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世界地理教案

2024-10-08

高中地理世界地理教案(共8篇)

高中地理世界地理教案 篇1

第二部分 世界地理

1.读“东西两半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写图中字母所代表的世界七大洲的名称。

A ,B ,C ,D ,?

E ,F ,G 。?

(2)填写图中字母所代表的世界四大洋的名称。

H ,I ,J ,K 。?

(3)将大洲界线所在地理事物名称填注在相应横线上。

①A与B之间的界线: 山脉、 河、 山脉、

海峡。?

②B与C之间的界线: 海峡、 海。?

③A与E之间的界线: 海峡,沟通了 洋和 洋。?

④A与C之间的界线: 运河、 海、 海峡。?

⑤F与G之间的界线: 海峡。该处有 (洋流)通过,从南极上空看该洋流流向是 (顺、逆时针)。?

⑥E与F之间的界线: 运河。?

⑦A与D之间的界线: 海。?

⑧B与E之间的界线: 海峡。?

(4)将大洋间水域及通道名称填写在下列横线上。

K与H之间的人工通道是 ,自然通道是 。K与I之间的人工通道是 ,西连 海和 海峡,南接

海。?

(5)北美洲和南美洲合称 。两洲均在 半球,以 运河为分界线。按照语言的使用情况,人们常把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叫做 。?

(6)七大洲中,最小的是 洲,全部位于北半球的是 洲和

洲。?

(7)南回归线经过的大洲有 洲、 洲和 洲。?

(8)跨经度最多的大洋是 洋。?

(9)赤道经过 洲的中部、 洲的南部和 洲的北部。?

2.读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数码①代表 板块,②代表 板块;喜马拉雅山脉是由 板块和 板块相撞形成的。?

(2)图中A处与B处相比,地壳稳定的是 处,因为 ;图中C与D相比,海底岩石年龄较轻的是 ,因为 。?

(3)阿拉伯半岛属于 板块,中南半岛属于 板块,印度半岛属于 板块。?

(4)我国台湾岛及日本群岛属于 板块,印度洋板块包括西亚的

半岛、南亚的 半岛以及 大陆;马来群岛属于 板块,但位于 、 、 三大板块的交会处,多 等地壳活动。?

(5)下列山脉是由哪些板块相撞形成的?

阿尔卑斯山脉: 板块与 板块;?

落基山脉: 板块与 板块;?

安第斯山脉: 板块与 板块。?

(6)下列运用板块构造理论对地质地貌的解释,正确的是(多选) ( )

A.大西洋、北冰洋由板块张裂作用形成

B.台湾山脉由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而成

C.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撞,使古地中海一部分消失

D.北太平洋西部的弧形岛链是新大洋地壳的诞生处

(7)世界上著名的两大地震带是 与 。我国东临 地震带,西南临 地震带,所以我国是地震灾害

(轻微、频繁)的国家。?

一、单项选择题

(课标Ⅱ)我国与M国签订海洋渔业发展合作规划,至我国有20多家沿海渔业企业(总部设在国内)在M国从事渔业捕捞和渔业产品加工,产品除满足M国需求外,还远销其他国家。下图示意M国的位置。据此完成下题。

1.如考虑运输成本,在下列国家中,M国中资企业的产品首先应销往( )

A.美国 B.日本 C.澳大利亚 D.法国

(20浙江文综)浙江古代盛产青瓷,其中越窑生产的青瓷(越瓷)远销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和非洲东部地区等。古代越瓷贸易船主要以风力和洋流为动力,晴夜观星定向,一般出航半年内到达非洲。下图为越瓷外销西南航线示意图。完成下题。

2.在输出越瓷的贸易航程中,船上的人可能会在 ( )

A.甲处夜观北极星定向

B.乙处借船右后方来风作动力

C.丙处见到河水的暴涨

D.丁处眺望到大片茂盛的草地

(年安徽文综)右图为25°N~32°N之间某区域遥感影像。完成下题。

3.图示地区有世界重要的海上交通贸易通道。该通道便捷地连接了( )

A.北美东岸与西欧

B.东亚与南亚

C.北美东岸与西岸

D.西欧与南亚

(2015年重庆一模)6月26日至8月1日,20环太平洋多国海上联合演习在夏威夷附近海域展开,中国首次应邀参加。下图是参加环太平洋军演国家分布图。据此回答4~5题。

4.刚到达军演目的地——夏威夷群岛,部分士兵因温差过大,出现“水土不服”(指人们由于改变了地理环境暂时未能适应而出现的各种症状:如食欲不振、心慌胸闷等),这些士兵主要来自的国家是 ( )

A.泰国 B.中国 C.马来西亚 D.智利

5.俄罗斯军舰队从摩尔曼斯克港经北冰洋沿岸到达太平洋来监视这次军演,俄舰选择最短的航线,必须经过的海上通道及其附近的洋流分别是

( )

A.苏伊士运河——加那利寒流

B.好望角——厄加勒斯暖流

C.白令海峡——千岛寒流

D.巴拿马运河——赤道逆流

(年安徽高考)欧洲鳗孵化于马尾藻海,幼体随着洋流到达欧洲西部沿海,然后进入河流生活,成年后回到马尾藻海,产卵后死亡。读图,完成6~7题。

6.欧洲鳗从马尾藻海西南部迁往欧洲,首先借助的洋流属于 ( )

①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②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③寒流 ④暖流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7.甲地自然环境深受海洋影响,在河流水文特征方面表现为 ( )

A.含沙量小、冰期短 B.流量稳定、水量丰富

C.水量丰富、落差小 D.流速缓慢、流量稳定

(2014年高考新课标Ⅱ)如图所示科隆群岛(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地理位置。读图,完成8~9题。

8.科隆群岛特有动物种属比例较大。形成这一现象的地理条件是该群岛

( )

A.地处赤道附近 B.远离大陆

C.构造运动强烈 D.地形复杂

9.科隆群岛是耐寒的企鹅和喜暖的鼠蜥的共同家园,主要因为该群岛( )

A.气温日较差大 B.处在动物迁徙路线上

C.地处热带但受寒流影响 D.气候垂直差异明显

(2014年高考新课标Ⅱ)如图示意某岛的地理位置。读图,完成10~11题。

高中地理世界地理教案 篇2

由于“世界地理”的区域性和基础性特点, 历年高考中, “世界地理”是不可或缺的老面孔, 也是近年来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了解“世界地理”的相关考点和解题方法, 掌握其考查方向和动态, 无疑能使学生的备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题型回顾】

例1 (2014年高考全国文综新课标卷Ⅱ) 总部位于江苏徐州 (约34°N, 117°E) 的某企业承接了甲国 (图1) 价值7.446亿美元的工程机械定单。据此完成 (1) ~ (2) 题。

(1) 甲国位于 ()

A.欧洲 B.非洲

C.北美洲 D.南美洲

(2) 该批产品运往甲国, 最近的海上航线需经 ()

A.好望角 B.苏伊士运河

C.巴拿马运河 D.麦哲伦海峡

解题思路: (1) 根据甲国的经纬度位置可确定该国位于南美洲。

(2) 徐州 (约34°N, 117°E) 与甲国首都 (约10°N, 67°W) 同样位于北半球, 徐州向东与甲国首都经度相差176° (<180°) , 为劣弧, 距离短;徐州向西与甲国首都经度相差184° (>180°) , 氀为优弧, 距离长。因此最短航线应该向东, 即穿越太平洋, 经过巴拿马运河进入大西洋, 而非向西经过印度洋再抵达大西洋, 因此不会经过A、B、D三处。

答案: (1) D (2) C

例2 (2014年高考海南地理卷) 某年3月P地 (位置见图2) 发生强烈地震, 引发大规模海啸, 导致附近某核电站核物质泄漏。泄漏到海洋的核物质主要通过洋流 扩散。据此完 成 (1) ~ (2) 题。

(1) 图2所示甲、乙、丙、丁四地中, 环境受本次核物质泄漏影响最大的是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2) P地位于 ()

A.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挤压带

B.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挤压带

C.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挤压带

D.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挤压带

解题思路: (1) 由于日本东部有自西南流向东北的日本暖流经过, 其会将P地核泄漏物质顺着洋流带到丙地, 因此C正确。

(2) P地位于日 本附近, 根据板块 构造学说, P地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碰撞挤压处, 所以A正确。

答案: (1) C (2) A

【解题准备】

1.东亚

考点解读:由于受海洋影响的程度不同, 从沿海到内陆气候的海洋性特征越来越弱, 而大陆性则越来越强;受气候变化和地形的影响, 沿海地区多为种植业, 而内陆地区多畜牧业;由于区域间经济发展差异的影响, 地区间产业转移主要表现为由日本、韩国向中国东部地区转移, 以及由中国东部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解题方法: (1) 区域定位。一是通过经纬线 (度) 定位。与东亚地区相关的重要经纬线有30°N、40°N、90°E、120°E、130°E。二是通过特殊地理事物定位, 如蒙古包、朝鲜族服饰、日本樱花等。三是通过区域环境的典型特征定位, 如标注“▲8844.43米”的山峰为珠穆朗玛峰;重要的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位于34°N等。四是利用某区域的轮廓和形状进行定位, 如主要国家 (中、日、蒙古等) 的大致轮廓, 以及比较典型的海峡、半岛、岛屿、边缘海的轮廓等。

(2) 区域特征及区域差异比较。对区域地理要素的分析主要涉及以下三个方面:1原因、现象 (问题) 的分析。2区位因素 (条件) 的分析。3意义、作用 (影响) 分析。不管是对哪方面地理要素的分析, 都应遵循“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相结合”的原则。如分析“东亚水稻种植业形成的区位条件有哪些”, 学生可以从地势低平、河湖众多、气候温暖、土地肥沃、生产历史悠久、劳动力丰富等方面分析。在综合评价中要注意用辩证的观点展开。

涉及区域发展的有关问题, 重点是区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与解决措施, 如东亚区域间的产业转移等问题。解答此类问题时, 学生需要首先分析产业转移的原因、方向, 然后比较产业转移对各区域环境的影响, 进而有针对性地答题。

2.东南亚

考点解读:气候是影响热带经济作物分布的主要区位因素;马六甲海峡是连接太平洋与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 战略位置极其重要;地缘相近、文化相似、经济互补是东盟与中国加强合作的重要区位优势;经济、地形、地质等是建设泛亚铁路必须考虑的因素。

解题方法: (1) 区域定位。1据经纬度 定位。东南亚地区位于赤道两侧, 10°S~25°N之间, 主要位于热带。2据海陆位置及轮廓定位。东南亚由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组成, 其中马来群岛为世界最大群岛。“十字路口”的位置———东南亚位于亚洲与大洋洲, 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十字路口。

(2) 区域特征及区域差异比较。东南亚地区的气候特征为“热”“湿”, 以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雨林气候为主;北部地势高峻, 高山、大河自北向南延伸, 形成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地形特征;上游河段切割作用显著, 下游河段泥沙沉积, 从而形成平原;马来群岛地壳不稳定, 多火山、地震;工业发展迅速, 但以初级产品为主, 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旅游业发展迅猛。

3.南亚

考点解读:1三大地形, 即北部山地, 中部平原, 南部高原。2两条河流, 即恒河、印度河。3三种气候, 即热带季风气候、热带沙漠气候、高原山地气候。气候多样, 地形有差异, 利于多种作物种植, 但降水量年际变化大, 水旱灾害频繁, 因此发展水利灌溉对农业生产 特别重要。另外, 科技和人才、交通、环 境、政策等是 亚洲“硅谷”———班加罗尔信息产业布局的重要区位因素。

解题方法: (1) 区域定位。南亚大部分地区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以南, 印度洋以北, 10°N~30°N之间。

(2) 区域特征及区域差异比较。1比较南亚和东亚季风的成因。南亚季风的成因是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及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东亚季风的成因则主要是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2分析印度主要农作物的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以水稻为例:分布于东北部和半岛东西两侧的沿海地区, 对应的自然条件是平原地形、气候湿润、降水较多。3综合分析区域环境问题。如以恒河三角洲为例, 分析其洪涝灾害多发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4.中亚

考点解读:位于亚欧大陆中部, 距海远, 是重要的陆上交通要道;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依靠灌溉种植小麦、棉花;煤、铁、石油、天然气和有色金属丰富, 采矿、冶金、军事工业发达, 木材缺乏;由于人类活动不当, 里海、咸海生态危机加剧。

解题方法: (1) 区域定位。1掌握两条重要的经线, 即60°E、70°E经线。2据特殊地理事物定位。中亚多内流河、内流湖, 濒临世界上最大的内流湖里海, 中部有咸海。

(2) 区域特征及区域差异比较。中亚地区整体地理环境特征是干旱, 大陆性气候特征显著, 多草原、荒漠、内流河 (湖) 等景观。但是中亚地区位于亚欧大陆中部, 自古以来为重要的陆上交通要道, 且资源、能源丰富, 我国与其合作的前景非常广阔。咸海面积缩小、荒漠化加剧是该区域发展中典型的环境问题, 学生可以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气候异常等方面加以分析并指明正确的发展方向。

5.西亚、北非

考点解读:沟通大西 洋、印度洋, 联系亚、欧、非三洲, 位于地中海、红海、黑海、阿拉伯海、里海之间, 还有苏伊士运河和土耳其海峡控制海上交通要道;大部分属热带沙漠气候, 干燥少雨, 河流稀少;地中海沿岸地区属地中海气候;是目前世界上石油储量最大, 出产和输出石油最多的地区;畜牧业比较发达, 且以游牧为主;种植业分布在河谷平原和绿洲地区, 有利的灌溉条件成为发展农业生产的关键。

解题方法: (1) 区域定位。1根据特有的地理事物定位———“三洲五海之地”。2根据经纬线定位, 如30°E、40°E、50°E等。

(2) 区域特征及区域差异比较。1对区域特征进行总结归纳和分析。如西亚的区域特征可概括为“两洋三洲五海之地”;高原为主的地形 (伊朗高原) ;炎热干燥的气候;世界最大的石油宝库;以畜牧业、灌溉农业为主;阿拉伯国家。2分析问题时要抓住要害, 如石油资源丰富和特殊的地理 位置是本 区域纷争 不断的关 键因素。

6.撒哈拉以南非洲

考点解读:以高原为主;热带草原气候和热带雨林气候分布广泛;海岸线平直, 海湾、半岛、岛屿少;以初级产品为主的经济;中非、西非、东非缺粮最为严重, 环境问题比较突出。

解题方法: (1) 区域定位。借助特殊的地理事物定位, 如东非大裂谷、刚果盆地等。

(2) 区域特征及区域差异比较。本区域环境特征可以用“高原大陆”“热带大陆”“黑色大陆”“富饶大陆”“贫穷大陆”加以概括并分析。区域发展问题主要表现为人口、粮食与环境问题, 其解决途径包括保护自然环境, 提高农牧业生产水平, 控制人口增长速度, 提高民族文化素质, 加强民族团结。

7.欧洲西部、东部和北亚

考点解读:拥有最广阔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区和典型的地中海气候;海岸线曲折, 平原广阔;大多数国家属于经济发达国家;世界上的河流, 莱茵河航运最繁忙;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乳畜业 (英国) 发达, 种植业 (法国) 发达;鲁尔区是传统工业区成功转型的代表。

解题方法: (1) 区域定位。1掌握两条重要的经线, 即0°经线, 20°E经线。2利用某区域的轮廓和形状进行定位。如法国轮廓形似一个六边形, 亚平宁半岛轮廓形似一只马靴等。

(2) 区域特征及区域差异比较。自然环境方面, 本区域是世界上海洋性气候最为典型、范围最大的地区, 学生可以从大气环流、地形、洋流等方面加以综合分析;人文环境方面, 本区域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区域, 无论是工业区位还是农业区位, 学生都应该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个方面考虑。如该区域乳畜业发展的条件包括海洋性气候适宜牧草生长、交通便捷、市场需求量大、生产技术先进等。

8.北美洲

考点解读:南北纵列分布的地形特征, 对北美天气和气候的影响深远;农业已经实现了区域化、专业化生产, 商品谷物农业具有代表性;工业 (美国) 由老工业区向新工业区扩散。

解题方法: (1) 区域定位。1掌握两条重要的经线, 即120°W、90°W经线。2据地理事物定位, 包括五大湖轮廓、南北向山脉 (如落基山脉等) 、树枝状河流 (如密西西比河等) 。

(2) 区域特征及区域差异比较。一方面, 北美大陆气候相对湿润, 同时多龙卷风等自然灾害, 其原因可从地形、气流运动等方面考虑。另一方面, 北美经济发达 (需特别强调的是美国的工业化、农业化、城市化进程) , 其区位因素包括自然和社会经济两大方面。

9.南美洲

考点解读:巴拿马运河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亚马孙平原面积广大, 地势低平, 为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气候区;安第斯山脉纵贯南北, 其东西两侧自然环境差异较大;以初级产品为主的经济;巴西是南美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

解题方法: (1) 区域定位。1利用经纬线定位, 如60°W、赤道、南回归线。2据地理事物定位, 如亚马孙水系、南北走向的安第斯山脉等。

(2) 区域特征及区域发展差异。南美洲的气候可以用“暖”“湿”来描述, 其原因可以从纬度位置、地形、洋流等方面考虑。分析区域发展问题时应关注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

10.大洋洲

考点解读:岛屿分为大陆岛、火山岛、珊瑚岛三大类型。澳大利亚东、中、西部地形不同, 气候类型呈半环状分布;墨累—达令盆地有混合农业分布, 但水源成为农牧业的限制性条件;羊毛、小麦世界著名, 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工矿业发达, 被称为“坐在矿车上的国家”。

解题方法: (1) 区域定位。1根据经纬线定位, 如120°E、150°E、180°经线、南回归 线。2根据地理事物定位, 如日界线、大堡礁、三大岛群 (美拉尼西 亚、密克罗尼 西亚、波利尼 西亚) 、大陆轮廓等。

(2) 区域特征及区域发展差异。澳大利亚是全球唯一的独占一个大陆的国家;气候类型呈半环状分布, 其原因可从地形、洋流、盛行风向方面考虑。至于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 则需要分析其生产特点, 发展过程中的限制性因素及对其他区域有何借鉴意义。

11.南极洲

考点解读:地球上位置最靠南的大洲, 跨经度最广的大洲;资源和科研宝地;冰雪高原, 寒极风库。

解题方法: (1) 区域定位。1根据纬度 定位, 如南极圈、南极点。2根据地理事物定位, 如极地东风、西风漂流、企鹅等。

(2) 区域特征及区域发展差异。学生可以据“冷”“干”“高”“风”四个字全面理解南极地区的区域环境。南极开发过程则应强调环境的保护与持续发展。

【命题预测】

1.从考查内容上看, 主要考查全球重大热点、焦点问题所出现的区域, 如对西欧、东亚、美国综合地理环境的分析和比较, 以及人地关系中存在的人类不合理利用问题、出现的环境问题及解决的措施等。

2.从考查形式上看, 多以热点地区、热点问题作为切入点, 运用区域地图、联系图和表格、文字等材料, 考查学生的知识面和综 合能力。选择题和综合题中都有出现。

3.从能力考查上看, 重点考查学生读图、表、文字材料并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以及比较、分析不同地区的差异, 并对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综合分析、论证的能力。

【能力测试】

(原创) 以色列是世所罕见的自然条件恶劣的国家, 但其农业不但满足了国内95%左右的需要, 还大量出口农产品, 并向世界上60多个国家输出农用物资设备和传授农业生产技术。结合图3, 回答1~2题。

1.影响以色列农业发展的恶劣自然条件表现在 ()

A.气候湿热、旱涝频发

B.热量不足、冻土广布

C.风沙肆虐、台风连连

D.土壤贫瘠、水源奇缺

2.以色列发展现代 农业的决 定性因素 是 ()

A.交通 B.光照

C.技术 D.市场

(原创) 普尔河位于俄罗斯西西伯利亚平原上, 全长1020km, 流域面积11.2万km2, 多年平均流量875m3/s, 年均径流量276亿m3。流域地理位置为东经73°20′~81°26′, 北纬62°20′~67°19′。读图4, 回答3~4题。

3.该河流 ()

A.由北向南流B.由南向北流

C.航运价值大D.以雨水补给为主

4.该河流开 发力度不 大的主要 原因是 ()

A.自然条件恶劣, 市场需求有限

B.流量小且季节变化大

C.地形平坦, 水能资源匮乏

D.经济欠发达, 技术力量薄弱

5. (原创) 据中国化工网2013年7月15日报道:全球排名前10位的化肥生产商、俄罗斯最大的化肥生产商Eurochem宣布计划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州 (图5中2所在地) 投资15亿美元建设合成氨-尿素综合厂, 在美国和其他市场销售化肥产品。该项目建设期为4年, 2014年可以最终做出投资决定, 并确定项目规模和建厂位置。图5为美国局部示意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 结合板块构造学说, 分析图5中B、D之间山脉走向的总体特点, 并说明原因。

(2) 从水运方 面分析图 中1城市发展 的条件。

(3) 分析俄罗斯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建设合成氨-尿素综合厂对俄罗斯的有利影响。

6. (原创)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利用太阳能的最佳方式是光伏转换, 就是利用光伏效应, 使太阳光射到硅材料上产生电流直接发电。以硅材料的应用开发形成的产业链条被称为“光伏产业”。

材料二北京时间2013年6月4日晚间, 欧盟委员会贸易委员德古赫特宣布, 从6月6日至8月6日对中国光伏产品征收11.8%的临时反倾销税。7月27日谈判达成友好解决方案。

材料三欧盟某成员国轮廓图 (图6) 。

(1) 相对于其他产业而言, 光伏发电 有何优势?

(2) 图示国家北部盆地成为世界重要农牧区的原因有哪些?

(3) 图中甲处葡萄广泛种植的条件有哪些?

(4) 图示国家北部地区与我国东北地区同属温带, 但气候差异较大, 请简要分析其成因。

参考答案与解析:

1.D以色列气候干燥, 沙漠广布, 土壤贫瘠, 这些都是影响其农业发展的不利条件。台风主要影响太平洋沿岸地区的国家。

2.C以色列发展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恶劣, 发达的科技是其农业生产的决定性因素。

3.B从河流水系发育形状可以判断该河流由南向北流。

4.A普尔河流域位于俄罗斯西西伯利亚平原, 大陆性气候显著, 冬季漫长而寒冷, 自然条件相当恶劣, 且流域人烟稀少, 电力需求 也不多。

5. (1) 多南北纵列分布。原因:受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碰撞影响。

(2) 五大湖之间修建了运河, 大型轮船可以直接由大西洋经过圣劳伦斯河进入五大湖区, 便于1城市客货运输。

(3) 减少原料和产品运输费用;打破贸易壁垒, 开拓产品市场;为俄罗斯科技人才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等。

6. (1) 1原料丰富, 永不枯竭。2地区适应性强, 采集太阳能的地点的地理位置要求不高。3太阳能不会造成环境污染, 是理想的绿色能源。4建设周期短, 发电成本相对低廉。5适用范围广, 也适合家庭使用。

(2) 1地势平坦, 土壤肥沃;2气候湿润, 降水均匀;3科技发达, 市场广阔;4劳动力素质高。

(3) 夏季高温, 日照充足;地势低平, 土壤肥沃;灌溉便利。

(4) 该国 (法国) 北部位于大陆西岸, 终年受西风控制, 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我国东北地区位于大陆东岸, 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 形成温带季风气候。

高中地理世界地理教案 篇3

【关键词】 三大饮料作物 习性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11-001-02

世界三大饮料作物是茶,可可和咖啡,近年来有很多高考模拟题关于对这三大饮料作的考查,先看下面几个例题:

例1. 阅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某岛屿的示意图”,岛上主峰蓝山峰海拔为2256米。山坡上(海拔在1800米以上)的咖啡园里出产世界上最昂贵的蓝山咖啡,山区多火山活动。

材料二 咖啡树最理想的种植条件为:年平均气温介于15℃~25℃之间,年降雨量必须达1500-2000毫米,同时其降雨时间,要能配合咖啡树的生长。日光虽然是咖啡成长及结果所不可欠缺的要素,但过于强烈的阳光会抑制咖啡树的成长。当然,除了季节的雨量的配合外,还要有肥沃的土壤(含火山灰质的肥沃土壤),要排水良好,生长最理想的海拔高度为500-2000米。

(1)分析该地区生产优质咖啡的自然原因(6分)

答案:该岛距赤道较近,常年受赤道低压控制,高温潮湿(多雨)、云雾(光照少);受火山活动影响,火山灰覆盖,土壤肥沃;且地势起伏大,山坡排水良好

例2.阅读材料图表,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雅安市是中国四川省中部偏南下辖的地级市,位于青衣江中游,素有“川西咽喉”之说。雅安自古多雨,有西蜀天漏之说,俗语“雅无三日晴”,号称雨城。雅安多山,岩石多为页岩,易风化,表土层深厚,矿物质丰富,土壤呈酸性。雅安盛产茶叶,是有名的“边茶之乡”。自雅安经康定入藏的道路为“茶马古道”的一部分。

材料二 雅安略图(图10)

(1)雅安是世界茶文化、茶栽培的发源地,是全球人工栽培茶树最早的地区。分析雅安茶叶生产的有利自然条件。(6分)

答案:雅安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充足(2分)临近四川盆地,多阴雨雾天(2分),降水多,土壤呈酸性(或岩石易风化表土层深厚,矿物质丰富)(2分),境内多低山利于排水(2分)。

例3. 在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历史烟尘中,我国西部地区曾经存在着一些非常重要的古道,云南的普洱茶曾经由茶马古道远销海内外。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云南野生大茶树,震惊世界当殊荣,而今又兴普洱茶,再次掀起消费潮。”云南普洱茶从悠久的历史隧道走来,到21世纪以后,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无处不在,因具有降血脂、减肥、助消化、解毒等多种功能,被誉为“美容茶”、“减肥茶”、“窈窕茶”。

材料二 西双版纳是云南茶马古道的起点,在这条古道上滇藏之间以茶易马或以马换茶为中心内容的贸易往来,被人们称为“茶马互市”。

(1)结合材料分析云南普洱茶生产的有利的区位条件。(4分)

答案:气候四季如春,降水丰富;起伏大,排水条件好;土壤多呈酸性;市场广阔;种植历史悠久。(4分,答出其中的四个要点即可得满分)

从上述题型可见对三大饮料作物的生长环境考查较多,下面就这三大饮料作物的分布、生长习性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茶叶:根据不完全历史资料,茶原产于中国。中国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等山区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唐.陆羽《茶经》云:“茶者,发乎神农氏,起于鲁周公”。“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现今重庆西和湖北西,正是当今之神农架地区,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故茶的发源地在中国是无可争议的。从茶树的生长环境来说: 日照,气候,土壤皆要适合茶树生长。土壤:一般是土层厚达1米以上不含石灰石,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有机质含量1%-2%以上,通气性、透水性或蓄水性能好。酸碱度PH值4.5~6.5为宜。雨量:雨量平均,且年雨量在1500公厘以上。不足和过多都有影响。阳光:光照是茶树生存的首要条件,不能太强也不能太弱,对紫外线有特殊嗜好,因而高山出好茶。温度:一是气温,二是地温,气温日平均需10度;最低不能低于-10度。年平均温度在摄氏十八度~二十五度。地形:地形条件主要有海拔、坡地、坡向等。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和湿度都有明显的变化,在一定高度的山区,雨量充沛,云雾多,空气湿度大,漫射光强,这对茶树生育有利,但也不是愈高愈好,在1000米以上,会有冻害。一般选择偏南坡为好。坡度不宜太大,一般要求30度以下。

可 可:梧桐科可可属常绿小乔木,原产南美洲的热带雨林下。花细小单生或聚生于主干和粗枝上,每年5~11月为主花期,果实长圆形或纺锤形,外皮具纵沟,较厚,未熟时绿色、红色、浅红色,熟果期4~5月、9~11月,熟时橙黄色或红色,内有种子(即可可豆)30~50粒。可可豆含40~50%的可可脂。

可可树喜生在湿度高、湿度大、土壤肥沃的环境。要求栽培地区年平均温度22.4-26.7度,月最低平均温度15度,绝对最低温度10度,雨量1400-2000毫米,忌大风和渍水,所以生长条件非常苛刻,可可树只在南北纬20度之间,海拔30-300米之间,降雨量为1001毫米的热带雨林地区才能生长。可可树的生长需要充足的阳光和温度,但又不能直接照射,因此还必须有很好的遮荫、防风措施。

咖 啡:茜草科咖啡属常绿灌木或小乔木,原产低为非洲。花期2~4月,花白色,芳香。果实为浆果,成熟期1~4月(中粒种)、9~11月(小粒种)。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种子(咖啡豆)经烘炒磨碎后即成咖啡饮料,还可提取咖啡碱作麻醉剂、利尿剂、兴奋剂、强心剂。果皮和果肉可制酒精、醋,花可提炼香精,用作高级化妆品。咖啡树最理想的种植条件为:温度介于15℃~25℃之间的温暖气候,而且整年的降雨量必须达1500毫米~2000毫米,同时其降雨时间,要能配合咖啡树的开花周期。当然。除了季节和雨量的配合外,还要有肥沃的士壤。最适合栽培咖啡的土壤,是排水良好,含火山灰质的肥沃土壤。另外,日光虽然是咖啡成长及结果所不可欠缺的要素,但过于强烈的阳光会抑制咖啡树的成长。至于最理想的海拔高度为500米~2000米,因此,生长在海拔800米~1200米的牙买加蓝山咖啡品质最佳。

综上可以看出三大饮料作物的生长习性具有一定的共性,都喜光、喜湿、喜热,地形都要求有一定的坡度,排水良好,只是各自对光照、热量、湿度在程度上要求有所不同而已。

世界地理教案 篇4

第一节 概述

一、世界第一大洲

亚洲全名为亚细亚洲,一般人认为其名称来自于亚述语的亚苏(或亚速)(asu)意为太阳升起、东方。古代威尼斯人的商船航行于地中海上,把所有地中海以东的国家称作asu而把欧洲大陆相对地称作ereb(意为日落、西方),后将asu读作asia(亚细亚),其地域原指爱琴海东海岸,公元一世纪为罗马的一个省,后逐渐扩大到整个亚洲。

伊里布(日落)---爱琴海---亚速(日出)

1.地理位置

(1)海陆位置

位于东半球的东北部,西连欧洲,洲界为:

西部 : 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流、里海、高加索山脉、黑海、土尔其海峡(包括博斯普鲁斯海峡、马尔马拉海、达达尼尔海峡)

西南:亚洲与非洲的洲界是苏伊士运河、红海。

南部:与大洋洲相望。

北面是北冰洋、东为太平洋、南为印度洋、西为大西洋的属海地中海,亚洲是唯一的一个同时兼临四大洋的一洲。这种临海的位置和漫长的海岸线对亚洲气候分布、自然资源、海上交通都有重要影响。

2.纬度位置

大陆四至点 最东:迭日涅夫角(16940w 6605n)最西:巴巴角(2603e 3927n)最北:切柳斯金角(10418e 7743n)最南:皮艾角(10330e 117n)

大洲四至点 最北:北地群岛(81n)最南:罗地岛(1103s)

南北约92个纬度,东西约164个经度,11个时区,8000多km,使亚洲在气候上具有从0到北极的所有气候。

3.面积与轮廓

面积 约4400万km 占世界陆地面积29.4%,是世界上第一大洲,这与面积最大的海洋---太平洋以及印度洋紧密邻接,海陆热力差异大,所以亚洲季风气候典型。

4.轮廓特征

(1)轮廓完整,缺少深入到大陆的内海与海湾

亚洲虽然有世界上最大的半岛和群岛,也是半岛面积最大(800万km)的一洲,岛屿面22 000,0,0,0,0,0,0,0,0,积(270万km)居世界第二(北美第一),但总的来说,缺少深入到大陆的内海和海湾,只是大陆边缘部分受到海水不同程度的浸漫(600km才有1km的海岸线)。

面积规模庞大,大陆轮廓完整,使亚洲的地理环境具有一个巨大的空间,这对亚洲自然地理主要特征的形成(自然环境的复杂性、各地理要素特征的极端性、以及自然资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等)具有重要影响。显而易见,亚洲大陆之所以打上典型季风性和典型大陆性的烙印,与亚洲大陆地理位置、广大的面积和完整的大陆轮廓等密不可分。

(2)海岸肢节分割作用不强

主要半岛有:堪察加半岛、朝鲜半岛、中南半岛、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世界最大的半岛 300万km)、小亚细亚半岛

主要的岛屿有:千岛群岛、日本群岛、琉球群岛、马来群岛(世界最大的群岛 255万km)等。

在大陆的东部沿海,众多的岛屿自北向南呈弧形断断续续环绕在大陆周围,形成亚洲大陆东岸的双重海岸,并在大陆与岛屿之间形成许多边缘海。

主要的海与海湾:

二、以山地高原为主的地形

(一)地形的基本特征

1、地势高峻

(1)平均绝对高程为960m(南极大陆2000m,但冰层厚达1000多m),而欧洲高度只有300多m.。

(2)以地貌单元来看,以山地高原为主,占3/4,其中高于1000m的面积占1/3。

它有世界上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500m、最高的山脉—喜玛拉雅山脉,长2500km,南北宽200~350km,平均海拔6000m、最高的高峰—珠峰,8848m,被称为世界的第三极。

(3)地势起伏极端

从相对高差来看,相对高差最大,有世界最高珠峰、有世界陆地最低点死海,低于海平面400m(湖底在海平面以下792m)。

从地貌单元来看,有西西伯利亚平原,面积200多万km,其中有大部分在100m以下,有世界最高的高原,所以起伏较大。

2、地形结构中高周低 以青藏高原和帕米尔高原为核心,分布在亚洲的中部,而中低山、丘陵、平原等分布在外围。

22222

3、山地成列分布

(1)以帕米尔高原为核心放射出许多山脉

向西:兴都库什山脉、厄尔布尔士山脉、高加索山脉、克罗卢山脉

向南:苏来曼山脉、扎格罗斯山脉、托罗斯山脉。

这两列山脉之间夹着一些高原,主要有:伊朗高原、亚美尼亚高原、安纳托利亚高原(小亚细亚高原)、阿拉伯高原。

向东:昆仑山脉、秦岭

向东南:喜马拉雅山脉、横断山脉、中南半岛上的一些山脉。

向东北:天山、阿尔泰山、杭爱山脉、萨彦岭、雅布洛诺夫山脉。

这些山脉之间夹有一些高原和盆地,主要有:青藏高原、蒙古高原、中西伯利亚高原、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

(2)亚洲东部边缘有一些东北---西南向的山脉,围成许多边缘海

(a)岛弧山脉:千岛群岛、琉球群岛、日本群岛、菲律宾群岛。它们形成亚洲东部的双重海岸,围成许多边缘海。

(b)科里亚克山脉、锡霍特山脉、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我国东南沿海的一些山脉。(c)朱格朱尔山脉、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3)亚洲山地的外围是平原、主要有:西西伯利亚平原、土兰平原、印度河—恒河平原、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二)地形组合区

1、北部以平原为主的地形组合区

包括: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哈萨克丘陵、土兰平原

(1)西西伯利亚平原 位于乌拉尔山脉与叶尼赛河之间

a、地势极为低平的广阔平原,面积200多万km,90%的地区海拔在100m以下。成因是广阔平原的基础是海西褶皱带的下降区域(晚古生代),在其基底上覆盖了侏罗纪---第三纪、第四纪的平展盖层,所以形成低平的广阔的平原。

b、平原上沼泽广布。形成沼泽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在平原上有由南向北流动的河流,由于产生浚汛现象,河水泛滥,加之地势低平,排水不良,蒸发也不强烈,因此在平原上产生大量的沼泽,这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c、平原北部(60n以北)有冰碛地貌。在第四纪冰期时,亚洲的大陆冰川大约分布在60n以北的地区,所以在60n以北的地区有冰碛地貌,而在欧洲则要分布较南一些,主要

0002

是亚洲大陆性气候较强,水汽来源较少的原因。

(2)土兰平原 位于伊朗高原以北,哈萨克丘陵以南,介于里海与帕米尔高原之间 a、地势低洼,绝大多数地区低于100m,有的还在海平面以下。

b、平原上多大型的海迹湖,有咸海、巴尔喀什湖、里海等。

c、风沙地貌广泛分布,有克齐尔库姆沙漠、卡拉库姆沙漠,占了平原的大部分,这是中亚两大沙漠。

成因:土兰平原原属于海西褶皱带的下降区域,第三纪以前尚是古地中海海水淹没的地区(即曾是古海盆),到第三纪中新世的时候,海水西退形成低洼的陆地,在平原的最低处遗留下了过去海侵的痕迹,即海迹湖。由于周围都是高山,而且属于温带干旱、半干旱气候,所以沙漠面积比重大。

(3)哈萨克丘陵 位于西西伯利亚平原与土兰平原之间

a、丘陵北部是以古老的低山为主的地形,南部是单调的台地,起伏较小,海拔一般在300~500m。

b、有许多沙丘和盐沼。

成因:哈萨克丘陵属于海西褶皱带,久经外力侵蚀而形成的低矮丘陵,由于地处内陆(中亚),气候干燥,就形成一些盐沼、干旱的沙漠。

(4)中西伯利亚高原 位于叶尼塞河与勒拿河之间,在萨彦岭与雅布洛诺夫山脉以北

a、是一个不高的台地,(地面起伏小,周围较陡,与高原没有明显区别,而高原周围不一定较陡),海拔在600~700m以下。它的构造基础是中西伯利亚古陆区,在寒武纪就形成了,后期呈缓慢的升降运动。

b、地表切割得较破碎,河流、阶地广布

主要是因外力侵蚀,地表被削低,从中生代以来,受阿尔卑斯运动影响被抬升,河流下切运动增强,所以地表较破碎,阶地也较多(多到9~14级)。

2、南部以高原为主地形区

包括:阿拉伯高原、德干高原、掸邦高原、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印度大平原。

(1)阿拉伯高原 位于阿拉伯半岛上

a、是一个单调的台地,高原面上没有山脉,周围较陡,(周围边缘是断层海岸)。它是属于阿拉伯地块,从古生代以来都较稳定,几乎没有受到褶皱,地表沉积物能保持平整,它实际上是一个上升的准平原。

b、高原西部陡峻多陡峭的断层岩,熔岩台地面积广大。这主要是红海裂谷形成造成的这些现象,在第四纪初,在东非、红海、死海形成大断裂地沟的同时,本区西部沿断层线有大量的基性岩浆冲破花岗石和沙岩等岩层,喷出地面,形成广大的熔岩台地。由于地台西侧有大规模断裂和熔岩活动,致使地势发生由西南向东北倾斜,但台地整体平整。

c、在高原的中部和南部地区沙漠较多,这主要是气候干旱。

(2)德干高原 位于印度半岛,介于印度河与恒河之间

(a)多侵蚀切割残丘的古老低高原,平均海拔600m。它属于古老的印度地块,由于它长期受外力侵蚀,又处于高温、湿热的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较多,侵蚀作用较强,在结晶岩分布的地区,由于抗侵蚀能力较强而形成残丘。

(b)西部是厚层熔岩所覆盖的台地。在白垩纪末,西北部因断裂,喷出广大面积的熔岩,约占高原面积的1/3,熔岩厚度平均约500m,最厚可达1800m,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熔岩高原,玄武岩风化后形成肥沃的黑棉土。

(c)地势西高东低,西有西高止山,约1000~1500m,东有东高止山,海拔约500~600m。

(3)掸邦高原(中南半岛中部高原)位于中南半岛的中部,介于红河与伊洛瓦底江之间

(a)总的来看成掌状,深谷、河流、山脉、高原相间分布,纵向排列

介于湄公河与萨尔温江之间的高原叫清迈高原,并南延为他念他翁山,山势南北走向,至克拉地峡仅56km;萨尔温江之间的高原叫缅东高原;红河与湄公河之间的高原叫老挝高原。

(b)岩溶地貌广泛发育

高原主要是由古生代和中生代的石灰岩构成,又处在高温多雨的季风区,化学岩溶作用较强,故岩溶地貌广泛发育。

(4)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是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冲积而成的平原,介于伊朗高原和叙利亚台地之间,南北介于阿拉伯半岛与业美尼亚高原火山高原之间,美索不达米亚在当地是两河之间的地区的意思。

(a)地势平坦,绝大部分地区海拔不足100m 此区域在形成平原以前属于波斯湾的一部分,即扎格罗斯的山前拗陷地带,在第三---第四纪,由于北部山脉的隆起,两河就携带附近山脉上的物质填充到这里,至今不断向波斯湾延伸,速度为2.8~4.8km/世纪。

(b)沿河多湖泊和沼泽 这是区别其它平原的特征,虽然该地区属于热带沙漠气候,降水少,蒸发强烈,但水源主要是北面的高山冰雪融水。

(5)印度河---恒河平原(印度大平原)

它是一个低平的冲积平原,第三纪以前它在构造上属于喜山新褶皱山脉的山前拗陷地带,前身为孟加拉湾和阿拉伯海的一部分,平原东西长3000km宽250~300km,是印度河与恒河冲积而成,第四印度半岛隆起上升,侵蚀加强,加上气候转暧,降水很多,这样就使河流的冲积作用就特别发达,终于形成了300m厚的冲积层。

3、中部以山地高原为主的地形区 本区位于亚洲北部平原和南部台地之间,东达太平洋,西至小亚细亚,面积约占全洲1/2以上。

帕米尔山汇为各山系的汇合区,兴都库什山系与苏来曼山系等由此而西围成伊朗高原,向西复合成亚美尼亚山汇,更西分为克罗卢山脉和扎罗斯山脉,并围成安纳托利亚高原。向东帕米尔山汇东延的山脉分为四支:一支为喜马拉雅山系,向东南延伸到马来群岛;二是 昆仑山脉,又分阴山、秦岭、南岭三支;三是 天山山系;四是 阿尔泰山山系,分布于蒙古西部和与之相邻的西伯利亚境内,由萨彦岭向东北延伸,遥接雅布洛诺夫山脉,乃至科累马山脉。

亚洲中部高大山系之间有许多山间陆块,其隆起者为高原,沉降者为盆地。主要的高原有:伊朗高原、安纳托利亚高原、青藏高原、蒙古高原。主要的盆地有:塔里木盆地、准葛尔盆地、四川盆地。

各高原和盆地构造上多为比较稳定和坚硬的陆块,它们之间的山脉则为地壳运动最活跃的地带。

(1)伊朗高原和安纳托利亚高原

伊朗高原介于帕米高原和亚美尼亚高原之间,安纳托利亚高原位于小亚细亚半岛。a、它们都是闭塞的山间高原,周围被一些新的褶皱山脉所环绕,周围地势高,2500~3500m,内部地势比较平坦。周围的山脉形成主要是第三纪喜山运动形成的,内部最早成陆是在寒武纪以前,后来被海水淹没,到第三纪中生代出陆,内部基底比较稳定,以升降运动为主,所以内部起伏和缓。

在伊朗高原所不同的是,除封闭性外,还具有许多小型盆地,比较大的一个叫赫尔曼德盆地,主要是在第三纪造山运动过程中伴随地势的抬升,多断层,在断裂的地方形成河谷和盆地。

苏来曼山脉为印度河流域和伊朗高原内陆水系的分水岭,印度河支流喀布尔河在穿过山地时形成横谷---开伯尔山口,是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的交通孔道。

b、高原内部气候干燥,形成一些大盐滩和广大的半荒漠。其主要原因是其地形的闭塞性,水汽不易进入。

(2)亚美尼亚高原 位于伊朗、土尔其、伊拉克的高加索山脉之间,也叫亚美尼亚山结。a、它是一个多火山的熔岩高原 此处是几列山脉汇合而成的山群地带,在第四纪新构造运动中形成,岩浆活动剧烈,新期火山活动剧烈。

b、多温泉、间歇泉和地震现象 南部的凡湖是由熔岩堵塞而成。

高原西部向风多雨,雪水下注,形成河源,流于纵谷,侵蚀强烈。

(3)帕米尔高原 位于亚洲中部,在干塔里木盆地以西、土兰平原以东、兴都库什山脉以北、阿拉依山脉以南。

a、地势高峻,山岭交错分布,海拔在4000m以上。其形成是第三纪造山运动中形成的高大山结。

b、高原东西部有明显差异。西面面临西风,降水较多,河流的侵蚀切割作用较强,地势相对高差较大,形成一系列陡峭的尖峰和深谷地形。东部降水较少,长期被冰川覆盖,由于冰川覆盖减少了风休作用对地面的强烈侵蚀,相对高差相对小一些,在1000~1500m但绝对高差大。由于长期被冰川覆盖,所以冰川地貌典型。

(4)蒙古高原 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阿尔泰山以东、阴山山脉以北、萨彦岭、肯特山和雅布洛诺夫山脉以南。

a、地表以结构单调的台地为主,起伏不大,地面上是一些垄岗和浅平洼地交错分布。主要是海西褶皱构造带经长期外力侵蚀而在后期地壳运动中,第三纪上升为古老的准平原,主要有三级夷平面,最高一级杭爱山脉准平面3000m第二级蒙古准平面1800m第三级戈壁准平面1500m。由于准平面的岩性不同抗蚀力也就不同,在坚硬基岩出露的地区反映在地貌上是一些垄岗,相对高差50~100m,在白垩纪、第四纪的岩层分布区,抗蚀力弱,为一些浅平洼地。

b、高原南部气候十分干燥荒漠风化和风力作用强烈,地面既有垄岗岩丘,也有卵石、碎石和花岗岩屑组成的石质戈壁。由于处在大陆内部,属于温带干旱、半干旱地区。

三、气候

(一)气候的基本特征

1、强烈的大陆性气候

(1)年较差大 与同纬度的美洲、欧洲同海陆位置比,年较差大,季节分布极端。较差最大的在亚洲东北部奥伊米亚康—维尔霍扬斯克(101.8c),最冷一般在-50c,绝对气温

00

达-71c,为北半球的寒极,7月气温达10c以上,年较差高达60c以上。

(2)降水少而集中在夏季 夏季降水一般都占一半以上,其中7 月降水比1月降水多数十倍至数百倍。降水少、干旱面积大,干旱、半干旱面积1600多万km,占全洲面积36%,在六大洲中仅次于非洲。

(3)气候要素变化极端 亚洲有世界最冷、最热、最干、最湿的地方之一。阿拉伯、美索不达米亚、伊朗和巴基斯坦与非洲的撒哈拉同为世界最热的地区,阿拉伯沙漠内绝对最高气温达50~55c印度的乞拉朋齐为湿角,年降水量达11500mm以上,最大1901年达20440mm阿拉伯也是世界上最干的地区之一,这里沙漠广布,有广大的无流区。

(4)大陆性气候区面积广 总面积超过2000万km占亚洲总面积1/2,相对比重居世界第一。包括了我国的西北和部分华北、东北地区,蒙古,中亚和西伯利亚内陆地区以及伊朗高原和安纳托利亚高原。

(5)多数地区大陆度一般都 大于50%。

2、型的季风气候

(1)受季风控制的地区最广 亚洲东部、南部、东南部是世界季风最发达的地区。

(2)季风的强度最大 冬夏风向有明显转变,1月、7月主要的风向频率超过40%。我国华北: 1月 nw风 70% 7月 se风 orsw风 57%

江南 1月 ne风 88% 7月 se风orsw风 56%

(3)特征典型 季风气候主要特征是季风风向随季节发生明显改变,降水发生明显变化。东亚、南亚、东南亚冬季普遍干燥少雨,而夏季盛行偏南风,降水丰富,干季与雨降对比非常强烈。

(4)季风气候的类型最多 有温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此外还有大陆性的季风气候,也有海洋性的季风气候。

3、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从气候带来看,有赤道带、热带、亚热带、温带、亚寒带、寒带,气候带齐全。从干湿状况看:有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从气候类型来看,只缺少典型的温带海洋气候和典型的极地冰原气候,其它的气候都有。

(二)气候的形成因素

1、地理位置的影响

(1)纬度位置的影响

(a)亚洲纬度介于11s~81n所跨纬度最多,具有各种热量带,这是亚洲气候复杂多样 8 00202000

的 一大因素。

(b)亚洲大陆的主体位于30~60n之间,以温带为主,所以其气候类型以温带气候面积最广。

(2)海陆位置的影响

亚洲位于亚欧大陆的东部,最大大洋太平洋的西岸,海陆热力差异大,在亚洲东部、南部、东南部季风盛行,这种海陆位置分布是亚洲季风形成的根本原因。

2、面积与轮廓的影响

从面积上讲,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加之西连欧洲,东面又是太平洋,使海陆热力差异很大,季风气候典型,加之亚洲大陆轮廓较完整,所以亚洲有广大的内陆区,中心距海2500km,这样亚洲的干旱区面积也广大,所以其秘风性和大陆性都较突出。

3、大气环流的影响

(1)冬季气压分布和风

冬季亚洲大陆由于大陆的辐射冷却,在低空大量的冷空气冷而重,密度大,所以冬季就成为冷源和高压区,西伯利亚和蒙古西北部上空,冷空气大量堆积,形成冷高压中心,整个大陆都在蒙古高压控制之下,高压中心等压线略成三角形,分别指向西、东北和东南方,东北延伸可达新西伯利亚群岛以东,向西可达第聂伯河下游,形成著名的冬季亚欧大陆高压轴。在西伯利亚高压区对流层高空(500mb以上)相应存在一个干冷低槽区,即东亚大槽,位于140e附近。

从水平方向看,冬季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和副高西部连成一片,高压势力较强,控制整个亚洲。

在海洋上冬季相对是个热源、低压区,此时阿留申低压强盛。

由此可见,气压梯度是由大陆指向海洋,其中东海岸梯度最陡,等压线最密,冬季风最强盛。

由于温压场不对称,低层是冷高,中高空是冷低槽,位于槽后是干冷的西北下沉气流,由此可见,从垂直结构看,中上层的气流对下层起引导作用,在500mb西风带上,常有短波槽发生,当其发展成长波槽就可引导极地冷空气爆发南下,发生寒潮,气温迅速下降。

东亚地区:冬季盛行偏北风,具体说在秦岭淮河以北为西北风,带动的气团是极地大陆气团,所以形成晴朗干冷的天气;在长江以南,风向为东北季风,带动的气团是西北风经暧海变性的极地大陆气团,形成阴暧或小雨天气。日本列岛内侧,西北季风经日本海(冷海)的冷海变性的极地大陆气团,气流抬升形成大风雪天气。

00

东南亚和南亚:东南亚和南亚处于低纬的热带地区,冬季为东北风盛行,它实际上是大陆上来的东北风和副热高压带和赤道吹的东北信风合二为一的风,因此笼统地称东北风,它的势力不如东亚的风力强,这主要是由于它远离大陆高压区,气压梯度没有东亚陡,加之南亚有喜山阻挡,不易越过喜山进入南亚,它所带动的气团是热带大陆气团,天气为干、暧天气,但在东岸的迎风地带,所带的是热带海洋性气团,形成热带季风的海洋型,降水丰沛,气候暖和。

中亚地区:位于西伯利高压西侧,为偏东风,带动的气团是源于西伯利亚高压的极地大陆性气团,出现晴寒天气。

西亚:位于地中海的东侧,地中海式气候受西风控制,季水主要是气旋带来,因此在小亚细亚和伊朗的一部分地区,冬季西风从西向东经过本区,附西风而来的是过境气旋影响,影响的气团主要是极地大西洋气团,因而天气温和、降水较多。而阿拉伯半岛为副高和东北信风控制,带动的是热带大陆气团,天气干燥暖和。

北亚:位于西伯利亚高压的北侧,在北冰洋岸多为西南风带来的极地大陆性气团,多晴朗干冷的天气。

(2)夏季气压和风

夏季亚洲大陆相对大洋是热源的低压区,西伯利亚高压消失,低压中心在印度西部、伊朗南部的阿拉伯半岛,从中心向东北方向扩展,可到整个亚洲地区,在海上相对于大陆是一个冷源和高压区,阿留申低压较弱不明显,而东边的大洋上北太平洋副高到达最强盛阶段,分为两个单体,对亚洲影响最大的是西太平洋副高。在夏季鄂霍次克海的冰块融化,加强了亲潮寒流的势力,于是就形成了暂时的鄂霍次克海高压,在印度洋上,南印度洋副高较强。总的来说,海上为高压,大陆为低压,同时热带辐合带移到120~150n,此时气压梯度是由海指向陆地,海洋气流就顺势由海进入大陆,形成夏季风,其中,南亚的气压梯度最陡,所以它的夏季风势力最强。

东亚地区:

东南亚、南亚:

北亚地区:

西亚地区:

中亚地区:

4、地形的影响

青藏高原面积广大,本身就形成了特有的天气与气候,还与亚洲的季风气候鄂密切联系 10

青藏高原加强了季风环流,扩大了季风区的范围,在青藏高原低层(600mb)冬季为冷源夏季为热源,它与同高度的大气相比具有明显的热力差异,形成高原的季风环流,冬季高原面上为冷高压,气流为辐散的反气旋,这时在东侧的东亚地区的冬季盛行偏北气流,与高原的冷气流汇合在一起,并且高原本身阻挡了北面的冷空气,堆积起来,结果加强了在东亚的季风势力,如果没有高原则为西风(3000m)

夏季高原为气旋环流与同高度的自由大气相比,为热低压,有对东侧气流吸引,特别特别是使西太平洋西侧的气流西伸,另一方面,又破坏了副高的连续性,因而在南亚不是副高在控制而是热低压在控制,吸引西南季风北上,使南面的热低压能稳定存在。

亚洲东西向的山地对南北气流起阻挡作用,使南北冬季气温相差较大,南北向或东北—西南向的山地对气流主要是阻挡了西北气流南下和太平洋气流向西北运行,从而降水不均,由于山地较多,使气温与降水发生再分配,从而使亚洲的气候更加复杂。

小结:

亚洲季风性气候较典型。

海陆面积配合海陆分布所引起的热力差异大是亚洲季风气候形成的根本原因。

高空行星风带的季节位移是形成季风气候的原因,特别是热带季风气候的形成。青藏高原的影响,如果没有它,东亚3000m高空为西风。

亚洲大陆性气候强烈。

①、亚洲面积大,内陆距海较远,干旱区大,气温冷热极端,大陆性气候强烈。②、亚洲冬季风势力强盛,使冬季气温低,夏季较高,年较差大。

③、亚洲季风区的面积大,降水集中在夏季,其它非季风区降水也主要集中在夏季。亚洲的大陆轮廓完整,海洋气流也易进入内陆。

位于亚欧大陆东部。

(三)、气温和降水

a、气温

1、冬季气温分布特点:(1月为例)

冬季亚洲大陆为北半球最大的冷源,大陆东北部成为北半球的寒极,1月0c以下的地区约占全洲面积的2/3,1月0c等温线大致经过黑海南部,通过北高加索,里海中部,一直向东,沿着秦岭淮河再折向东北通过朝鲜南部、日本中部,进入太平洋,在1月整个西伯利亚平均气温都在-20c以下,特别是在维尔霍扬斯克---奥伊米亚康地区,1 月平均气温在-56c,为北半球的寒极。

0000

20c等温线大致在北回归线附近,25c等温线在10n附近,由此可以看出在冬季,亚洲等温线密集,气温梯度陡,南北温差大,从新加坡(25.5c)到奥伊米亚康(-56c)南北相差81c。

从等温线形状来看等温线向南突出。

成因:整个北半球受热减少,亚洲难于亚欧大陆东部,很难受到西风暖流的影响,加上大陆幅员广大,高纬地区较广,北部地势向北冰洋敞开,直接受到北冰洋气团侵袭,而南部则有高山屏障阻挡暖湿气流北上。

2、夏季气温分布特点(七月为例)

七月等温线较稀疏夏季大陆南北温度梯度小,大陆普遍增温。

20c等温线经北纬55~60n的地区,亚洲大部分地区气温在20c以上(1/3以上)30c等温线经阿拉伯半岛和伊朗高原、印度河平原、土兰平原南部,气温最高在阿拉伯内部,在35c以上,最低在北冰洋沿岸,在10c以下。

成因:太阳直射北移,受热增多,亚洲面积大,内陆区、干旱区广,热能主要用于增温,用于蒸发的少。

3、气温年较差

年较差一般由低纬到高纬、由沿海到内陆增大,寒极绝对最大年较差达101.8c。

b、降水

地区分布:趋势是由东南向东北递减,湿润的东南部、干旱的西北部、最干旱的是中亚和西亚。

时间分布:主要集中在夏季,而冬季大部分地区都较干旱,季水较少,因冬季受陆上干冷的气团控制,只在局部的地方有季水。如:日本群岛西岸、我国东南沿海、中南半岛东岸等,夏季风向由海到陆,降水较多。

赤道多雨区:

东亚、南亚、东南亚夏季多雨区:

北亚少雨区:

西南亚、中亚少雨区:

降水的变率大

特别是在西南亚、中亚和南亚等地雨量变率很大,降水变率大的原因与副高强弱和夏季赤道气团的盛衰有密切关系,雨量变率大给农业带来很大的危害。

(四)气候类型区及动、植物概况

00000000000000

1、极地长寒气候

2、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3、温带季风气候

4、亚热带季风气候

5、热带季风气候

6、赤道多 雨气候

7、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温带草原气候)

8、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温带荒漠半荒漠气候)

9、亚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

10、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

11、地中海式气候

12、高山气候

四、河流与湖泊

(一)、河网分布的主要特征

1、由于亚洲地形中高周低,所以水系结构呈不对称的辐射状分布

2、内河流域广大,占亚洲总面积40%

(二)、外流水系水文特征

1、北冰洋流域

2、太平洋流域

3、印度洋流域

(三)、内陆河流水系

(四)、湖泊

1、湖泊成因类型

2、湖泊的地理分布

a、北亚湖群

b、中亚湖群

c、青藏高原湖群

d、长江中下游湖群

e、西亚湖群

富。

a

b

c

五、丰富的自然资源 亚洲是一个富饶的大陆,矿物资源、动植物资源、水力资源等都很丰

(一)矿物资源、石油:亚洲石油矿藏与地质构造联系起来可分为三大储油带、中部山地高原两侧储油带、东部边缘山脉内侧,新华夏系沉降带储油带、西伯利亚鄂毕河中、下游储油带

2、煤

a、石炭纪和二迭纪的煤

b、以侏罗纪为主的中生代煤田

c、第三纪的褐煤

3、锡矿

4、铁矿

5、铬

6、锰

7、钨、锑

8、铜、铅、锌

(二)植物资源

1、动物资源

2、丰富的水力资源

国家。

六、悠久的历史、众多的人口、悠久的历史、众多的人口、宗教

七、发展中的经济 第二节 东亚 东亚的范围:东亚是指亚洲东部,包括中国、日本、朝鲜、蒙古四个

一、蒙古

1、世界上的著名内陆国

2、蒙古高原的自然地理特征

a、以高原为主的地形

b、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c、以内陆流域为主的水系,多内陆湖泊

d、以温带草原和温带荒漠为主的高原景观

3、以游牧业为主的经济

二、朝鲜半岛

1、位置和范围

2、自然地理特征

a、以山地为主的地形,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

b、过渡性的季风气候

c、自然景观也具鄂过渡性

d、河流

3、自然资源

4、人口

5、悠久的历史

6、南韩

7、朝鲜

三、日本

1、位置与范围

2、位置

a、海陆位置

b、纬度位置

3、领土

4、日本的自然地理特征

a、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多火山地震。

b、温和湿润的海洋性季风气候

c、自然景观以夏绿林和照叶林为主

5、自然资源

6、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

日本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对外掠夺的基础上而迅速发展起来的后起资本主义国家,历史上,日本是一个闭关自守的封建农业国,资本主义萌芽要比西方晚得多,产业革命要比英国

晚100年、比德国晚30多年,它是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最后一个建立起来的资本主义国家。

(1)、战前日本经济的发展及其崩溃

a、明治维新和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

日本进入资本主义是明治维新(1868年)开始的,以前日本是一个落后的闭关自守的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封建国家,当时日本人不甘受这种统治,就掀起了攘夷倒幕运动,各地展开后,被一批下级武士利用,在一批新兴地主、商人的支持下,推翻了封建统治,虽然这次运动不彻底,属于改良性质,但比封建制度大地进步了,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资本主义与封建制度溶合在一起的国家。当时是在富国强兵的口号下,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第一、废藩设县,建立一个中央集权国家,加速了日本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第二、废除了封建武士等级制,改实物地租为货币地租。第三、提倡学习欧美文化,引进先进技术,兴办官营工厂,发展近代工业,1870年,日本就成立了工部省,农业也创办了农业试验场。同时日本也非常重视教育,提出教育、纳税、兵役是国民三大义务,做到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以国民教育为基础,无疑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提高了人民文化水平。

b、日本对外扩展和垄断资本主义形成 19世纪80年代,明治维新改革基本完成,政局稳定,兴办工厂进入高潮,促进了产业革命,但日本国内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而西方已进入了垄断阶段,争夺殖民地十分激烈,但是日本也采取了争夺殖民地的方式,因此日本在国内大力扶持军事工业,对外掠夺。1894年8月1日的中日甲午战争,结果扩大了日本的商品市场的原料来源,第二年迫使清政府签定了“马关条约”,霸占了台湾、朝鲜,刺激了资本主义发展,尤其是我国的赔款是其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源泉。1894~1904,日本的工业、交通、贸易发展很快,日本产业革命已结束资本主义制度确立。1868~1904年总共只有30多年时间就完成了产业革命。1904年底工,又爆发了日俄战争,其目的是要重新瓜分东方的殖民地,结果日本获胜,获得了库页岛南部,并且,俄国承认日本在朝鲜的实际控制权和承认从长春到旅顺以东的中国东北控制权转让给日本,并租借了旅顺港,又加速了资本主义发展,到1913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日本垄断组织控制了工商业的75%,左右的日本的政治、军事、经济,进入了垄断资本主义,挤进了列强的行列。

(2)战后日本经济迅速恢复与高速发展

a、有利的国际环境

b、国内条件

(3)、当前日本的经济特征

a、资本的集中与垄断加强了

b、资源市场对外依赖严重

c、经济结构变化显著

d、生产力分布高度集中,地域经济差异明显

e、日本工业布局变化的新趋势

(4)、主要经济部门

a、工业

机械工业:

钢铁工业:

石油化学工业:

纺织工业:

能源工业:

b、农业

农业发展概况

农业的特点

主要作物

农业地域差异

c、交通运输业

7、三种经济类型区

第三节 东南亚

一、东南亚的范围和组成 东南亚是指亚洲东南部地区,包括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东帝汶和文莱11个国家和地区,面积448万km,人口 5亿多。

东南亚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中南半岛,也称中印半岛,占东南亚面积44%,二是马亚群岛,也叫南洋群岛,包括大巽他群岛、努沙登加拉群岛、马鲁古群岛和菲律宾群岛等。散布在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南北长3500km,东西宽4500km,陆地面积255万km2,无论从岛屿数量或是从面积上讲,它都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

二、重要的地理位置

三、多山的地形

2

1、中南半岛上深谷、河流、山脉、高原相间分布,纵向排列。

2、马来群岛山岭很多,并且多火山地震。

四、两种类型的热带气候

1、热带季风气候

2、热带雨林气候

五、河流

六、自然资源和经济概述

1、自然资源

2、热带林木

3、热带作物

4、稻米

5、丰富的矿产资源

七、经济特点

1、除新加坡外,农业是东南亚各国的基本经济部门

2、工业中采矿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地位

3、东南亚不少国家经济发展迅速

八、越南

1、位置、面积、人口

2、地形

3、气候

4、发展缓慢的经济和地区差异

九、老挝---万象之邦

1、位置

2、地形与气候

3、落后的经济

十、缅甸---万塔之国

十一、泰国---最大的佛教国家(黄袍佛国)

十二、马来西亚

十三、新加坡

1、东方十字路口

2、新兴的工业国家

3、花园城市

十四、印度尼西亚----最大的穆斯林国家

1、位置与领土

2、经济

十五、菲律宾

第四节

一、南亚的位置与范围二、三种地形

1、北部山地

2、中部平原

3、南部德干高原

三、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的气候四、三大河流

五、南亚的经济特点

1、发展迅速慢,经济水平低

2、经济以农业为主,工矿业薄弱

3、资源丰富多样,但一区分布极不平衡

六、印度

1、亚洲第二大国

2、自然条件及自然资源

a、地势低平、土壤肥沃,有利于开发利用 b、热量丰富,降水虽多,但不够稳定 c、部分矿产储量很大,但缺门也不少

3、经济概况

4、农业生产及其地域类型

a、农业生产现状

b、农业生产所出现的问题

c、农业地域类型

5、工矿业及主要工业区域

南亚

a、发展现状 b、主要工业部门 c、主要工业区

6、主要城市

七、巴基斯坦

1、位置与面积

2、自然条件

3、以农业为主的经济

世界地理中亚教案优秀 篇5

掌握中亚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

二、课时安排:1课时。

三、课型:新授课。

四、教学重点:中亚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

五、教学过程:

1.中亚的自然地理特征

(1)位置与范围

经纬度位置:35°N-55°N,50°E-85°E;海陆位置:深居亚欧大陆中部;交通位置:亚欧大陆东西陆上联系的必经之路。

第一欧亚大陆桥:符拉迪沃斯托克到荷兰鹿特丹港的西伯利亚大陆桥;

第二欧亚大陆桥:陇海--兰新--北疆--中亚--欧洲西部。

中亚五国: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吉尔吉斯斯坦——比什凯克;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土库曼斯坦——阿什哈巴德;塔吉克斯坦——杜尚别。

活动一:小组合作,结合教材和地图册相关材料,归纳中亚的自然地理特征:地形、气候、河流、湖泊等!

(2)地形:东南高西北低,以丘陵、平原为主。

东:天山山脉、帕米尔高原;中:哈萨克丘陵;西:图兰平原、里海沿岸平原。

(3)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特点:冬冷夏热,降水少且季节分布不均匀,变率很大。

成因:深居内陆,距海遥远,加上地形影响,海洋性气流难以到达。

思考:结合中亚地形、气候分布图及其海陆位置分析该地区降水空间分布规律及其原因?

规律:由北向南减少;由西向东增加;

原因:由北向南受北冰洋气流影响减弱,故降水减少;由西向东,来自大西洋气流受帕米尔高原和天山阻挡、抬升,形成地形雨,故东部降水较多;

(4)河流:多内流河、内流湖(咸水湖)。

原因:①深居内陆,距离海洋远;

②受海洋影响小,降水少。

中亚河流和湖泊有怎样的水文特点?

①以高山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补给为主;②河流流量小,且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③多内流河、内流湖;④湖泊多咸水湖;⑤有结冰期。

思考:咸海消失的原因、危害及措施?

原因:①自然原因:深居内陆,降水稀少,蒸发旺盛;

②人为原因:人们大量引用阿姆河、锡尔河的河水灌溉土地,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等也增多,导致流入咸海的水量减少;流域内植被遭到破坏。

危害:①使周围地区的气候变得更加恶劣,生态环境恶化;

②湖泊含盐量不断升高,影响水生生物生存;

③加剧周围地区土壤盐碱化。

措施:①加强国际协作,控制用水量,合理用水;

②恢复河流上游地区的植被,改善生态环境。

思考:巴尔喀什湖西咸东淡的原因?

①东部:深居内陆,降水稀少,蒸发旺盛;

②西部:有流量相对较大的伊犁河淡水注入;

③东西连接处水域狭窄,两侧湖水交换不畅。

2.中亚的人文地理特征

活动二:小组合作,结合教材和地图册相关材料,归纳中亚的人文地理特征:人口、农业、工业、城市等!

(1)人口

人口较少,民族较多,约有130多个民族,除与本国同名的主要民族外,还有俄罗斯、乌克兰、维吾尔等民族。主要是白色人种,信奉伊斯兰教。

(2)农业

粮食作物:小麦、水稻、玉米,经济作物:棉花、甜菜。主要分布在山麓冲积扇、

河流湖泊附近。

种植棉花的有利条件:

①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高温、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利于棉花的生长;

②秋季降水少,利于棉花后期管理和收摘;

③地形平坦开阔;

④土质疏松,土壤肥沃;

⑤临近河流,灌溉水源充足。

种植棉花的不利条件:水资源短缺。

(3)工业

丰富的矿产资源:石油 —— 里海沿岸,煤、铁、铜—— 中东部。农产品:棉花和牲畜多。

主要有采矿、冶金、军事等工业部门。

(4)城市:主要分布在山麓、河流沿岸。

活动三:小组合作,分析中哈石油管道建设的区位条件及意义。

有利区位条件:①哈萨克斯坦石油丰富;

②我国进口需求量大;

④运输距离较近;

⑤便于与现有的西气东输管道相连接

不利区位条件:①冻害(气候寒冷)②缺水(干旱)

③风沙大;④东段地表起伏大;

⑤经济、技术水平低;

意义:①缓解我国能源紧张状况;

②实现石油进口多元化,减轻对中东石油的依赖,减少中东局势动荡对中国能源安全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③开辟一条更安全的内陆石油通道,减少石油进口对马六甲海峡的依赖;

④促进沿线经济发展;

⑤促进中国西部大开发。

⑥深化中、哈、俄三国的能源合作。

课堂训练:

1.中亚五国中,濒临里海又与中国接壤的国家是

A.哈萨克斯坦 B.吉尔吉斯斯坦

C.塔吉克斯坦 D.土库曼斯坦

2.因盛产棉花被称为“白金之国”的国家是

A.哈萨克斯坦 B.吉尔吉斯斯坦

C.乌兹别克斯坦 D.土库曼斯坦

3.下列河流属于外流河的是

A.伊犁河 B.阿姆河

C.锡尔河 D.额尔齐斯河

4.世界上最大的内陆国是

A.蒙古 B.哈萨克斯坦

C.俄罗斯 D.土库曼斯坦

5.下列不属于“上海合作组织”的国家是

A.哈萨克斯坦 B.吉尔吉斯斯坦

C.塔吉克斯坦 D.土库曼斯坦

6.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湖泊是

A.咸海 B.里海

世界地理西亚教案精选 篇6

知识目标:

(1)理解西亚的地理位置及其战略意义

(2)理解西亚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及其内在的联系

(3)了解西亚的能源资源及输出线路及市场

(4)理解西亚农业发展的优势与劣势,了解以色列农业特色,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知识与技能:

(1)能够在西亚地图上找出五海、三洲、二洋,主要地形区及河流

(2)能够根据各种图表,指导学生读图,分析西亚的自然地理特征

(3)能够分析西亚气候类型及成因

情感价值与态度观:

(1)通过对区域的学习,培养学生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观念

(2)通过对本区域资源及战争的了解,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加强全球感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1)该区重要的战略地位

(2)该区的自然环境特征

(3)该区石油资源的输出线路

(4)该区农业发展的优劣

(5)如何指导学生读图析图的基础上对该区的自然环境进行分析,并对该地的工农业区位进行讨论

(6)本区气候分布和成因及对该地区的影响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播放视频《千年争端,今日焦点》,大家看这个视频,根据视频中给你的信息,去地图上找找看,这个区域位于世界的哪个角落?

学生活动:亚洲西部、地中海地区、非洲北部中东等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找地方,一方面考察学生对世界地图上事物相对位置的熟悉程度及对这地区的时事了解情况,另一方面也让同学们通过视频更了解此地区的现状,增加直观的感受

教师活动:这块区域我们电视上经常看到听到的名词叫中东,包括非洲北部和西亚部分,不管是在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特征都有很多的相似性,比如这里都信奉伊斯兰教,服装都是白色长袍,我们称之为阿拉伯国家,今天我们通过这一地区的一部分---西亚的学习来更好的认识和了解此地区,(呈图)刚才我们通过视频看到,这一区域目前为止仍战火连绵,依你平时的了解,你觉得战争的根源是什么?

学生活动:石油、水、宗教、民族、大国之争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战争的分析,找出战争的原因,从而点出本课的核心问题,为接下来的课程学习作为铺垫,从战争原因来分析该地区的基本状况,也培养了学生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观念

教学环节:明确地理位置

教师活动:通过从刚才同学们的回答中,我们总结出有以下几个原因,大国之争、石油之争、宗教之争、水源之争。自从新航线开辟以来到现在的21世纪,大国们都在为争夺此地区而明争暗斗了几百年,为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作适当的引导

师生互动:找出西亚地区的五海三洲二洋及三大海峡的位置

设计意图:通过指导学生读图识图,对此地区的相对位置更熟悉,也为之后石油线路的输出作铺垫。

教学环节:干旱的自然环境

世界林产品贸易的地理分布特征 篇7

一、林产品总体的地理分布特征

由于各国生产水平差异、森林资源丰裕度不一和消费水平不齐, 各国林产品贸易能力和贸易水平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为更好地揭示世界林产品贸易的地理分布特征, 我们列出了世界排名前十位的林产品出口国或地区和进口国或地区, 具体见表1和表2。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 世界林产品贸易的地理分布呈现如下主要特征:

首先, 世界林产品贸易主要集中在欧洲、北美洲和亚洲, 发达国家在大量进口林产品的同时, 也进行着大规模的林产品出口贸易。

从表1可知, 自1995年以来, 世界前十位林产品出口国均来自欧洲、北美洲和亚洲, 虽然前十位国家的林产品出口额占世界林产品出口总额比重有下降趋势, 但并没有改变其在世界林产品出口贸易中的主导地位, 2008年所占比重最低, 但仍达58.52%。进一步看前十位林产品出口国的内部结构情况, 以美国和加拿大为代表的北美洲一直维持着较大规模的林产品出口贸易, 对世界林产品出口贸易有着深远影响, 1995年这两国林产品出口规模排在世界前两位上, 占世界林产品出口总额的29.99%。随着其他国家林产品供应能力的提升, 美国和加拿大林产品出口位次经历了微小变化, 在世界林产品出口贸易中份额也相应地下跌, 2008年加拿大和美国分别排名第二和第三, 总占比下降至19.45%。在排名前十位的林产品出口国家中, 来自欧洲诸国的出口总规模相当可观, 1995年, 以德国、芬兰、瑞典、法国、奥地利、荷兰和比利时为代表的欧洲林产品出口总额650.11亿美元, 占世界林产品总出口额的36.94%, 显著高于北美。但随着发展中经济体生产水平和贸易能力的提高, 欧洲国家的林产品出口份额也随之下降, 到2008年, 欧洲7国林产品出口额占世界林产品出口总额比重已下调至34.84%。与欧洲和北美洲林产品出口比重的发展趋势相反, 亚洲在世界林产品出口贸易中份额和影响不断提升, 1995年印度尼西亚进入世界前十位, 其出口份额为3.25%, 2005年中国替代印度尼西亚入围世界前十强, 其林产品出口占世界总出口比重3.08%, 2008年中国林产品出口能力再度增强, 成为世界第六大林产品出口国。

单位:%

(注:本表数据是笔者根据本文林产品分类对UNCOMTRADE相关数据整理而得)

从世界林产品进口结构看, 表2显示, 排名前十位的对世界林产品进口贸易具有重要影响的国家也均来自欧洲、北美洲和亚洲, 这三个地区林产品进口比重的发展轨迹与出口相一致, 也有下滑态势, 但所占比仍达60%以上。从内部看, 北美和欧洲的进口比重分别表现为下降趋势, 其中北美从2000年20.55%下降至2008年的15.15%, 欧洲从1995年的37.40%下降至2008年31.76%, 而亚洲从2000年的13.14%上升至2008年的13.50%, 其中中国林产品进口规模发展迅速, 2005年为世界第三大进口国, 占比6.43%, 2008年虽位次未变, 但进口比重已上调至8.40%, 在世界林产品贸易中影响在不断扩大。

(注:本表数据是笔者根据本文林产品分类对UNCOMTRADE相关数据整理而得)

其次, 世界林产品流动轨迹主要表现为源自于那些森林资源丰富或木材加工、制造业发达或两者兼而有之的国家, 终止于那些人口众多或经济发达的国家。

从出口方面看, 表1显示, 自1995年以来, 德国、加拿大、美国、瑞典和芬兰等五个发达经济体的林产品出口额一直排在前五位, 出口总额占世界总出口额的比重超过40%。这些高额出口的国家不仅森林资源丰富, 而且拥有先进林产品生产和制造业。近年来, 由于中国林业加工、制造能力增强, 以加工贸易为依托, 实现了出口能力的不断提升, 2008年出口份额达到4.22%, 跃居世界第六位。出口规模较大的国家还包括森林资源丰富的俄罗斯和法国等。从进口方面看, 进口规模靠前的国家主要有美国、德国、英国、法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 前四个国家虽然林业资源富足和生产技术先进, 但国内消费增长和需求要求提高所导致的本国林产品供给难以完全满足本国需要, 终而引发这些国家大量进口林产品。日本虽然拥有高水平的林产业, 但缺乏基础和中间林产品, 为满足本国消费需求, 只能依赖大量进口。中国人均林业资源有限, 又实行天然林保护工程, 所以国内快速增长的林产品需求和林产品出口的快速化只能以大量进口原木、锯木等初级林产品为支撑。

(2) 分类林产品贸易的地理分布特征

进一步从出口和进口两个方面对世界分类林产品的地理分布情况展开研究, 有助于揭示各类林产品的世界出口和进口特征, 指明不同国家在不同林产品上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异同点, 凸出不同国家在世界林产品贸易中所具有的优势。为此, 我们首先将总体林产品细分为原木、锯木、木浆、木板、纸及纸板等五个子类, 然后在每一子类下, 对各国进口和出口各类林产品的比重进行排序, 遴选并列出每一类林产品下前十大进口和出口国, 具体结果见表3和4。从表3和4中数据可知, 依据上述原理所筛选的十个国家的林产品进、出口规模在世界总进、出口总规模中的比重均很高, 即使纸和纸板进口额在世界进口总额中的比重最低, 但也达到了56.07%, 所以对表中所列国家的林产品进、出口额和比重加以分析, 能够反映世界各类林产品出口和进口的地理结构特征。

单位:%

(注:本表数据是笔者根据本文林产品分类对UNCOMTRADE相关数据整理而得, 马来亚指马来西亚, 拉维亚指拉脱维亚, 印尼指印度尼西亚)

首先从各类林产品出口的地理结构方面看, 通过运用简单的统计学方法, 在木浆分类下, 前十位国家出口比重的分布差异最大, 平均比重8.16%, 标准差8.66, 其中, 加拿大的出口比重最高, 达到29.35%, 美国的出口比重次之, 为17.14%, 两者差距约12个百分点, 俄罗斯出口份额最小, 排在第十位上。原、燃木分类下各国出口比重的分布差异程度紧随木浆分类, 平均比重6.75%, 标准差6.34, 其中俄罗斯的出口比重高居第一位, 占22.42%, 远远高于第二位美国的13.07%, 澳大利亚排在第三位, 占6.46%, 智利的出口份额位居第十位。在木板分类下, 各国出口比重的平均值为6.45%, 标准差3.84, 其中, 中国和德国出口比重分别为14.34%和12.68%, 占据第一和第二位置, 相差不到2个百分点, 其后的各国比重显著低于这两国, 俄罗斯出口比重最低。在锯木方面, 加拿大和瑞典的出口规模最大, 明显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 出口份额分别达到15.23%和10.08%。纸和纸板属于林产品中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深加工产品, 在各国林产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 其对外出口规模和比重与生产国的生产条件紧密相关, 表3显示, 该分类下各国出口比重的分布差异程度最小, 平均值为6.87%, 标准差3.57。其中, 德国的纸和纸板出口能力最强, 在世界纸和纸板出口中的比重最高, 达到15.46%, 约高出美国9.29%的6个百分点, 中国位列第八位, 占比4.57%。

将上述五类林产品出口的地理分布情况加以比较后, 我们还可以发现, 各类林产品的出口分布特征与各类林产品技术特征、各国林业资源和生产水平紧密关联。对于加工程度最低的资源类林产品原木的出口, 有三个发展中或转型经济体入围前十强, 其中俄罗斯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 与该国幅员辽阔, 森林资源丰富相一致。对于只需简单加工的中间产品锯木, 也有三个发展中或转型经济体挤入前十强, 但出口优势最强的是加拿大, 其次是瑞典, 俄罗斯排在第三位上。由于中国主张出口深加工林木产品, 所以原木以及锯木的出口比重较低。在木板的出口方面, 中国的出口优势显眼, 这与中国出口导向型外贸发展战略推动下的加工贸易有关, 大量进口初级林产品, 结合国内廉价劳动力, 借助强大加工、制造实体, 最终转化为中间林产品木板的大规模出口。就高端林产品纸和纸板出口而言, 发展中国家并不具有显著优势, 在前十位国家中, 有九个国家属于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中国仅排在第八位上, 说明发达国家尤其是德国和美国是世界市场上纸和纸板的主要供应者, 发展中国家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尚待提高。

单位:%

(注:本表数据是笔者根据本文林产品分类对UNCOMTRADE相关数据整理而得, 印尼指印度尼西亚)

从各类林产品进口的地理结构方面看, 在原木分类下各国进口比重的差异程度最大, 平均值为7.85%, 标准差为8.14, 其中, 中国是世界原木和燃木进口规模最大的国家, 在世界中比重高达25.10%, 其次是日本, 占比20.61%, 两者之和大大高于其余8个国家的总和, 这与中国和日本的人均林业资源匮乏有关, 中国居首位的进口比重也与中国发展加工贸易有) 关。木浆分类下各国进口比重差异程度紧跟原木, 平均值7.63%, 标准差8.08, 其中中国的进口规模最大, 在世界总进口中的比重达29.02%, 接近排列第二位德国的3倍, 这与近年来中国出版业, 文教服务业快速发展有关。美国占比9.89%, 位列第三。各国锯木进口份额的平均值为6.71%, 标准差4.03, 其中美国遥遥领先, 占比17.21%, 约超出其后日本的10个百分点, 波兰进口比重最低, 占2.88%。在木板、纸和纸板的进口方面, 美国进口比重均超过10%, 在世界进口中具有领先地位, 其他国家的进口比重均小于10%, 差别不是很大。

摘要:本文通过对总体和分类林产品的地理分布进行数据分析, 得出世界林产品贸易在地理分布方面, 主要集中在欧洲、北美洲和亚洲, 其中更多地在区域内完成。起始于那些或者林业资源丰裕、或者林业生产加工规模庞大、或者林产品生产工艺先进的国家, 终止于那些或者林业资源短缺、或者经济发达的国家。

关键词:地理分布,贸易流向,森林资源

参考文献

[1]林凤鸣.世界林产品贸易现状[J].国际木业, 2002, (07) .

[2]林其盛.标准化: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J].中国林业, 2003, (11) .

[3]刘滨凡.我国林业标准化现状和发展趋势[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4, (02) .

[4]刘冬, 宋维明.论比较优势与我国的木材产业国际化[J].林业经济, 2003, (05) .

高中地理世界地理教案 篇8

1. “大洋一号”航行期间( )

A. 途经南海时,逆风逆水

B. 在开普敦(1月18日靠岸)停留期间,船员面朝西南方向欣赏日落美景

C. 在巴西萨尔瓦多港(5月19日靠岸)停留期间,昼越来越长

D. 北太平洋航段内,表层海水的温度越来越高

2. 本次科考发现了16个海底热液区,黑色热液能直立向上形成约3至4层楼高的“黑烟囱”。根据所学知识判断,热液区最可能位于( )

A. 大陆架 B. 大陆坡

C. 海岭 D. 深海平原

下图是夏威夷群岛主岛与其3个链状火山岛屿的分布示意图。许多科学家相信,夏威夷群岛主岛和这些链状火山岛屿,应该是因为太平洋板块在一个可视为固定不动且喷发岩浆的“热点”上移动(箭头指向代表板块移动方向)造成的。读图回答3~4题。

3. 此处应位于地球的哪一个位置( )

A. 位于板块生长边界 B. 位于板块消亡交界

C. 位于美洲板块 D. 不位于板块交界处

4. 下列哪幅图最能代表从夏威夷群岛主岛(1)到链状火山岛屿(2、3、4)的年龄分布情形的是( )

5. 南极“高速公路”起点站麦克默多的纬度大约是( )

A. 60°S B. 76°S

C. 83°S D. 85°S

6. 若沿南极“高速公路”从麦克默多驱车前往南极,前进方向是( )

A. 先向西北,再向南 B. 先向西南,再向南

C. 先向东南,再向南 D. 一直向正南

7. 南极洲被称为“风库”,那里的盛兴风是 ( )

A. 东南风 B. 东北风

C. 西风 D. 西南风

8. 读某河流局部地区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河流以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为主

B. 形成图中沼泽的因素之一是降水丰沛

C. 夏季受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的影响

D. 冬季是洪涝灾害最严重的季节

读某河流干流和流域范围示意图,回答第9题。

9. 图中河流的乙~丙河段流域范围非常狭窄,其主要原因是( )

A. 水流湍急落差大??B. 高山束缚支流短

C. 高原气候降水少???D. 泥沙淤积河床高

下图为非洲南部某区域和赞比西河部分河段,读图回答10~11题。

10. 赞比西河在维多利亚瀑布以上的河段为河流上游,该河段( )

A. 干流流速缓慢 B. 峡谷险滩广布

C. 支流短小急促 D. 补给以冰雪融水为主

11. 比较瀑布以上河段与电站大坝以下河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瀑布以上河段河床浅而宽,电站大坝以下河段河床深而窄

B. 瀑布以上河段河床深而窄,电站大坝以下河段河床浅而宽

C. 瀑布以上河段以溯源侵蚀为主,电站大坝以下河段以下蚀为主

D. 瀑布以上河段以下蚀为主,电站大坝以下河段以侧蚀为主

12.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2011年12月12日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关累港举行中老缅泰湄公河联合巡逻执法首航仪式,标志着四国联合巡逻执法正式启动,来自中(甲)、老(丁)、缅(乙)、泰(丙)四国执法部门的代表参加了湄公河护航启动仪式(如下图)。湄公河是一条国际河流,在中、老、缅、泰四国贸易中有重要作用。

材料二 2011年7月下旬开始泰国爆发洪水,截止2011年11月2日,洪灾已经造成泰国427人死亡,2人失踪,波及全国26个府147个县,受灾人数超过210万,被淹土地160万公顷。随着洪水蔓延,泰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农业、制造业、物流业、服务业和旅游业遭受巨大损失。

(1)简述湄公河流域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及其有利自然条件。

(2)说出泰国主要气候类型,并简述这次洪灾发生的自然原因。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湄公河航运畅通对中、老、缅、泰四国经济发展的意义。

13. 下图为世界某地区七月份等温线图(单位:℃),读图回答以下问题。

(1)图中A处闭合等温线内的气温应介于__℃~____℃之间。

(2)图中BCD三处位于同一纬度地带,但B处气温__________(高于或低于)C、D两处,简答形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3)比较图中B、E两海区海水盐度的差异,并简述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

上一篇:蒙中医院输血科消防安全管理制度下一篇:关于金融学的事件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