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人类与环境

2024-11-06

高二地理人类与环境(共8篇)

高二地理人类与环境 篇1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湘教版] –选修6

1.3 人类与环境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2.了解人类对自然态度的演变。

3.说出人类应怎样做才能与自然环境形成和谐的关系。(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示意图”的讨论,一方面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另一方面使学生学会运用结构图的形式来理解和掌握知识的方法。2.通过对“人类对自然态度的演变”表格的讨论,使学生掌握运用列表比较的方式归纳地理现象。

3.通过对“人类应怎样做才能与自然环境形成和谐的关系”的讨论,使学生学会全面、辩证地认识世界的科学思维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学会如何尊重与善待自然、关心个人与关心人类、着眼当前并思虑未来。

2.通过结合本节学习内容中的讨论、探究等各种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协调好人类与环境关系的重要性,同时规范自己的日常行为方式。[教学重点] 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 课本第l4页的“图l—8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示意”的理解 [教学媒体与教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讲授过程] 【新课导入】人类生活在自然环境中,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千丝万缕,有可持续性的,也有不可持续性的。人类与环境是怎样一种关系?如何才能保持二者关系的和谐?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后,就会全面了解。

【板书】第三节 人类与环境

【学生活动】列举出存在于我们周围能够体现的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的例子。【图片展示】投影课本图1-8 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示意图

【读图思考】阅读图1-8 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示意图,简述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互相依存、互相影响的。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 生存空间,人类还通过 生产 活动从环境中索取 物质 和 能量 ;同时,人类又通过 生产消费 活动和 生活消费 活动将新陈代谢产物和废弃物排放到 自然环境中。另一方面,人类可以改造环境,环境又把它所受到的影响反作用于

人类,这叫 反馈 作用。例如:由于人类向大气中排放了过量的温室气体,导致了全球变暖,由于排放过量的酸性气体,从而导致酸雨„„

【思考】人类开发利用资源以及向自然环境排放生活、生产的废弃物,都会引起生态环境质量恶化或自然资源枯竭等环境问题吗? 【学生回答】不是的,【教师讲述】自然环境系统有自身发展和内部调节的功能,如水流的流动、大气的运动等自然净化和可再生自然资源的可再生性等,同时人类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促进环境系统的自身发展和内部调节。当人类顺应自然的发生发展规律时,环境就向着有利于人类生存的方向发展;但如果人类对环境施加的影响超过一定限度,如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或者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时,就会出现环境问题。

【思考】环境的反馈作用,都会产生环境问题吗?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环境的反馈作用可分为有利于人类生活、生产和不利于人类生活、生产两个方面,如植树造林后的生态环境的变化,修建水库对河流径流的调节,大量燃烧煤炭、石油引起的温室效应、酸雨等等。

【承转】今天全球性的生态问题,从根本上说,是由于人类在发展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过程中,没能正确处理好人类活动与自然生态的关系而导致的;是由于没有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而导致的。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一方面是自然环境决定人,这是人的自然化;另一方面是人决定自然,这是自然的人化。自从地球上出现了人类,地球的历史就既是自然史,也是人类史。因此,要正确地认识、分析、解决环境和发展问题,首先要对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有所了解。

【板书】

二、人类对自然态度的演变

【自主学习】自学课本第15页表格内容,思考、回答以下问题:(1)格内容反映的是什么?(提示可从纵向和横向方面考虑)(2)例说明农业文明时期和工业文明时期的环境问题。(3)什么要谋求可持续发展? 【学生回答】(1)从表中可以看出:①人类对自然环境关系的认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深化的,从采猎文明时期的依赖自然到农业文明时期的改造自然,又到工业文明时期的征服自然,再到后工业文明时期的善待自然;②环境问题的区域性正由少数地区蔓延到全球;③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不断变化。

(2)

(3)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不断变化。且它们反作用于人类,影响社会的发展。由此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时代的需要。

【思考活动】1.19世纪末,人类认为自己是“自然之王”;20世纪末,人类把自己看作是“自然之子”。请谈谈你对这种观念变化的理解。

2.收集描述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古语和评论,并与同学交流。

【过渡】人类社会发展到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已经进入一个新阶段——谋求可持续发展阶段,那么,如何才能达到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和谐?

【板书】

三、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和谐

【讨论】结合本章前两节的学习及社区调查活动等内容,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人类应怎样做才能与自然环境形成和谐的关系。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①尊重与善待自然;②关爱人类并尊重个人;③兼顾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

【阅读】课本第16页阅读材料“自然生态的多种价值”和第17页“生活中的“公害”和全球性环境问题”

【探究活动】一个公共牧场,有若干牧民在放牧,每个牧民都有两种选择: ①大家合作,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牧畜数量,使之与牧场的承载力相适应。②尽可能多增加自己拥有的牧畜头数。

讨论:假如你是牧民,你会作出怎样的选择?为什么? 【点拨】选择①是正确的,因为牧场的承载力是有限的,牧民放牧的牲畜数量控制在承载量之内,既有效增加牧民收入,又保护草原生态。

【板书设计】

第三节 人类与环境

一、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 1.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2.人类对环境的改造 3.环境的反作用

二、人类对自然态度的演变 1.采猎文明一依赖自然 2.农业文明一改造自然 3.工业文明一征服自然 4.后工业文明一善待自然

三、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和谐 1.尊重与善待自然 2.关爱人类并尊重个人 3.兼顾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

高二地理人类与环境 篇2

一、人类在自然地理环境发展中的关系

由于人类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特殊位置, 使得人与自然地理环境存在对立统一。在人类活动中, 自然地理环境随着变化, 或者在改变自然地理环境的过程中, 又改变自身, 即引起人本身的变化。

(一) 人与自然地理环境的两重性

所谓两重性是指:“人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生活, 人又是改变自然地理环境的力量;人在改造自然地理环境的同时依赖自然地理环境而生存;人在变革自然地理环境同时又顺应自然地理环境生存;人在控制自然条件同时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人在支配自然力的同时受自然力的约束。”这样, 人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是在冲突中的和谐发展。

(二) 人类活动对于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1. 人类活动对于地表形态的改变。

人类的各种生产、生活、活动, 把地表的物质从一个地方移到另一个地方, 或从低处到高处。这些人类的活动, 改变了地表的原有状态, 造成人为的一系列景观。

2. 人类活动对于物质循环的改变。

在人类改变物质循环的作用, 有很多方面, 其中对水的控制, 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人类为了改变地表水的分布, 经过努力, 采取了两种措施, 一种是通过用储水排灌的方法, 来改变一个流域内的水平衡。第二种是通过采取大型调水工程, 来改变一个或一个以上大的水文网在水方面的平衡[2]。

3. 人类活动对于能量的改变。

对于区域的热量的收支, 往往受到的影响是其下垫面的状态。由于人类的活动, 改变了地表的状态, 也改变了地表面的反射率, 从而, 改变了区域的热量平衡。

4. 人类活动对生态平衡的改变。

自然生态系统随着人类活动而变化。在有人类的地方, 就有人类的活动。由于人类改变原有的生态导致不平衡, 以新的平衡来进步。在人类建立的人工生态系统基础上, 得到了一定的产品数量、质量及品种。

5. 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过程速率的改变。

由于人类经常从事一定的经济活动, 原有的自然生态平衡就被破坏了, 随着自然地理过程的不断发展, 自然地理过程的速率也随着变化。而人类活动有两个作用, 一方面、加速地球表面物质的进化、有序化。另一方面、导致和加速自然生态的无序化过程, 再一方面、人类活动加速了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 加速了地球的物质进化。主要表现在:第一、人类制造和使用大量的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 加速了地球物质的化学变化。第二、人类技术参与自然生命的过程, 加速了地球物质的生物进化。如上所述, 自然地理环境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从很多方面可以看到, 无论从哪一方面, 都能触动自然, 引起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

二、自然地理环境的功能与发展

(一) 自然地理环境的功能

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的基础, 它有三个主要功能:

1. 人类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得到提供。

人类从事生产的物质、能源的源泉, 从自然地理环境得到, 其也是各种生物生存的生存条件。从自然地理环境中, 可以开采煤、石油、天然气等;利用土地资源可以生产谷物, 从而, 发生了经济活动。

2. 人类活动产生的废物和废能量被消纳和同化。

通过生产活动, 人类把物质、能量进行转化, 提供给人类所需的产品, 同时没用的副产品排入环境。而人类通过新陈代谢, 也产生了各种废弃物, 也给了周围的自然环境。而环境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生化”反应, 即环境能够自净。

3. 满足人类生存的精神享受。

自然地理环境除了能为人类提供资源, 还能满足人们的要求。工、农业生产需要空气和水, 而人们的生活也需求他。在美的环境里, 有利于人体素质的提高, 从而, 工作更加有力, 社会经济得到持续发展。

(二) 自然地理环境质量与可持续发展

对于自然地理环境的质量, 是人类生存环境质量的两个方面:

1. 全球大气环境、生物多样性等。2.土地、水、人类居住区环境等。我们保护自然地理环境为了促进社会经济, 能够可持续的发展。因此, 在自然地理环境质量得到持续发展基础上, 人类的生存得到发展。

三、实现人类活动与自然地理环境和谐发展

由于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 存在对立、统一的关系, 通过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 这个关系表现出来了。在人类社会生态系统工程中, 只有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物质流和能量流的运转是平衡状态, 那么其对立统一关系中的矛盾得到转化。要做到这一点, 必须从以下几方面人手[3]。

(一) 正确把握人类自身的位置

人类应该正确把握自身的位置, 从以下几个点:

(1) 人类是自然地理环境发展的产物, 是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部分。 (2) 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没有了自然地理环境, 人类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3) 现在的人类发展极快, 特别是人口数量的极增, 人类能够改变并且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自然地理环境。

(二) 改善自然地理环境质量, 有效利用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的利用是一个核心, 对于自然地理环境有重要意义。一方面、提供了经济发展的资源条件。另一方面、消纳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废弃物。由于自然地理环境的容量有限, 而自然资源需要通过一定的时间来补给、再生和增殖, 所以, 环境与发展分不开, 只有环境得到保护, 发展才能顺利进行。

(三) 建立和提高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所谓可持续发展, 是指:在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基础上, 不损害后代人的需要。要实现可持续发展, 首先, 人类要建立与提高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在促进自然地理环境好的循环, 要提倡的是清洁的生产、高效的利用资源、消费有节制, 利用绿色能源, 发展绿色科技, 依法保证可持续发展。

总而言之, 在社会经济建设的同时, 建设自然地理环境, 真正实现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和谐发展, 建成人类美好的家园。

摘要:我们的地理环境在人类生存和活动中, 是一个必须的场所, 为人类提供了各种资源, 在自然地理环境为一个客体时, 人与自然地理环境有一定的关系, 自然地理环境决定人, 或者人决定自然地理环境,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一下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人类,活动,地理,发展

参考文献

[1]吕晓峰.环境心理学:内涵、理论范式与范畴述评[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1 (03) .

[2]吕晓峰.环境心理学的兴起:心理学研究视域转换与当代价值[J].哲学动态, 2011 (04) .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篇3

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期以来,科学水平迅速提高,人口数量急剧膨胀,经济实力空前提高,人类对自然资源开展了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开发利用,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其中包括全球气候变暖、氧层的破坏、大气污染与酸雨。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大量的燃烧矿物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气等,向大气排放了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由此增强的温室效应会加剧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变暖的一个直接后果是冰川消融和海水受热膨胀,导致海平面上升。随着气温加速上升,预计到2100年,一些沿岸低地和沿海大城市以及一些岛国将面临被淹没的威胁,海平面上升还会加剧暴潮和洪涝灾害,造成城市排污系统失效,海水倒灌则导致土地和农田盐渍化。

过多地适用氯氟烃化学物质(用CFCs表示)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原因。氯氟烃是一种人造化学物质,1930年由美国的杜邦公司投入生产。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尤其是进入60年以后,开始大量使用,主要用做气溶胶、制冷剂、发泡剂、化工溶剂等。另外,哈龙类物质(用于灭火器)、氮氧化物也会造成臭氧层的损耗,臭氧层被破坏造成地球紫外线增加,紫外线会破坏包括DNA在内的生物分子,增加罹患皮肤癌、白内障的几率,而且和许多免疫系统疾病有关。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受致命性的影响,海洋生态系统受破坏,作物减产,加强温室效应。

大气污染主要与汽车尾气中的一氧化碳、氮氧化物以及煤炭燃烧产生的硫氧化物、烟尘等有关。由大气污染引起的酸雨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才出现的环境问题。工厂排放的含硫污染物进入大气层后,与水汽结合形成亚硫酸和硫酸,从而使降水呈现出较强的酸性,落到地面即为酸雨。酸雨毁坏森林,使湖水酸化,腐蚀建筑物、塑料和金属设施,使土壤酸化,从而影响农作物的生长,造成减产。我国长江以南重庆、四川、贵州、广东、广西、江苏、江西、浙江等省市受酸雨污染严重。

这一时期,环境问题上升成为从根本上影响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危及整个人类的生存,人地矛盾迅速激化。为解决这一问题,谋求人地关系协调,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之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称为可持续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三项原则: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

坚持可持续发展也就是创建一种新的生产方式、新的消费方式、新的社会行为规则和新的发展方式。这需要我们转变观念、调整行为、加强国际间的合作。需要转变的观念包括发展观、资源观、环境观、伦理道德观和消费观等。

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认为,经济增长只是发展的一部分,用经济增长代替发展是片面的。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追求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其中包括环境质量的改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人的精神修养的提高、社会风尚的改善,科学技术水平的进步等。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要求人类重新认识和评价自然界对人的价值,并在经济核算系统中加以考虑。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要达到具有可持续意义的经济增长,必须重视能源和原料的使用方法,以求减少损失,杜绝浪费,并尽量不让废物进入环境,以减轻对环境造成的压力。

从可持续的观点看,处理人类与其他生物之间关系的伦理道德也是必需的。人类必须和其他生物保持和谐与平衡的关系,如果这种关系被破坏,人类所处的食物链将遭到破坏,人类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传统的消费观念是形成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重要原因。可持续发展呼吁人们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要求人们在生产时尽可能少投入、多产出,在消费时尽可能多利用、少排放。

调整行为主要是指政府行为、市场行为和公众行为三种。政府行为的调整主要包括:落实环境保护有关法律;防污染为主,控污染发生;大力发展环保产业;计算某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完善各种环境税费的征收;加强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管理;加强对产品的环境监督管理;树立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等。市场行为的调整主要包括:变末端治理为全过程的清洁生产;实行科学管理;行业经营目标兼顾经济、社会、环境三个目标;策划企业发展战略;具体可行的环境行为标准融入员工的考评、奖惩机制;减少流通领域的浪费等。

公众行为的调整包括;积极参与环保活动;用环保产品;少过度包装,倡导简朴生活;普及环保知识;实行垃圾分装等。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意味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要从现在运行的传统模式转换到一个变化很大的新模式中去,这是一个重大的战略转变。同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建立真正的全球合作伙伴关系,《21世纪议程》明确了世界各国对于保护地球“共同的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高二地理人类与环境 篇4

1.(2017•江苏卷•节选)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17年4月1日国家决定设立雄安新区(距北京100多千米),它是我国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

材料二 下图为“深圳、浦东和雄安区位示意图”。

材料三 下图为“我国1980年三次产业构成图”。

雄安新区的设立与深圳、浦东的成功经验,充分体现的地理科学重要思想是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因地制宜

【解题思路】雄安新区的设立与深圳、浦东的成功经验,充分体现了地理科学因地制宜的重要思想。

2.(2016▪新课标全国卷Ⅱ)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陕西南部的秦岭地区是我国大熊猫分布的重点区域。该地区曾经是重要的林木采伐区,20世纪70年代开始先后有多家森工企业在该区内进行采伐作业,1998年后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下图示意1976年、1987年和2000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

(1)描述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

(2)分析导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变化的人为原因。(3)说明协调道路建设与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的主要途径。

【参考答案】(1)20世纪70年代(1976年),栖息地连成一片;到80年代后期(1987年),栖息地面积退缩,碎片化严重;90年代至21世纪初(2000年),栖息地面积有所增加,碎片化趋势减弱,分布范围有向北、向西扩展的趋势。

(2)大规模采伐森林(对植被破坏大),导致栖息地缩小;修建道路(国道、省道以及林区采伐道路),导致栖息地碎片化;人类干扰活动大幅度减少(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108国道秦岭隧道通车等),植被得到了较快恢复,促进大熊猫栖息地恢复与扩展。(3)合理规划,道路选线尽量避开野生动物栖息地;在经过野生动物栖息地时,建设野生动物穿越道路的生态廊道;修建道路时尽量减少对周边植被的破坏,修复因道路施工遭破坏的植被。

(3)该题主要考查工程建设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答题时要将生态保护作为重点,工程建设要以不破坏环境为前提。言之有理,符合可持续发展观点是关键。3.(2015▪新课标全国卷Ⅱ▪节选)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示意河套平原部分地区。当地将黄河水通过引水渠引入区内灌溉农田,农田灌溉退 2 水经过排水渠汇入乌梁素海。近年来,乌梁素海出现污染加重趋势。

(1)分析近年来乌梁素海污染严重的原因。(2)提出治理乌梁素海污染的措施。

【参考答案】(1)河套灌区的农田退水绝大部分排入该湖,化肥、农药的使用使得湖水污染加剧;当地工业与城乡生活废水也都排入该湖。所在区域气候干燥,降水少,湖水以水渠进入和排出,吞吐量较小,流动性差,污染物在湖中积累,污染逐渐严重。

(2)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改变种植结构,采取绿色生产;严格执行工业和生活废水的排放标准,控制入湖废水排放量;及时清淤,采用生物措施净化;执行环保法,加大违法排污处罚力度;加大环保宣传,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等。

4.(2015▪福建卷▪节选)下图示意关中地区和楚河地区。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题。

材料 吉尔吉斯斯坦多山地,林木等资源丰富,农业以畜牧业和小麦、棉花等种植业为主。在楚河中游地区,中吉两国合资建设的造纸厂规模与产量居中亚地区前茅。

楚河中游地区某中学的同学对造纸厂的规模是否扩大展开讨论,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看法。选择你支持的一种看法,并为其提供论据。

A:可扩大造纸厂规模。B:不宜扩大造纸厂规模。

【参考答案】支持A。农业发展为造纸工业提供更多的资源;两国经贸合作的加强,资金来源更充足;先进设备的引进,林木等资源利用率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扩大。支持B。造纸厂规模与产量大,市场有限;扩大造纸厂规模可能加剧水资源紧张;可能产生水体、环境污染;砍伐林木可能导致生态破坏。

5.(2015▪广东卷▪节选)山东省南部的南四湖,由微山湖、昭阳湖、独山湖、南阳湖组成,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重要通道,沿湖地区工业以煤炭、电力、造纸为主。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 南四湖地理位置示意图。

材料二 南四湖及周边地区1982年与2012年各景观类型面积统计图。

(1)分析1982-2012年南四湖及周边地区沼泽面积大幅度减少的主要人为原因。(2)分析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通水后对南四湖地理环境可能带来的有利影响。(3)为了满足调水的水质要求,南四湖沿湖地区工业发展应采取哪些措施?

【参考答案】(1)农业用地增加(开辟为水稻田、台田鱼塘);建设用地增加;修建人工水渠及水库。

(2)南四湖水量增加,湖面扩大,使周围地区气候湿润;改善局部地区的气候;利于水生生物的生长,增加生物的多样性;水量增加,利于通航;利于发展养殖业及旅游业。(3)禁止沿湖地区发展污水排放量较大的工业;加强工业污水处理技术及循环使用;加强对沿岸工业监督检查,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6.(2014▪浙江卷▪节选)根据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略图。

图1

图2 材料二 荷兰是世界著名的“低地之国”“风车之国”,围海造田的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七分之一。2009年荷兰实施一项“退耕还海”工程,位于其南部西斯海尔德水道两岸的部分堤坝被推倒,使得填海造陆得来的土地被海水淹没。简述荷兰实施“退耕还海”的生态意义。【参考答案】增加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

【解题思路】填海造陆工程虽然获得了大量的土地,但也使得沿海地区的生态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渔业资源锐减。因此“退耕还海”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可增加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

7.(2013▪安徽卷▪节选)下图为陕西省主要苹果基地分布图。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陕西高原南部过去以种粮为主,产量低。20世90年代成功引种优质苹果。目前该地区苹果产量、浓缩果汁出口量位居全国前列。然而在果业发展中,大量施用化肥、农药影响果品品质,果渣露天堆放污染环境,农村薪材缺乏等问题突出。

(1)指出该地区过去种粮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

(2)针对果业发展中的问题,试从循环经济的角度设计解决方案。(提示:可用示意图表达)【参考答案】(1)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退化,土地生产力下降,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

(2)方案一(文字表述方式):果树下种草,草和果渣等做饲料发展畜牧业,解决果渣污染问题;果渣、粪便等放入沼气池发酵可解决农民日常所需的能源问题;沼渣、沼液肥果园,解决过量施用化肥问题。方案二:

方案设计可用示意图,文字等方式表达,只要能针对实际问题,体现循环经济思想,具有可行性均可。

8.(全国名校联盟2017届高三联考〈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鲑鱼(又叫三文鱼),属洄游性鱼类,喜栖冷水(水温小于18℃),主要生活在北大西洋和北太平洋沿岸的河流中。幼时,在淡水河里生活1~5年后,再入海生活2~4年育肥,成熟后,它们会溯河洄游到自己的出生地繁育后代。溯河产卵洄游期间(每年7~10月间)不再摄食,它们经历千辛万苦才能到达产卵场(产卵期为8月~次年1月)。加拿大的亚当斯河段(如下图)产卵区是红鲑(在大海中为亮银色,洄游后变为红色)产卵的最理想河段,该河段河道曲折,岸边树木、临水的灌木丛生,河道中多沙砾,河水不易结冰。上游的亚当新湖属冷水湖,湖水很深。下游的苏士瓦湖面积巨大,湖中含有高浓度的微型浮游生物。

(1)分析北太平洋成为鲑鱼育肥生长海域的主要原因。

(2)分析加拿大红鲑在长途跋涉回到出生地产卵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自然障碍。(3)分析位于两湖之间的亚当斯河段成为加拿大红鲑最佳产卵区的优势条件。

(4)近年来加拿大红鲑的数量呈下降趋势,为保证红鲑鱼的可持续发展,请提出合理建议。

【参考答案】(1)北太平洋纬度高,海水温度较低,适合鲑鱼生长;北太平洋地处三大板块交界处,海水较深,洋面岛屿众多,有利于鲑鱼躲避鲨鱼等凶猛鱼类的攻击;北太平洋沿岸入海河

多,且

寒、暖

流保持河水的清凉;河道中多砂砾,便于产卵和鱼卵的隐藏;河水冬天不易结冰,河道曲折,湍急的河水冲击河道中的砾石层,河水中溶解氧含量高;河流中多枯枝落叶,腐烂后成为水中昆虫的食物,间接地为小鱼提供食物;下游的苏士瓦湖面积大,浮游生物众多,保证小鱼有充足的食物。

(4)严格执行禁渔制度,建立渔业全程管理制度;加快渔民转型,发展生态旅游和休闲渔业;加大人工鱼塘建设和资源增值力度;加强鲑鱼生活水域的保护,防治水域环境污染。

流急;瀑布、险滩增多;河流两岸多森林,肉食性猛禽、野兽多,随时受到袭击的危险;长途跋涉过程中,不能摄食,能量得不到补充,可能因能量耗尽而亡;洄游期间,山洪多发等危险。

(3)读图可知,位于两湖之间的亚当斯河段,在河流流量、河水温度、河水中溶解氧含量、食物等方面都具备很好的条件,适宜红鲑产卵。

(4)为保证红鲑鱼的可持续发展,控制加拿大红鲑数量的下降趋势,需要从禁渔制度、生态旅游、休闲渔业和水域环境保护等方面采取针对性措施。

9.(贵州省遵义航天中学2017届高三第十二次模拟)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桑树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适应性,生长周期短。桑树起源于中国,其发育温度是7—40℃,饲育适温为20—30℃,以桑叶为食。“东桑西移”是国家结合西部大开发战略,将桑蚕产业重心向中西部转移,下图所示区域是传统桑蚕主产区浙江、江苏、广东的桑蚕产 9 业转移的承接地之一。河池市大力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把桑蚕业培育发展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了河池市桑蚕产业循环经济生产基地(生产模式如图乙),走出了一条贫困地区的特色农业产业化之路。

(1)描述甲地区地形的特点。

(2)分析河池市桑蚕产业循环经济的优越性。

(3)简述浙江、江苏两省桑蚕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原因。(4)请在下列两个问题中,选择其中一个问题回答。

问题①:图示区域发展桑蚕业有利于当地生态环境的改善,说明理由。问题②:为河池地区循环经济生产基地的进一步发展提出合理化意见。

【参考答案】(1)海拔较高(1000米左右);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多河谷;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高东低);

(2)缓解了当地饲料、肥料之争的矛盾,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进行了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减少了环境污染;充分利用了自然物质资源,实现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提高农业产出,增加了农民收入;带动了蚕丝被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了就业机会。

(3)两省工业化发展迅速,劳动力成本升高;城市化进程加快,土地成本升高;第二、三 产业发展迅速,农民转向从事第二、三产业。

(4)问题①:该地区多山地,地形崎岖,降水多,人口增长破坏植被,水土流失严重;桑树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适应性,能起到涵养水源的作用;减少当地的水土流失。

问题②:加强基地的科研投入;引进科技含量高、治污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的企业;加强基地与外地的交通联系;进一步延长产业链等。

(3)浙江、江苏两省相比中西部省份,经济发达,工业化发展迅速,劳动力成本升高;两省城市化进程加快,土地成本升高,桑蚕产业的生产成本高于中西部地区;两省第二、三产业发展迅速,农民转向从事第二、三产业,种桑业衰落。

(4)问题①:发展桑蚕业有利于当地生态环境的改善,主要从当地自然环境特征及容易出现的环境问题分析——该地区多山地,地形崎岖,降水多,人口增长破坏植被,水土流失严重;桑树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适应性,能起到涵养水源的作用;减少当地的水土流失。问题②:为河池地区循环经济生产基地的进一步发展提出合理化意见,主要从加强科技投入、提高经济效益、拓展市场角度分析:加强基地的科研投入;引进科技含量高、治污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的企业;加强基地与外地的交通联系;进一步延长产业链等。

10.(2017届安徽省淮北市第一中学高三第五次大周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丹麦卡伦堡市是一个仅有2万居民的小城镇,由于有深水不冻港口,很多大型企业陆续落户于此,企业之间自发地创建了产业生态园。左图示意卡伦堡市位置,右图示意卡伦堡市产业生态园的产业循环。(1)分析卡伦堡市吸引发电厂、炼油厂落户的有利条件。(2)阐释产业生态园的建立对卡伦堡市宜居宜业的积极影响。(3)说明卡伦堡市产业生态园的建立对我国小城镇发展的启示。

【参考答案】(1)卡伦堡市拥有深水不冻港,港口吞吐量大,便于石油、煤炭等原料、燃料的运输;靠近北海石油产地、德国煤炭产区,运输线路短;原料、燃料和产品运输费用较低。(2)创建产业生态园可以实现污染物的“零排放”,环境清洁优美,适宜人居;可以化害为利,变废为宝,为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3)利用区位优势发展主导产业,构建合理的产业结构;建立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循环经济模式;加强环境保护,打造绿色宜居环境;引导居民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绿色生产与生活方式的良性循环。

(3)在我国的小城镇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借鉴卡伦堡市利用区位优势发展主导产业,构建合理的产业结构;建立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循环经济模式;减少环境污染;打造绿色宜居环境;引导居民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绿色生产与生活方式的良性循环。11.(全国省级联考2017年地理高考模拟试卷〈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西洋海笋是一种新型海外引进驯化改良蔬菜,一年生草本植物,在我国东部沿海部分地区开始种植。作物生长期内,利用全海水或高盐地下水灌溉,与海虾养殖结合效果更佳。下图为山东寿光海水蔬菜产业园分布。

(1)分析以往农民小面积种植淡水蔬菜的原因。(2)说明海水养虾池和池边缘土地种植西洋海笋二者间的联系方式(3)说明未来以产业化种植海水蔬菜作为农业可持续发展主要途径的原因。

【参考答案】(1)该地区多为盐碱化土地,土地种植淡水蔬菜需要改良土壤,增加生产成本;黄河三角洲边缘地区,人口(城镇)较少,市场需求量有限(外销成本过高)。

(2)西洋海笋生长所需肥料,可从养虾田废水中得到补充,解决近海区域大规模养殖造成的海水污染,形成良性循环;盐碱荒地种植西洋海笋,可以固沙防风,保护虾池,利于生态保护。

(3)西洋海笋耐受盐碱,使难以利用的丰富的盐碱化土地资源得以有效利用,使恶化的生态环境得以修复;新农产品价格高,市场需求量大,补充原有蔬菜基地蔬菜品种,获得更大经济效益(农业产业化发展,可以形成规模,拉动就业,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3)从当地的自然条件和市场需求方面分析。西洋海笋耐受盐碱,使难以利用的丰富的盐碱化土地资源得以有效利用,使恶化的生态环境得以修复;新农产品价格高,市场需求量大,补充原有蔬菜基地蔬菜品种,获得更大经济效益(农业产业化发展,可以形成规模,拉动就业,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12.(衡水金卷2018届高三一轮复习)宁蒙陕甘沿黄地区位于我国西部生态脆弱、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双重任务艰巨。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 宁蒙陕甘沿黄地区的区域协调发展度空间格局

材料二 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结构和部分省区用水效率(每立方米水对应的GDP的产值)比较图

(1)简述2007年宁蒙陕甘沿黄地区的区域协调发展度分布特点。(2)指出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结构中比例最高的类型并分析原因。(3)结合材料分析在如何利用水资源的问题上沿黄地区可采取的措施。

(4)为实现宁蒙陕甘沿黄地区生态与经济“双赢”和可持续发展,有学者提出要构建高效生态农牧基地战略,请提出具体的实施措施。

【参考答案】(1)总体处于较低水平;包头和银川协调发展度相对较高;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协调发展度相对较低。

(2)农业用水。沿黄河地区农业种植面积较广;降水较少,不能满足农作物生长需求。(3)优化用水结构;发展节水农业;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统一调配流域内水资源的管理等。

14(4)调整农牧业区域布局;引进优良品种,优化畜群结构;改善生态环境;依靠科技和市场发展生态农牧业和农牧产品深加工,提高附加值等。

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埃及陆龟”是北半球最小的龟类,主要栖息在沙漠及半干旱环境,如砂石平原、岩石、沙质干谷、干旱林地及海岸沼泽等,以野草与落花为食物,曾分布在埃及和利比亚两国的北部地区。“埃及陆龟”在寒冷或炎热环境下并不活跃,在寒冷季节中午和温暖季节早上、晚上外出活动觅食,其他时间在草丛或巢穴休息和躲避天敌。由于陆龟药用价值高,非法捕杀严重。目前,埃及境内的陆龟已灭绝,仅分布在利比亚境内的两大种群区(下图中Ⅰ、Ⅱ种群区)。

(1)说明利比亚野生“埃及陆龟”Ⅰ种群区的沿海地带和Ⅱ种群区的气候成因差异。(2)分析利比亚野生“埃及陆龟”数量迅速减少的主要原因。

(3)某野生陆龟研究机构到利比亚野外“埃及陆龟”种群区调查,指出该机构应选择的最 佳调查时间并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1)Ⅰ种群区沿海地带: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影响,形成地中海气候。

Ⅱ种群区: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带影响,形成热带沙漠气候。

(2)原因:陆龟栖息地植被稀少,易遭天敌猎杀;人类生产活动范围不断扩大,陆龟栖息地遭受破坏;药用价值高,非法捕杀严重;政局动荡、战争对陆龟栖息环境严重破坏。(3)时间:北半球冬季的中午;北半球夏季的早上、晚上。

理由:北半球冬季中午和夏季早上、晚上,气温适宜陆龟外出活动觅食;早上、中午和晚上天敌活动较少;大量陆龟外出活动有利于调查。

(3)野生陆龟研究机构到利比亚野外“埃及陆龟”种群区调查时机的选择,主要从陆龟的生长习性角度分析。由材料可知“在寒冷季节中午和温暖季节早上、晚上外出活动觅食,其他时间在草丛或巢穴休息和躲避天敌”,所以调查时机应选择在北半球冬季的中午和北半球夏季的早上、晚上。14.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死海位于以色列和约旦之间,是东非大裂谷的北部延续部分,其水面平均低于海平面约400米,为地球表面的最低点,约旦河为其主要注入水源。死海地区有一年超过300天的充足日照,但光线中的紫外线辐射强度却小于其他地区;再加上富含矿物质的死海水、有治疗和美容作用的死海黑泥,全世界爱好健康、美容的旅游者慕名而来。

然而今天,死海面临着“将死”的威胁。自1970年以来,死海已经失去其1/3的面积。据科学家预测,在本世纪中叶,死海将从地球上彻底消失。目前,科学家们正千方百计挽救濒临灭亡的死海。

材料二 死海及其邻近地区示意图。

材料三 福斯特拯救死海计划。

(1)分析死海地区紫外线强度低于周边地区的原因。

(2)结合死海的地理环境特征,简述如何对死海进行经济开发。(3)分析死海“将死”的原因。

(4)面对死海“将死”的现状,英国建筑师福斯特提出从红海引水补充死海。你是否支持此想法,请结合材料简述理由。(4)支持。红海水量足够,且距离死海较近;可以利用引水渠落差发电;引水渠可以作为运河,缓解苏伊士运河的部分运输压力;可以沿途利用红海水进行海水淡化,缓解此区域水资源短缺现状。

反对。处于断裂带,不宜开展工程建设;环境破坏;造价太高;国际争端不断。

(4)若选择支持,则要考虑死海与红海的差异,分析红海对死海的帮助作用,即:死海水量减少,而红海距离死海较近,水量大;死海地势低,可以利用红海至死海的落差发电;二者之间的引水渠可航运,缓解苏伊士运河的部分运输压力;也可以沿途进行海水淡化,缓解此区域水资源短缺现状。

若选择反对,则要考虑该地的特殊地质原因、工程的破坏作用及对周边的影响:该地处于断裂带,不宜开展工程建设;环境破坏;造价太高;国际争端不断。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甘肃金昌,因矿而兴,也因矿而痛。长期以来,以矿产采选、有色金属冶炼及相关化工产品加工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导致资源消耗高、环保压力大、产业链条短、资源依存度强。金昌曾两度戴上全国大气污染最严重的十大城市“黑帽子”。河西堡化工循环经济产业园是金昌市的循环经济工业园区。下图为甘肃河西堡化工循环经济产业链图。

(1)在煤炭的开采与使用过程中,会产生哪些环境问题?(2)简述金昌发展循环经济的必然性。

(3)金昌实现资源循环利用是如何体现可持续发展内涵的?(4)金昌市通过哪些途径实现了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参考答案】(1)环境问题:开采中——植被破坏、地表塌陷、水土流失;使用中——酸雨、粉尘等大气污染,水体和土壤污染等。

(2)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严重;产业链条短,产业结构单一;对资源高度依赖,综合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较低。

(3)延长了产业链,提高了经济效益,实现了经济可持续发展;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减轻了环境污染,实现了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得到发展,促进了就业,改善了人民的生活质量,实现了社会可持续发展。

(4)推行清洁生产,转变发展模式;建立循环经济,实现资源、能源的可持续利用。

(4)协调人地关系的途径,就是要采取可持续发展的措施,金昌市是工业城市,所以需要推行清洁生产,转变发展模式,建立循环经济,实现资源、能源的可持续利用。

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华县位于河南省豫东平原,地处黄泛区腹地,是传统的农业大县。20世纪90年代以来,该县乡镇企业快速发展。西华县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材料二 西华县黄桥乡裴庄村在改革开放前,每人每年只有几十斤口粮。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裴庄村依然是“麦茬豆,豆茬麦,改茬就把红薯栽”。2000年后,裴庄村进行生态农业建设,并取得良好的效果。2017年3月29日,央视二套《第一时间》以“河南周口:万亩桃花醉游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为题,播出了反映西华县黄桥乡裴庄村发展桃园观光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新闻。下图为裴庄村农业生态综合循环利用关系图。

(1)分析西华县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说明裴庄村进行生态农业建设的主要措施。(3)简述裴庄村生态农业的发展对当地产生的积极影响。

【参考答案】(1)乡镇工业企业的盲目发展,排放废气、废水、废渣;农民使用化肥、农药、农膜不合理,对土地造成污染。

(2)调整产业结构,变单一农业为农、林、副多种经营模式;实行综合循环利用;开发利用沼气新能源;发展农业观光旅游。

高二地理人类与环境 篇5

第一章第三节

第三节《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学案

课程标准

举例说明资源跨区域调配、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学习目标

1.从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角度,通过具体案例理解人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2.能够辩证的分析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3.理解产业转移过程中人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以珠江三角洲的产业转移”为例,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自主学习

一、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1、矿产资源的开采

推进当地工业化和城市化

(1)有利影响 促进以交通运输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

供给各地充足的能源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2)负面影响

(3)应对措施

山建设 排放的工业废渣占据大量农田,浪费,破坏 污染、土地和

造成、地下水漏失,阻断水循环等

合理 矿产资源,提高利用

大力治理,积极推进矿山环境

实施矿山环境治理和,推进 矿

合作探究一:

以山西煤炭资源的开发为例说明其对区域地理环境带来的影响

材料一 山西省已探明的煤炭资源储量为2700亿吨,按2002年生产规模(4.8亿吨)计算,可开采560年。全省40%的土地下面有煤田分布。

材料二 我国是能源消费大国,且消费量大于生产量。如:2002年消费量接近15亿吨标准煤,而生产量约为14亿吨标准煤。随着人口增加、生活水平提高和国民经济发展,能源需求量不断增加,能源缺口扩大。

材料三 山西省地处我国中部经济地带,邻近北京、天津、郑州等工业中心,与上海、沈阳等城市相距不远,输煤、输电的距离较近。(1)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有哪些?

(2)煤炭开采的正面和负面影响? 高二地理必修3

第一章第三节

合作探究一

答案(1)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市场广阔;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

(2)正面: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等;负面:环境问题,破坏土地资源,污染大气和水资源。

自主学习

2.水资源跨区域调配

(1)大型工程:中国的、引滦入津;美国加利福尼亚洲的 大利亚的(2)影响:(对调入区而言)

;澳①增加水源,扩大水域,缓解

缺水;有利于净化污水和空气,补偿调节

水量。

②利于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的循环,利于水土保持和防止

。③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充足的。

合作探究二:水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南水北调示意图

(1)南水北调工程三个方案,分别是什么?

(2)南水北调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有利、不利)

高二地理必修3

第一章第三节

合作探究二

答案(2)有利:水量增加,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水要求提供基本保障,有利于回补地下水,可有效遏制因缺水造成的生态环境恶化,保护湿地和生物多样性;不利:东线:土地次生盐渍化;中线:移民问题;西线:正在规划,引发生态问题

自主学习

3.生物资源

(1)负面影响:对生物资源的过度利用,导致 减少。

(2)正面影响:使用各种技术手段和措施,提高了土地的 和改良弄产品,使其 ; 产品提高了饲养的。

课后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

读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3题。

1.加利福尼亚州的水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属于()A.西水东调 B.南水北调

C.东水西调 D.北水南调

2.洛杉矶所处的农业带是()

A.畜牧和灌溉农业区 B.小麦和林牧业区 C.水果和灌溉农业区 D.亚热带作物区

3.影响上题所述农业带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是()A.光热 B.水源 C.土壤 D.地形

4.煤炭资源开采对区域地理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有()①扰动地表,造成水土流失

②采矿易导致地面塌陷,地下水漏失

③排放的废渣占据大量土地,同时还污染大气、水和土壤 ④阻碍了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读“下列两地区图”,回答5~6题。高二地理必修3

第一章第三节

5.两水域附近具有世界意义的自然资源是()A.淡水资源 B.渔业资源 C.石油、天然气 D.煤炭、铁矿

6.该自然资源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若不慎会导致当地()A.水体富营养化 B.水体放射性污染

C.外来物种入侵 D.附近水域水生生物大量死亡

7.下列关于人类利用生物资源对地理环境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

A.大量砍伐森林、尤其是热带雨林,使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下降,是导致全球变暖的重要原因

B.在风浪较大的沿海地区植树造林,主要可起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 C.导致秘鲁渔场鯷鱼资源衰竭的主要原因是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

D.人类可以在现代生命科学技术帮助下,培育新的优良品种,因而不用担心生物资源的灭绝

二、综合题

8.读“西气东输主干道走向示意图”和“西气东输的综合效应图”,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 西气东输主干道走向示意图。

材料二 西气东输的综合效应图。高二地理必修3

第一章第三节

(1)材料一图中A地区的地形区名称是

第二亚欧大陆桥均从此处经过,其自然地理原因是

A.河套平原 路程最短 B.宁夏平原 气候适宜 C.河西走廊 地形平坦 D.柴达木盆地 物产丰富,西气东输工程、古丝绸之路及

()

(2)西气东输工程的中段B处发生了弯曲,比沿图中的虚线走了很多弯路,其主要原因是 A.缓解陕、晋两省的能源短缺 B.加快陕、晋两省的能源外运 C.为保证供气的可靠性,途经陕甘宁鄂尔多斯气区 D.拉动陕甘宁地区的经济发展

(3)结合西气东输的综合效应图,分析西部输出了资源发展了经济的原因。

(4)在西气东输工程进行中应注意什么问题?简要分析原因。

一、单项选择题 1 答案 D

解析 世界上水资源的分布和消费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不均衡的特点,从而使得很多国家都建设了调水工程,将水资源充足地区的水调至缺水严重的地区。由图中可以看出,加利福尼亚州的水资源主要分布在北部,而许多城市、人口则集中在南部水资源相对缺乏的地区,所以该地应进行北水南调。2 答案 C

解析 根据美国农业带的分布可知,美国的中部平原为小麦带和玉米带,东北部为乳畜带,东南部为棉花带和亚热带作物区,西部的高山、高原发展了大牧场放牧业,而洛杉矶所在的沿海地区则发展了水果和灌溉农业。3.答案 B

解析 该地处于亚热带大陆的西岸,尤其是炎热的夏季降水较少,因此在这里发展水果和灌溉农业需要有充足的灌溉水源条件。4.答案 A

解析 煤炭开采会破坏地表造成水土流失,采矿后易导致地面塌陷,废渣会污染环境。的危害。5.答案 C

解析 根据经纬度、河流及区域轮廓可判断,甲图位于里海沿岸,乙图位于两河流域,两区域附近共有的自然资源是石油、天然气。6.答案 D 高二地理必修3

第一章第三节

解析 在两水域开发利用油气资源的过程中若不慎会导致水体污染,造成水生生物大量死亡。7.答案 A

解析 B项在沿海地区植树造林主要起到防风防潮的作用。

二、综合题

8.(1)C(2)C

(3)西部地区通过资源的输出换来了资金、技术,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同时,扩大了就业,提高了收入。

高二地理人类与环境 篇6

课程标准: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知识目标:了解自然灾害的概念、成因、类型及其危害,深刻认识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增强防灾减灾意识。能力目标:加深对自然灾害之间关联性认识,增强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探究洪灾成灾特点,树立防灾、减灾意识。

一、导与学过程(一)情景设置:

1991年我国发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1994年、2018年大规模的洪水又接连发生。尤其是98年洪水至今还是让人记忆犹新,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分析:我国洪灾频发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

1、如何理解自然灾害?自然灾害的种类有哪些?自然灾害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 1 页第 1 页 探究:荒无人烟的地方会发生自然灾害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认识洪水和洪灾

1、读课本P87分析什么是洪水?洪灾?二者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P87课本,分析洪灾给人类带来的损失,填写表格。直接损失 间接损失 2、1)洪水致灾有几个基本环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洪水形成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探究P88并分析流域和河道状况对洪水形成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 2 页第 2 页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项目因素影 响 流域汇水速度 河道排水速度

哪个因素与流域汇水速度呈现负相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探究在无人区能形成洪灾吗?思考洪灾发生的区域,人类活动与洪灾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P89探究人类活动是如何诱发或加剧洪灾的?试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 3 页第 3 页 _______________ 6)打开知识窗(P89)

1、探究泥石流的定义、特点,了解泥石流的危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探究泥石流应具备哪些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探究泥石流形成与哪些因素有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洪灾的防治措施 P90 洪灾 项目内 容 监测和预报 防

第 4 页第 4 页 治 措

施工程措施 非工程措施

探究:植物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属于哪种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典例分析:

例1:图(一)、(二)、(三)是我国部分灾害分布示意图,图(四)是我国自然灾害区划示意图。读图4-2-1填空并回答: 将下列自然灾害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入第(1)、(2)小题的相应空格内:

A 洪水 B 风暴潮 C 干旱 D 水土流失 E 泥石流 F 台风(1)图示的各种自然灾害中,在我国分布地区最广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图(四)中,地区I与II与地区III共有的自然灾害是_____________(多项选择);在地区II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灾害的分布地区最广,与其它地区相比,地区IV_____________灾害的分布最为集中。

(2)(多项选择)按所在的地球圈层与灾害成因分类,在图示的各自然灾害中,发生在岩石圈中的是_____________,发生在大气圈中的是_____________,发生在水圈中的是

第 5 页第 5 页 _____________。

(3)针对我国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情,开展防灾减灾活动,对我国的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意义重大。写出我国加强防灾设施建设的具体实例。(至少3例)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全面考查洪水、风暴潮、干旱、台风四种气象灾害和泥石流、水土流失等地质灾害在我国的分布及防御措施的知识,同时,考查了读图分析能力。首先读图(一)、图(二)、图(三),比较后可以看出在我国分布地区最广的自然灾害,首先是干旱,其次是洪水。读图(四),对照I、II、III、IV四地区,逐渐在图(一)、图(二)、图(三)中找出上面四地区各自的自然灾害,即可归纳四地区共同的自然灾害有洪水、风暴潮、干旱和台风。地区IV位于我国西南地区,泥石流的分布最为集中,加强防灾设施建设的实例,应从象气灾害,地质地貌灾害的防御措施着手,如为减轻旱涝灾害的损失,要加强对江河治理、植树造林等。

答案(1)A C ABCF C D E(2)DE CF AB(3)①兴建长江三峡(或

第 6 页第 6 页 葛洲坝、小浪底)大型水利枢纽水库等。②在黄河中上游(或黄土高原)、长江中上游地区植树造林,加强水土保持或加固长江、黄河堤防等。③沿海一带修建海防林(或在城市内疏通排水通道等)信息反馈

本节课你学习了什么知识? 本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你还有什么疑惑和困惑?

高二地理人类与环境 篇7

安藤忠雄现代美术馆名誉馆长刘育东表示, 对于人类建筑与环境应该从7个方面反思:首先, 关于有机建筑, 最早希望在巴塞罗那要建筑物不再只是方盒子, 而是能与树木为伍的圣家堂。其次, 建筑师希望直接把建筑盖在自然当中, 实际上解决不了问题。再次, 生态科技高科技做出可持续性建筑, 也就是生态建筑。第四, 低科技, 当地自然材料的建筑。第五, 生命周期, 回收建筑。第六, 植生墙垂直地景绿色建筑。最后, 空中数目垂直森林想象与实现。我们希望的是在这些方法下, 有更多的突破。

高二地理人类与环境 篇8

1. E阶段可能产生的问题是( )

①过度开发导致可再生资源遭到破坏 ②过度排放污染物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 ③生产过程导致工农业污染排放 ④资源开采导致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破坏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某城市发展研究课题组从“四大维度”出发来设计城市与地区和谐发展指数,即“经济增长指数”、“人文发展指数”、“社会进步指数”和“生态文明指数”。读某城市“体检”图,回答2~3题。

2. 图中城市“越来越胖”体现了城市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是( )

A. 城市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忽视人文、社会、生态建设

B. 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C. 城市环境质量不断下降

D. 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

3. 图中所示表明,和谐城市主要看( )

A. 经济、社会、人文、生态的综合、平衡发展

B. 城市人文、社会的发展情况

C. 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

D. 城市经济发展水平

大量实证研究发现,一定地区在经济发展的起始阶段,环境污染的程度较低;在经济起飞阶段,资源利用和污染排放往往超过环境承载能力,环境恶化;在经济发展的更高阶段,环境状况开始改善。环境污染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呈倒U型关系曲线,称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据此回答4~5题。

4. 在图中四条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是不同经济发展模式下形成的,其中最理想的是( )

A. 甲?? B. 乙????? C. 丙????????D. 丁

5. 和先行工业化国家相比,中国经济发展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老路,是因为( )

①我国自然资源贫乏 ②我国民众环境意识提高 ③国际社会制约增强 ④环境承载量压力增大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生态足迹是人们所消耗的每种消费品的生物生产面积的总和,有效生态承载力是自然能够对人类提供的生态服务。读表完成6~8题。

世界上部分国家的人均生态赤字资料(单位:公顷/人)

6. 中国的人均生态足迹为1.2公顷/人,人均有效生态承载力为0.8公顷/人,则中国的人均生态赤字(单位:公顷/人)为( )

A. 0.4??? B. -0.4? C. 2.0? D. -2.0

7. 根据计算,1993年全球的人均生态赤字为-0.7公顷/人,1997年全球的人均生态赤字为-0.8公顷/人。下列叙述中,与这两个数据说明的问题相吻合的是( )

A. 生物的多样性不断减少

B. 地球上的交通和通信越来越发达

C. 人类离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越来越近

D. 地球的生态环境处在不断改善之中

8. 当生态赤字为负值时,从国家和地区的角度看是使用了别国的资源,从全球的角度看是盗用了下一代的资源。这句话中体现出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有( )

A. 持续性原则和共同性原则

B. 共同性原则和公平性原则

C. 公平性原则和持续性原则

D. 经济性原则和持续性原则

阅读材料,回答9~11题。

材料一 2011年11月28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7次缔约方会议在南非德班召开。

材料二 《京都议定书》把市场机制作为解决温室气体减排问题的新路径,即在政府对CO2排放进行总量限制的情况下,把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形成CO2排放权的交易,简称“碳交易”。

材料三 在日本,人们把将废弃物转换为再生资源的企业形象归入“静脉产业”。

9. “碳交易”的出现能使:①环境质量逐渐恶化 ②环境质量逐渐好转 ③生产工艺环保的企业获得更大的收益 ④排污量大的企业获得更大的收益,以上观点正确的是( )

A. ①③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

10. 发展循环经济是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不符合循环经济的行为是( )

A. 政府加强对产品生命周期的环境监管

B. 城市大量建设垃圾发电厂,化害为利

C. 生产企业和销售企业全程实行清洁生产

D. 消费者选用环保产品,减少废弃物排放

11. 有关静脉产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以实现物质和能量循环流动、减少环境资源消耗为目标 ②减少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③是实现循环经济的有效手段 ④体现了以废弃物利用最大化为目标的再循环原则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12. 全球环境问题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环境问题在不同地区的表现不同,请结合材料分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原因。

(2)请结合上图说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应对全球环境问题合作的途径有哪些?

13.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定义,可持续发展是这样的发展,它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材料二 漫画“断指”

(1)可持续发展包括________可持续发展、________可持续发展和________可持续发展。

上一篇:财务审计培训下一篇:水池铺小学学校减负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