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教案人教版

2024-08-20

高二地理教案人教版(共9篇)

高二地理教案人教版 篇1

1、纬线和纬度,低纬、中纬、高纬的划分:连接东西的线。每1个纬度为111.1千米;

2、经线和经度:连接南北的线。相对的两条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

3、东西两半球的划分:西经20°和东经160°的经线圈。

4、南北两半球的划分:以赤道为界,以北的为北半球,以南的为南半球。

5、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23°26′和66°34′纬线

6、本初子午线:0°经线,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

7、南北方向的判断:有限方向,北极为最北,南极为最南。

8、东西方向的判断:无限方向,沿着自转方向为向东,逆着自转方向为向西。

9、东西经的判断:沿着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10、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11、地方时的计算:每往东1°,时刻增大4分钟。

12、已知经度求时区数:经度除以15,再四舍五入。

13、区时的计算:每往东1个时区,时刻增大1个小时。

14、北京时间:以东八区(120°地方时)为标准时间。

15、世界时:以本初子午线时间为标准时。

16、国际日期变更线:180°经线(理论上),不通过陆地(实际)。

高二地理教案人教版 篇2

(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多方面培养学生读图和运用地图的能力, 使学生领会掌握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掌握地图知识和技能, 也是今后建设祖国所应具备的文化素质之一。

(二) 知识和技能

1.初步了解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等基础知识。

2.学会运用比例尺在图上量算两地间的距离, 以及在地图上辨认方向的方法。

3.用比例尺量算距离, 在地图上识别方向、填绘常用图例和注记。

4.能够使用目的 (如旅游) 确定所选择的地图类型及其比例尺。举例说明1~2种现代高科技地图 (例如, 遥感图像和电子地图等) 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设计问题小组讨论, 把答案记录下来, 第二课时为小组汇报展示过程。

第一课时:整合这部分教材内容, 打乱前后顺序, 提出问题:

1.教材22页图1.31和图1.32有什么不同?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2.量算北京到天津的实际距离, 你能说出你的办法吗?

3.请完成22页活动1题。

4.利用17页图1.24说出温哥华在渥太华的什么方向?16页图1.22说出台东在高雄的什么方向?你能总结在地图上怎样辨别方向吗?

5.18 页图 1.25 说的是一些常用图例, 你能记住它们并解释什么是图例吗?

6.除了刚刚我们利用的这些地图, 你还知道有哪些类型的地图?你知道它们的不同用途吗?你会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合适的地图吗?你的选择原则是什么?

7.现代高科技地图你了解吗?有哪些?知道它们可以用在什么地方吗?结合实例说出一两种它的应用。

8.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请完成 18 页的活动题。

9.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给其他组的学生出几道题。满分20 分。

这里的第1~5题解决的是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要在地图上辨别方向, 判读经纬度, 量算距离;第6题解决的是课程标准中提出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 查找所需要地理信息, 养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地图的习惯。第7题则解决的是课程标准中关于学生会列举电子地图, 遥感图像等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实例。第8题是利用教材中的活动对整课内容加以总结和复习;第9题则是让学生在出题的过程中完成复习考查的目的。这部分内容在小学时有接触, 学生完全可以依靠自己把这部分内容学会。

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 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帮忙的人, 学生在研究、合作交流中体会着成功的快乐。把问题放手给学生, 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的, 让我们共同做一个快乐的“牧者”。

参考文献

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若干问题商榷 篇3

一、地理插图绘制不科学

地理插图是地理特有的语言,是地理教学重要的信息源和工具。引导学生读图、分析、比较,是新课程理念下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既有利于学生获取地理知识,又有利于学生增长地理技能。但是,新版教材中有部分插图绘制不精确、不科学,这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地理插图应有的功效,不仅给学生认知、理解新知带来困难,而且对于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十分不利。

1P15,在图1.18“黄赤交角与二分二至地球的位置(北半球)”中,把“太阳”画得距夏至点近(约5.5cm),距冬至点远(约5.8cm)。这显然有违于科学事实。正确的画法应该是:把“太阳”画得距夏至点稍远一点,距冬至点稍近一点。

2P20,在图1.24“五带的划分”中,图的右上方欧亚大陆的轮廓模糊,似乎是格陵兰岛的轮廓图遮盖住了这一区域。

3P30,在图2.3“热力环流的形成”中,图b A地标注的红颜色越向上越浓,会误导学生认为越向上空气密度越大。事实上是:随着高度的增加,空气逐渐变得稀薄;即使空气上升,也应是高空空气密度低于低空空气密度。因此,原图需要调整。调整的一种方法是:用同一颜色表示A、B、C三地的空气密度,都是下浓上淡,只是同一高度的高空A地比B、C两地的颜色浓一些就可以了。调整的另一种方法是用同一颜色的“小点点”表示A、B、C三地的空气密度,只是同一高度的高空A地比B、C两地的“小点点”密一些就可以了。

4P34,在“图2.10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中,代表北半球“盛行西风”的箭头画得应有一定的弧度。囚为水平运动的空气都要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

5P48,在图2.31“因海平面上升而受到威胁的孟加拉湾低地”中,等高线直接过河,显然不妥,这是因为河流水面高程一定要低于河流两岸高程。正确的画法是:等高线通过河流时应向上游弯曲。

6P78,在图4.18“河流堆积地貌示意”中,“河漫滩平原发育于河流中下游”的标注指线指示位置不对,应由现在的指示位置改为指向河流的上一个弯曲处,或改为指向现在所指位置的河流的对岸。这是因为河水流向、流速受惯性的支配,河流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所以,相比较而言,河流不易于在凹岸形成河漫滩,而易于在凸岸形成河漫滩。现在“河漫滩平原发育于河流中下游”的标注指线指向的是河流易受侵蚀的凹岸,而不是易于堆积的凸岸。

二、地理数据标注不确切

地理数据是对地理事物定量描述的主要语言,能准确表示地理事物的多少、大小、长短,高低、快慢等,明显反映出地理要素间的数量关系、依存关系和地理事物的结构、特征、分布、发展、变化等。是重要的地理事实材料。因此,地理教材中的地理数据一定要正确,地理常数的使用一定要前后统一,图形所代表的地理数据一定要准确,即数形要统一。但是,新版教材中的地理数据标注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

1P9,在图1.9“热带雨林和亚寒带针叶林生物量的差异”中,标注的热带雨林的生物量是2kg/(m2·a),亚寒带针叶林的生物量是0.8kg/(m2·a),前者是后者的2.5倍。按此比例,如果把代表亚寒带针叶林生物量的圆柱高绘成0.5cm,那么,代表热带雨林生物量的圆柱高就应绘成1.25cm,但是,图中代表热带雨林生物量的圆柱高实际只绘成1cm。为体现科学的严肃性、精确性,突出热带雨林和亚寒带针叶林生物量的显著差异性,给学生读图以尽可能鲜明的视觉刺激,建议把代表热带雨林生物量的圆柱高绘成1.25cm。

2P20,在图1.24“五带的划分”中,南、北回归线的纬度标成了“23.5°”,南、北极圈的纬度标成了“66.5°,这与教材前面内容中的标注不统一。教材中,前面内容凡涉及黄赤交角和南、北回归线的度数标注的都是“23°26′,凡涉及南、北极圈的度数标注的都是“66°34′。因此,为使学生易于建立起前后知识间的联系,思考、探索地理现象间的因果关系,此处南、北回归线的纬度标注宜改为“23°26′”,南、北极圈的纬度标注宜改为“66°34′”。

3P47,在图2.30"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中,水平数轴代表年份,在“1840”与“1880”之间标注的是“1760”,显然错了。此处的“1760”应改为“1860”。垂直数轴代表体积分数,在“300”与“320”之间标注的是“370”,也明显错了。此处的“370”应改为“310”。

再者,根据图的标注,大约在“1904”年的时候出现了两个二氧化碳浓度的数值。同一时间不可能出现两个二氧化碳浓度的数值。显然,此处标注错误。建议将代表二氧化碳浓度的两个“小黑点”由上下对齐改为左右稍微错开。

三、文字内容表达不准确

或因为对地理概念理解的不清晰,或因为对地理概念之间的关系把握得不准确,或因为地理判断不恰当等,造成新版教材中部分内容表达不准确或语意不明确。

1P11,“通常,黑子活动增强的年份是耀斑频繁爆发的年份,黑子所在区域之外也是耀斑出现频率最多的区域。耀斑随黑子的变化同步起落。体现了太阳活动的整体性。”这段内容语意表达模糊。因为,除“黑子所在区域”之上为“之外”外,“黑子所在区域”之前、后、左、右亦为“之外”,所以,“之外”方位指向不明。另外,用“之外”阅读起来也略显不顺不畅,拗口别扭。

太阳活动的整体性,一是体现在黑子和耀斑出现时间上的同步性,二是体现在黑子和耀斑出现空间上的一致性。“耀斑随黑子的变化同步起落”的表述,更多地表达出黑子和耀斑出现时间上的同步性,而没有充分表达出黑子和耀斑出现空间上的一致性。因此,“耀斑随黑子的变化同步起落”与“太阳活动的整体性”内涵上并不等同,也就是说。“耀斑随黑子的变化同步起落”,并没有完全体现出“太阳活动的整体性”。

因此,建议将教材中这段有关太阳活动整体性的论述修改为:“通常,黑子活动增强的年份是耀斑频繁爆发的年份,黑子所在区域的上方也是耀斑出现频率最多的区域。耀斑随黑子的变化而变化,体现了太阳活动的整体性。”

2P22,“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图1.27),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这部分内容表述不够全面、严谨。笔者认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及其相互

联系、相互制约,只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的一部分,而不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的全部,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还应包括由“宇宙物质”构成的“宇宙环境”。如光照、热量、太阳活动、潮汐引力和潮汐现象、天体撞击等,还应包括由“岩石圈”构成的“地质环境”,如能源、矿产、地震、火山、地壳运动及其他各种地质作用引起的地表形态变化等。因此,建议把教材中的这段内容修改为:“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宇宙物质、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图1.27)。”同时,在图1.27中“大气圈”的外部标注上“宇宙环境”,并添加从宇宙空间射向大气圈的表示太阳辐射的箭头。

修改后,教材在此提出既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又包括“宇宙物质”、“岩石圈”的自然环境的概念。建立起已学“宇宙环境”、“岩石圈”知识与新学“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知识的呼应和联系,既有利于复习、巩固旧知,又有利于探究、深化新知,以便于学生建立起全面的、系统的、科学的知识体系。

3P45,在图2.26“1991~2007年台风造成的经济损失”中,图的标题语意表达所指对象不明确。建议在“台风”后添加“对我国”三个字。

4P57,分标题“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在“海洋”前加“世界”,表达上重复啰嗦。因为在此语境下,“海洋”就是指全世界的海洋。因此,建议将“世界”删去。

5P57,在图3.5“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北半球冬季)”中,图的标题语意表达不清晰具体。“世界”一词《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地球上所有的地方”。从大的单元来看,“地球上所有的地方”可分为陆地和海洋两部分。海洋中有洋流,陆地上没有洋流。所以,建议把“世界”改为“海洋”。

6P60,“阅读”中,“拉尼娜现象常与厄尔尼诺现象交替出现,但发生频率要比厄尔尼诺现象低。”这句话前后矛盾。因为,如果说两现象交替出现,那么两现象发生频率就应相等;或者。如果说一现象发生频率低,那么两现象就不会交替出现。可修改为:“拉尼娜现象常与厄尔尼诺现象交替出现,但发生强度和产生的影响要比厄尔尼诺现象低。”

7P68,“内力和外力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力,两者都属于自然作用。”建议将这句话中的“两者都属于自然作用”删去。这是因为: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有着多种形式的直接和间接的塑造作用。人类活动是外力作用形式中的一种,但显然不属于自然作用。

8P73,“在地貌上,有时候背斜发育成为山岭,向斜发育成为谷地。但是,不少褶皱构造的背斜……成谷地,而向斜……形成山岭。”这段话和上、下文语意衔接不够充分,对事物发展方向的可能性判断不够准确、严谨。这是因为背斜成山、向斜成谷的可能性要远大于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可能性。因此,原文可修改为:“在地貌上,背斜常保留住原有褶皱向上拱起的构造形态发育成为山岭,向斜常保留住原有褶皱向下弯曲的构造形态发育成为谷地。但是,也有一些背斜……成谷地,一些向斜……形成山岭。”

9P85,“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组成。这些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这段内容表述不全面,同时缺乏地理事项上的对应性。建议修改为:“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组成。这些要素……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和生物循环等过程……”之所以添加“大气循环”是因为:“大气”是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之一。“大气循环”是地球表层物质运动的重要形式,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形成发挥着与水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生物循环同样重要的作用。

“大气循环、水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和生物循环”四个循环之所以如此排序是因为:(1)对应前面“大气、水、岩石、生物”等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排序;(2)“生物”是“大气”、“水”、“岩石”等物质存在和发展的产物,是“大气循环”、“水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的结果。是先有“大气”、“水”、“岩石”后有“生物”,先有“大气循环”、“水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后有“生物循环”。

四、知识呈现方式不合理

教材中知识呈现方式的不同,会影响到教学的方式方法和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教学重视的是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熏陶和能力的培养。因此,地理教材内容的编排和知识的呈现方式应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但是,新版教材在这方面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

1P5,有关行星运行特征的叙述是:“(1)行星绕日公转的方向具有同向性。(2)行星绕日公转的轨道面具有共面陸。(3)行星绕日公转的轨道形状具有近圆性。”这种由陈述句直接呈现知识的表达方式,只会助长教师的满堂灌输,学生的死记硬背,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建议修改为:“(1)行星绕日公转的方向相同吗?(2)行星绕日公转的轨道形状具有共同特点吗?(3)行星绕日公转的轨道面相互间交角大吗?”这样,由陈述句改为疑问句,由直接呈现知识修改为引导学生依据给定的材料在观察、比较、归纳、概括中发现知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让学生感受到思索、探究、发现的乐趣。

2P38,“东亚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东部,面临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海陆的气温对比和季节变化比其他地区显著,所以,盛行风向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季风气候比较显著。根据图2.15完成下列要求。(1)……(2)……”建议修改为:“东亚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东部,面临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盛行风向随季节变化明显,季风气候比较显著。根据图2.15完成下列要求。(1)……(2)为什么东亚季风气候比较显著?(3)……l即原序号(2)的问题|”把“海陆的气温对比和季节变化比其他地区显著”删除,而后提出“为什么东亚季风气候比较显著?”有意留下“布白”、“空穴”,为学生提供探索、思考的内容和机会;在探索问题(1)的基础上,将思维的触觉深入一步,有利于学生深化对季风成因的理解和记忆。

3P77,在“图4.17河谷的演变”中,由图a到图b,河流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河道越来越弯曲,河谷越来越宽阔,合乎逻辑,自然而然,让学生容易理解。但是,由图b到图c,河流的弯曲方向截然相反,中间转变突兀,缺乏渐变,让学生感到难以理解。因此,建议在图b和图c之间再添加1-2幅图,示意出由图b中河道到图。中河道弯曲的渐变过程。

参考文献

[1]袁孝亭,地理课程与教学论,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胡星荣,解析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的“新”变化,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8(10).

[3]杨国栋,张明庆,自然地理环境组成要素的教材表述比较,地理教学,2006(9).

[4]林先发,司马志纯,论思维形式与思维方法,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

[5]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高二语文《阁夜》教案) 人教版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杜甫的诗歌风格,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积累名句。

2、技能目标:把握诗歌风格,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想象、欣赏,领会诗歌内涵。

3、情感目标: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教学重点:

1、探讨杜甫的诗歌风格。

2、在反复诵读中把握诗风,体会诗意。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流露的思想感情。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教师:同学们,诗歌的鼎盛时期唐代出现了两位大诗人:诗仙太白、诗圣杜甫,一个代表浪漫主要的高峰,一个代表现实主义的高峰。谁能分别说说代表这两位诗人的“浪漫”与“现实”的经典诗句?(学生回答)教师:杜甫的诗歌大多流露出关心民众,同情疾苦的忧国忧民情怀。你们一定读过许多杜甫的诗歌,你们从中了解到他的诗歌有哪些风格呢?(学生回答:悲凉、沧桑、忧国忧民)教师:是的。这是大家一贯以来所接受的杜甫的诗风。然而,杜甫的诗风不仅如此,还记得那首《江畔独步寻花》吗?大家一起来吟诵。(学生齐声朗诵)这首诗歌中我们感受到凄凉、悲怆吗?那么,在正式进入《阁夜》这篇课文之前,让我们一起粗略地了解杜甫的不同诗风。

二、组织学生粗略探讨杜甫诗歌中的两种风格。

江畔独步寻花 黄 四 娘 家 花 满 蹊,千 朵 万 朵 压 枝 低。留 连 戏 蝶 时 时 舞,自 在 娇 莺 恰 恰 啼。

水 槛 遣 心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风格一:闲适情趣,安静明秀境界,细腻的景物描写,形成萧散自然的特色。

别 赞 上 人

百川日东流,客去亦不息。我生苦漂荡,何时有终极。赞公释门老,放逐来上国。还为世尘婴,颇带憔悴色。杨枝晨在手,豆子雨已熟。是身如浮云,安可限南北。异县逢旧友,初忻写胸臆。天长关塞寒,岁暮饥冻逼。野风吹征衣,欲别向曛黑。马嘶思故枥,归鸟尽敛翼。古来聚散地,宿昔长荆棘。相看俱衰年,出处各努力。

赤 谷

32、教师点拨、点评、补充、归纳: ①注释:

岁暮:一年即将终结;指冬季。阴阳,指日月;短景,指冬天日短。

②赏析要点:一“催”字,形象地说明夜长昼短,使人觉得光阴荏苒,岁序逼人。次句天涯,指夔州,又有沦落天涯意。当此霜雪方歇的寒冬夜晚,雪光明朗如昼,诗人对此凄凉寒怆的夜景,不由感慨万千。霁,原指雨后或雪后转晴,这里指霜雪之后转晴。《红楼梦》中有写晴雯的诗句:“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这里的“霁月”指雨后月出,古人常用这种自然现象比喻人的品德高尚。

3、学生根据分析朗读①②句。

③五更鼓角声悲壮,④三峡星河影动摇。

教师提问:作者听见了什么声音?看见了什么景色?同学们根据诗歌内容展开想象,并把作者的所闻所见用带有文学色彩的语言描绘出来。

1、学生:想象、进行再创造的描述、畅所欲言。

2、教师:组织学生互评、给予肯定、补充、归纳: ①注释:

五更:时间已从初夜到夜尽,点出诗人独坐之久,思绪之多。

鼓角:暗示当时军民混战,内乱不已的时代环境。用悲壮加以形容,说明作者心之悲凉。动摇:山河之动摇,社会的动摇。说明诗人心之“动摇”。

②赏析要点:这两句写“寒宵”的所见所闻,上句紧承上文“宵”字,写黎明前听到的当地驻军的鼓角,暗示了诗人的彻夜未眠,可见忧心之重。“鼓角声”“声悲壮”与“五更”的巧妙结合显示了夔州一带的战争气氛之浓。下句写三峡美丽的夜景,因为雪过天晴,故三峡中隐星可见,群星参差,映照峡江,星影在湍急的江流中摇曳不定。此联的妙处在于诗人把对时局的关怀和三峡夜深美景的欣赏有机地结合起来,巧妙地将诗人悲壮深沉的情怀融入深深的景色之中,“伟丽”中深蕴着诗人悲壮深沉的情怀。

3、学生根据分析朗读③④句。

⑤野哭千家闻战伐,⑥夷歌数处起渔樵。

教师提问:这里的“野哭千家”和“夷歌”各指什么?如何理解?

1、学生:合作、思考、交流、回答。

2、教师引导、点评、补充、归纳: ①注释: 野:村落之荒凉。

千家:死者之多,灾难之重。

野哭千家:千家恸哭传彻四野,暗指军阀混战给广大人民生命财产所带来的严重损失。夷歌:少数民族的歌谣,异乡的歌谣,暗指自己衰年多病仍流落异乡。与“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啼三声泪沾裳”用法相同。

②赏析要点:“野哭”二句,写拂晓前所闻。一闻战伐之事,就立即引起千家的恸哭,哭声传彻四野,其景多么凄惨!夷歌,指四川境内少数民族的歌谣。夔州是民族杂居之地。杜甫客寓此间,渔夫樵子不时在夜深传来“夷歌”之声。“数处”言不只一起。这两句把偏远的夔州的典型环境刻画得很真实:“野哭”、“夷歌”,一个富有时代感,一个具有地方性。对这位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来说,这两种声音都使他倍感悲伤。

3、学生根据分析朗读⑤⑥句。

⑦卧龙跃马终黄土,⑧人事音书漫寂寥。

教师提问:“卧龙”、“跃马”和“人事”、“音书”分别指什么?这两句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

1、学生交流、谈论、作答。

2、教师引导、点评、补充、归纳: ①注释:

卧龙:诸葛亮——忠臣。《蜀书·诸葛亮传》:“徐庶……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跃马:公孙述—— 逆臣。王莽篡汉時,他自立为蜀王。述在西汉末曾乘乱据蜀,自称白帝。这里用晋左思《蜀都赋》“公孙跃马而称帝”意。人事:交游,指家人、朋友。音书:书信。

人事音书漫寂寥:漂泊天涯,音书断绝。

②赏析要点:诸葛亮和公孙述在夔州都有祠庙,故诗中及之。象诸葛亮、公孙述这样的历史人物,不论他是贤是愚,都同归于尽了。现实生活中,征戍、诛掠更造成广大人民天天都在死亡,我眼前这点寂寥孤独,又算得了什么呢?这话看似自遣之词,实际上却充分反映出诗人感情上的矛盾与苦恼。尾联借古人贤愚同归于尽聊以自慰,感慨深沉,更显示出内心的凄苦万状。

3、学生根据分析朗读⑦⑧句。

六、总括

这首诗是诗人在大历元年(766)寓于夔州西阁作所。全诗写冬夜景色,有伤乱思乡的意思。作者从寒宵雪霁写到五更鼓角,从天空星河写到江上洪波,从山川形胜写到战乱人事,从当前现实写到千年往迹,将恢弘的意象和沉郁顿挫的情感结合在一起,表达了作者那上天下地、俯仰古今的悲怆之慨,表现了作者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情怀。

七、反复诵读,感悟提升

在深入理解诗歌内涵之后,再次配乐让全班同学插上想象的翅膀,有感情朗读课文,之后,分组朗读、个人朗读,学生互评。注意读出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来。

七、作业

在把握杜甫诗歌的基础上朗读前面四首诗歌,并背诵课文。

高二语文《屈原列传》教案人教版 篇5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熟记通假字“离”、“反”、“濯”、“见”、“指”,“绌”“质”、“被”,正确理解古今异义的词,复习巩固判断句与被动句。

2、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3、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教学重点

1、积累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等文言知识。

2、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教学时数:4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学习课文1—2自然段,积累文言知识点。

2、了解屈原由见“任”到见“疏”的原因。

3、探究屈原创作《离骚》的缘由。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 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这是长沙岳麓山上的三闾大夫祠中一副著名的对联,表达了对屈原的无限崇敬。屈原,是我国第一个伟大诗人,又是世界古代文化名人。《史记》中的《屈原列传》,是我国历史上出现得最早的一篇记载屈原事迹、思想、人品的文献,它有着很高的史料价值,后世的研究屈原的著作,都以它为出发点,它又有着很高的文学价值。

《屈原列传》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一篇风格独特的人物传记。司马迁大约因为屈原、贾谊都是文学家,又都怀才不遇,遭受贬谪,贾谊写的《吊屈原赋》又引起他的感慨,因而将屈原、贾谊合写一传。秦朝以前的古书都没有记载屈原的生平事迹,《史记》这篇传记,是记载屈原生平事迹最早、最完整的文献。

作者司马迁景仰屈原的品格,和屈原一样,他遭遇不平,满腔悲愤,因而在记传中倾注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形成了夹叙夹议的独特风格。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体会。

二、回顾屈原生平

屈原(约公元前340——约前278年),名平,战国末期楚国人,主要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汉代把它们合编为《楚辞》。出生楚国贵族,知识渊博,有卓越的政治和外交才能。他曾得到楚怀王信任,担任地位相当高的“左徒”官职,参与国家政令的起草和外交等工作,但由于上官大夫的诽谤而被楚怀王疏远。屈原鉴于在秦国威胁下的楚国的危机,主张改良内政,联合齐国以求自存。但是,当权者靳尚和怀王的宠姬郑袖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正确意见,和齐国绝交了。怀王甚至被秦国诱去做了三年的俘虏,囚死在秦国。楚怀王死后,顷襄王即位,他比他的父亲还要糊涂,在令尹子兰和上官大夫的挑拨和诋毁下,屈原被流放在外二十多年。六十二岁时,他看到楚国的前途已经绝望,于公元前 285农历五月初五日,跳进湖南省汩罗江自杀了。屈原的一生是一个悲剧,他的政治生活虽然失败了,但作为伟大爱国主义者和伟大诗人却赢得了人民的同情和尊敬。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日端午节,全中国各地划龙船, 吃粽子,就是用来纪念屈原的。

屈原的影响:屈原的诗作,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写真。他同腐朽没落的贵族政治集团作斗争的顽强精神,他坚持自己的理想而宁死不屈的坚定意志,他出污泥而不染的高尚情操,他眷恋祖国,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爱国主义思想,形成了他的诗作的基调。这便是屈原的作品传颂千古的原因之一。屈原的诗作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它打破了以《诗经》为代表的四言诗的格调,吸收民间形式,创造了一种句法参差多变的新诗体“楚辞”,是诗歌形式的一次大解放。它继承和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开 创了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后代一切有成就的文学家,都从屈原和他的作品中吸取了营养。

《史记》中的这篇传记,是记载屈原生平事迹最早,最完整的文献。它以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记载屈原的事迹和文学上的杰出才能,具体而深刻地表现了他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品格,集中表现了屈原的高尚情操和斗争精神,流露了作者的郁郁不平之气和“悲其志”的叹惋。

三、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属(zhǔ)草稿 惨怛(dá)帝喾(kù)靡不毕见(xiàn)举类迩(ěr)濯(zhuï)淖(nào)蝉蜕(tuì)滋垢(gîu)浊秽(huì)皦(jiào)然泥(niâ)而不滓(zǐ)z者也 既绌(chù)商於(wū)屈匄(gài)既咎(jiù)眷(juàn)顾 相随属(zhǔ)唐昧(mî)

憔(qiáo)悴(cuì)啜(chuî)其醴(lí)物之汶汶(mãn)者乎 罹(lí)难 枯槁(gǎo)温蠖(huî)汨(mì)罗

被(pī)发 渔父(fǔ)

2、再读课文,疏通文意,理清思路。全文可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1)简介屈原的姓名、家世、所任官职、为政才能,以及楚王对他的信任。第二部分(2-3)写屈原遭谗被疏后“忧愁忧思而作《离骚》”,说明了屈原创作《离骚》的原因和心理状况,评述了《离骚》的思想内容和写法,并对屈原的人品作出了“虽与日月争光可也”的高度评价。

第三部分(4-9)历叙屈原被罢黜后楚国在政治上、外交上、军事上的一系列失利,表现楚国的日益衰败,说明屈原被排斥给楚国造成的巨大影响。

第四部分(10-12)叙述屈原的放逐和自杀,交代屈原死后楚国为秦所灭。第五部分(13)司马迁对屈原的赞词。

3、浏览全文,圈划出概括屈原悲惨遭遇的五个字。明确:任、疏、黜、迁、死(投)。

四、解读课文第1-2自然段

(一)疏通字词

齐读第1—2段,结合注释及工具书,落实以下字词。博闻强志 同“记”,记忆力 .明于治乱 明白、通晓 .娴于辞令 熟悉 .争宠而心害其能 嫉恨、嫉妒 .属草稿未定

写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 改变 .平伐其功 夸耀 .

(二)文本赏析

1、课文第一段重点介绍了屈原哪几个方面的才能?并联系全文分析作者为什么把屈原得志时的情况写的如此简约?

明确:主要介绍了屈原的文化素养、政治才干、外交能力三个方面的才能。作者之所以写的简约,是因为作者为屈原写传的重点是表现其失意后的忠君爱国和发愤著书的情况。

2、第一段首先简介屈原的姓名、官职和杰出才能,说明“王甚任之”。王怎样“甚任之”?为什么“甚任之”?

明确:王甚任之:“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左徒:楚官名。相当于上大夫而次于令尹。在国王左右参预政事,起草诏令,是相当重要的职位。)

“王甚任之”的原因:

a.楚之同姓:屈原的祖先屈瑕是楚武王的儿子,受封于屈,因为屈为氏,是楚国王族中的一支。b.屈原具有杰出的才能:“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3、王为什么怒而疏屈原?

明确:直接原因是上官大夫“谗之”,即: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疏远屈原的根源在于“争宠而心害其能”。

五、布置作业 布置作业

人教版高二上学期数学教案 篇6

基本不等式又称为均值不等式,选自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5第3章第3节内容。教学对象为高二学生,本节课为第一课时,重在研究基本不等式的证明及几何意义。本节课是在系统的学习了不等关系和掌握了不等式性质的基础上展开的,作为重要的基本不等式之一,为后续进一步了解不等式的性质及运用,研究最值问题奠定基础。因此基本不等式在知识体系中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在生活及生产实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价值观教育的好素材,所以基本不等式应重点研究。

【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标准》对《不等式》学段的目标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特确定如下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掌握基本不等式,理解算数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的概念,学会构造条件使用基本不等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探究基本不等式,使学生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是从实际中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通过数学思维认知世界,从而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勤于动手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掌握基本不等式,能借助几何图形说明基本不等式的意义。

难点:利用基本不等式推导不等式.

关键是对基本不等式的理解掌握.

二、教法分析

本节课采用观察——感知——抽象——归纳——探究;启发诱导、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以基本不等式为主线,从实际问题出发,放手让学生探究思索。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地反映了教学内容,使学生思维活动得以充分展开,从而优化了教学过程,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学法指导

新课改的精神在于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法,因此,本课主要采取以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通过让学生想一想,做一做,用一用,建构起自己的知识,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以问题为中心,以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主线展开。这种安排强调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数学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对知识的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具体过程安排如下:

(一)基本不等式的教学设计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数学教育必须基于学生的“数学现实”,现实情境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平台,数学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帮助学生构造数学现实,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他们的数学现实.基于此,设置如下情境:

上图是在北京召开的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标,会标是根据中国古代数学家赵爽的弦图设计的,颜色的明暗使它看上去像一个风车,代表中国人民热情好客。

[问题1]请观察会标图形,图中有哪些特殊的几何图形?它们在面积上有哪些相等关系和不等关系?(让学生分组讨论)

(二)探究问题,抽象归纳

基本不等式的教学设计1.探究图形中的不等关系

形的角度----(利用多媒体展示会标图形的变化,引导学生发现四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之和小于或等于正方形的面积.)

数的角度

[问题2]若设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分别为a、b,应怎样表示这种不等关系?

学生讨论结果:。

[问题3]大家看,这个图形里还真有点奥妙。我们从图中找到了一个不等式。这里a、b的取值有没有什么限制条件?不等式中的等号什么时候成立呢?(师生共同探索)

咱们再看一看图形的变化,(教师演示)

(学生发现)当a=b四个直角三角形都变成了等腰直角三角形,他们的面积和恰好等于正方形的面积,即.探索结论:我们得到不等式,当且仅当时等号成立。

设计意图:本背景意图在于利用图中相关面积间存在的数量关系,抽象出不等式基本不等式的教学设计。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基本不等式。

2.抽象归纳:

一般地,对于任意实数a,b,有,当且仅当a=b时,等号成立。

[问题4]你能给出它的证明吗?

学生在黑板上板书。

[问题5]特别地,当时,在不等式中,以、分别代替a、b,得到什么?

学生归纳得出。

设计意图:类比是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方法,此环节不仅让学生理解了基本不等式的来源,突破了重点和难点,而且感受了其中的函数思想,为今后学习奠定基础.

【归纳总结】

如果a,b都是非负数,那么,当且仅当a=b时,等号成立。

我们称此不等式为基本不等式。其中称为a,b的算术平均数,称为a,b的几何平均数。

3.探究基本不等式证明方法:

[问题6]如何证明基本不等式?

设计意图:在于引领学生从感性认识基本不等式到理性证明,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前面是从几何图形中的面积关系获得不等式的,下面用代数的思想,利用不等式的性质直接推导这个不等式。

方法一:作差比较或由基本不等式的教学设计展开证明。

方法二:分析法

要证

只要证2

要证,只要证2

要证,只要证

显然,是成立的。当且仅当a=b时,中的等号成立。

4.理解升华

1)文字语言叙述:

两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平均数。

2)符号语言叙述:

若,则有,当且仅当a=b时,。

[问题7]怎样理解“当且仅当”?(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看法,师生总结)

“当且仅当a=b时,等号成立”的含义是:

当a=b时,取等号,即;

仅当a=b时,取等号,即。

3)探究基本不等式的几何意义:

基本不等式的教学设计借助初中阶段学生熟知的几何图形,引导学生探究不等式的几何解释,通过数形结合,赋予不等式几何直观。进一步领悟不等式中等号成立的条件。

如图:AB是圆的直径,点C是AB上一点,

CD⊥AB,AC=a,CB=b,

[问题8]你能利用这个图形得出基本不等式的几何解释吗?

(教师演示,学生直观感觉)

易证RtACDRtDCB,那么CD2=CA·CB

即CD=.

这个圆的半径为,显然,它大于或等于CD,即,其中当且仅当点C与圆心重合,即a=b时,等号成立.

因此:基本不等式几何意义可认为是:在同一半圆中,半径不小于半弦(直径是最长的弦);或者认为是,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一半不小于斜边上的高.

4)联想数列的知识理解基本不等式

从形的角度来看,基本不等式具有特定的几何意义;从数的角度来看,基本不等式揭示了“和”与“积”这两种结构间的不等关系.

[问题9]回忆一下你所学的知识中,有哪些地方出现过“和”与“积”的结构?

归纳得出:

均值不等式的代数解释为:两个正数的等差中项不小它们的等比中项.

基本不等式的教学设计(四)体会新知,迁移应用

例1:(1)设均为正数,证明不等式:基本不等式的教学设计

(2)如图:AB是圆的直径,点C是AB上一点,设AC=a,CB=b,

,过作交于,你能利用这个图形得出这个不等式的一种几何解释吗?

对初中地理人教版新教材的评价 篇7

一、新版地理教材的主要特点

1. 内容精练, 难度适当。

从内容看, 新教材更加突出了重点, 降低了要求, 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比如去掉了以往教材中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 像气压带、风带等问题, 比较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具有时代性和科学性。总的来看, 新教材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 即掌握那些能适应现代生产和现代生活而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难度的降低使得全体学生都能获得最大收益, 内容的缩减, 给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供了一个宽松的时间环境, 可以让学生多思、多练、多动手,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2. 设计创新, 引入独特。

新教材每章题目页都以几个问题作为引言, 这是以往教材所没有的, 这种引言既点明了每章的学习内容、目的, 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他们带着悬念进入学习活动, 为接受新知识打下了基础。例如:如八年级第六章“认识省级区域”设计的引言是:“你会运用地图评价一个区域的地理位置吗?你知道台湾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特点吗?”这些问题都可以激励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 为学生学习地理知识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3. 图形多样、紧抓学生心理。

地图是地理知识的第二语言, 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 是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工具。通过具体直观、形象、生动的图像, 可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科学知识的兴趣, 并对他们了解地理事物的表象特征, 把握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规律, 进而分析地理事物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起到文字内容无法替代的作用。因此, 课本中图像内容和篇幅的大量增加, 使图像成为教材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既符合地理学科的特点, 又符合初中学生爱看图像的心理特点。

本教材图形形式多种多样、生动活泼、形象直观, 如有示意图、统计图、表格类图、素描图、景观图、曲线图、柱状图等, 地图就出现了几种, 不同的图像配合不同的课文内容。其中尤其注重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 如自己动手画地形剖面图、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等。

4. 理论联系实际, 重视能力培养。

本教材除知识外, 还非常重视学生能力、智力的培养, 尤为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探究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方法和能力, 让学生去理解学习过程, 如读图、分析的能力, 联系实际和社会调查的能力, 多向思维能力。如根据图形分析某地气候特征、分析北京四合院的去留等问题, 注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把地理知识和生活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二、在使用新版地理教材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和改进方向

新教材在全国的使用,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尽管如此, 我觉得新教材仍然存在着值得研究和改进的地方。归纳起来, 主要有以下几点。

1. 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 体现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及内容的组织, 仍有不尽合理的地方, 需要进一步研究。

如有些基础性知识介绍篇幅太少, 把学生能力估计过高, 很多内容学生不理解, 造成活动不能有效开展。有些常识性的知识应在教材中介绍, 放在文中“注”的内容中亦可。

2. 新教材体现了由以单纯传授知识的结构模式向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结构模式转换。

但是, 就整个能力培养这条线索来说, 层次或者说梯度还不够明显, 随意性比较大。特别是七年级上册知识体系有由难向易的趋势, 让学生感到地理很难理解, 影响对地理的兴趣, 影响以后内容的学习理解。

3. 教材中的图像已经从“附图”的地位变为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完成这个转变的过程中, 需要对教材中图像的功能进行重新认识。新教材在这方面作了很大的改进, 表现在图的种类和数量均比以前的地理教材增加许多。但是, 在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图像的功能方面尚有改进的余地。例如, 对每幅图量的控制、图与文的配合等方面, 还存在问题。像七年级下册“澳大利亚”一节中农牧业分布与气候关系部分, 很多教师和学生觉得没法下手, 显得无所适从。另外, 建议在七、八年级教材最后分别附录世界和中国政区图及地形图。

4. 新教材版式设计仍有改进的余地。

图幅的大小如何适应文字排版的格式, 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排版空白而又不影响美观等问题, 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进。

5. 有些知识严重滞后, 有些知识和实际不符, 其实在再版的时候完全可以换掉。

比如八年级上册“列车时刻表”的知识, 七年级上册天气预报中的风向标符号和实际应用不符, “中国气象在线”网站的名称早改了, 让学生觉得教材很不严肃。

6. 教材中有些知识前后不一致, 让学生产生歧义。

比如七年级上册P89出现“人均国民总收入/美元”, 下册P15出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美元) ”, 下册P16又出现“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 别说是学生, 老师也迷惑。

7. 有些知识重复, 感觉编者间没能沟通好。

比如七年级下册P11和P79两次介绍拉丁美洲的概念。

8. 有些错误再版时应该及时改正。

比如八年级上册P36“我国干湿地区”图荒漠指向了半干旱地区, 再版了几次都没改。P100阅读材料:“棉花生产, 北方以棉花为主, 形成了新疆南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三大棉区。”新疆南部、长江流域不是北方, 黄河流域棉区应是指黄淮海平原棉区, 黄河流域在下游大部分只是大堤, 怎么种棉花?说法明显不太合适。

高二地理教案人教版 篇8

一、“人口”漫画应用举例

1.利用“家累”理解老龄化问题

图形剖析:图1中一对夫妇抬着四位老人,丈夫背上还背着一个小孩,两人均累得满头大汗。漫画反映了我国当前面临的人口问题——由于我国实施一胎的计划生育政策,加上人口老龄化,给青壮年带来很大压力,养老成为我国的现实问题;也反映出我国亟需加强社会养老等政策实施的迫切性。

教学建议:人口老龄化是现在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人口问题,人口增长需要与当地社会经济和生态发展相适应。教师可利用图3引导学生理解现代型人口增长模式下面临的人口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应对人口老龄化应采取的措施。

2.利用“我支撑不住了”分析人口问题

图形剖析:图2中地球母亲的身上站着很多人,并配以文字“人口增长了!”而人的下方描绘出地球表情难受,用“啊!我支撑不住了!”这段简短的文字表达出人口增加对地球造成的压力。地球母亲的腹部被经纬网分成几个部分,分别以图文表达出“城市增多、耕地变少、供水紧缺、气候变暖、资源破坏、环境污染”,进一步说明地球母亲支撑不住的原因。

教学建议:一方面,教师可利用图2引导学生分析世界人口数量的变化,思考人口增长对地理环境产生哪些影响,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高低高”的人口增长模式带来的问题。另一方面,教师可利用该图形象直观地反映人地关系。漫画说明人口增长是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人口增加激化了人地矛盾,表现在对资源需求以及污染物排放的增加造成资源减少、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

3.利用“喘不过气的地球”思考环境人口容量

图形剖析:图3中的地球上挤满了人,压得地球十分难过,皱起眉头、喘着大气,表现出一种愤怒而忧郁的神态。该漫画反映当前世界人口过多,给地球带来很大的压力。

教学建议:教师可利用该漫画,强化学生对当前世界人口多、增长快的认识,并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到底能容纳多少人。以此引入概念——环境人口容量。再配合教材插图(图1.12)分析人们对环境人口容量的不同估计。在此基础上,讨论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

二、“城市与城市化”漫画应用举例

1.利用“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驱动力示意图”归纳城市化原因

图形剖析:教材第32页图2.17以夸张的方法,表现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驱动力,在同一幅图中尽可能把影响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因素都表现出来。图中城市突出了医院、学校、商店、工厂、便捷的交通,配合文字“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交通便捷”说明城市的优势;在农村地区,农民焦虑地看着农田(配有文字“自然灾害”),一对母女步行在泥路上(配有文字“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漫画在同一幅图中采用对比城乡极端差异,把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最大限度地表现出来。

教学建议:学生看图,归纳影响人口城市化的因素。让学生从图中领会造成人口城市化的关键是城乡差异,进一步结合材料(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异)向学生提问“这种差异在哪类国家表现得更突出?由此可见,目前哪些国家城市化速度快”,从而引入世界城市化进程的知识点,配合图2.19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世界城市化进程的规律、城市化差异和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现象。

2.利用“城市化浪潮”强化发展中国家城市进程

图形剖析:图4中众多的高楼大厦汇集成浪潮,涌向充满绿意的郊区,而郊区的野生动物匆忙逃离家园。该漫画形象地说明了城市化进程来势汹汹,改变着自然地理环境。

教学建议:在城市化进程和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环节中,教师可利用该漫画来表现当前发展中国家飞速的城市化进程;说明目前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中的不合理现象——盲目扩张;以及城市化改变了自然地理环境,不合理发展会造成环境问题,如占用土地、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3.利用“城市病”说明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

图形剖析:图5把城市比喻成一个躺在病床上痛苦哆嗦着的人,眼里装满的是房子;而他的右手上扎了五个针头,分别连接“人口、环境、交通、住房、资源”五个输液瓶,病床上标有“城市病”的字样加以说明主题。

教学建议:教学中可利用该漫画说明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地理环境问题,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提出治理城市化的措施。

4.利用“你是从城里来的吗”突出城市污染问题

图形剖析:图6描绘一只身上带有黑色污染物的小鸟站在树枝上,其它鸟儿都惊讶地看着它,其中一只问道:“你是从城里来的吗?”这幅漫画颇具讽刺意味地反映了城市污染问题。

教学建议:在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这部分教学中,教师可利用该漫画表现不合理城市化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起到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

三、“农业区位因素”漫画应用举例

1.利用“定心丸”分析政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图形剖析:定心丸(图7)呈现了一位老农正在田地里背着“粮补”,乐滋滋地干农活的情景,反映出粮补政策对农业生产的激励作用。当前我国 “三农”政策的扶持、粮补等惠农政策给农民吃了定心丸,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促进了粮食生产,一定程度上确保了我国粮食安全。

教学建议: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中,政策是一个重要因素,它既影响着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又影响着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教师可利用该漫画引导学生理解政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引导学生理解“三农”政策和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

2.利用“音乐施肥”分析科技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图形剖析:图8采用拟人手法,声波助长仪一边唱歌,一边指挥蔬菜粮食。蔬菜粮食脸上露出喜悦的笑容,并手拿“增产增收”的标语。漫画反映了科技对促进农业增长增收的积极作用。

教学建议:教师在进行农业区位教学时,可借助该漫画让学生理解现代农业增产增收的主要手段是科技,并进一步分析影响农业生产和布局的其它区位因素。

四、“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漫画应用举例

1.利用“搬家”引入工业区位分析

图形剖析:图9描述一人用手推车推着行李从亚洲向美洲行进,手推车上注明“搬家”两个字比喻企业转移。图中的旁白说明了“搬家”的原因——石油和运输价格上涨。

教学建议:工业区位是工业地域的形成中最重要的知识点,所以很有必要让学生在一个轻松的环境中愉快掌握。教师可利用该漫画创设情景并营造较好的学习氛围,引入工业区位因素的学习,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

2.利用“制糖工业”强化主导因素分析

图形剖析:图10反映由甘蔗加工成蔗糖并销售到市场的过程。从图中信息可以看出,100公斤甘蔗只能制出10公斤蔗糖,工厂旁有一辆卡车准备运输货物。

教学建议:引导学生结合图中材料——甘蔗到蔗糖的质量差异及交通运输,思考对于制糖工厂来说,原料与市场是分离的,为获得最大利润,应把制糖厂布局在甘蔗生产地附近还是市场附近?从而强化学生对主导因素的理解,即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有很多,但只有其中少数一两个决定着工业的分布,这个因素就是主导因素,并进一步总结确定工业主导因素的方法。

3.利用“国家扶持”分析政策对工业布局的影响

图形剖析:图11把国家政策比喻成一只巨大的手,托起新能源汽车等7个新兴产业,这些产业因国家扶持也脱颖而出、快速发展。

教学建议:教师可利用该漫画引导学生理解政策对工业布局和发展的影响,国家政策可以促进相关工业的发展,反之也可能限制其发展。同样,优惠政策能吸引很多企业,相反会迫使工业转移。

五、“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漫画应用举例

1.利用“我要换坐高铁”比较交通运输方式

图形剖析:图12描绘了乘客换坐高铁的情景,下方的列车炫耀自己“我快捷、便宜、还很准时”,空中的飞机上写着“短程航线”,一名手拿机票的乘客吊在机翼上,喊着“我要换坐高铁”。漫画用生动形象的方式表达了高铁的开通给短程航线带来很大的竞争压力。

教学建议:教师可利用该漫画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位乘客要换坐高铁”?进而引导学生比较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的优缺点,让学生学会根据运输距离、客货物特点、运输时间、运输价格等因素选择适宜的交通运输方式。

2.利用“动车带来什么”理解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

图形剖析:图13中一列火车连接两个城市(徐州和南京),火车表情高兴得意,并配有文字“经济、联系、服务水平、城市发展”。该图表现出动车开通促进了徐州经济发展、服务水平提升、城市发展,也加强了徐州与省级中心城市(南京)的联系。

教学建议:利用漫画引导学生思考并分析交通运输布局变化对聚落、商贸的影响,进而引导学生利用身边事例说明交通运输布局对聚落空间形态、聚落发展、商业网点等的影响,进一步理解交通布局带来的影响。

六、“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漫画应用举例

1.利用“人与自然”表现人地关系

图形剖析:图14利用骨牌效应原理,将人与自然环境围成一个圈。图中猎人用枪打倒一张画有野生动物的骨牌,随着这张骨牌的倒下,最终也使人后面的骨牌把人压倒。漫画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破坏自然环境的结果也将因自然环境恶化最终危及人类的生存。

教学建议:引导学生读懂漫画的含义,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2.利用“污染的形成”说明环境污染形成的原因

图形剖析:教材第94页图6.8汇集了农业、工业、交通和聚落四项主体,说明污染来自农业生产、工业生产、交通和生活排污等原因,并在同一幅图中涵盖海洋、陆地、大气的环境污染,内容丰富,表现力强。

教学建议:让学生从图中找出污染物来源和环境污染的类型,进一步分析环境污染的危害,思考治理环境污染的措施。

3.利用“游泳”分析环境污染的危害

图形剖析:图15表现工业污水排入河中,游泳者跳入水中瞬间被污水腐蚀成骷髅。手法十分夸张,把工业污水对人类的危害最大限度表现出来。

教学建议:教师可利用该漫画的震撼效果营造课堂气氛,引导学生思考环境污染带来的严重危害,分析人地关系,强化学生的环境意识,探讨实现人地协调的途径。

4.利用“步调一致”强化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图形剖析:图16中四个人分别代表经济、人口、环境、资源,他们口号统一、步伐整齐,反映了经济与人口、环境、资源的发展应协调一致。

高二地理教案人教版 篇9

1.What kind of entertainment did they have?

entertainment作为名词,有以下含义:

1.表示“娱乐,游艺,技术表演”。

e.g.Jenny is interested in the news of entertainment.詹妮对娱乐新闻感兴趣。

2.表示“招待,款待”。

e.g.1.This hotel is famous for its entertainment.这家旅馆因为殷勤待客而出名。

e.g.2.He gives numerous entertainments to his friends.他常常宴请很多客人。

entertainment的动词形式是entertain,它作为及物动词,表示以下含义:

1.使娱乐,助兴e.g.We were all entertained by his tricks.大家对他的把戏都很感兴趣。

2.款待,招待e.g.He plans to entertain his friends to dinner.他计划设晚宴招待他的朋友们。

3.心存,考虑 e.g.1.to entertain an idea/to entertain a hope 怀有一个主意/怀有一个希望

e.g.2.I refused to entertain such a foolish idea.我拒绝考虑这样愚蠢的主意。

entertain作为不及物动词,表示的意思是“招待客人”。

e.g.She loves to talk,dance and entertain.她喜欢说话,跳舞和招待客人。

entertainer作名词,含义是“招待人,款待人;表演娱乐的人”。

entertaining 是形容词,意思是“娱乐的,有趣的”。

e.g.We spent an entertaining evening at the theatre.我们在这家剧院度过了一个有趣的夜晚。

entertainingly 是副词。

2. decoration [U] 装饰,装潢 home decoration 家居装饰

decorate v. 装饰;点缀。例如:decorate a Christmas tree 装饰圣诞树

3. artefact [C] 人工制品(尤指有考古价值的工具或武器)

prehistoric artefacts made of bone and pottery 史前的骨制及陶制器具

4. unearth vt.(从地下)发掘;揭露。

例如:unearth buried treasure 发掘埋在地下的宝藏

unearth new facts about Shakespeare 发现有关莎士比亚的新资料 unearth a plot 揭露一个阴谋

unearth 由un-加上名词 earth构成,类似的词语主要有以下几个。

unhand 意思是“放手,松手”。e.g.Please unhand me!别拉着我。

unglove 的含义是“脱下的手套”。 e.g.Her hand,when ungloved,glitters with heavy rings.

她脱下手套的时候,许多戒指在她手上闪烁。

unhair 的意思是“拔掉头发”。unmask 的意思是“揭除面具或者伪装”。

unglue 的意思是“取掉(粘着之物),剥”。

e.g.1.to unglue a stamp from an envelope by steaming 借着蒸气来取掉信封上的邮票

e.g.2.to unglue the children from a TV set使孩子们离开电视机

Listening

5. else adv. 此外,另外(与不定代词、疑问代词或否定副词连用)。例如:

Do you want anything else? Where else can I get it?

构成所有格时,’s加在else之后。例如: Who else’s fault could it be then?

Speaking

6.I’d like to know more about life as it was two hundred years ago.

as conj. 像……一样的;如……的。例如: I’d like to go abroad as you do.我想跟你一样出国。

as用作“虽然,尽管”时,引导让步状语从句,需提前名词、形容词、副词或动词。例如:

Object as you may, I’ll go. 纵使你反对,我也要去

He was late, as usual. 他如往常一样迟到了。

7.be curious to… 极想……

be curious about… 对……有兴趣

curious adj. 奇异的,奇怪的,好奇心强烈的,渴望知道的,爱探究的。例如:

curious eyes 好奇的眼神 curious behaviour 奇怪的举止

I’m curious to know what is written in his letter. 我极想知道他在信中写什么。

Children are naturally curious about everything around them. 小孩子对周围的每件事感到好奇。

curiosity n. 好奇(心);古玩;珍品。例如:

arouse curiosity 引起好奇心 a curiosity shop 古董店

8. What I’d really like to find out is whether people would sometimes want to go on a holiday, as we do. That sort of thing 我真正想发现的是人们是否有时候会和我们一样想去度假那一类事情。

as在这里是连词,引导一个方式状语从句。 请看以下由as 引导的方式状语从句的例子:

e.g.1.You’d better do as I did.你最好按照我做的去做。

e.g.2.As what she said before,it was really difficult to persuade him to go with us.

正如她过去所说的,说服他和我们一块走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作为连词,as还可以引导时间状语从句。

e.g.1.Twelve days later,millions more Indians lined the railway tracks as a slow train took the jar containing his ashes 584 kilometers to a place by the river.

十二天后,当一列慢车将盛有甘地骨灰的坛子驶向584千米外,靠近恒河的一个地方时,又有数百万人排列在铁路两旁,夹道送行。

e.g.2.Three million people watched as the ashes of this great man were gently poured into the brown waters of the river that would carry them to the ocean.

还有300万人守望着这位伟人的骨灰缓缓撒入褐色的恒河,河水把他的骨灰送向大海。

辨析:as,when 和while

这三个连词都可以连接时间状语从句,但有差别:如果主句和从句的时间相同,以选用as较宜,表示随着……;而when只有一般时间意义,还可以表示at that time的含义;while是个连词,它所表达的时间通常是指整个一段时间或过程,相当于during which time的用法。从句中常常使用进行时,还可以表示主从句的对比。

e.g.1.They came up stair as we went down.他们上楼,我们下楼。

e.g.2.As one grows older,one becomes more experienced.人长大了,经验就更丰富了。

e.g.3.When one man is in difficulty,the thousands come to his aid.

一人有难众人帮。

e.g.4.The weather was fine while we were in Shanghai.我们在上海的日子里,天气晴朗。

e.g.5.We were watching TV while they were playing chess.我们在看电视,而他们在下棋。

作为连词,as还可以引导比较状语从句,表示以下含义。

1.表示“(用于比较)与……一样”的意思。

e.g.1.She works in the same building as my sister.她和我的妹妹在同一栋大楼上班。

e.g.2.This is the same as it was before.这个与以前一样。

2.表示“诸如”的意思。

e.g.such animals as cats and dogs 诸如猫、狗之类的动物

作为连词,as还可以引导原因状语从句。

e.g.As the weather is fine,let’s go fishing.既然天气变得好起来了,咱们去钓鱼吧。

辨析:because,since,as 和for

because,since,as引导原因状语从句:

because 引导的从句表示直接的、根本的原因,用来回答why 提出的问题,为全句重心所在。since引导的从句表示显然的或已知的理由、原因,相当于汉语的“既然”。主句是全句意思的重心,从句次之。as 引导原因状语从句,与since没多大区别。它们引导的原因状语从句,其原因已很明显,不必加以强调。由as表示的原因,语气最弱,往往译成汉语的“由于”。

for 是个并列连词,引导并列句,是对前句内容的补充说明。

as还可以用作关系代词,其含义是“正如”请看以下例子。

e.g.As you know,we have the right to vote.正如你知道的,我们有权选举。

辨析:as和which

首先,这两个词意义不同。前者表示正如,后者没有意义,只起连接作用。

其次,前者构成的从句既可以前置又可以后置,而由后者构成的从句则只能后置,不能前置。

再次,当从句中有the same,such,so 时,只能用as。

比较:It is no use arguing with them,as we all see.和他们争论是没有用的,正如我们所看到的。(既可后置)

As we all see,it is no use arguing with them.(又可前置)正如我们都看到的,和他们争论是没有用的。

It is no use arguing with them,which we all see.

我们都看到了,和他们争论是没有用的。(只能后置)

as还可以用作介词,其含义是“作为”。指处于某种状态、性质、情况、工作等之中。请看以下例子。

e.g.1.He works as a driver.他以开汽车为业。e.g.2.The kitten uses that box as a bed.小猫把那盒子当作床。

辨析:as和like

当作介词的时候,as只用于以下情况:

1.用作“作为”讲的时候。

2.用来举例,比如用来代替for example的时候;

3.用来引导某些动词,如:look upon,regard,consider,treat,think of等的宾语的补语的时候。

e.g.1.As a writer,he has no equal.作为一个作家,他是首屈一指的。

e.g.2.Languages(such)as English,German,Dutch belong to the same family.

像英语、德语、荷兰语等语言都属于同一个语系。

e.g.3.The teacher considered your son as being too small.

老师认为你的儿子太小了。

比较:The prisoner was hanged like a murderer.这个囚徒像杀人犯那样被处以绞刑(=…as if he were a murderer)。

e.g.4.The prisoner was hanged as a murderer.这个犯人作为杀人犯被处以绞刑。(这个犯人就是杀人犯)

1.I didn’t feel just you. A.as B.like C.such D.so

2. a teacher,I have to set a good example for my students.

A.Like B.Be C.As D.Have

3.It must have rained yesterday the ground is wet.

A.as B.since C.because D.for答案:1.A 2.C 3.D

Reading

9. date back to: = date from 始自某时期, 追溯到,上溯到(无被动语态)

Our school dates back to 1953. Our friendship dates from childhood.

out of date过时的;旧式的 up to date时新的;新式的

10. bury vt. 埋葬

Many men were buried underground when there was an accident at the mine.

矿上发生意外事故时,许多矿工都被埋在地下

bury oneself in 专心致志于, 埋头于(in)

be buried in thought 沉思 He buried himself in his work.

Buried in his book, he didn’t notice me entering the room.

11.Some of the objects found in the grave give us an idea of how he was dressed when he was buried

墓穴里发现的部分物品让我们对于他当时的穿着有了一个了解

(1)give sb an idea of 使某人明白

The book will give you an idea of what everyday life of ordinary Americans is like.

(2).dress作为及物动词,后面只能够接人或者是反身代词,而不能接物或者是衣服作为宾语。

dress v. 穿衣。例如:

be dressed in (表状态)穿着 dress sb. 给某人穿衣服

dress oneself in… 穿着……(表动作) dress up 盛装,打扮

dress well 穿着得体

dress [C] 连衣裙;女装 in formal (evening) dress 着礼服(晚礼服)

a silk dress 一件丝绸的礼服

12. clothing n.衣服(集合名词,无复数形式) an article of clothing 不能讲a suit of clothing

clothes n.(复)衣服,服装指具体的衣服;无单数形式,不与数词连用但可和many ,a few等表示

不确定的数词连用many clothes, a piece of clothes ,a suit of clothes一件衣服不能讲an article of clothes

Cloth做衣服用的材料,不可数名词, 当作为台布抹布时是可数名词.

13. find [C] 发现,发现物。例如:

Our new gardener was a marvellous find. 我们新找到了一个很出色的花匠。

finding [C] & [U] 发现,发现物

14. dozen n. 一打,十二个 (与数词或many, several等连用时,复数不加s )

two (many, several) dozen pencils 两(好多,几)打铅笔

dozens of 几十,许多 for dozens of years 好几十年以来

pack in dozens 成打地包装 sell by the dozen 论打出售

15. spare adj. 备用的;额外的;多余的;剩下的。例如:

a spare room 预备的房间 a spare tire 备用轮胎 In one’s spare time 在某人闲暇的时候

I have little spare time. 我没有什么余暇。

spare vt. 匀出,分出,省下 例如:Can you spare me just a few minutes? 你能腾出几分钟时间给我吗?

There’s no time to spare. 没有多余的时间了 spare no efforts 不遗余力

Spare the rod and spoil the child. [谚]孩子不打不成器,娇养忤逆儿。(省了棍子坏了孩子。)

16. a variety of / varieties of形形色色的,种种的。例如:

a collection of a variety of butterflies 收集各式各样的蝴蝶

There are a wide variety of people on the earth. 地球上有各种不同的人。

17.The biggest stones weigh 20 tons and came from a place not very far

最大的石头重约20吨,它们来自于一个不远的地方

weigh作为动词,主要表达以下几种含义:

1.表示“称(重量)”。

e.g.1.Let me weigh it.It’s quite a bit overweight.让我来称称它。超重还不少呢。

e.g.2.The goods were carefully weighed at the time of shipment.货物在装运的时候都是仔细称过的。

2.表示“某物有(多少)重量”。

e.g.1.A giant panda can weigh as much as 150 kilos when fully grown.

一只大熊猫长大了,重量可以达到150千克。

e.g.2.Some of the fish already weigh ten kilograms.这些鱼有的已经有10千克重了。

3.表示“压(在上面)”的含义。

e.g.1.The matter weighed heavily on my mind.这件事情沉重地压在我的心上。

e.g.2.The decision has been weighing on my mind all the week.这项决定整整一个星期都压在我的心上。

4.意思是“考虑”。

e.g.1.All the difficulties and risks had to be carefully weighed.所有的困难和风险都要仔细考虑。

e.g.2.They weighed the matter seriously.他们认真考虑了这件事情。

18. link vt., vi.(常与together, to, with连用)连接, 联合

(1)The two towns are linked by a railway.

(2) The new bridge will link the island to the mainland. 新的桥梁将把该岛与大陆连接在一起。

be linked to / have links with 与…有联系

Sichuan have trade links with the Yangtze River. 四川和长江流域有商贸联系。

19.It is possible that the King of Stonehenge was linked to the stones: he may have had a hand in planning the monument,or in helping transport and pull up the stones

巨石阵之王很有可能和石头有联系:他可能参与过巨石阵的设计,或者帮助过巨石的运输

在英语中,may,might,can,could和must几个情态动词都可以用来表示对事情的猜测。must的意思是“肯定,一定”,语气很有把握。may,might,和could的意思是“可能,也许”,语气把握性不大。can的意思是“肯定,也许”,常常用在否定句和疑问句中。这几个情态动词用于表示猜测的时候,其后面可以跟三种不同的动词形式。

1.跟动词原形表示对现在事情的猜测。2.跟表示对现在正在发生的事情的猜测。

3.跟表示对已经发生的事情的猜测。

e.g.1.You are Jack’s best friend.You must know where he is.你是杰克最好的朋友,你一定知道他在哪儿。

e.g.2.Can you hear the loud voice?They must be quarrelling.你能听到那声音吗?他们在吵架。

e.g.3.If you had come earlier,you might have been told the good news.你早来一会儿,就会听到那条好消息了。e.g.4.There is no light in the room.They might have gone out for a walk.屋里没开灯,他们可能出去散步啦。

1.Jack yet,otherwise he would have telephoned me.

A.mustn’t have arrived B.shouldn’t have arrived C.can’t have arrived D.need not have arrived

2.-I stayed at a hotel while in New York.

-Oh,did you?You with Barbara.

A.could have stayed B.could stay C.would stay D.must have stayed

3.-There were already five people in the car,but they managed to take me as well.

-It a comfortable journey.

A.can’t be B.shouldn’t be C.mustn’t be D.couldn’t have been答案:1.C 2.A 3.D

20. have a hand in 参与,插手;对某事负部分责任。例如:

I bet he had a hand in it. 我敢说他一定参与了此事。

I can’t promise much. I’m not the only one that has a hand in this town.

我不能答应太多。镇里的事不是我一个人说了算。

关于hand 的词组还有:

lend a hand 帮助

give sb. A hand 给予帮助

at hand 在手边

by hand 用手

in hand 手头上的,在进行中

hand in hand 手拉手,联合

from hand to hand 从一人之手转到之手

hand down/on 把…传下来

hand in 交上

hand out 把…拿出来,分派

hand over 移交

join hands 携手联合

on one hand,…on the other hand

一方面 , 另一方面

21. in terms of 用……的话;以……的观点;就……而说。

例如:He thought of everything in terms of money. 他每件事都从钱的角度考虑。

bring a person to terms 使某人接受条件(就范)

come to terms=make terms 达成协议;和好

in the long term 就长期而言

on no terms 无论如何不,决不

on good terms with sb 和某人关系融洽

22. At first it was thought that it was through war and armed conflict,but it is now believed to have happened through trade and cultural links

点拨:1.through指从内部通过。

e.g.1.The thief came in through the window.小偷从窗户进来。

e.g.2.The troops marched through the town.军队从城中走过。

e.g.3.Fish swim through the water.鱼游于水中。

e.g.4.The men cut a tunnel through the mountain.那些人穿山凿了一条隧道。

2.表示“遍及,经历”的意思。

e.g.1.He traveled through Europe.他游遍欧洲。

e.g.2.Other birds and animals stay with you,but you will not see all the animals all through the winter.

另一些飞禽和动物留下来了,但是整个冬天你不会看到所有的这些动物。

3.表示“由于,因为”的含义。

e.g.1.It was all through your being late that we lost the train.我们没有赶上火车,完全是因为你来晚了。

e.g.2.It happened,through no fault of mine.这件事情之所以发生,并非是我的过错。

4.表示“藉,由”的含义。

e.g.1.He became rich through hard work.凭着努力的工作,他致富了。

e.g.2.I obtained my position through a friend.我靠一位朋友的帮忙而得到了这份工作。

5.表示“从头到尾”

e.g.1.He worked from dawn through the day and into the night.他从天亮一直工作到晚上。

e.g.2.He read through the novel carefully.他细心地读完了这本小说。

e.g.3.The rain lasted through the night.雨下了一夜。

比较:through和across的用法

through和across都作“穿过”讲,across指的是从一个空间内的一端到另一端或者是成十字交叉而过。through着重指从物体的中间或者是空间穿过。

e.g.1.Last week,we started our trip across this country.上个星期,我们开始了横跨这个国家的旅行。

e.g.2.We can’t travel through the forest by road,because there aren’t any roads.

我们不能从陆路穿越森林,因为那里根本无路可走。

1.The boy is so good at swimming that he can swim the sea.

2.He walked the forest and disappeared into the valley.答案:1.across 2.through

23. in the eyes of sb. (=in sb.’s eyes): in the opinion of sb.在某人的心目中,在某人看来

In your father’s eyes you’re still a child.

相关词组:keep an eye on sb. 留神,看守,看管

shut (close) one’s eyes to sth. 闭目不看…,装着没看到…,视而不见

Post-reading

1.base…on… 把……基础放在……上;以……为基础。例如:

You should base your conclusion on careful research.你应该以审慎的研究为基础。

This story is based on facts.这故事是有事实根据的。basic adj. 基础的,基本的;根本的

basis [C] 基础;根据

Language study

1.thanks to 多亏,幸亏。例如:

Thanks to modern technology, to find out more facts about the man buried in the grave is possible.

由于现代科技,找出更多的有关埋在墓地里人的材料成为可能

表示原因的结构还有: because of as a result of owing to due to

Integrating skills

2.roots of Chinese culture 中国文化的根源

root [C] 根源,来源;根,根茎。例如:the root of the problem 问题的根源

The love of money is the root of all evil. 爱钱乃万恶之源。(语出《圣经》)

a plant with very long roots 根部很长的植物

Many Americans have roots in Europe. 许多美国人祖籍在欧洲。

get at/to the root of 追根究底

take/strike root 生根,扎根;定居

root and branch adv. 连根地,完全地,彻底地

3. serve as “担当;充当”

4.dig up 挖出;掘起。例如:

We dug up the tree by its roots. 我们将树连根挖起。

An old Greek statue was dug up here last month.

上个月在这儿挖出了一尊古希腊雕像。

dig at 讥讽,挖苦 dig for 挖寻 dig into 详细调查,探求

5.cover作为动词,有很多含义。

1.表示“覆盖,铺盖”。

e.g.1.He covered himself with a blanket.他给自己盖上一床毯子。

e.g.2.A rather cold north west airstream will cover our province.一股偏冷的西北气流将覆盖我省。

e.g.3.When he returned,his body was covered with bruises.他回来的时候全身都是伤痕。

2.表示“走完(一段路程),看完(若干页书),够付(费用)”。

e.g.1.They covered the distance to the place at a run.他们一路小跑,赶到了那个地方。

e.g.2.Here is ten dollars;the extra will cover the bus fares.这儿是10元钱,多余的可以用作坐公共汽车费用。

3.表示“涉及,谈到”的意思。

e.g.1.What are the chief points you are to cover in your talk?你的报告主要有哪些内容?

e.g.2.The discussion covered a wide range of subjects.这项决定涉及到很多别的问题。

4.意思是“有(多少面积),包括(多大的范围)”。

e.g.1.The city covers ten square miles.这座城市的面积是10平方英里。

e.g.2.His burnt area covered 70 per cent of his body surface.他全身的烧伤面积达到了70%。

5.表示“掩护”。

e.g.He ordered us to cover the other people’s withdrawal.他下令让我们掩护其他人撤退。

6.表示“采访,报道”。

e.g.They sent a large number of reporters to cover the conference.他们派遣了大量的记者去报道大会的消息。

Our new school almost 54 square miles,making it the largest school in the province.

A.lies B.stands C.has D.covers答案:D

Grammar

复习代词“it”的用法

It的用法主要有以下一些:

1.作无人称动词的主语,表示时间、气候、距离、状态等。

e.g.1.It’s ten o’clock.现在十点钟了。

e.g.2.It is twenty miles to London.到伦敦有二十英里。

e.g.3.She couldn’t stand it.她真是无法忍受。

2.指代前面出现的事物或者是现象。

e.g.1.Where is my book?Have you seen it?我的书在哪儿?你看见我的书了吗?

e.g.2.He pretended to study,for he thought it would please his mother.

他假装读书,因为他认为那样做可以取悦他的母亲。

3.在特殊情况下指代人。

e.g.1.She got a baby and it was ten-pound.她生了个十磅重的婴儿.

e.g.2.A tall man stood up and shook hands with her.It was the general manager.

一个高个子男子站了起来同她握手,他就是总经理。

4.可以用作形式主语。

e.g.1.It is certain that we shall succeed.我们一定会成功的。

e.g.2.It is necessary for older people to understand what the young think and feel.

年长的人有必要了解年轻人在想些什么,他们有什么感觉。

5.用作形式宾语。

e.g.1.You’ll find it difficult to learn Japanese.你将发现日语很难学。

e.g.2.I make it a rule to take a walk in the morning.我规定自己每天早上散步。

6.用于强调句型。

e.g.1.It is I who am fortunate.幸运的是我。

e.g.2.It was three weeks later that he learnt the news.三个星期以后他得知了这个消息。

◇It is+被强调部分+that…

该句型是强调句型。例如:

It was about 600 years ago that the first clock with a face and an hour hand was made.

It was not until she took off her dark glasses that I realized she was a famous film star.

=Not until she took off her dark glasses did I realize she was a famous film star.

◇ It is clear (obvious, true, possible, certain…) that…

该句型中it是形式主语,真正的主语是that引导的主语从句。例如:

It is very clear that he’s round and tall like a tree. =That he’s round and tall like a tree is very clear.

It is important that we (should) learn English well

It is necessary that he (should) remember these words.

◇ It is said (reported, learned…) that…

该句型中的it仍是形式主语,真正主语是that引导的主语从句。该结构常译为“据说(据报道,据悉……)”。例如:

It is said that he has come to Beijing.

It is reported that another earth satellite has been put into orbit.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meeting (should) be put off.

◇ It is time (about time, high time) that…

该句型中that后的从句应该用虚拟语气。例如:

It is time that children should go to bed. =It is time that children went to bed.

◇ It is the first (second…) time that…

主句如果是一般现在时,后面从句用现在完成时态;如果是一般过去时,后面从句则用过去完成时态。

该句型中的that从句用完成时态。该结构中that可以省去;it有时用this替换。常译为“是第一(二、三……)次……”。例如:

It is the first time I have been here. =This is the first time I have been here.

It is…since…

该句型主要用作处理瞬间动词的完成时和表示一段时间的时间状语连用的问题。例如:

It is (has been) 5 years since his father died.

It is 5 years since he joined the army.自从他参军5年了。

▲ It is 5 years since he was in the army.自从他退伍已经5年了。

◇It be…before…

该句型主句中的it指时间,主句中的时态常是一般将来时或过去时两种时态。例如:

It was 3 days before he went to Beijing.

It will be not long before he finishes his job.

◇It happens (seems, looks, appears) that…

该句型中it是形式主语,that引导的是主语从句,主句中的happen, seem等词是不及物动词。例如:

It happened (so happened) that he met his teacher in the street.

It seems that he will be back in a few days.

◇It is no good (use) doing sth.

主句中的表语可以是no good, (not any good), no use (not any use)。例如:

It is no good learning English without speaking English.

◇It doesn’t matter whether (if)…

该句型中whether (if) 引导的从句是真正主语,该句型常译为“不论(是否)……没关系……”。例如:

It doesn’t matter if they are old.

◇ It is kind (of sb.) to do sth.

常见的这类形容词有:bad, brave, careless, clever, cruel, foolish, good, honest, kind, lazy, nice, polite, rude, wise, wrong等。

该句型中的不定式短语是真正主语,如果不定式的逻辑主语是由of引起,主句中的形容词必须是能表示逻辑主语特征的形容词。这个句型可以改写为:sb. is kind to do sth.例如:

It is kind of you to say so.=You are kind to say so.

◇ It is necessary (for sb.) to do sth.

常见的这类形容词有:important, necessary, natural, easy, safe, common, normal, hard, difficult, dangerous, impossible, pleasant等。

该句型与上一个同属一种句型。如果不定式的逻辑主语是由for引起,主句中的形容词通常是表示重要性、紧迫性、频繁程度、难易、安全等情况的形容词。例如:

It is important for her to come to the party. =It is important that she (should) come to the party.

◇ We think it important to learn a foreign language.

主句中常用的动词:think, believe, make, find, consider, feel

作真正宾语的三种形式:不定式短语、动名词短语或that引导的宾语从句。

该句型中的it作形式宾语。例如:

We think it our duty to clean our classroom every day. He felt it important learning English well.

上一篇:上海发改委培训中心下一篇:生产车间施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