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教师教学反思

2024-06-03

八年级地理教师教学反思(共13篇)

八年级地理教师教学反思 篇1

反思总结篇一

本学期八年级地理一共为5章内容,是基于上学期中国地理的基础上,将知识点分为四大地理区域、认识省级区域、认识省内区域、认识跨省区域以及走向世界的中国等5块内容,其中对于学生评价和分析地理现象,读图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而且本学期面临着结业会考,可谓任重而道远。

开学一个月以来,我特意加大了多媒体的使用力度,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希望通过精彩的视频、图片资料、书本之外的文字资料,提高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

教学过程中,课堂的效果明显活跃,但是成效并未达到最佳。通过2月24日的《北京》这一课教学尤为明显。课堂上,学生被多彩的图片资料所吸引,但是思考的兴趣却不是很浓;而且由于多媒体的教学板书很少,学生记笔记的习惯也逐步丧失了;另外学生对知识的梳理不够,上学期学过的知识在课堂上经常会提及,却只有部分学生能够答得上来,情况不容乐观。

因此,我准备在接下来的教学中侧重抓一下几点。

一、坚持尽量使用多媒体上课,继续提高课堂兴趣点。同时,在课件中多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在情景中思考问题。还需要备课时多注意自己的过度语句,引导、激发她们去思考。

二、在使用多媒体时,重要的内容提醒学生写一写、划一划,在学习过程中讲究知识获取与知识整理同等重要的原则。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教学新内容的同时,及时帮助学生梳理、复习、巩固学过的知识,做到学以致用,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

由于学生间存在差异,地理对于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要求比较高,并非每个学生都能充分领悟教学内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兼顾不同学生的理解能力,设置分层的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在自己能力范围内达成学习目标,树立信心。这样才能更有兴趣地学习地理、学好地理。

反思总结篇二

时光飞逝,转眼间踏上教师工作岗位已经半年了。这一个学期,我担任的是八年级7个班的教学工作。“万事开头难”在工作的初期,我确实感到了很大的困难。那时候,对于除了两个月的实习之外,毫无工作经验的我,面对新接手的工作,面对那一双双明亮乌黑的眼睛,我的内心是紧张并激动的。在这半年里,有经验,有教训,有挫折,也有喜悦。回顾本学期的地理教学工作,使我在教学中得到很大的收益。以下,本人谈及一下本学期地理教学工作中的一些心得:

一、初二地理学科教学目的要求 学习地理主要是掌握学科知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懂得自学地理的方法,教会学生阅读地图,并熟悉它们,为学生今后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打下基础。 初中地理第三册主要讲述了中国的疆域与人口、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区域差异等。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八年级共有学生300多个,由于学生大多来自边远山区,信息闭塞,知识面狭窄,对外界了解甚少,给学生学习地理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从期中考试统测来看,平均分和及格分都很差,教学成绩仍不够理想,还需多多努力。

三、提高教学质量此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的具体措施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针对学生实际,我在教学中认真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新老师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不熟悉教材,不了解重、难点,也不知道应该怎样上课。对此,我的心里十分着急,生怕因为课上得不好而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以及对这门课的兴趣。所以,在教学方面,我认真负责,一丝不苟,虚心求教,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首先是做好备课工作,新的教材注重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FFKJ.Net]的实际操作能力,更加贴近生活,这就要求老师在备课讲课时加入生活元素。对此我仔细阅读地理教学参考,通过认真阅读研究和经常上网了解相关的学科信息,还关注每天的新闻时事等,通过这样可以说经常可以在课堂上加入一些新鲜元素。当然还要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我通过课堂观察、课后了解和测验了解他们的原有基础,然后采取相应的措施,考虑教法,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和安排活动,既备教材,也备学生。

再者,在课堂上我选择传统与自由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问题式教学也是我的一个心得体会,把主要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给出,然后采取组内合作和组间竞赛来分析解决问题,最后评出优胜组,此法颇受学生欢迎。在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中,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分析归纳出“看书、听讲、用图、动手、动脑”等方法和要求,并可利用“地理学习”图向学生介绍地理学习的形式。针对初二学生的特点,要求应简明具体而又切实可行。并经常督促检查,养成学生很好的学习习惯。

还有,适量适时的练习、作业和测验也是必要的。课后通过对学生的作业、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在每次测验中总结学生的存在问题和薄弱环节,加以强调订正。让学生改正后告诉我为什么,确保他们真正懂,使知识真正得到理解巩固。 最后,为了提高整体教学质量此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对学生分层次进行适当的培优扶差。对于中等生,主要是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启发他们的思维。对后进生,要进行思想补差和知识补差,二者不可偏废。坚持对差生进行分类补差,采取集体和个引辅导的方式,逐人逐科落实。

当然,在工作上我还是存在某些不足。譬如,课堂上不能及时地关注到每个学生,让每个人都真正参与到课堂当中;因为教的班级多,不能把每个学生的学习效果都落实到位等等。今后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

反思总结篇三

面对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面对新教材,我感到压力很大,未接触新教材的一直认为“中国地理”内容比较简单,没有什么不易理解和把握的地方。但当我真正看到教材,才知道变化有多大。内容增加了,形式灵活了。对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也提高了。怎么才能适应新课程,更好地运用新教材,更好地教好学生呢?我想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及与新课改有关的理论知识,为自己的教学工作打下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地理新教材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思想:即学习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重点是教会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与技能。在教学中一定要摒弃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彻底转变观念,以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

二、认真研究新教材。我们所用的地理教材灵活性强,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不是系统的知识集合,而是灵活的需要教师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工具。与传统教材有明显区别。对于比较陌生的教材编排,更应认真钻研,吃透。把握好教材,才能在教学中利用好教材。

三、组织好、引导好学生。学生是学习上的主体。新课改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应充分发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利用我校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探讨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于地理教学也有着重要意义,也与新教材中的众多活动、阅读思考等内容相吻合。

总之。新课程的实施,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也要努力学习以适应这种要求。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一定继续努力,以取得好的成绩。

反思总结篇四

转眼间开学已经一个多月了。在这一个多月中,有许多收获也有很多遗憾。现将一个多月的教学工作回顾如下:

面对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面对新教材,我感到压力很大,未接触新教材的一直认为“中国地理”内容比较简单,没有什么不易理解和把握的地方。但当我真正看到教材,才知道变化有多大。内容增加了,形式灵活了。对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也提高了。怎么才能适应新课程,更好地运用新教材,更好地教好学生呢?我想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认真学习

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及与新课改有关的理论知识,为自己的教学工作打下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地理新教材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思想:即学习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重点是教会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与技能。在教学中一定要摒弃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彻底转变观念,以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

二、认真研究新教材。

我们所用的地理教材灵活性强,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不是系统的知识集合,而是灵活的需要教师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工具。与传统教材有明显区别。对于比较陌生的教材编排,更应认真钻研,吃透。把握好教材,才能在教学中利用好教材。

三、组织好、引导好学生。

学生是学习上的主体。新课改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应充分发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利用我校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探讨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于地理教学也有着重要意义,也与新教材中的众多活动、阅读思考等内容相吻合。 总之。新课程的实施,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也要努力学习以适应这种要求。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一定继续努力,以取得好的成绩。

八年级地理教师教学反思 篇2

一、学生中最常见的问题

(1) 审题能力差:审题不细致、不严谨, 不按要求解答;不能有效分析题目信息抓住关键。

(2) 理解能力差:对概念、规律的理解肤浅, 答题时仅凭感觉和印象。

(3) 实验能力差:仪器使用规则不熟悉, 特别是实验设计能力不足, 动手操作能力不强。

(4) 学科结合差:不能用其他学科知识解答物理问题;简单数学运算错误频出。

(5) 表述能力差:逻辑思维混乱, 语意表达不清, 计算式来历不明, 代入数据错误, 单位“鱼龙混杂”;书写不规范, 作图不严谨。

这些问题的出现, 我们教师一定要警醒、反思、重视, 否则学生中就会出现“一学就知, 一用就错, 一放就忘”的现象。

二、对教学的反思

(1) 反思教学目标。首先, 教师要科学地、系统地把握教材和教学大纲, 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实现三维一体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教师的讲解要到位, 分析要透彻, 要让学生融会贯通。其次, 教学的重点要突出、难点要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是教学活动的中心, 是所选取的教学方式方法的依据, 一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要非常明确。最后, 对一些基本知识, 我们应随时获得学生反馈的信息, 及时调整教学方式, 让学生最有效地获取知识。

(2) 反思教学方法。第一, 要面向全班学生, 同时兼顾“两头”。对学习欲望强烈的学生, 要增加知识的宽度和深度;对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 及时做好个别辅导。第二, 注重学法指导。第三, 教学方式要多样化。教师自身要提高科学素养和教学技能, 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提高教学效率。第四, 应向学生渗透物理学的常用研究方法, 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和研究物理问题的能力。

(3) 反思教学技能。其一, 物理学是一门有着严密科学性的学科, 要保证讲授正确, 推导流畅, 过渡自然;语言要简练规范, 充满激情, 富有感染力。其二, 板书工整精致, 体系主次分明;基本功扎实, 会画直线、圆、小人物等简笔画。其三, 教具的使用、实验的操作要熟练、规范。

三、提高教学成绩的策略

(1) 改善教法。要充分利用实验的教学功能, 在教师的指导下,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去获取感性知识;要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 动手实践, 分组讨论, 改变学习中的被动地位, 激活课堂气氛。

(2) 注重双基。课堂教学中, 除了要传授给学生正确的基础知识外, 还要使其掌握获得知识的基本技能。有时要通过举例、作图等,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推理、概括、归纳等思维活动得出自己的结论, 让学生加深对抽象概念要领的理解。对物理规律的讲解中, 要讲清适用条件、范围及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对其相关的概念规律要进行比较区别, 消除学生对概念规律的模糊认识;在习题讲析中, 要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启发引导学生认真审题, 挖掘隐含条件, 抽象物理情境, 找出规律列式求解, 做出结论并加以讨论, 做到解题过程、步骤完整, 分析、推理严密。

例如, 光学作图教学时, 我就讲清了注意事项: (1) 要借助工具作图, 作图一定要规范; (2) 实际光线画实线, 不是实际光线画虚线; (3) 光线要带箭头, 光线与光线之间要连接好, 不要断开; (4) 作光的反射或折射光路图时, 应先在入射点作出法线 (虚线) , 然后根据反射角与入射角或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作出光线。这样, 学生作图就比较规范了。

(3) 尝试诊测。教师要根据每节课特点与教学要求来提供诊测材料, 组织诊断性测试, 学生要根据课内初步掌握的知识进行尝试性解答。诊测题主要侧重于新课的概念以及识记类基础性认知目标的考察。教师可以适当运用电化教学和信息技术等方法, 例如:可将幻灯片分发给学生当答卷纸, 然后选取有代表性的答案, 放在投影仪上, 当着全体学生的面, 现场批改矫正, 使全体学生及时了解自己诊测达标结果, 形成认知上的初次反馈。这种有目的、有反馈的有效学习, 能使学生积累顿悟的经验, 增强个体的认知能力, 调整自身的学习策略。尝试诊测的成功实施, 必将帮助教师检查学生认知上存在的缺陷, 帮助教师在后续教学中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4) 重视课外。课外实践活动, 主要是以拓展知识面、培养创新能力为主要目的。学生在课外实践活动中, 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教师要恰当引导, 不让他们过多地碰壁而灰心丧气, 但也不可包办代替。要让学生在碰壁中产生兴趣, 在挫折中收获成功。

八年级地理教师教学反思 篇3

一、有特色导入的新课

用多媒体播放歌曲《歌唱祖国》,同时利用班班通展示我国各大地形区和河流图片来创设情境,让学生跟随音乐一起唱这首歌。激昂的旋律,壮丽的景色,会平息学生一切杂念,会让学生激动,也会让学生对我国地势地形更加了解。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地形

充分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理图形,展示我国各种地形的图片,让学生在看图的同时,首先可以快速掌握我国地形有山地、高原、丘陵、平原和盆地等地形類型,其次还可以让学生照图片记忆山脉名称,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性,让学生读图、识图,发现和总结规律

地势特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之一。学生可以直观地从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得出“西高东低”的特点,但不容易形成“阶梯状”分布的认识。因此,让学生观察分析“中国地形图”,和沿北纬36°线中国地势剖面图,并请学生在黑板上画示意图,通过一步一步教学引导,特别是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活动——绘图,直观地把这一特点展示在黑板上,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比学生直接地从书本得到结论效果要好得多,从中也培养了学生读图和分析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等各类地图的能力。

在学习地势特点的同时,认真分析课本图2.9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分布示意,让学生掌握阶梯分界线。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分界线: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第二级阶梯和第三级阶梯分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

总之,本节课充分利用多媒体使学生通过读图、绘图、填图的形式,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加深学生的记忆,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对剖面图的分析,直观性强,使得学生很容易掌握地理知识。不足之处:课堂设计还有待完善。如,分析地势对交通的影响时,还可以增加一些视频资料,效果会更好,更有助于学生理解。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学反思 篇4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曾经改进的两个实验

在地理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依赖性很强,这就需要教师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能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知识,体验到自主学习的乐趣,获得一定成就感,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例如:在上中国工业时,我在课前布置学生预习,并根据学生的意愿进行分工备课,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来当老师,可以提问,可以补充,可以自由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很高,都做了充分准备,这从上课的情景就可看出。“学生老师”当的有模有样,方磊同学把长江水~系和沿海的.海岸线图画在黑板上,还画出长江流域一些铁矿的位置,并且编出顺口溜,形象,好记。真是出人意料!台下的同学也纷纷举手发言,班级反应强烈。我故意坐在学生中间,如果觉得某个问题答案不确切或占时间太多,不必重复回答,就举手站起来发言,以质疑的形式引入下一个话题。每个问题同学们都完成的很好。还有不少同学跃跃欲试,纷纷要求“第三节中国的高技术产业”一节还由他们自己上,真是“课已逝,趣尤存”。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学反思 篇5

本节课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们把目标定位在使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合作学习的环境。使学生的学习显现出较强的主动性和参与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实现三维目标的统一。在指导学生西双版纳的知识目标的同时,提高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尝试制作简单的演示文稿,锻炼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辨证思想和健全人格,实现知识,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一体的课程目标。

教法分析

教师以“导”为主,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环境。指导学生正确的使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景观图,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地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引导”――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逐步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正确可持续发展观的渗透教育。

学法分析

新教材提倡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结合,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体现此教学思想,本课主要设计以下的学习方式:

1、学生通过读书,读图,尝试独立地从课文和网络中获取地理信息。课堂上启发学生与教师互动,思考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2、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观点,想法,通过小组讨论等形式,分工合作,相互交流,完成课题。

3、制作简单的演示文稿并在课堂上进行演示和讲解,动手指导学生从网络,报刊中获取知识,并倡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加深体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运用景观图片等资料,说出西双版纳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并结合案例资料分析说明傣族文化习俗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通过阅读有关地图和统计资料,分析归纳西双版纳旅游业崛起的原因,以及旅游业对西双版纳经济的带动作用。

通过分析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优势,探讨和交流如何保持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教学重点:

丰富的旅游资源。

教学难点:

西双版纳旅游业的发展。

教具: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收集有关西双版纳的资料,制作的演示文稿。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多媒体展示:西双版纳的景观图片和傣族民族音乐。

[引言]这些优美的画面和旋律把我们带入美丽而神秘的西双版纳,今天我们常州地方旅行社,设想为我们常州市民开辟西双版纳新的旅游路线,那么,他们需要更深入的了解版纳,该如何进行呢我们就跟随他们一起来到版纳看看他们是怎样开展工作的。

讲授新课:

首先,他们请西双版纳旅游局为他们介绍版纳的旅游资源。请准备的小组进行汇报。

学生进行交流,教师给予学生恰当的评价。并根据学生的讲解引导学生讨论,思考西双版纳旅游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然后,需要西双版纳地方旅行社的合作,请他们为此设计旅行线路和安排。同样,邀请他们进行展示。

两组学生代表各自展示小组设计成果。请考察团评价。教师也参与评价。

接着,西双版纳政府为了欢迎考察团,他们为此对本地旅游业发展情况作介绍并展示近几年版纳经济的发展。

同样请学生代表进行汇报和交流。教师评价学生的表现。

最后,请考察团发表自己的看法,述说自己在考察时发现西双版纳旅游业发展的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的讲述,对刚才学生的.活动进行总结,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发展出路。

问题:西双版纳旅游业出现下滑的趋势,请我们现在的各方人士为此献计献策。

学生代表发言,教师总结学生的高招,提出西双版纳的旅游发展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即绿色旅游,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

总结升华:

在学完西双版纳的旅游业后,思考:

⑴请学生对今天的学习内容有疑问的提出,然后进行解决。

⑵请学生谈谈西双版纳吸引自己的地方

⑶从西双版纳的旅游业发展中,你有什么新的认识,对我们常州旅游业的发展有何启示。

教学反思

纵观上面的教学设计可以看出,它与我们大多数教师目前采用的地理课堂教学设计有显著不同。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过程不是以教师为中心,而是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主

本节课堂教学设计围绕西双版纳的旅游业的发展。一开始,教师不是直接告诉学生本区有哪些旅游资源,如何开发,开发中遇到的问题和如何实施可持续发展等等,而是首先让学生在原有的知识背景基础上列举出他们知道的西双版纳的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并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收集和分析资料研究西双版纳的旅游业,由此获得更多真实的,感性的材料,丰富关于西双版纳的认识。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依据展示信息深入讨论旅游经济对地区发展的重要性,。并在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展开创造性思维活动DD为常州旅游发展出谋划策。

2、教学组织形式不只是大班集体讲授,还有全班集体研讨,小组合作探究,个人独立研究等组织形式

在本课教学中,有大班集体讲授,如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的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分析自然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在归纳旅游业发展对常州的借鉴并交流观点时为个人探究与全班集体研讨相结合;在收集,分析地理资料研究西双版纳旅游业发展和存在的问题时为小组合作探究;最后学以致用解决地理问题时为个人独立研究。多种组织形式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自主学习,获得了地理知识,发展了地理技能,锻炼了地理思维能力。

3、教学材料不只是局限于教材,而是有一定的开放性

本课所使用的教学材料除人教版教材提供的材料外,还有教师共同课前收集的真实材料,以及学生自己在探究过程中从网上搜集的资料,因此,教学材料显现出相当的开放性。这些生动鲜活,具有典型意义的材料,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而且有利于学生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同时,分析讨论材料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地理知识及经验,把握地理问题的关键,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

4、教学活动不只是局限于课堂,而是课堂内外的有机结合

八年级地理上学期教学反思 篇6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出现的疑难问题不能就题论题地提示一下,然后随便讲解就了事。而是要通过一定的分析、归纳和总结的过程,去引导学生学会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正所谓“授人一鱼,顿餐之食;授人一渔,终身受用”。

不仅要以良好的师德,严谨的治学态度,广阔的视野和对待科学知识的浓厚兴趣给学生示范教育,而且要用具有鲜明性、逻辑性和生动性的规范化语言,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启发,促使学生真正掌握和拥有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同时,教师对于上课要“怎样讲”、“讲多少”要掌握一个“度”的问题,切不可回归到传统教学上去,又完全变回了老师的一言堂,这就要求教师要对自己的课堂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对于“讲”要适度。如,在讲“工业地域的形成”一节时,讲完工业集聚后又提到工业分散,同学们理解起来就有一定的难度,不明白有工业联系的企业部门为什么还会“分散”,这时我就以当时新闻热播的“天津总装线组装第一架A320系列客机”为例,给同学们详细解释了“工业分散”的含义,其表是分散,但实质是紧密联系的,所以有工业联系的企业部门不一定都集聚在一块,有时也会有分散,但其分散也是有条件的。

八年级地理教师教学反思 篇7

[成长反思]

第一,热爱专业,敬畏课堂。“万水千山总是情,日月星辰皆可敬”,大自然的日月星辰、天空海洋、大地山川,总能让我油然而生敬畏之心。把整天在狭小空间里苦读的孩子们带入广阔的地理世界,是我的崇高使命。每次上课前我都会整理一下自己的仪表,每年11月至次年4月的几乎每节课,我都是穿着西装、戴着领带进教室的,假如黑板不干净,我总是主动先把黑板擦干净,然后转身环视整个教室,面对全体学生数秒,直到教室安静下来,再叫“上课”。我觉得教师的服饰、表情、举止都在诉说着我们对学科、对学科知识的态度。40分钟的课堂,是科学的殿堂,是艺术的舞台,在这里,我们将把学生带进我们所热爱的地理空间。我们带着对学科及其研究对象的敬畏之心、热爱之情,走进教室,走上讲台,不仅能调动我们自身的心理能量,而且还会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

第二,崇尚科学,热爱文化。地学,是数、理、化、天、地、生等众多学科组成的科学体系中的一员,地理是文、史、哲、地、政、经等文化知识群落中的一部分。我始终保持着学生时代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崇尚科学,热爱文化。看书读报,已成为我的重要生活内容和生活方式。潜心学习、广泛涉猎,是我追求“注重生活与学科联系”教学特色的保证,“析万物之理,判天地之美”是我所追求的教学境界,我希望自己的地理课堂能满足不同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需求,从而实现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向地理学科的有效迁移。要引导学生热爱我所热爱的地理,我就必须研究学生的喜好,掌握学习地理所必要的数学、物理、化学、哲学、文学、历史等知识。

第三,介绍地理史话,颂扬科学大师。黑格尔认为学习哲学的最好方法就是学习哲学史。这句话用在学习地理上也不无道理。有学者的地理学、有学者的地理课,才是有血有肉的,才是有感情、有精神、有追求、有信念的,才是感人至深、催人奋进的。托勒密、哥白尼、魏格纳、李四光、竺可桢、汪品先、马寅初、胡焕庸、杜能、韦伯、克里斯泰勒等著名学者的姓名、话语、事迹、学术贡献或著作,都曾出现在我的课堂教学中。在学生和伟大科学家、著名学者之间架起桥梁,让青少年学生有机会领略伟大心灵的魅力,这不也是我们教师的崇高文化使命吗?

在学生心目中,学科有主副之分,但教师无主副之别。这几年,虽然我的角色多了,社会工作和任务更重了,但我对地理科学和地理教育工作的热爱却始终没有改变。我心依旧:站在神圣的三尺讲台和庄严的黑板之间,面对学生求知的目光,总让我豪情满怀,激情四溢。这里是我为人民服务的岗位,这里是我实现人生价值的圣地。

[点评]

读尹继文老师《把对地理科学的热爱之情投入到教学中》一文,想到了“最好的教育莫过于感染”“亲其师,信其道”。文中多次出现“热爱”两字,“热爱地理科学”“热爱文化”“引导学生热爱我所热爱的地理”,我们可以想象尹老师在三尺讲台上的激情四溢,可以想象他的自信和热情深深打动学生的情景。尹老师旺盛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其保持年轻的心态,并带动学生共同探索。同样可贵的是尹老师的敬畏之心,因敬畏大自然、敬畏地理科学而不敢随意而为,以自身的服饰、表情和语言让学生体会并形成待人处事的审慎态度。在课堂中,尹老师还经常引经据典,以地理学家为楷模,努力将学生培养成为胸襟开阔、精神和谐、趣味高尚的人。尹老师以渊博的知识、积极向上的人格赢得了学生的喜爱,也深深感染了同为地理教师的我。※

八年级地理会考如何复习才有效率 篇8

八年级的地理会考是规模化的考试,因而不会出现偏难、偏怪的题型,所以在复习的过程中,对基础知识要格外重视。

在复习中,教师要带领学生对每一章节的基础知识进行梳理,让学生对知识的印象更加深刻,对知识进行系统化处理。引导学生通过目录,写出每一章中的主干知识和分支知识,然后检查是否有错误存在,并及时更正。这样做,一方面帮助学生巩固了刚刚梳理的基础知识,另一方面还帮助学生将所巩固的知识逐渐在脑海中形成知识链,系统性更强,印象更加深刻,这样在考试中便能做到得心应手了。

二、结合图像及地图的使用,使复习生动化

在地理复习中,教师千篇一律地讲解是极其枯燥的。地理学科是一门与地图联系极其紧密的科学,会考中对地理图形的考查题型还是常见的。适当地运用地球仪及地图,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提高学生的地理知识综合运用能力。例如,在复习“水循环”内容时,利用多媒体图片,向学生逐一讲解水的运动,让学生明白自然界中的“水”是处于不断运动中的。

同时,在复习过程中,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识图、读图、画图、填图,进行地理图表专题复习,让学生针对一些常见的地理图表,如等高线、等温线、等压线、水循环等图形有一定的基础认识,并能根据提供的信息画出正确的图形,充分提高学生识图、读图、作图的能力。

三、积极开展问答,让知识活起来

在会考复习中,频繁、多方面、多层次的提问,能将学生们学习的知识有效调动起来,实现活学活用的目的。

复习中的提问不同于一般课堂上的提问,需要教师进行精心设计,要能涵盖多个知识点,充分调动学生们知识联想与知识运用能力。例如,复习中国地理时,提出问题:“怎样证明中国之大呢?有多少种方法?”这问题乍一看是考查中国领土疆域大小的单一问题,但若深入思考,这个问题其实是一个开放性极强的问题,学生可以从中国疆域大小、国土面积世界排名、邻国数目、海岸线长度、南北跨度、温度带分布等多方面进行阐述。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复习的主动性,同时还能引导学生从多角度看问题,充分运用学过的知识,活学活用。

四、复习要结合生活实际

知识的学习是为了运用,尤其是在会考复习中,这一点尤为重要。在会考复习中加强知识与生活的结合,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地理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学生在会考中才不会乱了阵脚。

例如在讲述地质灾害时,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一定的梳理,让学生了解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带来的影响等后,教师结合2013年雅安地震、黑龙江洪水的实际案例,让学生对其进行地理学分析,将所复习的知识投入应用,并对学生的错误分析做出一定的更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在会考中出现类似题型时学生就能应对自如了。

五、及时查漏补缺

地理会考复习进入后期,很多学生对之前学习的知识遗忘得较多,即使没有遗忘也会心存困惑,产生不自信的心理。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查漏补缺,弥补知识上的空缺和不足。首先,从整体上把握整个地理课程,对每个章节进行简要的梳理,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对自己不熟悉的知识进行备注。其次,给予学生时间,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行查漏补缺,并适时对章节知识进行考查。最后,在学生查漏补缺工作的尾期,进行综合知识的考查,并增加考查强度,让学生在不断的自我检测中弥补知识上的空缺。

六、积极鼓励,增强训练,增加信心

八年级学生在准备会考时,因缺乏类似的大型考试经历,会产生极度焦虑或者没有信心的状态。因而,作为教师,要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首先,教师在复习中要对学生多加鼓励。教师的肯定是对学生最好的嘉奖,因而在复习阶段,教师应多以赞扬为主,同时指出学生知识上的不足,让学生在得到肯定的同时也会积极努力,这也能极大地缓解学生内心的焦躁不安。

其次,多加训练,做好应试准备。地理会考毕竟是考试,因而一定要在平时加强训练,丰富学生的考场体验,使学生能在真正上考场时做到不慌乱。同时,地理会考中是要填写答题卡的,对学生来说,提前训练,能减小考场上涂错、涂乱的几率。

总之,八年级地理会考一方面是对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的考查,另一方面也是对学生心态的考查。因而在会考复习时,学生要做到提高复习效率,抓紧时间查漏补缺,打好扎实的知识基础,同时也要树立积极的心态,在考试中不慌不乱。

八年级上册地理期末教学反思 篇9

八年级上册地理期末教学反思1

地理事物的共性和个性,从而了解个体和整体的地理特征。

一、如英国和日本对比:

类别相似处不同点英国日本位置中纬度岛国亚欧大陆西侧,大西洋中亚欧大陆东侧,太平洋中地形山地面积大,海岸线曲折地壳稳定地壳不稳定,多火山、地震气候深受海洋影响,气候温暖湿润温带海洋性气候,冬季温和,夏季凉爽,降水季节分配均匀海洋性季风气候,夏季凉爽多雨,冬季温和少雨资源资源贫乏需要进口煤、铁、石油较丰富森林、硫磺、水力等较丰富农业地少农业以畜牧业为主,农业现代化侧重于机械化和生物技术农业以种植业为主,农业现代化侧重于生物技术和水利化。经济工业化水平高,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原料和市场依赖国外;都临近渔场,渔业发达,海运发达资本主义发展最早的国家。煤炭、钢铁、纺织、机械、造船、石油工业发达。传统工业炼铁以煤铁复合体型为主,现向苏格兰发展,农业不占重要地位,粮食需进口资本主义发展较快的国家。机械、钢铁、造船、汽车、电子等工业发达。临海型布局,现向国土南北两端发展。农业占一定地位,稻米自给有余

又如把我国北方、南方、西北地区、青藏高原等并列起来,进行位置、自然条件、人口、主要农作物、耕作制度、经济发展等方面情况的逐项比较,既反映各地的地区差异,更突出了各自的特殊性,使人一目了然。又如:我国工业基地的对比:京津唐基地:位置:北京、天津、唐山地区;发展条件:丰富的煤、铁等资源;便利的交通;面临的问题:环境污染严重;工业中心:沈阳、大连、鞍山;工业部门:煤炭、钢铁、造船、化工;特点:我国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辽中南基地:位置:辽宁中部、南部地区;发展条件:丰富的煤、铁、石油、棉、海盐等;有统一的电网;便利的铁路、公路、近海运输;_山西能源基地;有石油管道连接华北、东北地区;面临的问题:城市人口过密、可用淡水严重不足;工业中心:北京、天津、唐山;工业部门:钢铁、化工、机械、纺织、食品、采煤、冶金、陶瓷;特点:我国著名的重工业基地等。

二、综合法

综合法是一种对比要素较多、综合复杂的比较方法。它要求把不同区域的地理要素,全面进行比较,以比较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认识各个区域整体的地理环境特征。如在中国地理中,秦岭——淮河一线是一条很重要的综合地理界线,可以把此线以南、以北的地理环境进行综合比较:秦岭一淮河以南地貌以盆地、丘陵为主,一月最冷月均温大于00C,大于等于100C积温45000C以上,温度带是亚热带,干湿地区为湿润地区,年降水量大于800毫米,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主,耕地类型以水地为主等;而秦岭一淮河以北地貌以平原、高原为主,一月最冷月均温小于00C,大于等于100C积温45000C以下,温度带是暖温带,干湿地区为半湿润地区,年降水量小于800毫米,植被以落叶阔叶林为主,耕地类型以旱田为主等。通过这种方法对比,不仅获得了完整的、系统的地理知识,而且能融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于一体,达到理解性巩固。

三、环绕某一专题进行比较

八年级上册地理期末教学反思2

地理课上我们经常说要热爱祖国,报效祖国,学生听了味同嚼蜡,入耳不入心。但如果每次换个角度:今天说我国有辽阔的沃土,富饶的物产,有巍峨的群山,广茂的森林,有澎湃的江河,丰富的宝藏,这怎不叫人自豪呢?下次说我国经济建设成绩斐然,东北昔日的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东南昔日的小渔村变成了一座座现代化的新城,昔日荒凉贫穷的大西北如今有了肥沃的绿洲,昔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大西南有了一条条便利的交通线,这怎不叫人自信呢?再下次说,我国是个人口大国,因此由资源种类、总量大国变成了人均资源小国,由经济大国变成了人均占有量小国,这怎不令人担忧呢?通过新鲜变化的语言,刺激学生的听觉器官,从而达到教学的最终目的。事实上,效果确实比重复单调的语言来的快,来的好。这是对教师在语言上提出的要求,当然在教学方法上更要注意求新求变,以适应学生的要求。尤其是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的才能能够充分地展示出来,展露他们的个性和风采。比如我在讲台湾的有关知识时,让学生围绕祖国统一问题展开讨论,首先向学生简单介绍台湾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概况,台湾是我国的宝岛,自然资源和物产丰富,是有名的“森林岛”“旅游岛”,经济发达,是亚洲四小龙之一,逐步引导,启发学生,联系政治,历史课上所学的知识,近期听到的报刊、新闻报道,进行思考。台湾的问题是历史遗留问题,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从而让学生联系实际,展开讨论:

1.台湾对祖国发展的重要意义

2.应不应该回到祖国

3.从自身谈想法。通过讨论让他们油然而生爱国情感,比枯燥的说教更容易让学生接受。

另一方面,大部分地理教师可能教学任务都比较重,承担了学校的整个年级的`地理教学。在教学中就可能考虑不到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智力和心理发展水平,一个模式走到底。我在教学中就犯过此种错误。由于长期处在毕业年级,对毕业年级的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和心理特点摸得透,拿得稳。在低年级教学时就忽略了学生不同年龄段的心理特征,在讲解具体的章节时,采用的教学方法大多不变,使得相同的教学内容,在不同的年级讲,教学效果大大不一样。例如:讲解区域地理时,我在毕业年级用了对比的方法,基本上用了一节课的时间,速度是挺快的,但学生的接受也是可以的。转到二年级时,我依然采用的是同一种教学模式,结果和我想像的差了一大截。不仅教学任务没有完成,而且学生反映速度过快。就是因为毕业年级的学生现在基本上思维已经逐步摆脱了直观形象和直观途径的限制。但相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还主要处在感性认识阶段,他们接受新事物,新知识的能力要欠缺,因此,一定要看准教育对象,作恰当合理的

八年级上册地理期末教学反思3

转眼间这个学期已经过去了。在这学期中,有许多收获也有很多遗憾。现将这个学期的教学工作回顾如下:

面对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面对新教材,我感到压力很大,未接触新教材的一直认为“中国地理”内容比较简单,没有什么不易理解和把握的地方。但当我真正看到教材,才知道变化有多大。内容增加了,形式灵活了。对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也提高了。怎么才能适应新课程,更好地运用新教材,更好地教好学生呢?我想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认真学习

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及与新课改有关的理论知识,为自己的教学工作打下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地理新教材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思想:即学习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重点是教会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与技能。在教学中一定要摒弃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彻底转变观念,以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

二、认真研究新教材。

我们所用的地理教材灵活性强,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不是系统的知识集合,而是灵活的需要教师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工具。与传统教材有明显区别。对于比较陌生的教材编排,更应认真钻研,吃透。把握好教材,才能在教学中利用好教材。

三、组织好、引导好学生。

学生是学习上的主体。新课改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应充分发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利用我校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探讨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于地理教学也有着重要意义,也与新教材中的众多活动、阅读思考等内容相吻合。

总之。新课程的实施,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也要努力学习以适应这种要求。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一定继续努力,以取得好的成绩。

八年级上册地理期末教学反思4

大家知道,只有不断学习、实践、总结,才能提高。一学年又将过去了,我又认真研读地理课程标准和教材,重新回顾这一学年,我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能积极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问题情境,教学内容的组织以学生的活动为要形式,启发学生在观察、分析、思考、讨论中灵活运用地理知识。但是如何进一步发挥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改进课堂教学,是摆在我面前现实而又急需解决的问题。面对这些情况,自己有了一些体会和思考:

一、发挥学科优势,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学习,才能学得好。由此可见,学习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条件,它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密不可分。从地理知识来看,趣味性是其一大特点。它为学生获得直接兴趣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教学中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图片美、文字美、动画美、语言美,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可让课堂动起来,活起来,以兴趣带动学生的学习。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发挥地理知识趣味性的学科优势,充分利用现有的趣味知识加以渲染,深入挖掘潜在的趣味知识并进行合理的加工,努力寻求趣味知识的切入点进行有目的的导入,使之融入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大陆漂移假说时,先让学生讲一个小故事,不但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课堂上,而且对本课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产生了主动学习的心理,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这样易使课堂更生动,同时调动学生的思考和学习的主动性。在讲季风气候的形成时,我先让学生回子顾一下自己身边的风向变化的规律,再进行教学,不仅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且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探究地理问题。

二、充分挖掘教材,培养学生的主体作用

地理教材中有许多地理图像,包括分布图、统计图、示意图、景观图,以及一些带有启发性、思考性的漫画,而地理图像是地理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生动、形象、直观的特点,它对于学生了解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各要素间的内在联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学中,我注意发挥图像作用,运用图像引导学生“动起来”,使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在学习世界地震和火山的分布特点时,首先引导学生阅读《六大板块示意图》,注意六大板块的范围及其边界,然后阅读《世界地震带和火山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地震带和火山的位置,再与前图对照,学生相互讨论得出结论:火山和地震多集中在两个板块的交界处。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地理图像来设计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口、手、脑等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读图、分析图的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充分利用课本中设计的“活动”,涉及读图或绘图技能的训练、材料收集和处理,需要动手做试验、开展社会调查,进行合作讨论等各个方面,从不同角度培养学生的能力。例如在《多变的天气》教学时,我利用“活动”中提供的天气图,让学生像气象预报员一样播报城市天气,这样不仅使学生巩固了本课所学的天气符号,还锻炼了学生读图、语言表达能力和应用能力。

三、加强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习

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要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自我发展,使他们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成为学习的主人。要教会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我充分利用地理教学的特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会思考地理环境问题,学会解决问题,学会创新和自我发展。针对地理学的特点,在地理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有:(1)歌诀法:如记我国的主要山脉分布可用此方法:东西走向有三横,北天阴,中昆秦。湘桂粤赣夹南岭。东北一西南有三撇,兴安太行巫雪峰,长白武夷中间横,台湾山脉东分布。喜马拉雅弧形山,珠峰傲立中尼境,八八四四第一峰。地理歌诀简洁而明了,方便记忆,在地理学习中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2)图像法:地图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但平时许多学生对地图心存畏惧,地图应用能力较薄弱,指导学生多看图、识图、绘图、用图,并尽可能使地理知识图像化,做到以文析图、图文结合,尤其像地球的公转,中国的行政区划等知识难点。(3)观察法: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地理事物,联系课本上所讲授的地理知识,分析地理现象的成因和规律等,要使学生掌握正确学习的方法,就要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不断向学生“授之以渔”,减轻学生学习负担,使学生好学地理。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并努力创造“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这是学生发挥学习主体性的重要保障。只有在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中,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被激发,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为此,我在向学生传授地理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有意识地对学生施以情感教育,给予必要的关心、激励、尊重和理解,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信心和热情,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

四、不足之处

(1)过程与方法的结合有待提高。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角色的分工应细化,特别是组内的弱者应真正在其他同学的带动下有所提高,课堂不应总是尖子生唱主角,应使教学真正面向学生。

(2)师生的交流的平等性应加强。在提出问题时,应站在学生的角度,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实际出发,而不是一味把学生的思路往自己设计的路上引,问题的设计不宜太大,应站在学生的认知角度剖析。

总之,在课程改革的今天,对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探索,运用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特点的教育教学方法,才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才能适应当今教育的要求。

八年级上册地理期末教学反思5

在现代的教学中,我觉得现在我体验最深的一条是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尝试创新的教育理论,做到教、学、做合一的教学,重视对学生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在实施过程中的标志性体现。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本人从事地理教育教学近12年,经历了几次的课改,这次的课改,让我感受很多,下面仅从地理教学方式上进行反思。

一、注重双方交流沟通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本人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改变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师生共同对整个成长负责。对教学而言,交流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交流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流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上课不仅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二、重视课本地图的使用

地理新课程用图文并茂的资料、形象直观的图表、生动有趣的阅读材料、贴近学生生活的课堂活动,创设了充满时代气息的地理教学情境,用生活中具体有趣的地图、图片、图表,给学生展示了生动活泼的思维过程。面对这样的教材,你该如何使用?又该怎样上课?怎样发挥教师的作用?怎样挖掘学生潜能?……需要地理教师冷静、积极地不断反思,才能适应新课程下的地理教学。

三、启发学生“多问”

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学生具有好奇心,这正是追求知识的原始动力,是求知欲的嫩芽。他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往往会对某一事物特别感兴趣,并由兴趣发展为热爱,由热爱进一步发展为对真理的探索和追求。也由此会提出各种各样看似无稽实有深意的问题。这时,作为教师应顺应学生的心理,正确地引导他们多问的习惯,教师可作饶有风趣的讲解,并以丰富的感情色彩去组织学生的探索活动。切不可因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符合教师的意图或教师一时难以解答而置之不理,甚至加以压制。

四、引导学生“好动”

九年制义务教育教学大纲提出的“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其实也就在于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让学生“听”科学。片面追求升学率,追求高分,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只能束缚学生的行动。即使有高分,但不能在实际中去加以应用和发展,这样的“人才”又能有多大的创造力呢?明科此理,身为人师者,切莫把“好动”视为缺点,就把学生从“静”中解放出来,并热情鼓励,耐心引导他们动手,使他们在“动”中去增长知识,去形成能力。

八年级上学期地理教学反思 篇10

工作中也有不足,比如想的多,做的少,总想记录一下学生的闪光点,但总是因懒得动手而放弃;对待学困生耐心还是不足,总有放弃之心;读书记得多,思的少等。

八年级地理教师教学反思 篇11

一、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教学用书》的运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的颁布, 历史与社会教学进行了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虽然新课标的思想、理念在不断落实, 但是历史与社会课堂沉闷的状况依然没有根本改变, 应试教学模式依然流行。我通过对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状况的观察和问卷调查, 发现这一状况的产生原因在于很多教师受原有观念和教学方式的影响, 在理解新课程和运用教辅资料的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偏差, 尤其是对《历史与社会教师教学用书》的运用存在以下问题。

尽管新课程教学改革在不断深入, 但是有些教师还在沿用老教材的教学方法, 对新事物缺乏认知的积极性;网络资源的丰富, 下载课件及教案相当方便, 一些教师对教师教学用书根本不屑一顾, 整个学期下来都没有翻一下, 甚至对教师教学用书还进行口诛笔伐。其最主要的原因是思想上不重视。一次参加某学区教学调研时, 我听了一堂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的调研课, 这位老师是用课件上的, 课后问他:你的课件是怎样做出来呀?有没有参考教师教学用书?他的回答很明确:我从不用教师教学用书, 现在现成的课件多的是, 不用自己辛苦了。是呀, 网络资源共享多方便, 又省力省心省时。现状是严峻的, 因为它严重违背了教师教学用书编者的初衷。教师教学用书是专家们依据历史与社会教学大纲及教材内容和要求, 结合教学实际共同编写的, 力图贯彻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 切实有效地帮助教师顺利完成《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提出的历史与社会课程目标教学, 是教师理解新教材、选择教法、设计教案的重要依据, 它尽管以历史与社会教材附属品的面目出现, 但对大多数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的教学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然而, 在新课程的改革进程中, 一些一线教师却无视教学用书, 甚至不用教学用书, 这样无疑失去了一笔宝贵的资源, 以致加重了备课的负担。

二、对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教学用书》编写的几点思考。

之所以会出现以上现象, 除了部分教师在教学用书中找不到他所感兴趣的东西之外, 还同教学用书的内容编写有一定的关系。以改变教师对教师教学用书的使用现状为目的, 我对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教学用书》的编写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一) 提供明确的课时教学目标。

现行的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教学用书》只罗列了单元教学目标, 而没有明确课时教学目标, 这样笼统的教学目标给教师带来许多不便, 因为教师上课是按课时来教的, 而不是按单元上的, 所以一些教师很难抓准课时教学目标。例如: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史前时代”, 仅罗列了5点单元教学目标, 而没有课时教学目标, 不同的教师由于对教材的理解不同, 所定位的课时教学目标也不同。比如:在某学区的一次“同课异构”的教学调研活动中, 三位开课老师都上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人猿相揖别》:第一位老师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 通过观察、分析图文资料, 理解自然条件对人类早期文明的培育和制约作用。 (2) 通过观察、思考, 知道远古人类从低级到高级不断进化的过程。 (3) 分析有关资料, 理解在从古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 劳动的重要作用。

第二位老师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如下: (1)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通过观察、分析图文资料, 理解自然条件对人类早期文明的培育和制约作用。 (2) 通过观察、思考, 感受远古人类从低级到高级不断进化的过程。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通过解读有关资料, 分析从古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 劳动起了重要作用。 (2) 初步认识人类的起源, 说出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演进程序。 (3)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人类诞生的标志与时间。 (2) 自然环境因素对人类进化进程的影响。

第三位老师在备本课时教案时就没有确定教学目标, 只有教学要求内容如下: (1) 通过观察、分析图文资料, 感受人类产生的基本条件和生活状况, 理解自然条件对人类早期文明的培育和制约作用; (2) 通过观察、思考, 知道远古人类从低级到高级不断进化的过程; (3) 分析有关资料, 理解在从古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 劳动的重要作用; (4) 收集有关我国早期人类生活区域分布情况、生活与生产情况的资料, 知道中国是人类发源地之一。

观察以上三位老师对本课时教学目标的确定, 我们发现, 第一位老师将教学要求内容直接套用为教学目标, 第三位干脆不定教学目标, 直接用教学要求, 这两位老师对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概念没有弄明白, 其实两者不能替换。第二位老师定出了三维教学目标, 似乎很好, 但是观其内容, 又有些乱。因此, 如果教学用书向大家提供明确的课时教学目标, 无疑就会给广大教师指点迷津。

(二) 提供教学重点、难点, 以及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方法。

现行的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教学用书中, 只对课时教学内容做了适当的结构分析, 却没有确立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给出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方法。

例如:在某学区的一次“同课异构”的教学调研活动中, 两位开课老师都上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人猿相揖别》:第一位老师将本课时的重点、难点确立为: (1) 教学重点:中国早期人类起源的历程。 (2) 教学难点:理解劳动对人类形成的重要作用;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起源的直接影响。第二位老师将本课时的重点、难点确立为: (1) 教学重点:知道远古人类从低级到高级不断进化的过程;劳动在从古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2) 教学难点:真正认识人类的起源问题。

以上两位老师对同一课时确立了不同的重点、难点, 不仅教学的侧重点不同, 而且造成学生掌握知识的侧重点造成不同。更值得探讨的是, 他们仅仅确立了本课时的重点、难点, 未提供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方法, 更何况他们确定的重点、难点内容未必就是公认的重点、难点。因此, 我认为, 教学用书中如能增加明确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以及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方法部分内容, 将大大提高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程度。

(三) 提供教学评价建议应体现师生的交互作用。

“教学评价建议”应包括教法建议、学法建议及评价建议, 是教师指导学生采用某些学法, 达成学习目标的建议。然而, 教师教学用书中的“教学评价建议”部分仅用一段话做些简单的说明。例如: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人猿相揖别》中的“教学评价建议”内容如下:“本课应侧重于评价学生能否初步认识人类的起源, 能否说出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出现的先后顺序, 能否合理地想象并简单地描述他们的生活与生产情况, 能否对人类的起源提出各种问题。”

以上的“教学评价建议”内容其实仅仅停留在评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教与学的评价并未体现出来。教师

WENJIAOZILIAO

在设计教学时, 要考虑教与学如何和谐接轨, 如何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这就需要教学用书提供体现师生交互作用的具体方法, 包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供体现师生交互作用的学习活动程序和活动方式, 指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四) 提供问题解答的思路和方法。

教师教学用书的习题答案设计要建立多级标准, 问题解答不能仅停留在给出答案提示, 而应提供具体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并对答案设立不同的评价标准, 对同一问题不同的答案思路和方法的训练将大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便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 提供丰富多彩的图文及音像资料。

资料是人类思想、科学文化知识和各种实践活动赖以记录、保存和传播的音像、文字材料的总称。正如马克思所说:“研究必须搜集丰富的资料, 分析它的不同发展形态, 并搜索出各种形态的内部联系。”在教师用书中, 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参考资料, 其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可目前教师用书中“参考资料”的内容选取以文字为主, 显得相对单一和无趣。纯知识性的介绍使得这部分内容缺乏可读性和趣味性, 尤其是对人物和事件的介绍更显得干瘪, 没有血肉, 激发不了教师阅读的兴趣。因而, 教学用书宜增加图文资料, 增加课文内容相关人物的趣闻轶事, 甚至是音像资料, 否则容易枯燥乏味。教师对这部分内容的选用也能适当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布鲁诺说:“学习的最好刺激, 乃是对学习资料的兴趣。”可见资料选取的重要性。例如:我在八年级上册综合探究三《从宗教景观看文化的多样性》的探究活动中发现, 本次活动涉及很多历史学、神学、佛学、美学、建筑学、文化传承与传播、环境与气候关系等方面的知识, 而大部分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掌握非常匮乏, 这就需要教师教学用书提供大量的相关资料, 便于教师采用, 以解决探究活动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六) 提供具体的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重点、难点, 偶发事件, 有意义的、典型的教学事例处理的过程、方法和具体的教学行为与艺术的记叙, 以及对该个案记录的剖析、反思、总结。教师教学用书若能根据每一学习内容的分析和教学评价建议等编写具体的教学案例, 以案例的形式供广大教师参考, 则将更好地展示编者的意图和促进教师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八年级地理教师教学总结 篇12

本学期我在学生已掌握地理知识的基础上,力求更加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更加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增加实践环节,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地理,能够对地理学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能够对今后的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多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为学生们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适应社会和继续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教学任务

我担任的是八年级三班和四班的地理教学工作,本学期讲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地理》(八年级上册)。

三、在教学方面

教学主要在于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关键就是要上好课。为了上好课,我做了下面的工作:

首先,课前充分准备,备好课。我在上课前认真钻研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备好每节课。同时我会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我会认真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及课后作业的布置。

其次,注重学生课堂上的学习情况。本学期的内容与中国一些基本情况密切相关,学生对相应知识的学习有着很高的兴奋性,也充满的好奇心,致使课堂难以把握控制。因此,在进行第一章内容教学的过程中,我充分调动自己的应变能力来应答学生有可能提出的问题及课堂上有可能出现的起哄、混乱、吵杂状况。其余内容的教学也同样要做到组织好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一定要注意简洁明了,基本克服了以前重复罗嗦的毛病。

课堂提问也要能面向全体学生,在学生难以答出问题时,能做到耐心引导、适当提示,使学生通过自己思考推得答案,从而大大鼓励了学生。此外,我注意引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用语言、用地图、用生活中与相关地理知识密切相关的例子,渐渐地喜欢上地理的学生多了,课下向我问问题的学生多了。

四、自我反思

在教学中,大部分的学生上课认真,学习积极,也掌握了一些学习地理的方法和技能。但有部分同学上课不听课,不思考,不做笔记、作业;有些同学考试复习不到位,不重视地理的学习。我尽所有可能努力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通过努力,通过新的课标的实施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创新能力,确实提高了部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学生也基本掌握了学习地理的方法,自学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在今后的工作中还需不断的探索、借鉴与完善。

八年级地理教师教学反思 篇13

课后,回顾整个教学设计和流程,任存在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第一、匆忙会误事。要打有准备的仗;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胸有成竹等等都是嘴边的熟语,但对于本节课,我真能说自己已经准备充分了吗?不能。最后导致课上出现了几处匆忙之处:

1、做好的课件在自己的笔记本上能够使用,但换了班级上的电脑出现了故障,不能播放。此时离上课时间只剩下五分钟,试问还能继续找原因吗?匆忙中换了一张地图,其他省略不用。如果我准备充分,亦不会出现如此大漏。

2、导语匆忙无设计。由于上一个匆忙,使得导语支离破碎,设计有些慌乱,失去层次感。导语是一节课的第一印象,学生的兴趣调动,情感投入都与导语的关键设计有关。精彩的导语能够让整个知识的传授不费吹灰之力,我实在差矣!

3、时间安排需谨慎。整个课堂共45分中,知识传授的部分花费最好不要超过30分钟,再者,重难点突破应该有侧重点。而我的课堂中,最后的难点突破所花时间略少,开课的前一部分时间花的稍长,使得这节课有点头重脚轻,虎头蛇尾,结尾匆忙,草草收场。

第二、语言是润滑剂。教师的课堂语言具有引导性和调动性,语言运用得当会使整个课堂增色不少,本节课在语言使用上没有发挥特色,甚至有些盖彩。

1、过度语、小结语应适当选用。回顾整个课堂,知识点零碎、量多,如何使知识面面俱到还要主次分明,这就需要有阶段性的小结,使得学生接受知识时按块记忆,这样掌握的效率高,才能达到最终的教学效果。

2、在语言的表达上需要简洁大方,前后要连贯,过渡语很重要。我呢,经常没有合理的过渡语言而是内容讲解生硬。

上一篇:挂机短信业务下一篇:渡河少年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