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课程的教学反思(共16篇)
七年级地理课程的教学反思 篇1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的教学反思
在本节的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种地图,在大脑中首先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顺序思路,机智的调动学生,使整堂课在活跃、有序的氛围中进行,基本实现了预期的设计意图。
1、利用地图充分展示并引导学业生对地图的阅读,使学生的读图技能得到充分的训练,教学目标得到落实。
2、关注学生的学习,构建互动的教学平台。本节课经过教师的引导和交流,通过学生间的合作交流,充分展示了师生间的互动和生生间的互动,从而激发了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学习氛围。
3、注重了学习区域地理方法的指导。本节知识是学生学习区域地理的开端,因此,在与学生共同探究新知识的过程中,我注重了学习区域地理方法的指导,在分析亚洲自然环境特征时,指导学生从地理位置,地形、河流、气候等方面加以分析,并强调这是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同学们今后遇到陌生的区域,都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去学习和分析。
4、在学习方法的延伸和拓展上没有及时的反馈、运用和巩固,如在学习亚洲自然环境中的“地理位置和地形河流后,“,可以把教材第9页的北美洲洲图,让学生依据区域地理的方法来分析北美洲洲的地理位置,从而使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得到深化和巩固。
七年级地理课程的教学反思 篇2
一、关于地理教学理念的反思
初中阶段, 升学压力造成教师和学生习惯于同一种教学模式, 那就是教师讲, 学生被动听的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适用于部分学生而非全部, 多年教学中学生偏科严重, 缺乏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导致很多学生跟不上教师的节奏。 学生很少独立思考, 学习过程就是听取教师的讲解。 因此, 初中阶段的这种教学模式值得我们反思。 当然, 不少教师和专业开展了教学改革, 一些教师的教学理念先进, 但受限于教育制度, 教学创新和改革实施进程缓慢, 因此对于初中地理教学来说, 教学理念的更新是必然, 这一结果的实现则依赖于教育制度的彻底改革, 弱化中高考制度, 并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才能从根本上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关于地理教学过程的反思
地理教学过程分为设计过程和教学过程。 首先, 在设计上初中阶段的地理教材和教学内容上均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 教学设计应得到教师的重视, 而现今教师往往过于依赖教材, 缺乏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其次,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 由于缺乏既定的教学方针, 导致教学针对性不强。 地理教师应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 明确教学重难点。 将教学反思的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 初中地理在教学反思的基础上提出探究式教学、情景模拟式教学, 但均影响较小。 地理教学过程依然体现教师主体地位, 学生对于地理的独特理解很难被教师认可。 地理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认识自然、认知世界的过程。 学生刚刚接触地理, 如何构建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成为地理教学反思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三、关于教学行为的反思
地理教学中, 学生与教师之间相辅相成, 教师的教与学生之间的学是一个相互过程的两方面, 教师对学生要形成积极的影响,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这就要求教师不仅注重教学技能, 更注重言行举止和自身修为。 值得欣慰的是, 现在教师的综合素质受到重视, 教师被认为是高尚的职业, 教师的素质在不断提高。 当下学生课外培训严重, 一些教师对于优等生和后进生的态度有差别。 构建教师培训机制值得思考, 初中生之间具有较大差异, 要确保教学之间差异, 实施个性化教学在初中阶段并非是简单的事情, 需要教师付出更多努力, 正确引导学生思想, 恰当安排教学内容。
四、关于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的思考
教学方法的改革始终是初中地理重点研究的问题, 教学方法影响教学质量。 应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将适应学生需求的教学方法引入课堂中, 如多媒体教学的优越性已经得到证明, 教师可以适当采用这种教学方法。 只有多样性的教学方法才能激发学生对于地理的兴趣。教师还应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不断研究新的教学方法。针对教学评价, 教师要致力于探索全方位的评价方法, 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 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对学生进行分析, 获得学生对教学的反馈信息, 从而实现对学生的全面分析。 教师的任务不仅是传授知识, 还要教给学生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 地理与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使这门学科受到学生欢迎, 但如何将其与生活联系在一起, 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值得地理教师反思。 初中阶段毕竟不同于大学阶段, 学生的思维尚未完全形成, 因此在多样化教学实施时, 还应注重学生能力, 选择一些能够被学生接受的案例, 并且对学生作出客观评价, 善于发现学生在某方面的能力, 对其加以鼓励, 从而促进其积极性的提高。按照新课标的要求, 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过程和方法及价值观、情感态度等, 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 还要用最直接的反馈方式, 也就是通过课堂练习及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学习效果, 使教学评价对地理课堂教学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五、结语
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都有所体现, 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对于日后学生素质的提高和职业能力的体现都具有积极意义。 初中阶段, 地理课程的受重视程度并不高, 同时多年的传统教学造成地理教学方法单一, 学生主观能动性差, 学习效率低下。 初中地理教学的多个方面都值得我们反思, 学生的思维、情绪对教学就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教师作为教学主体之一, 应发挥积极作用, 更新自身观念, 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在初中阶段, 选择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 注重教学目标的实现。 初中教育阶段的地理课改难度大、 任务重, 地理教师要不断强化教学反思, 从中发现新的教学方法, 使教学更加生动化、直观化。
摘要:新课程理念下, 传统的初中地理教学值得反思。要求对初中阶段的教学环节乃至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 强化教师的自我意识, 从更深层次对教学进行调整。地理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只有更新教学理念才能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无论是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还是教学设计, 都值得初中地理教师思考。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初中地理,教学反思
参考文献
[1]狄佳云.中学地理教学反思研究综述[J].科教导刊 (中旬刊) , 2012 (01) .
[2]于清江.教学反思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考试周刊, 2015 (31) .
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 篇3
我于2005年工作至今,从事初中地理教学工作已有10年有余。虽然教学经历说短不短,说长也不长,但自己有得有失,感受颇多,期间也在不断地自我总结,以期达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以下是自己就近年来七年级地理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些总结:
一、重视学生对地理学习兴趣的培养
七年级地理所学的内容在学业水平考试中所占的分值大约为40%左右。就所学内容来看,可以分为三大部分:一是地球和地图,其中涵盖了地图的要素、经线纬线和经度纬度、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二是初一上册所介绍的世界地理部分,包括世界的海陆分布、世界的居民和世界的气候;三是初一下册的世界主要的大洲、国家和地区。内容看似不多,但其实初一所学的知识是整个初中地理课程最重要也是最难的,例如:经纬网和气候类型图的识读、时区的划分和计算、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等。这些知识的学习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空间思维能力,学起来难度较大。所以许多同学在刚开始接触地理的时候就很容易被这些难点所“打倒”,以至于对地理课的学习产生畏惧感,从而影响到他们今后的学习。所以如何攻克这些“拦路虎”, 培养学生对地理课的学习产生兴趣,同时把这些枯燥和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对于我们广大教师来说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只有对所学内容产生了兴趣,才会把学习由被动变主动,更加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也只有这样,才能学好所学知识。回顾我这些年来的做法,我从一开始就格外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我紧扣教材,从学生身边的实际例子出发,引导他们对这些实例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例如:初一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列举了很多事例来说明地理和我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在介绍了教材中的事例后,我还举了很多与我们腾冲当地密切相关的例子来引导学生分析:腾冲农村的屋顶是什么形状的,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腾冲人比较喜欢吃饵丝,而不是馒头呢?北方人为什么却又比较喜欢吃馒头呢……通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不仅能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思考。同时也能简化难点,使他们能对地理知识、原理和规律理解得更加透彻。
二、通过地理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中各个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以及人地关系之间的一门学科。我们人类生活在地球上,时时刻刻在影响和改变着地理环境,同时,我们也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由于地理学特殊的研究对象,决定了学习地理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认识和了解地球,顺应自然规律,达到人地关系的和谐统一,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七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较小,许多生活知识和技能相对缺乏,对于生活中一些经常用到的技能更是知之甚少。如:对我市的东南西北方向毫无方向感、许多学生出门不会使用地图、在野外不知道如何定向等等。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当重视这些地理技能的培养,这样做不仅帮助他们学到了地理知识,还可以帮助他们解决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提高了实际生活能力。
三、引导学生勤思、好问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强大的动力,初一的孩子对于世界的认识有太多太多的问号,对于他们那些看似无稽之谈的问题,我们老师不应当打压。相反更多的应该是给予鼓励和肯定。都说计划没有变化快,的确如此,很多时候在我的课堂上,学生经常会问一些奇思怪想的问题让我觉得措手不及,尽管有些问题与我们所讲内容关系不大,甚至不相干。但對于他们的这些好奇心我们老师不应该因为学生提出的问题“无理”、“可笑”或是老师一时无法回答而置之不理,甚至批评他们是在“无理取闹”。相反,此时我们应当顺应学生的心理,发挥他们思维活跃、敢想、敢问的特点,积极引导他们对所提问题加以分析和探究。例如:在初一上册学习世界的人口分布时,我让学生观察世界人口分布图后,学生不难总结出世界有四大人口稠密区:东亚、南亚、西欧和南北美洲东部。然后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这些地区人口稠密,很多学生都能从图中看出这些地区大多地处沿海交通便利的地区。此时,有个男生问我:老师为什么澳大利亚西部同样临近海洋,但那里却人口稀少呢?对于这个问题,我没有因为涉及到高中知识而回避它。相反,我让学生再看地图,问:澳大利亚被哪一条特殊纬线经过?学生答:南回归线。它的中西部地区地表以什么为主?学生结合世界地形图可得出:沙漠。在此基础上,我给学生讲述:因为澳大利亚中部被南回归线穿过,受副热带高压的影响,终年盛行下沉气流,降水稀少,所以中西部地区以沙漠为主。尽管中西部靠近海洋,但该地区由于终年高温少雨,因此人口稀少。通过这样的讲述,虽然学生不大理解什么是副高,但他们至少知道了沿海地区并不一定都是人口稠密区。同时为他们更加全面、正确的学习地理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课堂交给学生
在落实新课标理念的过程中,我们教师应当避免采用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式。取而代之的是应该把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更好的结合起来,这样既发挥了以老师的主导,又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现在的学生都是00后,他们获取知识的渠道非常多,接受和理解知识的能力也比我们那个时代要强很多,因此,作为“引路者”的老师们不能小看他们的这些能力,而且还要帮助他们把这些能力进一步提高。在教学过程中,对于重难点我们适当讲解即可,更多的问题可以交给他们去自学探究或是分组讨论完成。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还培养了他们动手、动脑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
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 篇4
一、地理复习时存在的问题
1、复习课事无巨细,练习题也多为陈题,无新意,课堂教学针对性不强,复习效率不高。
2、教法单
一、手段陈旧、容量小。
3、局限于教材和预设练习、拓展不够。
4、地图语言使用太少。
二、考试中出现的问题。由于复习时存在了一系列的问题,故考试时则暴露了更多的问题。
1、碰到一些新题学生束手无策。回答是五花八门。
2、容量大,学生只觉有做题时间,无更正检查时间。一方面学生基础弱,学习时没有全面掌握所学知识,另一方面说明学生未受这方面的锻炼。
3、回答问题答不到点子上,并且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4、对一些专题方面的问题掌握不牢固,缺乏练习。
三、教学过程中的有效策略
1、课前抽查,查找问题,找准切入点。
要增加教学的针对性,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认真研究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加强集体备课,研究每一节课的地理主干知识和考点内容,针对主干内容和考点内容设置情景,找准重难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延缓判断,留给学生自己思维的时间和空间。
课堂教学中要留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陈述自己的思维方法,不断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在交流讨论时让学生自主交流,少讲解甚至不讲解,给学生思维的空间。
3、开放地理课堂。
七年级地理上教学反思 篇5
七年级地理上教学反思
本周工作主要是迎接督导检查工作,老师们都在忙着备课、上课、处理作业等。办公室人员都忙着整理档案、上课、备课,的确是感到了紧张感。可是面对如此多的档案和紧张的上课。老师们的确要调节好自己。看到他们都忙到深夜,忘我的工作者,让我感到了老师们的无私奉献的精神。为了学校的.工作老师们都确确实实投入到工作当中去了,学校工作的确是繁琐的工作,只有肯干、愿干、努力地干。然后再让学生肯学、愿学、努力地学。这样杨坡中学的成绩很快就会蒸蒸日上,不久将会走上全县的前列。
目前的现状,老师们大多数都投入到了工作之中,无论课上课下,每位老师都达到了忘我的境界,白天除了上好课外,课下却都趴在电脑桌前批改作业、查阅资料。每位老师都改变了以前的懒散的状态,把自己踏踏实实的奉献到了教育事业上了。可谓称的上是“蜡烛”、是“春蚕”、是“园丁”这些荣誉称号。可谓杨坡中学的老师的思想觉悟的确提高了一个档次。老师们的干劲也提高了很大一个台阶。老师们的自觉性也是不言而喻。老师们的怨言也就自惭形秽。老师们的牢骚也就销声匿迹。总之,老师们的素质高了,老师们的水平高了,老师们的言论高了,老师们的形象高大了.....。
七年级地理课程的教学反思 篇6
首先,整体上说一下自己这一堂课的情况。这堂课整体来说思路比较清晰,但是教学目标与课标有些偏离,究其原因是没有很好的解读课标也没有很好的研究教学参考导致的。在教学基本功上感觉自己还是语言上欠缺很多,语调太平淡,一节课始终是一种语调听不出重点,板书还是不好第一字不好,第二不整洁,第三内容不成体系。与学生的互动过程中,特别是学生上台指图时,只关注了指图的学生,这时忽视了台下的同学,使得出现台上台下学生联系不起来,互动效果不好。
其次,具体来说一下讲课过程中的问题。导入部分,采用景观图片导入较好,但是导入的太陡了,如果在同学们说出是气候不同导致的这些地方景观不同后加上这样一句话:为什么世界上不同地方气候有这么大的差异呢?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学习一下第四节《世界的气候》。
导进来就比较好。接下来是“自主学习”环节,学习自学课本图3—22完成大屏幕上列出的要求,第一个问题是描述气候关注的时间是多长?学生找出是一年,接下来我让学生比较了天气与气候,然后又返回来讲的气候的两个要素,这个环节顺序安排的不好,感觉把描述气候的时间与两个要素分开了,要先了解了气候之后再对天气与气候作对比比较好。
接下来是回顾世界气温和降水分布规律。这个环节是让学生到讲台前指图来说的,学生指图说完后都是我对他们进行的评价他们说的不完整时也是我来补充的,这样感觉台上台下有些脱节,如果让台下的同学对台上同学的回答做个补充或评价的话,这样互动效果就会显现出来。由气温和降水差异过渡到气候的差异这个过渡还可以。接下来先让学生读图3。23找出世界气候类型种类,这个地方的指导读图方法比较到位。
接下来先回顾以前知识温度带名称范围也是让学生上台指图来说,让学生指图主要是为了突出地理学科中图的重要性。下面的环节是让学生分别找出位于热带、温带和寒带的气候类型,首先我来示范如何找,指导他们如何读图,下面就由他们自己找出,然后同学交流,最后再由学生上台分别指图说出。在学生指图时往往指的是点而不是范围,而我忽视了这一点没有对学生的指图进行纠正。在这一环节中,对分布在每一温度带内的气候类型的具体分布位置没有进行更详细的讲解。
接下来具体介绍了热带的四种气候类型,我先给学生从分布与特征两个方面讲解了热带雨林气候,然后观看这种气候类型的景观图片加深印象。主要是教给学生分析气候类型的方法,便于下面学生自己分析另外三种气候类型。在这里,学生第一次接触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结合在一起的图,先要介绍如何读这种类型的图。接下来就是小组合作环节,让学生对另外三种气候类型从分布与特征进行分析。最后再找学生上台指图给大家分析,我在一旁指导纠正,这个环节台上与台下也有些脱节。
还有热带草原气候和季风气候特征这两者处理的不好,如果把两者做个比较,把两者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同时呈现出来让学生观察,效果会比较好。
接下来是对四种气候类型进行的总结,先通过动画观看总体的分布,然后再做练习对四种类型的特征进行巩固,最后对整节课内容回顾总结。由于时间把握的不好,最后的练习用的时间较短。
七年级地理课程的教学反思 篇7
一、地理教学现状与困惑
1. 关于教学内容方面。
(1)根据中学生对地理基础教育内容的兴趣调查,结果显示:
现行教材中删去了很多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而增加了很多枯燥的知识。例如,现行教材中几乎没有关于各地风土人情、名胜古迹、珍禽异兽、名山大川、江河湖泊等方面的内容。而大篇幅地讲述学生不感兴趣的内容:板块、地震、季风、南北气候差异、工农业等经济地理分布等方面的内容,显得枯燥、单调、乏味。从知识体系来看,更是严谨有余,而活泼不足。事实上,很少有学生会在今后从事专门的地理研究工作,所以只需简单地知道地形、地貌、风土人情,以便今后工作需要就行了。
(2)有关学习内容的难度方面。据《普通中学新课程实验检测报告》显示,承认地理不容易学的学生比例高达45.6%,在九门学科中排在物理(56.9%)后而位居第二。笔者认为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教学内容。现行教材中专业性太强,术语繁多,晦涩难懂,有的内容过于简短,许多知识点都是蜻蜓点水,问而不答,使学生感到很茫然。例如,七年级下册(人教版)P60活动题,欧洲西部工业中心多,分布密集,题目要求学生说出本区的工业在哪些国家的哪个方位,而教材中既没有出现那些国家,也没有出现工业区,无疑就增加了教学的难度。
(3)专业性、综合性太强。地球地图部分的知识,历来被有关人士认为是地理的基础和灵魂,然而恰恰是学生最头痛的部分,专有名词、概念繁多,而且变化多端。例如,经纬线、回归线、地轴、赤道、阳光直射、斜射、极昼极夜现象,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季变化等问题,诸如此类,不说十几岁的学生,就是很多教师也难以理出清晰的头绪。翻翻现行的地理教材,过多的专业知识,再加上最新科技成果,如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的应用及发展等,更加剧了学生的畏难情绪。
2. 探究活动的开展,增加了学生的负担。
新课程提倡探究式学习,探究活动是新课程的一大亮点,许多教学内容都要通过活动来完成,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同时,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尝试,充分展示自我。但教学中的以下现象必须引起注意: (1) 活动过多,一节课很难完成,由此出现了地理教学任务重、课时不足的现象。 (2) 片面追求课堂气氛,课堂热闹却效果不佳,学生讨论走过场,活动表演化、游戏化、儿童化,不能静下心来研读文本。 (3) 所提问题深度不够,在小组中讨论一些毫无价值的问题,大大降低了地理知识的智力价值。 (4) 讨论时间短,还未进入合作学习的状态就结束了,合作学习有形无实。 (5) 有的活动还要求学生课外去搜集材料,实际上他们在校时间都安排得很满,能自主支配的时间较少,根本无法完成课外活动的任务。
3. 学生评价机制。
新课程提倡对学生多加表扬和鼓励, 在一些公开课上就看到这样的现象, 不管学生回答得对与错或者是否到位, 都是“很好、你真棒、你真聪明、鼓掌”等词语, 而对问题的解决未置可否。由此, 导致了地理教学虚假繁荣现象。近年来, 考试的内容由基础知识上升到基本技能, 主要考察学生的读图、分析、综合能力, 这其实已远远超出了学生的实际能力。调查发现, 在地理测试中, 成绩及格的人数往往较少, 这说明基本技能方面的知识还是很难的, 不能以成年人的思维和知识面来衡量他们。学科成绩的教学评价是帮助学生认识自我的方法之一, 是促使其前进的动力, 能帮助他们认识这段时间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状态。而考试成绩的不理想, 则会直接挫伤其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地理教学的反思与建议
1. 还地理学科以鲜活、生动的原貌。
地理本来是鲜活、生动的学科,包含了动物、植物、各地的名优特产、珍禽异兽、风土人情、祖国的名山大川、江河湖泊等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方面的内容。《地理教育国际宪章》中提出:“地理在各个不同级别的教育中都可以成为有活力、有作用和有兴趣的科目,并有助于终身欣赏和认识这个世界。”因此,作为基础学科重要组成部分的地理学科,在激发学生兴趣、爱国主义情感,拓展学生的视野,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等方面都责无旁贷。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大量增加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做到图文并茂,通俗易懂,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和增加地理学习的实用性。
2. 呼吁改变地理知识体系,有取舍地进行教学。
应该降低初中地理的学习难度,淡化其综合性、专业性、大而全的知识结构。要还其常识学科的地位,引导学生理解、掌握重点知识,而一些常识让他们记记背背、一些太过专业、综合的东西则只需知道、了解就行了。近年来,在一些才艺表演、节目主持人大赛中,不是有许多人连一些简单的地理知识问题都不能回答吗?可见,过于大而全的知识结构反而会让学生无所适从,最终完全放弃,一无所得。
3. 改革考核标准,降低考核难度。
在考试中,应多考查基础知识,少考查基本技能方面的知识,让80%甚至90%以上的同学及格,甚至允许部分同学考满分,而不能以成人的认知水平和思维来看待学生。有的试卷命题看起来很简单,但需要掌握很专业的综合地理知识,所以造成大面积的学生无法及格。再者,教材中的选修内容、阅读材料中的知识,一般来说,就不应该作为考查的对象。实践证明,若学生老是考不及格,就会严重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之丧失学习动力,产生畏难情绪,以至于到高中就不愿再学地理了。
总之,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在许多方面确实给教育教学带来了新鲜的感觉,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等方面都做得比较好,但是,近年来很多学生失去了对地理学习的兴趣也是不争的事实,学生、家长都认为地理难学。事实上,地理教学中已屡次出现大面积不及格的现象,这些问题是严峻的,应该引起主管部门的关注,且必须在短时间内加以改进,否则,整个地理教学质量都会受到影响。
参考文献
[1]梅桃源.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 篇8
一、立足农村学生学习局限,拓展知识面,激发学习兴趣
由于地处偏远山区,信息来源单一,网络覆盖较差,多数学生缺乏对地理的感性认识,因此提高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就成了教学中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为此,笔者对学生进行了调研,充分了解学生的意愿和需求,在此基础上,最大限度利用实际条件展开教学:
(1)开学预备周,在多媒体教室放映科教电影《地球家园面临的危机》,这部电影由英国的BBC电视台组织拍摄,多位有关地理学科的科学家对地球现在所面临的种种危机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由于是英文版,笔者与朋友合作翻译校对完成了字幕。放映后,组织学生就自己所感兴趣或者有一定了解的专题写作,藉此充分了解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异和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教学工作做了初步的准备。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极大的调动起来。
(2)正式教学阶段,我针对教材的单元设置,分为大的专题,如天气和大气运动、海洋和陆地的运动形式等等,充分利用央视十频道的《探索发现》、《百科探秘》等科教栏目的影视资源,根据初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能力,选取和教材密切相关的片段整合,进行专题教学。
根据学生反馈和学习检测,笔者发现,平行班学生学习兴趣较高,有效的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和地理学科的信息量,另外进行专题教学,加强和学生的学科专题意识,一则使学生有了直观的知识结构,二则引导学生进行了充分的复习,这种由分散的知识点组合形成知识结构,通过笔者引导,将内化为学生的学习方法。
二、改变传统的文字学案,努力构建以视频为主、图片为辅的学案
自从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以来,慢慢陷入一种误区和怪圈,教师的课件越来越华丽,文字内容越来越多,甚至形成教师怕放映不完,学生怕抄不完的恶性循环。更有甚者部分教师图省事,“热衷”在多媒体教室上课,一节课下来,话没有几句,埋头于电脑桌下,学生几乎看不到教师的体态语言,有的时候课件一放,就让学生一抄了事。针对多媒体教学存在的实际问题,经笔者探索,形成一些初步对策:
(1)根据心理学和认识学理论,人对图片和视频接触最为敏感,记忆最为深刻。在教学中,要充分认识这个规律。笔者据此,结合教学内容,努力构建以视频和图片为主要内容的课件,例如《地球的公转》一课,分为:公转的方向、公转的周期、五带的划分、太阳直射点的季节变化四个小栏目,笔者对每一个小栏目采用了一个视频加四张图片的组合制作了本课课件,对于太阳直射点季节变化这个难点,笔者格外准备了包括什么叫直射点、南北回归线和赤道、直射点季节运动的轨迹三个子栏目的视频设计和图片展示,同时附加两个拓展知识面的小知识:地球运动的近日点和远日点、地球大气二氧化碳含量与地球公转的关系。文字大幅压缩,除了一个必须的归纳表格,全部字数仅仅三十余字。
(2)教学中根治课件制作过于花俏,以及以放代讲的“多媒体教学综合症”。根据教学观察,有的教师课件制作水平较高,但是课件穿插了太多的卡通动画,本来卡通动画只需在导学部分应用,能调动课堂气氛即可,却一再使用,使得学生被和教学关联性不强的卡通动画干扰,极大的分散了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据此,笔者制作课件本着朴素明快的原则,对视频和图片是反复推敲,充分保证引用资料与教学的密切度。
此外,在进行多媒体教学时,注重体态语言和教学口语表达,杜绝以放代讲,使学生与笔者能够形成有效的双向互动——人人互动,而不是“人机互动”,使学生能够通过教师的体态语言和教学口语表达将注意力放在学习内容上。
三、优化习题设置,紧跟中考命题思想,摒弃题海战术
农村教育有两个“极端现象”:其一是教育基础普遍薄弱,其二教学力量不均衡导致的教学质量两极分化。有鉴于这个客观因素,笔者在进行教学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划分为三个层次,在习题练习上有不同程度的倾斜。
(1)将题目仔细分析难易程度,划分为基础题、提高题和综合题,大胆的.跳出习题册的拘泥,重视自主命题和交流命题,根据中考的命题动态进行试题研究,同时利用互联网优势进行交流命题,借鉴吸收其他教师的命题经验和成果,将这些习题应用在教学训练过程中。
(2)对学生进行习题练习“标准化作业”教育,具体而言,就是根据教学、练习、讲评的各环节的需要,制定出“答题五步骤”,让学生再做练习时,按照五步骤依次完成,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第一步阅读题干,找出关键词语”可有效防止学生看错题目和漏题现象;“第二步阅读题支,作答并说明理由或解答过程”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细节意识和对课本知识点分布的熟稔程度,同时有助于教师分析学生的思路偏差以作为讲评的依据,例如在批改中,发现学生在比例尺换算和错别字等方面的问题,在讲评中有的放矢,极大的节约了教学课时,减轻了笔者与学生的负担。使节余下来的时间充分地用在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地理课外知识的拓展上面。
四、教学工作不足之处和自我反思
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5 篇9
这节课是按照原先的思路进行的。
与原先的构想差别不大。
教学效果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教法的成功之处:
较好地运用演示文稿辅助教学,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情境设置拓宽了学生的思路。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口动手的实践能力。
存在问题:
由于在季风气候成因、特点一目学生讨论思考时间过多。
导致后段时间过紧,有个别反馈习题没有做,只好留作学生课下思考。
学法指导方面:
在学生归纳,思维训练给予了较好地指导,使学生思考有依据,讨论有方向,不致于出现较大偏差。
二、问题反思:
这节课存在个别失误与不足:
1.东亚季风的类型分为冬、夏季风两类,冬季风可分为西北、东北季风,夏季风又可分为东南、西南季风。回答冬季风时对于具体地点可用西北风或东北风代替,这一点没有讲透。
2.东亚冬季盛行偏北风,但偏北风并不是从冬季开始的,在这方面用词不够严谨。
另外,这节课有意识地加强了学生创造开放性思维的培养,但仍有待于今后的训练才能深化和提高。
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也有待于加强培养。
三、教学重建: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我有如下感悟:
1、 教学方式需进一步改变;
2、 教师要少讲,精讲,但讲解一定要到位,要给学生更多的时间;
3、 让学生处在身临其境的情境中更能激活他们的思路,更能使他们积极投入;
4、 复习课更要加大容量,加大深度和宽度;
5、 平时要关心时事,并从地理的角度解释;
七年级地理课程的教学反思 篇10
1.知识与技能:识别常见天气符号, 读懂卫星云图, 初步学会预报天气;了解天气、气候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能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学会安排不同天气下的户外活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日常生活情境的设计和师生的互动, 学生学会体验地理在生活中的作用, 了解地理的功能与价值所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地理的功能与价值的了解, 激起对地理的兴趣;通过对天气及空气质量的了解, 树立环保意识, 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识别常见天气符号, 读懂卫星云图, 初步学会预报天气。
难点:正确区分“天气”与“气候”两个术语。
三、设计理念
本节课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贴近生活实际是上好本节课的关键。课堂开头即设计情境, 通过CAI课件直切主题, 以生活事例激发兴趣, 启发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落实教学目标, 同时体现他们的主体作用, 实现“在学习中游戏, 在游戏中学习”的课堂新境界和“以学生活动为主, 教师讲述为辅, 学生活动在前, 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教学新原则。根据本人授课的实际需要, 将教材顺序作了小幅调整。
四、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昨天, 郊区一中七年级一班的同学可高兴啦, 因为终于盼到了区气象台的公众开放日, 他们要到气象台去参观学习。早上8点, 他们就在地理老师的带领下, 第一批来到了气象台的接待室。在接待室一面宽大的多媒体屏幕上, 他们看到了这样一段话 (课件演示) :
请说出下面两段话中时间和变化频率的特点, 结合天气和气候的概念以及特点, 推断这两段话描写的是天气还是气候:1.前些天还暖和得如同阳春三月, 昨天清早, 气温骤然变冷, 空中布满了铅色的阴云。中午, 凛冽的寒风刮起来了, 呼呼地刮了整整一个下午。黄昏时分, 风停了, 就下起鹅毛般的大雪来。2.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 像我, 冬天要是不刮风, 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 像我, 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 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老舍《济南的冬天》
大家正看着, 接待员小姐出现了, 她告诉大家, 台长伯伯交代, 要按要求回答好问题之后才能继续参观, 否则原路返回。为了避免一中的同学不能参观, 请同学们一起帮他们解答吧。 (1.时间短, 多变——天气。2.时间长, 稳定——气候。)
一中的同学回答完后很高兴, 谁知接待员小姐又出示了另外的问题 (课件演示) :
※用“天气”与“气候”填空。
1.今天的 () 真好, 晴空万里, 凉风习习。2.我们外出旅行一定要注意 () 的变化, 以免在旅途过程中留下遗憾。3.由于人们长期大量地向大气中排放温室气体, 因此造成全球 () 变暖, 冰川消融, 海平面上升。4.我国海南省的 () 终年炎热, 长夏无冬。5.强冷空气今晚进入广西, 将带来大风降温的 () , 同学们要做好防寒保暖措施。6.南宁市位于广西南部, 地处亚热带, 北回归线以南, 这里一年四季阳光充足, 雨量充沛, () 温和, 夏长冬短, 年平均气温在21.6℃左右。
※判断下列语句描述的是天气还是气候?
1.暴风骤雨2.风和日丽3.四季如春4.阴转多云5.东边日出西边雨6.清明时节雨纷纷7.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8.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没办法, 同学们再帮帮他们吧。 (学生抢答, 互相纠错并说明理由, 教师适时进行表扬)
【承转】接待员小姐的脸上终于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一行人走进了天气会商室, 聆听了气象专家讲解天气信息是如何搜集到这里进行分析、判断, 作出预报结论的。在这里, 他们看到了气象卫星传回的卫星云图。 (演示卫星云图动画)
【讨论回答】同学们应该也经常收看天气预报节目, 没少见过卫星云图, 你能否判断未来两天我区的天气状况?说出你的理由。 (根据学生的回答显示———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 能从太空看到陆地和海洋, 说明天气晴朗;白色表示云雨区, 白色越浓降水量越大。补充指出:春秋季发生在我国北方、西北地区的沙尘天气, 则用黄颜色表示。)
【承转】从会商室出来, 一行人又来到了气象影视中心, 在这里, 广西电视台天气预报栏目的主持人向他们演示了电视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听完介绍, 接待员小姐又给了他们一个惊喜:可以过把当天气预报节目主持人的瘾!条件是除了能读懂卫星云图外, 还必须会识别天气符号, 五分钟内记忆符号最多的前十五位同学将获得机会。我们也来试试吧。 (演示常见天气符号)
(学生把答案写在纸上, 五分钟后检查结果) 跟你们一样, 一中的同学问题最多也出在风矢图, (演示风矢图) 介绍风矢图的表示方法。
(演示反馈练习) 请同学们判断出符号所代表的风向和风级。 (学生抢答, 并互相纠错)
(演示我区主要城市天气预报图) 那十五位同学在大家羡慕的目光中走到录影棚镜头前, 实实在在地过了一把“天气预报”主持人的瘾。让我们也来试一试! (学生模拟活动)
天气和气候对人类生产生活、军事科研等都有着重大的影响, (课件演示:59页漫画) (讨论回答) 下列天气条件下从事这样的活动合适吗?为什么? (只要说得有道理都给予肯定)
【承转】在12121气象信息中心, 大家了解了气象服务信息的发布流程, 也因此知道了通过哪些手段可以了解天气预报, 除了看电视以外, 你知道的还有哪些? (学生举手回答:报纸、电台、电话121查询、手机短信、网络等)
【承转】一行人最后来到了大气环境监测中心, 在这里, 他们知道了大气环境监测的重要意义, 知道了表示空气质量的几个指标。同学们也来看一看, 空气质量级别高低和空气质量状况的好坏与污染指数的关系 (播放课件:59页空气质量日报表)
学生讨论回答 (污染指数相差50就相差一个级别, 空气质量越好, 污染指数越低……)
【活动】分组讨论, 代表发言:生活中有很多造成大气污染的行为, 常见的有哪些?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避免或减轻大气污染? (教师简单总结点评——植树造林、整顿污染企业、提倡使用清洁能源、禁止焚烧农作物秸秆、在学校开设环保课、限制机动车尾气排放……) 课堂小结: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东西?还有什么问题要和大家一起探讨?
五、板书设计: (小结后课件演示)
第四章第一节天气和气候
(一) 气候
(二) 天气预报
1. 卫星云图
2. 天气符号
3. 大气环境监测
六、课件演示巩固练习, 快速抢答
(10个题目略)
七、教学后记
七年级地理下册中考复习教学反思 篇11
2、对于第七章四个国家的内容,学生对一个地区或国家的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产生的影响还不够明确,特别是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
3、对于第八章《东半球其他的国家和地区》这一章的内容较多,复习过程中感到困难的问题是理解一个地区人口、资源、环境不协调带来的问题,这个问题应该放到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这一节中来解决。
4、第九章的复习重点是美国,学生对美国农业带的分布及美国工业的发展状况掌握得不牢固。
5、对于极地地区复习难点是在极地地区如何确定方向。
七年级地理课程的教学反思 篇12
一、本课的成功之处:
1、我感觉本节课的导入部分比较理想。本节课通过“太空旅”图片设问:“加加林为什么说他看到的‘地球’更象‘水球’”引入新课,较好地创设了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
2、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知识与运用知识的能力。在学生观察完“大陆、半岛、岛屿与海洋”的立体图后,展示“世界海陆分布”的平面图,让学生充当小老师进行讲解,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与图象迁移能力。在学习亚洲与欧洲的分界线时,再次让学生判断哪个“海” 其实是“湖泊”,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强化了对地理概念的理解。
3、注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本节课能充分利用地图进行教学活动,通 过师生活动、生生互动,了解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位置、分界线、轮廓、面积和分布特征,形成教学问题场与教学情景场的叠加,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 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注重学法指导。本课教学难点是让学生认识七大洲和四 大洋的位置,我在教学中,先以“亚洲”为参照,引导学生说出与亚洲相邻的大洲和大洋,然后利用“分半球记忆”和“特殊纬线记忆”法,让学生合作交流了解各 大洲和大洋的相对位置,最后,让学生练习“一笔画世界”,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观参与记忆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使这节课的难点迎刃而解。
二、本课不足之处:
1、本节课难度不大,但读图较多,内容丰富,教学容量大,时间略紧,有些学生参与探究的主动性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2、受时间限制,对于部分学生的质疑不敢放开讨论,如“大洲和大洋名称的含义”和“英文解释”,学生显得意犹未尽。
3、纵观这节课,我从设计和讲授力求做到“自主探究”的学习理念。但是一讲起来自己就把自己的角色定位在主角了,课堂上学生自己真正探究的不是很多,而且即使是学生进行的探究和自主学习了,自我感觉也是“蜻蜓点水式”的,教学过程中依然是教师说得多学生亲自体验的不多。看来要做到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自己要做的事情还很多。
三、对今后课堂教学的一些思考
七年级地理课程的教学反思 篇13
一、地理难点突破的原则
1.教育性原则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和教学是密不可分的。难点教学是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的大好机会。因此,地理老师要有意识地将教材内容、学生实际和情感教育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对环境美的感知、 激发其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构建和谐的人地关系,这就是教育性原则。
2.过程性原则[2]
在突破难点时,最精彩之处其实存在于过程中,学生之间思维的碰撞,互相质疑,合作探究,通过“探索—发现” 慢慢展开思维,既能学到知识,又能知道知识产生的过程,这就是过程性原则。
3.反馈调节原则
教学过程中,教师从教与学的活动通过串问串答、习题反馈、学生评价等多种渠道和方法,获取学生在难点突破的学习中的各种反馈信息,适时调整难点的深度、广度和进度,这是反馈调节原则。
4.学生自主性原则
只有自主参与,独立思考,才会使学习真正地发生。所以在难点教学中, 老师应引导每位学生参与到学习中,使学生通过想、议、辩、比的方式,获得知识,还能提出问题。
5.量力性原则[3]
量力性原则是指教学活动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防止发生教学难度低于或高于学生实际程度,教师要恰当地把握教学难度,如果知识的难度或教学方法远远超过学生的接受程度,就会对其造成消极影响。这就要求老师对难点和方法进行调整,以利于学生的发展。
二、地理教学难点突破的策略
教学策略的实施要以任务为导向,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确保学生的成功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类型的知识难点、不同特点的学生,采取符合学科特点和教材因素的突破攻略,使学生学到终身有用的地理知识和方法。
1.调整、整合教材策略
形成难点的主导原因之一,是教材的编排顺序不当,因此在教学中,老师有必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进行教材的调整或整合。七年级上册的第一章内容枯燥, 难度大,离生活实际较远,为了避免学生形成畏难情绪,教师可以先教学其他内容,并将第一章内容分解、渗透,化难为易,展现有趣丰富的地理世界,拓宽视野,等到学生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后再深入学习,这时,学生就不会被挡在有趣的地理课堂之外了。
2.微视频教学策略
地理学科具有空间性和抽象性的特点,很多地理现象无法通过实验和演示进行操作,对此,教师可以通过制作有声有色的微视频,将学习内容具体化、 动态化、趣味化、简单化,通过反复操作,增加综合的感官刺激,从而有利于难点的突破。如绘制气温曲线图、降水量的测量等,让学生反复自主学习,避免老师枯燥的讲解和灌输式教学。
3.任务单“自主-合作”策略
任务单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实际、 已有知识经验,以教材和课标为准,以学生为主体设计的课堂学习任务方案, 在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小组合作中,引导学生化被动为主动。但是任务要设置合理,注重问题探究,避免合作流于形式、表面热闹,教师要将难点内容精心转化为层层递进的过程性的问题或者情境式的问题,避免问题的随意性和虚假繁荣。
4.兴趣激发教学策略
一个好的开场白如同悬念,以生动而富有激情的语言创设情境,可激发兴趣。要使学生保持兴趣,就不能打击学生的自信,对学生的学习要给予多方面的正面评价,即使是批评也要富有幽默感和善意;通过寻找生活中的事物,如可以通过剥橘子、观察西瓜学习经线, 使课堂充满趣味性,且让学生记忆深刻, 有利于难点的突破。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时间、地点,难点都会发生改变,难点的突破策略也需要进行调整。当然,不同的教学策略不能独立使用,在突破一个难点或者一节课上, 都是综合性地使用策略,从而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使学生轻松地完成学习目标。
摘要: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培养能力,这迫使地理老师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学质量的关键是课堂教学效果,本文重点阐述了突破初中地理难点的原则和策略,以期实现有效教学,获得课堂教学的成功。
七年级地理课程的教学反思 篇14
在导入时,通过向学生提出两个问题:同学们观察到的太阳从哪个方向升起,又从哪个方向落下?小时侯你们认为是太阳转还是地球在转?现在呢?然后再通过播放视频“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过程”,轻轻松松地就把地球的两种运动形式展示给了学生。
二、利用类比的方法,引导学生或分析生活实例,或联系生活实际经验,类比分析推理获得地理知识。
比如:针对我们就生活在地球上,地球一直在动,而我们为什么感觉不到的研究,就采用类比的方法——根据坐汽车在很平直的道路上行驶的感觉类比分析得出结论;再如:在地球自转引起的时间差异时,我引入了今年夏天伦敦奥运会时,北京和伦敦观众观看赛事的时间不同,而分析推理得出相关结果。
三、善用多媒体课件,增加直观性。
为更好地上好这堂课,我们对课件进行了精心设计。一是插入了视频和音频文件,加强了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刺激;二是将flash动画插入到课件中,使运动的演示过程更细腻、更生动。如在二分二至图中,地球的公转、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地球自转中从北极、南极上空看方向如何,都以动画的形式播放出来,取得的效果也更好。
四、充分发挥了地球仪的作用
课堂上学生人手一只小地球仪,自已动手演示自转和公转,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为浓厚了;在说明地球自转引起的现象时,我先在大地球仪上沿经线贴一张红色纸条,再沿方向慢慢转动地球仪,让学生分排观察红线转到的位置,并说出是早晨、中午、还是晚上,既直观又形象。
五、充分发挥了小组的合作探究作用
小组合作探究有助于培养学生勤于动手、勇于创新,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概括总结的能力。在本节课中,有很多地方小组合作都运用得非常好。比如,在二分二至图时,分组完成四个节气的填写;在地球公转时,小组成员利用自已的生日讨论地球运转在公转轨迹中的哪个地方?这一天的昼夜长短情况如何?这些活动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巩固。
六、充分利用学生的演示活动来纠错,达到边学习边反馈的效果。
比如在研究完地球公转时,找两名学生分别扮演地球和太阳来演示地球与太阳是怎样运动的,其他学生观察判断他们演示的是否正确,对有错误的地方,再找学生下来演示,一直到演示正确为止。这样,既激活了学生的兴奋点,又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总之,本节课在设计上突出了新课改理念,在实施上也注重运用了新课改的精神实质,而且较好的完成了预计的教学内容,学生反馈的很好,对知识达到理解的程度,并突破了难点,在分组探究实验中,增强了小组合作能力,提高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但仍有一些地方存在不足:
1、各个环节之间的过渡还比较生硬,个别活动没利用好,应该给学生做出相应的讲解让学生理解。
七年级地理课程的教学反思 篇15
一、用导学作业复习坐标系的有关概念和体会平面内的点与坐标的对应关系,用课堂检测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检测;
二、利用坐标系解决生活中确定地理位置的问题(如确定同学家的位置),让学生经历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通过对数学问题的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探究的设计让学生充分感受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的方便,体现了坐标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观察在黑河地图上一个地点的地理位置(即同学们自己的家)是如何表示的,通过这个观察活动,可以让学生看到,用坐标可以清楚地表示地理位置,由此引出建立适当的坐标系表示地理位置的内容,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用坐标可以表示地理位置,这一点学生比较容易理解,难点在于如何建立一个适当的坐标系。我们习惯选取向东、向北分别为x轴、y轴正方向,因此建立坐标系的关键是确定原点的位置,引导学生发现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明显的或大家熟悉的地点为原点,这样能够清楚地表明其他地点的位置。如在探究的学习中,很容易想到以学校为原点建立坐标系。通过探究的学习使学生体会建立坐标系表示地理位置的基本方法,教师教给学生一句话即“以什么为原点,什么为x轴、y正方向,多少为一单位长度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使学生学会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描述建立坐标系的过程;
三、思考一的设计使学生熟练掌握通过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描述地理位置的方法,体会平面直角坐标系的作用,体会如何确定原点能更清楚地描述地理位置。并由不同学生确定不同的坐标系感受约定原点的作用,并体会不同的表示位置的方法;思考二使学生体会约定相同的正方向的重要性,并用此问题使学生思维拓宽,学会从给出的坐标条件复原出符合条件的坐标系的逆向思维方式,并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
初中地理教学七法 篇16
一、重视导语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教师在上课时应重视导语的作用,在学习初中地理序言“学习地理、认识人类之家”时,由于初一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一些地理知识,对地理知识并不陌生,教师可设计这样的导语:“同学们,你知道太阳为什么东升西落?为什么有月圆月缺?为什么我们这里冬天穿棉衣,而夏天穿单衣?这些问题都是教师要在地理课上给大家讲述的。地理中还有很多有趣的自然和社会现象的知识。”这样,学生对地理就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导语和电视机前的序幕一样,能使人产生一种欲望,因而课前生动有趣的导语和恰当的引入新课的方法,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接受新知识的心理需求,进而为教师新课的讲解奠定基础,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二、充分利用地图
地图是一种信息载体,也是信息传递的工具,它可以把广大地区的地理事件呈现在人们眼前,使人一目了然。地理教学中地图运用十分广泛,地图与地理教学密不可分。因此,从初一开始,教师就要有意识地教学生读图,如在讲解第四章“气温和气温的分布”一节时,为了使学生达到能理解世界气温规律的教学目的,教师可运用幻灯片告诉学生什么是等温线,让学生找出北半球0℃等温线和10℃等温线,懂得在它们之间地区的气温是大于0℃还是小于10℃,这时,教师就可因势利导地总结: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
三、利用歌诀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地理知识以识记内容为主,如何把枯燥的知识教给学生,使学生减轻记忆负担,记得牢,也愿意记,运用“口诀法”、“顺口溜”等形式较好。如黄河流域概况概括为:“青川甘宁古,晋陕河南鲁。五五00长,流域七十五。”又如:中国15个邻国按顺时针“三字经”概括为“朝俄蒙,哈吉塔,阿巴印,尼锡不,缅老越”等。朗朗上口,易于记忆。再如记我国的主要山脉分布也可用此方法:东西走向有三横,北天阴,中昆秦,湘桂粤赣夹南岭。东北一西南有三撇,兴安太行巫雪峰,长白武夷中间横,台湾山脉东分布。喜马拉雅弧形山,珠峰傲立中尼境,八八四四第一峰。地理歌诀简洁而明了,方便记忆,在地理学习中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值得解释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地理知识都得编成“口诀”、“顺口溜”等形式,这是做不到的,也没有必要。
其次,初中学生喜欢唱流行歌曲,流行歌曲中许多歌词与地理知识有关,把这些歌词运用到地理课堂教学之中,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如“三月里的小雨,淅淅沥沥、淅淅沥沥下个不停……”。设问:三月里的小雨,为何淅淅沥沥下个不停?尽管初中阶段学生还不能做出全面解释,但这就为学生思考问题、提高兴趣奠定了良好基础。又如:“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不管是东南风还是西北风……”生动形象地描述了黄土高原,词作者为何不写成“不管是西南风还是东北风”?这就使学生带着问题、带着兴趣去学。
再次,我国文学宝库中众多的优秀诗文为借助歌谣法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提供了极丰富的材料。如:“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等。
四、鼓励学生勤于观察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地理事物,联系课本上所讲授的地理知识,分析地理现象的成因和规律等。要使学生掌握正确学习的方法,就要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不断向学生“授之以渔”,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使学生学好地理。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并努力创造“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这是学生发挥学习主体性的重要保障。只有在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中,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才能被激发,思维的火花才能被点燃。因此,我在向学生传授地理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有意识地对学生施以情感教育,给予其必要的关心、激励、尊重和理解,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信心和热情,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五、关爱学生
“以人为本”,是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的一个原则。关爱学生,既增强了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每当考试结束后,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有些学生主动找到老师,声称地理考得不好,感到内疚,对不起老师平时对他的关心。可见,老师平时的关爱,换来的是学生努力考好地理的回报。
六、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
初中地理教学,对知识的深度要求不高,应以基础知识教学为主,一方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落实素质教育,另一方面为高中地理教学打好基础。如:中国地理中基础知识应是两个内容,一是34个省级行政区的全称、简称,省级人民政府驻地及其相关位置,二是中国主要地形区(以山脉为主)的位置。只要这两方面基础知识基本落实,学习中国地理后面知识就会游刃有余,否则困难重重。要落实这两方面知识,我建议采用三个步骤:一是教师利用黑板板书画图或教学填充挂图落实,二是利用填充图学生作业落实,三是通过检测落实。
七、充分开发渠道,不断丰富和利用各种地理课程资源
地理课程资源包括旨在实现地理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和条件。开发地理课程资源的目的是实现国家所规定的地理课程目标,为地理教师提供各种教学素材、案例、条件和手段,更好地贯彻地理教育思想;能够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广泛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不断拓展学生的学科深度。初中地理教师更应尽可能充分开发、合理利用校内外一切有利于地理教学的资源,借助各种条件,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活力。
1. 教师可以设计制作各种地理教具、学具等,也可以指导学生制作地理模型。
例如,在学习“地球仪”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先指导学生用厚纸板做镶嵌式小地球仪,既弥补了课堂教具的不足,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课堂学习效果。
2. 教师可以结合热点新闻与教学内容整合提出探究性地理问题。
例如,新闻报道了“新西兰遭遇暴风雪袭击”,我们却穿着T恤在上课,同样是6月,天气为什么截然相反?2004年底印尼地震并引发了海啸,使南亚、东南亚多个国家遭受惨重损失,近来印尼地震、火山喷发不断发生,请结合所学过知识解释印尼多火山、地震的原因并向印尼人民提出防震减灾的措施或建议。
3. 重视学校小图书馆和阅览室的建设。
【七年级地理课程的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七年级地理上册-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06-08
七年级地理世界的气候教学设计教案07-30
七年级地理教学案例08-30
七年级下册地理印度教学设计06-21
八年级地理教师教学反思06-03
八年级地理工业教学反思07-12
七年级地理上学期教学工作计划05-13
新课程地理的教学反思11-03
上学期七年级地理教学工作计划08-10
七年级地理上册全册教学设计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