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常考知识点

2024-08-12

高中地理常考知识点(精选9篇)

高中地理常考知识点 篇1

自然地理特征

1.东亚岛国,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大岛及一些小岛组成,形似一张弓,东京是搭箭的交点,似乎要射向太平洋。

2.面积狭小,人口稠密,人口超亿的国家(1.27亿)。

3.海岸曲折,港湾优良——神户、横滨最大海港,东京是第三大港。

4.境内多山,平原狭小——关东平原最大。

5.火山之国,地震之邦——富士山最高,是活火山。

6.季风显著,海洋性强:与亚洲大陆同纬度地区比较冬季较为温暖、夏季较为凉爽。年降水量偏多且较均匀,气温的年较差较小。多梅雨、台风雨、秋雨;西北沿海冬季多雪。

(1)海洋性强的原因:岛国,深受海洋的影响,沿岸有强大的日本暖流流经,冬季较为温暖、夏季较为凉爽。

(2)主要气候类型:本州岛中部以南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和以北为温带季风气候。

(3)日本群岛东西两岸的降水季节分配有何不同?原因?

①冬季:西北季风经日本海携大量水汽,受日本西岸地形抬升产生大量地形雨,降水较多,东岸则是背风坡。

②夏季:东南季风从海洋上来,受地形抬升降水多,而西部是背风坡。

(4)日本国土面积狭小,但自然灾害损失却位于世界前列的原因:

①日本为岛国,位于亚洲大陆的东侧,经常受到台风、风暴潮、海啸等海洋灾害的影响;

②地处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交界处,是火山、地震的多发区:

③气候为季风气候,在不稳定的季风环流控制下,多水旱等气象灾害;

④地形以山地为主,多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⑤日本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单位面积资产密度大。

7.矿产贫乏,是世界上最大的原料进口国:石油(西亚、东南亚)、煤(中国、澳大利亚)铁矿石(巴西、印度、澳大利亚)、棉花(中国、美国)。但硫磺矿较多,这是火山活动的结果。

福山:日本临海型钢铁工业(类似还有法国的福斯、敦刻尔克,意大利的塔兰托,中国的宝山)。

8.森林、水力丰富:国土面积小,山地为主(日本注重封山育林,森林覆盖率达68%,远大于其国土面积在世界上的比重),降水较多→河流短急,水能资源丰富。

木材资源较丰富的原因:多山地;多火山,土地肥沃;亚热带和温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好,有利于树木的生长;合理的森林采养制度。

高中地理常考知识点 篇2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有两部分:一是太阳以平行光线直接投射到地面上的, 称为太阳直接辐射;二是经过散射后自天空投射到地面的, 称为散射辐射, 两者之和又称太阳总辐射。太阳总辐射随纬度的分布一般是纬度愈低, 太阳辐射越大, 反之就愈小, 这是因为影响太阳总辐射强弱最主要的因素是太阳高度角。但根据实际测算,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的最大值并不在赤道, 北半球出现在20°N[1], 这主要是考虑了大气和云的减弱之后得到的实际数值。因为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中, 云层的反射作用最为明显, 赤道附近云层多且厚, 太阳辐射减弱得也较多。又如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最高地区在西藏, 青海、新疆和黄河流域次之, 而长江流域与大部分华南地区反而减少, 这是因为西北、华北地区晴朗干燥天气多, 总辐射也较大。长江中下游云量多, 总辐射较小, 西藏本身海拔高, 大气稀薄, 总辐射量也大, 足见大气透明度对太阳辐射影响之大。

二、青藏高寒区能用“高处不胜寒”来解释吗?

在对流层中, 总的情况是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这首先是因为对流层空气的增温主要依靠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 因此离地面愈近获得地面长波辐射的热能愈多, 气温乃愈高, 离地面愈远, 气温愈低。其次, 愈近地面空气密度愈大, 水汽和固体杂质愈多, 因而吸收地面辐射的效能愈大, 气温亦愈高。愈向上空气密度愈小, 能够吸收地面辐射物质愈少, 气温亦愈低。对于山顶 (下垫面小) , 主要因为海拔高, 距地面 (热源) 较远, 气温较山脚低, 这就是古人所谓的“高处不胜寒”。然而对于宽广的青藏高原面 (下垫面大) 而言, 本身就是热源 (特别是夏季) 。到达高原面上的太阳辐射虽然多, 但投射到地面的太阳辐射并未完全被地面吸收, 其中一部分被地面反射, 尤其高原面上多积雪、冰川反射率很高。另外, 青藏高原海拔高, 空气稀薄干洁, 大气逆辐射弱, 对高原面的保温作用较差, 这才是形成我国青藏高寒区的真正原因。

三、青藏高原为何不能完全挡住夏季风?

夏季青藏高原对南来暖湿气流的北上, 有一定的阻挡作用, 不过暖湿气流一般具有不稳定层结, 比冷空气易于爬越山地。且这里发育着著名的雅鲁藏布江谷地, 南来暖湿气流的风向刚好与这大峡谷的切口垂直, 季风可以通过峡谷而不受山脉的阻挡, 流入高原南部, 直至冈底斯山脉和巴颜喀拉山脉。

四、喜马拉雅山南坡雪线为什么比北坡低?

山区的雪线分布, 主要看气温与降水两方面对其影响的强弱对比。喜马拉雅山南坡既是向阳坡, 又是迎风坡, 但降水条件的影响超过了气温条件的影响。喜马拉雅山南坡面向印度洋, 夏季西南季风带来丰沛的降水, 年降水量在2000~3000毫米, 在同等气温情况下, 南坡空气易达到过饱和, 形成降雪, 雪线高度在4500米左右;北坡位于西南季风的背风坡, 受喜马拉雅山的阻挡, 印度洋的水汽难以到达, 年降水量一般只有600~800毫米, 空气要达到过饱和, 必须升高海拔, 气温继续降低, 才可能形成降雪, 雪线高度大多在6000米左右, 个别地区达6300米。因此, 降水量丰富的喜马拉雅山南坡比干燥少雨的北坡雪线高度要低。

五、阿根廷潘帕斯地区为什么形成草原, 而不是森林?

这是南美洲比较独特的地方, 从分布的位置来看, 它占据着30°S以南大陆东部地区, 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条件, 应该发育着森林, 但实际上除沿河两岸外, 基本为无林草原, 草类中占优势的是硬叶禾本科, 如针茅属、早熟禾属、三芒草属、臭草属等[2]。在人教版的高中地理新教材中, 用“气候温和, 草类茂盛”描述其景观特点。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在南美, 由于陆地面积较小,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不如亚洲东部显著, 因此季风性气候面积较小。同时由于这里的年均温较高, 蒸发较强, 降水量也不如我国的亚热带季风气候, 而要形成森林, 降水至少要在800mm以上, 否则就是森林草原。潘帕斯草原的东部和北部, 在地势较低的河谷, 还是发育着森林, 有角豆树、胶漆木、棕榈等且呈岛状、带状分布;在其西部, 由于距离海洋越来越远, 地势逐渐升高, 仅在山地迎风地带发育着森林;在其南部, 逐渐进入西风带, 受西面安第斯山脉阻挡, 水汽很难进入, 降水更少, 温度也有所降低, 已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森林自然不能生长。还有一个原因, 当地居民19世纪后过度开辟牧场, 大量砍伐乔木, 使得草原上的林木更加稀少。

六、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什么冬春多雨, 夏秋少雨?

美国东南部两面临大西洋和墨西哥湾, 海洋影响更大。北美中部没有高山, 冬季北方冷气流长驱南下, 与来自墨西哥湾的暖湿气流相遇, 容易形成锋面, 形成降水, 另外田纳西河流域在阿巴拉契亚山南部西坡, 容易形成地形雨。夏季首先受副高影响, 降水稍少 (类似于我国江淮的伏旱) , 其次北美大陆面积比亚欧大陆小, 且大部分分布在30°N以北, 其季风现象不明显且处于夏秋季节从海洋上吹来的东南风的背风坡, 属于焚风区, 降水更少, 综上所述, 使得美国田纳西河流域冬春季节降水比夏秋季节的降水多。

七、盛行西风为什么在北半球形成的是暖流, 而在南半球则是寒流?

0分南半球这一纬度带上没有能够将大洋分割的大陆分布, 海水在盛行西风与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 自西向东形成绕地球一周的西风漂流。由于洋流的主体是南极冰架周围的冰冷海水, 所以洋流性质表现为寒性的。北半球这一纬度上的大洋被大陆分割, 不能形成类似的西风漂流。同纬度的北太平洋暖流和北大西洋暖流的主体是北赤道暖流在受到大陆阻挡、地转偏向力和盛行风的作用转向后的延续, 洋流性质表现为暖性的。

八、秘鲁渔场的形成与秘鲁寒流有关系吗?

秘鲁寒流是西风漂流受到南美大陆的阻挡, 部分海水折向西北 (低纬度) 流动而形成的, 它大致沿着南美大陆西海岸自南向北流动, 受地砖偏向力的影响, 到了南纬4°附近折向西行, 补偿南太平洋赤道暖流流走的海水。因此, 秘鲁寒流属于水平方向上的补偿流, 这与秘鲁附近海区的上升流是不能等同的, 而秘鲁渔场的形成主要是受上升流的影响而形成的。秘鲁附近海区地处东南信风带, 强劲的东南信风和地砖偏向力将该地区表层温暖的海水输向偏西方, 于是底层较冷海水便上升补偿流失的海水, 形成一股强大的、源源不断的上升流。上升流把海水深处的磷酸盐、硅酸盐等营养盐类带到海水表层, 供给海洋浮游生物生长需要, 大量繁殖的浮游生物又为鱼类提供了充足的饵料, 因此, 该海域成为世界著名的大渔场。与秘鲁渔场相似的还有非洲西海岸的大西洋渔场、北美洲西海岸的太平洋渔场等。

九、环境承载力与环境人口容量有何区别?

环境承载力与环境人口容量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概念。环境承载力多用于研究某一种资源与供养人口数量的关系, 资源不同, 环境承载力的评估值也不同, 如土地人口承载力, 就是在保持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不受破坏的前提下, 土地为居民提供的食物能健康地供养的最大人口数。如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为16亿左右, 就是主要据土地承载力做出的估计;环境人口容量, 主要研究的是一个地区、一定时期内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 它是随时间变化的。根据木桶效应, 往往取最小环境承载力为环境人口容量。因为考虑的范围、时期、条件和目标不同, 所以环境承载力和环境人口容量也就有了它们的内涵的不完全相同。

十、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都很低吗?

城市化水平并不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唯一指标, 因为城市化水平仅仅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所以它并不能直接反映城市居民的工作状况和生活质量, 也就难以全面地反映该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如在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 十年前当地总体的城市化水平已达到76%;有些国家的城市化水平甚至超过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据2000年世界发展报告,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 阿根廷为89.6%, 巴西为79.9%, 墨西哥为75.4%, 乌拉圭为93.7%。仅从城市人口的统计数字上看, 拉丁美洲的发展水平似乎不在西方发达国家之下。但是, 如果仔细观察拉丁美洲的城市化过程和客观状况, 就会发现拉丁美洲的经济一直依附于西方国家, 拉美的城市化水平远远超过本国的工业化水平和相应的经济发展阶段, 其背后隐藏着种种危机, 且已成为拉美现代化持续推进的阻力和障碍。拉美的过度城市化是由诸多因素造成的。首先, 由于拉美各国的国家重建之路异常曲折艰难, 国家制度建设尚不完善, 导致在面对城市化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时, 政府宏观政策无法应对这一挑战。其次, 传统文化对人们产生了很大影响。印第安时代和殖民时代的历史遗产深深植根于拉美社会, 一些人向往并盲目模仿西方国家的生活方式。再次, 拉美农村土地改革不尽如人意, 农村无法吸纳过多的劳动力。农村人口迁移之后, 由于不能实现相应的职业转换, 造成严重的“城市病”, 这是不利于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的畸形城市化。

摘要:高中地理课上有这样一些知识点, 教材上往往一带而过, 没有作深层阐述, 教师难以讲清、讲透, 常使学生感到纠结与困惑。它们有的是地理成因上的误导, 有的是地理概念上的混淆, 有的则是地理结论上的偏差, 作者根据教学中遇到的实际困难, 对这些疑点进行辨析。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知识疑点,解惑

参考文献

高中地理常考知识点 篇3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 地理知识点 生活化教学

地理知识的应用在我们日常生活随处可见,所以关于高中地理教学就显得非常重要。但在实际教学中,但传统地理教学取得的成果并不理想,因此关于地理教学的新转型——地理生活化教学就显得极为重要。

1.关于现如今地理教学现状

受到现行高考制度想影响,许多高中学生都觉得地理这一门学科只是一门增加学业负担的不重要副科,因为为应对高考,许多学生都对地理这门学科采取相对冷淡的应付态度,要么觉得这门学科可有可无,要么只满足一时好奇而不对地理学科进行深入探究。再加上当下从事地理教学的教师,尤其是二三线城市以及普通高中,大多数都没有地理专家背景。而缺乏专业地理背景的教师在教授地理知识的时候就会局限于课本,大力强调地理事实,就显得课堂内容特别枯燥,就失去了地理情趣。还有些年龄较大、任教时间长的老地理教师,往往在行课时非常严谨的强调地理思维,因此就让课堂显得沉闷枯燥,让学生失去地理学习的兴趣。

2.关于地理教学中地理知识点的生活化教学方式

地理这门学科作为将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综合的交叉学科,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在地理教学中地理知识点的生活化教学方面,可从以下几点入手从而做好地理教学工作。

2.1将地理教材巧妙与环境融合

因为地理具有整体性这一特点,所以在有关地理教学的素材资料方面采用的都是可以全国通用的,在进行地理教学时就要注意将日常生活中关于地理知识的基本常识来带动地理专业知识的讲解,就比如说“星期”和“月相”的联系讲解;昼夜长短变化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的密切影响;再由人们关于衣服颜色上夏季选浅色冬季选深色来辅助理解大气对光照辐射的削弱作用等等。我国地域辽阔,地理区域性划分明显,在进行地理教学时教师就要结合其所处环境展开生活化教学,让学生能够直观感受和认识到地理现象和事实。比如东南沿海地区的季节性台风;新疆吐鲁番的“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北方地区的春节沙尘暴以及学校所处环境的地带划分、地势都可以成为地理生活化教学的有效资源。所以教师在教授学生地理课程时就要在教材基础上适当的进行生活化的增加、删减和改编。

2.2引导学生“生活化”学习地理知识

基于现如今的高考体制,要让学生立马转变对地理学科的学习态度基本上是不可能,因此教师在进行地理教学时就要首先让学生将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意识到地理知识并不是毫无用处的累赘副科,而是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有用知识,以此来激发学生对日常生活中地理知识的观察和了解兴趣。就如教授太阳运动这一地理知识时,就可以带领学生进行户外观察活动,先让学生进行知识推论,再由教师讲解太阳运动的变化规律;条件好的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利用节假日进行野外考察和手动操作,让学生对山谷、山脊、陡崖、鞍部等部位等高線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和认识。用地理生活化教学让学生充分意识到地理知识对日常生活的广泛作用,才能实现新课改的目标,即让地理教学为学生提供求知探索的地理学习态度,从而让地理学习的知识使学生受益终身。

3.关于地理生活化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地理教师在进行地理生活化教学时,要注意掌握好将教学内容生活化的“度”,让教学资源既不脱离生活又要高于生活,切忌将地理教学内容盲目与实际生活扯在一起。要积极倡导教师在进行地理教学时将教材内容与真实生活关联,不要把地理教学当成脱离实际的华美演讲,从而对学生进行正确价值观引导,也能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态度对待地理学习。还有一点也应该注意,在进行生活化教学时不要只是将生活现象和事例进行罗列,而是要注重对教材内容的加工升华,要对选取挖掘的地理生活现象进行有内涵的筛选,地理生活化教材一定是要建立在课本教材基础上的,让学生能基于生活化地理现象又不脱离地理常识的进行课程学习,让学生的价值观和情感态度得到升华。

结束语

在新的地理教学观点中,掌握地理知识是一个终身学习过程,因此在进行高中地理教学时,不仅仅是为学生教授教材知识,更是为学生引导如何正确进行地理知识学习的一大过程,将地理知识进行生活化教学,不仅能更加便于学生理解记忆,也让学生能够明白地理知识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积极自主的展开地理学习。

【参考文献】

[1]王峰.高中地理教学中地理知识点的生活化教学分析[J].环球人文地理,2014,(24):183-183.

[2]林小鸟.基于生活化的高中地理教学的探索与实践[D].浙江师范大学,2008.

[3]余森.浇生活之水绽课堂之花——浅谈高中地理的生活化教学[J].教学月刊(中学版),2012,(6):45-47.

初一地理期末常考知识点 篇4

1、中东位于亚洲西南部、非洲东北部。联系亚欧非三大洲、沟通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枢纽,是东西方交通要道,三洲五海(里海、黑海、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之地,对照中东地形图8.3,了解中东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

2、中东是目前世界上石油储藏量最大、生产量和输出量最多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所产石油绝大部分通过海洋运往西欧、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主要产油国包括沙特、科威特、阿联酋、伊拉克等。

第二节欧洲西部

1、欧洲西部地区人口稠密,国家众多,是发达国家最集中的地区。本区形成一个区域性的国际组织叫做欧盟,目前有27个成员国,统一货币叫欧元。欧盟加强了欧洲国与国之间的政治和经济联系,并在世界经济领域和国际政治舞台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发达的畜牧业:本区地处中纬度大陆西岸(大西洋东岸,北冰洋南岸,地中海北岸),常年受西风影响,形成温和湿润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多汁牧草,草场广布,本区的人们把牧草称为“绿色金子”。荷兰、丹麦是著名的乳畜大国。

第三节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1、本区位于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撒哈拉大沙漠以南。有6亿多人,90%以上是黑种人,所以本区被称为“黑非洲”。

2、赤道和南北回归线都穿过本区,非洲是世界上跨热带面积最大的洲。读图6.12p9,本区气候分布的特点:以热带雨林气候为中心,南北热带草原分布,热带草原气候分布最广。热带雨林气候特点:终年高温多雨;热带草原气候特点:终年高温,明显分为干湿两季。热带草原地区常常受到旱灾影响。

3、读图8.26p67,区域经纬度位置,主要国家、河流、地形分布等。本区地形以高原为主,最大的盆地刚果盆地,有被称为地球伤痕的东非大裂谷,有世界最长的河流尼罗河,有非洲最高山乞力马扎罗山。

4、由于殖民主义长期占领和掠夺,使本区有许多国家成为单一商品经济,即出口矿产、木材、畜产和热带经济作物为主的初级产品,进口机械、汽车等工业制成品。这种过分依赖一种或几种初级产品的模式不利于经济的`长期发展,因此要努力发展民族工业,发展多样化的农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旅游业、水产业等其他产业。

5、非洲是人口增长率最高的大洲。这里农牧业生产落后,农产品产量很低,加之人口增长快,因此粮食供应不足是本区各国普遍遇到的问题。

第四节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位于南半球,南回归线横穿澳大利亚中部,澳大利亚主要位于五带中的热带和南温带。最大的河流是墨累河。

澳大利亚利用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地发展农牧业,形成四个不同的农牧业区,读图8.37p74。澳大利亚又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国家,人口密度小,农场规模很大,农牧业生产机械化程度很高,并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主要农牧产品大部分供出口,除羊毛外,澳大利亚还是世界上重要的牛肉和小麦的出口国。

澳大利亚服务业已大大超过农牧业和工矿业,成为澳大利亚的主导产业。

悉尼是全国最大的工业中心和港口城市,墨尔本是全国第二大城市。

独占大陆的国家,三个美名传天下。特有动物大袋鼠,鸭嘴鸸鹋和考拉。

气候环状多样化,咱是冬来它是夏。地广人稀好牧羊。煤铁资源储量大。

高中化学常考知识点 篇5

高中化学常考知识11、各类有机物的通式、及主要化学性质

烷烃CnH2n+2仅含C—C键与卤素等发生取代反应、热分解、不与高锰酸钾、溴水、强酸强碱反应

烯烃CnH2n含C==C键与卤素等发生加成反应、与高锰酸钾发生氧化反应、聚合反应、加聚反应

炔烃CnH2n-2含C≡C键与卤素等发生加成反应、与高锰酸钾发生氧化反应、聚合反应

苯(芳香烃)CnH2n-6与卤素等发生取代反应、与氢气等发生加成反应

(甲苯、乙苯等苯的同系物可以与高锰酸钾发生氧化反应)

卤代烃:CnH2n+1X

醇:CnH2n+1OH或CnH2n+2O有机化合物的性质,主要抓官能团的特性,比如,醇类中,醇羟基的性质:1.可以与金属钠等反应产生氢气,2.可以发生消去反应,注意,羟基邻位碳原子上必须要有氢原子,3.可以被氧气催化氧化,连有羟基的碳原子上必要有氢原子。4.与羧酸发生酯化反应。5.可以与氢卤素酸发生取代反应。6.醇分子之间可以发生取代反应生成醚。

苯酚:遇到FeCl3溶液显紫色醛:CnH2nO羧酸:CnH2nO2酯:CnH2nO22、取代反应包括:卤代、硝化、卤代烃水解、酯的水解、酯化反应等;

3、最简式相同的有机物,不论以何种比例混合,只要混和物总质量一定,完全燃烧生成的CO2、H2O及耗O2的量是不变的。恒等于单一成分该质量时产生的CO2、H2O和耗O2量。

4、可使溴水褪色的物质如下,但褪色的原因各自不同:

烯、炔等不饱和烃(加成褪色)、苯酚(取代褪色)、醛(发生氧化褪色)、有机溶剂[CCl4、氯仿、溴苯(密度大于水),烃、苯、苯的同系物、酯(密度小于水)]发生了萃取而褪色。较强的无机还原剂(如SO2、KI、FeSO4等)(氧化还原反应)

5.能使高锰酸钾酸性溶液褪色的物质有:

(1)含有碳碳双键、碳碳叁键的烃和烃的衍生物、苯的同系物

(2)含有羟基的化合物如醇和酚类物质

(3)含有醛基的化合物

(4)具有还原性的无机物(如SO2、FeSO4、KI、HCl、H2O2

6.能与Na反应的有机物有:醇、酚、羧酸等——凡含羟基的化合物

7、能与NaOH溶液发生反应的有机物:

(1)酚:(2)羧酸:(3)卤代烃(水溶液:水解;醇溶液:消去)(4)酯:(水解,不加热反应慢,加热反应快)(5)蛋白质(水解)

8.能发生水解反应的物质有:卤代烃、酯(油脂)、二糖、多糖、蛋白质(肽)、盐

9、能发生银镜反应的有:醛、甲酸、甲酸某酯、葡萄糖、麦芽糖(也可同Cu(OH)2反应)。

计算时的关系式一般为:—CHO——2Ag

注意:当银氨溶液足量时,甲醛的氧化特殊:HCHO——4Ag↓+H2CO3

反应式为:HCHO+4[Ag(NH3)2]OH=(NH4)2CO3+4Ag↓+6NH3↑+211.10、常温下为气体的有机物有:

分子中含有碳原子数小于或等于4的烃(新戊烷例外)、一氯甲烷、甲醛。

H2O

11.浓H2SO4、加热条件下发生的反应有:

苯及苯的同系物的硝化、磺化、醇的脱水反应、酯化反应、纤维素的水解

12、需水浴加热的反应有:

(1)、银镜反应(2)、乙酸乙酯的水解(3)苯的硝化(4)糖的水解

凡是在不高于100℃的条件下反应,均可用水浴加热。

13、解推断题的特点是:抓住问题的突破口,即抓住特征条件(即特殊性质或特征反应),如苯酚与浓溴水的反应和显色反应,醛基的氧化反应等。但有机物的特征条件不多,因此还应抓住题给的关系条件和类别条件。关系条件能告诉有机物间的联系,如A氧化为B,B氧化为C,则A、B、C必为醇、醛,羧酸类;又如烯、醇、醛、酸、酯的有机物的衍变关系,能给你一个整体概念。

14、烯烃加成烷取代,衍生物看官能团。

去氢加氧叫氧化,去氧加氢叫还原。

醇类氧化变-醛,醛类氧化变羧酸。

光照卤代在侧链,催化卤代在苯环

高中化学常考知识2

铁:铁粉是黑色的;一整块的固体铁是银白色的。Fe2+——浅绿色Fe3O4——黑色晶体

Fe(OH)2——白色沉淀Fe3+——黄色Fe

(OH)3——红褐色沉淀Fe(SCN)3——血红色溶液

FeO——黑色的粉末Fe

(NH4)2(SO4)2——淡蓝绿色

Fe2O3——红棕色粉末FeS——黑色固体

铜:单质是紫红色Cu2+——蓝色CuO——黑色

Cu2O——红色CuSO4(无水)—白色

CuSO4·5H2O——蓝色Cu2(OH)2CO3—绿色Cu(OH)2——蓝色

[Cu(NH3)4]SO4——深蓝色溶液

BaSO4、BaCO3、Ag2CO3、CaCO3、AgCl、Mg

(OH)2、三溴苯酚均是白色沉淀

Al(OH)3白色絮状沉淀

H4SiO4(原硅酸)白色胶状沉淀

Cl2、氯水——黄绿色F2——淡黄绿色气体

Br2——深红棕色液体I2——紫黑色固体

HF、HCl、HBr、HI均为无色气体,在空气中均形成白雾

CCl4——无色的液体,密度大于水,与水不互溶KMnO4--——紫色

MnO4-——紫色

Na2O2—淡黄色固体

Ag3PO4—黄色沉淀S—黄色固体AgBr—浅黄色沉淀

AgI—黄色沉淀O3—淡蓝色气体

SO2—无色,有剌激性气味、有毒的气体

SO3—无色固体(沸点44.80C)

品红溶液——红色氢氟酸:HF——腐蚀玻璃

N2O4、NO——无色气体

NO2——红棕色气体NH3——无色、有剌激性气味气体

高中化学常考知识3

无机部分:

纯碱、苏打、天然碱、口碱:Na2CO3小苏打:NaHCO3大苏打:Na2S2O3石膏(生石膏):CaSO4.2H2O

熟石膏:2CaSO4·.H2O

莹石:CaF2重晶石:BaSO4(无毒)碳铵:NH4HCO3石灰石、大理石:CaCO3生石灰:CaO食盐:NaCl熟石灰、消石灰:Ca(OH)2芒硝:Na2SO4·7H2O

(缓泻剂)烧碱、火碱、苛性钠:NaOH绿矾:FaSO4·7H2O

小编推荐: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干冰:CO2明矾:KAl(SO4)2·12H2O漂白粉:Ca

(ClO)2、CaCl2(混和物)泻盐:MgSO4·7H2O

胆矾、蓝矾:CuSO4·5H2O

双氧水:H2O2皓矾:ZnSO4·7H2O硅石、石英:SiO2刚玉:Al2O3水玻璃、泡花碱、矿物胶:Na2SiO3铁红、铁矿:Fe2O3磁铁矿:Fe3O4黄铁矿、硫铁矿:FeS2铜绿、孔雀石:Cu2(OH)2CO3菱铁矿:FeCO3赤铜矿:Cu2O波尔多液:Ca

(OH)2和CuSO4石硫合剂:Ca

(OH)2和S玻璃的主要成分:Na2SiO3、CaSiO3、SiO2过磷酸钙(主要成分):Ca

(H2PO4)2和CaSO4重过磷酸钙(主要成分):Ca

(H2PO4)2天然气、沼气、坑气(主要成分):CH4水煤气:CO和H2硫酸亚铁铵(淡蓝绿色):Fe(NH4)2(SO4)2溶于水后呈淡绿色

光化学烟雾:NO2在光照下产生的一种有毒气体王水:浓HNO3与浓HCl按体积比1:3混合而成。

铝热剂:Al+Fe2O3或其它氧化物。

尿素:CO(NH2)2

有机部分:

氯仿:CHCl3电石:CaC2电石气:C2H2(乙炔)

TNT:三硝基甲苯酒精、乙醇:C2H5OH

氟氯烃:是良好的制冷剂,有毒,但破坏O3层。

醋酸:冰醋酸、食醋CH3COOH

裂解气成分(石油裂化):烯烃、烷烃、炔烃、H2S、CO2、CO等。甘油、丙三醇

:C3H8O3

焦炉气成分(煤干馏):H2、CH4、乙烯、CO等。

石炭酸:苯酚蚁醛:甲醛HCHO

福尔马林:35%—40%的甲醛水溶液蚁酸:甲酸

HCOOH

葡萄糖:C6H12O6果糖:C6H12O6蔗糖:C12H22O11麦芽糖:C12H22O11淀粉:(C6H10O5)n

硬脂酸:C17H35COOH

油酸:C17H33COOH

软脂酸:C15H31COOH

草酸:乙二酸HOOC—COOH

使蓝墨水褪色,强酸性,受热分解成CO2和水,使KMnO4酸性溶液褪色。

高中化学常考知识4

一、概念判断:

1、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有电子的转移(得失)

2、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有化合价的升降(判断是否氧化还原反应)

3、氧化剂具有氧化性(得电子的能力),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被还原,生成还原产物。

4、还原剂具有还原性(失电子的能力),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被氧化,生成氧化产物。

5、氧化剂的氧化性强弱与得电子的难易有关,与得电子的多少无关。

6、还原剂的还原性强弱与失电子的难易有关,与失电子的多少无关。

7、元素由化合态变游离态,可能被氧化(由阳离子变单质),也可能被还原(由阴离子变单质)。

8、元素价态有氧化性,但不一定有强氧化性;元素态有还原性,但不一定有强还原性;阳离子不一定只有氧化性(不一定是价态,,如:Fe2+),阴离子不一定只有还原性(不一定是态,如:SO32-)。

9、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10、氧化还原反应与四大反应类型的关系:

置换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复分解反应一定不是氧化还原反应;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中有一部分是氧化还原反应。

例、在H+、Fe2+、Fe3+、S2-、S中,只有氧化性的是________________,只有还原性的是________________,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的是___________。

二、氧化还原反应的表示:(用双、单线桥表示氧化还原反应的电子转移情况)

1、双线桥:“谁”变“谁”(还原剂变成氧化产物,氧化剂变成还原产物)

例:

2、单线桥:“谁”给“谁”(还原剂将电子转移给氧化剂)

例:

三、氧化还原反应的分析

1、氧化还原反应的类型:

(1)置换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2CuO+C=2Cu+CO2SiO2+2C=Si+2CO

2Mg+CO2=2MgO+C2Al+Fe2O3=2Fe+Al2O3

2Na+2H2O=2NaOH+H2↑2Al+6H+=2Al3++3H2↑

2Br-+Cl2=Br2+2Cl–Fe+Cu2+=Fe2++Cu

(2)化合反应(一部分是氧化还原反应)

2CO+O2=2CO23Mg+N2=Mg3N2

2SO2+O2=2SO32FeCl2+Cl2=2FeCl3

(3)分解反应(一部分是氧化还原反应)

4HNO3(浓)=4NO2↑+O2↑+2H2O2HClO=2HCl+O2↑

2KClO3=2KCl+3O2↑

(4)部分氧化还原反应:

MnO2+4HCl(浓)=MnCl2+Cl2↑+2H2O

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3Cu+8HNO3=3Cu(NO3)2+2NO↑+4H2O

Cu+2H2SO4(浓)=CuSO4+SO2↑+2H2O

(5)自身氧化还原反应:(歧化反应)

Cl2+H2O=HCl+HClO3S+6OH-=2S2-+SO32-+3H2O

2Na2O2+2H2O=4NaOH+O2↑;2Na2O2+2CO2=2Na2CO3+O2

2Ca(OH)2+2Cl2=CaCl2+Ca(ClO)2+2H2O

(6)同种元素不同价态之间的氧化还原反应(归中反应)

2H2S+SO2=3S+3H2O

5Cl–+ClO3-+6H+=3Cl2↑+3H2O

(7)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不止一种的氧化还原反应:

2KNO3+S+3C=K2S+N2↑+3CO2↑

2KMnO4=K2MnO4+MnO2+O2↑

2、氧化还原反应分析:

(1)找四物: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

(2)分析四物中亮的关系:特别是歧化反应、归中反应、部分氧化还原反应

(3)电子转移的量与反应物或产物的关系

例:根据反应:8NH3+3Cl2==6NH4Cl+N2,回答下列问题:

(1)氧化剂是_______,还原剂是______,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比是____________;

(2)当有68gNH3参加反应时,被氧化物质的质量是____________g,生成的还原产物的物质的量是____________mol。

高中化学常考知识5

1.有机物的溶解性

(1)难溶于水的有:各类烃、卤代烃、硝基化合物、酯、绝大多数高聚物、高级的(指分子中碳原子数目较多的,下同)醇、醛、羧酸等。

(2)易溶于水的有:低级的[一般指N(C)≤4]醇、(醚)、醛、(-)、羧酸及盐、氨基酸及盐、单糖、二糖。(它们都能与水形成氢键)。

(3)具有特殊溶解性的:

①乙醇是一种很好的溶剂,既能溶解许多无机物,又能溶解许多有机物,所以常用乙醇来溶解植物色素或其中的药用成分,也常用乙醇作为反应的溶剂,使参加反应的有机物和无机物均能溶解,增大接触面积,提高反应速率。例如,在油脂的皂化反应中,加入乙醇既能溶解NaOH,又能溶解油脂,让它们在均相(同一溶剂的溶液)中充分接触,加快反应速率,提高反应限度。

②苯酚:室温下,在水中的溶解度是9.3g(属可溶),易溶于乙醇等有机溶剂,当温度高于65℃时,能与水混溶,冷却后分层,上层为苯酚的水溶液,下层为水的苯酚溶液,振荡后形成乳浊液。苯酚易溶于碱溶液和纯碱溶液,这是因为生成了易溶性的钠盐。

2.有机物的密度

(1)小于水的密度,且与水(溶液)分层的有:各类烃、一氯代烃、酯(包括油脂)

(2)大于水的密度,且与水(溶液)分层的有:多氯代烃、溴代烃(溴苯等)、碘代烃、硝基苯

3.有机物的状态[常温常压(1个大气压、20℃左右)]

(1)气态:

①烃类:一般N(C)≤4的各类烃

②衍生物类:

一氯甲烷(CHCl,沸点为-24.2℃)

高中必修一化学常考知识小结 篇6

1、胶体的定义: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在10-9~10-7m之间的分散系。

2、胶体的分类:

①. 根据分散质微粒组成的状况分类:

如: 胶体胶粒是由许多 等小分子聚集一起形成的微粒,其直径在1nm~100nm之间,这样的胶体叫粒子胶体。 又如:淀粉属高分子化合物,其单个分子的直径在1nm~100nm范围之内,这样的胶体叫分子胶体。

②. 根据分散剂的状态划分:

如:烟、云、雾等的分散剂为气体,这样的胶体叫做气溶胶;AgI溶胶、溶胶、溶胶,其分散剂为水,分散剂为液体的胶体叫做液溶胶;有色玻璃、烟水晶均以固体为分散剂,这样的胶体叫做固溶胶。

3、胶体的制备

A. 物理方法

① 机械法:利用机械磨碎法将固体颗粒直接磨成胶粒的大小

② 溶解法:利用高分子化合物分散在合适的溶剂中形成胶体,如蛋白质溶于水,淀粉溶于水、聚乙烯熔于某有机溶剂等。

B. 化学方法

① 水解促进法:FeCl3+3H2O(沸)= (胶体)+3HCl

② 复分解反应法:KI+AgNO3=AgI(胶体)+KNO3 Na2SiO3+2HCl=H2S增大胶粒之间的碰撞机会。如蛋思考:若上述两种反应物的量均为大量,则可观察到什么现象?如何表达对应的两个反应方程式?提示:KI+AgNO3=AgI↓+KNO3(黄色↓)Na2SiO3+2HCl=H2SiO3↓+2NaCl(白色↓)

4、胶体的性质:

① 丁达尔效应——丁达尔效应是粒子对光散射作用的结果,是一种物理现象。丁达尔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因为胶体微粒直径大小恰当,当光照射胶粒上时,胶粒将光从各个方面全部反射,胶粒即成一小光源(这一现象叫光的散射),故可明显地看到由无数小光源形成的光亮“通路”。当光照在比较大或小的颗粒或微粒上则无此现象,只发生反射或将光全部吸收的现象,而以溶液和浊液无丁达尔现象,所以丁达尔效应常用于鉴别胶体和其他分散系。

② 布朗运动——在胶体中,由于胶粒在各个方向所受的力不能相互平衡而产生的无规则的运动,称为布朗运动。是胶体稳定的原因之一。

③ 电泳——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胶体的微粒在分散剂里向阴极(或阳极)作定向移动的现象。胶体具有稳定性的重要原因是同一种胶粒带有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另外,胶粒在分散力作用下作不停的无规则运动,使其受重力的影响有较大减弱,两者都使其不易聚集,从而使胶体较稳定。

说明:A、电泳现象表明胶粒带电荷,但胶体都是电中性的。胶粒带电的原因:胶体中单个胶粒的体积小,因而胶体中胶粒的表面积大,因而具备吸附能力。有的胶体中的胶粒吸附溶液中的阳离子而带正电;有的则吸附阴离子而带负电胶体的提纯,可采用渗析法来提纯胶体。使分子或离子通过半透膜从胶体里分离出去的操作方法叫渗析法。其原理是胶体粒子不能透过半透膜,而分子和离子可以透过半透膜。但胶体粒子可以透过滤纸,故不能用滤纸提纯胶体。

B、在此要熟悉常见胶体的胶粒所带电性,便于判断和分析一些实际问题。

带正电的胶粒胶体:金属氢氧化物如 、胶体、金属氧化物。

带负电的胶粒胶体:非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As2S3胶体、硅酸胶体、土壤胶体

特殊:AgI胶粒随着AgNO3和KI相对量不同,而可带正电或负电。若KI过量,则AgI胶粒吸附较多I-而带负电;若AgNO3过量,则因吸附较多Ag+而带正电。当然,胶体中胶粒带电的电荷种类可能与其他因素有关。

C、同种胶体的胶粒带相同的电荷。

D、固溶胶不发生电泳现象。凡是胶粒带电荷的液溶胶,通常都可发生电泳现象。气溶胶在高压电的条件也能发生电泳现象。

胶体根据分散质微粒组成可分为粒子胶体(如 胶体,AgI胶体等)和分子胶体[如淀粉溶液,蛋白质溶液(习惯仍称其溶液,其实分散质微粒直径已达胶体范围),只有粒子胶体的胶粒带电荷,故可产生电泳现象。整个胶体仍呈电中性,所以在外电场作用下作定向移动的是胶粒而非胶体。

④聚沉——胶体分散系中,分散系微粒相互聚集而下沉的现象称为胶体的聚沉。能促使溶胶聚沉的外因有加电解质(酸、碱及盐)、加热、溶胶浓度增大、加胶粒带相反电荷的胶体等。有时胶体在凝聚时,会连同分散剂一道凝结成冻状物质,这种冻状物质叫凝胶。

胶体稳定存在的原因:(1)胶粒小,可被溶剂分子冲击不停地运动,不易下沉或上浮(2)胶粒带同性电荷,同性排斥,不易聚大,因而不下沉或上浮

胶体凝聚的方法:

(1)加入电解质:电解质电离出的阴、阳离子与胶粒所带的电荷发生电性中和,使胶粒间的排斥力下降,胶粒相互结合,导致颗粒直径>10-7m,从而沉降。

能力:离子电荷数,离子半径

阳离子使带负电荷胶粒的胶体凝聚的能力顺序为:Al3+>Fe3+>H+>Mg2+>Na+

阴离子使带正电荷胶粒的胶体凝聚的能力顺序为:SO42->NO3->Cl-

(2)加入带异性电荷胶粒的胶体:(3)加热、光照或射线等:加热可加快胶粒运动速率,增大胶粒之间的碰撞机会。如蛋白质溶液加热,较长时间光照都可使其凝聚甚至变性。

5、胶体的应用

胶体的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科研等方面有着重要用途,如常见的有:

① 盐卤点豆腐:将盐卤( )或石膏( )溶液加入豆浆中,使豆腐中的蛋白质和水等物质一起凝聚形成凝胶。

② 肥皂的制取分离 ③ 明矾、溶液净水④ FeCl3溶液用于伤口止血 ⑤ 江河入海口形成的沙洲⑥ 水泥硬化 ⑦冶金厂大量烟尘用高压电除去⑧ 土壤胶体中离子的吸附和交换过程,保肥作用

⑨ 硅胶的制备: 含水4%的 叫硅胶

高中地理常考知识点 篇7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 (W.James) 在1890年与几个学生通过记忆实验探讨记忆训练的迁移问题时发现记忆能力不受训练的影响, 记忆的改善不在于记忆能力的改善, 而在于记忆方法的改善。继詹姆士之后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苏泊尔 (D·P·Au Subel) 发现学生在面对新的学习任务时, 知识能否发生迁移要看学生头脑中的原有认知结构里是否有与新学习的知识相关的概念和原理。若有, 则新知识容易被同化, 若没有, 学习后的新知识就会游离于认知结构之外, 并在一定时间后自动遗忘, 不易于记忆。同时, 他还认为原有相关的概念与原理的概括程度越高, 包括范围越大, 迁移的能力就越强。[1]詹姆士和奥苏泊尔的知识迁移理论都可被认为:具有记忆中的基本原理和概念是迁移的必要条件, 而知识的迁移又为记忆起到了促进作用。作为高中地理知识的教授者和研究者, 应准确引导学生利用知识迁移来促进地理学习的记忆。

1 人体的记忆系统和知识迁移的过程

Bjork和Bjork (1992) 的记忆失用理论 (new theory of disuse) , 从理论认为, 与人造记忆系统 (例如录音带或者计算机) 不同, 人类记忆系统里面的信息并不是简单对信息进行复制, 而是会根据长时记忆中的已有信息对新信息进行解释、建构;提取信息也不仅仅是读取的过程, 信息被成功提取后它的存储状况会发生变化, 变得更容易提取、记忆, 提取是“记忆的修改器” (memory modifier) 。人体记忆知识系统的迁移既可以同化新的知识, 也可以促进原有知识被更深入的记忆。Pyc和Rawson (2010) 提出了中介效应理论, 中介是指把线索和记忆目标联结在一起的词、短语或者概念等。从线索经过中介提取记忆目标包括两个加工过程:中介提取 (Mediator retrieval) 和中介解码 (Mediator decoding) 。中介提取是指当呈现线索时, 将中介物回忆出来;而中介解码则是指成功提取出中介后, 把与中介物联系起来的记忆目标提取出来。[2]知识迁移的过程则是利用中介进行中介提取, 进而实现中介解码, 完成对新知识的学习。

2 地理知识迁移对地理知识记忆的重要性

这是由地理学自身研究内容决定的。地理学并不仅限于研究地球表面的各个要素, 更重要的是把它作为一个整体, 综合地研究它组成要素及空间组合。它重点在于研究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关系以及地表综合体的特征和时空变化规律。同时进行更高层次的综合研究——人地相关性研究。高中地理课程内容包括三部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及区域地理, 这三个部分的安排不仅紧扣地理学研究内容来编写, 同时遵循迁移规律。高中地理课程内容的各个知识点, 各个章节的信息都有很可能具有某些联结, 通过这些联结而形成知识的迁移。例如高中地理教科书 (人民教育出版社) 必修一第一章中地球自转与计算地方时、区时及判定晨昏线之间的联结;地球公转与季节、昼夜长短及太阳高度角之间的联结;第一章中地球偏转力与第二章大气循环以及第三章中水循环之间的联结;必修一和必修二中人地关系的联结;必修三和必修一、二中区域人地关系的联结等等。近些年, 山东省高考中的地理题没有一题是让学生背诵书上的知识和概念, 而是通过一道小题, 老考查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例如: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山东文综卷) 第Ⅰ卷第五题图2为某区域的海上航线示意图。在一艘驶往大西洋的轮船上, 船员在图 (1) 处看到了海上日出景观, 此时为世界时 (中时区区时) 4时。

下列四幅图中, 与 (1) 处当日日出时刻相符的是

(注:阴影部分表示夜半球, ●表示 (1) 处位置)

本题就是考察了地球自转与晨昏线以及区时之间的联结。如果看不到这其中的知识联结, 运用不到知识迁移, 在薄弱的记忆系统里根本找不出此题的答案。

3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知识迁移来提高记忆

现代地理教学方法要求由传统的“师传生受”向“师导生学”转变[3], 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提高知识理解力和学习技能成为现代教师的重要任务。知识的迁移在学生的整个地理学习过程中贯通始终的, 如何使地理知识的迁移发生且运用好迁移来加强记忆和提高学习能力, 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其创造条件。

1) 掌握地理教材所要求的知识系统, 找出各地理知识之间的联结。按课程标准、教材的体系进行教学时既保证地理知识的系统性和教学的循序渐进同时有助于找出知识的联结。

2) 有重点、有层次、有顺序地讲解、授课。知识之间的联结在高中地理教材中完全得以体现, 特别是在必修一中。跳过任何一节、任何一章来授课, 都会无法进行下去。最基础的地理原理、地理规律渗透各章、各节。如果不能让学生全面掌握, 那么学生在继续的学习中必定无法适从。例如在学习季风环流时, 如果先前对地转偏向力这一知识点, 老师深入、全面的讲授, 使学生完全掌握, 那么在讲解季风环流时, 则完全可以蜻蜓点水, 让学生运用地转偏向力, 来自己学习这一知识点。

3) 教授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 引导学生运用知识的迁移学习、记忆地理知识。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 教授及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迁移的方法, 使学生自己学会学习, 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迁移能力, 从而加强了地理知识的记忆。

4) 培养地理思维的灵活性。高考地理题并不会照搬课本, 它更多地是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这就要求学生有灵活的思维, 能将所学到的地理知识通过迁移来解决卷面上的地理知识。

“过程与方法”是三维目标中的关键目标, 知识的迁移既是记忆地理知识的过程, 又是方法, 是促进记忆的必经过程和重要方法。

参考文献

[1]焦秋生.实用中学地理教学设计[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9.

[2]罗良, 张伟.记忆心理学的研究进展和教育启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2012, 1.

高中地理课外知识的学习 篇8

关键词:高中地理 课外知识 获取途径

现行高中新课程地理教材正文简短,有的只有几句,许多知识点到为止,并且教科书中的地理知识信息有些是动态的,需要不断更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把各种地理事项割裂开来,孤立理解,没有搞清这些“零散”地理事项之间的内在联系,没有在头脑里建立起地理知识的框架结构,没有理解地理知识系统中的逻辑关系。而高考试题涉及的地理知识方方面面,知识面远远超出课本内容,学生有时在做题过程中对出现的新知识点感到茫然,手足无措,不知从何下手。现在的高中地理成为了大多数高中生头痛的学科,甚至成为很多学生放弃的学科,他们没信心学好。为了向学生展示地理知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帮助学生找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完成知识间的迁移组合,发展学生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扩大知识面,提高地理素质,适当补充一些地理课外知识是非常必要的。笔者经过对多年教学经验的思考,整理总结出地理课外知识学习的主要途径。

一、地理课堂上教师适当补充课外知识

高中生的学习任务重,学习时间紧,课下时间非常有限,他们获取地理课外知识的主要途径还是依赖教师课上的讲授。同时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对课外知识的选择和运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注意力专注,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地理教师把地理课外知识有侧重的、分阶段地穿插在地理课堂中,注意知识的科学性,处理好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课外知识的关系,避免出现学生在课堂上热热闹闹,课下什么也没记住的现象。教师选用的课外知识要与教科书自然地融为一体,要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比如,学习地球运动部分时,课本中没有关于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方法和公式、没有最短航线的阐述,故需要教师及时补充,适当地穿插到课堂教学中。地理题中给出一个区域让学生描述其自然地理环境概况的试题较常见。在学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这一节时,教师补充自然地理环境包括的主要要素:地形、气候、生物、土壤、水文、自然资源、自然灾害、自然环境等,再通过讲解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的形成过程,把这些要素的基本含义以及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关系明了地呈现给学生。人文地理部分需要教师补充的内容也很多,比如课本中关于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的阐述很少,学生只是学习课本的话,对该知识点的理解很难全面,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就会存在疑惑。教师可以把这部分知识以我国的珠江三角洲产业的转移及产业升级为例进行系统讲解,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此外教师也可以在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及时活跃课堂气氛,讲一些有趣的地理常识或者地理奇闻趣事。课堂上教师不断地补充课外知识,学生通过长时间的积累,就能在潜移默化中扩大知识量,提高学习兴趣,提高地理素质及地理成绩。

二、阅读地理方面的课外书籍

现在的地理试题中往往会出现很多学生没学过的地理事物,如果教师没有补充,靠学生现有的知识是很难做出正确答案的。比如,有两道选择题,一是问巴基斯坦的调水工程的主要目的;二是问该调水工程早期出现的主要问题。这样的选择题,只是直接问地理事物的目的和出现的问题,而没有该事物的相关介绍,学生都是毫无依据地乱选,在教师给出正确答案之后,学生还是不知道为什么。有一道文综试卷上的综合题,问我国北方竹子种在山脉的南坡,而南方竹子种在山脉北坡的原因,几乎没有学生能全答对的。在学生不了解竹子的生长习性,不知道竹子不能暴晒等相关知识的情况下,做不对是情理之中的事。如果学生阅读过以上问题的有关文章,问题就变得简单多了。作为一名一线的地理教师,我感觉应该指导学生阅读一些地理课外知识,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以弥补课内知识的不足。学生要进行地理课外阅读,需要具备的一些条件及存在的问题总结如下。

第一,有阅读的意愿和需求,这是地理课外阅读必备的首要条件。在教学期间,我不断地和学生交流,了解到许多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总是力不从心,很多题的知识点都不知道,感觉到了自己地理知识的贫乏,想读一些课外书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希望教师介绍有关书籍等,可见高中生有阅读的意愿和需求。

第二,有阅读时间。我们知道高中生课外的时间是比较少的。学生自己虽然明白考试与阅读之间并不矛盾,但很多学生很难正确处理自己时间的分配。在家里,家长往往不支持孩子阅读课外书籍,觉得是浪费时间。

第三,有必要的课外地理读物。从阅读方式看,最受学生欢迎的是电影电视形式,其次是书本。但是学生没有时间去看电影、电视;从书本来看,地理阅读内容的界定,比较困难,纯粹的地理课外阅读书籍很少,大量的阅读书籍中都或多或少涉及一些地理知识,如果把这部分也算作地理阅读,地理阅读方面的书籍很多很多。

如何解决以上问题呢?那就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地理课外阅读给予科学的指导。指导的方法主要有:结合学生实际介绍合适的地理类阅读书目;教师自己或请电教教师帮助把课外地理知识进行剪辑制成短片或课件在课堂上播放;选取地理类的电影和电视节目推荐给学生,以方便节假日学生观看;适时布置精当的地理阅读任务。通过阅读了解民族的优秀文化、世界各地的地理现象、地理事物,提高学生的地理素质。

三、参加地理课外活动

丰富多彩的地理课外活动,是地理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辅助。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与地理有关的单位,如天文台、气象台、地震预报台、水文站、自然博物馆、地质陈列馆、海洋水族馆、植物园、动物园、污水处理场以及车站、港口、油田、矿山、钢铁厂、发电厂等。通过观察观测,如天象观测,可以利用天文设备测定本地地理纬度;观测日出日落的时刻和方向以及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观察星座和寻找北极星等。沿江沿海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江海滩涂的观测,观看海岸侵蚀的情况,了解滩涂资源开发利用的情况,思考宜于发展哪些养殖业等。教师可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寒暑假,根据条件组织学生开展旅游活动,一方面饱览祖国的美丽风光,另一方面观察、了解旅游区内的地质、地理、气象、生物和文物古迹与构景的关系,通过旅游获得知识、磨炼意志、陶冶情操、抒发美感,增强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心。教师还可进行野外考察,组织学生亲眼看一看没有见过的地理事物。如地质地貌考察,选择典型的考察点,考察特殊的地质构造、奇异的地形和石灰岩溶洞、小型冲积扇等,观察它们的形态,分析它们的成因,评估它们的作用。学生还可考察地质灾害,了解灾情,分析原因,提出对策。教师通过多媒体放映地理幻灯片、录像片、电影等,让学生观看一些介绍中国或世界的纪录片,如《美丽中国》《野性俄罗斯》等。

学生通过参加地理课外活动能学到课本上没有的知识,还能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理解原来只是抽象概念的一些事物。比如,很多学生只是知道有一种地貌是冲积扇,但不能和实物相联系起来,以至于不会应用,在做题时根本不知道冲积扇什么形状,在什么地方形成的,每次遇到相关的试题都不能顺利完成。如果实际考察过或通过多媒体看过有关视频的话,他们就会有直观的认识和深刻的理解,相应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地理教材改革的实施,在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上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立足于学生,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能动性,有目的有系统地给予学生有关地理知识和能力的指导,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欲望,真正会学、会探究、会从事有关地理的思维和实践,从而实现学生地理素质和能力的自我发展。教师课堂上适当补充课外知识,学生课下阅读有关书籍,多参加课外活动等课外知识的学习过程,是与地理课改相适应,培养社会合格人才的需要。

高中地理常考知识点 篇9

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年。

太阳活动的影响:黑子--影响气候,耀斑--电离层--无线电通讯,带电粒子流――磁场――磁暴

太阳辐射的影响:①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

②太阳能是我们日常所用能源。

自转 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

速度:①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至0) ②角速度(除两极为0外,各地相等)

周期:①恒星日(23h56m4s真正周期) ②太阳日(24时,昼夜更替周)

意义:①昼夜更替 ②不同经度不同的地方时 ③水准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晨昏线: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晨昏线上太阳高度角为0度)。

晨昏线与经线:晨昏线与经线重合-----春秋分;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夏至、冬至

时间计算:所求时间=已知时间±区时差+ 途中时间

时区=经度/15°(若不整除,则四舍五入) 区时差=时区差

世界时:以本初子午线(0°)时间为标准时,也称为格林尼治时间,也是零时区的区时。

日期分割:零点经线往东至日界线(180°)为地球上的“今天”,往西至日界线为“昨天”。

日界线:自西向东越过日界线(不完全经过180°经线)日期减一天,自东向西越过日期加一天。

卫星发射基地的区位选择:

自然因素(①气象条件需要天气晴朗 ②地球自转的初速度:取决於纬度和地势 ③地形平坦开阔);

人文因素(地广人稀,交通便利,符合国防安全需要)。

①太原:技术力量强; ②酒泉:大陆性气候,晴天多; ③西昌纬度低,发射初速度大;

④海南文昌:纬度低,发射初速度大;海运便利。

公转 速度:1月初--近日点—速度快,7月初--远日点—速度慢;

意义: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③四季的更替 ④五带的形成

公转与自转形成了黄赤交角(23°26′):

①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

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的形成

②五带的划分界线:南北回归线之间为热带、回归线极圈之间为温带、极圈极点之间为寒带

③若黄赤夹角变大,热带和寒带变大,温带变小;若黄赤夹角变小,热带和寒带变小,温带变大

若黄赤交角为零,太阳永远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消失。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①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90°—△(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间隔)

③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 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冬至日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④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有两次直射机会---两次最大值

⑤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楼房间距越大。

昼夜长短的时间分布:

①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北半球夏季,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的昼长夜短。

②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这个半球的昼就渐长,北半球6月22日昼最长,12月22日最短。

③南北回归线之间昼长最大值与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值不在同一天出现,如海口市。

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北京>上海>广州

北半球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海口>广州>上海,

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昼长=24小时—夜长

日出时间=12:00-昼长/2(或0:00+夜长/2);赤道上的点的日出时间是6:00

日落时间=12:00+昼长/2(或24:00-夜长/2);赤道上的点的日落时间是18:00

地球是个不发光、不透明球体—-昼夜现象出现

地球自转的球体—-昼夜更替(自转速度周期影响昼夜温差变化)

地球倾斜的公转的球体—-直射点的移动、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五带

典型的季节现象

地理现象 时间季节

北半球夏半年 北半球冬半年

地球公转 七月初,远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慢 一月初,近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快

正午太阳高度 6月22日左右,北回归线以北地区达最大,赤道及南半球达最小 12月22日左右,南回归线以南地区达最大,赤道及北半球达最小

昼夜长短 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 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内出现极夜

等温线 陆地等温线均向北凸出 陆地等温线均向南凸出,海洋相反

气压带、风带 随太阳直射点北移 随太阳直射点南移

雪线 雪线上升 雪线下降

北印度洋洋流 受西南季风的影响,洋流呈顺时针流动 受东北季风的影响,洋流呈逆时针流动

我国的降水 夏李风影响,降水多 冬李风影响,降水少

我国的河流 内流河因高温导致冰雪融水多,外流河受夏季风影响,大部分河流进入汛期,东北地区分春汛、夏汛 大部分进入枯水期,秦岭淮河以北的河流有结冰期,部分河流有断流现象

我国的季风 全国大部分地区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影响,高温多雨 全国大部分地区受来自大陆的冬季风影响,寒冷少雨

我国的农业生产 全国普遍高温,农作物进入生长期,作物熟制自南向北由一年三熟逐渐过渡到两年三熟至一年一熟 北方大部分地区农作物处於越冬期,南方热带地区水热充足,可生产反季节蔬菜、瓜果

气象灾害 旱涝(华北春旱、长江伏旱)、暴雨、台风(表现:强风、暴雨、风暴潮) 寒潮、

沙尘暴、乾旱、暴雪

上一篇:人教版六年级语文小升初考试试卷下一篇:“文明素质提升”行动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