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区域的地理课件

2024-08-16

东南亚区域的地理课件(精选8篇)

东南亚区域的地理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东南亚的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了解东南亚地区农业生产与热带气候的关系;对中南半岛的河流与地形的关系的了解;东南亚地区华侨和华人、旅游业。

能力目标:学生通过活动,能够从地图当中找出东南亚地区的有关信息,达到了解课本知识的目的。学会从网络资源中查找有用信息的方法。

●教学重点:东南亚的位置的重要性,热带气候与农业的关系。

●教学难点:中南半岛山河分布与城市的关系;两种热带气候的主要区别。

●教学准备:有关的图片,课前从网上查找一些东南亚旅游业的风景图片,用PowerPoint制作有关的电子幻灯片,实物投影仪。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学习了日本的有关地理知识。我们看看世界地图,在中国和日本的南部,还有亚洲的一大片区域,这是什么区域?(学生答:东南亚。)对,这片广大的区域,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东南亚地区。

[教师]演示电子幻灯片:有关东南亚各国的风景图片。

[教师]现在大家看到的,就是东南亚的一些国家的风土人情的照片,那么,我们首先来了解了解有关东南亚地区的基本情况。

[教师]演示电子幻灯片:东南亚政区图

[提出问题]阅读东南亚政区图,找出东南亚有哪些国家?(学生回答出具体的国家。)

[教师]从东南亚的政区图中可以看出,东南亚地区包括两大部分:在中国以南的是中南半岛,其余部分是马来群岛。

[教师]演示电子幻灯片:马六甲海峡的航线图

[提出问题]从马六甲海峡所处的位置来看,为什么说东南亚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指导学生从图上找出通过马六甲海峡航线所连接的区域:亚洲、太平洋---非洲、印度洋、欧洲。)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课本P28活动内容。

[教师](转折)实际上,如果我们到东南亚去旅游,我们不必担心在饮食方面是否能适应我们的.口味的。因为东南亚国家的主食跟我们这儿一样,以米饭为主。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想一想,为什么东南亚地区的主要的粮食作物也是水稻呢?

[教师]演示课本

[教师]从图7.21上,我们看到的除了梯田外,还有什么树?(学生:椰子树)那我们这里的稻田边上,能不能种椰子树呢?(学生争论,最后分归为两派:可以,不能。)

[学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看亚洲气候分布图(P7,图6.9),判别东南亚的气候类型:中南半岛主要是热带季风气候,马来群岛主要是热带雨林气候。(演示课本图7.25和7.26,分析比较两种气候的异同。)对于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能不能种椰子树这个问题,学生能自我认识清楚。

[教师]东南亚地区的热带气候条件,使得东南亚能成为世界上重要的热带作物生产基地之一。比如热带水果,在苏果超市里,有来自泰国的龙眼,越南的火龙果,菲律宾的芒果等等。很多其它的热带经济作物,在东南亚地区的产量也相当高。

[教师]演示课本图7.22。然后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材料,加深对东南亚地区所产的热带经济作物的理解。

[教师](转折)作为东南亚地区的一个重要的区域---中南半岛地区,刚才我们已经学习过了,位于中国的南部,和我们国家是山水相连的。当年,共和国的陈毅元帅访问缅甸时,曾写过一首诗: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川流永不息,共饮一江水。

[教师]演示课本图7.28。

[教师]指导学生分析中南半岛上河流、山脉的主要特点,看看中南半岛上主要城市的分布情况。

[学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找出中南半岛上的主要河流,注意河流的流向;主要山脉与河流分布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分开的手掌和手指来形象地比喻中南半岛地形地势的特点。)学生完成课本P31活动1的(1)、(2)的内容。

(考虑课堂时间的关系,活动2的内容可作为学生课外作业的拓展。)

[教师](转折)在历史上,我国的广东、福建等地有相当多的人曾到东南亚地区谋生,当时叫做“下南洋”。华侨和华人对所在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也对我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教师可以举一些具体的例子,来说明华侨对祖国经济建设所做的贡献。)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中的阅读材料:外籍华人与华侨。)

[教师]在一开始上课时,我们大家都看到了很多有关东南亚地区的风景和风土人情的照片,东南亚地区的确有着非常丰富的旅游资源,下面,我们再来欣赏欣赏有关东南亚地区各国的旅游风情。

[教师](教师演示电子幻灯片:东南亚各国的旅游胜地。课前可以在网上下载更多的图片,以增加该部分内容的知识性和趣味性。)

[教师] (组织学生完成P33的活动内容。学生可以在课后完成。)

[教师](小结本课,有关的课堂作业的处理。)

东南亚区域的地理课件 篇2

1 我国与东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现状剖析

世界战争结束后,经济发展逐渐呈现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其也成为了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流。自从战争结束后,区域经济发展的速度大大提升,像北美自由贸易区、欧洲共同体等的成立均为经济一体化发展作出了贡献,同时,如今欧盟成为全球范围内最为成熟的一个一体化区域,对于每个参与其中的成员国来讲,风险和挑战并存,总体上来说利大于弊。

众所周知,和平与发展是现在社会潮流,谋求和平、推动发展是各国的共同目标。和平与发展互为前提、保障,现在总体和平的国际形势为社会经济进步提供了良好契机。我国是全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从20 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不断健全,参与到世界经济中的程度不断加深,且中国本着互利共赢的目的,同东南亚各国一起努力促进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进程。此外,东南亚地区地缘位置好,自然资源丰富,和中国有着密切联系。这些年来,中国与东南亚地区的经济贸易往来更加频繁,虽然贸易壁垒仍旧存在,然而由于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深入,逐渐朝着良好的态势发展。

2 中国和东南亚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基本特征分析

因为东南亚既有发达国家,也有发展中国家,中国又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各个国家和地区都有其自身的基本国情、历史起源、文化特点等,区域内的差异性较强,因此区域经济一体化体现了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需求,同时,也体现出经济发展的包容性和多样性特征。

中国与东南亚各个国家的战略性合作有着很强的互补作用,由于中国经济的迅速进步,国内企业的发展逐渐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劳动力的价格不断上涨,而东南亚地区劳动力资源较为丰富。因此,东南亚便成为了中国进行产业转移的最理想基地。近年来,不仅中国在东南亚进行着更多的产业转移,东南亚地区丰富的劳动力及自然资源等也在源源不断地向中国运输,这就令两者间的经济一体化趋势更为明显。

3 中国和东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意义

上文中也提到,由于东南亚地区不仅有发展中国家,也有发达国家,而中国又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各国均有其自身的基本国情、历史、政治、文化等特性,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因此区域经济的合作发展拥有极强的包容性和多样性特点。同时,中国同东南亚地区的经济合作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因为中国社会经济的进步,中国企业逐渐向东南亚地区进行战略转移,进一步推动了两者间的经济一体化进程。

3.1 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中国的意义

对中国来讲,同东南亚地区一起实现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具有重大影响。首先,这是中国参与到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重要一步,参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就应当融入当前的经济环境中;其次,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需要各国经济政策、贸易体制等的配合,对于推动中国市场经济透明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全具有重要影响。

3.2 对于东南亚地区的重要意义

对东南亚各国家来说,区域经济一体化风险和收益共存,总体上利大于弊。依照现在全球经济的发展情况看来,我国的经济发展稳步前进,防范和控制风险的实力非常强,和中国的经济合作将为东南亚地区带来新的活力。目前,中国的产业处于转型期,东南亚又有着丰富的资源、廉价的劳动力等优势,这就为双方的经济合作、互利共赢提供了前提条件。尤其是这部分中国企业的引入会大大提高东南亚引外资的数量及质量,很多工厂相继建立,将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契机,从根本上拉动经济的增长。中国一些先进科技和管理模式将会对整个东南亚地区的制度、管理创新提供重要借鉴。然而,由于环境污染、资源耗费严重、劳资矛盾等问题的出现,也会阻碍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3.3 对全球的重要影响

中国与东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会迅速提升两者在亚洲乃至整个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伴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深入,中国与东南亚地区间的贸易壁垒大大减少、贸易成本也不断下降,使得资本能在区域内得到自由流通。

对于世界而言,中国和东南亚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具有经济和政治方面的重大意义。第一,这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必将促进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起到合理配置资源、提供大量就业机会、拉动经济增长等重要作用。第二,中国和东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有利于新的政治经济秩序的建立。即便其更倾向于经济合作,但是,政治和经济有着密切关系,这也将有助于像“南海领域”争端等问题的解决。

4 结语

中国和东南亚地区大部分为发展中国家,因此两者间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必将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成功典范,而区域内的综合经济竞争力提升也推动其国际地位的提高,有利于打破大国垄断经济的局面,促进新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建立。在今后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中,应尽量减少矛盾与摩擦,以谋求更好的合作,寻找更好的出路。

摘要:从地缘位置及历史起源方面来看,中国同东南亚地区在很多方面都有着紧密的联系,比如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已越来越鲜明。笔者主要针对我国同东南亚区域的一体化进程做了详细分析。

关键词:经济一体化,基本特征,影响

参考文献

东南亚区域的地理课件 篇3

福建音乐向东南亚的传播,往往与闽籍华人的籍贯和方言有着密切的联系。福建是一个方言众多的省份,各方言区域都形成了以这一地区方言为基础的音乐文化,因此各种音乐种类的听众一般也只限于此方言地区或跟该方言相近的地区,尤其是戏曲剧种的受欢迎程度,和该戏曲使用的语言族群人数的多寡,以及该语言的强势与否有直接关系。闽人宗族观念很强,在地缘认同的作用下,侨居海外的闽人往往同宗同族同乡聚居在一起,从而自然形成对祖籍地人文景观的归属意识。因此福建音乐向东南亚延伸呈现出地域不平衡性,各种音乐种类在东南亚受欢迎程度往往与其所属方言族群华侨人数的多寡有着直接的关系。从方言区域的角度探讨福建音乐传播海外,有益于将音乐传播现象与人口迁移过程联系起来,有益于了解各方言区音乐文化交流的强弱趋势。综合多方面资料,笔者试将传播东南亚的音乐按方言划分为三大区:1.闽南方言区;2.福州和莆仙方言区;3.共生区域。

1.闽南方言区:闽南方言区包括泉州、漳州、厦门及其所属各县,这一地区以讲闽南话为代表。该区是福建省海上音乐成果最丰硕的方言区。其产生的原因与这一方言区丰富的音乐形式和内容有关,而且也与这一地区悠久的海外交通史和大规模的海外移民有关。

根据王耀华先生的研究,闽南方言区的音乐内容是十分丰富的,按音乐风格差异分为泉州片和漳州片。泉州片有南音、梨园戏、高甲戏、打城戏、提线木偶戏、布袋戏、十音等,而漳州片的民间音乐受泉州影响,南曲和梨园戏一直流行于该地区,但漳州地区民间音乐又形成了以锦歌、芗剧为代表的独特体系。可以说,闽南方言区的音乐根植于民间,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各种乐种相互吸收相互渗透,深厚的文化积淀形成该地区的音乐特色,为其音乐文化远播海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闽南方言区移居海外的人数在全省位居首位,特别是以泉州、漳州、永春人居多。因此闽南方言成为福建方言中向海外流播最广的方言,从而促使这一地区的音乐在海外的影响最大。闽南的许多民间歌舞音乐在东南亚地区也有相当的影响,特别是南音、高甲戏、歌仔戏、梨园戏、木偶戏这些具有闽南特色的艺术形式,广泛流行于台湾、南洋群岛华侨居住地区。

2.福州和莆仙方言区:这一方言区包括以福州为中心的沿海地区和莆田、仙游两县,因此这一地区以讲福州话和莆仙话为代表。由于福州和莆仙地区地处沿海,因此这两个地区移居海外的移民也很多,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闽北(主要是福州十邑各县)华侨总数当在万以上,侨居地之著者,如婆罗洲、沙捞越、诗巫埠之新福州及附近各地区约万余人,马来半岛西部呲叻之实兆远共三万人,新加坡一地万余人,马来半岛柔佛属之巴合及永平港各地千人,马来联邦及非联邦之各地约一万五千人……”。因此福州和莆仙方言也在东南亚华人聚居区中使用。

福州和莆仙方言区也各自拥有丰富的民间音乐形式,其中闽剧(福州戏)和莆仙戏在这些地区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因此福州和莆仙方言华侨聚居群是这两大戏曲最大的支持者。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福州闽剧“上天仙”、“新赛乐”以及“群芳女班”等剧团先后到过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亚各地巡回演出,有的演员还被当地华侨挽留传授闽剧表演艺术。福建莆仙戏名艺人黄文荻也曾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随莆仙戏剧团到新加坡、马来亚等地演出,时间长达四年之久。此外这一方言区的曲艺音乐也传播到了东南亚。莆、仙方言区的说唱音乐——俚歌在东南亚莆仙华侨聚居的地方得以流行。俚歌艺人林德兴曾远渡南洋,以唱梆鼓谋生,并教了一些徒弟在堂会上演唱。福州飏歌,是在当地山歌、小调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业余曲艺形式,其艺人吴有法的门徒邱传铨、周友梅等将飏歌传往苏门答腊、婆罗洲、爪哇、新加坡等地,并灌制唱片。还有福州评话,在台湾省、香港,以及东南亚(如新加坡、缅甸等国)福州语系中也有评话员活动。

3.共生区域:这一区域主要包括与广东省交界的闽西潮语地区和客家方言地区。

这些地区产生的音乐文化内容与其他兄弟省份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共同的方言基础蕴育了基本相同的音乐文化内容,特别在音乐交流过程中更形成了相辅相成、荣辱与共的依存关系。

共生区域的代表性乐种有潮剧、闽西汉剧。

潮剧明中叶形成于广东东部的潮州、汕头一带和福建潮语地区。入清以来,潮剧在福建闽南就很流行,清乾隆十三年(1748)漳浦蔡《官音汇解释义》载:“做正音,(正)唱官腔;做白字,(正)唱泉腔;……做潮调,(正)唱潮腔……。”在闽西,龙岩自古就有“信鬼神,好观剧”习俗,“每逢神会,张棚结彩,备极华丽。近城各坊,则竞聘潮剧。”清末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潮剧盛行于福建平和、诏安、云霄等地。因此潮剧的观众除了广东潮州人外,还包括福建平和、诏安等县市和部分闽南人,这些地区的人们也是向东南亚一带迁移的早期移民,这些喜爱潮剧的福建籍移民和大量潮籍华侨是潮剧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条件。潮剧受到福建移民喜爱还有另一个原因,就是潮剧的发展与闽南梨园戏密不可分。潮剧传统剧目《荔镜记》,其曲文即以泉州方言杂潮语写成,这些潮剧传统剧目在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当然会受到福建华侨的欢迎,因此在福、广两地华侨的共同爱护下,潮剧盛行东南亚。

闽西汉剧,与湖南的祁剧和广东汉剧有着密切的渊流关系,因其来源于外省,故也称“外江戏”。清中叶至清末民初是闽西汉剧兴盛时期,当时闽西汉剧戏班林立。清末民初闽西汉剧流传到广东梅县、潮州一带,随着戏班的大量发展,一大批有影响的艺人涌现,清宣统二年(1910年),老三多班曾到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缅甸等地演出,历时三年之久,龙岩艺人林南辉、章三姑也到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教戏传艺,最后客死泰国、曼谷。永定的闽西汉剧艺人张全镇和妻子张巧兰也曾多次到东南亚各国献艺,颇负盛名。因此汉剧也是这一方言区华侨喜爱的家乡戏之一,三十年代成立于泰国曼谷的小戛玉乐社就是以排练外江戏(汉剧)为主,这也充分说明汉剧在东南亚华文戏曲舞台上占有一定的市场。

根据福建方言片的研究,将与方言片相对应的音乐种类流布影响国列表如下:

语言符号作为一个民族特定的表达方式,同样也作用于这一民族的音乐文化。从方言的传播流域去探讨音乐的传播,有助于更深入地反映祖居地与移民地之间音乐历史上的渊源与流播关系。由于方言的关系,福建音乐在向东南亚传播中呈现出区域性的传播,其音乐文化又与福建本土保持高度的一致性,因此研究方言与区域音乐文化对于音乐传播研究是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的。

①杨力、叶小敦《东南亚的福建人》,第34页。

②刘春曙、王耀华编著《福建民间音乐简论》,第327页。

③道光《龙岩州志》,卷7《风俗》。

④民国《龙岩县志》,卷21《礼俗志》。

⑤《中国戏曲志·福建卷》,1993年12月第1版。

吴少静 福建省泉州师范学院艺术学院讲师

区域地理北美课件 篇4

本节主要讲述“北美概况”包括北美的地理位置、三大地形区、五大湖群、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气候的类型。美国国土组成及三大地形区,自然条件及农业专业化,三大工业区的分布。

二、教学目标

1.北美南北纵列的三大地形区的组成和分布特点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2.掌握美国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和地区生产专门化的特征

3. 掌握美国东北部工业区发展的条件及其工业中心的分布

三、学习重难点:北美南北纵列的三大地形区的组成和分布特点及其对气候的影响;美国东北部工业区发展的条件及其工业中心的分布

四、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北美和美国的一些基本概况在初中就一学过,但深入点的知识比如北美三大地形区、五大湖群、美国农业专业化、美国工业区分布等了解很少,所以讲解时要细致,结合地图,放慢速度。

五、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讲解法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知识,完成学案,在地图册找到北美和美国地图。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四人一组,准备探究学习。

七、课时安排:1—2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读图识记、了解概况

在北美地形图上找出:

1、美国、加拿大、格陵兰岛(丹麦);

2、北极圈、大洋、海湾;

3、五大湖、密西西比河、尼亚加拉瀑布;

4、城市群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1、北美位置和范围

学生活动:在地图册上找出北美的经纬度位置及范围,海陆位置

(1)、经纬度位置:20W-160W,主要在30N-80N。北美地区位于西半球的北部,主体部分在温带,寒带面积较小。

(2)、范围:北美是指北美洲的北部,包括加拿大、美国和属于丹麦的格陵兰岛。

(3)、海陆位置:临三大洋,西临太平洋,北临北冰洋,东面是大西洋,南面是墨西哥湾,陆上与墨西哥分界。

2、北美地形:南北纵列的三个地形区:

学生活动:在地图册上找出北美三大地形区

北美地形南北纵列,分为三个地形区:西部高山区、中部平原区、东部高原山地区;地势中间低,东西两侧高;冰川地形广布。

(1)西部高山区-高大褶皱山系,山脉与盆地、高原相间

成因:美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相互碰撞、挤压,在北美大陆西侧形成一系列高大的平行山脉,它们构成了美洲科迪勒拉山系的北段。

特点:①以落基山脉为主,几条平行并列的南北走向的山脉组成,山脉之间分布有宽广的盆地和高原。②地壳不稳定,多火山、地震(由于位于板块交界地带,是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的一部分)。③这些山脉隆起的年代较晚(中生代),许多山峰海拔在4000米以上。

(2)中部平原区-平原广阔纵贯,冰川湖泊众多

中部平原北起北冰洋沿岸,南抵墨西哥湾沿岸。面积宽广,地形平坦,叫做中央大平原。平原西部是地势较低的大平原;平原北部湖泊众多,多为第四纪冰川活动的产物;南部是密西西比河冲积平原。

(3)东部高原山地区-古老的高原山地

在加拿大境内有拉布拉多高原,在美国境内有阿巴拉契亚山脉,东部的高原、山地形成年代早,久经侵蚀,海拔较低,海拔多在1000米以下。

3、北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1)主要特点:北美大部分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北,温带大陆性气候面积广大。冬冷夏热,气温年较差大。夏季降水稍多,适宜农牧业的发展。

(2)主要类型及分布:本区除温带大陆性气候外,在北冰洋沿岸有寒冷的极地气候。在太平洋沿岸有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受地形的影响,呈带状南北延伸,仅分布在沿海地带。墨西哥湾北部是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西部还有小面积的高山气候和热带沙漠气候。

(3)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北美气候受地形影响明显,主要表现在气温和降水两方面。

(1)对降水的影响:①北美西部高大山脉南北纵列,来自太平洋的湿润气流受高山阻挡,在西侧形成地形雨,使太平洋沿岸为多雨的湿润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②山脉东侧水汽主要来自大西洋,东部低缓的山地对大西洋水汽的阻挡作用不明显,降水由东部沿海(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和温带落叶阔叶林气候)向内陆逐渐减少(温带草原气候、亚热带草原和沙漠气候);落基山与海岸山脉之间的高原、盆地,因地形闭塞,降水较少,成为半干旱区(温带沙漠气候)。体现了自然带的从沿海向内陆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规律。

(2)对气温的影响:中央大平原贯通南北,冬季极地冷气流可以从北冰洋上空长驱直达墨西哥湾沿岸,导致沿途气温急速下降。所以墨西哥湾沿岸仍可受到寒潮的.影响。夏季,墨西哥湾的暖湿气流也可以自由北上,使中部和东部普遍暖热。冬季气温普遍偏低,夏季普遍暖热,使北美地区温差较大,大陆性特征明显。

4、美国国土组成

美国的全称是美利坚合众国。领土包括本土上的48个州和首都华盛顿所在的哥伦比亚特区,还有两个海外州:一个是北美洲西北角的阿拉斯加州,另一个是太平洋上的夏威夷州。夏威夷群岛属于大洋洲,所以美国是一个地跨两大洲的国家。美国陆地面积930多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四位。

5、美国地理位置

学生活动:在地图册上找出美国的经纬度位置及海陆位置

(1)经纬度置:美国本土部分所跨纬度都在北温带(主体部分位于25N~49N之间,南部为亚热带),只有阿拉斯加州有北极圈经过,但属寒带和亚寒带,面积较。小夏威夷州有北回归线经过,位于热带海洋中,风光绮丽。所以美国是一个地跨寒、温、热三带的国家。经度范围主体部分大约位于65W~125W。属于西半球。

(2)海陆位置:美国本土东临大西洋,西濒太平洋,北面与加拿大为邻,西南面与墨西哥接壤。东南面濒临墨西哥湾。阿拉斯加州的北面临北冰洋。夏威夷群岛是位于北太平洋中,属于利尼西亚大群岛中的一组火山岛,属于大洋洲,所以美国是一个跨两洲的国家。美国沿岸有许多优良的港湾,冬季不冻,海上交通便利。

6、美国地形--南北纵列的三个地形区,平原面积大,耕地多

合作探究:找出美国的三大地形区

(1)西部山地是科迪勒拉山系最宽的部分,以落基山脉为主,包括内华达山脉和海岸山脉等几条南北走向的山脉,山脉之间分布有宽广的大盆地和大高原、大盐湖。因位于环太平洋带,地壳不稳定,多火山、地震。

(2)中部是平坦广阔的大平原,大平原的西部是地势较高的高平原向东降低为中央低平原(范围北起五大湖,南至墨西哥湾,地势平坦),南部是低平的密西西比平原,北部湖泊众多,美国平原面积占全国面积一半以上。耕地广大,约占世界耕地面积的10%,是世界耕地最多的国家。

(3)东部的阿巴拉契亚山脉,由几列平行的山岭组成。它的西部和北部是美国最重要的产煤区。山脉东面是一带狭长的大西洋沿岸平原,多短小河流在山麓与平原交界处多急流、瀑布,水力资源丰富。

7、美国气候-以温带气候为主

美国的地形对气候有显著的影响。西部:沿太平洋岸的北段,全年受西风影响,迎风坡降水较多,山区林木茂密,为美国的林业基地之一;南段属地中海式气候,为美国西部的重要农业区;山间高原和盆地,因被高山阻隔,降水稀少,气候干旱,农业需要灌溉。东部:降水较多,特别是东南部气温较高,降水丰沛,有利于热带和亚热带作物生长。中部平原,冬夏气温由南向北差别逐渐增大,降水由东到西逐渐减少,这里是美国最主要的农业区。

8、美国水文-河湖众多,水源充足,水运便利

密西西比河和五大湖为灌溉、航运和发电提供了良好条件。密西西比河为世界第四长河,纵贯美国中部平原,航运便利。而且通过运河与五大湖相连,构成一个巨大的内河航运系统,交通十分便利。

9、美国农业--专门化的农业生产

(1)美国是世界上的农业大国,

美国是世界上出口粮食最多的国家,主要生产小麦、大豆、玉米、棉花、烟草、乳肉等。由于缺乏大面积的热带国土,咖啡、可可、香蕉、天然橡胶等热带经济作物需要进口。

(2)美国农业生产的最大特点是专门化。

①一方面表现为农业生产专门化。美国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不足3%,生产过程中的耕地、灌溉、施肥、除草、收割、脱粒、储存、运输都有专门的公司来承担,高度的机械化和专门化,效率高、产量大。

②另一方面表现为农业地区域专门化,即作物分布的区域化。据各地的自然条件和市场需要,美国的农业生产可分为棉花带、小麦区、玉米带、乳畜带、畜牧和灌溉农业区等。农业专门化便于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大规模使用农业机械,提高农业技术。

俄罗斯区域地理课件 篇5

知识目标:

俄罗斯主要地形区及其分界线。

2.俄罗斯的气候特点。

3.俄甸斯主要的河流和湖泊。

4.俄罗斯主要矿产资源及其分布特点。

5.俄罗斯农业、工业和交通特点。

能力目标:

能够在地图上指出俄罗斯主要地形区、河流、湖泊的位置。

2.能够根据俄罗斯国土特点说明其气候成因。

3.能够根据俄罗斯的位置和气候,说明其农业分布特点。

4.能够依据俄罗斯的地形、气候、工业特点,分析俄罗斯交通方式的选择。

一、概况:

1、位置和范围:经纬度位置

大部分位于经度30°E到180°之间;纬度50°N以______的范围。________圈横穿北部,纬度位置很______。

海陆位置与范围

俄罗斯领土包括欧洲东部和亚洲北部,是地跨欧亚两大洲的______洲国家,东临太平洋,西濒波罗的海,北靠北冰洋。陆上与中国、蒙古、哈萨克斯坦、乌克兰、白俄罗斯、芬兰等国接壤。

2、面积和人口:

俄罗斯是世界上面积最______的国家,面积1700多万平方千米。俄罗斯欧洲部分面积约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4,但是集中了全国3/4的人口,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因此俄罗斯传统上被视为________国家。俄罗斯人口约1.44亿,由130多个民族组成,是世界上民族最______的国家。其中俄罗斯族人约1.20亿,占全国总人口的.83%。3、填图识记

①.北冰洋、波罗的海、鄂霍茨克海、日本海、里海(世界最大湖泊)、黑海、白令海峡;

②.乌拉尔山、大高加索山、东欧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东西伯利亚山地、

③.伏尔加河(欧洲最长河流,世界最长内流河)、贝加尔湖(世界最深湖泊),自南向北流的三大河(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毕业了”)、黑龙江

④.莫斯科、新西伯利亚、圣彼得堡(列宁格勒)、伏尔加格勒(斯大林格勒)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摩尔曼斯克、

⑤.库尔斯克铁矿、秋明油田、库兹巴斯煤矿、第二巴库油田

思考:俄罗斯为什么是欧洲国家

①3/4的人口在欧洲部分。

②首都莫斯科及大部分城市在欧洲部分。

③欧洲部分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地区。

二、地形

1、简述俄罗斯的地形特征

2、读右图

说出俄罗斯各地形区的界线

3、为什么西西伯利亚平原有大片沼泽地?

三、气候

读上图,回答:

1、俄罗斯大部分国土处于50°N以北,纬度较高,冬季漫长而寒冷,夏季短促而温暖。__________气候区面积最广阔,北部北冰洋沿岸为寒冷的______气候,南部有小范围的__________气候(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太平洋沿岸以__________气候为主,黑海沿岸有狭小的__________气候区,南部大高加索山地有__________气候分布。

2、简析俄罗斯的气候特点及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3、气候东西差异大

(西)东欧平原:受大西洋影响,气候比较温和(具有一定海洋性)(中)西伯利亚:冬季非常寒冷,寒冷的时间长(大陆性)(东)太平洋沿岸:温带季风气候(季风性)

4、奥伊米亚康:北半球寒极

5、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四、河流与湖泊

1、贝加尔湖:位于中西伯利亚高原南部山地,最深处达1600多米,是世界上最______的湖泊,轮廓狭长,成因分类上是构造湖。

2、伏尔加河:源自海拔228米的瓦尔代丘陵,曲折东流,至喀山附近折向南流,到伏尔加格勒转向东南,注入里海。全长3530公里,流域面积为136万平方公里,伏尔加格勒附近流量每秒8060立方米,全年入湖水量约254万立方米,均居欧洲第一位。主要支流有奥卡河、卡马河等。奥卡河汇入处为上、中游分界处,伏尔加格勒为中游、下游分界处。为平原型河流,河床平缓,流速慢,河道弯曲,多沙洲浅滩和牛轭湖。上游流经冰碛区,河网发育差;中游为树枝状水系,河谷宽,水量加大;下游有一汊河阿赫图巴河,与干流共同形成1.9万平方公里的河口三角洲。以雪水补给为主,次为地下水和雨水。通过伏尔加河—波罗的海运河连接波罗的海,通过北德维纳水系和白海—波罗的海运河通白海,通过莫斯科运河连莫斯科,通过伏尔加河—顿河列宁运河通亚速海和黑海,实现五海通航,是俄罗斯内河航运最繁忙的水系,享有“俄罗斯之母”美誉,通航里程6000公里,主航线可通5000吨级货轮和2—3万吨级的顶推船队,通航期为3—10月,封冰期达100—140天。沿岸主要港口和经济中心有加里宁、雷宾斯克、雅罗斯拉夫尔、高尔基、喀山、乌里扬诺夫斯克、古比雪夫、萨拉托夫、伏尔加格勒、阿斯特拉罕等。在高尔基、切博克萨雷、古比雪夫、萨拉托夫、伏尔加格勒等地建有大型水利枢纽工程。

思考:

伏尔加河航运价值大的原因:

①水量大,水流平缓,通航里程长②结冰期短③可“五海通航”有运河沟通五海;④流经地区经济发达,人口稠密,运输需求量大;所以成为俄罗斯最主要的内河航道

3、简述西伯利亚三大河流的水文特征

4、西伯利亚三大河流在春初和冬初可能出现的一种水文现象是什么?这种现象形成条件有哪些?

五、丰富的自然资源

矿产地有库尔斯克铁矿、秋明油田、库兹巴斯煤矿,乌拉尔山区有色金属丰富,有世界最大的针叶林带,水能储量仅次于中国,天然气储量占世界首位、世界重要石油生产国(乌拉尔、秋明油田)是世界资源能自给的国家。80%的资源在北亚。

六、不稳定的农业

1、俄罗斯的农业带是哪两个地方?此区域布局的优势自然条件有哪些?主要农作物?

2、分析俄罗斯农业不稳定的原因

七、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

俄罗斯的工业基础雄厚,部门齐全。

1、主要工业部门:钢铁工业、机械工业、化学工业等。核工业和宇航工业在世界上占重要地位。2、以重工业为主,轻工业发展比较缓慢,许多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消费品需要进口。3、工业分布不均衡:主要在欧洲部分。但逐渐向东部发展。

八、交通,城市

1、以铁路运输为主,以莫斯科为中心放射状分布,(欧洲部分和亚洲部分有差异)还有西伯利亚大铁路和贝阿铁路(构成第一亚欧大陆桥)。

世界地理东南亚教案精选 篇6

①通过填图,明确东南亚的位置、范围。

②通过图表资料,了解东南亚的自然地理特征。

③通过图表资料,分析东南亚人口、城市、经济活动等人文地理特征。

④运用相关资料,探索东南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图表资料,分析东南亚人口、城市、经济活动等人文地理特征。

教学难点:掌握分析区域的一般方法与步骤。

三、教学活动

1.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过程与组织 设计依据与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创设情景(1分钟) 放映“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使东南亚的水果更多的出口到中国的视频,便宜的视频东南亚与中国联系更密切。 学生观看,感受身边的变化。 就发生在身边的感受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探究埋下伏笔,导入新课。 自主学习展示

(约8分钟) 【自主学习展示】

位置和范围

方法点拨:

一般来说,描述地理位置主要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两个方面来回答。

自然地理特征:

地形:

方法点拨:

描述区域地形特征的一般思路:地势,主要地形类型,地形分布。

气候

方法点拨:

注意区域的气候类型分布;

描述气候特征的一般方法:气温(最高温、最低温和气温年较差等)和降水(降水量和降水的季节分配)。

河流

自然资源

人文地理特征:

人口和城市

小结:人口、城市分布的区位因素

农业

工业

完成学案中的填图,根据填图总结描述东南亚的位置和范围。

参考东南亚地形图总结东南亚(可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分别描述)地形特征并注意描述地形特征的一般思路。

参照东南亚气候类型图,读出东南亚的主要的两种气候类型、特点、分布及成因。

完成学案,了解东南亚河流特点和主要资源。

了解东南亚人口分布特点,分析东南亚自然地理环境对人口、城市分布的影响。

通过阅读完成学案初步了解东南亚工农业主要特点。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读图、析图能力,避免眼高手低。

探究活动(约25分钟)

【探究活动1】

出示泰国香稻种植相关资料。

点拨提示:

分析农业区位的方法思路(除题目中提到的有利条件外还要注意不利条件)

总结点拨:

东南亚区域的地理课件 篇7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参试组合共6个, 均为常规品种, 具体详情见表1。

1.2 试验设计

试验设6个处理, 即每个品种为1个处理, 以农虎禾作对照 (CK) , 采用随机区组排列, 3次重复, 小区面积13.33 m2, 四周设保护行。

1.3 试验方法

所有参试品种同期播种、移栽, 育秧方式为湿润育秧或两段育秧, 株行距栽插规格24 cm×27 cm。耕作栽培措施比当地大田生产水平略高, 同步防治病虫害。试验观察记载按《国家水稻品种试验观察记载项目、方法及标准》 (试行) 执行。产量联合方差分析采用混合模型, 品种间差异性比较采用最小差数显著 (LSD) 法, 品种稳定性分析采用均值变异系数法[4,5,6]。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量

产量联合方差分析结果表明, 品种间、试点间及品种×试点间存在极显著差异, 说明参试品种间以及参试品种在地点间存在产量上的真实差异 (表2、表3) 。2012年参试品种的产量变幅为4 977.0~5 628.30 kg/hm2, 对照农虎禾产量5 018.40 kg/hm2。3个参试品种比对照增产达极显著水平, 2个品种比对照减产达显著水平。苟芩告产量最高 (5 628.30kg/hm2) , 比对照农虎禾增产12.15%, 达显著水平, 最低为苟阳弄, 比对照减产0.82%, 减产显著性一般。

注:差异显著性比较采用LSD法, LSD0.05=0.246 8, LSD0.01=0.329。

注:本试验的误差变异系数CV (%) =4.997。

以产量均值变异系数 (Cv%) 为衡量指标作稳定性分析, 结果显示, 参试品种的稳产性强弱顺序依次为:苟芩告>苟扬当>农虎禾 (CK) >苟阳弄>红禾>黔禾1号 (表2) 。

2.2 生育期

2012年参试品种的全生育期平均在129.8~159.4 d, 对照品种农虎禾生育期为129.8 d。比对照晚熟的品种有5个。生育期最长的是苟扬当, 比对照迟熟29.6 d左右, 其次是黔禾1号, 为159.0 d (表2、表3) 。

2.3 主要经济性状

2012年参试品种株高在106.2~155.5 cm, 对照株高为106.2 cm, 以品种红禾株高最高, 为155.5 cm, 其次是苟扬当, 为152.4 cm (表4、表5) 。

2011—2012年2年平均参试品种的有效穗数变幅在118.5万~163.5万穗/hm2, 全部比对照低。最高的为对照品种农虎禾163.5万穗/hm2, 有效穗数最少的为红禾118.5万穗/hm2。

2011—2012年2年平均穗实粒数最高的品种为苟阳弄177.1粒, 其次是黔禾1号168.2粒, 最低为对照101.2粒。

2011—2012年2年平均参试品种结实率在86.0%~90.9%, 对照结实率为90.2%, 结实率最高的品种为苟阳弄90.9%, 苟芩告结实率最低, 为86.0%。

2011—2012年2年平均千粒重以对照农虎禾最高, 为30.0 g, 苟阳弄最低为25.0 g。

2.4 抗性

对稻瘟病综合抗性表现为抗 (R) 的有2个, 即苟岑告和苟扬当, 中抗 (MR) 的品种有2个, 即苟阳弄和黔禾1号;红禾和对照品种农虎禾 (CK) 表现为感 (S) (表6) 。

3 结论与讨论

3.1 苟芩告

2011年初试平均产量5 704.65 kg/hm2, 比农虎禾增产10.58%, 达极显著水平, 居第1位, 平均生育期160.8 d, 比对照农虎禾迟熟31.4 d。2012年续试平均产量5 628.30 kg/hm2, 比对照农虎禾增产12.15%, 达极显著水平, 平均生育期158.6 d。2年区试平均产量5 666.55 kg/hm2, 比对照农虎禾增产11.35%, 2年累计10个点全部增产, 平均生育期159.7 d, 比对照农虎禾迟熟30.1 d。主要农艺性状2年区试平均表现:株高154.0 cm, 有效穗数129.0万穗/hm2, 穗实粒数166.8粒, 结实率为86.0%, 千粒重27.9 g。稻瘟病抗性鉴定结果:2012年田间自然鉴定表现总评为抗。米质主要指标表现:糙米率83.8%, 精米率75.0%, 整精米率66.9%, 阴糯米率1%, 白度1%, 直链淀粉含量1.2%, 蛋白质8.7%, 胶稠度100 mm, 粒长5.5 mm, 长宽比2.0, 碱消值7.0级, 优于对照农虎禾。

该品种经2年区试综合表现为年度间产量高, 变幅大, 稳产性好, 属多穗大穗型品种, 生育期、株高适中, 结实率高, 稻瘟病抗性评价为“抗”, 米质主要指标优于对照农虎禾。

3.2 黔禾1号

2011年初试平均产量5 642.55 kg/hm2, 比对照农虎禾增产9.37%, 达极显著水平, 居第2位, 平均生育期161.8 d, 比对照农虎禾迟熟32.4 d。2012年续试平均产量5 541.00 kg/hm2, 比对照农虎禾增产10.41%, 达极显著水平, 平均生育期159.0 d。2年区试平均产量5 591.85 kg/hm2, 比对照农虎禾增产9.89%, 2年累计10个点全部增产, 平均生育期160.4 d, 比对照农虎禾迟熟30.8 d。主要农艺性状2年区试平均表现:株高151.8 cm, 有效穗穗127.5万穗/hm2, 穗实粒数168.2粒, 结实率为88.8%, 千粒重27.3 g。稻瘟病抗性鉴定结果:2012年田间自然鉴定表现总评为中抗。米质主要指标表现:糙米率82.6%, 精米率73.4%, 整精米率64.2%, 阴糯米率1%, 白度1%, 直链淀粉含量1.4%, 蛋白质8.3%, 胶稠度100 mm, 粒长5.3 mm, 长宽比1.8, 碱消值7.0级, 优于对照农虎禾[4,5,6]。

该品种经2年区试综合表现为年度间产量高, 稳产性好, 属多穗大穗型品种, 生育期、株高适中, 结实率高, 中抗稻瘟病, 米质主要指标优于对照农虎禾。

3.3 苟扬当

2011年初试平均产量5 418.90 kg/hm2, 比对照农虎禾增产5.04%, 达极显著水平, 居第3位, 平均生育期160.6 d, 比对照农虎禾迟熟31.2 d。2012年续试平均产量5 455.50kg/hm2, 比对照农虎禾增产8.71%, 达极显著水平, 平均生育期159.4 d。2年区试平均产量5 437.20 kg/hm2, 比对照增产6.85%, 2年累计10个点有9个点增产, 1个点减产, 平均生育期160.0 d, 比对照农虎禾迟熟30.4 d。主要农艺性状2年区试平均表现:株高154.1 cm, 有效穗数126.0万穗/hm2, 穗实粒数162.3粒, 结实率为88.9%, 千粒重26.5 g。稻瘟病抗性鉴定结果:2012年田间自然鉴定表现总评为抗。米质主要指标表现:糙米率83.6%, 精米率74.3%, 整精米率65.2%, 阴糯米率1%, 白度1%, 直链淀粉含量1.2%, 蛋白质8.6%, 胶稠度100 mm, 粒长5.5 mm, 长宽比1.8, 碱消值7.0级, 优于对照农虎禾。

该品种经2年区试综合表现为年度间产量高, 稳产性好, 属多穗大穗型品种, 生育期、株高适中, 结实率高, 稻瘟病综合评价为抗, 米质主要指标优于对照。

其余品种各项指标与对照相当或低于对照, 不再一一评述, 建议终止试验。

参考文献

[1]马育华.田间试验和统计方法[M].北京:农业出版社, 1979:65-72.

[2]新罗区农业志编篡委员会.龙岩新罗区地方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 2002.

[3]周以飞, 黄华康.作物品种试验与统计分析[M].福州:福建科技出版社, 2004:319-323.

[4]杨仕华, 程本义, 沈伟峰, 等.我国长江流域籼稻品种选育进展及改良策略[J].中国水稻科学, 2004, 18 (2) :89-93.

[5]郭丽娜, 周奇, 黄晓燕, 等.提高水稻品种区试质量的对策与方法[J].江西农业学报, 2007, 19 (1) :138-139.

东南亚区域的地理课件 篇8

关键词:PPT;初中地理;教学利弊

地理知识包罗万象,内容涉及面宽广,初中地理因其特殊的学科特性,需经常展示地形、气候、河流、土壤以及交通图等多方面的地理图片或影视资料。PPT以它特有的声音、图像、音乐、视频等表现手段,形象、直观地创造出氛围愉悦的学习环境。

PPT在初中地理课堂中尽显它的应用价值,但也表现出一些弊端。如何在教学活动中正确把握和使用PPT已成为大家长期关注和不断探索的新问题。

一、初中地理课堂中PPT课件的使用现状

地理是兼具自然与社会学科性质的基础课程,它知识面广,内容丰富,传统的教具满足不了今天地理课堂的要求。PPT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方式,它将抽象的知识变为具体的图像,便于学生理解,充分发挥教师的教育引导作用。然而教无定法,没有哪种教学方法是万能的。PPT归根结底只是一种教学的有力工具,只能处于教学辅助地位。但目前教师在运用PPT还存在一些误区:

1.过度依赖PPT教学,忽视教师的自我能动性

在教学中教师的人格魅力、富有情感的语言讲解和肢体形象的表达,以及通过教师、学生之间的情感交融,师生之间热烈的交流,是PPT所不能替代的。课堂中学生主体,教师的主导地位不能变。如果过分依赖PPT,教师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沦为机器的操纵者,那么结果将是本末倒置,得不偿失。

2.注重形式,不重实质

目前部分教师只注重上课是否使用PPT,而不关心实际效果。尤其在讲授世界地理内容时,容易把一堂地理课上成旅游课。教师用PPT展示各国景观照片,学生走马观花地观看一个个画面,根本没有时间对知识进行消化和吸收。图一时新鲜,不积极思考,真正应该掌握的知识没有掌握,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PPT课件在地理教学中的优势

1.增加课堂教学容量,开阔学生的地理视野

“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强调教师要有扎实的学识,渊博的知识。然而教师纵有博古通今的学识也要通过媒介在课堂上传播出来。此时PPT给传统地理课堂注入了新鲜血液,它在传递知识的过程中表现出独有的优势,显示出丰富的表现力,让课堂与现实紧密结合起来,不仅增加课堂容量,拓展学生眼界,而且富有现实意义。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赤瑞特拉通过大量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者就占据94%。而PPT不仅能看到,又能听见,还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推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重要动力,它能鼓舞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习积极性,唤醒他们的探索精神,求知欲望。

3.利用PPT,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传统教学课堂遇到重、难点往往束手无策,导致学生听课思想走神,从而降低课堂教学效率。而PPT借助声音、图像、动画把原来课堂中的重点突出,难点突破,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易接受、理解快、掌握牢,从而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PPT课件在地理教学中的不足

1.教学模式固定,不利于因材施教

PPT最大的特点是教学过程程序化,教师早早将文字、图像、视频内容安排在课件里,在教学时不能及时更改。然而课堂是一种实时变化的动态过程,教师要随时根据学生的反馈积极地做出对策。但目前PPT课件教学模式呆板,课件制作水平低下。教师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不能“对症下药”。因此要求教师根据每个班级学生学情不断调整优化PPT,力争做到因材施教。

2.频繁使用PPT,阻碍师生情感交流

PPT凭借丰富的信息能满足学生视听感官的需求,但PPT载体是电脑,它毕竟是机器,不能取代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学习。PPT展示给学生大多是断片式的答案,没有对过程的细致分析,缺乏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思维过程,阻碍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四、提升PPT课件在地理教学中使用实效性对策

1.深入钻研课标、教材,了解学生情况,有针对性地制作PPT

地理教师不能蛮目制作PPT,更不应该直接从网上下载。要积极研究课程标准,深入探究教材内容,分析学生心理特点,有计划地把教学知识按照教学规律分布在PPT中。对于任教不同班级,根据学生学习特征,要迅速反思PPT得失,及时对不合理的教学内容做出补充、修改,努力使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与课件统一起来,充分发挥PPT的积极作用。

2.适时、适度、适当使用PPT

教师莫让PPT成为课堂的主角,时刻记住它只是辅助教学的工具。对于学生难以理解,课堂上难以演示的重点内容果断采用课件展示,突破难点。而对于一目了然的知识则不宜用PPT展示。地理课堂中在恰当的时候合理地使用PPT课件,更能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上一篇:幼儿防雷电安全教案下一篇:专家竞聘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