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文化论文

2024-08-08

东南亚文化论文(精选12篇)

东南亚文化论文 篇1

位于凤岭片区的南宁市领事馆区西侧一块占地面积38959平方米的空地, 经过三个多月的建设, 共投资386.9万元, 日前刚刚建成一个中国文化与东南亚文化相互交融的休闲新景区。

据项目业主南宁市园林局有关负责人介绍, 景区的北面是规划中的国际商务核心区和东盟各国联络部基地, 南为青秀山风景名胜旅游区, 西邻东盟领事馆及领事馆配套居住地, 东依南宁市体育休闲公园, 绿地的地形是一个东高西低的缓坡。景区把中国文化和东南亚文化相互交融在一起, 这里的景石、植物绿化等都注入了文化内涵, 颇具休闲、舒适的生活情调, 成为一个陶冶和升华人情操的园林佳境。

景区主要分为入口广场休闲区和植物观赏区两大功能区。入口广场休闲区主要作为游人路经此地休憩及进入植物观赏区的一个过渡区域, 其周边主要种植一些开花乔灌木, 并搭配木樨榄球、垂榕柱等耐修剪的灌木。各个景区的入口处也都设置了宽敞的活动空间, 有良好的疏通性和引导性, 方便市民的游览休憩。植物观赏区作为公园的主要景观区, 周边以密林式种植, 中部以合围式种植形成疏林草地区域, 供游人休闲活动。在观赏区, 亲和热烈的开花乔灌木结合景石搭配, 让人感觉到轻松、愉悦的街头休闲空间。放眼望去, 成片栽植的树木构成不同的区域, 一个错落有致、疏密有别、姿态优美而又幽深内涵的园林绿化景观活生生地展现在人的面前。

东南亚文化论文 篇2

摘要:泰国是东哪呀地区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国家之一,也是一个典型的佛教国家,佛教的哲理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泰国的传统文化和民俗等各方面。本文简要介绍泰国宗教、社会文化和泰国的民俗。

关键词:泰国;传统文化;民俗;佛教

泰国位于东南亚的心脏地带,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亚洲中南半岛中部和马来半岛北部的一个重要的文明古国。

泰国比较完整地保持和延续了本国的传统文化,尽管现代化建设在不断推进,但是泰国人身上仍然散发着对传统文化的敬重之情;另一方面,其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俗民风,充分显示出泰国独特的魅力。所有这些都吸引了众多文人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

一、泰国文化的来源及形成

西方文化一般指欧美文化,而东方文化一般指中国和印度文化。从地理位臵上来看,泰国位于中国和印度之间,在文化上也处于中国和印度两大东方文化区域之间。

一方面,泰国文化受东方文化的渗透,东方文化中佛教中南传的小乘佛教长期熏陶着泰国;尤其是基于佛教和婆罗门教的宫廷文化也对印度文化产生重大的影响[1]。另一方面,自19世纪以来,几乎整个东南亚都沦为了西方列强的殖民地,泰国是当时唯一一个保持独立的国家,但泰国处于西方列强的夹缝之中,文化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在东西方文化长期渗透、融合的过程中,一种独特的泰国文化便逐渐演化形成了。

二、泰国的传统文化

(一)宗教文化 1.小乘佛教。

在泰国,绝大多数人都信奉小乘佛教,并对佛教保持着虔诚的信仰。寺庙是泰国人的宗教中心和重要的社交场所,人们在寺庙中剃度、祈福或在这里暂时摆脱喧嚣生活、会友、聚会等。每个泰国佛教徒的一生都与寺庙有着紧密的联系,寺庙在泰国人眼中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佛教受到广大泰国佛教徒膜拜,而僧侣在泰国也是地位优越的。对于一般泰国人来说,在谈论佛像和僧侣时要用特殊的敬语。一般信徒在与僧侣相处时,需遵循以下原则:在僧侣之后用餐、在僧侣身后行走、座位比僧侣的低等[2]。依据泰国的传统,每个成年男子一生必须出家一次,时间为一周到半年。普通公司的职员可以带薪修行,政府和军队的官员则有政府专门安排出家的时间。

佛教文化渗透在泰国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无法分清哪些是宗教的、哪些是世俗的。泰国文化和佛教文化已很大程度融为一体了。

2.原始宗教崇拜。

泰国人还崇拜原始宗教,他们崇拜土地神、花神、月神等树木众多的自然神灵,相信万物均有灵,神灵们能够在某一方面帮助人类。同时,他们还认为非常有必要祭奠和供奉非正常死亡的生灵,如意外死亡的亲朋、夭折的婴儿等。他们认为神灵和亡灵对人的帮助多少,是由人们祭奠供奉的多少而确定的。泰国人面对神灵时采用对待人的态度,他们认为有些神灵可以尊敬、信赖,而有些神灵则只能畏惧,不能信赖。

(二)社会文化 1.泰国人的等级观念。

上等阶层、中等阶层和劳动阶层构成了泰国基本的等级,每个等级都有自身独特的语言和行为标准。泰国人日常所使用的语言由他们说话对象的社会地位决定,语言和行为方式是依据特定情况随意转换的。对于大多数泰国人来说,试图判断一个人的身份是为了按相应的规则办事,而不是为了超越他[3]。

泰国孩子的未来和幸福深受自己父母的关心,他们的选择和决定常常会受到父母的关注和干涉。通常情况下,孩子会听从父母的意见,如果自己的决定会使父母操心,他们会不惜放弃自己的选择。泰国人普遍认为,孝顺就是尊重父母的意见、时时刻刻为父母着想。在一个家庭的孩子之间,年长的孩子比年幼的孩子的地位高,年幼的孩子要服从年长的孩子,年长的孩子要对年幼孩子的行为负责。地位的高低取决于年龄的大小,通常一个家庭中最年长者的地位最高。

对于男人和女人的地位问题,传统的观点认为男人的地位高于女人,女人面对自己的丈夫时应谦卑恭顺。但这种说法即使是在古代也并不具有普遍意义。事实情况是,即使在封建年代,泰国女人在很多方面也是在男人背后发挥着影响、掌握着相当的权利的。无论是哪个阶层的家庭,一般情况下,家庭的经济大权和子女的教育都是由女人掌握的。由此可见,在泰国的家庭中,妇女的地位并不比男人低。

2.泰国人的人生价值观和传统文化。

虔诚的教徒把自己的希望寄托于来世,来世的幸福远比今生的成功来的重要,为了来世的幸福,今生积德多多益善。大部分泰国人认为神明赐予他们一切,今生的投资和长远的人生规划对他们并没有太大的好处。大部分泰国人在为改变今生的状况付诸行动的同时,将更多的希望寄托在神明的赐予上。他们相信,自身的财富、地位等都是通过自己对宗教的虔诚来换取的[4]。他们会通过向神明承诺多多供奉感谢神明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愿望,同时他们认为向神明的承诺不能废弃,否则将受到神明的惩罚。从这种人生观中我们可以看出,宗教对泰国人重视承诺的美德有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

受佛教的深刻影响,泰国人热爱和平,反对各种形式的暴力。他们总是试图阻止和消除暴力,为自己营造和平的生活居住环境;泰国人更多地倾向于避免冲突而不是解决冲突,他们认为人的愤怒会在一定程度上招致神灵的愤怒,一旦神灵愤怒,天灾人祸便降临到人的头上。因此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总是尽量避免各种对抗,镇定地解决遇到的各种麻烦,从而使自己臵身于宁静谐和的社会环境中。能冷静处理难题的人是令人敬重的。

泰国传统的家庭特点就是家庭温和、家人间互助互爱、晚辈服从和尊敬长辈。在他们的观念中,安全的第一世界当属家庭。泰国人无论离家多么遥远,总会终身相通于他的家庭精神。女儿认为她有奉养自己的母亲的责任,母女之间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

二、泰国的民俗

(一)泰国的传统节日和生活方式

在古代,泰国人在沿河两岸建设房舍,人们在河面上进行日常生活中的买卖和交通,人们的生活和河流密不可分。目前在泰国还保存着数个水上市场,可以让后人一睹古代泰国人的生活风貌。河流同时也深刻影响着泰国的传统节日风俗。比如,每年的11月份,人们会在水位上涨时举行水灯节,以此表达人们一年来对水的感激感谢之情。泰国的风俗也受其气候的巨大影响,比如,闻名海内外的泼水节,原意是让每一个参与者都能通过泼水净化自己的心灵,但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天气异常炎热,泼水可以使天气凉快起来。因此,在泼水节当天,人们会在异常热闹的氛围中出来泼水取乐[5]。泰国的传统节日几乎都与佛教紧密相连。因为佛教在古代就已进入泰国,在其不断的发展中将宗教训语植入人们的心中,长久与人们共存,与此同时,深深渗入泰国人的日常生活习俗中。

(二)双手合十的礼貌礼节

泰国人民热情友好,在礼貌礼节方面的修养上处处注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佛教礼仪在泰国的礼貌礼节上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泰国人日常生活中的见面打招呼等一言一行都渗透着浓郁的佛教色彩。见面礼即是打招呼礼,是各国各族人民为表示自己对对方的尊重和友好,在见面和辞别时特别适用的打招呼方式,也是交流感情、增进彼此友谊的重要的礼节之一。国际上公认的最流行的见面礼是握手礼,但这种见面礼泰国人只会在国际社交场合适用,而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不受欢迎。泰国人的见面礼行礼时各自在胸前双手合十相互致意,源自于佛教礼仪中的双手合十礼。其具体做法是:在胸额之间将双手手掌对合并举起,其对对方的尊敬程度由手掌所举高度决定。举得越高,敬意越深[6]。比如,平辈相见需将双手举到鼻子以下,晚辈见长辈时需将双手举至前额,平民百姓在见到国王时需将双手举过头顶。长辈在对晚辈还礼时需将双手举到低于前胸的胸前。除此之外,低头行礼时需面带微笑,同时说“你好”或“再见”等话语。行礼顺序应遵循的原则是卑者优先,即年纪较轻者或地位较低者先合十致意,然后年长者或尊者双手合十于胸前还礼。俗人和僧侣、男女之间见面时都不能握手致意。

(三)泰国人的穿着打扮

寺庙是泰国人心目中公认的神圣地方,因此,泰国人在进入佛教寺庙时都会严格注意自己的衣着,尽量端庄得体,绝不身着任何的短裤、短裙或坦胸露背地进入寺庙。在进入佛堂、回教寺和私人住宅时必脱鞋,同时绝对不用脚踏着门槛。

综上所述,泰国的传统文化和民俗有着许多富有生命力的东西,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同时佛教对泰国人民而言,已经上升到了哲学高度,而不再仅仅只是一种宗教信仰,全面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促使泰国人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的形成和巩固。

由于泰国传统文化和民俗涵盖极为宽泛的内容,佛教对其也产生了相当深刻的影响[7],因此,对泰国传统文化与民俗的探究非一朝一夕就能通彻,需要我们沉淀自身深入领悟。本文所述泰国的传统文化与民俗知识,是泰国文化习俗中极为微小的一部分,更多更深的内容还需有识之士继续挖掘和探究。

参考文献:

东南卫视:定位“海洋文化” 篇3

10月31日,东南卫视在京宣布开启频道2013的“大海洋时代”,打出的口号是将东南卫视打造成“大南方电视的传媒标杆”。

为此,东南卫视2013年将推出了大量创新节目来配合频道定位升级。

东南卫视台长叶雄彪表示,频道所有模式引进、创新研发、移植设计的新节目,都将展示“海洋文化”的开放与包容,重新构建具有海洋精神的“大中华语境”。

升级海峡定位

上世纪90年代末,东南卫视抓住“海峡”定位,借鉴台湾当时的创新娱乐模式,通过打造享誉一时的《银河之星大擂台》《开心100》等节目迅速聚拢了青年受众,并以视角独特、资讯量丰富的台海新闻《海峡新干线》等节目成为大陆台海资讯互通的领先平台。

“在省级卫视中,东南卫视拥有首批赴台驻点的记者团队,首家在台北建立了演播室,率先有节目在台湾落地。”叶雄彪认为,东南卫视崛起于“海峡”,但在两岸三通的背景下,台海资源已不再独家拥有,着卫视竞争的日益激烈,东南卫视亟须寻找新的制高点。

“升级后的东南卫视将由过去关注两岸资讯,转为在立足台海的基础上强化国际视野。” 叶雄彪说。

台海资讯扩容

台海节目一直是东南卫视的拳头产品。经过十余年积累,大批关注台海关系的青年观众和知识分子成为东南卫视的忠实受众。本次改版,台海节目将扩容50%,节目时长保证一周七天,每天一个多小时的播出,形式上采用多地现场连线。明年东南卫视将开通北京演播室,以庞大专家阵容对资讯进行多元化解读。

同时,频道的多类型节目将互为呼应:《海峡新干线》《海峡夜航》《海峡影像志》透视台湾前世今生,《海峡两岸青歌赛》《海洋文化论坛》将聚合青年精英族群。

节目引进模式抢滩黄金档

2013年,东南卫视还将进行周间和周末节目带的全新改版。《大厨驾到》《老爸向前冲》等周间家庭情感类节目,体现大众定位;《深蓝》被誉为一部宏大的海洋叙事诗,由东南卫视团队打造,将为观众揭秘海洋奥妙。

周末黄金档,东南卫视首季延续“椅子很忙”的节目创意,推出盲选相亲节目《约会万人迷》,并有一档引进的国际模式节目《吉星高照》。《吉星高照》由两位歌坛巨星带领一位平民组成对抗赛,已向亚洲众多知名音乐人发出“英雄帖”。

为抢滩周末档,东南卫视将大量引进模式节目,目前正在洽谈的有《一名惊人》《皆大欢喜》《快回火星吧》。同时,在今年已经具备一定影响力的大型职场节目《步步为赢》也将在明年改版,首季推出海外名校大PK。

季播活动

大型季播活动也将在明年的东南卫视亮相。东南卫视联合了一家财经节目内容供应商,以“寻找2013年的中国顶尖好项目,打造全球华人创业季”为旗帜,推出节目《爱拼才会赢》。据悉,双方将采取共同投入,共同运营,共享节目成果的合作方式。

此外,东南卫视也正与台湾的唱片公司和营销机构洽谈大型活动《亚洲天团争霸赛》。叶雄彪表示,该活动将继续对共同运营模式进行探索。

东南亚文化论文 篇4

1. 家族企业制度及其特征

家族企业是指同一家族至少有两代参与这家公司的经营管理, 并且这种两代衔接的结果, 使公司的政策和家族的利益与目标有相互影响的关系。家族企业作为一种经济组织形式, 是以血缘亲情关系为最基本的框架, 其人员构成主要来自具有血缘关系的家族成员, 出资者所有权和经营权紧密结合, 决策权与管理权高度集中, 其核心特征是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两权合一。

2. 东南亚华人家族企业管理模式

长久以来, 由于受到了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家本位”的影响, 成立之初的东南亚华人企业, 普遍采用泛血缘关系的家庭式经营模式, 形成了企业组织内“家长制”的等级观念和职位秩序, 并最终形成了企业员工对企业家族式的忠诚与信任、整体利益的一致与紧密的强大凝聚力, 这使得企业在初始经营阶段便拥有代理成本较低、经营效率高, 产权关系较简单, 产权主体相对明确等优点。在有着众多华人的东南亚国家中, 家族制企业是一种普遍而重要的企业组织形态。

在发展过程中, 东南亚华人企业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管理模式:其一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的重合。只有所有者家族的成员才能拥有真正的经营管理权。其二是人事安排上的血缘化。其内部的管理运作是凭靠企业所有者和管理者与企业其他内部成员之间存在的“关系”为依据。其三是家长集权式的领导风格。公司大权一般集中在总裁或两三个高层管理者手中。其四是追求和谐的企业文化。受中国文化影响, 笃信“和为贵”处世哲学。其五是良好的经营作风。强调公司的内部凝聚力, 注重商业道德, 非常注重信用。

二、华人企业制度的文化渊源

企业经营管理离不开传统文化, 而独具特色的东南亚华人家族企业制度的形成, 自然离不开文化的影响。深入探究其背后的文化渊源, 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这种企业制度。

1. 家国同构。

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 均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 存在着严格的父权家长制。近代国学大师钱穆曾认为“中国文化全部都从家族观念上筑起”。纵观历史, 我们不难发现这种家族主义的形成与我国古代政治、社会、经济的发展形态密切相关。这种以家为本的思想虽历经社会政治变迁, 但绵延至今, 其本质未有大的变化, 其影响则早已越出乡村, 弥散于整个社会。

2. 泛家族主义。

樊江春、台湾学者杨国枢、刘兆明等详细研究了这种被称之为“泛家族主义文化”的特征及其表现形式, 他们认为华人在家族中所集聚的生活经验、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对其产生了强烈的影响, 以至于他们在参与家族以外的组织活动时, 往往会自然而然地将家族中的结构形态、关系模式及处事方式推广、泛化或带入这些非家族性的团体或组织。费孝通先生曾以“差序格局”的概念形象地描述过这种泛家族主义:“它实际上是以‘己’为中心, 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 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像水的波纹一般, 一圈圈推出去, 愈推愈远, 也愈推愈薄。”这种“差序格局”在以血缘为准则进行权力和遗产分配中得到很好的验证, 层级化的血缘关系使得越往中心的人分配到的权力和财产越多。

3. 信义为先。

中国的“家文化”讲究“忠”、“孝”、“信”、“义”, 这一良好的文化底蕴反映到家族企业的经营哲学中去, 就是要诚实守信, 即所谓“诚招天下客, 誉从心中来”。这一良好的经营作风对华人的创业、守成、发展、获得事业伙伴和顾客等有相当的帮助。

三、基于儒家文化视角下的家族企业制度利弊分析

1. 家族企业制度的积极性

在儒家文化的影响和指导下, 东南亚华人家族企业以其独特的企业经营管理模式迅速地崛起、发展, 并逐步累积成企业特有的精神文化财富, 主要体现在:

(1) 企业价值观。儒家注重与人交往的“义”, 即道义、信义, 而轻视功利、私利。这对于企业正确认识创造利润、财富和社会责任、道义的关系具有调节和引导作用, 强调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良知, 才能使基业长青。

(2) 企业管理方式。现代的许多华人企业管理做到以人为本, 采取了民主的管理方式, 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发挥员工的智慧和责任感, 顺利贯彻企业决策, 实现企业目标。

(3) 员工的行为模式。儒家提倡“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 蕴涵着高度的自身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华人企业以此指导和教育员工要自觉提高自身修养和素质;要关心企业, 对企业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关注社会, 心系国家。儒家思想还注重细节, 提倡节约和朴素, 以此教育和引导职工, 使职工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 减少浪费, 降低成本, 增加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4) 企业精神。儒家文化高扬“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只有具备顽强的奋斗精神, 就能够使企业从逆境中摆脱出来, 在市场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儒家还有强烈的忧患意识,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在一帆风顺时, 一定要考虑隐藏着的危机, 未雨绸缪, 增强企业每一个人的危机感。

(5) 企业伦理规范。儒家讲求伦理, 要求每个人要认清自己的社会角色和相应的任务与责任, 比如“父子有亲, 君臣有义, 夫妇有别,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良好的道德规范有利于维护组织的经济秩序和安定和谐的人际关系, 有利于提高员工的劳动积极性和劳动生产率。另外, 儒家认为“天人合一”, 强调人与自然、人事与天道的和谐。正确认识人与自然和环境的依赖关系, 使企业与社会、自然共生共荣, 实现可持续发展。

2. 家族企业制度的局限性

东南亚华人家族企业管理模式对企业的发展和经济的崛起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但是, 随着人类的进步、经济的发展, 面对经济全球化和管理信息化、知识化的挑战, 它的局限性也逐渐显现出来。主要表现在:

(1) 刚愎自用, 独断专行。华人家族企业的组织文化普遍采用家长制文化, 虽然家族企业在创业之初与企业主独到的判断、决策、经验、胆识是分不开的。但同时家长集权式的领导风格使得企业的经营者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地位, 强调下属对自己命令的绝对服从, 这使得企业的员工创新意识薄弱, 同时也阻碍了管理权的让位, 这种父辈创业人与子辈继承人之间的持久之战往往要等到命运之神介入带走父辈才能结束。

(2) 企业倾向于“关系治理”。许多家族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不是根源于明确的制度以及完善的机制, 而是以血缘、亲缘、地缘来确立关系, 用关系代替制度的。另一方面, 很多企业缺乏明确的制度及完善的机制, 在管理上“情大于法”。在家族企业的管理中, 关系与身份的二元结构成为了企业有效治理的瓶颈, 关系的影响以及股权的封闭使得许多优秀人才无法获得家族企业主的信任, 限制了他们的加盟, 同时又因为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使“外人”缺乏成就感, 导致了家族企业人才的频繁流失, 最终不利于家族企业的扩展。

(3) 产权界限模糊。虽然有的家族大企业也设有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等, 从表面上看是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 但“家”本身概念的模糊性, 使公司管理结构与家庭关系交织在一起, 从而导致复杂的家族企业管理机制和产权的模糊性。大多数华人家族企业成员之间的产权封闭而模糊, 在创业之初, 这种产权的模糊并非坏事, 反而更有利于促使创业群体同心协力。但当企业规模做大后, 这种不明晰的产权与“经济人”自利的天性就产生了必然的矛盾, 不仅容易导致分配上出现问题, 并将最终影响企业的稳定和长期发展。

(4) 所有权结构单一。单纯的家族所有权限制了企业对资本市场资金的吸纳和利用, 无法满足规模经济的需要。如印尼的华裔, 仍保持着以中小商业为主的格局, 中小零售商达20多万家, 占华裔总数的90%左右, 而泰国95%的华资是中小资本, 另一方面, 尽管近年来华人家族企业也涌现出一批大规模甚至是超大规模的华人企业集团, 在亚洲华人经济和本国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但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跨国企业集团相比, 其力量相当弱小, 还有着相当大的差距。

(5) 家族企业传承面临冲突。“子承父业”模式不仅在选择接班人范围方面有很大的局限性, 而且容易引发家庭、家族内讧争夺经营权。同时在子成功继承父业之后, 同样面临着少主与老臣冲突。

(6) 封闭守旧, 缺乏创新。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使得“小富即安”成为中国平民文化的一个特点。至于创新, 基于传统中华家族文化的家族企业, 人们往往缺乏开拓精神和合作意识。其合作的开展主要是在家长或长辈的控制下进行, 容易造成“抱残守缺”, 产生封闭型倾向, 缺乏创新意识和联盟意识。

3.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对于儒家文化影响下的华人家族企业制度, 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 要客观地分析儒家的思想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的关系。我国正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企业制度转轨以及改组、改制的关键时期。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如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形成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企业管理模式。儒家思想本身也是多层次, 多方面的, 它与现代企业管理的关系也是具有多重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在权衡其利弊的基础上, 把有用的精髓提炼转化成对企业管理有用的文化财富。

4. 家族企业制度的改革趋向

纵观东南亚华人企业的成功与失败历程, 不难得出, 家族企业要想永葆活力, 持续发展,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1) 突破“家”的狭隘观念, 实现产权社会化和多元化。1) 树立企业社会化的观念。明确家族内部的产权关系, 吸收其他股东人股, 增加管理股与技术股, 实现企业产权结构的多元化、社会化;2) 改变子承父业的观念。通过产权社会化和多元化, 稀释家族股权, 实现自然人产权制度向法人产权制度的转变, 实现资本家族化向资本社会化的转变。

(2) 淡化家族色彩, 实现治理机制创新。1) 建立并完善企业的董事会制度。董事会应注意吸纳外部董事参加。企业的外部董事一般应有技术专家、管理专家、法律专家、市场营销专家等, 以实现知识上相互弥补, 信息上相互补充, 从而提高决策的质量;2) 实行职业经理制度, 逐步实现两权分离;3) 完善家族制企业的监督机制。减少董事长、经理一人兼任现象, 真正实行两权分离。

(3) 突破“特殊主义”人际关系模式, 实现用人制度创新。1) 努力提高企业内部家族成员的素质, 把握好家族成员在企业中的位置和作用;2) 重视外部人才的引进;3) 实行人本主义管理, 努力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企业环境。

(4) 将儒家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 塑造特色企业文化。家族企业要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就应对传统的家族文化去其糟粕, 吸其精华, 将儒家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 塑造有特色的企业文化, 构筑企业竞争力的内核。此外, 在企业内部努力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竞争的企业氛围, 鼓励开拓创新。

摘要:本文通过对东南亚华人家族企业制度及其管理模式进行研究, 并探讨其背后的儒家文化渊源, 从而在权衡家族企业制度的利弊的同时, 指出我国家族企业制度的改革趋向。

关键词:儒家文化,东南亚,华人家族企业制度,改革趋

参考文献

[1][2]吴狄亚.海外华人家族企业管理模式分析[J].改革与理论, 2001 (1)

[3]张惠忠.海外华人企业“家族制”及启示[J].南方经济, 2002 (7) :46

[4][5]王玲玲.试论东北亚儒家文化圈中企业伦理的特点[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 58 (2) :279-285.

[6]徐全忠.儒家文化·企业文化[J].前沿, 2003 (9) :176-178.

[7]许忠伟李宝山.基于企业家生命周期的家族企业传承问题探讨[J].生产力研究, 2007 (9) :107-110.

[8]杨光飞.华人家族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再析——基于关系治理视角[J].现代经济探讨, 2009 (8) :48-51.

[9]陈雄.我国民营家族企业制度创新的模式及路径选择[J].学术探索, 2005 (2) :29-34.

[10]王连娟.我国家族企业产权安排的制度分析[J].经济问题, 2004 (11) :9-11.

东南大学宿舍文化节总结 篇5

本次宿舍文化节主要由四部分构成:宿舍联谊、宿舍吉尼斯、棋牌大赛、及饺子宴。另外还有的评比等活动。

1.周日上午的9:00~10:30为宿舍互访时间。其中9:00~9:30为女生进入男生宿舍时间,之后是男生进入女生寝室参观,并相互评出了最具人气的男女生宿舍。大家对此次宿舍的互访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利用这次难得的机会进行交流,要么谈天说地,要么玩起各种各样的游戏,每一个人的脸上都绽开了开心的笑脸。以前见了面点一下头就算打了招呼的同学,现在也突然间变得没有距离了,应该说此次的宿舍互访活动在促进同学间交流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

2.下午2:00到4:00,宿舍吉尼斯在男生宿舍东辅楼热烈地进行。大家都拿出了自己的绝活。男生展示了他们惊人的肺活量,气球被吹爆的声音频频响起;女生则在“穿针引线”环节中充分展示了她们的心灵手巧。在“金鸡独立”游戏中,大家团结协作,共同努力。之后的默契大考验更是体现了宿舍同学间的默契。最后根据成绩,生活部当场发放了各项游戏的奖状和奖品。这个小活动大大增强了同寝室同学间的友谊,提升了凝聚力,相信会让同学们相处得更加和谐。

3.于当天16:30开始的饺子宴是本次活动的重头戏。饺子是中国的传统美食,并具有特定的意义。我们是要通过饺子为媒介在同学间架起一座桥梁,并向同学们传达我们的祝福。通过协商,我们成功地在桃园食堂二楼举办了本次饺子宴,活动过程中,同学们发挥想象力创造出各式各样的“新式饺子”,高昂的积极性和热情将整个宿舍文化节推向高潮,活动在十分愉快的气氛中结束。

4.棋牌大赛于周日晚7:00在男生宿舍东辅楼举行。宿舍不仅是学习的地方,更是同学们生活和娱乐的地方,而各种各样的棋牌活动更是宿舍里面调节气氛培养生活乐趣的方式。所以学院生活部特地组织举办了学院内部的棋牌大赛,内容包括了象棋、五子棋、飞行棋、大富翁、三国杀等很多棋牌项目,同学们以竞赛为形式,以娱乐为目的,度过了一个难忘、愉快地夜晚。最后根据大众推荐方式确定了获得奖品的同学,学生会生活部当场颁发了奖品。

宿舍文化节是同学之间互相交流的一个重要平台,本次活动从头至尾都贯彻这一宗旨,为方便和促进同学间的交流而努力。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加深了同学间的感情、默契和同学对宿舍的情感。达到了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美化我院学生的生活环境,促进精神文明宿舍建设,促进构建和谐校园的目的。

东南亚文化论文 篇6

关键词:《孔雀东南飞》  孝道文化  解读与探寻

在中国的许多古典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中国传统孝道文化。长诗《孔雀东南飞》被称之为“乐府三绝”,它不仅以感人的情节描写、人物形象的细致刻画以及浪漫的结局设置赢得了人们的喜爱,同时还在这部文学作品中蕴含着我国传统孝道文化,让人们在进行阅读时,能够受到相应的道德教育。

一  《孔雀东南飞》中的传统孝道文化探寻

1  封建社会扭曲的孝道

在长诗《孔雀东南飞》中,作者为读者塑造了一对两情相悦的男女主人公,男主人公焦仲卿为了对母亲行孝道,不得不按照母亲所提出来的命令,把心爱的妻子送回娘家,让自己过上了非常思念妻子的生活,最终以悲惨的结局收尾。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发现,在这个故事所反映出来的孝道,是一种封建思想影响下所被扭曲的孝道,与中国传统孝道文化有一定的违背。在当时的中国,由于受到了封建帝制的统治,在其思想的影响下,特别注重子女对父母所行的孝道,但是却忽视了父母应该对子女所需要表现的慈祥。而且在封建思想的影响下,把子女应该行使的正确孝道进行了扭曲,形成了一种极端化的行孝方式。在长诗《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为了能够对母亲尽孝所采取的休妻这种极端的行孝方式的最大目的是为了能够对自己进行标榜,希望能够得到别人对他的肯定与称赞。但是这种所谓的孝道,已经违背了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的劝世意义,虽然焦仲卿也进行了反抗,但是最终还是顺从了母亲的命令。

2  对于长辈需要无条件的服从

在《孔雀东南飞》中,当刘兰芝被丈夫焦仲卿送回家之后,家乡的朝廷官员前往刘府为自己的儿子向刘兰芝提亲。可是,刘兰芝为了遵守与焦仲卿的誓言,并不愿意改嫁他人。刘兰芝的兄长得知这个情况时,就开始以封建思想中长辈为尊的态度,逼迫妹妹刘兰芝改嫁。刘兰芝的兄长认为,他是家中的长辈,妹妹就应该听从兄长的安排。在这样的逼迫下,最终焦仲卿与刘兰芝只好选择了以殉情的方式来进行反抗,以悲剧收场。

3  重视父子关系轻视夫妻关系

在《孔雀东南飞》中,表现出了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中,对于父子(父母与子女)之间关系非常重视,同时也对祖先的祭祀以及传宗接代等封建思想同样注重。但是对于夫妻之间的感情以及幸福程度就较为忽略。在这部作品中,主要是通过焦仲卿的母亲为了能够让儿子为焦家传宗接代,命令儿子把刘兰芝休了,然后再重新娶一房妻子。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中,根本不会顾及到子女的家庭幸福,更多考虑到的是对父母所行的孝道。

4  封建婚姻带有明显的目的性

在《孔雀东南飞》中,刘兄对刘兰芝讲到:“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通过这段对话,充分地反映出来了封建的婚姻,都是必须要带有一定的目的性。为了达到目的,完全可以牺牲个人的幸福以及婚姻。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中,婚姻要不就是为了能够传宗接代,这也成为了焦仲卿母非要逼着儿子把心爱的妻子休掉的一个主要原因。要不婚姻就是为了能够让家族获得利益,这也正是为何刘兰芝的兄长要以兄长的身份来逼迫妹妹改嫁给官员的儿子的原因。这样的传统思想观念,完全不会顾及到当事人的心情以及个人幸福,让当事人根本没有可以选择的余地,这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包办婚姻。鲁迅曾经对这种婚姻进行了批评式的比喻,就好像是主人在对两只牲口说,你们住在一起就好。从以上这些故事情节中,我们不难探寻到《孔雀东南飞》这部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孝道文化。这些传统的孝道文化受到了长期以来封建思想的影响,让故事中的恩爱夫妻最终只能选择殉情来对这种万恶的封建思想进行反抗。可以说,《孔雀东南飞》这部文学作品反映出来的传统孝道文化,正是当时中国封建社会的伦理道的一个缩影。通过这个悲惨的故事,人们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孝道文化中所包含的糟粕。

二  焦仲卿看似软弱却顾全大局

在许多读者的眼中,也许会认为焦仲卿这个人是一个非常软弱的人。在面对母亲的勒令之时,选择了顺从。但事实并不是这样,虽然焦仲卿选择了把自己的妻子送回了老家,但是他对母亲阐述了对妻子的忠贞爱情,而且态度非常的明确,完全没有一点软弱影子在其身上表露出来。焦仲卿对母亲的顺从,或者说是一种妥协,只是他不想让别人认为自己是一个不孝之子。他不愿意与母亲发生过多的争执,只是说明了焦仲卿是一个不会为了女人而与家人闹翻的愚蠢之人。在休妻的问题上,虽然焦仲卿听众了母亲的安排,这只是焦仲卿所采取一个缓兵之计,他希望能够通过时间来慢慢让这个家庭矛盾淡化。而他的妻子刘兰芝所选择的是一种直接的与家族进行抗争的方式。有这种性格上的强硬与焦仲卿的“软弱”性格形成了一个对比,这也是这部文学作品想要表达出焦仲卿这个人物当时所处的环境以及所受到的思想观念的影响。妻子可以向其诉苦,母亲可以向其训斥,但是焦仲卿又能向谁诉说。这也是焦仲卿一种无奈的表现,我们不应该地过多地对其进行批判。而且在当时那种封建孝道思想的教育下,他不得不选择对自己的母亲行孝道。他想要通过自己的办法来孝顺母亲、获得爱情、得到幸福的生活。他只能以这种办法来顾及到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两个女性,他希望能够通过自这种“软弱”的方式来得到一个好的结果。甚至到了临死学,他还为母亲进行祈祷:“儿今日冥冥,令母在后单。”从这样的一种表现,已经体现出了他的孝顺之心。这是一种顾全大局的表现,而不是一个“软弱”的表现。从中也反映出了封建孝道对当时人们的影响,想要得到幸福,所需要付的沉重代价。

三  焦仲卿死前的拜别是对封建孝道的抗争

也有许多的读者认为,焦仲卿最终选择了与妻子一起殉情,而且在临死之前还要向母亲进行拜别,这是焦仲卿性格软弱的另一個方面的表现。从作品中这段情节的描写可以看出,他在选择孝与爱情之间一直徘徊,而且在其思想中不断地争斗是否就是一种软弱的表现?其实,在当前的封建孝道的影响下,焦仲卿选择死亡,不仅要承受肉体的痛苦,更多的痛苦来自于他对母亲以及妹妹的那种责任。他选择了死亡就无法对母亲进行赡养,无法为自己的家族进行传宗接代,从而焦仲卿就要背负上不孝之子的恶名。在这样的一种思想意识中,焦仲卿选择在临死前对母亲的拜别徘徊是一个非常合乎情理的,并不是他的软弱。我们可以通过原文中的“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这些描写,就可以看出其坚实的爱情信念。许多读者对于刘兰芝非常地肯定,但是在书中也同样有其对生活的眷恋之情的描述。所以我们不能够一味地把焦仲卿的性格归纳为软弱。焦仲卿的“软弱”是一个正常人的心理反应,而且在后续焦仲卿通过与封建孝道之间的矛盾的抗争中不断成熟。虽然在整个故事的发展过程中,焦仲卿有对中国传统孝道文化有一定的让步,但是随着矛盾的激化,让他选择了与这种孝道文化进行抗争到底。坚实了焦仲卿以死殉情的决心,用死亡来战胜中国传统孝道文化和所有矛盾的冲突。这是焦仲卿的一种是非分明的表现,同时也是对封建社会的一种反抗,虽然他为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是这正是焦仲卿刚强的一种表现。

四  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的叛逆者

自古以来,忠与孝是中国传统孝道的两个重要的支柱。所谓的忠是对封建统治阶级的忠诚,所谓的孝是对父母的孝顺。在这样的一种孝道文化中,人需要以忠诚来解决国家的人事关系,需要以孝顺来解决家庭的人际关系。在《孔雀东南飞》中,从妻子刘兰芝开始对丈夫的诉苦以及与婆婆之间的对话,可以看出她受到当时儒家思想影响是较为严重的。在文中表现出了传统观念中的“三从四德”。刘兰芝在离开焦家时,还要对自己进行精心打扮,然后向焦母进行辞别,这些情节都是反映出了刘兰芝对传统礼节的尊重。在其兄长的逼迫之下,她虽然假意答应了婚事,但是这也是一种对封建家长制的一种服从。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焦仲卿,他不断地为了得到自己的爱情,与自己的母亲开展激烈的抗争。刘兰芝之所以最终选择了不再嫁,而以死来了结这件事,主要是在其思想观念中,存在着封建传统的妇道观念,认为一女不嫁二夫是女人的“三从四德”的表现。同时,刘兰芝选择了殉情,也是对遵守了与丈夫焦仲卿的誓言,这也是体现出了儒家思想中立身处世的一种行事原则。在儒家思想中,如果不诚实,不讲信用,被认为是一种耻辱,只有诚信才是一种高尚。刘兰芝是一个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封建社会女性,就算是死也要维护着封建孝道的礼数。对于焦仲卿而言,对于中国封建礼数的影响就存在着一定的反抗意识,这也让焦仲卿的形象表现得更加真实与感人。这也是作者为什么塑出焦仲卿这样一个人物形象,从人物的言行是对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的一种叛逆。特别是当焦仲卿为了挽救自己的爱情时所表达的:“府吏长跪告:……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应该说,焦仲卿是带着没有能够对母亲尽孝道的遗憾离开人世,同时也是带着对封建制度的抗争而献身。在幸福的爱情以及封建的孝道中,他选择了以死来对其进行抗争,是一种人格的升华。同时也是文章想要表达出对封建制度的一种反抗意识,所留给读者们的是永远的回味以及深沉的思考。在当时封建思想的统治下,人们的反抗意识开始慢慢地复苏。作者为读者所塑造出的焦仲卿这个人物,正是人们意识复苏的一种表现。应该说,焦仲卿是当时百姓心目中的理想化人物代表,从其身上直接地反映了当时百姓在封建思想的抗争精神。这个人物形象的产生,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所形成的。是一个典型的痴情者、反封建、反传统孝道、殉情者;并且用自己的死亡来开创出了一条反封建统治的道路,借助这个人物形象表达出了百姓对封建统治的唾弃,呼吁更多的人能够站出来反对传统思想,为了美好的自由生活而敢于与封建思想斗争。

五  结语

从《孔雀东南飞》这部文学作品中,我们探寻出了许多的中国传统孝道文化,而这种传统的孝道文化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因此,在现代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针对中国传统孝道文化进行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要让现代社会的人们能够在孝道文化的影响与借鉴下,自主、自愿地承担对父母的关爱,保持我国优良的伦理道德。同时,也需要国家对父母的赡养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重视,有效地缓解当前我国老龄化问题,让更多的现代人能够履行自己应有的责任以及义务,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参考文献:

[1] 房立:《浅析〈孔雀东南飞〉悲剧的文化冲突》,《产业与科技论坛》,2006年第11期。

[2] 李丹:《试论〈孔雀东南飞〉描写的运用》,《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3] 程立:《浅析〈孔雀东南飞〉中爱情悲剧的根源》,《新西部》(下半月),2009年第3期。

[4] 张学君:《〈孔雀东南飞〉的心理学解读》,《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东南亚文化论文 篇7

关键词:一带一路,文化融合,发展定位

1 “一带一路”规划对中国发展的意义和价值

1.1 经济发展的需要

中国的过剩资本和巨大产能都需转移与释放。 同时, 我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 虽在2010 年总量排名第二, 人均GDP在世界排位靠后。 云南2014 年GDP为12814.59 亿元, 居全国第23 位, 仍属欠发达地区, 跨越式发展是欠发达地区实现迅速崛起的机遇。

1.2 国家安全和政治稳定的需要

打破地缘政治和霸权主义的需要, 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经济下行带来的冲击, 瓦解美日对中国和平崛起的破坏意图。和平和发展是时代主题, 对中国与周边国家而言, 合作才有出路, “ 一带一路”经济共同体的建立增加与沿线各国的互信互利, 共同发展, 才能逐步形成亚太地区和平稳定和东南亚国家的互通融合、共生共荣关系的格局。 云南面向“ 三亚”, 肩挑“ 两洋”, 地理位置优越, 国防安全战略意义重大。

1.3 三大文明文化交融的需要

丝绸之路是人类历史上最具典范的文化带, 对亚、欧、非三大文明形态的相互交融与吸收的过程, 丝路对人类文明的持久影响, 深层因素源于文化的支持与文明的交往。众多民族的相互亲和、多种民风习俗的相互渗透, 成为连接异质文明的纽带。探索这种交往的机制与内在规律, 对今日异质文明的对话与交往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文化交流与合作有助于夯实中国同沿线国家合作的民意基础, 重建丝绸之路, 有助于各国通过沟通和合作来有效管控分歧和争端, 推动各国关系的协调与和谐, 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2 “一带一路”战略规划研究的前期成果

自“ 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提出以来, 国内专家和学者做了相关的研究, 文献资料多达16986 篇。 大致取得的成果如下:①认为发挥我省区位优势, 以昆明为轴心, 促进一圈三带交通和能源管网建设。 以产业升级调整、物流产业及金融机构等配套为主力, 服务“ 一带一路”核心经济圈 ( 如刘稚等) ;②在建设“ 一带一路”的进程中, 应坚持文化先行, 通过进一步深化与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促进区域合作, 实现共同发展, 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沿线国家落地生根 ( 如蔡武等) 。

这些研究为该战略实施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经验和建议, 但多从经贸往来、政治国防、交通物流的角度研究战略的可行性, 实际操作有一定的局限性。 此为本文研究的空间及本义所在。

3 “一带一路”战略规划面临的主要问题

“ 一带一路”宏图战略, 沿线国家和地区26 个, 受惠民众44 亿, 究竟如何让该战略推进得更加长久, 让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解除一些怀疑或心理上的抵制?反观近期的中外共建项目搁置的主要原因, 就是因为这些国家对中国仍心存疑虑, 心理上难以接纳甚至提防排斥中国, 双方仍存在文化上的隔阂和冲突。愿景到行动的落实, 需要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合力发挥作用, 其中, 文化交流最为重要, 加大文化交流, 才能舒缓和软化双方民意对立面, 使其接受中国“ 务实共赢”的外交理念与“ 一带一路”的“ 共生共荣”发展理念。

4 “一带一路”文化融合的建议和初步探索

“ 一带一路”整体推进过程中, 仍需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4.1 机制构建与路径探索, 加强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

首要和基础是省内文化体系的建设。一是从国家文化发展战略角度出发, 制定“ 一带一路”背景下云南省文化发展规划。二是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 提升国民文化素质;其次是开展东南亚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一是寻求与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机制与路径, 实现文化认同, 互信互敬, 取长补短。 二是注重对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开拓, 实现文化资源的融合、共同发展。

4.2 以自身发展定位寻求合作共振点

①发挥门户优势, 构建交流的机制和平台。

云南作为国家的西南门户, 与东南亚国家源远流长, 作为对接东南亚的服务交流窗口, 云南省任重道远, 义不容辞。 根据“ 一带一路”的蓝图, 寻求云南省与亚太地区各国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兴奋点、契合点、共振点, 从而达成文化认可和互信, 多民族文化融合的繁荣局面。

②构建海陆空的管网辐射线。

云南与东南亚北部国家领土相邻, 都属于东盟经济区。与缅甸, 老挝泰国属湄公河经济区。昆明是中国唯面向东南亚开放的大都市, 东南亚各国都在昆明设有领事馆。昆明市亚洲5 小时航空圈中心, 从昆明出发2 小时航程可以到达曼谷、万象、琅勃拉邦、曼德勒、清迈、河内、金边等东南亚地区, 5 小时航程基本可以覆盖整个南亚、东南亚、西亚地区。 昆明航线网络已覆盖国内所有省会城市、重点旅游城市及港澳台地区。 2020 年云南将开通航线410 条以上, 年旅客吞吐量将达1 亿人次。 现有昆河线, 昆曼线等, 在建的泛亚铁路通往新加坡。会晒大桥通车, 标志着云南与东南亚国家的国际大通道昆曼公路全线贯通, 云南“ 向南”的线网蓝图渐显。 一旦泛亚铁路的中、东、西线全部建成, 云南将和南亚、东南亚拥有35 亿人口的市场形成联通和互动。

③以经贸为主线的互利共建平台。

云南省商务厅统计数据显示: 云南与南亚贸易由1997 年的0.28 亿美元, 增长到2011 年的10.81 亿美元, 15 年间增长了38 倍, 年均增速30%。 2014 年1~10 月, 云南省外贸进出口1420.9 亿元, 同比增长33.7%, 而全国同比增幅为2.5%。

东南亚国家是一个庞大的基本建设市场, 与东南亚国家开展经济合作的前景广阔。 据亚洲开发银行预测, 在1994-2000 年的六年中, 亚洲地区发展中国家将投资一万亿美元进行基础设施建设, 涉及电力、电信、交通、城市基础设施等领域, 其中, 东亚和东南亚发展中国家就占约6000 亿美元。 庞大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开展经济技术合作创造了机会。亚洲开发银行适时地在大湄公河次区域各国间扮演了穿针引线的角色, 为各国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非正式的多边平台①。

④立足旅游兴省的发展定位, 搭建内陆与周边国家的旅游、物流、交通枢纽中心。

截至2014 年12 月27 日, 据瑞丽口岸统计, 2014 年该口岸出入境旅客流量已突破1400 万人次, 交通工具达234 万辆次, 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10.6%和10.9%, 出入境流量位居全国现役边检站首位。

⑤探索文化交流的路径。

中国文化“ 走出去”, 要唤醒“ 一带一路”沿线遗存的文化基因, 重建具有强大影响力、辐射力和包容力的丝路文化生态圈, 探索创各国、各地区之间文化交流合作的有效路径。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文化并存的省份, 应该通过与周边国家在宗教、文化、教育等领域的交流和互动, 增进彼此间的友谊和信任。比方说, 可以举办巡回演出, 也可以邀请他国艺术家来国内演出。文化交流和互动对于彼此间好感的培育是有效的。”文化产业创新探索有以下四个模式:一是科技创新机遇。 二是产业机遇。 三是商贸机遇。 四是人才机遇。 五是文化娱乐产业。

4.3 民间形式与高校合作

①非官方形式交流。 文化、民族民俗、语言、教育、智库、华人华侨、特色旅游、民间外交、青年交流与合作。

②高校合作形式。 省教育厅通报, 外国来云南留学生人数突破3 万人, 其中南亚、东南亚留学生超过80%。发挥文化的核心元素即大学的影响力。 构建合作交流平台;培养突破单纯的翻译专业人才, 探索语言专业+东南亚文化研究方向、语言专业+东南亚民族及政策研究方向、语言专业+东南亚法律研究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5 结论与展望

“ 一带一路”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 不管是发展战略的实施还是对其研究都没有前人经验可供参考。云南省应根据中央政策, 加强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 以自身发展定位寻求合作共振点, 发挥门户优势, 构建文化旅游、经贸物流、教育研究的合作机制和平台, 形成优势互补、互通有无、繁荣昌盛的新区域。 当然, 东南亚的国内形势复杂, 受限于民俗、文化等因素, 中国与沿线国家仍存在差异, 如何消除文化差异, 互信互敬仍是研究的难点所在。

参考文献

[1]蔡武.坚持文化先行建设“一带一路”[J].求是, 2014 (09) .

[2]2015中国文化财富榜暨“一带一路”文化发展高峰论坛回眸[N].中国文化报, 2015-5-23.

[3]李红如.云南与东南亚各国贸易、经济技术合作等方面的论述[N].http://wenku.baidu.com/link.

东南亚文化论文 篇8

一、引言

雷德菲尔德和赫斯科维茨 (1936) 定义:当不同文化群体的人们进行持续不断的直接接触时, 一方或双方的原文化类型所产生的变化称为文化适应。

21世纪以来, 中国与东盟国家深入开展了教育交流与合作, 来华留学的东南亚学生不断增加。云南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东南亚留学生, 但文化差异使他们在华学习遇到不同程度的困难。本文以云南大学东南亚留学生为研究对象, 深入研究他们在滇学习的文化适应情况。

二、东南亚留学生文化适应问题实例分析

(一) 研究对象

该研究针对云南大学38名东南亚留学生。基本情况如下:来自泰国、越南、缅甸、柬埔寨的留学生均为8人, 各占此次研究样本的21.05%, 来自老挝的留学生为6人, 占15.79%;性别结构:男性8人, 占21.05%, 女性30人, 占78.95%;年龄分层:0~18岁无, 18~24岁10人, 占26.31%, 24~30岁22人, 占57.89%;30岁以上6人, 占15.79%;汉语水平:考过汉办汉语测试六级的8人, 占20.05%, 考过五级的24人, 占63.15%, 而剩余6人则表示没有中文基础, 占15.79%。

(二) 研究工具和程序

此次研究采取问卷调查和半封闭式访谈相结合的方式, 从定量和定性两个维度进行研究。问卷为中英双语设计, 涉及人际交往、心理适应、生活环境、学业、语言, 影响跨文化适应能力的六个方面。共48道题目, 受测者可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六个选项 (1.强烈不同意;2.不同意;3.基本不同意;4.基本同意;5, 同意;6.强烈同意) 进行判断。问卷中的题目为该项目的研究人员共同编写, 采用SPSS16.0进行数据分析。访谈以录音记录再转录的形式进行。访谈内容由研究人员根据需要分析运用。

此次研究发放纸质调查问卷40份, 收回39份, 其中有效问卷38份, 有效回收率为95%。

此次研究报告的访谈对象为参加问卷测试者中的2名男性。由于访谈所需时间较长, 可能涉及一些较敏感的问题, 所以参与访谈的东南亚留学生有局限, 但仍然期望从中获得有价值的信息, 以帮助我们研究东南亚留学生在滇文化适应情况。

三、问卷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 东南亚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情况

(其中A表示人际交往;B表示心理适应;C表示地域文化差异;D表示生活环境;E表示学业;F表示语言)

由上表可见, 东南亚留学生在滇跨文化适应状况总体良好。影响其跨文化适应状况的因素中, 大部分东南亚留学生觉得语言因素的影响最大, 生活环境和地域文化差异因素其次, 而心理适应因素对其影响最小。

(二) 东南亚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性别差异

表2影响东南亚留学生跨文化适应因素性别差异描述统计量表

由上表可见, 性别差异因素影响东南亚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作用并不明显。但男性适应生活环境比女生困难, 而女生在语言上的困难比男性更为突出。这与周琬馨和罗雁龙 (2012) 在对云南师范大学和大理学院的东南亚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状况报告中男性在语言、人际交往方面比女生有更大的适应困难的研究结果不尽相同。

(三) 东南亚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年龄差异

由上表可见, 年龄差异因素对影响东南亚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作用较明显。其中年龄差异因素对30岁以上的留学生较前两个年龄阶段的留学生的影响更为明显。对于30岁以上的留学生, 学业是影响其跨文化适应的最大因素。而对18~24岁和24~30岁年龄阶段的留学生语言仍是影响其跨文化适应的最大因素。

四、访谈研究结果与分析

此次访谈人员以事先备好的14个问题, 对三名东南亚留学生进行访谈。其中一名为苏 (化名) , 男, 28岁, 柬埔寨留学生;第二名庆 (化名) , 男, 30岁, 也是柬埔寨的, 第三名则是越南的女性留学生, 化名丽, 25岁。

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主要从生活和学习 (包括语言) 两个方面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因受访的三名学生均为研究生, 且来华四年, 以汉语进行访谈, 在沟通上没有问题。以问答的方式进行访谈, 必要时访谈人员会同受访者开展讨论。由于用汉语对东南亚留学生进行访谈, 所以访谈者在访谈过程有时会根据一小段内容进行概括重复或确认。

(一) 生活方面

在生活环境方面, 主要困难表现在食物、请假制度和宿舍管理方面。苏说道:“我刚来这儿时不习惯吃中国菜, 想自己做饭, 但是宿舍规定不让做饭。”“……不喜欢吃中国菜, 因为中国菜有时候我觉得太油了, 或者我不喜欢那个味道……”丽说道:“主要是吃的不太相同, 我们的菜, 很清淡……我们喜欢食物本来的味道……”庆说道:“手续很复杂, 要见好多老师, 要签很多名, 还盖章, 比如说请假, 要找导师, 班主任, 然后要我们去办公室……”“住在呈贡宿舍到本部找朋友不方便, 保安不让我们进去, 特别是放假时, 要住留学生院, 老师不让我们进去, 很不方便……但有些国家的就让进去, 不公平……”

从访谈结果中可看出, 他们很难适应云南的饮食, 中国的饮食较东南亚国家更油腻;他们对学校的规章制度也无清晰的理解;在某些方面学校可能忽视了他们的实际困难。如在一些规章制度的告知上存在问题, 可能是沟通环节的问题, 也可能是其他方面, 确切的原因还需进一步的调查了解。

(二) 学习方面

在学习方面, 主要困难是语言, 刚来中国时的交流问题和课堂学习、阅读中文书籍以及毕业论文。苏:“刚来这的时候, 因为我没学过中文, 所以出去的时候我觉得很难, 如去银行的时候也不能跟他们说话, 出去吃饭也不能点菜, 就看那个picture, 就是这样。”庆:“上课听不懂, 中文书看不懂, 现在可以看, 但一本书看半年或一年, 每天看中文书, 只能看一页、两页。做作业, 有些老师可以写英文, 大部分老师只让写中文论文。最大的问题就是用中文写论文, 因为要看很多书, 写一篇论文, 汉语写不出来。”丽:“嗯, 我是学经济学的, 会涉及到一些中国的法律, 很多专业术语, 很难懂……很头疼论文, 得用中文写……”

由此可看出, 初到中国时, 日常交流是最大的困难, 但在解决基本交流问题后, 听不懂中文授课, 看不懂中文书, 难以理解专业词汇以及用中文做作业、写论文等学习过程中, 语言问题尤为突出。

五、结论与思考

本次研究局限性:首先, 问卷调查的样本较小;其次, 在访谈调查中, 男生占多数, 只有一名女生, 性别比例不平衡, 都可能会影响调查结果的准确性, 在之后的研究中我们会扩大样本数, 均衡男女比例。

综上, 调查研究结果表明, 东南亚留学生受生活环境、学业、语言这些因素影响较大。一方面, 东南亚留学生自身应加强对中文的学习和对学校规章制度的了解;另一方面, 高校要大力发展留学生教育, 就要对其现有的留学生管理制度重新审视。对东南亚留学生的实际困难、宿舍管理制度、课程教授方式以及论文写作语言方面, 做进一步的研究和思考。如:学校能否为留学生专门开设“中文学术写作或在华文化适应”的讲座或训练营, 来帮助她们解决学业和在华跨文化适应中的实际困难;学校行政管理方面, 可加强学校管理人员的相关培训, 使宿舍管理更加合理化, 比如说在寒暑假期间, 为呈贡校区的留学生在校本部提供宿舍;就请假程序繁琐的问题, 可以考虑为留学生简化请假程序, 开通“绿色通道”, 或者给其分发在校办理事务流程手册, 方便其在校事务的办理。

参考文献

[1]冯用军, 刘六生.东 (南) 盟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机遇与对策分析[J].云南师范大学报, 2008, 40 (4) :129-135.

[2]亓华, 刘汉武.来华越南留学生文化适应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报, 2012, 10 (6) :70-77.

[3]肖耀科, 陈路芳.在中国的东南亚留学生的文化适应问题——对广西民族大学东南亚留学生的调查[J].东南亚纵横, 2012, (5) .

东南亚文化论文 篇9

一、东南亚舞蹈艺术背景

东南亚舞蹈主要以泰国、印尼、越南等国家的舞蹈种类居多, 这些国家的舞蹈风格是较为突出的, 其中泰国舞蹈中的长甲舞、诺拉舞、穆鲁娜、蜡烛舞;印尼的爪哇舞、面具舞、巴厘舞;越南的京族舞蹈都是东南亚舞蹈的特色。

东南亚舞蹈艺术具有较强的宗教特性, 宗教文化在东南亚舞蹈中的体现是较为明显的, 其包括宗教舞蹈、祭祀舞蹈、民间舞蹈、宫廷舞蹈, 舞蹈作品中都能感受到浓郁的东南亚特色。东南亚舞蹈与欧洲民间舞的文化差异、地理位置差异、习俗差异、音乐差异以及舞蹈风格差异很大, 我国对欧洲代表性民间舞研究已经有一定的规模, 建立了俄罗斯、西班牙、匈牙利等国家的舞蹈教学教材与课程录像, 然而东盟舞蹈的研究是相对来说较为薄弱的, 需要加强东盟舞蹈艺术的研究力度, 建立起东南亚特色舞蹈文化研究数据库, 对东盟代表性民间舞的舞蹈语汇、艺术特征、舞蹈风格、舞蹈服饰、舞蹈作品文化背景、宗教舞蹈等进行调查研究, 促进高校国际化交流与合作, 从而提高东南亚舞蹈的宣传与研究力度, 打造广西特色舞蹈教学, 对我国舞蹈教育事业是十分有利的。

东盟十国在经济、政治、文化、宗教、科学以及技术等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联系。那么, 对于某一区域的舞蹈文化研究, 有利的地理位置是十分重要的, 广西地处东南亚国家相邻之处, 具有较有利的研究东南亚国家文化、民俗、经济、艺术的地理位置, 能够较好的进行专业艺术采风与国际交流活动, 是东盟舞蹈文化与中国舞蹈文化交流的一个理想区域, 应该重视广西与东盟国家之间的文化艺术交流, 有利于加强东盟舞蹈文化艺术研究, 舞蹈文化学习与交流。

二、泰国宗教文化背景

东南亚地区是宗教文化盛行的一个区域, 独特的东盟宗教文化是十分值得研究与探讨的。作为众多的宗教之中, 佛教是东南亚国家中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 佛教文化的历史、发展与传播在东盟国家影响很大。“黄袍之国”——泰国是一个有宗教信仰的国家, 95%的国民主要信奉佛教, 大多数泰国人信仰四面佛, 在泰国很多寺庙景区学校周边都能看到佛龛, 足以说明泰国人的宗教信仰程度。由于人们对宗教文化的信仰, 对佛教、伊斯兰教等宗教信仰的不同, 泰国的宗教文化也具有较为悠久的历史。作为一个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佛国, 古老的寺庙和金碧辉煌的宫殿, 设计精细的建筑, 都是泰国宗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宗教信仰

泰国原名暹罗, 从公元1238-1378素可泰时期建立素可泰王朝开始, 古老寺庙中的浮雕、壁画中就突显了佛教文化在泰国建筑中的重要地位, 几乎在泰国的每一个地区, 都能找到宗教文化的影子, 寺庙是泰国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 也是社会生活与宗教生活的中心, 无论是泰国当地人还是游客, 都遵循着神秘的泰国佛教文化的基本规则。佛教, 是由佛陀传承的, 佛陀被誉为“启蒙之神”。佛教是一个讲求怜悯和包容的宗教, 旨在减轻苦难带来的伤害。因此, 泰国人非常尊重他人的宗教信仰, 对信佛之人有着特殊的情感, 与佛有缘之人, 他们很乐意和到泰国旅游的游客们谈论他们的佛教思想以及信佛理念。

泰国有很多知名的佛寺, 也是泰国的宗教文化的一部分。如著名的泰国玉佛寺是泰国王族供奉的与玉佛像和举行宗教仪式的场所, 因寺内供奉着玉佛而得名。泰国有95%的泰国人信仰小乘佛教, 小乘佛教是泰国的国教, 而且泰国宪法是支持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的, 对佛教教徒有一定的保护盒约束力。可以说, 佛教文化作为千年的历史文化, 有着其独特的“禅”学特征, 佛的理念深深的植入泰国人民的心理, 已经在泰国人民心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甚至渗透到每一个泰国人的日常生活中。

除了佛教, 泰国第二大宗教是伊斯兰教, 泰国的穆斯林主要居住在临近马来西亚和泰国边界的南部省份, 信仰的人数大约占国民的4%左右, 大多为马来族。泰国的其他宗教还包括印度教, 天主教、道教和基督教等。

2.节日习俗

泰国有很多传统节日, 与宗教文化有关的节日也较多。其中万佛节是泰国的著名节日, 泰历三月的满月之际, 庆祝当年1250为僧侣前来听佛祖讲经布道, 人们手持香烛和佛像, 进行节日的庆典与活动。此外, 宋干节是泰国较为重要的节日, 是泰国的新年, 其包含世俗和宗教的结合, 也被称为泰国的“泼水节”, 这个节日有盛大的宗教庆典活动。泰国佛徒们把佛像放在重要的寺庙里清洗, 清洗完佛像取出后, 一并接受僧侣的祝福, 实行放生活动, 意为带走前一年的霉运, 新的一年里好运连连;同时还伴随着传统的民间舞蹈、花车巡游等民间艺术活动。“水灯节”也是泰国较为传统的民间节日, 节日当天有大量民间歌舞表演。

三、泰国舞蹈艺术的宗教文化体现

1.舞蹈种类与特征

泰国按照国家区域划分将舞蹈分为:泰国东部、泰国南部、泰国北部、泰国中部舞蹈, 每一个地区的舞蹈种类、舞蹈形式、舞蹈语汇以及舞蹈音乐都有着其独特的表演形式。

泰国南部舞蹈主要有传统舞蹈孔剧、诺拉、穆鲁娜等, 舞蹈具有浓重的宗教文化色彩, 舞蹈取材于民间或是神话传说, 既有真实反映泰国人民的传统生活、习俗、文化等各方面, 亦有反映泰国传说的题材。泰国南部舞蹈动作主要以手部动作为主, 手势、手型的变化, 表演者采用半蹲形式, 身体关节一般做三道弯的体态, 赤脚做身体动作的屈伸, “双手合十”与“拈花指”, 都是较为常用的手势。舞蹈主要在节日庆典、祈福还愿、祭祀活动中表演。

泰国北部舞蹈主要有长甲舞、玛拉舞、蜡烛舞、布廉舞、北方舞等, 该地区舞蹈是泰国宫廷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舞蹈保留柬埔寨与缅甸舞蹈的元素, 用于礼佛与盛大节日时候表演。

泰国东部与中部主要以民间舞蹈为主, 其中包括丰收舞、婚礼舞、农作舞等等, 舞蹈题材主要以泰国人民日常生活、劳作、爱情、婚嫁、农事有关, 是表现传统民俗文化的舞蹈形式。

2.宗教文化的体现

宗教舞蹈是舞蹈文化的一部分, 它体现了舞蹈艺术与宗教艺术的完美结合。泰国舞蹈艺术中将宗教文化深深植入舞蹈作品表演。

第一, 优雅的舞姿。泰国舞蹈以缓慢的舞蹈动作进行, 其体态一般以手部动作为主, 基本体态以下身半蹲, 身体呈三道弯的姿态, 随着音乐做基本动率屈伸。手部动作是泰国舞蹈的亮点, 舞蹈过程中千变万化的舞蹈手势, 代表者不同的宗教寓意, 其代表和平、祈祷、礼仪、宗教、祭祀等佛教文化理念, 通过舞蹈语汇表现宗教的佛家思想。

第二, 独特的道具。例如长甲舞, 作为泰北地区常常能看到的古老宫廷舞蹈, 它流行于清迈府一带, 其主要特征是舞蹈表演对道具有十分特殊的要求, 表演者十指佩戴金色的长指甲, 表演手部动作, 表演具有一定的技术技巧性, 动作过程中较为缓慢, 将金色的长甲塑造出造型性的动作, 其表演与泰国佛教有着息息相关的理念。

第三, 华丽的服饰。长甲舞属于泰国宫廷舞蹈, 表演者服装以金色的布料为主, 头饰一般为高高旋起的螺旋塔的形状的金色帽子, 象征着舞蹈演员头戴塔形金冠, 是泰国佛教的标志性建筑物“佛塔”的华身一般;服饰华丽, 珠光宝气, 色彩鲜艳, 就像泰国的佛寺一样, 在舞台上散发金碧辉煌的感觉, 从服装的色彩上体现了宗教文化底蕴, 体现佛教的佛性色彩, 体现泰族的佛教传统文化, 将宗教文化渗透到长甲舞的道具与服饰中。

第四, 传统的音乐。泰国舞蹈中较为突显佛性本色的一部分便是它的传统音乐, 泰国作为佛教大国, 其音乐形式也与宗教文化有很大的联系, 泰国音乐根据区域划分种类, 不同地区的舞蹈都有各自的传统音乐。泰国的传统音乐文化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 曾先后受到中国、印度音乐文化的影响, 但有着独特的音乐风格。因此, 泰国舞蹈音乐选用传统民间音乐, 根据舞蹈的风格与作用选取舞蹈音乐。东南亚国家中泰国舞蹈音乐具有独特性, 其最著名的传统音乐形式是“康”和“拉坤”, “康”是以宫廷生活为基础, 在宫廷的礼仪, 婚丧嫁娶, 宗教活动中演出。“拉坤”则是与“康”一起演出的舞蹈剧, 其动作源于印度舞蹈, 泰国人把音乐进行改良, 加入更多的佛教音乐元素。

如长甲舞的舞蹈音乐以民族乐器配乐, 几乎是梵文的, 强烈的宗教音乐元素贯穿在音乐作品中, 根据不同的佛教祭祀活动配以不同的音乐与舞蹈, 体现出较为深厚的宗教文化色彩。

四、结语

人文视野下的东南亚舞蹈艺术宗教文化研究, 是中国东盟文化、东盟舞蹈艺术、宗教艺术探究的主要研究部分, 透过舞蹈艺术的表演形式探究东南亚宗教文化的本质, 对东南亚宗教文化、民俗、艺术的学习、传播与交流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更加有利于促进中国与东盟之间宗教文化与舞蹈文化的对比研究。

参考文献

[1]颜小华.东盟宗教/东盟文化研究丛书[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2]黄小明.东盟艺术/东盟文化研究丛书[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3]张晓农.阳国亮.中国-东盟艺术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3.

[4]蒋述卓.宗教艺术论[M].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5.

谈黔东南侗族文化 篇10

黔东南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民族节日更是丰富多彩。侗族有祭萨节、摔跤节、斗牛会、尝新节、侗年等,不仅节日众多,而且各具特色,民族气息浓厚。有独特的建筑、语言、服饰、歌谣和节日。

侗族有着多元的民族文化,需要让更多的人了解侗族节日的不同方式以及侗族人的民族特色。侗族有着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而且每个传统节日都有着各自独特的一面,每个节日都体现出侗族人的素质以及民族文化,同时还不知经历了多少变故才演变成今天独特的侗族文化,成为黔东南文化的重要元素。

二、侗族族源及其文化渊源

侗族文化历史悠久,传说侗族是由“骆越”的一支发展而来,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称呼,先秦时期称为“百越”,秦时称为“黔中蛮”,汉时称为“武陵蛮”或者“武溪蛮”,魏晋南北朝时称为“僚”唐代在称僚的同时又称“僚浒”、“乌浒”这些都是与其他民族的共称,在北宋有了独自的称呼,“佶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正式称为“侗族”[1]。

黔东南州的侗族最迟由广西都柳江北上迁徙而来,当地的侗族古歌《侗族祖先哪里来》所说的也是如此,迁徙原因主要是人口增加,土地紧缺。现如今主要分布于黔东南黎平、从江、榕江、锦屏、天柱等地区,不同地区的侗族文化存在差异。侗族在与其他民族的交往过程中,其文化、习俗相互交融,产生许多相似之处。

三、侗族传统建筑及其文化内涵

建筑是文化的凝固,每一个民族独特的文化都能从建筑中表现出来。侗族文化主要体现在鼓楼、风雨桥、吊脚楼、寨门等建筑上。

(一)鼓楼

鼓楼是侗族的一个亮点,走进黔东南州,随处可见大小不同的鼓楼,它们有着不同的意义。肇兴被称为“鼓楼之乡”,是黔东南侗族最大的村寨之一。有着四面环山,山清水秀的地理位置。房屋错落有致,全部都是用杉木建筑而成,外形是干栏式吊脚楼,房屋顶层是用小青瓦铺成,具有造型美观,古朴实用的特点。

鼓楼用木头修建,形成一个四面、六面、八面的锥形结构,地面铺着石板,四周修有木凳,与鼓楼的支柱相连,楼顶都为尖顶,好似一把利剑,直冲云霄,气势宏伟。楼中有螺旋形楼梯直到顶层,木梯四周有各种各样的动植物雕刻,还有历史英雄,栩栩如生。

鼓楼是侗族人民传递信息和议事的地方,凡有大事都会在这里商议。鼓楼是侗族人祭祀的地方,同时现在已经成为人们休闲娱乐、节日聚会的去处。由此可见,鼓楼是侗族人民的精神支柱,鼓楼不倒,侗族人民的精神不会覆灭。

(二)风雨桥

侗族人们称风雨桥为花桥。它是“桥”的一种形式,但更胜于桥。风雨桥在修建完桥体后,侗族人民会在桥上修建3-5层不等的桥亭,首尾相连一直覆盖整个桥面,桥面两侧修有木凳,供人们休息、避暑之用。“风雨桥”,它的名字是那样富有诗意,不仅仅给人们交通提供便利,而且还有镇邪和留财的寓意。风雨桥遍布侗乡,是侗族人民标志性的建筑,也是侗族人民的交通纽带。

(三)寨门

侗族寨门是历史上“围栏里的居民”的延伸产物。在侗乡之间,每一个路口都建有寨门。与鼓楼、风雨桥一样、寨门都是用杉木建筑而成,多为四柱形状,两个侧门拱卫着中间的大门。侗族现代寨门是具有象征性的,只是在举行重要祭祀活动时,才在门上系上草绳、打上标志、以示“封门”、封门时间是短暂的。在平常里,寨门发挥着迎接客人和送客的功能,张扬着侗族人的友好,展示着侗族人的和谐与热情。寨门不仅迎客送客,最主要是为了抵御外来入侵的,为了保护寨子的安全而修建的,别小看它是一个普普通通的门,可它的周围到处机关重重,没有族人的允许是不可能进入的。

四、侗族语言文化

侗族有着自己共同的语言——侗语。侗语又因侗族分布区域的不同,分为南部和北部两个方言,贵州省锦屏县南部的启蒙镇至湖南省靖州西部的滥泥冲一带为两个方言区的分界线。南部方言区包括黔东南的黎平、从江、榕江、镇远和锦屏南部等地。北部方言区包括黔东南的天柱、三穗、锦屏北部、剑河等地[2]。随着社会进步和发展,南北两地的侗族方言都受到了汉族文化的影响。北部地区因为汉族人口密集,因此北部方言受汉族文化影响的情况比较严重。而南部地区偏僻落后,汉族人口稀少,受汉族文化影响较小,民族文化保留较完全,也因此成了侗族文化语言的代表。

侗语起源时没有自身独特的语言文字,主要是用汉文来进行沟通,后来新中国成立后设立了拉丁字母的侗文方案,侗族也因此有了自己独特的语言交流方式。侗语的独特也因此成为了侗族民族特色的发展。现如今,黔东南一些地区已经开设了侗语这门课程。如黎平、榕江、从江等地的小学和中学。侗语的开设,让侗文逐渐成为了学生学习的必修课,达到了民族文化进课堂的目标。开设侗语文化课成为侗族文化传播和发展的重要途径。

五、侗族服饰文化

服饰代表一个民族文化,它与民族之间的经济发展,文化习俗息息相关。侗族的服饰,因地区分布不同,服饰呈现出不同。侗族服饰种类繁多,大约有100种,其中因地区差异分为南部和北部服饰。

北部侗族因交通便利,接触汉族文化较多,受影响也是最严重的,因此侗族服饰与汉族服饰接近,唯有女性服饰还保留着一点民族服饰。北部侗族服饰则一般由上装银饰和银围腰,以及宽红绸腰带配饰绣制而成,女性多留长发,未婚女子用红头绳捆绑头发,已婚女子则将头发盘起,前额留刘海,头包头巾。因此北部侗族服装具有识别未婚和已婚的作用。

南部侗族多处交通不便的地方,服饰和经济都受到较少的影响,服饰保留比较完整。南部侗族男子服饰分为便装和盛装,便装是用黑色土布制成。盛装则与便装不同,盛装为紫色闪光的侗布,头上包蓝、青、白三种颜色的帕子。南部侗族女子服饰分为裙装和裤装。女子在绣制裙装时会配上银帽,银项链、银围腰等饰品。在绣制裤装时,上衣多为宽松自然,并且在裤脚的边上绣上花边。侗族服饰历史悠久,色彩鲜丽、款式多样,是文化传承不可缺少的民族特色。除服饰外还有背带、围腰、被面、帐篷、头巾、挎包、钱袋、鞋帽、口水蔸、鞋垫、鸡毛群、侗锦、衣带无不展现侗族人民的智慧和侗族文化的丰富。

六、侗族歌谣文化

侗族歌谣历史悠久,侗族歌曲多种多样,按形式、可分为“大歌”、“小歌”、“广场歌”、“叙事歌”、“酒会歌”和“拦路歌”等。其中拦路歌是侗族民歌中独具特色的一种品种。通常运用于新娘回门,在这个场合中,侗族人比歌才、比知识、比机智、同时也增加友谊。侗族大歌是侗族民歌中最著名的一种歌调。主要流行于南部方言区。侗族大歌种类众多,从形式上又可分为鼓楼大歌、声音大歌、叙事大歌、礼俗大歌、童声大歌、戏曲大歌等。演奏时而节奏缓慢,音调悠长,时而雄壮有力,气势磅礴,在琵琶、牛腿琴、侗笛的伴奏中让人回味。

七、侗族传统节日文化

在节日前夕,侗族人会整理好家务,准备着过节所需要的食物和祭祀的祭品,以杀猪宰羊来庆贺节日。在节日当天,邀请亲朋好友到家做客,谈论今年丰收情况以及聊家常。侗族女婿在节日当天必须带着礼品到女方家看望女方父母。亲朋好友互相品尝美味的食物,互相举杯长谈,然后一起相约去参加斗牛比赛和山歌比赛。年轻人比较喜欢山歌对唱,因为可以通过山歌比赛来寻找自己心仪的人。

吃新节是侗族的传统节日,侗族在吃新节的那天,最重要的就是通过“吃新”来祭祀祖先,祭祀祖先就成为了吃新节的重要标志,这一天,各家各户都会去田里摘一些新鲜的蔬菜,煮好饭,摆上好酒,在桌前烧一柱香,化一点纸钱,表示先请祖先品尝后,就开始以每个人在家里的辈分来按顺序依次“尝新”。

侗族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侗族的传统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

八、总结

社会在不断的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已经成为了文化传承的一部分。黔东南州少数民族的发展影响着贵州文化特色的发展。如何更好的挖掘侗族文化,让其成为黔东南地区的民族文化的发展的主要的推动力,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文章针对鼓楼、风雨桥、语言、服饰、歌谣和节日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这几个方面是侗族民族文化传承的主要体现,是侗族文化传承和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追求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如何更好地让侗族文化得以继承和发扬下去,还需要人们的继续研究和探索。

浅析贵州黔东南苗族食酸饮食文化 篇11

关键词:食酸 饮食文化 成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TS9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3)20-0061-02

人类文化的广阔视野中,饮食文化经过历代的传承,其内涵丰富、独具特色又不断变迁,有时甚至其文化的形式超过了本质的本能需要,形成了一整套的饮食文化体系和独具特色的象征意义。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中,民族性是其最重要属性之一。饮食文化作为黔东南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苗族人民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形成的一套以酸为中心的生产、生活等文化习俗,经过漫长历史过程的发展整合,体现了生态环境与民族文化的有机统一。作为一种特色鲜明的饮食文化现象,食酸已成为黔东南苗族的名片,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更是流播海外,成为了黔东南原生态农耕文化的瑰宝,也是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标志。

作者走访贵州黔东南台江县各地苗寨,采用文化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进行了大量的入户调查,围绕当地饮食习俗收集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尝试从民族与饮食习俗,地理环境、气候物产等地域因素,政治经济与饮食科技因素等多重角度,解析贵州黔东南地区的食酸文化现象,为进一步开发酸食文化提供参考。

1 以食酸为核心的当地日常饮食

黔东南苗族饮食嗜酸辣咸,主食为大米,以玉米、红薯、小麦等为辅,间杂荞麦、大麦、燕麦、高粱等。生产以农业为主,以狩猎为辅,饲养家禽家畜,种植各种蔬菜。副食方面,以调研的台江地区为例,苗民多吃酸辣汤菜,烹调方法多为煮或炒。

传统酸食分为白酸、红酸。红酸中又分酸辣、酸甜和醇酸。白酸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白酸汤和酸菜。在黔东南地区,白酸是历史最长的酸汤之一。相传,苗族由寒冷的西北高原迁徙到云贵高原脚,携带的粮食由于自然发酵而形成了散发清香的酸味,聪明的苗族人则根据原理制成白酸汤。红酸便是在此基础上,加入西红柿、辣椒等熬制而成。该制作方式流传至今,几乎每一家苗人的老屋里都有这样一个发酵酸汤的坛子。目前在旅游市场和西南三省食用最多的是红酸。酸汤煮鱼是黔东南苗家风味名菜,就是用酸汤煮制鲜鲤鱼。坛酸菜有20多种,例如盐酸、糟辣、酸辣等。以各种蔬菜、辣椒、糯米为主料腌制的酸菜,可生吃,也可熟食。贵州苗人善将鱼或肉做成酸鱼或酸肉,据说苗家常以腌酸的多少来衡量一个家庭的富足情况,只有款待贵客或“诺格刹”、吃新饭等重要的节日才能取来腌制的食物饱食一顿。

2 环境因素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黔东南地区地形和地质环境深深地影响着当地居民的饮食习惯。食物的五味各有不同的作用,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一书中认为酸食可以散瘀止血解毒杀虫,且有解药、解鱼肉菜毒的功效。黔东南自治州地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8~84%,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夏日长,冬日短,气温高,潮湿温热,降水充沛的湿热气候特征。湿热多雨的气候易流行腹泻痢疾等疾病,当地居民发现嗜酸不仅能够提高食欲,还可以帮助消化和止泻,因而酸水坛、腌菜坛、腌鱼坛、腌肉坛等在黔东南苗族居民家中相当普遍。故苗族人把酸汤当成夏天清凉饮料,以防中暑。

3 地理因素

贵州是结石病的高发区,这与贵州的多岩溶喀斯特地形地貌有很大的关系。贵州地区的喀斯特地貌分布着大量的石灰岩,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3),不溶于水,但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Ca(HCO3)2],后者可溶于水,在地下深处有一定压力时,溶解更甚。由于受水的侵蚀作用影响,长期被水冲刷的岩石中有大量的碳酸氢钙溶于水中。该地区的水质含大量碳酸氢钙、碳酸氢镁、硫酸钙等杂质,水硬度高于其他地方,俗称“硬水”,长期饮用易患消化系统和泌尿系统疾病。但据统计黔东南地区此类疾病的发病率并不高,经推测这与食酸的饮食习惯关系密切。酸食不仅具有生津健胃、杀菌助消化的作用,还可中和体内过多的碱性离子,防止酸碱失衡,预防结石等泌尿系统疾病。智慧的苗族人民在无意识的状态下用酸食巧妙的避免了结石、泌尿系统等疾病,现这一原理已被当地居民熟知,被广泛应用于生活。

4 五味缺盐因素

中国人历来把味的审美放在菜品制作和质量鉴定的首位,要求“五味调和”,重视爽口、开胃与养身。黔东南处于中国的西南边陲,食盐供应全仰外省,且历史上贵州交通经济极不发达,导致盐价昂贵,居住在深山腹地的少数民族只能望盐兴叹。严重缺盐激发出了劳动人民的智慧,酸味具有生津健胃、增加食欲的功效,故而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摸索出了以酸代盐、以酸补盐的烹调艺术。

5 政治经济因素

贵州的酸食形成也与贵州的农业生产有关。贵州地处亚热带,光热水条件较好,地貌土质多样,生态条件好,也利于多种细菌、病菌的滋生。早在秦汉两朝推行郡县制时对贵州地早有“蛮夷之地”一说。历史上长期脱离政府管制的贵州经济落后、食物匮乏,加之贵州红壤难生长食物的特点,更是造成当地储粮困难的尴尬局面。这就要求当地食物需具有长时间保存的功效。

6 食酸的养生保健作用

苗族人民爱吃酸,除了自然环境、生产条件和经济状况的原因,一定程度上,也是酸食本身食疗的特性决定的。苗族以糯米或玉米为主食,这类粮食不易消化,而食酸可增进食欲,有健脾开胃之功效,并可提高钙、磷等元素的吸收,加强肝脏功效,对防治一些疾病也有益。贵州夏季气候炎热,气温过高会引起人体代谢、内分泌、体温调节等一系列功效失调,食用酸味食品有利于调节身体平衡。夏季出汗多而易损失津液,适当吃酸味食品能敛汗止泻祛湿,可预防流汗过多而耗气伤阴,且能生津解渴,健胃消食。夏季喜食生冷,用酸调味既可增进食欲,又能够杀灭肠道细菌。持续高温下及时补充水分很主要,饮水可保持人体充分的血容量、降低血黏度、排泄毒物、减轻心脏和肾脏负担。但饮水多了会稀释胃液,吃些酸味食品可增加胃液酸度,健脾开胃,帮助杀菌和消化。

7 黔东南少数民族酸文化功能分析

物质饮食文化是人与自然环境相互适应的必然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地关系的规律。贵州黔东南地区食酸文化在历史演变和在与地理环境相适应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鲜明个性的酸食文化。由于黔东南地区少数民族居住的地理环境、民俗的差异,虽然食物品种较为单一,加工、储藏和食用方法也简便,但却又具有不乏美馔的特征。在逐渐形成自己特有的物质文化的同时,也造就了非物质文化。这些食物原料与普通的食物也无太大差异,但建立在苗族风俗文化基础上的非物质饮食文化则带有较强地域特点。“酸食产品”的开发不仅仅为苗族人带来的丰厚的经济报酬,改善了黔东南旅游地区苗族人的生活水平,更重要的是自然而然地增加了苗族人的文化内涵,加强了苗族人的文化认同感,这是人文主义无意识的切实体现。总之,贵州黔东南地区少数民族食酸文化是与所处自然和历史人文环境相适应和相协调的,达到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处。在旅游开发,促进贵州地方经济的发展中,大力挖掘和开发利用黔东南地区少数民族食酸文化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炳泽.多味的餐桌—中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M].北京出版社,2000.

[2]王学泰.中国饮食文化史[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美]尤金.N.安德烈.中国食物[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4][美]马文.哈里斯.好吃:食物与文化之谜[M].山东画报出版社,2001.

[5]孙補卿.中国饮食文化的民族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4.

[6]瞿明安.隐藏民族灵魂的符号:中国饮食象征文化论[M].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

东南亚文化论文 篇12

(一)饮食及饮食文化的概念

关于“饮食”一词的解释,笔者查阅了百度和新华字典对其的解释,最直观简洁的涵义是指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吃喝,包括饮品和食品。在中国民间有句古话“民以食为天”,这句话出自《汉书·郦食其传》。其历史背景是在秦朝末年,有个书生叫郦食其,很有学问。他曾献计帮助刘邦智取陈留,被封为广野君。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争霸。刘邦在项羽的攻势下节节败退,郦食其为刘邦献计谋策,郦食其提出了:“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的想法。刘邦依计而行,夺取了当时重要的粮仓,终于取得了胜利。一个简单的故事却道出了食物对于人民,以及对于一个国家安康稳定的重要性。中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人口繁荣,在悠久深远的历史文化中,中国饮食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和传承以及沉淀,最终孕育出了独特的中国饮食文化,在当今国内以及国际上有着深刻且广泛的美誉和影响力,是当今世界饮食文化中的一块瑰宝。

根据大量的文献和书籍考察,中国饮食文化的研究最早起步于20世纪初,真正的兴起是在20世纪八十年代,综合过去几十年的发展和研究,饮食文化也有了其深刻且明确的含义。笔者翻阅了关于饮食文化的文献,在研究和调查中得到关于饮食文化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几种,在笔者徐兴海《中国食品文化论稿》中,“饮食文化是人类在饮食方面的创造行为及其成果,饮食方面的思想、意识、观念、哲学、宗教、艺术等都在饮食文化的范围之类。饮食文化就是以食品为物质基础所反映出来的人类精神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一种标志。因为饮食的重要性,饮食文化往往居于文化的核心地位。” 笔者刘海燕《羌族饮食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研究———以理县桃坪羌寨为例》中,“饮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特色的文化现象之一,它有丰富的内容,反映着中华民族的生产状况、文化素养和创造才能。它主要包括三个层次: 其一是物质层次,包括饮食结构和饮食器皿; 其二是行为层次,包括烹饪技艺、器皿制作工艺、食物保藏运输方法等; 其三是精神层次,包括饮食观念、饮食习俗以及蕴含其中的人文心理、民族特征等文化内涵”。赵荣光与谢定源在《饮食文化概论》指出:“饮食文化是指食物原料开发利用、食品制作和饮食消费过程中的技术、科学、艺术,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习俗、传统、思想和哲学,即由人们食生产和生活的方式、过程、功能等结构组合而成的全部食事的总和。”总之各个学者从不同角度,不同视角来定义和评价饮食文化,众说纷纭。最后笔者认为饮食文化是经过历史长时间的沉淀和累积,在特定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下相互作用而生的,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文化现象,既包含物质层面的,也包含精神层面的。物质层面主要是指生产饮食的工艺程序、烹饪手法、食物器皿、饮食材料、用餐环境、饮食食用的方法和习惯等等,精神层面主要包括饮食所在地民风民俗、饮食生成历史、宗教信仰、当地的人思想和传统观念、饮食节庆等等。

(二)饮食文化旅游的概念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旅游业逐渐兴旺,旅游业已成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新兴产业之一。而旅游业也由最初单一的观光游览方式发展现在多元化的游览,以不同目的为出发点的旅游游览方式可分为探亲旅游、休闲疗养旅游、工业旅游、公司奖励旅游等,这一发展的原因在于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发展促使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基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当人的生存需求达到满足时,人会追求更高一层的精神追求,同样对于旅游也是如此。当今社会的人们对旅游多元化的需要也丰富旅游其本质的内涵,为了迎接市场的旅游需求,许多国家及政府通过宣传以及引导开展着以各种需求为目的的旅游活动,旅游活动也由起初看其表面,赏其外观,过渡到游客希望能通过与当地人的沟通和交流,了解当地的文化和民风民俗,通过旅游进行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学习,特别是在当今以文化为核心的社会。由于我国饮食文化是经历了几千年历史沉淀下来的瑰宝,也随着近几年来旅游业的兴旺发展,饮食文化旅游逐渐兴起。如何在这一期间抓住此契机,挖掘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大力发展饮食文化旅游,合理开展饮食文化旅游项目,有效宣传和弘扬饮食文化,对地方区域饮食和旅游的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所谓饮食文化旅游就是将饮食文化和旅游活动相结合的一种新兴的旅游活动,顾名思义就是指游客在旅游活动品尝和体验当地饮食,而不仅仅只是简单的观其形、赏其色、品其味,当今的饮食文化旅游是一种基于物质需要之上更高一层的精神需要,游客在旅游过程中不仅品尝到当地的饮食,还能通过旅游活动参与到食物的制作过程中,了解当地的饮食习惯、饮食方式、民风民俗、自然和人文背景、宗教信仰、礼仪习惯等,比传统饮食旅游更具有审美价值。

二、饮食文化旅游相关研究

(一)饮食文化旅游形成因素研究

卢宏(2012)在《地理环境对中国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影响》从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分别阐述了对饮食文化旅游的形成的影响,在自然因素方面,由于地形地貌、气温、土壤植被、海陆位置、气候等因素的不同从而也影响了饮食文化的形成,在人文因素方面,主要是不同地区的宗教文化、信仰等不同也对当地饮食文化的形成造成了影响。胡玲玲和吴璇欧(2014)在《论地理环境对我国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影响》中还提出了在自然影响因素下,由于某些地理环境对人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因而人类需要调整饮食来消除此影响,也进而影响了当地饮食文化。胡晓立等(2015)在《饮食文化旅游资源中的地理环境》中提出了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形成还源于在漫长的历史交流中,民族与地区之间交流中的文化融合。总之在笔者翻阅的文献和资料中,各个学者也主要是从上述几方面来论述的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形成因素,各个观点大同小异,缺乏互补性和创新性,从人文地理角度对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研究的文献还不多,而目前的研究也主要是表面性的伦理和具体的实证的分析,虽说其观点具有一定的说服性,但还缺乏深度。

(二)饮食文化旅游现状研究

赵荣光(2000)在《关于中国饮食文化的传统与创新——中国饮食文化研究20年的省悟》 中指出在看待中国饮食文化上,要与时俱进,追求创新和传统的结合,不能固步自封沉溺过去的饮食文化,积极提倡用发扬优良传统和引导创新相结合的方针,创造民族大众和科学的、顺应历史发展需要的饮食文化;杨丽(2001)在《试析饮食文化特色旅游》指出目前中国饮食文化旅游还处于起步阶段,很少有人将饮食作为专门的目的去旅游,但同时也指出旅游具有贵族性,其中还有许多值得挖掘的地方;谭志国(2004)在《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看中国饮食文化研究》指出早在近代时期中国对于饮食文化的研究就有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但中国目前对于饮食文化的研究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吴先辉等(2009)在《中国饮食文化研究现状及其研究方法初探》中指出中国对于饮食文化的研究只还在其表面,只有广度而缺少系统的挖掘和深入,整个中国饮食文化在世界学术体系中处于缺失状态;赵炜等(2010)在《国外对中国饮食文化的研究》中列举了日本、美国、欧洲对中国饮食文化以及相关书籍的研究和分析;吴晓东(2010)在《基于游客需求的我国地方美食旅游发展探讨》中指出在发展美食文化旅游中,主要面临的问题是传统烹饪工艺和现代口味的冲突,以及餐饮企业管理上还有诸多漏洞和缺陷;曹改梅(2013)在《饮食文化旅游开发中的地理环境问题与对策》中指出目前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缺乏地方和民俗特色,其中更是缺少旅游精髓和灵魂的文化部分,在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上缺少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和膳食均衡的意识;陈晓丽(2015)在《我国少数民族饮食养生概要》列举了少数民族饮食养生保健传统,肯定了少数民族饮食传统和习惯对中华民族养生保健史的贡献,也对挖掘少数民族饮食文化旅游提供了一定的研究价值。这些学者关于饮食文化旅游现状分析都具有科研价值和实践意义,我国的饮食文化旅游还处于初始阶段还有诸多问题需要解决,但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在旅游中寻找文化的踪影和对于文化知识的挖掘已是必然的趋势,我国深远的饮食文化底蕴也为此提供了契机,在各种时机和条件都已成熟的情况下也预示着饮食文化旅游的时代也将到临。

(三)饮食文化旅游开发原则及策略的研究

韦家瑜(2005)在《桂北少数民族饮食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研究》中针对桂北少数民族饮食现状,提出了以文化作为核心的旅游开发对策探讨,最后以龙胜各族自治县饮食文化资源旅游开发作为个案研究。马青舂(2011)在《蒙古族饮食文化与内蒙古旅游业发展研究》中在分析蒙古族现状的基础上,以相关理论作为基础,提出了发展蒙古族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熊妹闻(2011)在《成都饮食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中分析了成都饮食资源及其现状,在成都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对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发展策略。张勇(2012)在《黄山市饮食文化旅游开发研究》中提出了黄山饮食文化旅游开发的4个模式,即主题文化公园模式、生产场景主导模式、民俗节庆旅游模式、原生态民居文化村模式,最后以歙县为例实证分析,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学者也对饮食文化旅游开发进行了研究,其中有马菱(2009)《新疆维吾尔族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马青春(2011)《蒙古族饮食文化与内蒙古旅游业发展研究》;李双芝(2011)《湖北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及其开发研究》;杜陈猛(2012)《重庆美食旅游资源开发研究》;王建(2013)《青岛市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等等。通过文献资料发现,近几年对于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研究和科研成果越来越多,其中不乏缺少很多具有科研意义和实践意义的成果,在目前的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模式上,基本上也趋于成熟和可行性,但在开发模式种类上却没有实质突破,基本上都大同小异,所以如何在以后的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模式上取得进展和创新是一个值得讨论和解决的问题。

三、重庆饮食文化旅游相关文献综述

上一篇:行为安全下一篇:网站功能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