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寒假复习方法

2024-08-16

高一地理寒假复习方法(共12篇)

高一地理寒假复习方法 篇1

地理知识内容十分丰富,实践性强,应用性广,学习时要紧密结合、密切联系周围的事物和现象、当地和国家的经济发展、国内外的时事热点等,让学习更贴近生活实际,更为鲜活有趣。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一地理寒假复习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地理寒假复习方法

一、寒假生活要有规律,劳逸结合,完成每天的学习计划

平时大家一起上课一起做作业,想赶上别人或者想与别人拉开差距不容易,甚至想巩固自己的强项,补弱科都没有时间。这个寒假对即将高考的你们而言,将是实现复习备考跨越式发展的最后机会!因为你们有了可以供自己支配的大块自主时间了。静下心来,梳理一下考点,找出自己的缺陷所在,然后有的放矢的进行重点突破。每天保证上午三个小时的有效学习时间,下午三个小时的有效学习时间,晚上三个小时的有效学习时间。掌握不好的考点,一一列出,做好计划,分几天复习,复习重点知识点,再看错题,再对应练习模拟题。

二、细化系统知识、形成网络、夯实双基

自然地理知识较难,但规律性较强,建议更多地采用理科的复习方法。①运用图形知

识结构,提炼能力要求和具体方法;②精学精炼,通过典型题和变式图;③结合区域实际,加强应用原理和方法的训练。

人文地理知识理解不难,但内容散,不容易抓住重点,需要记忆内容多。此复习方法与策略要抓住下面几点:①以现实问题作为切入点,统领人文地理知识;②结合区域特征,善于进行对比分析;③拓展知识面,适应现实中人文地理内容的迅速发展;④加强逻辑推理,学会科学表达。

区域地理要求学生在脑海中具有基本的地球模型,有经纬网构成的易于定位和描述相互位置关系的模型。区域地理的复习不仅要关注地表的自然要素,还要关注这些自然要素影响下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一个地区的气候、地形、河流、土壤、生物、矿产、工业、农业、城市、交通、人口等问题从此有了密不可分的联系,自然人文地理要素的关联成为地理思维的主线之一。

三、对知识进行整理加工

①整理知识系统:对知识的层次、脉络、体系要整理清楚,列出知识系统表。

②总结知识规律:对地理知识的运动规律、分布规律、变化规律等应进行总结。

③分析知识联系:地理知识有纵向联系、横向联系、多向联系,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有因果关系,并列关系,从属关系等。

④概括知识结构:概括各局部知识的组成要素,分析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列出结构式或关系式。

⑤比较知识异同:知识间的相同、相异、相反、相似,要设计比较项目,列出比较表。由纵向比较,横向比较,中心内容比较,综合比较等。

⑥归纳知识特征:抓住地理事物的特征进行归纳,便于掌握地理事物的特性或区别于其他地理事物的本质特征。在整理知识过程中查漏补缺,在加工知识过程中加深理解,在重组知识过程中明确系统结构,在应用过程中掌握方法,提高能力。

四、重视对地理事实的发生、发展、变化规律进行思考,而不要只注意结论的背诵。

①要学会总结复习方法,对地理事物的成因分析,规律总结,图像判读要领等要能够自己表述,把记忆过程变成思维过程。

②要动态的观察地理事物或现象,对其形成条件,组成要素,构成原理,发展过程,变化趋势等进行分析,从而掌握基本内容。

高中地理的六大表述法

1、分析推理性表达:这种表达方式与上面的“归因层次性表达”不同,它是线性的;具有严密因果逻辑关系,层层推理,环环相扣;少一个环节就会觉得不够严密。所以,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跳跃。

2、区域比较性表达:这类表达是要紧扣不同区域之间的“异同点”进行比较的。有的是直接设问区域间的异同点,比如,“比较欧洲和北美洲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异同点,并分析其原因”;有的是不直接设问的,但它隐含着区域比较,如“为什么水稻种植的分布最北界是在三江平原一带?”隐含着三江平原与其他同纬度地区的热量比较。

3、图表辅助性表达:表达交流的不仅仅只有语言文字,图像也是。所以,当仅用文字来表达有难度时,可以借助图像,特别是涉及地理空间概念的一类问题。使用得好,即可以准确简洁地表述,还可以节省时间。

4、特征描述性表达:特征描述是近几年高考试题中考查比较多的一种能力,但失分率较高。究其失分的原因,一是不能捕捉特征,二是描述不清。如果能从特征的成因角度去组织文字,是正确把握和描述特征的一个方法。

5、归纳总结性表达:高考地理试题中,经常会利用新闻热点报道,从地理要求、地理角度进行分析归纳比较好。这类答案通常就隐藏在文字和图表中,但不能照样摘抄文字,要结合地理原理将它重新组织。

6、归因层次性表达:某一地理现象(事物)的发生,总是有其原因的,而且这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我们在分析原因时要有主次先后,这样才能显得条理清楚、思路清晰。否则不仅会颠三倒四,还会漏答要点。

高一地理复习方法

1.抓“概念”重“消化”

复习时,要十分重视概念,要对所有的地理概念一一理解、消化、吸收,不留夹生饭。只有概念清楚了,判断、推理问题时才能正确无误。要把那些特别容易混淆的概念罗列出来,一一对比其差异。诸如:天体、天球;日冕、日珥;近日点、远日点;角速度、线速度;时区、区时;短波辐射、长波辐射;气旋、气团;天气、气候;寒潮、寒流;矿产、矿床;岩溶、熔岩;生态系统、生态平衡;地质作用、地质构造;国土、领土等等。当然,概念教学不是孤立的,要在分析问题中进行。老师重视概念教学,学生对概念就特别留心,“扣”得很严。经过长期训练后,学生分析、回答问题时就严密多了。

2.抓“原理”重“理解”

从基础知识抓起,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过“地理原理”关。如:地球表面热量分布不均的原因;四季、五带的产生和划分的依据;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季风与季风气候;气温与气压的关系;海拔与气温、气压的关系;空气的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的成因;水循环的动力及其过程;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发生及其变化机制;生态平衡的条件:光、热、水、土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人类与环境的对立统一等等。掌握了这些原理、法则,分析事物就有了说服力。

3.抓“综合”重“联系”

综合性即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统一性,就是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例如:为什么亚马孙河流域成为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区?这不仅仅是纬度位置决定的,与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向)、地形结构、洋流影响也有密切关系。西欧为什么成为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影响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在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综合性分析问题上,要作如下努力:

(1)有计划地做一批综合性典型训练题,学习从自然因素到经济因素全面考虑问题的方法。如,上海为什么能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城市?这要从地理位置、交通条件、所处地形区、农业基础、原料来源、历史因素、技术力量等方面综合评估。

(2)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各要素之间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往往是一个环节出问题,就会引起连锁反应,破坏生态环境。这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证实地理环境的综合性特点。如:森林、草原遭到破坏,就会引起水蚀、风蚀,加剧水土流失,导致气候恶化。这些变化又会影响植被的恢复。这一恶性循环就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也足以证实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综合性的特点。

掌握了全面分析问题的方法后,就可避免观察事物时的单一性、片面性、简单化,从而认识地理事象的复杂性、整体性、内在联系性。

4.抓“共性”重“个性”

地理事物既有共性,更具个性。每一区、一地都有自己的鲜明特色,就是同一区域内部也不会一模一样。

如:为什么欧洲有温带海洋性气候,亚洲却没有?为什么亚洲季风盛行而欧洲却没有形成?这一问题要从海陆位置、气压差异和所处的气压带、风带上去思考,也只有从这里入手分析才能切中事物的要害。像这类“个性”问题还有很多,如:为什么地处北极圈的摩尔曼斯克港终年不冻?为什么地处副热带高气压带的乞拉朋齐成为“世界雨极”?为什么纬度较高的吐鲁番盆地成为全国夏季温度较高的地方?

5.抓“归纳”求“规律”

这是归纳推理的思维形式,从特殊性的地理事物中,归纳出普遍性的规律。如通过观察,分析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三大洋的洋流系统后,根据分布和成因,可归纳出:(1)每个大洋都有完整的洋流系统;(2)除印度洋北部外,各洋流在北半球热带、副热带海区呈顺时针方向运动,南半球呈反时针方向运动;(3)每个环流系统的西部都是暖流,东部都是寒流。上述结论,就是通过对三大洋流的分析后,推及出来的普遍规律。

6.抓“一般”推“特殊”

这是一种演绎推理的思维形式。摸透了地理事象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后,就可推知个别的、特殊性地理事物的特征。如,从气压带、风带和世界气候图上,可找出这样一条规律:凡是南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都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由此可知,英国、法国西部、美国和加拿大西部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同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智利西部南纬40°—60°的地带,同样为温带海洋性气候。

7.抓住“对比”找“异同”

用比较法学习地理是一种常见而且有明显效果的方法。比较的范围可大可小,比较的内容可多可少。即可综合比较,也可单项比较;既可从自然条件方面比较,也可从经济条件方面比较;既可进行纵向比较,又可进行横向比较;既可对同类事象比较,又可对相关而不同的事象比较。通过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点。

8.抓“运算”促“智能”

地理计算在“双基”中是一种不可忽视的能力。从各种考卷中,发现仍有不少学生计算不过关,因粗心大意或基础太差,失误很多,影响成绩。

为了培养、提高学生的地理运算能力,要作以下分类练习:

(1)比例尺与图距、实距换算。

(2)地方时与区时的计算。

(3)绝对高度、相对高度与等高线的计算。

(4)垂直气温的计算。

(5)太阳高度角的计算。

(6)恒星日与太阳日的换算。

(7)昼夜长短的计算。

(8)人口密度与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

(9)各种百分比的计算,等等。

通过反复练习,使学生熟练地掌握计算技巧。从计算的结果中,阐明地理事物的性质、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9.抓“读图”明“空间”

地图具有形象、直观的作用,可以培养观察力、想象力,发展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可以进一步明了地现事物的空间分布、空间联系、空间组合。

为培养查阅、填画地图习惯,要求:

(1)书上的图必须一一理解,学会分析、应用。

(2)充分利用填图册,按要求和规格填写地理事物。

(3)无论是平面图、立体图,还是示意图、景观图,要求学生会勾画轮廓,以加深印象和记忆。

(4)对于老师来说,讲课时要做到边讲边画。

10.抓“新知”拓“视野”

每年高考都要涉及一些教材以外的新知识。所以,对报刊上的“新闻”不可不留神。诸如:

(1)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

(2)国内外重大经济建设项目的开工和竣工。

(3)国内外严重的自然灾害。

(4)国内外新开辟的自然保护区和旅游胜地。

(5)地学新理论、新探索。

(6)人类面临的问题——资源、人口、环境。这些信息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对他们灵活掌握地理知识很有帮助。

高一地理寒假复习方法 篇2

一、掌握区域地理知识结构, 重组高中、初中地理知识

区域地理复习有规律可循, 即通常所说的“地理八股”。而让学生掌握区域地理知识结构则是进行知识重组的基础。复习时, 教师应让学生先了解其组成要素, 然后再考虑其相互关系, 并在此基础上对高中、初中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相关知识进行整合, 最后应绘出知识系统图或列出系统联系表。

二、学会空间定位是复习区域地理的前提

在平时的复习中, 学生要重视良好读图习惯的养成, 要经常读图, 做填图、绘图练习, 努力做到“心中有地图”。例如, 在复习世界区域地理时, 首先要掌握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概况、相对位置及所处范围的经纬度。而在阅读区域地图时, 要重视所给经纬度数值的分析, 这也是确定区域位置的重要手段。同时, 还要特别重视一些特殊经纬度的记忆。其次, 应熟悉世界地理中每个大区域的海陆轮廓 (包括海岸线、海湾、海峡、岛屿的形状等) 、地形分布 (特别是高大山脉) 、重要国家的国界线等特征。它们也是判断区域位置的重要依据。为此, 学生可在草稿纸上画一画, 然后再对照地图看一看。最后, 要掌握几个重点国家的轮廓、地形、气候、河流、工农业生产、交通、城市及人口分布等信息, 特别是要掌握其具有特色的事物。

三、掌握复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步骤

1.先定位。要明确区域的地理位置, 包括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及与其他地理事物的相对位置等。2找特征。要找出该区域重要的自然、人文等区域特征。3.析原因。一般从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分析其区域特征的形成和分布原因。4.看影响。学会评价该区域地理特征对当地生产、生活有什么影响。5.想对策。主要学会分析如何根据本区域的地理特征、环境因素, 因地制宜地发展当地经济。

四、运用比较法比较不同区域的地理特征

在区域地理的复习过程中, 使用比较法是学习、总结区域地理特征的最常见、最省力的方法, 运用此法常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对相同、相似或相反的地理事物进行比较, 找出其间的共性和差异性, 则可更加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例如, 日本和英国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气候、农业生产、工业布局的比较;60°N纬线经过的亚欧大陆东、中、西部气候比较;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岛东岸气候与澳大利亚西海岸气候的差异性和成因的比较;美国东北部工业区、德国鲁尔工业区、日本工业区以及中国东北工业区之间特征和形成原因的比较等。

高一英语期末复习方法漫谈 篇3

一、学好英语的根本途径

众多的教育专家对外语学习的方法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国内知名语言学者王初明教授认为:外语是在交际需求的驱动下,在真实语境的体验里,在交流互动的过程中,在积极情感的配合下,通过长期大量的语言接触学会的。就英语学习而言,大家首先需要创设一个愿景:英语作为一种交际媒介,是助推大家未来学业和事业发展的重要工具。在以多元文化激荡碰撞为特点的当代社会,良好的英语能力是拓展自身国际视野和社会关系、高效获取信息和知识的基本保障。

我们平时学习的关键则在于:尽可能多接触英语。对中国大多数学生而言,这种接触主要通过阅读和听力的方式展开,辅以说和写。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接触应当主要是与文末的接触。仅仅通过背诵词汇书的形式学习英语是舍本求末的做法,并不值得提倡。因此,大家务必从文本的阅读中来掌握词汇和短语的用法,对于词汇的掌握尽量结合句子和语境。此外,适当的语言表达活动也是极有必要的。日常的阅读理解题并不能完全满足这方面的需要。一个比较有效的方法就是“读后写”活动,即在阅读文本后针对文章内容进行写作,比如,以甸子的形式回答问题,用一段话概括文章的大意,改写故事的结尾,等等。随着科技的进步,多媒体英语学习资源更加丰富和便捷,视听结合也是大家可以采用的、接触英语的另一方式,这将有助于大家阅读能力和听说能力的提高。

二、学好英语的好习惯

依据以上分析,我们认为以下学习习惯是学好英语的重要保障。

1.结合语境理解词汇和语法

词汇记忆是英语学习的重要任务,一些同学对此颇为犯难。解决的方法很多。由于英语是表音文字,背词汇的首要策略就是结合读音记忆,做到音形结合。在高中阶段,结合语境记忆单词则越发重要。比如,背诵satisfaction,可以结合look back on the past with satisfaction记忆。这样,词语的用法和意义变得更加鲜活,印象更加深刻,也非常有利于日后的提取和运用。

同样,对于语法规则的掌握也要结合大量详实的例句。语法是对自然状态中语言使用规则的一种归纳,语用是第一位的。语法的学习要从例句分析开始,在例句的研读中体会语法规则,考查他们是如何表达意义的。此外,每学到一个新的语法现象,我们可以在大脑中加以“排演”(rehearsal),想象一个表达情境来运用规则。比如,学习虚拟语气时,我们可以利用其规则表达自己对过去的遗憾:If I hadlistened to the teacher's advice,I would havedone a better job in yesterday's test.

2.适时归纳、形成系统

英语语言知识复杂繁多,这就需要我们适时地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归纳,按照一定的标准将各种知识组织成一个整体,以利于我们的掌握和运用。这个标准可以是话题、功能、意义、范畴、语法作用、词根词源、甚至仅仅是形式上的相似性等等。比如,从词根词源的角度,我们可以整理一下以consider为核心的词组的用法。

动词搭配1:consider sth./doing sth.(考虑……)

动词搭配2:be considered to do…(被认为做……)

动词搭配3:be considered as…(被认为是……=be regarded as…,be thought of as…)

名词搭配:take…into consideration(考虑到……=take…into account)

形容词搭配1:a considerate hostess(考虑周到的女房东)

形容词搭配2:have a considerable impacton(对……有相当大的、重要的影响)

这样的整理方式一方面结合语境以强化印象,一方面以旧带新、新旧结合,强化新知识的吸收效果。此外,该方法还从词义的角度,将意思相同、搭配相似的词汇知识加以整合。

3.在大量的阅读中体验语言

前面两者是英语学习的辅助方法,而大量的阅读则是通向英语王国的主干道。从现状看,同学们阅读英语的主要方式有课文阅读、试题阅读、报刊阅读、课外读本等,每种阅读方式应采用不同的处理策略。首先,课文是学习英语的主要材料,大家需要全面、深刻地掌握课文所承载的知识和技能。但是课文仅能满足最基本的学习需求,大家在试题阅读中会接触到更多的语篇,这些语篇是巩固知识、训练技能的重要材料。一方面大家需要关注如何快速地判断答案,另一方面还要关注对阅读文本的后期加工,即做完题后对文章的词汇知识、话题信息、叙述方式进行一定的学习。同学们需要在做完题后问问自己:这篇文章有哪些好词好句值得学习?通过文章我到底了解了哪些新的信息?文章是如何组织和呈现信息的?唯有这样,“应试”方可转化为“促学”。

课文和试题语篇通常定位于精读,报刊阅读和课外读本则主要定位于泛读,其目的在于提高阅读的流畅度,在快速的阅读中巩固词汇和语法知识,获取丰富的百科知识。因此,大家可以依据自己的需求个性化地处理泛读文本。做读书笔记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可以促进自己对文本的学习和反思。大家可以利用笔记积累一些好词好句,分析阅读内容,记录自己的阅读感悟。

三、科学的考试策略

考试,不同于日常的学习,它是对学习结果的一种考查。因此,考试策略必然不同于平时的学习策略,每种题型都有其相应的解题步骤。了解并熟悉这些步骤是我们必须掌握的重要技能。下面简述一下各种题型常规的处理方式。

听力开始前,大家首先需要快速浏览题目,借以了解听力文本的情境、话题和大意,同时形成听的目的,以便于自己能够专注于缺失的信息。在做单项选择题时,我们需要首先明确题干所表达的意义,根据表达意思的需要选择恰当的词汇。当前单选题的四个选项,用语法正确性角度看往往都能够填入题干,但只有一个符合句意。

与此一脉相承的是处理完形填空时,第一步就是跳过空格快速浏览全文,了解大意,第二步才是具体到每一段、每一句,根据文章的需要选择词汇。遇到难以决定的选项时,应该暂时略过,因为随着文章意思变得更加明晰和具体,你可以拥有更多的线索帮助自己做出选择。

做阅读理解时,大家应首先浏览文章后的问题,明确阅读目的,然后通读全文,了解大意,并在此基础上定位每道题的相关段落和语句,适当加以研读,进而做出选择。

高一地理复习一 篇4

1.宇宙中最基本的天体是哪两种? 恒星 星云 太阳是恒星吗? 是

距离太阳最近的恒星是什么? 比邻星(半人马座)2.太阳有大气层吗?太阳大气由内向外分为哪三层?

有 光球层(肉眼可见)色球层(玫瑰色)日冕(银白色,在日食是可见)

太阳黑子

耀斑 日珥 太阳风 周期:11年 厚度:薄——厚 光度:亮——暗 温度:低——高 3.地球大气中的极光与哪一种太阳活动有关? 太阳风

地球大气中的磁暴又是怎样产生的? 太阳活动剧烈(太阳风)太阳活动影响: 无线电短波通讯;气候异常;磁暴;极光 5.宇宙中最高一级天体系统是什么?

总星系

银河系和河外星系一样大吗? 不一样 河外大的多了…… 6.太阳系内的行星运动具有哪三个特点?

共面性—近圆性—同向性 为什么惟有地球有生命存在?

日地距离适中—体积质量适中—自公转周期适中—处在稳定而安全的宇宙环境中 7.你知道什么叫宇宙年?恒星年?什么叫回归年吗?

宇宙年:太阳和太阳系在绕银河系中心的轨道上运行一周所需要的时间;约等于2.25亿年

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

8.关于地球的公转

速度:角速度 15º/小时

线速度:赤道最大,向南北递减(极点无速度或速度为零)意义:产生昼夜更替;产生地方时差时;运动物体方向的偏转(地转偏向力)9.你能说出几种月相?

新月-娥眉月-上弦月-凸月-满月-凸月-下弦月-娥眉月 农历:三十初一 七八 十五十六 二十三四

10.什么是恒星月?

恒星月是指月球对于一颗恒星来说的自转周期 27.32天

什么是朔望月?

从这一个新月倒下一个新月所经历的时间 29.53天 为什么我们总是看到月亮的同一面? 月球与地球自转公转同步

11.日食月食会同时发生吗? 不会

日食必然发生在什么月相? 新月 日-月-地 月食发生在什么月相?

望月 日-地-月

日食和月食发生的时候,海洋上应该是大潮还是小潮? 大潮 日食的种类比月食多,你知道多了哪一种吗? 日环食

12.假如某地海滩某晚18:00出现高潮,你知道下一次高潮出现在什么时间吗?

6点25 相隔12小时25分

13.太阳的引潮力大还是月亮的引潮力大? 月亮 离地球近

14.黄赤交角就是黄道和赤道的交角 ?不对 是平面间的夹角(黄赤交角:23°26)

黄赤交角与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在数学上存在什么关系? 互余 15.如果站在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是什么?

逆时针

如果站在南极上空观察呢? 顺时针

不管在南极还是在北极上空看地球,地球自转的方向都被定义为什么方向? 自西向东 16.恒星日的时间有多长? 23小时56分4秒

太阳日的时间有多长? 24小时

17.在什么情况下,两个地方的地方时会相同? 同一经度

什么情况下,两个地方的地方时差4分钟?

差一度 18.地球上有多少个时区? 24 时区跨度为多少? 15°

19.本初子午线是什么时区的中央经线? 0 这个时区与我国通用的时区相差几个“区时”?

8小时

20.你会计算两个地方的时差吗?现在你看题的时候,伦敦是什么时间?你会换算日期吗?

相隔几个时区,区时就相隔几小时 已知一个国家经度,求所在时区:

余数÷15,商是所在时区(商>7.5,加一,商<7.5,减一)某个船员在航行途中连续过了两个生日是怎么一回事? 向东越过日界线,减一天:向西越过日界线,加一天 21.你知道地转偏向力对作什么运动的物体方向发生影响吗?

顺着物体运动的方向,北半球向右偏 南半球向左偏 赤道上运动的物体,以及静止的物体则不偏向

高一地理复习的特点 篇5

为满足高考文综合试卷的知识点需要,在进行高三阶段的地理总复习时,老师会以当年的考纲要求为出发点,对前期所学的知识进行重新分类组合。是以,高中地理总复习具有周期长、内容量大的特点。总复习的时间大约持续半个到一个学期,内容以地理必修课本及选修课本中的相关内容为主,另附有相关考试题目的练习。通过在有间内的重复记忆,学生得以在程度内完成对知识点的硬性记忆工作,而通过将所学内容压缩处理,学生也能在短时间内了解需要重点记忆的相关内容。

其次,高中地理总复习还具有层次性的特点。在复习阶段,对地理知识的树立不再沿用上课阶段的顺序学习,而是采用了顺序与插叙相结合,重点知识反复强调的授课方式,而这使得地理复习过程变得更有条理性。举例来说,在高中地理总复习的第二阶段,复习开始以区域分期和自然条件为切入点,通过强化每个单元的学习内容使学生从一个新的角度了解地理知识。

第三,高中地理总复习还具有灵活性强的特点。总复习阶段的课程设置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对富有经验的高中地理老师来说,总复习进度的控制与不同阶段学习内容的原则都是相对灵活的。而这种灵活性正是以学生的学习状态为基本出发点,根据不同阶段试卷考察中呈现出的问题,及时改变教学内容与复习方法,确保学生对每段课程中的内容都做到充分掌握。

2.高一地理总复习的方法

2.1从课本内容出发,吃透教材

高中地理课程的总复习,必须以扎实的基础知识为复习的前提和基础,所以必须强调以课本内容为复习的出发点,只有真正做到吃透教材,才能确保复习的效率。

首先,要结合本年度教学考试大纲中的相关要求来完成对教材的第一次处理。需要注意的是,复习阶段的知识点筛查基本上是为了满足考试需要,而非高一、高二学习阶段对所有知识点的全面分析和学习。其次,结合教材进行的知识点复习是建立在总体的知识网络结构之下的。吃透教材也必须建立在了解教材基本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因为只有真正明白了哪些部分是学习中的重难点,才能在复习过程中更有侧重的进行相关内容的复习,并实现考纲覆盖知识点的准确理解。

2.2强化学生对地图知识的记忆

地图是地理内容学习的重要依托,也基本囊括了大部分高中地理学习中涉及的部分。充分了解地图,能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不同地区的不同地理特征,并以地图为出发点完成对世界地理的整体了解。这也为自然地理与区位人文地理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举例来说,在进行季风和洋流内容的复习时,如果教师以世界地图为出发点和切入点,就能帮助学生准确理解不同地区不同洋流的名称以及流向。将世界地图的记忆作为地理总复习的前提和基准,是为了帮助学生将地理知识的学习构建为一个整体,从而养成地理思维。

2.3内容复习与阶段考查有机结合

教师必须考虑到高三阶段学生的课业负担及所剩不多的复习时间,合理安排复习进度与阶段考查之间的结合情况。单纯的知识复习无法令学生对知识点产生完整而深刻的认识,也使得他们在做相关习题时产生空有知识点却不知道如何使用的情况。在总复习阶段,必须抓紧地理复习的有间,通过题目与知识点相结合的方式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并以题代学,培养学生的思考与分析能力,使他们能更好的了解出题人的思维心里,进而更快的找出答案所需的内容,取得更好的成绩。

2.4留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

较高的上课频率使学生长期处于被动的知识学习状态,而缺少自主学习和练习的时间,这使得学生无法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针对性的复习自己在地理总复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并开展针对性的题目练习。学生可以在晚自习等自由时间,向老师询问自己的复习过程中发生的问题,并以询问具体题目的解法的方式向老师咨询应该以怎样的方法、从哪些方面来进行深入的知识复习工作。这种复习方式以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欲望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为第一要义,强调发觉共性复习中的个性内容,进而提高学生地理复习的效率。

3.小结

高一地理复习提纲之城市 篇6

人口和经济活动高度集中; 产业结构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 教育、科技、文化事业发达。

2、城市土地利用的同心圆结构:

由里至外为商业用地、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农业用地

3、影响地价的主要因素:

①离市中心的距离远近、②交通的便捷程度

4、影响城市土地利用同心圆结构的主要因素:

①地价 ②各土地利用方式所能产生的效益和地租支付能力

5、城市功能区:(综合应用“评价……的合理性”)

6、导致各个城市存在空间结构差异的原因:

城市规模(小、中、大、特大、超大)、 城市职能(综合性城市、专业性城市)、 自然地理环境(地形、河流、海陆位置)

7、形成城市群的条件:

①优越的地理位置和适宜的自然条件 ②社会经济发达(工农业生产发达),人口密集 ③(水、陆、空)交通通讯发达,对外联系便捷

8、世界六大城市群:

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中心城市纽约)、北美五大湖沿岸城市群(中心城市芝 加 哥)、 欧洲西北部城市群(中心城市巴黎)、 英国城市群(伦中心城市敦)、 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中心城市东京)、 中国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中心城市上 海)

9、城市化水平的衡量标志: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10、当代世界城市化的主要特点:

①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②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③出现城市群;④世界城市化的主流由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11、郊区化与逆城市化的区别

1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和水平的差异

高一地理寒假复习方法 篇7

【内容构成】第一轮:知识梳理, 深度挖掘 (50个导学案左右) ;第二轮:整体感知, 能力提升 (15个导学案左右) ;第三轮:区域回归, 综合分析 (12个导学案左右) 。

【运用原则】

因人而异;有效高效;分层教学;教学相长。

【指导思想】

(三个渗透) 知识渗透;能力渗透;思维渗透。

【内容概述】

包括三个要点:即第一轮:深度挖掘, 侧重知识点梳理和核心考点巩固;第二轮:整体感知, 侧重于能力的提升和地理思维的培养;第三轮:综合分析, 侧重于灵活运用和做题实践回归。这个三轮复习方案所涉及的内容基本上是固定的, 但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却因人而异。如果学生知识储备良好, 仅缺乏运用知识的能力, 就可以把整体感知作为第一轮的重点, 并提前加强做题能力的培养 (如:我校高考三校文科班的学生大多处于这一水平) 。

如果学生基础知识差, 可以先进行知识点的梳理, 选题主要针对知识点的运用, 先不要对做题能力做过多培养, 只做适当引导即可 (例如:我校高中分校高三文科班的学生大部分处于这一水平) 。当然, 若大部分学生对高中地理基础知识有一定积累, 并且具有一定的实践和思维能力, 单在区域运用方面比较薄弱, 也可以先从区域地理综合分析开始。总而言之, 应根据学生的综合能力而定。

1.知识是产生能力的基础

学案制教学法就是要不断地、积极地、扎实地培养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能力。所谓的能力是知识的延伸,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若考生在备考中, 只求做题的数量, 不求做题的质量, 做了无数的题目, 每次都似是而非, 凭感觉做题, 做题的正确率差不多, 到头来能力并不会得到真正的提高。针对此问题, 我校提出“把会的变成对的”这一方法要求。为做题而做题实乃不明智的学习方法, 做题并不是目的, 运用题目背后的知识才是意义所在。这也是知识产生能力的重要途径。

2.能力可以升华所学知识

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 我们会发现有很多学生并没有在学习中投入太多时间和精力, 但考试成绩却并不差, 学习接受能力的不同导致在知识的内化过程中产生了差距。在目前中学教学阶段, 提高能力的方法, 就是多做题、活做题、精做题, 以题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若在形成一定的能力之后, 回过头来再理解自己所学知识肯定会有新的、更深刻的见解, 同时智力层次也会有所突破。能力的最高境界是获得思想, 一个人有了思想, 其知识有了腾飞的翅膀, 运用的空间就会更加宽广。

总之, 思想、能力和知识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思想产生能力, 能力升华知识。在高考地理三轮复习方案中, 一轮侧重于知识, 但兼顾思想和能力的培养;二轮侧重于能力, 但兼顾思想和知识;三轮侧重于思想, 同时兼顾能力和知识。相互渗透, 相互交叉, 教学相长, 各必修、选修模块知识有所偏重, 同时兼顾。

【导学案组成】

学习目标;知识梳理;能力测试 (高考试题) ;综合运用。

【运用原则】

因人而异;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反复滚动。

如果学生整体基础较弱, 没有分析高考题目的思维深度, 在进行一轮复习时主要进行知识点梳理, 并结合知识点做高考试题的回顾;如果学生已经具备一定能力, 尤其是对高考题目思考并不困难, 可在学案组成上附文综题的前11道选择题, 培养学生的做题能力, 要求学生用“快、准”来约束自己, 限时内完成规定题数并找出题目与知识间的联系, 进行当堂达标训练。当然, 一轮复习时应尽可能地以知识点的梳理为主 (双基是侧重点) , 二轮复习时附能力测试与知识传授并重 (能力是侧重点) , 三轮复习时, 附能力测试和综合题专项训练并重 (综合题专练是侧重点) 。

【关键词点击】

复习不是上新课;把会的变成对的;向变式题要效益;非智力因素失分统计。

【做题指导】

审题———提取信息;挖掘———材料迁移;解答———信息+知识。

【运用原则】

精准快稳, 紧而不慌, 深入思考, 规范答题。

要做好高考文综 (尤其二卷) , 我认为要关注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题目中所涉及的有用信息, 这是审题的关键。有些优秀学生因审题出现偏差导致失分。二是题目中所涉及的知识以及材料背后隐藏的信息至关重要, 这也是命题者的出发点。三是迁移知识的能力, 这方面的要求比较高, 主要是以能力测试为主导的命题方向的考查, 这也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必然。

【主观考题专训】

两条线:小专题知识梳理;系统知识总结复习。

【综合能力提升】

两条线:学生做题 (做、反思) ;老师讲解 (讲、总结) 。

为了使学生能有比较完整的知识储备, 教师在梳理知识时, 结合一些小专题的形式, 将一些地理事物或者地理现象的成因进行适当的讲解;同时可以结合近年来, 全国部分省区的文综综合题目进行解题思路分析。通过讲解与分析, 让学生对综合题的解答有一定的感触。为了克服老师讲解的有限性, 可以鼓励学生主动学习, 并最终形成属于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

【做题反思原则】

选择题:高频考点背后的知识梳理、总结;综合题:时政热点和知识重点的有机结合。

区域地理复习方法浅析 篇8

区域性是地理学科的突出特点,区域地理的内容是复习地理知识的基础。区域地理也是衔接高中与初中自然与人文地理综合的结合点,试题一般多运用有注记的经纬网地图、部分政区图、含有特殊地理事物及注记(如湖泊、河流等)地图、地理图表、资料等为素材,考查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阐述、评价、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在高考复习中占重要的地位。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复习:

一、区域空间定位

在区域地理复习中,区域空间定位往往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只有进行准确的定位,分析才会有针对性,常用的区域空间定位方法:

1、经纬网定位法

地球上任何一个地区的区域位置都可以通过一组具体的经度和纬度来确定。利用经纬网进行定位是区域定位中最常见、最准确的方法。在世界地图上熟悉重要的经纬线,掌握他们之间的位置关系,并形成经纬网。识记这些经纬线穿越的主要国家、地形区、河流等,然后进行组合叠加,形成“立体”地图。一种可以借助“十”字法或“井”字法进行识记,如:

另一种要牢记各主要区域东、西、南、北四个边缘大致经纬度。

2、海陆位置定位法

借助识记一些重要的地理事物,如大洲、大洋等,以其为参照物,利用地理事物的相对位置进行区域定位。如四川盆地位于横断山以东,若某盆地西部为横断山脉,即可确定其为四川盆地。

3、利用区域地理环境的典型特征定位

如海陆轮廓的形状、地形起伏特点、河流弯曲状态、湖泊的形状、城市、人文建筑等特征,之后通过联想定位。

4、世界重要海峡、运河位置

世界重要的海峡、运河等可以依其轮廓、海岸线等分布状况相对判断其周围的地理事物,进而探究出相关信息。

5、重要经纬线穿过的地理事物

熟记地球上重要的经纬线穿过的主要地理区域,在脑海中构建成地图网络。根据相应的地理位置推断出周边的地理区域,有效地解决了地图的复杂性,而将其化繁为简。重要的经纬线穿过的主要地形区如:

20°E穿过的的地形区有:斯堪的纳维亚山脉、波罗的海、波德平原、巴尔干半岛、地中海、撒哈拉、刚果盆地、南非高原、好望角。

60°E穿过的地形区: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咸海、伊朗高原、阿拉伯海。

在脑海中构建了这些清晰的地图后,可以较准确的推算相邻区域的经纬度。例如:30°N穿过美索不达米亚平原,那么波斯湾的大致纬度是23°N-30°N之间,估计25°N穿过其中间位置;60°E穿过伊朗高原,估计50°E大致穿过波斯湾中间位置。

区域空间定位是空间思维的关键。要养成空间定位的习惯,需要借助地图手段,经常观察和使用地图使其成为一种习惯。

二、识图读图能力的培养

地图承载着地理知识的前后联系和整合,具有地理信息的广泛性和完整性。要不断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形成充分挖掘地图信息的习惯。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

1、比较分析法

区域地理知识较繁杂,可以将类似的区域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对比出差异性,既整合了不同区域的知识联系,又强化了其具体的

(1)特征图的比较。例如,温带海洋气候、地中海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的“降水量和气温月份分配图”做一比较可以看出:从降水量来看,温带海洋气候的降水量终年较均匀,地中海气候降水集中在冬半年,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从气温变化幅度来看,常年均温都在零度以上,温带海洋性气候年均温变化幅度最小,地中海和亚热带季风年均温变化幅度大,二者的差異在于冬夏降水时段。而三者的降水差异分别是常年受中纬西风带影响、冬季受西风带影响、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在进行特征图的比较分析过程中,即是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成因和本质进行分析,也是对相关知识的提炼和整合,使地理知识系统化。

(2)不同区域的比较。例如,同为岛国,英国和日本有很多异同之处。做以比较:相同点,岛国,在大陆的一侧,有曲折破碎的海岸线,有优良的港湾和便利的海上运输条件,发达国家。不同点,英国在亚欧大陆的西侧,外力作用显著,受西风影响,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资源丰富,但人口少,老龄化现象严重;日本在亚欧大陆东侧,内力作用明显,受海陆热力性质影响,形成温带季风气候,资源短缺,但人口众多,人力资源丰富。

对不同区域作一比较分析,可看出其异同点,是地理事物更加具体和清晰。

2、信息搜素法

充分利用地图中展现的地理信息进行层层剖析。例如,在复习“美国农业带的分布图”时,可以分多种角度来挖掘信息:

(1)在整幅图中提取信息。总体看,美国农业带有几种,分别在什么位置?这与它的什么原因有关?在空间分布上有何特点?从这些问题上可以帮助学生熟悉美国农业带的大致分布规律。

(2)分区域剖析信息。在美国可以分为东、中、西三大部位。东部五大湖和大西洋沿岸、中部中央平原和墨西哥湾沿岸、西部太平洋沿岸分别是什么农业带?其作物类型有什么区别?影响其发展的因素有哪些?这些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与各因素的关系。有助于理解美国农业带的分布区域差异。

信息搜索法可以让学生由表入里的探究问题,体现了其相关性和整体性。

区域地理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连接点,是许多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最好“诠释”或“说明”;而系统地理的原理、规律、结构、联系等又需要在区域地理中去落实、验证。这些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高一地理总复习资料有哪些 篇9

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天体(会举例:恒星等;还有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

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重点:)天体系统的层次: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河外星系——总星系

2.地球的基本知识

地球的地位: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地球的普通性:太阳系图,九大行星按结构特征的分类及各自的成员

地球的特殊性:地球上有生命存在

中心天体:太阳

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原因:

①宇宙环境的原因:九大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太阳光照稳定

②地球自身的原因:适宜的日地距;适宜的体积与质量

3.太阳的能量来源及其对地球的重大的影响

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

影响:是自然界水、大气、生物循环的主要动力;生产和生活的能量(太阳能和化石燃料)

4.太阳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大气分层 太阳活动类型 太阳活动比较 对地球影响

光球层 黑子 多少和大小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降水与黑子数的相关性干扰电离层,影响短波通讯干扰地球磁场,引起磁暴

色球层 耀斑 最强烈的太阳活动显示

◆注:但两者常相伴出现,活动周期为

5.地球自转的方向及周期

自转方向:自东向西;北极逆时针;南极顺时针

周期:1个恒星日

6.地球自传的产生的现象

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之一

昼夜更替

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之二

地方时产生

(太阳高度的概念: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太阳高度?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0

昼夜更替的周期及意义:1个太阳日(24小时)

自西向东自转:地方时东早西晚;不同经度地方时不同,每15经度地方时差1小时)

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之三

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影响

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赤道处不偏

影响:风向;洋流;河流两岸冲刷和泥沙堆积状况

7.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黄赤交角

公转方向:同自转相同(即自西向东)

公转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近日点和远日点的位置及大致日期

周期:1个恒星年

速度的变化:近日点最快;远日点最慢

黄赤交角的作用:体现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第1页

黄赤交角的大小:23°26〃

画图注意:画出地轴、晨昏线、赤道面、黄道面、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太阳直射光线(点)

黄赤交角与地轴的轨道倾角的关系

黄赤交角的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地表位置的移动——地表太阳辐射量的时间分配变化

明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及周期:——以1回归年为周期,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移动(线上有一次直射;线间有两次直射)

◆重点:问题探究:黄赤交角的变化会导致五带范围的什么变化?

参考答案:

黄赤交角存在的意义:黄赤交角的存在是因为地球公转轨道面与太阳公转轨道面之间的斜交存在夹角,太阳的回归运动是在黄赤交角之间进行的,在两条回归线之间出现了太阳的直射现象,所以夹角的存在使地球有了四季和五带的变化。

如果黄赤交角为0的影响:也就意味太阳徘徊在赤道,全球毫无温度带而言,四季的变化是反映在温度的变化(四季变化的作用),既然任何一个地方的全年温度不变,那么四季也不会变了。同样在全球任意地方的最低太阳高度角全年大于0,也就无极昼极夜现象了。又因为地球存在黄赤交角时,每到春分/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此时太阳停留在赤道上),既然太阳永远停留在赤道上,那么各地全年都昼夜平分。

黄赤交角变大的影响:黄赤交角变大,回归线的度数变大,极圈的度数变小。 (也就是热带和寒带的范围变大了,而温带范围变小了)

黄赤交角变小的影响: 热带范围变小,温带范围变大,寒带范围变小

变化的原因:南回归线北移,北回归线南移,北极圈北移,南极圈南移

(北极圈的纬度+北回归线的纬度=南极圈的纬度+南回归线的纬度=90度)

8、四季与五带的形成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①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周年变化:

同日不同纬度的分布规律:由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降低(二分二至日)

同纬度不同季节的变化:近大远小(6月22日前后以及12月22日前后)

②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

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

直射点移向的半球昼渐长

6月22日(夏至日)前后,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内有极昼

12月22日(冬至日)前后,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及以内有极夜

春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赤道——全年昼夜平分

四季的划分:(中纬度明显)

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太阳最高、白昼最长的时间为天文夏季

太阳最低、白昼最短的时间为天文冬季

春秋是其中的过渡

五带的划分:

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状况——太阳辐射量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五带形成

高一上册地理知识点复习资料 篇10

①地处副热带海区,降水稀少,蒸发旺盛。

②周围是热带沙漠地区,缺少大河注入。

(2)盐度最低的是波罗的海,原因:

①地处较高纬度,气温低,蒸发弱。

②周围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有淡水注入。

(3)巴尔喀什湖东咸西淡的原因:

①东部:地处内陆,降水稀少,蒸发旺盛;缺少河流注入。

②西部:有河流注入,起稀释作用。

③中部窄,不利于两边水体交换,造成两侧盐度差异较大。

(4)世界表层海水盐度的水平分布规律:

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低纬度和高纬度递减。

⑸判断某洋流性质为寒(暖)流,判断理由是:

温度方面:洋流流经海区温度较同纬度其他海区低(高),

区域地理复习方法摭谈 篇11

【关键词】区域地理   复习方法     区域特征     系统地理

区域地理是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结合的最佳点,区域地理又是地理学科高考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高考试题构成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从近年来的高考地理试题来看,特别注重以区域地理为背景,考查学生对区域位置、区域范围的空间定位和区域特征的综合分析、区域差异的分析比较以及探讨区域的发展方向等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因此,在高三地理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区域地理知识的复习训练。

一、加强区域定位训练

区域定位是区域地理学习的第一步,也是解开区域地理试题的一把钥匙。区域空间位置主要包括区域空间绝对位置和相对位置。绝对位置就是经纬度位置,可用经纬网(度)来确定位置,如北京位于北纬39°56′,东经116°20′;相对位置就是海陆位置以及相对其他地理事物的位置,如华北平原位于太行山的东部,燕山的南部,秦岭淮河的北部等。区域空间定位的训练方法主要有:(1)山川界线法:根据主要山脉(如秦岭)、河流(淮河)、等值线(如等高线)的分布确定不同地理事物的区域位置的范围;(2)行政界线法:根据行政区界线如国界线、极圈线、0°经线、120°E线确定区域位置和范围;(3)地理轮廓特征法:任何区域如大洲、大洋、国家、湖泊、省区、海峡、河流等都有一定的轮廓特征,根据某区域的轮廓特征确定区域位置范围,如意大利像个长筒高跟靴、黄河像个“几”字形等;(4)地理景观法:根据地理景观(自然地理景观和人文地理景观)确定区域位置范围,如热带草原景观、埃及的金字塔等。

二 、加强区域地图的训练

对近几年高考文综试题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区域地理试题有三个特点: 其一是地图的比例尺扩大。高考试题区域比例尺扩大,使区域范围缩小,区域地理事物内容更详细;其二是局部区域交界地区地图增多,往往是各类专题地图示意的盲区,恰恰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其三是近年出现的新特点,即考查的“小区域”范围进一步缩小,而且出现虚拟区域地图。这类题目,考生不需判定一个具体地区,只需根据试题提供的素材和背景知识,分析所给地区的自然、人文和经济条件,完成试题的判读和解答。由于区域地图的这三种变化,使得学生对高考文综试题区域地图陌生,造成解题困难。针对这种情况,在复习每一个区域地理知识后,发给学生相关的空白地图,指导学生将教材中的文字尽量转换在地图上,将各种地理事物进行叠加,形成单元知识小结的综合能力。另外,教师还要设计一些交界区域的空白地图,建立区域之间的联系,如国家交界区域地图、地区交界处地图、中国和邻近地区交界处地图、地形交界处地图等。

三、加强区域特征训练

任何一个区域其所在的地理位置(特别是其经纬度和海陆位置)和该区域地形都对当地气候、水文、生物、土壤、资源等自然要素产生明显的影响,构成一个区域突出的自然环境特征。对区域自然环境特征的把握是进行区域综合或对比差异的前提。确定某区域自然环境特征成因的分析,主要经过四个思考过程:其一,某区域在哪里或什么地方(地理位置)。其二,某区域有哪些地理事物或现象(地理事象)。其三,某区域内的地理事物或现象表现出哪些典型环境特征(地理特征)。其四,某区域内的这些特征是怎样形成的(地理成因)。例如,对于中亚地区的复习如下。

1.中亚地区的地理位置。从经纬度位置上看,中亚的地理位置大致可用四条经纬度来定位,即50°E与80°E,40°N与50°N,从而可以得出其位于中纬度和温带;从海陆位置上看,中亚的地理位置位于亚欧大陆中部,距离海洋较远。2.中亚地区的地理事物与现象。中亚地区主要的地理事物或现象主要有里海、咸海、巴尔喀什湖;额尔齐斯河、锡尔河、阿姆河;哈萨克丘陵、图兰平原、卡拉库姆沙漠;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草原;长绒棉;最大的内陆国家——哈萨克斯坦等。3.中亚地区的地理特征。中亚深居亚欧大陆内部,距离海洋较远,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降水稀少,气候干旱,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河湖多为内流河和内流湖,农业生产类型以灌溉农业和畜牧业为主等。4.中亚地区的地理成因。中亚深居亚欧大陆内部,距离海洋较远,是导致中亚地区气候干旱,形成草原与荒漠景观,多为内流河和内流湖泊,以灌溉农业和畜牧业为主的主要原因。

四、加强区域对比训练

不同地理区域之间存在着地理事物的异同,通过比较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准确掌握各地理区域的不同特点。

运用比较法时,首先要确定比较的内容,其次是要在同类地理事物之间进行比较,第三要将比较的内容逐项对比说明,不要把互不相关的内容各说各的。如非洲的热带草原和南亚的热带季风比较,世界各大洲的地形比较。

五、正确处理系统地理和区域地理的关系

在复习系统地理与区域地理时,不能脱离区域地理而复习系统地理,因为区域性是地理学科的基本特征之一。任何系统地理知识只有落实到某一区域内才能得以分析和解决,丢开区域地理,系统地理只能是“空中楼阁”;也不能脱离系统地理,纯粹复习区域地理,否则区域地理的复习就太肤浅,复习效率低,也不能达到高考复习的要求(分析美国商品谷物农业地域类型时,联系美国地形、气候和社会经济条件等)。要妥善处理好高中系统地理与初中区域地理知识之间的关系,应以“人地关系”为主线。在理论上以高中地理为线索,综合复习初中地理的相关区域,从而在复习时纲目分明,纲举目张。例如,在复习第二单元《大气环境》中的《气候的形成和变化》时,可以首先理清高中教材中的气候形成因子、不同气候类型的气温特点、降水状况等基础理论,再结合初中世界地理中的具体国家、中国地理中的不同区域进行分析对比,理论联系实际,增强理解运用能力。

高一地理寒假复习方法 篇12

一、梳理知识, 注重联系迁移与拓展

高考是选拔人才的考试, 在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 更重要的是考查考生的能力。对基础知识的考查, 可以体现高考试题的公平性原则, 也能很好地体现教育的导向, 因此在高考试卷中, 基础的主干知识往往占到65%~70%。所以教师在二轮复习中仍然要依据课本, 进一步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 但要注意这个阶段不能简单地重复课本知识, 要根据考纲对课本知识进行必要的梳理, 进行归类和整合。

1.关注知识的内在联系

要根据《考试说明》的要求, 让学生在头脑中构建地理基础知识的网络, 重视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 形成知识链。如气候知识, 在《考试说明》“考试范围”的第一部分中有“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第六部分中有“世界气温与降水的分布;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 对这两个知识条目, 复习时可以串联在一起, 形成如下知识链: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影响世界各地气温与降水的分布→使世界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气温与降水的组合 (气候特征) →形成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 (普遍性) →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中美洲东部和巴西东南部的热带雨林气候 (特殊性) →非洲东部赤道附近的热带草原气候 (特殊性) →除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外, 洋流、地形对局部地区气候也有影响等等。按照以上这条知识链把有关气候的知识从普遍到特殊梳理清楚, 尤其要注意几个特殊气候区的位置、成因, 因为高考试题的切入点常常会落在特殊性的地方。

2.注重知识的迁移和拓展

高考考查学生的基础主干知识, 但很少出现与课本上同样的案例, 所以梳理课本知识时, 要对课本知识进行迁移和拓展。如在复习荒漠化内容时, 应该把我国西北地区的沙漠化、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南方地区的红漠化、云贵高原的石漠化联系起来进行分析, 从成因的异同、形成的危害、治理的措施三方面探究。要对同类的地理问题进行归类, 并做好知识的迁移、拓展、运用, 使之融会贯通, 才能适应“稳中有变, 变中创新”的高考试题。

3.把课本中的地理原理与生活、时事联系起来

“学习生活中的地理”是高考命题的一个导向, 纵观每年各省区的高考地理卷, 都体现了贴近时代、贴近生活的特征, 选材从自然环境变化、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等方面入手, 这类试题在难度上不是很大, 但能够考查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如2013年福建卷第9~10这组选择题, 考到了雅鲁藏布江中游宽谷的爬升沙丘, 这是现实存在的现象, 到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旅游过的人都看到过, 试题让学生判断该沙丘位于:A冲积扇; B洪积平原;C三角洲;D河漫滩。意在让学生运用学过的地理知识对现实中的自然现象进行鉴定。再如2013年高考全国卷第36题:“居住在成都的小明和小亮在‘寻找最佳避寒地’的课外研究中发现, 有‘百里钢城’之称的攀枝花1月平均气温达13.6℃ (昆明为7.7℃, 成都为5.5℃) , 是长江流域冬季的‘温暖之都’。小明建议把攀枝花打造成‘避寒之都’, 吸引人们冬季来此度假。小亮则从空气质量的角度提出质疑。请为小亮的质疑提供论据。”这是从当前我国人民共同关注的空气质量问题选取题材, 试题用了一个相对开放的设问, 使学生能够把学到的有关知识充分表达出来。所以教师在二轮复习中, 要对近年比较热门的且和地理有关的现象和事件, 让学生从多角度展开分析讨论, 因为这些现象和事件都可以成为地理命题的显性或隐性题材, 学生要能用课本中的地理原理来解释这些现象和事件。

二、提升能力, 重点是读图析图技能

地图是地理学科独特的知识载体, 集地理知识、地理原理、地理规律以及考试形式于一体, 因此地图始终是历年地理高考的考查重点。浙江省2013年文综试卷地理部分11道选择题, 有6幅图, 充分凸现了地理的学科特点, 考查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从试卷考查的形式和要求来看, 高考对地图的考查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考查学生从图中获取正确地图信息的基本技能;二是利用地图为载体考查学生利用地图和其他地理原理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因此地理图表的阅读、分析是高三地理复习中学生必须掌握和提高的基本技能。二轮复习 中, 下面四类图要进一步强化训练。

1.经纬网图

这是记忆性的知识, 所以要学生反复练习, 要做到世界和中国任何一个小区域, 给你经纬网图, 都能熟练判断出具体位置。虽然近几年高考试题中对经纬网读图的要求逐渐降低, 但在复习中, 这部分的训练还是应该落实的。如在中国地理复习中, 可利用小区域经纬网图, 进行区域主要特征的综合复习, 列出一些地区的经纬度, (132°E~135°E, 48°N~49°N) 、 (104°E~107°E, 29°N~31°N) 、 (85°E~95°E, 28.5°N~29.5°N) , 要求学生首先判断出具体位置, 然后可以从六个方面进行分析:①主要地形区名称;②地形特征;③气候类型、特征、年降水量;④主要资源; ⑤主要农作物;⑥发展农业的有利区位条件和主要制约因素。通过这六方面的分析, 可以把一些主要区域特征概括起来, 让学生充分了解某个区域作为高考试题“载体”的基础条件。

2.等值线图

这类图可以表示不同的地理事物, 灵活性很大, 试题设计时通过一幅等值线图可以多方面考查学生对地理知识、地理规律、地理原理的掌握程度, 也可以考查学生运用地理规律、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 复习时重点是让学生掌握等值线图的读图技巧, 对各种情境的等值线图进行正确判断, 并解决其中的地理问题, 特别是一些生活实际问题, 如修路, 沿等高线修工程量小, 投资少, 比较安全;引水自然是从高处往低处引;泥石流、滑坡与地形地势及降水有着密切关系等等, 要培养学生把生活实践知识用于读图分析之中。

3.地球运动图

这是大部分文科学生感到最困难的图, 浙江省近两年对这类题考查的难度有所下降, 但还是有一道4分的选择题。近两年地球运动试题的形式较前几年有些变化, 试题题干以文字叙述的形式出现, 没有示意图, 这给文科学生其实是增加了难度, 如果有示意图, 学生可以把读取的信息在图上分析一下, 或进行图形转换, 但无示意图的情况下, 因为文科学生空间想象力不强, 通过题干文字信息无法自己画出正确的示意图, 从而给答题带来障碍。因此, 在二轮复习时, 教师要反复让学生练习地球运动不同的题型, 笔者曾采用每天一题的方式让学生多练、多画、多思考, 熟能生巧, 慢慢地学生对这类试题就不怕了, 读图析图能力、图形转换能力、综合思维能力渐渐得到提升。

4.坐标图

2013年高考浙江文综地理试卷选择题的6幅图中4幅是坐标图, 对于坐标图学生不会感觉难, 但容易错。一是横纵坐标单位不一致时学生易错; 二是当学生习惯的横纵坐标变换时易错;三是坐标图变形为三角坐标、四方形坐标时, 学生分析判断过程中会出现思考不周而出错;四是坐标图的题型, 通常在图和题干信息中隐含着已知条件, 学生往往会因信息获取不全而导致做错试题。因此, 二轮复习时, 教师应指导学生对各类坐标图仔细阅读, 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各种不同图形的读图方法与技巧。

三、注重方法, 掌握答题技巧和规律

二轮复习, 在梳理好知识的同时, 还是要做一些模拟试题, 使学生的学科知识能力和答题技能不断巩固和提高。但不要片面追求题量, 重要的是练习后对学生出现的错误进行分析, 从中总结归纳选择题和非选择题的解题技巧和规律。

1.选择题

按照往年的情况, 文综试卷地理部分只有11道选择题, 每题4分, 分值较大, 要取得高分, 选择题的正答率高是关键。一般地理单项选择题的四个选项中, 有两个选项是明显错误的, 还有一个选项则具有迷惑性, 它和正确选项之间往往让学生难以抉择, 所以在平时的练习中要注意分析题干与选项之间的关系, 总结出“迷惑性”选项的一般呈现形式: ①有的选项作为一句独立表达的话语是正确的, 但与题干的要求不符合;②有的选项虽然是题干提出问题的原因, 但不是主要原因或根本原因;③有的是题干与选项之间因果关系倒置了;④有的选项前半句话是正确的, 而后半句就不对了;等等。

2.非选择题

文综试卷地理的非选择题虽然只有两道, 但分值有56分, 所以学生答好非选择题很重要。非选择题的解答要提高得分率, 首先要从审题开始, 要从试题中获取正确有效的信息, 理解试题的考查要求。其次, 调动自己头脑中储存的知识, 书写答案。第三, 阐述问题时用词要规范, 思路要清晰, 回答要全面。对一些是似而非的问题复习时一定要理清楚, 如很多学生对热量、光照两个概念分不清, 错误地认为热量丰富的地方光照时间一定长, 光照条件好的地方纬度肯定低等等;还有学生经常错误地认为沿海地区都有湿润气流带来充沛的降水;有的学生在回答人文地理试题时, 用词不够贴切, 如产业结构、产业升级、产业转移这三个词分别表示不同的意思, 但很多学生往往通用, 主要是对产业不了解, 所以对三个词真正的意思不明白。第四, 要掌握不同问题的解题思路, 如交通运输中选线路的问题, 要从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科学技术因素等几个方面来分析;阐述河流的水文特征, 应包括流量、水位、汛期、含沙量、结冰期等。

3.平时练习严格要求

教师应要求学生书写字迹工整, 且字不要过大, 过大考试时容易超出答题区域;也不要过小, 过小阅卷老师看不清楚;字迹颜色过分浅也不好, 因为考生的答题卷是扫描到电脑上让阅卷老师批阅的, 因此字迹颜色过分浅容易不清楚。这些规范都要在平时对学生进行练习, 考试时才能正常发挥水平。

上一篇:教育官员下一篇:学生科技实践活动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