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教学分析

2024-08-05

高一地理教学分析(共9篇)

高一地理教学分析 篇1

一、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封闭式问卷调查方法,选取徐州市J中学高一年级10个班共392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问卷于6月21日发放,由教师组织学生现场作答。徐州J中学为生源薄弱高中,中考录取线在全区最低,研究具有典型性。J中学高一学生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中,45分以下的占5%,45-60分的占29%,60-75分的占45%,75-89分的占21%,其期末统考成绩在全区排名靠后,学情现状不容乐观,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二、问卷调查结果

(一)教师情况

1.地理课堂形式35%的教师仍以讲课为主,21%的教师以小组活动、合作学习为主,8%的教师以自主学习为主,36%的教师能够做到讲练结合。2.小组讨论组织情况组织次数中,21%的教师从不组织小组讨论,24%的教师很少组织讨论,27%的教师有时组织讨论,28%的教师经常组织小组讨论。对于教师参与形式,26%的教师等待结果而不参与,17%的教师进行指导而不参与,36%的教师旁听讨论并进行指导,21%的教师能够和学生共同讨论,相互问答。3.检查背诵情况检查次数:21%的教师课堂上从不检查背诵,16%的教师课堂上很少检查背诵,26%的教师课堂上有时检查背诵,37%的教师课堂上经常检查背诵。检查方法:35%的教师要求学生背诵,21%的教师建议学生背诵,31%的教师鼓励学生背诵,13%的教师对学生进行奖惩。4.课堂不良行为在影响学生学习的教师课堂行为中,53%为教师对扰乱课堂纪律的学生不作为,19%为教师不公平行为,13%为教师不宽容行为,15%为教师情绪控制不良。

(二)学生情况

1.学习兴趣喜欢地理课的因素中,51%为上课气氛融洽、使学生产生兴趣,任课教师经常鼓励和关心,20%为任课教师精神饱满、风趣幽默,22%为对这门学科感兴趣,7%为成绩不错。不喜欢上地理课的因素中,41%为地理课太抽象、枯燥乏味,16%为教师教学态度差、爱批评学生,24%为教师照本宣科、上课没意思,19%为学不会、考不好。2.课堂状态(1)专注程度。在影响学生上课注意力的其他因素中,53%为课堂纪律差、有同学干扰自己学习,14%为不喜欢地理教师,18%为教师讲课没意思,14%为教师讲课时间太长;在影响学生上课注意力的学生自身因素中,38%为上课犯困,16%为不想学,17%为不知道要学什么,29%为上课不在状态。(2)发言情况。在上课主动发言的次数中,30%的学生从不主动发言,18%的学生很少主动发言,34%的学生有时主动发言,只有18%的学生经常主动发言;不愿主动发言的因素,29%为怕回答错了被同学笑话,21%为怕回答错了被教师批评,40%为习惯被动、知而不答,10%为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回答错误时教师的做法,37%的教师为重复并引导自我修正,17%的教师为批评并说出正确答案,24%的教师为批评并找其他同学发言,22%的教师为询问其他同学并进行讨论;对教师提问的看法,64%的学生希望教师多提问自己,27%的学生持无所谓态度,9%的学生不希望教师提问自己。(3)质疑情况。32%的学生对教师所讲内容从不质疑,39%的学生对教师所讲内容很少产生质疑,21%的学生对教师所讲内容有时产生质疑,8%的学生对教师所讲内容经常产生质疑。(4)课堂环节重视程度。14%的学生重视自学过程(包括预习和背诵),37%的学生重视教师讲解过程,30%的学生重视师生互动过程(包括提问和讨论),19%的学生重视课堂检测过程(包括教师检查背诵和做题巩固)。

三、调查分析及对策

1.部分教师课堂形式有待改变要进一步改变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积极向讲练结合转变,让学生“学进去,讲出来”[1]。该校地理课堂小组讨论组织次数较少,教师的`小组讨论参与度不够。教师要有效组织学生活动,积极参与师生互动,在小组讨论过程中,适当进行解疑和指导。

2.半数学生不愿主动发言不发言原因主要有:怕回答错了被同学笑话,或是被教师批评,习惯被动、知而不答。同时,教师对学生错误回答的处理方式不当,半数的学生反映,当自己回答错误时教师会批评自己,而学生更倾向于选择柔和的处理方式,主要包括引导自我更正和进行讨论。然而,多数学生又希望教师多提问自己,这说明学生愿意与教师进行互动,只是由于上述原因制约了他们表现自己的欲望,因此教师首先要充分利用竞争激励和荣誉激励,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其次要及时提供反馈,帮助学生克服畏惧心理,提高自我效能感,最后要对学生保持积极的期望。

3.部分教师上课要求不严格教师对扰乱课堂纪律学生不作为的行为最不受欢迎,同时在教师因素中,半数学生反映课堂纪律差最能影响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教师要求不严格会导致学生上课犯困和不在状态。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及时制止学生的不良行为,有效管理课堂纪律。

4.部分学生反映教师对自己缺少鼓励和表扬“期待效应”证明:教师向学生传递积极的期望就会使其进步得更快;向学生传递消极的期望则会使之放弃努力。鉴于该校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较多,教师应给予学生更多的期待和鼓励,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5.部分学生反映地理课抽象、枯燥乏味,教师照本宣科、上课没意思这两个方面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建议教师上课多点幽默,讲一些有趣的故事,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另外,可以偶尔放一些与地理相关的影视作品,直观、鲜明的图像和生动的语言都极具信息呈现力,能够生动地展示地理时空知识,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2]。

6.多数学生对自学过程和课堂检测过程重视程度不够多数学生仍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预习、背诵、做题程度不到位。调查结果显示,在学生自身因素中,上课犯困、不在状态最能影响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而学生课前准备不充分是主要原因,因此教师要强调预习的重要性,细化预习任务,加强监督。其次是部分教师检查背诵次数少,同时检查背诵的方法也不受学生欢迎,因此教师要多采用鼓励和表扬的方式检查背诵。再次是学生做题习惯差,因此教师要强调作业的重要性,控制数量和难易程度,加强监督。

7.多数学生从不或者很少对教师所讲内容产生质疑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引导,要尊重学生独立思考的权利,学生由生疑、质疑再到思疑、解疑,整个过程充满了积极求知的主动精神,对所学内容的印象才能更深刻[3]。

参考文献:

[1]甄永侠.谈“学讲方式”在高中历史课教学中的运用[J].读与写杂志,,11(5):162.

[2]蔡淑,陆亦农.高中地理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的调查与分析案例研究[J].科技资讯,,(5):243.

[3]李镇西.共享:课堂师生关系新境界[J].课程教材教法,2002,(11):18—22.

高一地理教学分析 篇2

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 智力发展趋于成熟。他们经过半学期的高中学习生活, 认知能力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渐渐形成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我特别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他们学习英语的方法由死记硬背向理解型转型, 并应用到交际上, 他们有自己的学习技能和策略, 学会把语言学习与现实生活和兴趣联系起来。通过任务型课堂活动和学习, 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得到加强, 不再认为英语的课堂学习很枯燥, 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去, 成为课堂的主体, 同时也加强了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并渐渐习惯了我的教法。他们会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疑惑, 勇于阐述见解, 并且从课内知识拓展到课外, 通过多种渠道获取学习资源。不过, 本班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 有些学生之间差距还相当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布置的任务要兼顾各个层次的学生, 使他们都有所收获。

二、教材分析

这一课是本单元的阅读理解课。在上这一节课前并没有让他们了解太多的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知识, 只是由于这课出现的人名和地名比较多, 我在课前教他们读了一下。我在备这一课时, 发现它的warming-up部分会花费比较长的时间, 于是我没有采用, 而使用了我自己另外准备的引入 (只是花了4到5分钟的时间) , 让学生对这课的话题作好心理准备, 也为了完成本单元的目标作了铺垫。我觉得在今后也必须合理使用手中的教材, 根据学生水平和教学设计进行整合或增减,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所收获。

三、教学目标

本课为阅读课型, 主要介绍有关俄罗斯圣彼得堡的故事。通过阅读使学生了解世界文化遗产, 学会描述他们的历史、发展和保护等方面的情况。教师根据课文内容用不同的形式来让学生自己归纳, 提高阅读技能。由于这课讲述国外文化遗产, 学生会感到陌生, 为了引起共鸣, 因此要把中外文化遗产结合在一起讨论。本课的目的要使学生学会如何谈论文化遗产以及最后形成保护文物的意识。

教学内容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看图片和听录音引入文化遗产这一话题。

2.从网上下载一些俄罗斯圣彼得堡的图片并展示给学生看, 帮助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一些生词用板书)

3.学生阅读课文后完成精读练习。

4.语言学习———难句解释。

5.小结文章, 一是段落大意, 二是重点句子。

6.小组讨论, 包括复述课文, 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以及学生总结自己通过本课学习学到了什么 (达到教学目标———形成保护文物意识) 。

四、教学策略

环环相扣, 设计紧凑。先利用录音和图片引起兴趣, 然后带着问题有目的地阅读文章, 通过回答问题掌握细节, 知道俄罗斯圣彼得堡地理位置—历史—历史作用—摧毁—重建的过程, 再从整体上把握它的结构、特色, 学习用英语归纳以及复述, 最后自己去小结上完这节课的收获, 使他们在掌握阅读技巧的同时也增加了见识。在小组讨论过程中, 学会用英语口语判断别人给出的依据, 并给出自己的观点。

采用多媒体教学, 用一些有关文物的精美图片, 引起学生对即将阅读的文章的兴趣, 减少陌生感。

课前需要准备中外文物图片以及对这些图片简短的录音描述。

五、教学过程

(一) warming-up引入

教师用PowerPoint分别展示三幅图片以及播放有关的三段介绍录音, 并不需要学生详细记录细节, 因为不是听力课, 只是了解图片是什么地方, 位于哪个国家等。 (look at three pictures and listen to three tourist guide describe each of them.What do you think of them?) (1、3为学生所熟悉的)

1.The Pyramids in Egypt

2.The Great Wall of China

3.Stonehenge

然后问问题: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m?

(They represent the culture of their countries, so they are called) 引导学生讲出cultural relics这个词组, 接着分别说出cultural relics的定义 (学生个人观点) (引入部分使学生对本节课的话题有所了解, 而且很有兴趣了解其他文物)

(二) Reading使学生了解St Petersburg地理位置—历史—历史作用—摧毁—重建几个阶段

1.让学生解释文章的title-A City of Heroes

2.先给出一系列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 (scanning) 。有目的性阅读是阅读训练的一种技巧, 并且提醒学生不用太多花太多注意力在人名、地名上面, 而假设自己正在读一本侦探小说, 集中精力探究事情的发生经过。

3.阅读后学生回答问题。 (大部分学生能找到答案)

4.在了解细节的基础上, 再次阅读 (skimming) 。全班分4个小组, 分配任务给每一个组, 文章共有4段, 每组概括一个段落的大意, 或者找出每段的主旨句, 这样既降低了难度又提高了学生归纳能力。

(三) Difficult points

因为只是阅读课, 语言点不作详解, 是为下个课时作准备, 分别找出1~2句难句, 让学生进行解释, 为学生扫除阅读障碍。

1.Where there is a river, there is a city.

2.but it is true that many of the world's greatest cities have been built on the banks of a river.

3.It was under attack for 900 days.

4.…, and we will do everything we can to save our city.

5.Pieces of the palaces that had been hidden before the Nazis came could now be used to rebuild the city and its culture.

(四) Summing-up (总结)

学生掌握每段大意后, 从总体上把握文章结构和特点。

1.找出与St Petersburg有关的重要名词。

2.分析课文呈现线索:让学生将来进行写作训练描述某事经过时, 可以模仿这篇文章的手法。

(五) Group-work (task) 4人小组

1.学生此时已非常熟悉文章内容及结构, 进入用英语进行交际环节复述课文, 教师给出一段文字, 中间有不少空格,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填写空格。

2.谈谈自己从中的收获 (What can you learn from the text?) 学生都能说出要保护文物 (完成本课教学目标) 至于怎样保护, 因时间关系留待下个课时再讨论。

(六) 布置作业:复习课文及写一篇如何保护家乡某一文物的文章。

六、课后反思

教学成功之处是引导学生一步接一步从阅读文章表层意思到探讨深层意思, 使学生明白文物重要性及要做好保护。例如, 先带着问题读课文, 回答问题, 接着概括段意, 然后分析句子 (这是表层理解) , 最后总结全文, 通过字面理解使学生达成共识———保护文物, 升华到深层理解。引入部分达到预期效果, 没有用书本上的例子, 而自己准备了录音和图片作为引入, 时间短且能引起学生兴趣及渴望了解更多的求知欲。

高一物理教学分析与研究 篇3

摘 要:大部分学生进入高中后不能尽快适应物理学科的学习,认为高中物理特别难。综合分析以上因素,原因有:一是初高中物理教材的差异;二是初高中教师教法与学生学法的差异;三是初高中生思维方式上存在的差异。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物理教学;学科特点;衔接教学;原因;解决措施

在学情调查中学生普遍反映高中物理是最难学的学科,尤其是部分女同学为了逃避物理而选择了文科。高中物理真得有那么难吗?究竟难在哪里?怎样解决这个问题?通过这十多年的教学反思与研究,我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源在于初高中的过渡没有衔接好,导致很多同学找不到合适的学习高中物理的方法,从而不适应高中物理的学习,甚至对物理学科产生了恐惧心理。因此,搞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初高中物理过渡教学是高一物理教师面临的首要问题。现将高一物理难学、难教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总结如下:

一、初高中物理教材的差异及处理方法

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学习是为了让学生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初步了解自然界的基本规律,逐步客观地认识世界、理解世界,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从而达到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的目标。因此,初中在仅开设两年的物理教学中涉及了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等几个大的分枝。据此,初中物理知识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第一,形象性。物理教材中配备了大量的插图和漫画,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景中了解一些物理常识。

第二,直接性。物理教材中安排了大量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让学生从生产和生活常识引入概念,从个别的定性实验中得出结论。

第三,经验性。较多的初中物理知识从生活经验出发,经简单的定性验证就可得出结论。

第四,定性多,定量少。初中物理仅要求学生解决一些粗浅的物理问题,数理结合非常薄弱。

初高中教材的编排经历了一个从定性到定量,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从浅显到严谨的过渡。因此,高一物理教师,特别是从高三下来的教师一定要有意做好教材衔接工作中对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引导和对教学起点的低定位的把握,在研究复杂的物理现象时,为了使问题简单化,经常只考虑其主要因素而忽略次要因素,建立物理现象的模型,使物理概念抽象化。而初中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往往感到模型抽象,难以想象。针对这种情况,应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多做一些实验、多举一些实例,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如挂图、模形、幻灯片、录像、课件等),使学生能够通过具体的物理现象来建立、掌握物理概念,逐渐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增强其克服困难的信心,通过实物演示的直观教学方式使抽象的物理概念与生活实例联系起来,变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生动,使学生能够更好更快地适应高中物理教学特点。

二、教师教法与学生学法的差异的分析

初中物理教材研究的问题大多是单一对象、单一过程、静态的简单问题,学生学习时以观察、实验入手,内容形象直观,易于学生阅读理解,因此,教师的教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一些物理常识,更重要的是对考试的考查重点和难点进行反复练习和检查。由于初中教学难度基本控制在教学大纲范围内,对物理问题的解决停留在模仿、套用公式上。因此,部分学生即使上课时没有认真学习,到了考试前来个恶补,机械地记住公式与题型,采取“临时抱佛脚”的方法也能考出个好成绩。有的学生就误认为只要上课听懂了考试就不怕了。而高中物理研究解决的往往是涉及研究对象(可能是几个相关联的对象)多个状态、多个过程、动态的复杂问题,解决一个问题或是一句话可能涉及到文字的理解、逻辑的推导、数字的处理等多种知识与能力。因此,即使老师讲得很详细了,可学生理解和接受的难度还是较大,有时学生即使背会了概念和规律也不会灵活应用,如学生一进入高一就要学习匀变速直线运动,这里涉及的公式有v=x/t,a=Δv/Δt,v=v0+at,x=v0t+at2/2,x=v0t+at2/2,Δx=aT2等,因此,有的学生反映公式都背会了,但由于不会分析物理情境,因此,不知道该选用什么公式等。正是由于初中物理教师对学生的机械记忆训练较多而对学生思维的训练相对单一,而高中物理教师对学生的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多方位思考问题的能力、推理能力的训练强度较大,因此,部分学生在课堂上脑子一下子转不了这么多的弯,很难一下子适应,感觉物理一下子变得深澳了、抽象了、难学了。

尽快化解这一重大难题的方法是加强对学生思维模式和解题方法、技巧的指导。让学生意识到有效解决具体的物理问题,不仅要熟记物理公式,还要掌握一些特殊的解题方法和技巧。例如,研究物理运动情况的问题(无论是图象问题还是大题)都必须画示意图,解决力学中连接体的问题时,常用到隔离法等。对于从初中升入高中的学生,常常是上课听得懂,课本看得明,但一解题就错,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对物理知识理解的不深,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

三、初高中生思维方式上存在的差异及处理方法

初中物理教材的文字叙述通俗易懂,所叙述的物理现象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且比较表面。绝大部分与学生日常生活的感受或体验是吻合的、一致的。因此,学生理解起来较容易,且涉及到的内容以力、热、电、光的表面现象为主,不进行深入地研究,因此各章间的联系并不是很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也不是很强。如运用的数学知识基本上是四则运算。且其公式参量也较少,实验原理简单,易于操作,因此,学生对初中物理并不感到太难。加之现在初中会考的物理试题也较容易,所以,就整个初中物理而言,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导能力的要求较低,主要还是以学生的识记为主,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现象不像高中这么明显。而高中物理涉及的内容较多,挖掘的较深。语言叙述较为严谨、简练,叙述方式较为抽象、概括、理论性较强。对同一物理现象或规律要从多个侧面观察它、研究它,且各种关系又相互关联,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方式的要求大大地提高和扩大了。因此,高中物理的专业味变浓了、深度变强了。并且高中物理各章间的深层次的关系也出现了,如运动学公式、受力分析、牛顿第二定律、能量转化与守恒不仅在力学中要用到,在电磁学中也会用到,因此,学生思维方式不转化,不但“力学”学不好,“电磁学”的问题也解决不了,形成了恶性循环。因此,思维方式的突破提高,及高中课本的编排是将“力学”放在高一,而这一部分上来就是面临运动学的运动过程的分析、运动公式的选择及物体的受力分析(较抽象的弹力、摩擦力进行全面的定量和研究等)。这些都是横在高一学生面前的台阶,跨不过它,高中物理将很难学下去。

因此,在初高中物理衔接教学初期,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教学过程中不要求快而是求稳,可以适当减慢教学进度,将重点放在高中学习所需的学习方法指导和能力培养上。要通过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得出、模型的建立、知识的运用等,培养学生抽象和概括、分析和综合、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以及科学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要有耐心和信心,不要讲得太多太细,而是要尽可能给学生留出思考的余地,最大限度地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先林.高一物理教学之管见.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03(10).

[2]李远楷.初中物理课内探究与课外探究有机结合的实践与思考.物理教师,2003(9).

[3]叶长文.苏霍姆林斯基的学生学习困难观及其启示.齐鲁学习,2000(3).

(作者单位 臧金娟:鲁东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

高一生物期末教学检测质量分析 篇4

学校:麻栗一中民中

姓名:朱传洪

本次评卷我们生物评卷组的五位老师严格按《麻栗坡县中小学教学质量检测评分细则》要求进行评卷,实行流水作业,以公平、公正、合理为原则,做到了给一分有理,扣一分有据,不偏宽,偏严,也不从欣赏,兴趣等出发点给分,自始自终标准统一的要求,完成了县教育局交给我们的任务,现对高一生物本次检测作以下分析:

一、试卷分析

1、试卷题型及分值比例

2010—2011学年高一年级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生物试卷分为两个大题,前40个小题为选择题,其中每个小题1.5分,共60分,41-45题为非选择题,共40分。

2、试卷内容

本次测试的试卷内容覆盖了高一生物必修1的部分内容和必修2的内容,其中必修1内容占24分,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考查了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3分;第一章第二节考查了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11.5分;第二章第二节考查了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16分;第二章第三节考查了伴性遗传3分;第三章第一节考查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1.5分;第三章第二节考查了DNA的分子结构15分;第三章第三节考查了DNA的复制1.5分;第四章第一节考查了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3分;第四章第二节考查了基因对相对性状的控制1.5分;第五章第一节考查了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1.5分;第五章第二节考查了染色体变异1.5分;第六章第一节考查了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8.5分;第六章第二节考查了基因工程及其应用6分;第七章第二节考查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4.5分。

3、试卷分析 纵观全卷,结合学生考试结果和试卷试题分析以及评卷教师的反馈意见,本次试卷测试到了必修2的部分重点内容,难度,深度与教学大纲,教学要求相符合,与课堂习题贴近。但是必修1的教学内容偏多,与局上发的测试范围不相符,试题难度不大,知识覆盖面基本到位,能体现出新课改理念,从新课程标准出发和素质教育的内涵。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考查少了一些,对于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基本能够突出,基础知识方面的题型较好。在试题中小分过多,题量偏大使得阅卷速度较慢,学生答题时间不够。

二、对学生考试情况分析和对教师教学情况分析

1、对学生答题情况的分析

本次高一生物教学检测中,最高分为73分,最低分为8分,平均分为34.01分,优秀人数为0人,及格人数为21人,及格率为1.9%,优秀率为0%。从学生总体得分情况来看,选择题的第1、2、3、4、5、7、8、9、10、17、18、31、35、39、40小题得分率较低,不到10%的同学得分,非选择题的第41题(1)、(3)、(4)、(6)、(7)小题,42题(2)、(3)小题最后一空,44题得分率只有20%左右,44题(2)小题得分率较高其余的得分率不到8%。

2、得失分原因分析

本次考试分数最高分为73分,最低分为8分,可以说是差距较大,相差65分。主要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差距较大,答题的技巧、规范、书写等各方面有待我们教师帮助学生提高和改过。如本次评卷中发现有以下各方面的问题:

一是对基本原理、概念、规律理解不到位,基础很不扎实。特别是学生对基本原理、概念、规律理解记忆不到位,题型稍有变化就不理解题意,是导致学生失分的主要原因。对生物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观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掌握不扎实,不能正确地灵活地运用基础知识来分析、解答问题,学生粗心造成的失误,实质上都隐含着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理解问题。如44题无子西瓜的育种得分率很低。

二是生物学中有关计算的规律、方法没有理解和掌握。如10题得分率不到10%。三是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实图读图能力较差。如7、41、42、43题丢分严重。

三、改进建议

通过学生得分情况和失分情况分析,我们教师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改进建议:

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学科与生活紧密相联系,多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讲解教材,让学生易学易懂,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

2、对于必修2的教学由于概念原理多,学生理解记忆困难,还涉及部分概率的计算。建议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教给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记忆方法和有关计算的方法规律总结,并用习题来进行理解运用。

3、在教学中重视双基教学,强调生物学常用词语的书写规范等。如基因的写法。

4、训练学生的实图读图能力。

5、多认真批改作业,讲评作业。

高一地理教学分析 篇5

一、学生分析

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能力比初中阶段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渐渐形成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需要特别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他们学习英语方法由死记硬背转型向理解型并应用到交际上,他们有自己的学习技能和策略,学会把语言学习与现实生活和兴趣联系起来。通过任务型课堂活动和学习,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得到加强,不再认为英语的课堂学习很枯燥,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去,成为课堂的主体,同时也加强了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这一课是必修2unit4 第一课时 阅读课型。由于这课出现的生词比较多,在课前教他们读了一下。在备这一课时,发现他的课文内容生动有趣,而且有关野生动植物保护的话题,在阅读理解材料中经常出现,学生在理解课文上问题应该不大。

三、教学目标 本课为阅读课型,主要介绍关了三种濒危动物的生存现状,从而培养保护野生动植物意识。

教学内容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看图片引入动植物保护这一话题。2.从网上下载图并展示给学生看,给学生以感官上的刺激,而且有利于帮助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一些生词用板书)3.学生阅读课文后完成精读练习。4.两人围绕如何保护动植物进行讨论。5.语言学习--难句解释。

6.小组讨论,包括复述课文,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以及学生总结自己通过本课学习学到了什么(达到教学目标--形成保护环境意识)。

四、教学策略

先利用录音和图片引起兴趣,然后带着问题有目的地阅读文章,通过回答问题掌握细节,再从整体上把握它的结构、特色,学习用英语归纳以及复述,最后自己去小结上完这节课的收获,使他们的掌握阅读技巧的同时也增加了见识。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学会用英语口语判断别人给出的依据,并给出自己的观点。采用多媒体教学,用一些有关宇宙的精美图片,引起学生对即将阅读的文章的兴趣,减少陌生感。

五、教学过程

(一)warming-up引入

教师用 PowerPoint分别展示各种濒危动物,并不需要学生详细记录细节,因为不是听力课。然后问问题:

(二)Reading使学生了解三种不同动物的生存状态

1、让学生解释文章的title2、阅读后学生回答问题(大部分学生能找到答案)

3、在了解细节的基础上,再次阅读(skimming)。全班分5个小组,分配任务给每一个组,文章共有5段,每组概括一个段落的大意,而且要求使用不超过3个单词来概括,既降低了难度又提高了学生归纳能力。

(三)Difficult points 因为只是阅读课,语言点不作详解,是为下个课时作准备,分别找出 4句难句,让学生进行解释,一一说明属于什么从句(分别有宾从、状从、定从、主从)(从句是学生的薄弱环节),为学生扫除阅读障碍。

(四)Summing-up(总结)

学生掌握每段大意后,从总体上把握文章结构和特点

(五)Group-work(task)4人小组

学生此时已非常熟悉文章内容及结构,进入用英语进行交际环节

1、复述课文,教师给出一段文字,中间有不少空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填写空格

Fill in the blanks:

2、谈谈自己从中的收获(What can you learn from the text?)学生都能说出要保护环境(完成本课教学目标)至于怎样保护,因时间关系留待下个课时再讨论。

(六)布置作业:复习课文及写一篇如何保护环境的文章。

六、课后反思

教学成功之处是引导学生一步接一步从阅读文章表层意思,到探讨深层意思。例如,先带着问题读课文,回答问题,接着概括段意,然后分析句子,(这是表层理解),最后总结全文,通过字面理解使学生达成共识――保护环境,升华到深层理解。引入部分达到预期效果,没有用书本上的例子,而自己准备了录音和图片作为引入,时间短且能引起学生兴趣及渴望了解更多的求知欲。

高一地理教学分析 篇6

尚志朝鲜族中学 金贞珠

新课程要求构建“双主型”课堂教学,通过师生互动,情感交流来启动学生的求知原动力,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取知识,学到方法,发展能力,得到愉快的情感体验,最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本人在“平抛运动”一节教学之后,对这节课进行了仔细分析,发现确有值得在今后的教学中借鉴和发扬之处。现把当时的教学过程分析如下:

案例情境一:新课的导入

(上课开始:教师在讲台旁边放上一个垃圾桶,并把一个废弃的粉笔头沿水平方向向垃圾桶扔过去,结果扔过头了,摇摇头,重新拣起来,再一次向垃圾桶扔过去,结果这次又没有扔到。老师现出一脸的无奈,然后以求助和征询的眼光看着学生。)师:我抛出的粉笔头所做的运动有什么特征?

生:轨迹是曲线,只受重力,开始出手时是沿水平方向…… 师:(板书)物体所做的这种运动就叫——平抛运动。从而点名主题。生:总结平抛运动的特征。

师:为什么我不能把这个粉笔头扔进垃圾桶里去呢? 生:第一次用力过大,而第二次用力又过小。

师:力的大小决定了刚出手时的粉笔头的什么物理量呢? 生:速度。师:只要注意刚出手的速度就可以把粉笔头准确扔进垃圾桶了吗?

也有很多同学是这样丢垃圾的,但却不容易做到。生:点头,表示同感,气氛不错。

案例分析1:科学探究应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鼓励学生利用身边的器材进行进一步的探究是科学创新的基础,也是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要求。在引入中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导入课题,充分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新课程理念,由于本节课能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又选择了学生非常熟悉的“扔垃圾”这一情景,再加上教师上课开始时自然的表演,一下子拉近了物理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对物理有亲近感,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原动力,同时以“同学们这样丢垃圾……”对学生渗透环保教育,打破学科本位,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社会发展热点。

案例情境二:探究平抛运动的特性

师:你在丢垃圾时事先要“瞄准”,请问你在瞄准时心里在计算什么?

你最后决定怎么样丢的依据又是什么呢?

生:粉笔头在下落这么高的时间内,恰好走到垃圾桶里那么远的地方。师:(兴奋的表情、穷追问)粉笔头下落的时间怎么求呢?它在这一

段时间内走多远,又是怎么求呢?

生:没能马上回答,其他学生自发地进行讨论……

师:(启发)能用我们前面一节学习的运动的分解与合成对平抛运动

进行分析一下吗?

生:学生分组讨论(可以把粉笔头的运动分解为竖直下落运动和水平方向的运动。)

师:哪位同学说出自己的想法?

(终于有学生大声的说出了他们的想法。)

师:(兴奋的)好,非常正确,(趁热打铁)那么你们能不能设计一下

实验,证明这两个方向的运动呢? 生:(根据讲台上提供的实验器材思考设计)

生甲:我可以用实验研究平抛运动在竖直方向上的运动。(上讲台用平抛运动演示器研究平抛运动在竖直方向上的运动特征)师:提醒同学们注意观察,思考一下问题:

① 夹着的小球被松开后做什么运动?②两球是否同时落地?怎样判断它们是否同时落地?③平抛运动的小球在竖直方向上做的是什么运动?)

师:比较这两个小球的运动,你们能说说做平抛运动的物体在竖直方

向上做什么运动吗? 生:自由落体运动!

师:很好!既然是自由落体运动,你们能写出平抛运动的物体在任 意时刻下落的高度吗?

生乙:上黑板根据自由落体的特征写出在竖直方向上y=gt2的关

21系式。

(在此基础的启发下,学生们积极思考,很快找出研究平抛运动在水平方向上的运动特征的设计方案。)

生丙:上讲台做研究平抛运动的物体在水平方向上的运动研究的实验。

师: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实验,问:看到什么奇怪的现象? 生:两个小球在水平面上相碰了。师:在光滑水平面上的小球做什么运动? 生:匀速直线运动。

师:那么做平抛运动的物体在水平方向上做什么运动? 生:匀速直线运动!

师:既然是匀速直线运动!那么在任意时刻物体在水平方向的位置

怎样确定? 生:x=vt 师:很好!这样我们把做平抛运动的物体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的 位移分别求出来了,这样物体在任意时刻的位置就确定出来了。师:(提出问题)那么怎样得到做平抛运动的物体的运动轨迹呢? 生:用描点法分别确定出物体在x轴和y轴上的坐标就可以得到做平抛运动的物体的运动轨迹!

师:好,现在就请你们用这种方法作出初速度是5m/s的物体的轨迹!生:一个同学上黑板操作,其余的同学在下面画图。教师巡回指导,并及时指正。

师:同学们得到的是什么图形? 生齐:抛物线!

案例分析2:整个探究过程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教学以学生的需求为目标,教师能很好地树立服务意识,并提倡学习方法的多样化,使学生的积极性持续发挥效能。同时让学生在对实验现象的感知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通过相互讨论交流探索知识,并在活动过程中学到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提高学习能力,而且在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充分体现新课程三维目标的高度统一,和谐发展。在此,教师能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根据课堂实际情况灵活地实施教学方案,使课堂教学顺利自然。再者,教师能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把平抛运动的特征和轨迹部分的教学结合起来进行,使得课堂教学有“一气呵成”之感。

案例情境三:习题小结

师:出示《请你来当飞行员》的课件。

[课件]只见屏幕上一只敌船在海上逃逸,左边远处传来轰隆隆的

轰炸机的声音,一架轰炸机从屏幕左边飞来。

师:把投弹按钮一按,一颗炸弹投将下来,落到地面发出轰隆的爆 炸声,可惜未能炸到敌船!生:哈,老师你太炸早了!师:你来试一试!

生:踊跃的举手,要求上来亲自做投弹练习。师:好,这位同学,你上来炸一炸!

生:兴奋而又充满自信的走上来,做了几次投弹练习,结果一次也 没有炸到目标。很不好意思。

生:下来下来,我来。(陆续上来几名学生,做了若干次投弹练习,但直到最后似乎摸到了什么规律,才偶尔击中目标。)师:问:为什么开始的时候你们击不中,后来才成功了几次啊? 生:要在距离敌船150m的后面投弹才能炸到。师:哦,是吗?你是怎么知道的啊?怎么样计算啊?

生:(主动站起来)先算出炸弹下落的时间,在算出在这么一段时间 内飞机和船运动位移,然后用飞机的位移减去船的位移就得到应 该距离多远开始投弹!

师:很好!就是你们的这样的思路。(课件出示正确规范的解题方法)案例分析3-1:新课程实行三级管理,新课程的教材也是开放型的,每位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合理的重组和开发,这是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学习知识的目的全在于应用”。课件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新课程理念的突出体现,也把本节课的教学推向了高潮。这里利用了学生对电脑和游戏的兴趣,充分利用了多媒体课件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科学探究应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本节课的教学时空得到拓展,学生的思维得到延伸,并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得到了学习的愉悦!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师:由此可见啊,要当一名合格的飞行员是多么的不容易,我们对 飞行员的素质的要求是多么的高啊,我们现在一定要学习好科学 文化知识,做好为祖国做出贡献的准备。

师: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平抛运动的有关知识,请大家想一想,我 们以大小不同的初速度平抛出物体,它们是同时落地还是先后落 地? 生:同时落地。师:为什么? 生:各抒己见。

师:你们思考的问题其实就是平抛运动的物体的下落时间由什么决 定的问题。

生:哦,由竖直方向的高度决定。师:对,就是这样的。

案例分析3-2:小结达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案例情境四:拓展与延伸

师:我们以前研究的物体的运动都是在一条直线上的运动,从现在 开始我们将把我们要研究的运动的范围扩展到曲线运动,大家想 一想,为了研究曲线运动,我们的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思想呢? 生: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师:对,这正是我们研究曲线运动的思想,我们可以把物体的曲线 运动向两个相互垂直的方向进行分解,如果我们把两个方向上的 运动搞清楚了,那么整个物体的运动情况就掌握了!好,接下来 就请同学们利用你学到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完成课本后的 练习题……

高一地理教学分析 篇7

一、当前高一数学学习中存在的障碍分析

1. 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特点的变化.

数学语言在抽象程度上突变.不少学生反映,集合、映射等概念难以理解,觉得离生活很远.确实,初、高中的数学语言有着显著的区别.初中数学主要是以形象、通俗的语言方式进行表达.而高一数学一下子就触及抽象的集合语言、逻辑运算语言以及以后要学习到的函数语言、空间立体几何等.

思维方法向理性层次跃迁.高一学生产生数学学习障碍的另一个原因是高中数学思维方法与初中阶段大不相同.初中阶段,很多老师为学生建立了统一的思维模式,如解方程分几步,因式分解先看什么,再看什么,即使是思维非常灵活的平面几何问题,也对线段相等、角相等.分别确定了各自的思维套路.因此,初中学习中习惯于这种机械的、便于操作的定势方式.而高中数学在思维形式上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数学语言的抽象化对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能力要求的突变使很多高一新生感到不适应,故而导致数学成绩下降.

知识内容的整体数量剧增.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又一个明显的不同是知识内容的“量”上急剧增加了,单位时间内接受知识信息的量与初中相比增加了许多,辅助练习、消化的课时相应地减少了.这就要求第一,要做好课后的复习工作,记牢大量的知识;第二,要理解掌握好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使新知识顺利地同化于原有知识结构之中;第三,因知识教学多以零星积累的方式进行的,当知识信息量过大时,其记忆效果不会很好.因此要学会对知识结构进行及时的梳理.如表格化,使知识结构一目了然;类别化,由一例到一类,由一类到多类,由多类再到统一,使几类问题同构于同一知识方法;第四,要多做总结、归类,建立主体的知识结构网络.

2. 学生不良的学习状态.

学习上存在着严重的依赖心理.许多学生进入高中后,还像初中那样,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老师惯性运转,没有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表现在不制定计划,坐等上课,课前没有预习,对老师要上课的内容不了解,上课忙于记笔记,没听到“门道”.

缺乏学习兴趣、学习意志薄弱.与初中阶段的学习相比,高中数学难度加深,教学方式的变化较大,教师辅导时间相对减少,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增强.因此,在初、高中衔接过程中有的学生适应性强,有的学生适应性差,表现出学习情感脆弱、意志不够坚强,遇到困难和挫折就退缩甚至丧失信心,从而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学不得法.老师上课一般都要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剖析概念的内涵,分析重点、难点,突出思想方法.而一部分学生上课没能专心听课,对要点没听到或听不全,笔记记了一大本,问题也有一大堆,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就造成了连续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进程,导致数学成绩的两极分化.

进一步学习条件不具备.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相比,知识的深度、广度,能力要求都是一次飞跃.这就要求必须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为进一步学习作好准备.高中数学很多地方难度大、方法新、分析能力要求高.如二次函数值的求法,实根分布与参数变量的讨论,三角公式的变形与灵活运用,空间概念的形成等.有的内容还是初中教材都不讲的脱节内容,如不采取措施,查缺补漏,就必然会跟不上高中学习的要求.

二、排除学生数学学习障碍的教学对策

1. 教师要认真研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和教材.

笔者认真研读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和教材,并坚持听初中数学课,了解初中教师的授课特点.在充分掌握了初中知识体系、初中教师授课特点、学生状况的前提下,根据高一数学教材和“高中课程标准”的要求,及时的补充了初、高中数学的脱节内容,如立方差、立方和公式,十字因式分解法,绝对值不等式及二次函数的进一步拓展内容等,从而弥补了初、高中两种教材衔接时出现的知识内容的断层.

2. 放慢进度,降低难度,注重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衔接.

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高一课时数量要增加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教学,教学时注意形象、直观.要严格遵循学生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特点,照顾到学生认知水平的个性差异.如在“集合概念”的教学中,由于集合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也没有明确的定义.因此,教学中应抓住集合元素等特征,通过举出大量的实例,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比较、归纳得出集合概念.再举出一些不能构成集合的例子来进一步理解集合的概念.这样,大量的例子不仅巩固了集合的概念,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了集合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提炼出集合的元素的基本特征.学生不仅可以理解概念,而且能很好地应用概念——抽象的知识就“活”起来了.

3. 学会构建知识体系,改进学习方法.

“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用已有数学认知结构为基础,通过同化或顺应,把新知识纳入到自己头脑中的数学认知结构中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必须使新的数学知识与已有的数学认知结构中的有关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也就是要使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特征,掌握数学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性,从而使学得的知识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因此,数学教学要充分揭示知识的建立、扩充和发展的过程,揭示各知识间的因果关系及本质联系,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比如,在学习“线面位置关系”时,师生可构建如下的知识网络图,使学生形成一个条理化的、排列有序的、知识间关系明确的知识体系.

4. 培养学习兴趣,倡导合作探究.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不存在完全相同的理解.因此,在高一数学教学中,倡导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通过学生间的合作探究交流,不但可以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也会使学生的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比如,在“函数y=Asin(ωx+准)的图像及其性质”的教学中,笔者选择了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将全班同学分成8组,由组长先把打印好以下几个问题的卡片分给各组成员.

探究1:

1.通过观察y=Asinx的函数图像来研究y=sinx的图像经过怎样的变换可得到y=Asinx的图像?(A>0.)

2.通过观察y=sinωx的函数图像来研究y=sinx的图像经过怎样的变换可得到y=sinωx的图像?(ω>0.)

3.通过观察y=sin(ωx+准)的函数图像来研究y=sinx的图像经过怎样的变换可得到y=sin(ωx+准)的图像?

探究2:

你能用探究1中类似的方法,通过观察记录当A、ω、准三个参数取值变化时的图像变化来归纳:y=sinx的图像可以依次通过哪些变换得到y=Asin(ωx+准)的图像?

首先,小组内部各成员独立探究每一个小问题,然后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在组内交流;最后在汇总本组探究成果的基础上,每组一名代表在全班汇报交流.

前苏联教育家达尼洛夫说过:“教师对学生讲得越多,从而留给学生独立地获取知识、独立思考和进行活动提供的机会就越少,教学过程的活力和效果就越低.”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让每个学生通过问题探究活动,构建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和解答,并在与同学或教师进行交流的基础上,悟出对问题以及相关数学知识方法更为深刻的理解,有效地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消除了其心理障碍.

5. 建立和谐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

前苏联伟大的理论家、教育家捷尔任斯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能教育孩子.”心理学也认为人的情感与认识过程是相联系的,任何认识过程都伴随着情感的传递.教师只有树立科学的学生观,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用真诚的心去欣赏和关心每一个学生,学生才会爱戴他、才会亲近他、才会“尊其师,信其道”.

总之,良好的学习状态是学生提高学习效益的保障.新的课程理念关注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尤其重视学生的学习状态对学习的促进作用.高一是高中数学学习的起始阶段,也是关键时期.数学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学生在学习数学中存在的诸多障碍,才能更加努力地在“备”上狠下功夫;才能使抽象知识更加“活”起来;才能使数学课堂“活”起来,使学生真切感受到数学好玩、数学有趣.“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高一地理教学分析 篇8

1.1 受力分析的概念

受力分析,就是把研究对象受到的所有力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出来的过程。比如,将一个物体放在水平桌面上静止,分析该物体受各种力的情况。

常见的力有三种,重力、弹力和摩擦力。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它有别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在一般使用上,常把重力近似看作等于万有引力。一般认为,重力的大小是不变的。了解弹力需从两方面人手,一是形变,二是弹性限度。物体发生形变时,总想恢复原来的形状,而能恢复原状的前提条件就是在弹性限度内。两个物体接触并且产生形变才能产生弹力。但如果只是靠在一起,看上去接触,物体之间没有挤压,便不存在弹力。摩擦力的产生主要有三个条件,一是粗糙的接触面,二是接触面间有弹力作用。三是两物体间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1.2 受力方向的分析

在对物体进行受力方向的分析时,通常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分析。依次是重力、弹力和摩擦力,最后是其他的力。

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或者说是垂直于水平地面的。若说是垂直于地面,则是错误的。由G=Mg可知,G与g的方向是一致的。分析弹力的方向,若是面接触的,则垂直于作用面;线接触的。则沿着细线,与细线形变的方向相反,或者说与细线收缩的方向相同。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不是与物体运动的方向相反。静摩擦力的方向则与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较相对运动方向而言,相对运动趋势方向更为抽象。

2 高一物理物体受力分析教学方案创新

2.1 因材施教,抓住高中物理教学的特点

高一教学不同于初中,在课程目标上。不仅仅只重视知识的学习,更注重培养学生们的科学素养。在课程结构上,应安排不同的模块根据学生们的不同学习需求,提倡学生自主性地学习。在课程内容上,在培养学生们必备的基础知识素养的同时,还应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培养良好的社会意识和创新精神。在课程实施上,积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与交流,提倡多种方式的培养。在课程评价上。从各方面进行评价,注重过程,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自我认识的机制。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加强科学素养的培养。

2.2 方式多样,培养学生对受力分析问题的积极性

就教学方式而言,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方式,采用新的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多样化的方式。可通过文字、图片、视频播放及实验演示等多种手段来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运用开放式的教学。有序的策划、引导、组织拓展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自主性的提高。不仅仅是依靠教师单纯地讲授或讲解,而应通过多样化的方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途径和方法。学生在明确所要解决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培养对解决问题的积极性,搜集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自主进行分析和处理,并能合理的利用知识和信息解决提出的问题。就物体受力方向的分析问题而言,教师可以将常用的隔离法、整体法、假设法和动态分析法贯穿进实验中,演示给学生看。

例如,假设一皮带运输机匀速运动的速度一定。第一次是把货物送往高处,第二次是把该货物送到低处。要分析两次运送中货物所受静摩擦力的方向是否相同,若凭空想象,学生易犯想当然的错误,认为肯定相反。这时便可借助模拟实验来分析。教师可以借助小车和斜坡等道具模拟货物运送的场景,向学生演示,分析物体的受力,可发现送往高处时,货物受到重力、支持力和沿皮带向上的静摩擦力;送往低处时,仍然是在这三个力作用下,可知大小和方向都没有改变。学生通过生动的实验案例演示,既能激发对这一问题研究的兴趣,又可避免陷入思维误区。

2.3 反馈调节,积极关注学习进度动态

受力分析问题是高一物理教学中的难点问题,主要原因是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还不够。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只依靠简单的计算和公式的套用是远远不够的。对物理情景的理解不够,对力的产生条件的运用不熟,对思维误区的无法纠正,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学生们及时反馈学习情况,教师们积极关注学生们的学习动态。教师可通过多种渠道来及时获取学生学习中的反馈信息。可从课堂教学中、课余时间内和对自我工作的反省中获取这些信息。课堂上,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否积极,兴奋点在哪里,所遇到的困难有哪些,根据这些表现来调整教学方法,从而可最大化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课下,教师要耐心倾听学生的评论,通过学生的作业或者其他方式来了解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度,根据学生提出的建议不断完善教学机制,在对自我工作的反省中,教师应记录自己教学行为中的优缺点以及需要完善的地方,不断提高和超越自己,将获得的信息及时评价并反馈给学生,促进教学发展。

3 结语

总而言之,想要正确地解决物理问题。首先就要对物体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这是学好物理的前提条件。但是物体的受力分析问题难度很大,综合性非常强,牵涉到许多知识面。无法正确又顺利地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是很多刚步入高中的学生面临的一大难题,成了学生学习物理的“拦路虎”。所以,只要方法得当,遵循一定的学习规律,避免陷入误区,学生还是能很快轻松掌握受力分析的。

参考文献:

[1]张国林.浅析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J].新课标,2009(5).

[2]赵飞.高中物理教学方案创新研究[J].国学资讯,2011(3).

高一语文卷面分析 篇9

一、总体评价:

高一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分I卷和II卷两部分,共有五个大题,17个小题,第I卷为阅读题,共70分,第II卷为表达题,共80分,总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试题的知识面覆盖面符合高一学生语文学习的实际,既重视基础知识的考查,又重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的考查,较好地体现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原则,可以较好地检验学生的语文水平和语文素养。

二、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1.现代文阅读部分:题型设计比较合理,符合高考题型。试题重点考查了学生筛选和辨别信息的能力,考查形式是三个选择题,一题3分,共9分。但是学生的答题情况不理想。

2.文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侧重于考查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包括对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的理解,以及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考查形式符合高考题型,由三道选择题(一题3分,共9分)和一道翻译题(10分)组成。但是由于我们的学生文言文的语言功底很薄弱的,所以答题情况依旧不理想。

3.古典诗词赏析:试题所选是一首常见的思乡怀远主题的诗歌(11分),内容比较贴近生活,诗意浅显。赏析起来难度不是很大,但从答题结果来看,大部分学生的回答都不到位,而且很多学生还不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述。

4.默写:名篇名句默写所考的句子全都选自必修一、二的课本上要求背诵的名篇,这原本是降低了难度的,但是我们相当一部分学生还是得不了高分,很多学生记住了句子,但是致命的是错别字太多。

5.实用类文本阅读:题型设计符合高考题型,由一道多选题(5分)、两道表述题(12分)和一道探究题(8分)组成。但是在此次答题过程中表现出了这样的一些问题:多选题不能准确选出得分最多 1的两项,表述题筛选不对答题区域,探究题又掌握不住答题要点。

6.语言知识运用:重点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与组织语言表述的能力。考题由成语使用选择题(3分)、病句筛选选择题(3分)、语序排列选择题(3分)、压缩语段题(5分)和仿写句式题(6分)组成,共20分。但学生依然能力欠缺。

7.作文:本作文依旧是高考中经常出现的材料作文,材料内容简单,主旨清晰,给学生很大的自由表达和发挥的空间。卷面反映学生普遍无话可说,甚至不能正确立意、布局谋篇、遣词造句。此外,很多学生写作不规范,漏写标题,缺少字数,潦草书写。

三、今后的教学建议:

1.长远规划,整体设计教学目标,让学生有扎实的积累。一般一个教师会从高一带到高三,所以教师应在了解自己所带班级学生语文学习情况的基础上,放眼高考,立足现状,从整体上规划自己的日常教学任务,明确设计自己每一学期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有的放矢进行教学。例如基础知识的夯实,尤其对方言影响较大的县区学生来说,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需要教师从高一开始引导学生经常积累,以期三年后能具备比较扎实的基础知识储备。

2.循序渐进,引导学生切实提升阅读和写作能力。阅读和写作需要一个学期一个学期形成阶段性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逐渐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教师应当对每一篇课进行适度的阅读和写作方面的拓展教学,不可拘泥于一篇课文的讲解,适度拓展,能让学生一篇课文有更多的收获,懂得如何能触类旁通,因而及早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拓宽学生视野,提高理解表达能力。

3、作文部分:教学中认真指导学生审题,要能借助材料搞清话题内涵,确立准确的主旨,行文中注意扣紧话题;写什么文像什么文。一定要训练学生写出比较规范的文体,不能写成“四不像”;要在“发展等级”上下功夫,使学生写出“构思新颖,主意深刻,语言生动有

上一篇:中职生班主任教学工作计划下一篇:防雷电工作汇报材料-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