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综合化设计

2024-07-07

区域综合化设计(精选12篇)

区域综合化设计 篇1

1 商业综合体概况

1.1 总体概况

某商业综合体总规划用地面积18.66万m2,规划总建筑面积约86.35万m2,场区分为东、西两个地块。西地块由购物中心、商务酒店、住宅、商铺等组成,东地块由五星级酒店、写字楼、住宅、配套公建等组成。笔者主要针对D区购物中心进行消防设计分析,该中心主要由百货楼、综合楼、娱乐楼、步行街五部分构成,总建筑面积为152 256.50m2,如图1所示。

1.2 各部分概况

综合体内的百货楼、综合楼及娱乐楼合计总建筑面积为136 130m2,地上共4层,建筑高度为22.2m,属多层公共建筑。一层为万达百货、儿童业态“大白鲸”、国际品牌及精品商铺;二层为百货、电器、KTV及精品商铺;三层为百货、游乐城、影院及餐饮商铺;四层为万达百货、商管办公用房及影院的设备夹层。室内步行街总长度为440m,建筑面积5.66×104m2。中间步行街宽11~16m,两侧店铺进深10~30 m。每个店铺为一个独立防火单元。铺与铺之间用防火墙相隔,铺与步行街间用加密喷淋保护的钢化玻璃分隔,步行街与娱乐楼、百货楼及综合楼通过连通口相连通,步行街屋顶设采光天窗。购物中心的结构形式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内外墙体均为陶粒混凝土墙体。属于多层公共建筑,耐火等级为一级。购物中心外墙保温采用A级保温材料,幕墙采用铝板幕墙和玻璃幕墙结合的形式。商务酒店区地上总建筑面积7 452m2,地下1层,地上9层,建筑高度36.4m。根据建筑自身性质和实际运营情况,商务酒店按高二类建筑设计,后续的装修设计及运营按此执行。地上一、二层为商铺和商务酒店大堂,三层到九层为客房层。商务酒店外墙采用A级保温材料,幕墙采用玻璃幕墙和石材幕墙结合的方式。

图1 综合体建筑示意图

商务酒店与购物中心一体形成环形消防车道,商务酒店自身不能形成环形,保证一个长边的火灾扑救面,并大于1/4总长度,在此范围内有两处进入高层建筑的人员出入口,设置停车场地。

步行街一环商铺地上总建筑面积为16 126.50万m2。一、二层均为商铺。地上2层,建筑总高度为10.80m,一层层高为5.7m,二层层高为5.1m。与多层商业建筑贴邻,按商业服务网点设计,耐火等级为一级。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内外墙体均为陶粒混凝土墙体。商铺疏散楼梯采用钢筋混凝土楼梯。

2 百货楼的消防设计

该建筑的大型百货地上总建筑面积为37 191.5m2,计入疏散统计总建筑面积为36 131.03m2,其使用功能一~四层均为商场。建筑层数为地上4层,建筑总高度为22.20m,一层层高为5.7m,二~四层层高均为5.1m,耐火等级为一级,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内外墙体均为陶粒混凝土墙体。

2.1 防火分区划分

百货楼各层平面均设有自动灭火系统及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且采用不燃烧材料装修,每层设置2个防火分区,每个防火分区建筑面积均小于5 000m2。整个百货楼防火分区统一核算疏散宽度,防火分区之间设可连通的甲级防火门。在二~四层自动扶梯的楼板开口处均设有特级防火卷帘,将其与周围空间隔开,归入一层平面的防火分区。

2.2 安全疏散设计

百货楼的楼梯设计一层至四层,各层均设七部防烟楼梯间(剪刀梯),其中一部防烟楼梯间跨区使用(与综合街共同使用),楼梯间及前室门为乙级防火门,其前室面积均大于6.0m2。剪刀楼梯间的梯段之间设耐火极限大于1.00h的实体隔墙。首层与地下层的出入口处设置耐火极限大于2.00h的隔墙和乙级防火门隔开,且设有明显标志。其中有两部楼梯间可直接通至屋面。室内任何一点至安全出口小于37.5m。一层疏散外门总宽度为30.60m,楼梯间在一层靠近室内步行街一侧通过室内公共通道短距离疏散至步行街中庭,楼梯间在一层直接对外出口或通过公共门厅短距离疏散至室外,高层商场的安全出口上方设有宽度大于1m的防火挑檐。

该建筑设置两部消防电梯,平时功能为百货货梯,合用前室面积均大于10m2,前室门采用乙级防火门,有机械排烟措施。消防电梯机房与电梯机房之间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的隔墙隔开,在隔墙上设甲级防火门。消防电梯从首层到顶层的运行时间不超过60s,满足规范要求,另外设置三部客梯。建筑内部超过60 m2的房间设两个出口,房间疏散门均向疏散方向开启。

2.3 建筑构造

建筑内电梯井和电梯房的墙壁等均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5h的陶粒混凝土空心砌块。设备专业的管道井的井壁均为1.00h的不燃烧体,检查门采用丙级防火门。电井、水暖井每层在楼板处用相当于楼板耐火极限的不燃烧体作为防火分隔。管道井与房间,走道相连通的孔洞,其空隙采用不燃烧材料填塞密实。电梯机房及配电间等设备用房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h的隔墙和1.5h的楼板与其他部位隔开,隔墙上的门采用甲级防火门。墙面变形缝用防火棉填塞,外罩防火板,楼面变形缝应用防火棉填塞。玻璃幕墙与每层楼板,隔墙处的缝隙,应采用不燃材料严密填实。紧靠防火墙两侧的门窗洞口之间最近的水平距离不小于2 m,内转角两侧防火墙上的门窗洞口之间最近的水平距离不小于4 m,不满足部分加设固定窗扇的乙级防火窗。

2.4 灭火器配置

采用手提式磷酸铵盐干粉灭火器,在相应位置的墙式柱上设置托架,灭火器底距地0.2m高。一~五层为中危险级,各层均有消火栓及自动灭火系统,灭火器配置数量可相应减少50%。

3 综合楼消防设计方案

3.1 防火分区划分

各层平面均设有自动灭火系统及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且采用不燃烧材料装修。每层各为一个防火分区,防火分区面积均小于5 000m2。综合楼内所有防火分区均统一核算疏散宽度,防火分区间设可连通的甲级防火门。

3.2 安全疏散

每层设3~4部防烟楼梯间(剪刀梯),其中2部防烟楼梯间跨区使用(1部与百货楼共同使用、1部与娱乐楼共同使用),楼梯间及前室门为乙级防火门,其前室面积均大于6.0m2。剪刀楼梯间的梯段之间设置耐火极限大于1.00h的实体墙分隔。首层与地下层的出入口处设置耐火极限大于2.00h的隔墙和乙级防火门隔开,且设有明显标志。其中有一部楼梯间可直接通至屋面。室内任何一点至安全出口小于30m。一层疏散外门总宽度为5.4m,楼梯间在一层靠近室内步行街一侧通过室内公共通道短距离疏散至步行街中庭。楼梯间在一层设置直接对外出口或通过公共门厅短距离疏散至室外,高层商场的安全出口上方设有宽度不小于1m的防火挑檐。设置2部消防电梯(与娱乐楼共用),平时为货梯,合用前室面积均大于10m2,前室门采用乙级防火门。消防电梯机房与其余用房之间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的隔墙隔开。消防电梯从首层到顶层的运行时间不超过60s,满足规范要求。

3.3 建筑构造

综合楼电梯井和电梯房的墙壁等均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5h的陶粒混凝土空心砌块,设备专业的管道井的井壁均为1.00h的不燃烧体,检查门采用丙级防火门。电井、水暖井每层在楼板处用相当于楼板耐火极限的不燃烧体作为防火分隔。管道井与房间、走道相连通的孔洞采用不燃烧材料填塞密实。梯机房及配电间等设备用房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h的隔墙和1.5h的楼板与其他部位隔开,隔墙上的门采用甲级防火门。

3.4 灭火器配置

采用手提式磷酸铵盐干粉灭火器,在相应位置的墙式柱上设置托架,灭火器底距地0.2m高。一~四层为中危险级,各层均有消火栓及自动灭火系统,灭火器配置数量可相应减少50%。

4 精品店防火分隔消防设计

该商业综合体内的300~500m2的10个精品店,以耐火极限为2.0h的构件进行防火分隔。图2、图3所示的精品店建筑面积均大于300m2,精品店之间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h并砌至楼板顶部的实体墙分隔,隔墙两侧的开口之间设置了长度不小于1.0 m、耐火极限不低于2.0h的T型实体墙,当隔墙相邻为宽度大于2 m的走道时,图2所示椭圆形内的走道符合宽度要求,此处可不设T型实体墙。精品店与步行街之间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h的C类防火玻璃分隔。

从图2、图3可以看出,精品店的设计根据规范的要求进行调整,但原设计中保护玻璃的喷水系统进行了保留,在与室内步行街分隔设计中,采取了与室内步行街间采用钢化玻璃和加密水喷淋系统进行防火分隔,喷水延续时间不低于3h。在设计时应合理地布置加密喷淋系统,避免玻璃表面出现盲点,冷却喷头的设计应确保玻璃完全浸润,且不得设置影响玻璃浸润的橱窗和玻璃隔墙横框等设施。

图2 一层精品店防火分隔示意图

图3 二层精品店位置意图

5 结语

分析了该项目部分区域的消防设计难点,其中疏散距离超长、防火分区划分难度大等问题突出,也成为大型商业综合体消防安全的关键要素。从设计角度来看,满足规范要求的同时,建立更为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案,可以防患于未然,从而提升大型商业综合体的防火能力,确保灭火救援的有效开展。

区域综合化设计 篇2

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题所给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读下图,回答1—2题。

1.若一架飞机由图中①地经②地飞往③地,其飞行方向是()A.一直向正东方向 B.一直向正西方向 C.先向西北,后向西南 D.先向东北,后向西北 答案:C 2.飞机由图中①地经②地飞往③地,途中依次经过的大洲和大洋是()A.太平洋—南美洲—大西洋 B.大西洋—北美洲—太平洋 C.太平洋—亚洲—印度洋 D.印度洋—非洲—大西洋 答案:B 3.读下图,图中的大圆为赤道,圆心为南极。假设两架飞机以相同的速度和高度(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分别沿①、②两条线路从M地飞往N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两机飞行的方向不变即可抵达目的地 B.两机飞行的方向必须改变才能抵达目的地

C.沿①线飞行的飞机要比沿②线飞行的飞机早抵目的地 D.沿①线飞行的飞机要比沿②线飞行的飞机晚抵目的地 答案:C 4.读下图,在四幅等高线示意图中,能够体现“深山藏古寺”意境的是()

A.①

B.② C.③

答案:D 5.读下图,下列有关图示的叙述正确的是()

D.④

A.图中地形按图序排列正确的是①山脊、②山谷、③鞍部、④山顶

B.图中海拔最高的是图③,相对高差最大的是图①

C.图中地形按图序排列正确的是①山谷、②山谷、③山顶、④鞍部

D.图中海拔最高的是图④,相对高差最大的是图② 答案:C 读图1某地景观示意图及其图2等高线地形图,回答6—7题。

6.该景观示意图绘制者应位于图2中的()A.a点

C.c点

答案:A 7.图中凉亭与房屋实际间距为600米,则两山顶之间水平距离约为()A.900米

C.1 500米

答案:B 读下图,回答8—10题。

B.1 200米 D.1 800米 B.b点 D.d点

8.四幅图中属于低纬度并联系两大洋的海峡是()A.①

C.③

答案:B 9.两侧属同一大洲、并联系同一大洋的两个海域的海峡是()A.①

C.③

答案:A 10.两侧分属两个大洲、但联系同一大洋的两个海域的海峡是()A.①

C.③

答案:D 下图是南亚和西亚部分地区图,读图回答11—14题。

B.② D.④ B.② D.④ B.② D.④

11.图中数码所代表的河流名称排序正确的是()A.①底格里斯河、②幼发拉底河、③印度河、④恒河 B.①印度河、②恒河、③幼发拉底河、④底格里斯河 C.①幼发拉底河、②底格里斯河、③印度河、④恒河 D.①恒河、②印度河、③底格里斯河、④幼发拉底河 答案:C 12.有关图示地区大多数居民所属人种的叙述正确的是()A.大多数居民属白色人种 B.大多数居民属混血人种 C.大多数居民属黑色人种

D.大多数居民属黄色人种 答案:A 13.有关图中a、b两大半岛上大多数居民宗教信仰的叙述正确的是()A.a半岛上大多信奉伊斯兰教,b半岛上大多信奉天主教 B.a半岛上大多信奉天主教,b半岛上大多信奉佛教 C.a半岛上大多信奉印度教,b半岛上大多信奉伊斯兰教 D.a半岛上大多信奉喇嘛教,b半岛上大多信奉东正教 答案:C 14.两半岛上都有沙漠分布,但a半岛上的沙漠面积比b半岛上小得多,其主要原因是()A.常年受副热带高压带的控制

B.a半岛上的两大河流流量大 C.a半岛受湿润西南季风影响

D.a半岛上人类活动历史悠久 答案:C 下图为某区域模式图,读图回答15—18题。

15.图中所示区域自北向南沿110°经线穿过的省区简称依次是()A.陕、鄂、渝、湘、桂、粤、琼 B.桂、湘、鄂、渝、陕、内蒙古 C.内蒙古、陕、渝、鄂、湘、粤 D.内蒙古、陕、鄂、渝、湘、桂 答案:D 16.图中所示区域的数码代号与主要地形区的分布连线正确的是()A.①——塔里木盆地

C.④——青藏高原

答案:B 17.图中所示区域的数码代号与文化景观描述连线正确的是()A.①——梯田层层稻花香 B.②——草原茫茫牧牛羊 C.③——翠竹青青有人家 D.④——山歌阵阵采茶忙

B.③——华北平原 D.⑤——四川盆地 答案:D 18.深秋时节,一旅游者从图中某区域乘火车外出旅游。出发时落叶纷飞,满目金黄,穿越重重隧道后,蓦然树木葱郁,山清水秀。火车经过的区域是()A.从①到②

C.从③到⑤

答案:B 下图是乌鲁木齐(43°47′N)、拉萨(29°40′N)、重庆(29°31′N)和海口(30°02′N)四城市的气温、日照年变化曲线图,读图回答19—21题。

B.从②到④ D.从⑤到⑥

19.甲图中能反映气温受地势影响较大的曲线是()A.①

C.③

答案:C 20.乙图中代表重庆、拉萨日照年变化的曲线是()A.Ⅱ、Ⅰ

C.Ⅳ、Ⅰ

B.Ⅱ、Ⅲ D.Ⅳ、Ⅲ B.② D.④ 答案:C 21.四城市中气温曲线与日照曲线组合正确的是()A.①—Ⅲ

C.③—Ⅳ

答案:D 读下图,回答22—25题。

B.②—Ⅱ D.④—Ⅲ

22.图中A所在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是()A.水稻

C.谷子

答案:D 23.图中B所在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是()A.水稻

C.谷子

答案:A 24.影响两地区粮食作物有所不同的主要原因是()A.土壤条件不同

C.水热条件不同

答案:C

B.海拔高度不同 D.耕作制度不同 B.小麦 D.玉米 B.玉米

D.小麦 25.我国粮食作物中,小麦和水稻分布地区的主要分界线是()A.长城一线 B.秦岭—淮河一线 C.太行山—巫山一线 D.阴山—燕山一线 答案:B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读图题(共50分)26.读图1四种气候类型直方图和图2风向分布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16分)

(1)根据图2中的风向判断,图示是________半球________季。(2分)(2)根据甲、乙、丙、丁四种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在图2中与其相对应的位置分别是(填写代表字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4分)(3)除南极洲外,其他大洲都有分布的气候类型是四图中的________图,其名称是________,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4分)(4)乙气候类型的特点是________,形成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2分)(5)C、D同为30°N~40°N之间的大陆,但气候类型却有所不同,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答案:(1)北 冬(2)C A B D(3)甲 地中海气候 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4)终年温和湿润 受西风影响

(5)C位于大陆西岸,受副热带高压带和西风交替控制而形成地中海气候;D位于大陆东岸,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形成亚热带季风气候

27.读下图,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8分)

(1)分别写出图中①②④各省区的邻国

①的邻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的邻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的邻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2)写出与省区③相邻的省级行政区简称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3)在图示四省区中,黄土地貌分布较广的是________(填写代码,下同);风积地貌分布较广的是________;喀斯特地貌分布较广的是________。(3分)(4)请由北向南依次写出省区③的五个地形单元名称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5)请将下列我国一些少数民族的风俗民情与图示主要分布省区对应编组。

A.打米糕 B.信天游 C.长鼓舞 D.壮锦 E.那达慕 F.荡秋千 G.安塞腰鼓 H.摔跤 I.长调 J.赛龙舟 K.窑洞 L.对山歌

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4分)答案:(1)①俄罗斯、蒙古 ②越南 ④朝鲜、俄罗斯(2)晋、豫、鄂、渝、川、甘、宁、内蒙古(3)③ ① ②

(4)黄土高原、渭河平原、秦岭、汉江谷地、大巴山地(5)①E、H、I ②D、J、L ③B、G、K ④A、C、F 28.(2012·江苏卷)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6分)材料一:下图是我国第28次南极科考航线和P大陆自然带分布示意图。

材料二:科考队在南极冰盖之巅——冰穹A(海拔4 093米)的昆仑站成功安装了我国自主研发的首台南极巡天光学望远镜AST3-1,用于对超新星、太阳系外行星、瞬变天体的研究。

地理区域综合题解题策略 篇3

命题要点

2010年地理试题贴近生活、侧重应用,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考查,强调考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区域综合题非常符合地理学科区域性特点,并且能够很好地考查考生的地图判读能力、空间定位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尤其对考生的空间概念要求很高,因此,2011年地理试题依然会将区域综合题作为高考命题的一大亮点。从试题的设置特点和趋势来看,区域综合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给出具体的区域图,要求考生根据区域轮廓和一些特殊的地理事物来判断区域分布。

2.给出具体区域图和经纬度,要求考生根据经纬度来判断具体的区域分布。

3.给出简单的经线或纬线,要求考生从中根据经纬度判断区域的具体分布。

4.给出文字信息和具体的区域图或某一区域要素图(如地形剖面图),要求考生根据区域特征(如气候特征、地形特征、生物特征等)来判断区域的具体分布。

许多考生虽然地理基础知识掌握得较好,但是对区域地图、区域类综合题的命题形式和命题趋势不够熟悉,因而对于区域位置的具体分布无法准确定夺,导致解题时思维难以顺利展开,所学的地理知识自然不能够灵活套用,在答题时明显处于“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尴尬境地。

存在问题

1.思维能力不完备

部分考生的空间概念不强,对重要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不明确,容易混淆地理事物的分布位置,加上定性分析能力差和区域分析方法不灵活,造成答题时思维不深入、不全面,最终影响得高分。

2.基础知识不牢固

有的考生对地理区域特征描述不清,对一些重要的地理原理理解不透彻、不深入,从而造成失分严重。

3.文字表达不准确

答题时,一些考生没有应用专业术语,语言表达不当,从而在答题中造成不必要的丢分。

4.答题规范不到位

个别考生由于粗心大意或因急于动笔答题而不认真审题,加之字迹不工整、卷面不整洁,造成许多不必要的失分。

应对策略

1.建立基本的空间概念

结合中国和世界政区图,熟记以下内容:重要经纬线所穿过的地理事物;世界各大洲、主要国家和重点地区、我国三大区域和主要地形区、重点区域和主要城市等地理事物及现象在政区图上的经纬度范围;气候类型、地形类型、河流走向、人口与资源、著名城市、农业与工业区、重要的地理界线等的区域分布。

2.提高区域分布的空间感

①世界地理:根据世界重要经纬线,把世界政区图进行网格划分,从而在头脑中形成各个区域的网格状分布。

②中国地理:根据中国政区图,掌握中国行政疆域的“四极”(最东、最西、最北、最南),并通过重要的经纬线(80°E、130°E、20°N、50°N和90°E、100°E、110°E、120°E、30°N、40°N)在中国疆域中的大致空间穿越位置,把中国政区图进行网格划分,从而把我国各个区域(如西部、东南部、东北部等)的范围在头脑中“定格”下来。例如我国东北地区的范围,可大致用经线120°E和135°E,纬线40°N和50°N来框定其所在的范围。

3.熟悉地理事物的相对位置,增强区域识别和空间定位能力

要熟悉地理空间分布,还应该明确和熟悉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和空间联系,并通过地理事物的空间组合来熟悉它们的相对位置。

4.熟悉和掌握区域综合题的解题技巧

①准确进行空间定位。空间概念的强弱、空间思维能力的高低,是地理能力强弱的表现,是解题技能好坏的体现。对于区域简答题,如果空间定位不准确,思维就难以展开,解题也就难以深入,因此准确的空间定位是解题的关键一步。在遇到具体的区域简答题时,应该根据地理位置(经纬度、海陆位置等)来判断区域,以区域轮廓或具体的地理事物的分布来辅助定位,从而提高区域定位的准确度。

②顺利进行信息分析。从近几年地理试题来看,地理试题不可能通过识记就能直接得出结论,要想顺利地进行分析判断,就必须有效地提取和加工信息,以便提高解题的指向性,因此信息的有效提取和筛选是分析问题的前提和核心。在具体的解题过程中,应该针对区域简答题的设问,在材料中寻找与其相关的信息,并对各种信息(如文字、区域图像、表格及这几种方式的组合)进行认定和提取,同时进行分析与综合、推理与判断,这是进一步解答的重要环节。

③灵活进行知识应用。地理区域简答题无论是从取材、情境还是从立意、设问上看都是新颖的,而且试题往往会提供新知识(如新概念、新观点、新理论、新原理等)来考查考生的临场应用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这应该说是对考生能力及潜能的大检阅,从近几年的试题来看,其对地理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的理解程度及对知识之间相互联系的掌握程度的要求越来越高。为此,考生在解答地理区域简答题时,应该从宏观上系统地把握地理知识,熟练掌握地理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透彻理解地理的规律和原理,只有这样才能对已有知识进行比较和分析,才可能灵活应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④规范进行文字表述。“进行文字准确、条理清楚、逻辑严密地表述”是地理学科的一项重要能力,近年来高考地理综合题基本上都是以简述题的形式出现,而地理简述题能够很好地拓展考生答题的空间,能够加大考生自己组织答案的自由度,可见高考地理试题对考生的文字表述能力的要求大大提高了。为此,在回答简述题时,考生要尽可能采用简练的文字,做到“字迹清晰、要点分明、条理清楚、逻辑严密、表述准确、阐述完整”,以便在考试时减少不必要的失分。

5.复习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由于高考区域综合题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考生所学相关课程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科能力考核目标包括“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这四项基本能力,因此在能力的要求上是比较高的。为此,在复习中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①由于试题难度基本稳定,试题以基本地理知识考查为主,因此地理复习应该夯实基础、重视主干知识,尤其应该强化知识的内在联系。

②由于试题突出学科特征,突出考查考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因此,在地理复习中应该重视区域地理的学习,强化读图、析图能力尤其是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③由于地理试题加大了新课程理念的渗透度,强调了考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在地理复习中应该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科学进行地理专题复习。

典例分析

2010年全国Ⅰ卷第36题(36分)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葡萄的糖分含量越高,酿制出的葡萄酒酒精度越高。葡萄生长过程中,特别是成熟期的光照及昼夜温差与其糖分积累呈正相关。图5a中甲、乙两地均为优质葡萄产地。图5b为乙地典型的葡萄种植园景观。世界上酒精度最高(16.2度)的优质葡萄酒就是使用乙地及其附近所产的葡萄酿制而成的。

(1)分析甲地有利于种植葡萄的地形、气候条件。(12分)

(2)分析乙地葡萄种植园地表鹅卵石堆积的原因。(8分)

(3)简述乙地气候类型和特点,并说明气候条件以及葡萄种植园地表鹅卵石对葡萄生长的影响。(16分)

【答案】36.(1)甲地位于(南北向的)河谷中,灌溉(和排水)条件好;(北纬45°附近)葡萄生长季节日照时间长,光照充足;葡萄成熟季节昼夜温差大,利于糖分积累。

(2)乙地位于(罗讷河)河流出山口附近。河流出山口前,穿行于峡谷,水流急,可携带砾石;河流出山口后,流速变缓,携带的砾石首先在此处堆积。

(3)乙地(临地中海)为地中海气候;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葡萄生长季节光照、热量充足。鹅卵石利于保持土壤水分(利于地表水下渗,防止土壤水分蒸发);鹅卵石白天(受到太阳辐射)增温快,夜间降温也快,增大气温的日较差,利于葡萄的糖分积累。

【解答分析】此题以区域图、葡萄种植园景观图和文字材料的形式,来考查自然地理的有关知识,试题以能力立意,要求考生具有较强的读图、析图能力。(1)根据区域图中的经纬度,并结合气候的分布规律,可推出甲地的气候特点,进一步结合区域图中的等高线数值,可得出甲地位于(南北向的)河谷中。有了以上判断,容易分析出甲地有利于种植葡萄的原因:甲地位于(南北向的)河谷中,灌溉(和排水)条件好;(北纬45°附近)葡萄生长季节日照时间长,光照充足;葡萄成熟季节昼夜温差大,利于糖分积累。(2)读图5a中的等高线数值和经纬度数值,可知乙地位于(罗讷河)河流出山口,从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可知,由于乙地位于(罗讷河)河流出山口附近,因此,河流出山口前,穿行于峡谷,水流急,可携带砾石;河流出山口后,流速变缓,携带的砾石首先在此处堆积。(3)根据区域图的经纬度和海陆位置,可判断乙地(临地中海)为地中海气候,其特点为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葡萄生长季节光照、热量充足。鹅卵石利于保持土壤水分(利于地表水下渗,防止土壤水分蒸发);鹅卵石白天(受到太阳辐射)增温快,夜间降温也快,增大气温的日较差,利于葡萄的糖分积累。

区域综合化设计 篇4

区域空间资源综合管理系统主要是利用GIS技术对独立区域的空间资源进行综合管理,如对各类建筑物、构筑物、建设规划、通信、供排水、电力、燃气、电视电缆等空间资源的管理。与传统的城市各类管线管理系统相比,区域空间资源综合管理具有领域广、综合性强等特点。

区域空间资源综合管理系统,从结构上分为2个部分:一是以空间地理数据录入、编辑、为主的数据维护部分;二是以空间信息查询和日常业务办理为主的业务管理部分。由于空间数据录入、编辑的复杂性,专业空间数据录入、编辑的数据维护部分大都采用的是C/S体系结构。以空间信息查询和日常业务办理为主的业务管理部分,主要是为了各相关职能部门以及领导可以方便地进行空间信息查询和日常业务办理。该部分基本采用B/S体系结构,具有使用方便,客户端不需要安装专业应用软件,维护成本低等特点。

由于区域空间资源综合管理系统从结构上包括了C/S结构和B/S结构的多个子系统,并且必须针对每个系统控制好每个用户的查看范围、查看资源、维护权限等,因此针对系统多、角色多、部门多等特点,设计实现了区域空间资源综合管理系统的权限控制模块,便于维护、使用,为系统提供安全保障。

1 区域空间资源综合管理系统安全总体设计原则

区域空间资源综合管理系统中管理对象的空间位置、属性等对不同的用户有不同的权限:有的用户可查看,有的用户可编辑,有的用户无任何权限。因此在系统总体设计时,不仅要考虑到系统本身的安全可靠性,还必须加强对数据的访问权限严格控制,确保系统的安全。

1.1 安全性总体设计

系统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安全性设计:

(1)身份认证。

应用软件自身的身份认证,对用户密码可以进行强制的复杂度设置;对密码采取加密存储,即使从数据库中也无法获取用户密码;第三方强身份认证的集成。

(2)强制数据访问控制。

区域空间资源综合管理系统访问控制的特点在于除了传统信息系统中按角色进行功能授权外,还必须根据不同用户,对不同子系统、不同的控制区域、不同类型的图层以及不同图层数据的控制权等进行访问控制授权,以确保数据的安全性。

(3)审计功能。

用户登录信息与登录结果的审计;用户对应用系统中的功能模块操作的审计;用户在应用系统中对信息的输入和输出审计;数据库服务器的启动和关闭信息、数据备份和载入信息的审计。

(4)严格实行三权分离制度。

内置职责权分离的3个管理用户(系统管理员、系统安全员和系统审计员),进行与系统应用及安全相关的管理和运行维护;这三个管理用户在系统中各自有且只有一个,他们之间的管理权限分离、操作没有交叉。其中,系统管理员的操作范围包括组织机构管理、用户管理和备份管理;系统安全员的操作范围包括帐户管理、角色管理和用户角色管理;系统审计员的操作范围只有对审计记录的查询。

1.2 多维强制数据访问控制

区域空间资源综合管理系统访问控制原则:

(1)对于特定子系统,只有授权的用户才能进入;

(2)对于特点区域的数据,只有授权的用户才能访问;

(3)对于所有专业图形数据的编辑操作,只有显式授权的用户才能进行;

(4)对于某具体功能,只有授权的用户才能访问。

也就是说,该系统要实现按系统、区域、图层、角色的多维数据安全访问控制。

2 权限控制设计

2.1 权限控制分析

根据区域空间资源综合管理系统安全设计原则,分别对C/S结构系统和B/S结构系统的权限控制进行分析,从中分解出涉及的对象及之间的关系,进而才能针对这些对象及关联关系设计数据结构。

(1)C/S结构系统权限控制分析

(1)首先判断是否有进入此系统的权限;

(2)如果有就要查看登录者所属区域的图层权限;

(3)当编辑某图层时,查看登录者是否有对某个区域的某个图层有此权限。

C/S结构系统涉及的权限控制对象包括:部门(区域)、角色、应用系统名、用户、图层名。

(2)B/S结构系统权限控制分析

(1)首先判断是否有进入此系统的权限;

(2)如果有则获取登录者能查看的部门区域;

(3)添加图层时只能加入有权限查看的图层;

(4)选择菜单项时,如果没有对此图层对象的属性查看授权,则无权查看。

B/S系统涉及的权限控制对象包括:部门(区域)、角色、应用系统名、用户、图层名、菜单资源。

2.2 权限控制对象关系

综合系统权限控制分析,设计对象包括部门、角色、应用系统名、用户、图层名、菜单资源、角色用户表、应用系统名表、角色图层表、角色菜单表,它们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3 权限控制实现

根据上述分析,区域空间资源综合管理系统权限控制模块主要实现的功能包括:部门管理、角色管理、图层授权管理、菜单管理、菜单授权管理、用户管理、日志管理等功能。如图2所示。其中:

部门管理

系统管理员实现部门的增加、修改、删除、查询功能;

用户管理

用户包括属于超级管理员角色的用户、分系统管理员的用户、及分系统的查看、编辑用户、分系统审计员等类。用户管理模块是系统管理员实现用户的增加、修改、删除、查询功能;

图层授权管理

系统管理员实现对角色进行图层访问控制权限的修改功能;

角色管理

角色包括超级管理员角色、分系统管理员角色、编辑角色、查看角色、审计员角色等类别。系统管理员实现角色的增加、修改、删除、查询功能;

菜单管理

针对B/S结构的应用系统,系统管理员实现对某B/S系统菜单的增加、修改、删除、查询功能。

菜单授权管理

针对B/S结构的应用系统,系统管理员实现对角色进行菜单访问控制权限的修改功能

日志管理

审计员实现对日志信息的查询、删除功能。

4权限控制在空间资源综合管理系统中的应用

各系统在登录页面中根据用户名获取其角色,再根据此角色首次获取对应图层、资源的相关权限;在各系统运行期间,C/S结构系统每次对空间数据维护时必须再次确认编辑权限;B/S结构系统访问每个页面必须再次进行资源访问权限的确认,同时对业务数据的查询分析必须再次进行图层访问权限的确认。C/S,B/S结构登录流程如图3和图4所示。

5结语

在区域空间资源综合管理系统的权限控制模块的设计中,已经考虑到今后的扩展,如区域的变化、新应用系统的加入等,所以在今后不同业务的GIS和WebGIS应用中都具有较强的适应性。目前该权限控制在体系上已经初具模型,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希望通过今后的应用在细节与功能上对其进行不断的完善与改进,为相关系统的访问控制安全提供较强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宁葵.访问控制安全技术及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2]汪伦伟.访问控制框架中多策略模块的组合方法[EB/OL].http://www.ibm.com/developer works/cn/linux/l-acfl,2005.

[3]郝斌.基于角色管理的系统访问控制[EB/OL].http://www.900.ibm.com/,2001.

[4]金步国.认证、授权、访问控制[Z].2006.

[5]石文昌,孙玉芳.安全操作系统研究的发展[J].计算机科学,2002,29(6):5-13.

[6]Department of Defense.Trusted Computer System Evalua-tion Criteria[S].DOD 5200.28-STD,1985.

[7]Ray Spencer,Stephen Smalley,Peter Loscocco,et al.TheFlask Security Architecture:System Support for Diverse Se-curity Policies[A].Proceedings of the Eighth USENIX Se-curity Symposium[C].The USENIX Association,1999.

[8]Stephen Smalley,Timothy Fraser.A Security Policy Configuration for the Security-Enhanced Linux,NAI Labs TechnicalReport[R].2001.

[9]Peter Loscocco,Stephen Smalley.Meeting Critical SecurityObjectives with Security-Enhanced Linux[A].Proceedingsof the 2001 Ottawa Linux Symposium[C].2001.

城市与区域综合实习总结 篇5

。  二、实习内容:       根据实习要求和学校的实际情况,本次野外实习地点选择在全国唯一的族群式城市――淄博。淄博是一座古老文明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以石油化工为主体的多资源工矿城市,世上东升的重工业基地。淄博具有城乡交错、工农结合、大局相对分散、局部有区域集中的族群式城市格局。形成了一种全国少有的城市模式,被誉为“淄博模式”。族群式城市的特点、现状及对城市建设、经济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城市与区域综合野外实习地点的较好选择。   具体安排如下:   ・时间    地点    内容      7月1日    张店区实习总动员,参观住宅小区规划建设      7月2日    博山、淄川    博山区特色城市规划,经济发展特点,第三产业。      7月3日    淄博市开发区    淄博市开发区发展与规划,经济现状特点,龙头企业的作用(椰风公司、兰雁集团、新华医疗器械厂、热电集团)。      7月4日    临淄区    参观齐鲁石化公司。      7月5日    学校    淄博市规划局杨继明局长作“淄博市城市建设与管理”的报告,

实习报告

      7月6、7日    学校实习总结,撰写报告。      三、实习意义:   通过这次实习,使我们了解了城市体系;在现有体制下,如何规划和管理开发区使之能达到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使我们对城市和区域规划的模糊的理论变得清晰起来。通过城市与区域综合实习,使我们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和巩固课堂所学知识。通过五天的实习,我们对城市的总体规划、城市的二、三产业分布与结构、城市旅游、城市开发区建设与管理等有了深刻的.认识,从中学到了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积累了一定的知识与经验。  四、实习报告:        开发区招商引资途径探讨        内容提要:改革开放特别是近十年来,我国许多城市以及许多县城都设立各种形式的开发区,以突破城市发展的旧有模式,为城市的发展开辟新的途径。综观各地的开发区的发展情况,成功者有,失败者也有。我们在成功的、失败的案例中我们都可以看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问题,那就是如何引进资金及投资项目。可以这么说,开发区成也资金败也资金。本文通过在淄博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实习中及参考有关资料后了解到的有关招商引资的情况,对开发区招商引资的途径作一下探讨。   ・ 关键词:开发区、招商引资、区位条件、投资环境、政府行为、优惠政策&nb・ 我们在开发区成功的、失败的案例中我们都可以看到,一个开发区要想成功地进行招商引资必须至少具备四个方面的条件:一是开发区有良好的区位条件;二是开发区有良好的投资环境;三是开发区有良好的政府行为及服务;四是开发区有良好的优惠政策。下面我对以上四个条件分别进行论述。   [1]  [2] [3] [4] [5] 下一页

[1]

区域PERD综合协调度评价探析 篇6

[关键词] 区域PERD 协调发展模式 评价指标体系

PERD是指人口(Population)、环境 (Environment)、资源(Resource)与发展(Development)的缩写。在人类社会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由于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生产力得以快速地发展,促进了人口的过快增长,由此又导致资源的过度开发,造成资源短缺、环境恶化,影响了经济发展,危及到了人类生存。PERD问题是当今世界关注的焦点,2005年9月在北京召开的“21世纪论坛”,会议的主题是“可持续发展——中国与世界”,会议的主题旨在突出发展中国家发展模式和发展理念转换的迫切性和重要性。会议提出了“21世纪中国面临6大挑战”,六大问题都与PERD问题息息相关,只有解决好区域PERD协调发展的问题,才能保持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这些问题也是我们“十一五”规划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因此,通过对影响人口、环境、资源与发展的因素分析,构建一套完整的、动态的、可操作的区域PERD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于准确地测度区域PERD的发展状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PERD系统及区域PERD协调发展模式

1.PERD系统

PERD系统是指以人口(P)、环境(E)、资源(R)与发展(D)四个问题为中心,并由此形成PERD问题的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并在一个具体的区域内复合而形成的一个紧密联系的统一体。

我们解决PERD问题时,不能孤立地研究某一方面问题,而应将人口、环境、资源与发展四个问题及其形成的因素,结合不同的地域,系统地纳入一个统一的框架内进行全面的研究,局部的问题纳入全局中协调解决,共同达到协调发展的目的。例如:我们研究人口数量时,只有把人口数量与区域环境、资源、经济和社会发展,及人口本身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文化构成等问题联系起来,人口数量的分析才具有现实意义。当人口数量与上述因素之间的关系协调时,人口数量就不是一个大问题;反之,如果它们之间的关系不协调,人口问题就成了一个重大问题。

2.区域PERD协调发展模式

区域PERD发展模式是指在一定空间和一段时期内,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系统发展的总的方式。区域PERD协调发展模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人口增长模式:从人口总规模、劳动力需求、老年人口的比重以及人口生育政策等方面协调人口、环境、资源的发展;

第二,环境保护模式:保持区域生态环境向良性循环方向转化;

第三,资源利用模式;

第四,经济与社会发展模式:保持经济增长速度与满足人民需要和增强区域综合实力相适应,保持宏观经济结构与区域资源结构、环境结构、经济发展阶段相协调;

第五,区域开发模式:保持区域发展空间结构的优化,工业、农业、交通、城市等合理布局,并且它们之间在功能关系上相互协调;

第六,时间推进模式:保证区域PERD协调发展在时间发展阶段上的循序渐进。

影响区域发展的因素很多,而且也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别。不同区域的协调发展模式由于区域PERD的状况不同而千差万别。PERD问题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系统,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动必定影响其他因素的变动。另外,在区域发展实践中,发展模式也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交融共同发生作用的。

二、区域PERD协调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指标体系是指由若干个相互联系的评价指标组成的有机整体。它可以全面、系统、科学和准确地反映一定时期内区域PERD多个侧面的变化特征和发展规律。评价指标体系作为一个系统,其结构和组成要素的科学组合会直接影响系统功能的发挥。区域PERD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必须要对其结构和评价指标的组合进行科学研究,建立一套科学的区域PERD综合评价体系。

1.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框架

每一个评价指标都可以从一个侧面评价区域PERD的变化状况,但是由于各个评价指标的类型、性质不同,其评价的功能也不同。因此,要形成对区域PERD的综合评价,必须通过评价体系对评价指标进行科学组合,发挥其整体的评价功能。建立指标体系,常用的一种方法就是首先将目标分成具体的目标层和准则层,然后再细分成更小的、可以建立指标的小系统,通过对这些小系统建立指标,从而确立整个指标体系。见下图。

区域PRED综合协调度

区域PERD综合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框架结构图

2.区域PERD协调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

区域PERD协调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是,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经济与外部系统五个方面的指标体系;第二层是,五个方面的指标体系交互作用形成24个方面的子指标体系;第三层是,24个方面的子指标体系的每一单个指标。

(1)人口系统指标

①PP人口系统内部结构指标:人口数;劳动适龄人口数;老龄人口比例;学龄人口比例;育龄妇女文化程度;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人口性别比例等。

②PE人口→环境系统指标:环保事业从业人员数等。

③PR人口→资源系统指标:从事地质普查及各种资源勘探的劳动力数量;水利业从业人员数等。

④PD人口→社会经济系统指标:各行业劳动力人数(如:农林牧渔业、工业、建筑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公共服务业等行业的劳动力人数);各产业劳动力人数等。

⑤PO人口→外部系统指标:劳动力输出数量及构成等。

(2)环境系统指标

①EE环境系统内部结构指标:生态环境状况;大气质量水平;水环境质量水平;固体废弃物堆放量等。

②EP环境→人口系统指标:各种人均环境指标,如:人均绿地面积;城市人均综合用地等。

③ER环境→资源系统指标:环境对资源的损害指标,如:地下水污染;海洋污染;海水入侵面积;耕地盐碱化面积;开采矿产塌陷地面积等。

④ED环境→社会经济系统指标:单位环保资金效益指标

⑤EO环境→外部系统指标:各种污染物输出等。

(3)资源系统指标

①RR资源系统内部结构指标:各种资源储量及构成;各种资源利用率等,如:水资源总量;水资源利用率;耕地面积;土地利用率;煤炭储量;石油储量;森林资源量等。

②RP资源→人口系统指标:各种人均资源指标,如:人均耕地;人均煤炭资源量;人均森林资源量;人均水资源量;人均石油资源量;人均其他矿产资源量等。

③RE资源→环境系统指标:环境使用资源量指标,如:环境用水量等。

④RD资源→社会经济系统指标:资源可供社会经济用量,如:可供工业用水量;可供农业用水量;煤炭资源年开发量;石油年开采量;天然气年开采量等。

⑤RO资源→外部系统指标:各种资源输出指标。

(4)社会经济系统指标

①DD社会经济系统内部结构指标:历年三次产业结构比重;工业部门结构;主导产业所占比重;区域竞争力;国民收入使用额;积累率;经济发展速度;资金利税率;经济发展过程的波动状况等。

②DP社会经济→人口系统指标:各种人均社会经济指标,如:人均GDP;人均钢铁产量;人均粮食产量;人均石油产量;人均棉花产量;人均主要工业品产量;人均服务设施拥有量;人均服务人员拥有人数;城市居民消费水平;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等。

③DE社会经济→环境系统指标:环保资金投入量;废水排放总量;废气排放总量;固体废弃物排放总量;万元产值废水排放量;万元产值废气排放量;万元产值固体废弃物排放量等。

④DR社会经济→资源系统指标:地质勘探资金投入量;各种矿产资源探明储量增量等。

⑤DO社会经济→外部系统指标:资金输出;各种产品输出数量及构成等。

(5)外部系统指标

①OE外部系统→环境系统指标:各种外部污染物流入量及构成等。

②OR外部系统→资源系统指标:各种外部资源的输入量及构成等。

③OD外部系统→社会经济系统指标:外部资金输入数量等。

④OP系统环境→人口系统指标:外部劳动力输入量及构成等。

3.区域PERD协调度综合评价方法

综合评价方法即多变量综合评价方法,基本思想是将多个指标转化为一个能够反映综合情况的指标来进行评价。在评价过程中,一般要根据指标的重要性进行加权处理。评价结果是以指数或分值的形式表示被评价单位的“综合状况”。综合评价的步骤如下:

第一步、确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指标的选择方法有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两类。定性方法中常用的也是效果较好的方法是专家评判法。专家评判法是通过研讨会或征询意见的方式,集各位专家的智力优势和经验来选择指标;定量方法有试算法和通过相关系数并借助于系统聚类法来对指标进行选择。不管使用哪种方法,都要根据理论和经验及指标在历史资料中的表现加以确定。在指标选择余地较大时,要从类似的指标中删除个性不太强的指标,以简化指标体系,减少分析过程中的计算工作量。

第二步、搜集指标数据,并对不同计量单位的指标数值进行同度量处理,以消除量纲的影响。消除量纲的方法目前常用的有相对化处理、函数化处理和标准化处理三种方法。

第三步、根据指标的重要性确定其权重。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有定性赋权的专家评判法、定量赋权的指标比较法和比率标度法等。实际中常常将定性和定量方法相结合运用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第四步、对经过加工处理后的指标值进行汇总,计算综合评价指数或综合评价分值。

对多个区域同时评价,可根据综合评价指数或综合评价分值的大小进行排序。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时,还应遵循科学性、全面性、系统性、有效性、可行性、动态性和稳定性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等原则。

三、结束语

如何准确测量区域PERD的综合协调度,为实施人口、环境、资源与社会经济的综合协调发展战略提供参考依据是一个难点问题。本文对区域PERD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进行了初步探索,并建立了一个系统框架。但区域PERD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确定、指标的具体量化、评价方法的选择等许多问题还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区域PERD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理论,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冯仁国:“区域协调发展模式的理论与实证分析”(硕士论文),1994

[2]崔伟宏:《区域可持续发展决策支持系统研究》.宇航出版社1995年版

[3]王黎明:“面向PRED的人地关系系统构型理论与方法研究”,《地理研究》,1997(2)

[4]彭佩云:“人口增长必须同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3(1)

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综合评价 篇7

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 我国经济经历了近三十几年的高速增长, 我们注意到, 伴随着经济高速增长, 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在逐渐拉大。

大国经济发展的历程告诉我们, 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将会对一国经济的永续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产生负面影响。与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同时并存的, 是区域间的金融发展水平亦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区际、省际、甚至省内发展差距都不平衡的国家, 我们在研究经济发展与金融发展时, 应该重视国内金融发展的地区差距, 而不能将中国的金融业只是简单看作一个整体。因此, 分区域地进行金融结构的研究不仅是我国国情的需要, 也有利于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均衡发展。

2 指标体系的建立

指标是衡量省区金融业发展差异的参数, 要客观地反映这种现状和差距, 必须在指标选择上遵循全面性和可操作性原则。在此基础上, 本文将从金融自身发展和金融发展环境两个方面对区域金融发展的差异进行衡量。

2.1 金融自身发展指标

在金融自身发展差异的分析中, 本文综合了现有研究的三个角度。

一是金融总量, 从总量上来反映金融发展的差异程度, 故选择了两个指标:

X1:金融机构职工数, 我们将各省金融机构从业人数取自然对数进行分析。X2:金融机构的资产总量, 将全国各地区的金融资产取自然对数进行分析。

二是金融结构, 这是金融发展理论演化过程中最早产生并得到继承和发展的重要方面, 包含资产结构、资金结构、开放结构和融资结构。

X3:金融发展规模指标, 金融发展水平提高的一个主要表现为金融资产规模相对于国民财富的扩展, 采用国际上通用的戈氏指标:美国科学家戈德史密斯 (1969) 创造性的提出了金融相关比率 (Financial interrelations Ratio, FIR) 。本文将根据我国实际情况, 以各省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总额、股票融资额、债券融资额、保费收入之和占地区GDP的比重作为FIR。 X4:非国有金融资产/国有金融资产, 非国有金融资产比重越大, 说明金融发展受国家干预程度越低, 自由度越高。X5:金融发展结构指标FS, 指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不同行业在整个金融产业体系中的比重、地位与发展趋势, 反映金融产业中不同业务领域的地位与发展状况。用间接融资量与总融资量之比来反映, 其中间接融资额等于金融机构贷款余额, 直接融资额等于股票融资额加上企业债券融资额, 总融资额为直接融资额和间接融资额之和。X6:非金融机构的贷款额在融资总额中所占的比重, 反映非金融机构的融资情况。非银行金融机构是指不经营一般银行业务的金融机构, 主要提供专门的金融服务和开展指定范围内的业务。X7:票据融资额在贷款余额中所占的比重, 票据融资是企业融资中逐渐凸现的方式之一, 随着地区水平的提高, 票据融资比重应该增大。

三是金融效率, 它是指包括宏观功能效率和微观配置效率、静态效率和动态效率在内的一种相互结合、相互协调的效率体系。由于证券业数据不全, 对保险业和银行业进行分析。

X8:保险深度, 是指某地保费收入占该地国内生产总值之比, 反映了该地保险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取决于一国经济总体发展水平和保险业的发展速度。X9:保险密度, 是指按当地人口计算的人均保险费额。反映了该地国民参加保险的程度, 以及国民经济和保险业的发展水平。X10:存款的增长率, 存款是最基本也最重要的金融行为或活动, 也是银行最重要的信贷资金来源, 存款的多少决定了经营的好坏。X11:贷款的增长率, 银行通过贷款的方式将所集中的货币和货币资金投放出去, 满足社会扩大再生产对补充资金的需要, 促进经济的发展;同时, 银行也可以由此取得贷款利息收入, 增加银行自身的积累。X12:存款占GDP的比重, 作为反映金融发展在整个经济发展中所占比重之一的指标。X13:贷款占GDP的比重, 作为另一个反映金融发展在整个经济发展中所占比重的指标。

2.2 环境差异指标

金融与经济相互影响, 所以经济环境差异也是金融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外部资金投入对当地金融业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本文选取了两个可行的环境差异指标。

X14:地区的生产总值, 将各地区的生产总值取自然对数进行分析。X15:地区财政支出, 将各地区的财政支出取自然对数进行分析。

3 实证分析

3.1 样本数据及方法的选择

本文选取了2010年我国省市自治区的相关数据进行研究,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口径, 将我国的31个省市自治区划分为东中西三大区域。数据来源于各省市自治区的统计年鉴以及各省市自治区的金融运行报告。

随着多元统计方法的大量应用, 因子分析法逐渐被广泛使用。这种方法能够消除变量指标之间的相关性, 用较少的几个互不相关的因子分别综合存在于各变量中的大部分原始信息。它在计算过程中通过每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进行客观赋权, 避免了客观赋权复杂计算的同时克服了主观赋权的片面性和随意性, 从数据本身出发, 得到客观又全面的结果。因此在对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多指标综合评价时, 因子分析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3.2 因子分析

第一步, 评价指标是由多个指标构成, 为了避免量纲和数量级的影响, 在进行相关性检验之前必须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将它们都转化为无量纲数据。本文结果均由统计软件SPSS12.0进行分析, 运行结果显示, KMO相关性检验值为0.708, Bartlett球形检验的P值为0.000, 且简单相关系数大多大于0.4, 适合做因子分析。

第二步, 用标准化后的数据进行因子分析, 观察方差贡献率, 发现前四个因子的累计贡献率到达了87.61%, 因此前四个因子已经足够描述金融发展的总体水平。

第三步, 由于未旋转的公共因子的实际意义不好解释, 因此, 对因子分析得到的公共因子进行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 得出旋转后的因子负荷矩阵, 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

(1) 第一个主因子F1主要由金融机构职工数X1、金融机构的资产总量X2、非国有金融资产占国有金融资产的比重X4、存款的增长率X10、贷款的增长率X11、地区的生产总值X14、地区财政支出X15这七个指标决定, 可以定义为金融发展综合因子。

(2) 第二主因子F2主要由金融发展规模指标X3、保险深度X8、保险密度X9、存款占GDP的比重X12、贷款占GDP的比重X13这五个指标决定, 可以定义为金融机构发展因子。

(3) 第三主因子F3主要由金融发展结构指标X5和非金融机构的贷款额在融资总额中的比重X6所决定, 定义为融资结构指标。

(4) 第四主因子F4主要包含票据融资额在贷款余额中所占的比重X7, 仍然可以定义为贷款结构指标。

第四步, 根据因子得分表达式计算各个因子的得分, 然后进行排序, 得出我国各个地区不同方面的金融发展水平情况, 具体数据如表2所示。

观察表2, 我们发现广东省的金融综合因子得分最高, 但是其融资结构因子排名靠后, 因此影响了该地区的整体水平。北京地区的融资结构因子排名也很靠后, 位于倒数第二位, 这主要是因为该地区的非金融机构贷款融资比重过低导致的。而宁夏作为西部省份, 在融资结构这方面优于其他的地区, 但是该地区的金融综合因子排名却很低。同样位于西部地区的广西省, 在贷款结构这方面也有很大的优势。

第五步, 以各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为权重, 计算出总因子得分F= (43.297F1+4.0095F2+15.311F3) /98.703, 具体数据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全国各个地区的金融发展水平排名, 东部地区除了海南省以外, 其它的地区综合排名都很靠前, 上海、北京、浙江分别是前三名;中部的各个地区则相差不大, 排名均比较集中;西部地区的排名基本靠后, 地区内部的金融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 四川、广西、重庆这三个地区排名比较靠前, 位于一些东部地区之上。

4 结论与建议

(1) 我国金融业发展存在着明显的省区差异, 且这种差异不仅存在于东、中、西部之间, 也存在于区域内部。上海、北京、浙江等地区, 由于经济环境较好, 金融发展也优于别的省份。而新疆、青海、西藏等地受地理位置及资源环境的影响, 远落后于发达地区。

(2) 我国不同区域的金融发展差异成因不同, 发达地区的金融发展得益于经济、资金环境的促进作用, 如东部沿海地区。而欠发达地区的金融发展则主要取决于自身的金融实力, 如一些内陆省份。

由以上研究结论可知, 要缩小我国金融业发展的地区差异, 促进落后地区的金融发展, 必须施行差别化的金融发展模式和调控政策。

(1) 在金融发展较好的地区, 政府的主要目的是加强监管、培育市场、扩大开放, 以此促进多元化的金融组织结构的建立;在金融发展较落后的地区, 区域的政策应更加灵活, 要重点培育金融市场、完善金融体系, 以此加速与发达区域的金融一体化进程, 使得这些地区有条件赶上发达地区。

(2) 差别化的金融调控政策是指, 在保证国家基本金融政策一致性的前提下, 因地制宜地对不同区域采取有弹性的金融调控政策。在发达地区, 巩固现有的政策支持, 注重吸引外资金融机构的优惠政策, 充分借鉴和利用国外机构的经验和资源。在欠发达地区, 实行宽松的利率政策, 加大货币供应量, 实施宽松的存款准备金政策。

摘要:建立了符合我国金融发展的综合指标体系, 并根据2010年的数据运用因子分析对我国各地的金融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 计算出了各地区的因子得分;结论显示, 我国的金融发展存在明显的地区差距, 且这种差距不仅存在于东中西三大区域之间, 也存在于区域内部。

关键词:金融发展,综合评价,因子分析

参考文献

[1]周伟, 王健康.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湖南金融产业竞争力综合评价[J].系统工程, 2010, (5) :112-116.

[2]曲艺.基于因子分析的金融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实证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 2011, (3) :12-16.

[3]李彬, 田皓.社会事业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应用[J].统计与决策, 2005, (8) :58-60.

[4]殷克东, 孙文娟.区域金融发展水平动态综合评价研究[J].商业研究, 2010, (12) :127-133.

区域物流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 篇8

关键词:区域物流,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体系构成

国际物流、国内物流、地区物流是物流空间划分的三大类别, 而地区物流是衡量一个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是该区域经济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科学的评判地区物流水准, 制定合理的决策推动区域物流改革, 从根本上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 为打造国民经济第三利润做准备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近几十年来, 对物流领域的研究颇多, 针对物流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却提及甚少。

一、区域物流概述

区域物流符合当地可持续的发展目标, 契合了区域环境总体特征, 满足了当地政治军事, 经济自然等条件的发展需要, 占有一定的空间规模, 以实现有效的物流组织与管理。区域物流网络体系、区域物流信息支撑体系、区域物流组织运作体系是构成区域物流的三大要素, 非均衡发展理论也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策略的理论基础。区域物流区别于国际物流, 无论是城市中的物流, 还是某个经济区域的物流, 都会统一在一个国家法律法规制度的约束下, 并受其文化和社会等因素的熏陶, 建立起相同等级的装备水平和科技水平, 也就形成了其固有的特色。比如日本区域因其国土狭小, 区域内的物流配送体系主要是以海运为主, 而美国区域内的物流体系主要是以大型汽运为主, 欧美一体化的历史进程也决定了其分工明确的物流特点, 对区域物流的研究可以促进彼此之间相互学习, 共同促进, 以模仿著称的日本物流体系就是在分析借鉴美国的基础上形成的。城市物流是区域物流研究中的重中之重, 世界各国物流体系发展的一个共通点就是随着国际合作的加强, 使得城市及其周边地区也形成了微型经济区域。因此, 物流系统的完善和发展是城市经济区域建立的根本指标之一。

二、区域物流的主要特征

区域内的一切物流活动都被包含在区域物流的范畴之中, 包括区域与区域之间的货物集散或废弃物处理, 也有运输存储, 包装加工等一系列环节。区域物流主要有如下特征:

1.从物流对象角度出发, 区域内部无论是企业机器设备在生产时所需的各种原料, 还是人类活动中的买卖消费品, 还是区域垃圾的空间移动等等都属于区域物流。

2.从物流涉及范围出发。消费领域以及生产流通领域都属于区域物流的范畴, 区域物流涉及到社会再生产环节中的任何一个部分, 相对于国家宏观角度的定义, 区域物流也可认定为中观物流。

3.从物流流量角度出发。区域物流的规模较大, 但其自身物流流量并不单单取决于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 还会受到国际之间经济的交流和发展的影响, 也会受到周边地区的影响。

4.从物流形式角度出发。干线运输、货物通过、货物集散是区域物流的三大主要形式。

5.从物流管理角度出发。区域物流涉及范围宏大, 既有内部核心的热点区域, 数以万计的企业或家庭, 也有其周边的农企等辐射区域。

三、区域物流发展水平的评价体系构成

评价指标的量化是建立模型的根本, 直接关系着评价结果的好坏, 为科学分析区域物流发展水平, 设立合理的评价体系, 其相应的评价指标需遵从以下原则: (1) 一致性。二次方案的选定要具有一定的一致性, 在实现系统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具有一定的可实现性, 特殊方案的新意也能代表其相关组成。 (2) 客观性。区域物流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制定决策, 所以, 评价的客观性直接决定了决策质量的优劣, 评价人员构成的突出代表性, 评价资料的全面可靠性是其中的两大要素。 (3) 系统性。评价量化的细则要涉及到系统的任何方面, 对于特殊的定性问题要给予相应的评价指标, 防止出现主观性。其中又涉及到外部环境准则、区域物流合理化准则、物流子系统效率及服务水平准则等三大方面。

1. 外部环境准则。

影响区域物流发展的外部环境准则涉及方面众多, 本文采用五方面影响要素进行评价。外部法律法规环境指标, 当代物流产业在原先三大产业支柱层面上已不再停留, 只要有商品生产经营的地方, 就有当代物流的管理和经营。当代物流产业存在着诸多相关产业, 具有了信息化、系统化、全面化的特点, 其中主要有政策导向和法律健全两个评价指标做衡量。因此, 国家相关部门需要给予其宽松的发展政策, 统筹制定阶段性的发展规划;员工自身素质指标, 当代物流产业的发展与计算机信息技术, 当代物流科技创新技术的发展紧密相关。而员工自身素质的指标主要包括专业技术物流人才的平均值以及企业针对物流的技术培训率;区域信息化水准, 信息技术在物流产业链中充当着重要角色, 对于提升供应链效率以及预防风险等方面有重要作用;区域贸易交易水准, 区域贸易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了该地区真实的物流需求, 贸易交易水平高的区域会产生大量的物流需求, 其中主要包括其余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贸易水平两大因素;区域基本设施的配备, 物流区域的建立需要配备大量的物流基础设施, 一个区域基础设施的配备水准直接影响着该区物流运输的能力, 是衡量该地物流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其中根据系统内部特征的衡量, 主要包括仓库发展程度和运输发展程度两大细则。

2. 区域物流合理化准则。

区域物流发展的合理化反映了该区物流发展的协调程度, 是该区物流产业走上健康之路的重要前提。具体有如下四项指标:市场秩序指标, 市场秩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物流市场发展的合理性, 井然有序的市场秩序能充分发挥资源配置的作用, 其中主要包括市场进出、交易、竞争在内的相关细则。市场进出主要有经营者违章, 经营者资格合格率;市场交易主要有违法合同, 履行合同率;市场竞争主要有商业机密被泄, 虚假广告产生率等等;标准化指标, 物流的标准化程度是实现物流产业现代化的必经之路, 物流产业设备匹配性好, 涉及范围广, 因此具有较强的建设性。区域物流产业的标准化主要有术语、设备、信息系统标准化三项指标。其中设备标准化包含模数或托盘大小等;信息标准包括网络服务系统或电子数据交换等;术语标准化包括对物流的定义, 专业名词的衡量等方面;经济效益指标, 区域物流经济效益的衡量关系着当代物流产业发展的最终结果, 其中主要有该区物流产业的总成本/国民生产总数, 第三方物流服务值在社会物流总成本中的比重等;环境指标, 区域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到该区各项功能的发挥和居民生活环境的好坏, 影响到国家可持续战略的实施。其中主要包括:水气污染、交通问题、噪声污染。

3. 物流子系统效率及服务水平准则。

运输储存、包装加工、搬运以及物流信息是物流系统中的重要子系统, 特征值是衡量物流系统状态的技术经济指标, 而物流生产率和物流服务质量是物流特征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包括了时间, 工作, 质量以及地点的准确性和完善性。

仓储生产率, 其中包括了对仓库面积的利用率, 而质量指标中也包含了物品错发率, 物品完好率等内容, 服务质量包含了物流终止及起始完成率等等;运输生产率。运输生产率主要是指运输费用在总体产品价值中的百分比, 以及每吨或者每千米的运费指标等等;生产计划及控制指标, 物流的生产率主要包括了产能利用率, 劳动生产率等, 而服务质量的主要衡量指标是物流的完成率以及生产加工过程的协调率等;信息中心发展程度指标, 完善的客户需求资料能够方便物流的及时配备, 降低库存风险, 因此, 信息中心的发展水平是物流系统的重要衡量指标, 其中又包括对信息的获取和加工。

四、发展区域物流的建议

经济的发展与区域物流产业相辅相成,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区域物流的进步, 物流产业的发展又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区域经济的腾飞, 针对我国不同区域的不同经济发展与物流状况, 有如下建议可参考:

1. 加大对经济的重视力度。

经济对区域物流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引导和促进作用, 虽然类似于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经济水平已经发展到较高程度, 经济对物流产生了明显的拉动作用, 但是与之相关的区域物流配套设施还不全面, 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城市的总体发展。因此, 较发达的区域要进一步完善物流基地的各项配置, 进一步扩大物流配送网络, 逐步形成强大的物流支撑局面。对于经济欠发达的二三线区域, 要把经济的发展放在首位, 以经济的发展带动物流产业的进步, 并且做好该区域的物流规划, 形成辐射效应, 逐步健全路网建设, 形成以点带面的局势, 有条件的话要考虑建立物流园区, 在已有物流园区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物流基地的作用。构建物流信息交流平台, 注重物流专业人才培训, 逐步形成完善的各项培训制度。另外, 企业要与高校及时交流互动, 以便培养出更加适合社会和企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2. 逐步构建绿色物流体系。

区域物流的发展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绿色物流的目标就是尽可能的降低资源消耗, 以最少的污染力度来达到预期的目标, 期间通过利用先进的物流存储配送技术, 来优化物流的各项流通活动, 建立一种目标与环境共存的管理系统。另外, 生态逐渐成为人们备受关注的话题, 区域物流的发展更要遵从相关的法律法规, 最大限度的达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无论该区域经济发展程度如何, 物流系统的现状如何, 都必须通过对资源、技术、经济等的综合考虑, 走绿色物流的发展之路。积极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以提升整体的物流绩效, 摒弃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子, 在提升物流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 也大幅度降低其对外在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

3. 建立自身区域的物流特色。

区域本身就带有自身的区位优势, 因此, 在不同地方, 发展区域物流时要充分利用自身固有的优势, 打造属于自己的物流服务特色。比如说上海, 因其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国家政策的扶持, 航空物流枢纽和对外对内港口物流枢纽构架已基本形成, 上海区域就可利用这两点着重发展航空和港口物流服务。重庆也是国家重点的经济发展城市之一, 长江上游重要的枢纽城市以及独立的直辖市政策扶持, 虽然身处国家内陆, 但是中西部结合的水位优势为其成为我国内陆物流航运龙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因此, 其可考虑进一步发展内河港口物流运输以及内陆中转物流服务。

五、结语

区域物流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体系也应遵循科学性、客观性、层次性、全面性、权威性、可行性、可比性等原则。一个科学合理的区域物流评价体系, 方便了从业人员对当下物流水准的准确认识, 能够及时发现区域物流活动中存在的不足或问题, 并进行及时解决, 推动了该区域物流服务质量的提升, 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国内学者对于其评价指标的划分大致可分为定性分析类、定量分析类、定性定量并重三类。当下, 对于物流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更多的还是停留在物流费用水平这一层面, 不能够对区域物流发展的真实水平进行更为确切的评价, 使得国家或者地区在确定自身物流发展战略的时候时常处于迷茫状态。因此, 不断完善对于区域物流的综合评价体系, 进一步提升区域经济水平, 最大限度的发挥区域物流与经济的相互作用, 需要相关从业人员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王振锋, 王淮东, 徐广印, 王巍, 曲建华, 梁广华.基于非线性主成分分析法的区域物流发展综合评价模型[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10年05期.

[2]李兆磊, 张雅琪.区域物流系统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物流技术.2009年07期.

[3]谭涛.区域物流竞争力水平分析与评价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06期.

区域综合化设计 篇9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交通需求的日益旺盛, 重庆加快了经济建设的步伐, 开始有计划的对城区交通网络进行改造, 并克服了重庆丘陵地形对交通建设的不利影响, 基本形成铁路、公路、水运和民航四式综合运输网, 成为我国西南和长江上游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渝东南地区已基本形成了以渝怀铁路、国道3l9、326和省道302、202线为骨架与贵州、湖南、湖北、广西的综合运输大通道, 以县道、乡道、村道互相沟通联结的交通网络体系。重庆是全国统筹城乡发展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与城乡商贸统筹发展试点区。“试验区”与“试点区”的设立, 为重庆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为了切实推进改革试验区建设, 交通运输部与重庆市人民政府签署《关于建设统筹城乡交通发展改革试验区的合作协议》, 合作共建国家统筹城乡交通发展改革试验区, 努力构建重庆外通内联、城乡一体的运输格局, 力争把重庆建成西部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和长江上游航运中心。据协议规划, 交通运输部未来5年将对重庆的高速公路、国省道改造、农村公路建设、安保工程、综合运输枢纽建设、长江“黄金水道”和长江航运中心建设给予资金支持。

2007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 该规划首次提出了“综合运输大通道”的概念, 以衔接、优化和协调为发展原则, 以完善网络、整合资源、提高效率为目标, 并经过优化比选提出了“五纵五横”10条综合运输大通道和4条国际区域运输通道。

二、发展综合运输通道的作用

重庆已经制定了《重庆市一小时经济圈商贸流通产业发展规划》等区域性、地方性综合运输体系建设规划, 并加强农村运输网络建设, 力争将农村运输与城市运输进行无缝衔接, 构建城乡运输一体化网络体系。实现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把重庆加快建设成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 为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不懈奋斗。

综合运输通道建设是我国2020年交通发展目标中综合交通网建设的重点。发展综合运输通道建设能够发挥交通对区域生产力要素的聚扩、转化功能, 以及对生产要素强大调节作用, 能够加快农村经济、产业、产品等结构的调整优化的步伐, 促进农村社会生产力重新的布局。

由于重庆辖区主要分布在长江沿线, 以丘陵、低山为主, 地势从南北两面向长江河谷倾斜, 起伏较大, 不利于交通设施的建设, 以及经济发展水平不高, 城市的一些传统产业和企业, 不能按照产业发展的空间规律适时地转移到农村, 不仅影响了产业和企业本身的发展, 而且造成了资源配置效率的低下, 农村的发展受到制约。渝东南综合交通运输大通道的建设能够为农产品的销出和工业品的引进铺平道路, 从而加强城乡统筹规划。

三、通道经济与城乡统筹

城乡统筹,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城乡互动、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缩小城乡经济、社会差距, 实现城乡共同繁荣。从一定程度上讲, 农村地区的经济落后是由于交通不便引起的。交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先行产业, 也是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基础条件。长期以来, 由于历史和自然条件等多方面的原因, 重庆山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交通已成为制约地方经济发展的“瓶颈”。

所谓通道经济就是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 以地理环境相联结为前提, 以沿途工业企业为基础, 以交通干线或综合运输通道为依托, 以经济合作为纽带, 交通干线的省际之间、城乡之间、各产业之间建立密切的经济联系, 从而实现通道经济带的经济发展。通道经济带中通过汇集资源、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等要素实现区域互补, 实行城乡、地区分工, 形成一个主干线贯通, 支线流畅, 横向到边, 纵向不断延伸的工业、农业、商贸、旅游等各产业之间紧密相联、全面发展、合理布局的新的经济网络、工业产业带。通道经济带是一个经济和社会逐步发展、不断更新、日益完善的特殊空间系统。

发展通道经济也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措施之一。渝怀铁路, 渝湘、渝湛高速公路, 加上乌江航道和已改造完工的国道319线组成了渝东南综合交通运输大通道。其中渝湘高速起于重庆南川市, 终于湖南长沙市。南川曾经是个“交通死角”, 距重庆的车程至少需要3个小时。渝湘高速建成后, 南川距重庆主城仅75公里, 车程不足1小时, 被纳入重庆“1小时经济圈”, 促进了南川经济的发展。因此, 大力发展渝东南通道, 有助于通道经济的发展, 形成“背靠重庆、面向华南、服务武陵”的发展新格局, 助推重庆“1小时经济圈”, 从而带动周围地区的发展, 推动城乡发展。

以重庆南岸区的一个山村龙门村为例。在西南出海大通道重庆段高速公路修通后, 龙门村发展成为重庆的一个特色园区——南岸茶园新区。通江大道的竣工以及南山隧道的开工, 进一步拉近了茶园与重庆主城区及周边城市的“距离”。茶园新区已经成为渝东南通道上的一个节点, 成为重庆新世纪重点发展的城市副中心之一, 茶园新城区的规划面积为120平方公里, 向西穿过铜锣山, 距离重庆市中心约9.5公里, 距离南坪城市副中心约8.7公里, 区位优势明显。2006年茶园新区工业园投产企业达到61户, 实现工业总产值81.1亿元 (其中园区直接产出47.9亿, 纳入统计园区企业18.2亿, 结算15亿) , 实现财政收入1.1亿元, 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约41亿元, 招商引资合同金额107.1亿元, 新征土地6, 483亩, 安置农转非人员3, 101人, 新增就业岗位6, 015个, 成功转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2007年, 茶园新区完成工业增加值31.2亿元。

通道经济的发展, 城乡公路交通网的建立和逐步完善, 打破了城乡分割的局面, 加速了人、物、资金、信息流的流动, 改造提升了传统产业, 发展了一批新兴优势产业, 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及交通要道两旁流动、集散。在交通便捷的通道两旁, 形成了新的工业基地和农业基地, 既吸引了大批产业和农村人口向高等公路沿线的城镇聚集, 也吸引了一批科研院所、农业龙头企业入驻。

四、结语

通道经济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推力之一, 渝东南综合交通运输大通道 (包括成渝综合运输通道) 统筹了城乡发展, 提高了城市和农村的经济发展质量, 由于其涉及到基础设施、商贸、旅游、文化、信息、环境等合作领域, 应推行“政府引导协调, 专家指导管理、市场运作资本、企业开发经营”的项目投资开发模式, 支持国内外知名企业参与渝东南通道经济带的合作开发, 增强渝东南通道经济带的投资吸引力。

参考文献

[1].李琼.建设渝东南通道经济带的发展重点[J].湖南农机, 2007

[2].宣迅.城乡统筹论[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 2004

对区域综合发展的几点思考 篇10

一个区域综合发展最重要的要素, 我认为主要有五个, 分别是经济、社会、生态、军事、外交。经济是国家和人民富强的保证, 经济强, 国力才强, 才能够抗御自然灾害、才能够防御外国侵略, 人民才能过上物质、文化富足的生活。社会因素是国家秩序的重要保证, 社会秩序好, 和谐安定, 人民才会更有幸福感, 国家的发展才会更有动力。社会因素应该包括了道德、法律、文化、行政、教育、医疗、交通、社会保障等等。生态是环境的保证, 人们每天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生态好, 我们才能呼吸新鲜空气, 享受绿树森林, 才能使我们健康长寿。军事强, 可以有效的抵御外侮, 保证国家主权和人民不受外国欺侮。外交可以使我们的国家在国际上多一些战略伙伴和朋友, 对各个方面都有好处。

一、经济的发展要立足现在, 着眼未来

经济强, 国力才强,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经济主要分为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

第一产业主要是农业, “民以食为天”, 农业的发展可以使我们的粮食和农产品自给自足, 减少对外国的依赖, 使人民的饮食起居不受影响。当前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已经影响到了农业, 大面积征地, 使得耕地逐步减少, 生态环境质量也每况愈下。要大力发展农业科技, 加快农田水利改造, 精耕细作, 集约用地, 严守耕地红线, 确保农业发展。粮食, 既是日常物资, 也是战略物资, 除了满足日常生活外, 还应该随时有所储备, 以应灾害、战略等需要。农业关乎十多亿人口的生计问题, 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提高生产力, 应该是各级政府不容忽视的课题。

第二产业主要是工业, 工业体系又分为资源和能源工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体系。资源和能源是其它工业的前提和命脉, 多数是不可再生资源, 主要是各种矿产资源, 比如有色金属和黑色金属, 煤炭、电力等等。对于资源和能源工业的发展, 必须走合理开采、合理开发与合理利用的道路。合理开采, 主要是保护与开采相结合, 坚决杜绝资源浪费。很多企业为了尽快获取高额利润, 只采高品位的、扔去较低品位但仍然可以开发利用的矿产资源, 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 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法律规章, 保护资源的合理开采。合理开发, 主要是资源的综合开发, 比如煤炭, 很多焦化企业仅仅只是把生煤炼成焦煤, 结果宝贵的煤气、煤焦油等高价值的附属产品都没回收, 释放到大气中, 还造成对空气的污染。对资源进行合理的综合开发, 可以形成产业链, 提高产品附加值, 节约能源, 减少污染。对于煤炭等矿产资源, 国家应该强制要求企业进行综合开发, 没有达到综合开发条件的企业, 应该进行停产, 达到标准再进行生产, 改变资源粗加工的现状, 提高资源利用率, 使资源优势进一步充分发挥, 也有利于企业增加利润, 还保护了环境。合理利用, 一方面就是要减少对高能耗产品的利用。要大力发展风力、水力发电, 减少对煤炭等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另一方面则是要注重节能产品、节能技术的开发和使用, 降低能耗。

对农产品进行加工, 就形成了农产品加工业, 这也就是轻工业的最初形态。轻工业主要是生产人民衣、食、住、行等日用产品的企业。轻工业的发展要着眼国际、国内两个市场, 在国内市场站稳脚跟后, 应积极派出部分高层和骨干去国外拓展国际业务。国家应该给予相应政策支持和保护, 我们国家的家用电器、电子信息、纺织服装、日用化学等应该已经具有了进军很多国家的实力。“先下手为强”, 抢先一步抢滩国外市场, 树立市场品牌, 就独占了鳌头, 抢占了先机。

重工业主要是生产各种工业设备的工业企业。要积极瞄准国际、国内科技动态, 研发新技术、新产品生产线, 高度关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建设, 积极向国外发展中国家宣传自己的产品, 帮助发展中国家建立工业体系, 大力拓展国际业务, 加快自身成长壮大。

第三产业主要是服务行业, 随着人民生活的改善, 服务业会越来越兴旺, 越来越发达。文化、信息、健身、美容、洗浴、旅游、休闲度假、娱乐等行业会成为人们在工作之余的主要消费趋势。

另外, 我们一定要重视高新科技的发展和应用。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这一论断无疑是正确的。回顾世界发展史, 1850年左右, 英国正是因为发明了发动机, 才使英国成为了“日不落帝国”、“世界工厂”, 发动机的发明迅速引起了世界性的产业革命, 发动机被广泛应用到纺织、轮船、汽车、火车制造上, 使当时传统的手工劳动变为机械化的大生产, 世界各国纷纷向英国购买安装了发动机的生产机械设备, 全世界的财富一下子向英国涌进, 英国迅速崛起。英国在崛起的基础上, 又大力向外国扩张, 清朝时代, 中国也饱受了英法等国的欺侮。美国的发迹归功于计算机的发明, 计算机把人类推进到了信息时代, 相似的发迹史, 同样, 世界各国的钞票纷纷用来购买计算机, 美国迅速崛起了。

然而, 随着时代的变迁, 英国也没落了, 没落的原因主要就是睡在了自己的功劳簿上。当世界各国已经会自己生产制造更先进的发动机的时候, 英国还在继续用着过去自己制造的发动机, 当世界工业的发展已经从轻工时代到重化工时代 (二战结束时期) 的时候, 英国仍然不愿意改变产业结构。英国落伍了。这也告诉我们, 要密切关注科技的进步和发展, 及时调整产业结构, 密切关注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动向, 只有这样, 我们才会走在时代的前沿, 把握经济发展的龙头。

这也提示我们, 在科技创新、科技发明、科技推广应用上还应该降低门槛, 不拘一格用人才, 只要是实用的, 能推进人类文明进步的, 就应该支持发展。以中医药为例, 一个效验处方, 要成为药品, 登上药店柜台, 从各级申报到获得药监局批号生产, 不知道要花费多少钱财、多少精力, 还不一定能够获得成功。很多民间中医只愿意把秘方用来传子传孙, 而不愿意去申报药品, 药品申报之路, 难于上青天。或许, 民间已经有了治疗很多疑难杂症的效验秘方, 而国家还在等待西方研究西药来治疗。中医, 应该是我们国家独有的专利, 独有的技术, 或许, 未来的中医药会成为中国经济崛起的支柱之一。

经济的发展才能使国家国富民强, 才能使人民过上高品质的物质和精神生活, 才能使国家能够抗击灾害、战争, 有尊严地屹立于世界之林。

二、社会因素是国家安定团结、人民勤劳和谐的重要保证

一个区域的社会因素至关重要, 稳定和谐的社会, 才能使人民安居乐业, 国家长治久安。

在社会因素中, 最重要的就是道德、法律、教育、文化、医疗、交通、社会保障和行政。道德和法律可以让人们具有是非观念, 知道哪些事情可以为, 哪些事情不可以为,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从而起到规范人们行为的作用。我们应该继承传统道德, 结合社会主义荣辱观, 形成统一的公民思想道德, 并且把这些内容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在品德和政治教育科目中定为必考内容, 一辈一辈传下去, 形成统一的公民道德标准。教育可以提高公民素质, 培养社会合格的甚至是卓越的劳动者, 为国家长足发展奠定基础。文化可以提升公民的精神境界, 让公民崇尚和追求真、善、美, 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 文化的发展可以抵制黄、赌、毒、黑 (黑社会、黑恶势力) 对人民的侵害, 让更多的人去寻找美、发现美、创造美。医疗、交通是人们日常生活和健康的重要保障, 改善医疗环境、提高医疗水平、降低医疗费用, 大力发展交通, 就是造福百姓了。社会保障可以关爱弱势人群, 帮助弱势群体发展生产, 资助弱势群体子女受教育和安置就业, 可以帮助弱势群体逐步走出困境, 维护社会稳定。廉洁依法行政, 可以树立政府的为民形象, 凝聚民心人力, 合理分配社会资源, 保证社会正常秩序。

在一个区域中, 如果重视了道德和法律, 加强了文化和教育建设, 注重改善医疗、交通条件, 帮助弱势群体发展生产, 再在行政中体现为民服务的思想和宗旨, 就一定能够得到人民的支持, 就能够凝聚民心和人力。我们的行政还应该进一步强化服务百姓的思想, 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 合理分配各种资源, 切实做到廉洁执法, 勤政为民。

三、保护生态环境, 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

人类每天的呼吸都需要生态环境给我们提供氧气;在大气中抵挡太阳过强紫外线辐射的大气臭氧层一旦被破坏, 就会使太阳的紫外线辐射加强, 使地面的气温升高, 二氧化碳等废气的排放会使臭氧层越来越薄, 一旦形成空洞, 也就意味着人类的灭绝。这些都需要我们人类自身能够消化自己制造的废气, 提高地球氧气的含量。绿色植被吸收二氧化碳, 释放氧气, 保水固土, 提供人类的食物甚至是医药来源, 是地球的大功臣, 我们更要保护好绿色植被和森林。生态环境好, 人类才会有更加雄厚的生存基础, 才会使我们拥有健康的身体, 拥有高品质的生活质量。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 保护生态环境, 也可以保护世界生物的多样性, 我们人类同样没有权利过多的剥夺地球上其它物种生存的权力。

四、军事是国家最重要的防卫力量

军事强, 外国不敢欺侮, 国家和人民才能够安定团结地搞建设。

从我们国家发射第一枚核弹成功开始, 中国就进入了联合国常任理事国, 外国反华势力就不敢对中国随意侵害。军事的强大, 才能使我们的国家可以集中精力搞建设, 国家才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军事不强, 会使国家战事不断, 人民饱受战争之苦, 更谈不上什么国家建设了。

军事的强大, 一靠军队日常的顽强训练, 作战理论的深入研究和实战演习, 形成训练有素的军队、成熟的军事理论和实战方案。二靠科技的进步与发展。国家要加大对军事科技的投入, 高度注重军事科技的研发与实践, 在军事科技上占领了制高点, 就占领了军事全局。有最先进的武器装备, 有最先进的成熟的军事理论和指挥者, 有训练有素的战士, 外国反华侵略者敢随意窥觑我们国家吗?

五、外交是在国际上形成战略阵营的重要手段

建国初期, 国家和中央领导人提出并实施了社会主义阵营统一阵线, 亚非拉国家联合起来等外交措施, 国家虽然穷, 但是国际真心朋友多, 反华势力不敢侵略。在现代, 外交的内涵已经发生了转变, 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可以形成战略的、经济的、文化的等多方面的伙伴关系, 在经济的互帮互赢中, 加强高层的政治往来, 就能形成持久的外交同盟。

区域, 可以是一个国家, 也可以是一个地方。区域的综合发展, 才是长足的发展。我们不可以以经济的发展而忽略社会、生态。军事和外交, 是国家考虑的大事。地方的发展, 必须经济、社会、生态并重, 才可以使地方良性发展, 任何一方都不能偏废。

区域的综合发展, 必须依靠党的领导和政府的不懈努力。我们的党和政府已经取得了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行政体制建设等各方面的全面胜利, 在改革开放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征程中, 必将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带领我们各族人民踏上新的征程, 获取新的胜利, 构建美好、富裕、文明的新时代, 让我们为新时代的到来而共同努力。

区域综合化设计 篇11

读下面部分国家的能源消费构成图,回答1~2题。

1. ①、②、③、④中,能源消费以水电和核电为主的是( )

A. ①国 B. ②国 C. ③国 D. ④国

2. 我国能源消费与( )

A. ①国相似 B. ②国相似

C. ③国相似 D. ④国相似

读“若干种能源的发电成本及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图”,回答3~4题。

3. 图中发电成本最低、二氧化碳排放最多的能源是( )

A. 可再生能源 B. 核能

C. 天然气 D. 煤

4. 考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和能源的发电成本,目前最受欢迎的能源应该是下列中的( )

A. 生物能 B. 煤

C. 天然气 D. 潮汐能

读山西省原煤生产图,回答5~6题。

5. 图中反映出加强山西省能源基地建设的措施是( )

A.提高煤炭外运能力

B.扩大煤炭开发规模

C.构筑煤炭产业链条

D.加强煤炭加工转换

6. 山西省能源工业的发展,对山西省的影响有( )

①促进山西省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②提高山西省经济效益 ③改善山西省生态环境 ④避免煤炭资源过渡开采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③ D. ③④

近十年来,我国重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增长值长期占工业增长值的60%以上,尤其是钢铁、汽车、化工等重化工业得到了加速发展。我国能源利用率较低,单位GDP能源消耗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下图为山西省煤炭的综合利用图。读图回答7~8题。

7. 目前,我国重化工业加速发展所带来的问题主要有( )

A. 气候恶化

B. 水土流失、荒漠化严重

C. 资源和能源的消耗量大

D. 耕地面积减小,劳动力短缺

8. 山西省围绕煤炭开发,充分利用本省丰富的铝土、铁矿资源,构建了三条产业链,实现了资源的综合利用。但其经济结构单一,重化工业所占比重大,给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下列符合该省今后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的是( )

A. 禁止开采本地资源,改为进口

B. 加大力度开采地下丰富的煤炭、铝土和铁矿等资源,提高矿产资源销售价格

C. 封闭矿山,坚决关停所有的重化工业企业,使生态环境迅速转向优良

D. 大力发展轻工业和第一、三产业,降低重化工业所占的比重

加快能源开发,是保证我国能源安全的重要举措之一。读“煤变油”工艺流程示意图,回答9~10题。

9. 上目前,我国正在内蒙古自治区启动“煤变油”工程,其主要布局理由是( )

A. 区域内石油资源十分短缺

B. 区域内煤炭资源十分丰富

C. 区域内科技力量强大

D. 区域内输油管道密集

10. 从图示信息看,内蒙古自治区“煤变油”工程实施的主要制约因素是( )

A. 工艺流程复杂 B. 环境污染严重

C. 水资源短缺 D. 消费市场狭小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11. 内蒙古东部是我国重要的煤炭基地,为了提高能源工业的经济效益,内蒙古加强了能源的加工转换,变输煤为输出电力和输出焦炭。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6分)

(1)分析内蒙古在开采煤炭的过程中,可能导致的环境问题。

(2)简述电力输出对当地环境产生的影响。

(3)在开发利用煤炭的过程中应采取什么环保措施?

12. 下图中图1是全球风电装机容量和发电成本变化图,图2是某区域风能资源分布图。(10分)

(1)进入21世纪,世界各国更加重视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结合图1说明全球风电装机容量的变化特点,并从矿物能源供需、技术和环境因素分析其主要原因。

(2)从自然和市场条件分析甲地建设风力发电基地的不利因素。

(3)分析乙地风能资源贫乏的原因。该地正在开发的可再生常规能源是什么?

13. 读下图与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4分)

材料一 被誉为“江南煤都”的萍乡,已探明煤炭资源可开采量为4. 01亿吨,经过100多年大规模机械化开采后,现已累计开采原煤2. 8亿吨,剩余可开采储量中近四成为劣质煤,且基本处于地层深部。

材料二 萍乡工业以1898年安源煤矿的开办为标志,属我国最老的工矿城市之一。多年来,萍乡主要工业产品都是利用当地资源发展起来的原煤、焦炭、水泥、陶瓷、玻璃、钢铁等。

材料三 萍乡附近地区地图。

材料四 资源型城市发展机制和发展轨迹示意图。

(1)该市早期发展煤炭工业的最主要阻力是 。

(2)请列举该市在发展煤炭工业中会出现哪些环境问题。

区域综合化设计 篇12

要使配电系统正常稳定可靠地运行,对配电系统的维护必不可少,传统的维护方式无论是周期维护还是事后维修,都不能有效地提升其运行可靠性,而且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甚至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分布式网络的综合服务系统,通过对配电系统运行状况的在线监测和分析,预测配电系统的运行状况,预知配电系统的维护需求,及时调度专业维护人员进行维护,有效缩短故障停电时间,减少维护配电系统所需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

1 系统架构

1.1 现场数据采集

为保证配电系统的可靠运行,首先需要监测配电系统的运行状况。电能的广泛应用使得配电系统的种类数量也增多,对于这些功能各不相同,形态各异的配电系统,需要监测的参数繁多归纳起来有以下6类[2]:

(1)状态参数。配电系统中各开关断开或闭合的状态,配电系统中的设备位置状态等状态参数。包括断路器状态、接地开关、储能位置、手车位置等。这些开关的状态直接表达了配电系统的运行状态,本文设计的系统可以实时监测和记录配电系统的开关状态信息。

(2)运行参数。配电系统运行时的电力参数,参照有关电能质量的相关国家标准,包括电压、电流、频率、谐波、功率、电压波动与闪变、三相不平衡等。理想的电能应该是标准的50 Hz正弦波,但在实际应用中,电能经过发、输、变、配等诸多环节因素的影响,会引起电压、电流或者频率的扰动或偏差,导致用电设备不能正常工作、缩短设备寿命甚至损坏。

(3)雷击信息。配电系统遭受雷击的信息,包括雷击发生时间,雷击电流,雷击造成的跳闸等。雷击信息表征了配电系统的防雷性能,也从侧面表征了配电系统是否接地良好。

(4)环境状态。配电系统所处环境的状态信息,包括环境温度、环境湿度等。环境温度和湿度不合适可造成配电系统出现凝露、漏电或者短路等故障。实时监测配电系统环境的温度和湿度,配合电热器等设备,升高环境的露点可防止凝露。

(5)节点温度。配电系统中关键连接点的温度信息。配电系统中的回路由多部分的电路组成,有相互连接的节点,由于节点连接不牢靠或者连接老化等原因,会造成节点电阻增大,造成电能在配电系统上的损耗增加和电能质量下降等后果。配电系统的节点电阻升高直接表现为节点的温度异常升高,甚至会烧坏节点造成断电。本文设计的系统可实时监测配电系统中关键的节点的温度信息,发现异常的温度信息随即报警提示处理。

(6)视频信息。配电系统所处环境的视频监视信息。有时配电系统的故障可能不是由配电系统本身性能引起的,不可控的自然因素或者人为破坏都可能造成配电系统的故障,对配电系统的视频监控可及时发现这类故障的原因,以便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以防再次出现同样的问题。

通过以上6类参数即可监测配电系统的完整运行状况,数据可直接从配电系统的运行现场采集。

现场数据采集节点结构如图1所示,6种数据采集模块分别实时采集配电系统的6类参数,并通过工业现场总线连接到现场数据采集计算机,计算机实时对采集的数据作相应的运算,通过路由和防火墙连接到网络。配电系统的运行状况数据实时上传至网络的同时也被存储,用户可通过网络查看配电系统的实时和历史运行状况[3,4,5,6]。配电系统的实时运行状况信息也会被显示在监控画面上,图2显示了被监测配电系统的部分电能质量信息、开关状态信息和环境状况信息的监控画面。

1.2 系统架构

系统架构如图3所示。区域内多个现场SCADA节点将实时采集配电系统现场运行状况数据并实时上传至区域子中心,子中心计算机存储这些数据并在监控画面上显示各配电系统的运行状况信息[7,8,9,10]。根据实际情况,可设多级子中心,现场数据实时逐级上传到系统中心,系统中心将显示分析和存储系统内所有配电系统的运行状况数据。系统中心负责整个系统的监视控制、管理调度、信息挖掘和决策支持,各级子中心服从上级中心的管理调度并对下级系统进行监视控制和管理调度。

2 预知维护

通过对配电系统运行状况的实时监测与分析,智能区域用电安全公共综合服务系统可预知配电系统的维护需求,在缩短停电时间的同时也减少配电系统的维护成本。

系统可通过变化曲线将参数的实时和历史变化趋势直观地表示出来,图4中显示了数据记录中电压和电流的变化曲线,图中电压均基本稳定在10 k V,而一天内电流的变化较大。当系统检测到配电系统的某些参数超过限定的值时,就会发出报警信息,包括报警触发时间和参数值都将被存储。

结合报警信息和趋势图形分析,可预测配电系统的运行状况,预知配电系统的维护需求,在配电系统发生故障之前,及时调度专业的维护人员赶赴配电系统现场进行维护处理,从而避免故障的发生,实现主动维护服务。按需求对配电系统进行维护可减少维护次数,缩短磨合期,延长运行时间,有效缩短故障停电时间[11,12]。

3 结束语

系统基于网络浏览器,可完成工程建立、维护、配置等操作,易于远程维护;系统基于分布式网络架构,易于后期增加需监测的设备或参数、配电系统现场SCADA节点、子中心等扩展操作。通过实时监测及管理配电系统的状态、运行、雷击信息、环境状态、节点温度和视频信息6类参数,用户可通过远程查看配电系统的实时和历史运行状况。

分析配电系统的运行状况数据,预测系统的运行趋势,预知系统的维护需求,实现主动维护服务,避免或者减少故障的发生。按需求进行维护可减少维护次数,缩短磨合期,减少盲目维护带来的不稳定因素的介入,延长稳定运行时间,有效缩短故障时间。另外,对配电系统的按需维护服务可减少维护工作造成的资源浪费,区域内集中维护,通过系统调度管理满足区域内所有配电系统的维护需求,可雇佣少量更加专业的维护人员,以提高维护效率,提高维护服务质量,提高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减少维护所需的成本。

摘要:随着电能的广泛应用,用电负荷越来越大。为保证用户安全用电,文中设计了一种基于分布式网络的综合服务系统。通过实时监测、分析和预测配电系统的运行状况,及时调度维护服务从而实现预知维护,进而缩短故障停电时间,提高用电安全性,同时也降低了配电系统的维护成本。

上一篇:SWOT理论下内部审计下一篇:四维空间分析法