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综合题答题分析及教学建议(精选8篇)
高一地理综合题答题分析及教学建议 篇1
高一地理综合题答题分析及教学建议
41、该题学生得分较高,满分学生能达到80﹪以上,只有近20﹪的学生未得满分。将失分的原因总结如下:第(1)题学生失分的原因主要在于学生对材料的信息提取能力较差,在答题时没有充分利用材料,而是依据教材的内容去答题才导致了失分的现象出现。第(2)题学生失分的原因主要在于学生不理解循环经济的概念,而将工业集聚的意义答到了试卷上,导致了失分。
42、该题学生得相对较低,特别是(3)、(4)失分情况较为严重,分析其主要原因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学生的识图能力较差,学生没有读懂图的含义。(2)学生对一些概念还是没有弄清楚,如:把季风水田农业写成季风水稻农业,这表明学生的基础能力还是有待提高的。
43、该题学生得分较高,通过失分的题目暴露出了学生的以下几个问题:(1)学生的记图、析图、用图能力还较薄弱,这方面的能力还有待提高。(2)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以及发散、迁移思维能力还比较弱,特别是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很差,只知道死记硬背而不会灵活运用。
44、该题学生得分较高,9分的试题,大部分为满分,最低分也有5分,得分情况相当好。通过本试题暴露出来的学生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1)答题时的语言表达欠科学性和准确性。如:对流动式商业网点的表述就存在这方面的问题。(2)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概念掌握得不好。反映在卷面上就是一些教师平时反复强调的重要内容都没有掌握好,如:山区和平原商业网点的密度对比这个问题。
通过上面的答题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示,同时,在这也提出一些教学建议:
(1)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通过材料答题的能力,要特别关注学生的解决地理问题能力的形成。
(2)要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的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答题中能正确的运用基础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注意答题语言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3)教师要加强教学常规的落实,布置适量的课外作业并批改,对学生易错的地方要加强练习,并及时反馈,督促学生更正错误。
(4)落实课改理念。教师应该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以课改理念为指导,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调动全体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关注、关爱差生,才能提高学生的整体成绩。
(5)加强集体备课的力度,注意总结考试经验,逐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从而减少不必要的过失性失分。
高一地理综合题答题分析及教学建议 篇2
关键词:综合题;答题思路;教学建议
一、2014年全国文综卷2中地理综合题的解题思路
原题:36.河流的侵蚀、沉积及沼泽的吸收(附)影响河流泥沙和营养物质含量,水体中营养物质含量影响浮游生物量,与水温共同制约鱼类资源数量。图7所示的西西伯利亚平原地势低平,冻土发育,沼泽广布。
(1)分析西西伯利亚平原沼泽广布的原因。
(2)分析叶尼塞河泥沙含量较多,而鄂毕河泥沙含量较少的原因。
(3)通常,大河河口的鱼类资源丰富,但鄂毕河河口鱼类资源相对较少。说明鄂毕河河口鱼类资源较少的原因。
答题思路:第(1)题:考查沼泽形成原因。考生通过所学知识知道沼泽地区含水量大,这些水是从哪里来的,考生首先想到降水,但通过读图发现此地为亚寒带气候,降水量少,却有多条河流通过,河流主要为冰雪融水补给且由低纬流向高纬,春季有凌汛导致河水泛滥。水的来源找到了,这些水怎么会存留在这,不会蒸发、下渗、流走。进一步读图及题干提取信息,此地纬度在60°~70°之间,纬度高;题干中有“西西伯利亚平原地势低平,冻土发育”字样。最后整理思路,组织好语言将答案描述出来:(凌汛等导致)河水泛滥;气温低,蒸发量小;下部土层冻结,阻滞水分下渗;地势低平,排水不畅。该小题难度不大,但是答题过程中容易漏点,这与考生不能完整提取信息有关。
第(2)题:主要考查含沙量多少的原因。考生首先想到河流含沙量取决于流域内植被状况及降水集中程度(暴雨发生频率),通过这两项的对比也不能找到叶尼塞河泥沙含量较多、鄂毕河泥沙含量较少的原因。此时考生重新读题干会发现有用信息“河流的侵蚀、沉积及沼泽的吸收影响河流泥沙和营养物质含量”,河流的侵蚀、沉积与河流流速有关,通过读图发现两条河流流经地形不同。由此可归纳答案:叶尼塞河支流多流经高原,流速快,侵蚀强,增加了河流含沙量;鄂毕河主要流经平原,流速慢,泥沙沉积,含沙量小。
第(3)题:首先考生仔细审题,从题干中提取有效信息,发现影响鱼类资源数量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水温,二是浮游生物量。水体中营养物质含量影响浮游生物量,而河流的侵蚀沉积及沼泽的吸收(附)影响营养物质含量。仔细总结可得出以下结论:鄂毕河河口区纬度高,水温低,鱼类生长慢。结冰期长,鱼类存活率偏低。鄂毕河流经沼泽,营养物质被植物吸收,河水中营养物质严重缺乏,不利于浮游生物生长。北冰洋营养物质和饵料较为贫乏。
二、对地理教学的几点建议
1.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高考试题都比较新颖,信息量又大,这就要求学生能够快速、准确地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在解题时,学生主要出现的问题包括以下几方面:未能获取信息、信息获取不完整、不能准确完整地解读信息。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以下解决途径:
(1)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
答题的第一关就是审题,审题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最后的答案,因此,审题要做到仔细认真。
第一步:审题干。考生要仔细认真阅读题干,避免遗漏。有的文字信息非常简短,容易被考生忽略;有的材料信息篇幅较长,学生没有耐性,匆匆阅读导致提取信息不全。如上题题干中的“河流的侵蚀、沉积及沼泽的吸收影响河流泥沙和营养物质含量”,如不仔细阅读很可能忽略影响河流泥沙的因素。
第二步:审设问。考生要明确问的是什么,从哪些方面作答。要明确问题中的一些限定性词语,如,“分析”“描述”“优势”“不利”等,问法不同,答题方向不同。
(2)培养学生读图能力
地理图表的判读和应用是高考命题的常见方式和重要内容。由于读图和析图能力差,导致考生不能从地理图表中提取有效信息,这也是综合题得分率低的原因之一。每位地理教师都很重视地理图表的应用,但学生依然存在不会读图的问题。我认为应从两个方面解决:首先,让学生掌握地图的基本知识。如,等高线图上辨别地形的知识,通过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确定气候类型的知识等,这些知识对提高学生读图能力有重要作用。其次,教会学生正确的读图方法。一般读图应先看图名,再找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很多学生读图时为了省时间,不看图名图例直接看图,直接导致不理解图的含义或者提取的地理信息有遗漏。
(3)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
答综合题时学生提取了地理信息,但不能对地理信息进行加工、提炼,对地理信息的进一步解读非常困难,其原因主要是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较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授课时可以用问题启发学生思维,通过思考及相互讨论来解答问题,掌握新知识。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在潜移默化中还锻炼了思维,一举两得。
2.知识建模,组建地理知识网络
学生有时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地理基础知识掌握的很好,但答题时(尤其是综合题),大脑一片空白,不知从哪入手。这说明学生在知识迁移应用这块出现障碍,学生头脑中有大量零散的、具体的地理知识,但没有掌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没有形成知识网,所以在答题时不能快速地找到与之相关的内容。知识建模可以帮助学生将零散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知识网络。
3.引导学生规范答题
很多考生在答题时不规范,不使用地理术语,条理混乱,也导致在考试时失分。因此,在平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使用地理术语规范答题,做到条理清晰,字迹工整。
作者简介:康翠萍,女,1983年2月出生,本科,就职学校: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乌兰浩特市乌兰浩特一中,研究方向: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摘 要:地理综合题得分低,是学生普遍出现的问题。学生拥有“良好的审题习惯、正确的解题思路、准确地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敏捷的地理思维能力”是答好地理综合题的关键。
关键词:综合题;答题思路;教学建议
一、2014年全国文综卷2中地理综合题的解题思路
原题:36.河流的侵蚀、沉积及沼泽的吸收(附)影响河流泥沙和营养物质含量,水体中营养物质含量影响浮游生物量,与水温共同制约鱼类资源数量。图7所示的西西伯利亚平原地势低平,冻土发育,沼泽广布。
(1)分析西西伯利亚平原沼泽广布的原因。
(2)分析叶尼塞河泥沙含量较多,而鄂毕河泥沙含量较少的原因。
(3)通常,大河河口的鱼类资源丰富,但鄂毕河河口鱼类资源相对较少。说明鄂毕河河口鱼类资源较少的原因。
答题思路:第(1)题:考查沼泽形成原因。考生通过所学知识知道沼泽地区含水量大,这些水是从哪里来的,考生首先想到降水,但通过读图发现此地为亚寒带气候,降水量少,却有多条河流通过,河流主要为冰雪融水补给且由低纬流向高纬,春季有凌汛导致河水泛滥。水的来源找到了,这些水怎么会存留在这,不会蒸发、下渗、流走。进一步读图及题干提取信息,此地纬度在60°~70°之间,纬度高;题干中有“西西伯利亚平原地势低平,冻土发育”字样。最后整理思路,组织好语言将答案描述出来:(凌汛等导致)河水泛滥;气温低,蒸发量小;下部土层冻结,阻滞水分下渗;地势低平,排水不畅。该小题难度不大,但是答题过程中容易漏点,这与考生不能完整提取信息有关。
第(2)题:主要考查含沙量多少的原因。考生首先想到河流含沙量取决于流域内植被状况及降水集中程度(暴雨发生频率),通过这两项的对比也不能找到叶尼塞河泥沙含量较多、鄂毕河泥沙含量较少的原因。此时考生重新读题干会发现有用信息“河流的侵蚀、沉积及沼泽的吸收影响河流泥沙和营养物质含量”,河流的侵蚀、沉积与河流流速有关,通过读图发现两条河流流经地形不同。由此可归纳答案:叶尼塞河支流多流经高原,流速快,侵蚀强,增加了河流含沙量;鄂毕河主要流经平原,流速慢,泥沙沉积,含沙量小。
第(3)题:首先考生仔细审题,从题干中提取有效信息,发现影响鱼类资源数量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水温,二是浮游生物量。水体中营养物质含量影响浮游生物量,而河流的侵蚀沉积及沼泽的吸收(附)影响营养物质含量。仔细总结可得出以下结论:鄂毕河河口区纬度高,水温低,鱼类生长慢。结冰期长,鱼类存活率偏低。鄂毕河流经沼泽,营养物质被植物吸收,河水中营养物质严重缺乏,不利于浮游生物生长。北冰洋营养物质和饵料较为贫乏。
二、对地理教学的几点建议
1.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高考试题都比较新颖,信息量又大,这就要求学生能够快速、准确地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在解题时,学生主要出现的问题包括以下几方面:未能获取信息、信息获取不完整、不能准确完整地解读信息。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以下解决途径:
(1)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
答题的第一关就是审题,审题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最后的答案,因此,审题要做到仔细认真。
第一步:审题干。考生要仔细认真阅读题干,避免遗漏。有的文字信息非常简短,容易被考生忽略;有的材料信息篇幅较长,学生没有耐性,匆匆阅读导致提取信息不全。如上题题干中的“河流的侵蚀、沉积及沼泽的吸收影响河流泥沙和营养物质含量”,如不仔细阅读很可能忽略影响河流泥沙的因素。
第二步:审设问。考生要明确问的是什么,从哪些方面作答。要明确问题中的一些限定性词语,如,“分析”“描述”“优势”“不利”等,问法不同,答题方向不同。
(2)培养学生读图能力
地理图表的判读和应用是高考命题的常见方式和重要内容。由于读图和析图能力差,导致考生不能从地理图表中提取有效信息,这也是综合题得分率低的原因之一。每位地理教师都很重视地理图表的应用,但学生依然存在不会读图的问题。我认为应从两个方面解决:首先,让学生掌握地图的基本知识。如,等高线图上辨别地形的知识,通过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确定气候类型的知识等,这些知识对提高学生读图能力有重要作用。其次,教会学生正确的读图方法。一般读图应先看图名,再找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很多学生读图时为了省时间,不看图名图例直接看图,直接导致不理解图的含义或者提取的地理信息有遗漏。
(3)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
答综合题时学生提取了地理信息,但不能对地理信息进行加工、提炼,对地理信息的进一步解读非常困难,其原因主要是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较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授课时可以用问题启发学生思维,通过思考及相互讨论来解答问题,掌握新知识。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在潜移默化中还锻炼了思维,一举两得。
2.知识建模,组建地理知识网络
学生有时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地理基础知识掌握的很好,但答题时(尤其是综合题),大脑一片空白,不知从哪入手。这说明学生在知识迁移应用这块出现障碍,学生头脑中有大量零散的、具体的地理知识,但没有掌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没有形成知识网,所以在答题时不能快速地找到与之相关的内容。知识建模可以帮助学生将零散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知识网络。
3.引导学生规范答题
很多考生在答题时不规范,不使用地理术语,条理混乱,也导致在考试时失分。因此,在平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使用地理术语规范答题,做到条理清晰,字迹工整。
作者简介:康翠萍,女,1983年2月出生,本科,就职学校: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乌兰浩特市乌兰浩特一中,研究方向: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摘 要:地理综合题得分低,是学生普遍出现的问题。学生拥有“良好的审题习惯、正确的解题思路、准确地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敏捷的地理思维能力”是答好地理综合题的关键。
关键词:综合题;答题思路;教学建议
一、2014年全国文综卷2中地理综合题的解题思路
原题:36.河流的侵蚀、沉积及沼泽的吸收(附)影响河流泥沙和营养物质含量,水体中营养物质含量影响浮游生物量,与水温共同制约鱼类资源数量。图7所示的西西伯利亚平原地势低平,冻土发育,沼泽广布。
(1)分析西西伯利亚平原沼泽广布的原因。
(2)分析叶尼塞河泥沙含量较多,而鄂毕河泥沙含量较少的原因。
(3)通常,大河河口的鱼类资源丰富,但鄂毕河河口鱼类资源相对较少。说明鄂毕河河口鱼类资源较少的原因。
答题思路:第(1)题:考查沼泽形成原因。考生通过所学知识知道沼泽地区含水量大,这些水是从哪里来的,考生首先想到降水,但通过读图发现此地为亚寒带气候,降水量少,却有多条河流通过,河流主要为冰雪融水补给且由低纬流向高纬,春季有凌汛导致河水泛滥。水的来源找到了,这些水怎么会存留在这,不会蒸发、下渗、流走。进一步读图及题干提取信息,此地纬度在60°~70°之间,纬度高;题干中有“西西伯利亚平原地势低平,冻土发育”字样。最后整理思路,组织好语言将答案描述出来:(凌汛等导致)河水泛滥;气温低,蒸发量小;下部土层冻结,阻滞水分下渗;地势低平,排水不畅。该小题难度不大,但是答题过程中容易漏点,这与考生不能完整提取信息有关。
第(2)题:主要考查含沙量多少的原因。考生首先想到河流含沙量取决于流域内植被状况及降水集中程度(暴雨发生频率),通过这两项的对比也不能找到叶尼塞河泥沙含量较多、鄂毕河泥沙含量较少的原因。此时考生重新读题干会发现有用信息“河流的侵蚀、沉积及沼泽的吸收影响河流泥沙和营养物质含量”,河流的侵蚀、沉积与河流流速有关,通过读图发现两条河流流经地形不同。由此可归纳答案:叶尼塞河支流多流经高原,流速快,侵蚀强,增加了河流含沙量;鄂毕河主要流经平原,流速慢,泥沙沉积,含沙量小。
第(3)题:首先考生仔细审题,从题干中提取有效信息,发现影响鱼类资源数量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水温,二是浮游生物量。水体中营养物质含量影响浮游生物量,而河流的侵蚀沉积及沼泽的吸收(附)影响营养物质含量。仔细总结可得出以下结论:鄂毕河河口区纬度高,水温低,鱼类生长慢。结冰期长,鱼类存活率偏低。鄂毕河流经沼泽,营养物质被植物吸收,河水中营养物质严重缺乏,不利于浮游生物生长。北冰洋营养物质和饵料较为贫乏。
二、对地理教学的几点建议
1.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高考试题都比较新颖,信息量又大,这就要求学生能够快速、准确地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在解题时,学生主要出现的问题包括以下几方面:未能获取信息、信息获取不完整、不能准确完整地解读信息。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以下解决途径:
(1)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
答题的第一关就是审题,审题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最后的答案,因此,审题要做到仔细认真。
第一步:审题干。考生要仔细认真阅读题干,避免遗漏。有的文字信息非常简短,容易被考生忽略;有的材料信息篇幅较长,学生没有耐性,匆匆阅读导致提取信息不全。如上题题干中的“河流的侵蚀、沉积及沼泽的吸收影响河流泥沙和营养物质含量”,如不仔细阅读很可能忽略影响河流泥沙的因素。
第二步:审设问。考生要明确问的是什么,从哪些方面作答。要明确问题中的一些限定性词语,如,“分析”“描述”“优势”“不利”等,问法不同,答题方向不同。
(2)培养学生读图能力
地理图表的判读和应用是高考命题的常见方式和重要内容。由于读图和析图能力差,导致考生不能从地理图表中提取有效信息,这也是综合题得分率低的原因之一。每位地理教师都很重视地理图表的应用,但学生依然存在不会读图的问题。我认为应从两个方面解决:首先,让学生掌握地图的基本知识。如,等高线图上辨别地形的知识,通过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确定气候类型的知识等,这些知识对提高学生读图能力有重要作用。其次,教会学生正确的读图方法。一般读图应先看图名,再找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很多学生读图时为了省时间,不看图名图例直接看图,直接导致不理解图的含义或者提取的地理信息有遗漏。
(3)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
答综合题时学生提取了地理信息,但不能对地理信息进行加工、提炼,对地理信息的进一步解读非常困难,其原因主要是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较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授课时可以用问题启发学生思维,通过思考及相互讨论来解答问题,掌握新知识。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在潜移默化中还锻炼了思维,一举两得。
2.知识建模,组建地理知识网络
学生有时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地理基础知识掌握的很好,但答题时(尤其是综合题),大脑一片空白,不知从哪入手。这说明学生在知识迁移应用这块出现障碍,学生头脑中有大量零散的、具体的地理知识,但没有掌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没有形成知识网,所以在答题时不能快速地找到与之相关的内容。知识建模可以帮助学生将零散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知识网络。
3.引导学生规范答题
很多考生在答题时不规范,不使用地理术语,条理混乱,也导致在考试时失分。因此,在平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使用地理术语规范答题,做到条理清晰,字迹工整。
高一地理综合题答题分析及教学建议 篇3
一 选择题解题技巧和规律
(一)选择题的命题规律
1.选择题的命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2.多为单项选择题(如全国卷、天津卷等)
3.多为连题型选择题(一个材料包括多个选择题)
4.选择题内容更加关注社会热点
(二)应试策略
1.沉着冷静,相信自己判断
2.认真审题
3.先易后难,跳过难题或自己认为没有把握的题目,回头再做
4.认真检查,但不要轻易改动答案
(三)应试技巧
1.做到:“三审”,即一审材料(加以引申)、二审题干(画出关键词)、三审选项(找出合理、正确并与材料和题干有关的选项)。
2.读完题组内每一个小题,注意各小题之间的前后提示语,然后再从容做题。
3.仔细分析题干,明确解题条件
例如:北极地区寒风凛冽,考虑到当地所处风带的盛行风向,中国北极科学探险考察站营地建筑的门窗应该避开的朝向是:
A. 东南方向
B. 西南方向
C. 西北方向
D. 东北方向
答案:D
点拨:题干条件是北极附近盛行风向、门窗避开的朝向。北极附近风带为极地东风带,具体风向为东北风,故门窗应避开东北方向。
4.选项错误的几种情况:
(1)因果颠倒(2)前后矛盾(3)表述绝对化(4)概念混淆(5)表述错误或不完整(6)以偏概全,以点带面(7)与题干无关
(四)解题方法介绍
1.直选法:运用学过的知识可以直接选出来,多考察记忆性知识,注意必须看完所有选项再选择。
2.排除法:如果选项罗列地理事物或现象比较多,可以先将选项与题干对照,排除掉明显错误的选项,重点分析剩余选项。
例如:长期以来,塔里木河流域及其周边地区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的关键是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下列方案合理的是( )
A.上中游地区利用绝大部分河水
B.人工加速冰川消融,增加河水的补给
C.下游地区利用绝大部分河水
D.上中游和下游地区均衡利用河水
答案:D
点拨:既然全流域要综合治理,部分河段就不应该利用绝大部分河水,故排除了A、C;用人工加速冰川消融来补给河水,不现实,又可以排除B,正确答案为D。
3.优选法:如果选项中有多项合理,但题干中有“最”、“主导”、“第一”等字样时,要选择最合理选项。
例如:美国“硅谷”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A.环境优美
B.交通便利
C.知识技术
D.市场广阔
答案:C
点拨:形成高技术工业区的区位因素包括知识技术、快捷交通、优美的环境,但主导因素是科技发达。
4.转换法:即将条件换成另外一种相同的说法,该说法与选项更直接,利于选择。
例如:一年中太阳直射两次的地区,不会有:
A.热带沙漠气候
B.寒流
C.冷锋活动
D.从极地漂来的浮冰
答案:D
点拨:将条件转化为“一年中有两次直射的地区”属于热带地区,不会存在从极地漂来的浮冰。
5.逻辑推理法:根据题干提供的条件,判断某种事物是否具有某种性质或结果,需要进行逻辑推理或运算逐步得出正确的结论,即为逻辑推理法。
例如:在一年中,塔里木河最大径流量一般出现在( )
A.6月
B.7月
C.8月
D.9月
答案:C
点拨:首先明确塔里木河为内流河,河水主要来自天山、昆仑山等高山的冰雪融水,河流流量变化与气温变化有密切的关系;其次虽然7月气温最高,但冰雪融水补给河流还需一段过程,最大径流量一般出现在8月。
(五)选择题类型:
1.正误选择题:可以用排除法、直选法来选择,但必须将所有选项都看完再决定对错。
2.最佳选择题:可以用比较法、优选法、直选法来选择。
3.因果选择题:由因推果,或由果推因,可以用直选法、推理法、逆向思维法。
4.组合型选择题:由多项选择转化为单项选择题,方法是排除法,先确定明显正确或错误选项,最后分析剩下的选项。
5.时间和空间顺序排列选择题:解题关键是根据自己最熟悉或有把握的点,确定一个或多个即可选择正确顺序。
6.选择题组:先给定材料,图表或文字,然后从几个角度命制几道选择题。
做题时注意以下方面:
(1)分析材料,画出文字中的关键词,图表反映出的信息,如概念规律、变化趋势、分布等,并将各个信息进行联系或汇总。
(2)统览给出的几道选择题,看一下它们之间是否具有条件继承关系、后面题目对前面题目有无启示、每道题用哪个条件,所有条件是否都用到了。
二 综合问答题解题技巧和规律
综合题常见类别有:
(一)描述和阐释事物
1.特征问题:包括自然地理特征,如位置特征、地形特征、气候特征、水系特征、水文特征、地表植被特征、土壤特征等;人文地理特征,如农业生产特征(区位特征、结构特征、地域类型等)、工业生产特征、交通特征(运输形式、线网的疏密、分布、地位等)、资源特征等。
2.地理成因问题:包括自然和人文两方面分析。如地形成因分析、气候类型成因、气温成因、降水成因、河流相关成因、湖泊、沼泽成因、洋流成因、海水盐度成因、土壤成因。
3.自然灾害类:包括天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气候灾害、水文灾害、生物灾害。
4.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类:包括酸雨、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水土流失、荒漠化、盐碱化。
(二)论证和探讨问题
1.评价问题:问题常常表述为“作用、意义、影响”等。
答题思路:三套答题系统
①从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效益统一入手;
②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来辨证阐述;
③从不同对象的角度来分析(某一地理事物或现象对不同对象影响效果不同)。例如:迁出地和迁入地(人口迁移、人口城市化)、流出地和流入地(水土流失)、输出地和输入地(天然气、电力)
2.比较问题
注意一点:两边都要回答
常见:特征比较、区位比较、成因比较、分布比较、结构比较等
3.措施问题
回答思路:三套系统
①对症下药(先找出地理事物或现象成因,然后逐一对照找出对策)
②(技术)工程措施,生态措施,管理措施
③开源节流(对资源类而言)
常见问题例如:
①河流洪涝灾害的原因及治理措施②环境污染措施③生态破坏措施④自然灾害措施
4.规律问题
①地理点:如地带性、非地带性
②等值线分布特征:数值变化规律、极值分布、走向、疏密、曲直、局部闭合
③面:形状、大小
④变化规律:包括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日变化、变化量、变化幅度、变化速度、变率大小等
审题时注意以下表述要求:
①简述:简单扼要叙述,必须把握要点;
②简析:简单分析,提出论点即可;
③描述:对事物的外部特征予以描述;
④综述:对事物的总体特征予以概括叙述;
⑤说明:对原理、成因、规律进行说明;
⑥写出:对图像或事实的主要内容予以呈现;
⑦分析:对地理事物或现象予以剖析、分解,分析原因、分析局部事物在全局中的地位或作用,如分析区域发展的优势与不足,分析事物间的联系等;
⑧对比(比较):列表比较相同、相异、相反、相似的地理事物,可先后对比或并列对比;分析相同事物之间的差别、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
⑨评价:对地理环境、措施、对策、布局进行实施可行性评价或优势与不足评价,这需要平时树立科学的观点,具备正确的地理思想
⑩概括:对文字材料或图像内容予以概括要点等。
语言表达时要落实三要领:
(1)条理性:一个问题答一段,这样条理清楚,脉络分明,也可分点叙述;不要自始至终一个段落,连标点符号也点不全。
(2)层次性:把最精彩最重要的放在前面,以免给阅卷教师造成不分主次、不着边际的不良印象。尽量少而精,问什么答什么。但如果没把握,怕漏答知识点,根据目前的评分标准,则不如适当多答。
(3)完整性:答题时要求将地理原理与题目设问之间串以一个个地理链,使之巧妙相接,尽量具体详细,但如果没把握,可适度模糊处理,否则可能会自露马脚。
(4)注意“死”的采点、“活”的采点。
地理考试中考生常见的能力问题
①审题不到位,不理解,不全面。题目没看完就开始作答。
②读图和提取资料信息能力差,不能充分挖掘解题条件。
③不能准确认定区域位置,对地理空间位置的相互关系把握不准。
④审题时不善于抓住关键词,不能准确理解题目的设问重点,导致答非所问。
综合题答题过程:
第一步审材料:看完所有文字、表格或图材料,文字要画出关键词,进行材料概念引申,挖掘图表中直接和暗含的条件,包括图例、注记、数字、线条、方向、经纬度、关键地点等,分析材料含义和用意,可能用在什么地方,然后将所有能用的条件归纳,准备用。
第二步审问题:通过题目中的问题,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联系平时所学的地理概念、原理,形成答题框架系统。如分析某地的农业区位因素,需要用到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和交通、市场、政策等社会经济条件。
第三步语言表达:用自己形成的答题框架系统,联系题目给出的条件,进行逐项表达。
第四步检查答案和条件:看所给条件是否有没有用上的,与答案进一步对应补充
综合题答题有技巧
综合题常见类别
01
描述和阐释事物
1.特征问题
包括自然地理特征,如位置特征、地形特征、气候特征、水系特征、水文特征、地表植被特征、土壤特征等;人文地理特征,如农业生产特征(区位特征、结构特征、地域类型等)、工业生产特征、交通特征(运输形式、线网的疏密、分布、地位等)、资源特征等。
2. 地理成因问题
包括自然和人文两方面分析。如地形成因分析、气候类型成因、气温成因、降水成因、河流相关成因、湖泊、沼泽成因、洋流成因、海水盐度成因、土壤成因。
3. 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类
包括酸雨、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水土流失、荒漠化、盐碱化。
02
论证和探讨问题
1.评价问题
问题常常表述为“作用、意义、影响”等。
答题思路:
①从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效益统一入手;
②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来辨证阐述;
③从不同对象的角度来分析(某一地理事物或现象对不同对象影响效果不同)。例如:迁出地和迁入地(人口迁移、人口城市化)、流出地和流入地(水土流失)、输出地和输入地(天然气、电力) 。
2.比较问题
如特征比较、区位比较、成因比较、分布比较、结构比较等。
注意点:两边都要回答
3.措施问题
例如,河流洪涝灾害的原因及治理措施,环境污染措施,生态破坏措施等。
答题思路:
①对症下药(先找出地理事物或现象成因,然后逐一对照找出对策)
②(技术)工程措施,生态措施,管理措施
③开源节流(对资源类而言)
4.规律问题
①地理点:如地带性、非地带性。
②等值线分布特征:数值变化规律、极值分布、走向、疏密、曲直、局部闭合。
③面:形状、大小。
④变化规律:包括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日变化、变化量、变化幅度、变化速度、变率大小等。
答题思路
答题总纲:审题目——析思路——列语言
01
具体解题思路
1.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明确试题的考查意图、方法,精准审题是目的。
(1)审图文材料,如:文字、图片,特别是图例,明确考题考查方向。
(2)审关键词,如:描述、指出、简述、分析、说明等,明确回答问题方式。
2. 根据材料、设问,参考分值等,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等,分析并确定答题思路。
(1)高质量的知识、技能贮备是关键。
(2)结合具体情况(资料、设问、分值等,尽可能的运用材料所提供条件)建构答题思维方式。
3. 组织语言,全面简洁、准确科学、逻辑清晰地加以描述。
(1)要点全面:不遗漏、无多余
(2)顺序合理:先主要后次要;先自然后人文
(3)富有逻辑:有因有果、先因后果
(4)地理术语:使用地理专业词语-地理名词
(5)简洁精炼:不啰嗦、不重复
(6)书写工整:格式整齐,不涂画
02
真题解析
(•新课标Ⅰ卷 )
3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解题技巧示例
第一步:审题目
1、审图文材料
剑麻是一种热带经济作物,剑麻纤维韧性强,耐海水腐蚀,是制作船用缆绳、汽车内衬、光缆衬料等的上乘材料。非洲坦桑尼亚曾是世界最重要的剑麻生产国,被称为“剑麻王国”。自,中国某公司在坦桑尼亚的基洛萨(位置见图5)附近投资兴建剑麻农场,并建设配套加工厂,所产剑麻纤维主要销往我国。该农场一期种植1000多公顷,雇佣当地长期和临时工超过1000人,预计种植面积达3000公顷,年产剑麻纤维1万吨。该公司还帮助当地修建学校、卫生所等。
2、审关键词
(1)根据剑麻生长的气候条件和用途,说明我国国内剑麻纤维产需矛盾较大的原因。(8分)
(2)据图指出与其他地区相比,中国公司在基洛萨附近兴建剑麻农场的有利条件。(4分)
(3)说明剑麻收割后需要及时加工的原因。(4分)
(4)简述当地从中国公司兴建剑麻农场中获得的利益。(6分)
第二步:析思路
(1)本题主要考察了我国国内剑麻纤维产需的矛盾。
要结合题干要求从气候条件和用途来分析。由材料可知,剑麻属于热带经济作物(由材料知),而我国热带面积较小,因此产地范围小,产量较低(调用自身知识储备);另外我国热带地区纬度较高,气候季节差异大,剑麻的质量较差(调用自身知识储备);而我国经济发展较快,剑麻纤维的利用领域较广,需求量大,因此供需矛盾突出。
(2)本题主要考查农场兴建的区位因素。
要结合图示信息从区域交通、水源等方面进行分析。读图分析可知,基洛萨有铁路经过,交通便利;通过铁路连接首都与港口,对外交通便利,靠近河流,水源充足(由材料知)。
(3)本题主要考查剑麻要及时加工的原因。
主要从剑麻的特点和区域气候的特点进行分析。由材料可知,剑麻生长在热带,温度高,降水多;刚割下来的剑麻叶片的水分含量大,如果不及时加工,则非常容易腐烂,从而会破坏纤维的质量,进而影响品质。
(4)本题主要考查剑麻农场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可以从材料中获取相关信息,从“雇佣当地长期和临时工超过1000人”可知能够为该地提供长期和短期的就业机会,从而增加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从“帮助当地修建学校、卫生所”可知,能够促进当地基础设施的建设,从而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第三步:列语言
【参考答案】
(1)剑麻纤维生产:我国热带地区面积小,用于种植剑麻的土地较少,产量低;我国热带地区纬度较高,气候季节差异大,种植的剑麻质量较差。剑麻纤维需求:我国船舶、汽车制造等规模大,对剑麻纤维需求量大。
(2)离沿海(首都、港口)较近,临铁路(便于剑麻纤维运输),临河流。
高中地理主观题答题技巧及方法 篇4
高中地理主观题常见问题
1) 题目问题看不懂
2) 看懂了却不会答,答非所问
3) 语句不够简洁,啰里啰嗦,而且说不到点上(表达能力不够好,还得多练呐)
主观题具体分类
主观题一般分成9类:
意义类:一般意义类题目会这样提问:“说明在方面的意义”“运用知识(原理),分析对的意义”等。
评价类:设问中一般有“评价”“影响”“分析”“利弊”等关键词。
判断类:判断……的分布是否合理;指出……的类型等。
描述类:设问形式一般有“说明……特点”,“描述……状况”,“简述……特征”,“从……等方面归纳……主要特征”等。
过程类:设问形式一般有“描述……的过程”,“描述……的变化过程”,“简述……的成因”等。
分析类:设问形式有“试分析地理现象的(自然或社会)原因” “分析地理事物的成因”等。
措施类:设问中常见设问词有“措施”“ 治理方法”“ 建议”“发展方向”等。
比较类:比较图中……和……的差异(不同或异同),分析……和……的共同特点(问题),说明图示的自然条件和类型的差异等。
区位类:设问形式一般有 “分析……的条件”“分析甲、乙两地区……区位优势的共同点”“比较……的区位条件”“评价……的区位条件”等。
解答地理主观题注意事项
在解答主观题时,要先看问题,带着问题读材料,这样不仅能很好的从材料中获取信息,也能节省考试时间。具体方法--审题要慢,入题准确,理清思路,构建答案,看分值答题,做题要快,要点化,序号化和段落化,注意书写。
1、审题(时间可稍长)回答论述题,关键在于审题。
审清材料和题目的设问,就跟语文的作文审题一样,必须吃透题意,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看清题目的设问,弄清题目要求回答的中心问题究竟是什么(题目究竟考察课本中的什么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观点),以免走题,造成答非所问的失误。
审题时可以首先把该背景材料以及设问的问题分成若干个层次或几个小问题分别来进行思考。
首先,判断题型(7种)1.“体现型”2.“反映型” 3.“为什么型”4.“怎么办型”5.“意义型”6.“认识型”7.“启示型”(遇见没见过的题型要转化为熟悉的题型)其次,理清答题思路,即如何表达。
2、切入点。
主体,客体,政治常识,经济常识,哲学常识。要搞清用什么原理(单个原理还是多个原理)进行表达。
3、作答。
作答时要注意把它们分成几个自然段,以要点化的方式,正确运用学科语言(学科术语),认真工整地书写(要书写清楚),将答案准确完整地表达出来。作答(答题)要求:
①要有针对性,即答题思路要正确,要针对题目的设问作答,不要答非所问。
②全面化,答题要点要全面,不要遗漏。
③要有逻辑性,即先答什么,后答什么;先说哪句话,后说哪句话。
④要点化,即一定要用阿拉伯数字清楚地标明答题要点,使你的答案一目了然。
⑤要有层次性,要层层分析,大的层次包含哪些小的层次。⑥规范化,包括书写规范和语言表达规范。书写规范主要是指书写认真工整,清楚明白;用语规范是指要正确运用学科语言、学科术语来答题。我们要准确使用书本语言,学科语言(课本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观点)答题,一般不要使用自己创造的或社会上的语言;语言要简洁明了准确。
高中地理主观题20个答题技巧
高中地理主观题考查形式多样,考查的知识点也很多,下面为大家整理出高中地理主观题20个答题技巧,意在帮助大家总结归纳高中地理主观题的答题规律,帮助大家提升解决高中地理主观题的能力。
1、某两地气候特点比较
(1)气温(最低月气温,气温的年较差和日较差);
(2)降水(降水量总量大小,季节分配情况及雨季长短)
2、某地地形分布特点
描述哪个方位是以什么地形为主即可。
3、判断地形地势的依据
(1)等高线的分布
(2)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向相反)
(3)水系的形状(向心状即盆地,中间低、四周高,放射状即山地,中间高、四周低)
4、描述某地的地形特点
(1)以什么地形为主(五大地形)
(2)地势起伏(相对高度,大、小)
(3)地势特征(东西南北中,哪高哪低)
5、我国一些地形区的地貌(地形)特征
(1)青藏高原:雪山连绵,冰川广布
(2)云贵高原:崎岖不平,地无三里平
(3)内蒙古高原:地面坦荡
(4)黄土高原:支离破碎、千沟万壑。
(5)横断山区:山高谷深,山河相间
6、降水多少的影响因素分析
(1)大气环流因素——决定降水多少的因素
季风控制区夏秋季多,冬春季少;副高控制区降水稀少,如伏旱天气、热带沙漠气候区、地中海气候的夏干;赤道低压带控制区降水丰沛;西风带降水多,信风带降水少。(要注意风的来向:迎岸风往往多雨;离岸风则少雨)
(2)天气系统因素——低压中心和低压槽部位降水多,高压中心和高压脊部位降水少;锋面控制降水多,如梅雨、贵阳冬雨、北方夏季暴雨;气旋过境降水多,如西欧冬季、东北和江南春季;反气旋过境降水少,如伏旱;台风过境降水多。
(3)洋流因素:沿海暖流流经区降水多;沿海寒流流经区降水少。
(4)海陆位置:一般沿海降水多;内陆降水少。
(5)地形地势:暖湿气流在山脉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焚风效应)。
7、分析某区域地形地貌成因
(1)流水的侵蚀:黄土高原地貌、河流峡谷(V形谷如三峡)、瀑布、丹霞地貌(广东)。
(2)水对可溶性岩石(石灰岩)的溶蚀和侵蚀作用:喀斯特地貌(桂、贵、云)。
(3)流水的冲积(堆积或沉积)作用:平原、冲积扇和三角洲和崇明岛(冲积岛)
(4)风力的侵蚀作用:风蚀蘑菇、风蚀洼地、风蚀城堡、戈壁、雅丹地貌(新疆)。
(5)风力的沉积作用:沙丘(沙漠)、黄土高原。
(6)冰川的侵蚀作用:挪威的峡湾(U形谷、冰斗、角峰)和五大湖,欧洲的许多湖泊(千湖之国芬兰的湖泊)。欧洲的地形
(7)地壳断裂下陷,形成地堑:渭河谷地、汾河谷地、鄱阳湖、贝加尔湖、坦葛尼喀湖、死海、台湾海峡等。
(8)岩层断裂上升(块状山):泰山、庐山、华山等。
(8)板块相撞:高大山脉(喜马拉雅山脉等)和高大年轻的高原(如青藏高原)、海沟、地震、太平洋中的岛弧。
(10)板块张裂,地壳下陷:东非大裂谷、红海、死海、约旦河谷、大西洋。
(11)由珊瑚的遗体堆积而成(珊瑚岛):马尔代夫、南海诸岛、太平洋诸多岛屿、大堡礁。
(12)由火山的喷发物堆积而成(火山岛):夏威夷群岛、小安的列斯群岛等。
(13)背斜成谷: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层易被侵蚀。
(14)向斜成山:向斜槽部的岩层受挤压,坚实不易被侵蚀。
(15)渭河平原的成因:地壳断裂下陷,流水的沉积作用。
8、河流的水文特征
(1)流量:大小、季节变化、有无断流(取决于降水特征、雨水补给、河流面积大小);
(2)含沙量:取决于流域的植被状况;
(3)结冰期:有无及其长短;
(4)水位:高低、变化特征(取决于河流补给类型、水利工程、湖泊调蓄作用);
(5)汛期(凌汛)
(6)水能资源:与地形(河流落差大小,流速快慢)、气候(降水量的多少,径流量的大小,蒸发量的大小)有关;
(7)航运价值
9、地理位置分析
绝对位置+相对位置
(1)半球位置
(2)大洲交界或国界位置
(3)经纬度位置高低中纬热带、温带、寒带
(4)海陆位置
(5)相对位置:相邻地区(国家、经济发达区);交通位置(重要海峡、铁路枢纽、港口)
10、影响气温的因素
(1)纬度高低(决定因素)。具体影响:太阳高度、昼长、太阳辐射量、气温日较差,年较差(低纬度地区气温日、年较差小于高纬度地区)
(2)地形地势。阴坡、阳坡,海拔高度
(3)海陆位置:距海远近,大陆性、海洋性
(4)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5)大气环流和天气状况。(云雨多的地方气温日、年较差小于云雨少的地方)
(6)下垫面:地面反射率(冰雪反射率大,气温低);绿地气温日、年较差小于裸地
(7)人类活动: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
11、气温日较差与年较差规律
(1)气温日较差,是一天中气温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其大小与纬度、季节、天气情况及地表性质等有关。
①气温日较差与纬度的关系:纬度越高,日较差越小。
原因:纬度越高,太阳高度的日变化越小。
②气温日较差与天气的关系:阴天比晴天日较差小。
③气温日较差与海陆的关系:沿海比内陆日较差小。
④气温日较差与海拔的关系:山顶的气温日较差比山下平原小;高原山地地区,则海拔越高,日较差越大。
(2)气温年较差:一年中月平均气温的最高值和最低值之差,称为气温年较差,或称气温年振幅。其大小与纬度、海陆分布等因素有关。
①气温年较差与纬度的关系:纬度越高,年较差越大。
原因: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越大,昼夜长短的年变化越大,因而气温的年较差越大;低纬相反。
②气温年较差与海陆的关系:离海越远,年较差越大。
原因:陆地比海洋的热容量小,夏季升温快,温度比海洋高;冬季降温快,温度比海洋低,因而气温年较差比海洋大。沿海受海洋的影响较大,比内陆年较差小。
③地形:高地小于凹地、谷地,海拔愈高年较差愈小。
如青藏高原气温年较差与我国同纬度平原、盆地比较,气温年较差小。这是因为:青藏高原属于中低纬的大高原,夏季因其海拔高,气温不太高;冬季因纬度低,地势高,寒冷的冬季风影响弱,气温不太低。
④天气:晴天多的地区气温年较差大于阴雨天多的地区,如新疆比同纬度的沿海地区的年较差大。
⑤植被: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的年较差比裸地的年较差小。
12、风力的影响因素
(1)气压梯度力大小
(2)距高压中心远近
(3)摩擦力大小(地面平坦开阔、海面上)
(4)植被多少
(5)地形(山谷口的狭管效应、高原上)
13、河流的水系特征
(1)发源地、长度、入海口;
(2)流向;
(3)流域面积大小;
(4)落差大小(水能);
(5)河道曲直情况;
(6)支流和支流形状;
(7)有无湖泊沟通
14、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
(1)纬度:决定正午太阳高度大小、昼长
(2)海拔高度: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青藏高原、德干高原、巴西高原、东非高原等)
(3)天气状况(晴天多,太阳辐射丰富)(我国西北地区、中亚、西亚、北非、美国西部内陆、澳大利亚中西部等)
(4)大气清洁度:城市和乡村
15、西风带的风力夏季弱冬季强
因为冬季高低纬度间的温差大,气压差大,水平气压梯度力大。夏季反之。(可用于解释我国冬季风比夏季风强的原因之一)
16、大陆性气候的特征
(1)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大;
(2)降水少,时间分配不均匀;
(3)冬季寒冷,夏季炎热
17、海洋性气候特征
(1)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小,冬暖夏凉;
(2)降水丰富且季节分配均匀,年际变化小
18、干湿度影响因素
降水量和蒸发量共同决定
19、雾、霜的影响因素
(1)湿度(河流湖泊附近、水库附近);
(2)地形(低洼地、山坳里);
(3)尘埃(道路边、市区内、建筑工地、矿区)
20、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
(1)降水(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反之则雪线高)
举例:喜玛拉雅山南坡比北坡雪线低;天山北坡雪线低;阿尔卑斯山北坡雪线低;落基山的北段和安第斯山南段的西坡雪线低;落基山的南段和安第斯山北段的东坡雪线低等
高一地理综合题答题分析及教学建议 篇5
3.(24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挪威是南北狭长的山国,斯堪的纳维亚山脉纵贯全境,西海岸多峡湾地貌,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口。图示意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地形分布状况,图示意甲半岛峡湾地貌形成过程。
(2)说明挪威西海岸峡湾地貌的形成过程。(6分)(2)冰川侵蚀形成谷地,(2分)之后气候变暖,冰川消退,(2分)谷地下部北海水入侵淹没,形成峡湾。(2分)
4.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30分)
(2)乙地地貌类型为________,简述该地貌的形成过程。(8分)(2)冲积扇(或洪积扇)山区河流流出山口,流速降低,河流携带的物质在山前(山麓)堆积。5.(28分)下图为非洲东部某国家地理状况略图。该国有许多高大的熄火山,湖泊多而较小。经济以农牧业为主,较为落后。首都的气候条件优越,许多国际会议都在此召开,被誉为“非洲的会议之都”。
(2)说明A湖泊的形成过程。(8分)(2)A湖地处板块交界处(附近),板块张裂导致地壳下陷,地表形成谷地(洼地);(6分)地表(雨)水(向低处)汇聚,形成湖泊。(2分)
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哈密盆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部的哈密地区,呈北高南低、由东北向西南倾斜,盆地北部即天山南坡为洪积倾斜平原;东部和西部是丘陵和戈壁,南部为库木塔格沙漠,古称莫贺延碛;中部为地势平缓、土地肥沃的洪积平原。盆地内有很多距今约3000年前的古城堡和古墓群,出土大量木器、陶器、青铜器等文物,为研究地理环境变迁提供了证据。图为“哈密盆地古城堡、古墓群和现代城镇分布及附近地貌景观图”。
(1)描述图中地貌景观的形成过程。
(1)地壳下沉,接受沉积,形成沉积岩;(2分)后经地壳抬升,长期在风化作用和风力侵蚀下形成。(2分)7.(28分)读我国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甲区的地貌类型,并简述其形成过程。(8分)(1)洪(冲)积扇。(2分)过程:山区地形起伏大,洪水期水流速度快,携带大量砾石、泥沙流出山口时,(3分)因地形突然平坦开阔,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搬运的物质在山前大量堆积,形成扇状堆积地貌,即洪(冲)积扇。(3分)
10.读我国东部某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
(3)简述甲山地的形成过程。(3)(地质历史时期)地壳运动使岩层受挤压向下弯曲形成褶皱(向斜);(向斜)槽部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岭。
12.读渭河流域区域图,回答问题。(10分)
(1)说出渭河谷地地质构造类型,并说明其形成过程。(3分)(1)断层(地堑)(1分)先是地壳运动,形成地堑,(1分)后流水沉积作用,形成平原。(1分)15.如图所示地区在20世纪90年代频发洪涝灾害。读图完成下列要求。(8分)
(2)“人在江底走,水在头顶流”是C河段景观描述,请说明其形成过程。(2分)
(2)由于长江上游植被破坏严重、河流含沙量较大,坡度变缓,水流变慢,泥沙沉积,河床抬高,成为地上河(2分)
16.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3)简要分析丁处地形的形成过程。(4分)
(3)沉积物在丁处沉积,固结成岩,形成沉积岩;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发生弯曲形成向斜;向斜槽部受挤压,岩石比较坚硬,不易被侵蚀,而两翼岩石被侵蚀掉后,反而形成图示山岭。(4分)18.读山东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指出图中甲所在区域的地貌类型,并阐释其形成过程。(5分)【答案】(1)(5分)
河口三角洲(1分)。河流携带大量泥沙(1分),入海处地形平缓,加上海水顶托作用(2分),河水流速减慢,泥沙沉积(2分),形成河口三角洲。19.图是中南半岛部分地区自然环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描述中南半岛北部的地形地势特点,并说明地形特点的形成过程。【答案】
(1)北高南低,(2分)山河相间,纵列分布;(2分)其形成原因是:该地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2分)两板块相互碰撞挤压地势上升,(2分)然后由由北向南平行的河流流水侵蚀作用,形成峡谷或河谷,(2分)所以形成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特点。2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下图为我国“十二五”农业规划“七区二十三带”农业战略格局示意图。
(3)近年来河套地区因土地利用不当产生了土地退化现象,简述其形成过程。
(3)该地灌溉土地多采用大水漫灌方式,引起地下水位上升,盐分被带到土壤表层,水分蒸发后,盐分在地表积累,发生土壤盐渍化,进而造成土地退化。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阿特拉斯山脉位于非洲西北部,主峰海拔4165米。阿特拉斯山区自然风光独特,山顶终年积雪,山脉东南侧一年四季烈日炎炎,热浪滚滚,沙漠广布,山麓地带有喜温湿的棕榈分布;西北地区气候宜人,花木繁茂,风景如画,赢得了“北非花园”的美称。下图为阿特拉斯山及周边地区示意图。
(1)指出阿特拉斯山脉的走向,并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的知识说明其形成过程。【答案】
(1)东北—西南走向(1分)非洲板块和亚欧板块相向水平运动碰撞,挤压垂直上升运动(隆起)(2分)。26.阅读资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资料一:亚洲某区域图(图11)。
资料二:泰国是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2010年接待外国游客1570-1580万人次,带来收入5800-6000亿泰铢。2011年持续4个多月的水灾给泰国南部地区的旅游造成较大影响,预计到泰国南部观光旅游的游客将减少30多万人次,旅游收入损失约为200多亿泰铢。(2)受西南季风影响,泰国每年5-10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的3/4。简要说明西南季风的形成过程。(3分)(2)北半球夏季,太阳直射点北移;(1分)(来自南印度洋上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后,(1分)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向右偏转为西南方向的风。(1分)54.(11分)2012年10月末,受北极冷空气南下与之结合及天文等因素的综合影响,飓风桑迪再一次向人类展示了大自然的力量,肆虐了美国经济最为发达、人口最为稠密的东海岸,形成了一次影响重大的自然灾害。读美国东部地区10月2 9日天气形势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3)简述美国东北部暖锋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下的天气。(4分)(3)(4分)暖气流“桑迪”与冷空气相遇,(1分)暖空气势力强,(1分)主动爬升到冷空气上面,(1分)形成暖锋。形成持续的暴风雨天气。(1分)62.(10分)【旅游地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隆冬时节,走进吉林市,沿松花江的堤岸望去,松柳凝霜挂雪,戴玉披银,如朵朵白银,排排雪浪。这就是“雾凇”。雾凇通称“树挂”,是水汽遇冷凝结在枝叶上的冰晶。它是在吉林市独特的地理环境中形成的。
材料二 下图为“吉林雾凇形成示意图”。
(1)人们常说“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赏落花”。说出这句话体现的景观欣赏要求。并简述吉林雾凇的形成过程。(8分)【答案】
(1)注意把握观赏时机冬季,松花湖流出的江水水温较高,水汽大量蒸发;地处山谷,风力较弱,水汽不易消散;气温低于-20℃,水汽遇寒冷的空气及树枝而凝结。73.读下面“我国东部沿海某地热力因素形成的高空等压面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11分)
(1)在上图中完成热力环流示意图,并画出近地面的等压面。(2分)(2)简要描述上图A、B、C、D四地之间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4分)【答案】
(1)顺时针方向画箭头 等压面A处凹B处凸(2分)
高考地理大题答题 篇6
高中地理选择题一般要采用多种方法去做,不能看到一道题目就一味地去计算或者直接去找正确答案,而是要灵活去应对,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搞定地理选择题,同时保证做题的准确率。
做选择题如果能直接得到答案,那就用直选法,简单有效,如果比较麻烦的题目,可以用排除法去做,把明显错误的答案直接排除掉,剩下的选项再对比,就能够得到正确答案了。
地理选择题涉及基础知识的会比较多,在答题时也要讲究技巧,会的争取不丢分。如果遇到难题可以先跳过,等到做完其他题目再回过头来重新做。
2.地理大题做题方法有哪些
高中地理大题要想得高分,要把课本知识点都背会了,还有一个捷径就是直接背大题答题模板。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高中地理每年考试考点是类似的,考试题型也相近,为了应对高考,一些人便针对常考题型总结了答题模板,都是百试不爽的。
地理大题虽然有模板可背,但大家却不能死记硬背,因为模板需要灵活运用,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会用,否则只会弄巧成拙。
3.高中地理怎么做分数高
地理要想学好,就要会看地图,而要想考高分,就必须喜欢地理这科。只有真正喜欢上某一学科的时候,才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学习,良性循环,越学越好。
地理要想考高分,要把课本背熟,然后多做计算类题目,多总结经验,通过不断训练来提高自己的水平。当遇到做错的题目时,一定要对照课本去反思,看看哪些知识点还没有掌握好,哪些知识还存在漏洞或盲区,努力改进。
地理高考大题解题技巧
1.设问形式
描述事物即表现事物的形态或状态。高考中特征描述类试题,设问形式一般有“说明”图中沙尘暴多发区的地表环境“特点”,“描述”图示地区年降水量或地形区“分布状况”,“简述”图中某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从河流的长度、流域面积、水流速度、流量季节变化等方面
“归纳”河流的“主要特征”等。
2.答题模板
解答特征描述类试题的基本思路如下:
区域空间定位(经纬网定位法和区域特征定位法相结合)
位置(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相对位置)和图文信息
特征分析(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包括区域内地形、土壤、气候、河流、湖泊、自然带、自然资源等地理要素的基本特征;区域人类活动的主要特征包括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商业、旅游业等经济活动的基本特征及其主要成因等)
梳理、组织语言,把握关键词
简洁、准确描述
3.解答特征描述类试题应注意以下两点
(1)要正确解答特征描述类试题,就要掌握描述的方向和角
度,即从哪些方面去分析
①地形特征:地形类型(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盆地、山谷或河谷、冲积扇、三角洲),地形起伏状况,主要地形区名称及分布。
②地势特征:地势起伏状况(如西北高、东南低),地势高低(如青藏高原地势较高)。
③地表环境特征:气候(湿、热、冷、干)、植被状况、土地类型(荒漠、草地、林地、耕地)、河流发育程度等。
④河流的水文特征:水量、汛期(长短、次数)、结冰期、凌汛、含沙量、水能蕴藏量等。
⑤河流的水系特征:发源地、流向与注入海洋,长度与流域面积,支流(多少、对称与否)及河网形状,上、中、下游的划分,流经的省区、重要城市、主要地形区。
⑥气候特征:气温(季节变化、积温、生长期)——热量条件,降水(季节变化、干湿变化)——水分条件,气温和降水的组合状况(如雨热同期)。
⑦农业生产特征:农业地域类型、主要农作物种类及分布、农业部门结构、生产水平(商品率、机械化水平、生产经营方式、集约化程度、专业化水平)。
⑧工业生产特征:地域分布、发达程度、主要部门及结构、技术水平。
⑨区域特征:地理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自然环境特征(地形、气候、水文)、社会经济特征(农业、工业、贸易、旅游、交通、城市、人口等)。
⑩等值线特征:等值线数值高低、延伸方向、弯曲趋势、疏密变化等。
(2)描述语言的组织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明确要描述什么,即描述的方向,主要是将地理问题和地理原理相对接,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应用。
②描述的全面性,即描述的角度和层次是否完整。
③描述的专业性,关键词不能丢而且要准确,尽量使用学科术语而不能口语化等。
高三的地理题答题思路方向 篇7
1.影响气温的主要因素:
(1)纬度(决定因素):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太阳高度角、太阳辐射量)
(2)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与季风):气流性质与来向对气温的影响(靠近冬季风的源地,气温低;受来自高纬的气流影响,气温低;)
晴天气温日较差大,阴天气温日较差小
(3)地形(高度、地势、坡向):
①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垂直递减率-0.6℃/100米)
②山间盆地、河谷气温较高(同一热量带内,地形对冷空气起屏障作用,如:高大山脉阻挡,冬季风难以入侵;盆地地形,冬季不易散热)
③山地阳坡比阴坡气温高
④背风坡处,有焚风出现,气温高
(4)海陆位置:
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受海洋(湖泊、湿地)影响大的地区,气温日较差(昼夜温差)小,气温年较差小;受陆地影响大的地区,气温日较差大,气温年较差大
(5)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6)人类活动: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
2.影响气温日较差(昼夜温差)的因素:
(1)纬度:低纬地区>高纬地区
(2)季节:夏季>冬季
(3)下垫面性质:陆地>海洋;裸地大于植被覆盖地
(4)天气状况:晴天>阴天
3. 影响气温年较差的因素:
(1)纬度:高纬地区>低纬地区
(2)下垫面性质:陆地>海洋;裸地大于植被覆盖地
4、影响降水主要的因素:
(1)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与季风)(主要因素):
①气压带:低气压带控制降水多,高气压带控制降水少
②风带:西风带多雨;信风带干燥,但如果是从海洋吹向陆地,则降水多;极地东风带干燥
③夏季风——从海洋吹向陆地,降水多;冬季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干燥
(2)地形:
①地形:迎风坡,地形抬升,形成地形雨,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②地形类型:平原利于水汽深入,盆地、谷地地形封闭,高原地势高,水汽难进入
③山脉走向:与气流方向平行,有利于水汽深入;与气流方向垂直,阻挡水汽深入
(3)海陆位置:距海近,受海洋影响大,水汽充足,降水多;距海越远,受海洋水汽影响小,降水少。
(4)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5)人类活动:改变下垫面影响降水,如城市雨岛。
5.降水形成的条件。
(1)空气中含有充足的水汽;
(2)充足的凝结核;
(3)气流上升(近地面温度上升)。
6、降雨的类型:锋面雨(中纬地区)、对流雨(赤道地区)、台风雨(低纬大陆东南沿海地带)、地形雨(湿润气流的迎风坡)
7、某地气候特征的描述
(1)降水特征:①降水总量大小
②降水季节分配情况,季节变化或年际变化 如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多雨,冬季少雨,降水季节变化大,降水年际变化大
③雨季长或短
(2)气温特征:
①最冷月(最热月) 最冷(热)月出现在X月
②气温高低 如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冬季寒冷
③气温年较差大(小)
8、影响气候的因素
(1)纬度位置 (2)海陆位置 (3)大气环流 (4)地形 (5)洋流 (6)人类活动
9、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
(1)纬度(影响太阳高度角跟昼长) 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强;白昼长,日照时间长,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大
(2)海拔 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
(3)天气状况 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丰富
高二地理大题答题技巧总结 篇8
1.流量:大小、季节变化、有无断流(取决于降水特征、雨水补给、河流面积大小)
2.含沙量:取决于流域的植被状况
3.结冰期:有无、长短
4.水位:高低、变化特征(取决于河流补给类型、水利工程、湖泊调蓄作用)
☆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
1.纬度:决定正午太阳高度、昼长:
2.海拔高度: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eg.我国青藏高原)
3.天气状况:晴天多,太阳辐射丰富(eg.我国西北地区)
4.空气密度
二.影响雪线高低的地理因素:
1.降水:当地气候特征情况;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eg.喜玛拉雅山南坡比北坡雪线低)
2.气温:阳坡雪线高于阴坡;不同纬度的温度变化、0℃等温线的海拔的高低
☆影响山地垂直带谱的因素:
1纬度:.山地所处的纬度越高,带谱越简单
2.海拔:山地的海拔越高,带谱可能越复杂
3.热量(即阳坡、阴坡):影响同一带谱的海拔高度社会人文地理部分
三.高中地理农业区位因素分析
「自然因素」1.土地:地形、土壤2.气候: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3.水源(灌溉水源)
「社会经济因素」1.市场2.交通3.国家政策4.劳动力5.科技: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发展6.工业基础
四.地理工业区位因素分析
1.地理位置2.资源因素:原料、燃料3.农业因素4.交通因素(包括交通便捷程度和信息网络的通达度):便于物资、人员、信息交流5.市场因素6.科技因素7.劳动力因素:劳动力价格、素质8.历史因素9.政策因素:国家、地区政策扶持10-.军事因素:国防安全需要11-.个人因素:个人偏好情感(eg.归国华侨投资办厂)
五.高中地理城市区位因素分析
「自然因素」1.地形:a.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有利于交通联系,节约建设投资,人口集中;b.热带地区城市分布在高原上;c.山区城市分布在河谷、开阔的低地2.气候:中低纬地区温暖,沿海地区湿润3.河流:影响当地供水和交通运输4.资源条件(代表城市:大同、大庆、鞍山、克拉玛依、英国伯明翰、美国芝加哥、南非约翰内斯堡<金矿>)
「社会经济因素」1.交通条件(代表城市:株洲、石家庄、日本筑波)2.政治因素(代表城市:合肥,美国华盛顿,巴西巴西利亚)3.军事因素(代表城市:美国波士顿)4.宗教因素(代表城市:耶路撒冷)5.科技因素(代表城市:日本筑波)6.旅游因素(代表城市:黄山、泰安)
六.交通运输线路的选线原则
「自然方面」1.地形:a.平坦:对选择限制少;b.起伏大:若需开山、筑洞、架桥,工程难度大,若沿等高线延伸,延长里程;c.河流湍急:不利航运2.地质:a.喀斯特地貌:防塌陷、渗漏;b.地质不稳定:加固地基、避开断层3.气候:a.公路、铁路:防暴雨、洪涝、冻土、泥石流;b.水运、航空:防大雾、大风4.土地:少占耕地,尤其是良田。
【高一地理综合题答题分析及教学建议】推荐阅读:
高一地理教学分析08-27
高一地理题08-26
高一地理试题及答案08-16
高一地理下册教学反思07-18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检测题06-02
教师高一地理教学计划08-08
高一地理教师教学计划08-13
高一地理必修二教学计划06-08
高一地理上册教学工作总结09-20
高一地理课程改革的教学反思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