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详细、精致 高一地理会考总复习资料

2024-10-07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详细、精致 高一地理会考总复习资料(精选4篇)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详细、精致 高一地理会考总复习资料 篇1

地球上的水

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

地理知识点(1)以雨水补给为主的的河流其径流的变化与降雨量变化一致:a地中海气候为主的河流,其流量冬季最大;b季风气候为主河流,流量夏季最大;c温带海洋性与热带雨林气候河流流量全年变化小;

地理知识点(2)以冰雪补给为主的河流其径流变化与气温关系密切: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其流量夏季最大。

地理知识点(3)河流水地下水之间可相互补给,湖泊对河流径流起调蓄作用。见右图

地理知识点(4)【技能扩展】等潜水位线的判读:

①等潜水位线是指某地潜水面的海拔高度。

②潜水面是一个自由水面,随地势起伏,略有起伏。同一地区,天气晴朗、气温高时,潜水位低,阴雨天、气温低时,潜水位高。

③判断潜水埋藏深度:一地海拔高度与该地的等潜水位线的海拔高度之差为该地潜水的埋藏探度。

④判读潜水与河流水的互补关系:数值大,潜水位高,对应地的地势也高;数值小,潜水位低,对应地的地势也低。右图中的河水自地势高处流向地势低处,河流都是自北向南流。a图中河流两岸的潜水位高于河流水位,潜水补给河流。 b图中河流两岸的潜水位低于河流水位,河流补给潜水。(箭头表示潜水流向,垂直等潜水线,从高处流向低处)

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地理知识点1、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动力:太阳辐射、重力、水的三相变化等。

地理知识点2、自然界的水循环时刻都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着。 3、它发生的领域有:

海洋与陆地之间(简称海陆间循环,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是最重要。。。的循环,又称为大循环)

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简称陆地内循环,数量少,但对干旱地区非常重要)

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简称海上内循环,携带水量最大的水循环,对于全球的热量输送有着重要意义)。

地理知识点3、水循环的环节

海陆间循环: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人类主要影响的环节径流输送;

陆地内循环:植物蒸腾、蒸发、降水;海上内循环:蒸发、降水

地理知识点4、水循环的重要意义:a、维持全球水量平衡;b、更新陆地淡水资源;c、调节全球热量平衡;d、塑造地表形态

地理知识点5、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主要对地表径流,及对小范围的蒸发、降水环节进行影响,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和人工降雨等是常见的形式。

上海高一会考自然地理知识点概括 篇2

自然地理知识总结

– 外:日冕

• 银白色、温度最高、亮度最低、厚度最大 • 4.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 光球上的黑子、色球上的耀斑和日珥

• 扰乱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 影响天气与气候。

• 影响生物生长与人类健康。– 日冕上的太阳风

• 产生磁暴。• 形成极光。

– 注:黑子和耀斑是太阳活动的基本标志,平均周期11年。

四、只有一个地球

• 地球是目前已知唯一有生命的天体

– 地球与太阳距离适中:使地球有合适的温度。

– 地球体积与质量适中:使地球有足够的引力形成大气圈。

– 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周期适中:是昼夜更替与四季轮回节奏适度。

专题2 地球的伙伴—月球

一、月球概况

• • • 昼夜温差大、万籁俱寂、白天也漆黑一片

– 原因:没有大气

环形山密布

– 成因:陨星撞击、火山喷发

月球公转与自转周期相同、方向相同(自西向东)

– 使地球上永远只能看到月球的同一面(正面)

二、月相

• • 1.月相由缺到圆,再由圆到缺,这样一个周期称为溯望月,长约29.53日。2.月相变化规律

– 初一:新月(溯)

• 月球位于日地之间、看不见月球 – 初

七、初八:上弦月

• 日月地呈90度、月球西面一半发光、上半夜可见 – 十五、十六:满月(望)

• 地球位于日月之间,月球整夜可见 – 二十三、二十四:下弦月

• 日月地呈90度、月球东面一半发光、下半夜可见

三、日食与月食

自然地理知识总结

• • 1.产生的原因:

– 太阳、地球、月球三者之间的位置变化。

2.出现时间:

– 日食发生在新月时。– 月食发生在满月时。

四、月球与潮汐

• • • • • 1.潮汐:海水的周期性涨落

– 潮:白天出现的海水涨落 – 汐:晚上出现的海水涨落

2.潮汐产生的原因

– 月球和太阳对地球的引潮力

3.潮汐规律

– 连续两次涨潮或落潮的时间间隔为12小时25分

4.大小潮

– 当新月或满月时,出现大潮 – 当上弦月或下弦月时,出现小潮

5.潮汐的利用

– 捕鱼和晒盐 – 滩涂水产养殖 – 潮汐发电

专题3 人类对太空的探索

太空探索的意义

– •

空间资源、太阳能资源、矿产资源(月球上有丰富的核燃料氦-3)环境资源

– 微重力、高真空、强辐射、超低温

专题4 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自转

•1.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

–方向

•自西向东(侧视)•南顺北逆(俯视)–周期:

•太阳日(24小时),常用周期(昼夜交替周期)•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真正周期(转360)– 速度

• 角速度:除南北极点外,处处相等(15/h)

0

0

自然地理知识总结

• 线速度:从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赤道线速度1670Km/h,南北纬60为赤道处的一半,南

0北极点为0)

• 2.地球自转的意义

–(1)地方时和区时

• 当太阳直射于某一经线时,该经线地方时为12点。

• 经度不同,则地方时不同。(经度差15,地方时差1小时,东加西减。)

• 为方便,划分了时区,使用区时。(相隔几个时区,区时就差几个小时,东加西减。)• 某一时区的区时就是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 国际日期变更线大致与180经线重合。

• 国际日期变更线西侧是东十二区,东侧是西十二区。

• 从东向西越过日界线(西十二区进入东十二区),加一天;反之,减一天。–(2)产生地转偏向力

• 规律: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无偏向。

• 影响:对大气运动的影响、对洋流的影响、对河流两岸的影响等。

0

0

二、地球公转

•1.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

–方向:自西向东(逆时针)

–周期: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常用周期)

• 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真正周期)– 速度:

• 角速度:1/天 • 线速度:30Km/S –近日点(1月初)时较快 – 远日点(7月初)时较慢 0

• 2.黄赤交角

– 地球赤道面与公转轨道面的夹角,目前约2336’。– 黄赤交角决定了:

0• 回归线(23036’)、极圈(66034’)

– 回归线和极圈划分出了地球的五带

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周年移动。

– 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有2次太阳直射。– 南北回归线,一年有各1次太阳直射。

– 南回归线以南、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没有太阳直射。

三、地球公转的意义

• 1.正午太阳高度(H)的变化

– 正午太阳高度的定义

• 某地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光线与该地地面的夹角。

自然地理知识总结

–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 H=90—(所求点与直射点之间的纬度距离)– H的空间变化规律

• 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分别向南北两侧递减; – 某地H的季节变化规律

• 某地距离太阳直射点越近,H越大;反之,越小。0– 6月22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H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而此时赤道及其以南地区H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 12月22日,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H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而此时赤道及其以北地区H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 3月21日或9月23日,赤道的H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此时没有H达到最小值的地方。

• 2.昼夜长短的变化

– 晨昏线的含义

• 昼半球与夜半球的分界线,由晨线和昏线组成,它把所经过的纬线圈分成了昼弧和夜弧。– 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规律

• 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的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此时另一半球昼短夜长,且纬度越高,夜越长。

• 当太阳直射于赤道时(春分日或秋分日),全球昼夜等长。

– 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规律

• 北半球越接近夏至日,昼越长,夏至日昼最长;越接近冬至日,夜越长,冬至日夜最长;南半球反之

• 赤道全年昼夜等长。

注:南、北半球节气相反

– 极昼、极夜的变化规律

• 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的极圈内有极昼,此时另一半球的极圈内有极夜。

– 当太阳直射于北回归线时,北极圈及其以北有极昼;此时,南极圈及其以南有极夜。– 当太阳直射于南回归线时,南极圈及其以南有极昼;此时,北极圈及其以北有极夜。

• 3.四季更替

– 天文四季

• 夏季:一年中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季节; • 冬季:一年中白昼最短,太阳最低的季节; • 春、秋季:过渡季节。

– 气候四季(我国)

• 春季:3、4、5月 • 夏季:6、7、8月 • 秋季:9、10、11月 • 冬季:12、1、2月

– 注意:南、北半球季节相反

自然地理知识总结

自然地理知识总结

3.地震初期症状

 先上下颠簸(纵波(P)先到) 后左右摇晃(横波(S)后到)

4.世界地震分布

(1)分布规律:世界地震主要集中在板块交界处。(2)两大地震带: •

• 环太平洋地震带

• 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3)我国处于两大地震带的交界处,多地震。

• 5.火山

(1)火山分布

• 分布规律:火山主要分布在板块俯冲带 • 火山带

 环太平洋火山带

 地中海—喜马拉雅—印尼火山带  红海沿岸、东非火山带  洋底火山带 (2)火山的益处

• 肥沃的火山灰土壤 • 硫磺

• 地热(温泉)• 旅游资源

专题6 岩石与矿物

一、岩石分类

• 1.岩浆岩(岩石圈的主体):岩浆冷却凝固形成  侵入岩

 喷出岩

• 晶体颗粒较细、颜色较深、多气孔 • 最常见的是玄武岩

• 晶体颗粒较粗、颜色较浅 • 最常见的是花岗岩

2.沉积岩(地壳表层的主要岩石,由沉积物固结成岩) 具有层理构造,常有动植物化石。

 常见的沉积岩:石灰岩、白云岩、砂岩、砾岩、页岩 3.变质岩(变质作用形成)

自然地理知识总结

 岩性致密,具有片理构造。

 常见的变质岩:大理岩、石英岩、片岩、板岩

二、矿物

1.主要造岩矿物

 石英、长石、云母、方解石、角闪石、橄榄石、辉石 2.地壳中含量前八位的元素  氧硅铝铁钙钠钾镁。

3.岩石、矿物、元素、矿床、矿产的关系  元素组成矿物,矿物组成岩石  矿物集中的地方形成矿床  可开采的矿床称为矿产。•

专题7 地貌

主要地貌类型

一、流水地貌 • 1.上游

 侵蚀作用为主,形成河谷,深切而狭窄 • 2.中游

 搬运作用为主,形成曲流(河曲)(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3.下游

 堆积作用为主,形成三角洲 • 丹霞地貌为特殊的流水地貌

二、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

• 广泛分布于石灰岩地区,在我国尤以西南地区常见。• 1.地表喀斯特

 石芽、溶蚀洼地(溶蚀盆地)、落水洞 • 2.地下喀斯特

 溶洞、石笋(往上长)、石钟乳(往下长)、石柱、地下河、地下瀑布 • 喀斯特地区,地下水是河流常见的补给形式。

三、海岸地貌 • 1.海蚀地貌

 海蚀洞、海蚀柱、海蚀涯 • 2.海积地貌

 沙滩、沙洲、沙堤

自然地理知识总结

• 我国海岸地貌的分布

 杭州湾以北:海积地貌

• 岸线平直、地势平坦,滩涂广阔,有利于晒盐、滩涂养殖  杭州湾以南和山东半岛、辽东半岛

• 岸线曲折,坡陡水深,有利于建设深水港

四、风成地貌 • 1.风蚀地貌

 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 • 2.风积地貌

 沙丘(缓坡为迎风坡、陡坡为背风坡)• 我国内陆沙漠的雅丹地貌为风蚀地貌。

五、黄土地貌

• 黄土地貌主要由流水侵蚀切割而成 • 1.黄土塬:面积较大的且平坦的高原面 • 2.黄土梁:长条形

• 3.黄土峁:孤立的黄土丘 • 黄土的利弊

 利:土层深厚、质地疏松、持水性好、富含矿物,肥力高  弊:易受流水侵蚀,水土流失严重

等高线地形图

一、等高线的特点 • 1.同线等高

• 2.等高线是封闭的曲线

• 3.等高线可以重合,但不能相交 • 4.等高线的疏密反映坡度陡缓

二、各种地形在等高线图中的判读 • 1.平原:等高线稀疏(<200M)• 2.丘陵:等高线较疏,弯曲处和缓(<500M)• 3.山地:等高线密集(>500M)• 4.高原:等高线中央部分稀疏,边缘部分密集(>500M)

三、等高线的形态判读

• 1.如果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四周向中心递增,则该处是山峰。

• 2.如果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四周向中心递减,则该处是盆地或洼地。• 3.两个山峰之间是鞍部。

自然地理知识总结

• 4.等高线弯曲处,如果突出部分指向低处,则该处是山脊。• 5.等高线弯曲处,如果突出部分指向高处,则该处是山谷。• 6.等高线重合处为陡崖。

 最高不超过:(N+1)X等高距  最低不低于:(N-1)X等高距

四、补充

• 山峰连线的走向即为山脉的走向 • 示坡线所在的一侧较低

自然地理知识总结

– 夏季比冬季厚

• 气温随高度的上升而递减

– 原因:对流层的热量主要直接来自地面(辐射)– 每上升100M降低0.65OC • 上冷下热,对流运动显著 • 集中了几乎全部的水汽、尘埃 • 天气现象集中出现在对流层。

–(2)平流层的特点:

• 气温随高度的上升而上升

– 原因:臭氧吸收紫外线使大气升温 • 上热下冷,大气稳定,以水平运动为主 • 水汽少,透明度高,有利于高空飞行 • 臭氧集中在平流层。

–(3)中间层

• 又叫高空对流层

–(4)热层(暖层、电离层)的特点 • 气温随高度的上升而急剧上升

– 离子态气体吸收紫外线 • 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 • 极光多发生在热层

–(5)散逸层

• 大气极其稀薄

三、大气对生命的保护作用 • 1.大气圈是防弹衣

– 防止天体撞击

• 2.大气圈是遮阳伞

– 削弱了太阳辐射,使白天气温不至于过高

• 3.大气圈是保温被

– 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并向地面进行大气逆辐射,使晚上气温不至于过低

专题9 行星风系

自然地理知识总结

一、气压与风

• 1.气压与海拔的关系:

– 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 2.气压与气温的关系:

– 大气受热上升,形成低压; – 大气冷却下沉,形成高压。

• 3.气压与风的关系:

– 同一水平面内的气压差异导致了大气的水平运动,即风。– 风从高气压区向低气压区运动。

• 4.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

– 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

• 成因:地面冷热不均 — 受热地区,大气上升;受冷地区大气下沉 — 大气上升地区,形成低气压;大气下沉地区,形成高气压 — 大气从高气压区向低气压区运动,形成风。

• 5.全球气压分布

–(1)全球1月气压分布

• 1月北半球为冬季,陆地温度低,形成高气压(蒙古高压);海洋温度高,形成低气压(阿留申低压)。–(2)全球7月气压分布

• 7月北半球为夏季,陆地气温高,形成低气压(印度低压);海洋温度低,形成高气压(夏威夷高压)。

二、大气环流

•1.大气环流的成因

–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 –海陆热力差异

•2.大气环流的类型

–行星风系 –季风环流

• 3.行星风系

– 组成:三低四高六风带 – 移动规律:

• 气压带、风带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夏季向北移,冬季向南移。

自然地理知识总结

三、行星风系对气候的影响

• 1.气压带对降水的影响

– 高气压带控制地区,大气下沉,降水稀少。

• 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地区,终年炎热干燥。• 极地高气压带控制地区,终年寒冷干燥。

– 低气压带控制地区,大气上升,降水丰富。

• 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地区,多对流雨。

• 副极地低气压带控制地区,对锋面雨、气旋雨。

2.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 极地东风带控制地区,寒冷干燥。– 西风带控制地区,温和湿润。• 3.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对降水的影响

– 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热带稀树草原气候

• 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形成湿季; • 信风带控制,形成干季。

– 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形成地中海气候

• 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炎热干燥; • 西风带控制,温和湿润。

四、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

• • 1.大陆性气候的特征

– 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大,降水较少,且集中在夏季,主要分布于亚欧大陆与北美大陆内陆。

2.海洋性气候的特征

– 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小,降水丰富,且季节分配均匀,西欧、日本等最典型。

五、世界气候类型 熟知以下几种气候类型的分布、成因、气候特征:

热带雨林气候、热带稀树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 地中海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六、大陆东、西岸气候类型差异

• • 热带

– 大陆西岸:热带沙漠气候 – 大陆东岸:热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

– 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

– 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气候

自然地理知识总结

温带

– 大陆西岸:温带海洋性气候 – 大陆东岸:温带季风气候

专题10 季风

一、季风的成因

••1.东亚季风的成因

–海陆热力差异

2.南亚季风的成因

–海陆热力差异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二、季风的类型

• 1.东亚季风(亚热带季风、温带季风)

– 夏季:东南季风—海洋至陆地—降水丰富 – 冬季:西北季风—陆地至海洋—降水较少

• 2.南亚季风(热带季风)

– 夏季:西南季风—海洋至陆地—降水丰富 – 冬季:东北季风—陆地至海洋—降水较少

三、季风对农业的影响

– 1.利: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 2.弊:降水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大

– 夏季,降水过多容易形成洪涝; – 冬季,降水过少容易形成旱灾。– 在我国

• 夏季风强,则北涝南旱; • 夏季风弱,则南涝北旱。

专题11 台风、寒潮、梅雨

一、气旋与反气旋

• 1.气旋与反气旋的特征

– 中心气压:

• 气旋:低压; • 反气旋:高压

自然地理知识总结

– 水平气流

• 气旋:由四周向中心辐合(北逆南顺)• 反气旋:由中心向四周辐散(北顺南逆)

– 中心气流

• 气旋:上升 • 反气旋:下沉

– 过境时天气状况:

• 气旋:阴雨

• 反气旋:晴朗干燥

– 实例:

• 气旋:台风、飓风、热带风暴等 • 反气旋:寒潮、伏旱

• 2.台风

– 产生源地:北纬5—20的热带洋面。– 对我国的影响:

• 主要在我国东南沿海登陆。• 主要集中于夏秋季(7—9月)。00

• 3.寒潮

– 含义:

• 强烈的冷空气活动,主要由亚欧大陆的强大冷高压形成。– 对我国的影响

• 时间:每年秋末至初春

• 影响范围:除青藏高原、云贵高原西南以外的大部分地区。

• 4.伏旱

– 出现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 出现时间:7月中旬—8月上旬。– 成因: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

二、锋面

1.定义:冷暖空气相遇所形成的狭窄的过渡带。2.类型: •

– 冷锋:冷空气向暖空气移动 – 暖锋:暖空气向冷空气移动

– 准静止锋:长时间在一个地区上空来回摆动的锋。

• 3.冷锋与暖锋的区别:

– 气团运动:

自然地理知识总结

• 冷锋:冷空气移向暖空气(暖空气被迫抬升); • 暖锋:暖空气移向冷空气(暖空气主动爬升)。– 过境时天气状况:

• 冷锋:大风、急剧降温、雨雪等,持续时间短; • 暖锋:云层增厚,多连续性降水,持续时间长。– 过境后天气状况:

• 冷锋:气温下降、气压升高、天气转晴; • 暖锋: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降水位置:

• 冷锋:锋后; • 暖锋:锋前。

• 4.准静止锋:

– 特点:冷暖空气势均力敌,长时间在一个地区内来回摆动。– 实例:梅雨

• 产生时间:每年6月中旬至7月上旬;

• 产生地区:长江中下游流域(江淮地区)至韩国、日本南部; • 特点:阴雨连绵。

– 注:长江中下游流域梅雨结束后,进入伏旱。

专题12 人类活动与气候

一、全球变暖

• 1.全球变暖的原因:

–(1)人类活动排放大量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一氧化二氮、甲烷、氟利昂)

• 二氧化碳等主要来自生产、生活使用的矿物燃料(煤炭、石油等)。

–(2)滥砍乱伐,破坏森林

• 2.全球变暖的危害:

– 冰川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

• 淹没沿海低地和岛屿; • 使城市排污系统失效;

• 海水倒灌引起土壤次生盐碱化。

– 引起全球各地降水异常,极端天气频发。– 引起疾病流行。

• 3.全球变暖的防治:

– 改善能源结构,使用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 – 植树造林; – 加强国家合作。

自然地理知识总结

二、酸雨

1.酸雨的标准:PH值=<5.6。2.酸雨的成因: •

– 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所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 3.酸雨的危害:

– 森林枯死 – 土壤酸化 – 淡水生物死亡 – 腐蚀建筑物

4.酸雨的分布

– 全球酸雨主要分布于西欧、北美、东亚。

– 我国酸雨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地区。• 5.酸雨的防治

– 优先使用清洁能源

– 发展脱硫、烟气净化等技术。

三、臭氧洞

1.臭氧洞的分布:

– 常年出现在:南极地区

– 季节性出现在:北极地区、青藏高原 •

2.臭氧洞的成因:

– 排放氟利昂、氯氟烃破坏臭氧层。• 3.臭氧洞的危害

– 紫外线辐射增加

• 危害人体健康

• 影响动植物正常生长 • 易形成光化学烟雾 • 加速塑料制品的老化

• 4.臭氧洞的防治

– 停止使用向大气排放氟利昂等的产品 – 研制新型制冷系统

四、城市热岛和雨岛

• 1.城市热岛和雨岛的含义

– 城市热岛:城市市区的气温比郊区高;

自然地理知识总结

– 城市雨岛:城市市区的降水量大于郊区。

• 2.城市热岛和雨岛的成因

– 城市热岛的成因

• 城市生产和生活集中,人为排放热量多; • 城市建筑密集,通风不良。不易散热; • 城市绿地较少。

– 城市雨岛的成因

• 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 • 城市大气中尘埃杂质较多。

3.城市热岛的防治

– 科学规划城市;

– 增加绿地面积和水域面积。

自然地理知识总结

• 3.人类改变水循环的方式:

– 主要是改变地表径流

• 改变时间分配

– 修建水库 – 植树造林 • 改变空间分布

– 跨流域调水 – 引水灌溉

• 4.水循环的意义

– 补充陆地上的淡水,使水成为可再生的资源; – 调节地球各圈层的能量,影响气候; – 迁移地表物质。

三、河水补给

• 1.河水补给类型

–(1)雨水补给

• 特点:最普遍最主要的补给、径流量与降水量的季节变化一致(多雨期为洪水期、少雨期为枯水期)

• 分布:东部季风区

• 如:珠江、长江、黄河、海河、淮河、辽河

–(2)积雪融水补给:

• 特点:径流量随气温的高低而变化;形成春汛,但径流量较小。• 分布:东北地区

• 如:松花江、嫩江、黑龙江等(但东北的河流仍以夏季的雨水补给为主)。

–(3)冰川融水补给

• 特点:径流量与气温的季节变化一致;径流量季节变化大,形成夏汛。• 分布:西北内陆地区 • 如:塔里木河

–(4)地下水补给

• 特点:稳定均匀、径流量无明显季节变化。• 分布:普遍,尤以西南地区常见。

–(5)湖泊水补给

• 特点:径流量季节变化小 • 分布:长江中游、长白山天池

自然地理知识总结

四、凌汛

• • • •

1.定义:

– 河流因冰凌阻塞河道,水流不畅而引起河水猛涨的现象,凌汛易导致洪涝。

2.发生地区:

– 温带、亚寒带地区

3.发生条件:

– 从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的河段。

4.如:

– 黄河的上游河套段、下游山东段。

专题14 珍贵的淡水资源

一、水资源的分布 • 1.水资源的类型:

– 河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 2.水资源的衡量指标:

– 多年平均径流总量=降水量-蒸发量 • 3.世界水资源的分布:

– 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

• 亚马孙、东南亚诸群岛、刚果盆地 – 水资源最多的国家:

• 巴西、俄罗斯、加拿大 – 人均水资源最多的国家: • 加拿大

• 4.我国水资源的特点

– 数量特点:总量大(世界

自然地理知识总结

• 水资源浪费严重,利用率低; • 水质污染。

• 6.南水北调

– 东线(起点:江都)

• 主要利用京杭运河,施工难度小、投资省、工程量小; • 需逐级提水,耗能大;易受污染,水质较差。– 中线(起点:丹江口水库)

• 南高北低,自流引水;水质好,受益面积大;

• 线路长、工程量大、淹没损失大、移民多,难度高。– 西线:长江上游—雅砻江、大渡河—黄河上游

二、水危机

• 1.世界水日:3/22

• 2.应对水危机的措施

– 跨流域调水 – 修建蓄水工程

– 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 预防和治理水污染

专题15 海洋

一、海水的温度和盐度 • 1.海水的温度

– 分布特点:海水的温度从低纬向高纬递减。– 原因:太阳辐射量从从低纬向高纬递减。

• 2.海水盐度

– 分布特点:从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副热带海区向南北两侧递减。– 影响海水盐度高低的因素:

• 降水量、蒸发量、入海径流、洋流、海区轮廓 – 原因:

• 赤道海区:赤道低气压带控制,降水丰富,降水量大于蒸发量。• 副热带海区: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降水稀少,降水量小于蒸发量。– 世界海水盐度极值

• 最高:红海 • 最低:波罗的海

自然地理知识总结

二、洋流

1.洋流的定义

– 表层海水沿一定方向大规模的流动。

– 特点:除季风洋流外(冬逆夏顺),流向固定。• 2.洋流分类

–(1)按成因分类

• 风海流(主要动力:行星风系)

– 如:北大西洋暖流、北太平洋暖流、西风漂流等 • 密度流

– 如直布罗陀海峡两侧的洋流(表层:大西洋流入地中海)• 补偿流

– 如:秘鲁寒流(涌升流)

–(2)按水温分类:

• 寒流:从较高温度流向较低维度 • 暖流:从较低维度流向较高纬度 • 注:西风漂流是全球性规模的寒流

• 3.世界洋流分布

–(1)世界洋流分布模式 –(2)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 ¡°8¡±字形(北半球)、¡°0¡±字形(南半球)• 北印度洋季风洋流:冬季逆时针、夏季顺时针

• 中低纬度海区:大陆东岸是暖流,大陆西岸是寒流。

• 4.洋流的影响

–(1)洋流对沿岸气候的影响

• 暖流:增温增湿 • 寒流:降温减湿

–(2)洋流对渔业生产的影响

• 寒暖流交汇处容易形成渔场,如北海渔场、北海道渔场、纽芬兰渔场 • 涌升流处容易形成渔场,如秘鲁渔场

–(3)洋流对海洋环境的影响

• 洋流可加快海水净化 • 洋流扩大海水的污染范围

–(4)洋流对海洋航运的影响

自然地理知识总结

• 顺流航速快 • 逆流航速慢

三、厄尔尼诺和拉尼娜

• 1.厄尔尼诺(圣婴)

– 含义:赤道附近的东太平洋表层海水温度偏高的现象 – 危害:

• 太平洋东岸:由原来的干旱变成暴雨,导致洪涝;鱼类大量死亡,渔业减产。• 太平洋西岸:是原来湿润的地区发生旱灾,森林火灾频发。

• 2.拉尼娜(圣女)

– 含义:东太平洋沿岸海水温度比常年偏低的现象。– 危害:

• 太平洋东岸:比常年更干旱。

• 太平洋西岸:降水比常年更多,台风次数增加;洪涝灾害增多。

四、海洋油、气资源开发

• 1.海洋油气资源分布特点

– 主要分布于大陆架。

– 如:波斯湾、墨西哥湾、北海、委内瑞拉马拉开波湖、几内亚湾沿岸、北冰洋大陆架、东南亚近海。

• 2.我国近海油气资源的分布

– 渤海盆地、南黄海盆地、东海陆架盆地、– 珠江口盆地、北部湾盆地、莺歌海盆地

五、海洋空间资源

• 通过填海造陆,可以扩大生活生产的空间

– 荷兰:¡“木桩上的国家” – 日本:神户人工岛

六、海洋权益

• 1.领海:

– 自海岸线起12海里(22千米)–

该国拥有全部主权

• 2.专属经济区:

– 海岸线起200海里(370千米,不包括领海)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归纳 篇3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1

区域联系与区域发展

1.西气东输以新疆天然气资源为基础,以长江三角洲作为天然气的目标市场,建设从塔里木盆地至上海的输气管道。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1)我国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2)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污染物:可吸入颗粒物和酸雨)(3)今后,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天然气分布总体特征西多东少、北多南少四大气区新疆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青海柴达木盆地;川渝四川盆地;陕甘宁的鄂尔多斯。油气发展战略稳定东部,发展西部

2.产业转移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1)劳动力因素:具有充足、高素质且价格较低廉的劳动力资源的国家或地区,往往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2)内部交易成本因素:发展中国家为了吸引发达国家的投资,首先要改善投资环境以减少企业生产的内部交易成本。(3)市场因素:20世纪90年代以前,西欧、北美是日本农产品的主要消费市场;20世纪末,东亚和东南亚因经济增长强劲、市场需求大而成为日本产品的主要销售市场,并成为日本企业主要投资地区。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2)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3)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4)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如果一个国家产业大量向国外转移,减少国内的就业机会,常常引起失业人口的增加,如日本;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丰富,大量吸收国际产业转移有助于减缓就业压力。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2

区域经济发展

1.东北地区地理条件(1)气候条件:气候是区域农业生产中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2)地形、土壤条件:为农业多种经营提供了条件;黑土、黑钙土广泛分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有利于农业生产。(3)社会、经济条件:工业: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农牧兴工、共促农牧交通: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发展外向型农业。开发时间较晚,人口密度较低,有利于绿色农业和大农业的发展。三山脉三平原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小兴安岭、大兴安岭、长白山

农业布局特点耕作农业区:主要分布在三大平原地区。林业和特产区: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长白山区是我国主要的鹿茸、人参等珍贵药材产区,延边生产苹果梨。辽东低山丘陵和半岛丘陵区是我国最大的柞蚕茧产区。辽南是重要的苹果产区。畜牧业区: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是重要的羊、牛、马牧畜生产基地。呼伦贝尔市三河地区:三河牛、三河马;松嫩平原西部:东北红牛

东北商品粮基地生产特点(1)大规模机械化生产(2)地区专业化生产农业发展方向平原区:发展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建设绿色食品基地。西部草原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山区农业:实现由原料型生产向原料及产品加工并举的转变。

2.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提高的条件(1)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工业内部,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2)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给予许多优惠政策,使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先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3)良好的区位条件: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发挥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的优势,就近接受港澳产业的扩散,利用港澳贸易渠道,大量出口商品。(4)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工业化城市化推进的阶段第一阶段:1979—1990年,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为这一阶段的主导产业。第二阶段:1990年以后,高新技术产业逐渐取代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成为主导产业。问题与对策(1)产业升级面临困境——产业结构调整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不发达,以产业基础较好的广州市为基地。(2)城市建设相对落后——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构建以香港、广州、深圳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3)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加强规划与管理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3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1.两类能源

可再生能源: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非可再生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

2.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和能源基地建设开采条件(1)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储量丰富、分布范围广、煤种齐全、煤质优良;(2)市场广阔(3)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能源基地建设(1)扩大煤炭开采量(2)提高晋煤外运能力(3)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建设坑口电站;发展炼焦业三条产业链煤—电—铝 煤—焦—化煤—铁—钢能源综合利用的结果山西省产业结构由以煤炭开采业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原料工业逐步超过采掘工业而占到主体地位,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环境的保护与治理(1)提高煤的利用技术;(2)调整产业结构;(3)“三废”的治理

3.流域的发发——以田纳西河为例田纳西河位于美国东南部,是密西西比河支流俄亥俄河的一条流程最长、水量最大的分支;发源于阿巴拉契亚山的西坡,在肯塔基市附近注入俄亥俄河。不同地段的保护山地:河流的发源地,保护好植被生态河谷平原:人类活动比较集中的地区,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河流:流域中开发利用的主要部分,注意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质的保护。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地形:多山,地形起伏大,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陆路交通不便,河流航运作用十分突出。气候:亚热带地区,冬末春初降水多。水系:支流众多,水量丰富,大部分可通航,并通过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可通往全国大部分地区;地形起伏大,河流落差大,受气候影响,水量很不稳定。矿产资源:非常丰富。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1)18世纪下半叶:农业发达,人口较少,对自然环境影响不大。(2)19世纪后期:人口急增,对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带来一系列生态环境与社会问题:土地退化;植被破坏;环境污染。(3)20世纪30年代初:田纳西河流域成为美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流域的综合开发TVA将河流的梯级开发作为流域开发的核心。防洪、航运、发电、提高水质、旅游、土地利用田纳西河两岸形成“工业走廊”的原因大规模的火电和核电使田纳西河流域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力供应基地;流域内炼铝、化学等高耗能工业的发展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4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1.区域(区域划分,有无明显界限)

(1)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2)区域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3)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以下用长、松替代)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异:①地理位置差异:长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②气候条件差异:长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③土地条件差异:长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④产资源条件差异:长矿产资源贫乏,松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2.地理环境对农业和商业的影响对农业:长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油菜、棉花等,一年两熟至三熟;松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一年一熟。长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对商业:长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松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发展重化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3.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早期:长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地势平坦,土质黏重。受地理环境的限制,耕作农业发展缓慢。农业社会:(1)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长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2)随着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长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的限制条件,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3)随着我国历史上人口从北方至南方几次大规模的迁移,长人口越来越稠密。(4)优越的气候条件还使得长成为我国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地。农业社会后期:(1)工商业的发展使长人口、城市密集,耕地面积减小。(2)耕地被分割得很破碎,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低。(3)今天长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已逐渐让位于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在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也比不上新疆南部和华北平原。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5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和商业网点的影响

1.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的影响(1)交通运输与聚落的形成:交通便利的地方有利于开展商贸活动,通常会形成较大的居民点。(2)交通运输与聚落空间布局①不同运输方式对聚落空间布局的影响:南方以水路交通为主,聚落临水布局②不同环境对聚落空间布局的影响★北方地势平坦开阔,聚落多呈团块状,形态比较规则,道路呈棋盘式。★南方河流密集的平原地区,聚落沿河流、铁路、公路分布,布局形态呈带状。(3)交通运输与城镇分布:河流航运的起点、终点、与其他交通线的交点处常形成城镇。(4)交通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的影响:如运河航运地位的变化与扬州的兴衰、城市中心的迁移。

高中地理会考复习方法:分界线 篇4

(1)亚洲与欧洲分界线: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

(2)亚洲与非洲分界线:苏伊士运河、红海、曼德海峡。

(3)南、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

(4)欧洲与非洲的分界线: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

(5)亚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白令海峡。

(6)南美洲与南极洲的分界线:德雷克海峡。

(7)欧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丹麦海峡。

2.世界大洋分界线:

(1)太平洋与北冰洋的分界线:白令海峡。

(2)太平洋与大西洋的分界线:通过合恩角的经线即从火地岛沿德雷克海峡西端到查理斯角连线。

(3)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分界线:沿马六甲海峡北端、苏门答腊岛西岸、爪哇岛南岸、新几内亚岛(伊里安岛)南岸,澳大利业大陆、巴斯海峡、塔斯马尼亚岛,再大致沿146°52‘e到南极一线为界。

(4)大西洋与印度洋的分界线:通过非洲南端——厄加勒斯角的经线(东经20度)。

3.我国人口密度大小的分界线:

大致以黑龙江的黑河——云南腾冲一线。该线东南人口稠密,西北人口稀疏。

4.我国地势阶梯分界线:

一、二级阶梯界线: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的东端。

二、三级阶梯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5.我国气候分界线:

(1)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该线西北为非季风区,东南为季风区。

(2)降水量和干湿区的分界线:

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界线(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体沿着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向东经过秦岭——淮河一线。

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的分界线(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从大兴安岭向西南,经张家口、兰州、拉萨附近,到喜马拉雅山的南坡。

半干旱区与干旱区的分界线(200毫米等降水量线):阴山、贺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3)热量分界线

1月0℃等温线(亚热带与暖温带分界线):青藏高原东南边缘——秦岭—淮河一线。

暖温带与中温带的分界线:鸭绿江口——长城(山西境内稍偏南)——祁连山——天山一线。

6.我国太阳年辐射总量丰富区、贫乏区分界线:

从大兴安岭向西南,经北京西侧、兰州、昆明,再折向北到南部。此线西北,太阳能资源丰富,此线东南贫乏。

7.我国四大海域的分界线:

渤海与黄海的分界线:辽东半岛老铁山角——山东半岛蓬莱角;

黄海与东海的分界线:长江口北岸启东角——济州岛西南角;

东海与南海的分界线:广东南澳岛——台湾岛南端鹅銮鼻。

8.我国水文分界线:

(1)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分界线:

北段: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的东端

南段:200毫米等降水量线。

(2)长江与黄河水系的分界线:巴颜喀拉山、秦岭。

(3)长江与珠江水系的分界线:南岭。

(4)太平洋水系与印度洋水系(澜沧江与怒江)的分水岭:怒山。

9.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分界线:

(1)东部季风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分界线:400毫米降水量等值线即从大兴安岭向西南,经张家口、兰州、拉萨附近,到喜马拉雅山的南麓。

(2)东部季风区与青藏高寒区的分界线:3000米等高线。

(3)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青藏高寒区的分界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

10.我国东部季风区内四个自然地区的分界线:

(1)东北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与华北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日平均气温大于等于10°c积温3200°c等值线。

(2)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与华北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的界线:日平均气温大于等于10℃积温4500°c等值线,即秦岭——淮河一线。

(3)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与华南热带湿润地区的分界线:日平均气温大于等于10℃积温7500℃等值线。

11.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两个自然地区的分界线:

贺兰山一带,相当于2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12.我国综合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上一篇:电大毕业生自我鉴定会计本科200下一篇:专科护理小组工作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