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地理——世界地理试题教案

2024-08-18

区域地理——世界地理试题教案(精选6篇)

区域地理——世界地理试题教案 篇1

高三地理月考试题《世界地理》部分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总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小题1.5分,共60分)1.濒临三大洋、地跨两大洲,并有极昼、极夜现象的国家是

①俄罗斯 ②加拿大 ③挪威 ④美国 A.①② B.③④、C.②③ D.①④ 2.摩尔曼斯克濒临北冰洋,却是不冻港的原因是

A.纬度位置决定的 B.温带海洋性气候决定的 C.地形决定的 D.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所致 读下列两幅图,回答3—4题:

3.关于两图的比较,叙述正确的是 A.两图比例尺较大的是右图

B.两图所示国家历史上都曾沦为同一个国家的殖民地 C.两图所示国家地形都以高原、平原为主 D.两图所示国家都有丰富的铁、锰和石油资源

4.上面右图所示国家将首都由F点迁至E地的主要原因是

A.F地为热带雨林气候,原始热带雨林面积广大,交通不便 .

B.E地为热带草原气候,四季如春,终年绿草如茵,又有利于对广大内地的管理和开发

C.F地工业发展缓慢,在该国的经济地位下降,环境污染严重

D.E地由于交通方便,欧洲殖民者和他们从非洲掳掠来的黑人,首先到达这一带,地区经济发展快,现已成为人口稠密区

5.当中国盛行偏南风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尼罗河河水上涨,进入汛期 ②南非高原大部分地区都一片葱绿

③刚果盆地寒冷干燥 ④开普敦正处温和多雨的季节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6.回归线和极圈之间现存的天然森林主要是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B、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C.亚寒带针叶林 D、温带落叶阔叶林

7.俄罗斯海岸线虽然漫长,但大部分航运价值不高。关于这一特点的下列成因分析中,错误的是

A.东部沿岸经济欠发达 B、北部沿岸冰封期长,无不冻港 C.西部海岸线较短 D、最大港口通往大西洋需经它国海域 8.下图中四条大河的共同特点是

A.流域内人口都很稠密 B、入海三角洲的气候类型都属于季风气候 C.下游地区都盛产纺织原料 D、下游两岸灌溉农业都很发达

9.下列地区中,民族最复杂,国家数目最多的是

A.亚平宁半岛 B.斯堪的纳维亚半岛 C.伊比利亚半岛 D.巴尔干半岛 10.地中海气候区盛产的水果和木本经济作物有

A.椰枣、菠萝、无花果 B.椰子、苹果、梨

C.葡萄、柠檬、香蕉 D.油橄榄、柑橘、葡萄 11.当美国的洛杉矶进入一年中的多雨季节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江淮地区进入梅雨季节 B.全球大陆上等温线向南凸出 C.巴西高原上草木枯黄 D.夏威夷高压势力强盛

2003年3月20日北京时间10时30分,美英联军不顾世界人民的反对,对伊拉克发动了军事行动。据此回答12-13题。

12. 军事行动开始时,与伊拉克日期相同的地区占全球的

A.一半 B.不到一半 C.一半以上 D.超过三分之二 13.有关伊拉克地理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 B.大部分地区是热带草原气候

C.首都为德黑兰 D.是世界上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之一 14.关于俄罗斯的叙述,正确的是

A.消费品制造业发展很快 B.工业以轻工业为主

C.河流以内流河为主 D.农产品主要有小麦、甜菜、马铃薯、向日葵 15.某地年平均气温为15℃,最冷月气温在0℃以上,年降水量为750毫米,且各月分配均匀,该地位于

A.亚洲东部 B.非洲北部 C、欧洲西部 D、北美洲东北部

16.德国濒临的海有()

①地中海②北海③波罗的海④挪威海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下列四国为世界主要国家,读图回答17~20题:

17.四国中属于发展中国家的是 ①甲 ②乙 ③丙 ④丁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8.关于四国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国河流径流量稳定 B.乙国有世界最长的河流

C.丙国河流航运价值大 D.丁国河流流程短,水能资源贫乏 19.有关四国的地理特征,叙述正确的是

①甲国被誉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 ②乙国是世界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

③丙国位于欧洲大陆上的“十字路口”④丁国的北部海域有世界著名的渔场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20.有关四国大城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四国的首都职能均属单一 B.四国最大城市都是著名的国际金融中心 C.四国的城市都分布在沿海 D.乙、丙、丁三国的最大港口皆受到暖流的影响 21.游客在德国的莱茵河上看见一艘轮船满载货物向鲁尔区方向驶去,若该货物的运量很大,则该货物最有可能是()

A.煤炭 B.钢材 C.机械 D.铁矿石 22.下列欧洲地理现象中,属于冰川活动造成的是()

A.阿尔卑斯山系的形成 B.亚平宁山脉南部多火山

C.植被在地中海沿岸以常绿灌木为主 D.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曲折的西海岸 读下图,回答23~24题。

23.下面的四幅图中,与右图中甲地气候类型相符的是()

A. B. C. D. 24.有关甲地气候类型的成因和分布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A.成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B.成因是受信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控制

C.分布在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 D.分布在南、北纬30°—40°的大陆两岸

读图,一艘往西北航行的船只于北京时间12: 00经过图中M地时,太阳正从海平面上升起。据此回答25—28题: 25.从该海峡经过的船只,其装船货物贸易额最大的产品是()

A.粮食 B.煤炭 C.铁矿石

D.石油

26.经过该海峡后,轮船的吃水线将会()

A.变浅 B.加深 C.不变 D.无法判断 27.此时,M地的区时是()

A.8: 08 B.6: 08 C.5: 00 D.7: 00 28.此时,太阳高度最大的地点是()A.北京B.新加坡C.曼谷D.利雅得 读某地等温线图,回答31—33题。

29.影响图中A、B两点气温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①纬度 ②洋流 ③海陆位置 ④地形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0.如果图中等温线向凸出,等温线最北点距大陆最南端距离最长的时间是()

A.1月 B.5月 C.7月 D.10月 31.图中C地渔业资源丰富的主要原因是()

A.寒流经过 B.暖流经过 C.有上升流 D.寒暖流交汇

材料一:中国

35.长城站位于中山站的

A.东北方 D.西北方 C、东南方 D、西南方 36.长城站到南极点的直线距离约为

A.2960千米 B.3060千米 C.3160千米 D.3260千米 37.中山站出现极昼期间,下列河流最有可能处于枯水期的是 A.湄公河 B.莱茵河 C、亚马孙河 D.赞比西河 读右面图,回答38—39题: 38.该岛东部是

A.热带季风气候 B.热带雨林气候

C.热带草原气候 D.亚热带季风气候 39.形成该气候的因素有

①纬度较低 ②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影响 ③受东南季风影响 ④受东南信风影响 ⑤受暖流影响 ⑥受寒流影响 ⑦位于海洋气流的迎风坡

A.①② B.①③⑤⑦ C、①④⑤⑦ D、①④⑥ 根据所学知识,读南亚地区图回答42~46题: 40、伊斯兰堡是下列哪个国家的首都()A.巴基斯坦 B.印度 C.斯里兰卡

D.孟加拉国

41、关于A、B两城市的说法,正确的是()

A.A城为加尔各答,B城为孟买 B.A城是印度麻纺织工业中心和重要港口 C.B城是印度最大海港和棉纺织工业中心 D.B城是印度人口最多的城市

42、关于印度农作物分布的叙述,错误的是()

A.水稻分布在东北部和半岛东西两侧的沿海地

B.棉花分布在德干高原西北部

C.黄麻分布在恒河中上游

D.茶叶分布在东北部

43、中国春节时,印度()

A.盛行西南季风

B.盛行西北季风

C.是雨季

D.是旱季

44、关于南亚地形的叙述,错误的是()

A.北部为高耸的喜马拉雅山脉

B.中部为印度河和恒河平原 C.南部为德于高原 D.德干高原东高西低

52.飞机首先到达德国的法兰克福,是因为法兰克福是德国()

A.最大的城市 B.最大的航空港和重要的铁路枢纽

C.最大的港口 D.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城市 53.如果游客要参观欧洲最大的电子工业中心,应该去()

A.杜伊斯堡 B.汉堡 C.法兰克福 D.慕尼黑 54.有关欧洲西部地形的叙述,正确的是()

A.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东侧多曲折的峡湾,是冰川作用形成的 B.本区地形以平原、山地为主,西部为平原、南、北多山脉分布 C.莱茵河以西为西欧平原,以东为东欧平原

D.南部阿尔卑斯山脉峰峦挺拔,山脉两侧也有湖泊主要是内力作用形成 55.下列选项中,全部是环绕非洲大陆的地理事物的是()

A.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苏伊士运河—波斯湾—好望角

B.土耳其海峡—地中海—红海—亚丁湾—好望角

C.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苏伊士运河—红海—亚丁湾—好望角

D.几内亚湾—地中海—红海—霍尔木兹海峡—好望角 56.有关地中海沿岸的植被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A.以常绿硬叶灌木为主

B.以常绿阔叶林为主 C.叶质坚硬,叶面有蜡质

D.根系深,有耐旱特征 57.欧洲西部与非洲之间的重要水道是()

A.英吉利海峡

B.直布罗陀海峡

C.土耳其海峡

D.苏伊士运河

58.下列哪些海峡是两大洲的分界线

A.德雷克海峡、直布罗陀海峡

B.土耳其海峡、霍尔木兹海峡 C.台湾海峡、白令海峡

D.马六甲海峡、土耳其海峡 59.读下图,据图得出的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该国重要海港主要分布在C海沿岸

B.A、B所在国最大的贸易对象是中国

C.穿过A、B间海峡的海底隧道,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隧道

D.该国著名渔场的形成主要是因秘鲁附近的上升流带来了充足的饵料 60.下列各组国家中,都属于典型移民国家的是

A.美国、德国 B、南非、埃及 C、日本、澳大利亚 D、加拿大、新西兰

二、非选择题(40分)材料一:2004年12月26日上午8时58分55.2秒,在印尼苏门答腊西北近海(北纬3.9°,东经95.9°)发生8.7级地震。地震发生数分钟后,地震引发的大海啸迅速袭击了距离震中最近的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两小时以后,海啸袭击了斯里兰卡,造成惨重的人员伤亡。最新公布的统计数字表明,此次印度洋大海啸造成的死亡人数大约有15万人。(海啸是一种灾难性的海浪,通常由震源在海底下50千米以内、里氏震级6.5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材料二:印度洋地震、海啸示意图

材料三:据有关资料显示,从1993年开始,中国成为石油进口图。此后中国的石油消费、生产、进口和进口依存度(年进口量占年消费量的。比例)逐年增大,2002年进口石油7000万吨,占当年我国石油生产量的43%,2004年石油净进口重达1亿吨,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达到60%,并且将维持20年左右。61.读上述材料后,回答下列问题:(8分)

(1)印度西亚尼多地震的原因是什么?(2分)

(2)这次地震引发的海啸导致重大伤亡的主要原因有那些?(3分)

(3)位于苏门答腊岛以北的海峡是什么海峡?为什么我国也把它称为海上生命线?(3分)

62.读图和孟买气候资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②地五月平均温度为全年最高的原因是什么?。(3分)_________________(2)H地农业地域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种农业地域类型在印度和中国广泛分布的自然原因是什么?(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印度已成为发展中国家工业比较发达的国家之一,钢铁工业主要分布在地区在___________,棉纺工业中心在_____________(填城市名),图中①②③三个城市中,______(填写代码)是以新兴工业为主的城市。(3分)(4)与印度相邻的孟加拉国洪涝灾害很严重的原因是什么?(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63.(11分)读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1)山峰A的名称是_________山,河流B的流向为_____________,注入_______海。(3分)(2)湖泊E是仅次于_____________湖的世界

(3)在图5的下图内画出沿AB线的垂直剖面图。(4)冬季A、B、C、D 四点中气温最高的应是 点,原因是。(5)①、②两地中降水量多的是,原因是

图5。

地理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

1-----10 DDCBD CBCDD 11-------20 BCDDC DACBD 21----30 DDACD ADBBC 31------40 CBDCB BABCA 41----50 DCDDC BDBBB 51------60 CBDBC BBACD

二、非选择题 61(1).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之间交界处附近.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正位于地中海一喜马拉雅地震带;(2)震级大,震源浅,海啸级大;受灾的地区大多是人口稠密或者旅游者聚集的地区;受灾的地区普遍没有建立科学完善的预警机制。

(3)马六甲 2004年中国取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

区域地理——世界地理试题教案 篇2

区域地理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知识综合分析区域问题的能力, 如区域生态环境的建设、区域资源的开发利用、区域经济发展、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等问题。区域地理融合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 集中体现地理学的两大特征——区域性与综合性。高考试题以各种图表为命题背景, 材料新颖、时效性强, 规避教材案例。或推陈出新, 于熟悉的区域中展现新情境;或以时政热点隐性切入, 由果溯因, 考查一般规律。将大量信息隐藏于背景材料之中, 设问角度各异, 如地形地貌、河流水文、气象、气候、自然灾害、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发展等皆有体现。2011年高考区域地理命题特点主要表现为:淡化区域定位, 关注区域热点, 体现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 评价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突出区域经济发展 (如资源调配、产业转移、经济转型等) , 多角度考查应用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常以综合题形式呈现, 分值高) 。其中区域特征、区域差异、区域可持续发展是区域地理试题考查的核心内容。

一、试题评析

例1 (浙江文综卷第36题)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示意图, 下表中为图中甲、乙两城市的气候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1) 圣劳伦斯河是世界上水位较稳定的河流之一, 说明其原因。比较①②河段水文特征的差异。

(2) 简述“雪带” (降雪量明显多于周边地区) 分布的特点, 并解释原因。

(3) 蒙特利尔港是加拿大重要的小麦输出港, 简要分析其形成条件。

【解析】该题以五大湖区域简图和气候资料表为背景, 考查水文特征、降雪的影响因素、港口的区位三个方面。就解题而言, 破解区域地理试题的关键是, 首先提取和解读信息, 然后调动和运用相关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知识、规律, 论证并解决问题。

(1) 影响河流水位的因素有水源补给和水量调节。观察气候资料得出甲、乙两地降水均匀;同时, 河流上游的湖泊 (由两个水面高程数据可知湖泊位于河流上游) 对其水源有补给与调节作用, 这与题干“是世界上水位水量稳定的河流之一”相吻合。河流水文特征包括水位、流速、流量、含沙量、结冰期等方面。根据图中所示水位差, 可以得出河段①的流速更快, 且①河段在上游, 纬度较低, 因此流量较少, 封冻期较短。

(2) 由图示可知“雪带”的分布特点。分析降雪量多的原因时首先应结合“雪带”的分布位置来推测, “雪带”分布在湖泊的东、南面, 即湖泊东、南面的降雪量多于其他地区;然后调用影响降水量的相关知识, 如水汽含量、气流上升, 并据此大胆推测, 冬季多西风和西北风, 掠过湖面时增温增湿。导致气流上升的因素有迎风坡 (地形抬升作用) 、锋面、空气对流、台风 (图示地区冬季不可能出现台风) 等。五大湖的东、南面地势是否都高于湖的西、北面, 试题中没有给出判断的依据;冬季, 来自西、北面的冷空气与湖面暖湿气团相遇形成冷锋 (甚至是快行冷锋) , 冷锋向东、南推移, 使湖泊东、南面降雪量多;冬季风掠过湖面, 经湖泊增温增湿后移至湖畔 (湖泊东、南面) , 打破了湖畔空气的稳定状态, 使湖畔上下层空气温差增大, 从而产生对流天气, 降雪增多。

(3) 根据图示可知小麦的产区和水运路线, 蒙特利尔的水运与陆运枢纽位置便于小麦输出。

【答案】 (1) 流域内降水的季节变化小;五大湖的调节作用明显。①河段较②河段流速快;封冻期短;流量小。 (2) 分布在湖的东、南岸。五大湖地区冬季多西风和西北风;冷气团经过湖面时, 增温增湿;经过湖面后, 暖空气上升, 水汽凝结形成降雪, 出现“雪带”。 (3) 加拿大的中南部是世界上重要的小麦产区, 产量大, 商品率高, 出口量大;小麦多采用廉价的水运或铁路运输;蒙特利尔是重要的水路 (河运、海运) 、陆路交通枢纽, 便于小麦输出。

例2 (全国文综大纲卷第36题) 阅读图文资料, 完成下列各题。

黄麻适合在湿热的气候环境中生长。收获的黄麻在水中浸沤后, 才能进行初加工以获取制作麻袋、麻布、纸张等的原料。图1中甲城市为世界最大的麻纺织工业中心, 也是该地区联系河运和海运的重要港口。图2中为甲城市的气候资料。

(1) 简述图示黄麻产区的气候特征。

(2) 简析图示黄麻产区的地形特征。

(3) 说明该地区有利于黄麻生产的水文条件。

(4) 分析甲城市发展麻纺织业的有利条件。

【解析】该题以区域图和气候资料统计图为载体, 考查黄麻产区的气候、地形、水文特征及工业区位, 是典型的以区域为背景考查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知识的区域地理试题。解答该类试题, 并不需要学生记忆全部国家和城市的名称, 因为对记忆能力的考查不符合试题能力立意 (考查创新思维能力) 的要求。正如学生在解答本题时不需要知道甲城市的名称, 也不需要知道甲城市气候资料反映的具体气候类型的名称一样, 只需从试题图表资料中提取相关信息, 并结合设问描述、阐释事物, 论证、探讨问题即可。

(1) 由图2中甲城市的气候资料可提取出黄麻产区的气候特征。气候特征通常包括温度、降水及其与时间的组合等方面, 学生在描述气候特征时应从整体 (全年) 着手, 并从时间和气温、降水的关系上来归纳共同性和差异性, 定量描述与定性描述相结合。观察气候资料图可看出该地5~10月降水较多, 为湿季;11月至次年4月降水较少, 为干季。

(2) 本题考查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对地形与河流关系的理解、流水堆积地貌。由图中等高线数值可判断出图示大部分地区海拔在200米以下, 为平原;由河流流向可知该地地势自北向南倾斜, 河流泥沙沉积形成冲积平原, 河流下游有河口三角洲发育。

(3) 解题时应结合题目信息“有利于黄麻生产的水文条件”, 水文状况由气候、地形地势决定。题干材料给出了适宜黄麻生长的气候环境及麻纺工艺要求, 结合材料可得出该地水文条件利于黄麻灌溉、浸沤及运输。

(4) 工业的有利区位条件包括接近原料地、便利的交通、丰富且廉价的劳动力、广阔的市场、有历史基础、丰富的生产经验、政策支持、充足水源等。结合麻纺织业进行描述即可。

【答案】 (1) 全年高温 (各月均温都高于20℃) ;全年降水量大 (达1600毫米) , 5~10月 (6~9月) 降水较丰 (为雨季) , 11月至次年4月 (10月至次年5月) 降水较少 (为干季) 。 (2) 为 (两) 大河下游冲积平原和三角洲, (海拔低于200米) 地势低平, 自北 (西北) 向南 (东南) (或自内陆向沿海) 倾斜 (或渐低) 。 (3) 水网密, 水量丰, 便于运输;利于干季或干旱时对黄麻的灌溉;便于浸沤黄麻。 (4) 位于黄麻集中生产区 (原料地) ;稠密的水系便于原料运输, 连河通海便于产品外运;人口稠密, 劳动力丰富 (麻纺织为劳动密集型产业) ;工业基础好, 麻纺织的历史长、工艺精, 有 (技术好、经验丰富的) 技术工人。

例3 (安徽文综卷第33题) 根据材料和下图, 结合所学知识, 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上海一方面争取了国产大飞机总装等项目, 另一方面向安徽等地转出部分制造业。同时,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优化, 制造业集中分布区不断调整。下图表示上海市2004年制造业就业比重的空间分布。

(1) 图中甲地为____ (功能区) , 简述判断理由。

(2) 分析国产大飞机总装基地落户上海的原因。

(3) 从产业转移角度, 分析部分在沪皖籍从业人员返乡创业的原因。

【解析】结合前面几个例子可知区域地理试题往往简化某区域所承载的自然、人文信息, 而选取与设问相关的有用信息, 并把这些有用信息隐藏在图、文、表等资料中 (从原则上讲, 一道成功的试题, 其所提供的信息都是有用的) , 试图让学生感悟、提取相关信息, 并运用相关原理、规律、技能, 或描述、阐释事物, 或论证、探讨问题。这也是当前新课标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法。

该题提供了文字材料和上海市2004年制造业就业比重的空间分布图, 从城市功能分区、产业转移的原因、人口迁移的原因三个方面设问, 考查读图分析能力。

(1) 由甲地处于市中心, 制造业就业比重最小, 并结合城市功能分区相关知识, 可判定甲地为商业区。

(2) 从利于大飞机总装的因素 (包括位置、环境、技术、交通、市场、金融、劳动力素质、工业基础、协作条件、政策等方面) 展开分析。

(3) 从影响人口迁入或迁出的因素入手, 并结合安徽的实际进行分析即可。

【答案】 (1) 商业区 制造业就业比重比周边低;位于市中心;交通便捷, 土地租金高, 人流量大。 (2) 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 地理位置优越, 交通便利;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和国际金融中心, 营销市场广阔, 资金雄厚, 工业基础和协作条件好;高校和科研机构众多, 科技发达, 劳动力素质较高;政策支持, 创新环境较好。 (3) 安徽承接长三角的产业转移, 发展机会增多;与上海相比, 安徽的生产成本较低, 劳动力资源丰富, 能源、原料充足;安徽政策优惠, 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改善;返乡人员掌握了技术、市场信息, 积累了资金, 具有乡土情感。 (亦可从上海产业结构升级等角度分析)

二、备考启示

分析2011年高考地理命题模式可知, 区域地理试题的实质仍是考查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知识, 地理技能及原理的灵活运用, 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与空间联系。利用地理原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具体区域具体分析, 使区域人口、资源、环境、发展达到动态平衡;趋利避害, 协调人地关系, 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是学习区域地理的终极目标。就备考而言, 无论是中国地理还是世界地理备考, 都应在区域发展的大框架下进行, 即把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贯穿于国土整治之中, 包括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区域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发展、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而不应该机械地单独复习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学生应依据高考试题综合性的特点, 在备考区域地理 (必修三) 的同时加入中国地理、世界地理知识, 着重于提高分析区域特征、比较区域差异、关注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如分析某区域特征, 应从区位入手, 涉及区域的空间范围、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区域资源利用及评价等。具体步骤如下:

(1) 明确该区域的空间范围, 包括区域空间位置、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2) 分析该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 包括地势状况和地形区, 气候类型、水分状况、热量状况、水热配合, 河流水文特征、水系特点等。

(3) 分析该区域的人文地理特征, 包括工农业类型及分布, 经济结构, 区域内生产力布局、区位因素分析等。

(4) 评价该区域资源等的利用, 即在分析自然特征、人文特征的基础上, 评价该区域发展的有利、不利条件, 分析区域经济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预测区域发展方向、趋势等。

再如分析区域差异。区域差异是指不同区域之间由于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 使人类生产生活特点, 区域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等存在的差异。分析区域差异, 既可加深学生对区域特征的理解, 又可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对区域发展影响的不均衡性, 理解人类活动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原则的重要性。

区域差异的分析和区域特征的分析类似, 均通过对区位、自然、人文特征进行对比分析, 归纳区域间的共性, 区别区域发展方向、发展水平的差异性, 包括农业、工业、商业、交通、城市与人口等各方面发展的差异。

高考区域地理试题的复习策略 篇3

一、构建“心理地图” 准确区域定位

【试题重现】

例1:(2013年海南卷1~3题)

图为某半岛地形图。读图,完成1~3题。

1.该半岛火山活动频繁,是因为受到( )

A.太平洋板块张裂的影响

B.印度洋板块张裂的影响

C.印度洋板块挤压的影响

D.太平洋板块挤压的影响

2.当地居民稳定的用电来源于( )

A.地热能 B.风能C.水能D.太阳能

3.7月份该半岛可能出现( )

A.冰川与岩浆相映 B.极昼

C.成群的企鹅 D.台风

【试题分析】 本题根据经纬网、陆地轮廓和海陆位置进行区域定位。确定该区域位于纬度较高的太平洋西岸的俄罗斯勘察加半岛,是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挤压的消亡边界。消亡边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多火山地震,地热能丰富。因为该区域所处纬度位置较高,所以气候寒冷,夏季气温较低,会出现冰川与岩浆相映的景象。从纬度位置来看,该地不在北极圈以内地区故没有极昼现象。而且此处纬度高不受台风影响。

【试题重现】

例2:(2012年四川卷第39(1)题)

发展农业需因地制宜,亦需科技创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某区域耕地分布图。

(1)分别归纳图中甲、乙两地形区种植业地域分布特点,并分析各自特点形成的自然环境原因。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区域定位能力及区域特征对农业地域分布的影响的理解。根据经纬网、河流湖泊形状以及山脉走向进行区域定位。甲地位于塔里木盆地,种植业主要分布于盆地周围的山麓地带;乙地位于青藏高原,种植业主要分布于藏南河谷地区。

浙江省高考《考试说明》中提出的地理考核目标与要求之一: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从上述几道高考试题中不难发现,区域定位是信息解读、试题解答必经的一道坎。如果我们连最基本的区域位置都无法确定,接下去一系列问题解答可能就无从下手。所以,在复习区域地理时,我们首先要指导学生跨过区域位置这道坎,在此基础上再分析、推理地理特征和成因。

那么如何根据区域地图进行准确定位呢?

【复习策略】

首先,帮助学生构建“心理地图”,做到“手中无图,心中有图”。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构建。

(一)引导学生熟悉重要经纬线经过的区域

通过经线和纬线进行区域定位是最为准确的定位方法。所以,在复习区域地理知识的过程中,让学生记住一些特殊经纬线经过的区域是关键。

(1)纬线:0°,南北回归线,30°N,40°N,南、北极圈等。

(2)经线:0°,30°E,60°E,90°E,120°E,120°W,90°W,60°W等。

(3)经纬线交汇点:(30°N,30°E)尼罗河入海口,埃及开罗附近;(60°N,60°E)大洲分界,乌拉尔山脉;(30°N,120°E)长江入海口附近;(30°N,90°W)密西西比河入海口附近;等等。

(二)熟悉重要地理事物的轮廓、形状和走向

国家、地区、海峡、岛屿、半岛、三角洲都有自己的轮廓,河流、湖泊有自己的形状,山脉、河流、铁路也有自己的走向。例如,意大利半岛像长筒高跟靴、伊拉克国家像芭蕉扇、黄河则像个“几”字形等。因此,熟悉这些在地理位置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地理事物的轮廓、形状和走向,可以帮助我们确定小尺度范围的区域图。

(三)让学生记住重要地理界线的位置

(1)世界地理:七大洲与四大洋的分界线、六大板块分界线、各大洲主要地形区的大致分界线。例如,乌拉尔山脉是亚洲和欧洲的大洲分界线,是东欧平原与西西伯利亚平原的地形区分界线。

(2)中国地理:三大自然区分界线、地势三级阶梯分界线、主要地形区分界线、气候分界线等。例如,秦岭—淮河一线是北方与南方地区的分界线,是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是半湿润地区和湿润地区的分界线,是旱地与水田的分界线等。所以,熟悉这些重要地理界线的位置,也可以帮助我们大致判断一个区域的地理位置。

二、运用综合比较 描述区域特征

【试题重现】

例3:(2014年上海卷第44题)

中南半岛自然环境得天独厚,勤劳的人民在这片土地上劳作、生息、繁衍、发展。读图,阐述中南半岛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分析这些特征对该区域水稻主产区、人口和城市分布的有利影响。

【试题分析】 根据中南半岛所处纬度与海陆位置,判读该地气候类型及其特征。根据河流中下游地区,得出土壤特征。结合自然环境特征,水稻的习性特征,可以得出水稻生产区的分布——气候暖湿,地形平坦。这些地区通常适合农业生产,所以人口与城市多在此分布,特别是河口三角洲。

例4:(2013年天津卷第13(2)题)

结合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a、b两城市均属于热带草原气候。a城市降水特点与b城市相比,有何不同(两气候统计图中,左为a城市,右为b城市)?为什么?请据图探究并说明。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气候特征中的降水特征差异,一般可以从降水总量和降水的季节变化等方面进行比较。降水差异的原因可从影响气候的因素入手:大气环流和下垫面是影响气候的两大主要因素。a地接近30°S,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明显,b位于南纬10°~20°之间,受赤道低压影响大。endprint

解答2014年上海卷第44题,学生必须掌握中南半岛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而要解答2013年天津卷第13(2)题,考生则须对两个不同区域的地理特征(降水特征)进行分析、比较。此类高考题出题的意图,旨在要求考生能够对某一区域地理要素或事物的特征进行准确的描述。因此,描述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成了区域地理复习的重点。

如何准确把握区域特征?笔者觉得可以从以下三个复习策略入手。

【复习策略】

(一)构建知识模式,描述区域特征

一般情况下,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可以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自然资源等方面进行分析;区域的人文地理特征,可以从经济特点、农业、工业、人口、城市、交通等方面进行分析。

(二)“定桩、扯线、结网”,综合分析区域各要素间的联系

区域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的特征,区域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联系。因此,在实际复习过程中,我们可以先抓住区域最突出的特征,然后采用“定桩、扯线、结网”的方法进行记忆,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对日本主要地理特征的分析,可抓住“岛国”这一主要地理特征,进行具体展开。如图所示。

(三)运用列表的方法,比较区域特征

课程标准要求“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为了更加深入地理解区域的地理特征,我们可以运用列表比较的方法对区域特征进行分析,既可以横向比较不同区域地理特征异同点,也可以纵向比较同一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地理特征。

例如,横向比较东亚东、西部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经济特征等);纵向比较美国东北部工业区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工业化阶段、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

三、建立问题模型 分析事物成因

【试题重现】

例5:(2013年北京卷第36题)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新西兰对外联系的交通运输方式及其原因。

(2)分析南岛降水量西多东少的原因。

(3)与南岛相比,说出北岛经济发展的地理条件优势。

(4)新西兰多火山地震,分析其成因,并概述火山旅游活动的主要内容。

【试题分析】 本题是以新西兰区域为载体,从知识点角度来看,是考查“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板块构造学说,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和“旅游资源的多样性”。从能力角度来看,是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系统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基本原理、规律和成因”的能力。(1)解:读图可知新西兰为岛国,远离世界大多数国家,调动知识可知新西兰经济发达,进出口贸易量大,根据图中国际机场和主要海港的分布可知新西兰对外运输中货运依靠水运,客运依靠航空。(2)解:根据经纬度可知新西兰南岛为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西坡位于盛行西风迎风坡,降水量较大,东侧为背风坡降水量少。(3)解:从人文、自然两个角度对比南北二岛,机场、海港、陆路交通线均是北岛较多,北岛平原地形比例较大、纬度低热量充足,城市较为密集。(4)解:读图可知新西兰位于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带,属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火山附近地貌景观独特,地热资源丰富,温泉较多,是度假疗养的好地方。

【复习策略】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们在复习区域地理时,除了让学生熟悉区域位置、把握区域特征,更重要的是如何让学生调动和运用系统地理知识阐释地理现象的成因,阐释地理特征、现象的成因。笔者认为,建立问题分析模型是一种高效的复习方法。

以分析沼泽形成的原因为例,可建立如下问题分析模型。

依据地理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我们可以建立各类问题分析模型,高效地分析解决地理问题。一般来说,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的原因分析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个方面。

(1)自然原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地势、气候、水文(河流和湖泊)、植被、土壤、矿产、洋流、海陆轮廓、板块运动等方面。

(2)人为原因:历史条件、人口、工农业、城市、交通、工程建设、市场、政策、科技、军事、宗教等方面。

分析时应注意把握主要原因:①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因素:纬度位置(太阳高度)、天气状况和气候、昼夜长短、地势(空气密度)、坡向等;②影响气温的因素:纬度位置(太阳高度、昼夜长度)、地形地势(阴坡/阳坡、海拔高度)、海陆位置、洋流、天气状况、下垫面、人类活动(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③影响降水量的因素:海陆位置、气候类型、天气系统、地形、洋流、植被和水文、人类活动等;④影响河流流量的因素:降水量、蒸发量、支流、下渗等;⑤影响盐场形成的因素:地理位置、海岸地形及特征、天气和气候特征等。

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前提是要具备扎实的区域地理知识和系统地理知识。系统地理与区域地理是高中地理知识的两大板块,任何系统地理知识只有落实到一定的地理区域才变得具体而生动。同样,只有具备扎实的区域地理知识,才能更好地运用系统地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来描述地理事物的特征、阐释各种地理现象发生的过程和成因。

四、分析区域问题 关注区域发展

【试题重现】

例6:(2014年海南卷第26题)

图中示意的我国农业区是新疆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1990年至2010年,该农业区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分析该农业区耕地面积扩大带来的环境问题,并提出应对措施。

【试题分析】 本题以我国新疆某一局部区域图为载体,考查区域环境问题及其应对措施。根据新疆干旱的区域特征,思考耕地面积扩大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加剧水资源短缺(耕地面积扩大,会加大用水量)、湖泊萎缩,调蓄能力减弱(入湖水量减少)、土壤次生盐碱化加重(大水漫灌,只灌不排)等。应对措施,从合理用水、节约用水、发展节水农业、改进灌溉方式、跨流域调水等方面来叙述即可。

【复习策略】

区域发展中常见的问题有: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人口和城市化问题等,而不同区域情况千差万别,问题的解决措施又截然不同。那么如何才能在区域复习过程中更好地把握这一类知识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一)运用思维导图,综合评价区域问题

以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为例,可以构建如下的思维导图。

(二)与时俱进,注重时事,关注热点区域

时事和热点问题,是地理高考命题的主旋律。因此,在对区域地理进行复习的同时,必须加强对相关热点区域的关注,并分析焦点区域问题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向。例如:①神舟系列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升空及降落——关注区域:甘肃酒泉及周围区域、内蒙古地区;②香格里拉古城被烧毁——关注区域:川、滇、藏地区;③西气东输二线贯通——关注区域:西气东输一线、二线、三线工程沿线地区;④蓝色国土,维护主权——关注区域:钓鱼岛及周围海域;⑤“雪龙”号被困后成功脱困——关注区域:南极地区;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试验海区创造了中国载人深潜最新纪录——关注区域:西北太平洋;等等。

学习区域地理知识,分析区域特征,目的是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服务。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从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两个角度,全面地分析该区域所具有的资源优势和劣势,得出区域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区域问题提出治理措施和开发对策,从中寻找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区域地理——世界地理试题教案 篇4

(二)时间:4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11题,每小题4分,共44分。每小题后面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下图分别示意1700~2000年中国、美国、巴西和印度四国人口和耕地的变化状况。读图,完成1~3题。

1.1700~2000年,人均耕地面积明显呈“先增后减”变化态势的国家是()A.中国 B.美国 C.巴西 D.印度 答案 B 解析 人均耕地面积=耕地面积/人口数量,结合图中数据分析即可得出答案。2.印度和巴西两国发展农业技术的目标分别是提高()A.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 B.劳动生产率、土地承载力 C.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 D.土地生产率、环境承载力 答案 C 解析 图中信息显示印度耕地面积大、人口多,属于人均耕地较少类型,应从提高单位 1 面积产量,即提高土地生产率角度入手;巴西耕地面积也较多,但人口相对较少,属于地广人稀型,应从提高机械化,提高劳动生产率角度入手。

3.1950~2000年,美国土地开发力度趋于平缓,稳中有降。其主要原因是()A.城市化发展 C.后备资源不足 答案 D 解析 注意“稳中有降”,说明是有意识地减少,则可判断是出于生态保护的目的。后备资源不足会影响开发力度,不至于降低。

2015年12月2日至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对南非进行国事访问。下图为南非示意图。读图,完成4~5题。

B.人口增速减缓 D.生态保护

4.国家主席习近平南非访问期间()A.北京昼长夜短

B.北京、开普敦两地正午太阳高度之差增大 C.南极圈内的极昼范围减小

D.北京、开普敦两地白昼长度之差减小 答案 B 解析 12月2日至3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北半球昼短夜长,A错误;这期间太阳直射点向南运动,北京正午太阳高度角较小并在变小,开普敦正午太阳高度角较大并在变大,所以两地正午太阳高度之差增大,B正确;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南极圈内极昼的范围在扩大,12月22日前后达到最大值,C错误;北京的昼在变短,开普敦的昼在变长,且开普敦的昼长于北京,也就是大的在变大,小的在变小,所以两地白昼长度之差增大,D错误。5.有关南非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势中部高四周低,平原广阔 B.年平均气温自南向北逐渐降低 C.西南沿海夏季多雨,利于农耕 D.西海岸寒流流经,西北海域多大雾 答案 D 解析 根据图中等高线判断,南非地势中部平坦,边缘陡峻,以高原为主,A错误;年平均气温自南向北逐渐升高,B错误;西南沿海是地中海气候区,夏季炎热干燥,C错误;南非西北海域纬度较低,但因本格拉寒流流经的降温作用形成较冷的下垫面,当暖湿空气平流经过时,下部易被冷却而形成平流雾,D正确。

下图为甲、乙两岛示意图。读图回答6~7题。

6.甲、乙两岛的共同特征是()①终年盛行西北风 ②地形类型为盆地 ③河流流程比较短 ④地热资源较丰富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B 解析 由图可知,甲岛为日本的北海道岛,乙岛为新西兰北岛。甲、乙两岛河流流程都比较短。甲、乙两岛位于板块交界处,两岛的地热资源都比较丰富。甲岛冬季盛行西北风,夏季盛行东南风,乙岛主要受盛行西北风影响。从河流分布可知,两岛中部地势高,不是盆地地形。所以③④正确。

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岛气候温和,人口密度大 B.甲岛以阳光海滩、椰林风光闻名 C.乙岛西南海域有世界四大著名渔场之一 D.乙岛对外交通方式主要为航空和海运 答案 D 解析 甲岛为日本的北海道岛,气候较为寒冷,人口密度小。甲岛纬度较高,以温带季 3 风气候为主,没有椰林风光。乙岛为新西兰北岛,其西南海域没有世界著名渔场。乙岛四面环海,对外交通方式主要为航空和海运,所以D项正确。

读图,完成8~9题。

8.下列说法,可信的是()A.图中等温线分布的主导因素是洋流 B.甲河下游沿岸温带落叶阔叶林广布 C.乙河流经地区地形平坦,航运条件好 D.E处春季出现凌汛的时间比F处早 答案 D 解析 读图可知,该地区位于亚欧大陆北部地区。图中等温线分布的主导因素是纬度;甲河下游沿岸为广阔的亚寒带针叶林带;乙河流经地区,由于纬度高,结冰时间长,航运条件差;E、F两处虽然纬度接近,但是由于E处受西风带影响更大,所以较F处温暖一些,春季河水融冰时间早一些。

9.铁路分布在该区南部的主要原因是南部()A.冻土较少,便于施工建设 B.地势低平,便于施工建设 C.矿产丰富,人口、城镇众多 D.邻国众多,便于经济联系 答案 C 解析 该地区由于纬度较高,气温较低,所以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南部地区,且南部地区矿产资源较丰富一些,铁路的修建便于城市之间联系和人口流动。

11月22日至28日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以下简称阿联酋)的“国家创新周”。阿联酋一直以来以产油著称,政府在大力发展石化工业的同时,非常注重经济发展的多样化。阿联酋在创新型经济体排行中,位列阿拉伯国家第一位,被誉为中东地区经济的“发动机”,下图为阿联酋和以色列所在区域简图。据此完成10~11题。

10.阿联酋被誉为中东地区经济的“发动机”的主要原因是()A.石油资源丰富,向世界能源市场提供大量能源 B.地理位置优越,国家实力雄厚

C.依靠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促进了经济发展 D.国内市场广阔,在中东地区具有巨大的影响力 答案 C 解析 阿联酋利用本国丰富的石油资源和交通优势,加大科技和教育投入,推动产业升级,大力发展本国经济,成为中东地区经济的“发动机”。

11.与以色列相比,阿联酋农业发展最大的障碍是()A.热量 B.技术 C.水源 D.地形 答案 B 解析 由于两国均以热带沙漠气候为主,水资源匮乏,所以限制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水源。但是以色列农业科技先进,采用先进的灌溉技术克服了水资源匮乏的不利因素,粮食、蔬菜、水果能够自给。因此,与以色列相比,阿联酋农业发展最大的障碍是技术。

二、综合题(共2题,56分)12.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4分)材料一 读非洲塞内加尔河流域图,塞内加尔河①、②两地流量变化曲线图和③地气候资料统计图。

材料二 每年5、6月,来自撒哈拉沙漠强烈干热的哈马丹风影响塞内加尔河流域,往往使流域北部的农业生产遭受重创,大批庄稼幼苗死亡,不得不重播或改种其他作物。

(1)比较塞内加尔河①、②两地洪峰流量的差异并分析原因。(12分)(2)简析塞内加尔河流域北部5、6月经常出现大批庄稼死亡的原因。(6分)(3)渔业占塞内加尔国内生产总值的30%左右,为该国第一大创汇产业。分析渔业成为塞内加尔经济支柱的原因。(6分)答案(1)差异:②地流量大于①地,且流量最大的月份早于①地。原因:②地处于上游,气候湿润,降水量大,多支流,雨季出现时间早;①地处于下游,气候干燥,支流少,蒸发强,雨季出现时间晚。

(2)降水偏少,气温高,蒸发旺盛;庄稼处于幼苗期,抗干热能力弱。

(3)靠大河和海洋,渔业资源丰富;经济落后,产业结构单一;国内外渔业市场需求量大。

解析 第(1)题,由流量曲线可以看出,②地洪峰出现时间早于①地,且洪峰水量较大。由流域图可以看出,②地在①地的上游,且接纳了众多支流,而②地到①地之间地区降水减少,且很少有支流注入,加上蒸发和下渗量大,水量减少。第(2)题,从气候统计图可以看出,流域北部5、6月份降水少,而气温高,蒸发强烈,庄稼正处在幼苗期,抗旱能力较弱。第(3)题,塞内加尔处在沿海,渔业资源丰富,同时具有广阔的市场。塞内加尔经济落后,第二、三产业比重小,使渔业成为经济支柱。

1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32分)乌尤尼盐沼位于玻利维亚西南部,面积9 065平方千米,平均海拔3 656米,是世界最大的盐沼,也是世界海拔最高的盐沼之一。数百万年前,这片地区是一片汪洋大海;约4万年前,这里是一个史前巨湖。盐沼周边山地分布有大面积的富含锂的火山喷发岩,盐沼的锂矿储量约占世界储量的一半。下图为玻利维亚南部地区等高线地形图。

(1)简析乌尤尼盐沼经历的“海—湖—沼”的演变过程?(8分)(2)分析乌尤尼盐沼锂矿资源丰富的形成原因。(8分)(3)针对当地气候特点,指出当地锂矿开发人员面临的主要困难。(6分)(4)玻利维亚政府提出了“锂矿开发由国内企业控制,外资公司限定于深加工产品的投资项目”的开发方针。分析该方针对该国可持续发展的有利影响。(10分)答案(1)地壳抬升,安第斯山脉从海底隆起,未退却的海水在山间形成内陆盐湖;由于地形封闭,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旺盛,逐渐形成盐沼。

(2)周边山区富含锂的火山岩经风化、侵蚀、搬运作用,在盐湖沉积富集。

(3)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气温低,昼夜温差大;空气稀薄,高原反应;太阳辐射强烈。(答出三点即可)(4)避免外国公司掠夺式地开采,有利于合理开发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引进外资企业的资金和技术,有利于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世界地理黄河流域的试题 篇5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 图中①②分别代表 , (山脉)。

(2)黄河流域被誉为我国的“能源流域”,上、中、下游地区主要的常规能源分别为 , , 。山西省成为国家重点能源基地的区位优势是

(3)下列旅游景点受酸雨危害最严重的一个是

a.麦积山石窟 b.云冈石窟

c.龙门石窟 d.敦煌莫高窟

(4)举例说明图中斜线所示地形区地质作用的具体表现。

(5)简要分析首钢搬迁至曹妃甸的主要原因。

(6)对比湟水谷地和河套平原的农业特色、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主要农作物类型以及农业发展中产生的主要环境问题。

总结:黄河流域是世界发源地之一,现在正面临着威胁,我们应好好保护它。

初中地理复习提纲之地球自转

【—之地球自转】,地球自转:地球绕自转轴自西向东的转动,从北极点上空看呈逆时针旋转,从南极点上空看呈顺时针旋转。关于地球自转的各种理论目前都还是假说。

1.自转

地球绕地轴的旋转运动,叫做地球的自转。地轴的空间位置基本上是稳定的。它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旋转。

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约为23小时56分4秒,这个时间称为恒星日;然而在地球上,我们感受到的一天是24小时,这是因为我们选取的参照物是太阳。由于地球自转的同时也在公转,这4分钟的差距正是地球自转和公转叠加的结果。天文学上把我们感受到的这1天的24小时称为太阳日。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昼夜更替使地球表面的温度不至太高或太低,适合人类生存。

地球自转的平均角速度为每小时转动15度。在赤道上,自转的线速度是每秒465米。天空中各种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都是地球自转的反映。人们最早就是利用地球自转来计量时间的。研究表明,每经过一百年,地球自转速度减慢近2毫秒,它主要是由潮汐摩擦引起的,潮汐摩擦还使月球以每年3~4厘米的速度远离地球。地球自转速度除长期减慢外,还存在着时快时慢的不规则变化,引起这种变化的真正原因尚不清楚。

总结:地球自转是地球的一种重要运动形式,自转的平均角速度为7.292×10-5弧度/秒,在地球赤道上的自转线速度为465米/秒。按地球自转速度折合3分56秒,时间,自转加上公转用的时间共24小时。经度每隔15度,地方时相差一小时。

初一地理知识点之印度文化

【—初一地理之印度文化】,印度文化在世界上曾经产生过巨大影响,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文化

印度已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以雅利安人第一次在印度北部定居的移民浪潮为始。很可能在移民和当地居民之间发生了激烈冲突。在以后的一千年间雅利安人遍布整个印度,创造了大部分早期的古典梵语文献,如《梵经》、《吠陀经》、《奥义书》和两大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

印度泰姬陵印度到处是无数历史纪念碑。 一些保存佛祖舍利的古老佛塔、刻有法令的阿育王柱、铜匾和石碑散布在整个次大陆。玛哈拉施特拉邦等地有雕刻精美的阿旃塔石窟、爱罗拉石窟、艾勒凡塔石窟,东西南北有保存完好的不同建筑风格的雄伟的庙宇,拉加斯坦的城堡和庄园、德里的壮丽红堡、历史纪念碑、壮观的法特普尔西克里王宫、宏伟美丽的泰姬陵等。

印度城镇还有穷人,还有贫民窟。但随着印度的科学和工业技术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印度新兴的信息技术工程人员和信息企业赢得了世界的尊敬。GDP增长率仅次于中国。

印度有大约种语言,其中55种有自己的文字和文学 初二。有各自文学宝库的19种完善语言被定为印度的官方语言。印度的每个宗教在次大陆都有它的信徒。整个印度次大陆遍布无数漂亮的庙宇、雄伟的教堂、宏大的清真寺、香火旺盛的佛教寺庙、犹太教堂和拜火教寺院。印度西部商业特大都市孟买可以说是印度宗教、种族、语言多样性的一个缩影。市内除了以上各教的庙、堂外,还有著名的亚美尼亚教堂、神道教庙和大同教庙等。

教育

印度实行一贯制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共8年,包括3年学士课程、2年硕士课程和3年博士课程。此外还有各类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等非正规教育。全国现有350所综合性大学,著名的有德里大学、印度理工学院、加尔各答大学、马德拉斯大学、巴拉蒂尔大学等。

相关数据显示,印度人口识字率达到75%,但成年人的文盲仍高达3亿,居世界之首。印正在全国600个行政区中的589个推广扫盲计划,力争在“十一五”结束时识字率达到85%。—,印6岁至14岁儿童入学率接近100%,但全国平均小学辍学率高达31%。

总结:印度文化具有十分鲜明而又强烈的宗教性、多样性和包容性。

三大宗教的分布?七年级地理知识大全

【——总结】接着上面章节的内容,下面的小编通过详细整合为大家带来的是初中地理之三大宗教的分布地区和特点,想要巩固的同学们可以过来看看。

三大宗教的分布地区和特点

阿拉伯地区(即西亚和北非)的人信奉伊斯兰教,如沙特阿拉伯这些国家,宗教活动场所是清真寺;

欧洲和美洲的人多信奉基督教,如英国和美国等,宗教活动场所是教堂;

东亚、东南亚一些人(如泰国人)信奉佛教,佛教多佛寺,初中地理。

上面整合的是初中地理知识点总结之三大宗教的分布地区和特点,的小编相信大家都已经记住了吧。想要了解更多更全的初中地理知识就来关注。

地理学科“先学后教──驿站式”课堂教学模式探究

近年来,我校一直倡导实践“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教学模式,所以我以学校教学模式为基础,以地理学科省重点科研课题《高效地理课堂教学环节设计与实施的研究》为牵引,结合地理学科的区域性特点和教学特点,向45分钟要效率,经过两年的 “学习──实践──反思──再实践”的过程,不断摸索、不断前进,形成了自己教学模式的雏形:地理学科先学后教──“驿站式”课堂教学模式。

一、“先学后教──驿站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涵义。

“先学后教──驿站式”课堂教学模式就是基于我们蜚克图中学“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教学模式,以演绎为手段、以参观为形式的教学模式,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地理课堂教学的效用。我校“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基本架构为:明确目标、学有方向──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生生合作、师生合作)──训练提升、形成能力。它是对传统的“先教后学、课后作业”的颠覆性改革,一堂课总要从“先学后教”的“学”字开头,这个“学”是自学的意思,“学”是学生带着教师布置的任务、有既定目标的自学,学生的自学成为一堂课的.起点,是这种课堂教学模式的最大特色和亮点。每堂课教师都不要先讲,而是先让学生。学生不是盲目地自学,而是在教师指导下自学,教师的指导必须符合“四明确”要求:明确时间、明确内容、明确方法、明确要求。然而,它的弊端在于课堂上很难深入拓展教材内容,而地理教学的时效性又特别强,鉴于此,我做了适当的修改。“以演绎为手段”即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多次进行角色转换,如教师当记者、助教等,学生当老师、宣传员、小记者、新闻发言人、规划局长等,交流演绎地理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参观为形式”是整堂课环节设计为站点式,如基础加油站、问题现场会、知识拓展厅等。这些地理名词,既体现了地理特点,又突出了学生学习过程的由浅入深,还实现了教师导引,学生不散的目的,形成“形散神不散”的学习氛围。

二、 “先学后教──驿站式”课堂教学模式的程序。

下面我结合《世界的人口》一课谈谈“先学后教──驿站式”课堂教学模式的程序。

(1)情境──导入

用《复活节岛的故事》导入,让学生带着神秘感、好奇心进入今天的地理课堂。

(2)自学──辨析

课堂开始先发给学生创优导学案,让学生完成学案,这里学生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合作。体现了课堂的民主性。

(3)演绎──交流

学案完成后进行以下环节:基础加油站、问题现场会。

在基础加油站环节,我主要让学生讲,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让他们当小老师,来演绎自学所得,例如让学生到大屏幕前来读图分析世界人口增长特点,圈指世界人口稠密和稀疏地区并用小老师的语气提问,在这种生生活动中突出了本节课重点1:世界人口的增长和分布的特点,突破了难点1:人口的分布及影响因素,有效落实了课标中的第一点要求: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

问题现场会环节,我先让同学们小组讨论完成探究案,这里学生的气氛很活跃,甚至有的小组在进行小型的辩论会,我再趁热打铁召开问题现场会,教师当记者,让同学们当新闻发言人,回答我的问题,之后我出示了一些最新的,有说服力的人口问题例证,例如(11月08日腾讯网)菲律宾在过去几十年间,这里的人口急剧膨胀,越来越多的穷人在墓碑之间安营扎寨,贫穷和拥挤造就如此奇特的活人和死人的生存组合,在这里,经常是这边婴儿在降生,那边有人被埋葬。这些例证让学生深刻体会人口与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这样利用角色的转变,和这种师生之间的活动突出本节课重点2: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突破本节难点2:人口问题及对策,有效落实了课标中的第二点要求:举例说明人口数量过多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

同时,笔者认为,地理教学也不应被固定的模式所束缚,因此我还依据不同教学内容调整教学环节。例如在教学《金都好山水避暑后花园──阿城》时我还设计了兴趣拓展厅、做主未来秀等。这里主要采取教师引导(师教)、学生演绎(生教)等方式,师生之间不断转变角色,这样,有如教师带领学生做客、游览不同站点,学生自主角色演绎教学内容,达到课堂最佳教学效果。

(4)迁移──深化

将课堂教学延续到课下,布置课下活动任务,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课程理念。

(5)巩固──竞技

视课堂时间而定,采取竞技的方式,反馈学习效果,活跃课堂气氛。

(6)总结──升华

选取适当形式,总结结束全课,力求发人深省、扣人心弦、留有余音。

三、“先学后教──驿站式”课堂教学模式的特色。

不流于形式,运用地理材料综合地进行教学,可以使地理课堂更加贴近生活,变得丰满而具有趣味性。它对于活跃地理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发现地理、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的能力都是有益的。体现了地理课程的性质,同时增强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好奇心,初步形成全球意识 初中学习方法,养成关心和爱护地理环境的行为习惯。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存在弊端,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摸索和完善,力求在教学中最大限度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课堂真正成为孩子成长的乐园。

初一非洲地理知识点总结

【—初一地理下学期大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知识提要:世界上最大沙漠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区,大部分位于热带,90%以上是黑种人,有“黑非洲”之称。接下来的内容是详细的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理知识: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1、居民集中在几内亚湾沿岸和刚果盆地。

2、由于殖民主义的长期占领和掠夺,该地大多国家形成了“单一商品经济”,出口价格低廉的初级产品,进口价格昂贵的工业制成品,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

3、非洲自然增长率在各大洲中居首位,人口众多。加上气候全年高温,降水干湿两季分明,农业生产落后,居民经常忍饥挨饿。

4、非洲气候主要为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分布特点为:以赤道为中心,南北对称分布。

5、A索马里半岛 B刚果河 C刚果盆地

D埃塞俄比亚高原 E马达加斯加岛

F几内亚湾 G撒哈拉沙漠 H好望角

I东非高原 附近有东非大裂谷 J南非高原

初一地理下学期知识点大全之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相信每位同学都知道要领了吧。接下来还有更多更全的讯息尽在哦。

八年级地理复习资料之荆江

【—八年级地理之荆江】,荆江之水实际上全要靠荆江大堤挡住。分洪只是不得已的保全大局的措施。

荆江大堤是江汉的屏障,座落在长江中游北岸,从江陵县枣林岗起,至监利城南止,全长182公里,是长江堤防中最险要的堤段。江陵古城和沙市就在大堤旁边。荆江大堤的溃口纪录,据记载,从明朝弘治十年(14)至清朝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的352年里,共有24次,平均一次。当时,一次洪灾三年者。难以恢复。当地民谣说:“不惧荆州干戈起,只怕荆堤一梦终。”在荆江大堤上,南岸有所谓“荆江四口” 分流,即虎渡河口、调弦口、藕池口。松滋口向洞庭湖分流;但是,荆江北岸要比南岸低5~7米,甚至连荆江枯水位时也高于北岸地面,如沙市在大水时期,江面的船只似乎在楼房上走过。而且,堤脚迎流顶冲而造成的崩岸相当危险。所以,人们常说,万里长江险在荆江。

8月以后,长江水位居高不下,荆江大堤由于长时间高水位浸泡,随时有溃堤崩垸的危险。截止8月15日,湖北省累计排除险情3984 处,全省有210多万人昼夜巡查,严防死守,确保长江大堤安全。

初中世界地理试题之化石林 篇6

美国66号公路沿线的化石林国家公园是世界上最大、最绚丽的化石林集中地。数以千计 的树干化石倒卧在地面上,直径平均在1米左右,长度在15?25米之间,最长达40米。在完整 的树干化石周围,还有许多破碎零散的化石木块。读图,完成13?15题。

13.化石林中的.树干化石形成环境及过程对应正确的是

A. I——② B. II——④ C III——⑥ D. I——①

14 .图中芝加哥濒临的湖泊形成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

A .风力侵蚀作用 B .流水侵蚀作用 C.海水侵蚀作用 D.冰川侵蚀作用

15. 66号公路东西两端点所在地区分别对应的是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B.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 D.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

上一篇:爆笑脑筋急转弯答案下一篇:档案法规知识基础测试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