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人教版总复习下册

2024-09-07

地理人教版总复习下册(精选9篇)

地理人教版总复习下册 篇1

制定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并认真执行计划。为使复习具有针对性,目的性和可行性,找准重点、难点,课程标准是复习依据,教材是复习的根本。复习时要弄清学习中的难点、疑点及各知识点易出错的原因,这样做到复习有针对性,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复习目标的定位:

1、学生定位:抓中间,促两头。

2、复习内容的定位: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为重点,适当进行拓展性练习(题目难度稍大的问题)和综合性练习(需要运用学过的多个知识解决的问题)。

3、复习方式的定位:以练带讲,当面反馈、矫正。

二、复习策略的研究:

1、精选习题策略:

围绕复习的主题,教师一定通览教材,把其中经典的题目圈画出来单独呈现,让学生再次练习;围绕平时单元测试中,学生出错率高的题目,单独摘抄出来,供学生反复训练;教师自己编写或者从资料中查找综合性强的典型题目,作有益的补充。

2、优先提问策略:

多给中差生回答问题或到黑板做题的机会,这样便于发现中差生的知识缺陷,教师有的放矢的进行讲解,同时,也能调动中差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对于难度较大或者中差生解决不了的问题,则让优生出面。

3、精讲多练的策略:

构建单元或者主题的知识网络体系时,小学生做起来比较困难,且比较耗时,所以可以由教师完成,但要讲解,使学生理解整个知识体系。找规律的问题,学生往往表意不清,这需要教师来规范学生的语言,甚至是让学生记住教师的语言。总之,教师要么不讲,要讲就必须讲明白。

多练,但要突出层次。一般的练习设计都遵循:先基础再拔高,由浅入深的规律。在练习中,题目过易、过难都起不到复习的效果。重练习,提高学生练习的兴趣与效果,切忌不加选择的拿来主义,反对不人道的题海战术。应把复习的重点放在教材上,对教材中的练习做到人人过堂,条条过关。二类教辅上的习题可作参考,星号题应视其难度,针对不同学生区别对待,不要求人人皆会。选择参考其他练习,一定要先审视,后选择,再设计,最后布置给学生,其量不宜多,其难度不宜过大,提倡层次练习、实施阶梯训练,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关于练习应该做到:有布必收,有收必改,有改必评,有错必纠。切忌烂布置,不批改,杜绝不评、不纠的无效行为要养成检查的习惯。

4、减少失误、培养检查习惯策略

复习时如能注意检查的重要性,效果也会事半功倍。根据同学们平时易出现的情况,建议大家培养学生从这些地方检查:

(1)、检查列式是否正确。读题,看是否该用加法、减法、乘法或是除法来算。

(2)、列式正确后,看算式中的数字是否抄错,是否和题中给我们的一样。

(3)、用估算的方法检查得数,如259+487,我们一看至少要等于六七百,如果得数是四百多,或三百多等,那计算一定错了!

(4)、精确地再算一遍,以得到正确的结果。注意一定要笔算,五年级后,小数计算用口算很容易错,而且要规范使用草稿本,不要以为是草稿本就可以乱写乱画!往往一些数由于书写不规范,抄答案都抄错!(相信你的学生也有这种情况)

(5)、检查单位和答有没有填写齐全。

(6)、操作题,要用铅笔,尺、三角板画图,切不可信手乱画,画完后记得标明条件(如:直角符号、长2厘米、高3厘米等),是否和题目要求一致。

(7)、解方程题,要记得写“解”,应用题还要先“设”,这些,同学们老忘记被扣分,要引起重视了!

5、类化跟进策略:

围绕难点问题复习时,不要解决一个问题便草草收兵,这样学生的认识不会太深入。最好,教师随机补充相同类型或者稍作变化的题目,供学生再练习,这样便能巩固成果,深化认识。

6、问题解决多元化策略:

这里主要是说的“一题多解”,教师应鼓励学生运用学过的多种方法解决问题,但要注意寻求最优化的方法,向学生倡导这种方法。

7、独立解决问题策略:

注意鼓励学生独立审题,独立解题,给全班同学讲题,不要再通过“教师读题”“讨论”,“教师刻意引导”等方式来解决问题,以免养成学生过于依赖,不能自立的“软骨病”。特别是低年级尤其注意。

8、及时检测策略:

复习效果怎样,考试是有效的手段,但要及时的对学生考试中的问题进行反馈和矫正,教师也要根据考试情况及时的调整自己的复习计划和复习方法等。

三、对于学案的处理。

五、六年级的老师,一定重视学案上的最后几张综合练习题,最好让学生能拿着老师的空白卷在讲台上把解题思路讲下来,这是我这几年的教学方法之一,效果很好。如果你的班内同学有三分之二的同学能做到这一点,相信你的学生平均分是可喜的,考试成绩一定名列前茅。

“教无定法,适合自己的、适合学生的就是最好的”,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果对你有所帮助,我将感到非常的高兴,祝老师们都能取得进步!

元月

地理人教版总复习下册 篇2

“教”是指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教师首先要考虑如何做到合理取舍教材内容, 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 完善教学时间的合理分配, 实现高效课堂的教学目标。

1.根据教学目标取舍教学内容。教材是最基本的教学资源, 在教学设计之初, 首先要根据“核心概念”原则, 对所学章节内容进行取舍安排, 从而向有效、高效的教学目标靠近。以《黄土高原》为例, 教学目标的行动词要求如下:说出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 举例说明“黄土风情”与黄土高原自然环境的关系;认识塬、梁、峁、川等多种多样的黄土地貌;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和危害;了解黄土高原环境综合治理的对策和水土保持的措施。根据教学要求可以对教材内容做如下安排。 (1) 黄土高原的范围及人文特征内容较简单, 学生可以通过自学及交流完成, 这部分内容可以确定为课堂上不作重要讲解的部分。 (2) 黄土高原的形成和治理则是核心内容, 前者注重培养学生的理性辩证能力, 是培养学生探究未知知识的科学素养精神, 这是学生意识形态方面的内在要求;而后者是培养学生根据现象解决实际问题的核心技能及知识迁移的综合能力要求。这部分内容应该安排作为课堂教学中“精讲精练”的重点内容。

2.根据班级学情取舍教、学方法。根据前期对教材内容的取舍, 在教学方法上首先指导学生通过自己阅读教材相关内容, 观察图册所提供的相关补充资料进行思考, 提出疑问。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当然这样的目的要求是建立在具体的情境设计中, 给学生黄土高原的文字和视频影像资料, 作为激发他们产生质疑的体验铺设。

【学情分析】A班学生基础知识较好, 班级学习风气浓厚, 学生有探究意识, 主动学习能力较强, 在教学中可以把教学内容分配给学生, 引导他们完成学习任务。所以突出A班学生的主动性, 以问题导入、启发质疑、解决问题为主要的引导教学方法。B班学生学习能力相对较弱, 学习基础也相对较差, 如果把教学内容完全分配给学生自主习得, 因学生的学习能力限制, 学习效果肯定打折扣, 反而需要老师多提点、引导。针对学情将教学内容分别作两种学习方法上设计。要调动B班学生的学习热情, 设计的学习方法要让学生感觉“稍微跳一跳, 就能够得着”。所以教师将讲授、启发、谈话等方法贯穿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引导学生通过有效途径获取学习的能力。

3.根据知识点取舍教、学时间。“说出”、“认识”、“分析”等学习目标行为动词往往确定了知识点的难易程度, 以及课标要求学生达到的学习程度, 因此, 可以成为确定课堂教学配比时间的依据。带有“说出”、“认识”动词的学习内容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也是比较容易学习的知识点, 所以配比较少的时间就能完成教学要求。而“举例”、“分析”类行为动词代表的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就提升了, 也是知识点和技能中的重难点, 需要通过多边交流才能完成。这部分知识点自然占据了课堂中的大部分时间。

二、多元交流, 突出“学———教”融合下的学习方式

1.自我交流, 完成基础教学内容的学习目标。在课堂教学中, 一味由老师讲授的填鸭式教学浇灭了学生的自我学习热情, 而生生交流、师生交流又会弱化部分学生的能力差异, 使那些接受能力弱的学生失去学习机会。自我交流则是让学生通过自己和教材的交流, 掌握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在学生进行自学的过程中, 教师一边巡视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 一边对部分能力有限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2.小组交流, 注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小组交流可以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但在小组交流中把握有效性至关重要, 否则无效的课堂教学流于形式, 热闹中没有收获。首先, 教师要制订学习目标要求;其次, 小组内要有明确的分工;最后, 教师要检查、参与小组交流, 引导小组内成员有效完成预设任务。例如一位同学提出的“如何来记忆黄土地貌中的塬、梁、峁”, 组内有同学就根据教材上的景观图片提出:“‘塬’、‘原’同音, 就可以把‘塬’理解成一个开阔的大平原, 想象成一大块正准备做馒头的面团。‘梁’就想象成柱子, 是长条状的, 就像把那一大块面切成了条状。‘峁’就是把切成条状的面团再横向切成一个一个小馒头。”比喻非常形象, 加深了同学们的认知能力, 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3.课堂讨论, 知识与技能的有效提升。经过小组讨论, 依然会有一些有难度、有深度, 甚至是无厘头的问题没有得到合理的解答。这时, 课堂讨论则体现出了独特的优势。一些真正有难度和深度的问题在这个环节是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等方面的一个有效促进。同时, 师生间的交流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可以更有效地引导唤起学生已有的旧知, 对问题进行理解分析的过程中获得新知新技能, 再利用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对教材核心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同时在老师的引导下剔除一些无厘头的问题, 引导学生摒弃一些不良的学习风气,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摘要:尊重生命规律, 注重教学方式的民主与平等, 实现课堂教学与生命特点的和谐统一, 培养有个性、有健康丰富情感、有创新意识的初中生是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追求的目标。“学——教”融合的地理课堂正是本着这样的原则而进行的有益探索。

八年级下册地理复习提纲人教版 篇3

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

一、地理差异显著

1、自然地理差异

(1)气温差异:由南往北,纬度逐渐升高,气温逐渐降低。

(2)降水差异: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距海越来越远,降水越来越少。

(3)地势差异:自西向东,地势呈阶梯状分布,逐级下降。

2、人文地理差异

(1)农业生产方式的差异:西牧东耕、南稻北麦、南甘北甜。

(2)人口、城市、交通的差异:东密西疏。

(3)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东部高,西部低。

(4)饮食习俗的地区差异:苏州人、无锡人、上海人喜欢吃甜食;山东、河北以及东北三省的居民口味偏咸;湖南、湖北、江西、贵州、四川、重庆等地的居民多喜辣;山西人口味偏酸,以能吃醋闻名。

饮食口味差异形成的原因:与当地气候、水质等自然条件有一定关系。

3、划分地理差异的界限

秦岭

——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①它是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分界线;②大致相当于我国冬季1月0℃等温线;③是我国年降水量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大致通过的地方;④是我国半湿润地区和湿润地区的分界线;⑤是我国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

二、四大地理区域

1、不同类型的地理区域:自然区、经济区、文化区等。

2、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⑴划分依据:地理位置、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点的不同。

⑵四大地理区域:北方地区、南方地区、青藏地区、西北地区。

⑶四大地理区域的分界线:

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分界线是秦岭——淮河一线,主导因素是气温和降水。(气候)

北方地区与西北地区分界线是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主导因素是夏季风的影响。(降水)

青藏地区和其他三大地区分界线是地势一、二级阶梯分界线,即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地形或地势)

三、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1、北方与南方的自然差异

比较项目

秦岭—淮河以北地区

秦岭—淮河以南地区

自然景观的差异

1月平均气温

低于0°

高于0°

年降水量

少(一般低于800毫米)

多(一般高于800毫米)

气候类型

温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

主要地形

平原与高原为主

平原、盆地与高原、丘陵交错

植被类型

温带落叶阔叶林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河流流量

河流有无结冰期

2、北方与南方的人文差异

人文景观的差异

差异原因

农耕制度

作物熟制

一年一熟或

两年三熟

一年两至三熟

气候

耕地类型

旱地

水田

气候、地形

粮食作物

小麦

水稻

气候

油料作物

花生

油菜

糖料作物

甜菜

甘蔗

经济作物

棉花、谷子、大豆等

棉花

传统民居

坡度较小,墙体较厚

屋顶坡度大,墙体高

气候

第六章北方地区

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

一、地理位置

我国北方地区大体位于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秦岭—淮河以北,东临渤海和黄海。

二、地形特征

北方地区的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东部有面积广阔的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西部有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

三、气候

1、气候类型:北方地区地跨我国的寒温带、中温带和暖温带,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

2、气候特征:北方地区冬季寒冷,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摄氏度以下,夏季炎热,最热月平均气温在20摄氏度以上。大部分地区的年平均降水量为400~800毫米,属于半湿润区。降水季节分配不均,主要集中于夏季。

四、黑土地和黄土地

1、东北平原在冷湿的环境下,发育了肥沃的黑色土壤,人们常把东北平原称为“黑土地”

2、黄土高原被深厚的黄土所覆盖,黄河、海河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在下游地区堆积,形成了广阔的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又常被称为“黄土地”

3、“黑土地”与“黄土地”的自然差异”

黑土地

黄土地

位置

东北平原

华北平原、黄土高原

自然条件

地形

东北平原

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温度带

中温带和寒温带

暖温带

干湿区

湿润和半湿润区

半湿润和湿润区

生态环境问题

黑土流失、土层变薄,肥力下降,沼泽湿地,森林破坏严重

严重的旱涝、盐碱、风沙危害

水土流失严重

五、重要的旱作农业区

(一)自然条件

1、北方地区平原广阔,土壤肥沃,耕地集中连片。

2、北方地区降水偏少,耕地多为旱地。

(二)主要作物

1、北方地区的粮食作物: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谷子等。

2、北方地区的经济作物:甜菜、棉花、大豆等。

(三)自然灾害

1、灾害及成因: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降水较少,且集中于夏季,灌溉水源不足,春旱严重。

2、解决措施:采取南水北调等跨流域调水措施

;发展节水农业。

第二节“白山黑水”——东北三省

一、位置、气候、地形

1.称谓:

“白山黑水”、“林海雪原”、“北大仓”

2.东北三省包括:A黑龙江省,B吉林省C辽宁省

3.人们常用“山环水绕,沃野千里”来形容东北三省的山河大势。

4山环:由D大兴安岭E长白山F小兴安岭;如马蹄形分布着K东北平原,5.水绕:1黑龙江2.乌苏里江与俄罗斯为临,3.图门江4.鸭绿江与朝鲜为临,5辽河,河流6松花江注入黑龙江

6.东北三省气候冷湿,由于纬度较高,又紧邻着冬季风源地,大部分地区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促温暖。降水集中在夏季,冬季降雪较多。

二、从“北大荒”到“北大仓”

1、商品粮基地的发展条件

东北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适宜大规模的机械化耕作,气候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2、最大的商品粮基地

(1)东北三省由于纬度较高,气温条件只能满足农作物一年一熟的需要。

(2)东北平原盛产小麦,玉米、大豆、水稻等是我国机械化程度最高、提供商品粮最多的粮食生产基地。

3、自然灾害和生态环境问题

(1)在春秋季节,由于经常受寒潮的影响,容易发生低温冻害。

(2)由于大面积开荒,湿地面积锐减,生态环境恶化。

三、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

1、重工业基地的发展条件

东北三省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特别是煤、铁、石油等矿产资源在全国有重要的地位。

2、比较完整的重工业体系

依托丰富的资源,东北三省形成了以钢铁、机械、石油、化学工业为主导,包括煤炭、电力、建材、森林等工业部门的比较完整的重工业体系。

3、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20世纪90年代,由于资源枯竭、设备老化、产业结构单一等原因,东北重工业基地出现经济发展滞后的现象。国家明确提出要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第三节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一、文明的摇篮

1.称谓:文明的摇篮,革命圣地延安宝塔山下的窑洞,白羊肚头巾,信天游,黄土风情。

2.黄土高原上奔流着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源地,如华夏始祖炎黄二帝。

3.黄土高原是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关于黄土高原的形成,科学家曾经提出过许多假说,其中“风成说

”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即认为黄土物质是从中亚和蒙古高原等地的荒漠、戈壁吹过来的。

4范围:黄土高原东起A太行山、西至B乌鞘岭、北连C长城、南抵D秦岭。跨越山西、陕西、宁夏、甘肃等省区。

5、黄土地貌景观:流水侵蚀使得黄土高原地表破碎,沟壑纵横,形成塬(残留的高原面)、梁(长条状的山梁)、峁(孤立的馒头状山丘、川(黄土高原农业较发达、人口集中地地区)等多种多样的黄土地貌景观。

二、严重的水土流水

1、黄土高原的地表特征: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2、水土流失的原因

(1)自然原因:黄土土质疏松,多空隙,许多物质易溶于水;缺乏植被保护;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2)人为原因:过垦过牧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修路、采矿等活动破坏地表等。

3、水土流失的危害

(1)严重的水土流失,带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破坏了农田和村庄,使得自然灾害加剧,生态环境恶化。

(2)泥沙下泄导致河流含沙量剧增,淤塞下游河床、水库,给防洪及河道整治造成巨大困难。

4、水土保持的措施

一方面,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与建梯田、修挡土坝等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

另一方面,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如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过度放牧的地方减少放牧的牲畜数量等。

第四节

祖国的首都——北京

一、区域全貌

地理位置

经纬度位置

40°N,116°E

海陆位置

位于华北平原的西北角,西面和北面背靠群山。

温度带

暖温带。

干湿地区

半湿润地区。

邻省

东南与天津相邻,三面被河北省包围。

自然环境

地形

平原和山地为主。地势由西北高东南低。

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河流

潮白河、温榆河、永定河,自西北向东南流。

主要城市职能

我国首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

历史古城

“五朝帝都”,我国六大古都之一。

名胜古迹

故宫、长城、颐和园、周口店、天坛、十三陵。(世界文化遗产)

二、现代化的大都市

1、北京的重要功能区:主要包括中央商务区、中关村科技园区、金融街、王府井商业街等。

2、北京的交通网络

(1)北京已经形成了航空、公路、铁路四通八达的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

(2)北京市区形成了环形加放射状的快速道路网。

(3)城市轨道交通也很发达,并且已初步建设成网。

(4)北京是全国最大的铁路交通枢纽和国际航空港。

3、北京在城市建设中,十分重视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和环境质量的改善,目前,正朝着“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的目标迈进。

第七章南方地区

第一节

自然特征与农业

一、气候湿热的红土地

1、位置与范围:南方地区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临东海和南海。

2、地形:南方地区地形复杂多样,东部与西部的差异明显,西部以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有交错分布的平原、低山和丘陵。沿江有面积较大的平原和三角洲。

3、气候:南方地区属于湿润的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湿润。

4、土壤:由于水热充足,这里植被常绿。在湿热的环境中发育了红色的土壤,因此南方地区被称为“红土地”。

四川盆地有“紫色盆地”。云贵高原地貌为“喀斯特地貌”。

5、河流:水量大、汛期长。

二、重要的水田农业区

1、南方地区气候湿热,发展农业的水热条件优越。

2、南方地区耕地多为水田,是我国重要的水田农业区。

3、平原地区,地势低平,河湖密布,灌溉条件良好,水田集中连片,山区水田零散分布在河谷和缓坡。

4主要农作物

(1)

粮食作物:主要种植水稻,也种植小麦。

(2)

经济作物:棉花,油菜,茶,竹,甘蔗,橡胶,以及柑橘,香蕉,菠萝等热带、亚热带水果。

(3)

三种常见的食材:莲藕、椰子、竹笋。

第二节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

一、江海交汇之地

1.地理位置和范围

(1)位置:长江的下游地区,濒临黄海和东海,地处江海交汇之地。

范围:上海市、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

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湿润。

2.“鱼米之乡”

大部分地区地势低平,河网密布,湖泊星罗,自古以来就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

3.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沿江沿海港口众多。依托长江干支流发达的水运,可以联系广大的内陆地区;同时又是我国南北海上航运的中枢,并通过远洋航线通往世界的主要港口。得天独厚的江海之利,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二、我国最大的城市群

1、古都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

(1)古都城市:南京、杭州。

(2)历史文化名城:苏州、扬州等。

2、上海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的核心城市,是我国最大的城市和最重要的综合型工业城市。该城市不仅对长江三角洲地区,而且对长江流域乃至全国都有辐射带动作用,且随着浦东的开放开发,该作用进一步增强。

3、城市群不同城市间的“同城效应”

(1)依据条件:交通的发展,主要指发达的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

(2)生活方式:人们往返于不同城市之间工作和生活,就像是在同一座城市一样。

第三节

“东方明珠”——香港和澳门

1、区域全貌

位置(中国大陆东南端)

位于珠江口东侧,毗邻广东省深圳市。

位于珠江口西侧,毗邻广东省珠海市。

组成香港岛、九龙和新界及周围200多个岛屿组成。

澳门半岛、凼仔岛和路环岛三部分组成。

面积和人口

666.5万人,1098km2

43.8万人,25.4km2

人口密度

地狭人稠。

解决办法:“上天”(建设高层建筑)、“下海”(填海造陆)

历史回顾

英国侵占160多年

葡萄牙侵占400多年

回归时间

1997年7月1日

1999年12月20日

经济特征

国际经济贸易中心、运输中心、金融中心、信息服务中心和旅游中心。(对外贸易)

博彩旅游业发达。

2、香港与祖国内地的优势互补

⑴祖国内地:廉价劳动力、厂房、生产生活用水、能源、日常生活消费品。

⑵香港: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

3、港澳祖国内地的合作模式

(1)改革开放初期——“前店后厂”

(2)目前——先进制造业+现代化服务业

第四节

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

1、台湾省包括(台湾岛),以及附近的(澎湖列岛、钓鱼岛)等许多小岛,(台湾岛)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岛屿。

2、台湾岛北临(东海),东临(太平洋),南临(南海),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

3、台湾岛的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台湾岛的西部平原。

4、地形:多山,山地、丘陵占2/3,台湾山脉纵贯南北,其中,玉山为最高峰。平原主要分布在西部。

5、气候:台湾岛属(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冬季温暖,夏季炎热,雨量充沛,夏秋多台风和暴雨。

6、河流:台湾岛岛上河流短急,水能丰富。

7、台湾岛也是一个富饶的宝岛,自然环境优越,(森林、矿产、水产等)资源十分丰富,被誉为“祖国东南海上的明珠”。

8、台湾岛西部的(平原)土地肥沃,盛产(稻米、甘蔗、茶叶和热带、亚热带水果)。(森林)面积广阔,有“亚洲天然植物园”的美誉。

9、(樟树)是台湾最著名的树种,(樟脑)产量居世界首位。红桧是特有的树种。

10、此外台湾岛还有(海上米仓、东方甜岛、水果之乡、森林之海、)的美誉。

11、外向型经济

(1)20世纪50年代,以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为主,主要出口蔗糖,水果,稻米和樟脑。属于初级产品。

(2)20世纪60~90年代,以(出口加工工业)为主,形成“

进口——加工——出口”型的经济。主要出口纺织服饰,玩具和日用电子消费品,属于普通工业制成品。

(3)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以电子工业为主导的高薪技术产业,主要出口软件、晶圆、集成电路板,属于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工业制成品。

“干旱”的西北地区和“高寒”的青藏地区

西北地区

青藏地区

区域特征

干旱

高寒

地形

以高原和盆地为主

以高原、山地为主

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高原山地气候

河湖

稀少,水量小,流程短,多内流河、内流湖,最长的内流河——塔里木河。

中华水塔,三江源(长江、黄河、澜沧江的源头),最大的湖泊——青海湖。

植被

温带草原,自东向西:

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高寒草地

牧场特色

温带草原牧场(内蒙古)

高寒牧场(青海和西藏)

山地牧场(新疆)

畜种特色

三河牛、三河马(内蒙古)

细毛羊(新疆)滩羊(宁夏)

牦牛、藏绵羊、藏山羊

(青海和西藏)

农业类型

灌溉农业(河套平原、宁夏平原)

河谷农业(雅鲁藏布江谷地、黄水谷地)

主要农作物

小麦、玉米、长绒棉、瓜果等

青稞、小麦

第八章

西北地区

第一节

自然特征与农业

1、位置:西北地区大体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和昆仑山—阿尔金山以北。

2、地形:西北地区的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主要是内蒙古高原,西部高山和盆地相间分布。

3、气候和河流:由于距海遥远和山岭阻隔,西北地区气候干旱,河流稀少,且多为季节性河流,是我国内流河的主要分布区。

4、自然景观:西北地区荒漠和草原广布,东部高原以草原为主,向西逐渐过渡为荒漠草原和荒漠,西部盆地中有大面积的沙漠分布。

5、牧区和灌溉农业区

(1)贺兰山以东地区降水较多,地表水资源比较丰富,贺兰山以西地区降水稀少,地表多戈壁、沙漠,但山地降水较多,分布有高山草场。(呼伦贝尔草原、锡林郭勒草原)

(2)优良畜种有三河牛、三河马和新疆细毛羊等,草原上可移动的房子叫蒙古包。

6、灌溉农业

(1)西北地区天然降水较少,难以满足农作物生长的需要,只有在河水、高山冰雪融水、地下水灌溉的地区,才能发展农业,形成灌溉农业区。

(2)由于县级气温高,光照强,昼夜温差大,这里的农产品品质优良,尤以瓜果闻名国内外。

(3)夏季气温高,晴天多,日照充足,利于棉花的生长和采摘。新疆的长绒棉享誉全国。

(4)引水工程—坎儿井:利用山麓地带的坡度开发利用地下水的古老的水利工程。它的暗渠是为了减少水分蒸发,以适应当地干旱的环境。

第二节

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

1、位置:塔里木盆地位于新疆南部,天山山脉和昆仑山脉之间,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盆地。

2、气候:塔里木盆地深居内陆,又有高的山脉环抱,降水稀少,气候干旱,降水稀少,称为我国极端干旱的地区。

3、这里戈壁、沙漠广布,人迹罕至,在盆地中心有我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

4、在塔里木盆地边缘的山麓地带和河流沿岸分布着星星点点的绿洲,他们的水源主要来自山地降水和冰雪融水,是当地人口、城镇和交通线的主要分布地区。

5、塔里木盆地蕴藏着分丰富的油气资源,尤其是天然气储量占全国陆地天然气储量的1/4。

西气东输工程带动西部经济发展、有利于西部环境改善;缓解东部能源短缺、改善东部环境。

6、塔里木盆地环境脆弱,在开发油气资源时避免环境破坏,要加强绿洲环境保护。

第九章

青藏地区

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

1.范围:青藏地区位于我国西南部、横断山脉以西、昆仑山-祁连山以南,南至国界。

2.地形: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有“世界屋脊”。

“远看是山,近看是川”是青藏高原地形的显著特征。

3、由于海拔高,许多山峰终年积雪,冰川广布,青藏高原是长江,黄河,澜沧江,雅鲁藏布江等纵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

4、气候:青藏高原具有独特的高寒气候,冬寒夏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

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日照充足,太阳辐射强

。藏族的传统服装

藏袍

主要是为了适应青藏高原地区的气温日较差大而设计的。

4.自然保护区: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受人类活动干扰少大部分仍保持着原始的生态,是野生动物的天堂。

5.湖泊:全国最大的咸水湖是青海湖

6.高原之舟

:高原之舟指的是牦牛,它的毛

可以保持体温,预防寒冷、体矮

健,可以载负重物。

7.牧区:在独特的高寒条件下,青藏地区耐寒的高山草甸分布广泛,生长着能适应高寒、缺氧、低气压等特殊高原环境的牲畜——牦牛、藏绵羊、臧山羊。

8.河谷农业区:青藏地区发展农业的不利的气候条件是气温较

低,有利气候条件是日照

充足

。主要的农业区有南部的雅鲁藏布江

谷地,东部的湟水

谷地,这些地区发展农业的好处是:气温较

温凉,土质较肥沃。适合喜温凉的青稞、小麦

生长。

9.生活习惯:青藏地区居民的日常主食主要是糌粑,为了抵御严寒。人们都爱喝青稞

酒。因为青藏高原土层浅薄,林木稀少当地人建造房屋时,往往就地取材,主要以石块为原料房屋墙体

平顶碉房。

第二节

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

1、位置:三江源地区位于青海省南部,是长江源区、黄河源区、澜沧江源区的总称。

2、中华水塔: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澜沧江总水量的15%均来源于三江源地区。

3、江河的水源来源:雪山和冰川融水。

4、河流的天然调蓄器:湖泊和沼泽。

5、三江源地区的保护

(1)生态意义:三江源地区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湿地,也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水源涵养地。

(2)生态环境问题:

A,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冰川逐年萎缩,导致湖泊、湿地面积不断缩小甚至干涸。

B,由于过度放牧、乱采滥挖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水土流失加剧,草地沙化严重、虫鼠猖獗、野生动物锐减,加速了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

(3)保护措施:

A设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

B采取退耕还草(林),全面禁猎、禁采砂金,休牧育草,实施天然林和天然牧场保护工程等措施。

第十章

中国在世界中

1、我国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目前,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

经济体。

2、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可持续发展的压力越来越大,面临着资源特别是能源紧缺、环境污染、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

3、我国由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经济基础

等的差异,区域经济发展很不平衡。

4、主要表现:东中西不发展极不平衡,沿海与内地以及城乡之间经济发展差距较大。

5、解决措施:大力实施西部发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推动城乡一体化等重大战略决策。

6、我国用占世界不到10%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0%的人口。

7、我国坚定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信念,积极参与国际事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期中复习题 篇4

读右图回答1—3题

1、以下不属于亚洲和欧洲分界线的是 ( )

A.乌拉尔山脉 B.乌拉尔河

C.大高加索山脉 D.麦哲伦海峡

2、图中①②③④,表示马六甲海峡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3、马六甲海峡沟通了 ( )

A.北冰洋和太平洋 B.北冰洋和大西洋

C.大西洋和印度洋 D.印度洋和太平洋

4、亚洲地形的特点是 ( )

A. 西高东低 B.中部高,四周低

C.北部高,南部低 D.东西高,中部低

5、亚洲主要位于 ( )

A.北半球和西半球 B.北半球和东半球

C.南半球和东半球 D.南半球和西半球

6、影响亚洲南北气温差异大的主要原因是亚洲( )

A.南北跨纬度大 B.地势起伏大

C.三面被大洋环绕 D.季风气候显著

读印度图回答

7、图中D是哪条河流 ( )

A.恒河 B..印度河

C.伏尔加河 D.乌拉尔河

8、对印度的农业生产有重要意义的是 ( )

A.西南季风 B.东北季风

C.东南季风 D.西北季风

9、图中E处地形为 ( )

A.高原 B.山地

C.平原 D.盆地

10、关于日本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森林资源贫乏 B.渔业资源贫乏

C.矿产资源贫乏 D.水力资源贫乏

11、日本是一个岛国,其领土主要由四个大岛和一些小岛组成,在它的四个大岛中

面积最大的是 ( )

A.北海道岛 B.本州岛

C.四国岛 D.九州岛

12、日本发展渔业、造船业的有利条件是 ( )

A.铁矿资源丰富 B.岛国、海岸线曲折,多良港

C.耕地广阔、农业发达 D.煤炭等能源充足

13、下列国家中,地跨亚欧两洲的是 ( )

A.中国 B.俄罗斯 C.马来西亚 D.印度

14、俄罗斯广大北部地区,不利于发展农业生产的自然原因是 ( )

A.交通不便 B.人口稀少

C.气候干旱 D.气温偏低

15、俄罗斯的工业主要分布在 ( )

A.高加索地区 B.西西伯利亚平原

C.俄罗斯的亚洲部分 D. 俄罗斯的欧洲部分

二、综合题(2小题,共20分)

16、读东南亚气候类型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1分)

(1)东南亚中南半岛上的山脉、大河由 向 延伸,

具有 相间、呈 分布的特点。

(2)东南亚的人口和大城市主要分布在 沿岸及河口 。

(3)东南亚马来群岛上的主要气候类型为气候,中南半岛上的主要气候类型为 气候。

(4)甲所示海峡为 ,将其誉为“海上生命线”的国家是 ,原

因是该国从中东波斯湾沿岸进口大量的 (工业原料)需经该海峡运输。

17、下图为“日本工业分布略图”,读图回答问题。(9分)

(1)日本是 洋中的一个岛国。

(2)日本火山、地震等地质灾害频繁发生,其中有一座

著名的活火山是 。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是日

本处于 板块和 板块交界处。

(3)日本工业区主要分布于 和 沿岸,

形成这种分布特征主要原因是:日本进口 ,

出口 ;同时日本是个岛国,海岸线曲折,多_ _,海洋运输便利。

七 年 级 地 理 答 案

一、选择题(共15题,每题2分)

1 2 3 4 5 6 7 8

D D D B B A A A

9 10 11 12 13 14 15

A C B B B D D

二、综合题(共2题、共20分)

16、(11分)

⑴ 北 南 山河 纵列

⑵ 河流 三角洲

⑶ 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⑷ 马六甲海峡 日本 石油

17、(9分)

⑴ 太平洋

⑵ 富士山 太平洋 亚欧

地理人教版总复习下册 篇5

1.读西半球图,下列有关亚洲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东临太平洋,南临印度洋

B.主要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

C.地跨热带、北温带和北寒带

D.是世界上跨经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的大洲

读亚洲气候类型图完成2~4题。

2.我们亚洲常常是“寒暑并存,干湿同在”,气候类型复杂多样。造成这种气候特征的主要原因是

A.亚洲大部分处在高纬度地区

B.亚洲处在东半球

C.亚洲纬度和经度跨度大

D.亚洲四面濒临海洋

3. 根据亚洲气候类型图判断,南亚地区主要的气候类型是

A.温带大陆性气候 B.温带季风气候

C.热带雨林气候 D.热带季风气候

4.亚洲季风气候显著,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

A.亚洲的北部 B.亚洲的中部

C.亚洲的西部 D.亚洲的东部和南部

5.“核安全峰会”于3月26日~27日在韩国首尔举行,来自50余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最高领导人出席了峰会。到目前为止,拥有核武器研制技术的国家分别有美国、俄罗斯、中国、英国、法国、印度、以色列、巴基斯坦和朝鲜。其中,位于东亚的国家有

A.俄罗斯、中国 B.印度、巴基斯坦

C.中国、朝鲜 D.中国、朝鲜、以色列

读图完成6~7题。

6.B处的传统聚落是

A.帐篷 B.高脚屋 C.窑洞 D.碉楼

7.一艘货轮在D地的某港口装船外运,装船的货物最有可能是

A.小麦 B.石油

C.大米 D.煤

读东南亚局部地区示意图,完成8~9题。

8.图中甲半岛的地形特征是

A.平原为主,地势平坦 B.高原为主,地面崎岖

C.山河相间,纵列分布 D.地形复杂,中高周低

9.该半岛人口和大城市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及河口三角洲地区,主要原因是

①水流湍急,水能丰富 ②地形平坦 ③水源充足 ④交通便利

A.①②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0.东南亚地处两大洲、两大洋之间的“十字路口”,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右图中,“东方十字路口”指的是哪个地方

A.马六甲海峡

B.苏伊士运河

C.巴拿马运河

D.白令海峡

读下表,完成11~12小题。

金砖五国资料

国家 中国 俄罗斯 印度 巴西 南非

面积(万km2) 960 1707 298 851 122

人口(亿) 13.4 1.4 11.7 1.9 0.5

国民经济增速 9.6% 4.8% 8.2% 4.5% 3.5%

11.金砖五国中,地跨亚欧两大洲的国家是

A.俄罗斯 B.巴西 C.南非 D.印度

12. 20除南非外其余四国经济增速均超世界平均水平,则当年世界经济平均增速可能是

A.9.6% B.8.2% C.4.8% D.4.4%

读图,分析回答13~15小题。

13.印度的黄麻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其最大的麻纺织工业中心城市在右图中对应的字母是

A. A B. B C. C D. D

14.印度的“圣河”恒河在右图中的字母是

A. E B. F C. G D. H

15.印度在20世纪60年代推行“绿色革命”,旨在解决

A.粮食问题 B.森林问题 C.沙漠问题 D.环境问题

16.下列在中东地区难以见到的景象是

A.沙漠广布,石油井架林立 B.夜晚床铺安排在屋顶上

C.悬挂美国、日本国旗的油轮进出港口 D.众多佛教徒在佛堂诵经

17.在中东,被伊斯兰教、____和犹太教共同奉为圣城的地方是

A.麦加 B.麦地那 C.巴勒斯坦 D.耶路撒冷

18.下列关于中东成为世界热点地区的原因,组合正确的是

①丰富的石油 ②东西方交通要道 ③建筑风格不同 ④匮乏的水资源 ⑤宗教信仰不同 ⑥经济状况不同

A.①②④⑤⑥ B.①②④⑤

C.①④⑤⑥ D.全部

19.澳大利亚国徽徽(右图)上的两种动物是

A.考拉、袋鼠 B.袋鼠、鸸鹋

C.鸭嘴兽、鸸鹋 D.河马、大象

20.读右图,关于澳大利亚和巴西的自然环境的描述,正确的是

A.澳大利亚东部以低矮的高原为主

B.澳大利亚地跨热带和南温带

C.巴西的领土全部位于南半球

D.巴西气候干燥,沙漠面 积广大

21.俄罗斯计划出巨资建海底隧道,打通俄罗斯至美国阿拉斯加的铁路,该隧道经过的海峡是

A.黑海海峡

B.白令海峡

C.霍尔木兹海峡.

D.德雷克海峡

22.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的经济增长主要得益于

A.交通运输业的蓬勃发展 B.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

C.高新技术产业的蓬勃发展 D.石油资源的大量开采

23.读“澳大利亚农牧业分布图”,图中①②③的农牧业区分别是

A.①粗放牧牛带 ②粗放牧羊带 ③绵羊和小麦混合经营带

B.①羊、牛与经济作物混合经营带②粗放牧羊带 ③绵羊和

小麦混合经营带

C.①粗放牧牛带 ②粗放牧羊带 ③羊、牛与经济作物混

合经营带

D.①绵羊和小麦混合经营带 ②粗放牧牛带③粗放牧羊带

24.美国濒临两大洋,对气候有很大的影响,读

美国本土年降水量分布图,其年降水量分布情况

A.大致从东部向西部逐渐增加

B.大致从东部向西部逐渐减少

C.大致从南部向北部逐渐增加

D.大致从南部向北部逐渐减少

25.有关下图说法正确的是

A.甲图是美国的泰姬陵 B.乙图是泰国的婆罗浮屠

C.丙图是英国的埃菲尔铁塔 D.丁图是澳大利亚的悉尼歌剧院

26.下列在撒哈拉以南非洲最常见到的景象是

A.羚羊在草原上奔跑,大象在河边戏水 B.90%的人是混血种人

C.排水造陆的风车随处可见 D.非洲气候寒冷,黑种人在滑雪

27. 电影《金刚》里的故事发生在热带雨林,热带雨林在以下哪个地区分布最多

A.拉丁美洲 B.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C.东南亚 D.欧洲西部

28.“桑巴舞、狂欢节、咖啡王国、雨林危机……”最容易让我们联想到

A.巴西 B.印度 C.中国 D.法国

29.芭蕾舞是世界舞蹈中的一支奇葩,对其有特殊爱好的国家是

A.巴西 B.美国 C.俄罗斯 D.中国

30.近年来,日本加大海外投资,不断把工厂迁移到国外,迁往海外的日本企业中,大多数是

①需要用大量资源的企业②需用大量劳动力的企业③高新技术企业④污染较重的企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二、综合题(每空1分,共40分)

31. 读两大洲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分布图,分析回答问题。(8分)

(1)非洲绝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在 ℃以上,因而被称为“ ”;

南美洲大部分地区的降水量在 毫米以上,是降水 (丰富/稀少)的大洲。

(2)填写下面表格,比较两大洲地理特征的差异。

国家

要素 非 洲 南 美 洲

主要地形 刚果盆地、东非高原等平原、 高原

安第斯山脉等

主要

气候类型 热带雨林气候、热带沙漠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

32. 读材料和图,回答下列问题。(7分)

材料:“学校是第一避难所”是日本防震基本原则之一。日本校舍多采用钢骨架,可以起到弹性防震作用。学校建筑物一般是2-4层;操场面积要足够大,大约能容纳1000人左右;教室内可能会放置如垫子、干粮、水等应急物品,一旦遇到地震,垫子可以被取下保护头部。

(1)读材料,根据图1、图2,可看出我国与日本的 不相同,原因是日本的抗震经验比较丰富,懂得在窗户结构上加上支架,防止建筑物倒塌时造成严重伤亡。

(2)读图3,图中字母或序号所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是:甲________(大洋); A ________(岛屿)

(3)日本是世界上的经济强国,其经济主要以

为主。

A.钢铁生产 B.加工贸易

C.服装制造 D.原料、燃料出口

(4)日本工业主要集中分布在__________沿岸和__________________沿岸。

(5) 如在上课时突然发生地震,我们应立刻怎么做?( )

A. 冲出课室 B. 跳出窗外 C. 坐在原位 D. 蹲在课桌下

33.读材料1和材料2,回答问题。(10分)

材料1:204月20日至27日,温家宝总理对冰岛、瑞典、波兰进行正式访问并出席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开幕式及中国伙伴国活动。始创于1947年的汉诺威工业博览会如今已是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最重要的工业盛会。

材料2:

(1)冰岛、瑞典、波兰、德国均位于哪个地区( )

A.拉丁美洲 B.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C.东南亚 D.欧洲西部

(2)该区有一个重要的区域性国际组织是_________。

(3)第30届奥运会将在英国的首都 举行,英国的气候属于典型的________________气候,气候温暖湿润,利于牧草的生长,有利于发展 ,所以去英国考察训练的中国运动员发现英国人常常用奶酪、牛肉等乳畜产品来招呼客人。

(4)读甲图,从C到D,由于距离____________(海洋/陆地)越来越远,降水逐渐 (增加/减少),气候逐渐过渡到D的__________________气候。

(5)乙图反映出欧洲西部国家 业发达。来往欧洲西部和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货船,一般情况下,由欧洲驶向非洲的货船装载的货物主要是工业制成品,而返航时装载的货物则是以

为主。

34.读下图回答问题:(4分)

(1)图中为南亚 (1/7)月,风向为 风。

从_______洋吹向印度半岛。

(2)此时的印度为一年中的 季(雨季/旱季)。

35.读美国略图,回答问题:(6分)

(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

A_______________(国 家) D_______________(海洋)

(2)美国农业生产实现了地区生产的专业化,形成了一些农业带区,其中五大湖附近地区是________带,形成这种农业生产布局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3)“硅谷”是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的代名词,美国的硅谷位于( )

A.东北部工业区 B.南部工业区

C.旧金山东南 D.五大湖沿岸

36.读右图,回答问题:(5分)

(1)图示地区为 (北极/南极)地区,请在图中线上

标出地球自转方向。

(2)写出图中数码所代表的大洲或大洋名称

大洲:①

大洋:③

七年级地理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6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D C D D C B B C D A A D B C A

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D D B B B B C A B D A A A C B

二、综合题(每空1分,共40分)

31.(8分)

(1)________20___________ _______热带大陆________

________1000_________ _______丰富____________

(2)

国家

要素 非 洲 南 美 洲

主要地形 刚果盆地、东非高原等 亚马孙平原、 巴西 高原、安第斯山脉等

主要

气候类型 热带雨林气候、热带沙漠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

32.(7分) (1)____教室窗户结构____

(2)甲____太平洋______(大洋) A____北海道岛_____(岛屿)

(3)______ B_________

(4)______太平洋_____ ____濑户内海_______

(5)_______ D________

33.(10分)

(1)______ D________

(2)___欧洲联盟_____

(3)____伦敦________ _温带海洋性气候___ ___畜牧业________

(4)____海洋________ ____减少__________ _温带大陆性气候__

(5)____制造______ ____初级产品/农矿产品______

34.(4分)

(1)____7月_________ ___西南风_________ __印度洋________

(2)____雨季________

35.(6分)

(1)A____加拿大_______(国家) D____大西洋_______(海洋)

(2)__乳畜带________

原因是 ①位置偏北、气候冷湿,适宜牧草生长; ;

②是美国的制造业带,城市和人口分布密集_ _____。

(3)____C________

36.(5分)

(1) 南极____

(2)大洲:① 大洋洲

② 南美洲

三年级语文上册苏教版总复习资料 篇6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8. 蔬菜水果的儿歌

正月菠菜才吐绿,二月栽下羊角葱;

三月韭菜长得旺,四月竹笋雨后生;

五月黄瓜大街卖,六月葫芦弯似弓;

七月茄子头朝下,八月辣椒个个红;

九月柿子红似火,十月箩卜上秤称;

冬月白菜家家有,腊月蒜苗正泛青。

9. 我会填

匆匆地离开 悄悄地说话

轻轻地抚摸 甜甜地笑了

快活地歌唱 拼命地工作

好奇地盯着 认真地写字

10. 八字成语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11. 含有反义词的成语

远近闻名 黑白相间 左邻右舍

轻重倒置 舍近求远 头重脚轻

高中人教版地理复习重点 篇7

1.岩石圈物质循环

三大类岩石。

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

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3.大气受热过程

大气的受热过程。

近地面大气温度的垂直变化规律。

大气的保温作用。

大气的热力环流。

大气的水平运动。

4.大气运动

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

季风环流。

5.天气与气候

“天气”和“气候”的概念。简单天气图。

锋面、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气温水平分布的一般规律。

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

世界年降水量分布的一般规律。

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6.水循环

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

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水资源分布及其合理利用。

7.洋流

洋流的形成。

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1.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三、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地表形态对交通运输线路分布的影响。

2.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及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的应对措施。

3.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四、自然灾害与防治

1.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

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

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的分布。

2.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

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地貌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

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

3.自然灾害与环境

自然灾害造成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

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4.防灾与减灾

人教版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 篇8

1、总趋势:世界人口每年以7000多万的数量在

2、一个地区人口的增长受

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由高到低:非洲、拉美、亚洲、大洋洲、北美、欧洲,南极洲无常住人口分布。

3、差异:时间上——20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快速的时期。原因是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

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不断提高、发展中国家政治的独立和经济的发展等。

空间上——发达国家增长(有些国家出现了负增长,如俄罗斯、德国、匈牙利等);

发展中国家速度,目前增长速度趋缓。存在差异的原因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

差异及生育观念差异所致。

4、人口问题与对策: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

发达国家——人口增长题;可采取等措施。

5、人口增长模式:

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

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

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

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

“高”与“低”往往以1%为参照, 若低于或接近1%就能用 “低”来形容。

目前发达国家已进入了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还未完成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世界仍处于;我国已基本实现了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属于现代型的人口增长模式。

二、人口分布:

1、世界人口分布:在水平方向上,主要集中在北半球,北半球居住着地球上90%的人口,而只有10%的人口,在北半球,人口又多集中在。人口分布还有集中于的趋势。人口分布在垂直方向上,大量集中在地势低平的地方,海拔高的地方人口相对稀少。

2、目前,世界各大洲人口数量排序:3、目前,世界各大洲人口分布密度:三、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2、国际人口迁移:

二战前——原因:地理大发现与新航线的开辟;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殖民主义的扩张;

特点:以集团性、大批移民为主;

流向:从旧大陆流向新大陆,从已开发国家流向未开发国家。 主要移出地:欧洲;

(黑人作为奴隶被贩卖到美洲;亚洲人作为劳工被招募到东南亚和美洲)。

意义:人口迁移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也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

二战后——原因: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地区差异。

特点: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加;非石油开采,经济发展较快,也吸引了大批外籍工人。

3、中国的人口迁移:

历史上——原因:战乱、自然灾害。

流向:黄河流域迁往长江流域、珠江流域。

建国初期——流向:国家有计划、有组织地从东部城市迁往西北、东北等边疆地区;

目的:开发国土;

原因:东南部人多地少,劳动力富余,西北和东北地区地广人稀,劳力不足。改革开放后(民工流)——

流向:自发地从落后地区流向发达地区、从内陆流向沿海、从山区流向平原、从农村流向城市。

原因: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所致。(东部沿海城市经济发达,西部内陆,尤其是农村经济落后)。

意义:民工流一方面可以缓解迁出地人多地少的矛盾,增加经济收入,缩小地区差异;另一方面也可解决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促进经济发展;同时也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迁出地人才流失,迁入地社会治安混乱、交通拥挤、住房困难等)。

4、美国人口流动:从东北部(冰冻地带)流向南部和西部(阳光地带)。

5、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自然因素:气候、土壤、淡水、矿产等;

社会经济因素:经济、交通、文化、家庭和婚姻等;

政治因素:政策、战争、政治变革等。

四、几个概念:环境承载力——指某种资源能够持续供养的人口数。

环境人口容量——综合考虑多种资源,环境能够持续供养的

载力,它是一个极限值)。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是自然资源(最主要因素)、科技发展水平、人们的生活消费水平和文化素质。目前技术条件下,估计世界环境人口容量100亿,我国16亿。

初三下册政治复习提纲人教版 篇9

第一课 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

1、 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是什么?P10 (文字的出现)

2、原始社会是什么样的社会?P6

--是最初阶段,也是最低级阶段。没有人剥削人的现象,不是人类理想的社会。

3、为什么说奴隶制度是最野蛮最残酷的制度?P10

--奴隶主不仅占有土地等生产资料,还占有生产劳动者--奴隶,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在奴隶主的强制下从事最繁重的劳动。

4、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阶级--国家--社会(看书P6-9)

5、在阶级社会里,国家的本质是什么?(阶级统治的工具)

5、什么是生产力?P5

--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

6、生产力的内容包括哪些内容?

--劳动者(主导作用)、生产工具(重要标志)、劳动对象(反映状况)。

7、什么是生产关系?P6

--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的关系。

8生产关系包括哪些内容?

--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如何;劳动产品如何分配。

9、封建剥削和压迫的基础是什么?P13

--封建土地所有制

10、地主阶级剥削农民阶级的主要方式是什么?P14

--榨取地租

11、为什么说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制度是社会发展的一大进步?P20

--与封建制度相比,资本主义制度适应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历史的进步性。

12、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是什么?P25

--资本家靠无偿占有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而发财致富。

13、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什么?P29

--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

14、历次科技革命的标志及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影响。P20-23

15、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性质没有改变P29-31(国家的本质、民主的实质、工人被剥削的地位)

16、为什么说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过程是艰难而曲折的呢?P33

17、当今国际社会的基本事实是什么?P34

--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长期共存和斗争。

第二课 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1、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是什么?P42

--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2、“三个代表”的基本含义P45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三个代表”的关键、核心、本质分别是什么?(时政下册P19)

--关键在于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于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于坚持执政为民。

4、“三个代表”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P45

--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也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集中体现。

5、“三个代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什么?

--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6、任常霞、牛玉儒被誉为“时代先锋”和新时期共产党员榜样

7、为什么要坚持“三个代表”的重要指导思想?(第2和第4)

8、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什么?P55(一国两制)

9、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是什么?P55(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10、为维护统一我国解决台湾问题的法律是什么?(《反分裂国家法》)

11、《反分裂国家法》出台的目的是什么?

--①遏制“” ②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③维护台海地区和平稳定④促进两岸和平关系稳定发展推进两岸和平统一。

12、“”的实质是什么?

--分裂祖国,分裂祖国主权和领土的 完整。

13、两岸统一的方式是什么?P55(一国两制)

14、“一国两制”的内容是什么?P55

--①“一个国家”,是指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必须完整,不容分割,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②“两种制度”,是指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15、“一国两制”的意义是什么?

--香港、澳门顺利回归取得的成就说明 “一国两制”政策的正确性,具有强大的生命力。①有利于香港澳门的 长期稳定和繁荣发展,②有利于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符合全中国人民的利益,③有利于促进我国现代化建设。

16、维护祖国统一方面,中学生该怎么做?

①要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增强社会责任感

②要维护祖国统一,维护主权不被侵犯、领土的完整、政权的统一。坚决与破坏祖国统一的行为做斗争。

17、维护民族团结义务的内容:维护各民族间的平等,团结,互助,同一切破坏民族团结,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做斗争。

18、怎样维护民族团结?

① 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② 坚持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③遵守“三个尊重”。“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相互帮助,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④坚持”三个离不开的思想“,与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做斗争。

第三课 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我国的根本制度:社会主义制度。

4、我国的国家性质: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

5、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6、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制度。(它的基础是公有制)

7、我国的分配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8、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制定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国家性质决定的。

9、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0、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什么?(人民当家作主)

11、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共同富裕

1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什么?(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1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是什么?(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14、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13、四项基本原则的内容是什么?

--①坚持社会主义道路②坚持人民民主专政③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④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14、为什么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初三目标册P40)

15、改革的实质和目标分别是什么?(初三P73)

16、为什么要坚持对外开放?(初三目标册P41)

17、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面对激烈的挑战,你认为应采取哪些应对措施?(初三目标册P42)

18、为什么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初三目标册P43)

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②这是我们事业能够经受风险,顺利达到目标的最可靠的保证。

③党的基本路线关系着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必须长期坚持下去,贯穿于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百年不动摇。

18、怎样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①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在整个社会主义阶段,经济建设始终是我们的中心工作。

②要把 ”一个中心“同”两个基本点“统一于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③在实际工作中要牢牢把握大局。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巩固和发展团结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秩序。

第四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和远景目标(三P88-89)

--①国民经济计划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体分三步走:第一步,从1981年到了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达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水平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达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②远景目标: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③20的关键目标:力争年国内生产总值比翻两翻,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2、先进文化建设的相关内容(三P104-106)

--①指导思想: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②主要内容:精神文明建设

--③中心环节和重要内容:思想道德建设

--④基础工程: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⑤根本任务: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

--不良的社会文化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有哪些?

①导致青少年荒废学业②导致青少年是非不分③有可能导致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④影响社会的正常秩序和安定团结

--为什么会导致以上不良的现象?

①在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中,任然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情况,有关不满依法对社会文化环境的建设和管理不力。

②部分青少年沉迷于所谓的”刺激",导致低级趣味、道德水平下降

③部分青少年不能依法自律,法制意识淡薄,自我保护意识,自我保护能力不 强

--怎样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①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反映现代文明进步的思想文化,使先进文化成为校园的主流文化。

②各级政府要依法加强对社会文化环境的管理和技术,建立和改善适合青少年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动场所和设施,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净化社会文化环境,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条件。

③ 我们青少年少年的健康成长,除了社会各方面的保护和帮助,还需要青少年自身的配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我们青少年既要依法自律,也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消费品位,自觉抵制不良文化的诱惑和侵蚀。

⑥与德相关的内容

--公民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20字)

--哪些行为是道德的行为?

--哪些行为是不道德的?

--目前青少年的道德水平如何?

--青少年怎样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火线P133)

① 树立和培养正确的理想信念

② 认真遵守《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加强自我保护,依法自律,正确对待家长和老师的教育

③ 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争取全面发展

④ 增强爱国情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把个人前途和国家命运结合起来,培养创新精神,勇于承担崇高使命。

--为什么国家要重视和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时政下P77)

① 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部分。

② 这是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③ 这是实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确保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的重大举措。

--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采取了哪些具体举措?(火线P133或时政下P54)

--当代中小学生民族精神状况如何?(比较淡薄) 应该怎样加强教育?

--①必须从增强爱国情感做起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②树立正确的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

③必须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

3、①调查了解校园文化环境情况 ②提出改善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议(火线)

4、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①国家(16字)② 公民(8字)三P96

5、你认为开展诚信教育活动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有什么意义?

① 开展诚信教育活动是维护正常经济秩序,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

② 开展诚信教育活动能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促进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奠定基础。

③ 开展诚信教育活动能有力促进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第五课 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关系一定要与当时社会生产力相适应

2、衡量社会进步的主要标准:生产关系是否与当时社会生产力相适应

3、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平与发展

4、和平与发展的关系?

--①二者是相辅相成的,②世界和平是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前提条件,③各国的共同发展则是保持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

5、霸权主义的核心、主要动因及其表现是什么?P123

6、机遇与挑战并存:(小册P61/2)

7、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8、当代青年担当的历史使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振兴中华实现现代化。

9、我国各族人民奋斗的目标:把我国建设成为民主、富强、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10、新时期为什么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①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古以来就是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艰苦奋斗集中表现为创业精神。

②人类社会的一切文明成果,无一不是艰苦创业精神的结晶。只要人类不断追求进步,不断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就必须艰苦奋斗。

③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作为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一种思想境界,无论什么时代,都被人们视为成就任何事业所必不可少的精神力量。

④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我们要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任务还很艰巨,还要克服许多困难,因此,还必须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11、什么是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是、的不竭动力。

12、怎样提高本民族的创新能力?

--①必须解放思想,事实求是②大力营造敢为人先,敢冒风险,敢于创新和竞争宽容失败的环境和氛围。③必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加大科技投入,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④坚持对外,吸收利用世界各国所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我国的经济。

13、中学生应该怎样做?

--①树立崇高远大理想,发扬艰苦奋斗,艰苦创业的精神,②刻苦攻关,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现代技术,弘扬民族精神。

14、怎样提高本国的综合能力?中学生怎样做?(法、德、智、环保等方面)

九.实施两大战略 增强综合国力

(一)当前国际竞争的主要背景和实质是什么?

(1) 国际竞争的主要背景是:新科技革命的兴起,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和标志。以信息技术革命带动了人类和整个世界的面貌,各国开展了激烈地竞争。实质是:以经济与科技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一国能否在科技发展上取得优势,增强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最终将决定该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2)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与科技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二)当前我国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

(1)机遇表现在: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争取较长时间的国际和平环境和良好周边环境是可以实现的,而世界范围内科技革命突飞猛进,为我们提供有利环境。

(2)挑战有: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经济科技上同发达国家的差距给我们造成很大压力。

(三)面对机遇和挑战,我国实施了哪些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人才强国战略,科教兴国战略。

(四)三次科技革命说明道理?(20-23初三的教材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说明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五)我国怎样才能增强综合国力,立于不败之地?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人口素质。

B.要重视教育事业,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使我国立于不败之地。

C.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发展高科技产品,坚持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六)中学生怎样把自己培养成有用之才?

树立崇高远大理想,发扬艰苦奋斗,艰苦创业精神,面对机遇和挑战,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现代技术,提高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做祖国需要的建设者。

(七)我国目前的人口素质,科技,教育发展水平如何?应采取哪些措施?

(1)整体人口素质不高,高层次人才短缺,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

(2)应该采取的措施:

A.重视科技事业,继续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使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B.要重视教育事业,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使我国立于不败之地.

十.维护世界和平 促进共同发展

(一)当今时代的主题是什么?

和平与发展

(二)威胁和平与发展的主要根源是什么?

霸权主义

(三)霸权主义的核心是什么?

强权就是真理

(四)和平与发展的关系是什么?

相辅相承,世界和平是促进各国共同的前提条件.各国共同发展是保持世界和平重要基础.

(五)为什么当今世界强调国际联合采取反恐行动?我国对此的立场与态度是什么?

(1)谋求和平与发展,加强对话与合作是各国人民的普遍愿望,但是,霸权主义仍威胁和平与发展,全世界人民都反对霸权主义,提倡多边主义,提倡国际关系民主化.

(2)反恐行动,我国对此的立场与态度是什么?

我们将继续推动世界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促进经济全球化朝着有利于各国共同繁荣的方向发展,积极倡导多边主义和新安全观,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推动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六)为促进和平与发展,我国政府的立场与态度是什么?

我国政府愿与各国政府共同做出努力,A坚定不移地维护国家主权平等

上一篇:小学六年级作文:难忘军训下一篇:公司招聘面试自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