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课程改革的教学反思

2024-05-22

高一地理课程改革的教学反思(精选12篇)

高一地理课程改革的教学反思 篇1

高一地理新课程的教学心得与反思

李荣俭(学员)发布时间: 2010-09-25 15:03:49

高一地理新课程的教学心得与反思

心得体会:

1.深入、细致、全面、系统地解读课标,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和基础;

课程标准是学科教学的依据,教材是教学的参考,教材不限于课本,还包括各种其它的教学资源。教师要改变以往过分依赖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的习惯,在深入钻研课本文本的基础上,超越教材,整合各种课程资源,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2.认真落实教材系统中的阅读、读图思考、活动、案例分析、问题研究,是达成课标的核心和关键; 新课程重视“过程和方法”的价值取向,要求广大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和角色,大胆创新和不断探索,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为学生创设一种主动学习的环境,教会学生学习,帮助学生自我建构学习过程,努力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促进者和协作者。

新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寻求多种方式和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学生提供探究和实践活动的机会,积极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试验、调查、考察等,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困惑与反思:

1.作为教师,我们始终对新课程改革的评价体系顾虑重重,很难不去考虑高考与各种质量检测,这一点是我们转变教学观念的关键。

2.新教材、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诸多的不配套影响了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如教材与课程标准、教材与辅导资料之间不配套、诸多实践活动设备缺乏、学校的某些规章制度与新课程改革之间也存在不协调等等。

3.教师对新教材也有诸多不适应的地方,如新教材中的部分内容高度概括、高度浓缩,有些地方出现了一些新概念,对于这些内容教学中应如何把握教学的标高,还有教材中众多的探索、阅读、案例研究等内容,对于这些内容,究竟要处理到何种程度才算适宜,我们大多数教师心中也没有底。此外,部分探索与案例研究的内容也不符合教学实际或学生的实际,活动时间长,效果也不明显,很难在课堂上实施,有些探索与案例研究的内容,对于高一学生来说,难度有点太大。

4.学生也是影响新课程改革能否顺利推进的重要因素。教学中我们发现,高一学生普遍对新课程改革了解不够,学生传统的学习行为使学生一下子也很难适应新形式下的课堂教学,尤其是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还有,学生学习的功利价值取向、学科惯性等非智力因素,严重影响学生缺乏时间、精力,对地理进行必要和最低限度的学习,始终是影响地理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教材中的基本知识与基本能力两类要素之间应当做到相辅相成。高中地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要求较高,是建立在掌握和运用地理规律性知识基础上的。随着地理方法论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地理能力的发展才有基础和机会,无知绝对谈不上有能力。而高中地理教材中的能力培养及智力开发的要求,又是学生掌握和应用知识的必要条件。在知识仍是高中地理教学重点的同时,应强调和重视知识掌握与智力开发、能力培养的相互渗透。新编高中地理教材的知识要求应当体现基础性、先进性和贯彻少而精、学以致用的原则,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自学能力上打基础。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在于创新,勇于突破传统的习惯势力所形成的思维定势。好奇心强、善于联想、富于想象、敢于怀疑是创造性思维必备的前提。创造性思维是创造能力的核心,无论正文、阅读或选学材料都要自始自终为创造性能力的培养提供知识基础和能力要求。例如,可通过角度新颖、思考性强的设疑、质疑,或介绍思维独特、别具一格的地理观点、有待解决或有争议的地理问题,激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求的精神;还可专门开辟“小栏目”、“小天地”等,让学生以知情者、参与者身份对现实地理问题作出分析评价、预测和决策,为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提供广阔的新天地,也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地理科学志趣及研究社会现实地理问题的能力。

5、理论与实际的关系

理论联系实际是编写高中地理教材和进行教学的重要原则之一,高中地理课程一向注意这一点。新编高中地理教材应继承和发扬这一优良传统,进一步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体现高中阶段应有的教学要求,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地理理论来源于实践,又运用于实践,深化他们的地理认识过程;同时也有助于开阔地理视野,扩展地理思路,培养地理应用意识,提高应用知识于实际解决现实地理问题的能力。编写教材中密切联系实际,突出学以致用,一是可以联系日常生活、社会生活的实际,使学生切身感受到地理知识与生活密切相关。例如,天气预报、旅游、商品流通等。二是可以联系生产发展、经济建设的实际,突出地理科学促进生产力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功用。例如,资源评价、对外交易、经济发展规划等。三是可以联系本国、本地区的实际,深化学生对联系实际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例如,调查市场经济状况、研究乡土发展规划、开展乡土建设咨询等。四是可以联系地理学对于人类文明、社会进步、民族昌盛的重要作用和古今中外地理学家解决重大社会问题取得重大发现及贡献的事例,激励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和热爱地理科学、树立远大志向。五是可以联系与地理科学有关的重大社会问题。例如,人口、能源、环保及可持续发展等。加强地理实验操作与实践活动。六是可以注意与其他学科知识、文化知识的联系。促进学生从更广阔的角度认识地理学的重要作用,扩展联系实际的内涵。课文、图象与练习的关系

课文、图象和练习三系统是地理教材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课文系统主要以文字形式传递知识内容,新教材除应保留以往教材科学性强,语言简洁等优点外,应提高可读性、生动性,使抽象问题具体化,具体问题抽象化,力求突出重点、要点,设置难点、疑点,探求关键、特征,从多方面强化这一系统的功能作用。例如,课文系统可以设正文、提示注释、阅读材料、选学内容等部分,其中提示部分可有预习提示、自学预习和课后提示等,注重启发,培养学习能力。图象系统侧重以图示形成传递知识信息,新教材要注意借鉴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地理教材和国外优秀地理教材的可取之处,在图象比重、图象内容选择、图象类型、图象组合、图文配合、图象安排等方面有所突破,以充分发挥以图释文,以图引文,以图析文,以图代文的作用。例如,增设组合图,增强其表现力,插图内容的难度也应逐步加大。练习系统是供学习活动和实践活动的部分,设计上一要容量适当,不加重学生学习负担;二要题型多样化,增加探究性、开放性、应用性题目,给实验以应有的地位;三要主次分明,具有层次差异;四要注意学生表达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应用知识能力等的培养;五要编排位置灵活,各种练习可穿插于教材结构的各个环节中。

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体会与思考

点击数:948 次

录入时间:2008/9/10 15:56:00 编辑:陈修璞

让每一个学生都以自己的方式走向成功

──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体会与思考

摘要:人们常说:“谁拥有未来的教育,谁就拥有未来”。21世纪的主人,就坐在我们中小学的课堂内,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努力为他们的今后发展做好充分准备,让他们成功地跨入21世纪。虽然每一个学生在认识和能力上都存在差异,但是每个学生身上都存在着有待开发的潜能。为此,教师必须充分展示地理新课程的魅力,为每一个学生创造一个合适的机会,每一个学生都以自己的方式走向成功。

关键词:新课程 学生 反思

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意味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必须走出目标单

一、过程僵化、方式机械的“生产模式”,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的发展,培养出丰富多彩的人格。这是我国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根本要求。作为一位地理教师如何让每一个学生都以自己的方式走向成功。以下是我在新教材实施过程中的几点做法和体会及反思。

一、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解决

学启于思,而思源于疑。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总是教师频频向学生提出问题,即使有意识的启发也很少有学生主动向老师发问。要发挥问题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就要求教师以问题为中心来组织教学过程,变传统的“师传-生受”过程为以问题为纽带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产生新问题”的引导发现过程。而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之处。对于知识,他们会有不同的诠释和表达方式。给他们创造一个机会,让他们尽情地展示自己的才华、抒发对知识的理解,利于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利于他们学习方式的转变。这也是新课程改革中发掘学生潜能、注重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理念的一个重要体现。因此,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研究学生,善于提出问题,要以材料为依托,以背景(如市情、乡情、校情等)为衬托,努力增强问题的生活性、实用性、探索性、启发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产生联想,主动联系生活的实际情况,主动提出问题,并在自学、合作、讨论、辩论的过程中把发现问题的喜悦感、解决问题的挑战性、问题解决的成就感相互融合,成为激发学习兴趣的强大动力。例如在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的教学时,首先,向学生提出“想一想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渠道方式获取地球内部的信息”的问题,接着,让学生根据自己情况通过各种方式去收集资料去解决问题。

二、给学生一个活动,让他们自己去体验

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理念。教师应充分利用新教材的活动方案,根据实际情况,精心设计和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给学生较多的动手操作、亲身体验的时间和空间。例如在《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的教学时,我们让学生选用身边的工具一边演示地球自转一边解说。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激发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同时,也可以引导每一个学生按自己的意愿,行动起来,去图书馆、因特网广泛地收集材料,进行唇枪舌剑的激烈辩论,从活动中提出兴趣、获取知识、学会正确地认识地理知识。课外阅读能力、归纳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而且可以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这些活动的结果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在于整个过程给学生带来了什么。

三、给学生一个权力,让他们自己去选择

地理课程目标是对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学习效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要求和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因此,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学生的自主的学习就变得格外重要。而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学生有对学习方式、学习进程和学习评价提出建议的权利和责任,教师对其合理部分应积极采纳,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开展了“给地理课堂提建议”的活动。学生对这一活动表现出很大的热情和兴趣,他们对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作业甚至教师的仪表都提出了很多的建议和意见,其中有很多是非常有价值的。

四、给学生一个鼓励,让他们自己去评价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所以我们的评价应该是面向每一个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给每一个学生参于评价的机会,使评价成为学生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自我、激励自我的一种手段,以增强学生发挥自我潜能的决心和勇气。

五、反思

新课程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新气象,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发生可喜变化。但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应该引起我们更多关注并加以认真研讨的问题。

反思1:新课程倡导教师是学生的“对话者”“合作者”。在部分学科课堂上,教师为了转变传统的教师角色观,让新理念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来,盲目追求课堂教学中提问题的数量,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课堂教学参与度的分析;还有的教师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等同于“满堂问”,也就是说,没有区分学生的参与是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参与,是实质性参与还是形式性参与。其实,课堂教学固然要对问题进行预设,但问题的设置要有价值,有意义,还要有层次,问题的出现要正合时宜,要难易恰到好处,份量适中,且正好适合答问的某个学生。因此,新课程倡导互动教学方式的背后要有思考性和启发性的问题来支撑。问题是思维的体操,思维是课堂的真谛,师生在互动过程中要有思想火花闪现与撞击。互动的教学方式不仅是形动,更重要的是脑动,让学生在真正的互动课堂里变得越来越聪明是新课程理念的追求。

反思2:尽管活动对人的发展有决定意义,它也是新课程所强调的一个重要理念。但课堂里光有热闹的活动是不够的。如在一堂课里设计的活动及其形式过多,活动晃动的频率过快,让学生视听的画面过杂(简称“三过”),提出问题后又不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就失去了内容活动化的意义,而且会导致整个教学过程十分零乱。其实,教师应将对活动形式的重视与活动的质量结合起来,正确处理活动过程与活动结果有效性关系。切实做好既要内容活动化,又要活动内容化,避免出现“三过”现象。在设计活动时,要坚持适度原则;在开展活动时,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发言中有价值的东西,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要通过学生的参与、体验、思考、践行达到明理的目的,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总之,在新教材实施过程中,我深深感到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我们必须尊重和承认学生的个性,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让每一个学生都以自己的方式走向成功。

高一地理课程改革的教学反思 篇2

实施高中化学新课程必须以《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为依据, 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 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核心, 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以高中课程改革为契机, 通过培训和校本研究, 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教学的实施水平, 在地区内形成有影响的课改先进学校。

二、教学内容安排

教学课时建议:每周至少安排3课时。

内容安排建议:理科学生上学期完成必修模块1与必修模块2 (1~2单元) , 下学期完成必修模块2与选修5 (有机化学基础) 。文科学生上学期完成必修模块1与必修模块2 (1~2单元) , 下学期完成必修模块2与选修1 (化学与生活) 。

从内容上来看, 必修模块几乎包括了以往高中化学三年所涉及的所有内容, 但由于必修模块只是为进一步学习选修模块打基础, 因此具体的知识点作了精简, 并且教学要求作了调整, 大多数只是形成一般的概念, 了解基本的研究方法, 相关内容在选修模块中都将进一步深化。

三、化学新课程教学中的主要困难、困惑及对策

首先是化学新课程的知识呈现方式和顺序变化了, 知识内容的教学目标要求变化了, 造成学习内容与学习时间之间产生了很大矛盾, 特别是在高考要求不明晰的情况下, 更感到难以适应。其次是尽管普遍认同了新课程的理念, 但却欠缺实施时所需要的教学技能。如何根据新的要求, 利用我校化学教学多年研究成果, 在实践中不断提高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能力, 提高落实三维教学目标的教学技能, 成了新、老教师都面临的问题。

这些问题的解决主要从三个方面落实:

1. 制定好教学要求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

教学要求的弹性是新课程一个重要特征。在教学中首先应该保证所有的学生掌握好课程标准规定的最基本的内容。在此基础上, 对学有余力的学生, 完全可以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 对教学提出高一些的要求, 以更好地理解知识以及为后续学习预留空间, 但这种对教材内容的弹性增补, 前提是首先要“保底”, 而且增补不能搞“一步到位”, 不能增加学生负担。

2. 深入研究教材中知识呈现主线, 合理重组教学内容。

教材采用了专题式的模块结构, 一定程度影响了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比如其中的“金属的化学性质”, 教材包括三部分内容:金属与氧气的反应、金属与水的反应、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在“金属与氧气反应”中, 在学习了钠与氧气、铝与氧气反应的性质后一定要结合初中知识, 对整个金属活动顺序表中的金属与氧气的反应进行归纳, 形成整体知识。在“金属与水的反应”中, 教材重点介绍的是钠与水和铁与水两个反应, 在教学上, 就应充分利用“金属的活动性不同, 与水反应的难易程度不同”这条主线, 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学习。教材安排了“设计铁粉与水蒸气反应装置”的科学探究活动, 其实冲淡了这一主线, 况且前面已有观察方法的训练 (钠与水反应) , 同一堂课中进行两个这么高难度的实验训练, 时间紧, 探究学习难以充分展开。因此可考虑重组教学内容, 调整教学顺序, 把“钠与水反应和铁与水反应”与“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放在第一课时, 将“设计铁粉与水蒸气反应装置”的科学探究活动与实验操作放在第二课时, 这样既突出了知识主线, 又保证了科学探究的完整性和合理性。

在新课程中, 教材仅是学习的一个范例和文本, 教师要突破多年来“紧靠课本”、“忠实教材”的观念, 教学中如何选取知识, 知识如何呈现, 都要靠教师进行二次创作, 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学习需要, 重新整合教学资源, 灵活处理教材。

3. 以科学探究作为突破口, 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

转变学生过于依靠接受式学习的学习方式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任务之一。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提出, 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科学探究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达到提高全体公民整体素质的目的。在实施中, 首先要对科学探究或探究式学习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才能科学、合理地运用于课堂教学。

科学探究是新课程大力倡导的重要的学生学习方式, 但是, 科学探究并不是学生学习的惟一方式。学习任务的复杂性决定了人类的学习方式是多样化、个性化的, 尤其是在校学生, 要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 掌握几千年来人类文化的精髓, 只用一种学习方式是不可想象的。接受学习、探究学习等都是人类常用的学习方式, 并没有绝对的优与劣,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 就是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 引导学生综合应用各种学习方式 (包括接受式) 来积极、主动、高效地获取知识。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1) 选择核心内容进行探究。

科学学习强调亲身体验, 在“做中学”, 但由于时间和学生知识基础的限制, 不可能把课本上所涉及的所有知识的产生过程都模拟科学史重复一遍。要选择那些最有探究价值而且学生在现有的知识基础上能够探究的内容进行探究, 这些内容应该是本模块的主干知识。

(2) 重视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建构知识。

高中化学必修模块学习中, 学生最重要的知识基础是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内容。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要注意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在教学方式上要延续义务教育化学新课程的要求, 以科学探究作为突破口,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并在探究能力的要求上有所提高。

(3) 探究要面向全体学生。

科学探究要求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调用已有知识解决新的问题, 学习过程中思维活动量大, 跳跃性强, 具有很强的挑战性, 特别有利于尖子生的发挥, 但对于基础知识不太牢固的学生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探究活动中如果教师把握不好就容易成为少数学生的“表演”, 长此以往, 大部分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

教学中首先注意探究问题的设计要有梯度, 让更多的学生能够真正参与探究。其次, 留给学生探究思考的时间要充足, 交流展示的范围要广。

高一地理课程改革的教学反思 篇3

【关键词】地理必修一 教学建议

引言 新课改后要求教师进一步转变教学理念,把课堂还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要更深层次的研究教材,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有效掌握知识要领。目前全国绝大部分省份已决定高考采用全国卷,为准确把握全国卷,必须从我们日常教学做起,加强教材研究,以下是我对必修一教材教学的一些浅显认识。

一、教材分析:

必修一以自然地理为主,它是高中地理知识和理论的基础,通过地理必修一模块的学习,学生可“获得关于地球和宇宙的基础知识,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以及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为在后面的课程中深入理解人地关系、认识区域差异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奠定知识基础。

二、教学建议:

1、做一个学习型教师,及时更新自己的存量知识 :在业务上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强化教育理论与地理知识的学习,及时更新自己的存量知识。使自己的地理教学能力提速,使自己能充分地驾御课堂,上课方式上更有创造性,以便更好地引导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产生共鸣,结出思维和知识的火花,跟上新课程的时代步伐,进而推进新课改的落实。教师应多钻研教材同事交流中学习。

2、高中新课程改革不仅是新教材的使用,改的更是教师的观念和教学方式。不在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是强调最核心的地理基础知识,即:突出模块性。相对而言,模块性强有利于学生对该模块新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但在知识的深度上缺乏系统化,使学生对一些更具体的内容了解甚少,知识结构有所欠缺。因此,教师应从高考备考的角度对课本作一定的补充,在教学中板书要清晰,知识结构完整,要求学生做笔记,在书上对重点内容要由一定勾画。

新课程认为“教材是范例”“教材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要求教师主动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建设,由“教教材”转向“用教材”。在课标在每节教案中必须列出,学习钻研教材;在收集优秀教案的基础上,撰写符合学情的优质教案,教案环节要完整,大致要有十个环节:

(1)课标要求;(2)教材内容分析;(3)教学目标;(4)学生学习情况分析;(5)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6)教学重点和难点;(7)教学资源;(8)教学过程设计;(9)教学评价;(10)教学反思

南川地理必修一教材的主要内容:

中图版: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8课时);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7课时);

第三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3课时);

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9课时);

3、在教学过程中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首先与班主任沟通了解学生的组成情况,包含初中就学于何种学校、学校开设地理的情况、家庭情况等;其次努力创造“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有意识地对学生施以情感诱导,给予必要的关怀、勉励、尊重和理解,培养学生积极表演的信心,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

4、发挥传统教学的优势,积极稳妥地探索新教法,促使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更好的求知和成长。通过新课改实践,我们大体总结出了以下三种课堂教学模式:

①讲述—领悟型。这种课型主要针对那些基本地理规律和原理的内容,这些内容往往难度较大,逻辑性较强。如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二章第一节中“大气运动”等,

②自主学习—探究型。这种课型主要围绕那些教学内容难度不大,学生易于理解的章节而进行。

③实践活动型。这种课型主要是针对新教材上的一些探索、案例研究等内容而进行。

5、网上的课件需重新编排,每节课图片不要多。

6、作业和练习:高一课程多,学习任务重,为了不给学生增加负担,不需要订练习或对资料进行一定删减后使用,可利用填充图册,教师在集体备课时对作业进行合理删减,做到统一;

7、在教学中一定要突出地理学科的图表教学,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地理图像来设计教学,运用图像引导学生“动起来”,使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地理必修一以自然地理教学为主,难度大,课时紧,重庆的区县一般每周2课时,完成课程难度较大的,可每2周在晚自习中安排1节。

8、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地理教学资源,让学生去体验身边的地理,并从体验中去探索、领悟、学习。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身边找实例,由远及近、由浅入深的选择案例,如:地 震、台风、寒潮等,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

9、积极参加集体备课活动(最好每周1次),相互听课,不论校内、校外,共同交流,相互提高;

高一地理教学反思 篇4

本学期担任高一地理教学任务,在这里,我结合教学实践和教学技能学习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发挥地理学科趣味性的特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学生感到学得有趣,即产生了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学习,才能学得好。由此可见,学习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条件,它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正相关。从地理知识本身来看,趣味性是其一大学科特点。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注意发挥知识趣味性的学科优势,充分利用现有的趣味知识加以渲染,深入挖掘潜在的趣味知识并进行合理的加工,努力寻求趣味知识的切入点进行有目的的嵌入,使之融入课堂教学,就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全球气压带与风带的分布》这一节之前,可以先给学生讲述了一个关于二战期间,英军巧妙利用西欧地区天气变化由西向东发展的规律,不仅成功躲避了德国法西斯的空袭,还用大雾作掩护对德军进行反击,使德军损失惨重的小故事。这一个小故事不但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从课间的非学习状态转移到课堂上,而且对本课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产生了主动学习的心理,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在讲梅雨天气的形成时,让学生先将“一川烟雨,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几句词理解一下,然后再讲解梅雨形成的原理和分布,这样使课堂更生动的同时调动学生的思考和学习的主动性。在讲海陆风的形成时,先让学生总结一下自己身边的风向规律,再进行教学,不仅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地理问题。

二、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内在吸引力,让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够充分发挥。

地理教材中穿插有许多地理图像,包括分布图、统计图、示意图、景观图,以及一些带有启发性、思考性的漫画,而地理图像是地理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生动、形象、直观的特点,它对于学生了解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各要素间的内在联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学中,我注意发挥图像作用,运用图像引导学生“动起来”,使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在学习世界地震和火山的分布特点时,首先引导学生阅读《六大板块示意》,注意六大板块的范围及其边界,然后阅读《世界地震带和火山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地震带和火山的位置,再与前图对照,学生相互讨论得出结论:火山和地震多集中在两个板块的交界处。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地理图像来设计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口、手、脑等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读图、分析图的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教材在每节课后还设计了“活动”,涉及读图或绘图技能的训练、文字材料分析和数据处理,需要动手做试验、开展社会调查,进行广泛讨论等各个方面,从不同角度培养学生的能力。例如在《常见的天气系统》教学完成后,我的同学在授课过程中利用“活动”中提供的两幅天气变化图,让学生像气象预报员一样播报天气,这样不仅使学生巩固了本课所学的知识,还锻炼了学生读图、分析、判断及语言表达能力。

三、注重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终落脚点应该是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自我发展,使他们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成为学习的主人。要教会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地理教师要充分利用地理教学的固有特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会思考地理环境问题,学会学习地理知识,学会解决问题,学会创新和自我发展。针对地理学的特点,在地理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有:(1)手势法:如用左右手手势来表示南北半球物体水平运动的偏向规律、气旋和反气旋水平气流和中心垂直气流的运动规律等;(2)口诀法:如用“高高低低”四字口诀来判断近地面和高空等压面的凹凸形状与高低气压的分布,同时也可用此来判断南北半球等温线的弯曲形状与气温高低的关系,直至延伸到各种等值线的一般规律;“上上西西下下东东”来描述月相的规律,简洁而明确。(3)谐音、诗句法:此方法在地理记忆中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地壳中的主要元素氧、硅、铝、铁、钙、钠、钾、镁可用“洋闺女贴给哪家美”的句子记住等;(4)图象法:地图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但平时学生对地图有畏惧感,地图应用能力较薄弱,教师要多指导学生看图、识图、绘图、用图,并尽可能使地理知识图象化,做到化文为图、图文结合,尤其地球的公转,全球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与分布,以及洋流的分布内容繁琐又不易进行机械记忆。(5)数理结合法:运用数学和物理学的方法定性或定量地分析地理现象和规律,比如分析正午太阳高度角、黄赤交角时用到几何学的知识,分析月球和太阳表面重力加速度时用到物理上的万有引力知识等;(6)实地考察法:到野外实地观察课本上所讲授的地理知识,分析地理现象的成因和规律等,比如在《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循环》这一节,给学生提供各类岩石的标本,使学生有直观的感觉。海蚀地貌可以让学生利用假日在海边多走走看看。凡此种种,要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就要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活读书”,并不断向学生“授之以渔”,减轻学生学习负担,使学生乐学。

四、在教学过程中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

现代教育心理学指出,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与课堂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并努力创造“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这是学生发挥学习主体性的重要保障。只有在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中,学生的大脑皮层活动处于最大程度的兴奋,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激发,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为此,我们在向学生传授地理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要有意识地对学生施以情感诱导,给予必要的关怀、勉励、尊重和理解,培养学生积极表演的信心和热情,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

高一地理学科教学反思 篇5

2007——2008学年的第一个学期结束了,下面把这个学期的教学工作做反思如下:

教材分析:

这个学期的教材使用湘教版高一必修上册,本册书共四个单元:宇宙中的地球、大气、陆地和海洋、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都为自然地理的内容,是整个高中地理乃至整个中学地理最难的内容,尤其是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抽象、难理解,要求学生要有空间想象思维能力和很强的理解能力。有些知识点与物理、化学等学科交叉、渗透,要求学生要有其它学科的基础,而且要有联系实际迁移知识的能力。

学生分析:

这届学生录取时的中考成绩可以说是林业地区相对较好的,但又一些学生根本不具备高中阶段的学习能力。针对一些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概况起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完全不学习型:5个班中每个班都有1——2个学生,有的班人数更多,几乎完全不接受学习。他们上课或睡觉,或干与上课无关的事情,更甚者上课说话破坏课堂纪律。他们中又分为几种情况,有的学生智力水平不低,但是没有学习目标和学习习惯,所以进不到学习状态中;有的学生是因为基础太差,所学知识对他来说如同“天书”一般,久而久之,对学习没有了兴趣,没有了学习的动力和意识,即使是一些简单的知识也不接受了。

(2)能力有限型:这些学生也想学习,也在学习,甚至是努力地学习,但是因为智力水平有限,基础太差,能力不够,即使努力学习但是成绩仍很不理想,甚至很差,这些学生属于根本不具备高中阶段学习能力的人。

(3)自我约束力差型:这样的学生占多数,他们只要努力刻苦学习还是能够跟上进度,能够达到相应成绩的。但是他们自我约束力差,学习目标不很明确,学习时续时断,需要老师经常提醒帮助。老师督促的紧一些成绩就会上去,稍微松一松成绩就会下滑。这样的学生比例较大,如果老师精力有限成绩就不能保证了。

多数学生学习能力较好,基本可以把老师要求的知识掌握,表现还是比较好的。

教师自析:

本人年龄较轻,精力充沛,和学生的沟通比较容易。刚刚送走的高三学生整体水平较高,潜意识中对本届学生的要求也很高,总要与往届的学生比较,而这届学生和上一届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对学生失去了

耐心,工作起来比较辛苦,但在我和学生的努力下学习状况相对还是不错。

总之,在下个学期还要以调整自己为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使自己的教学更适应学生,更贴近学生实际。另外,要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分层辅导以提高成绩,完成教学任务。

海林林业局一中 杜广平

高一地理课程改革的教学反思 篇6

每周一次的教研和备课活动,大家共同探讨教学策略,研究教学效果,反思学生情况,组织练习工作,交流各自的教学进度,安排下一阶段的教学任务。有目的,定时定量的活动让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得以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协调统一顺利地开展下去,同时也使我获益不少,每经一次活动就成长一次。

二、认真完成本职工作

备课认真,尽量发挥新人特色,做到敢想敢做,有新意。在教学中我较多的使用多媒体课件,在备课过程中,我积极寻找各种素材,包括各种图片和动画,视频,力求做到形象生动,让学生更容易接受,结果反映不错,学生对地理的兴趣有很大的提高。除了教授课内的知识,还注意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在授课过程中,适时地插入相关课外知识,既联系了生活实际,又引发了学生地理探究的兴趣。一直认为学习是求知的过程,从本身的需求出发更容易让人接受,所以,在教学中注重联系实际,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三、主要经验和教训

1、教学中注重方法的传授:地理概念和规律是地理知识的核心内容,培养学生关注地理现象,引导其从现象的观察、分析中形成地理概念,学习地理规律。既而对规律的发现过程产生兴趣,避免靠单纯机械记忆的方式学习地理,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对重点的概念和规律要使学生学的更好一些,并且充分发挥他们在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方面的作用。但是,知识的理解、能力的培养都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要求其过高过急。

2、教学中应注意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帮助学生通过熟悉的现象理解所学地理知识。如气温在冬夏季节的分布规律,降水的分布,天气预报等等。让学生知道地理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科学试验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和信心。

3、培养学生应用地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应通过读图、学生练习和课堂讨论等方式在讨论中,教师要做必要的讲解。做练习时,要求学生弄清地理事实,独立思考,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能对所得结果进行分析、判断。

4、针对本学期水平测试采取疏理知识讲解重点难点强化训练。

四、多运用电化教育手段。

多媒体教学为我们提供了方便的`直接的教学方法,学生理性思维能力还不够强,运用电化教学手段,能使抽象的地理概念,地理知识趣味化,具体化,通过相关的视频动画的演示,更加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地理教学反思 篇7

一、关于地理教学理念的反思

初中阶段, 升学压力造成教师和学生习惯于同一种教学模式, 那就是教师讲, 学生被动听的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适用于部分学生而非全部, 多年教学中学生偏科严重, 缺乏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导致很多学生跟不上教师的节奏。 学生很少独立思考, 学习过程就是听取教师的讲解。 因此, 初中阶段的这种教学模式值得我们反思。 当然, 不少教师和专业开展了教学改革, 一些教师的教学理念先进, 但受限于教育制度, 教学创新和改革实施进程缓慢, 因此对于初中地理教学来说, 教学理念的更新是必然, 这一结果的实现则依赖于教育制度的彻底改革, 弱化中高考制度, 并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才能从根本上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关于地理教学过程的反思

地理教学过程分为设计过程和教学过程。 首先, 在设计上初中阶段的地理教材和教学内容上均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 教学设计应得到教师的重视, 而现今教师往往过于依赖教材, 缺乏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其次,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 由于缺乏既定的教学方针, 导致教学针对性不强。 地理教师应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 明确教学重难点。 将教学反思的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 初中地理在教学反思的基础上提出探究式教学、情景模拟式教学, 但均影响较小。 地理教学过程依然体现教师主体地位, 学生对于地理的独特理解很难被教师认可。 地理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认识自然、认知世界的过程。 学生刚刚接触地理, 如何构建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成为地理教学反思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三、关于教学行为的反思

地理教学中, 学生与教师之间相辅相成, 教师的教与学生之间的学是一个相互过程的两方面, 教师对学生要形成积极的影响,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这就要求教师不仅注重教学技能, 更注重言行举止和自身修为。 值得欣慰的是, 现在教师的综合素质受到重视, 教师被认为是高尚的职业, 教师的素质在不断提高。 当下学生课外培训严重, 一些教师对于优等生和后进生的态度有差别。 构建教师培训机制值得思考, 初中生之间具有较大差异, 要确保教学之间差异, 实施个性化教学在初中阶段并非是简单的事情, 需要教师付出更多努力, 正确引导学生思想, 恰当安排教学内容。

四、关于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的思考

教学方法的改革始终是初中地理重点研究的问题, 教学方法影响教学质量。 应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将适应学生需求的教学方法引入课堂中, 如多媒体教学的优越性已经得到证明, 教师可以适当采用这种教学方法。 只有多样性的教学方法才能激发学生对于地理的兴趣。教师还应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不断研究新的教学方法。针对教学评价, 教师要致力于探索全方位的评价方法, 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 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对学生进行分析, 获得学生对教学的反馈信息, 从而实现对学生的全面分析。 教师的任务不仅是传授知识, 还要教给学生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 地理与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使这门学科受到学生欢迎, 但如何将其与生活联系在一起, 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值得地理教师反思。 初中阶段毕竟不同于大学阶段, 学生的思维尚未完全形成, 因此在多样化教学实施时, 还应注重学生能力, 选择一些能够被学生接受的案例, 并且对学生作出客观评价, 善于发现学生在某方面的能力, 对其加以鼓励, 从而促进其积极性的提高。按照新课标的要求, 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过程和方法及价值观、情感态度等, 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 还要用最直接的反馈方式, 也就是通过课堂练习及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学习效果, 使教学评价对地理课堂教学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五、结语

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都有所体现, 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对于日后学生素质的提高和职业能力的体现都具有积极意义。 初中阶段, 地理课程的受重视程度并不高, 同时多年的传统教学造成地理教学方法单一, 学生主观能动性差, 学习效率低下。 初中地理教学的多个方面都值得我们反思, 学生的思维、情绪对教学就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教师作为教学主体之一, 应发挥积极作用, 更新自身观念, 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在初中阶段, 选择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 注重教学目标的实现。 初中教育阶段的地理课改难度大、 任务重, 地理教师要不断强化教学反思, 从中发现新的教学方法, 使教学更加生动化、直观化。

摘要:新课程理念下, 传统的初中地理教学值得反思。要求对初中阶段的教学环节乃至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 强化教师的自我意识, 从更深层次对教学进行调整。地理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只有更新教学理念才能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无论是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还是教学设计, 都值得初中地理教师思考。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初中地理,教学反思

参考文献

[1]狄佳云.中学地理教学反思研究综述[J].科教导刊 (中旬刊) , 2012 (01) .

[2]于清江.教学反思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考试周刊, 2015 (31) .

新课程改革下地理教学反思 篇8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地理教学;反思

素质教育揭示了教育的起点,指出了教育的终点,规定了教育的内容,确认了教育的整体性,是当今深入开展教育整体改革的必然归属。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我本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原则,教是为了不教,教会科学知识不如培养科学素养,素养的形成我从培养兴趣开始。

1 兴趣是人积极探究事物的认识倾向 稳定的兴趣能使认识过程的整个心理活动积极化,能使观察更加敏锐,记忆得到加强,想象力更加丰富,克服困难的意志得到加强,使智力活动的效能大大提高。有人说:“当学习充满乐趣时,才更为有效”, “兴趣是一种魔力,它可以创造出人间奇迹来(爱因斯坦语)”,“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会主动探寻,深入研究。由于我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几年来收到了一些效果,我教过的历届学生都很爱上地理课。在有了兴趣的基础上,我还时时用问题做引导,使学生的思维常常处在兴奋的状态。学习地理知识的目的在于应用,而且也只有通过应用地理知识,才能体会到地理知识的正确性与重要性。因为,这些知识对学生来说,大多是未经实践验证的知识。在应用地理知识的过程中,还能加深理解,并巩固、扩展知识,形成多种技能。也只有在应用地理知识中,才能真实地验证学生是否已真正掌握了知识。

2 对地理教学设计思路的反思 在进行地理教学实践时,经常会发觉地理教学效果或目的与自己的预期设计有比较大的差异,课后分析,原因在于进行教学设计时过于理想化,因而也就难以使教学设计在实际应用时发挥出理想的效果。所以,教师应积极反思教学设计是否针对学生认识现状和接受能力以及当时的教学情景,及时看到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断探求教学目的、教学工具、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积极改进,从而优化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提高课堂效益。 

3 对地理教学过程的反思 教师的反思也是针对教学过程进行的,我们要对教学中重难点的处理、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得到确立、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否提高等情况进行反思,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探索去反思去分析,怎样才能更合理的促进学生内在素质的发展,怎样才能更好的促进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

我认为,这种探究式学习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教师对教材的全面把握,教师还必须有较高的教育和研究能力,有较强的设计能力和控制能力,并有利于展开教学、通过创造性思维的课题来引导学生学习和能力的发展,对教学过程有充分的估计,能随时调控学生的学习障碍和分析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对学生的研究成果能作出正确的评价。这一系列要求使地理教师必须从多方面充实、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和校内外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从而使教学活动处于活跃积极的状态。 

4 对自身教学的反思 反思自己:是否有亲合力;是否有正直的品质、开阔的胸怀、丰富而细腻的感情,果断的决策力和创新能力。现在很多教育专家都在呼吁;走近学生,了解学生,这是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与学生沟通,才更能了解她们所思所想,更能了解学生认知水平和现状,才更利于我们课堂教学的顺利完成。“身正为范,学高为师”,所以教师更应该注重自己的道德品质在该与自己的身份相符,只有这样才能令学生信服。关心学生,理解学生,与学生平等民主的相处,你会发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与你配合是格魅力,是否能够吸引学习融入到你的课堂。 

5 对地理教学反馈的反思 除了师生在课堂上的教与学之外,目前反馈最主要来源于练习,练习也是一种再学习的过程。通过练习,不仅可以检查课堂教学的效果,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而且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所以,反思教师给学生的地理作业是否是科学的,多样的、开放的,是否对学生终身能力发展有帮助。因此作业反馈要注重对学生地理技能和方法的训练和培养,正如古语所说“授人之鱼不如授人之渔”。

高一地理考试反思300字 篇9

再来看看学校.由于中考不考地理,所以从校领导到学生自上而下都不重视地理.人都是有惰性的,老师不要求,我们作为学生就更加的不重视地理了,更没有把不懂地理知识、不懂地理常识作为很丢脸的事情.与此同时,我们更多的是重视中考考什么我们就学什么,短见之处可见一斑.

所以平时上地理课,我们基本上都是睡觉或者看闲书或者做其他科的作业.不过也有特别爱学地理的同学,那真是凭兴趣爱好,要不然不会学的.

而高考是要考地理的,据说还比较难学.我觉得难学有两个原因,一是初中没好好学地理,出现地理知识断层,很多基本常识都不懂,更别说有点难度的知识了;而是高中地理知识确实复杂,据说很多地理现象会让学生分析为什么,将来有可能会怎么样,确实有难度.

所以面对高考压力,我们不得不重视高中地理的学习.但是又不得不面对一个残酷的现实,就是初中几乎就没有学地理.这就意味着我们必修下更大的工夫来学地理.

既然地理如此重要,我们怎样才能学好地理呢?首先,我们得明确,为什么学地理?学地理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什么帮助.其次,要清楚地理学习有三个层次:是什么、在哪里、为什么.很多进入高一的学生,会觉得地理很难学,原因是高中地理与初中的内容相差很大,初中多为“是什么,在哪里”,而高中是“为什么”,尤其高一上册的自然地理,学习时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理科思维,理解难度大;刚进入高中的学生生活阅历有限,如学生对四季更替,边远地区乡村学生对工业布局都缺乏感性认识.其实地理很简单,学习地理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可以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去做:一、要学会阅读理解地理教科书.二、学会阅读和使用地图.地理学习的灵魂是地图的阅读和使用,地图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地图是我们获得地理知识的重要工具,地理学习不能够离开地图.三、注重学习的几个环节.预习、上课、练习、复习.四、收集信息理论联系实际

高一地理课程改革的教学反思 篇10

“如何创建高质量课堂?”相信这是目前我们正在实践和努力追求的课程改革目标之一。目前的教学改革依然存在着“面”和“质”的问题。“面”是指从大的范围上来看,真正取得课堂教学改革成功的学校数量还是十分有限的;“质”是指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度不够,需要进一步提升质量和丰富内涵。应当说影响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教师观念转型不到位,教师理念建构跟不上,影响了课堂教学改革的进程和速度。

目前,我们对新课程理念都有一定的认识,但在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却有为难情绪。一是怕完不成当堂课的任务,二是怕学生没学会,不敢放开。即使有时形式上是改革了,但是也是仅限于听课,平时还是基本按原来的方法上课。今后课堂教学所面对的.最大“瓶颈”,将是教师观念的深度转型问题。

高一地理课程改革的教学反思 篇11

关键词:新课程 地理教学反思 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c)-0119-01

在地理课教学中,反思应该是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教学目标的提出,教学设计的出台,教学设计的实施过程,乃至于课后教学评价的进行,都应该有反思的介入和参与。面对新课改,究竟如何做教学反思并无固定模式,下面,结合几年的教学实践,谈对地理教学反思的认识。

1 对问题设置的反思

在《水循环》的一节中,涉及到水循环的原因和环节,单纯地提问“水循环的原因是什么?和水循环的环节有哪些?”可想而知,学生按照教材上的内容,漫不经心地回答出答案,显然学生的积极性没有被调动起来。将水循环的原因和环节联系起来,向学生这样提问:“在水循环的环节中,哪些环节反映太阳辐射,哪些环节反映水的重力?”这样就增添回答问题的难度,引起学生思索和探讨,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起来。经过学生热烈的探讨真正理解水循环环节和原因之间的关系,原因通过环节去体现,环节验证原因。从中领悟到,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课堂提问既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理解运用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探索真理的动力。

2 对教学手段选择的反思

正午太阳高角的变化是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之一,在教学中习惯使用多媒体的演示去帮助学生理解的,但是学生参与性较低,对于正午太阳高度角的纬度变化规律通常是机械记忆。后来,在教学中,尝试着用数学思想,通过做图让学生自己去概括规律,教学效果特别好,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具体过程如下:首先,通过示范平面上做出正午太阳高度角,过渡到在球面上做出正午太阳高度角。其次,在掌握球面上做球面上做出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基础上,让学生在给定的光照图(夏至日、冬至日、春秋分日)上,画出数条平行的太阳光线,让学生做出相应的太阳高度角。最后,让学生自己去概况规律。由此,在教学中,不能一味地依赖多媒体的演示,要根据教学内容,考虑学生参与性,恰当地选择教学手段。传统的教学方法只要是有利于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形成以及和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方法以及正确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升华的三维目标,都是可取的。

3 对教学板书设计的反思

在《季風环流》的教学中,通常是以表格的形式将南亚季风和东亚季风异同点进行对比,并且将此作为教学板书展示在黑板,认为学生完全凭借表格可以掌握。在抽查中,发现学生竟然对东亚、南亚的风向也不能说出,更谈不到季风成因和特点。究竟采用什么样的板书才能让学生牢固地掌握季风知识点,后来,尝试用“X”的形式构建板书,结果学生普遍认可,效果不错。由此可见,同一知识点的板书,不能是简单的重复或沿袭,要根据学情进行调整,要有创新。教师要反思板书设计是否简洁明了、是否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是否促进学生理解能力等。

4 对地理知识生成性的反思

在讲《大气环流对气候影响》一节课时,首先是回顾三圈环流的形成,指出上升气流易形成降水,最后指出,在不同气压带和风带对应下的降水状况。通过作业反馈,还是发现学生不能把握在不同气压带和风带对应下的降水状况。在思考中发现,学生所获得的知识,是教师教给的而不是自己学会的,其在应用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问题。在教学中忽略知识的生成性,只告诉学生结论,没有引导学生如何去推导形成结论。于是调整教学思路,首先演示降水形成的FLASH,让学生直观认识上升气流易形成降水;接着,从化学的角度来分析,空气饱和会发生水汽凝结,形成降水。其前提条件是空气在运动过程中发生冷却;紧接着,指出空气由气温高的地区流向气温低的地区会发生冷却;然后回顾同一地点气温和海拔的关系以及全球气温的分布;最后让学生自己推导在不同气压带和风带对应的天气状况。从而学生真正明白上升气流易形成降水,有利于学生学习不同天气系统下降水状况。

5 对学生理解知识过程的反思

时间差计算是自然地理学习中的一个难点,在教学中,给出任意标有经度的两条经线,在一条经线注明时间,让学生求另一条经线的时间。结合具体实例,详细地讲解如何计算时间,学生课堂上反映特“好”,以为学生都能掌握到位。在次日课堂练习抽查中,却发现还有多数不能完全掌握。带着教学上的困惑,走进学生中了解,追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过程。却发现,学生对时间早晚认识存在误区,认为数值越小越早;对经线知识的淡忘;未能将经线和数轴的类比,缺乏知识迁移的能力。根据上述调查,及时调整教学设计,举实例区分同一地点和不同地点早晚的表现;回顾经线的知识,将知识迁移,数轴类比经线;采用数轴法求解。从中体会到,作为教师,不仅要关注教学任务的完成,更要关注学生是如何对知识进行理解,关注学生在理解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积极探求解决办法,及时调整教学步骤,从而优化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6 对学生记忆知识的反思

在讲《气候的类型》一节课时,为了便于学生掌握气候类型的分布,在多媒体上展示北半球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结合图中的纬度和海陆位置,指出不同气候类型对应的分布。在实际做题过程中学生却不能很好的应用,问其原因,却告知出现数字较多不能记住。对此,引入记忆方法中的数字编码记忆法来帮助学生突破记忆数字的烦恼。由此带来的感触,作为教师,在关注知识讲解的同时,要告诉学生如何去记忆,特别是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地向学生传授记忆术,有效提高学生的记忆效果,利于教学质量的最终提高。

总之,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作为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始终要坚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的表现来审视自己的课堂。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自我反思,提高课堂教学能力,构建有效地理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殷春庆.走出误区,革新理念,大胆探索[J].地理教育,2008(1):30.

[2]庄晓蓉.注重教学反思,促进教师自身成长[J].地理教育,2003(5):16-17.

高一地理课程改革的教学反思 篇12

1.教材分析

《月球》是高中地理第一篇“宇宙与地球”的第二个专题,在本单元中居于承上启下的位置。这里把月球放在地球之前,“谈天”是为了更好地“说地”。所以,在了解了宇宙中的主要天体之后,对地球的伙伴——月球进行全面学习很有必要,其为学生学习“地球的运动”奠定了空间思维基础。

2.学情分析

月亮是学生比较熟悉的自然现象,我国古代的神话故事中有很多关于月亮的传说,学生从小就对月亮有一种特殊的向往和神秘感。月相变化是一个抽象的时空概念,由于初中地理教材中没有进行系统的“月球、月相”教学,造成学生的知识基础较薄弱,而月相变化规律的获取是需要一定的实践体会和分析归纳的。虽然高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相对于月球这-专题内容,他们的学习能力和态度会存在较大的个性差异。因此,要充分发掘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问题提出]

任何自然地理现象都是发生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背景下的,也就是说,任何“地理原理”都有其所适用的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月相的变化规律也是如此。经调查,班上80%的学生已经能初步掌握月相的周期性变化,但仍有约一半学生困惑于月相和太阳、地球、月球的空间位置关系。那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时空观呢?这将成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高一学生正处于抽象思维能力快速发展的阶段,教师应抓住机会,通过活动观察法、读图法、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将抽象的地理知识形象化,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到教学中来,不断训练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努力使月相的时空变化原理内化为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知识体系。

[教学设计]

(一)嫦娥奔月话月球——月球的基本特征

1.古诗设疑。教师课堂引入:在中国古代的神话故事中,“嫦娥奔月”是家喻户晓的。但嫦娥奔月后的情境会是怎样呢?嫦娥后悔了。唐代大诗人李商隐有诗为证: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那么,她为什么会后悔呢?

2.学生解疑。学生自学月球概况,教师引导学生从月球的形成、环境和月面特征等方面来回答。

3.教师补疑。月球因体积质量小,留不住气体,昼夜温差大,导致环形山与月坑密布。如果此时我们在月球上上课,会是什么样的情境呢?

4.录像释疑。月球的表面环境和运动特征。

(1)情境创设:在观看“阿波罗”号登月录像片段后提出问题:在刚才的录像中有一个科学性错误,同学们发现了吗?

(2)学生合作讨论,得出结论:在月球上是看不到地球升起和降落的,原因是月球的同步自转。

(3)教师提出问题:月球的同步自转会给地球上的人观察月球造成什么影响?同时进行“月球同步自转和公转”Flash演示。

(4)学生得出结论:地球上的人永远只能见到月球的正面。

(二)月有阴晴圆缺一月相的变化

引言:“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月有阴晴圆缺”?月相如何周期性变化?月相与农历有什么关系?

1.讲述:月相,月亮圆缺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月相变化的原因是由于日、地、月的运动,造成三者的相对位置不断变化。

2.多媒体动态演示:教师演示月相的Flash,并在演示过程中进行三大问题的讲解。教师以新月为例启发学生得出结论,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举一反三,学会分析其他月相的情况。

3.学生归纳:月相成因(重点了解新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四个月相的位置、月面形状及具体成因)。

4.Flash动画演示:月相周期与公转周期的不同,让学生理解朔望月和恒星月的不同。

5.拓展应用:我们根据月相的变化周期朔望月制定了阴历,那我国传统的农历和阴历有什么区别?

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历法的由来,认识到我国古人的伟大智慧,从而建立起民族自豪感。

(三)明月几时有——月相的变化规律

导言:明月几时有,把图问自己。

1.月相变化规律

(1)分组展示:按照学生的组别,分别展示他们在前一段时间对傍晚时分月相的观察记录表,并作简单说明。

设计意图:整个过程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感觉到地理其实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这符合上海二期课改“关注贴近学生生活的地理”这一课程理念。

(2)师生互动(略)。

设计意图:在学生进行月相观察的基础上,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通过感知同一时间月相在空中方位的变化,以帮助学生获得月相形态及位置随时间推移而变化的第一手感性材料。

2.师生探究

教师:黄昏月相变化图所反映的月相变化规律是什么?(答案:农历上半月,月亮从朔到望,黄昏时呈现的位置逐日向东推移。)

教师:地球每24小时自转一周,每小时自转15°,月球与其他天体一样,由于地球自转所产生的视运动也是每小时自转15°,不过方向与地球自转的相反,为自东向西。那么,上弦月什么时候会在西方落下?(答案:约子夜时分。)

教师:满月什么时候会出现在正南天空?(答案:约子夜时分。)

教师:黎明月相变化图所反映的是什么时候的月相变化规律?(答案:农历下半月,月亮从望到朔,即由圆到缺,黎明时呈现的位置同样逐日向东推移。)

教师:根据月球的视运动原理,半夜时下弦月在天空的什么位置?(答案:从东方升起,因黎明时下弦月位于天空的正南方,6小时前下弦月的位置应向东推移约90°的角距离,即位于东方地平线上)。

教师:能否归纳出子夜的月相变化规律?(此问对学生而言有难度。)

3.研究性学习:用“月相成因图”演示黄昏、黎明及子夜时的月相变化。

教师辅导:引导学生探究“月相成因图”和“黄昏、黎明月相变化图”之间的内在联系。在这里,教师可适当提醒学生注意“月相成因图”中地球周围的地方时变化,尤其是“昏”“晨”两字的潜在价值。

教师演示:“黄昏时月相变化及其位置图”的内容,其实就是观测者站在“月相成因图”的地球昏线处向上所看到的天空中月相变化的情景。

学生演示1:用“月相成因图”演示黎明的月相变化。(站在晨线处,即把“月相成因图”颠倒过来看,向上所看到的天空中各月相的位置、形状及移动规律,也就是“黎明时月相变化及其位置图”所体现的内容。)

学生演示2:用“月相成因图”演示出子夜的月相变化(原理同上)。

教师补充:至于正午时也是有月相变化的,只不过淹没于强烈的太阳光中而已。所以,“月相成因图”不仅能反映月相形成的原理,同时还能模拟出任何时刻地球上观测者所能观测到的月相变化情境。

4.师生归纳:在教师的分析讲解下,学生自行完成月相变化规律表格的填写。

设计意图:在探讨月相变化的同时,进行月相位置、升落时间变化的进一步研究,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既能巩固月相变化规律的知识点,又能更全面了解月相时空变化规律,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5.验证月相观察成果

教师选择一份有错误的观察记录表,用实物投影仪或PPT展示。学生对照各自小组的记录,阐述观点,讨论存在问题,并作修改。

设计意图:真知来自实践,实践又回到理论中受之检验。通过课前准备与课堂教学整合,这一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主动探究归纳的能力。

(四)月相知识的拓展应用——月相断案

林肯担任律师时,曾为一杀人嫌疑犯辩护。该嫌疑犯被证人指证,曾在案发现场被证人看清楚了嫌疑人的面孔。当时是一个上弦月的晚上子夜时分,证人是从案发现场——草垛东侧往西看到嫌疑人的。林肯是如何辩护而胜诉的?请你代林肯设计辩护词。

(五)结束语

本课从嫦娥奔月的美好幻想到人类登月梦想的实现,使我们认识到月球对地球地理环境及人类生产生活所产生的巨大影响。通过对月相成因规律的学习,使我们认识到:明月几时有,把图问自己;月有阴晴圆缺,此事永难全。月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地球人类的进步与发展,更期待大家为我国的“嫦娥工程”做出更大的贡献。

(六)课堂练习

1.说出下列古诗词中的月相

(1)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上弦月)

(2)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下弦月)

(3)去年元夜日,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枝头,人约黄昏后。(满月)

2.大家来找茬

艺术家在文艺作品中也体现了他们对自然环境的观察,但偶尔也会犯错误。仔细观察以下三幅漫画,找找其中可能存有的地理方面的科学性错误(见右上图)。

(三幅图皆为丰子恺的漫画。其中A图的名称有误,“新月”即朔月,应一点月光也没有,而图中所画的月相为残月;B图的月相形状有误,残月的凸面应朝东;C图基本正确,为满月。)

设计意图:引用古诗词、漫画进行月相练习,可反馈学生对月相变化规律的掌握情况,增强课堂的艺术性,让学生感受到浓郁的人文气息,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评价质疑等地理思维能力。

[自我反思]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不仅要重视教师的“教”,更要关注学生的“学”。课前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除需要钻研教材教法外,更要注重对学生“学”法的研究。教师要认真研究学生的知识、技能储备状况,使设计的教与学活动更具针对性与有效性。空间思维能力是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地理思维的时空观其本质是对地理过程的理解与认识。构建地理思维时空观不仅要让初学者意识到地球不仅是由地理事件、地理现象组成的,而且还是在不断演化发展的。本课中月亮的东升西落、月相的圆缺变化等地理现象,是培养学生地理思维时空观的较好素材。为此,在教学中,我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学案,让学生通过对月亮的观察活动,亲身体验学习月相的过程,为学生探究月相变化规律及其成因奠定了基础,有效地将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落到实处。

[专家点评]

在《月球》一课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如读古诗辨月相、欣赏漫画主动找茬等,通过创设情境给予体验,在培养学生的地理审美兴趣和激发地理学习兴趣的同时,努力引导学生从生活和学习中去发现地理问题,引导他们反思,学会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的方法,培养地理思维品质。

本课在教学方法上通过运用执教者探索的“创造思维读图法”,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思考、探究,从地理表象的积累到空间观念的形成,再到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结合,使得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创造性思维得到激活。

上一篇:入党积极分子党课心得下一篇:邓小平反腐败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