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上册教学工作总结

2024-09-20

高一地理上册教学工作总结(通用9篇)

高一地理上册教学工作总结 篇1

高中地理教材分析(上册部分)

第一篇:宇宙与地球

一、知识基础

专题1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课标要求:A(较低要求,学习单元为一般知识内容,要求知晓主要地理事实和基本地理概念。)

1、天体的概念

2、最基本的天体

共同的特征

3、主要天体的特征(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

4、天体系统的层次

5、太阳系的中心天体

6、河外星云的成员

7、宇宙年

8、太阳系八大行星按距离太阳远近的名称

9、八大行星的共同特点

10、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

11、太阳辐射的形式

12、太阳结构(外层、内层)

13、太阳大气的主要特征

14、各层主要的太阳活动的标志

15、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

16、太阳活动的周期

17、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8、八大行星的分类

19、地球成为唯一有生命存在的天体的条件

专题2

地球的伙伴——月球 课标要求:B(介于A、C级之间)20、月球的环境特点

21、月球的地形特点

22、月球公转周期、自转周期、方向

23、地球的天然卫星

24、熟悉月相的名称、各月相的出现的农历时间

25、月相循环一个周期的时间、名称

26、日食、月食出现的原因

27、日食、月食时,月球、地球、太阳的三者位置

28、日食、月食出现时的月相情况

29、潮、汐的概念

30、潮、汐出现的原因(不必展开阐述)

31、理解潮汐随月球而不是太阳的出没而出现潮起潮落的现象的原因

32、连续两次涨潮的时间间隔

33、大潮、小潮出现的月相农历时间

34、潮汐与人类的关系

专题3

人类对太空的探索 课标要求:A

35、太空探索的意义、太空探索的历程

专题4

地球的运动

课标要求:C(较高层次,学习单元为主要知识内容,要求熟悉主要地理事实,领会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过程,能够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

36、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一个周期所需的时间、速度

37、地轴北端的指向

38、恒星日与太阳日的区别(时间、参照物、成因)

39、南、北两极上空所观察到的地球自转的方向 40、什么是地方时、区时、北京时间

41、时区划分的方法

42、国际日期变更线两侧日期的变化

43、地球表面作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向的的规律(南、北半球、赤道的区别)

44、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速度

45、黄赤交角的度数

46、太阳直射点在赤道、北回归线、南回归线上的日期、节气

47、正午太阳高度角在纬度和季节上变化的规律

48、晨昏线的区分

49、昼夜长短在纬度和季节上变化的规律

极昼、极夜现象 50、天文角度、传统上、气候上四季的划分

二、能力要求

1、能认识和填写天体系统的层次图

2、能认识和熟识太阳系示意图

3、能在太阳结构示意图上辩识太阳的三个层次的名称

4、能分析太阳黑子活动与年降水量的关系

5、运用图表资料(和相关软件),说出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6、能熟识月相成因示意图

7、能在生活中辨认月相(出现的规律)

8、学会看日食与月食的成因示意图,掌握日食、月食发生的原因、出现的时间

9、学会阅读月相与潮汐的关系示意图

10、学会分析潮汐对人类的影响,人类对潮汐的利用

11、能计算时差,计算日界线两侧日期的变化

12、能运用地球偏向力解释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13、熟识黄赤交角示意图

14、学会判断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判断方法

15、测量正午太阳高度

16、学会计算太阳直射点在不同纬度时、不同地点太阳高度角的比较

17、学会计算太阳直射点在不同纬度时、不同地点的昼夜长短的比较

第二篇

岩石与地貌 专题5

板块运动 课标要求:

1、用于解释地壳运动的三大学说的名称: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

2、六大板块的名称:太平洋板块(几乎都在洋底)、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北跨度最大、跨纬度最大)、南极洲板块(东西跨度最大、跨经度最大)

3、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①全球岩石圈由六大板块构成;②板块在软流层之上滑动;③板块内部比较稳定,交界处运动活跃

4、板块运动的驱动力:地幔物质的对流

5、学会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火山带、地震带和高大山系的分布 板块运动 形成 举例 碰撞运动(消亡边界)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碰撞 巨大山脉、高原 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

大陆板块(有大陆架)与大洋板块相碰撞 海沟、岛弧链 马里亚纳海沟、太平洋西岸的海沟岛弧链

大陆板块(无大陆架)与大洋板块相碰撞 海岸山脉、海沟 落基山脉 张裂运动(生长边界)海岭 大西洋中脊

海洋 大西洋

裂谷 东非大裂谷

6、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的图例

7、地震时先感到上下颠簸,再是左右摇晃,理由:纵波比横波先到达地面。

8、震源、震中距、震中、震源深度等地震要素

9、震级:地震所释放能量的大小。震级每增加一级,能量增大30倍。

烈度:地震的破坏程度。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不同地区的地震烈度则不一样。

10、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我国位于两大地震带的交界处,所以是一个多地震国家。

12、世界四大火山带:环太平洋火山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印度尼西亚火山带、红海沿岸和东非火山带、洋底火山带。

能力要求

1、能看图说出六大板块的名称,分清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

2、能在有关地图上,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世界火山带、地震带、高大山系、海沟的分布

3、能在海底扩张示意图上识别海底的各种地形类型

4、能在震源和震中示意图上认识地震的各个要素

5、能在有关地图上画出世界主要的地震带和火山带

6、能辩证地分析地震和火山与人类的关系

专题6 岩石和矿物 1.岩石的类型 分类标准 岩石分类 特征 代表岩石 成因 岩浆岩

(火成岩)侵入岩 晶体颗粒较粗 花岗岩

喷出岩

(火山岩)晶体颗粒细小或没有、有气孔 玄武岩

沉积岩 碎屑类 层理构造、含有动植物化石 砂岩等

化学类

石灰岩等

生物类

煤炭

变质岩 片理构造 大理岩

2.岩石圈的主体是岩浆岩,陆地上分布面积最广的是沉积岩,大洋底部几乎全部都是玄武岩。

3.三大类岩石的形成与转化过程

4.地壳中主要化学元素:氧(O)、硅(Si)、铝(Al)、铁(Fe)

专题7

地貌 基础知识:

1.主要的地貌类型名称

2.内力作用使地表隆起和凹陷,外力作用使地表趋于平坦。3.河流不同河段的地貌、成因

成因(主要作用)地貌 人类活动 上游 侵蚀 深切而狭窄的V型河谷 水能开发 中游 侵蚀、堆积 曲流(S型河道,凹、凸岸)防治水患 下游 堆积 三角洲平原 水运

4.①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和我国主要分布地区:

广泛分布在石灰岩地区,我国主要在西南各省区(云贵高原)。②地表和地下的主要喀斯特地貌类型 地表喀斯特:石芽(石林)、溶蚀盆地、落水洞、孤峰(峰林)地下喀斯特:溶洞(石钟乳、石笋、石柱)、地下河(湖)③ 喀斯特地貌的利用(利、弊)利:旅游价值(桂林山水、云南路南石林、四川九寨沟)

弊:地下空洞、落水洞等对工程建设不利。溶洞内易漏水、易坍塌。该地区土壤不保水、土层薄、肥力差,农业发展困难。5.海岸地貌

类型 我国的主要分布 海岸线特点 利用 海蚀 地貌 海蚀崖、海蚀柱、海蚀洞 杭州湾以南,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 山地丘陵海岸、水深坡陡 适宜 建港口 海积 地貌 沙滩、沙洲、沙堤 杭州湾以北,除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 开阔、坡度较小 晒盐

6.①风成地貌的形成:风力对地表的侵蚀、搬运、堆积所成。②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的类型

风蚀地貌: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 风积地貌:沙漠、沙丘、黄土等

③治理沙漠的主要手段:植树种草、防风固沙

7.①黄土高原属于风积地貌,黄土地貌的成因(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是黄土地区被流水侵蚀后的结果。

② 黄土地貌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黄土高原。③ 主要类型: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 ④ 黄土地貌地区的综合开发治理

利:黄土土层深厚、质地疏松、持水性好,富含矿物,有利农作物生长。

弊:黄土易遭流水侵蚀,水土流失非常严重。冲走的黄土河底沉积、淤塞河道,导致洪灾。治理:植树造林、保持水土;进行小流域治理;充分合理利用水资源等。8.雅丹地貌(属于风蚀地貌)、丹霞地貌、黄土地貌以我国为典型产地命名的 9.五种地貌类型的特点及等高线的特点 基本地形 海拔高度 相对高度 等高线特征平原 <200米

稀疏 丘陵 <500米 <200米 较疏 山地 >500米 >200米 密集、弯曲 高原 >500米

顶疏、边密 盆地 无固定标准

四周高、中间低

10.青藏铁路在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高寒、缺氧、冻土三大难题,原因是青藏高原海拔高。11.三峡大坝的选址放弃石灰岩地区而选择花岗岩地区的原因——花岗岩地区地质基础坚硬。(水库大坝、高层建筑、铁路、公路都要求地质基础坚硬。)12.典型问题的选址及其理由

选址原则 理由 水库 河流最窄处及上游为盆地地形(“嘴”小“肚”大,口袋型洼地的出口处)。

但要考虑城镇淹没情况。地处盆地峡谷地带,工程量小; 水库容量大 道路 沿等高线 坡缓,工程量小,施工难度小; 道路修建后平稳 引水 工程 有一定的高差(自高而低)顺流而下(自流)梯田 等高线稀疏地区,坡度不超过25°,离水源近坡缓,水土不易流失; 便于灌溉 港口 海港:海蚀地貌区 河港:凹岸 水深坡陡

能力要求:

1、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可以判断出所示的地形类型

2、阅读等高线地形图,可以判断出山峰、洼地、鞍部、山脊、山谷、陡坡、缓坡等

3、根据等高线地形图,能判断出农业选择、工程选址、旅游开发等具体经济活动。

4、理解地貌与人类的辩证关系,人类如何合理利用各种地貌

专题8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一、基础知识

1、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2、大气是由干洁空气、水汽和微小尘埃组成的混合物。

3、分层 温度变化 热量来源 大气运动 状况 与人类关系 散逸层

热层

(电离层)随高度升高而升高 离子态的气体吸收太阳紫外线辐射

极光;无线电短波通讯 中间层

(高空对流层)随高度升高而降低

垂直对流

平流层

(同温层)随高度升高而升高 臭氧吸收较多的太阳紫外线辐射 水平流动 高空飞行

对流层 随高度升高而降低 地面辐射 垂直对流 复杂多变的天气现象

4、对流层中集中了大部分的水汽与尘埃,它们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5、对流层大气平均每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约6.5℃(热量主要来自于地面辐射)

6、对流层厚度:夏季较厚,冬季较薄;热带较厚,寒带较薄。(与温度有关)

7、水汽、尘埃、二氧化碳对对长波辐射有很强的吸收能力。

8、有大气“保温被”作用的是大气逆辐射。

二、能力要求

1、理解大气对地球生命保护的三个作用:“防弹衣”、“遮阳伞”、“保温被”。

2、理解大气的保温作用示意图,以及地面接受辐射和大气逆辐射的变化规律。

专题9 行星风系

一、基础知识

1、导致气压变化的直接原因:地表气温变化引起的大气密度变化。

2、风的形成:各地所受的太阳辐射不均导致地面冷热不均,同一水平面上产生气压差异,空气从气压高的地方流向气压低的地方,形成了风

3、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

4、形成大气环流的原因: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海陆间热力差异、地转偏向力

5、行星风系中气压带风带的名称以及位置。

6、全球气压带风带位置季节移动的原因: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全球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规律:北半球夏季,全球气压带风带北移;北半球冬季,全球气压带风带南移。

7、主要气候类型的比较。(见下页)

二、能力要求

1、理解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的示意图(右图)

2、能区别高气压系统和低气压系统。

3、理解随着太阳折射点的南北移动,气压带风带的南北移动

4、理解高原山地气候的气候垂直变化。

气候类型 气候特点 形成原因 大致分布 气压带

控制下 热带沙漠 气候 终年炎热干旱 纬度较低,副热带气压带控制下,盛行下沉气流 南北回归线—南北纬30°之间的大陆中部和西部

极地气候 终年严寒少雨 纬度高,极地高气压带控制下,盛行下沉气流 南北极圈—南北极点

热带雨林 气候 终年高温多雨 纬度低,赤道低气压带控制下,盛行上升气流 赤道—南北纬10°之间 风带

控制下 温带海洋性 气候 终年温和湿润 终年受来自海洋的西风控制 南北纬40°—南北纬60°之间的大陆西岸(以欧洲西部最为典型)气压带 风带

交替控制下 热带稀树草原气候 终年高温,有明显的雨季和旱季 纬度低,旱季受到干旱的内陆信风控制,降水少;

雨季,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降水多 南北纬10°—南北回归线之间

地中海 气候 冬季温和湿润,夏季炎热干燥 冬季受到来自海洋的湿润西风控制,降水多;夏季,受到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

(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地中海地区最典型)

主要气候类型的比

专题10

季风

一、基础知识

1、季风的概念:大范围盛行风向随季节变化而有规律改变的现象。

2、东亚和南亚季风比较

东亚 南亚

夏季 冬季 夏季 冬季 主要风向 东南 偏北 西南 东北 气压中心 亚欧大陆 印度低压(亚洲低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亚洲高压)

太平洋 夏威夷高压 阿留申低压

季风性质 湿热 干冷 湿 干 成因 海陆热力差异 海陆热力差异、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5、季风对农业的影响: 有利:雨热同期

不利:降水过于集中,季节分配不均,容易造成旱涝灾害(夏季风强,北涝南旱;夏季风弱,南涝北旱)

冬季风强盛低温冷害 华北地区春旱

6、季风加剧了我国气温的年较差(夏更热,冬更冷)。(与同纬度其他地区比较)

二、能力要求

1、理解东亚和南亚冬、夏季风的形成原因

专题11

台风、寒潮和梅雨

一、基础知识

1、气旋、反气旋和锋面是天气系统;台风、寒潮和梅雨是常见的天气现象

2、气旋与反气旋比较

气旋(低气压、低压)反气旋(高气压、高压)

北半球 南半球 北半球 南半球 示意图

水平气流 逆时针,四周向中心辐合 顺时针,四周向中心辐合 顺时针,中心向四周辐散 逆时针,中心向四周辐散 中心垂直气流 上升 下沉 天气现象 阴雨 晴朗干燥 主要实例 台风、热带风暴 冷性:寒潮;暖性:伏旱

3、台风和寒潮

台风 寒潮 形成地区 北纬5°—20°之间的热带洋面 蒙古、西伯利亚 影响我国的时间 夏秋季节 冬春季节 影响 狂风暴雨;缓解旱情 低温冷害,杀灭害虫 预防 台风预报;建立台风防御机制;制定防灾减灾的应急措施 寒潮预报、提前做好预防工作;制定防灾减灾的应急措施

3、锋面类型比较

概念 移动方向 天气状况(过境后)实例 冷锋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 冷→暖 气温下降、气压上升,转晴

暖锋 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 暖→冷 气温升高,气压降低,转晴

准静止锋 锋面移动缓慢或长时间在一地方摆动 冷≡暖

梅雨

4、梅雨过后,江淮地区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为伏旱天气。

二、能力要求

1、理解台风、寒潮、梅雨、锋、锋面的定义

2、我国东部地区雨带移动规律

① 4-5月,雨带在南岭一代,北方春旱 ② 6-7月,江淮出现梅雨

③ 梅雨过后至8月,江淮伏旱 ④ 7-8月,雨带在华北、东北

专题12 人类活动与气候

一、基础知识

1、全球变暖的现状、危害、原因以及相应对策。现状:全球变暖趋势明显且速度变快

危害:①海平面上升;②全球气候和干湿情况变化(高纬度地区气候变暖,降水增加,变得适合温带作物生长;中纬度内陆地区降水减少,气温升高,增发增加,变得干旱,使草原、荒漠面积扩大;中低纬度海区,气温升高,台风频度和轻度增加,台风源地扩展);③加剧传染病的流行。

原因:①人类生产生活中大量燃烧矿物燃料(石油、煤炭、天然气);②毁林;③生物的呼吸作用

对策:①改变能源结构,采用清洁能源(水能、太阳能、风能等),提高能源利用率;②植树造林;③加强国际合作

2、酸雨的现状、危害、原因以及相应对策。

现状:全球西欧、北美、东亚三大地区受酸雨威胁

危害:①危害生物健康;②破坏生物生存环境(土壤、淡水等酸化);③腐蚀建筑等。原因:人类生产生活大量排放硫和氮的氧化物

对策:①加强国际合作:②改变能源结构,采用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③提高烟气净化技术

3、臭氧洞的现状、危害、原因以及相应对策

现状:平流层臭氧减少,南极、北极、青藏高原上空出现臭氧洞

危害:①引起全球气候变化;②损害生物健康和正常生长;③产生光化学烟雾;④加快橡胶制品等的老化

原因:人类生产生活中氟氯烃的泄漏

对策:①加强国际合作;②研发氟氯烃的替代品

4、城市热岛与雨岛的现状、危害、原因以及相应对策 现状:城市中心地区的气温与降水量高于郊区

危害:降低人们工作效率;诱发多种疾病;加剧大气污染,破坏自然环境 原因:①人为大量排放热量;②城市温室气体浓度高,增温强③城市不易散热;④城市高层建筑多,导致局部风速小,通风不良;⑤城市中缺少绿地;

对策:①增加城市绿化和水域面积;②使用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③合理规划城市,提倡绿色生活

专题13

水循环

一、基本知识

1、水圈的构成:水圈的主体——海洋、陆地水的主体——河水、地球淡水的主体——冰川。

2、水循环概念:自然界的水通过七个环节在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3、水循环类型: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陆地内循环

水循环类型 海陆间循环 海上内循环 陆上内循环 主要环节 ①②③④⑤⑥⑦ ①②③ ①②③④⑤⑥⑦ 下垫面 海洋、陆地 海洋 陆地

4、水循环的主要环节:(1)水循环各环节的动力

太阳辐射——蒸发、水汽输送、植物蒸腾; 地球重力——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

(2)三类水循环共同具有的环节:蒸发、水汽输送、降水(3)人类目前影响最大的水循环环节: 地表径流

①水库(长江三峡)②跨流域调水(南水北调)

(4)使陆地水资源不断得到补充的是海陆间循环

5、水循环意义

(1)水体的“纽带”、“调节器”、“雕塑家”、“传送带”

(2)补充和更新陆地上的淡水资源

6、河水补给

(1)六种主要的河水补给形式:降水、冰川融水、积雪融水、湖泊水、沼泽水、地下水。(2)雨水补给(最主要补给形式)→径流量的季节变化与降水量的季节变化基本一致;冰川和积雪融水补给→径流量则随气温变化而变化

地区 补给类型 汛期 图例 东南 降水 夏汛

东北 积雪融水、降水 春汛、夏汛(主汛)

西北内陆 冰川融水、积雪融水 夏汛

二、能力要求

1、读“地球水体类型及其储量”图,说出地球水体的主要类型。

2、阅读水循环示意图,说出类型、主要环节、意义: ①三种类型中最重要的大循环——海陆间循环

②比较三种水循环在环节、范围、下垫面条件的区别、三种循环类型共同具有的环节。

3、阅读P125河流径流季节变化图

①根据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特征,说出河水主要补给类型 ②说出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径流量变化特点

③说出以冰川和积雪融水补给的河流径流量变化特点 ④我国西北内陆河流补给类型及冬季断流的原因

我国东北地区河流一年两次补给不同之处

我国东南地区河流补给类型及径流变化

专题14 珍贵的淡水资源

一、基础知识

1、水资源概念(通常):主要包括河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2、水资源的衡量指标:多年平均径流量

3、世界水资源的分布

(1)世界水资源最丰富地区:三大热带雨林气候区(亚马孙河流域、马来群岛、刚果盆地)

(2)严重缺乏地区:非洲北部、南部和东北部;澳大利亚中西部、西亚和中亚、北美洲西南部,主要为热带沙漠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等(气候特点:炎热干燥)(3)大洲:

径流总量最多——亚洲、人均最多——大洋洲、人均最少——亚洲、单位面积平均径流量最多(最湿润)——南美洲、单位面积平均径流量最少(最干旱)——非洲(4)国家:

径流总量最多的国家: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印尼、中国、印度 人均最多——加拿大

4、中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特点

(1)中国水资源地区分布特点、缺水最严重地区 ①特点:东南多,西北少

②调节地区分布不平衡——修建跨流域的引水工程 ③缺水最严重地区:黄河、淮河、海河流域(2)中国水资源的时间分配特点 ①特点:

东部季风区的水资源季节变化特点:夏秋两季多,冬春两季少; 西北内陆地区的水资源夏季最多,冬季最少; ②调节水资源时间上的不均衡——建立蓄水工程; ③北方地区的水资源的年际变化大于南方地区

5、水资源危机

(1)现状:水资源危机不仅存在于干旱地区,许多湿润地区水质型缺水现状也日趋严重(2)原因:

①自然因素:气候干旱;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②人为因素

人口的过度增长,产业的发展;水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水质污染严重(3)危害:

制约社会经济发展,危及国家安全和民族的生存

(4)对策:跨流域调水;修水库;控制人口增长;提高利用率,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

二、能力要求

1、阅读“世界七个水资源总量较多国家的径流资源比较表”,说出世界水资源最丰富国家、人均水资源最多国家.2、阅读“世界各大洲水资源”表格,说出世界径流量最多的大洲——亚洲;最少——大洋洲;单位面积径流量最多——南美洲。

3、通过分析有关材料,说出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的原因?

自然原因:华北地区径流量季节、年际变化大,人均径流量少;

人为原因:工农业发展较快,人口增长较快,污染严重,缺少水资源综合利用设施。

4、黄河断流

专题15 海洋

一、基本知识

1、洋流概念:海洋表层海水常年沿着一定方向作大规模的流动

2、洋流的分类:

按水温划分:暖流:水温高,一般为低纬度流向高纬度。

寒流:水温低,一般为高纬度流向低纬度。按成因分:风海流、密度流(直布罗陀海峡)、补偿流(秘鲁寒流)

(1)风海流――大气运动和行星风系是洋流运动的主要动力(主要成因类型)

(2)密度流――温度、盐度的不同造成海水的密度差异

从密度小的海区流向密度大的海区

(3)补偿流――某海区海水减少时,相邻海区海水流过来补充

水平补偿流、垂直补偿流(涌升流、沉降流)

3、洋流分布模式

① 热带、副热带海区--顺时针 ② 北半球中高纬海区--逆时针

③ 南极大陆外围海区――西风漂流

④ 北印度洋海区--季风洋流(夏季顺时针,冬季逆时针)

4、世界洋流分布

(1)中、低纬度大洋环流(以副热带为中心)—北半球 顺时针,南半球逆时针—东岸暖流、西岸寒流。(2)北半球中、高纬度大洋环流(以副极地为中心)—北太平洋、北大西洋,逆时针—东岸寒流、西岸暖流。

(3)北印度洋季风洋流(以赤道为中心)—冬季盛行东北风,海水向西流,逆时针;夏季盛行西南风,流向相反。

(4)南极绕极环流—西风漂流(南纬30°~60°海域),纬度更高的极地东风漂流。

5、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① 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摩尔曼斯克――北极圈内不冻港(69°N)

② 渔场分布

寒暖流交汇——北海道渔场、北海渔场、纽芬兰渔场

涌升流(补偿流)——秘鲁渔场

③ 海洋污染――加速海区污染物净化;扩大海区的污染范围

④洋流对航海事业的影响——顺流——速度快

逆流——速度慢

6、厄尔尼诺现象与拉尼娜现象

正常年份,热带太平洋海区水温存在着西高东低的现象。

(1)厄尔尼诺 ①含义:赤道太平洋东部海区水温偏高的现象以及由此引起气候异常的事件。

②成因:东南信风减弱-→南赤道暖流减弱-→秘鲁沿海涌升流减弱

③对气候的影响:

太平洋西部――干旱,台风减少

太平洋东部――暴雨、洪涝灾害,鱼类大量死亡

(2)拉尼娜(La Niňa)

①含义:指太平洋东部海水水温比正常年份还要低的现象。

②对气候的影响:

太平洋西部――暴雨、洪涝灾害,台风增多

太平洋东部――干旱

7、海底的矿产资源(石油、天然气)主要分布在大陆架。

8、海洋空间包括:海面、海底、海洋水体和海岸地带。

9、海洋权益

①海洋对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的意义:交通价值、资源价值、军事价值 ②海洋的政治地理空间划分:

领海:宽度——12海里

沿海国享有全部主权 专属经济区:领海基线起200海里,在领海之外连接领海的海域

沿海国对海域内的自然资源享有专属权及其管辖权,他国享有海上航行、飞行和铺设海底电缆和管道的自由。公海:专属经济区以外广大的海域。任何国家对公海都不拥有主权

二、能力要求

1、比较《行星风系图》和《世界洋流分布模式图》分析洋流成因,说出洋流类型

2、阅读世界洋流分布图,说出洋流名称、概括分布规律 ①热带和副热带海区、②北半球中高纬海区 ③南半球西风漂流、④北印度洋海区

高一地理上册教学工作总结 篇2

那到底应该如何科学地安排高一地理教学呢?

一重视第一节地理课

如在教授第一堂地理课的时候, 不是讲教材、知识, 而应花一节课的时间来讲述地理的特征和兴趣培养;从中秋节“月圆人团圆”到“嫦娥奔月”神话与中国探月登月计划;从名山大川到世界地理之最与未解之谜;从衣食住行到天气气候、植被、地形地貌;从时事热点到各国人文景观与文化差异等。千万不能忽视这节课的作用, 越是自由发挥越需体现地理知识与地理教师的“上知天文, 下晓地理”的广博印象, 让学生对地理学科、地理教师树立良好的“第一印象”。

二高一地理学习既要兼顾初中地理的知识, 又要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兴趣

在备课过程中, 了解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 立足生活与已有知识, 应该充分挖掘地理课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 用所学知识原理解释生活中遇到的自然现象和社会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问题的良好学习习惯, 通过知识整理与讨论来形成概念, 获取结论。掌握其中的规律,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加强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在讲述第一章行星地球时, 剪取影片《2012》作为精选案例导入。这样做学生的兴趣点和知识基础落脚点就有了, 还可以为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与外星生命是否存在埋下很好的伏笔, 形成一条完整的课堂设计思路, 完成对生活中地理与实用地理的过渡, 同时也为初中没有过多学习地理知识的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开端。

三源引生活实例, 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 引申对比与学习, 渐近似的导入与过渡

如在介绍地球的形状时, 采用橘子的形状强化“扁平的椭球体”, 再以橘瓣的分化介绍经线的划分, 以生活中切“西瓜”、“冬瓜”分别讲述“经线”与“纬线”划分;以数学中的用平面直角坐标确定平面中的点的位置来讲述用经纬线来确定地球表面上点的位置, 以三维坐标导入确定地球上任意点的经度、纬度、海拔高度来确定空间位置;以美术素描中用阴影与碳笔的淡重来处理光线构图方法与立体几何中的不同视角来解释地球自转方向在侧视、南北两极俯视、局部图中的确定。在讲“太阳短波辐射与温室效应”知识时, 结合学校南、北朝向教室, 朝南的教室夏天炎热灼人、冬天温暖光照足, 而北面教室却相反。又如在讲述大气运动知识时, 探讨诸葛亮的神算与失算:“草船借箭”和“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与借东风”“火烧葫芦谷, 愤天问地”来讲述:大气的受热过程削弱作用与保温作用、局部环流与季风环流、热力环流与气旋知识。

四重视地理实验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

利用地理实验集开放性、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目的性为一体的特点, 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 提高其主动性、积极性, 参与地理的探究性活动。在讲述时间问题时, 地方时与区时概念, 让学生用笔记本的格子纸竖起来, 卷成圆柱体代表地球的经线划分并标注经度, 让每15度为一格再进一步延伸为区时, 学生在格子纸上标注, 即能提高动手能力还能自主制作学习工具。如讲述大气运动热力环流时, 在课堂上烧一堆纸屑时, 观看演示灰烬的运行情况。在学校组织开展“保护母亲河——信江环保纪行” (信江为江西省上饶、鹰潭地区最大的水系) 活动中:介绍水循环与水体的运动;河流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作用;针对鹰潭地区的丹霞地貌的观察;针对本区处于深厚的红色沙砾岩发育的地貌的观察和学习等。

高一地理上册教学工作总结 篇3

关键词:气压带与风带移动;季风环流的成因及实践例证

高一自然地理部分,對刚入学的高一学生而言,抽象思维能力要求高,难度大。尤其一二单元的内容复杂,学生理解困难。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学会学懂,实在不容易。本人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高一地理教学与实际学生做题的问题实在不少,现就高一地理(人教版)第二单元第二节的两个教学问题做一分析探讨。

在第二单元第二节的气压带和风带一节中,全球因大气环流而形成六个风带和七个气压带,这六个风带和七个气压带,由于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南北移动而作有规律的运动。其移动规律是:“在北半球,与二分日相比,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夏季偏北,冬季偏南。”这个表述,对学生容易产生误导,因为北温带国家以六、七、八月为夏季,而按照理论,北半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向北移动,应当远早于这个时间,且到夏至日后应当移至最北,而后,开始南移。课本的表述因移动时间和具体位置不祥,让初学者往往无法理解。所以应当表述为:在北半球,与二分日相比,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夏半年偏北,冬半年偏南(即:冬至日到夏至日向北移动,夏至日到冬至日向南移动。)这样表述就与课本中的图2.11完全一致,学生不会产生歧义,理解起来也变的清楚明白了。

在本节关于季风环流的两个原因,没有表述,以活动问题的形式呈现,而原来的旧课本明确表述为:“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是形成季风的重要原因,但并不是唯一原因,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也是形成季风的因素。”要让学生弄清这两个原因,对高一学生确实太难,例如:我国西南地区及南亚印度一带的夏季风,就是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右偏移而形成的。这个例子说明了我国西南、印度一带的夏季风是气压带和风带的北移而形成的,是否还有其它原因呢?学生搞不清,其实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气压带与风带的季节移动,其实只改变了方向。那么,我国西南与印度的冬季风是什么原因形成的呢?这里课本没有表述,老师就应做充分的补充,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造成的。否则,学生会误以为也是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而造成的,是难以弄清楚的,尤其对一些习题学生表现出无从下手的尴尬。

例如1:在判断气压带与风带的移动规律时,习题里边常有两个类似答案:A、表述为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B、表述为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一致。其中B是正确的,但A是课本中的表述,学生疑问,难道课本表述错了吗,就让学生难以琢磨。

例如2:在许多习题中,对形成南亚季风原因的表述是:气压带与风带的季节移动而形成的,但理论上,南亚冬季风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造成的,而夏季风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与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共同作用而形成的,所以课本对以两个问题的表述,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补充说明,否则,学生依然模糊不清,似懂非懂,在以后的习题训练中,学生对问题的探讨困难更多。

以上两个问题在生活实践中经常遇到,例如,2003年6月影响我国南方汛期的主要天气系统中,其中,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起了重要作用。副热带高压由于受地表海陆间分布的影响,沿纬线圈分裂成几个具有闭合中心的高气压。这些高气压中心主要位于海洋上,位置比较固定。在北太平洋上,有时分裂成两个,分别位于东、西太平洋上;副热带高压中心有时只有一个,位于夏威夷附近。副高的位置、强度和活动,不仅对西南气流的水汽输送有影响,而且还关系着其南侧的东南季风从太平洋向大陆输送来的水汽。夏半年,随着副高位置的季节的北移和加强,沿副高北上的暖湿空气与中纬南下的冷空气在副高北侧交锋。交锋地带往往形成大范围的阴雨天气,是我国大陆地区重要的降水带。因而,西太平洋副高对我国天气、和气候影响最为直接,我国降水的南北移动同副高的季节移动相一致。通常,降水带位于副高脊线以北约5个到8个纬度。所以,当有的年份夏季副高偏强、位置较常年偏北时,易造成北涝南旱;夏季副高偏弱、位置持续偏南时,夏季风弱,向北挺进速度慢,雨带就滞留南方,易造成南涝北旱。

再如:全球比较典型的地中海式气候,就是气压带与风带的季节移动形成的。每当夏季副热带高气压带北移时,地中海沿岸受副高的控制,形成炎热干燥的气候;当冬季副热带高气压带南移时,地中海沿岸受西风带的控制,形成温和多雨的气候特点。

对以上两个问题的分析说明,是我多年的教学中,一直在学生习题中遇到的,并试图从理论和实践上讲清楚的两个问题,并且多年教学和学生习题中遇到同样的问题,而且新旧教材的变化给每位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在此作以分析探讨,还望同仁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交流完善,以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自然地理》

[2]《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高一上册地理知识点复习资料 篇4

(2)安第斯山南段东西两侧景观差异原因:受安第斯山影响,山地东、西两侧降水差异较大。

(3)非洲缺失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原因:非洲同纬度是海洋。

(4)南半球缺失苔原带的原因:南半球同纬度是海洋。

(5)同在北回归线附近,却出现了非洲的热带沙漠气候、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我国东南部-带季风气候等气候原因是:北非受副热带高压及来自大陆内部的信风影响,全年炎热干燥。南亚受热带季风影响,我国东南部受-带季风影响。

归纳: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西岸的气候差异及成因:--海陆位置与大气环流形势不同。

(6)我国旱涝灾害主要分布于:东部季风区原因:副高强弱不稳定,夏季风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

(7)我国降水南多北少的主要原因是:南方雨季来得早,去的晚,雨季时间长;北方雨季较短。

(8)长江中下游地区一般每年都有的天气是:伏旱(答案)

(因有的年份有“空梅”现象,因此梅雨不是答案)

(9)为什么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地区热带山地环境与北半球其它地区相比,向北推进了5--6个纬度?

①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基本上是南北走向,北有大山阻挡,谷口向南,形成巨大的暖湿气流通道;②夏半年,强大的西南季风从印度洋带来大量暖湿气流,深入大峡谷内部,使峡谷底部等温线与同纬度相比明显向北推进。

(10)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的原因有:我国纬度跨度大,冬季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我国越往南正午太阳高度越大、昼越长,因此越往南得到的太阳辐射越多,加之冬季风的频频南下,对我国北方的影响大。

(11)我国夏季普遍高温的原因有: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方虽比南方正午太阳高度小一些,但白昼时间却比南方长,得到的太阳光热并不比南方少多少。

(12)我国冬季比同纬度其它地区温度低的原因是:受强大的蒙古-西伯利亚冷高压影响(或受冬季风的影响)。

(13)印度比同纬度我国气温高的原因是:高山屏障(高大的喜马拉雅山脉阻挡了南下的冷气流)。

(14)欧洲海洋性气候比北美洲面积大的原因为:欧洲缺少南北延伸的高大山系,来自海洋的西风能深入大陆内部。受陆地形状及洋流势力的影响欧洲西岸受暖流影响较大。

(15)巴西东南沿海、澳大利亚东北、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形成热带雨林气候的原因:

主要是地形(山地)的影响,在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其次沿岸有暖流经过。

(16)气温的年较差纬度越高越高,原因是: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越大,昼夜长短的年变化越大,因而气温的年较差越大;低纬相反。

离海越远气温年较差越大,原因是:陆地比海洋的热容量小,夏季升温快,温度比海洋高,冬季降温快,温度比海洋低,因而气温年较差比海洋大,沿海受海洋的影响较大,比内陆年较差小。

(17)气温的日较差:纬度越高越小,原因是:主要是太阳高度的日变化小。气温日较差与天气的关系为:阴天比晴天日较差小。气温日较差与海陆的关系为:内陆比沿海日较差大,

山顶的气温日较差比山下平原:小,年较差也小。

(18)青藏高原比我国同纬平原、盆地比较:气温年较差小,原因:低纬的大高原,夏季因其海拔高较凉;冬季因纬度低,且受高大地形的影响南下的寒冷气流影响不到,气温不太低;

日较差大,原因:海拔高大气密度小,大气的保温作用及削弱作用低,因此白天升温快,夜晚降温快。

(19)天山南坡有无林带无,原因为:背风坡,降水量少。

高一地理教学总结 篇5

一、教育教学方面

1、备课:认真备好每一堂课,从不潦草从事。认真作题研究教法。在备课中不断引入新的知识、新的教学思想、新的教学方法。在备课中,我认真研究教材,力求准确把握难重点、难点,并注重参阅各种杂志、网络信息,注意弱化难点强调重点,举例深入浅出,尽量想办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上课:认真上好每一节课。上课时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发散学生的思维,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思维的严谨性及逻辑性,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保证每一节课的质量。 教学中关心学生,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和学生关系密切融洽,能把握学生的心理需求,使教学工作恰好与学生的心理需求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能力,注重基础知识的形成和培养、深化,先打好基础,再扩展发挥。不搞题海战术,不搞偏题怪题;注重素质教育,尤其是落实还学生为学习的主体。

3、听课: 本学期听课20节,积极参与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4、批改作业:认真及时批改作业,做到全批全改。注意听取学生的意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有目的的对学生进行辅导。高一年还注重课堂5分钟的小测,抓好基础知识的落实。

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读图能力。我在教学中经常围绕这一主题来展开教学,从而为高中地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业务学习方面

1、刚从高三年下来,个人系统整理反思这几年的有效教学方法及教学课件、教学材料,为下一轮的教学制定系统的安排。

2、投身单元备课活动,研究新课标、把握新教材。学习地理课程标准,认真学习和钻研学科课程标准新教材,对实践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研究反思与调整,力求实现突破课改中的重点和难点。

3、多研究探索教法,不断提高课堂效益,研究学法,将如何引导学生改善学习方式,促进学习方式多元化,为研究重点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4、本学期经常外出听课学习,如去晋江一中、季延中学等校听课学习,取长补短,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从而适合本校学生特点。

三、高一地理备课组长的工作及其它活动情况

1、认真做好高一地理备课组长的工作。安排每一个星期的教学进度、课时安排做好期中、期末复习工作、认真学习考试说明,探讨复习教学策略,做好期中、期末考试的组织、阅卷、分数统计和阅卷分析等有关工作。

2、组织学生出好地理组板报,帮忙组织地理科技文化艺术节的活动(校园之星—小导游比赛)

四、班主任工作方面

本学期,我担任高一(12)班的班主任工作,首次当班主任没经验,一边学习一边摸索,努力寻找一套适合自己的班级管理思路。

本学期的班主任工作取得的成绩,得益于学校各级领导信任和帮助,得益于全体任科教师的配合,也得益于全班同学和我的共同努力,但我深知还有许我的不足之处。

1、对同学的了解还不够深入,(如施珊珊的家庭问题)对学生的关心还不够(如孤儿许锦英)今后我会更细心、用心、关心,努力做好班主任工作。

2、自己性格太急,处理学生问题不够周到;如林雅萍同学退出国防绿中队、黄婉萍同学爱请假问题,今后我会了解清楚,再做出处理决定,少生气少冲动,注意自己的言词。

3、确定班委会过早,所以选出一些不当的人选,不利于班级管理,下学期我会对个别班委进行更换。

高一地理教学工作总结 篇6

张富艳

光阴似箭,时间如梭。不知不觉又度过了一个忙而不乱紧张有序的学期,通过自己的辛勤工作,与同事们共同合作,圆满完成了本学期的各项教育教学任务,现将本期工作小结如下:

一、工作务实、态度诚恳。

本期任教高一年级六个班地理,周课时12节。在教学工作中一贯坚持“精益求精”的原则,认真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节课,认真批改作业、试卷,耐心细致辅导每一学生,能独立解决教育教学中的疑难问题,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刻苦钻研业务,注重知识的更新和自身修养。

二、爱岗敬业、积极进取。

本人一贯忠诚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积极参加各项集体活动,扎实工作的同时,坚持读书看报,注重教学教改研究,善于总结经验,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和教学反思,本期撰写的《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几点反思》一文,已向《中学地理教学参考》杂志投稿,积极参加听课评课活动,并有独特见解,积极参加示范课、公开课、竞赛,善于使用多媒体手段教学,积极制作多媒体课件,注重教学创新。

三、利用媒体,培养能力

利用多媒体手段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读图观察能力、地理想象能力、地理记忆能力。多媒体手段给地理教学带来了生机、带来了活力,对培养学生地理学习能力发挥了巨大作用。例如讲授“人口”、“城市”、“生产活动”等内容时,可充分展示地理图表的学科功能。教学时要求学生围绕图表展开,学会读图和用图,将相关知识点落实到图表上,养成良好的读图、用图习惯,十分注重学习中的图文转换训练,构建空间概念,扩展空间想象,进行空间思维。教给学生读图用图技巧:①明确各类图表的构成和表达方法;②会从图表读出相关信息;③会用图表表达相关信息;④会判断地理区位;⑤会运用图表的直观性,解答抽象的地理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图表分析判断能力。

本学期每个课时我都精心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利用多媒体手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力,帮助识记、理解。始终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从而使学生学习地理能力大大提高。

四、注重教改,提高效率

本期在地理教学中继续采取“预习――质疑――释疑――探究”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大胆进行教改尝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自主学习,做学习的主人。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高一地理上册教学工作总结 篇7

【关键词】地理必修一 教学建议

引言 新课改后要求教师进一步转变教学理念,把课堂还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要更深层次的研究教材,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有效掌握知识要领。目前全国绝大部分省份已决定高考采用全国卷,为准确把握全国卷,必须从我们日常教学做起,加强教材研究,以下是我对必修一教材教学的一些浅显认识。

一、教材分析:

必修一以自然地理为主,它是高中地理知识和理论的基础,通过地理必修一模块的学习,学生可“获得关于地球和宇宙的基础知识,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以及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为在后面的课程中深入理解人地关系、认识区域差异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奠定知识基础。

二、教学建议:

1、做一个学习型教师,及时更新自己的存量知识 :在业务上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强化教育理论与地理知识的学习,及时更新自己的存量知识。使自己的地理教学能力提速,使自己能充分地驾御课堂,上课方式上更有创造性,以便更好地引导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产生共鸣,结出思维和知识的火花,跟上新课程的时代步伐,进而推进新课改的落实。教师应多钻研教材同事交流中学习。

2、高中新课程改革不仅是新教材的使用,改的更是教师的观念和教学方式。不在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是强调最核心的地理基础知识,即:突出模块性。相对而言,模块性强有利于学生对该模块新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但在知识的深度上缺乏系统化,使学生对一些更具体的内容了解甚少,知识结构有所欠缺。因此,教师应从高考备考的角度对课本作一定的补充,在教学中板书要清晰,知识结构完整,要求学生做笔记,在书上对重点内容要由一定勾画。

新课程认为“教材是范例”“教材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要求教师主动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建设,由“教教材”转向“用教材”。在课标在每节教案中必须列出,学习钻研教材;在收集优秀教案的基础上,撰写符合学情的优质教案,教案环节要完整,大致要有十个环节:

(1)课标要求;(2)教材内容分析;(3)教学目标;(4)学生学习情况分析;(5)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6)教学重点和难点;(7)教学资源;(8)教学过程设计;(9)教学评价;(10)教学反思

南川地理必修一教材的主要内容:

中图版: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8课时);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7课时);

第三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3课时);

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9课时);

3、在教学过程中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首先与班主任沟通了解学生的组成情况,包含初中就学于何种学校、学校开设地理的情况、家庭情况等;其次努力创造“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有意识地对学生施以情感诱导,给予必要的关怀、勉励、尊重和理解,培养学生积极表演的信心,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

4、发挥传统教学的优势,积极稳妥地探索新教法,促使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更好的求知和成长。通过新课改实践,我们大体总结出了以下三种课堂教学模式:

①讲述—领悟型。这种课型主要针对那些基本地理规律和原理的内容,这些内容往往难度较大,逻辑性较强。如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二章第一节中“大气运动”等,

②自主学习—探究型。这种课型主要围绕那些教学内容难度不大,学生易于理解的章节而进行。

③实践活动型。这种课型主要是针对新教材上的一些探索、案例研究等内容而进行。

5、网上的课件需重新编排,每节课图片不要多。

6、作业和练习:高一课程多,学习任务重,为了不给学生增加负担,不需要订练习或对资料进行一定删减后使用,可利用填充图册,教师在集体备课时对作业进行合理删减,做到统一;

7、在教学中一定要突出地理学科的图表教学,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地理图像来设计教学,运用图像引导学生“动起来”,使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地理必修一以自然地理教学为主,难度大,课时紧,重庆的区县一般每周2课时,完成课程难度较大的,可每2周在晚自习中安排1节。

8、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地理教学资源,让学生去体验身边的地理,并从体验中去探索、领悟、学习。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身边找实例,由远及近、由浅入深的选择案例,如:地 震、台风、寒潮等,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

9、积极参加集体备课活动(最好每周1次),相互听课,不论校内、校外,共同交流,相互提高;

高一地理春季学期教学工作总结 篇8

高一地理组 李 漫

本学期我担任高一级9、10、11三个班的地理课。由于是在上学期开始在这三个班任课,经过一个学期的了解学生情况,根据学生实际,认真专研课程标准,结合学校的教学计划,积极完成了教学任务。具体总结如下:

一、用新课程标准引导学生学习。

高中地理课程的总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或得地理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在教学中进行目标的细化,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落实。即不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和学习地理的基本技能,同时还要求学生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或了解知识获得的过程,为了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公民,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观念及爱国情感。

教学中,重视学生为知识的创造者,而不把学生当作一个知识的接受者培养。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只有学生学会了学习,教学才变得有意义和有希望。要实现这一教学理念,教学手段要灵活多样,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在班级教学中,班级之间有差别,学生个体也有差异,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采用分层教学,展现学生个性风采。遵循进步就是优秀的原则,突出过程性评价,提高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

二、地理基础和地理思维同时抓。

这批学生在初中没有系统的学习地理,地理基础较差,甚至一些地理常识也不具备,更不用说养成地理思维和方法,在观念上他们把地理当作副科、次科,对地理学习不重视。对高一的学生来说,在会考之后选学理科的学生极不重视地理学习。选学文科的学生由于在初中阶段成绩也很差,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缺乏自信。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不认真,练习作业应付了事。针对这些情况,我在课堂上时通过激趣是学生保持注意,重点要求学生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多从高中生活,地理学习等方面给以方法的指导,在教学中渗透先进的学习观念,让学生体验成功,培养自信;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突出强化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抓好课堂教学环节,开展多样化的学习形式

由于高中地理强调对地理事物原理的分析,重在说“理”,与初中比较,难度加大。因此,我在备课前,认真研究教学标准,综合各种版本教材,结合学生实际,适当增加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深度。平时多收集一些相关的时事材料,结合柳州市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建议成就,注重生活与所学知识内容的联系,以生活中的材料作为知识兴趣的切入点,把握好每节课的重点、难点,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写出较好完整而详细的教案。

在备好课的基础上,讲好每一节课,提高课堂40分钟的教学效果,是提高地理教学成绩的关键。在课堂上准确无误的向学生传授教材知识,经常启发学生思维,注重教学语言的生动性、趣味性,分析问题深入浅出,列举学生喜闻乐见的事例剖析难点,创设宽松的课堂气氛,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性。一方面,充分借助多媒体展示地理事物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增强了感性认识,加深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培养了学生的读图能力,课堂效率有较大提高。另一方面,结合有关章节内容,对全体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如环境污染、自然资源利用与生态破坏等等。

我在教学中尝试开展多样化的学习形式,培养学生地理学习能力。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获得收集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利用地图,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辩证的思维方式及其表述能力等。通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具有活跃的思维,从而达到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

四、反思与展望

反思一: 利用多媒体技术带领学生走出教材,走进生活..例如在上<<环境问题>>时,借助PPT动画,把柳州市的主要环境问题搬入课堂,使学生能很轻松直接地理解教材上的内容,因为新的知识被赋予新的背景,学生的兴趣被激起,探究心理得到加强,进一步有利于问题的形成,使学生达到想学的境界。

反思二:学生要成为课堂的主角,多媒体技术搭平台.在课堂的探究活动过程中,让学生充当探讨问题的主人。从引导者到组织者的转变,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从思维的角度讲,学习的过程是一种具备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对不同情况做出适时反馈,引导使之朝有利于知识建构的方向发展。反思三:深入挖掘教材知识的内涵,适度扩展其外延

高一下学期地理教学工作总结 篇9

高一下学期地理教学工作总结1

光阴似箭,时间如梭。不知不觉又度过了一个忙而不乱紧张有序的学期,通过自己的辛勤工作,与同事共同合作,圆满的完成了这学期的教学任务,现将本学期的工作具总结如下:

工作务实、态度诚恳

在教学工作中一贯坚持“精益求精”的原则,认真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节课,认真批改作业、试卷,耐心细致辅导每一学生,能独立解决教育教学中的疑难问题,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刻苦钻业务的精神。积极参加各项集体活动,在扎实工作的同时,坚持读书看报,注重教学教改研究,善于总结经验,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和教学反思。

二、学习新课程标准,以当前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高中地理课程的总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或得地理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在教学中进行目标的细化,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落实。即不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和学习地理的基本技能,同时还要求学生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或了解知识获得的过程,为了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公民,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观念及爱国情感。

教学中,重视学生为知识的创造者,而不把学生当作一个知识的接受者培养。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只有学生学会了学习,教学才变得有意义和有希望。要实现这一教学理念,教学手段要灵活多样,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三、结合学生实际,加强学生的地理基础,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这批学生在初中没有系统的学习地理,地理基础较差,甚至一些地理常识也不具备,更不用说养成地理思维和方法,在观念上他们把地理当作副科、次

科,对地理学习不重视。对高一的学生来说,由于地理是综合文科目,在会考之后,多数选学理科的学生极不重视地理学习。选学文科的学生由于在初中阶段成绩也很差,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缺乏自信。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不认真,练习作业应付了事。针对这些情况,我在课堂上时通过激趣是学生保持注意,重点要求学生掌握地理基础知识。

四、抓紧、抓好课堂教学环节,搞好常规教学,开展多样化的学习形式由于高中地理强调对地理事物原理的分析,重在说“理”,与初中比较,难度加大。因此,我在备课前,认真研究教学标准,综合各种版本教材,结合学生实际,适当增加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深度。平时多收集一些相关的时事材料,结合安顺市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建议成就,注重生活与所学知识内容的联系,以生活中的材料作为知识兴趣的切入点,把握好每节课的重点、难点,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写出较好完整而详细的教案。

在备好课的基础上,讲好每一节课,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提高地理教学成绩的关键。在课堂上准确无误的向学生传授教材知识,经常启发学生思维,注重教学语言的生动性、趣味性,分析问题深入浅出,列举学生喜闻乐见的事例剖析难点,创设宽松的课堂气氛,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性。一方面,充分借助多媒体展示地理事物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增强了感性认识,加深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培养了学生的读图能力,课堂效率有较大提高。另一方面,结合有关章节内容,对全体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如环境污染、自然资源利用与生态破坏等等。

我在教学中尝试开展多样化的学习形式,培养学生地理学习能力。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获得收集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利用地图,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辩证的思维方式及其表述能力等。通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具有活跃的思维,从而达到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

高一下学期地理教学工作总结2

一、教学方面

重新来到高一年段教学,让我有了想要突破以往模式的欲望。第一年是懵懵懂懂的,不知所措的,那么经历了两年教学和一次会考后,我会有什么不同了?我自信了,想改变,想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想知道不同教学的操作方式和效果会有什么不同。为了改善教法,我积极向有经验的前辈学习,借鉴他们的教学成果和多年的经验,从课堂的把握,语速、时间的安排,作业布置,批改到平时的抽查,努力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力争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时刻反省自己的不足,并提出改善方法,如:上课时,语言不够精炼,话过多,容易导致听力疲劳,也容易听力混淆,所以我应注意语言尽量简练不过多重复,不过多解释。学生不会太笨,只要有看书没什么大问题。重点集中在课堂的前半段时间,而把次要的知识点放后面,还可以穿插些幽默的片段和基础练习。这些其实以前就有经常提,但总以为课程内容较多,没多少时间剩余。而事实上,讲多讲少其实没多大差别,学生在一定时间内能吸收的就那么多,讲多了也没用,还不如把重点讲清了,其他的略讲,或练习时再讲。语速放快,简练,清楚了就可以了,也不用担心剩太多时间,可多些课堂练习,让学生学得轻松,他们才愿意学,这才是最重要的。作业布置方面,题量不要太多,应适量删减,留时间给预习作业。抽查方面,可利用每节课前十分钟小测。利用本身的自习,在走动时,主动给学生解答疑问,提点方法等。如果要使教学更加行之有效,除了教学有度外,教师课外也需要做许多工作,如整合习题,提纲,,材料,课件等等,回归到最原始的一句话就是:勤能补拙。

二、自身学习方面

工作之余,我也没放松个人的学习。积极参与听课、评课和教学研讨学习,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不断的阅读教育教学著作。不断扩宽知识面,为教学内容注入新鲜血液。通过网络学习,培训交流等不断学习教育教学理念,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来组织教学。

回首这即将过去的一学期,收获颇多,让我倍感欣慰;但看到结果,差距仍然存在,又颇感路途漫漫,其修远兮。还有许多地方需要改进,需要努力,希望下学期会有更大的进步。

高一下学期地理教学工作总结3

一、前一阶段教学工作的回顾

1.积极参加省、市组织的暑假新课程培训活动,加强理论学习,努力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新课程改革对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必须加强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和质量观等。

2.转变课堂教学模式、改变教学方法与手段。新课程注重“师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等教学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改变过去教师“一言堂”的局面,变学生被动的接受学习为主动的合作、探究式学习,努力做到转变教师角色与地位,由过去课堂上的权威向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朋友、指导者转变。

针对那些基本地理规律和原理的内容,这些内容往往难度较大,逻辑性较强。如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二章第一节中“大气的运动”等,对于这些内容,在课堂上首先采取以教师讲述为主,让学生理解这些基本原理和规律,然后再让学生结合教材和练习进行自我领悟,最后再由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围绕问题进行讨论和探索,从而使学生达到体验学习过程,掌握基本知识的目的。

围绕那些教学内容难度不大,学生易于理解的章节而进行。如“地球在宇宙中”、“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水资源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等。其基本组织形式是首先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阅读、讨论等形式自我学习(有时也在课前先布置学生提前预习或搜集相关资料),然后由学生根据自学或课前预习提出相关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有些是教材上的,也有可能是教材外但与本节内容相关的),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等对问题进行探究,最后教师进行简单的归纳与小结。这种课型强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新教材与以往教材最大的一个不同点就是增加了大量学生活动的内容,这些内容有的是很难在短时间内或在教室内完成的,那么有意识地组织一些活动课就可以解决这类问题。这种课型主要就是让学生动手、动眼、动耳等,如教材 “模拟海陆热力性质”、“模拟水循环”等内容就可以把它单独设计成一节实验课。但实际课时较为紧张,所以很多活动只能压缩在课堂较短的时间内完成。

3.结合学科特点,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新课程改革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体到地理学科而言,主要表现在自学能力、地理图表的分析、处理能力、空间思维能力等。因此,在教学时时时注意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重视上述能力的培养。

二、存在的问题

1.新课程地理教材正文简短,有的只有几句,许多知识点到为止,留给教师发挥的余地过大(变相地加重了教师负担);同时,新课程标准要求不具体,讲多深、讲多少,很难把握。

2.新课程地理教材提倡探究式学习,以学生为主体,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学生很活跃,但由于活动过多,一节课很难讲完,出现了地理教学任务重、课时不足的现象。

3.学生普遍感到地理难学,而且地理知识缺乏系统性,比较零散。许多老师说:地理新课程教起来困难,学生学起来更困难。

4.学生参与课堂活动面小,学生在应试的路上跑惯了,只知道解题、解题。面对在观察→发现→猜想→论证的新思路上学习,感到陌生不适应。因此,要在课堂上开展“活动”、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还十分困难。

三、今后教学的几点想法

在课堂上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展示自己对问题的解释,运用证据和共同探究的策略,通过学生小组合作、不同组之间进行答辩等形式,让学生自己寻求合理的答案(非惟一性),教师在其中主要起点拨引导的作用。对于实验等花费时间长这一点,可以尝试在课前就对学生说明该实验的目的、操作过程,提前准备。

针对知识缺乏系统性、零散的情况,教师每上完一节课要进行课堂小结,每学完一个单元也要进行小结,及时对所学知识点进行梳理归纳。

针对难学这一点,在平时的地理教学中,我们要尽可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心理上预先让学生喜欢它,尽量发现学生某方面的优势(如地理成绩可能不好的学生,但地图绘得较好),并不断强化其学习地理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把课程标准分解,刚开始要求放低一点,让学生尝试到成功,兴趣就会越来越浓;高一的学生年龄较小,多数学生才十五、六岁,所以要注重语言的表达方式不能成人化,以引起学生共鸣。通过上述做法,学生的兴趣得到培养,教师教起来容易,学生学起来也就不难了。

作为教师,在新课改试验的第一年,我们要不断的摸索,要勇于创新,不断完善自己。作为学生也应该明确自己的位置,懂得做事情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个态度,俗话说“态度决定一切”,摆正了自己的学习态度以后,就会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已经做了什么,将要做什么,这对于我们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高一下学期地理教学工作总结4

高一下学期地理教学工作总结

时光飞逝,紧张而又繁忙的一学期即将结束,回首这一学期的工作,忙中有乐,忙中有得。本学期我主要承担高一年级16、17、18班的地理教学工作。下面,我就从以下三个方面总结这一学期我的工作情况:

一、认认真真付出,踏踏实实工作

对于我们一线教师来说,教学工作是本学期工作中的重点,因此我本学期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教学工作这一中心工作服务的。

首先,作到认真备好每一节课,认真钻研新教材的体系、知识结构,针对学生的特点,备课时便想好每一个环节用什么方法去创设情境,如何利用多媒体课件去激发学生兴趣。因此我本学期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制作课件,我力求每一节课的课件都能用flash制作成动态,这样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虽然在进行课件的思路创作和具体制作时,花费了我大量的课后时间,有时很累,但是当我在课堂上看到因为我的课件而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情绪空前高涨时,我觉得我的付出得到了回报,再苦再累都值得。

其次,本学期在自己备好课,上好课的同时,为了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我经常听课,组内活动经过同课异构对我来说都是受益匪浅,从中学到了许多东西。

再次,为了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和业务技能,本学期坚持认真学习,把学习当作自己的一种责任,在学习过程中我一直坚持这样的学习策略:基本理论笃学;本职业务深学;修身知识勤学;急需知识先学。我常读的刊物是《中学地理教学参考》、《地理教育》及一些相关的教辅材料及自己构买的有关新课程的书。我在今后也要坚持让读书成为自己的一种习惯。

二、坚持教学策略,向45分钟要质量。

三、抓住学科特色,化难为易

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最突出的特征是大量运用各种地图、图表、照片、图片来表达空间的概念和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联系及其发展变化过程。总复习过程中特别强调熟练解读各种比例尺的地图及地形剖面图,并能在图上填绘重要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分布区;熟练使用和说明各种等值线图、示意图、景观图像,各种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的统计资料及图表等,并能根据要求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运用图导法建立各章节之间的知识结构,运用图解法将提供新材料、新情境的文字式选择题进行换向突破,化难为易;运用图图互变、文图互变、图表互变法转换思考问题的角度,推导地理规律和原理;通过各种读图、填图、绘图、分析示意图题型训练提高应变能力和地理综合思维能力。

总之,在下学期的教学中,我还要坚持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反思,不断调整,不断提高的原则,以崭新的姿态去迎接新学年的到来。

高一下学期地理教学工作总结5

期末八区联考改卷过程中,所有评卷老师有一个共同的感觉:那就是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尤其是地理术语的准确运用能力方面相当欠缺。这不是某个学生、也不是某所学校存在的问题,是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存在,与学生的基础及不良学习习惯有很大的关系,作为教师的我们更是任重道远,需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运用正确的方法去引导他们,尤其需要使用相当规范的地理教学语言为学生树立榜样,才能不断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如何规范地理教学语言,已成为我们所有地理教师必须练就的教学基本功之一。下面结合自身在规范化地理教学语言方面的点滴做法作一总结。

地理教学语言的规范化,是地理教学科学性的体现,具体体现在语言准确性、科学性、针对性和口语化的要求上。

1.地理教学语言的准确性

地理教学语言的准确性要求,首先体现在音准上。对地理教师的音准要求,除了与其他学科一样,要求用普通话教学,力争做到读音准确、标准外,还应十分注意地名读音的准确。许多字的地名读音不同于常用读音,我们应该勤查字典,千万不能想当然,以至于丧失自己的威信。

地理教学语言的准确性要求,还体现在一词一字用法的贴切上。例如:讲天气现象中的锋时,暖锋是暖气团“爬升”到冷气团之上,显示出暖气团是主动的一方;冷锋是暖气团被“抬升”到冷气团之上,显示暖气团是被动的一方。这种用词的讲究,正是地理学科科学性的体现,尤其地理概念、地理原理需要地理教师用精确的语言进行表述,让学生获得准确的信息。

2.地理教学语言的科学性要求

地理教学语言要有严密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地理性上。

教师讲课中要尽量使用本学科的术语。例如:地理课教学,总离不开讲方位,在表述方位时,教师必须用标准的方位术语“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而不能用不规范的生活用语“上边、下边、往左、往右”代替。

地理教学语言的科学性,还体现在要求教师能运用地理知识结构教学,即有系统、条理分明的层次,教学语言要有序化。如讲一个区域的地理位置,应先分析纬度位置,再分析海陆位置;分析一个区域经济特征,先讲经济水平,再讲部门结构,最后才讲布局。从而教给学生分析地理问题的思路和趋势。

3.地理教学语言的针对性要求

地理教学语言所要求的科学性是针对中学地理水平而言的,不能都像大学地理那么严谨,科学性的程度要顾及学生的年龄特征,也就是因教学对象的程度不同,初中、高中所用语言不能互相替代,要有针对性。新教师常犯的错误是“拔高”,用大学语言代替高中语言,用高中语言代替初中语言,自以为科学性强,但实际上脱离学生年龄特征和中学的教学要求。例如:高初中教学大纲上均有褶皱的概念,针对高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应给学生比较明确的定义,“岩层受力而发生弯曲,叫做褶曲,如果发生一系列褶曲就叫褶皱”。而针对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则只能告诉学生褶皱的中心思想:“岩石受挤压发生弯曲变形叫褶皱”。虽然初中的说法不如高中严密,但鉴于学生年龄特征,只能这么说,否则揠苗助长,学生反而不能接受。

4.地理教学语言的口语化要求

地理教学语言是相对于地理书面语言而言的。地理书面语言是视角语言,以教材作为依托,学生可以反复感知,所以,可以使用较长的、较复杂的句型;句子之间的关系也可以错综复杂。而地理教学语言则是依靠听觉来感知的,难以重复感知,所以,地理教学语言必须设计得短,必须设计成短小句子,句子之间关系简单明了,将书面语言表达的大问题化解成口头语言表达的一个个小问题,逐一解决,尽量不留后患。例如:五带的形成,教材使用综合概括的写法,“在地球自转过程中,由于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斜交成6634夹角,因此,一年之内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地带移动。”转换成口语教学,就至少应当化解成“地球公转—轨道面—地轴倾斜—北极星指向不变—两分两至太阳直射点所在—两分两至之间太阳直射点移动”等一系列小问题逐个讲清。但是口语化不等于俗语化,如将热带雨林说成“热雨”,热带沙漠说成“热沙”等都不是正确的口语化,那将既违背了科学性又会遗患无穷。

地理教学语言的追求和提炼是永无止境的,只有钻研地理教学语言的特征,精于思考,勤于推敲,才能不断升华,以至达到炉火纯青、自成一格的境地。

很希望通过我们所有地理教师坚持不懈地努力,学生能在潜移默化中不断进步!

高一下学期地理教学工作总结6

一、教育教学任务完成情况

本学期我担任高一(1)、(2)、(3)、(4)和(10)班地理课的教学工作任务。在我和全体学生的合作和努力下,比较圆满的完成了学段教育教学任务。

二、主要经验

首先,在高一,在本学期初,我主要抓高一地理的基础知识部分,规范学生上课纪律及完成作业,纠正学生学习地理沿用初中的方法。我做了补救措施:要求学生按时完成学案和资料,改好、讲评学生的作业。在本学期高一地理教学任务的完成过程中,我发现学生普遍有上课纪律散漫、作业完成质量不高、应付周测、段考不认真等情况,因此,针对这些普遍现象,我制定了下学期的工作方向为纠正地理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地理兴趣,提高课堂效果这三大方面。对做得好的班级、个人及时表扬和鼓励;每次测验、月考之后进行排名,务求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学习成绩。

其次,高中地理教学要以读图、分析为基础。引导学生联系身边的实际进行分析,能够使学生对地理事实获得具体的、明确的认识。通过一学期教学,使学生的各方面素质都有了提高。

最后,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讲好每一节课,提高课堂40分钟的教学效果,是提高地理教学成绩的关键。在课堂上准确无误的向学生传授教材知识,经常启发学生思维,注重教学语言的生动性、趣味性,分析问题深入浅出,列举学生喜闻乐见的事例剖析难点,创设宽松的课堂气氛,师生互动,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性。让学生增强了感性认识,加深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培养了学生的购图能力,课堂效率有较大提高。

三、存在问题及改进方法措施

当然,在教学中,也存在着不足之处,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努力做到:

1、以学生为主体,注意基础知识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重视地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

3、重视地理知识的应用。

4、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

上一篇:学汽修学校下一篇:政府秘书个人述职述廉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