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孔雀东南飞说课稿

2024-06-15

高二语文孔雀东南飞说课稿(通用10篇)

高二语文孔雀东南飞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孔雀东南飞》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一单元第三课。这一单元主要学习《诗经》、《楚辞》和汉魏晋诗歌,教学重点是在熟读、背诵的过程中领悟诗人抒发的思想感情,了解四言诗、骚体诗、五言诗的语言特点。《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与《木兰诗》并称为“乐府双璧”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意义,是本单元的重点学习篇目。本文以刘兰芝和焦仲卿二人的爱情悲剧为线索,成功塑造了一对具有鲜明性格特征、功能与反抗封建礼教的年轻夫妇形象,以他们的死对封建礼教进行了血淋淋的控诉。学习这篇课文最主要的任务是掌握诗的艺术特征和通过语言判断人物性格特征的能力、以及对当时社会与现实社会的种种不平等现象做出深层的思考。

(二)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因为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领悟诗人抒发的思想感情、了解四言诗、骚体诗、五言诗的语言特点,所以我将指示目标设定为:学习诗中赋、比、兴手法的运用掌握式的艺术特色和主要人物性格特征;情感目标设定为:体会人物在当时社会背景下所做出选择的艰难和男女主人公之间真挚的情感。另外因为新课标对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作了强调,所以我将能力目标设定为:人能够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人物性格特征,针对问题进行辩论,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在以上的教学目标中对人物性格的分析是重中之重,再加上性格分析比一般知识性学习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的特点,比较难以掌握,所以我把对此的分析作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学法分析

本文虽然是古诗文且篇幅较长,但是故事性很强,容易读懂,所以我会让学生带问题自读课文,待学生读完后用提问法检验学生自读效果。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可以知道在学习古文时,学生的主动性较差,往往被动的接受老师所讲授的知识。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我将采取提问式和探究式结合的方法,对文章结构内容字词等进行大量的提问,由简到难一步步启发学生,对人物分析时出现的问题进行全班性讨论,让所有学生参与到学习中,这样教学增加了课堂的活跃性。在讲解古文言常识的时候我会采取多媒体辅助教学,将知识呈现给学生。

三、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因为《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并誉为“乐府双璧”而在初中的时候就学习过《

木兰诗》,为了让学生在温故的同时了解两首诗的重要地位我决定从《木兰诗》导入。我准备采用一个互动性强的导入,与学生一起做一个诗句接龙游戏,所接诗句就用木兰诗里面的句子开始,游戏结束后由《木兰诗》导出“乐府双璧”和《孔雀东南飞》。这样的导入方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气氛轻松活跃,让学生在这样的一个气氛下开始古文学习。

(二)整体把握:本诗故事性强,又是五言诗,读起来琅琅上口,所以我让学生自读课文,在读的时候思考本诗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在读完后抽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个故事,检验其自读效果的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和组织能力。然后再让学生再一个快速浏览全文提示他们按故事情节的四要素给全文划分段落层次,在这一环节学生容易给出两种答案,一种是把第一句单独列成一层,这样就分成五部分,针对这种情况我会给学生肯定的评价,同时提示故事的四要素第一是开端,开端应该包括时间地点人物情节等,而第一句没有交代任何内容,所以如果分为四层就应该把第一段放在后文一起,但是如果划分五部分就可以单独列出来,然后板书文章的层次和大意。

(三)具体分析课文:这一部分相对来说是比较枯燥的,所以为了使学生的注意力保持高度的集中,我会设计大量的问题,从小序部分就开始让学生自己分析小序交代了些什么内容,明确小序的作用,再针对孔雀只出现一次导入“起兴”知识。在分析每一段落的时候穿插进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等文言知识,我会把对人物的分析放在对段落的梳理中,这样能让学生理解的更到位,在梳理结束后再将学生所分析的人物性格特征板书在黑板做总结,使学生对全文有一个总体性把握。

(四)总结全课:将全诗的艺术特色在多媒体上呈现给学生并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对学生的表现给以积极正面的肯定,让学生对课文有更深刻印象的同时对自己的表现产生自信。

(五)布置作业:为了让学生课下能对本诗有更深的体会,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要表达的情感,我将给学生布置:以“假如我是……”为题写一篇1000字以下的和课文有关的作文,即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也能启发学生对本文有更深层次的思考。

四、板书设计(下图)

孔雀东南飞

《玉台新咏》

乐府:汉代朝廷设置的开端:兰芝请辞刘兰芝:才貌美

音乐机构发展:兰芝归家个性美

起兴:先言他物高潮:夫妻殉情悲剧美

以引所言之物结局:两家合葬

我将板书设计为三部分,左边板书文言知识,中间板书文章层次,右边板书刘兰芝的美,这样设计使得整块黑板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学生通过板书就可以知道本节课的学习重点。

高二语文孔雀东南飞说课稿 篇2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故事情节曲折,人物形象丰满,语言富于个性化,文言现象丰富,是学习古典文学的典范。学生只要结合注释,用心感悟,是能读懂全文的。但是现在的学生多数不喜欢钻研古诗文,流于浅层次阅读。我们一般的教法是归纳文言词语、分析情节手法、人物形象,于是有学生常被老师绘声绘色的分析弄得昏昏欲睡。还有一些创新的教法就是通过戏剧表演等形式让学生参与进来,但学生还是被老师牵着鼻子欣赏一些现成的观点,老师也很少了解学生从文中吸取了哪些营养。

《读写天地》上刊载的《美国教师讲灰姑娘》的文章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课堂上美国孩子的欢呼雀跃与中国孩子的睡倒一片。同样的故事,在不同教育观念指导下,被不同的教师引导到不同的思维方向,教育目标就会产生巨大的差异。我不能确定执教者就是美国教师与中国教师,但可以肯定这是两种教育思想的差异。美国教师总结性的话语彰显出的教育智慧引起我深思,“你们一定要做一个守时的人”,“你们每个人平时都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后妈“不是坏人,只是她们还不能够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其他的孩子”,“这个故事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我担保,如果你们当中谁将来要当作家,一定比这个作家更棒!”美国教师紧紧围绕内容,给孩子充分的想象空间,又不脱离现实生活;不拘于一字一词,更多的是关注对待人与生活的态度。而我们在语文课上的内容则多是介绍作者、疏通字词、分析中心思想和“不好好听课就不能考好成绩,就不能上大学,就不能……”的说教。

高中语文新课改提出:“教师需要帮助学生了解一般的知识和鉴赏的规律,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感受体悟、品味咀嚼,思考申发。”我在指导学生预习《孔雀东南飞》的时候,学生的一个问题引起了我的注意:“刘兰芝那么勤劳,被遣回家时还‘指如削葱根’,这种描写合理吗?”于是我决定把提问的机会还给学生,采用学生质疑解疑的方式,让学生“用自己的心灵与作品、作者沟通,调动自己的经验去体悟形象与作品的意义。参与到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去,成为作品最后的完成者”。

二.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高中语文课改提出的新理念是:“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我确定的知识目标是掌握文中的“偏义复词”和“谢”“相”“见”的一词多义,了解我国第一首长篇叙事诗的艺术成就;能力目标是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结合语境欣赏诗歌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情感目标是将艺术与生活结合起来,加深对母子、夫妻、婆媳关系的理解与认识;培养学生忠于爱情、承担责任、珍爱生活的情操。

三.说学法

“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指向是“提高学生探究的意识,养成对未知世界的强烈兴趣和旺盛的激情,敢于质疑,敢于求新”,“学会多角度地阅读,学会搜集资料、整理信息,根据掌握的信息分析问题,得出结论”,“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尊重他人的成果,进而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因此,我安排的学法是自学——质疑——交流。先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读课文,疏通文字,弄清情节;再质疑,可以是浅层次的质疑,也可以是深层次的探究;最后学生交流、师生互动,让学生将自己对课文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四.说教学流程

这篇课文我打算用两课时。第一课时,指导学生归纳“偏义复词”和“谢”“相”“见”的一词多义;引导学生利用“序”理解课文内容,复述故事情节;收集学生提出的问题,分类整理。第二课时,解决学生阅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理解鉴赏全文。下面重点说第二课时的流程。

新课改强调:“教师不仅要在课前精心预设,还要及时捕捉课堂上的动态生成资源,更应该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生成。”课前我估计有学生会钻牛角尖,提出“孔雀会飞吗?鸳鸯会飞吗?”的问题,于是我设计了猜谜导入的方式:“‘一对鸳鸯对翅飞,一个瘦来一个肥,一个月来三次,单等中秋来一回。’打一个字。”告诉学生谜底是“八”,并且告诉他们鸳鸯会飞,它最有趣的特性是“止则相耦,飞则成双”;千百年来,鸳鸯一直是夫妻和睦相处、相亲相爱的美好象征;是文艺作品中坚贞不移的纯洁爱情的化身,备受赞颂。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后,让学生进入正题。

首先是浅层次的质疑解疑。我先展示学生提出的小问题,要求同学们互相讨论,自由发言解答。这些问题是:兰芝为何十六岁才读书?兰芝如此勤劳为何“指如削葱根”?两三年时间,“始扶床”的小姑能“如我长”吗?软弱的焦仲卿为何敢自杀?三日成婚何太急?夫妻重逢,焦仲卿为何“贺君得高迁”?兰芝被休回家,为何还有心情“起严装”?焦仲卿临死前“渐见愁煎迫”,“徘徊庭树下”,他“愁”什么,为何“徘徊”?焦母棒打鸳鸯毁了儿子的幸福,儿子死后为何求合葬?寡妇为何“起彷徨”?作者要“多谢后世人”一些什么?

因为这些问题学生结合文本就能解答清楚,我会让学生抢答,并且肯定学生对教材的质疑精神,同时适当做点补充,强调铺陈、夸张、渲染等手法及作用。

第二个环节是深层次探究。

新课改的理念说:“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既有学生的生成,还应当有教师自身的生成。这两方面的积极性都激发起来了,语文课就有了灵性,真正精彩的语文课也就呈现出来了。”针对学生问孔雀、鸳鸯会不会飞的问题,我故意反问学生一个问题“孔雀为什么东南飞?”我先告诉他们一个脑筋急转弯的答案“西北有高楼”(《古诗十九首》诗句),激发他们的兴趣。再补充一点孔雀知识,让他们明白孔雀飞向东南方向是正常的生活规律;“东南”是虚指,其实孔雀东南、西北飞都没什么问题。最后点拨起兴的手法。

“亲其师则信其道”,当学生发现我对课文相关的知识准备得如此充分时,会更认真地投入到学习中来。我再展示学生提出的四个问题,引导学生回归文本,给学生一些知识拓展和情感导向。

1.焦母为什么不喜欢刘兰芝?

学生的回答会很精彩。例如,兰芝无子,焦母专横,恋子情结。但恰好容易暴露一个弱点:脱离文本,主观臆断。于是我让学生读原文“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让学生明确文中的三点理由,再肯定学生谈的恋子情结,聊一聊现代生活中的婆媳关系,让学生把文学与生活对照起来,体会兰芝的委屈和无奈。

2.为何刘兰芝“还家十余日”,就有媒人登门为县令的儿子求婚,县令所遣媒人被拒绝后,太守又请郡丞来提亲?

学生能答的就是侧面烘托了兰芝的优秀。这就需要老师的补充。我会告诉学生,在汉代,“父母之命,媒灼之言”是主流,但是汉代人并不以再嫁为非,实际生活中,妇女改嫁的事例不胜枚举,尤其是那些人品、才貌出众者。卓文君新丧,就随司马相如私奔;邓元仪之妻被休后,嫁给华仲,华仲做了大官,携妻过街市,令邓元仪羡慕不已;光武帝刘秀的姐姐湖阳公主守寡后,看上了有妇之夫宋弘,光武帝亲自替她做说客;著名文学家蔡邕之女蔡文姬,先嫁河东卫中道、被掳入匈奴后与左贤王成亲,并生有子女,归汉后又嫁与董祀。让学生明白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3.兰芝发誓不再嫁,为何回到家中,刘兄三言两语兰芝就应婚了?

学生能想到刘兄性格粗暴、贪图富贵、兰芝已经做了殉情的打算等原因。而此时我却要告诫学生:女子和老公吵架了一定不要回娘家,那样往往会把事情弄得更糟,要学会沟通,记住快乐一般都是用来分享的,而有些痛苦要独自承受。

4.两情既相悦,为何不私奔?

学生会认为是焦仲卿很软弱又很孝顺,刘兰芝也是身不由己。这时就要拔高一点,借鲁迅先生的话“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让学生明白,“悲剧的魅力,不是在于它对美的侵蚀和毁灭,而是在于,它就是我们生活的全部”,如果私奔了思想意义就减弱了,进而引导学生理解仲卿不顾焦母的劝告,违背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礼教,自缢于庭树的举动,跟兰芝一样,是充满叛逆精神的。

经过这样两轮质疑探究,再总结人物形象可谓水到渠成。在结束新课时,我会再反问学生一个问题:“假如你是焦仲卿或刘兰芝,你会选择自杀来表明自己对爱情的忠贞吗?”让学生明白爱情需要忠贞,但是表现忠贞的方式很多,不一定要以生命为代价,从而以“多谢众学子,爱情诚可贵,生命价更高。若为学业故,前者亦可抛”作结。

五.说教学预测

高二语文孔雀东南飞说课稿 篇3

你们好!我说课的篇目是《桥边的老人》。

一、说教材

《桥边的老人》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二语文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第一单元第一篇课文。

《外国小说欣赏》这册书主要是引导学生欣赏外国小说以及初步感知小说基本特征。便于学生了解外国优秀小说,理解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流派风格的文化,学习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在必修教材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全书共八个单元,每个单元一个话题。共16篇课文,均为名家名篇。第一单元的话题为叙述,重点掌握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桥边的老人》是海明威的作品,叙述角度是有限视角,叙述人称是第一人称我。通过学习,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小说中的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为小说鉴赏和小小说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关于外国小说阅读教学,《全日制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中均要求:识记外国重要作家及其国别和代表作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要求:1、培养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提高文学修养。2、理解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流派风格的文化;3、学习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4、品味语言,深入领会作品内涵,把握人物性格特征,5、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小说;6、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参考书中确定的第一单元教学目标:

1、领会作品的内容与题旨

2、掌握小说的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

3、考察小说叙述角度俄叙述人称与内容、题旨呈现的关系;

基于大纲和新课程标准及单元教学目标的要求,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海明威及其代表作、“冰山理论”

2、掌握小说的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

能力目标:

1、引导学生领会小说的内容和题旨;

2、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提高写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体会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学习海明威的坚毅乐观

2、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外国小说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1. 掌握小说的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

2. 体会海明威的冰山理论,鉴赏小说对话描写和细节描写中的深意。

教学难点:

1、体会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学习海明威的坚毅乐观。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说教法

为了给学生创造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参与教学,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课文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分角色朗读法。 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把握小说的内容和主旨。

2、情境教学法。出示战争的图片,创设情境,让学生想象和体会战争的残酷,进而理解小说的主旨。

3、探究法。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在教学中,我给学生提供探究的舞台,激发学习兴趣。探究小说中的对话描写,体会老人的内心世界。

四、说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即课前阅读小说,课上合作探究小说中的对话描写、小说的主旨。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战争是人类永远的阴霾,和平是人类永远的福祉。提到战争,我们同学们会想到哪些词语来形容战争的恶残酷呢?

——硝烟弥漫 生灵涂炭 流离失所 背井离乡 残垣断壁 狼烟四起 哀鸿遍野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和战争有关的小说,海明威的《桥边的老人》。

(二)作家作品

教师明确学习重点:1、国别 2、作家 3、代表作 4、文学流派 5、时代6、主人公 7、地位或成绩

8、创作风格 9、字词

复习提问关于海明威的文学常识,必修中学过《老人与海》。教师补充。

1、海明威(l899~1961),美国小说家,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1954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所谓“迷惘的一代”,意思是指由于迷失了前进的方向而不知该怎么办的一代。(20年代初期)

2、海明威传奇的一生--------他的一生都在历险:他当过战地记者,打过仗,负过伤;在和平年代也不安分:斗牛、狩猎、捕鱼、驾驶巡逻艇和飞机。他年少的时候就因为痴迷拳击而导致一只眼睛永久失明;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出生入死以致伤痕遍体。作为红十字会车队司机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长期担任驻欧记者,并曾以记者身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晚年患多种疾病,精神十分抑郁,经多次医疗无效,终用枪自杀。海明威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

3、海明威的文风一向以简洁明快著称,俗称“电报式”,他擅长用极精练的语言塑造人物。

4、早期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1927)、《永别了,武器》(1927)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

30、40年代他转而塑造摆脱迷惘、悲观,为人民利益而英勇战斗和无畏牺牲的反法西斯战士形象(剧本《第五纵队》1938),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1940)。

50年代后,他继续发展20年代短篇小说宁折不弯主题,塑造了以桑提亚哥为代表的 硬汉形象。(代表作中篇小说《老人与海》1950)。

5、名言: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三)检查预习,听写字词

字音:

嘎嘎叫 戛然而止 踯躅 踌躇/蹰 撇开 撇嘴 眺望 寻思 挨打 挨饿 挨冻 挨时间

字形:

盘蹒/跚 辐射 凝视 神秘 秘密 战争爆发 山洪暴发 不在沉默中爆发 疲惫不堪 茫然

(四)整体感知,把握思路

场面描写,介绍环境 (首段)

由对话构成情节 (主体)

交待结局 (末段)

问题1: 第一段几乎一笔一景,为什么唯独对老人着重笔,且分置首尾?从中可见本文叙述语言怎样的特点?

------突出老人的重要地位。 -语言简约,不事渲染,“电报式” 的文风。

问题2、小说的最后一段除了交待故事结局,还有什么表达作用?

----------点明故事背景(“法西斯挺进”) 渲染氛围,烘托心境(天色阴沉、乌云密布)

象征手法,暗示中心(“复活节”“仅有的幸运”)

(五)探究主体

探究1、老人连自己的生命都难以自保,为何还念念不忘他的那几只动物?

-------老人晚景孤独,只有几个动物与他相依为命。战争又将夺去这几只动物。老人的前景不容乐观。老人认为动物的生命和人类的生命是一样可贵的,老人博大的爱心,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探究2:文中的对话,由“我”的“劝离”与老人的“不动”构成两极,仿佛一场太极推手表演。明知此处将成为战场,“我”两次劝老人离开,但他始终没有挪动的原因有哪些?

------(1)主要原因当然是体力不支、疲惫不堪

(2)对家园的留恋以及对未来生活的茫然也是使老人不想动身的内在因素。对于一个76岁高龄的孤独老人来说,在生命临近终点之际却失去了生活的依靠和希望,求生的欲望自然减退,以至于可置生死于度外。

探究3、概括老人形象

-------善良 孤独 有爱心 厌恶战争 不畏惧死亡

探究4、小说的主旨

------《桥边的老人》仅由一幅画面、一段对话构成,以小见大地揭示出战争的残忍、罪恶,显示出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人性的善良,表现出对生命的尊重与对和平的渴望。

(六)、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

全知视角——上帝俯瞰 全知视角的叙述者超越小说的所有人物和事件,是全知全能的,了解小说的全部细节和所有人物的心理及命运,甚至在叙述过程中加入评论,对人物的心理描写。 (叙述一般采用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

有限视角——凡人目光 这时叙述者只了解故事的部分情节,故事的叙述者往往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采用的是第一人称或者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

6探究:《桥边的老人》的叙述人称是什么?分析这种叙述人称的艺术效果?

------第一人称“我”的运用将叙述限定在一个有限的视角中,小说主人公“我”就是故事的讲述人,叙述者。

------- 首先,采用第一人称,给了我们一种“亲历”的感觉,显得比较客观,增加真实感和亲切感。

其次,由“我”来讲述故事,每一个环节都是“现在进行时”,使读者对下一步情节有所期待,抓住读者的心。

最后,“我”作为故事的叙述者讲述的仅仅是“我”的所见所闻,对其他人物的感受只能推测,这对读者而言,要求能挖掘人物的心理,玩味故事的内涵。

(七)海明威的“冰山理论”

冰山在海里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上。” ——海明威《午后之死》

体会下面几段话中蕴含的深意。

1、“你从哪儿来?”我问他。

“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

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

“那时我在看管动物,”他对我解释。

“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

“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

——提到故乡便暂时忘记了眼前艰难凶险的处境并微笑了起来的这一细节,告诉我们他是多么爱他生活的家园

——呆在那儿照顾动物直到最后离开说明他是多么不舍。离开自己深爱之物、让它们被炮火摧残,充满了被迫和无奈的苦涩悲哀

2、“我”“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最后几辆大车”没赶上,---------就意味着老人要留在战场上了。平静而简洁的叙述中隐藏的是作者对老人命运的深深担忧。

老人“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实际意味着老人凶多吉少的未来

3、结尾处,当“我”再次催促老人离开、而老人无力动身时,海明威这样写道:

“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

为什么不再是对我讲了?

或许是他不再期待“别人分担他的忧愁”; 或许是他想以中断谈话的方式来谢绝年轻人的好意;

或许疲惫连话都懒得说了; 或许表明了他决定听天由命不再逃亡了。

4“我”与老人的问答有多处矛盾,试举例说明?并分析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答非所问”的对话?

举例:

(1)“我”问老人的家及政治态度时,老人的“敷衍”;

(2)老人问“我”动物能否挨过炮火,“我”的心不在焉。

原因:两人身份不同。“我”作为反法西斯战士,关注自己的战斗任务,最多也只是对老人境况关心;而老人远离政治与战争,内心关注的是与自己相伴的动物的生命。

(八)写作训练

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塑造了著名的“硬汉子”形象桑地亚哥。这位古巴老渔民在海上苦斗了84天,终于制服了一只比他的船还大几倍的马林鱼。然而,成群的鲨鱼却轮番袭击,吞食老人的捕获物。老人决不屈服,用鱼叉、船桨等拼命抗击了三天三夜。最后马林鱼还是只剩下一付骨架。老人虽然未能战胜厄运,但他却是一位精神上的强者。他留下一句响当当的名言:“人是不能被打败的,你可以把他消灭,但不能打败他!”

请以“海明威精神”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除诗歌外)。

六、说板书

桥边的老人

(美)海明威

叙述视角: 有限视角 老人——孤独 善良 有爱心 厌恶战争

叙述人称: 第一人称 主旨——战争的残忍 人性的善良

《金孔雀轻轻跳》说课稿 篇4

师:同学们,上课!

生:老师好!

师:同字们好请坐!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个美丽的地方,出发之前老师先让同学们猜个迷语.接下来夫家再来看个视频对,回答得很棒,是孔雀.那我们来看下几张图片,孔雀美吗?

生:自由回答

师:这个孔雀生活在一个美丽的地方,这个地方正是今天带大家去的。这个地方叫西双版纳。西双版纳在我国云南地区,里面住56个民族其中的一个民族,傣族。傣族人民也世代代与孔雀生活在-起,对傣放人民来说,孔雀是最善良的.最聪明最爱自屿和平的鸟,是吉祥幸福的象征。傣族人民也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喜欢唱孔雀、跳孔雀今天我们就从舞跳、歌声中来认说这个美丽的地方。下面请大家来听一下这首傣族歌曲:《金孔径轻轻跳》

师:这首歌曲好听吗?那请哪位同学可以形容一下?

生:这首歌很优美

师:很好,这首歌非常优美,旋律很柔和。那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优美的歌曲,首先,请同学于先跟老师有节奏的念一遍歌词还记得刚刚老师播放这首音乐是什么节奏吗?

生:

2/4拍

师:对的,是2/4拍的。有哪位同学知道2/4拍怎么打节奏吗?所有同学把右手拿出来,画一个1字形,1.2…。那跟着老师把节奏打出来一边唱简谱,边打节奏。好的,同学们都很认读非常棒,给自己鼓鼓掌。

师:接下来再跟老师有节奏、优美的唱一遍歌词。

师:唱的非常好,那我们把一些简单动作加在歌词里面。

师:那接下来到我们的小组合作时间,两个人唱歌两个人做动作然后再互换一下角色,给大家十分钟时间,现在开始吧!

师:十分钟结束,同学们觉得合作愉快吗?

生:愉快。

师:那今天这节课准备下课了,老师做一下课堂小结。今天我们不仅认识了美丽的孔雀。还学习了优美动听的歌曲《金孔雀轻轻跳》。学会跳孔雀舞,同学们回到家里可以像爸爸妈妈们展示一下今天学习成果。那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下课!

生:起立,老师再见!

认识东南西北说课稿 篇5

庙林小学 陈崇美

尊敬的老师: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认识东南西北》,下面我将从四方面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分析

“东南西北”这一教学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册第二单元的起始课。本课是在学生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相对位置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习辨认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并初步形成辨认方向,表达与交流物体所在方向的能力。

根据以上内容,我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能用这些方位词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识别平面图上的不同方向,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教学难点:东南西北的辨别与相互关系。

二、教法学法

本节课我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教学方式,通过师生、生生的互动、探究、合作,让学生去发现、“再创造“新知识,同时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在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上力求体现: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完善自己的想法,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

三、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课的一开始,我先给学生设计了一个“说一说”的活动:介绍自己在班级内的位置;然后介绍自己前后左右的同学分别是谁,并转个方向再次介绍,生成问题:为什么同一个人,他一会在你的左边,一会又是在你的前面呢?让学生体会到用前后左右描述位置有一定的局限性。从而引出新课,用东南西北来描述。并板书课题。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本环节我分三步来完成:

1、学生介绍自己所知道的辨别方向的方法

预计学生最熟悉的是看太阳辨别方向,因此对于这种方法,师生边说边做,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这一点我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将学生已有的前后左右的方向知识与东南西北建立联系,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经常要用方位的知识,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辨别生活中的东南西北

首先提问:你能辨别教室的东南西北吗?为了让学生能够自主的学习,我给学生出示了两个问题:

1、你首先找到的是哪个方向,用什么方法找到的?

2、你是怎么根据这一个方向辨别出另外的三个方向的?4分钟后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交流,然后通过听口令做动作的游戏,让学生感知南与北相对,东与西相对,并进行相应习题的练习。此时,教师注意进行方法的指导:东南西北是按顺时针的方向排列的。

为了让学生加深对方位的记忆,我为学生设计了第二个“说一说”的活动:

1、说一说教室的东南西北四面墙上都有些什么?将物体与方向建立联系;

2、介绍自己的东南西北分别坐着谁,并变换朝向再次介绍学生可能会受前后左右相对性的影响,认为方向也会因为观察着的朝向不同而发生变化。为了解决这个难点,我再一次让学生在小组内探讨,接着全班交流,使学生明白,方向是固定不变的,不会因观察者的朝向不同而发生变化。

3、辨别地图上的东南西北

在地图上怎样辨认东南西北呢?谁会看地图?内蒙古自治区在我国的哪一方?谁知道?你是怎么知道的?

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从这里可以看出,地图的上面是北,下面是南;(板书:南、北)想一想,地图的左边、右边是什么方向呢? 你是怎么知道的?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1)在课间活动中体验东南西北。

徒手操:全体起立,面向黑板,和老师一起边做动作边说:面向地图,上面是北,下面是南,左面是西,右面是东!

⑵请孩子们看书中47页图,这张图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法绘制的吗?你是怎样发现的? ⑶请大家在书中的图上标出“东”、“南”、“西”、“北”。⑷说一说:以岗亭为中心,东、南、西、北各有什么?如果站在草坪、新华书店、红光路转盘、少年宫看,岗亭的方向又该怎样说呢?岗亭没动,为什么一会儿东、一会儿西、一会儿南、一会儿北呢?

⑸指导学生完成书中例1第(2)小题

这样就让学生把所学的有关方向知识运用实际生活中,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进一步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课到此时,我想每一位学生都有很多的收获与想法,让学生说一说本课的收获与遗憾,要特别关注学生的遗憾,因为这是急需解决的。

四、板书设计

至于本节课的板书,我致力于条理清晰,简明扼要,让学生一目了然。

板书设计: 东南西北

(上)

(左)西 —|— 东(右)

高二生物说课稿 篇6

1.1内容与地位

萨顿的假说运用了类比推理的科学方法,但是类比推理得出的结论并不具有逻辑的必然性,其正确与否,还需要观察和实验的检验。教科书紧结着介绍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即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通过对实验过程的介绍分析,引导学生逐步揭开遗传的奥秘,最终证实基因的确位于染色体上。

至此,关于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及其在此基础上提出的遗传规律,在知识结构上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认识。在此安排了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对前面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1.2教学重点

(1)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2)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1.3教学难点

(1)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2)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2学情分析

2.1学生已经具备了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等细胞学基础,掌握了生物的生殖过程、孟德尔遗传规律等相关知识,这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

2.2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他们的心智还不能有效控制其行为冲动,对事物的探究有激情,但往往对探究的目的性及过程,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

3教学目标设计

3.1知识目标

1、说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2、运用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知识阐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

3.2能力目标

尝试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3.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同科学研究需要丰富的想像力,大胆质疑和勤奋实践的精神,以及对科学的热爱。

4教学方法设计

引导学生体会类比推理的方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关注染色体和基因的关系——引导学生:画减数分裂示意图---引导学生活动:发现基因与染色体的平行关系——介绍萨顿假说——介绍摩尔根实验——学生运用有关染色体和基因的知识解释孟德尔遗传规律——引导学生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推断基因与DNA长链的关系——总结

5教学过程概述

引入新课

引导学生阅读“问题探讨”一栏的内容,进行思考和讨论。

〖提示〗这个替换似乎可行。由此联想到孟德尔分离定律中成对的遗传因子的行为与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的行为很相似。一条染色体上可能有许多个基因。

一、萨顿的假说

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基因染色体在配子形成和受精时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保持相对稳定的形态结构在细胞的存在方式在配子中,成对中的一个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

同左

体细胞中的来源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

同左

形成配子时的行为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类比推理

引导学生阅读,理解类比推理二、基因位于染色体的实验证据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讨论作答。(如果学生的学习有困难,教师可引导学生对如下问题进行分析解释。)

1、根据哪一个杂交组合判断出果蝇的显性性状?为什么?

2、果蝇的白眼性状遗传有什么特点?是否与性别有关?

3、如果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用字母W表示,而且它位于X染色体上,你能用基因W和X染色体写出摩尔根的两组果蝇杂交实验的遗传图解吗?

4、如果你是摩尔根,你将如何解释果蝇白眼性状的遗传?

5、需要设计一个测交实验来验证你的解释吗?为什么?如何设计?

〖板图〗证据:果蝇的限性遗传红眼XWXWX白眼XwYXWY红眼XWXw

红眼XWXW:红眼XWXw:红眼XWY:白眼XwY

①一条染色体上有许多个基因;

②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依据实验现象提出问题(或依据教师的引导提问)、思考、讨论、作答、写出相关的遗传图解。经过分析、推理,培养学习能力,认同基因在染色体上。

三、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①分离定律:在杂合体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②自由组合定律: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总结:再次强调孟德尔遗传定律的现代解释课堂练习:书本31页6、教学反思:

高二化学说课稿 篇7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涉及的知识面广,综合性强,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是已学过的电解质的电离,水的电离平衡,以及平衡移动原理等知识的综合利用。本节是本章教学的重、难点,通过本节的教学不仅可以加深对强弱电解质,离子反应和离子反应方程式等知识的理解,而且还可以指导有关电解和物质检测等知识的学习。

2、新课标要求

掌握强酸弱碱盐和强碱弱酸盐的水解,是高考必考内容

3、教学目标及确立依据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以及新课标和教材的要求确立本节的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引导学生认识强酸弱碱盐和强碱弱酸盐的水解原理

②增强学生实验动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课前调查,学生学会筛选信息进行交流

②结合实验探究,微观解释盐类水解的概念及本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通过调查“盐碱地的治理和改良措施”,激发学生的爱国、爱家乡热情,立志于将来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实现可持续性的自主发展。

②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教育,使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离子方程式书写、化学平衡、电离平衡以及溶液的pH等知识,这几部分知识对学生来说均有一定的难度,而盐类的水解又是这几部分知识的综合利用,就更有难度,因此,学生能否积极主动获取知识就显得十分重要。

三、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准备】授课前三天我将学生分为两组,并分配各组的调查任务:

1、(第一组)新闻链接:被蜂蛰伤莫大意—采草药的老伯差点送了命!

某日上午10点左右,家住市区的李伯与邻居到附近的山上采草药时,不慎被蜜蜂蛰伤,当时他并未在意。回家后李阿伯感到伤处疼痛加重、呼吸困难、意识不清,家人急忙拨打急救电话,经医生对症处理,李伯已脱离危险。请问这次险情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当黄蜂或蜜蜂叮咬后应如何利用家庭常用的物质及时处理?请第一组的同学查阅有关资料,以便上课时与其他同学分享你们的成果。

2、(第二组)你知道附近的盐碱地是怎样形成的吗?有哪些防治措施?请你查阅有关资料,随时准备把你的发现公之于众。

【设计意图】:通过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查阅盐类水解的相关资料,旨在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乐于就化学有关问题进行交流和作出判断,并能以开放的态度对待他人的意见,感受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乐趣。

【新课导入】

俗话说:“灰混粪,粪混灰,灰粪相混损肥分。”你想知道肥分损失的原因吗?今天我们所学的内容可以帮你解决。引出课题第三节盐类的水解

俗语引课,用生活中的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将学生注意力集中到准备解决的问题上来,而一定的知识储备是解决此问题的前提条件,根据学生的调查反馈,检查预习、查阅资料情况。

【一组调查汇报预测】

健康人血液的pH保持在一定范围内变化,这是因为血液中存在血液酸碱平衡。H2CO3H++HCO3-,医学上称之为血液酸碱平衡。当人受到叮咬时,皮肤上常起红疹,这是因为蜜蜂蛰人后注入的酸性物质导致人体血液酸碱平衡被破坏所致。

被黄蜂或蜜蜂叮咬后,其处理的方法却不相同,这是因为黄蜂分泌物中含有的是一种碱性物质,而蜜蜂分泌物中含有的是一种酸性物质。被黄蜂叮咬:在患处涂抹食醋即可;被蜜蜂叮咬:在患处涂抹纯碱、小苏打或肥皂水溶液。

【二组调查汇报预测】

附近盐碱土形成原因:一是气候干旱和地下水位高;另一个是地势低洼,没有排水出路。地下水都含有一定的盐份,如其水面接近地面,而该地区又比较干旱,地表的水蒸发后,便留下盐分:日积月累,土壤含盐量逐渐增加,形成盐碱土。附近的盐碱地大部分与土壤中碳酸盐的积累有关,其中以Na2CO3为主,Na2CO3溶液水解生成少量NaHCO3和NaOH,使得土壤显碱性。

改良盐碱地的原则是要在排盐、隔盐、防盐的同时。积极改良土壤,主要措施有这样几条:

1、通过挖排水沟,排出地面水可以带走部分土壤盐分。

2、增施有机肥。

3、深耕深松。

4、客土压碱。

5、合理种植。

汇报展示让学生学会如何提取资料,如何制作课件,如何组织语言,并增强了学生自信心。通过调查,相互交流,学生可以主动获取知识,同时也拉近了化学与生活的距离,激发了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盐类水解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此时,利用一组同学的汇报,抛砖引玉,抛出问题

①Na2CO3、NaHCO3和肥皂水溶液能减轻蜜蜂蜇后带来的痛楚说明了什么?

②Na2CO3、NaHCO3和肥皂(主要成分:硬脂酸钠)属于哪类物质?估计它们的水溶液呈碱性还是酸性?

引出实验探究,请大家分组测试以下盐溶液的pH值,根据溶液酸碱性分类

【实验探究】测定下列溶液:食盐(NaCl)、小苏打(NaHCO3)、氯化铵(NH4Cl)、硫酸钠(Na2SO4)、醋酸钠(CH3COONa)、硫酸铵(NH4)2SO4的pH值

【实验结果】:呈碱性的溶液:NaHCO3、CH3COONa

呈中性的溶液:NaCl、Na2SO4

呈酸性的溶液:NH4Cl、(NH4)2SO4

根据试验结果,讨论盐溶液的酸碱性与生成该盐的酸和碱的强弱有什么关系?

小结:盐的组成与盐溶液酸碱性的关系:

强碱弱酸盐的水溶液显碱性

强酸弱碱盐的水溶液显酸性

强酸强碱盐的水溶液显中性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操作实验,根据实验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验胜利的喜悦。乘胜追击,向着本节的重点盐类水解的概念和本质挺进,讨论强碱弱酸盐CH3COONa溶液显碱性的原因。

讨论CH3COONa溶液呈碱性的原因。(要求学生首先提出假设,教师必要提示)

讨论、整理、可能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Ⅰ:水能电离出OH-,使溶液显碱性。

假设Ⅱ:醋酸钠本身具有碱性。

假设Ⅲ:醋酸钠与水反应,使溶液显碱性

……

根据假设预测,我设计了以下三个验证实验

验证实验:

实验Ⅰ:H2O+酚酞

实验Ⅱ:CH3C OONa+酚酞的乙醇溶液

实验Ⅲ:实验Ⅰ混合液+CH3C OONa

……

既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同时通过实验中溶液颜色的变化,学生能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CH3COONa溶液呈碱性是醋酸钠与水反应的结果,使盐类水解概念的构建,更上一层楼,接着再从微观的角度进一步认识盐类水解的概念和本质,我利用以下问题进行启发诱导。

(1)CH3COONa水溶液中存在哪些电离?

(2)CH3COONa水溶液中存在哪些粒子?它们能否结合成难电离的物质?

(3)离子相互作用时对水的电离平衡有何影响?最终会引起溶液中的c(H+)和c(OH-)如何变化?

【讨论结果】CH3COONa===CH3COO-+Na+H2OH++OH-

CH3COO-+H+CH3 COOH

水解方程式:CH3COONa+H2OCH3 COOH+NaOH

请你把上式改为离子方程式,模仿分析出氯化铵溶液显酸性的原因,写出水解方程式,离子方程式。并总结归纳盐类水解的概念和实质。

一系列问题情景的创设,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渗透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观点。让学生自主构建盐类水解的概念及其本质,从而突破重难点。为了陪养学生知识迁移、语言表达的能力,开展以下的拓展练习。

【拓展练习】根据盐类水解的相关知识,分析NaCl溶液显中性的原因。根据以上三种溶液酸碱性的分析,试图得出盐类水解的规律。

【板书】盐类水解反应的规律⑴强碱弱酸盐溶液:呈碱性

⑵强酸弱碱盐溶液:呈酸性

⑶强酸强碱盐溶液:显中性

学以致用,再次拉近化学与生活的距离,以第二组调查成果为资源,认识盐碱地里的水解反应,激发学生爱国、爱家乡的热情,立志于将来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实现可持续性的自主发展。

盐碱地中主要的水解反应

Na2CO3==CO32-+2Na+H2OH++OH-CO32-+H+HCO3-

水解离子方程式:CO32-+H2OHCO3-+OH-

至于多元弱酸根离子的水解,我放在研究性课题上学习。

最后分组讨论俗语中的问题,做到首尾呼应,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为盐类水解的应用做好铺垫。

“灰混粪,粪混灰,灰粪相混损肥分”你想知道肥分损失的原因吗?K2CO3和NH4Cl这两种肥料能混合使用?混合使用的效果好吗?(分组讨论)

【板书设计】

第三节盐类的水解

1、盐类水解的概念:在溶液中盐电离出来的离子与水所电离出来的H+或OH-结合生成弱电解质的反应。

2、盐类水解的本质:破坏水的电离平衡,促进水的电离

3、盐类水解的规律:⑴强碱弱酸盐溶液:呈碱性

⑵强酸弱碱盐溶液:呈酸性

⑶强酸强碱盐溶液:呈中性(不水解)

【教学设计反思】

鉴于本节课理论性较强,设计时应注意:

(1)体现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的理念。

(2)结合实验,由宏观结论引出微观解释,从旧知走入新知,使课堂气氛轻松愉快。

⑶新教材的一个很大特点就是课堂内容和生产生活联系比较密切,将知识讲解与生产生活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⑷运用记忆口诀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知识。

可能出现的情况:

⑴由于学生自主探究的内容较多,教师在授课中必须精心组织及时调控,否则课堂时间不易控制。

《雷雨前》说课稿(高二选修) 篇8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雷雨前》是一篇著名的散文,创作于1934年,当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已踏入中国,而国民党反动派却实行卖国投降政策,叫嚣“攘外必先安内”,对共产党进行大肆剿杀,封建军阀,贪官污吏则气焰嚣张,白色恐怖笼罩着祖国的天空,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整个中国暗无天日,正是黎明前最黑暗的前夜。在这种情况下,全国人民热切呼唤革命风暴的到来,希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冲破压抑沉闷的空气,创造出一个新的世界。

具有坚定政治信仰的茅盾,从个人感觉出发,以自己最为熟悉的中国江南小城为背景,以敏锐的艺术感悟力,来欢呼即将来临的革命风暴,让每个读者受到精神的震撼。2.设计意图:

本课的设计,遵循以下几个思想原则:(1)人本原则:力求突出“因学而教”的特征,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培养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把发现、体验、感悟、交流的权利还给学生。

(2)交往原则:通过师生互动、生生小组合作互动,加强课堂交流,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3)开放原则:在掌握课文内容及写作手法的基础上,通过拓展迁移训练,拓宽教学内容和教学空间。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因此我将教学目标界定为以下三条: 1.知识与能力:

(1)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2)借助背景资料,小组合作探究,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3)通过拓展迁移训练,深化象征手法的理解运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根据设计意图和教学目标,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 2.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的确定

依据新课程标准理念,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2.情境设置法:在本节课的难点突破上,充分利用课件展示背景资料创设情境,使学生很自然地融入到课文的意境和时代背景之中去,思想产生共鸣,理解文章主旨。3.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采用小组擂台赛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五、学法指导

高二足球头顶球说课稿 篇9

一、教材内容:

足球:头顶球 主教材:原地正面头顶球 辅助教材:原地跳起头顶球

二、教材分析:

头顶球技术作为足球基本技术之一,在比赛中得到广泛应用。它是高空进攻和防守高空球的主要手段,良好的头顶球技术不仅可以提高和改善防守质量,还可以丰富进攻套路,提高整体战术效果。而对高一学生来讲,由于是初学头顶球,可能会出现恐惧心理(尤其是不怎么踢足球的女同学):闭眼、缩脖,不敢主动迎球,甚至低头等球落在头上,所以在教学上教师应注意解决 4 个问题:

1、学生对头顶球恐惧感的消除,敢主动顶球并且敢睁着眼睛主动顶球;

2、学生能用正确的部位顶球;

3、学生对来球方向的及时判断与选位(时机的掌握);

4、学生对蹬地和上体摆动技术的使用。

由于是初次上课,本次课的重点是:

1、用前额正面主动顶球;

2、顶球时机的把握;

3、蹬地和上体摆动协调发力。难点是:用正确的部位(额头正面)在合适的时机顶球。

三、教学目标:

1.运动参与:学生能积极参与到本次课的练习中来,初步了解足球头顶球动作的基本原理,并能在平时参与足球运动时使用这一技术。

2.运动技能:学生通过本次课的学习,所有的学生都能做到敢顶球,绝大部分男生和一半以上的女生每次都能顶得到并且能顶出一定距离,大部分男生和部分女生顶球部位准确,并且能主动利用腰腹或脚蹬地发力。少部分同学,头顶球动作优美协调,时机掌握准确,还能偶尔跳起顶球或行进间顶球。

3.身体健康: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提高全身协调用力能力,提高身体各系统的代谢水平,促进身体健康发展。

4.心理健康:学生对头顶球不恐惧,在练习过程中产生颈部酸痛等问题时能努力克服,在教师安排的练习和游戏中能体验到足球运动的快乐。

5.社会适应:二人练习时注重二人的默契配合,队间竞赛时,合理安排队员,全队通力配合,争取胜利。同学之间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

四、教学设想:课的理念: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在教学中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主体性教育思想,从多层面、多功能角度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其具有主动学习和主动创造能力。那就是给学生多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选择;给学生多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给学生多一些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在体育教学中,以主体性教育为依据,构建学生主体地位,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新教学理念,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

教学的流程为:

导入内容提出问题 带着问题自主探索练习(两人一组“抛——顶”练习,摸索头顶球的有效、高效方法)师生探讨解决问题(根据刚刚的练习情况总结归纳正确有效的方法)教师指导下自主进行完善练习(两人一组“抛——顶”练习,把刚刚总结的动作方法运用起来,并在练习中体会时机的把握)教师指导下自主进行进阶练习(跪顶球,体会身体后仰发力和腰腹用力)教师指导下进行巩固提高练习(头顶球小游戏,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巩固学到的知识)教师指导下进行分队竞赛(团队合作,队员配合)

课的特点:

本次课采用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法,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引导和带动,师生互动教学,并且用设疑、启发、引导、示范等手段,努力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思考中学习,而不是单纯的接受灌输。学生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法进行学习。练习的方法形式多样,避免了枯燥的练习形式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和练习的兴趣。练习评价注重男女生的评价差异,不同身体条件和运动技能的学生的评价差异,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目标,使每一名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起点和展示空间。

五、学习状况预计:

平均心率:105-110 次/分 练习密度:50%-53%

高二语文孔雀东南飞7 篇10

一、教学理念:

中学课本里有许多传统名篇。它们的魅力就在于能让你百读不厌,常教常新。我正是力图从这点出发来教《孔雀东南飞》的。本篇是一首著名的乐府诗。所以,让学生了解诗歌的特征及多种表现手法,从“诗言志”的角度出发,了解刘、焦婚姻爱情悲剧及其原因,借助人物对话体察人物性格特征及人性美是教学目标;本篇文言词语不少,特别是偏义复词、一词多义等语言现象也必须掌握。从教学方法上,让学生读、感悟是重要手段,而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是关键。

二、课堂实录 第二课时

师:上节课我们熟悉了课文结构,了解了课文情节,特别学习了“相”的用法和偏义复词想象。请同学公布课后作业的答案。

生1完成“相”的用法练习,生2完成其他练习。师生共同评点。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来重点分析人物。我们知道刘兰芝是本文的主人公,我们就来看看她是怎样的一般面孔,透国她我们能得到怎样的启示。

评:我在这里交代本课的目标,有助于学生学习有明确的方向。学习诗歌不能离开“读”。只有通过读,我们才能体察到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魅力。本节课我就请同学读,读有关刘兰芝言行的语段,来感悟刘兰芝。

评:交代学习方法。生读“十三能织素”段

师:本段用了什么手法,写出了刘的什么? 生讨论。回答:生 2 : 本段用了排比的手法。生3 : 本段用了互文的手法,写出了刘的聪明颖慧

生4 : 本段还写出了刘的果敢刚强,这从“妾不堪驱使,„„及时相遣归”可知道。

师:你能具体解释一下吗?

生4 : 我是从资料上得知的。(课堂有笑声)真正的原因我也不太清楚。师:很好,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你能实事求是,很好。这

个问题我来讲。

中国古代的女子地位很低。在娘家听父母的,到婆家听丈夫的,自己无真正的自由。出嫁后没有婆家的许可,是不得擅自回娘家的。其二,她们更看重自己的贞洁。所以“休”对一个女子意味着什么,大家应当清楚了,而自请“休”,更需要多大的勇气啊。所以刘兰芝的这个举动着实可以表现她的刚强、果敢。生4的回答是对的,资料是告诉我们答案,但我们更要以严谨的态度对待,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就会有收获。

评:教给学生书本知识,只是最低级的,关键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终身收益。

师:如果从诗歌表现手法上,本段用了 生:赋

师:对,这里是赋,是纵的铺陈。生5读“新妇谓府吏„„久久莫相忘”段 师:本段可看出刘的什么?

生讨论,回答。生6 : 可看出刘对焦仲卿的依恋之情,她要求焦“久久莫相忘”,其实她首先不可能忘记这段情。

生2 : 可看出刘兰芝的痛苦之情、愤激之情。“人贱物亦鄙”就可看出。师 : 两位同学回答的很好。我们就应这样从诗句中品出人物的内心。生7:读“鸡鸣外欲曙„„精妙世无双”段 师 :请用本段中的一个词概括本段的内容。生1: 严妆

师 :此时此刻的刘为何要“严妆”?严妆时又为何“事事四五通”?请同学们思考,可以讨论。

学生讨论。回答。

生5: 严妆 是刘兰芝一贯的习惯,爱美的表现。生3:我认为正说明刘兰芝知书识理,有涵养。生6:我认为这里正说明她沉着、镇静,临阵不乱。

生7:这里也可看出刘兰芝内心的不平静,甚至是痛苦,正因为如此,才会有“事事四五通”的表现。

师: 同学们的讨论发言很成功。我把你们的讨论综合一下,这段描写不但写出人物的外在美,更写出人物的人格美。美就美在她能沉着、镇静,临阵不乱,美就美在她那特别的涵养。

下面请同学齐读该段。学生读书。

师:一个那个时代的女子能做到这样很不容易。我们能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请大家思考,同样可以讨论,用简短的文字表达出来。

学生议论,发言。

生5: 刘兰芝这里的严妆打扮可说明她做事能有始有终,因为她进焦家时一定也是经过精心打扮的,从这里我们可以学习她的这种一丝不苟的遇事态度。

生9 :刘兰芝这里的严妆也可以说是为焦仲卿。她的打扮体现了她的自尊,是为了知己而扮。

生10:刘兰芝的举动可以告诉我们,人生难免遇到坎坷,在遇到挫折时应有清醒的头脑,失意但不能失志。

生11:刘兰芝的举动告诉我们,涵养对一个人很重要。

师:同学们的讨论可谓见仁见智,悟性很不错。课后可进行练笔。评:既能让学生走进文本,又要能引导他们走出文本,这就是语文教学的艺术体现。该步骤正是想体现这种艺术境界。实施中基本达到了目的。

生读“新妇谓府吏„„二情同依依”

师:本段中的磐石、蒲苇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有怎样的作用? 生12 :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体现了刘对爱情的坚贞。学生读“媒人下床去„„郁郁登郡门” 师 :难道该段对刘兰芝的描写也有作用? 生12 : 是的。师 :如何理解?

生12 : 我想,如果没有作用,那就应当删去。师 你回答得很对。能否具体解释一下吗?(生12 沉默)

师: 那位同学能解答这一问题?

看来这个问题不容易回答。郡守家富有吗? 生 :当然富有。

师 :那么刘兰芝对这富有的郡守感兴趣吗? 生3 :不感兴趣。她嫁给郡守完全是兄长的逼迫。师 :那她想干什么呢?

生6 : 她的心思依然在焦仲卿身上。因为临别前他们曾有誓言。师: 所以这段铺张的场面——

生7: 反衬,反衬刘兰芝的对爱情坚贞不移的品格。

师 :对,她没有丝毫的贪慕虚荣之意,有的是对仲卿的爱和忠贞,这种爱和忠贞能经得起任何严峻的考验。

评:这步骤实施时有同学被卡了,于是通过引导的方式让学生自然接受知识,接受感悟。这在语文教学中也是常事。

师: 本节课我们共同评析了刘兰芝。从她的身上,我们多少有感悟,有启发。希望同学们课后写一篇随笔。这是第一。第二,《孔雀东南飞》早已搬上了戏剧舞台。能否请同学们根据本课,结合自己的理解,用话剧的形式改编这篇诗篇。希望同学们尝试一下。

评:之所以布置这样的练习,是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综合能力。

三、教后记:

本篇诗作发表距今已遥远了。对于21世纪的学生,对那个时代发生的许多事自然会不可理喻。婚姻爱情悲剧一直是文学描写的一大主题。通过教学,让学生走进作品,能真正体会人物性格的独特之处。因为学生是有灵气的,他们对作品的人性美、人格美有着相当敏锐细微的感受力。在“重点鉴赏”中,让学生从“新妇起严妆”那段精美的文字中感悟人生的哲理。这样做,比单纯欣赏主人公的美更有意义。学生是有悟性的,他们说,兰芝的美是深有内涵的,不仅令人愉悦,也能促使人们更加热爱生活、珍视人生。综合能力训练,锻炼了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更能发挥学生的才智和创造力。

上一篇:菊作文800字下一篇:优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