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地理非洲教学设计

2024-05-20

区域地理非洲教学设计(精选10篇)

区域地理非洲教学设计 篇1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教学目标

1、根据经纬度确定非洲的主要地形区,并结合等高线图判断非洲的地形特征。

2、根据经纬度、海陆位置、地形、洋流等因素判断非洲气候类型的分布及成因。

3、结合图表分析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经济特征及发展方向。

4、分析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存在的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能力目标

1.通过本区大量的自然景观图像、地理分布图、气候图的阅读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地理图像获取知识和记忆知识的能力。

2.通过比较热带季风气候对农业的影响,分析本区热带草原气候对当地农业的影响。

教学重点

根据经纬度、海陆位置、地形、洋流等因素判断非洲气候类型的分布及成因。教学难点

理解自然环境与动物生活习惯的关系。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谈话法、讨论法

备课资源

课程标准、教参、视频录像、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

播放非洲动物迁徙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视频中播放的是哪个大洲的景观(非洲),但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不是非洲,而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展示地图:帮学生理解什么事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板书: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提问:学习一个地区的自然环境,主要从哪几个方面?

板书:

一、地理位置

二、地形

三、气候

四、河流

教师展示世界大洲大洋地图,请同学们分析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理位置。

1.在世界的位置:非洲的中南部

2.海陆位置:西临大西洋,东临印度洋

学生发言总结

3.纬度位置:主要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

由于非洲主要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地处热带,所以有“热带大陆”的称号。

教师展示欧洲西部和非洲大陆的轮廓图,提问:与欧洲西部相比,非洲轮廓有什么特点?半岛、岛屿多还是少?(海岸线平直,少半岛 岛屿海湾)

复习回顾:指图说出欧洲西部主要的半岛、岛屿和海湾。

转乘:你能找出非洲主要的半岛、岛屿和海湾吗?请你读课本72页找出并标记。

提示:找出最大岛屿马达加斯加岛、最大半岛索马里半岛、最大海湾几内亚湾、好望角、红海、莫桑比克海峡。

学生展示:请中等偏上学生上台指图说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半岛、岛屿和海湾。

探究讨论非洲的气候特征

请同学们结合课本49页图找出其主要的地形区并分析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气候特点及成因

成果展示:

1、中等学生指图说出主要气候类型

2、中等偏上学生总结气候特点:既具有南北对称分布特点,同时又有非地带性。

教师补充 非地带性的典型案例。

转乘:在非洲有一个世界最大的裂谷带,(东非大裂谷)你知道它是怎样形成的吗?

学生回答:是由于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张裂运动形成的。

教师追问:那么你知道它的最南端和最北端分别在哪里吗?

教师展示东非裂谷带的示意图,教师讲解或有学生活动讨论,找出东非大裂谷两端位置以及穿过的地形区和裂谷带上的山脉与湖泊?

学生活动展示:上台对东非大裂谷简单介绍。

接着进行针对训练,⑴从气候、地形、水文、植被要素的相互联系,说明乙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4分)⑵甲、乙两地虽然气候类型相同,但两地的植被景观却略有差异。从两地全年降水分配差异的角度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3分)

活动

二、学生小组合作讨论。

师生归纳总结:

1、动物有迁徙的特征

教师展示课本“热带草原地区的自然灾害”图,引导学生分析热带草原气候对农业的影响。

2、农业生产面临旱灾威胁

教师展示非洲主要河流分布图,请同学们找出两条重要的河流:刚果河和尼罗河,并且根据图旁的表格分析对比这两条河流的发源地、流向、注入的海洋、国际地位。(教师对河流国际地位进行必要的解释)

学生成果展示:上台按照表格总结河流的特征。

河流与气候的关系:教师展示河流分布图和气候分布图,请同学们思考以下两个问题,1.哪条河流水量大?

2.哪条河流水量变化大?

学生分析讨论,并交流总结。(培养学生对自然地理要素间联系的理解)

合作探究二 维多利亚湖地区发展鲈鱼养殖促进经济发展的事实,深刻认识对生态、经济产生的影响。针对训练 当堂检测,课堂总结 1.考核内容上,区域地理定位、自然地理特征是考核重点。

2.命题形式上,局部区域轮廓图是重要的信息提供方式,题型上综合题出现几率较高。

3.能力要求上,基础地理信息的提取能力,利用地理信息进行推理、判断,并用规范性语言加以表达的能力要求较高。

1、在手绘地图中填写以下地理事物:

(1)大西洋、印度洋、几内亚湾、地中海、红海、莫桑比克海峡、马达加斯加岛

(2)撒哈拉沙漠、刚果盆地、南非高原、东非高原、埃塞尔比亚高原、乞力马扎罗山(3)尼罗河、刚果河

2、用本节课的知识分析为什么非洲大多数的动物都善于奔跑,而且有迁徙规律。

板书设计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一、地理位置 “热带大陆”

以高原为主 “高原大陆”

二、地形特点

东南高、西北低

三、气候特点

以热带气候为主 热带草原气候分布广泛

四、河流:刚果河和尼罗河

五、环境问题、经济发展

区域地理非洲教学设计 篇2

一、福建省近四年新课程高考区域地理命题特点

(1) 综合题不管是必考题还是选考题基本上是以某个地理区域为背景来考查高中系统地理知识。选择题一般五个题组共12道题, 涉及区域地理的有三个或四个题组, 大约6至9道题。

(2) 试题注重考查学生认识区域地理要素的特征和分析其成因的能力。

(3) 试题强调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考查, 要求学生能够描述和解释农业、工业、人口、城市、交通等人文地理现象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4) 强调考查学生从考题的图文材料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每年地理综合题的必考题提供的区域图中都有经纬线、等高线、河流、海陆分布等信息。考生要能够有效地从题目的图文材料中获取有效的地理信息, 才能准确地回答问题。

(5) 区域空间定位的考查比以前的全国卷难度有所降低, 但仍然是试题考查的重点。如果考生知道所考的区域在哪里, 则对解题很有帮助。

(6) 试题联系生产、生活, 关注社会热点, 但试题仅仅是从这些话题切入, 考点仍然是地理学科的主干知识。

二、区域地理高中教学的策略

1. 科学选择区域地理教学的内容

《福建省文科综合考试说明》中并没有把区域地理的考试内容像高中地理的必考和选考内容一样详细地列举出来, 而是要我们参照《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 (以下均称为初中《课程标准》) 规定的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中的相关内容。因此高中地理教师要认真研读初中《课程标准》和初中教材, 结合高考要求来确定区域地理教学的内容。

教师教具体的区域时, 一方面要参照初中《课程标准》, 另一方面要特别注意整合高中地理的教学要求。例如, 初中《课程标准》对世界地理教学选择的区域规定为一个大洲、五个地区、五个国家, 但是气候是高考的重点, 为了让学生熟悉更多大洲的气候类型分布、气候特征及其成因, 教学时教师可以把其他六个大洲的气候知识作为教学的内容。同时, 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各个洲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现象, 教师还要把每个洲的地形和该洲沿海的主要洋流列为教学内容。

2. 重视学生区域空间定位能力的培养

区域地理试题大多以区域地图为背景, 学生需要对区域地图进行空间定位, 知道所考区域在哪里是学生做题的基础。在平时的教学中, 教师要让学生把全球各个重要区域的空间位置记在心中。

掌握区域空间定位可以用以下方法:

首先, 从宏观上把握全球的大洲和大洋的相对位置、经纬度位置和轮廓。学生要先把全球的七大洲和四大洋的相对位置和轮廓装在脑海里;然后识记赤道、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30°N、40°N、本初子午线、30°E、60°E、90°E、120°E、150°E、180°经线、120°W、75°W、45°W这17条重要的经纬线经过各大洲和各大洋重要的地理事物。其次, 要经常对学生进行读图、填图、析图和简单的绘图训练, 把区域地理知识落实在地图上。学生要多记多用重要的区域地理要素分布图, 如:世界海陆分布图、世界和中国的地形图、世界和中国的气候类型分布图、世界洋流图、世界和中国的人口分布图、中国河流和湖泊分布图、中国的主要农作物分布图和主要国家区域图等。最后, 要教会学生从已掌握的区域空间位置推测未知区域空间位置的方法。

3. 重视培养学生从区域图上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通过区域图来呈现区域地理各要素的分布和特征是区域地理常用的方式, 也是每年高考地理综合题突出特点。学生学会从区域图中获取区域地理信息是认识区域的前提, 也是解答高考区域地理综合题的基础, 因此在平时的区域地理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读区域图的能力。

区域图读图的一般方法如下:首先观察图上呈现的显性地理信息, 如区域图的图名、地理位置、海陆分布、地形、河流、矿产、交通、城市等。然后再根据地理各要素的相关性来找出区域图中的隐性信息, 比如, 根据综合区域图上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信息可推断出该区域的气候类型、水平自然带和洋流性质 (寒、暖流) ;根据综合区域图上的地形和洋流信息可以推断该区域气候分布的非地带性现象;根据综合区域图上的气候与地形信息可推断出该区域河流的水文特征;根据综合区域图上的气候、地形、河流、交通、城市等信息可推断该区域的农业的区位条件。

4. 教会学生认识区域的一般方法

(1) 认识区域地理各地理要素的特征, 找出各要素的关系。区域地理环境由区域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组成, 自然地理要素包括地理位置、地形 (地质) 、土壤、气候、水文、生物等, 人文地理要素包括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等。学生在认识一个区域的时候要能够对区域地理各要素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 要能够找出各要素间的关系。

例如对于中亚的复习, 在教了中亚的主要的地理要素后, 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各要素的特征和关系绘制出如下的中亚地理要素联系图:

通过绘制出中亚的区域要素联系图, 学生必须归纳每个要素的特征并用简练的关键词表述, 同时还要领会各个要素之间的联系。通过构建这种区域要素联系图, 学生很容易综合分析出气候干旱对中亚地理环境的深刻影响。

(2) 对不同区域进行比较, 突显区域特征。区域地理知识量大庞杂, 各个区域特征既有共同点, 又有差别, 通过区域间的比较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区域特征的认识和理解。区域比较常用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比较不同区域间地理要素的共同点和差异;二是比较同一地理区域不同阶段地理要素的变化。

例如比较中国西部与美国西部的自然地理环境:

通过以上比较, 可以加深学生对中国西部和美国西部自然地理特征的认识。

5. 整合高中地理必修三的教学要求, 重视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教学

区域可持续发展是区域地理研究的归宿, 也是高中地理必修三的主要教学内容。评价区域发展条件、分析区域问题产生的地理背景、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出对策等是高考命题重点。因此, 在区域地理的教学中, 教师应整合高中地理必修三的教学要求, 渗透区域生态建设、区域自然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区域经济发展等这些内容的教学。

例如, 在教中亚时, 可以让学生评价中亚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 分析中亚农业结构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分析中亚农业发展与土地荒漠化、土地次生盐碱化以及咸海萎缩的关系, 最后总结出中亚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在教东南亚时, 教师可以在学生掌握东南亚区域特征的基础上, 让学生评价湄公河流域开发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条件, 说明湄公河流域资源综合开发的基本内容, 分析湄公河开发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在教中国北方地区时, 教师在学生掌握北方地区区域特征的基础上, 可以让学生分析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产生的原因、危害并提出治理措施。当然对这些内容进行拓展教学时, 教材上的材料可能不足, 教师要查找相关图文材料进行适当的补充。

由此可以看出, 在区域地理教学中整合高中地理必修三的内容进行教学, 有利于拓展区域地理教学的广度和深度, 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取区域地理信息、认识区域特征的能力, 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 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阶段的区域地理教学要符合地理科高考的要求, 要教会学生认识区域的方法, 要让学生认识世界和中国重要区域的地理特征, 要提高学生的地理学科能力。

摘要:以区域地理为载体, 考查学生的高中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是福建新课程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地理科命题的突出特点。本文在分析福建省近四年新课程高考区域地理命题特点的基础上, 根据区域地理的内容和地理科高考的要求, 总结出高中区域地理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新课程高考,区域地理,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福建省教育考试院.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省文科综合考试说明 (第4版) [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01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高中地理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一、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有关本区的政区图、地形图、气候图、矿产图以及各种示意图,使学生了解本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地形、气候、矿产。

二、培养学生运用地图获取地理知识、记忆地理知识的能力。【教学重点】

本区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矿产特点。【教具准备】

非洲地形挂图(最好由教师在图上加绘本区界线)。【教学方法】 讲述法、讨论法。【教学课时】

2课时([提问]

请同学们在图上找到刚果盆地,并读课文有关文字;找到刚果河,看它的流向、注入海洋、沿途地形与尼罗河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教师肯定或纠正。[板书]

3.刚果盆地

[提问]

请同学们随教师指图,一一答出下列地名:(最好个别提问)大西洋沿岸、非洲最大的海湾几内亚湾; 印度洋沿岸、非洲最大的半岛索马里半岛;

离非洲大陆东岸不远的印度洋中,非洲最大岛屿马达加斯加岛。非洲大陆西南端突出在海洋上的尖角好望角。

[讲解]

非洲国高原逼近海岸,海湾、半岛、岛屿较少,因此海岸线较平直。[板书]

4.海岸线较平直

(若时间允许,教师可引导学生读课文”读一读”中有关好望角的内容,并由教师简介好望角在航海运输中的重要地位。)

[读图]

读“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形图”和“东非裂谷带示意图”,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使学生认识东非裂谷、刚果盆地的位置和相对高度。

[练习]请个别同学到黑饭前指图说明本区的位置和地形特点。(为了过渡到下面的“气候”教学,教师应在学生回答后补充强调“赤道穿过本区”和“海岸线比较平直”两点。)[读图]

读“非洲年降水量和年平均等温线分布图”、“非洲气候带分布图”。

[讲解]

同学们从图上可以读出,赤道穿过本区中部、南回归线穿过本区南部,本区大部分处在热带范围,这点和北非一佯,所以整个非洲有“热带大陆”之称。

[提问]

请同学们从左图读出,本区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在多少摄氏度以上?年降水量在多少毫米以上?学生回答,教师肯定或纠正。[板书]

三、炎热多雨的气候

[提问]

请同学们从右图读出,本区共有哪几种气候类型?它们各分布在什么地方?哪两种气候类型为主?哪种气候类型范围最广?(以上问题可由多个学生依次回答,教师及时肯定或纠正)。

[板书]

1.以热带草原气候和热带雨林气候为主

2.热带草原面积广大

[讲解]

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而热带草原气候,一年则分为明显的干、湿两季:温季,风从海洋上吹来,降水丰富,稀树草原上的草能长到2米高,树上的枝叶嫩绿繁茂,可供草原上的斑马、羚羊、长颈鹿等食草动物的需要。这时,以食草动物为食的肉食动物如狮、豹等也活跃起来。在已开垦为农出的热带草原区,如果湿季降水及时、适量,收成就会很好。

干季,风从内陆吹来,稀树草原一派冷落:草枯萎、树落叶,野生动物成群迁往有水有草的地方。如果干旱季节过长,田地就无法耕作,有时甚至出现严重旱灾。[读图]

读(A)基桑加尼和(B)恩贾梅纳两地气温降水图。

[提问]

请同学们思考并讨论A、B两地气温、降水特点,判断它们的气候类型。(学生回答)

[讲解]

A地全年高温多雨,属热带雨林气候。

B地气温较高,降水有明显季节变化,半年较多,半年较少,有的年份甚至没有,属

热带草原气候。

[布置思考]

区域地理的教学反思 篇4

第一节,亚洲及欧洲

我基本上按照教材的思路,先指导学生看政区图、地形图、气候图,用填空式的板书引导学生一步步概括亚洲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气候特点,然后小结套路,再让学生按套路看图概括欧洲的情况,最后用三到四个短语分别描述亚洲、欧洲的典型区域特征。

第二节,非洲

因为内容比较简单,加上之前已经用了四节课的时间给学生示范过怎样描述一个大洲各方面的特征,我就尝试换另一种教学方法。先通过播放《狮子王》片段,引导学生从中找出非洲自然环境的典型特征,并用“高原大陆”“热带大陆”来形容,然后让学生分小组查阅手头上所有资料,找出说明“高原大陆”或“热带大陆”的依据,提示学生从原因和所导致现象两个方向思考。学生分组讨论时,我在其中巡堂,发现学生除了懂得从位置、地形、气候等基本特征入手之外,还能够考虑到位置、地形、气候的相互关系,甚至有更广阔的思路,如:东非大裂谷之所以深邃,是因为纵跨非洲大陆东部的高原,相对高度大;撒哈拉沙漠地区之所以少雨,可能是因为处于非洲大陆东部高原的背风坡。小组汇报的时候,我继续提示学生思考地形、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学生又马上补充很多依据。我一一板书下来。

第三节,美洲

我采用了对比学习法,主要目标是揭示位置、地形、气候三者的联系。先让学生尝试按学过的套路分别描述北美洲、南美洲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气候特点,再让学生对比:南、北美洲的地形特点;北美洲、亚欧的气候类型特点;南美洲、非洲的气候类型特点;南、北美洲的气温、降水特点。在对比时,引导学生思考造成它们之间差异的主要因素,如: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影响气候类型的分布位置与面积;北美洲三大南北纵列带使北美洲夏季普遍高温,冬季普遍低温,而南美洲的地形使其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不同地理位置,板块运动和外力作用存在差异,则各大洲地形不一样……最后简单板书,则位置、地形、气候的相互联系一目了然。

区域地理教学要点浅析 篇5

一、明确区域的地理位置

位置的学习是初中地理教学中最基本又是最重 要的一个 环节。因此,要让学生带着问题掌握第一个点———where (在哪里),即明确区域的地理位置。在地理教学中, 学生主要是通过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等方面的学习来分析一个区域的位置。如 要认识东南亚的位置,可从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半球位置来认 识。1.经纬度位置:东南亚大部分地区位于10°S~25°N之间,地处热带;经度位置位于90°E~140°E,位于东半球,大部分在北半球。2.海陆位置: 中南半岛东临中国的南海,西临孟加拉湾;马来群岛东临太平洋,西临印度洋。3.交通位置: 东南亚地处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 交通位置十分重要。

二、 把握基本地理事物的分 布

在地理学习中, 学生需要把握的基本地理事物主要包括自然要素和人文环境要素。自然要素 包括气候状况、地形、河流、植被和自然带、农业地域类型等;人文环境要素包括人口、城市的分布、铁路、矿产、农业活动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启发和引导学生掌握区 域地理中 的第二个 点———what(有什么 ),通过设疑、讨论等让学生初步了解三个 方面的知 识。1.气候特点应该从气候类型和气候分布、气温特点、降水特点、气象灾害等方面来学习。如东南 亚的气候类型为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马来半岛南部和马来群 岛的大部分地区。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的北部以及菲律宾群岛的北部。 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 一年分旱雨两季。2.地形特点应该从地形组成(主要地形类型)、地形分布、延伸方向、地势特点等方面来学习。如学生通过对东南亚地图的分析可以得出,中南半岛上的山脉、河流大多由北向南延伸, 具有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特点。3.人文环境常从人口、经济、城市、宗教、文化、艺术、风俗习惯等方面分析。人文环境要素的学习可以通过了 解当地的人文故事、观察教材图片等方式, 进而分析判断得出人口和城市的分布特点。

三、解释地理事物的成因

地理事物的成因是地理教学的难点和关键点。在区域地理教学中,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掌握第三个点———Why(为什么),即解释地理事物的成因。要告诉学生从影响该地理事物形成的主要因素 进行分析。首先,了解地理事物的差异性、因果关系,判断区域地理地形、气候的类型和特征。然后, 确定其相应的水文、植被、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 以及自然地理特征对主要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通过学习,引导学生分析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如学习“东南亚”一课时,首先,了解其纬度位置在10°S~25°N之间,地处热带,进而判断其主要的气候类型为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风气候。其次, 通过中南半岛上“山河相间 , 纵列分布”的地形特点分析其河流流向, 再从河流流向分析城市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的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最后, 进一步分析得出: 东南亚特殊的地形、地质和气候环境、人文环境造就了丰富的物产, 使东南亚成为世界主要的稻米产区和热带作物的主要产地。

四、展望发展前景

区域地理非洲教学设计 篇6

结合《地理区域的划分》这节课进行反思

一、反思是否已转变了自己的角色 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不能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为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很注意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来积极思维与想象。如:每节课的开始,我总是对学生说:“这节课,让我们来共同研究,一起探讨有关……的问题。”上课期间,适当允许学生随时举手提出问题,讲出思想的火花;课堂提问经常问”你说呢?“"你认为呢?”“你的观点呢?”“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再想想看?”等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也经常以“很好!”“太棒了!”“很有新意!”“你真会动脑筋!”等语气来及时赞扬鼓励。同时在教学中,我精心设计,合理按排,尽量变讲授内容为探究内容和活动内容,给学生提供发现和掌握知识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

在这节课上,我展示出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划分图和各个活动地图,让同学么进行对比,从而使学生能够经历探索过程,得出界线ABC的确定主导因素、具体分界山脉、四大区域的具体位置范围。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这一系列的思维活动,自主的得到了知识,充分发挥了学生自己学习主体的作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实现了教学角色的转变,真正成为学习的引导者和启发者。

二、反思是否强化了地图教学 地图是地理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可将知识化繁为简,不仅能帮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理解巩固学过的地理知识,获取新的地理知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地理新课程中附有大量的插图,作为教师,你想过没有在地理教学中应怎样充分发挥这些地图的作用?又如何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读图、分析图、描图、绘图?怎样将地图变成学生学习地理不可缺少的工具?怎样培养学生查阅地图、获取地理信息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等等。这节课我通过展示地图,使学生能够清楚的进行对比,得出结论,充分利用地图,学生也强化了读图析图的能了。

三、反思教学环节是否齐全

教学活动中的各个环节是环环相扣、相辅相成的。每一个环节的缺失必然会使一节课在某些方面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但也不能落入教学环节的窠臼中。本节课我将教学环节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并在时间分配上进行了思考。在教学活动中我侧重新授、练习和当堂验收,重练习,轻理论,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能够掌握得分的技巧和能力。

四、反思是否照顾全体

区域地理非洲教学设计 篇7

1.(1)发源地:A.注入海B.(2)干流沿岸重要城市:C.D.E.F.G.H.(3)主要支流:①

(4)水利枢纽:㈠

(5)湖泊

2.流经的地形区有哪些?

高原、山脉、高原、盆地、山、平原

3.流经的省级行政区有哪些?、、、、、、、、、、(11个)

4.为什么说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长度,流域面积,水量。

5..别称有哪些?“

”、“

6.水能主要集中在哪个河段?

7.为什么长江航运量巨大?自然:(1)

。(2)。

(3)

。人文:(1)

。(2)。

8.为什么要治理川江?

9.治理川江采取了什么措施?

10.为什么要治理荆江?

11.治理荆江采取了什么措施?

12.沿江地带面临的生态问题有哪些?上游:

。中下游:

13.上游水土流失的原因是什么?

14.上游水土流失的应对措施是什么?

15.为什么洪涝灾害多发?(1)

(2)

(3)

16.怎样应对中下游的水污染?

17.三峡工程首要的作用是什么?

18.为什么三峡河段能建大型水电站?

三.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1.读图:(1)发源地:A..注入海B.(2)上中下游划分城市:C.D.(3)冲击成的平原E.F.(4)主要支流:①

(5)重要水利枢纽:㈠

2.上游冲击成的平原有哪些?别称是什么?

平原、平原。“

3.为什么下游流域面积狭小?。

4.流经的地形区有哪些?

高原、高原、平原

5.流经省级行政区有哪些?、、、、、、、、(9个)

6.凌汛产生的条件有哪些?

7.黄河凌汛产生时间、河段及对策是什么?

时间:。

河段:、、境内

对策:。

8.黄河上中下游忧患的表现、原因、对策各是什么?

(1)上游。表现:

。原因:

对策:

(2)中游。表现:

原因:①

(④

对策:①

③。

(3)下游。表现:“

”。原因:

对策:

9.小浪底水利枢纽首要的作用是什么?

10.黄河下游“地上河”是怎样形成的?中游

下游

11.新中国成立后,治理黄河采取了哪些措施?(1)。

(2)。(3)。

12.为什么黄河流经宁夏、内蒙古河段水量减少?(1)

(2)

(3)

13.黄河为所流经的地区作出了哪些贡献?

(1)(2)(3)

14.长江、黄河发源于哪个省?共同流经哪些省级行政区?

二.长江的开发与治理

1.(1)发源地:A.唐古拉山.注入海B.东海

(2)干流沿岸重要城市:C.上海D.南京

E.湖口

F.武汉G.宜昌H.重庆

(3)主要支流:①赣江②

汉江③湘江

④乌江⑤嘉陵江⑥

岷江

雅砻江

(4)水利枢纽:㈠

三峡

葛洲坝

(5)湖泊

鄱阳湖

2.流经的地形区有哪些?青藏高原、横断山脉、云贵高原、四川盆地、巫山、长江中下游平原

3.流经的省级行政区有哪些?青海、四川、西藏、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11个)

4.为什么说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长度最长,流域面积最广,水量最大。

5.别称有哪些?“水能宝库”、“黄金水道”

6.水能主要集中在哪个河段?上游

7.为什么长江航运量巨大?自然:(1)无结冰期,四季通航。(2)主要流经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流域内降水多,河流水量大。(3)流经长江中下流平原,水流平稳。人文:(1)流经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展水平高,货运量大。(2)与多条铁路干线联通。

8.为什么要治理川江?滩多流急。9.治理川江采取了什么措施?兴建了三峡水利工程。

10.为什么要治理荆江?河道弯曲,地势低洼。11.治理荆江采取了什么措施?裁弯取直。

12.沿江地带面临的生态问题有哪些?上游:

水土流失

。中下游:泥沙淤积、洪涝灾害、水污染。

13.上游水土流失的原因是什么?陡坡垦殖,滥伐森林,过度放牧。

14.上游水土流失的应对措施是什么?退耕还林、还草,植树种草,禁止过度放牧,禁止乱砍滥伐。

15.为什么洪涝灾害多发?(1)主要流经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流域内降水丰富。(2)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3)中上游水土流失,使河道淤积,泄洪能力减小。围湖造田,泥沙淤积,使湖泊缩小,蓄洪能力减小。

16.怎样应对中下游的水污染?废水、污水达标排放。17.三峡工程首要的作用是什么?

防洪

18.为什么三峡河段能建大型水电站?位于第二、三级阶梯交接地带,河流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

三.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1.读图:(1)发源地:A.巴颜喀拉山.注入海B.渤海

(2)上中下游划分城市:C.河口

D.桃花峪。

(3)冲击成的平原E.宁夏平原F.河套平原

(4)()主要支流:①

渭河②汾河③

湟水

(5)重要水利枢纽:㈠

小浪底㈡

三门峡㈢

龙羊峡

2.上游冲击成的平原有哪些?别称是什么?

宁夏平原、河套平原。“塞上江南”

3.为什么下游流域面积狭小?泥沙淤积,形成了“地上河”。4.流经的地形区有哪些?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5.流经省级行政区有哪些?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9个)

6.凌汛产生的条件有哪些?(1)河流有结冰期;(2)河流的流向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3)流经平原地区。

7.黄河凌汛产生时间、河段及对策是什么?时间:初冬、初春。

河段:宁夏、内蒙古、山东境内

对策:用飞机、大炮炸开冰坝。(炸冰)

8.黄河上中下游忧患的表现、原因、对策各是什么?

(1)上游。表现:草地退化,荒漠化严重。原因:气候干旱、过度放牧、滥垦草地。

对策:禁止过度放牧,退耕还草,治理荒漠化土地。

(2)中游。表现:水土流失严重。原因:①黄土土质疏松,多孔隙,许多物质易溶于水。②地表缺少植被保护。③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④人多地少,开发历史悠久,长期过垦过牧,导致生态环境恶化。⑤修路、采矿等活动破坏地表。

对策:①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②建梯田、修挡土坝等工程措施。③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如陡坡退耕还林、还草,禁止过度放牧等。

(3)下游。表现:“地上河”。原因:泥沙淤积。对策:加固堤坝,冲刷河道。

9.小浪底水利枢纽首要的作用是什么?

防洪、减淤,冲刷河道。

10.黄河下游“地上河”是怎样形成的?中游流经黄土高原,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河水中含沙

量增大。下游流经华北平原,河道变宽,水流变缓,泥沙沉积,形成“地上河”。

11.新中国成立后,治理黄河采取了哪些措施?(1)在黄河上游加强生态环境建设,进行梯级开发。

(2)在中游黄土高原地区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修建大型水利枢纽。(3)在下游加固黄河大堤,冲刷河道。

12.为什么黄河流经宁夏、内蒙古河段水量减少?(1)气候干旱,河水补充少;蒸发量大,下渗严重。(2)宁夏平原、河套平原引水灌溉,需水量大。(3)人口稠密,工业用水、生活用水量大。

13.黄河为所流经的地区作出了哪些贡献?(1)提供了丰富的水源。(2)提供了丰富的水能资源。(3)冲击形成了宁夏平原、河套平原、华北平原。

14.长江、黄河发源于哪个省?共同流经哪些省级行政区?青海。

青海、四川。

前言

从事初中地理教学20多年,接触了海量的初中地理教学资料,吸收其优点,经过对比修整,编写出了自己的教学案。

工作的需要,被安排到高中部教学,深感高中学生初中地理知识的欠缺。采用初中地理教学案的编排模式,按照初中、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吸收初中地理各个版本的优点,对应北斗区域地理教材的知识体系,编写出了适合高中学生学习的区域地理教学案。教学案的编写与教材同步,采用了正反页的方式。正面提出问题,反面相应位置展示答案。解决了学生背诵不知答案,感觉背好后无法自我检测的问题。学生可对着反面背诵,对着正面自我检测。

教学案集教案、学案、笔记、测评等于一体,明确了学生的学习目标,减轻了教师的讲课负担,真正做到了学生能学、教师能教、家长能查,解决了教案与课堂脱离、学案与课堂冲突、教学反馈不够及时等问题。

区域地理知识与地图有密切的联系,编写中对地图进行了详细修改,去除了无关内容对学生记忆知识的影响,只保留了《地理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在图上记忆的知识,更利于学生学习。

学生掌握好了基础知识才能做题,没有对基础知识的全面掌握,做再多的题,也会有欠缺。有了对知识的拓展提高,才会考高分。教学案两者都兼备了。

教学案中地球、地图、气候部分设置了大量的习题,因为这部分像理科知识一样,变化很多,需要学生掌握方法。其它部分考试题就直接从基础知识及拓展部分中出,设置过多的习题只能是重复,只设计了少量拓展对比性的习题。

高中区域地理的教学方法小议 篇8

一、掌握理论

区域地理涉及的范围广、对象复杂、综合性强,但无论哪个区域,其研究“指标”大同小异。从这些“指标”入手,是快速进入学习状态的好渠道。因此学好本教材的首要一步就是掌握有关区域地理的理论知识,特别是其中的重要概念。这些大同小异的“指标”主要隐藏在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关内容里。

比如区域、区域地理学、区域空间结构、区域产业结构、区域产业划分等概念,区域特色、乡村地域与城镇地域的区别、区域空间分布形式的特点以及区域开发方式等知识,都是指导我们后续学习的理论依据。熟悉了这些基本的概念、理论,后面具体学习某个区域的发展情况时,就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了。如此一理通百事,理论指导实践,可谓事半功倍。因此,认真学习教材第一章里的相关概念,注意概念里包含的要素或者条件,才能为后面章节的学习与应用提供充分的理论保障。

二、比较异同

比较的方法,是学习的基本方法,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比较在区域地理的学习中具有特别巨大的作用。区域地理讲究的是某一区域的特色,而特色多体现在此区域与彼区域的比较上,也体现在区域现在与过去不同阶段的发展情况比较上。

比如《区域发展差异》一节,东、中、西和东北四大地区的发展差异,无论是地理位置,还是经济发展程度、产业结构的差异,以及工业化与城市化等内容,都需要将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者的相关信息进行比较,进而形成明确、清晰的认识。

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中,对每一部分的内容学习完之后,都可以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形成一张包含我国西北地区、洞庭湖区、田纳西河流域、美国农业、德国鲁尔区和我国珠江三角洲六个区域的发展情况比较表。然后存同求异,得出相关结论。

另外,为了对每个区域有更精细、深入的了解,从而使区域间的对比更有说服力,不妨对每个区域的发展过程作个纵向勾勒,了解每个区域发展的过去和现在,或许能发现诸多的“创新点”,在纵比与横比中得出更多新的见解。

三、因果分析

知其然,还应知其所以然。如果说前面地理概念的分析和相关区域差异的比较是学习的对象和结论的话,那么因果分析就是要透过这些对象和结论去探究其中的原因。学习地理的目的之一就是研究地理规律,指导人类的开发活动,让人类活动因地制宜,合理、科学地开展,并按照自然规律、经济规律,使人类和自然协调发展。

比如,了解了我国东部、中部与西部以及东北的区域发展差异后,再进一步挖掘这种差异形成的原因,就能指导各地根据自身的地理情况、自然条件,规划经济发展、社会发展,而不是盲目照搬别人的经验,从而更好地发展本地的特色经济,促进人地关系和谐。

同样,对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分析其城市化进程、产业发展的原因之后,又从另一方面反映出了该地区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发展问题。要追求可持续地、又好又快地发展,针对问题研究对策是不可或缺的工作。

四、实践体验

区域地理的学习,如果停留在纸上谈兵,学生就会缺乏体验。地理知识的学习应该尽可能地引导学生进行实践体验。注重实践,让学生有机会身临其境,切身感受体会,在实践、体验、感受和思考中激活有关区域地理的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就会深深地印在头脑中,而且也调动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生活与教材的紧密结合,让地理知识的学习变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

澳大利亚(区域地理新型教学案) 篇9

澳大利亚

1.读图:(1)大洋:①

(2)岛屿:③(3)礁石群:④

(4)地形区:⑤  高原⑥  平原⑦   岭

(5)盆地:⑧     盆地(盆地)

(6)湖泊:⑨(7)河流:⑩

(8)城市:A.(最 城市)B.()C.2.半球位置有什么特点?位于 半球、南 球。

3.纬度位置有什么特点?(1)大致位于10°S----40°S之间,大部分位于   地区,小部分位于   地区。

(2)从中部通过,属于 带和  带。

4.海陆位置有什么特点?位于  洋和  洋之间,四面。是世界上唯一一个      的国家。

5.地形分布有什么特点?

(1)地形。(2)西部,中部,东部。

(3)地势。

6.最大的河流是哪条?   7.地下水丰富的地区是哪里?    大盆地(盆地)

8.因古老生物众多有什么别称?“        ”

9.特有生物有哪些?、、(树袋熊)、10.为什么古老生物众多?

(1)

(2)

11.读图,(1)气候:

A.B.C.D.E.F.(2)农牧业带:

①     ②     ③          ④。

12.气候分布有什么特点?

13.大分水岭对气候的分布有什么影响?大分水岭纵贯,阻挡了         深入内陆,使澳大利亚大部分地区。

14.出口的农产品主要是什么?、、。15.出口的矿产品主要是什么?

16.煤、铁资源的分布有什么特点?煤矿主要分布在,铁矿主要分布在。

17.煤、铁资源沿海分布有什么好处?。

18.高度商品化的农牧业和蓬勃发展的工矿业为澳大利亚赢得了什么别称?

“        ”、“        ”。

19.人地关系有什么特点?

20.人口与城市主要分布在哪里?

21.为什么人口、城市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

(1)(2)

(3)

22.最大的城市是哪个?

23.主要是什么人种?    24.通用什么语言?

25.信仰什么宗教?

第八节

澳大利亚

1.读图:(1)大洋:①印度洋

②太平洋

(2)岛屿:③塔斯马尼亚岛(3)礁石群:④大堡礁

(4)地形区:⑤西部高原⑥中部平原⑦大分水岭

(5)盆地:⑧澳大利亚大盆地(大自流盆地)

(6)湖泊:⑨北艾尔湖(7)河流:⑩墨累河

(8)城市:A.悉尼(最大城市)B.堪培拉(首都)C.墨尔本

2.半球位置有什么特点?位于东半球、南半球。

3.纬度位置有什么特点?(1)大致位于10°S----40°S之间,大部分位于低纬度地区,小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

(2)南回归线从中部通过,属于热带和南温带。

4.海陆位置有什么特点?位于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四面临海。是世界上唯一一个独占一块大陆的国家。

5.地形分布有什么特点?(1)地形以高原、平原为主。(2)西部高原,中部平原,东部山地。

(3)地势东西高,中部低。

6.最大的河流是哪条?墨累河

7.地下水丰富的地区是哪里?澳大利亚大盆地(大自流盆地)

8.因古老生物众多有什么别称?“活化石博物馆”

9.特有生物有哪些?袋鼠、鸸鹋、考拉(树袋熊)、鸭嘴兽

10.为什么古老生物众多?

(1)较早与其他大陆分离,长期处于孤立状态,自然条件较为单一,生物进化十分缓慢。

(2)没有大型野生食肉动物,许多古老生物无天敌,能生存至今。

11.读图,(1)气候:A.热带沙漠气候B.热带草原气候C.热带雨林气候D.亚热带季风气候E.温带海洋性气候F.地中海气候

(2)农牧业带:①粗放牧羊带②粗放牧牛带③绵羊与小麦混合经营带④绵羊、牛与经济作物混合经营带。

12.气候分布有什么特点?呈半环状分布。

13.大分水岭对气候的分布有什么影响?大分水岭纵贯澳大利亚东部,阻挡了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深入内陆,使澳大利亚大部分地区气候炎热干燥。

14.出口的农产品主要是什么?羊毛、牛肉、小麦。

15.出口的矿产品主要是什么?铁矿石、煤炭

16.煤、铁资源的分布有什么特点?煤矿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铁矿主要分布在西部沿海地区。

17.煤、铁资源沿海分布有什么好处?利于矿产的海运出口。

18.高度商品化的农牧业和蓬勃发展的工矿业为澳大利亚赢得了什么别称?

“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坐在矿车里的国家”。

19.人地关系有什么特点?地广人稀

20.人口与城市主要分布在哪里?东南沿海地区

21.为什么人口、城市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1)气候温暖湿润,适合人类生存。(2)地处沿海,对外交往便利。(3)开发较早,经济发达。

22.最大的城市是哪个?悉尼

23.主要是什么人种?白色人种

24.通用什么语言?英语

25.信仰什么宗教?基督教

前言

从事初中地理教学20多年,接触了海量的初中地理教学资料,吸收其优点,经过对比修整,编写出了自己的教学案。

工作的需要,被安排到高中部教学,深感高中学生初中地理知识的欠缺。采用初中地理教学案的编排模式,按照初中、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吸收初中地理各个版本的优点,对应北斗区域地理教材的知识体系,编写出了适合高中学生学习的区域地理教学案。教学案的编写与教材同步,采用了正反页的方式。正面提出问题,反面相应位置展示答案。解决了学生背诵不知答案,感觉背好后无法自我检测的问题。学生可对着反面背诵,对着正面自我检测。

教学案集教案、学案、笔记、测评等于一体,明确了学生的学习目标,减轻了教师的讲课负担,真正做到了学生能学、教师能教、家长能查,解决了教案与课堂脱离、学案与课堂冲突、教学反馈不够及时等问题。

区域地理知识与地图有密切的联系,编写中对地图进行了详细修改,去除了无关内容对学生记忆知识的影响,只保留了《地理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在图上记忆的知识,更利于学生学习。

学生掌握好了基础知识才能做题,没有对基础知识的全面掌握,做再多的题,也会有欠缺。有了对知识的拓展提高,才会考高分。教学案两者都兼备了。

教学案中地球、地图、气候部分设置了大量的习题,因为这部分像理科知识一样,变化很多,需要学生掌握方法。其它部分考试题就直接从基础知识及拓展部分中出,设置过多的习题只能是重复,只设计了少量拓展对比性的习题。

教学案的编排分《区域地理认知基础》、《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三部分,非常适合高中学生对区域地理的学习。

对应教学案制作出了相适应的教学课件,图文并茂,教师上课可用,学生学习更可用。

也有初中地理的新型教学案。人教版、湘教版、星球商务版、粤教版、鲁教版、中图版都有,对应的课件也有。

区域地理非洲教学设计 篇10

一、课型 新授课

二、课时安排:第1课时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运用地图说明非洲的地理位置(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海陆位置)

初步学会从自然角度分析非洲的人种特征;从历史原因分析非洲的人口分布,以及非洲是世界上国家最多的大洲这一现象。

运用地图分析说明非洲地形特征,并能够在地图上找出非洲几个著名地形区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从地图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以及从课外书籍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训练读图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人人平等的观念。

四、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运用地图说明非洲的地理位置(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海陆位置)运用地图分析说明非洲地形特征,并能够在地图上找出非洲几个著名地形区

2、教学难点:

训练读图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人人平等的观念。

五、教学方法 :启发、讨论、讲授式

六、教学用具: 多媒体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海陆分布的内容,可以考察学生亚洲、欧洲相临近的大洲——非洲。而非洲的名称“亚非利加”的本意是“阳光灼热”的意思。为什么会这样呢?在上学期的学习中我们也了解到,居住在非洲的人大都是黑色人种,这又是为什么呢?创设地理情境,提出假设,调动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进一步指导学生读图。板书:

㈠ 国家最多的大洲

二、讲授新课

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分析某一区域地理位置的方法,使学生熟练掌握阅读地图学习地理的方法。

1、通过读图总结非洲的地理位置: 海陆位置: 北面与欧洲之间隔着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 东北与亚洲之间隔苏伊士运河、红海 东临印度洋,与大洋洲隔海相望 南与南极洲隔海相望 西临大西洋,与美洲隔海相望 经纬位置:

最北在30ºN以北,最南在30ºS以南 赤道、北回归线、南回归线都穿过非洲 最东在50ºE以东,最西在20ºW左右 半球位置:

多半在北半球,少半在南半球

2、主要在东半球通过阅读课文了解非洲的民族斗争历史,重点知道非洲是世界上国家最多的大洲。㈡高原为主的地形 学生回答问题。

引导学生自学,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自己总结。

通过读地形图和各种统计图表,逐步回答问题总结亚洲地形的特点。

1、根据“不同海拔高度的陆地面积占总面积的比重”(饼状图)及地形图上山脉高原的名称总结“非洲地形以高原为主”有“高原大陆”之称。

2、根据“全球、各大洲平均海拔高度比较”(柱状图)总结“非洲的平均海拔一般” 定基础。

在教师的引导下,阅读地形图,及各种统计图表,掌握读图的方法,锻炼读图能力熟练读图的技巧。

3.根据“全球、各大洲最高、最低海拔高度比较”(柱状图),计算相对高度,总结“非地形地面起伏不太大”

4.根据地形图,总结“非洲地势东南高,西北低” 通过地图、课本使学生观察到非洲的几处特别之处: 非洲东部的东非大裂谷是世界上最长的陆地裂谷 非洲中部的刚果盆地是世界上最大的盆地 非洲的海岸线十分平直。请了解这部分知识的学生介绍。

阅读课文,简单介绍、以人文教育、德育为主。

三、小练习:利用书、目标检测当堂练习。

四、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

五、布置作业

提前看图尝试分析非洲的气候 突出的特点,旨在让学生熟练这种方法。

六、板书设计:非洲 国家最多的大洲 非洲的地理位置 高原为主的地形

八、教学后记 :

非洲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一个大洲,讲课时适当插入一些关于例如:裂谷、刚果盆地的一些地理讲述,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今后的课堂中要适当加入一些录像效果

非洲(2)

一、课型 :新授课

二、课时安排:第2课时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气候资料、地图的分析,了解非洲以热带为主的气候。读图分析非洲气温、降水的特点,以及气候类型对称分布的特点。从矿产资源、动植物资源等方面了解非洲富饶的物产。

通过非洲人口的增长状况、经济发展水平、各国的主要农产品、矿产品的分析,让学生了解到非洲是一个存在着严重的人口、环境、发展等问题的大洲。

2、过程与方法

练习看各种气候图,训练读图分析能力

判读自然植被的垂直分布图。了解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学会通过对比分析的方法了解尼罗河和刚果河的水文特征。培养学生从地图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以及从课外书籍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科学的人口管自然环境观的教育。

通过教学可对学生进行科学的人口观、资源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的教育。

四、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气候资料、地图的分析,了解非洲以热带为主的气候。

2、分析非洲气温、降水的特点,以及气候类型对称分布的特点。

3、自然植被的垂直分布图。

4、了解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通过非洲人口的增长状况、经济发展水平、各国的主要农产品、矿产品的分析,让学生了解到非洲是一个存在着严重的人口、环境、发展等问题的大洲。教学难点:

1、练习看各种气候图,训练读图分析能力

2、读自然植被的垂直分布图。了解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五、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自学指导法、读图分析法、自学指导法

六、教学用具:多媒体

七、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非洲地理位置、地形等直接过渡到非洲的气候

二、讲授新课

读图1-22非洲1月平均气温 1.看读数,2.看分布,等温线稀疏

3.看走向,大致与纬线平行,西北、东部、南部有小面积闭合曲线。

用一连串的小问题引导学生读图分析大部分在20℃~30℃之间,北部以及东部南部一些地区在

学生根据以前所学知识,在教师的引导下读图分析 读图1-23非洲7月平均气温 1.看读数,2.看分布,等温线稀疏,比1月时密集

3.看走向,大致与纬线平行,北部撒哈拉沙漠地区为明显的闭合曲线,是非洲的炎热中心。通过这两幅图可以总结,非洲无论冬夏气温总在0℃以上,且绝大部分地区在20℃以上,说明非洲是“热带大陆”并试着分析其中原因。读图1-24非洲年降水量

1. 看读数,小于200㎜,到大于2000㎜的地区都有分布。2. 看分布,等降水量线密集,差异显著

3. 看走向,北部地区大致与纬线平行,中部、南部沿海地区大致与海岸线平行。读图1-25非洲气候类型

1.看类型,非洲的气候类型很少,除高山气候外都是热带气候类型2.看典型,非洲的热带草原面积在各大洲中最大;非洲的热带沙漠(撒哈拉沙漠)面积在各大洲中面积最大;非洲刚果盆地是世界三大热带雨林区之一。

3.看分布,气候类型呈带状分布,以赤道为轴南北对称。10℃~20℃之间,小部分在0℃~10℃之间,没有高于30℃的地区,也没有低于0℃的地区。大部分在20℃~30℃之间,北

部撒哈拉沙漠在30℃~40℃之间,东部南部一些地区在10℃~20℃之间,小部分在0℃~10℃之间,没有高于40℃的地区,也没有低于0℃的地区。由此可以总结非洲的降水分布很不平衡。赤道附近和几内亚湾沿岸是世界上年降水量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南北回归线两侧的热带沙漠地区则降水很少。气候、自然植被的垂直分布

指导学生读图归纳

读图1-26完成题目要求学生读图分析

调动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练习读图分析能力 在教师的指导下读图分析。

1.乞立马扎罗山位于赤道附近,为什么山顶却终年被积雪覆盖,成为“赤道雪峰”乞力马扎罗山以5895米的海拔为非洲的最高峰

2.说说从山下至山顶自然景观发生了哪些变化? 训练读图分析能力。

根据上学期所学的知识总结原因(而海拔每增高100米气温下降0.6℃。非洲的降水分布很不平衡,也就使得非洲的河流作用显著。读图1-27尼罗河和刚果河

1.说出尼罗河和刚果河的流向,比一比哪一条河的支流更多。

2、尼罗河和刚果河的干流各流经哪些气候区?想一想,哪条河的水量较小、水位季节变化大?

3、找出尼罗河的两个源头白尼罗河和青尼罗河,结合图1-25,看看他们分别位于哪个气候区。你能解释历史上尼罗河定期泛滥的原因吗?

4.尼罗河与刚果河在流经山区时,形成一系列峡谷,多险滩瀑布。所以,尼罗河与刚果河的水利资源都很丰富。请问这种推断是不是正确?

三、总结整节课的知识体系。丰饶的资源

读图1-29非洲主要矿产与农产品分布。指导学生读图,尤其是培养学生读图的习惯,强调图例的作用。

观察非洲主要的矿产品:石油、金、铁、铜、铀、铝土、磷灰石、金刚石 非洲的主要农产品:可可、咖啡、花生、棉花、香蕉、油棕、剑麻。

通过阅读“塞伦盖蒂国家公园”以及对气候、景观的复习,对照地图册列举非洲的野生动物。

如有学生熟悉这方面知识,请他为同学介绍,树立目标。对照图例在图中找出各种矿产品、农产品的名称、分布地区。讨论。列举。初步了解自然资源的含义养成科学的资源观。

通过阅读课文总结:

1.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金刚石、黄金、铬铁矿、磷酸盐)

2、植物资源丰富(热带雨林、热带草原、名贵树种、热带经济作物)

3、动物资源丰富(大型野生动物的种类和数量均居世界各洲之首)简单介绍非洲的粮食作物(玉米)

虽然非洲有这么丰富的自然资源但非洲并没有因此富裕起来 亟待发展的经济

通过一些调查结果说明非洲贫穷落后的经济现状 读图1-30思考书上练习

1.人口的自然增长率等于人口的出生率减去人口的死亡率

2.从全世界来看,非洲的出生率、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都是最高的,而欧洲出生率、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都是最低的

3.非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人口增长迅速,而非洲的人口绝对数也很高,庞大的人口数量使得有限的粮食分散,人均占有粮食量少,很多地区食不果腹 阅读课文、总结非洲经济落后的原因:

人口问题

长期的殖民统治

落后的科学技术水平

恶劣的自然环境

学生普遍了解这一现象最好找学生讲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题目很简单,学生独立完成以便教师掌握情况对掌握不好的学生及时加以辅导分析。

四、布置作业: 目标检测相关内容。

五、板书设计:非洲(2)炎热的气候 丰饶的资源 亟待发展的经济

六、教后记:

上一篇:畜牧工作思路及工作计划下一篇:祝词大学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