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下册地理复习资料

2024-10-26

高一下册地理复习资料(共8篇)

高一下册地理复习资料 篇1

一、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

1、崇拜自然——采猎文明——人与自然是恐惧与依赖的关系;

2、改造自然——农业文明——人对自然的依附性大大减弱,对抗性增强;

3、征服自然——工业文明——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

4、谋求人地协调——当今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和谐发展

二、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环境问题——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

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①可再生资源:关键在于“合理开发”——控制开发强度,保护和促进更新

②非可再生资源:关键在于“合理利用”——节约和综合利用,寻找新的代替品

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人口压力、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

(1)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消耗资源的速度超过其再生速度;

(2)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

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比发达国家严重,原因是:①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②经济技术水平低,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环境保护;③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三)主要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1、环境污染:

(1)大气污染:全球气候变暖、酸雨、臭氧层破坏——污染源:工业生产、家庭生活、交通工具

①全球气候变暖——

主要温室气体有CO2、CH4、N2O、O3等。火山灰、植树造林能减弱气候变暖的趋势。

危害:沿海——冰川融化,海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耕地减少,风暴潮和盐碱化加剧。

中纬度地区——蒸发量增大,耕地和草原退化,沙漠化扩大,农业种植面积缩小。

②酸雨(雾、雪)——“空中死神”:pH值小于5.6的大气降水。

危害:对水体,对土壤,对生物,对建筑物的影响。

③臭氧层破坏

(2)水污染:工业废水;农业污水(来自农药、化肥);生活污水(各种洗涤水,包括氮、磷等)

(3)土壤污染:

(4)固体废弃物污染:工业垃圾、农业垃圾、建筑垃圾和城市生活垃圾

危害:污染大气、污染水源、污染土壤、影响卫生传播疾病

处理:分类回收、综合利用;填埋;堆肥(发酵、高温杀菌);焚烧(发电)等

2、生态破坏:破坏生态平衡——生物物种减少、森林和草原破坏、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

地理高一下学期重要知识点:人类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一、农业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改造——温室农业、梯田、施肥、浇水。

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地租、政策、劳动力)

市场决定着农业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条件(特别是保鲜和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扩展。

3、技术因素(育种、机械、化肥、农药)

培育良种(高产、耐旱、耐寒、耐储存等品种):有利于扩大种植面积。

机械化: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施用化肥、农药等: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1、商品谷物农业

(1)分布: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等国。

(2)主要品种:小麦、玉米(旱地作物,便于机械化生产)。

(3)形成条件:

自然条件:地势平坦,耕地广阔,地广人稀。

社会经济条件:交通发达,技术水平高

技术条件:机械化程度高。

(4)特征: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家庭农场为主

地理高一下学期重要知识点: 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一、城市的空间结构

1、城市功能分区——相同的城市用地类型发生集聚

(1)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强。

中心商务区(CBD):建筑密集、高楼林立、交通便捷——面积有限,但需求量大

(2)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铁路、公路经过。

(3)住宅区:是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4)文化区:一般要求环境优美,远离工业区和商业区。城市建设要注意保护文物古迹。

2、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形成的原因: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行政因素

3、 城市规模与地域结构、服务范围

小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不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小。

大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大。

二、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

(一)、自然方面

1、 地形——平原地区城市密度大

2、 气候——气候温暖湿润的地区城市密度大

3、 河流—— 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能决定城市区位。

(二)社会经济方面

1、农业基础

2、交通条件:沿海、沿江、沿铁路线、沿高速公路可以形成城市轴线。北方城市大都在大道汇合处。

交通线的变化,会给城市发展带来影响。(如扬州:运河通航时—兴,运河淤塞后—衰)。

3、政治(如行政中心)、军事防卫、宗教、科技、旅游等也能促进城市的形成和壮大。

高一下册地理复习资料 篇2

一、原因

1. 初、高中地理学科知识的衔接不够充分, 缺乏必要的知识准备。

许多学习过初中地理的学生在大脑中有这样一种印象, 初中地理很好学, 不外乎死记硬背, 考前记一记, 却忘记了人的认知要经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高中地理涉及许多学科的知识, 而地球、地图、气候的基本知识在初中教材中介绍得很浅, 再加上高一地理章节中涉及的数学、物理等方面的知识此时学生还未来得及学习, 从而导致在教学中出现知识的“断层”, 增加了对有关地理知识理解的难度。

2. 学习方法不当, 对地理的学科特点认识不足。

地理学科具有很强的学科特点, 如具有文理交叉的特点, 以及综合性、空间性、实践性强的特点。许多学生在刚进入高中阶段时有一个认识的误区, 简单搬用初中的学习方式, 强化死记硬背, 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常常重记忆轻理解, 总认为在考试前背一背就行了。没有真正理解地理的学科特点, 不注重理性的思考和推理的学习方法, 不注重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采用这样的学习方式当然就难以学好地理, 难怪有学生经常发出感慨:地理怎么这么难学啊, 书上的内容很好看, 地理课也很好听, 就是地理考试最难。

3. 缺乏良好的地理思维品质。

(1) 思维的深度不够, 分析、鉴别能力差。这要求对学科知识有深入的掌握和扎实的基础。要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 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性, 就必须对认识对象进行深入的比较、分析, 这要求学生的思维有相当的深度。有些学生常把一些词语形式相似的概念混为一谈, 如“光照”与“热量”、“溶解”与“溶蚀”等, 没有抓住它们的本质区别。

(2) 思维的广度不够, 综合能力差。地理学科知识的综合性特点, 要求学生的思维品质要达到一定的宽度, 这样才能在学习中用全面的、综合的观点对待问题。但不少的学生在这方面表现出很大的局限性。他们在进行地理思维时, 常常用片面的、孤立的观点看待问题, 不能把各种地理要素相互联系起来进行综合的思考, 因而往往抓住了问题的一方面而忽略其它方面, 这在地理成因的学习中表现得特别突出。

(3) 思维逻辑性差, 考虑问题缺乏条理性。在地理学习中常有这样的情况, 有的学生虽然具备解决某一问题的知识, 但由于思维过程不清, 违反了某些逻辑规则, 结果得出的却是错误的结论。

4. 学习地理的兴趣、需求不高, 缺乏内驱力

地理学习动机是推动地理学习的直接的动力。在我国现行的教学体制下, 学生从初中开始, 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 自觉不自觉地产生地理是一门副科的错误认识, 从而在学习时间分配上, 潜意识地对地理学科的关注很少。这样的学生没有学习地理的兴趣及内在需要, 也无法产生学习地理的积极动机, 明显影响其思维与主观能动性, “地理难学”的观念被感性地强化了。

二、对策

1. 把握新教材, 树立现代教学理念。

(1) 树立现代教学新观念。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 以学生为本的主体观、素质教育的质量观、面向世界和未来的人才观为指导。要充分认识到,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则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要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为学生的主动发展服务, 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另外, 教师还要不断给自己充电, 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 以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当代的社会是一个开放的、信息化的社会, 学生的视野十分开阔, 个性化倾向明显。教学中要多采用开放式、活动式、探究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调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推广学法指导。高中阶段的学生无论在智力还是能力上都比初中阶段有了一个大的飞跃, 迫切希望教师把学习方法的指导纳入教学任务中。为此, 我们应引导学生在“知地”———了解地理事实, “明理”———理解地理原理的基础上, 会“说理”———用实例说明地理原理, “析事”———对社会中出现的地理现象, 会用地理原理进行判断、分析、评价。特别是要指导学生掌握记忆方法, 积累地理知识;指导学生掌握思维方法, 理解地理知识;指导学生广泛联系实际, 注重知识应用;指导学生读图方法, 提高识图能力, 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3) 增强实践活动。新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教材设置了大量的“活动”或“研究性问题”, 利用好这些材料, 既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又是促使学生产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与深入探究的有效载体, 一旦学生投入到这些与日常生活或自身需求紧密联系的“活动”中去, 必将大大消除对地理学习的抑制情绪, 有利于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利用好这一教学资源。自然界的神奇现象震撼人心, 社会中的地理现象耐人寻味, 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妙趣横生, 这些都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求精神。因此, 在地理教学中除了注重课本知识的传授之外, 教师还要注重学生实践知识的获得, 教学内容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中认识地理现象, 探求地理规律。

2. 突破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清除学习障碍。

教学难点是学生在课堂上最容易疑惑不解的知识点, 它犹如学生学习途中的“绊脚石”阻碍着学生进一步获取新知。在具体的地理教学过程中, 学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点, 成为学习地理知识的障碍。顺利突破这一障碍, 不但有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技能的理解、掌握和运用, 而且可以使学生不断感受成功的体验, 从而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 产生高昂、持久的学习动机, 提高地理学习的效率和成绩。反之, 不能及时突破难点, 学生所习得的地理知识、技能就支离破碎, 缺乏系统。

3. 深化初、高中地理教材内容, 改进学习评价方式。

目前的初中、高中地理上册内容有一些脱节, 教师在教学中, 对一些教材内容适当的进行深化, 解决学生知识结构中的“断层”问题。在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上, 应该从传统的课程理念和知识体系中解脱出来, 注重学生能力和态度的培养, 多让学生接触现实生活, 在学习方式上多探究而少记忆, 摒弃过于强调书本知识的学习评价方式。

高一下册重点单词辨析 篇3

1. all together & altogether

All together是as a group的意思,表示“全部的,整体的”;而altogether则是in total的意思,表示“总共”。

※ 练习

The teacher waited until the students were __________ in the hall before he addressed them. 老师一直等到全体学生都到达大厅,才发表演讲。

There were __________ 400 students in the hall. 大厅里一共有400位学生。

2. award & reward

这两个词都是动词,其区别在于:award 表示“授予(奖品)”,而reward是“报答、酬劳”的意思。Award还可以作名词,表示“奖、奖品”。

※ 练习

The journalist became the first Chinese who was __________ the Nobel Peace Prize due to his concern about the poor. 因其对于贫困人群的关注,这位记者成为了第一位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的中国人。

How can you __________ my virtue with vice? 你岂能以怨报德?

3. imply & infer

这两个动词的拼写有些相似,所以很容易混淆,其实词义相去甚远,imply表示“暗示”,而infer是“推断”的意思。

※ 练习

When Auntie Amy said, “My God! That's a big piece of pie, young lady,” did she mean to ________ that Dorothy was being a glutton in taking such a huge slice? 艾米阿姨说道:“我的天哪!姑娘,那真是一块很大的馅饼。”这时,她是不是想暗示桃乐茜太贪吃,竟然拿了这么巨大的一块饼?

Dorothy ________ from Auntie Amy's comment that she'd better not ask for a second piece. 桃乐茜从艾米阿姨的评价中推断出她最好还是别再要一块了。

4. lay & lie

这是高考中考得极其频繁的一组词。Lay是“放置”的意思,大家还要记住它的动词变位:进行时是 laying,过去时和过去分词都是laid;lie表示“躺下时”,它的变位是:进行时是lying,过去式是lay,过去分词为lain。此外,lie还可以表示“撒谎”,而此时它的变位是:进行时为lying,过去式、过去分词都为lied。

※ 练习

Tom, ________ down and roll over! 汤姆,躺倒,翻身!

Tom ________ down on the floor. 汤姆躺在地上。

Auntie Amy, Tom's just ________ there. He's not rolling over! 艾米阿姨,汤姆正躺在那里呢。他没有翻身!

How long has he ________ there, Dorothy? Maybe he's taking a nap. 他躺那里有多久了,桃乐茜?也许他正在小憩呢。

5. raise & rise

Raise 可作动词,表示“增加,提升,收集,喂养”;而rise也可作动词,表示“升起,起床,成长”。Raise基本都作及物动词,而rise大多数情况下是不及物的,只有作“让……飞起来”讲才是及物动词。

※ 练习

They are ________ pigs. 他们正在养猪。

The sun ________ over the battlements. 太阳从城垛上升起了。

6. desert, deserted & dessert

Desert可作名词,是“沙漠”的意思;也可作形容词,表示“沙漠的,不毛的,荒凉的,无人居住的”;也可作动词,表示“放弃,遗弃”。

而deserted是desert的形容词形式,等同于abandoned“荒弃的”,更强调被人抛弃。

与它们拼写相似的dessert却是“餐后甜点”的意思。

※ 练习

After the bomb, Hiroshima became a ________ city. 经历了轰炸以后,广岛变成了一座荒城。

For the legendary racer, Schlesser, driving in the ________ of Sahara has the same peculiar fascination which Everest has for mountain climbers. 对于传奇赛车手施勒塞尔而言,行驶在撒哈拉沙漠中有一种特殊的魅力,就像珠穆朗玛对于登山者有特殊的魅力一样。

Blueberry cheese cake is his favorite ________. 蓝莓芝士蛋糕是他最喜欢的餐后甜点。

7. exchange & change

这两个词词义和拼写都很相近,exchange 表示“交换”,而change却表示“改变,更替”。

※ 练习

She quickly took her athletic outfit off and ________ into a formal dress. 她迅速脱下运动服,换上了一套正装。

Magic Johnson wished he could ________ all his money only for a good health. 魔术师约翰逊祈愿他能够用他所有的金钱换取一个健康的身体。

8. medal & metal

这两个词主要是因为拼写相似而被混淆,medal是“勋章”的意思,而metal则是“金属”。

※ 练习

Although Liu Xiang only won several silver ________ in 2005, he is expected by the entire nation to win the gold ________ in the 2008 Olympics. 尽管刘翔在2005年只赢得了几块银牌,举国上下依然期待他在2008年奥运会上取得金牌。

Generally speaking, ________ contracts when cooled and expands when heated. 一般说来,金属热胀冷缩。

9. means & mean

Means表示“手段、方法”,它是单复同形的名词。

而mean主要作动词,表示“用意、意味”,作形容词则表示“卑劣的、吝啬的”。它作名词时的惟一用法是表示“平均值”。

※ 练习

She rose to fame by fair ________ or foul. 她不择手段地出了名。

I have been ________ to tell you that I took a liking to you at first sight. 我一直想告诉你,自从第一眼看到你,我就对你心生好感。

The poor man ________ well, but he only made matters worse. 这个可怜人用意很好,可是却让事情变得更加糟糕。

It was ________ of him to leave the dinner without paying. 他不付钱就离开晚餐真是小气。

10. opportune, opportunity, chance & possibility

Opportune是形容词,表示“恰当的,适时的”。

Opportunity 是名词,指时机,尤其是指一种有利的状态或合适的时机。

Chance和 opportunity意思相近,表示“机遇,机会”,但其常表示因为运气或偶然而出现的机遇。

Possibility 是指“可能(性),可能的事物”。

※ 练习

Is there a ________ that she will pass the exam? 她有可能通过考试吗?

I haven't had a ________ to read my letter. 我还没有机会看我的信呢。

练·习·答·案

1.all together / altogether

2.awarded / reward

3.imply / inferred

4.lie / lay / lying / lain

5.raising / rose

6.deserted / desert / dessert

7.changed / exchange

8.medals / medal / metal

9. means / meaning / meant / mean

高一下册地理复习资料 篇4

为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学习高中地理,查字典地理网精心为大家搜集整理了高一地理学习:高一地理文化地理知识点,希望对大家的地理学习有所帮助!高一地理学习:高一地理文化地理知识点

文化的定义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文化的分类物质文化(工具、技术、生活用具)和精神文化(文学艺术宗教等)文化景观的构成人类的文化留在地球表面上的印记(固定在地表上的人类创造物)。

文化景观的主要特性功能性、空间性、时代性

文化景观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文化景观是自然环境的指示物(有一定的局限性)。

文化景观与人文社会环境的关系了解当地物质文化环境(公交汽车站牌)和精神文化环境(地名)文化源地文化事物、文化现象(常点状)和文化系统(常面状)最初产生的地方

文化区的空间特点范围有大有小、边界有实有虚、不一定与自然区重合有关文化概念的关系文化事物文化综合体(汉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系统(中华文化区)中国传统文化的三级划分地区(东部农业、西南农业、西部游牧)亚区副区

高一地理复习提纲 篇5

重要知识点

主要交通运输方式

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管道运输

交通运输方式不仅日益网络化(电和线交织)而且朝着高速化、大型化、专业化发展。

(1)短途运输公路占优势,长途运输水运成本最低。

(2)管道运输的特殊性:运具与线路合二为一,运量大、损耗小、连续性强。

影响交通布局的因素:自然因素(地貌、气候、水文条件)、社会因素、经济因素(根本原因)、技术因素(根本保证)

二、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

对密度的影响:地势起伏——运输线稀少——运输方式单一——商品流通很难建立和发展,商业网点很难伸展——商业网点密度明显小于平原

交通运输影响商业网点分布的位置:

区位要求:便捷的交通,大量的消费人口

区位原则:交通原则

区位选择:市区环路边缘,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

复习要点

1.抓“概念”重“消化”

复习时,要十分重视概念,要对所有的地理概念一一理解、消化、吸收,不留夹生饭。只有概念清楚了,判断、推理问题时才能正确无误。要把那些特别容易混淆的概念罗列出来,一一对比其差异。诸如:天体、天球;日冕、日珥;近日点、远日点;角速度、线速度;时区、区时;短波辐射、长波辐射;气旋、气团;天气、气候;寒潮、寒流;矿产、矿床;岩溶、熔岩;生态系统、生态平衡;地质作用、地质构造;国土、领土等等。当然,概念教学不是孤立的,要在分析问题中进行。老师重视概念教学,学生对概念就特别留心,“扣”得很严。经过长期训练后,学生分析、回答问题时就严密多了。

2.抓“原理”重“理解”

从基础知识抓起,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过“地理原理”关。如:地球表面热量分布不均的原因;四季、五带的产生和划分的依据;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季风与季风气候;气温与气压的关系;海拔与气温、气压的关系;空气的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的成因;水循环的动力及其过程;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发生及其变化机制;生态平衡的条件:光、热、水、土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人类与环境的对立统一等等。掌握了这些原理、法则,分析事物就有了说服力。

3.抓“综合”重“联系”

综合性即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统一性,就是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例如:为什么亚马孙河流域成为世界的热带雨林区?这不仅仅是纬度位置决定的,与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向)、地形结构、洋流影响也有密切关系。西欧为什么成为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影响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在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综合性分析问题上,要作如下努力:

(1)有计划地做一批综合性典型训练题,学习从自然因素到经济因素全面考虑问题的方法。如,上海为什么能发展成为我国的综合性工业城市?这要从地理位置、交通条件、所处地形区、农业基础、原料来源、历史因素、技术力量等方面综合评估。

(2)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各要素之间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往往是一个环节出问题,就会引起连锁反应,破坏生态环境。这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证实地理环境的综合性特点。如:森林、草原遭到破坏,就会引起水蚀、风蚀,加剧水土流失,导致气候恶化。这些变化又会影响植被的恢复。这一恶性循环就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也足以证实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综合性的特点。

掌握了全面分析问题的方法后,就可避免观察事物时的单一性、片面性、简单化,从而认识地理事象的复杂性、整体性、内在联系性。

4.抓“共性”重“个性”

地理事物既有共性,更具个性。每一区、一地都有自己的鲜明特色,就是同一区域内部也不会一模一样。

如:为什么欧洲有温带海洋性气候,亚洲却没有?为什么亚洲季风盛行而欧洲却没有形成?这一问题要从海陆位置、气压差异和所处的气压带、风带上去思考,也只有从这里入手分析才能切中事物的要害。像这类“个性”问题还有很多,如:为什么地处北极圈的摩尔曼斯克港终年不冻?为什么地处副热带高气压带的乞拉朋齐成为“世界雨极”?为什么纬度较高的吐鲁番盆地成为全国夏季温度的地方?

5.抓“归纳”求“规律”

这是归纳推理的思维形式,从特殊性的地理事物中,归纳出普遍性的规律。如通过观察,分析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三大洋的洋流系统后,根据分布和成因,可归纳出:(1)每个大洋都有完整的洋流系统;(2)除印度洋北部外,各洋流在北半球热带、副热带海区呈顺时针方向运动,南半球呈反时针方向运动;(3)每个环流系统的西部都是暖流,东部都是寒流。上述结论,就是通过对三大洋流的分析后,推及出来的普遍规律。

6.抓“一般”推“特殊”

这是一种演绎推理的思维形式。摸透了地理事象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后,就可推知个别的、特殊性地理事物的特征。如,从气压带、风带和世界气候图上,可找出这样一条规律:凡是南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都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由此可知,英国、法国西部、美国和加拿大西部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同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智利西部南纬40°—60°的地带,同样为温带海洋性气候。

7.抓住“对比”找“异同”

用比较法学习地理是一种常见而且有明显效果的方法。比较的范围可大可小,比较的内容可多可少。即可综合比较,也可单项比较;既可从自然条件方面比较,也可从经济条件方面比较;既可进行纵向比较,又可进行横向比较;既可对同类事象比较,又可对相关而不同的事象比较。通过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点。

8.抓“运算”促“智能”

地理计算在“双基”中是一种不可忽视的能力。从各种考卷中,发现仍有不少学生计算不过关,因粗心大意或基础太差,失误很多,影响成绩。

为了培养、提高学生的地理运算能力,要作以下分类练习:

(1)比例尺与图距、实距换算。

(2)地方时与区时的计算。

(3)绝对高度、相对高度与等高线的计算。

(4)垂直气温的计算。

(5)太阳高度角的计算。

(6)恒星日与太阳日的换算。

(7)昼夜长短的计算。

(8)人口密度与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

(9)各种百分比的计算,等等。

通过反复练习,使学生熟练地掌握计算技巧。从计算的结果中,阐明地理事物的性质、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9.抓“读图”明“空间”

地图具有形象、直观的作用,可以培养观察力、想象力,发展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可以进一步明了地现事物的空间分布、空间联系、空间组合。

为培养查阅、填画地图习惯,要求:

(1)书上的图必须一一理解,学会分析、应用。

(2)充分利用填图册,按要求和规格填写地理事物。

(3)无论是平面图、立体图,还是示意图、景观图,要求学生会勾画轮廓,以加深印象和记忆。

(4)对于老师来说,讲课时要做到边讲边画。

10.抓“新知”拓“视野”

每年高考都要涉及一些教材以外的新知识。所以,对报刊上的“新闻”不可不留神。诸如:

(1)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

(2)国内外重大经济建设项目的开工和竣工。

(3)国内外严重的自然灾害。

(4)国内外新开辟的自然保护区和旅游胜地。

(5)地学新理论、新探索。

(6)人类面临的问题——资源、人口、环境。这些信息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对他们灵活掌握地理知识很有帮助。

地理趣闻集锦

行行色色的草

蜜草: 这种草的茎叶香甜如蜜,据测定,蜜草所含的“ 蜜草精”成分比蔗糖甜300 倍。

迁移草:这种草会自动“ 搬家”,干旱一来,它自动收起地下的根部,卷成小球到处漂游,遇到湿润土地,便重新扎根生长。

喜猫草: 这种草的叶为白斑圆形,初夏开白花。它对人无任何影响,但对猫科动物的神经有奇效。得此草者,猫群会自动跟随,依依可人,再凶的野猫,也会变得温顺可爱。日本的动物学家正在研究此草能否驯虎,因虎同属猫科类动物。

流泪草: 这种草会“ 哭”出泪珠,但泪含甜味,能吸引小虫前来叮爬而被粘住,草叶便慢慢“ 享受”上了当的猎物。

蝇草: 这种草的叶子能分泌香甜的粘液,蚊蝇落上时,便自动卷合食之,故此草名闻世界。

石碱草: 这种草的根块内含有皂角碱性物质,溶于水中能起泡沫,与肥皂相似,可用来洗涤。

醉人草: 埃塞俄比亚有一种醉人草,茎高一尺多,叶片上的

小孔分溢出脑油,香味浓烈沁人心脾。人若嗅上一会儿,便会身

热心跳,面红耳赤,如同喝醉酒一般。如果人在醉人草旁坐上一

刻钟,便会烂醉如泥。

测酒草: 巴西亚马逊河流域生长着一种奇特的“ 含羞草”。

它对酒精的气味特别敏感,凡是饮酒过多的人走近,浓烈的酒

味就会使它枝垂叶卷,几近萎谢之状。当地警方常用这种草测

试那些酗酒开车的人。

风雨草: 中南美洲有一种草,在风雨到来之前会开出艳丽

的花。风雨越大,草花开得越大,色彩越鲜艳夺目。

抗旱草: 在南非荒漠地带有一种草,茎很矮,外表有不规则

的花纹,很像乌龟壳,故名“ 乌龟草”。由于它生长的地方经常缺

少雨水,所以它只好用透水性能差的“ 乌龟壳”来抗旱。有趣的

是,在下雨时,它能很快的从“ 乌龟壳”上抽出一根绿色的长茎,

吸收水分,开花结果,繁衍后代。

照明草: 冈比亚南斯朋草原上有一种灯草,叶面上有银霜

似的晶珠,晚上闪闪发光,照得周围很清晰。当地居民把它移植

到家门口当做“ 路灯”。

指南草: 生长在墨西哥,其叶片总呈南北方向,因而当地土

著居民在狩猎时均靠“ 指南草”辨别方向。

灭鼠草: 罗马尼亚有一种药用玻璃草,它含有多种作用于

动物神经系统的生物碱,老鼠一旦吸入它的气味,二十分钟内

便会死亡。

世界九大奇桥

泥桥: 在拉丁美洲的尼加拉瓜,有座泥桥,自重1 吨多。据史料记载,这座桥建立于公元876 年,至今完好无损。原来,这座桥是用一种当地人称为火泥的特殊粘土堆成的。火泥呈红色,凝固以后如铁似钢,风吹雨打不变形。

草桥: 在秘鲁阿普里玛克河一带的印第安人,至今喜欢用一种草来架桥。每年4 月是雨季,这一带的依素草长得非常茂盛,人们用它拧成绳索,花3 天时间就可架起一座能使用2 年的桥。

塑料桥: 美国的科学家们,研制成功一座跨度为30 米,能

通过轻型车和旅游车辆的塑料桥,它是用强度较高、质轻和富

于弹性的工程塑料硅制成的。桥面一端固定在岸上,另一端可

像地毯一样铺开和收卷。这种桥伸缩自如,使用方便,又不影响

河面船只的正常通航。

瓷砖桥: 在西班牙古都的一条河上,架设着一座用一块块

大瓷砖建成的新型桥梁。它最大的优点是不易沾染灰尘,雨水

一冲,洁净如新。

智能结构桥: 德国科学家建成一座智能结构桥。这种桥用

玻璃纤维的复合材料建成。玻璃纤维中有光导纤维传感器,变

形用仪器自动监测。没有变形时,进入和离开光导纤维的激光

量相同。有弯曲弯化时,一部分激光受阻折射。用电子仪器自动

检测激光强度的变化,就能够准确指出桥梁内部出现裂缝等缺陷的位置及程度,从而保证交通安全。

纸桥: 在美国有一座用一种新型的纸张建成的桥梁。这种

纸里混有金属纤维,强度极高,如一张30平方厘米的纸,折叠

起来,可经受住420 公斤的拉力。这座纸桥的跨度为15 米,宽

为3 米,能承受小轿车通行。

玻璃桥: 保加利亚在克内日河上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座玻璃

大桥,桥长12.5 米,宽8 米,载重量为18 吨。其桥柱、桥面、栏杆、

扶手、台阶都是用特种玻璃制成,晶莹透明,别有风姿。

尼龙桥: 保加利亚首都索非亚附近的尼沙瓦河上,横跨着

一座别具一格的尼龙桥。它由6 根梯形尼龙梁构成。每根梁长

14 米。桥面上铺设柏油。全桥总重为8 吨。它比普通的桥寿命

长、弹性强、重量轻、不怕腐蚀,但只宜人行。

充气桥: 它是由美国科学家首先研究成功的,桥身充气以

后,可通过180 吨载重汽车。

高一地理必修二复习资料有哪些 篇6

1、工业区位选择的经济目的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2、影响工业布局的区位因素主要有原料动力交通劳动力科技政策水源环境市场。

3、制糖工业宜布局在原料产地,属原料导向型工业,原因是原料加工成产品后质量大大减轻;水产品加工工业宜布局在原料产地,属原料导向型工业,原因是原料已腐烂变质、不易运输;啤酒、家具制造宜布局在市场附近,属市场导向型工业,原因是成品不易长途运输;电解铝工业宜布局在大型火电、水电厂附近,属动力导向型工业,原因是生产需要消耗大量能源;服装工业、电子装配工业宜布局在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区,属劳动力导向型工业,原因是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技术要求不高;集成电路制造宜布局接近高等教育河科技发达的地区,属技术导向型工业,原因是生产对技术要求高;

4、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下列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的变化:原料影响力减少;动力因素影响力减小;交通影响力减小;劳动力数量减少,质量提高;市场影响力增大;科技增大;

5、读鞍钢、宝钢的区位分析:(1)鞍钢布局的区位优势有接近原料、燃料产地、接近消费市场、交通便利;(2)宝钢的区位优势有接近市场、便利的交通、人才众多,科技发达;(3)鞍钢与宝钢在区位选择上最大的不同是:鞍钢近原料,近动力,宝钢近市场,交通便利;(4)由鞍钢到宝钢反映了大型钢铁企业由资源地转向市场地区布局。在这种转变中科技的作用是:交通运输技术进步是原料等巨额费用的比例下降,可以输入国外脸颊原料,降低成本。

6、分析科技进步对工业区位因素的影响:(1)科技进步促使 交 通 条件改善和运输 能力提高,使工业对动力 原料 的依赖减小;降低了生产成 本;(2)科技进步使工业机械化、自动化化水平提高,促进生产规模扩大,工业集聚,同时对劳动力数量要求减少,但质量(技术)要求提高。(3)科技进步使工业对信息依赖程度提高,使工厂对现代化通信的依赖度增加。(4)环境因素对工业布局的影响增加。

7、从环境因素考虑,说明下列工厂布局的原则:水泥厂、酿造厂等因污染空气应布局在居民区盛行风向下风处或主导风向垂直风向的郊外;印染厂、造纸厂、电渡厂、皮革厂等因易水污染应布局在河流下游和远离水源地的地区;化工厂、炼油厂因既有水污染又有大气污染,布局应既考虑风向,又位于河流下游;发电厂、钢铁厂布局既要考虑大气污染又要考虑固体废弃物污染;

8、工业集聚的意义有:①可以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②降低中间产品运费和能源消耗,进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利润,获取规模效益。③利用共同的基础设施,降低生产建设投资。

9、读图4.7惠州某音响的零件生产厂家地域分布:①该地区音响企业的分布存在工业集聚现象;②音响整机厂与零配件厂间存在生产工序上的工业联系;③图示地区音响企业的集中分布的效益有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降低中间产品运费和能源消耗,进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利润,获取规模效益;④由图和统计表,总结惠州音响零件供应厂的地域分布特点距惠州音响厂越近,零件来源比例越高;

10、工业地域是工业集聚而形成地域;工业地域形成可分为自发形成和规划形成;具有生产工序上的工业联系的企业往往自发形成工业地域,目的是降低成本,获取规模效益;我国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则属于规划形成的工业地域,这工业地域主要是在规划的工业用地上先建成基础设施,再吸引投资者建厂,形成空间和信息共同利用的工业联系。

11、不同的工业部门会形成不同的工业地域:例钢铁、石化、汽车等内部工业联系比较复杂的工业部门,形成的工业地域面积大,协作企业多,生产规模大,往往发展成为工业城市;如依赖当地自然资源和农产品发展的初步加工工业(农矿产品初加工),因工业联系简单,形成的工业地域规模小,工厂少;

12、读福特汽车的全球化生产网络,分析:①由图,福特汽车的零部件厂分散在全球各地,并没有形成工业集聚,原因是汽车结构复杂、零部件种类繁多,不可能在同一地区生产;②福特汽车的生产网络体现了工业分散。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工业全球化;③现代工业地域联系的技术基础是现代化交通运输方式 现代化通信技术和手段。④目前工业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是跨国公司(企业);

13、世界著名传统工业区有德国鲁尔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英国英格兰中部工业区、我国辽中南工业区等。很多传统工业是丰富的煤、铁资源基础上形成的,工业部门以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纺织等,以大型企业为核心,发展形成工业地域。

14、20世纪50年代后,传统工业区大多因原料能源消耗大、运输量大、污染严重等问题,经济出现衰落,为此许多国家对传统工业区进行了整治和改造。

15、读德国鲁尔工业区,分析回答:(1)鲁尔工业区形成的区位条件主要有①丰富的优质煤炭资源,②便捷的水路运输,③消费市场广阔,④水资源丰富,⑤近国外铁矿产地;(2)20世纪50年代后,鲁尔工业区出现了衰落,主要原因有①长期开发,使煤炭生产成本升高,②石油、天然气代替煤成为主要的能源,③世界性钢铁过剩,④新技术革命冲击,⑤环境污染严重;(3)鲁尔工业区进行综合整治的主要措施有①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第三产业,②调整工业布局,向西、向南扩展,干铁工业西移,③完善现代化交通建设,④加大科技投入,⑤整治环境、美化环境。(4)谈谈鲁尔区的整治成功对我国辽中南工业区发展的启示进行综合治理。

16、读图书4.14辽中南工业区分析:(1)主要区位条件①丰富的煤、铁、石油资源,②便利的交通运输,③市场广阔;(2)影响其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是近煤、铁资源产地;(3)与鲁尔相比区位优势有铁矿资源丰富,不足是淡水资源短缺、能源不足;

17、新工业区是指20世纪50年代以后在发达国家一些没有工业基础的工业基础的乡村地区形成的,以中小型企业主的工业地域。例意大利东北部、中部地区、德国南部区、美国南部、西部等;

18、读图分析:①意大利的新工业区主要分布在东北部和中部,新工业区形成前这里以农业经济为主;②与传统工业区相比,意大利新工业区的主要特点有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以轻工业为主、集中大量同类或相关企业、生产专业化程度高、分布在小城镇、乡村;③意大利的新工业区以中小型企业集聚的工业小区为独特的发展模式。④意大利的工业小区是指一个地区的 中小型企业以一项经营活动为中心,逐步建立起相互信赖、比较稳固的协作关系和产供销体系;意义是加强专业化,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增强市场竞争。

19、读温州主要的专业商品的产销基地分布,分析:(1)温州的乡镇企业与意大利的新工业区发展的相同点有大批廉价劳动、企业规模小、轻工业为主、生产专业化、布局在乡村等。(2)两者发展不同点是A意大利工业小区企业间形成密切联系协作的产供销西体系。温州企业间联系协作少,恶性竞争;B意大利有发达的银行信贷系统,社会服务机构完善,温州商品手工业历史悠久,海运条件好,但用地紧张。(3)温州应如何发展?加强分工协作,加大科技投入,建立企业间联系。杜绝恶性竞争,增强市场竞争力。

20、读美国的“硅谷”。(1)美国的“硅谷”位于美国西部的旧金山市东南50千米处,气候上属于地中海气候,气候特点是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2)“硅谷”以微电子工业为主导,属高技术工业区;(3)“硅谷”发展的区位优势主要有①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气候宜人,②现代化交通便捷,③有全世界人才优势,④市场稳定(美国国防部的军事订货量大)

21、二战后发展起来的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特征有从业人员具有高水平知识和技能, 增长速度快以及研发费用占生产成本比例高 面向国际市场;高新技术工业的代表有美国的“硅谷”,德国的慕尼黑,英国的苏格兰,日本的九州岛“硅岛”等。高新技术工业区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是技术和人才,其次是洁净的环境和现代化交通。

22、美国“硅谷”与意大利新工业区相比在区位因素与生产特点方面相同的有A都以中小企业为主,B都是在二战后没有传统工业的地区发展起来的;不同点有①生产产品不同(高技术产品、轻工业品),②生产特点不同,前者增长快,研发成本高,后者深产布局分散,资本集中程度低,③前者分布在高技术发达地区,后者分布在乡村和小城镇,④劳动力要求不同。

高一地理期末复习计划 篇7

高中地理的学习不同于初中,通过一学期的学习,相信同学们都能体会到地理学习的一点心得。地理的学习,不同于政治历史的文科知识点的背诵应用,也不同于数学化学物理纯理性思维的考察,而是介于文理之间,要在充分理解各章节的知识概念的基础上,对图形计算类题型再加以剖析,通过一定的计算分析得到答案。尤其是必修一,计算和理解的内容偏多,要求同学们必须熟记知识点。相对于其他的文科科目,地理的知识点相对少很多。所以,想要做好期末的复习工作,同学们必须要理好各章节的知识点网络。另外,地理的学习不能脱离图形,俗话说,无图不地理,所以,地图对于地理科目来说,是重中之重。在这里,要求同学们,以书上和地图册上的图形为核心,以老师接下来给大家总结的提纲为指导,以平时的练习为辅助,进行全方位的复习工作。下面,我总结了必修一各章节的知识要点网络,希望能对同学们的复习有个整体指导作用。

第一章 行星地球

§1 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系统级别:河外星系←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

2、太阳系中距太阳由近及远的八大行星分别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3、因为地球上有生物,所以地球是一颗特殊的行星。

4、地球上产生生命的基本条件:外部条件包括太阳稳定的光照和地球安全的运行轨道;自身条件:(1) 地球有适中的质量体积,所以地球周围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2)由于日地距离适中及地球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所以地球上有适中的温度;(3)地球上有液态水(能形成海洋)。

§2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是地球的主要能量来源,它可以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可以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提供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还可以通过人为转化形成其它形式的能量。

2、太阳活动的标志包括黑子和耀斑。当太阳活动比较剧烈时,可以形成磁暴和极光现象,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中断,可以诱发水旱灾害和地震等自然灾害。

3 地球的运动

1、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其自转周期若以太阳为参照物大约为24小时,叫做一个太阳日日;若以远离地球的某一恒星为参照物,则大约为23小时56分4秒,叫做一个恒星日日。

2、地球的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其公转周期大约为365天6小时9分10秒,叫做一个恒星年。

3、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了(1)昼夜更替现象;(2)不同经度出现了不同的地方时,即东边的时间比西边的时间要早;(3)形成了地转偏向力,即水平运动的物体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4、地球公转与自转轨道的夹角叫做黄赤交角,其大小是23°26′。

5、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产生了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以及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四季的变化等。

6、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6月22日(节气: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

9月23日(节气:秋分日),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

12月22日(节气: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

3月21日(节气:春分日),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

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周期:大约为365天5小时48分46秒,叫做一个回归年。

7、昼夜长短变化规律:(1)夏至日越向北昼越长,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南极圈及其以南出现极夜;冬至日越向北昼越短,南极圈及其以南出现极昼,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夜;春分日、秋分日则全球昼夜等长。(2)北半球夏至日昼长最长,冬至日昼长最短;南半球冬至日昼长最长,夏至日昼长最短;赤道全年昼夜等长

8、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规律:(1)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分布规律: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逐渐降低;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分布规律: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逐渐降低;春分、秋分日正午太阳高度角分布规律: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逐渐降低;

(2)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的是北回归线及其以北,达到一年中最小值的是南半球;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的是南回归线及其以南,达到一年中最小值的是北半球;春秋分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的是赤道。

§4 地球的圈层结构

1、地球的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地核;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水圈、大气圈、生物圈。

2、图中1表示地壳,2表示地幔,3表示地核,A表示莫霍面,B表示古登堡面。

3、岩石圈包括软流层以上部分,即地壳和上地幔顶部顶部。4、水圈是一个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1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1、大气的根本热量来源是太阳辐射,但大气最直接的热量来源是地面。

2、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

3、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越多,通过大气逆辐射还给地面的热量越多,即保温作用越强。

4、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是:地面冷热不均→大气垂直运动→水平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

在图中绘制出空气运动的方向、标注出地面气压的高、低。

5、空气水平运动(风)的方向是从高压指向低压,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在等压线图上,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

§2 气压带和风带

1、知道各气压带、风带的名称,会画出风带的风向。

2、气压带中是由于热力原因形成的是赤道低压带、极地高压带;由于动力原因形成的是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风带是从高压带吹向低压带带,并考虑地转偏向力形成的。

3、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是无论南北半球都是7月向北移,1月向南移。

4、北半球1月(冬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高压,切断了副极地低压带,从而在太平洋上形成了阿留申低压;北半球7月(夏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低压,切断了副热带高压带,从而在太平洋上形成了夏威夷高压。

5、东亚地区由于海陆热力差异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可以在形成冬季由陆地吹向海洋、夏季由海洋吹向陆地的季风现象。(冬季西北风,夏季东南风)

6、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3 常见天气系统

1、图中1表示冷锋,2表示暖锋。其中冷锋在我国出现的频率较高。

2、锋面天气系统

3、图中的1表示高压,2表示低压。

4、在图中用箭头表示出气流的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方向。

5、图中1形成的天气特点是晴朗少雨,如我国夏季的伏旱、冬季的寒潮、秋季的秋高气爽等天气。2形成的天气特点是云雨天气,如我国夏秋季的台风现象。

§4 全球气候变化

1、全球气候变化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现代气候变化最主要的趋势是全球变暖。

2、在我国,气候变暖现象由空间上看,北方地区十分明显,由时间上看,冬季比较突出。

3、产生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二氧化碳的排放(化石燃料的燃烧)、森林的破坏、人口的增长

4、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1)导致海平面上升;(2)改变水循环,产生洪涝、干旱等灾害;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及供需矛盾。 (3)有利于高纬国家,使其农业增产(生长期延长);不利于低纬国家,使其农业减产(洪涝与干旱加剧)。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1 自然界的水循环

1、水资源是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其中储量最大的是冰川水,利用最多的是河流水。

2、

(1)图中1是蒸发,2是降水,它们组成了海上内循环循环;

(2)图中3是蒸发,4是降水,它们组成了陆地内循环(内陆循环)循环;

(3)图中5是蒸发,6是水汽输送,7是降水,8是地表径流,9是下渗,10是地下径流,它们组成了海陆间循环循环。

(4)能够更新和净化陆地水资源的是海陆间循环。

人类在利用水循环过程中对地表径流的利用和影响最大。

3、水循环的意义:

(1)维持全球水体的动态平衡;

(2)促进全球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转移;

(3)塑造地表形态;

(4)对陆地水资源具有更新、净化的作用。

§2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1、形成洋流的主要动力是盛行风,另外地转偏向力和陆地形状也可以影响洋流的方向。

2、洋流的主要类型有寒流和暖流。

3、能绘制出洋流的模式图。

4、洋流的影响:

(1)影响高低纬间热量的输送和交换。

(2)对沿岸气候的影响:暖流起增温增湿作用,如西欧的温带海洋气候气候即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寒流起降温减湿作用,如沿海地区受寒流影响可能形成荒漠。

(3)对渔场的影响:太平洋中由于寒暖流3和7 的交汇形成北海道渔场;由于上升流的影响在11处形成秘鲁渔场。

高一必修一地理复习提纲 篇8

一二章知识点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一节 宇宙中的地球

天体: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恒星、星云、行星、流星、彗星,其中恒星和星云是最基本的天体。

恒星特点:①自身可以发光、发热;②体积、质量巨大; ③距离遥远。

彗星 哈雷彗星 76周年

比较: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

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

金星是离地球最近的行星。

天体系统:运动中的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河外星系

地球

天体系统:总星系 地月系

太阳系 月球

其他行星系

银河系

其他恒星系

4.八大行星名称:水、金、地、火、(小行星带)、木、土、天王、海王星(距日远近)

5.

类地行星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分类 巨 行 星 木星 土星

远日行星 天王星 海王星

6.共同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日地距离适中,形成了适宜生物生长的温度条件

内部条件 体积和质量适中,吸引大气聚集,形成了适宜生命物质呼吸的大气

7.存在生命 地球上有液态水

的行星 安全的宇宙环境

外部条件

稳定的光照条件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概况:主要成分是氢和氦,其表面温度约为6000K.

太阳能量的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

太阳辐射的影响:①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促进生物生长

②维持着地表温度,是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

③煤、石油等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

④是生活和生产中多种能源的来源

注意:地热、核能、潮汐、地震与太阳辐射能无关

4.大气上界太阳辐射的分布: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5.太阳的结构:由内向外,分别是光球层(太阳黑子)、色球层(耀斑和日珥)、日冕层(太阳风)。

#FormatTableID_0#

6.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光球层; 耀斑---色球层 太阳活动最激烈(剧烈)的显示 周期约为

7.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①影响地球的电离层,使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到影响甚至中断

②影响地球的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③两极地区产生“极光”现象

④影响地球气候,发生异常(主要黑子与降水的关系)。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FormatTableID_1#

备注:

地球自转时,最北端(北极)永远指向北极星附近。

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俯视图中,从北极上空看为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为顺时针。

#FormatImgID_0#

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南北纬60°的线速度约为赤道的1/2。赤道(1670km/h),30度1447km/h,60度837km/h

南北极点既无角速度,也无线速度。

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黄赤交角

#FormatImgID_1#

自转 → 赤道(平)面

#FormatImgID_2#

黄赤交角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FormatImgID_3#

公转 → 黄道(平)面 (23°26′) 限制了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

#FormatImgID_4#

变大,热、寒带面积变大 变小,热、寒带面积变小,

温带面积变小 温带面积变大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示意图

1.移动方向

#FormatImgID_5#

夏至日→冬至日 向南移动

冬至日→次年夏至日 向北运动

2.直射次数:

南北回归线上,一年各只有一次

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有两次

南北回归线以外的地区,无直射

3.周期:回归年 365日5时48分46秒

3.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

1.昼夜产生的原因:地球是一个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同一时刻太阳只能照亮半个地球

2.晨昏线:

A.判定:顺着地球的自转方向,如果是由夜进入昼则为晨线,由昼进入夜则为昏线。

B.特点:

a.晨昏线(晨昏圈)与太阳光线垂直,晨昏线上太阳高度角为00.

b.晨昏线(晨昏圈)把各纬线圈分为昼弧和夜弧两个部分,昼弧代表昼长,夜弧代表夜长,如果昼弧>夜弧→昼长夜短,昼弧<夜弧→昼短夜长,昼弧=夜弧→昼夜等长。赤道上终年昼夜等长,每天6点日出,18点日落。

c.只有在二分日时,晨昏线(晨昏圈)与经线圈相重合,全球昼夜等长,全球各地6点日出,18点日落。

d.二至日时,晨昏线(晨昏圈)与极圈相切。夏至日时,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冬至日时,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

e.运动方向为自东向西。

昼夜交替的周期:太阳日 昼夜交替的时间 24时

光照图的判读

?判断南北极,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数递增(或西经度数递减)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为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若北极圈为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

直射点的经纬度确定:纬度由直射纬线的纬度确定,经度由地方时为12点的经线决定

?确定地方时 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即昼半球的中央经线)为12点,夜半球的中央经线为0点,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为18点。

④判断昼夜长短:昼长=(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昼长夜长的计算)

(2)时差

1.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出现的不同时刻。

①规律:

A.经度相差3600,地方时相差24小时;经度相差150,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相差10,地方时相差4分钟。

B.东早西晚

C.东加西减

D.东大西小

F.同经同时

②地方时的计算:所求地方时=已知地方时+/-两地的经度差/15°(东加西减)

2.区时:

①时区的划分:全球共划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15°,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为同一个时区,每相差一个时区,时间就相差1小时。

②区时的计算步骤:

a.求时区:时区号数=已知经度/15°(余数部分<7.50,取商;余数部分>7.50,取商+1)

b.求时差:同区相减,异区相加。

c.求区时:所求区时=已知区时+/-时差(+/-的选择,根据“东加西减”原则)

?日界线

人为日界线:原则上以180度经线作为“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把这条分界线叫做“国际日期变更线”现改称“国际日界线”,简称“日界线

从东十二区到西十二区,日期减一天;从西十二区到东十二区,日期加一天

#FormatImgID_6#

自然日界线:即地方时为0时或24时的那条经线,又称为子夜线,它是前一天的结束和新的一天开始的经线

注意:顺着地球转动,从0点到180?为新的一天,180?到0点为旧的一天

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方向的偏移(右图)

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发生偏向。(左右手定则)

4.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FormatTableID_2#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书19页)

①规律: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②太阳高度(角)的计算

简便计算:太阳高度=900-两地的纬度差(同半球相减,异半球相加) <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四季更替和五带

四季的划分

①我国的传统四季划分:四立

②欧美国家的四季划分:二分二至日

③气候四季的划分: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12-次年2月为冬季。

五带的划分:以回归线和极圈为界限分为: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南寒带。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的内部圈

划分依据:地震波波速的变化

#FormatTableID_3#

2.分层

#FormatTableID_4#

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

地震波的波速变化:莫霍界面,横波和纵波都明显增加;古登堡面,纵波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

岩石圈=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地壳

地球的外部圈层

#FormatImgID_7#

大气圈 主要成分是氧和氮

水 圈 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生物圈 范围为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的分层:按大气温度随高度分布的特征,可把大气分成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对流层 : 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 降低 ,原因是 对流层大气的热量 。云雨雪等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

平流层 : 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 升高 ,原因是 该层的臭氧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 。

适合于高空飞机飞行。

1.受热过程示意图

#FormatImgID_8#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 选择性 性。平流层 臭氧 吸收紫外线;对流层

水汽、CO2 吸收红外线;

反射: 无选择 性。

散射: 有选择 性,波长较短蓝色光最容易被散射。

#FormatImgID_9#

太阳→ →地面→ →大气→ →宇宙空间

2.结论:①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最重要(最根本)的能量来源

②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热力环流

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成因:地面冷热不均

根本原因:地球高低纬度间的温度差异

3.形成过程:

#FormatTableID_5#

结论:

①一般而言,近地面热低压,冷高压

②高空和近地面气压状况正好相反

③同一地点,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④高压低压指同一水平面而言,气流由高压指向低压

⑤等压面高压向上弯,低压向下弯

4.几种现象的解释:(注意结合图)

①海陆风

②山谷风

③城市风

大气的水平运动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方向与等压线垂直;由高压指向低压。

三种情况:一力: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风向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一致,

#FormatImgID_10#

方向与等压线垂直,由高压指向低压。

#FormatImgID_11#

二力:受到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风向最终和等压线平行,这种情况只在高空中出现。

#FormatTableID_6#

三力:受到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影响。

风向最终和等压线斜交,这种情况在低空中出现。

风力大小的判断: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

识记:地转偏向力只改变风向,不改变风力大小。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FormatImgID_12#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从图上可知:

(一)形成:

(1)气压带

1.分布规律:共7个气压带,南、北对称相间分布

2.成因:

①热力原因:赤道低气压带(原因:气体受热膨胀上升)

极地高气压带(原因:气体受冷收缩下沉)

②动力原因: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

(2)风带:共6个风带,00-300为信风带;300-600为西风带;

600-900为极地东风带

(3)移动规律:气压带、风带移动方向随太阳太阳直射点移动而移动。

就北半球而言,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大气环流: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FormatTableID_7#

备注:

总的而言,北半球气压带呈断块状分布的原因在于:北半球海洋与陆地相间分布;而南半球气压带呈条带状分布就在于:南半球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性质比较单一(均匀)。

亚洲低压形成的原因:夏季,陆地升温比海洋快,气体受热膨胀上升,形成低压。

亚洲高压形成的原因:冬季,陆地降温比海洋快,气体受冷收缩下沉,形成高压

补充:

季风:1.概念:盛行风向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的,称为季风。

2.分布地区 夏季 冬季 成因

东亚地区 东南风 西北风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季风形成的重要原因

南亚地区 西南风 东北风 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②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全球气候类型:

#FormatTableID_8#

气候类型的判断:根据气温、降水判断气候类型(以温定带、以水定型)

特殊气候类型的成因:从地形、洋流、风是否来自海洋(主要大陆东岸考虑风)。如果形成的特殊气候比理论上的气候降水多,考虑的因素(位于迎风坡、暖流、风来自海洋吹带来丰富水汽);如果形成的特殊气候比理论上的气候降水少,考虑因素(位于背风坡、寒流)

#FormatImgID_13#

热带草原气候与热带季风气候的区别

⑴从全年降水总量看: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为1500毫米~毫米;热带草原气候年降水量为750毫米~1000毫米。 孟买的雨季月降水量可达600mm,而巴马科却只有250mm。从年降水量来看,孟买大约是巴马科的两倍。

⑵从雨季上看:热带季风气候雨季偏短,为6月~9月,且集中在夏季;热带草原气候雨季偏长,为5月~10月,干、湿季明显。

⑶从降水过程看:热带季风气候降水过程具有突变特点;热带草原气候降水过程具有渐变特点。

⑷从降水的集中程度来看:热带季风气候降水更为集中,季节变化大。

(5)从最少月降水量上看:热带季风气候没有为零的月份,所以,生长乔木;热带草原气候可能出现为零的月份,所以,生长一年生草本植物。

第三节 常见天气系统

锋与天气

(1).气团:水平方向上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分布比较均一的大范围空气,叫做气团。

(2)锋面:当冷暖两种性质不同的气团在移动过程中相遇时,它们之间就会出现一个倾斜的交界面,叫做锋面。.

锋线:锋面与地面相交的线。

(3)类型:

二、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与天气

#FormatTableID_10#

三、锋面总是出现在低压槽处。对于锋面气旋而言,东侧一般为暖锋,西侧一般为冷锋(北半球)。

掌握锋面气旋的结构、冷暖锋判断方法、降水位置

(1)锋面气旋:地面气旋一般和锋面联系在一起,称 锋面气旋。气旋是气流辐合上升系统,尤其锋面上气流 上升更强烈,往往产生云、雨、甚至暴雨、雷雨、大风 天气。

(2)锋面的位置:锋面出现在低压槽中,与槽线重合。

(3)锋面类型的判断:①以槽线为界,高纬来的是冷 气团,低纬来的是暖气团。②标出气旋水平方向气流 的流向(北半球逆时针辐合,南半球顺时针辐合), 依据冷暖气团的移动判断冷暖锋面:如果冷气团主动 移向暖气团,形成冷锋;如果暖气团主动移向冷气团, 形成暖锋。③标出雨区:冷锋降雨在锋后,暖锋降雨 在锋前。

第四节 全球气候变化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

二氧化碳浓度的上升 ①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甲烷、氟利昂)

②森林的破坏严重

?火山爆发等

全球变暖的影响:

海平面上升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影响水循环过程

全球变暖可的应对措施:

应对措施:多使用清洁能源;植树种草;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地理应该提高的四种能力

一、进一步深化统整地理知识的能力

在第一阶段复习时,知识点落实到章节,用的时间较长,是以单元为单位重点讲解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在第二阶复习时,应重点复习地理学科的主干知识,加强知识的归纳整理,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注意知识之间内在联系。针对复习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一系列问题,应该在精读课本的基础上多换角度思考,多借助几个载体来整合知识,从而掌握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以便提高运用知识的迁移速度。如气候知识,就可根据气候的具体分布、气候的主要特点、影响气候的成因、各种气候类型的判断、气候对工农业的影响、气候资源的利用与评价这一线索进行知识串联;也可利用区域图对中国各分区之间、中国某区域与世界某区域之间气候资源的利用等进行对比联系;还可对各大洲相同的气候类型进行影响因素的逐一对比等。还要注意知识归类。在回归课本防止知识遗忘的同时,应该做好知识的整理和归类工作,对高中地理重点和主干知识进行归类,可得出几种类型。

(1)影响因素类。如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因素、影响气候的因素、影响等温线弯曲变化的因素、影响海水温度和盐度的因素、影响地震烈度大小的因素等。

(2)区位因素类。如工农业的区位因素、人口分布和迁移的区位因素、交通(铁路、港口等)建设的区位因素等。

(3)措施和意义类。如减少水土流失的措施、减少土壤次生盐碱化的措施、解决水资源不足的措施等;修建铁路的作用和意义、西气东输和西电东送的作用和意义等。

二、提高读图、析图能力

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也是地理学习的重要工具。因此绝大部分高考题都以地图为载体考查考生从图中提取信息、解读信息的能力。命题的图像多种多样,而且多数是课本中图的变形或创新。近几年的文科综合试题中,地理部分出现较多的图形类型有:日照图、模式图、等值线图、地理数据统计图(表)或区域地图等等。虽然种类繁多,变化各异,但其本质都是反映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时间变化、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数量关系、逻辑关系等),因此在复习时应注意对图表进行分类整理,抓住其共性,总结读图规律,提高读图、析图能力。

(一)掌握好读图的基本步骤

(1)先看所给地图的图名。图名是一幅地图的眼睛,它常常概要地表明地图所示的区域和主题内容。例如“中国工业布局的变化图”,不仅表明了地图所示区域是中国,还表明了地图所示内容是中国工业布局的时空变化。

(2)细辨图中图例。当地图上出现多项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时,首先可从图例中找出各项地理事物的名称,然后分门别类地分辨识别它们的分布特点。

(3)重视图中分界线。地理分界线是判断地理事物分布的重要依据,如洲界线、国界线、日界线、晨昏线等。

(4)注意空间位置或形象特征。可通过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形象特征来认识其分布。如深圳位于珠江口东岸,而珠海位于西岸;法国的轮廓近似“六边形”,智利的轮廓像“长剑”。通过阅读较熟悉的或有一定意义的地理事物,如城市、铁路、公路、河流等,然后再沿某一方向顺序去读图。

(5)分析判断。在地图上了解某一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特点时,可以从整体到局部作层层分析,找出规律,最后作进一步分析成因。

(6)勿漏辅图。有些地图配有辅图,如课本中的洋流图,就配有一幅北印度洋夏季洋流辅图,我国的地图往往配有一幅南海诸岛的辅图。辅图有时有很重要的信息,读图时更需注意主图与辅图的关系及相对应的位置,不可忽视。

(二)判读不同类型的地图应有所侧重

如判读等值线图要“五读一分析”,即读数值范围、读极值、读疏密程度、读弯曲方向、读局部小范围闭合等值线,分析成因。判读曲线图,应先看清纵坐标和横坐标的含义,再认清各种图例所代表的地理要素,然后去读图、析图。注意利用曲线图的连续性,向两边进行定性或定量地延伸分析,揭示出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时空分布规律,进而说明各地理现象之间的联系,从而去解决问题。又如分析统计图表时,要按下面步骤进行:一读图名、图例,二读坐标、数据,三读整体特征和变化趋势,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有关问题分析作答。

(三)应加强图图、图文转换训练

要让学生知道,大部分地理知识都可在图上直观地反映出来,而且教材表明的地理事物或现象之间的联系在图上可以显示得更为紧密和清晰。复习时要坚持图文结合的原则,并加上图文转化、图图转化训练。如将局部图转化为全部图,将从某一角度绘制的图转换成从一个比较熟悉的角度去看,将试题中的图转化为课本上的图或文字等,使之转换到自己比较熟悉的知识体系中,从而方便解题。也可以根据课本中的文字等信息,将其转化为各种形式的图表,以了解图像是如何演变而来的,增强自己的判读能力和绘制图表的能力。

三、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要全面思考,对比分析。在建立完整的地理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弄清自然地理环境中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及其相互联系,人文地理要素的内涵,自然环境与人文活动之间的联系等。对于容易混淆的地理知识注意进行对比分析:可纵向对比分析,如按时间顺序比较三次技术革命对工业生产、工业布局的影响。也可以进行横向对比分析,如比较热带草原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的成因、气候特征、地区分布;再如比较几种农业地域类型的发展条件、主要特征等,可采取列表分析,也可以通过图像进行对比分析等等。认清相似问题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明确知识间的联系,有利于掌握概念的实质内容,排除干扰因素,形成正确概念。

要多角度进行训练,促进知识迁移。对于一些可从多角度去思考的地理问题,要整体把握,注意发散思维的训练。学习中注重加强对一因多果、一果多因问题的研究,充分利用一题多变、一题多解,训练解题思路,提高解题的应变能力,研究各种可能造成知识负迁移的因素,促进知识的正迁移。如给出一组等值线图,可以从多个方面变换条件进行思维训练:如假定为等高线图,判断山脊、山谷;如假定为等压线图,判断高压脊、低压槽;如假定为等温线图,判断是何种洋流影响所致,或是何种地形影响所致等。

要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高考试题的一大特点就是注重联系实际,把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巧妙地与当前热点、焦点问题联系起来,以考查学生运用地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平时要关注热点和重大问题,如全球变暖、北京奥运会、水土资源的合理利用、城市化、人口问题、能源的开发利用、新农村建设、建设节约型社会、生态文明等。但不应盲目追逐热点,要善于用地理的眼光看待问题,从中发掘所涉及的原理和规律。这样不仅使地理学习在深度和广度上得到了扩展,而且有助于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提高审题、答题的能力

审题具有一定的程序。

(1)注意试题的数量和分数的分配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2)要确实弄清楚每道题的题意,搞清楚题目所给予的条件和问题,明确题目要求,因为考试要求可能与自己习惯的答题要求有所不同,所以一定要按题意和要求去回答。要认真解读试题中的每一幅图、每一句话、每个数字、符号,搞清楚设问与所给材料之间的关系,尽可能多地从题干、设问和图表上提取有效信息,进行信息间关系的判断,互相论证或排除错误判断。更要注意那些关键性和限制性的文字,否则就可能造成误答或答不全。

(3)对于有些“似曾相识”的题目,更不可掉以轻心,不能凭“想当然”作答。要将考题与平时做过的题目进行对比,看看是否有“细枝末节”上的区别。如有,把这些“区别”看出来,就可避免失误。

在准确审题后,解题的关键是要有正确的答题思路,灵活地调动和运用平时积累的知识储备,综合分析,将所学知识与试题要求成功“对接”来解答。针对不同的题型,应采取不同的解题方法,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试题基本上是两种类型,即选择题和综合题。对选择题来说,一是注意事物的因果关系,试题往往要求以果推因,有时则是以因推果;二是采取排除法,从相反的方向去思考问题,有时这样解题会更快一点。综合题的解答时要有整体性思维,因为综合题的设计往往以区域地理为载体,围绕一个中心问题,从不同侧面或者事物的不同层面来设问,因此必须用区域研究的方法,全面思考,围绕着“在哪里?”“有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这一思路,去综合分析解答问题,即从自然地理环境的内涵(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及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人文地理要素的内涵(资源、市场、交通、劳力、技术、政治、经济、文化等),以及自然环境与人文活动之间的联系、影响等方面入手,找出优势条件或限制性因素,综合分析,提出发展方向或解决措施。如分析沙尘暴的危害、产生原因和对策时,从危害来说,就必须考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和对人类生产生活各方面的影响;从原因来说,必须考虑自然原因,如大气运动、大气环流的稳定性、气温的变化、地表的植被状况等;而人文原因则要考虑人类对地表的各种破坏,以及造成这种破坏的背景因素,如人口的增长导致对自然资源掠夺性的开发而产生的各种环境问题等。

第二阶段复习做题时要多联想、多琢磨、找思路、找规律,在思考、总结、深化上多下功夫。每做一道题,不能只满足于知道答案,还应总结出解决这类题型的思路、方法、技巧和规律。还要研究高考试题答案,要知道这个答案的来龙去脉,这样你就对做高考题有一种感觉,包括获取和解读有效的地理信息以及答题规范的感觉,这样就能不断提高应考能力。

地理主观题20条答题技巧

1.地理位置分析

绝对位置+相对位置

(1)经纬度位置高低中纬热带、温带、寒带

(2)海陆位置

(3)相对位置:相邻地区(国家、经济发达区);交通位置(重要海峡、铁路枢纽、港口)

(4)大洲交界或国界位置

(5)半球位置

2.描述某地的地形特点

(1)以什么地形为主(五大地形)

(2)地势起伏(相对高度,大、小)

(3)地势特征(东西南北中,哪高哪低)

3.某地地形分布特点

描述哪个方位是以什么地形为主即可。

4.判断地形地势的依据

(1)等高线的分布

(2)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向相反)

(3)水系的形状(向心状即盆地,中间低、四周高,放射状即山地,中间高、四周低)

5.我国一些地形区的地貌(地形)特征

(1)青藏高原:雪山连绵,冰川广布

(2)云贵高原:崎岖不平,地无三里平

(3)内蒙古高原:地面坦荡

(4)黄土高原:支离破碎、千沟万壑。

(5)横断山区:山高谷深,山河相间

6.分析某区域地形地貌成因

(6)冰川的侵蚀作用:挪威的峡湾(U形谷、冰斗、角峰)和五大湖,欧洲的许多湖泊(千湖之国芬兰的湖泊)。欧洲的地形

(7)地壳断裂下陷,形成地堑:渭河谷地、汾河谷地、鄱阳湖、贝加尔湖、坦葛尼喀湖、死海、台湾海峡等。

(8)岩层断裂上升(块状山):泰山、庐山、华山等。

(8)板块相撞:高大山脉(喜马拉雅山脉等)和高大年轻的高原(如青藏高原)、海沟、地震、太平洋中的岛弧。

(10)板块张裂,地壳下陷:东非大裂谷、红海、死海、约旦河谷、大西洋。

(11)由珊瑚的遗体堆积而成(珊瑚岛):马尔代夫、南海诸岛、太平洋诸多岛屿、大堡礁。

(12)由火山的喷发物堆积而成(火山岛):夏威夷群岛、小安的列斯群岛等。

(13)背斜成谷: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层易被侵蚀。

(14)向斜成山:向斜槽部的岩层受挤压,坚实不易被侵蚀。

(15)渭河平原的成因:地壳断裂下陷,流水的沉积作用。

【易错整理】高中地理流水地貌的重难点

7.影响气温的因素

(1)纬度高低(决定因素)。具体影响:太阳高度、昼长、太阳辐射量、气温日较差,年较差(低纬度地区气温日、年较差小于高纬度地区)

(2)地形地势。阴坡、阳坡,海拔高度

(3)海陆位置:距海远近,大陆性、海洋性

(4)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5)大气环流和天气状况。(云雨多的地方气温日、年较差小于云雨少的地方)

(6)下垫面:地面反射率(冰雪反射率大,气温低);绿地气温日、年较差小于裸地

(7)人类活动: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

8.气温日较差与年较差规律

(1)气温日较差,是一天中气温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其大小与纬度、季节、天气情况及地表性质等有关。

①气温日较差与纬度的关系:纬度越高,日较差越小。

原因:纬度越高,太阳高度的日变化越小。

②气温日较差与天气的关系:阴天比晴天日较差小。

③气温日较差与海陆的关系:沿海比内陆日较差小。

④气温日较差与海拔的关系:山顶的气温日较差比山下平原小;高原山地地区,则海拔越高,日较差越大。

(2)气温年较差:一年中月平均气温的最高值和最低值之差,称为气温年较差,或称气温年振幅。其大小与纬度、海陆分布等因素有关。

①气温年较差与纬度的关系:纬度越高,年较差越大。

原因: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越大,昼夜长短的年变化越大,因而气温的年较差越大;低纬相反。

②气温年较差与海陆的关系:离海越远,年较差越大。

原因:陆地比海洋的热容量小,夏季升温快,温度比海洋高;冬季降温快,温度比海洋低,因而气温年较差比海洋大。沿海受海洋的影响较大,比内陆年较差小。

③地形:高地小于凹地、谷地,海拔愈高年较差愈小。

如青藏高原气温年较差与我国同纬度平原、盆地比较,气温年较差小。这是因为:青藏高原属于中低纬的大高原,夏季因其海拔高,气温不太高;冬季因纬度低,地势高,寒冷的冬季风影响弱,气温不太低。

④天气:晴天多的地区气温年较差大于阴雨天多的地区,如新疆比同纬度的沿海地区的年较差大。

⑤植被: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的年较差比裸地的年较差小。

9.降水多少的影响因素分析

(1)大气环流因素——决定降水多少的因素

季风控制区夏秋季多,冬春季少;副高控制区降水稀少,如伏旱天气、热带沙漠气候区、地中海气候的夏干;赤道低压带控制区降水丰沛;西风带降水多,信风带降水少。(要注意风的来向:迎岸风往往多雨;离岸风则少雨)

(2)天气系统因素——低压中心和低压槽部位降水多,高压中心和高压脊部位降水少;锋面控制降水多,如梅雨、贵阳冬雨、北方夏季暴雨;气旋过境降水多,如西欧冬季、东北和江南春季;反气旋过境降水少,如伏旱;台风过境降水多。

(3)洋流因素:沿海暖流流经区降水多;沿海寒流流经区降水少。

(4)海陆位置:一般沿海降水多;内陆降水少。

(5)地形地势:暖湿气流在山脉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焚风效应)。

10.某两地气候特点比较

(1)气温(最低月气温,气温的年较差和日较差);

(2)降水(降水量总量大小,季节分配情况及雨季长短)

11.西风带的风力夏季弱冬季强

因为冬季高低纬度间的温差大,气压差大,水平气压梯度力大。夏季反之。(可用于解释我国冬季风比夏季风强的原因之一)

12.大陆性气候的特征

(1)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大;

(2)降水少,时间分配不均匀;

(3)冬季寒冷,夏季炎热

13.海洋性气候特征

(1)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小,冬暖夏凉;

(2)降水丰富且季节分配均匀,年际变化小

14.干湿度影响因素

降水量和蒸发量共同决定

15.雾、霜的影响因素

(1)湿度(河流湖泊附近、水库附近);

(2)地形(低洼地、山坳里);

(3)尘埃(道路边、市区内、建筑工地、矿区)

16.风力的影响因素

(1)气压梯度力大小

(2)距高压中心远近

(3)摩擦力大小(地面平坦开阔、海面上)

(4)植被多少

(5)地形(山谷口的狭管效应、高原上)

17.河流的水文特征

(1)流量:大小、季节变化、有无断流(取决于降水特征、雨水补给、河流面积大小);

(2)含沙量:取决于流域的植被状况;

(3)结冰期:有无及其长短;

(4)水位:高低、变化特征(取决于河流补给类型、水利工程、湖泊调蓄作用);

(5)汛期(凌汛)

(6)水能资源:与地形(河流落差大小,流速快慢)、气候(降水量的多少,径流量的大小,蒸发量的大小)有关;

(7)航运价值

18.河流的水系特征

(1)发源地、长度、入海口;

(2)流向;

(3)流域面积大小;

(4)落差大小(水能);

(5)河道曲直情况;

(6)支流和支流形状;

(7)有无湖泊沟通

19.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

(1)纬度:决定正午太阳高度大小、昼长

(2)海拔高度: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青藏高原、德干高原、巴西高原、东非高原等)

(3)天气状况(晴天多,太阳辐射丰富)(我国西北地区、中亚、西亚、北非、美国西部内陆、澳大利亚中西部等)

(4)大气清洁度:城市和乡村

20.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

(1)降水(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反之则雪线高)

举例:喜玛拉雅山南坡比北坡雪线低;天山北坡雪线低;阿尔卑斯山北坡雪线低;落基山的北段和安第斯山南段的西坡雪线低;落基山的南段和安第斯山北段的东坡雪线低等

上一篇:地产策划总结个人优点下一篇:幼儿园2003——2006年度环境教育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