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地理课件西亚

2024-09-30

区域地理课件西亚(通用9篇)

区域地理课件西亚 篇1

西亚区域地理课件

教材分析

《西亚》这一课题选自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中的第二章《了解地区》的第三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以前面“认识大洲”部分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为依托,并对相关信息和知识进行充实和提高,又对后面“走进国家”部分起到了铺垫作用。

西亚地处亚、非、欧三大洲的交界地带,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三大宗教在这片土地上起源。战争与和平,东方与西方,历史与现实在这里交汇,民族矛盾,宗教纠纷,领土争端,以及对石油和水资源的争夺,使这片土地长期动荡不安。几千年的历史纷争和突出的地理位置使得西亚地区成为当今世界的热点地区。西亚地区地理位置的独特性、资源的重要性以及与时事紧密的联系性也使的本课在整套教科书中的地位显现了出来。

本节课包括四个内容:五海三洲之地,干旱环境中的`农牧业,阿拉伯国家,世界石油宝库。本节教材紧紧抓住人地环境的内在联系,有利于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教学目标

依据现有地理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目标,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 接受能力,同时又要有利于最大限度的促进学生的发展,将教学的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

(1) 运用地图分析西亚的位置及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 运用地图说明西亚的气候特征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3) 了解西亚石油在世界中的地位、分布及输出路线。

2、能力目标:

(1) 通过读图、填图,增强读图分析能力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2) 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3、情感目标:

(1) 联系当前西亚动荡不安的世界局势,进一步培养学生珍爱和平、反对战争的情感。

(2) 通过学习西亚干旱的自然环境特征来培养学生节约水资源的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西亚地理位置及其重要性,西亚的石油资源的地位及分布。

2、难点:西亚石油输出路线。

中国区域地理优秀课件 篇2

全书教材分析:分区地理中区域差异是自然环境的一大特点,区域划分是学习地理的过程中经常运用到的,但对于学生来说,区域划分是怎么回事还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在学生已有的感性知识基础上教授本章,我认为是我们教学的出发点和基础。而第一节课又是基础的基础,全书的关键,所以这节课的教学要体现这样的特征。

本节教材的内容主要有两方面,首先是“认识不同的地理区域。”其次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宏观角度上认识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

本节课适合学生自主学习,教学过程采用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为主,突出课堂教学的主体性,问题性,开放性,过程性和民主性。立足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注重学生学习方式及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先学后导——自主合作——问题评价”为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关注细节,重视评价,全面落实“三维目标”。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初步理解区域划分的原因及相应的地理区域类型;

在简单地图上进行区域划分;

在地图上指出四大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掌握四大地理区域的特征; 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意义。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使学生初步掌握地理事物的划分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

掌握秦岭——淮河一线的重要地理意义。

四、教学难点

结合地图,使学生形成地理事物的空间概念。

五、教学方法

读图观察、归纳法、启发式讲述、学生活动、探究。

六、教学过程

㈠导入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本章的题目,认识本章要阐述解决的问题。(从整体上把握本章,以便掌握本章的知识脉络。)

教师:所谓的差异就是不同的地方不一样的地方,指的是自然和人文方面。中国的地理差异当然是中国不同地区自然和人文不一样的地方。过渡:对于区域有一定的理解后我们来学习第五章的

第一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展示幻灯片)

㈡新课

思考:区域的概念; 区域的分类。

请同学们阅读认识不同的地理区域。(展示片)合作完成以下问题。最后每组选一名代表陈述结果.

1.图中四名同学分别描述了自己家乡的区域特征,请同学们找出有关区域的术语,并分类.

2.有哪些区域类型?

3.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地理区域呢?

每组学生代表,陈述结果,教师汇总:(展示片)

①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②牧区—— ③东南沿海—— ④经济特区——

⑤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⑥热带—— ⑦旅游区—— ⑧长江三角洲——

⑨农业区—— ⑩工业区——

自然区域: ③⑥⑧ 经济区域:②④⑦⑩ 行政区域:①③⑤

教师总结: 它们是根据不同的需要划分的。

想一想:一个地区只能属于一个地理区域吗,可以同时兼有多重“身份”吗?

学生思考后回答:不是,可以。

教师:地理区域不仅可以划分为多种类型,而且同一类型的区域,还可以划分出不同尺度或不同级别的区域.教师可以提问我国行政区域是怎样划分的?温度带是怎样划分的?

我国行政区域基本上划分为三级:省、自治区、直辖市

对于温度带的划分,大家知道有哪些不同的级别?

(首先分为五带中的热带、温带、寒带;第一级的温带中可进一步分为亚热带、温带、亚寒带;第二级的温带还可分为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

可见在同一种类型的地理区域中,还可以划分出不同尺度或不同级别的区域。

活动1、了解了地理区域的存在,我们也来尝试一下地理区域的划分。请大家阅读第三页上“活动1”的要求,考虑如何按要求进行区域划分。

(1)图中表示了哪些地理事物?(看图例)

(2)根据等高线的分布,你能说出图中地势高低起伏的特点吗?(东南部地势高,坡度大;北部、西部地势低,坡度小)

(3)山区和平原属于什么类型的地理区域?(自然区域)你根据什么来进行划分?(等高线的数值和疏密状况)分界线是什么?(100米等高线)

(4)林区和农耕区属于什么类型的地理区域?(经济区域)你根据什么来进行划分?(农作物和树的分布)

图中100米和300米等高线之间既没有农作物,也没有树木,你认为它应该属于林区还是农耕区?为什么?(因为该区域地表坡度较大,在这里植树造林可起到水土保持的作用)分界线是什么?(100米等高线)

(5)图中的`两类区域划分的界线相同,这意味着什么?(经济区域与自然区域的分布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发展经济时,要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条件,以实现因地制宜,合理发展。)

我国疆域辽阔,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差异很大。为了加强对我国国情的认识,在发展经济和改善人民生活过程中有科学的依据,我们首先对中国进行大尺度的区域划分。

活动2、教师: 同学们,假如新疆有一位网友想给你寄信,你能告诉他你的详细地址吗?(提问一到两名同学)

××省(自治区)——一级行政区

××县(自治县、市)——二级行政区

××乡(镇)——三级行政区

总结:同一类型的区域,还可以划分出不同尺度或不同级别的区域。

活动3、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原因及区域位置和范围。

1.有相似性。

界线A的确定,主导因素是夏季风的影响,大致与400 mm等降水量线一致——西北地区深居内陆,很难受到夏季风的影响,降水较少、干燥。东部季风区受夏季风影响较多,降水较多,属于湿润、半湿润区。

2.①界线B大致与1月0℃等温线的分布最接近。

②界线B大致与800 mm等降水量线的分布最接近。

③界线B的确定,主导因素是气温和降水——综合的气候方面影响。

④秦岭—淮河。

3.第一、二级阶梯的界线基本吻合;界线C的确定,主导因素是地形因素。

4. 师生总结,填下表:(展示24·25)

[课堂小结]

东南亚区域的地理课件 篇3

知识目标:了解东南亚的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了解东南亚地区农业生产与热带气候的关系;对中南半岛的河流与地形的关系的了解;东南亚地区华侨和华人、旅游业。

能力目标:学生通过活动,能够从地图当中找出东南亚地区的有关信息,达到了解课本知识的目的。学会从网络资源中查找有用信息的方法。

●教学重点:东南亚的位置的重要性,热带气候与农业的关系。

●教学难点:中南半岛山河分布与城市的关系;两种热带气候的主要区别。

●教学准备:有关的图片,课前从网上查找一些东南亚旅游业的风景图片,用PowerPoint制作有关的电子幻灯片,实物投影仪。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学习了日本的有关地理知识。我们看看世界地图,在中国和日本的南部,还有亚洲的一大片区域,这是什么区域?(学生答:东南亚。)对,这片广大的区域,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东南亚地区。

[教师]演示电子幻灯片:有关东南亚各国的风景图片。

[教师]现在大家看到的,就是东南亚的一些国家的风土人情的照片,那么,我们首先来了解了解有关东南亚地区的基本情况。

[教师]演示电子幻灯片:东南亚政区图

[提出问题]阅读东南亚政区图,找出东南亚有哪些国家?(学生回答出具体的国家。)

[教师]从东南亚的政区图中可以看出,东南亚地区包括两大部分:在中国以南的是中南半岛,其余部分是马来群岛。

[教师]演示电子幻灯片:马六甲海峡的航线图

[提出问题]从马六甲海峡所处的位置来看,为什么说东南亚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指导学生从图上找出通过马六甲海峡航线所连接的区域:亚洲、太平洋---非洲、印度洋、欧洲。)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课本P28活动内容。

[教师](转折)实际上,如果我们到东南亚去旅游,我们不必担心在饮食方面是否能适应我们的.口味的。因为东南亚国家的主食跟我们这儿一样,以米饭为主。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想一想,为什么东南亚地区的主要的粮食作物也是水稻呢?

[教师]演示课本

[教师]从图7.21上,我们看到的除了梯田外,还有什么树?(学生:椰子树)那我们这里的稻田边上,能不能种椰子树呢?(学生争论,最后分归为两派:可以,不能。)

[学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看亚洲气候分布图(P7,图6.9),判别东南亚的气候类型:中南半岛主要是热带季风气候,马来群岛主要是热带雨林气候。(演示课本图7.25和7.26,分析比较两种气候的异同。)对于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能不能种椰子树这个问题,学生能自我认识清楚。

[教师]东南亚地区的热带气候条件,使得东南亚能成为世界上重要的热带作物生产基地之一。比如热带水果,在苏果超市里,有来自泰国的龙眼,越南的火龙果,菲律宾的芒果等等。很多其它的热带经济作物,在东南亚地区的产量也相当高。

[教师]演示课本图7.22。然后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材料,加深对东南亚地区所产的热带经济作物的理解。

[教师](转折)作为东南亚地区的一个重要的区域---中南半岛地区,刚才我们已经学习过了,位于中国的南部,和我们国家是山水相连的。当年,共和国的陈毅元帅访问缅甸时,曾写过一首诗: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川流永不息,共饮一江水。

[教师]演示课本图7.28。

[教师]指导学生分析中南半岛上河流、山脉的主要特点,看看中南半岛上主要城市的分布情况。

[学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找出中南半岛上的主要河流,注意河流的流向;主要山脉与河流分布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分开的手掌和手指来形象地比喻中南半岛地形地势的特点。)学生完成课本P31活动1的(1)、(2)的内容。

(考虑课堂时间的关系,活动2的内容可作为学生课外作业的拓展。)

[教师](转折)在历史上,我国的广东、福建等地有相当多的人曾到东南亚地区谋生,当时叫做“下南洋”。华侨和华人对所在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也对我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教师可以举一些具体的例子,来说明华侨对祖国经济建设所做的贡献。)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中的阅读材料:外籍华人与华侨。)

[教师]在一开始上课时,我们大家都看到了很多有关东南亚地区的风景和风土人情的照片,东南亚地区的确有着非常丰富的旅游资源,下面,我们再来欣赏欣赏有关东南亚地区各国的旅游风情。

[教师](教师演示电子幻灯片:东南亚各国的旅游胜地。课前可以在网上下载更多的图片,以增加该部分内容的知识性和趣味性。)

[教师] (组织学生完成P33的活动内容。学生可以在课后完成。)

世界地理西亚教案精选 篇4

导入:西亚和北非地区虽然分别属于亚洲西部和非洲北部,但西亚和北非不仅在地理空间上相互靠近,而且在地形、气候、农业生产、矿产资源等方面都有很大相似性,更重要的是这两个区域在民族、语言、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等方面又具有相同性,所以把西亚和北非合为一起讲述。

一、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1、范围和国家

导读:西亚和北非有哪些国家?(西亚以土耳其海峡为界与欧洲分开,北非以苏伊士运河为界与亚洲分开,以直布罗陀海峡与欧洲分开。国家有西亚的土耳其、叙利亚、伊朗、伊拉克、科威特、阿富汗、沙特阿拉伯、巴勒斯坦、以色列、约旦;北非的埃及〈地跨两大洲〉、利比亚、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等。)

2、位置:两洋、三洲、五海之地——交通要道

导读:①西亚北非从纬度位置看,大体在多少纬度之间?属于什么纬度地区?哪一条重要纬线穿过本区?从他的纬度位置来看,它应该以何种温度带的气候类型为主?(纬度处于120N-420N之间,北回归线穿过西亚和北非南部,绝大部分处于300N以南的低纬地区,热带气候为主)

②西亚和北非周围面临哪些海洋?其中海有几个?大洋有几个?里海是不是海?有哪些主要的海峡、运河?(两洋:大西洋、印度洋;三洲:亚、非、欧;五海:阿拉伯海、红海、地中海、黑海、里海〈内流湖〉;海峡:土耳其海峡、直布罗陀海峡;运河:苏伊士运河。)

③西亚、北非分别属于哪个大洲?(亚、非)除了这两大洲之外,周围还紧邻哪个大洲?(欧)

讨论:西亚北非一直是一个不稳定的地区,从古至今发生了多次战争,这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它的地理位置重要,使得很多强国都想控制这个地区,以便从中获利。那么,它的重要性到底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1)西亚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交通要道

①古代的“丝绸之路”说明西亚自古就是东西方贸易的交通要道

②现代海陆交通要冲

A、印度洋通往大西洋的航线最便捷的路线?(阿拉伯海—红海—苏伊士运河—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

B、俄罗斯及中亚各国想通过黑海进入地中海必须经过哪个海峡?(土耳其海峡)

归纳:海、陆、空运输的要道及中转站:

陆路——有铁路、公路通三大洲;

航空——由我国飞往东非、北非、西欧,都经过新疆、西亚;欧洲飞往非洲南部必须经过北非上空。伊朗首都德黑兰是重要国际航空中心。

海运——苏伊士运河:印度洋-大西洋;

土耳其海峡:黑海-地中海。

(2)两个交通要道和战略要地

①苏伊士运河

苏伊士运河连通地中海和红海,使大西洋到印度洋的航程比绕道非洲好望角缩短了8000-10000千米,可通航25万吨级的轮船。

②土耳其海峡

土耳其海峡由达达尼尔海峡—马尔马拉海—博斯普鲁斯海峡组成,海峡最窄处只有750米,是连通黑海和地中海的唯一海上通道,控制了俄罗斯、中亚等国通往地中海的海上要塞,战略地位极为重要。仅博斯普鲁斯海峡公路大桥,每天通过的汽车就达6万辆以上。

3、高原为主、平原狭小的地形

(1)以高原为主

西亚北非地形以高原为主,海拔多在200米以上。著名的高原有伊朗高原、阿拉伯高原、土耳其高原〈安纳托利亚高原〉,在高原的边缘有地势较高的山岭耸立,著名的有西亚的兴都库什山,北非的拉特拉斯山,山脉多在1000米以上。

(2)平原面积狭小

平原面积狭小,主要分布在伊拉克的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及埃及的尼罗河谷地和三角洲。西亚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亦称两河平原〉。早在几千年前,这里都是人口墨迹、经济发达的地区,形成了人类历史上著名的古埃及和古巴比伦文明;现在这些平原地区也是所在国的人口、政治、经济、文化的集中区。在地中海沿岸也分布有狭窄的平原,同样也是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地区。本区平原面积狭小,但地位很重要。

(2)断陷地带——死海

在巴勒斯坦和约旦交界处,有一个断陷而成的死海,它是东非大裂谷的一个组成部分,属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生长边界。死海不是海,而是一个内陆湖泊。海拔为-400米,是世界陆地表面的最低点,也是世界上盐度最大的湖泊(比一般海水的盐度高七八倍)。

4、炎热干燥的气候

(1)以热带沙漠气候为主

导读:①西亚北非地区最主要的气候类型是什么?(热带沙漠气候)这种气候有什么特点?(炎热干燥,降水稀少,有的地区甚至几年不下雨。很多国家地面没有河流,成为“无流国”。)造成这种气候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从纬度—气压带、风带及其性质;海陆因素—距海远近、风向;地形—地势高低、山脉走向、迎风坡和背风坡;洋流的影响等方面考虑)

本区大部分地区因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东北信风带控制,形成热带沙漠气候,常年高温干燥(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可达200℃以上,以热带为主;年降水量少于200毫米。甚至有些国家或地区基本上常年不降一滴雨,被称为“无流国”,为干旱地带),于是形成大面积的沙漠地带,著名的有北非撒哈拉沙漠,西亚阿拉伯沙漠。

②本地区是否只存在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这种气候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形成这种气候类型?

(2)地中海气候——地中海沿岸

在地中海沿岸地区,冬季受盛行西风的影响,降水较多;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炎热干燥。

(3)温带大陆性气候

在西亚的东部还有一部分因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而形成的温带大陆性气候,主要分布在伊朗、阿富汗等国境内,具有冬季寒冷,夏季炎热,降水集中于夏季的气候特征。

〖小结〗西亚和北非气候干燥的主要原因(《创新方案》考点1)

①本区处于120N~420N之间,北回归线穿过南部,绝大部分处于300N以南的低纬地区,这是造成本区气温高的主要原因。

②从北非阿拉伯半岛,地表起伏较小,海岸比较平直,红海虽处北非和阿拉伯半岛之间,但海面狭小,海洋水气影响,加强了气候的干旱性,伊朗高原和小亚细亚半岛虽濒临海洋,但周围被山脉环绕,地形闭塞,阻挡了海洋湿气深入。

③西亚和北非主要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带控制,降水稀少,气候干燥。1月,本区大部分被副热带高气压控制,天气稳定少雨,此时,虽然地中海地区受西风控制,气旋活动频繁,降水较多,但范围较小;7月副热带高气压带北移到地中海地区,本区受自陆到海的东北信风和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湿度低,降水很少。

4、撒哈拉大沙漠

(1)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沙漠

高温少雨的气候使得本地区形成独特的自然景观。大家从图上能看出有什么独特之处吗?(北非西亚地区在气候的影响下,沙漠广布,尤其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沙漠。)

撒哈拉沙漠的范围有多大?(从大西洋岸到红海边,北起地中海,南抵苏丹草原。总共面积777万平方千米,占非洲总面积的1/4,比澳大利亚大陆还要大,堪称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沙漠。)

(2)形成原因

①北非位于北回归线两侧,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干热的下沉气流,且非洲大陆北宽南窄,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范围大,干热面积广;

②北非与亚洲大陆紧邻,东北信风从东部陆地吹来,不易形成降水,是北非更加干燥;

③北非海岸线平直,东侧有埃塞俄比亚高原对湿润气流起阻挡作用,使广大内陆地区受不到海洋的影响;

④北非西岸有加那利寒流经过,对西部沿海地区起到降温减湿作用,使沙漠逼近西海岸;

⑤北非地形单一,地势平坦,起伏不大,气候单一,形成大面积沙漠。

(3)特点

资源宝库:地下水、石油能源、矿产资源非常丰富;蔓延扩大。

(4)利用和改造

区域地理课件西亚 篇5

1、二洋:印度洋、大西洋三洲:亚洲、非洲、欧洲 五海:阿拉伯海、红海、地中海、黑海、里海(世界最大的湖泊)

2、气候:西亚气候炎热干燥,沙漠面积广大。(北回归线穿过该区,造成相当部分地区高温少雨)

3、畜牧业(养羊)是传统的经济部门;灌溉农业(枣椰树)和节水农业(最突出的是以色列)

4、西亚是世界上石油储量最为丰富、石油产量和输出量最多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

5、主要产油国:沙特阿拉伯、伊朗、科威特和伊拉克、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6、石油输出线路:

曼德海峡→红海→苏伊士运河→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大西洋→西欧

a、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印度洋 好望角→大西洋→西欧

b、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太平洋→日本

7、石油主要输往地区或国家:西欧、美国、日本 课后练习

“5.12”四川汶川地震,造成了灾区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物损失。“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海内外许多国家、团体和个人都伸出了援助之手。沙特阿拉伯给予灾区巨额的钱款和物资援助。回答1——2题。

1、沙特阿拉伯位于西亚,属阿拉伯国家,该国主要的经济来源是()A、大量出口农产品 B、大量出口石油 C、大量出口淡水 D、大量出口高科技产品

2、在沙特阿拉伯,男子的传统打扮是着长袍,戴头巾。长袍多为白色,十分宽大。这些习俗与下列哪一因素有关()A、美观休闲能保暖B、地形崎岖宜行走C、炎热干燥多风沙D、狩猎探险真方便

3、下列有关西亚地理景象的叙述不可信的是()A、悬挂美国、日本国旗的油轮在波斯湾沿岸港口来来往往 B、穿白袍缠白头巾的白种人在麦加的清真寺里诵读《古兰经》

C、阿拉伯半岛有很多“高架屋”,居民乘着雪橇出行 D、沙漠里发现高耸的井架,绿洲上生长着茂盛的枣椰树

地理课件的制作 篇6

从70年代中期起,计算机技术开始与教育相结合,产生了计算机辅助教学CAI(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CAI是教学手段演进的必然结果,也是计算机科学与教育科学相互努力的结果。CAI是一种高级程序教学,是以计算机为主要媒体来进行教学活动。硬件、软件和课件是它的三要素。如今许多学校在硬件设施和软件都具备的条件下,优秀地理课件的缺乏以及地理课件的自制有一定难度,成为影响许多学校发展地理多媒体教学的一个主要因素。因为地理课件需要地理教师自己、或和计算机教师合作共同设计与编制,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以下笔者就地理课件的制作过程做一些探讨。其流程图如

下图:

一、确定课题。地理教材中,有许多内容适合用多媒体,也有很多不适合多媒体教学。其选择的一般原则为:

1.常规实际演示或教学方法所不能解决的问题; 2.在现实实验中仪器设备太笨重、太昂贵时; 3.常规真实情景不可能长时间稳定时;

4.通过多媒体手段能很好解决而且有优势,并能使学习者有切身的体会,例如:四季的形成、地壳运动等抽象的内容,利用计算机的图形、动画、视频等功能,进行显示、模拟,使之直观、形象化,促进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二、教学设计。以传播学和学习论的理论为基础,利用系统理论的原则和方法,研究教学系统、教学过程和制定教学实施的计划,以便使教学达到最优化。

三、系统设计。即按教学设计的要求来确定计算机课件的基本结构及实施的方案。包括:

1.要确定软件的类型。课堂演示型软件:能针对某一课题内容,按一定顺序呈现教学信息,能按照学生的反应和请求而变化,既适应学生的能力和基础,又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思维与学习的积极性。主要适用于地理知识难度偏小,地理表象陈述较多,地理规律含量不高,学生活动相对较小的课型。‚个别交互软件:它设计了多层次分支结构,同一课题的不同分支教学流程,能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适合于学生自学,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适于地理规律性强、难度较大,以单因素为动画演示、多因素为控制模拟方式表现教学内容,学生的主动性很强。ƒ测试题库型软件:它可以调动题库中大量静态、动态图像、音频模块进问题的设置,通过人机对话,及时作出客观反馈,能促进学生建立知识间的联系联想,有利于学生形成习惯性的技巧。„游戏型软件:通过一种富有趣味性和竞争性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并能训练学生的一定地理技能或智能,达到一举两得,寓教于乐的目的。„工具资料型软件:此类型软件通过建设数据库,存储了大量的地理信息,便于学生查找和咨询。†综合性软件:该类型软件编制较复杂,但软件内容种类多样,且功能强大,能灵活服务于地理教学。不管哪一种类型的软件,一个好的多媒体课件都须具有以下特征:知识的准确性;‚图、声、文的交互性;ƒ画面的生动、形象、趣味性;„操作的灵活性(界面的友好性);„网络性(能在网上发行)。

2.要设计封面和界面。界面是信息交换的通道,通过键盘、鼠标等物理设备对屏幕作出反应,完成人机的交互作用,好的界面除了交互性强之外,还应考虑到界面的美观程度。例如:颜色的搭配是否协调,背景是否合适,按钮是否美观等。笔者曾与微机教师合作共同制作一课件,技术上没遇太大阻力,倒是在背景的选择、颜色的协调性以及版面的设计上煞费苦心,绞尽脑汁,最终还是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不得已搬来了“救兵”——一位美术教师,所有的问题引刃而解,由此可见,课件的制作是多学科合作的共同结果。3.划定知识单元和知识点。

四、脚本创作。由熟悉写作工具软件的专业人员根据教学和系统设计的内容结合创意进行脚本设计(即屏幕设计)。脚本是制作课件的直接依据,是一项繁琐而又细致的工作。包括:

1.交代该课件讲什么。先设计一个框架,要能体现屏幕界面的方向。

2.根据内容描述对等信息:即设计媒体信息的一个呈现手段。如用文字、动画、声音等类型表现。对于文本,凡能标明字形、字色的都应尽量标明;图形要尽量注明线型、线色,对于动画,要绘制出动画的初始状态,包括背景在内,对每个动画要画出它的典型位置„„还要考虑课件界面、屏幕对象、风格等艺术性设计要求。

3.多媒体信息关系的设计。即交互设计,交互性是多媒体课件的生命所在,交互的途径通过课件的“用户界面”得以实现。该界面必须告诉使用者它有什么以及它能干什么,通常有超文本和热点的形式。

超文本(Hypertext):一个以文本为主的课件经常会用到超文本。采用超文本时,每个词都是“活的”——选中它,你可以直接跳转到你想去的任何一页。‚热点(Hotspot):热点通常是屏幕上的一个按钮、图片或热对象,当你选中它时,它会把你带入该课件的另一部分。

五、多媒体素材的采集加工。这是多媒体信息合成前的最后一个准备阶段,工作量较大、且内容繁琐。包括: 1.文本的制作:文本的输入固然容易,但设计者还要在它怎样出现在屏幕上以及使用者怎样与它进行交互等方面费一番脑筋,在一些特定的环境里,如能作一些特效字,应用到标题或说明性的文字中,则效果更好。例如:在讲地震的内容时,可将“地震”二字做成破碎状的动画字;讲湖光山色等旅游风光时,可利用水面倒影字的特殊效果;讲火山喷发时,可将文字做成熊熊燃烧的燃烧字等等。这些特效字可利用一些常用的软件如:PhotoShop、Cool 3D或3D Max Studio等完成,凡是你能想到的特殊效果,它们几乎都能做到。2.图像的收集与加工。地理学科的特性决定了它的许多内容用文字表达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使用大量的图像资料。图像素材的收集可来源于一些现成的CD-ROM、扫描的图片,或自制的图片,另外网上下载图片也是一种快捷有效的方法。有了图片,再利用一些图像处理软件如:PhotoShop、PaintShop、CorelDraw等对图像进行特技处理,得到自己满意的效果,如图像的翻转、旋转、颜色的调整和一些特殊效果等。

3.动画制作。动画适宜表现教学中比较抽象的内容,可分为二维动画和三维动画。利用Animator Pro软件可制作出许多令人满意的二维动画效果,如分锋面雨带的移动,四季的形成,巴拿马运河船只出入的过程等。三维动画制作的软件有3Dstudio,只是难度较大,九八年在深圳评比的全国一个优秀地理课件——等高线地形图即用三维表示,在一张二维的等高线地形图上,一座立体的山拔地而起,而且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观测,山谷、山脊、鞍部等部位均用高亮度表示,一目了然,效果极佳。但笔者还是认为能用二维解决,表达清楚的内容,决不用三维来表示。

4.视频制作:视频信息可以大大丰富课件的内容,利用影皇(Video King)视频捕获卡等硬件设备可方便的对视频信号数字化,并进行编辑处理。5.音频设置:多媒体课间一般都会用到大量的音频信息,如背景音乐,解说等,音频的使用不仅能起烘托视觉体验的作用,而且还能增强交互性,例如在测试题中用不同的声音来表示正确还是错误。

六.多媒体信息的合成。即将已准备好的文本、图形、视频信号、动画等多媒体素材或各个节点,根据课件设计的要求,进行链接,形成多媒体课件。在众多的多媒体创作工具中,笔者认为Authorware和PowerPoint比较好。PowerPoint易学易用,适用一些小型课件,交互性要求强的用Authorware较好,它具有跨平台兼容性,可创作、编辑、发送通过不同平台(Windows 95, Window NT等)播放的应用程序,这种兼容性在课件的制作过程中也十分重要。

七.调试及教学测评。看你设计的每一个功能是否能达到目的,教学效果如何,并根据需要修改设计,重新调试,直到课件符合设计要求为止。

八.形成教学产品(教学课件)。将修改好的课件,通过刻录机载入光盘,便于长时间的使用和保存。由此可见,一个多媒体课件的形成往往凝聚了群体的智慧,这种富有现代教育思想、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创作活动艰苦而有卓效。随着计算机硬件、软件技术的不断完善,多媒体课件开发中的制作技术将会越来越简便。另外我们通过网络可方便地下载世界各地学校的优秀的课件,将其引用,修改,通过资源共享来缩短课件开发的周期,提高制作的效率。

高中地理课件 篇7

1、人口自然增长数量=人口总数×自然增长率〔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19xx年10月12日,地球总人口60亿;目前,我国总人口约13亿。1950年至,亚洲人口数量增长最多,非洲人口增长率上升最快。

2、人口增长模式(三种类型)

(1)原始型:高出生率(3—4﹪)、高死亡率(3—4﹪)、低增长率(约为0)

(2)传统型:高出生率(3—4﹪)、低死亡率(1—2﹪)、高增长率

(3)现代型:低出生率(1﹪)、低死亡率(1﹪)、低增长率(<1﹪,甚至负增长)

一般来说发达国家为现代型,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并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由于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占全世界人口的绝大多数,所以,总体来看,世界人口增长模式仍处于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一个国家和地区增长模式的转变,主要受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宗教信仰等。

二、人口的迁移

1、概念: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有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人口的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人口数量变化,称为人口的机械增长。

2、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有两方面:

一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

二是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在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着重要作用;此外,战争、宗教、社会变革、国家政策、生态环境变化,以及个人动机和需求等,也能影响人口的迁移,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三、人口的合理容量

1、环境人口容量:

(1)概念:一个国家或地区,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保证人口能够获得最基本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条件,该国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2)影响因素:

a、资源(最主要的因素,木桶效应);

b、科技发展水平(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环境人口容量会适当提高,成正比);

c、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

d、地区开放程度(开放程度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大)。

2、人口合理容量

(1)概念: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尽管人口合理容量是一个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但是它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有着重要的意义,进而影响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3、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前者:最多能养活多少人;后者:最适宜养活多少人

4、各大洲人口迁移:北美洲(战前、战后迁入);南美洲(战前迁入,战后迁出);欧洲(战前迁出,战后迁入);非洲(战前、战后迁出)

第二章城市和城市化

1、城市外部形态的特点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集中式(团块式):多在平原,地势平坦开阔,城市连片分布(如:成都、合肥、华盛顿)组团式(状):有几个片区组成,各片区受河流、山岭阻隔(如:重庆、浦东新区)条带式(状):受特定条件的限制,城市沿主要交通干线发展而行成(如:兰州、延安、西宁、洛阳)

2、城市土地利用方式和城市功能分区:

⑴利用方式:商业用地、工业用地、住宅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⑵城市功能分区:①住宅区(特点:最基本、最广泛的利用方式,占城市面积的40%-60%趋势:a、质量上出现高级住宅区与低级住宅区;b、位置上出现高级住宅区与低级住宅区的背向发展)

②商业区(特点:a、占城市面积较小,多呈点状或条带状,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处;b、大城市中心形成中心商务区)

③工业区(形成:因工业生产的集聚效应与工业运输量大而形成;特点:a、工业区不断向城市外缘移动是为了降低生产成本与保护城市b、工业区趋向沿交通干线分布是为了交通便利)

3、不同规模城市的服务功能:

⑴小城市:级别低、数目多、相距较近、服务范围较小、服务功能较少

⑵大城市:级别高、数目少、相距较远、服务范围较大、服务功能较多

4、城市化的概念、标志:

⑴概念: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⑵标志:

①城市人口增加;

②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③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提高(最重要)。

5、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三个阶段

⑴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低(在25%-30%以下),发展缓慢,出现问题:各功能用地混杂布局,功能区分异不明确

⑵加速阶段:城市化水平较高(在30%-70%),发展迅速,出现问题:劳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困难、环境恶化等

⑶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高(在70%以上),城市化速度趋缓,甚至停滞,出现问题:大城市中心空洞化、逆城市化等

6、城市化的动力:

⑴推力:使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①劳动力过剩;②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③自然灾害;④医疗、教育条件差)

⑵拉力:吸引人群到城市的因素(①城市就业机会多;②社会福利条件好;③文化设施齐全;④医疗卫生条件好;⑤交通便捷)

7、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⑴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①生物多样性减少;

②影响土地质量;

③影响水体;

④改变太阳辐射等。

⑵对城市环境的污染:

①大气污染;

②水体污染;

③噪音污染;

④固体废弃物污染。

⑶发展目标: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建设生态城市

8、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

⑴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目前速度变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地理必修一课件 篇8

(一)知识与技能

1.说出第一文库网自然灾害的类型,解释每种自然灾害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2.运用地图能够说出世界和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区域分布。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洪涝、地震、海啸、蝗灾等灾害图片、音像资料、动画课件的呈现,使学生对自然灾害的危害有着感性的认识,进而培养学生对有用信息的提取、分析、整理归纳的能力。

2.通过对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的成因和分布规律等问题的设置,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和认识地理事物或现象的能力。

3.利用地图进行自然灾害类型及分布的学习,培养学生“以文释图”或“以图释文”的能力;利用表格归纳自然灾害的特点、成因和防御,培养学生分析对比和归纳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洪涝、地震等灾害图片和影像资料的呈现,刺激学生的感官,震撼学生的心灵,达到强化学生灾害意识和忧患意识的目的。

2.通过对干旱、洪涝、地震、滑坡等灾害及其关联性的学习,培养学生辩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解决学习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并树立全球合作,共同防灾、减灾的思想。

[教学重点]

1. 气象灾害的灾因、危害和分布

2. 地质灾害的灾因、危害和分布

[教学难点]

各种自然灾害的成因

[教学媒体与教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3课时

[讲授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生存与发展是人类社会的两大主题,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不断威胁着人类生命财产的安全,灾害与资源、环境、人口被认为是制约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四个主要因素。在与自然灾害作斗争的过程中,我们只有更好地了解自然灾害,才能使自己的损失降至最低。你了解各种自然灾害的成因、危害及其区域分布吗?

【板书】第二节 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

【讲述】自然灾害的类型划分,由于分类的角度不同,类型也就不一样。

【思考活动】下面是研究者对自然灾害进行的一些其他分类。你知道这些分类的依据是什么?请把它写在下表的空格中。

【点拨】

【讲述】自然地理环境共有四大圈层,每一个圈层要素发生异常变化都会形成灾害,按照与人类生存活动关系密切的四大圈层及成灾原因来划分,大体可以把自然灾害分为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和生物灾害四大类型。首先我们来学习气象灾害。

【板书】一、气象灾害

【思考】你知道的自然灾害中,哪些是气象灾害?

【学生回答】干旱、暴雨、洪涝、台风、寒潮等。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9~15页正文内容,填写下表。

【阅读】阅读课本第10页材料“世界现代史上最严重的旱灾”,通过阅读了解到世界现代史上最严重的旱灾发生在非洲萨赫勒地区,时间长达之久。通过阅读进一步了解干旱带来的危害。

【思考活动】阅读课本第10页材料“干旱对作物生长的影响”,并思考:干旱造成植物缺水有哪两种类型?

【学生回答】土壤缺水导致根部缺水引起水分收支平衡失调;空气缺水导致水分不足引起水分收支平衡失调。

【思考活动】下列说法,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

①在农业生产上,只要满足农作物生长关键期的降水量需要,就算作风调雨顺。因此,即使全年降水量很多,但在农作物生长关键期没有降水而造成缺水,仍然会发生干旱。相反,全年降水量不多,但在农作物生长关键期有了及时雨,农业生产也不会出现干旱。

②干旱区发生的干旱不算干旱,湿润区发生的干旱才算干旱( )

③一般来说,达到干旱标准的干旱都可能给人类带来危害。因此,对干旱和旱灾没有必要进行严格区分( )

④少干旱容易引发森林火灾、草原火灾、城市火灾及农林病虫害等次生灾害 ( )

【点拨】①√②×③×④√

【承转】水过少导致干旱,水过多则就会出现洪涝。

【阅读】阅读课本两则材料“雨涝是如何危害农作物生长的”和“ 洪涝灾害’”的来历”,通过阅读,认识到:洪涝灾害具有双重属性,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经济属性。它的形成必须具备两方面的条件:第一,自然条件。洪水是形成洪水灾害的直接原因。只有当洪水自然变异强度达到一定标准,才可能出现灾害。其主要影响因素有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地形地势等。第二,社会经济条件。只有当洪水发生在有人类活动的地方才能成灾。受洪水威胁最大的地区往往是江河中下游地区,而中下游地区因其水源丰富、土地平坦又常常是经济发达地区。

【思考活动】读图l-12,说一说世界洪涝灾害的主要发生地区。

【点拨】通过读图,可以看出:世界洪涝灾害主要发生在亚洲、欧洲、北美洲的沿海、沿河、沿湖地区。这些地区地形平坦,水源丰富,常常是经济发达地区。

【探究活动】1.读图1—13,找出世界上受热带气旋威胁最为严重的三个地区,分析这些地区的纬度位置有何特点。

2.从气压状况分析,热带气旋属于低压系统还是高压系统?

【学生回答】1.我国东南沿海、日本和东南亚、加勒比海地区和美国东部海岸。主要位于热带、亚热带沿海地区。

3.低压系统。

【投影】龙卷风远观图

【阅读】阅读课本第15页材料“美国:多龙卷风的国家”,思考:

(1) 形成龙卷风的天气系统。

(2) 美国多龙卷风的原因。

【学生回答】(1)龙卷风是热带气旋的另一种常见表现形式

(2)美国多龙卷风的原因:主要与美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地形有关。美国国土大部分处于北纬20°~50°之问,而南部为墨西哥湾,其海面上的暖湿空气在春夏季节源源不断地流向美国大陆,当与西面或西北面越过落基山脉而来的干冷空气相遇时,因暖湿空气急剧上升而出现强烈的对流,不断产生作为“龙卷风之母”的雷雨云。此外,人工改造下垫面,如草原垦荒、地面硬化等,也为龙卷风的生成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思考】除了干旱、洪涝、热带气旋外,你还知道哪些气象灾害?

【学生回答】还有大风、冰雹、低温冷冻、雪灾、干热风、雷暴、沙尘暴、连阴雨、冻雨、雾等。

第二课时

【新课导入】与人类生存活动关系密切的四大圈层发生异常变化就会形成自然灾害,岩石圈的异常变化形成地质灾害。

【板书】二、地质灾害

【启发提问】说出你知道的地质灾害类型。

【学生回答】地质灾害的种类很多,主要有地震、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面塌陷、地裂缝等。

【过渡】在各种地质灾害中,对人类危害最大的是地震。

【投影】汶川地震图片

【板书】 1.地震

【阅读】结合图1-16 地震构造示意图,阅读课本第17页材料“地震小词典”,了解:

(1)震源、震中、震源深度、震中距、前震、余震等基本概念。

(2)说明浅源地震、中源地震、深源地震的震源深度。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16页正文教材,回答以下问题:

(1)表示地震大小的指标是什么?如何确定?

(2)反映地震活动所造成的地面和建筑物的破坏程度的指标是什么?如何确定?

(3)你知道地震引起的次生灾害有哪些吗?

【学生回答】(1)震级: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量度指标是震级。震级与地震释放出的能量多少相关。可以根据地震仪器的记录推算得出。

(2)地震烈度:反映地震活动所造成的地面和建筑物的破坏程度的指标。地震烈度不是通过仪器测定的,而是根据人对地震的感觉和地面及地面上的房屋、工程建筑、器具等遭受地震影响和破坏的程度来确定的。

(3)地震引起的次生灾害有火灾、水灾、煤气和有毒气体泄露、细菌和放射性物质扩散,以及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

【思考】一次地震有几个震级?几个烈度?

【启发学生回答】地震是地球内能释放的一种激烈的形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因为震级与地震释放出的能量多少相关,一次地震释放的能量是一定的,因此震级也只有一个。但不同地区受同一次地震的影响是不同的,因而地震烈度有多个。

【思考】烈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启发学生回答】地震烈度与震级、震中距、震源深度以及房屋、工程建筑的质量有关,一般来说,震级越大,烈度越大;距震中越近,烈度越大;震源深度越浅,烈度越大;房屋、工程建筑的质量越差,烈度越大。

【思考】你认为同级别的浅源地震、中源地震、深源地震三者中,哪一种地震的破坏性最大?

【学生回答】浅源地震,破坏性最大。

【阅读】阅读课本第16页材料“地震级别与人的感觉”,了解以下内容:里氏3级以下的地震为微震,3级以上的地震为有感地震,5级以上的地震为破坏性地震。

【探究活动】1995年1月17日,日本神户发生了里氏7.2级地震。读图l-17,回答问题:

1.神户地震的震中位于哪两大板块的`交界地带?

2.日本的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大岛中,受神户地震影响较小的是哪两个岛?

3.如果其他条件相同,A、B两地测得的震级和烈度哪里大,哪里小?

【点拨】1.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地带;

2.九州岛和北海道;

3.A、B两地震级相同,A由于离震中近,所以烈度大于B。

【讲述】世界上地震的分布很不均衡,就大陆地震而言,主要集中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一喜马拉雅地震带。

【读图分析】读图l-18 世界浅源地震震中分布图,分析:世界上地震分布有何规律?

【师生共同分析归纳】地震是地球内能释放的一种激烈的形式。地震的发生与地质构造相关,地球内能选择地壳薄弱地带进行释放,而地壳薄弱地带主要在板块的边界,板块运动造成岩石圈发生断裂或错位,引发地震。

【探究活动】 1.环太平洋地震带位于哪些板块的交界地带?

2.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为什么环太平洋地区多地震。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2月26日早晨5点28分,伊朗东南部古城巴姆遭受强烈地震袭击。这次地震震级在里氏6级以上,死亡人数超过3万。巴姆古城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而今巴姆古城的大部分建筑已被地震摧毁。地震还切断了巴姆的水、电和天然气供应,使成千上万人失去了家园。

(1)伊朗为什么多发地震?

(2)地震对人类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点拨】1.环太平洋地震带位于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交界地带。

2.板块内部地壳活动相对稳定,板块边界地壳运动活跃,容易出现断裂和错位,引起地球内能的强烈释放。环太平洋地区正处于板块边界地带,所以多地震。

3.(1)伊朗位于地中海一喜马拉雅地震带上,处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接处。

(2)地震可以摧毁建筑、使人们失去家园、造成人员伤亡、诱发其他灾害共同影响人类,比如火灾、海啸等。

【阅读思考】阅读课本第18~19页材料“美国旧金山的地震”,并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美国加利福尼亚洲多地震的原因。

【学生回答】美国加利福尼亚洲位于美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地震频繁。

【承转】影响我国的主要地质灾害除了地震外,还有滑坡和泥石流。

【板书】2.滑坡和泥石流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19~20页内容,填写下表:

(1) 滑坡:

① 成因: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结构面发生整体顺

坡下滑的现象。

② 分布:世界上很多国家都不同程度地遭受过滑坡的危害,中国、美国、日本、

意大利、瑞士、奥地利、印度、捷克、斯洛伐克等是受滑坡危害比较严重的国

家。

③ 主要危害:常常表现在对房屋和其他工程设施、耕地、农作物所造成的破坏和

河道阻塞。

(2) 泥石流

① 成因:是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② 分布:全球除南极洲外,其余六大洲都有泥石流发生。中国、日本、印度、哈

萨克斯坦、俄罗斯、意大利、法国、奥地利、瑞士、美国、秘鲁、智利等国的

泥石流活动较为频繁。

③ 主要危害:阻塞河道,冲毁农田、房屋,更重要的是对城镇、矿山、乡村的毁灭性冲淤。

【思考】我国川、黔、滇接壤地带地震、滑坡、泥石流频发,请你分析原因。

【教师启发学生回答】我国川、黔、滇接壤地带地震、滑坡、泥石流频发的原因:川、黔、滇接壤地带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现代地壳运动活跃,地震频发;地震导致山体岩石松散,再加上这里地势起伏,降水较多,且夏季多暴雨,因而滑坡、泥石流频发。如下图所示:

第三课时

【新课导入】由于人类活动的领域不断扩大,沿海地区又是人类活动最为集中的地带,所以海洋灾害对人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板书】三、海洋灾害

【提问】什么是海洋灾害?海洋灾害有哪些?

【学生回答】海洋灾害概念:因海洋自然环境发生异常性激烈变化,而导致在海上或海岸地带发生的自然灾害称为海洋灾害(Marine hazard)。

风暴潮、海啸、海浪、海冰、赤潮等造成的灾害都属于海洋灾害。其中最严重的海洋灾害是风暴潮。

【板书】1.风暴潮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第20页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1) 风暴潮产生的原因和分类

(2) 风暴潮的危害

(3) 全球最容易遭受风暴潮危害的地区有哪些?

【学生看书后回答】(1)风暴潮成因:是由热带气旋或温带气旋等大气运动所引起的海面异常升降现象。

(2)分类:由热带气旋引起的风暴潮叫热带风暴潮,由温带气旋引起的风暴潮叫温带风暴潮。

(3)危害:不仅可倾覆海上船只,破坏海上设施,而且严重侵袭沿岸地区,淹没城镇、村庄、耕地,破坏房屋与工程设施,甚至造成人员伤亡。

(4)最容易遭受风暴潮危害的地区:孟加拉国、日本、美国、荷兰等国家。

【过渡】海啸是另一种形式的巨大波浪。

【投影】印度洋海啸图片

【板书】2.海啸

【阅读】阅读课本20~21页材料“海啸是怎么回事”,说明海啸形成的主要原因及海啸的危害。

【学生回答】(1)海啸成因:是指海底突然变动引起海水的大幅度升降而形成的巨大波浪。引起海啸的海底变动常与海底地震和海底火山爆发有关。

(2)危害:颠覆船只,摧毁港口设施,给沿海地带造成严重破坏。

【过渡】近年来,对沿海地区影响较大的海洋灾害还有赤潮。

【板书】3.赤潮

【投影】图1-23 渤海赤潮合成卫星图像

【讲述】赤潮是海水中某些微小的微型藻、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爆发性增殖或聚集在一起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生态异常现象。这一概念最早是因海水变红而得名,现在已成为各种赤潮的统称。赤潮一般可分为有毒赤潮与无毒赤潮两类。有毒赤潮是指赤潮生物体内含有某种毒素或以能分泌出毒素的生物为主形成的赤潮。有毒赤潮一旦形成,可对赤潮区的生态系统、海洋渔业、海洋环境以及人体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毒害。无毒赤潮是指体内不含毒素又不分泌毒素的生物为主形成的赤潮。无毒赤潮因会大量消耗水中氧气,造成生物缺氧而死,对海洋生态、海洋环境、海洋渔业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危害,但基本不产生毒害作用。

【思考活动】渤海赤潮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学生回答】自然原因:海区封闭,海湾内的水与外海交换微弱。夏季水温较高。 人为原因:周围地区工农业发达,人口密集,排放的生产生活污水较多,水体富营养化。

【承转】其实赤潮也属于生物灾害。

【投影】生物灾害图片

【板书】四、生物灾害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第22页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1) 什么是生物灾害?

(2) 常见的农林牧生物灾害有哪些?危害有哪些?

(3) 森林火灾和草原火灾属于哪种类型的灾害?

【学生回答】(1)生物灾害概念:一般来说,由动植物的活动和变化所造成的灾害,就是生物灾害。

(2)农林牧生物灾害:病害、虫害、草害、鼠害等,

危害:造成农作物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导致农产品大批量变质,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3)森林火灾和草原火灾也属广义的生物灾害,指的是由于人们生活用火、生产用火或雷电、煤自燃所引起的森林林木或草原牧草失去控制的大范围燃烧现象。

【阅读思考】阅读教材第22页活动部分的“森林火灾发生的原因”,分析森林火灾发生的原因,找出防止森林火灾的办法。

【学生回答】

(1) 森林火灾发生原因:

人为火源:人们用火不慎引起,分为生产性火源、非生产性火源、人为纵火几种

火源 天然火源:主要有雷击、泥炭自燃、火山爆发、陨石坠落、滚石火花等

走火途径:各种烧垦烧荒、烧木炭、打靶及爆破、吸烟、野炊、烧火、照明、雷击火、火山爆发等。

地理埃及课件 篇9

湘教版地理埃及课件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埃及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非洲东北部主体和亚洲的西奈半岛)和首都开罗。

2、运用地图和资料,联系埃及沙漠广布、气候干旱的特点,说明埃及如何因地制宜发展棉花种植的;从埃及文物古迹历史文化方面说明旅游业为什么十分发达。

3、根据资料和地图,说明埃及(或苏伊士运河)在交通方面的重要性。

4、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举行30分钟的演讲会:

演讲主题“埃及-文明古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目标

通过学习埃及的古文化,了解中国也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通过学习埃及的金字塔,围绕金字塔之迷,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1.尼罗河对埃及古代文明和现代经济(尤其是农业)的影响

2.苏伊士运河的航运价值

3.埃及传统的出口商品(长绒棉)和现代重要经济支柱

教学难点:

1.尼罗河对埃及的作用 2.苏伊士运河对埃及经济的意义

教学方法

1.学生读图P72图3-14“埃及地形”,观察埃及领土范围、主要地形以及气候特点。

2.学生在黑板上的地图中指出苏伊士运河的位置。

3.从P75图3-21能总结埃及的工农业分布特点。

4. 课前安排学生收集埃及资料,介绍他所了解的埃及的古文化。

教学用具:埃及教学课件、挂图、多媒体课件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古代,人们认为“人死如生”,就是说,人死了他的灵魂到了另外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一切都与生前一样,也需要吃喝享受,只不过换了个地方而已。所以,古代的帝王往往从登基开始,便大肆营造自己的地下宫殿,而且还要放入很多奇珍异宝,我国举世闻名的兵马俑实际上就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品。

中国皇帝往往把陵墓建在地下,埃及的国王喜欢把陵墓建在地上!埃及的“金字塔”实际就是法老的陵墓!

为什么叫“金字塔”?(先问学生,教师后说明)

因为它的外形很像我们汉字中的“金”字。从四面看,它们底部塔基呈四方形,越往上越狭窄,直到塔顶,所以在我国一般称其为金字塔,它是埃及的象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金字塔之国——埃及。

(讲授研讨新课)

埃及的地理位置学习:

教师展示“非洲(埃及)挂图”,学生看图或看课文P72“图3-14”,观察埃及地图并思考:

(1)埃及位于非洲的哪个方位?请找出“地中海”“红海”“苏伊士运河”“西奈半岛以及邻国。

(2)苏伊士运河是那两个大洲的分界线?

(3)埃及在亚洲境内的领土叫什么?

(4)埃及的地理位置特点是什么?

读图思考,学生回答时到黑板前指挂图,面向全体学生说明上述问题。

最后教师纠正错误并小结:

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地跨亚非两大洲,苏伊士运河沟通红海和地中海,也是印度洋到大西洋的海上必经之地。

埃及也是北非人口最多、历史最悠久、经济和文化最发达、交通位置最重要、国际影响最大的国家。有关人口、民族、宗教的内容,可让学生自己看书答出。

“苏伊士运河”(课件图片展示):

教师展示收集的运河图片,然后指导学生读课文P72阅读材料“苏伊士运河”,了解运河开凿的历史等有关情况,回答下面的问题:

(1)苏伊士运河位于哪里?它沟通了哪两个海?

(2)为什么在这里开凿运河?

(3)在运河未开凿前,从大西洋到印度洋走哪条航线?

(4)这两条航线相比较,走苏伊士运河可缩短多少航程?

最后教师再问是否查到运河其他资料,根据当时课堂情况,让学生或老师适当补充,如“埃及人民收回运河主权所”的资料。

(小结):埃及于1956年将运河所有权收归国有,目前,运河可通过28万吨满载的船只,为了提高运河的通航能力,埃及不断对运河加深和拓宽改造,当然,过往船只需要缴纳一定数目的“过河费”,运河收入从而成为目前埃及的.经济支柱之一。

(课件展示)埃及的地形地貌、沙漠景观、

(问):埃及全境90%以上是沙漠,沙漠的名称是什么?这里是什么气候?

学生看课文回答。

(教师承转)茫茫沙漠,干旱少雨,可想而知,人们对水有多么渴望!请看:

(展示课件图片)“尼罗河风光”“尼罗河流域图” 提问:

(1)尼罗河发源于什么地方?注入什么海洋?

(2)尼罗河上、下游的地形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尼罗河进入埃及后,没有任何支流汇入?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尼罗河全长6600千米,是世界第一长河(强调长河与大河概念的区别),起源于非洲东部高原,注入地中海,由于进入埃及后流经沙漠地区,没有任何支流汇入。

(转承):尼罗河在广阔的沙漠地带浩浩荡荡穿行,形成了一条1-25千米的绿色走廊,古代和现代埃及的文明与生产都与尼罗河有关。

(学生演讲):尼罗河的泛滥

课前给学生布置任务:收集整理有关“古代尼罗河泛滥”的资料,用5分钟时间进行演讲。

演讲要点:泛滥的时间,定期泛滥的原因,尼罗河泛滥带来的结果等几方面。

(教师小结):尼罗河是埃及的命根子,因为泛滥的河水退去时能留下大量淤泥,被淹的土地变得特别肥沃,让古代埃及人发展了农业,同时,由于计算尼罗河泛滥周期的需要,产生了古埃及的天文学和太阳历,所以,古埃及灿烂的文化,与尼罗河有密切的关系!

现在,尼罗河对埃及的作用有哪些?

要求学生在书P73课文内容里找出答案。

(承转)埃及劳动人民凭借智慧,充分利用了尼罗河,而在近代,埃及人民还开凿了著名的苏伊士运河。

(学生演讲):苏伊士运河

课前给学生布置任务:收集整理有关“苏伊士运河”的资料,用5分钟时间进行演讲。

关于演讲:

为调动学生得积极性,发挥其学习的主体作用,要求课前学生收集整理一些埃及的资料,作为埃及的课文补充。

组织方式:面向全体学生,布置查找资料的任务,演讲者自己举手要求,教师随机挑选,上讲台演讲。

教学后记:

在互联网日益普及的今天,学生们不仅能挖掘丰富的信息资源,不但补充了课文,更重要的是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这种积极性在“满堂灌”教学方式下被压抑,新课程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让学生走上台演讲,是最令孩子们兴奋的时刻,他们所表现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这种教师当“导演”,学生当“主演”的课堂教学方式,给他们提供了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

从实践效果看,教师精心设计,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式,让几乎所有的学生爆发出“我要学”的愿望,他们认为这是展示个人能力的好机会,所以准备积极而充分,演讲的热情高涨,课堂气氛热烈,由此可见,教师也应当是一个好导演。

板书设计:

埃及

一、地跨亚非两洲的国家

1、位置

2、苏伊士

3、领土、人口、宗教

4、首都 开罗

二、沙漠广布

1. 沙漠之国

2. 尼罗河概况,源地、流向、注入的海洋、长度

上一篇:信息工程学院职业规划下一篇:社会普通自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