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

2024-10-12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精选5篇)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 篇1

2. 现有三组溶液:①汽油和氯化钠溶液 ②39%的乙醇溶液 ⑧氯化钠和单质溴的水溶液,分离以上各混合液的正确方法依次是 ( )

A.分液、萃取、蒸馏 B.萃取、蒸馏、分液

C.分液、蒸馏、萃取 D.蒸馏、萃取、分液

3.在蒸馏实验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在蒸馏烧瓶中盛约1/3体积的自来水,并放入几粒沸石

B. 将温度计水银球插入自来水中

C.冷水从冷凝管下口入,上口出

D.收集蒸馏水时,应弃去开始馏出的部分

4. 欲萃取碘水中的I2 ,不能作为萃取剂的是 ( )

A.苯 B.酒精 C.CCl4 D.汽油

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1 mol H2O的质量为18g/molB.CH4的摩尔质量为16g

C.3.01×1023个SO2分子的质量为32g D.标准状况下,1 mol任何物质体积均为22.4L

6. 下列气体所含原子数最多的是 ( )

A.7.5g C2H6 B.14g N2 C.7g CO D.24g O2

7. 关于2mol二氧化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体积为44.8L B.质量为88g C.分子数为6.02×1023 D.含有4mol原子

8. 物质的量浓度相同,体积相同的下列溶液中,所含溶质的离子数目最多的是 ( )

A.NaCl 溶液 B.AlCl3 溶液 C.Na2SO4溶液 D.Al2(SO4)3溶液

9. 在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NaOH溶液时,下列哪个原因会造成所配溶液浓度偏高( )

A.所用NaOH已经潮解 B.向容量瓶中加水未到刻度线

C.有少量NaOH溶液残留在烧杯里 D.称量时误用“左码右物”

10.气体的体积主要由以下什么因素决定的( )

①气体分子的直径 ②气体物质的量的多少 ③气体分子间的平均距离 ④气体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1.选择萃取剂将碘水中的碘萃取出来,这中萃取剂应具备的性质是 ( )

A.不溶于水,且必须易与碘发生化学反应B.不溶于水,且比水更容易使碘溶解

C.不溶于水,且必须比水密度大D.不溶于水,且必须比水密度小

12.2.2g某化合物中含有3.01×1022个甲分子,则甲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 )

A.44g/mol B.22 g/mol C.44 D.22

(选做题每题5分)1.在20g密度为dg/cm3的硝酸钙溶液里含1g Ca2+,则NO3-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是( )

A.mol·L-1B. mol·L-1 C.2.5d mol·L-1 D.1.25 d mol·L-1

地理必修1第一章潜在知识点注解 篇2

一、“宇宙中的地球”潜在知识点

流星:课文对流星是这样描述的:“晴朗的夜晚,仰望星空,可以看到闪烁的恒星、轮廓模糊的星云,以及相对于星空背景有明显移动的行星;有时还可以看到一闪即逝的流星……”事实上,人们有时能看到的并不是流星本身,只是看到了流星在空中燃烧的现象,我们平常是无法看见在太空中的流星的。关于流星其实有三个层面的描述。如图1所示,流星体存在于外太空,单个就是流星体,多个称之为流星群。这是第一个层面的描述。当有流星个体(或群)游荡近地球并被地球引力捕获时,就身不由己地向地球飞来。在地球引力加速下,越来越快地闯入地球大气,在大气中摩擦产生高温并发生燃烧现象,于是人们看到了流星现象,单个闯入地球大气燃烧的是流星个体现象,当流星群闯入地球大气并燃烧时,就是流星雨。大部分流星个体或流星群在穿越地球大气层时,都燃烧殆尽,化为齑粉,在地面上不留痕迹。这是第二个层面的描述。只有极少数质地坚硬或个体巨大的流星体,闯入地球大气燃烧之后,并未烧尽,就会有残骸降落至地面,称之为陨星。其中,石质的称为陨石,铁质的称为陨铁。这是第三个层面的描述。

星际物质:星际物质是宇宙间物质的存在方式之一,当然属于天体一类。这在课文中并未提及,但必须让学生知道该知识点。星际物质又可分为行星际物质和恒星际物质,存在于行星和行星之间的气体、杂质、尘埃,就是行星际物质;存在于恒星与恒星之间的气体、杂质、尘埃就是恒星际物质。

人造天体:天体是宇宙间的物质,按其成因分为自然天体和人造天体。自然天体有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流星、星际物质等。人造天体是指运行在宇宙中的人造卫星、太空实验室、航天飞机、宇宙飞船等。地球作为一个整体是一个行星,所以地球上的一部分或其附属物就不能称为人造天体。如地球上按航线飞行的飞机、地表或发射架上的航天器 ,就不能称之为人造天体。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有关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课文从地球的宇宙环境和地球自身两个方面加以阐述,在此对地球自身具备的条件作两点补充:①地球自转周期适当,昼夜更替只有24小时,以致白昼增温不过分炎热,黑夜降温不过分寒冷,保证了地球上生命的存在和发展;②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促进了海洋的形成。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致热和原始地球重力的收缩,使地球内部温度升高,结晶水汽化。地球内部物质的运动,如火山爆发,加速水汽从内部逸出的过程,水汽经过降温、凝结、降雨,落到地面低洼处,形成原始的大洋。地球上最初的单细胞生命就出现在大洋中。

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潜在知识点

太阳外部大气特点:太阳外部大气从里向外划分为三层,依次是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这三层由里向外潜藏着这样的特点:厚度越来越厚、亮度越来越暗、温度越来越高(逆温现象)、密度越来越小。如图2所示。

太阳活动标志:课本上对太阳活动标志的描述,只提及黑子和耀斑。至于其它的活动标志,未明确提及,只在P10 图1.10上画出了日珥,很隐晦地涉及到太阳活动的其它标志。其实,就太阳活动而言,太阳大气的每个层次上都有不同的标志。在光球层除黑子外,还有光斑;在色球层除耀斑外,还有日珥(图3所示);在日冕层还有太阳风。黑子和耀斑只是太阳活动中最具代表性的两个标志而已。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太阳活动时除书上描述的四种影响外,还有一种影响,即影响地球气候。太阳活动周期为11 年,而在亚寒带地区的树木年轮就呈现出11年规律性的疏密变化。充分证明了太阳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三、“地球的运动”潜在知识点

地球自转的线速度:①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最大,两极为0;②60°纬线上的线速度大约是赤道的一半;③同纬度、同海拔高度上的点,线速度相同;同纬度、不同海拔高度的点,海拔高者,线速度快,海拔低者,线速度慢。

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地球表面除南北极点角速度为0外,其余任何地点,无论纬度高低、经度大小及海拔高低,其角速度都相同,为每小时约15°。

晨昏线的作用:①确定地方时,经过赤道与晨线交点所在经线上的地方时为6时,经过赤道与昏线交点所在经线上的地方时为18时;②确定日期和季节,若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若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若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③确定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晨昏线将地球分为昼夜半球,平分昼半球的经线的经度就是直射点的经度。太阳直射点的纬度需根据与晨昏线相切的纬线的纬度来确定。若与晨昏线相切的纬线的纬度为θ,则太阳直射点的纬度等于90°-θ(南北纬视当时的日照情况而定);④确定极昼、极夜的范围,晨昏线与哪个纬线圈相切,该纬线圈与极点之间的纬度范围内就会出现极昼或极夜现象,南北半球的极昼、极夜现象正好相反。

区时、地方时的计算:课本对此知识点作了简化处理,但这并不意味着该知识点就不用掌握,恰恰相反,这一知识点在日后高三复习过程中,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计算步骤小结如下: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第二步,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求时间差;第三步,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知西求东用加法,知东求西用减法。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角计算公式是用来计算在某时、某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公式。正午太阳高度角计算公式,即H=90°-|当地纬度±直射点纬度|,H代表当地正午太阳高度,当地纬度指所求某地的纬度,直射点纬度是指此时直射点所在的纬度。如果当地纬度与直射点纬度在同一半球用减号,若在不同半球用加号,然后取绝对值。

四、“地球圈层结构”潜在知识点

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地震波和不连续界面,人们依据对地震波的分析,发现地球内部存在着两个不连续界面,而后根据这两个不连续界面,将地球内部分划为三个层次。endprint

现行人教版地理必修1教材,经过数次整合改编,简明、凝练,这一点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但是,正因为精减,使教材中存有不少潜在知识点。虽说这些知识点并不要求在平时教学中一定要全部涉及,但也绝非在教学过程中都能全面回避的,有些甚至是必须加以补充的。作为答疑解惑的教师,对这些潜在知识点,更要了然于胸,才能更好地把控知识、指导学生。本文以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一章“行星地球”为例加以说明。

一、“宇宙中的地球”潜在知识点

流星:课文对流星是这样描述的:“晴朗的夜晚,仰望星空,可以看到闪烁的恒星、轮廓模糊的星云,以及相对于星空背景有明显移动的行星;有时还可以看到一闪即逝的流星……”事实上,人们有时能看到的并不是流星本身,只是看到了流星在空中燃烧的现象,我们平常是无法看见在太空中的流星的。关于流星其实有三个层面的描述。如图1所示,流星体存在于外太空,单个就是流星体,多个称之为流星群。这是第一个层面的描述。当有流星个体(或群)游荡近地球并被地球引力捕获时,就身不由己地向地球飞来。在地球引力加速下,越来越快地闯入地球大气,在大气中摩擦产生高温并发生燃烧现象,于是人们看到了流星现象,单个闯入地球大气燃烧的是流星个体现象,当流星群闯入地球大气并燃烧时,就是流星雨。大部分流星个体或流星群在穿越地球大气层时,都燃烧殆尽,化为齑粉,在地面上不留痕迹。这是第二个层面的描述。只有极少数质地坚硬或个体巨大的流星体,闯入地球大气燃烧之后,并未烧尽,就会有残骸降落至地面,称之为陨星。其中,石质的称为陨石,铁质的称为陨铁。这是第三个层面的描述。

星际物质:星际物质是宇宙间物质的存在方式之一,当然属于天体一类。这在课文中并未提及,但必须让学生知道该知识点。星际物质又可分为行星际物质和恒星际物质,存在于行星和行星之间的气体、杂质、尘埃,就是行星际物质;存在于恒星与恒星之间的气体、杂质、尘埃就是恒星际物质。

人造天体:天体是宇宙间的物质,按其成因分为自然天体和人造天体。自然天体有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流星、星际物质等。人造天体是指运行在宇宙中的人造卫星、太空实验室、航天飞机、宇宙飞船等。地球作为一个整体是一个行星,所以地球上的一部分或其附属物就不能称为人造天体。如地球上按航线飞行的飞机、地表或发射架上的航天器 ,就不能称之为人造天体。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有关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课文从地球的宇宙环境和地球自身两个方面加以阐述,在此对地球自身具备的条件作两点补充:①地球自转周期适当,昼夜更替只有24小时,以致白昼增温不过分炎热,黑夜降温不过分寒冷,保证了地球上生命的存在和发展;②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促进了海洋的形成。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致热和原始地球重力的收缩,使地球内部温度升高,结晶水汽化。地球内部物质的运动,如火山爆发,加速水汽从内部逸出的过程,水汽经过降温、凝结、降雨,落到地面低洼处,形成原始的大洋。地球上最初的单细胞生命就出现在大洋中。

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潜在知识点

太阳外部大气特点:太阳外部大气从里向外划分为三层,依次是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这三层由里向外潜藏着这样的特点:厚度越来越厚、亮度越来越暗、温度越来越高(逆温现象)、密度越来越小。如图2所示。

太阳活动标志:课本上对太阳活动标志的描述,只提及黑子和耀斑。至于其它的活动标志,未明确提及,只在P10 图1.10上画出了日珥,很隐晦地涉及到太阳活动的其它标志。其实,就太阳活动而言,太阳大气的每个层次上都有不同的标志。在光球层除黑子外,还有光斑;在色球层除耀斑外,还有日珥(图3所示);在日冕层还有太阳风。黑子和耀斑只是太阳活动中最具代表性的两个标志而已。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太阳活动时除书上描述的四种影响外,还有一种影响,即影响地球气候。太阳活动周期为11 年,而在亚寒带地区的树木年轮就呈现出11年规律性的疏密变化。充分证明了太阳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三、“地球的运动”潜在知识点

地球自转的线速度:①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最大,两极为0;②60°纬线上的线速度大约是赤道的一半;③同纬度、同海拔高度上的点,线速度相同;同纬度、不同海拔高度的点,海拔高者,线速度快,海拔低者,线速度慢。

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地球表面除南北极点角速度为0外,其余任何地点,无论纬度高低、经度大小及海拔高低,其角速度都相同,为每小时约15°。

晨昏线的作用:①确定地方时,经过赤道与晨线交点所在经线上的地方时为6时,经过赤道与昏线交点所在经线上的地方时为18时;②确定日期和季节,若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若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若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③确定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晨昏线将地球分为昼夜半球,平分昼半球的经线的经度就是直射点的经度。太阳直射点的纬度需根据与晨昏线相切的纬线的纬度来确定。若与晨昏线相切的纬线的纬度为θ,则太阳直射点的纬度等于90°-θ(南北纬视当时的日照情况而定);④确定极昼、极夜的范围,晨昏线与哪个纬线圈相切,该纬线圈与极点之间的纬度范围内就会出现极昼或极夜现象,南北半球的极昼、极夜现象正好相反。

区时、地方时的计算:课本对此知识点作了简化处理,但这并不意味着该知识点就不用掌握,恰恰相反,这一知识点在日后高三复习过程中,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计算步骤小结如下: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第二步,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求时间差;第三步,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知西求东用加法,知东求西用减法。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角计算公式是用来计算在某时、某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公式。正午太阳高度角计算公式,即H=90°-|当地纬度±直射点纬度|,H代表当地正午太阳高度,当地纬度指所求某地的纬度,直射点纬度是指此时直射点所在的纬度。如果当地纬度与直射点纬度在同一半球用减号,若在不同半球用加号,然后取绝对值。

四、“地球圈层结构”潜在知识点

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地震波和不连续界面,人们依据对地震波的分析,发现地球内部存在着两个不连续界面,而后根据这两个不连续界面,将地球内部分划为三个层次。endprint

现行人教版地理必修1教材,经过数次整合改编,简明、凝练,这一点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但是,正因为精减,使教材中存有不少潜在知识点。虽说这些知识点并不要求在平时教学中一定要全部涉及,但也绝非在教学过程中都能全面回避的,有些甚至是必须加以补充的。作为答疑解惑的教师,对这些潜在知识点,更要了然于胸,才能更好地把控知识、指导学生。本文以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一章“行星地球”为例加以说明。

一、“宇宙中的地球”潜在知识点

流星:课文对流星是这样描述的:“晴朗的夜晚,仰望星空,可以看到闪烁的恒星、轮廓模糊的星云,以及相对于星空背景有明显移动的行星;有时还可以看到一闪即逝的流星……”事实上,人们有时能看到的并不是流星本身,只是看到了流星在空中燃烧的现象,我们平常是无法看见在太空中的流星的。关于流星其实有三个层面的描述。如图1所示,流星体存在于外太空,单个就是流星体,多个称之为流星群。这是第一个层面的描述。当有流星个体(或群)游荡近地球并被地球引力捕获时,就身不由己地向地球飞来。在地球引力加速下,越来越快地闯入地球大气,在大气中摩擦产生高温并发生燃烧现象,于是人们看到了流星现象,单个闯入地球大气燃烧的是流星个体现象,当流星群闯入地球大气并燃烧时,就是流星雨。大部分流星个体或流星群在穿越地球大气层时,都燃烧殆尽,化为齑粉,在地面上不留痕迹。这是第二个层面的描述。只有极少数质地坚硬或个体巨大的流星体,闯入地球大气燃烧之后,并未烧尽,就会有残骸降落至地面,称之为陨星。其中,石质的称为陨石,铁质的称为陨铁。这是第三个层面的描述。

星际物质:星际物质是宇宙间物质的存在方式之一,当然属于天体一类。这在课文中并未提及,但必须让学生知道该知识点。星际物质又可分为行星际物质和恒星际物质,存在于行星和行星之间的气体、杂质、尘埃,就是行星际物质;存在于恒星与恒星之间的气体、杂质、尘埃就是恒星际物质。

人造天体:天体是宇宙间的物质,按其成因分为自然天体和人造天体。自然天体有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流星、星际物质等。人造天体是指运行在宇宙中的人造卫星、太空实验室、航天飞机、宇宙飞船等。地球作为一个整体是一个行星,所以地球上的一部分或其附属物就不能称为人造天体。如地球上按航线飞行的飞机、地表或发射架上的航天器 ,就不能称之为人造天体。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有关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课文从地球的宇宙环境和地球自身两个方面加以阐述,在此对地球自身具备的条件作两点补充:①地球自转周期适当,昼夜更替只有24小时,以致白昼增温不过分炎热,黑夜降温不过分寒冷,保证了地球上生命的存在和发展;②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促进了海洋的形成。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致热和原始地球重力的收缩,使地球内部温度升高,结晶水汽化。地球内部物质的运动,如火山爆发,加速水汽从内部逸出的过程,水汽经过降温、凝结、降雨,落到地面低洼处,形成原始的大洋。地球上最初的单细胞生命就出现在大洋中。

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潜在知识点

太阳外部大气特点:太阳外部大气从里向外划分为三层,依次是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这三层由里向外潜藏着这样的特点:厚度越来越厚、亮度越来越暗、温度越来越高(逆温现象)、密度越来越小。如图2所示。

太阳活动标志:课本上对太阳活动标志的描述,只提及黑子和耀斑。至于其它的活动标志,未明确提及,只在P10 图1.10上画出了日珥,很隐晦地涉及到太阳活动的其它标志。其实,就太阳活动而言,太阳大气的每个层次上都有不同的标志。在光球层除黑子外,还有光斑;在色球层除耀斑外,还有日珥(图3所示);在日冕层还有太阳风。黑子和耀斑只是太阳活动中最具代表性的两个标志而已。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太阳活动时除书上描述的四种影响外,还有一种影响,即影响地球气候。太阳活动周期为11 年,而在亚寒带地区的树木年轮就呈现出11年规律性的疏密变化。充分证明了太阳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三、“地球的运动”潜在知识点

地球自转的线速度:①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最大,两极为0;②60°纬线上的线速度大约是赤道的一半;③同纬度、同海拔高度上的点,线速度相同;同纬度、不同海拔高度的点,海拔高者,线速度快,海拔低者,线速度慢。

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地球表面除南北极点角速度为0外,其余任何地点,无论纬度高低、经度大小及海拔高低,其角速度都相同,为每小时约15°。

晨昏线的作用:①确定地方时,经过赤道与晨线交点所在经线上的地方时为6时,经过赤道与昏线交点所在经线上的地方时为18时;②确定日期和季节,若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若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若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③确定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晨昏线将地球分为昼夜半球,平分昼半球的经线的经度就是直射点的经度。太阳直射点的纬度需根据与晨昏线相切的纬线的纬度来确定。若与晨昏线相切的纬线的纬度为θ,则太阳直射点的纬度等于90°-θ(南北纬视当时的日照情况而定);④确定极昼、极夜的范围,晨昏线与哪个纬线圈相切,该纬线圈与极点之间的纬度范围内就会出现极昼或极夜现象,南北半球的极昼、极夜现象正好相反。

区时、地方时的计算:课本对此知识点作了简化处理,但这并不意味着该知识点就不用掌握,恰恰相反,这一知识点在日后高三复习过程中,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计算步骤小结如下: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第二步,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求时间差;第三步,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知西求东用加法,知东求西用减法。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角计算公式是用来计算在某时、某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公式。正午太阳高度角计算公式,即H=90°-|当地纬度±直射点纬度|,H代表当地正午太阳高度,当地纬度指所求某地的纬度,直射点纬度是指此时直射点所在的纬度。如果当地纬度与直射点纬度在同一半球用减号,若在不同半球用加号,然后取绝对值。

四、“地球圈层结构”潜在知识点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 篇3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下午好,我叫杨龙,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一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内容。

说课标:

高中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课程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表述,这三个维度在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本学段课程目标l 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l 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l 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l 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主要特点。

说教材:

本章是学习整个高中地理特别是自然地理的基础,学好本章内容,有助于后面相关知识的学习。但本章内容难度比较大,特别是地球的运动,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因此要重视学生的观察和实践活动。教材将“宇宙中的地球”部分内容放在第一章旨在使学生一进入高中阶段的地理学习,首先对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本章主要有以下四节内容组成:地球在宇宙中、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地球的运动、地球的圈层结构。这几部分内容由远及近、循序渐进的,首先讲述宇宙,然后讲述人类生存的地球,着重讲述地球的运动和地球的圈层结构。从宇宙空间来看,太阳只是宇宙中一颗普通的恒星,但太阳通过放射能量和太阳大气层的变化活动,给地球造成巨大影响,所以前两节内容有着紧密的联系。地球作为极普通的行星,属于天体行列中的一员,地球的运动和地球的圈层结构,是地球在宇宙空间一定天体运动规律下形成的重要特征,因而本章各节知识之间的联系是十分密切的。

由于大气的运动、水的运动等都是建立在热量分布存在区域性差异的基础之上,也就是说太阳辐射能是气流、水流运动形成的基础,而太阳辐射及其与地球在空间位置上的关系直接影响时空上太阳能量的多少,如太阳高度角的日变化,年变化,周长的日变化年变化直接导致纬度上的热量差异和海陆间的热量变化从而形成三圈环流与季风环流。所以说本章对之后课程的影响也非常大。

说教学对象:

由于高一学生尚未系统学习立体几何,同时受学生认知水平的限制,在本章内容的学习过程中,空间观念的建立将是一个难点。因此教师应在学生已经掌握的有关地球运动的知识基础上,紧密结合学生的感性认识进行教学,力求在不额外增加知识难度的情况下,让学生理解这部分内容。并且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在具体授课过程安排上可以通过运用对媒体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比如:在地球运动这一节的学习中,就可以通过播放相应的地球运动模拟图像让学生直观的了解地球的运动状况,并由此建立起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

说考点: 本章知识考点主要分布在这几个方面:

1、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2、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3、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4、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5、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其个圈层的主要特点。

从近年来的高考命题规律上来看,本部分内容侧重考查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时区和日界线的计算,晨昏圈,太阳高度角,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侧重读图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的考查,特别是光照图,几乎是必考的内容。本部分内容从考查形式上,有两个规律:一是直接以光照图或结合区域地理知识来考查,二是联系实际,以热点问题或现实生活情景作为试题素材,或提供隐形信息,综合考查学生对地球光照图、经纬网、太阳直射点、晨昏线、季节与时间计算等核心知识的理解和综合应用能力。

说建议:

本章前两节课程内容相对简单,后两节课程内容则较为复杂和抽象,需要学生有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因此在本章前期应当适度增强知识的趣味性,以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兴趣为主,建立起学生对学习地理的好奇意识。使得他们想要学习地理。接着通过简单概念的介绍,如宇宙、星云、恒星、天体系统,太阳辐射等等地理名称的引入使得他们感到自己有能力学习地理。再然后就是通过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与地理学之间的联系,如太阳及其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地球运动与昼夜变化,季节变化的关系的关系来使得学生感到学习地理有用。只要让学生感触到地理就在身边,能够通过所学来发现并且解释地理现象,自然就能极大的提升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在我看来地理的第一语言应当也就是图,学生学习地理最需要锻炼的能力也就是读图能力,中图版教材最大的优势在于专业性的配图设计,这样能够让学生掌握到更准确的地理知识。所以在教学设计上我也将以课本插图作为基础,同时配套相应的媒体延伸图片,flash视频以使课堂充实有趣,并有意识的锻炼学生的读图能力。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 篇4

第一章 从实验学化学

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实验1-1粗盐提纯

原理:运用过滤、蒸发的方法提纯粗盐。

操作方法:称取适量粗盐溶于足量水中,过滤(一贴二低三靠),蒸发(在出现大量固体后熄灭酒精灯)。

现象:粗盐未完全溶解,蒸发出现白色固体。

实验1-2检验硫酸根

原理:硫酸钡既难溶于水也难溶于酸。

操作方法:取实验1-1中得到的食盐适量放入试管中,向试管中加入约2ml水,先滴入几滴稀盐酸,然后滴入几滴氯化钡溶液。

现象:有白色沉淀生成,证明1-1中食盐溶液中有硫酸根。思考交流:除去可溶性杂质(硫酸盐、钙离子、镁离子……)

原理:沉淀杂质。

操作方法:取少量食盐于试管中,加入过量氯化钡溶液,再加入过量碳酸钠溶液,最后加入过量稀盐酸,过滤,蒸发。

现象:出现白色沉淀,在加入盐酸后白色沉淀消失

实验1-3蒸馏制取纯净水

原理:蒸馏自来水

操作方法:在试管A中加入少量自来水,加入几滴硝酸和几滴硝酸银溶液。

在100毫升烧瓶中加入约三分之一体积的自来水,再加入几粒沸石或碎瓷片,向冷凝管中通入冷却水。加热烧瓶,弃取开始馏出的部分液体,收集少量液体,停止加热。取少量液体加入试管B中,加入几滴硝酸和几滴硝酸银溶液。

现象:试管A中有白色沉淀,试管B中无明显现象。

实验1-4萃取水中的碘

原理:碘在四氯化碳中的溶解度比在水中大得多。

操作方法:右手压住分液漏斗口部,左手握住活塞,把分液漏斗倒置震荡;震荡后打开活塞,使漏斗内气体放出。将分液漏斗放在铁架台上,静止。待液体分成后,将分液漏斗颈上的玻璃塞打开,再将分液漏斗下面的活塞拧开,使下层液体延烧杯壁流下,上层液体从口部倒出。

现象:液体分层,上层液体无色,下层液体呈紫色。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科学探究

电解1.8g水,计算生成的氧气和氢气的质量,并计算物质的量。初步推算出同温同压下,1mol氢气与1mol氧气质量相同。

实验1-5配制溶液

原理: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 篇5

【引言】

送给大家三句话:

“信心比黄金更贵重。”

这是温家宝总理在描述金融危机的时候,对中外媒体说的一句话。是的,无论前面是火焰山,还是地雷阵,只要我们有目标,就有信心,有信心,则前途就会一片光明。

“良好的超前学习是高中学习成功的一半”

预习了,对知识点及其相互联系弄清楚了,开学上课听讲就不会跑神了,只有这样你才能使所学的知识连贯起来。

“勿在浮沙筑高台”

高一所学的大多数知识点都不会在高考中直接体现出来,但是他又是无处不在的;比如一些基本概念(速度、位移、加速度等)、基本方法(受力分析、牛顿第二定律等)会再高

二、高三的一些习题中反复出现,高一物理没学好,到高三再去补救,就已经晚了。【高中物理与初中物理的不同点】

初、高中物理教材的差别显著:

现行高中物理课本,与初中物理相比,初步分析有其以下显著特点:

1、从直观到抽象:如:物体――质点。

2、从单一到复杂:二力平衡――多力平衡;匀速运动――变速运动、圆周运动、简谐运动。

3、从标量到矢量:算术运算(加减法)――几何运算(平行四边形法则)。

4、从浅显至严谨,从定性到定量。

有人把初中物理比喻为入门,好象一栋大楼的第一层楼,但到高一,物理就相当于四层楼了,中间缺少了二层楼和三层楼,大多数学生要走上四层肯定不会十分顺利。所以,高中物理难学,难就难在初中与高中衔接中出现的“高台阶”。

如何搞好高初中物理教学的衔接,如何帮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物理教学特点和学习特点,跨过“高台阶”,就成为我们这个暑假的首要任务。【高中物理学习方法总结】

高中物理难学,难就难在初中与高中衔接中出现的“台阶”。这个台阶存在于物理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方法与心理特点上。下面提供一些方法供大家参考借鉴。

1、上课要认真听讲,做好笔记。上课前要预习,课堂上要认真听讲、勤于思考、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重在理解,同时做好笔记,老师总是有许多对课本内容的补充知识,天才也不能一下就把老师三年补充的内容全部记住!所以,请记住:看一遍不如读一遍,读三遍不如写一遍。记课堂笔记的几个要点:①条理化,要预留充足空白;②不放过课本之外的精华,特别是老师的课堂小结部分;③处理好听、思、记三者之间的关系,记为辅;④课下整理笔记,及时更正、补充和复习。

2、做题要有理有据。学习了物理知识,那么分析、思考物理问题时就要借助物理知识去分析,不能凭想当然和生活中形成的错觉去进行判断。

3、学会分析物理过程。要对物理过程一清二楚,物理过程弄不清必然存在解题的隐患。例如:做题时要尽量画图,动用圆规、三角板、量角器等,以显示几何关系。画图能够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更精确地掌握物理过程。

4、多独立地(指不依赖他人)思考、多领悟。学习物理重在理解物理概念、规律,思考物理方法,领悟物理过程。不要为了做题而做题,而要做到举一反三,做一题而知十题、百题甚至千题。

5、备好错题本,做好总结。准备一个厚本子专门收集你做错的题目,同时记录下你不清楚的概念、规律和好的解题方法以及解题的心得体会。每当你做错了题应该去认真反思,做2016高一新课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错了题而又不往心里去是不会有收获的,对每道题都要有分析和订正,隔段时间还要对纠错本再次“回炉”,对十分熟练或者已经掌握的题目,就做好标记及时删除,对反复出现的题目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和总结。这样三年下来,这将是你最好的复习资料,这就是最高效和最高层次的学习,这时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然就有很大提高,一定能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

第一节 质点 参考系和坐标系 机械运动:物体的空间位置随时间的变化,机械运动是自然界最简单、最基本的运动形态。

一、质点

1、定义:研究一个物体的运动时,如果物体的形状大小对问题的研究没有影响或者影响可以忽略不计,为使问题简化,就用一个有质量的点来代替物体;用来代替物体有质量的点,叫做质点。

2、能够视作质点的条件:

①物体的形状大小对问题的研究没有影响或者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②当物体各部分的运动情况都相同时,物体上的任意一点的运动情况都能反映物体的运动情况;

③物体虽然有转动,但是转动对研究问题不起主要作用

3、说明

①能否看做质点与物体的大小无关;

②同一物体有时不能看做质点,但是有时也能看做质点;

③质点概念的提出抓住了问题的主要因素,忽略了次要因素,使所研究的问题得以简化,这种方法就做——理想化模型。

二、参考系

1、定义:在描述一个物体运动时,用来做参考的另外物体(参照物)

2、说明:

①描述物体运动时,必须说明它是相对哪个参考系而言的;

②同一物体的运动,选择不同的参考系,观察结果可能不同; ③比较物体的运动时必须选择同一参考系;

④参考系的选取是任意的,可以是静止的物体也可以是运动的物体,一般以地面为参考系。

三、坐标系

1、意义:在参考系上建立适当的坐标系,可以定量地描述物体的位置及位置变化。

2、坐标系的分类

①一维坐标系;②二维坐标系;③三维坐标系。2016高一新课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3、说明:画坐标系时,必须在坐标系中标出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

【例1】下面关于质点的一些说法,其中正确的有(B)

A、体操运动员在做单臂大回环时,可以视为质点 B、研究地球的公转时,可以把地球看成质点 C、研究地球自转时,可以把地球看成质点 D、细胞很小,可以把它 看成质点

【练习1-1】下列各种运动物体中,能被视为质点的是(BD)

A、花样滑冰的运动员在比赛中 B、研究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的转动情况 C、研究砂轮的转动情况

D、研究顺水漂流的小船,它漂流10 km所用的时间

【练习1-2】下列物体可以看做质点的是(A)

A、研究一列火车从北京到上海所用的时间 B、在空中作跳伞表演的运动员 C、研究乒乓球的弧圈技术

D、研究自由体操运动员在空中翻滚的动作

【例2】在电视连续剧《西游记》里,常有孙悟空“腾云驾雾”的镜头,这通常是采用“背景拍摄法”:让“孙悟空”站在平台上,做着飞行的动作,在他的背后展现出蓝天和急速飘动的白云,同时加上烟雾效果;摄影师把人物动作和飘动的白云及下面的烟雾等一起摄入镜头,放映时,观众就感觉到“孙悟空”在“腾云驾雾”。这时,观众所选的参考系是(C)

A “孙悟空” B平台 C 飘动的白云 D 烟雾

【练习2-1】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CD)

A、参考系必须选择地面

B、研究物体的运动,参考系选择任意物体时,其运动情况是一样的 C、选择不同的参考系,物体的运动情况可能不同 D、研究物体的运动,必须选定参考系

【例3】一个小球从距地面5m处落下,被地面弹回,在距地面0.5 m处被接住.取坐标原点在抛出点下方2m处,向下的方向为坐标轴的正方向.则小球的抛出点、落地点、接住点的位置坐标分别是(A)

A-2m, 3m, 2.5m B.2m,-3m,-2.5m.C.5m, 0m, 0.5m D.0m, 5m, 4.5m 【练习3-1】某同学从某一路口A处骑自行车出发,先向北走了500m,接着又向南走了700 m。请你建立合适的坐标系,描述该同学的位置及其位置的变化。2016高一新课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第二节 时间和位移

2016高一新课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第一章 阶段检测

(一)【课堂笔记检测】

1、机械运动的定义:,机械运动是自然界、的运动形态。

2、物体可以看成质点的条① ;

② ; ③。

3、质点概念的提出抓住了问题的主要因素,忽略了次要因素,使所研究的问题得以简化,这种方法就做。

4、同一物体的运动,选择不同的参考系,观察结果 ;

5、坐标系的三要素:① ;② ;③。

6、在时间轴上时刻可以用 来表示;时间间隔可以用 来表示。

7、路程的定义: ;位移的定义:。

8、请列举3个矢量:、、。

9、变化量=-,变化量又叫。

10、平均速度: ;

瞬时速度: ;

平均速率: ;

瞬时速率:。【实效演练】

1.下列情况中的物体,哪些可以看成质点()A.研究绕地球飞行时的航天飞机。B.研究汽车后轮上一点的运动情况的车轮。C.研究从北京开往上海的一列火车。

D.研究在水平推力作用下沿水平地面运动的木箱。

2.人坐在运动的火车中,以窗外树木为参考系,人是_ __的。以车厢为参考系,人是______的。

3.对于参考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参考系必须选择地面。

B.研究物体的运动,参考系选择任意物体其运动情况是一样的。C.选择不同的参考系,物体的运动情况可能不同。D.研究物体的运动,必须选定参考系。

4、学习了时间与时刻,蓝仔、红孩、紫珠和黑柱发表了如下一些说法,正确的是…()A.蓝仔说,下午2点上课,2点是我们上课的时刻 B.红孩说,下午2点上课,2点是我们上课的时间 2016高一新课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C.紫珠说,下午2点上课,2点45分下课,上课的时刻是45分钟 D.黑柱说,2点45分下课,2点45分是我们下课的时间

5、下列关于位移和路程关系的正确说法是()A、物体沿直线向某一方向运动,通过的路程就是位移 B、物体沿直线运动,通过的路程等于位移的大小 C、物体通过的路程不等,位移可能相同 D、物体通过一段路程,位移不可能为零

6、小球从3m高处落下,被地板弹回,在1m高处被接住.那么,小球通过的路程和位移的大小分别是()A、4m,3m B、3m,1m C、3m,2m D、4m,2m

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平均速度就是速度的平均值 B.瞬时速率是指瞬时速度的大小

C.火车以速度v经过某一段路,v是指瞬时速度 D.子弹以速度v从枪口射,v是平均速度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物体在某段时间内每个时刻的速度都等于零,则它在这段时间内任意一段时间的平均速度一定等于零。

B.若物体在某段时间内平均速度为零,则它在这段时间内任一时刻的速度一定等于零。C.匀速直线运动中,物体任意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都等于它任一时刻的瞬时速度。D.变速直线运动中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一定不等于它某一时刻的瞬时速度

9、如图2所示,为甲乙两个物体相对于同一参考系的s-t图象.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甲乙两物体的出发点相距s0 B.甲乙两物体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C.甲物体比乙物体早出发的时间为t1 D.甲乙两物体向同方向运动

10、一质点做变速直线运动,若前t/3 内的平均速度为6m/s,后2t/3时间的平均速度为9m/s,则这段时间t内的平均速度为______m/s .若质点前一半位移的平均速度为3m/s,后一半位移的平均速度为6m/s,则这段位移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m/s.

11、一汽艇在相距2km的甲乙两码头之间往返航行,逆水时用1.5h,顺水时用1h,则往返一次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平均速率为_________。

12、短跑运动员在100m竞赛中,测得7s末的速度是9m/s,10s末到达终点的速度是10.2m/s,则运动员登程中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13、汽车沿着指向从甲地开往乙地,(1)若在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为v1,后一半路程为v2,则汽车全程的平均速度v为多少?(2)若汽车在全程所用时间的前一半和平均?(3)两种情况下的平均速度哪个大? 2016高一新课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第五节 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

一、速度变化量

1、速度变化量:速度的变化量是描述速度改变的多少,它等于物体的末速度和初速度的矢量差,即Δv=vt-v0,它表示速度变化的大小和变化的方向;

2、同一条直线上的矢量运算:

设出正方向,写出各个矢量,用正负表示方向,代数运算;

3、说明

①速度变化量是矢量;

②速度的大小与速度变化两无关;

③速度的变化量Δv与速度大小无必然联系,速度大的物体,速度的变化不一定就大.例如,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它的速度可以很大,但它在任何一段时间内速度变化均为零. ④速度变化是过程量,它对应某一段时间(或某一段位移).

二、加速度

1、定义:速度变化量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用a来表示;

2、定义式:a=Δt

3、物理意义: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4、单位:m/s2

5、矢量性:与Δv方向相同,与V的方向无关;

6、说明:

①平均加速度、瞬时加速度

②a与V0同向时,物体做加速运动,a与V0反向时,物体做减速运动;

③加速度a与速度v没有必然关系,与Δv也无直接联系,v大,a不一定大;Δv大,a也不一定大.;

④加速度a=Δv也称为“速度变化率”; ΔtΔv⑤匀变速直线运动:物体做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大小、方向都不变的运动。a、b、c、匀加速、匀减速直线运动 相同时间内的速度变化量相等平均加速度和瞬时加速度相等

2016高一新课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专题1-2 速度—时间图像(V-t图像)

1、意义:在V-t图像中,图线反映了质点的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2、作用:根据v-t(1)运动物体初速度的大小v

0,即图象中纵轴截距.(2)判断是加速运动,还是减速运动.(3)算出加速度,加速度的大小为a=ΔvΔt.(4)确定运动物体在某时刻的速度或运动物体达到某速度所需要的时间.3、说明

①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在图像中的体现;

上一篇:高中反思总结800字下一篇: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