动态,关注新闻,关注时事热点问题,关注国家的方针政策,通过电视多看跟历史有关的历史记录片,这样才能敏锐地去感受高考,才不至于走错方向。当今全球关注的一些重大事件和社会热点,如台湾、反恐、军国主义、朝鲜和伊朗核问题、环保、科技、西部大开发、教育和税制改革、人类文化遗产的继承与保护、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化等都是近年高考的亮点。在复习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把课本知识与现实问题结合起来,融会贯通,同时充分挖掘高考信息,做好猜题押题工作。2003年的大陆政策、2004年的商鞅变法、2005年的丝绸之路、2008年的明清统一(土尔扈特回归祖国)这些高考内容我们都猜到了,从而为学生高考获胜助了一臂之力。
二、教学中做到“四精神”
1.团队精神。发挥历史教师的集体备课作用,做到资源共享。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正体现了这一点。
2.奉献精神。要求自己勤备课、勤钻研、勤下班、勤辅导,以“责任重于泰山”来警示自己,把高考摆在第一位,顽强拼搏,力求在教学上有所建树。
3.情感教学精神。教学中教师仅起引导作用,学生才是主体,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用一些名言警句来激励他们,如“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师不必不如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等,让学生充分挖掘自身的潜在能力,做到教学相长,各尽其妙。
4.精益求精精神。历史知识浩如烟海,在讲解中决不能泛泛而谈,而是要精讲精练,有的放矢,详略得当,力求恰到好处。如关于台湾问题可从两方面进行讲解,一是从历代中央政府与台湾的关系和采取了哪些有效管辖措施入手,二是从台湾今日现状之历史原因来分析,从而达到精益求精的效果。
三、备考中确保“五到位”
1.复习中力求知识点到位。有位资深的历史教师曾说过“历史的学习要粗如大瓮,细如发丝儿”,粗是指知识的大要如树干,发丝指知识的细微如末梢儿。复习中要求学生把课本中的目录、插图、地图、彩页、注释、编写说明、大事年表仔细地研读,对课文的编、章、节、目、大小字部分的每一个标题、子目、段落、语句、措辞等仔细地琢磨、品味,对课本的每一个知识点认真篦梳几遍,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小的知识点。
2.训练中要求学生的速度和准确率到位。答题也是一种能力,审题是否准确仔细、文字表述是否通畅、逻辑是否严密,是考试得分高低的主要原因,要讲究科学和效率。训练中要求学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观点的评价及背景、原因、性质、实质、作用、影响、意义等,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用历史术语准确作答,特别注意史料部分的掌握和理解,做到理论观点“毫不含糊”,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解答中要求学生的方法、步骤到位。考场如战场,要“有勇有谋”,谋略得当。这就要求考生答题时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坚持以生产力标准和实践标准看问题,从人类文明演进的高度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作更合理、更准确的定位。引导学生敢于对有争议的历史现象,大胆探索,求证历史,不拘泥于教材。注意文字表述的规范性,答题方法、步骤的到位性,注意纠错防偏,提升理性认识。
4.迎考时确保学生的心理素质到位。“每遇大事须静气”,许多学生会随着高考的日益临近而感到心神不宁,尤其看到教室的高考倒计时牌时更觉心烦意乱。教师可告诉学生这个阶段应该守住心灵,守住自我,应忘掉“距高考还有××天”,把高考当做一次期中、期末考试,以平常心对待,不要刻意强迫自己应该这样那样,同时把考试所需的各种证件、工具等必需品提前准备好,避免意外事情的发生,避免出现“打开课本都会,考试一片空白”现象的发生。
5.应试中力求学生的生物钟到位。按高考要求时间对学生加强训练,把学生应试生物钟调到最佳状态。提醒学生考前要保持充足的睡眠,用唱歌、听音乐等方式来放松自己,同时注意合理营养和饮食卫生,预防疾病发生,加强体育锻炼,养精蓄锐,从容不迫地参加考试,稳扎稳打,正常发挥。告诉学生考试时保持一种好心情、一个“冷”头脑和一颗自信心,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积极备考,提高高三地理复习效率 篇4
一、强化考纲学习, 落实复习目标
地理考纲是高三地理复习的方向标。复习的导向准确, 对提高学习效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学习考纲时, 应该详细研究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考纲对地理知识范围的详细要求。 (2) 考纲对地理能力方面的具体要求。 (3) 考纲中有关知识、能力、题型、命题指导思想等的变化及其趋势。 (4) 考纲中的试题范例及其所蕴涵的考纲精神。明确了复习目标, 学生在复习中要多反思以下几个问题: (1) 考纲规定了哪些知识范围和能力要求, 自己复习时是否有遗漏。 (2) 想一想自己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应该如何制定切合自己实际的学习目标。 (3) 自己学习中存在哪些问题、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看看是知识、能力方面还是答题规范、考试心理、应试策略等方面的问题。学生如果对自身水平有了准确了解, 并能够明确考纲的目标要求和命题原则, 在复习时就能够保持清醒的认识, 当然也就不会出现以下一些盲目复习的状况: (1) 复习时求难求偏。不注意夯实基础和不重视地理学科基本技能的训练, 这种复习效果当然不是很理想。 (2) 停留于对知识掌握。一些学生在复习时只满足于对知识的熟悉和掌握, 而很少去顾及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 很少去宏观把握知识系统, 因而知识没有结构化, 思维能力显得薄弱, 从而在知识应用过程中, 思维难以顺利开展, 在以能力型和应用型为命题方向的试题面前, 就只能望“题”兴叹了。 (3) 忽视地理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一些同学重视知识的全面复习, 但对地理能力的专项复习和专项演练不重视, 这也反映出学生对考纲的命题指导思想领会不够, 对历年的高考试题特点了解不够, 因此复习时一定要重视对考纲和高考试题的研究, 以便明确高考要求, 把握高考导向和命题趋势, 在此基础上一定要把考纲中的能力要求渗透到复习的全过程, 并进行针对性的能力专项训练和全面训练。
二、建立知识联系, 完善知识结构
许多学生认为只要熟悉教材, 把教材背熟就足够了, 其实这正是复习低效的重要原因。根据对近几年高考地理试题的分析可以看出, 高考地理试题非常重视对地理事物空间结构、空间联系的考查, 尤其重视对知识因果联系、逻辑关系的考查, 为此要使复习有成效, 在复习时完全可以不按照教材的顺序来进行, 可以突破知识的原有结构, 按照新的思想和方法, 通过变换思维视角, 借助“区域地图、地理简图、热点问题、典型试题、重点专题、思维难点”等方式和途径, 对知识进行重新梳理和归类。如日照图的判读、时区的换算、正午太阳高度角和昼夜长短的计算、气候类型图的判读、根据经纬网判断经纬度位置、比例尺的换算、地球上方向的判定、常见图例的判读、等值线类地图的判读、世界典型区域等既是地理的基本技能, 又是学科的主干知识和地理的重要考点。从试题的要求来看, 学生要有较强的思维理性, 因此必然成为学生的思维难点, 在复习时可以对其进行重新整合, 合理归类, 并通过抽象归纳和知识的网络化, 达到化难为易、突破难点的目的。再如, 根据高考试题特点和考纲的能力要求, 可将地理学科知识的复习体系整合为几个综合专题:等值线图判读及其地形剖面图的绘制、经纬网图判读及其比例尺运用、地球运动图判读及其区时和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天气与气候要素图判读及其绘制、海洋与人类活动、水与社会发展及中国的调水工程、地质地貌和生物土壤、资源和环境问题及其可持续发展、能源与社会发展及中国的跨地区能源调配、人口和城市问题及其解决途径、人类的生产活动和地域联系、区域发展及中国国土的整治与开发、世界重点地区和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等。通过这种重组教材内容的专题复习方式, 学生能够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 从而有利于学生熟悉知识间的有机联系和内在的逻辑关系, 这样也就有助于学生在答题时灵活应用所学知识。
三、注重方法总结, 畅通思维程序
在复习过程中很少有学生反思和归纳在思维中的一些得失, 尤其对解决问题中的“思维方法、思维方式、思维习惯”很少进行及时纠正, 因而往往在面对新情境、新设问的试题时难以做到应对自如。因此, 平时复习要善于总结“地理原理和规律、各类地理试题”的思维规律、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如高一地理中的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海洋污染、陆地资源开发中的生态问题、工农业生产活动中 (工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等) 的环境问题、城市化中产生的环境问题及交通运输建设中的环境问题等, 这些内容都涉及“解决措施”, 而对于其思维方法或思维程序可总结为“工程、生物、管理、技术”四个方面。如关于解决华北地区水资源不足的措施, 就可遵循以下程序来思考: (1) 工程措施。跨流域调水、修建水库。 (2) 管理措施。加强水资源的管理, 节约用水 (利用经济手段, 如提高水价) , 防止和治理水污染。 (3) 技术措施。扩大淡水来源, 如海水淡化等。当然, 在复习中还可以进一步进行总结。如对于综合题类思维方法可以细化为“意义类、区位类、影响因素类、区域类、图像类”, 再进行各类的方法总结。进行这种有意识的思维流程和解题方法的提炼和总结, 不但能够促进对知识的灵活运用, 而且能够帮助学生搭建知识间畅通联系的渠道, 从而为学生的灵活解题奠定基础。
四、坚持科学训练, 提高复习效率
张咏高三地理复习备考计划 篇5
以考试大纲,考试说明为依据,联系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学生潜能,学生非智力因素,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夯实基础,通过综合训练,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解题技巧,以适应新的高考形式和要求。
一、情况分析:
学生情况:本届高三文科有7个普通班加2个艺术班。普通班基础相对好点,艺术班较差,整体基础较差。基础知识掌握不好,缺少解题能力。
二、备考依据:
地理教材,步步高大一轮复习讲义及相关练习,《区域地理》,《地理学科考试大纲》。
三、工作目标:
进行第一轮复习掌握单元基础知识,巩固各知识点,强化知识体系;同时加强综合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以及思考能力。
通过这一轮复习,要让学生达到下列要求:
(1)掌握考纲规定的基本知识,能够对知识进行基础的归纳总结,能把握教材主干知识。
(2)能学会画图、填图、记图、读图、用图。
(3)答题做到规范化,能形成一定的解题思路,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
(4)能用学到的地理知识分析生活中简单的地理实例,做到活学活用。
四、具体措施:
(1)钻研考纲和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归纳总结。着眼教材,建立网络,进行全面系统地复习。
1、分析考纲,把握考纲变化。
2、全面了解教材,把握重点。
3、突出主干,落实基础。知识系统化。
4、注重总结。特别是地理事物、现象规律分析。
(2)研究历年高考试题。
每位老师都要对近十年的高考题进行研究,要将高考题做全、做透、做通。要注意搜集高考信息,了解高考动态。
(3).精心组织教学:
1、备课:。备课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根本途径。要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备课,要在把握高考方向的基础上备课,要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备课,要在充分认识自己的基础上备课。搞好集体备课,每一堂课都要做到集体备课,发挥集体的智慧。将集体备课落到实处,而不是流于形式。
2、上课:在认真备课的基础上上好第一堂课,上课要注意发挥自己的优势,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成长,因材施教,补差提优。要注意做到讲练结合。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
3、课后反思:认真总结每堂课的得失,养成每课一反思的习惯,并
能记录下来。本学期每篇讲读课文的备课中都能体现课后随笔。在反思中求进步。
4、完善听课制度,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4)精选、精练、精评
进入高三,练习越来越多了。堂课要有练习,每个单元有小测验,每个月有月考。怎么样用最短的时间,做最好的题目,掌握最多的知识,往往成了成败的关键。
首先,教师对试题要精心挑选。所以老师要多做题,要分析试题,要把握高考题的特征,要学会自己命题。
然后,老师将自己精心挑选的试题在合适的时间布置下去。有的可能适合做课堂练习,有的可以做例题,有的适合做考试试题。而且要注意时间上的安排,要做到短、频、快。题不在多,关键要精。
试题讲解要及时,要讲透,要注重解题方法,解题思路的培养,还要强调答题的规范化,用词的专业化。
(5)课外辅导要灵活。多种方式,多种时间,多种场合。不同的学生不同的辅导。关注学习困难学生,重视补缺补差,重点班有希望的地理单科偏差的同学要个别辅导,对重点、普通班同学要分层指导,提高班级整体水平。
五、时间安排:一轮复习,2011.9—2012.3,周末补习区域地理
第一周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第二周 气压带和风带
第三周 常见天气系统全球气候变化
第四周 气候类型的判断
第五周 自然界的水循环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第六周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第七周 章末复习
第八周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第九周 山地的形成与河流地貌的发育
第十周 章末复习
第十一周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第十二周 自然地理的复习归纳
第十三周 人口的变化
第十四周 城市与城市化
第十五周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变化
第十六周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十七周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第十八周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十九周、二十周 寒假放假
第二十一周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二十二周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二十三周 区域自然环境综合开发与利用
第二十四周 区域经济发展
第二十五周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第二十六、七周 旅游地理二轮复习—专题训练,具体根据实际另行安排三轮复习—综合模拟训练,查漏补缺。
第二轮复习,讲解专题,同时关注时事热点,紧密关注世界的风云变幻,弄清该地区的地理状况。
高三政治第三轮复习备考策略 篇6
一、回归课本,关注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主体知识体系
回归课本要注意知识的系统性。新课程高考文综政治强调对综合知识的运用,注重对各知识点的联系和迁移。考生在考前一个月里,从整体把握考点,按照高考考纲,把握好教材的内同和高考价值之间的关系。如《经济生活》知识回归教材可这样建立知识联系,形成知识线索。国家: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完善分配制度—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市场秩序的建立)—加强宏观调控(目标、手段—财政、货币政策)—倡导科学发展观—实现小康社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关注民生加强社会建设。企业:关注商品的价格和消费—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参与经济全球话,积极引进来和走出去—承担社会责任履行企业义务—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劳动者:金钱取之有道,用之有度—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提高职业技能—学会理性投资。
二、把握导向,研究高考试题,关注时政热点,形成高考政治对社会热点介入
近几年,新课标全国卷政治突出时代特点和社会热点。例如:下表为近四年38题考点考查情况。
近四年38题考点考查情况
年份实考当年重大热点
2015政府预算管理、财政知识预算法、财政赤字
2014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放宽市场准入规则、文化创新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反腐倡廉
2013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企业转企改制党十八大、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国梦
2012民生、分配改善民生、幸福感 、社会心态建设、稳定物价
上从表可以看出,出题背景材料都是社会经济发展热点素材。2016年高考高考政治仍不回避热点,贴近学生生活,以重大社会热点问题为命题素材,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十三五规划、习总书记访美英、两岸历史性会晤 、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互联网+” 、反腐倡廉、企业改革、生态文明、雾霾笼罩等都可能是2016年高考命题素材。
三、考法指导,训练必要的答题技巧和心理素质,提升高考应试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
考生要研读高考的各种题型。高考文综政治分为选择题和客观题两部分,笔者认为,“文综得选择题者得天下”,做好文综政治选择题是高考政治获取高分的关键。高考政治选择题主要有计算题、图表题、漫画题、材料题等,针对不同的题型考生要做有针对性的训练。客观题的解答“三部曲”一是审题,阅读设问找准答题知识范围、分值和切入点;阅读材料,对材料分层,根据标点符号,标划关键词句,搞准材料的中心。二是回归课本,将分析的材料和课本知识联系起来,通过回忆、检索、筛选课本知识,确定和材料最紧密联系的理论知识。三是组织答案,组织答案要“三化”:段落化、序号化、规范化(专业术语+时政语言)。
临考前注意加强应试心理辅导,克服考生高考到来过重的紧张、焦虑情绪,注重营养补给、科学安排食谱、防病健体,控制心情、提升信心、保持清醒,合理安排时间、保持充足睡眠。
四、查漏补缺,加强对知识和能力的巩固,巧做加减法
巧做加法要做到三点:一是重视新教材的新增点。例如:2015年全国卷Ⅰ主观题考“文化生活”第四单元新增知识点,地方卷也有涉及新增知识,所以预计明年高考教材中有修改的知识点还是高考热点。二是关注各地模拟试卷常考的知识点。高考不回避热点,各地模拟卷常考知识也是高考高频考的知识。考生要经常整理考过的模拟试题,从中找寻命题规律,学会举一反三。三是查漏补缺,进一步强化基础知识记忆,整理错题笔记。加强基本概念、原理、方法论、知识范围的把握。在备考的过程中,有的同学只知道疯狂做题,疯狂练习,最后甚至连最基本的概念和理论都搞不清,所以,考生最后阶段的冲刺中多看课本,强化知识的记忆和区别。巧做减法,一减高考近几年主观题考过的知识。一般上一年主观题考过的知识下一年度不会再考,例如:2015全国卷Ⅰ主观题考了财政和人大的知识,2016年高考就不再考。二减不符合当下的热点主干知识点。高考政治以时政材料为背景材料命题,例如:2015年全国卷Ⅰ考的“预算法”为背景材料的书本知识,这些不符合当下的热点主干知识2016年高考将不会出现。
高考备考中区域地理的复习策略 篇7
一、描图填图, 构建空间概念
现在很多题目都是以特定的区域为背景。如果把位置判断错误, 那么学生所得出的结论一定是错误的, 尤其是高考中的“串题”和综合题, 学生会造成严重的失分。针对这一情况, 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方法:在复习世界和中国地理前, 可选取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上的主要经纬线, 让学生用红颜色的笔描出来并读出沿线主要的河流、地形、气候区、国家, 做好这些经纬线的复习, 可以使学生对全球地理事物有一个粗略的定位。在复习区域地理时, 进一步丰富所学地区的地理事物和现象, 利用空白的区域或国家填空地图, 指导学生将教材中的文字知识尽量直观转换到图上, 训练学生用图、填图、绘图、图文互换的能力, 并利于学生课余利用填空图进行单元知识的总结和复习。
二、重原理用规律, 抓住区域要素的特征和要素间的关系
地理高考题中不少题目呈现的形式是“为什么”“怎么样”, 因此, 我们在掌握区域地理的一些地理要素和现象的同时, 要利用我们学过的原理和规律来解释和分析这些地理要素的形成原因和特征, 如:地中海周边为地中海式气候, 我们必须利用气候的基础知识分析理解其成因, 描述其特征。
区域内的地理要素之间有空间上的联系, 也存在着因果关系。因此复习中既要重视要素形成中的原理规律的分析, 也要加强要素间的联系分析。如:我们在学习气候的基础上, 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该区域的地形、河流、土壤、生物等自然特征和农业、旅游等人文特征。
三、重视区域问题, 培养正确人地观
任何区域的发展中总会带来这样那样的问题, 我们要能对区域的资源利用状况和生产活动作出合理评价, 发现区域问题, 并提出解决区域问题的对策, 对区域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比如:我国南方的水土流失、欧洲的人口老龄化、中东的水资源紧缺形成的地理背景 (自然因素、人文因素) 、产生的危害、应对的措施, 这都是我们应当关注的重点。
四、熟悉图表, 提高判读能力
地理图表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 地理图表类型很多, 如事物分布图、原理示意图、景观图、等值线图、统计图表、地形剖面图、模式图 (成因、过程、分布) 、系统联系框图等。它们以直观形象的手段帮助我们理解、记忆、分析、比较, 因此在复习过程中一定要掌握主要图像的组成要素、绘图要领, 熟悉判读技巧, 以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如表格是地理统计资料的分类展示形式, 它能反映出表格中地理事物形成和变化的原因以及不同事物的特征和差异。因此在读表格时候应注意以下三点:抓主要线索, 综合分析、认识地理规律;对统计数据进行定量定性分析与研究;注重对表中地理事物进行横向类比分析。
五、运用类比和综合, 加深对区域地理知识的理解
区域对比仍然是出现频率较高的考点;地球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地方, 不同区域之间存在着地理要素的异同, 我们可以将两个区域进行比较、归纳, 可以将不同区域的同一方面进行比较分析。通过比较, 帮助学生掌握区域地理的基础知识, 突出区域地理的区域差异, 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比较一般从两方面着手:一是不同地理事物归纳相似性, 如地中海式气候区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气候特征的相似性归纳;二是类似地理事物比较差异性, 如“中关村”与“美国硅谷”的比较, 六大洲的地中海式气候区的比较, 英国大不列颠岛和我国陕西的比较, 等等。
六、关注热点地区, 深化对区域地理知识的掌握
我们在区域地理的复习中, 应该捕捉与区域地理相关的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 将其有效地融入复习之中。从历年高考看, 热点和焦点问题最终还是回归到课本, 还是考查地理知识与地理能力。因此可以精心设计与地理有关的位置、自然特征、资源特征、人口问题、经济特征等问题, 强化对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发生地区的区域地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新课标高考地理备考复习策略 篇8
高考地理试题往往不以教材知识为切入点, 而是使用新材料, 营造新情境, 设计新问题。尽管这些材料涉及了区域重点问题和热点问题, 但其知识和原理仍源于课本, 且要求考生解答的专业术语也要依据课本。所考查的知识点均能反映学科主要面貌或基本的分析、研究方法, 立足于考查学科的主干知识、原理和规律。试题通过引用课本内外的知识素材, 形成新的问题情境, 构成新的设问角度。因此, 在学习中熟悉教材、夯实基础是十分重要的。通过精读教材, 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梳理知识, 掌握基本概念和关键词语的含义, 准确把握主干知识体系, 避免出现知识盲点。要全面复习基础知识, 不留死角。对已考过的知识点, 不能麻痹大意, 在复习时可以转换角度进行思考。
二、立足基础, 突出主干
自然地理:偏重原理、规律运用, 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重点抓好: (1)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以日照图为信息载体, 计算时间、判断节气、分析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等) ; (2) 大气运动原理与天气形势分析 (等压线图的判读分析) ; (3) 气候形成、特征、分布规律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4) 河流水文特征; (5) 海水盐度与洋流的分布规律; (6) 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7) 板块运动与地质灾害; (8) 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地域分异规律等主干知识的教与学。
人文地理:偏重观点、方法的运用, 结合实际进行评价与反思。重点抓好: (1) 人类活动的空间布局的区位分析 (包括农业、工业与商业活动, 聚落形成与布局、交通点线、文化生态、旅游活动等) ; (2) 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3) 人口增长、迁移和城市规划; (4) 区域经济联系等主干知识的教与学。
区域地理:偏重地理事物的空间定位, 图像图表的判读技能、基本概念的理解运用。按照“区域空间定位→区域要素分析→区域特征归纳→区域开发或治理评价”的思维把握好重点区域的教与学。
三、强化地图, 准确定位
读图——读图顺序:读图名、读图例、读正图, 这是获取地图有效信息的捷径。读正图的方法: (1) 按地理事物的空间顺序读, 这种方法适合阅读反映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特征的地图; (2) 按地理事物的时间顺序读, 适合于阅读表达地理事物随时间发生变化的地图; (3) 根据地理事物内在因果关系读, 适合于阅读揭示地理事物内部联系的地图。其次要正确指导学生掌握多种地理图像阅读、分析方法。
描图——一幅有着较多地理事物的地图, 会让学生感觉抓不住重点。为此要指导学生敢于删繁就简, 有意识的勾划出较为重要的地理事物;线状的地理事物和符号。可把其中一些重要的线状地理事物和符号在地图上描出, 这些做法都有利于学生快速准确地从图中获取有效信息。
析图——就是通过对地图的分析, 找规律、抓重点。有些地图看起来似乎内容繁琐, 杂乱无章, 实际上往往是一件件简单事物的叠加, 关键是要善于进行分类分析, 找出规律。每幅图上的内容往往有主次之分, 分析地图时还要善于辨清主次, 排除次要信息的干扰, 抓住每幅图的核心和主旨, 以提高获取有效信息的效率。
画图——一些重要的地图, 教学中要让学生多画, 最好能做到不看原图就能熟练地画出个大致轮廓, 这样解题时不仅能及时地调用, 更有利于进行地图转换, 特别是图图转换:如将局部地图转换成整体图, 将平面图转换成立体图, 将抽象难读的地图转成具体形象的或者是熟悉常见的地图, 从而提高获取有效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四、加强限时训练, 提升应试能力
地理学科的训练强调地理图形读、填、绘、记, 要学会把地理学科的基本现象、规律、原理落实到图形上。通过经常的图形复习, 巩固积累地理知识, 完成知识的“积少成多, 厚积薄发”。学生在复习时要联系实际回归课本, 对过去的错题进行温习和重作, 做到步步为营, 稳扎稳打, 养成规范答题的良好习惯。在做练习时切忌仅仅满足于知识答案, 更重要的是掌握方法, 融会贯通, 并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练习量, 以适应高考的要求。
五、联系热点, 回归课本
复习中不能为热点而热点, 忽视基本技能的培养;不要盲目的阅读众多的资料和阅览纷繁的新闻;要把对热点、焦点的问题回归于教材中, 学会运用教材主干知识分析热点问题。另外, 关注国家大政、方针 (三农问题、重大工程建设) 、区域可持续发展、能源资源问题、重大自然灾害、生态环境问题、世界盛会、科学考察、世界 (中国) 热点问题、金融危机和经济全球化等。
总之, 过去以知识立意为主导, 这就要求学生要记教材, 重点以以考核知识记忆与理解的数量为主;今日以能力立意为主导, 这就要求学生要用教材, 重点以考核知识理解与运用的质量为主。只要我们运用正确的复习备考策略, 把复习工作做扎实、做到位, 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 就一定会收到理想的复习效果, 在高考中就一定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
摘要:近几年高考文综地理命题已从“以知识立意”转向“以能力立意”, 更加突出考查了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体现了新教材的改革方向。因此运用正确的备考复习策略, 把复习工作做扎实、做到位, 就一定会收到理想的复习效果。
高三文科生高考备考有效复习策略 篇9
一、重课本, 抓基础
高考的知识点都来源于课本, 因此读透课本是关键, 课本中包含了高考要考察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等, 但是这些知识、能力的要求并不是集中于一个地方, 而是体现在课本的各个层面, 数学思想和能力是数学知识的重点考察对象. 数学知识并不是独立的, 对数学知识的考查, 不仅要全面而且要突出重点, 不能只为追求知识的全面性, 从而忽视了重点. 数学是一门思维性质的学科, 因此在对能力的考查上, 重点突出其思维能力, 全面考查各种能力, 其中代数运算是对运算能力的考察, 主要是为了考察学生的算理和逻辑推理; 对图形的识别、理解主要是考查学生空间图形的想象能力; 应用题形式的考察, 主要是为了考察学生的实践能力, 这些的是考纲的要求, 在看课本时就要分清主次.
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指的是函数与方程思想, 数形结合思想, 分类讨论思想和化归与转化的思想. 数学方法有数学思维方法和数学方法. 数学思维方法指的是数学思维过程中运用的基本方法, 主要包括: 观察与实验的方法、比较与分类的方法、归纳与演绎的方法、分析与结合的方法、一般化与特殊化的方法等; 数学方法指中学数学常用的方法, 包括配方法, 换元法, 待定系数法, 代入法, 消元法, 比较法, 割补法. 这些思想的方法在课本中都应用、读课本时要注意.
二、重视再次做错的题
对于文科生来说, 由于自身各方面的原因, 自然在解题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错误, 对于很多见过的题型, 甚至是原题, 当再次见到时, 仍然会觉得很陌生, 出现这种情况, 我们不是要去找这个题目的答案, 而是y要找出不会做这个题的原因, 为什么第二次, 乃至第三次遇到这个题, 还是不会呢? 找出自己不会的原因, 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一般情况, 学生出现再次错误的原因主要表现在: 审题错误、基本知识不扎实 ( 如基本概念不清楚、公式定理不熟、空间想象力薄弱、计算繁琐、分类中有漏、不会发现隐蔽条件) 、题目解答过程表述错误 ( 如函数的反函数, 未指出定义域、格式不对不会合理跳步) 、粗心.
三、学活数学
我们平常的测验, 考试的很多题型的来源于课本的例题、习题, 只是这些题目并不是课本的“原题再现”, 而是对课本题目的稍加变形. 有的是拼合而成, 有的是把题目难度提高了, 但是不管这些题目怎么变, 它还是一些常规题, 还是用常规思想去思考. 重在突出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考查.
从新课改以后的高考题目来看, 我们不难发现, 很多高考试题逐渐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但是解决这些试题还是用常规思想解题, 很多同学在考场上一看到题目就顿时懵了, 不知道怎样下笔. 其实这只是一个很简单的数学题而已, 比如2015年高考数学文科试卷新课标2选择题第3个, 题目主要考查学生对课本基础知识点的一个掌握情况, 这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概念考题, 主要考察统计的知识, 然而学生一看这些文字感觉这好像和平时所遇到的题型完全不一样了, 怎么和高中数学的内容好像没有关系. 从而导致高考丢分.
四、重视高考题的重要性
每年的高考题可以为我们的备考复习提供一定的方向, 可以让我们知道哪些知识需要重点复习, 哪些知识可以随便看看, 哪些知识是不会考的, 所以把近五年的高考题做完做懂, 这样可以使复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懂得取舍
作为学生, 我们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毕竟是有限的, 尤其是文科生, 本身就对数学有种恐惧的感觉. 在复习过程中, 肯定也会遇到很多不会的题目, 有些题目经过一定的努力, 是可以得到解决的, 但是有些题目本身难度就大, 知识面用的广, 知识点也细, 对于这种综合难度较大的题目, 我们不要要求自己一定要会, 在考场上能拿几分是几分, 不要一味的把时间浪费在这些难题上, 而丢一些不该丢的分.
参考文献
[1]张培岭.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研究[J].现代阅读 (教育版) , 2012 (18) .
高三地理复习策略 篇10
一三轮复习策略
三轮复习法将高三的复习时间大致分为三段, 每段时间里的复习目标各有侧重, 时间长短也各不相同。任课教师应有详细的课时安排计划, 第一轮复习为高三上学期, 一轮复习计划应该明确以下内容:教材主干知识内容复习、双基技能要求、练习配置状况, 主要目标是基础能力过关。在第一轮复习阶段, 应立足课本、打好基础, 把每一章节的知识点以纲要的形式进行总结, 形成知识体系, 引导学生读图、用图, 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要求学生做到图文结合, 能进行图文转换, 逐步提高读图、析图能力。这样学生就可以在复习过程中迸发出新思想, 创造性地进行复习。第二轮复习从三月到四月底, 二轮复习安排应该明确以下内容:专题目录、子目录、专题练习规划, 主要目标是综合能力突破。复习过程中, 如果一遍又一遍地复习, 学生就会产生厌学情绪, 而且时间也不够, 重点也不突出, 如果利用专题复习的形式, 学生的兴趣就会被调动起来, 又有新鲜感。专题复习, 教师应根据知识的重点、难点、运用等从多角度、全方位联系, 使学生对某一地理问题有一个全面、系统和完整的认识, 使各知识点形成一个知识体系。在二轮复习中要加强答题方法的归纳和总结, 事实上, 许多综合题的回答都是有模式可以借鉴的, 在学习高中地理的原理时, 我们常常会以某一地区的情况作为案例, 对这些案例的分析过程, 事实上就是“建模”的过程。高考过程中, 虽然不会考到相同的案例, 但一般会考到相应的模式, 在平时的练习过程中, 逐步总结、积累一些常用结论, 会少走许多弯路、节约大量宝贵的考试时间。第三轮复习从五月初到五月底, 三轮复习计划应该明确本学科常规热点, 主要目标是提高应试能力。学习知识的目的是运用知识, 寻求人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 就是为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加强地理教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高考考查热点问题, 一般以社会热点为背景材料, 进行学科间的综合考查, 新闻热点、焦点论坛往往是高考命题最好的素材, 我们应寻找与地理相关的内容, 充分挖掘其中的知识联系, 使社会问题与课本知识纵向、横向比较, 做到融会贯通。地理新教材从内容上也突出了地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高考改革的特征之一也在于贴近生活, 这就要求我们在复习中要有意识地关注世界、关注社会, 去接触、去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热点和焦点, 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地理时事热点问题、生活中的地理问题都是地理学科非常关注的问题, 也是历年高考命题的理想切入点, 因此我们要时刻关注这些问题, 分析生活中地理事物 (现象) 的形成原因、学会发现时事中隐含的地理信息, 提出某些问题的解决措施。
二知识点的复习策略
自然地理知识较难, 偏重原理、规律的运用, 要求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运用图形知识的结构, 提炼能力要求和具体方法;精讲精练, 通过典型题和变式图, 结合区域实际, 加强应用原理和方法的训练。自然地理是高三地理复习中的重点和难点, 这部分内容贯穿五大地理规律, 即地球运动、大气运动、地壳运动、水体运动和地域分异规律, 考生在复习中应以这些规律为主线, 对主干知识进行梳理, 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 试题将会越来越脱离教材, 试题将会为考生提供全新的情境、全新的素材, 要求考生调动头脑中储备的知识、根据学习教材而产生的经验, 对新情境和素材进行分析、加工, 甚至于还要加上自己的推理, 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即对考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求将会提高。由于图表能够较好地体现地理学科特色, 灵活地考查考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因此在复习时, 要认真对待课本中的每一幅图, 不仅要理解图中所蕴藏的知识, 还要掌握绘图的原理和读图的一般方法。此外, 对于教材中的一些结论、规律, 如果能够用图表进行表述的, 不妨将之转化为图表的形式, 只有这样, 拿到专门为高考设计的新图时才会得心应手, 解题能力才会逐渐提高。高考加强了对学生能力的考查, 而能力的发展必须依赖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积累, 从近几年高考试题来看, “双基”在命题中起了重要作用, 地理基础知识的训练、基本技能的培养是教学中的两个基本点, 试题对基本知识有一定的要求, 复习应要扎扎实实不能求快, 教师精讲, 发挥学生主动性, 对概念、原理、方法论区分透彻。不管试题的背景材料、问题立意、设问角度多么新颖、多么深, 其答案的知识落脚点都必然落在基本内容或理论范围内, 没有扎实、全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很难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能力。
人文地理知识理解不难, 偏重观点、方法的运用, 要求结合实际进行评价与反思, 但内容散, 不容易抓住重点, 需要记忆内容多。人文地理强调宏观整体分析, 此部分复习方法与策略要抓住下面几点:以实际问题作为切入点, 统领人文地理知识;结合区域特征, 善于进行对比分析;拓展知识面, 适应现实中人文地理内容的迅速发展;加强逻辑推理, 学会科学表达。复习人文地理应重视对区位因素的分析, 人文地理包括五大区位因素, 即农业区位因素、工业区位因素、城市区位因素、交通点线区位因素和商业区位因素。通过比较, 找出其共性:都受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 其中自然因素是基础, 社会经济因素是决定性因素。自然因素包括位置、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自然资源等, 并且各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人文因素包括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工农业基础、科技等;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又是相互影响的。同时, 还要比较其差异:农业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突出, 工业受经济因素、劳动力因素和技术因素与环境因素的影响更明显;城市是由人类居住地逐渐演化形成的, 所以适合生活、生产的自然条件和影响因素不断变化是其特征;社会经济因素对交通线路选择的决定性更突出, 同时直接受自然条件中地质、地貌、气候、水文的影响及技术的保障作用也很明显。在区位因素的具体分析中, 应注意运用“从一般到特殊”的方法。高考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提高了, 着重考查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的综合能力, 强调运用所学原理去分析、评价和解决实际中的自然和人地关系的能力, 在平时教学中, 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地理事物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 掌握地理事物的发生、发展、变化原理以及地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原理。在复习中应认真分析各知识的连接点, 加强知识迁移, 构建具有内在联系的知识体系, 给学生以综合的思想意识和思考的多角度, 培养学生综合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区域地理复习重点采用以图表为载体的学习方法, 因为区域地理部分偏重地理事物的空间定位、图表的判读技能、基本概念的理解运用。应着眼于区域空间定位、地理空间定位的基本方法:依据地理坐标定位;依据相对位置定位;依据典型特征定位;依据面积、轮廓和形状定位;依据气候、地形、植被、动物等自然特征定位;用图例、注记、比例尺等辅助信息定位;用题目中的文字提示信息辅助定位。区域地理要求学生在脑海中具有地球模型, 有经纬网构成的易于定位和描述相互位置关系的模型, 复习要求学生不仅要关注地表的自然要素, 还要关注这些自然要素影响下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自然人文地理要素的关联成为学生地理思维的主线之一。应当做到当一个经纬坐标点给出的时候, 学生的地理思维会反映出这一点的位置, 关于这一点的其他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特征会源源不断地展现出来, 甚至进一步深入的相关分析和预测也会形成。区域地理体现了地理学科的区域性特点, 是地理学科的基础和重要内容, 也是近年高考的重点。尤其是在综合题中, 以区域地理知识为高考试题的背景材料, 联系相关的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 将考生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中去, 体现考查考生应用能力的要求, 而区域空间定位是顺利答题的“敲门砖”。新课标高考必将加强对考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考查, 改变过分拘泥于课本的传统命题和答题方式, 命题时会为考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意境, 让考生的思维不过多地受到限制, 给考生留下一个相当大的答题和发挥空间。在复习时, 要注意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三教学策略
1. 师师合作、师生相长
教育是一种合作性的事业, 教师工作方式上, 合作是第一位的, 教师之间互相尊重, 取长补短、相扶相帮, 可以使原有的观念更加完善和科学, 使每个人的优势整合为集体的智慧, 从而提高整体教学水平。教师与学生要建立和谐的关系。高考目标能否实现,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生沟通情况, 没有和谐的师生关系, 就不可能真正达到预期的高三目标。教师的师德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 只要老师处处为自己的学生着想, 就能引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和动力, 师生的目标才能一致;只有老师不断地激励, 才能使学生产生自尊、自爱、自信, 师生间有亲近感、信赖感, 才能促进师生间思想、情感的交流, 从而创建良好的教学活动氛围, 进而促进预期目标的达到。
2.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复习阶段, 应改变过去“一堂言”的教学方法, 切实贯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地理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利用已有的知识作为新知识的增长点, 不断对地理知识进行加工和转化的过程。特别注意平时一定要训练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 对于具有挑战性和思考价值的问题可以给出几分钟的课堂时间让学生独立的思考一下。那样能让学生进入一种积极亢奋的状态, 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索热情, 从而也更有利于唤起学生已有的经验, 促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和发展。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发现问题、寻找方法、总结规律。
新课程推行以来, 合作学习的理念不断深入人心, 鼓励合作学习, 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 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合作学习能让学生学会在共同的任务下, 进行明确的分工, 对各成员分担的任务进行加工、整理, 对活动的成效评价, 它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让他们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在生活中学会合作。现在的高考题都有开放性的试题, 那么我们在平时讲课时就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让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思想。“给”只能给死的东西, 而“导”却能激活活的源泉, 关键在于教师怎么教、怎么去引导。
以上是我对高三地理教学及备战高考策略的整理, 也是对高三如何复习地理的反思, 以期对后来者有用, 同时也希望同仁提出宝贵意见, 使以后的高三教学更加有思路、更加有成效。
参考文献
[1]肖成全、刘芳编著.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教材·有效教学[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2]徐艳.地理教学中的小组学习与独立思考[J].地理教学, 2009 (11)
[3]陈立新.区域地理复习备考策略[J].综合能力训练 (高中生地理) , 2004 (6)
高三地理复习备考策略 篇11
解读学业水平测试
从能力层面看,学业水平测试主要考查学生对高中地理必修课程中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学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技能和基本观念,分析地理问题、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其中解读的关键词语是“基本”,据此可以理解为学业水平测试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让基本面上的学生都有成功的体念,所以试题的难度比例为基础题:中等难度题:难题=7:2:1,基础题占了大比例,在复习过程中应该立足书本,夯实基础。
从试题设计看,地理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因此试题的设计力求做到与学生学习高中地理必修课程达到的基本要求相一致,突出科学性、基础性、时代性、公平性和创新性,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不出偏题和怪题。
从四年学业水平测试卷来看,北京奥运会,华北的春旱,南极科考,振兴东北工业基地等一些社会热点材料都进入命题者的视野。除此以外,地理图表出现的比较频繁,几乎无图不题,其命题思路是通过学生判断、应用图表的差异,可以极好地考查学生的多种基本能力,这是水平测试中不断强化地理图表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复习时要多关注热点所在的区域位置、特征、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解决的主要措施。
学业水平测试的复习策略
1.结合考试说明,扣“本”依“纲”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着眼于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及运用各种知识解决问题的技能,每年考试都会根据实际情况出台《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说明》,规定考试范围、题型、标准,对各个知识点提出不同的要求,如了解、知道、理解、说明,这个考试纲要来源于课本并规定命题的范围。所以复习前必须认真钻研考试说明,掌握考纲中每条要求及学生达标水平,进而以“考纲”为线索有针对性地落实到课本内容中,做到有线到面、线面结合,形成整体的知识结构,用有限的教学时间把教材重点、难点讲清楚,并结合各章内容进行串讲复习,注意立足基础,重视图表,培养能力,从而使学生有的放矢地完成地理知识复习。
2.抓住学生,抓住课堂
学生的成绩参差不齐,他们的目标也表现为冲A或冲C。所以应该对每个学生要关注,帮助他们认真定位,有效而合理地安排复习时间。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会他们学会放弃。能达C而实在不能拿A的,不必再投入太多的精力和时间了;应该找到尽可能取得A的科目,以求得效果的最优化。
课堂45分钟是复习的“前沿阵地”,课堂的效率决定了考试的成败。作为教师应该有个完整的教学计划,把每节课的内容都安排落实好。每节课对所要达标的内容应该进行简单的检查,例如最后5分钟,进行提问或者小测验,做到堂堂清。
3.关注“例卷”,精选题目
《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说明》中的例卷,是前一年的考试试卷,这是学业水平测试复习最有参考价值的试卷,其难度、信度、区分度都是可以的。虽然考试的题目一般不会与这些试卷重复,但是这些试卷的训练能让我们熟悉学业水平测试题目编制的特点,寻找答题的技巧、规律以及答案组织的规范性和科学性。
在复习阶段,切记不要陷入题海中,做题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与运用能力,因此对题目要进行精挑细选,不要过于追求难、怪、偏,应该围绕和按照考试说明的能力要求,把练习的重点放在中低档题上,选一些具有典型性、针对性的试题,做到不浪费学生的每一次练习机会。
4.练审题,探索解题思路
正确的审题是减少失分的关键,在最后的复习阶段中,应该训练学生的审题和解题能力,科学的解题方法可以使学生在答题中少走弯路。选择题需要细心审题,抓关键词,重视图表资料的判读,隐性信息的挖掘。综合题中的解题能力主要是解题思路的培养,答题注意思维的完整性,发散性。
谈高三地理综合复习的策略 篇12
一、构建各单元知识结构,加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地理课本中的文字系统、图像系统、联系系统三者是有机结合、互为补充的,构成该学科完整的知识体系,因此学生应在每章节内、章节与章节间、人文与自然间、区域与洲际间建立起完整而清晰的地理知识体系与知识网。如掌握地中海式气候,就得理解它的成因(西风带、副热带高气压),成因决定气候特点(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气候的特点必然影响农业生产(地中海沿岸的园艺业),等等。另外,要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还应该熟记地理事物(如重要地理名称、地理数据、大洋、大河、大山名称,重要国家、城市、工业部门、农作物、岩石等),掌握地理概念(如水资源、水力资源、水利资源的区别)。
二、进行专题训练,培养地理思维能力
在第一轮复习的基础上,进行专题复习,可以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也更能培养学生对地理事物的发展规律和内在联系的分析能力。专题复习有多种专题划分方法,学生可以把地理教材内容概括为四大系统:一是地球运动系统。它包括地球的运动、大气的运动、水体的运动、地壳和地表物质的运动,地理事物的时空变化。本专题内容虽分属教材不同的单元,但它们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这就要求学生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方面分析问题,从而推理出地理事物的成因和规律,也可以从地理事物的时空变化和分布推出成因,并掌握各种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性,以便遇到具体事物的时候会自己分析,自己找规律,做到举一反三。二是人地关系系统。它包括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贯穿教材的很多单元,我们要把它们从教材中提取出来,分析其成因、规律以及对策。三是区域地理系统。它包括自然区域、农业区域、工业区域、城市区域等。区域地理是文综考试命题的出发点,而高考涉及的社会热点本身就具有区域性。因此,学生只有具备清晰的区域位置概念,才能有极强的应变能力。四是地理图表系统。它包括日照图、等直线图、统计图表、地形剖面图、地质图、地理计算。在专题复习中,学生要做到图文转换、图图转换,并要对图表进行综合归纳,读出各种信息,找出有用信息分析解决问题。
三、学会“地图复习法”
地图是学习地理最基本的工具,在综合复习阶段,学生应将地图装在大脑里,提高“图图转换”和“图文转换”能力,做到脑中有“图”,心中有“理”。提高识图能力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学会图图转换。
剖面图转换为平面图、平面图转换成立体图、局部地图转换成整体图、表格图转换成曲线图、扇形图转换成立体图等。
2. 学会图文转换。
尽可能将地理课本中所有的知识点放在各类地图上去理解和掌握。例如一幅等高线地形图,能从图形上等高线的走向、密度、递变规律中读出山地的走向、坡度的大小、农业发展的方向等。
3. 掌握识图技巧。
(1)在10条线上下功夫(5条经线、5条纬线)。(2)找出10条穿过地区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3)在经纬度跨度不超过10°范围内描一幅轮廓图,说出其中的位置、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并问一个为什么。这样你会发现你开始“脑”中有“图”,“心”中有“理”了,地理不再是单调的文字。
四、热点和书本结合
社会焦点与热点问题经常是地理高考命题的切入点。热点、焦点问题最终落脚点还是考查地理知识和地理能力。学生要将热点、焦点回归到课本,从中找出相关的地理素材,用学科知识去分析、阐释和评价重大社会问题及人类面临的诸多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地理热点抽象地说有环境问题、资源问题、能源问题等,具体地说有沙尘暴、南水北调、西气东输、中东问题、台湾问题、朝鲜半岛问题、生态农业、地质灾害问题,甚至还有建筑中房屋的朝向、太阳能热水器安放角度、北方秋雨、南方的梅雨、贵阳冬雨等现实问题的解释。这就要求每位学生将地理与生产、生活相联系,从地理的角度去发现、解释解决这些问题。
五、注重综合复习
在专题复习的同时,学生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综合复习,因为综合复习具有逻辑性强、复习知识面广、启发思维能力等特点。学生需要寻找资料和素材,学会分析解答问题,可以对教材中的案例进行综合分析,也可以对区域地理中的某一个热点问题进行综合分析。综合分析某一区域时,一般包括8个方面:位置、气候、地形、河流、资源、交通、农业、工业。对一个区域问题分析得是否完整,可以对照以上几方面检查,并寻找思维线索,学会运用知识,逐步形成综合能力。
六、精选习题,加强模拟训练
考前学生要做一定量的习题,这是巩固知识、提高技能的需要,但不能沉溺于“题海”,应了解考试命题的原则及思路,研究题目类型,揣摸解题方法,从而掌握各类题目的基本特征及解题方法,不断在解题的过程中总结方法,做到触类旁通。另外,对不同的习题可解答到不同的程度,有的习题要一步一步认真地解答,而有的习题则可略去复杂的过程,或干脆“看题”,即寻找解题思路而不动笔。对超教材、超教学大纲的偏、难、怪题应坚决放弃,避免浪费时间和精力。
【高三地理复习备考策略】推荐阅读:
高三区域地理复习策略05-26
高三地理复习备考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1-14
高三地理备考计划07-17
高三备考建议地理09-28
高考地理复习备考策略06-01
高三地理首轮复习05-08
高三英语复习备考策略05-16
高三生物备考复习策略01-08
地理高三一轮复习建议09-13
高三世界地理总复习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