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总复习 —— 必背知识点总结(精选6篇)
高三地理总复习 —— 必背知识点总结 篇1
2011年高三地理总复习—— 必背知识点总结.txt27信念的力量在于即使身处逆境,亦能帮助你鼓起前进的船帆;信念的魅力在于即使遇到险运,亦能召唤你鼓起生活的勇气;信念的伟大在于即使遭遇不幸,亦能促使你保持崇高的心灵。本文由风之影2046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习题 纸
Question Sheet 咨 询:3762 6586 3762 9586 网 站: http:// Code: Ref No.: 课 程:
高三地理
日 期: 2011-1-15 高三地理总复习—— 必背知识点总结 地理总复习
第一单元 地图专题
1.经度的递变: 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经度的递变 2.纬度的递变 纬度的递变: 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 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 经线的形状和长度: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于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5.东西经的判断 东西经的判断: 5.东西经的判断:沿着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6.南北纬的判断 南北纬的判断: 6.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7.东西半球的划分 东西半球的划分: 7.东西半球的划分:20°W 往东至 160°E 为东半球,20°W 往西至 160°E 为西半球。8.东西方向的判断 东西方向的判断: 8.东西方向的判断:劣弧定律(例如东经 80°在东经 1°的东面,在西经 170°的西面)9.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 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 9.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大。10.地图上方向的确定 地图上方向的确定: 10.地图上方向的确定:一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 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11.等值线的疏密 等值线的疏密: 11.等值线的疏密:同一幅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等压线越密,风力越大;等温线越密,温差越大 12.等高线的凸向与地形 等高线的凸向与地形: 12.等高线的凸向与地形: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向低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脊。13.等高线的凸向与河流 等高线的凸向与河流: 13.等高线的凸向与河流:等高线凸出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14.等温线的凸向与洋流 等温线的凸向与洋流: 14.等温线的凸向与洋流:等温线凸出方向与洋流流向相同。
第二单元
地球运动专题
1、天体的类别:星云、恒星、流星、彗星、行星、卫星、星际空间的气体、尘埃等。天体的类别: 天体系统的层次:
2、天体系统的层次: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大行星按特征分类:、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3、大行星按特征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月球:(1)月球的正面永远都是向着地球,也有昼夜更替。
4、月球:(2)无大气,故月球表面昼夜的温差大,陨石坑多,无声音、无风,(3)月球表面有山脉、平原(即月海)、火山。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
5、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 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
6、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 11 年。
7、太阳活动 8.太阳活动的影响 太阳活动的影响: 8.太阳活动的影响:黑子--影响气候,耀斑--电离层--无线电通讯,带电粒子流――磁场――磁暴 太阳辐射的影响:
9、太阳辐射的影响:①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②太阳能是我们日常所用能源。10.自转 方向: 10.自转 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 速度: 速度:①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至 0)②角速度(除两极为 0 外,各地相等)周期: 周期:①恒星日(23h56m4s 真正周期)②太阳日(24 时,昼夜更替周)意义: 意义:①昼夜更替 ②不同经度不同的地方时 ③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11、晨昏线: 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晨昏线上太阳高度角为 0 度)。
11、晨昏线:
12、晨昏线与经线:
12、晨昏线与经线:晨昏线与经线重合春秋分;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夏至、冬至
13、时间计算:
13、时间计算:所求时间=已知时间±区时差+ 途中时间
14、时区=经度/15°(若不整除,则四舍五入)区时差=时区差
14、时区
15、世界时:
15、世界时:以本初子午线(0°)时间为标准时,也称为格林尼治时间,也是零时区的区时。1 习题 纸
Question Sheet 咨 询:3762 6586 3762 9586 网 站: http:// Code: Ref No.: 课 程:
高三地理
日 期: 2011-1-15
16、日期分割:
16、日期分割:零点经线往东至日界线(180°)为地球上的“今天”,往西至日界线为“昨天”。
17、日界线:
17、日界线:自西向东越过日界线(不完全经过 180°经线)日期减一天,自东向西越过日期加一天。
18、卫星发射基地的区位选择:
18、卫星发射基地的区位选择: 自然因素(①气象条件需要天气晴朗 ②地球自转的初速度:取决于纬度和地势 ③地形平坦开阔); 人文因素(地广人稀,交通便利,符合国防安全需要)。①太原:技术力量强; ②酒泉:大陆性气候,晴天多; ③西昌纬度低,发射初速度大; ④海南文昌:纬度低,发射初速度大;海运便利。
19、速度:
19、公转 速度:1 月初--近日点—速度快,7 月初--远日点—速度慢; 意义: 意义: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③四季的更替 ④五带的形成 20、公转与自转形成了黄赤交角(23°26′ : 20、公转与自转形成了黄赤交角(23°26′)①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 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的形成 ②五带的划分界线:南北回归线之间为热带、回归线极圈之间为温带、极圈极点之间为寒带 ③若黄赤夹角变大,热带和寒带变大,温带变小;若黄赤夹角变小,热带和寒带变小,温带变大 若黄赤交角为零,太阳永远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消失。
21、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
21、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①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90°—△(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间隔)③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 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冬至日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④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有两次直射机会两次最大值 ⑤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楼房间距越大。
22、昼夜长短的时间分布:
22、昼夜长短的时间分布: ①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北半球夏季,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的昼长夜短。②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这个半球的昼就渐长,北半球 6 月 22 日昼最长,12 月 22 日最短。③南北回归线之间昼长最大值与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值不在同一天出现,如海口市。
23、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
23、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北京﹥上海﹥广州 北半球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海口﹥广州﹥上海,24、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昼长=24 小时—夜长
24、昼长 日出时间=12:00-昼长/2(或 0:00+夜长/2);赤道上的点的日出时间是 6:00 日落时间=12:00+昼长/2(或 24:00-夜长/2);赤道上的点的日落时间是 18:00
25、地球是个不发光、不透明球体—-昼夜现象出现 地球自转的球体—-昼夜更替(自转速度周期影响昼夜温差变化)地球倾斜的公转的球体—-直射点的移动、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五带26、26、典型的季节现象 地理现象 地球公转 正午太阳高度 昼夜长短 时间季节 时间季节 北半球夏半年 七月初,远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慢 北半球冬半年 一月初,近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快
月 22 日左右,北回归线以北地区达最大,12 月 22 日左右,南回归线以南地区达最 赤道及南半球达最小 大,赤道及北半球达最小 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 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内出现极夜 2 习题 纸
Question Sheet 咨 询:3762 6586 3762 9586 网 站: http:// Code: Ref No.: 课 程: 等温线 气压带、风带 雪线 北印度洋洋流 我国的降水 我国的河流
高三地理
日 期: 2011-1-15 陆地等温线均向北凸出 随太阳直射点北移 雪线上升 受西南季风的影响,洋流呈顺时针流动 夏李风影响,降水多 内流河因高温导致冰雪融水多,外流河受 夏季风影响,大部分河流进入汛期,东北 地区分春汛、夏汛 全国大部分地区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影 响,高温多雨 全国普遍高温,农作物进入生长期,作物 熟制自南向北由一年三熟逐渐过渡到两年 三熟至一年一熟 旱涝(华北春旱、长江伏旱)、暴雨、台风(表现:强风、暴雨、风暴潮)滑坡、泥石流较多
陆地等温线均向南凸出,海洋相反 随太阳直射点南移 雪线下降 受东北季风的影响,洋流呈逆时针流动 冬李风影响,降水少 大部分进入枯水期,秦岭淮河以北的河流 有结冰期,部分河流有断流现象 全国大部分地区受来自大陆的冬季风影 响,寒冷少雨 北方大部分地区农作物处于越冬期,南方 热带地区水热充足,可生产反季节蔬菜、瓜果 寒潮、沙尘暴、干旱、暴雪 较少
我国的季风 我国的农业生 产 气象灾害 地质灾害
第三单元
大气专题
1、对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②大气对流运动(12km)显著;③天气复杂多变。对流层的特点:平流层的特点:
2、平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②大气平稳,以水平运动为主,有利于高空飞行。大气的热力过程:
3、大气的热力过程:太阳辐射--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大气保温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太阳辐射(光照)与天气、地势关系:
5、太阳辐射(光照)与天气、地势关系:晴朗的天气、地势高空气稀薄,光照越强; 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我国太阳能的分布 大气的保温效应:
6、大气的保温效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并通过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气温与天气: ;夜晚多云,气温较高(大气逆辐射强)。
7、气温与天气:白天多云,气温不高(云层反射作用强)气温的垂直分布:
8、气温的垂直分布: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气温的水平分布:
9、气温的水平分布:①纬度分布:纬度越高,气温越低,我国热量最丰富的地区:海南岛 ②海陆分布:夏季陆地﹥海洋,冬季海洋﹥陆地; ③气温高的地方,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反之,气温低的地方,等温线向低纬凸出。
10、气温年较差:①影响因素:海陆热力性质;地表植被水分状况;云雨多少。
10、气温年较差 ②变化规律:内陆﹥沿海,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裸地﹥草地﹥林地﹥湖泊,晴天﹥阴天。11、11、热力环流的性质特点(1)水平方向相邻地面热的地方——垂直气流上升――低气压(气旋)——阴雨(2)水平方向相邻地面冷的地方——垂直气流下沉――高气压(反气旋)——晴朗(3)垂直方向的气温气压分布:随海拔升高,虽然气温降低,但是空气变稀,气压降低。(4)来自低纬的气流——暖湿(5)来自高纬的气流——冷干(6)来自海洋的气流——湿(7)来自大陆的气流(离陆风)——干(8)两种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锋面——阴雨、风
12、水平方向气压与气温:
12、水平方向气压与气温:近地面,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地面形成低压;反之,气温低,近地面的空气收缩下沉,地面形成高压。13.风的形成 风的形成: 13.风的形成:大气的水平运动叫风,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等压线愈密风速愈大。3 习题 纸
Question Sheet 咨 询:3762 6586 3762 9586 网 站: http:// Code: Ref No.: 课 程:
高三地理
日 期: 2011-1-15(1)风向-—风的来向;
14、风向: 风向:(2)根据等压线的分布确定风向:以右图为例画 A 点的风向及其受力 ①确定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于等压线并且由高压指向低压 ②确定地转偏向力方向: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③近地面受磨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15、高空大气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15、高空大气的风向近地面的风,近地面的风,受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磨擦力的共同影响,风向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
16、锋面与天气(冷暖不同气团作水平运动并相遇 并相遇)
16、锋面与天气(冷暖不同气团作水平运动并相遇)①冷锋过境雨区在锋后,出现雨雪、降温天气。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骤降,天气转晴; ②暖锋过境雨区在锋前,多为连续性降水。过境后,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17、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锋面是冷锋:
17、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锋面是冷锋:如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冬季我国的寒潮、冬春季节出现的沙尘暴。
18、气压系统与天气(同一气团作垂直运动)
18、气压系统与天气(同一气团作垂直运动): ①气旋(低气压)垂直气流上升,天气阴雨。②反气旋(高气压)垂直气流下沉,天气晴朗;
19、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
19、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 ①三圈环流(垂直分布)画出右面三圈环流循环图
②气压带、风带(水平分布)画出右面气压带、风带分布图(“北撇南捺”)③长城考察站红旗向西北飘,窗口要避开东南方向; 黄河考察站红旗向西南飘,窗口要避开东北方向。20、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20、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移动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21、季风环流:
21、季风环流:海陆热力差异使亚洲、太平洋中心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的情况: 夏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低压,太平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压; 冬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高压,太平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压。
22、东亚、南亚季风环流:(如右图)
22、东亚、南亚季风环流: “南亚撇 东亚捺 南亚撇 东亚捺” 东亚:夏季东南风,冬季西北风;主要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南亚:夏季西南风,冬季东北风,由风带和气压带季节移动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共同作用形成。
23、我国的旱涝灾害、雨带的移动与副热带高压的强弱有密切关系。
23、我国的旱涝灾害、雨带的移动与副热带高压的强弱有密切关系。①雨带的移动 雨带的移动 春末(5 月),雨带在华南(珠江流域)(华北春旱,东北春汛)夏初(67 月),雨带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梅雨(准静止锋)7--8 月,雨带移到东北和华北,长江中下游 进入“伏旱”(反气旋)9 月,副高南退,北方雨季结束,南方进入第二个雨季。②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 ③旱涝灾害 副高北移速度偏快(夏季风强),造成北涝南旱 旱涝灾害 副高北移速度偏慢(夏季风弱),造成北旱南涝.我国水旱灾害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夏季风的强弱和进退的早晚。
24、气候形成因子:
24、气候形成因子: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人类活动 4 习题 纸
Question Sheet 咨 询:3762 6586 3762 9586 网 站: http:// Code: Ref No.: 课 程:
高三地理
日 期: 2011-1-15
25、判断气候类型的步骤:
25、判断气候类型的步骤: ①判断南北半球,②判断热量带,③判断雨型。①热带的四种气候类型:各月均温在 15 度以上,降水不同,气候类型差异较大 热带雨林气候(常年受赤道低压影响,终年高温多雨)热带沙漠气候(常年受副高或来自陆地的信风影响,终年高温少雨)热带季风气候(南亚地区,冬季盛行东北风,为旱季,夏季刮西南季风,6--9 月为雨季)热带草原气候(赤道低压移来时,是湿季,信风移来时为旱季,农业活动在雨季播种,旱季收割)②亚热带气候类型:冬季最冷月均温在 0 度以上,全球只有两种气候类型: 地中海气候:除南极洲外,其他各洲都有分布,在南北纬 30o——40o大陆的西岸,位置在西风带和副 高之间,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 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偏北风--低温少雨,夏季--夏季风--高温多雨。③温带气候类型:除海洋性气候外,冬季最冷月均温以 0℃以下。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在南北纬 40o--60o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高纬一侧),终年受西风控制,终年 温和多雨 温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北纬 35o--55o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的高纬一侧),受冬季风影响,寒冷干燥,受夏季风影响,高温多雨。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受大陆性气团控制,日较差大、年较差大,降水稀少,降水主要在夏季。
26、大陆性与海洋性气候的不同特点(以北半球为例分析):
26、大陆性与海洋性气候的不同特点 大陆性气候气温的日较差、年较差大,气温最高月在 7 月,最低气温在 1 月。年降水量少。海洋性气候日较差、年较差小,最热月在 8 月、最冷月在 2 月,年降水量较多。
27、主要的气象灾害: 气象灾害
27、主要的气象灾害:是指因暴雨洪涝、干旱、台风、寒潮、大风沙尘、大(浓)雾、高温低温等因素直 接造成的灾害。台风 发生的时间 发源地 影响地区 天气变化 夏秋季节 热带洋面或副热带洋面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 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 除西部一些沙漠地区外 的全国范围 暴雨、大暴雨或特大暴雨 春夏秋 旱涝灾害 寒潮 秋末、冬季、初春 蒙古、西伯利亚 除青藏、云贵、海南 外的广大地区 大风、雨雪、冻雨
28、主要的大气环境问题:、臭氧层破坏(氟氯烃消耗 O3)、酸雨(SO2、NO2)
28、主要的大气环境问题:全球变暖(温室效应 CO2)29、29、温室效应 ①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大气中 CO2 增加——大气逆辐射增强 ②滥砍滥伐森林——光合作用减弱——CO2 相对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 ③大气逆辐射增强——温室效应——气温升高——全球热量带分布发生变化——经济结构发生调整(农 业经济结构调整,中纬受损,高纬受益,使适宜种植业生产地域缩小,粮食减产。)④极地冰山融化,沿海地区海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区地下水水质变坏。30、绿化的环境效益: 30、绿化的环境效益: ①通过光合作用保持大气中 O2 和 CO2 的平衡,净化空气; ②绿化植物和防护林可以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 ③城市绿地的作用是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减轻污染、降低噪音、美化环境
第四单元 水环境
1、水循环:①按其发生领域分为海陆间大循环、内陆循环和海上内循环。水循环: ②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有: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5 习题 纸
Question Sheet 咨 询:3762 6586 3762 9586 网 站: http:// Code: Ref No.: 课 程:
高三地理
日 期: 2011-1-15 ③它的重要意义在于:使淡水资源不断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
2、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 ①以雨水补给为主的的河流其径流的变化与降雨量变化一致:a 地中海气候为主的河流,其流量冬季 最大;b 季风气候为主河流,流量夏季最大;c 温带海洋性与热带雨林气候河流流量全年变化小; ②以冰雪补给为主的河流其径流变化与气温关系密切: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其流量夏季最大.③河流水地下水之间可相互补给,湖泊对河流径流起调蓄作用。我国河流补给的差别:
3、我国河流补给的差别:①我国东部河流以降水补给为主(夏汛型,东北春季有积雪融水)②我国西北地区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夏汛型,冬季断流)海水等温线的判读:
4、海水等温线的判读:①判断南北半球(越北越冷是北半球)②洋流流向和海水等温线凸出方向一致:高温流向低温是暖流,反之是寒流。影响海水温度因素——太阳辐射(收入)、蒸发(支出)、洋流
5、影响海水温度因素 6.洋流的形成 洋流的形成: 6.洋流的形成:定向风(地球上的风带)是形成洋流最基本的动力,风海流是最基本的洋流类型。7.洋流的分布 画一画右面洋流分布模式图)洋流的分布(7.洋流的分布(画一画右面洋流分布模式图): ①中低纬度洋流圈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南半球呈反时针方向。②北半球中高纬逆时针方向洋流圈 0° ° ③南半球 40—60 度海区形成西风漂流 ④北印度洋形成季风洋流,冬季逆时针,夏季顺时针。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8.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①影响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寒流—减温减湿)②影响海洋生物—-渔场 ③影响航海 ④影响海洋污染 世界主要渔场: 9.世界主要渔场:北海道、北海、纽芬兰渔场寒暖流交汇;秘鲁渔场――上升流 10.海洋渔业集中在大陆架的原因: 10.海洋渔业集中在大陆架的原因:①这里阳光集中,生物光合作用强; ②入海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浮游生物繁盛,鱼饵丰富。11.海洋灾害是指源于海洋的自然灾害 海洋灾害是指源于海洋的自然灾害: 11.海洋灾害是指源于海洋的自然灾害: 海啸和风暴潮。12.海洋环境问题指源于人类活动的海洋生态破坏: 海洋环境问题指源于人类活动的海洋生态破坏 12.海洋环境问题指源于人类活动的海洋生态破坏:海洋污染、海平面上升、赤潮
第五单元 陆地环境
、地幔(莫霍面—古登堡面)、地核(古登堡面以下)
1、地球的内部圈层:地壳(地表到莫霍界面)地球的内部圈层 岩石圈范围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之上)
2、岩石圈 岩石成因分类:、沉积岩(层理构造、有化石)、变质岩。
3、岩石成因分类:岩浆岩(喷出岩和侵入岩)地壳物质循环:
4、地壳物质循环:岩浆冷却凝固→岩浆岩-外力→沉积岩-变质→变质岩-熔化→岩浆 地质作用:
5、地质作用:①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变质作用)②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地质构造的类型:,断层(上升岩块-地垒、下沉岩块-地堑)
6、地质构造的类型:褶皱(背斜、向斜)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
7、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外力侵蚀(在外力侵蚀作用之前背斜成山、向斜成谷)背斜顶部受张力,容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8、地垒--庐山、泰山;地堑--东非大裂谷、河平原和汾河谷地。
9、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背斜(储油)、向斜(储水)、大型工程选址,应避开断层 10.外力作用与常见地貌: 10.外力作用与常见地貌: ①流水侵蚀——沟谷、峡谷、瀑布、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的地表、溶洞(喀斯特地貌)弯曲的河道--凹岸侵蚀,凸岸沉积(港口宜建在凹岸)②流水沉积——山麓冲积扇、河口三角洲、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 ③风力侵蚀——风蚀沟谷、风蚀洼地、蘑菇石、风蚀柱、风蚀城堡等 6 习题 纸
Question Sheet 咨 询:3762 6586 3762 9586 网 站: http:// Code: Ref No.: 课 程:
高三地理
日 期: 2011-1-15 ④风力沉积——沙丘、沙垄、沙漠边缘的黄土堆、黄土高原;
11、陆地环境的整体性:
11、陆地环境的整体性:陆地环境各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貌)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和相互渗透,构成陆地环境的整体性。例如我国西北地区各环境要素都体现出干旱特征。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有:
12、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有:①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热量)――-纬度地带性 ②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水分)--经度地带性 ③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水分和热量)----垂直地带性 13.影响山地垂直带谱的因素 影响山地垂直带谱的因素: 13.影响山地垂直带谱的因素:①山地所处的纬度;②山地的海拔;③阳坡、阴坡;④迎风、背风坡。
14、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雪线是指冰雪存在的下限的海拔高度)
14、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 主要影响因素有两个:一是 0℃等温线的海拔(阳坡、阴坡);二是降水量的大小(迎风、背风坡)
15、非地带性因素:
15、非地带性因素: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影响等。例如我国西北地区的绿洲。
16、主要地质灾害:
16、主要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①两大地震带是:环太平洋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带。我国多地震的原因是:我国位于两大地震带中。②地质灾害的防御:提高建筑物抗震强度;实施护坡工程,防止滑坡和崩塌;保护植被,改善生态环境;
第六单元
季节知识专题
学习好季节知识的关键:①北半球与南半球季节相反,即北半球与南半球在同一时间处于不同的季节。②太阳直射点的位置、移动方向;晨昏线与经线和昼夜的位置关系;昼夜长短的变化; ③北半球的四个重要节气:3 月 21 日春分,6 月 22 日夏至,9 月 23 日秋分,12 月 22 日冬至 一、四季的判断 天文方面: 天文方面:从光照图上判读: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晨昏线与经线和昼夜的位置关系;昼夜长短的变化; 从天文现象上判读: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极昼、极夜、极光的出现的半球。气候方面: 气候方面:气团活动;锋面活动;特殊天气的产生;气温中心的变化;气压中心的盛衰;季风(东亚、东 南亚、南亚、澳大利亚北部等)方向的变化;干湿季节;等温线的弯曲;气压带的断裂等。河海方面: 河海方面:河流汛期;河流补给;河流封冻、解冻的时期及冰期、凌汛的出现;季风洋流等。生物方面: 生物方面:草木枯荣,开花结实,动物迁徙、繁殖等 农业方面: 农业方面:作物生长、黄熟、收摘;植树;渔汛;山地牧场的放牧;黄淮海平原的水盐运动特征;澳大利 亚墨累—达令盆地的农事活动等。其他方面: 其他方面:雪线升降;登山佳期;极地考察;海岸晒盐
二、常考的季节现象 北半球春季的地理事物或现象: 北半球春季的地理事物或现象: 东北地区河流的春汛(季节性积雪融水)黄河在一年中第一次出现凌讯; 江南姑娘采茶正忙(雨前茶最好)华北平原出现春旱,长城以北种春小麦; 我国北方出现大风或沙暴天气 长芦盐场忙于晒盐(雨季未到,气温高,蒸发大)北半球夏季的地理事物或现象: 北半球夏季的地理事物或现象: 尼罗河处丰水期 塔里木河水位最高的时期(冰川融化)北印度洋的洋流顺时针流动(沿岸海水向东流)我国低温中心在青藏高原 驯鹿自针叶林带迁向苔原带 天山牧民在森林带以上的草场放牧(夏季牧场)北极考察最佳时期(极昼现象)大陆等温线向北凸出 地中海沿岸国家炎热干燥 好望角、开普敦沿海风浪大 长江中下游一带出现伏旱天气 亚洲低压势力强盛 南部沿海地区物体影子有时朝南 北半球热带草原区和季风区正值雨季 喜马拉雅山的雪线升高 地球公转速度最小时期(七月初,远日点)7 习题 纸
Question Sheet 咨 询:3762 6586 3762 9586 网 站: http:// Code: Ref No.: 课 程:
高三地理
日 期: 2011-1-15 我国南方赛龙舟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有台风、暴雨袭击 南亚、东南亚、我国西南地区吹西南风 东亚季风区盛行东南风 潘帕斯草原一片枯黄(南半球热带草原)北半球秋季的地理事物或现象: 北半球秋季的地理事物或现象: 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地球公转速度居中 华北平原种冬小麦,棉花收摘 一场秋雨一场寒 我国秋高气爽,北雁南飞 香山红叶,北半球温带森林(东岸 35°N、西岸 40°N 以北)开始落叶 北半球冬季的地理事物或现象: 北半球冬季的地理事物或现象: 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一月初)北半球大陆高压强盛,大洋低压强盛 南极考察最佳时期 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极夜、极光 途径北印度洋西行的船只顺风顺水 澳大利亚袋鼠繁殖旺盛 我国常遭寒潮影响 好望角、开普敦一带炎热干燥 大陆等温线向南凸出 我国秦淮以北河流有结冰现象(冰期、冰层)高中地理记忆知识要点――人文地理部分
第七单元 人口与城市
1、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机械增长(人口迁移)和人口自然增长。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 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因素:
2、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因素: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生产力水平(根本因素)人口发展模式:
3、人口发展模式: 人口发展模式 原始型(“高高低”)传统型(“高低高”)过渡型 现代型(“三低”)人口特点 极高的死亡率,平均寿命短,极低的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慢。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代表:尼日利亚)死亡率低,出生率高但开始下降,人口压力大(代表:巴西)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人口老龄化(代表:德国)
4、人口发展模式地区分布: 人口发展模式地区分布: 全世界 属于“过渡型”,正处向“现代型”转变的阶段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现代型” 德国、匈牙利等负增长,美、加、澳、新西兰等国自然增长率稍高,日 本等大多发达国家自然增长率接近零增长 多为“过渡型”,但韩国、新加坡、古巴、乌拉圭、中国已进入或正要进入“现代型”。
人口一亿以上的国家:中国、印度、美国、印尼、巴西、俄罗斯、日本、孟加拉国、尼日利亚、巴基斯坦
5、人口增长模式与相应人口问题 ①人口增长阶段 人口问题 发展中国家――增长减缓阶段-—过渡模式--过渡型——人口压力大 发达国家――低速增长阶段—-“低低低”模式——现代型-—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不足 ②承受人口经济压力最大的国家是儿童与老年人比重大的国家。③城市人口死亡率高于农村的原因:人口老龄化问题更突出 人口迁移迁出区:
6、人口迁移迁出区:发展中国家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我国的中西部地区、农村,发达国家的城市中 心区。人口迁移迁入区:,我国的东部沿海地区、城市。人口迁移迁入区:发达国家西欧、北美、西亚(中东)环境人口容量:
7、环境人口容量:即环境承载力,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资源、人口消费水平、科技发展水平、地域开放程度 合理人口容量—人口适度规模,一般要小于环境人口容量。
8、合理人口容量 8 习题 纸
Question Sheet 咨 询:3762 6586 3762 9586 网 站: http:// Code: Ref No.: 课 程:
高三地理
日 期: 2011-1-15
9、城市化 ①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②不同类型国家城市化的不同进程: 发达国家特点 发展中国家特点 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70%以上);发展趋缓,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原因?)起步晚,发展快;城市化水平低(50%以下);城市发展不合理(个别大城市畸 形发展)
③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根本原因:城市规模的无限制扩大、城市人口的过度集中)④城市化问题解决途径:(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措施)a.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 b.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c.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10、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10、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①工业化是推动城市化促进力量。②我国区域城市化的典型模式有:珠三角模式――对外开放→吸引外资→工业化、城市化; 温州模式――小商品经营→个私企业→工业化、城市化; 苏南模式――大城市扩散→乡镇企业发展→工业化、城市化; 边贸发展的云南德宏模式;靠资源开发促进城市化发展的东北模式。11、11、城市地域结构 功能区 商业区 地位 占地小 分布 大多呈点状或条带状分布于市中心、交 通干线两侧或街道路口 分布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向、河流的下游 分布在最大风频的上风向、河流的上游 特点 是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之地 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很大 建筑物高大密集 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 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 城市数目 少 多 相互距离 远近
工业区 住宅区
占地较大 占地最广12、12、不同等级城市提供不同的服务种类和服务范围 城市等级 服务范围 职能种类 服务级别 高级城市 低级城市 大 小 多 少 高 低
第八单元
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
1、农业的分类:①按生产对象分类: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副业 农业的分类: ②按投入多少分类:粗放农业(靠天吃饭);密集农业(劳动密集与资金密集型)③按产品用途分类:自给农业;商品农业(考虑市场需求量,主要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一些地区)农业的主要区位:自然区位因素有:气候、地形、土壤、水源
2、农业的主要区位 社会经济区位因素有:市场、交通运输、政策 农业地域类型:
3、农业地域类型:①水稻种植业(自给农业,机械化水平低、商品率低、科技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单产高)②商品谷物农业(商品农业,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商品率高)③大牧场放牧业(地广人稀,交通便利)④乳畜业(靠近市场)⑤混合农业(对市场的适应性与灵活性)我国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与优势:
4、我国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与优势: 南方:水土流失(水热充沛)华北:土地盐碱化、春旱、夏涝(光照充足)东北:热量不足(土壤肥沃、耕地面积广)西北:水资源缺乏(光照充足)我国农作物分布:
5、我国农作物分布:①东耕西牧;②南蔗北菜; ③南稻北麦(冬小麦—秋种夏收—华北平原,春小麦—春种秋收—东北平原); ④茶叶—气候湿润的酸性土壤(江南丘陵); ⑤温带水果苹果、梨、桃 9 习题 纸
Question Sheet 咨 询:3762 6586 3762 9586 网 站: http:// Code: Ref No.: 课 程:
高三地理
日 期: 2011-1-15 ⑥商品粮生产基地: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江汉平原、苏皖北部平原、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河西 走廊、南疆、宁夏平原(太湖平原、成都平原、珠江三角洲已不再是商品粮基地)⑦商品棉基地(热量充足、光照强):江汉平原、长江下游滨海沿江平原、冀中南、鲁西北和豫北平原、黄淮平原及南疆等
6、①原料指向型工业:甜菜或甘蔗制糖厂、水产品加工厂、水果罐头厂、新疆的纺织厂 ②市场指向型工业:啤酒厂、家具厂、印刷厂、饮料厂、食品厂、玻璃厂、欧美在中国建芯片厂(汽车厂)③动力指向型工业:炼铝厂、有色金属冶炼、火电厂、水电站 ④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纺织厂、普通服装厂、电子装配厂、包带、制伞、制鞋厂 ⑤技术指向型工业:集成电路(芯片)、卫星、飞机制造厂、精密仪表 7.有污染的工业企业 有污染的工业企业应布局在常年盛行风的下风向,或位于最小风频风的上风向;布局在河流的下游。7.有污染的工业企业 传统工业区(丰富的煤、铁资源):德国鲁尔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我国东北工业区。
8、传统工业区(丰富的煤、铁资源): 新兴工业区(企业规模小或技术水平高):意大利新兴工业区、美国的“硅谷”、日本的北九州等
9、新兴工业区(企业规模小或技术水平高):
10、产业转移的原因 的原因选择最佳区位(资源原料供给、劳动力素质、工资水平、市场需求、环境容量、10、产业转移的原因 国家政策),降低生产成本,扩大销售市场。发达国家工资水平不断提高、传统工业区环境压力日益沉重,发展中国家工资水平较低、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明显改善。
11、产业转移的方向:
11、产业转移的方向:英国——德国——美国——日本——东南亚、拉丁美洲、我国沿海(进一步内地)
12、产业转移的影响:
12、产业转移的影响:产业转移促进产业的国际分工与合作,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①对于转移国来说,可以实现产业升级,但也可能会导致失业人口的增加; ②对于接受国来说,可以促进经济发展,但也可能会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
13、促使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设分厂的原因是:
13、促使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设分厂的原因是:廉价的劳动力、广阔的市场、低廉的地价。如跨国公司 在中国建芯片生产厂、汽车厂,是因为中国拥有庞大的市场(不是因为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和土地)。
14、珠三角地区工业化得以迅速发展的原因:
14、珠三角地区工业化得以迅速发展的原因:①发达国家和地区产业转移的契机; ②对外开放的优惠政策; ③东南沿海、毗邻港澳台,靠近东南亚的优越位置; ④劳动力丰富廉价的优势条件; ⑤侨乡
15、珠三角地区工业化过程中问题:
15、珠三角地区工业化过程中问题:对外资吸引力下降,产业升级面临困难,发展后劲不足。①珠三角地区产业基础(轻工业为主)先天不足; ②科研实力比不上长三角地区; ③市场腹地不够广阔; ④工资和地价水平提高; ⑤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16、珠三角地区工业化过程中措施:
16、珠三角地区工业化过程中措施: ①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重工业和装备制造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电子信息产业升级。②加强各城市的分工与合作,构筑大珠三角洲城市群; ③推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④加强规划和管理,改善投资环境和生态环境。
17、五种现代运输方式的特点
17、五种现代运输方式的特点 铁路:运量大、运速快、运价较低、连续性好; 公路:灵活性好,但运量少,适于短途运输; 水运:运量大、运价低,运速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 管道:连续性好、运量大,投资大、灵活性差。空运:运速快,但运量小、运价高;
18、港口区位:
18、港口区位:①河港要布局在河宽水深(侵蚀岸一侧)地方; ②海港要布局在水深(等高线密集处)、泥沙淤积少、风浪小、地形平坦处。
19、商业中心区位 中心区位:
19、商业中心区位:①市场最优原则,要求位于城市的几何中心; 10 习题 纸
Question Sheet 咨 询:3762 6586 3762 9586 网 站: http:// Code: Ref No.: 课 程:
高三地理
日 期: 2011-1-15 ②交通最优原则,要求位于市区环行路边缘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
区域可持续发展专题 第九单元 区域可持续发展专题
一、我国重要地理分界线: 我国重要地理分界线:
1、秦岭—淮河:一月 0°C 等温线,800mm 降水量线,湿润区与半湿润区,亚热带与暖温带、南方与北方、水田与旱地分界线
2、大兴安岭:400mm 降水量线、半湿润与半干旱、农区与牧区、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我国的区域差异:
二、我国的区域差异:
三、主要的区域特征
1、高原盆地—――①青藏高原(冰川冻融地貌,光照强、热量不足,河谷农业); ②内蒙古高原(风力地貌,荒漠化);③黄土高原(风力沉积、流水侵蚀地貌,水土流失)④云贵高原(流水溶蚀地貌,喀斯特地形、多峰林、溶洞,多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⑤塔里木盆地(风力地貌,光照强、温差大,水分不足,绿洲农业,荒漠化)⑥四川盆地(流水地貌,光照弱、热量足,紫色土)
2、平原丘陵--①东北平原(地势平坦开阔,沃野千里);②华北平原(旱涝、盐碱、风沙)、③长江中下游平原(湖泊淤积、恢复生态植被、退田还湖);④江南丘陵(水土流失、红壤、红色荒漠)
3、我国资源的分布:①南方:水能、有色金属与铁; ②北方:煤、石油、铁; ③西北:石油、天然气; ④青藏:太阳能、地热能、水能
四、资源跨区域调配 ①原因:自然资源分布的不均衡与社会资源分布的地域差异 ②水资源的跨流域调配——南水北调:③能源资源的跨区域调配——西气东输和西电东送、北煤南运。④西气东输经过的自然带:温带荒漠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经过的气候区: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川气东输经过的自然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⑤西电东送:a 北路(火电为主)供应京津唐和华北;b 中路(水电为主)供应华中、华东和长三角; c 南路(水电为主)供应华南和珠三角
五、河流开发 ①流域治理—修大坝—拦洪蓄水—中下游流量季节变化减小、泥沙淤积量减少—海浪侵蚀作用增强 ②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核心是梯级开发(控制水位,疏通河道,治理洪涝)a:――→防洪、灌溉、养殖――农、林、渔等第一产业水平提高 b:――→航运、旅游业――第三产业发展 c:――→发电(火电、水电、核电)――发展炼铝、化学高耗能工业――形成工业走廊 山西煤炭资源的综合开发:
六、山西煤炭资源的综合开发: ①山西煤炭资源丰富,品质优良,开采便利,且位置靠近东部,成为我国重要的煤炭基地。②问题:山西产业结构以煤炭工业为主,十分单一;由于国家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将改变过分倚重煤炭的 11 习题 纸
Question Sheet 咨 询:3762 6586 3762 9586 网 站: http:// Code: Ref No.: 课 程:
高三地理
日 期: 2011-1-15 局面;煤炭开采和利用过程中,破坏地表,加剧水土流失,形成严重的大气污染和水污染。③措施:提高煤炭的综合利用技术,大力发展洁净煤技术,建立清洁能源生产体系;调整产业结构,重化 工业(能源、冶金、化工、建材等)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大力发展农业、轻纺工业、高新技术 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做好矿区复垦绿化工作,治理环境污染。
七、荒漠化的防治 ①荒漠化的实质土地退化;表现→耕地、草地、林地退化→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碱化 ②我国荒漠化的原因: 自然原因—干旱、气候异常 人为因素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 ③防治对策:A、合理利用水资源; B、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 C、调节农林牧之间关系;D、多途径解决农牧区能源问题;E、控制人口增长。
八、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①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自然原因—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土壤(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植被(稀少); 人为原因—人类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对地表植被破坏严重 ②水土流失的危害:⑴侵蚀土壤(跑水跑肥跑土),农业减产;⑵河湖淤积加重;⑶旱涝灾害增加 ③治理措施:生物措施—-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发展多种经营――恢复植被 工程措施—-修水库建梯田打坝淤地――蓄水保土 农业技术措施—-深耕改土选育良种地膜覆盖轮作套种—-蓄水保土 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
九、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 ①雨林生态系统的脆弱性:雨林生物循环旺盛,土壤肥力较低。②雨林对调节全球气候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作用,雨林被毁,会加剧全球变暖,导致雨林众多物种 的丧失,这对全球人类是一个巨大的损失。③目前对雨林最大的破坏来自于雨林的农业活动(迁移农业、过度开垦、放牧)和商业性木材采伐(往往 由跨国公司主导)。④另一值得关注的生态系统:湿地(含河流、湖泊、滩涂、沼泽、珊瑚礁、红树林、水田、水库等)
十、地理信息技术 遥感技术(RS)概 念 利用一定技术装备在航空或航天 器上对地物进行感知 遥感平台、传感器、遥感信息的传 输与处理系统 资源调查: ②灾害监测与环境监测:(水污染、森林病虫害、大气监测和天气预 报、旱涝灾害监测、海洋环境监测、森林火灾监测等)地理信息系统(GIS)专 门 处 理 地 理空 间 数 据的计算机系统 计算机软、硬件 全球定位系统(GPS)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适时 进行导航和定位的系统 GPS 卫星星座(空间部分)地、面监控系统(地面部分)、GPS 信号接收机(用户设备)
技术装备
应
用
资源环境、社会发展等 各 种 信 息 的 统计、分 析、评估预测、表达应 用等
军事、交通出行的导航、定位 12 1
高三地理总复习 —— 必背知识点总结 篇2
一、梳理知识, 注重联系迁移与拓展
高考是选拔人才的考试, 在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 更重要的是考查考生的能力。对基础知识的考查, 可以体现高考试题的公平性原则, 也能很好地体现教育的导向, 因此在高考试卷中, 基础的主干知识往往占到65%~70%。所以教师在二轮复习中仍然要依据课本, 进一步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 但要注意这个阶段不能简单地重复课本知识, 要根据考纲对课本知识进行必要的梳理, 进行归类和整合。
1.关注知识的内在联系
要根据《考试说明》的要求, 让学生在头脑中构建地理基础知识的网络, 重视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 形成知识链。如气候知识, 在《考试说明》“考试范围”的第一部分中有“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第六部分中有“世界气温与降水的分布;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 对这两个知识条目, 复习时可以串联在一起, 形成如下知识链: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影响世界各地气温与降水的分布→使世界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气温与降水的组合 (气候特征) →形成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 (普遍性) →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中美洲东部和巴西东南部的热带雨林气候 (特殊性) →非洲东部赤道附近的热带草原气候 (特殊性) →除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外, 洋流、地形对局部地区气候也有影响等等。按照以上这条知识链把有关气候的知识从普遍到特殊梳理清楚, 尤其要注意几个特殊气候区的位置、成因, 因为高考试题的切入点常常会落在特殊性的地方。
2.注重知识的迁移和拓展
高考考查学生的基础主干知识, 但很少出现与课本上同样的案例, 所以梳理课本知识时, 要对课本知识进行迁移和拓展。如在复习荒漠化内容时, 应该把我国西北地区的沙漠化、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南方地区的红漠化、云贵高原的石漠化联系起来进行分析, 从成因的异同、形成的危害、治理的措施三方面探究。要对同类的地理问题进行归类, 并做好知识的迁移、拓展、运用, 使之融会贯通, 才能适应“稳中有变, 变中创新”的高考试题。
3.把课本中的地理原理与生活、时事联系起来
“学习生活中的地理”是高考命题的一个导向, 纵观每年各省区的高考地理卷, 都体现了贴近时代、贴近生活的特征, 选材从自然环境变化、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等方面入手, 这类试题在难度上不是很大, 但能够考查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如2013年福建卷第9~10这组选择题, 考到了雅鲁藏布江中游宽谷的爬升沙丘, 这是现实存在的现象, 到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旅游过的人都看到过, 试题让学生判断该沙丘位于:A冲积扇; B洪积平原;C三角洲;D河漫滩。意在让学生运用学过的地理知识对现实中的自然现象进行鉴定。再如2013年高考全国卷第36题:“居住在成都的小明和小亮在‘寻找最佳避寒地’的课外研究中发现, 有‘百里钢城’之称的攀枝花1月平均气温达13.6℃ (昆明为7.7℃, 成都为5.5℃) , 是长江流域冬季的‘温暖之都’。小明建议把攀枝花打造成‘避寒之都’, 吸引人们冬季来此度假。小亮则从空气质量的角度提出质疑。请为小亮的质疑提供论据。”这是从当前我国人民共同关注的空气质量问题选取题材, 试题用了一个相对开放的设问, 使学生能够把学到的有关知识充分表达出来。所以教师在二轮复习中, 要对近年比较热门的且和地理有关的现象和事件, 让学生从多角度展开分析讨论, 因为这些现象和事件都可以成为地理命题的显性或隐性题材, 学生要能用课本中的地理原理来解释这些现象和事件。
二、提升能力, 重点是读图析图技能
地图是地理学科独特的知识载体, 集地理知识、地理原理、地理规律以及考试形式于一体, 因此地图始终是历年地理高考的考查重点。浙江省2013年文综试卷地理部分11道选择题, 有6幅图, 充分凸现了地理的学科特点, 考查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从试卷考查的形式和要求来看, 高考对地图的考查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考查学生从图中获取正确地图信息的基本技能;二是利用地图为载体考查学生利用地图和其他地理原理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因此地理图表的阅读、分析是高三地理复习中学生必须掌握和提高的基本技能。二轮复习 中, 下面四类图要进一步强化训练。
1.经纬网图
这是记忆性的知识, 所以要学生反复练习, 要做到世界和中国任何一个小区域, 给你经纬网图, 都能熟练判断出具体位置。虽然近几年高考试题中对经纬网读图的要求逐渐降低, 但在复习中, 这部分的训练还是应该落实的。如在中国地理复习中, 可利用小区域经纬网图, 进行区域主要特征的综合复习, 列出一些地区的经纬度, (132°E~135°E, 48°N~49°N) 、 (104°E~107°E, 29°N~31°N) 、 (85°E~95°E, 28.5°N~29.5°N) , 要求学生首先判断出具体位置, 然后可以从六个方面进行分析:①主要地形区名称;②地形特征;③气候类型、特征、年降水量;④主要资源; ⑤主要农作物;⑥发展农业的有利区位条件和主要制约因素。通过这六方面的分析, 可以把一些主要区域特征概括起来, 让学生充分了解某个区域作为高考试题“载体”的基础条件。
2.等值线图
这类图可以表示不同的地理事物, 灵活性很大, 试题设计时通过一幅等值线图可以多方面考查学生对地理知识、地理规律、地理原理的掌握程度, 也可以考查学生运用地理规律、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 复习时重点是让学生掌握等值线图的读图技巧, 对各种情境的等值线图进行正确判断, 并解决其中的地理问题, 特别是一些生活实际问题, 如修路, 沿等高线修工程量小, 投资少, 比较安全;引水自然是从高处往低处引;泥石流、滑坡与地形地势及降水有着密切关系等等, 要培养学生把生活实践知识用于读图分析之中。
3.地球运动图
这是大部分文科学生感到最困难的图, 浙江省近两年对这类题考查的难度有所下降, 但还是有一道4分的选择题。近两年地球运动试题的形式较前几年有些变化, 试题题干以文字叙述的形式出现, 没有示意图, 这给文科学生其实是增加了难度, 如果有示意图, 学生可以把读取的信息在图上分析一下, 或进行图形转换, 但无示意图的情况下, 因为文科学生空间想象力不强, 通过题干文字信息无法自己画出正确的示意图, 从而给答题带来障碍。因此, 在二轮复习时, 教师要反复让学生练习地球运动不同的题型, 笔者曾采用每天一题的方式让学生多练、多画、多思考, 熟能生巧, 慢慢地学生对这类试题就不怕了, 读图析图能力、图形转换能力、综合思维能力渐渐得到提升。
4.坐标图
2013年高考浙江文综地理试卷选择题的6幅图中4幅是坐标图, 对于坐标图学生不会感觉难, 但容易错。一是横纵坐标单位不一致时学生易错; 二是当学生习惯的横纵坐标变换时易错;三是坐标图变形为三角坐标、四方形坐标时, 学生分析判断过程中会出现思考不周而出错;四是坐标图的题型, 通常在图和题干信息中隐含着已知条件, 学生往往会因信息获取不全而导致做错试题。因此, 二轮复习时, 教师应指导学生对各类坐标图仔细阅读, 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各种不同图形的读图方法与技巧。
三、注重方法, 掌握答题技巧和规律
二轮复习, 在梳理好知识的同时, 还是要做一些模拟试题, 使学生的学科知识能力和答题技能不断巩固和提高。但不要片面追求题量, 重要的是练习后对学生出现的错误进行分析, 从中总结归纳选择题和非选择题的解题技巧和规律。
1.选择题
按照往年的情况, 文综试卷地理部分只有11道选择题, 每题4分, 分值较大, 要取得高分, 选择题的正答率高是关键。一般地理单项选择题的四个选项中, 有两个选项是明显错误的, 还有一个选项则具有迷惑性, 它和正确选项之间往往让学生难以抉择, 所以在平时的练习中要注意分析题干与选项之间的关系, 总结出“迷惑性”选项的一般呈现形式: ①有的选项作为一句独立表达的话语是正确的, 但与题干的要求不符合;②有的选项虽然是题干提出问题的原因, 但不是主要原因或根本原因;③有的是题干与选项之间因果关系倒置了;④有的选项前半句话是正确的, 而后半句就不对了;等等。
2.非选择题
文综试卷地理的非选择题虽然只有两道, 但分值有56分, 所以学生答好非选择题很重要。非选择题的解答要提高得分率, 首先要从审题开始, 要从试题中获取正确有效的信息, 理解试题的考查要求。其次, 调动自己头脑中储存的知识, 书写答案。第三, 阐述问题时用词要规范, 思路要清晰, 回答要全面。对一些是似而非的问题复习时一定要理清楚, 如很多学生对热量、光照两个概念分不清, 错误地认为热量丰富的地方光照时间一定长, 光照条件好的地方纬度肯定低等等;还有学生经常错误地认为沿海地区都有湿润气流带来充沛的降水;有的学生在回答人文地理试题时, 用词不够贴切, 如产业结构、产业升级、产业转移这三个词分别表示不同的意思, 但很多学生往往通用, 主要是对产业不了解, 所以对三个词真正的意思不明白。第四, 要掌握不同问题的解题思路, 如交通运输中选线路的问题, 要从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科学技术因素等几个方面来分析;阐述河流的水文特征, 应包括流量、水位、汛期、含沙量、结冰期等。
3.平时练习严格要求
教师应要求学生书写字迹工整, 且字不要过大, 过大考试时容易超出答题区域;也不要过小, 过小阅卷老师看不清楚;字迹颜色过分浅也不好, 因为考生的答题卷是扫描到电脑上让阅卷老师批阅的, 因此字迹颜色过分浅容易不清楚。这些规范都要在平时对学生进行练习, 考试时才能正常发挥水平。
高三地理总复习 —— 必背知识点总结 篇3
一、回归教材,夯实基础知识
高考地理主要是以考察个人能力为主,但是能力是建立在基础知识的基础之上的,缺少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就像是空中楼阁,落实了基础知识,能力自然就会得到大幅度的提高。所以,夯实基础知识是进行复习的前提条件。高三的总复习,必须要回归课本,获得全面的基础知识。
二、设置专题复习板块
在复习之前,教师应该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来设计几个相对比较全面的专题复习板块,整体构建知识的网络。专题复习应该可以充分突出复习内容的难点以及重点,并且进行系统概括,覆盖全部知识点。专题复习要以课本为基础,但同时也要打破课本的局限性,设计出应用性比较强,比较全面的复习内容。教师可以运用当下的热点问题来进行教学,还可以通过某个案例来对知识点进行串联教学,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针对一个问题,从不同的知识点和角度来出发,开展多层次多角度的教学分析。专题复习应该可以引导学生对每个章节的难点重点进行深入研究分析,让学生更加全面了解课本知识。
在高三的总复习中,结合时下热点进行专题复习是最重要的,很多的时事新闻和地理知识都有着不可忽视的联系。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三、有效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地图在高中地理的学习过程中是非常常见的,高考的地理题型中也会出现一些图文相结合的题目,来考察学生的读图的综合能力。所以,我们在地理的总复习中应该注重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地理的学习是建立在空间的基础之上的,所有的知识点都和地图有着密切的联系,无论是地理现象、物质分布、气候的变化还是粮食的生产以及人口的分布都会用到地图。采取措施来提高学生的读懂地图的能力,实际上是在提高学生的空间定位方面的能力。拥有较好的读图能力,了解图表中的各种符号语言,熟练掌握地理分布是进行地理学习的必备的基础技能。在高三总复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来培养锻炼学生的读图能力以及解答地图题型的技巧。
四、注重把握重点和难点
在高三总复习的过程中,涉及的难点以及重点是进行复习的关键。教师应该从学生的角度来出发,及时了解学生的對知识的真正的掌握情况,从而设计出符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有效提高学生对于难点以及重点的掌握程度。比如,在复习到气候的时候,季风是比较重要的知识点,要全面掌握季风的知识,详细了解并对比几种季风气候的突出特点。通过全面的总复习,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并掌握季风的相关知识。当然,在复习这些难点以及重点的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注重知识的讲和练有机结合
教师应该在注重提高高三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的基础之上,来精心设计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练习题,培养锻炼学生的解题的相关能力,让学生可以对高考应对自如。设计的练习题应该符合所有层次的学生的需求,要设计难到易的所有练习题。练习题的安排应该与教师的讲解进行穿插,让学生最大程度地消化知识。当然,练习题的设计不能只是拘泥于课本上的知识点,还应该让学生全面来掌握知识,并熟练掌握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教师应该对练习的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对知识予以进一步的细化,促使学生自觉发现自身的缺点和不足,以便于及时改正。
六、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进入高三总复习后,学生的学习动机已经相当明确了,同时也具有了相对较高的自主学习能力,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安排自己的复习计划。除此之外,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学习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因而并不适合教师教学工作的统一规划。所以,总复习必须要突出学生本身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具备足够的时间来置身于自主探究,有效提高自学能力。教师在这个时候应该扮演的是配角,应当积极地为学生讲解难题,以此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高效简洁。
七、训练学生的思维空间意识
地理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因而教师应当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以有效提升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比如在讲解地球空间运动以及空间的概念的过程当中,其思维相对比较抽象,因而教师可以挑选较重要的几条经纬线为例,积极引导学生正确完成全部的经纬网,并且对地球的运转加以想象。
高三地理必背知识点 篇4
①我国东部濒临太平洋,面对世界上的台风源区(西北太平洋台风区)。
②位于的季风气候区,受强大的季风环流控制,降水时空分布极为不均。
③气候复杂多变,气候不稳定性强。
(2)地形地质背景:
①地形复杂多样,西高东低,起伏较大,以山地丘陵为主。
②太平洋板块俯冲,印度洋板块碰撞,地壳运动活跃。
③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3)生物背景:
高三历史复习必背知识点概括 篇5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和政策;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
(1)外交方针与政策: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含义、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内涵、意义。(2)重大外交活动:中苏建交和《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意义)、以五大国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参加亚非会议。
(1)新中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目标是维护国家的主权和独立,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建国之初,中国面对当时阵垒分明、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决定在执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中遵循三个基本方针:“另起炉灶”,同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彻底决裂:“一边倒”,即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即把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清扫干净后再与它建立外交关系。为此,中国首先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同时积极争取同周边民族独立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并参加了的亚非会议。在这一过程中,中国提出并确立了处理国与国关系和国际事务的基本准则,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的五个方面是完整的辩证的统一,其实质是反对侵略和扩张,维护国家独立自主的权利,促进人类的和平与进步。它成为中国对外关系取得不断发展的主要保证。因此,考纲以“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作为引子,其立意则在于通过了解这些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2)这一考点复习的重点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和亚非会议上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2.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重大成就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1)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时间、标志、原因、意义。(2)中美关系正常化:背景、经过、影响。(3)中日建交:背景、经过、意义。(4)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1)这一考点是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命题的重点地区,因此复习既要注意细节。又要关注宏观。20世纪70年代是中国外交进行重大调整并取得突破性成就的时期。这突出表现在:1971年,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之间的坚冰开始打破;同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关系改善,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这是中国对外关系中的三件大事,对中国之后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作用奠定了基础,也为国际格局的变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了解这些事件发生的背景、原因及其过程,从历史的角度探讨其对中外关系发展变化的意义,自然就成为这一考点复习的重要内容和要求。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重要外交活动
中国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它国际组织的活动;中国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大外交活动。
新时期外交政策的凋整(对战争与和平的认识、独立自主外交政策表现为不结盟)、中国对联合国事务的全面参与、积极参与亚太经合组织活动、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及其意义。
高三化学必背知识点总结 篇6
2.摩尔质量的单位g/mol或g.mol3.22.4mol/L的使用条件:①标准状况下(0℃101KPa);②气体。注:水在标准状况下为液体。
4.n=m/M;n=V/22.4;n=cmol/L·V(aq)L
5.c(浓溶液)·V(浓溶液)=c(稀溶液)·V(稀溶液)
6.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必需的仪器:_mL容量瓶、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
7.常见的电解质有:酸、碱、盐等,其在水溶液中能发生电离。
8.电离方程式如H2SO4=2H++SO42-、Ba(OH)2=Ba2++2OH-、Na2CO3=2Na++CO39.在离子反应中可以拆开的物质:强酸(HCl、H2SO4、HNO3)、强碱[KOH、NaOH、Ba(OH)2、Ca(OH)2]、可溶性盐(钾盐、钠盐、铵盐、硝酸盐、除AgCl外的氯化物,除BaSO4外的硫酸盐。
10.离子方程式典型错误:
1)电荷、原子不守恒,如:Fe+Fe3+=2Fe2+、
2)拆分错误,
如: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不能写成:CO32-+2H+=CO2↑+H2O,应写成:CaCO3+2H+=Ca2++CO2↑+H2O
3)化学原理错误,
如:Fe和HCl反应不能写成2Fe+6H+=2Fe3++3H2↑,应写成Fe+2H+=Fe2++H2↑;
H2SO4与Ba(OH)2溶液反应不能写成H++OH-+SO42-+Ba2+=BaSO4↓+H2O,
应写成2H++2OH-+SO42-+Ba2+=BaSO4↓+2H2O
11.液氯、液氨、冰醋酸属于纯净物。
12.常见的混合物有煤,石油,漂,硬铝、黄铜、钢等合金,氯水,氨水等溶液,胶体。
13.鉴别溶液和胶体的方法:丁达尔效应
14.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反应时氧化还原反应。一般而言,反应物或生成物中有单质的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高三地理总复习 —— 必背知识点总结】推荐阅读:
高三世界地理总复习09-27
高三地理月考的复习知识点11-15
高三地理必修知识点总结08-08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详细、精致 高一地理会考总复习资料10-07
高三地理首轮复习05-08
高三区域地理复习策略05-26
高三地理复习备考策略09-11
地理高三一轮复习建议09-13
2019高三地理复习计划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