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复习资料(通用9篇)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复习资料 篇1
南昆铁路自广西首府南宁至云南首府昆明,沿途经过地质条件复杂的喀斯特地貌,地形复杂,山高谷深,是我国已建成铁路中技术水平最高的铁路。是我国大西南的重要出海通道,有利于开发当地丰富有色金属资源和优质旅游资源,改善西南交通,促进经济发展。
南疆铁路东起吐鲁番,西至喀什,沿途有丰富的石油资源,是我国重要长绒棉生产基地。
西气东输西起塔里木盆地的轮南,东到我国长江三角洲的上海。
对于西部:将当地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本区经济发展;
对于东部:
①缓解能源紧缺状况,利于经济发展
②改善能源消费结构,保护大气环境质量。
欧洲内河航运发达的原因:
①气候湿润,水量丰富;
②地形平原辽阔,水流平缓,河网稠密,河流通航里程长。
高一地理必修二复习资料有哪些 篇2
1、人类是在同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下,共同发展、不断进化的。
2、制约人类对自然环境施加影响的程度的主要因素:科技手段(即生产力水平);人地关系思想;
3、在人类活动早期的采集渔猎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且发展缓慢、改造环境能力差、环境对人的制约作用强人类与环境保持原始平衡状态,人类对环境崇拜、依赖 ;
4、农业文明时期,生产力水平有很大的提高,耕作、灌溉技术的发展,使食物供应变得稳定,人口开始迅速增长。此时人类开始大规模地开发利用土地 水资源等自然资源,人类与环境的对抗性明显增强,环境遭到破坏。总体:此时期人类还不能正确认识人地关系的不协调。面对环境的惩罚(环境对人类的反馈作用),人类只能机械地进行迁移或逃避自然惩罚。在古代中国,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主要是天命论、有神论,但也出现了对人地关系的科学的萌芽,例保护生物、因地制宜等主张。
5、从18世纪工业革命开始,人类进行工业文明阶段,此时期科学与技术的突飞猛进,人类攫取自然资源的能力空前提高,生产力迅速发展。人类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不惜一切代价改变自然环境,提出“征服自然”的口号,试图主宰自然,人类的活动带了自然的恶性反馈:资源短缺、环境恶化逐步从局部地区扩展到全球,日益威胁人类生存与发展。此时期人地关系表现为全面不协调、人地矛盾激化。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为人定胜天论论。
6、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期后,人类征服自然的活动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是因为环境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当人类对自然的作用超过了环境的自我调节能力时,环境就向恶性方向发展。读图6.4分析图示人类活动背后隐藏的环境问题:(1)采矿土地、植物资源破坏、废矿石占用土地、污染地下水资源;(2)修建水库(大坝)改变河流水文特征,对库区:提高地下水位线,增加滑坡等灾害;对下游:较少泥沙淤积,减少径流量,河口可能发生倒灌,,三角洲后退,影响水生生物多样性。;(3)城市的扩展可能加大环境污染,市区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
7、读图6.5/6.6分析:(1)图6.5反映的是农业生产活动,图6.6反映的是工业生产活动;(2)前者对土地的利用方式是开垦为耕地,可能产生的问题有水土流失、肥力下降,但影响程度小若人类放弃生产活动,若干年后环境可能恢复;(3)后者人类对土地的利用方式是发展大规模集约化生产,产生的问题有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影响程度较大,环境短期内难于恢复。
8、读图6.7开垦荒地引起的恶性循环示意图分析:(1)能在图中选择填写各方框中内容,理解各框内容之间的因果关系。(2)人类不断扩大耕地的原因是人口增长、粮食产量不足;(2)图示人类扩大耕地的方法主要有毁林开荒,产生的问题有水土流失、肥力下降;开垦草地,问题有土地荒漠化;围湖造田,问题有破坏水利、湖泊对径流调节能力下降,引发水旱灾害;
9、读图6.7分析:(1)增加人类粮食供应的方法主要有扩大耕地面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两大类。(2)图示内容告诉我们,耕地是扩大了,但单产不高,粮食还是不足,产生问题的原因是盲目地毁林开荒、开垦草场、围湖造田等扩大耕地,造成生态破坏、自然灾害多发,粮食产量不能增长;
10、人地关系的正确理解是:(1)人类是环境的组成部分;因为一方面人类生存发展要占有空间,人类要从环境中获取物质与能量,另一方面人类要通过新陈代谢、消费活动向环境排放废弃物;(2)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就是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人类对待环境的态度和行为,会得到环境不同的响应。即人类作用于环境,环境反馈作用于人类;(3)例图6.7反映的问题是:当人类对环境资源索取的速度超过了环境资源更新的速度(再生速度)时,人类就要面对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等问题;(4)当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质和能量的速度超过了环境自净能力(即环境承载量)时,就会导致环境质量下降,出现环境污染问题。(5)人类社会的发展必须遵循环境发展的客观规律,即人类要调控自己的社会行为,改变人地关系的不正确认识,树立人地和谐的观念,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11、目前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主要有资源短缺、生态破坏、污染环境;人类发展面临的资源短缺主是指土地、水、矿物资源、能源资源;人类活动造成的生态破坏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12、环境自净能力是指环境对人类排放的废弃物具有容纳和清除能力;
13、产生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人口压力大、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增长;
14、目前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人口对环境的压力过大,原因是人口基数庞大、持续的较高人口增长。持续的人口增长使人类对物质资源的需求和消耗增多,向环境排放的废弃物增多,最终会超出环境供应资源和自净的能力,进而出现生态破环、环境污染问题。
15、玛雅的文明的消失主要原因主要是 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16、从环境保护看,发达国家工业化走过的道路是先污染后治理。为了追求最大经济效益,人们看不到环境的价值,随意向环境排放废弃物,导致环境污染。问题发生后,为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不得不化费巨资进行环境整治。
19、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还有资源、粮食、人口问题),是因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例全球气候变暖 臭氧层破坏 土地荒漠化)已经危及到人类的生存;而局部环境问题(例环境污染等)已演变为社会公害,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危害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
20、不同地区面临的环境问题不同:城市面临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环境污染,这是由于城市地区交通工业活动、人口过分密集、造成污染集中排放;乡村地区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生态破环,原因是人口资源不高、资源利用方式不当、强度过大;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主要体现在过分消耗资源带来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经济发达、资源消耗多;发展中国家环境承受着发展与人口的双重压力,环境问题表现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都较严重。
21、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是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必须在发展过程中解决。
22、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出现了可持续发展的人地关系思想。可持续发展从理论探讨走向实际行动的标志是《21世纪议程》;
23、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24、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
25、读可持续发展系统示意分析:(1)能填写图中的经济系统、生态系统、社会系统及各箭头的含义。(2)在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它强调发展要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条件,它强调发展不仅重视数量增长,更要追求改善质量,改变传统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文明消费;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它强调发展要以改善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
26、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基本原则是公平性原则,是指包括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类与其他种群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公平;持续性原则,是指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以内;共同性原则,是指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是世界各国共同的任务,需要各国、全人类共同积极参与;
27、判断下列人类行为符合或违背的可持续发展原则:涸泽而渔违背持续性原则;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污染违背公平性原则;人类有义务保护地球上所有的物种,人类的发展不应危及其他物种的生存遵守公平性原则;自然资源应当充分利用而不应被闲置违背持续性原则;如果砍伐森林是当地人唯一收入来源,则砍伐是合理的违背持续性原则;对全球共有的大气、海洋、生物资源等,需要在尊重各国主权和利益的基础上制定各国都接受的全球性目标和政策遵守公平性原则和共同性原则;即使绝大多数人从不光顾,保护野生自然区域也是很重要的遵守公平性原则和持续性原则;
28、请说明为什么我国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1)人口基数大,每年净增人口多,各种资源人均相对量少;2)我国经济发展还比较粗放,生产力水平还较低,资源利用率不高,资源的相对短缺将长期存在,3)我国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已十分严重,并有扩大的趋势.
29、我国自然资源长期着存在相对短缺,原因是人口多,人均占有少、经济快速发展需求多、科技水平高、利用率不高;
30、目前我国的环境问题现状是:(1)以大气、水、固体废弃物、噪声为重点的环境污染仍在发展,并由城市向乡村蔓延;(2)以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资源锐减,生物多样性减少为特征的生态破坏的范围仍在扩大,程度在加剧。
31、中国在94年3月发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发展白皮书》,提出了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重点是发展经济;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发展集约型经济;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环境;
32、中国发展经济的最好选择是“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建立在可持续发展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是相对传统的对资源利用粗放和一次性的物质单向流动的传统经济而言的。循环经济以为环境无害化技术手段,以为提高生态效益核心,以环境友好方式利用经济资源、环境资源,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
33、清洁生产是指在生产的全过程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在生产过程中控制对环境的影响,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结合工业实践,谈谈如何实现清洁生产及清洁生产的意义;
34、工业实现循环经济的生要途径是清洁生产,农业实现循环经济的途径是发展生态农业。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篇3
1.1 人口的数量变化
1 、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 出生率 和 死亡率 共同决定的。[ 记忆 ]
2 、几个重要的人口日:“世界 70 亿人口日”( /10/31 );中国 13 亿人口( /1/6 )。[ 记忆 ]
3 、人口增长的历史阶段(理解记忆)
4 、20 世纪以来特别过去 100 多年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理解记忆)
过去 100 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5 、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 人口自然增长率 和 人口基数 大小共同影响。(理解记忆)
6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变化比较措施: 发达国家 鼓励生育,引进外来移民 发展中国家 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7 、人口增长模式由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三个指标构成。(记忆)
公式: 自然增长率 = 出生率 - 死亡率
8 、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 9 、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记忆 ]
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
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 死亡率 下降开始的
10 、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为现代型,世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记忆 ]
口诀:欧 ( 北 ) 美摩登全“现代”,亚非拉发展忙“过渡”,发展中国家占多数,世界只好先“过渡”
1.2 人口的空间变化
1 、人口迁移: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记忆 ]
人口迁移的判断: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
时间的改变(通常为一年)
2 、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
3 、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比较: [ 记忆 ]世界人口迁移口诀: 二战前,旧到新,一去不返乡 二战后,发展到发达,打工挣钱回故乡
4 、中国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口迁移:[ 记忆 ]
5 、人口迁移的意义 [ 理解 ]
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
6 、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 [ 理解记忆 ]
对人口迁出地: 好的影响有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
不好的影响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
对人口迁入地: 好的影响有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
不好的影响有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
7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记忆 ]
( 1 )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 2 )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 经济因素 往往起重要作用。
8 、中国古代和近几十年来人口迁移的因素:[ 理解记忆 ]
古代:主要是战乱(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难),其次为开疆拓土、流放、戍边等。
近几十年:主要是国家政策、社会变革、经济发展、个人需求等。
1.3 人口的合理容量
1 、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容量的关系 [ 理解 ]
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是就是环境人口数量。
2 、环境人口容量概念及制约因素 [ 记忆 ]
环境人口容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区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货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
制约因素:资源(成正比)、科技发展水平(成正比)、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
3 、合理人口容量概念:[ 记忆 ]
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4 、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紧迫性表现:
日益严峻的人口过快增长问题、人口城市化问题、城市人口老龄化问题
5 、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措施:
( 1 )国际社会倡导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规模内
高一总复习地理知识点总结 篇4
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
地理知识点(1)以雨水补给为主的的河流其径流的变化与降雨量变化一致:a地中海气候为主的河流,其流量冬季最大;b季风气候为主河流,流量夏季最大;c温带海洋性与热带雨林气候河流流量全年变化小;
地理知识点(2)以冰雪补给为主的河流其径流变化与气温关系密切: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其流量夏季最大。
地理知识点(3)河流水地下水之间可相互补给,湖泊对河流径流起调蓄作用。见右图
地理知识点(4)【技能扩展】等潜水位线的判读:
①等潜水位线是指某地潜水面的海拔高度。
②潜水面是一个自由水面,随地势起伏,略有起伏。同一地区,天气晴朗、气温高时,潜水位低,阴雨天、气温低时,潜水位高。
③判断潜水埋藏深度:一地海拔高度与该地的等潜水位线的海拔高度之差为该地潜水的埋藏探度。
④判读潜水与河流水的互补关系:数值大,潜水位高,对应地的地势也高;数值小,潜水位低,对应地的地势也低。右图中的河水自地势高处流向地势低处,河流都是自北向南流。a图中河流两岸的潜水位高于河流水位,潜水补给河流。 b图中河流两岸的潜水位低于河流水位,河流补给潜水。(箭头表示潜水流向,垂直等潜水线,从高处流向低处)
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地理知识点1、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动力:太阳辐射、重力、水的三相变化等。
地理知识点2、自然界的水循环时刻都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着。 3、它发生的领域有:
海洋与陆地之间(简称海陆间循环,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是最重要。。。的循环,又称为大循环)
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简称陆地内循环,数量少,但对干旱地区非常重要)
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简称海上内循环,携带水量最大的水循环,对于全球的热量输送有着重要意义)。
地理知识点3、水循环的环节
海陆间循环: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人类主要影响的环节径流输送;
陆地内循环:植物蒸腾、蒸发、降水;海上内循环:蒸发、降水
地理知识点4、水循环的重要意义:a、维持全球水量平衡;b、更新陆地淡水资源;c、调节全球热量平衡;d、塑造地表形态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复习资料 篇5
1.1 人类认识的宇宙 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
河外星系太阳系:中心天体是太阳
离太阳最近的行星是水星,最远的是冥王星
离地球最近的行星是金星,人类目前探索并准备移民的是火星
小行星带在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 总星系:我们观测到的宇宙,不是全部的宇宙,其中心是观测者。宇宙中的地球:地球是普通的行星,特点与其它行星比较并不特殊
地球是特殊的行星,因为目前的宇宙中只发现其有生命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
(1)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
(2)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
(3)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
(4)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前形成大气层(氮、氧为主)
(5)形成并存在液态水
1.2 太阳、月球、与地球的关系太阳辐射是电磁波 太阳能源来源是内部物质的核聚变反应太阳辐射能中只有二十二亿分之一到达地球 人类利用的太阳辐射能有:太阳能发电、热水器等,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太阳大气层分为三层:光球、色球、日冕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光球——黑子(原因是温度低于周围1500度)——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
色球——耀斑——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
日冕——太阳风
对地球的影响:(1)影响地球气候的变化
(2)耀斑爆发时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
(3)对地球磁场影响,产生“磁暴”现象
1.3 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开发宇宙
(1)空间资源:卫星通讯、太空实验等(辽阔、高真空、强辐射、失重)
(2)太阳能资源(太空利用)
(3)矿产资源(月岩中有)保护宇宙环境:对太空垃圾的措施(推到其他轨道、带回地球)
1.4 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地球的自转
(1)方向是:自西向东(北天极俯视逆时针,南天极俯视顺时针)(画南、北极地俯视图,赤道侧视图、其他角度的)地轴的北端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北半球仰看北极星在地面上的高度等于当地的地理纬度)(2)周期:恒星日——360度——真正周期——23小时56分4秒
太阳日——360度59分——人类实用周期——24小时
(4)速度:南北极点无速度(速度为0)
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60度纬线是赤道的一半)
角速度——除极点外都相等(15度/小时,1度/4分钟)地球的公转
(1)公转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太阳位于其中的一个焦点上
(2)近日点——1月初——公转的线速度和角速度都较快
远日点——7月初——公转的线速度和角速度都较慢
(3)方向:自西向东(北天极俯视逆时针)
(4)周期:公转360度——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同时同向运动
黄赤交角——黄道面与赤道面的夹角(目前是23度26分)
地球公转的特点:黄赤交角的存在、地轴北端指向北极星附近在一定时期内是不变的。太阳直射点:唯一在地球上太阳光与成90度平角的光线在地面上的交点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最北——北回归线——6月22日——北半球夏至日
最南——南回归线——12月22日——北半球冬至日
在赤道上——3月21日、9月23日——北半球春分日、秋分日
公转周期——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1.5---1。6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昼夜交替 昼夜的形成:地球不发光、不透明 太阳照亮的一半地球——昼半球,背向太阳的一半地球——夜半球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太阳高度是0度
从立体几何学来说——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地方时 较东的地方时刻较早(画经度示意图:东经度、西经度、东西经度0度经线和180度附近)区时划分的国际标准:0时区、东西十二区、东八区
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赤道上不偏,沿运动方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昼夜长短反映了日照时间的长短
正午太阳高度是一日内最大的太阳高度(不一定是90度)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半球夏半年——春分日至
秋分日——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大于夜长,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北半球冬半年——秋分日至次年春分日——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大于昼长,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找到直射点的位置是关键)
夏 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 一年中有两个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正午太阳高度的最小值全球各地区只有一个,就是在当地的冬至日)。
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小结:全球除赤道以外,同一纬度地区,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同一季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纬度分异的规律,形成了五带。四季的划分
中国传统上的四季: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点
主要适用于我国的黄河流域的生活和农业生产
夏季就是一年中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
冬季就是一年中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
春秋二季就是冬夏的过渡季节
欧美国家四季的划分: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为起点
北温带实际上使用的四季划分与气候相结合:
春季:3、4、5月 夏季:6、7、8月
秋季:9、10、11月冬季:12、1、2月 五带的划分
界线: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
名称:热带——有太阳直射现象
北温带、南温带——无阳光直射、无极昼极夜
北寒带、南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
五带反映了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减少的规律
第二单元 大气环境
大气是地球自然环境最活跃的组成部分
2.1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布 低层大气组成:主要是干洁空气、水汽、固体杂质各组成成分的作用
氮和氧(合占空气体积的99%),氮是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是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
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并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臭氧能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生物免受过多紫外线的伤害,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而少量穿透大气射到地面上的紫外线,又起到杀菌治病作用。
水汽和固体杂质(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人类活动对大气成分的影响:排放的二氧化碳过多、排放氟氯烃化合物大气的垂直分布 依据:温度、密度、大气运动状况
(一)对流层:贴近地面的大气最低层。整个大气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水汽、固体杂质都集中在这一层。与人类关系最密切,人类就生活在对流层底部。
特点:(1)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原因:对流层的热源是地面
(2)对流运动显著。原因:上部冷下部热
对流层厚度:低纬度地区17----18千米
中纬度地区10---12千米
高纬度地区8----9千米
(在气压带和风带的三圈环流图上,三圈的高度不同)
(3)天气现象复杂多变(对流上升,气温降低,冷却成云致雨)
(二)平流层:自对流层顶至50----55千米高度
特点:(1)气温的垂直分布,下层随高度变化很小,在30千米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上升。原因:平流层的热量来源是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
臭氧层在22----27千米高度。
(2)气流以平流运动为主。原因:上部热下部冷
与人类的关系:臭氧层是天色屏障,大气平稳,利于高空飞行。
(三)高层大气:气压很低、密度很小。
大气上界:2000-----3000千米的高度,此处气压是0 80----500千米的高度,有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
2.2 大气的热力状况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太阳光谱:人眼可见的可见光区(0。4----0。76微米)占太阳辐射总能量的50%,被大气削弱的最少,因此,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能量是很少的。
紫外线区,主要被臭氧吸收
红外线区,主要被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
(1)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对可见光吸收的很少,这也叫选择性。
(2)反射作用:云层和颗粒较大的尘埃。云层的反射作用最显著。
举例: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会太高。
(3)散射作用: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注意,还有一部分是可以到达地面的)
举例: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
交通信号灯中红色的不易被散射,远处看得见。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与太阳高度角成反比:太阳高度越大,被削弱的就越少。(同时记住,太阳高度越大,太阳的辐射就越强,因此,夏季,北半球虽然离太阳较远,但是,太阳高度大,白天长,气温就高)地面是大气对流层直接的热源(地面的长波被对流层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
太阳辐射(短波)、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增温、大气辐射(长波)、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
举例:夜晚天空有云,气温较高 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减小了气温的日较差。保温作用,使地表的平均气温提高到15度,形成了人类适宜生存的环境。全球热量平衡:整个地球的多年平均热量收支是平衡的。目前存在的问题:二氧化碳排放过多,造成全球气温升高,引起一系列的生态变化,进而影响全球的经济结构。
2.3 大气的运动 大气运动的热量来源:太阳辐射 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高低纬度之间的热量差异大气的垂直运动:气流上升或下沉,由冷热不均造成 大气的水平运动叫风,由同一平面上的气压差异造成 热力环流:由于地面的冷热不均形成的,它是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
同一平面上,地面上冷的地方是高气压,热的地方是低气压,对应的在地面的上空,在上空的同一平面上,冷的地面的上空因空气下沉到地面,上空的密度变小,形 成上空的低压,热的地面的上空,因地面空气上升,形成上空的高气压(再次说明,天上与天上的同一平面比,地面与地面的同一平面比)
注意记住:同一平面上,密度大气压高,密度小,气压低
举例:城市风——热岛效应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气压梯度:单位距离的气压差
水平气压梯度: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梯度
水平气压梯度力:促使大气由高压区向流向低压区的力,这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如果大气在同一平面上的密度是均匀的,没有气压梯度,空气就不流动,也就是 没有风)这个力的方向与等压线垂直并指向低压(矢量),这个力的大小与等压线疏密有关,在同一幅图中,等压线密集的地方风速就大,等压线稀疏的地方风速就 小。风向与受力的关系:
(1)受一个力:水平气压梯度力,风向与等压线垂直并指向低压
(2)受两个力:加上一个地转偏向力,风力最终与等压线平行(注意南北半球的偏力不同)
(3)受三个力:再加上地面摩擦力,摩风向等压线有一个交角(锐角)
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 篇6
1、了解三个经济地带的划分依据,掌握各地带的位置和范围;了解三个地带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等方面的差异;了解地带性经济差异的影响因素。
2、理解地带性经济差异是自然、社会和经济等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培养学生综合、辩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1)三个地带的经济差异;
(2)地带性差异的影响因素
2、难点:如何理解三个经济地带差异性的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以及各地区未来的发展方向。
三、教学课时:
1课时
四、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等。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启发法,讨论法等。
六、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同学们!前两节我们从自然方面看了我国的区域划分和各区的差异。现在让我们从经济方面来看一看我国的区域划分又是怎样的?让我们来比较一下它和从自然方面划分有何不同,它们之间的联系又是什么?好,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开始本节内容的学习。
[板书]1.3我国的三个经济地带
一、三个经济地带的划分
[提问]请同学回答一下我国三大自然区是如何划分的?(可找同学回答,也可同学们集体回答)。
[承转]对。三大自然区的划分主要以自然因素为依据,在我国,气候和地貌是决定我国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的两个基本因素。那么经济地带的划分依据是什么呢?是依照各省级行政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来划分的。
[板书]划分依据:各省级行政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东部(12个省市区);中部(9个省区);西部(10个省市区)
[活动]取出教学挂图《中国的三个经济地带》
[设疑]请同学们看图,想一想经济地带的划分和自然地域的划分有什么不同?它们又有何联系呢
[总结]首先我们来看一看他们的不同之处:1、划分依据不同。(前面已说)2、界线不同,自然区的界线是与自然因素有关的,而经济区是以省级行政区界限划分的。3、范围不同,东部和中部经济区的区域大致和东部季风区重合(其中中部包括西北干旱半旱区的一部分),西部经济区包括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大部分和整个青藏高寒区。
它们的联系:自然条件的优劣有经济社会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同学们还可以继续考虑自然区域经济还有什么差别和联系)。我们谈了自然区和经济区的差别,那我们来看看各个经济区之间有什么差异呢?
[板书]二、三个地带的经济差异
[叙述]三个经济地带在许多方面都有差别,其中比较突出的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速度。
[板书]1、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1)GDP:是一个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它通常代表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2)三区比较:
东部中部西部
最发达较发达较落后
2、经济发展速度:(它可以反映一个地区国民经济的发展潜力)
东部中部西部
最快较东部慢西部较慢
[叙述]同学们可看图1.10三个地带GDP的增长并回答提出的问题。为什么同在一个国家,不同区域会有差别呢?而且差别可能还很大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看一看地带性差异的影响因素。
[板书]三、地带性差异的影响因素
[叙述]我们讲了三大自然区的的各区特点,由于气候和地貌的不同,使得对农业、工业和其他产业受到和大的影响。如青藏铁路的修建要比其他地区就要困难,农业更是显而易见了,东部农业发达,中西部农业发展水平就不很高了。区位上,东部临海,具有开放和便利的海运。中西部距海较远,长期处于闭塞状态。
[板书]1、自然因素
(1)自然条件:气候、地貌、土壤、水文等
(2)地理区位:是否临海、交通区位等
[叙述]我们看了自然因素对地带性差异的影响,下面我们看一看社会和经济原因。
[板书]2、社会和经济原因
[叙述]请同学们看课本P11的内容,然后我们总结一下。
[板书总结](1)历史原因:使社会经济基础不同;
(2)人的思想观念:东部较开放;
(3)产业结构:东部较优;
(4)政治原因:我国改革开放是从沿海开始的。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篇7
1、地球自转的周期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真正周期);太阳日,24小时。
2、地球自转的速度角速度(每小时15°),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3、地球公转的轨道椭圆轨道。一月初(近日点),七月初(远日点)。
4、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5、地球公转的周期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回归年(365日5小时48分46秒)
6、地球公转的速度在近日点时公转速度较快,在远日点时较慢。
7、黄赤交角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目前为23°26′。
8、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太阳直射点以一年为周期相应地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移动
9、晨昏线的判断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
10、地方时的计算每往东1°,时刻增大4分钟。
11、已知经度求时区数经度除以15,再四舍五入。
12、区时的计算每往东1个时区,时刻增大1个小时。
13、北京时间以东八区(120°E地方时)为标准时间。
14、世界时:以本初子午线时间为标准时。
15、国际日期变更线180°经线(理论上),不通过陆地(实际)。
16、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不同地方时、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17、太阳直射点的判断与该点的切线方向垂直,地方时为12点。
18、春分日(3月21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19、夏至日(6月22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
20、秋分日(9月23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21、冬至日(12月22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
22、夏半年的概念:3月21日至9月23日
23、冬半年的概念:9月23日至3月21日
24、地球侧视图的判读: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5、地球俯视图的判读逆时针自转,中心为北极;顺时针自转,中心为南极。
26、昼夜长短的计算:以昼弧长度为依据,每15度为1小时。
27、日出日落时刻的计算;根据昼长以标准日出(6时)和标准日落(18时)前后推算。
28、昼夜长短的判断:夏半年,越北白昼越长,冬半年,越南白昼越长。
29、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90°-(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间隔)
30、天文四季: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季节是夏季。
31、我国传统四季:以立春(2月4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点来划分四季。
32、欧美传统四季: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为四季的起点。
33、二十四节气: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34、五带的名称和范围: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3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
.为什么黄赤交角变大,太阳直射范围变大? 黄赤交角的角度=太阳直射点最大的角度
目前黄赤交角的角度是23°26′,太阳直射点的最大角度也就是23°26(即南北纬′23°26′间);如果黄赤交角变成35°时,此时太阳直射点的最大角度也对应变成35°(即南北纬35°之间)---此时,直射范围自然也扩大了。
2.黄赤交角变大变小会对地球有什么影响?为什么? 黄赤交角的角度=太阳直射点最大的角度=热带角度
此时与这个角度互余的角度就是寒带的角度--如黄赤交角为23°26′时,则0至23°26′间是热带,互余的66°34′至90°就是寒带,中间的23°26′到66°34′为温带。
故:
黄赤交角变大时,热带、寒带范围变大,温带变小;
黄赤交角变小时,热带、寒带范围变小,温带变大;
、天体的分类: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
、天体系统的成因:天体之间因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的级别: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
、太阳系九大行星的位置: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冥。
、九大行星按结构特征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冥)。
、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
、太阳辐射能量的来源核聚变反应。
、太阳辐射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维持地表温度,水循环、大气运动等的动力,人类的主要能源。
、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
、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年。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①影响气候②影响短波通讯③产生磁暴现象
、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
、地球的赤道周长4万千米
、纬线和纬度,低纬、中纬、高纬的划分连接东西的线。每1个纬度为111.1千米;0-30、30-60、60-90。
、东西两半球的划分:西经20°和东经160°的经线圈。
、南北两半球的划分:以赤道为界,以北的为北半球,以南的为南半球。
、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23°26′和66°34′纬线
、本初子午线0°经线,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
、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地球自转的周期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真正周期);太阳日,24小时。
、地球自转的速度角速度(每小时15°),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地球公转的轨道椭圆轨道。一月初(近日点),七月初(远日点)。
、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地球公转的周期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回归年(365日5小时48分46秒)
、地球公转的速度在近日点时公转速度较快,在远日点时较慢。
、黄赤交角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目前为23°26′。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太阳直射点以一年为周期相应地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移动
、晨昏线的判断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
、地方时的计算每往东1°,时刻增大4分钟。
、已知经度求时区数经度除以15,再四舍五入。
、北京时间以东八区(120°E地方时)为标准时间。
、世界时:以本初子午线时间为标准时。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不同地方时、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春分日(3月21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夏至日(6月22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
、秋分日(9月23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冬至日(12月22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
、地球侧视图的判读: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地球俯视图的判读逆时针自转,中心为北极;顺时针自转,中心为南极。
、昼夜长短的计算:以昼弧长度为依据,每15度为1小时。
、昼夜长短的判断:夏半年,越北白昼越长,冬半年,越南白昼越长。
、天文四季: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季节是夏季。
、我国传统四季:以立春(2月4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点来划分四季。
、欧美传统四季: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为四季的起点。
、五带的名称和范围: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
、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
、干洁空气的组成:氮和氧,二氧化碳和臭氧
、大气污染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氟氯烃破坏臭氧层
、大气垂直分层: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高层大气(电离层)
、对流层的主要特征:上冷下热,对流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的关系最密切。
、平流层的主要特征:臭氧吸收紫外线。平流,对高空飞行有利,、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最主要因素:太阳高度角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作用。
、地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大气逆辐射夜间有云较温暖,夜间晴朗较寒冷。
、大气的保温效应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能力很强。
、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各纬度间的冷热不均。
、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的方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根据等压线判断风向的步骤①高压垂直指向低压②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③画出合力
、小气候: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
、海平面等压线与风力大小低压中心,高压中心。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
、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东北信风、副高、中纬西风、副极地低压、极地东风、极地高压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位移大致来说,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冬季海陆上的主要气压中心:亚洲高压(大陆)、阿留申低压(太平洋)和冰岛低压(大西洋)
、夏季海陆上的主要气压中心:亚洲低压(大陆)夏威夷高压(太平洋)亚速尔高压(大西洋)
、季风的成因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②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季风的典型分布地区东亚季风(西北、东南风);南亚季风(东北、西南风)。
、锋面的分类与天气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气温、气压、天气。
、锋面对我国天气影响的实例北方夏季的暴雨(冷锋)、我国冬季爆发的寒潮(冷锋)
、气旋的气压、气流状况、天气特征低气压;上升气流;阴雨。北半球水平气流为逆时针。
、反气旋的气压、气流状况、天气特征高气压;下沉气流;晴朗。北半球水平气流为顺时针。
、锋面气旋锋前锋后的天气情况。冷气团一侧阴雨。
、世界气候类型的名称热带(四种)、亚热带(两种)、温带(三种)、寒带(一种)
、判断气候类型的步骤①判断南北半球,②判断热量带,③判断雨型。
、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受季风影响;大陆东岸20-35°
、地中海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受副高和西风交替控制。30-40西岸
、温带季风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干燥。季风。40-60°大陆东岸。
、温带海洋性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冬暖夏凉,降水均匀。终年盛行西风。40-60°大陆西岸。
、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冬季严寒、夏季炎热、全年少雨。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温带内陆
、寒潮的危害带来严寒、大风、霜冻。对春秋季的农作物危害最大。
、全球变暖趋势及其人为原因①燃烧矿物燃料②毁林
、全球变暖造成的后果①海平面上升②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
、大气臭氧层总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氟氯烃化合物消耗臭氧。
、大气臭氧层总量减少的危害①直接危害人体健康②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造成破坏。
、酸雨的成因燃烧煤、石油、天然气,排放二氧化硫和氧化氮等酸性气体。
、我国酸雨区的分布①四川盆地②珠江三角洲③长江三角洲
、酸雨的危害①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②土壤酸化③腐蚀建筑物④危及人体健康
、酸雨的防治减少人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煤炭中的硫资源综合利用。
、大气环境保护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氟氯烃破坏臭氧层,酸雨。
、海洋是大气的主要热源和水源海洋水量占地球总水量的96.53%,海洋占地球表面的71%。
、世界洋流模式(低、中纬)反气旋型。北半球为顺时针流动,南半球为反时针流动。
、世界洋流模式(中、高纬)北半球中高纬是气旋型大洋环流,呈反时针方向流动。
、北印度洋洋流的分布规律冬逆夏顺。冬季洋流向西流,夏季洋流向东流。
、北太平洋的洋流分布北赤道暖流、日本暖流、北太平洋暖流、加利福尼亚寒流。
、南太平洋的洋流分布南赤道暖流、东澳大利亚暖流、西风漂流、秘鲁寒流。
、南印度洋的洋流分布南赤道暖流、厄加勒斯暖流、西风漂流、西澳大利亚寒流。
、北大西洋的洋流分布北赤道暖流、墨西哥湾暖流、北太西洋暖流、加那利寒流。
、南大西洋的流流分布南赤道暖流、巴西暖流、西风漂流、本哥拉寒流。
、地壳中主要化学元素氧、硅、铝、铁、钙、钠、钾、镁。
、岩石成因分类岩浆岩(喷出岩和侵入岩)、沉积岩、变质岩。
、地壳物质循环规律冷却凝固→岩浆岩-外力→沉积岩-变质→变质岩-熔化→岩浆
、地质作用的概念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
、地质作用的分类内力作用、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地壳运动的两种类型及其影响水平运动(褶皱山系、裂谷海洋)、升降运动(海陆变迁)。
、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板块交界地壳活动。板块运动形成地貌。
、六大板块的名称亚欧、非洲、美洲、太平洋、印度洋和南极洲板块。
、地质构造类型褶皱(背斜、向斜),断层(上升岩块、下沉岩块)
、背斜成谷和向斜成山的成因背斜顶部因受张力,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接受沉积物,成为山岭。
、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
、水循环的意义①水量平衡②更新水资源③联系四大圈层④物质迁移⑤能量交换
、气候对生物分布的影响光(喜光植物、喜阴植物)、热、水(森林、草原、荒漠)
、能源资源的分类常规能源、新能源(太阳能、地热能、核能)
、火山的分类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篇8
1)气候的形成因子(太阳辐射、地面状况、大气环流、人类活动)
①不同气候类型的气温特点
?? 气温的分布,一般是低纬温度高,高纬温度低;山上的气温比山下低;暖流经过地区的气温比寒流经过地区高
?? 同一纬度地带内,由于下垫面不同,不同地点的气温状况不同,其中影响比较的大是海洋和陆地
?? 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比较(北半球)
气候类型 气温日较差 气温年较差 气温月 最低气温月
大陆性 大 大 7月 1月
海洋性 小 小 8月 2月
②不同气候类型的降水状况
?? 赤道地区气流以辐合上升为主,全年雨量充沛
?? 南北回归线至南北纬30??之间,在副热带高压和信风带控制下,常年干旱
?? 大陆的西岸有两种情况,以亚欧为例,地中海地区(亚热带),夏季处于副热带高压中心的边缘,气流下沉,干燥少雨,冬季由于副热带高压向南移,此地受西风带的控制,多气旋活动,湿润多雨。欧洲地区(温带),终年盛行西风,各月降水量较多,而且比较均匀
?? 大陆的东岸,以亚欧大陆为例,处于季风环流的控制下,冬季受来自大陆的冷干气流的影响,降水不多,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降水较多
?? 大陆的内部,以亚欧大陆为例,终年受大陆气团的控制,降水比较少
?? 两极地区以辐合下沉气流为主,全年降水少
2)气候的类型(课本47页的图2.26)
3)主要10种气候类型的判断(课本48页图2.27)
步骤 依据 因素变化 结论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归纳 篇9
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 绕转中心 太阳 地轴
方向 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周期 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恒星日(23时56分4秒)
角速度平均1º/日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快 各地相等,每小时15º(两极除外)
线速度平均30千米/小时 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小时,两极为0.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º26’(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2)地方时(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 ①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 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 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 昼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 昼夜平分 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 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 随纬度的变化 夏至日:由23º26’N向南北降低 方向降低 冬至日:由23º26’S向南北降低
23º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 离直射点越近高度 随季节的变化 23º26’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最大值 越大 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 四: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º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º26’(3)确定地方时 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º,时间相差1小时,每1º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
(4)判断昼夜长短 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
(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 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º-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五: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
(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
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
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
(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
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 七:区时,地方时的计算 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第二步: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第三步: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求东用加,求西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第二单元 大气
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2):大气的垂直分层(课本29页图2.1)高度 温度 大气运动 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高层大气 2000-3000千米 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
平流层 50-55千米 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平流运动 臭氧吸收紫外线升温;有利于高空飞行 对流层 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 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对流运动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二:大气热力作用
(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
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是很高 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
①大气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截留热量而增温,由于大气对于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能力比较差,但是对于地面长波辐射吸收作用强,所以地面辐射大部分都是被大气吸收 ②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种,方向朝向地面,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 二:大气的热力状况 大气的热力作用
1)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从图中可以看出,近地面等压线向低压方向(向下)弯曲,高空等压线向高压方向(向上)凸起
2)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影响因素: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则风力越大(图2.10,2.11,2.12)在单一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风向垂直等压线,指向低压 风向 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在三个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始终由高压指向低压方向.三:全球性的大气环流
1)三圈环流(课本37页图2.14)
①在地表形成了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南北移动,对于北半球来说,夏季向北移,位置偏北;冬季向南移,位置偏南.(图2.15)②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3)季风环流(图2.18)地区 东亚 南亚,东南亚
气候类型 温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风向 冬季 西北风(亚洲大陆)东北风(亚洲大陆)夏季 东南风(太平洋)西南风(印度洋)四:常见的天气系统
1)锋面系统—冷锋和暖锋(图2.19,2.20)冷锋 暖锋
概念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 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
天气特征 过境前 单一气团控制,天气晴朗 单一气团控制,低温晴朗 过境时 阴天、雨雪、刮风、降温 连续性降水
过境后 气压升高,气温下降,天气晴朗 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好 降水的分布 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后 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前 大气举例 北方夏季暴雨,冬春季大风,寒潮,沙尘暴
2)低压、高压系统—气旋和反气旋(以北半球为例,图2.21)
气旋 反气旋
气压 低气压(中心低,四周高)高气压(中心高,四周低)水平运动 四周向中心辐合(北逆南顺)中心向四周辐散(北顺南逆)垂直运动 上升 下沉
天气 多阴雨天气 多晴朗、干燥天气
举例 台风 长江流域的伏旱,北方“秋高气爽”天气 五;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1)气候的形成因子(太阳辐射、地面状况、大气环流、人类活动)①不同气候类型的气温特点
l 气温的分布,一般是低纬温度高,高纬温度低;山上的气温比山下低;暖流经过地区的气温比寒流经过地区高
l 同一纬度地带内,由于下垫面不同,不同地点的气温状况不同,其中影响比较的大是海洋和陆地
l 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比较(北半球)
气候类型 气温日较差 气温年较差 最高气温月 最低气温月 大陆性 大 大 7月 1月 海洋性 小 小 8月 2月 ②不同气候类型的降水状况
l 赤道地区气流以辐合上升为主,全年雨量充沛
l 南北回归线至南北纬30º之间,在副热带高压和信风带控制下,常年干旱
l 大陆的西岸有两种情况,以亚欧为例,地中海地区(亚热带),夏季处于副热带高压中心的边缘,气流下沉,干燥少雨,冬季由于副热带高压向南移,此地受西风带的控制,多气旋活动,湿润多雨。欧洲地区(温带),终年盛行西风,各月降水量较多,而且比较均匀 l 大陆的东岸,以亚欧大陆为例,处于季风环流的控制下,冬季受来自大陆的冷干气流的影响,降水不多,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降水较多 l 大陆的内部,以亚欧大陆为例,终年受大陆气团的控制,降水比较少 l 两极地区以辐合下沉气流为主,全年降水少 2)气候的类型(课本47页的图2.26)
3)主要10种气候类型的判断(课本48页图2.27)
步骤 依据 因素变化 结论
判断南北半球 最高(或最低)气温月份 6.7.8三个月气温最高 北半球 12.1.2三个月气温最高 南半球
判断所属温度带 最冷月均温 最冷月均温>15℃ 热带气候 最冷月气温在0℃~15℃ 亚热带气候或者温带海洋性气候 最冷月气温在-15℃~0℃ 温带气候 最热月<>5℃ 寒带气候
确定具体的气候类型 降水量的年内分配情况 年雨型 热带 热带雨林气候>2000mm 温带 温带海洋性气候700~1000mm 夏雨型 热带 热带草原气候(750~1000mm)热带季风气候1500~2000mm)亚热带 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 温带大陆型气候 冬雨型 亚热带 地中海气候 少雨型 热带 热带沙漠气候 寒带 极地气候 六;大气环境保护(1)全球变暖
原因:二氧化碳的增多而使气温升高
二氧化碳增多的原因:①大量燃烧矿物燃料,②毁林 危害:①海平面上升,淹没陆地
②改变各地降水状况和干湿状况,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保护措施:①提高能源的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益,采用新能源 ②努力加强国际合作(2)臭氧层的破坏与保护
原因:除了自然原因以外,主要是人类使用制冷设备排放的氟氯烃 危害:①危害人体健康,②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
保护措施: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消耗臭氧物质的排放,加强国际合作(3)酸雨
概念:人们一般把PH值小于5.6的雨水称为酸雨
成因:燃烧矿物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
危害:河湖水酸化,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腐蚀建筑和文物古迹等 防治措施:防治酸雨最根本的措施是减少人为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的排放,我国已经采取了发展洁净煤技术、清洁燃烧技术等措施来控制酸雨
第三单元 陆地和海洋 一: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循环(1)组成岩石的矿物
元素:由多到少是氧、硅、铝、铁 结合
矿物:主要的造岩矿物有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 积聚 岩浆岩(花岗岩,玄武岩)
岩石 沉积岩:具有层理结构,常含有化石,包括(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变质岩:大理岩,板岩(2)地壳物质的循环
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的岩浆的产生,这一过程就是地壳物质循环 二: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
1)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不同,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地震、火山爆发、地壳运动、变质作用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泥石流、滑坡、山崩 2)地壳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其对地貌的影响 地壳运动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两者的关系
水平运动 形成褶皱山系,如裂谷和海洋,东非大裂谷,大西洋的形成 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垂直运动 引起地表高低不平和海陆变迁 3)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论点
(1)全球岩石圈共分为六大板块(课本63页图3.11)
(2)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等(3)板块张裂地带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在板块相撞挤压地带,常形成山脉,当大洋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海沟、岛弧、海岸山脉,当大陆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 4)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1)地质构造的概念:由于地壳运动引起地壳变形变位(2)常见的地质构造及构造地貌
褶皱 岩层形态 未侵蚀的地表形态 侵蚀后的地表形态 与人类生产关系
背斜 一般是岩层向上拱起 成为山岭 不少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储油构造 向斜 一般是岩层向下弯曲 成为谷地 不少向斜受挤压不易被侵蚀成为山岭 储存地下水 断层 沿断裂面两侧岩块错位 东非大裂谷、华山北坡大断崖;上升岩块:华山、庐山、泰山,下降岩块:渭河平原、汾河谷地、鄱阳湖。工程建设遇断层加固或避开 5)外力作用与地貌 侵蚀 搬运 堆积
流水作用 冲刷地表,如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流水使谷地加深加宽 搬运侵蚀后的产物,如流沙流速降低,泥沙逐渐沉积 流沙堆积形成山前冲积扇,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
风力作用 风蚀沟谷、风蚀洼地 形成戈壁、荒漠 风沙堆积形成沙丘、沙垄、沙漠边缘黄土堆积,如黄土高原 三;海水的温度和盐度
(1)海水的温度
海水温度分布规律 水平方向 同一海区 夏季水温高,冬季水温低 不同纬度海区 纬度较低处水温较高,纬度较高处水温较低 纬度相当海区 暖流经过的海区水温较高,寒流经过海区水温较低 垂直分布 水温由表面向深层递减,在1000米以下垂直温差较小(3)海水的盐度
①概念:单位质量海水中所含盐类物质的质量。世界大洋平均盐度为3.5% ②分布规律:从两个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低纬和高纬海区递减。红海最高(4.1%),波罗的海最低(不超过1%)③影响因素 影响因素 影 响
降水量与蒸发量 降水量>蒸发量,盐度较低;降水量<蒸发量,盐度较高 入海径流 有大量江河淡水注入的海区,盐度偏低
洋流 同纬度海区,寒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偏低,暖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偏高 四;海水的运动
(1)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波浪(风浪、海啸);潮汐;洋流(2)洋流的形成与分布(图3.31,3.32)
风海流:南北赤道暖流,西风漂流,北印度洋季风洋流
按照成因分 密度流:直布罗陀海峡两侧海水流动,红海与印度洋的曼德海峡 分布 补偿流:秘鲁寒流
寒流:从高纬流向低纬的洋流,水温比流经海区温度低 暖流:从低纬流向高纬的洋流,水温比流经海区温度高 北半球:顺时针环流
分布规律 南半球:逆时针环流 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逆时针环流 北印度洋的洋流:夏季顺时针,冬季逆时针(3)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暖流:增温增湿,如同一纬度地区,暖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和温度比较高,西欧地区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就直接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有关,如果没有北大
气候 西洋暖流,英国和挪威的海港将有半年以上的冰封期,俄罗斯的摩尔曼斯克海港终年不冻与北大西洋暖流有关
寒流:降温减湿,如同一纬度地区,寒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和温度比较低,沿岸寒流对澳大利亚西海岸、秘鲁太平洋沿岸的荒漠环境的形成,起了一定的作用 寒暖流交汇处渔场的形成:日本的北海道渔场、加拿大的纽芬兰渔场、英 海洋生物 国的北海渔场
上升流的影响:秘鲁渔场的形成、东南大西洋渔场
海洋环境污染:加快净化的速度,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但是别的海域也可能受到污染,所以也扩大了污染的范围
航海事业:顺风顺流,例如,北半球的冬季,从波斯湾到红海的油轮经过阿拉伯海时是顺风顺流,从大西洋到地中海经过直布罗陀海峡时是顺风顺流 五:陆地水和水循环
(1)陆地水体类型:目前人类大量利用的淡水资源(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地表水:江河水、湖泊水、冰川 地下水:潜水、承压水
静态水资源:冰川、内陆湖泊、深层地下水 动态水资源:地表水、浅层地下水
目前,冰川是地球上淡水主体,分布于两极与高山地区,直接利用少;地下水是淡水第二主体,但主要为深层地下水,开发难度较大;动态水是人们开发利用的重点,其中以河流水最为重要。
(2)陆地水的相互关系
水源补给类型 补给时间 补给特点 我国分布地区 雨水 夏秋季节 水量变化大 东部和南部
冰川融水 主要在夏季 补给有时间性,水量稳定 西北地区 湖泊水 全年 有调节性,水量稳定 东部 地下水 全年 水量稳定,与河流有互补关系 普遍(3)水循环
能量来源:太阳能和重力能
类型:海陆间大循环(蒸发(包括植物的蒸腾),水汽输送,下渗,地表和地下径流四个环节,(图3.37),陆地循环,海洋循环 六:生物
(1)生物的分布和环境 光照:喜光植物和喜阴植物 热量:从赤道向两极,热量减少 从山麓到山顶,热量减少
水分:从沿海到内陆,水分减少,形成了不同的植被带
(2)对环境的指示作用:骆驼刺表示干旱的沙漠地区,莲表示水湿环境,矮牵牛能够指示大气中二氧化硫的污染(3)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①光合作用(太阳能转换成生物能,无机物转换成有机物),②生物循环促使化学元素的迁移,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③改变原始大气的成分,④改变水的化学成分,⑤参与沉积岩的形成,加速岩石的风化,促使土壤的形成,⑥绿色植物的环境效益(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减轻污染,降低噪音,美化环境)七:土壤
(1)土壤的概念:是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2)土壤的本质属性: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
(3)土壤的组成:矿物质(土壤中矿物养分的来源),有机质(其含量的高低是土壤肥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水分和空气(彼此消长,影响热量)(4)土壤的形成
形成过程: 岩石风化过程 低等植物着生过程 高等植物着生过程 土壤
生物对母质的改造作用:有机质的积累过程和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所以生物在土壤的形成过程起着主导作用
八;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1)整体性(图3.53):地理环境各要素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整体,例如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由于距海远,海洋暖湿气流难以到达,形成了干旱的大陆性气候,由于气候干旱,降水
少,所以地表水少,多为内流河,由于气候干燥,流水作用微弱,但风化作用强,形成了大片戈壁和沙漠,气候变化会导致植被稀少;整体性还表现在某一个要素发生变化会导致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例如,气候变暖,导致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最终会淹没城市河低地
(2)地域差异
分异规律 形成基础 影响因素 分布规律 主要分布地区
从赤道向两极 热量 太阳辐射 沿纬线延伸,经度更替 低纬度地区和北半球的高纬度地区 从沿海向内陆 水分 海陆分布 沿经度延伸,纬线更替 中纬度地区
山地的垂直分异 热量,水分 海拔高度 从山麓到山顶有规律的变化 海拔较高的山地 第四单元 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 一:气候资源的特点
(1)特点:普遍存在性,数值特征,变率大(2)开发利用
气候资源与农业:一地的气候资源往往决定了该地的农业类型和种植制度 气候 日照与街道方位:街道与子午线成30~60度的夹角 开发 资源与 盛行一种主导风向:工业布局在下风向
利用 建筑 风向与 盛行季风区:工业布局在垂直于季风区风向的郊外 城市规划 已知最小风频:工业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向
气候资源与交通:公路和铁路的建设(应特别注意沿线的暴雨及其激发的泥石流、大风等出现的强度和频率,以及冻土、积雪的深度);机场的选址(宜选择低云、雾和暴雨出现频率较少、风速较小的地方,还应与城市保持较远的距离)。二;海洋资源
(1)海洋渔业的形成和分布:、在浅海大陆架海域,阳光集中,光合作用强,入海河流带 渔场的 来了丰富的营养物质
形成条件 在温带海域,季节变化显著,冬季底层海水和表层海水交换时,带来了丰富的营养盐类
在暖流和寒流的交汇处,饵料比较丰富 世界主 世界主要渔场:课本100图4.4 渔场的 世界四大渔场:纽芬兰,北海道,北海,秘鲁渔场 分布 我国和日本是世界海洋渔获量最多的国家
(2)海洋油气生产过程:资源勘探(利用地震波探测)、油气开采(海上钻井平台)、油气运输(管道运输,船舶运输)(3)海洋空间的利用(图4.9)
(4)海洋运输和港口建设:港口作用:海洋运输船舶停泊、中转、装卸货物得场所。腹地:为港口提供服务的区域(5)海洋环境的主要问题
海洋污染:绝大部分来源于陆地上的生产活动,工业生产的废 海洋环境 弃物是主要海洋污染物,集中在大型港口和工业城市附近
保护 海洋生态破坏:人类活动(海岸工程,围海造陆)以及自然条件的变化(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
主要来源:沿海工业生产和海运航线上的船舶
石油污染 石油污染 污染区域:集中在沿海水域和海上航道沿线 及其防治 治理重点:石油泄漏
石油污染的防治:分散、沉降、吸收、围栏、放任、燃烧 三:陆地资源
(1)陆地资源的类型和特点: 类型:(表4.4)
特点:有限性;利用潜力的无限性;分布规律性;整体性。
(2)陆地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陆地资源是人类进行生产活动的对象;陆地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活动得以进行和发展的动力 四:气象灾害(1)台风
形成:台风是形成于热带或副热带海区,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 主要灾害: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
主要影响地区:亚洲东部,亚洲南部,北美洲东海岸,其中西北太平洋是全球台风发生次数最多,强度最大的海区 发生季节:夏秋季节
监测和防御:主要是利用气象卫星监测,到近海后,还可以用雷达监测(2)暴雨洪涝
形成条件:源源不断的水汽供应;强烈的上升运动;形成降水的天气系统持续时间长 主要影响地区:亚洲最多
防御措施:利用气象卫星,提高暴雨预报的准确率;工程措施(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修建分洪区)和非工程措施防御(洪泛区的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预报警报系统,拟定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实施防洪保险)(3)干旱(4)寒潮
原因:由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得大范围得剧烈降温,并伴随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寒潮是我国冬半年主要的气象灾害,尤以秋季和春季的寒潮对农作物危害最大。五:地质灾害(1)地震
分布: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
能量大小:用震级表示,震级每增加一级,能量约增加30倍,3级以下为微震,5级以上为破坏性地震
要素:震中,震源,震中距,震级,烈度。(2)火山喷发
火山构造:火山锥,火山口,火山通道 类型:死火山,活火山,休眠火山(3)滑坡和泥石流(4)地质灾害得关联性
①地质灾害在成因上得关联性:一个地域内得地质灾害可能有若干种,他们在成因上关联的,例如,我国的川、滇、黔接壤地带,形成了地震、滑坡和泥石流为主的灾害
②由一种原发性的主灾诱发其他灾害,例如地震可能诱发火灾、海啸、滑坡、泥石流、瘟疫蔓延等
③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可能诱发地质灾害,例如,人为的破坏地表植被,造成了泥石流;人为大规模的工程活动,造成滑坡等灾害。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复习资料】推荐阅读: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详细、精致 高一地理会考总复习资料10-07
高一地理必修二会考重要知识点总结05-13
高一地理必修二教学计划06-08
高一地理期中复习的知识点总结08-30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10-12
高一地理(必修一)教学工作计划07-06
高一下册地理复习资料10-26
高一地理寒假复习方法08-16
高一地理趣味知识竞赛10-21
高一地理各单元知识概括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